首页范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十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十篇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48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篇1

【关键词】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着力点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至此,“课程思政”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高校各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课程思政”的改革推进与建设实践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也能进一步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理念的转变和实践的深入推进。

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以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为基础,结合马克思《资本论》等相关原著内容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课程开设的目标在于引导大学生全面、系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正确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历史形态所取代的基本趋势,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实践。如何更好地发挥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在思政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对于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后,强调不仅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要不断深入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2016年7月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政治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使命,更需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思政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课程的设计中更加关注党中央提出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于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创新,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大命题,探讨如何通过对新常态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三者一以贯之,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掌握运用欠缺,就无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法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当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在“课程思政”改革整体建设中,教学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解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迫切需要涌现更多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应运而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进行了更有力的解释和引领。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需要注重理论引领性和实效性,深切关注当前资本主义风云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实践,不断关注新形势、新问题,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由此,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學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而当前课程建设实践中,还存在教学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更好地推进以学科建设支撑课程建设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理论传授偏重于经典理论的传授,而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尤其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秩序的调整、全球治理格局的变迁、非传统安全领域风险的急剧演变等重大议题的高度关注和研判,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

(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侧重资本主义部分、忽视社会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课程关于资本主义部分的基本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而其中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必须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趋势和规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难度较大,容易因为教师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信息掌握程度等原因造成讲课内容的空洞化和教條化,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还容易因为教师知识结构和对思政专业相关课程整体设计认知上的缺乏,造成在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更多的老师趋向于注重资本主义部分,而轻社会主义部分,致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片面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把握难以系统化,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难以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有效地理解和把握。

(三)在教学方法上更多采用传统讲授法

传统的讲授法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便于掌握教学进度,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对于讲解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飞速发展、知识日益多元化、信息日益无界化的时代,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拥有迅速掌握各种信息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传统的讲授法无法适应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上缺少生动性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材内容中原理的理论性强,理论知识点多,知识体系庞杂,提出的命题宏大,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相关知识体系的支撑,很难理解,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中,往往因为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梳理,而忽视“课程思政”育人资源挖掘过程中的生动性、形象性,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接受度。

三、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着力点

当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应着力于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不断推进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凸显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三位一体”建设理念,进一步挖掘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育人资源,丰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与体系,真正做到“对话经典、多维阐释、跨越学科、融合视域、根植理论、观照现实”,[2]通过政治经济学这一思政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一)着力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

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使政治经济学课程切实融入“全课程育人”格局中,发挥专业基础课程在育人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以“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为契机,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育人导向,充分挖掘育人资源,探索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路径问题;二是以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为基础,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等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三是以科学的育人评价体系为依托,打造良性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潜能,更好地发现教师教学环节和知识体系的不足之处,教学相长。四是以同向同行、协调发展为目标,[3]将政治经济学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西方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等专业课程打通,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践行新时代教育理念,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着力推进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没有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支撑,课程建设就会成为没有根基的大树,“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也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难以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正树立和巩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强化、思政教育不断强调教育手段多样化、突出教育效果实效性、思政教师来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在不断强化和践行思政教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的过程中,片面将高校思政教育专业课程与在各专业学生中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划等号,将思政公共课程的建设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理念相混淆,既弱化了公共课程的教育效果,也弱化了思政学科的建设。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学术与学科思维意识。

对受众群体学生来说,要在注重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同时,强化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养成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获得感,并进一步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深刻理解,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与普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区别形成深刻的认知,促使学生自觉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深化和面向不同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开拓学术视野和学科发展路径,打造思政专业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群的建设,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从而将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学科发展中,以学科搭平台,以平台组团队,以团队建设人才梯队,为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促进教师充分运用学术和学科群平台的研究和建设成果打磨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学科群组中相互分享相关课程建设经验,实现课程、学术、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着力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调整“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教学方法,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确保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

一是深入挖掘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育人资源。通过对思政专业政治经济学课程育人导向的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培育能力的进一步确立,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重大原则和重要研究议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深入挖掘课程育人资源,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建立更直观、形象的认知,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等的认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二是实现政治经济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的“无缝衔接”。强化思政专业基础课程的有机体理念,以点引线,以线带面,在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的基础上,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课程,使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几大组成部分的整体性认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来源及人口发展规律,分析资本积累及其必然历史趋势,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尤其是深刻理解资本与劳动力相关议题,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中资本所焕发的活力与生机,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未来历史发展趋势,促使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其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丰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程思政”受众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到“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内外结合”,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学生课堂专题分享、分组问题讨论、问题思考总结等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将专业学习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思政核心素养的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真正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培养和育人作用。

四是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育人效果。在专业基础课程平时成绩加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平时成绩的组成结构,通过平时对学生课堂参与互动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分析应用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和读书笔记写作能力、课前课后思考题的分析能力等的比例设计,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打破单一的平时成绩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考试试卷的设计,优化主客观试题的比例,使试卷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确保能够客观反映“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的成效。

四、结语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

工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催生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新工业的出现对岗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我国提出“新工科”和“三全育人”的理念,为人才培养工作指明新的方向。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的协同发展,要求院校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融合,着重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规范,促进工科生的全方位发展,达成人才培育的根本要求。

一、新工科下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育人的特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高新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新产业为核心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增速发展,各大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对工科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各大院校逐步加大工科建设,改变着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以往应用型人才输送,转换为以产业需求为引导,培育应用开发型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不但具备行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有着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保障学生德技并修,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这种变化要求民办本科院校工科专业思政课程应承担育人的职责,通过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建立“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促进思政课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开创出新的人才培养新局面。以广东各民办院校为例,2017年省教育厅开展工科教育会议,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工科发展的模式,在工科教学中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深度挖掘工科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在学生掌握发展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树立较强的民族价值观和爱国思想,为民办本科院校达成“三全育人”的目标提供良好的条件,也为课程思政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基础,保障“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发展效应,促进民办院校工科生的全方位发展。

二、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

(一)生源结构复杂,工科思维弱化思政教育带动力。2016年我国召开全国思政教育会议,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育始终,并提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方案和育人目标,为民办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提供方向,也为思政育人改革提供参考。然而,受到传统发展体制的深刻影响,我国民办院校工科专业以培育应用人才为最终目标,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设置以科学为核心,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的发展特征,造成课程思政无法发挥育人的作用,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的主要障碍。工科生在这种专业化培养模式下展开理论学习,经过长久的思考和研究形成习惯性的理科思维,在面对问题时利用简便的方式来探寻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逻辑性,但是面对思政理论这类人文内容时,会受到理性思维的限制,缺少情感上的互动和感性的思考,限制学生对思政的全面认知。另外,相较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发展实践较短,生源结构较为复杂,自身的政治素养还未实现可持续性的提升,在思政学习中面对学科交叉内容,难以形成深度学习的能力,造成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二)思政教育趋向边缘化,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不紧密。工科专业学生作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在国家提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以及各大产业增加对工科人才素养要求下,对学生责任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培育成为院校的重要任务。然而,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为主,应试教育理念下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使思政课程趋于边缘化,在育人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和地位不高,难以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另外,工科专业课程有着较强的工科特征,各类课程的价值维度不同,在新的育人要求下,课程思政贯穿于各类课程与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知识链接新的问题。民办院校专业教师自身的政治育人经验不足,也使得课程内容的融合过于生硬,学生难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掌握思政知识和理念,成为院校落实新的工作模式的主要的阻断力。

三、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

(一)积极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有效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推动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建设进程,自顶向下建立健全的全员育人课程思政工作机制,系统谋划“大思政”育人体系,进一步打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并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可以有效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民办本科高校应将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本校人才培育的核心目标,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与指引,以党委书记为工作小组核心,统筹安排民办本科高校各部门工作任务。整合校内教务、学生工作、教师、督导等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各方资源,协同多部门共同落实“课程思政”各项具体工作。同时,还应以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规律为参考依据,积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制。明确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之间的课程特点、课程地位,从教学方式资源、课程建设资源、优秀教师资源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观念资源等多方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资源的打通和共享。进一步为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更多视角、观念、方法与知识方面的借鉴和帮助。(二)坚持言传身教与金课的建设,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发挥主渠道的育人作用。一是民办本科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薪资待遇福利,积极落实“老带新”帮扶机制,来不断增强民办本科高校教师创造力、执行力与积极性,引导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积极树立新工科教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建立民办本科高校特色新功课发展模式。同时,还可采取以点带面的措施,来建设一支有技术、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知识、有情怀的教师队伍支撑,始终遵循客观事实和规律建设教师队伍。抓好管理干部、骨干党员、骨干教师以及优秀教师代表等少数先进人士,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的带头作用,一点带面,更加有效地促进民办高校专业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实现思政教育落实所有课程。二是应坚持言传身教与金课建设,注重师风师德建设,定期评选先进典型的模范人物,设立表彰,增强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教师能够用心教学、用爱授课,言传身教,做好领路人。然后再通过大力建设金课,不断提高民办本科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内容的含金量,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育人内容,来发挥主渠道的育人作用,通过建设金课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支持。在此过程中,为了对整个专业、学校起到示范作用,在建设金课过程中,民办本科高校应定期开展观摩课活动,让优秀教师进行课程示范教学,带领教师走进先进课堂,开拓教室思路,引导教师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自己的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三)推进课程思政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开发融媒体思政育人作用。在新媒体形态多样化发展背景下,探索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时效性、资源共享性以及信息覆盖面广泛性等优势,在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来不断拓展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方法,有序推进课程思政信息化建设。一是民办本科高校应善于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抖音公众号、微博官方号等新媒体平台,来进行思政内容的传播与推广,为民办本科高校工科生塑造良好的思政育人环境和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工科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二是应利用电视新闻、报纸新闻、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方式,定期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茶文化精神等,来提高工科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从而更加认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配合学校落实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四)强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培训,增进课程思政教师育德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一是应积极转变传统育人观念,摒弃民办本科高校工科专业实用主义与重工具理性的僵化思维,引导课程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将党的理论、时政热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培育学生良好道德素养与辩证认知能力。二是应注重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增强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与政治敏感度。可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学术座谈会、专题讲座、宣讲会议等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专业课教师群体学习时政、相互交流,掌握当下发展形势。并加强“学习过强”app等平台的灵活运用,来增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引导教师进一步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树立起高度的政治意识,从而更全面地完成对教师队伍思政素养的培训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存在的矛盾和危机,要求我们应主动思考在科技发展中所需要保持的良好道德品质,在达成工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的融合,将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不断提升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在具体的实践中,应积极挖掘工科专业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内容,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形成具有特色课程思政,全面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弱化工科生思维惯性带来的学习障碍,为我国科技产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浩,郑国华.我国体育类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价值意涵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4:20~27

[2]唐然,周平,赵自仙,郭华春.文献导读模式在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3):156~161

[3]赵慧敏,高慧慧,王丽娟,龙丽丽.“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建筑设备为例[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4:5~6

[4]范瑜.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健美操教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17:136~137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相关政策;发展

[作者简介]黄恩超,广西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读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C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1-0160-04

作为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的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以保证他们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就是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我国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科学性出台了相关政策,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这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开端

1949年10月,国家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对高校政治课作了相关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正式设置。1964年10月,国家颁布了《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高校的共同政治理论课除继续开设《形势与任务》课程外,还要设置《中共党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初具规模并形成体系。

(二) “”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误入歧途

期间,“左”倾错误思想贯穿教育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通过正常的秩序开展。政治课经常被挤占或取代,政治课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成为政治运动的附属品。由于没有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无视学科设置、教学内容科学性、教育教学规律性,因此,在“”期间,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发展相当艰难,甚至出现倒退。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进入重建

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高校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给思想政治课指明了方向。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高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并结合新形势对学生进行教育,进一步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我国高校构建了思想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框架,这个阶段被称为政治课程设计的重建或者恢复阶段。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经验不足,处于此阶段的课程内容尚不够成熟,无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探索

1986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重要的改革要求,明确要求把改革开放理论和政策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国家教委在1987年3月和10月分别文件,对思想教育课的课程设置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出部署。三年制的大专,可以开设“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两年制的大专,可以开设“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课。从而形成了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简称为"85方案”。1984年9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指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准备在全国高等院校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1986年3月,国家教委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内容。

(五)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一步发展

1993年颁布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集于一体,形成“两课”。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两课”课程体系。199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正式设立,进一步加强高校“两课”建设。1998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突出邓小平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形成了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即“98方案”。这些政策大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发展,特别是“98方案”方案的实施,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深入发展

面对21世纪的新形势、新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迫切的任务。2003年2月,教育部频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从2003年秋季开学开始,普遍开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进一步确定专科层次和硕士生、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2005年1月,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新要求,即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简称“05方案”。在“05方案”中,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4门必修课程。在有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各大高校顺利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建立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二、各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评析

(一) “85方案”阶段

“85方案”的提出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内容,是“85方案”的另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而且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

治教育二级学科,使其得以长远发展。“85方案”不管是在学科内涵的完善拓展上、学科点数量增加和学科合理布局上,都为“两课”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 “98方案”阶段

从“98方案”的总体结构分析,其包括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学习和掌握更深层次理论的基础,便于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问题。“98方案”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在中国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从实践中继承与发展了克思主义,开创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理论体系。可以增设“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以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深度,突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作为。第三,让大学生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并改造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设置“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加以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05方案”阶段

“05方案”改革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由亲自指示,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专门研究,收集有关专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方面的意见,形成有针对性、考虑周全、措施有力、按部就班、求真务实的改革方案,有效地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体系建设,极大提高了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本、专科可以结合实际的需要,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选修课。同时进一步推进本、专科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严格民办高校政治课程设置,不放松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政治教学。“05方案”还强调,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理论的中心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和调整,应当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适应时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充分体现出来。

(四) 对三个阶段方案政策的评析

“98方案”为体现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与“85方案”相比,加大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的分量: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把“中国革命史”改为“思想概论”,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力求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相结合,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05方案”将原来分别独立设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起来,变成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也将原来分别独立设置的《思想概论课》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合并起来,变成《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新课;还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并加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做到理论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有明显改善。

三、落实政策是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 落实政策。不断推动学科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作为学科依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6个。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要求,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确定研究方向,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经验不足、学科方向不够明确等问题。

(二) 落实政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

落实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切实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在“活”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 落实政策,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高校务必要贯彻落实,要求教师具有某方面的专门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学科内容体系。如教“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师,不仅要熟悉和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体系,而且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深入的了解。各高校要切实改善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及时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达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制度,做好涉及教师各个方面的工作,适应新课程需要重新予以调整配套,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确保现有队伍的稳定。

四、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

(一) 落实政策。抓好理论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条重要的途径,从理论课把关,正确引导学生。但上好这门课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上好一门课,离不开一本好的教材作为指导。因此,国家有关部应当集全国的科研力量进行教材的编写。一般由中央领导同志牵头,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作为重大项目,纳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在落实“05方案”相关政策时,、教育部联合起来成立教材编写小组,组建一支强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队伍,严格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课题组都设有首席专业作为相关的负责人。高度重视政策的落实,使得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顺便地进行。

(二) 推进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离不开各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把握新的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才能做好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落实相关经费,是加强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要突出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充分了解政治理论生成的历史背景,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同时,还要立足国情,掌握世界政治变化的情况,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关部门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大力支持的同时,要专门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精的师资队伍,增加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研究经费,促使思想政治课不断创新,出科研、出成果、出人才。同时,指派专人对各大高校进行监督,防止个别学校敷衍了事和形成不良风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进一步推进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 加强党对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领导。不断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局面

进一步加强党政领导,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关政策得到有效的实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政策。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分派一名副书记或者副校长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主管,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充分调动高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有关部门积极性,相互配合,各负其责,严格执行课程设置新方案。建设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切实改善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提高相关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感受到更多党政领导的关怀。对于新教师,要尽量让他们适应岗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加强党的领导,还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社会支持相结合,把大德育观摆在重要位置。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支持与配合,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提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沙健孙.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3]杨瑞森.“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分与合,2004.

[4]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及其基本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篇4

初中教育应当把"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围绕初中教育的特点,结合传授的内容,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采用结构化模式,在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在数学、语文、体育、美术等课程体系内构建"课程思政"系统。构建一种全员思政、全时思政、全科思政的理念,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协同育人,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成长打好坚实基础。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仅仅要从大学抓起,初中教育也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和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我国未来接班人的文化传承、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建立具有基础和规范的作用。

一、初中教育阶段需要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只有语文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才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数学、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与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树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不需要思政教育。甚至于有人认为初中生思想不成熟,没有必要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初中阶段正是孩子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养成,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一个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身都会起作用。

二、初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堂教学和思想品德养成融合,实现价值观引领、价值观渗透,从不同角度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间接隐性的教育方法,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传授了正确的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进行教育。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中学生面临各种利益的诱导很容易迷失方向,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发挥全部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既能够传播知识,又能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功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其次,融合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够赋予课程更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鲜活的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所传授知识的价值观。文以载道,任何的知识都蕴含由一定的价值观。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学教师知道和掌握知识的来源和背景,深入思考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为教师传播知识提供了判断标准,为专业研究和指明了方向。

三、初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结构化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篇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历次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推进中,在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步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三次重要演化为显著标志的。

(1)1970年代末开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创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中,1985年至1987年间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课程体系(简称“85方案”)。“85”方案把“中共党史”改为“中国革命史”;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原有课程内容,增设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集中讲授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如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创新观点。这样的设置,准确把握了改革的全面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要求,有利于充分反映党的十二大以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成果。

(2)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酝酿,在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和十五大精神过程中,1998年经党中央研究同意的课程体系(简称“98方案”)。“98方案”有以下调整:一是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二是将“中国革命史”改为“思想概论”;三是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98方案”加大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的分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

(3)从新世纪初开始探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2005年经党中央批准提出的最新的课程体系(简称“05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4本教材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发展,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比较贴近大学生的生活。“05新方案”的实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入教材、进课堂工作完成,这标志着思想政治课建设正式启动。2008年“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党中央全面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二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不断深入,学科建设扎实推进,教材建设取得成效,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壮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些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经费不到位的情况等。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是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培养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员战斗精神的主战地,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我军建设的质量。政治理论课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应该落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和主要教学环节。

1.加强教育,引导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教员队伍的理论素养能力。注重抓好师德教育,培养教员爱岗敬业的品德素质。在转型的背景下,着重转变教员的教育观念,切实引导教员树立崭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等。总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新变化,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中发挥关键作用。

2.在教材建设和创新教学方法中,提升教员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政治理论课程的各类教材,是实现教学中心内容和主要任务的重要载体和根本环节。在教材建设中,还要加强教学大纲或教学要点的建设。在教材建设上,还要加强教学参考资料和辅导材料的建设,要努力形成包括一系列电子课件,网络课件在内的系列化、立体化的系列教材。总之,广义而言的教材建设,教师是主体、是主力,也是体现教师队伍建设关键作用的根本所在。

3.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激发教师队伍的生机活力。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坚持党委领导和宏观指导,努力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发挥教师队伍建设关键作用的基本保证。高校要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人手,合理核定教师人员编制、职称考评问题,切实解决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抓师资队伍建设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指导的一项经验,也是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长抓不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才保证。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能够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党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号召力,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头脑”,紧密团结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王军福,形势与政策——政策解读,2009.6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篇6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发言,交流了各自在思想政治课建设中可资借鉴的做法和经验。交流了各自在思想政治课建设中可资借鉴的做法和经验,讲得都很好,大家要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编分享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座谈会讲话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同志们:

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之后,xx月xx日,又专门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为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教育战线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狠下功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抓好落实。

刚才,几所学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发言,交流了各自在思想政治课建设中可资借鉴的做法和经验,讲得都很好,大家要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借此机会,我就贯彻落实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讲三点意见。

一、在统一思想中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深刻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们要把“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在行动上、时时处处体现在教育工作中,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要从思想上深化认识。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首先就要深化思想认识。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正如所强调的: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在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必须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想政治领导,才能确保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学校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在工作中运用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这一党领导教育事业的重要经验。

二要从情感上增进认同。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必须从情感上认同、心底里拥护。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这些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有力支撑和深厚力量。要清醒认识到,我们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础扎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必须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加抓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要从行动上抓好落实。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就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对各级党委、学校党委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区教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形成全系统努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氛围。全区各学校党组织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校本课程研究,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的问题,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二、在科学布局中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人、关键是思、重点是政、载体是课,必须牢牢把握住从“关键课程”的角度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要素、质量标准、保障条件等问题,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抓在手上、贯穿教学全过程。

一要抓住关键少数,推进全员育人。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有着关键影响,应当发挥关键作用。作为学校来说,要抓住学校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抓手,明确校园长、学校党组织书记的责任,加强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觉性。要抓住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党员教师这一“关键少数”,增强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引领力”和“话语权”,充分发挥其在育人工作方面的正向激励作用。要抓住团队干部、班主任这一“关键少数”,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使之在学生班级、社团、网络等各种平台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要把握关键环节,推进全过程育人。要聚焦课程建设,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结合我区自然地理特点、传统文化、历史名人等,按照“充分体现教材的思想含量、政治含量、学术含量”的原则,建好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构建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层层深入、有机衔接。要聚焦协作育人,教师进修学校、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全面梳理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面育人方面“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有哪些短板”等问题,形成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举措和重点项目、重点任务。要聚焦关键动作,抓好以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巡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巡察为主要内容的“三巡”活动,在全区教育战线推广形成学习宣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的创新模式,实实在在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要立足关键领域,推进全方位育人。要立足课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砥砺品格、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要立足活动,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活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要立足网络,探索“互联+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模式,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用好微信、QQ群、校园网等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

三、在对标对表中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要把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重要议程,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素养”标准,着力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一要聚焦“政治强、情怀深”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要求,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要保持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我们打造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旗帜鲜明地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广大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心中常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始终做到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

二要聚焦“思维新、视野广”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思政课教师推进思政课建设必须强化创新思维,在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要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教学,坚持“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己有人”,让有意义的内容也能有意思,让有深度的理论也能够有温度,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区教委和各学校要注重培育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引导其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三要聚焦“自律严、人格正”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我们要坚持从严管理和正向激励相结合,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的教育管理,引导其严格自律、慎独慎微,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要加大优秀思政课教师的评选表彰力度,激励其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引导其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篇7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途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如何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人才,是我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来对广大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处于核心的位置,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不能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关键看他们思想政治素质过不过硬。面对这样形势,要求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任务,积极投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的作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建设人才。

二、准确把握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起点低、底子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制度建设等办学条件方面的不足,使得这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以下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新建本科院校在建校过程中,学校为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发展,引进了一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这样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对于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起了积极地作用。但随着大量研究生的引进,也使得在新建本科院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他们大多没有教学经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普遍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比较低,特别是教授职称人数少。以蚌埠学院为例,目前我院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兼职教师共有40多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讲师和助教占大多数,由于年轻教师比例比较高,他们教学经验相对缺乏,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使得这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高面临较大困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单一,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过分注重知识导向性,重理论讲解,轻实践环节。我们在制定的教学大纲每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实践课时,但由于各种原因而缺乏实际的操作。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育过于狭窄,没有兼顾其它学科的综合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事情,要发挥其它学科的作用,共同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第三、注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文化的陶冶和大学生自身的体认。第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学术氛围、学生学习氛围还不够浓厚,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实践等环节薄弱,这些都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三)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比较短,并且大多是在专科学校基础上几所学校合并建成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教学经验、管理制度、发展规划等方面不完善,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使得这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相对薄弱,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相对兄弟院校还显薄弱,学科发展的平台和条件相对较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投入不足,整个学校和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经验、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十分到位,软硬件条件建设不太完善,这些问题都制约了这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这类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职称、学位、年龄、能力等结构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关键在于教师。如前所述,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相矛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积极鼓励教师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梯队的建设,形成一支知识、专业、年龄和学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第三,构建一支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学术交流等措施,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第四,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五,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提倡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校园风尚,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氛围。第六,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水平,切实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书育人上下功夫。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新建本科院校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工作,第一,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规划。第二,优化人力资源,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投入一定资金,努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梯队,积极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平台。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环节。新建本科院校要逐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从五门课程入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生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国情;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做好和谐稳定工作。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调整和优化,要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具体教学实际,稳步推进。对国家教育部规定开设的五门必修课程,要精心组织和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在借鉴其他兄弟高校经验基础上,建设具有自身优势的重点和精品课程。另外,要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要求,积极筹划选修课的开设,比如开设淮河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社会生活与法律保障、心理素质课等选修课程,力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选修课,以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在做好课程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三)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存在问题,要鼓励教师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一,转变、提升、创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学校要组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邀请一些老牌本科学校或者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有很好经验和做法的学校中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对教师指导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第二,探索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理论教学中,要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大胆探索和实践。如生活场景模拟教学法、生活实例研讨教学法、课堂辩论讨论教学法等要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营造出良性的交流与互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的弱点,其难点是既要有意义、有效果,又要简单易行。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简单易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倡导校园义工、开展社会文明调查、志愿者服务等,这可以有效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血有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鼓励教师参与课外的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如参与学生团体的活动,做小型的讲座,接受学生的咨询,社会调查,网络交流等等。既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又注重用社会化教育辅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办法,将理论考核与学生实践性内容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将平时的学习态度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

(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反映时展要求。新的世纪,我们不仅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也面临艰巨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符合时展要求和中国实际的中国化的、发展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反映中国发展的新情况,必须将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反映时展新要求,力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贴近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要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理论的创新和交流,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坚持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学实际,妥善处理好思想政治教学主客体的关系、课内外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正确认识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

(五)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制度建设是提高思想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第一,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负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第二,制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贯彻执行;第三、制定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实行准入制度;第四、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队伍管理的激励、整合、保障和培训机制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新时期的形势和要求,要认真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紧紧贴近时代,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靳诺,郑永廷,张渤军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永章.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3]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篇8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重视和研究还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未能从学科建设的视界加以思考和解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认真领会《意见》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和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被千百万人接受,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www.133229.com邓小平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被全世界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问题时,也明确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阁正是因为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以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自己的拥护者”。众所周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是依靠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来进行;大学生中许多深层次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去解决;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固然离不开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实践的磨炼,然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又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也清楚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做到人心人脑,关键在于这一教育的内容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做到将这一科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我们看到,在高校中有一批深受青年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的授课之所以受到青年学生欢迎,根本原因是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去讲授,他们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和讲授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研究和回答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他们的人格之所以受到青年学生尊重和爱戴,是因为他们不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去教育青年学生,而且他们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深信不疑,并努力去实践马克思主义真理。这一切都深刻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全在于它的科学性。

教育教学是通过学科进行的,学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所谓学科,按词意解释,就是按照学问的性质划分的门类(或作出的学术分类),也指教学科目。学科意识就是有意识地把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并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问。这自然要求重视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注意研究它的科学内涵、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与区别、本身的发展历程和业务范围、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达到从研究对象上、构成内容上、基本范畴或原理的排序上考察、把握它的科学体系。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之立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使其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研究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顺序安排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最终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门科学去进行教育,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会失去科学性,也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失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着许多重要课题,比如,关于在新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思路、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的深入探索,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试点与普遍推行,关于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的编写,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管理、建设和运作,关于重大现实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以及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建设,等等。这些课题都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而这些课题不仅会直接涉及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而且从根本意义上讲,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自身内容和内在要求。正因如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不但要学会善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问题,而且要花大功夫和用大气力把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切实抓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课程内容是由课程设置决定的。按照教育部关于“05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把原有的七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四门必修课程,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国关”)选修课。与新课程设置方案相适应,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统一部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新疆地方史》、《科学无神论》三门地方课程整合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教程》(简称“教程”)。根据《实施方案》的规定,《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教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发展史、民族宗教演变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宗教问题,准确把握新疆的发展历史,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增强“四个认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可见,“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力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充分反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与“98方案”相比,新课程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门课程内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新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努力形成新的课程内容的整性和系统性。严格说来,这5门课都是新课。尽管与“98方案”之间有着历史的联系,除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新设置的课程,其他4门似乎都是原先的几门课程的合并,但新课并非是原先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重新整合。比如,《原理》课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这三个方面加起来,分成三大块以凑成一门课,而是力求打破三大块的思维定式,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概论》课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分开来讲述,而是强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最新的理论成果打通来讲述,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基础》课也不是将原先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各分一半来讲,而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加以展开,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教程》课也不是将原先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新疆地方史》、《科学无神论》三门课程简单凑成一门课,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为主题,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发展史、民族宗教演变史。其二,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05方案”从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突出了通过理论、现实和历史这三者的结合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而言,《概论》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它直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内容,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突出了当代中国的大局和发展大趋势;《原理》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中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纲要》主要突出了中国选择马列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的内容;《基础》直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问题;《教程》则主要突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和实践。

新课程方案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又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又要进行集体主义、道德、法制的教育,等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寻求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以历史的研究再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的和思想的材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知识性、学术性的统一提供了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打下了研究性基础。

三、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或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表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师资队伍素质的状况不仅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还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多学科业务基础。当前,从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看,绝大部分教师都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都曾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专业教育,并长期从事相关的公共课教学且逐步强化形成现有的知识结构。当面对新的综合性、整体性很强的课程时,如何突破或超越现有专业的门槛,熟练并运用自如地系统地讲授一门整体性的课程,这是实施新课程方案面对的新问题。为此,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科意识、学科建设意识,破除长期以来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所谓学科意识,就是人们任何时候都从学科实际出发,主动遵循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的自觉态度和意识。所谓学科建设意识,就是人们在推进学科发展中主动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注重学科建设的自觉态度和意识。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功能,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够成熟,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确立起应有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表现在或者怀疑甚至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或者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不注重学科的理论构建,其结果必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已经确立,我们不能再以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意识”来估量、定位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而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识和学科建设意识,以自觉的学科意识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自觉的学科建设意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更高水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更大进步。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钻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要求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国外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实际的结合等理论进行学习和钻研。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篇9

【关键词】工程经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4年,上海市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先后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课程思政开始从地方实践探索上升为全国性行动。2018年开始,课程思政实践在全国推广,理论界也掀起了课程思政研究热潮。[1]当前,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聚焦在内涵诠释、元素挖掘、方法创新、教学实践等四个主要领域。[2]随着课程思政理念逐渐成为中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也逐渐从基础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涌现了大量从“方法论”和“实践论”角度出发总结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和经验,这些都为各个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课程思政研究需要加强实践层面实施与实效的考察与分析,特别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施为重点,聚焦实践中的一些盲点、难点、堵点问题的研究,通过完善教学大纲、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团队等具体方式,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工程经济是高校土建大类所有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受众广泛,工程经济的教学课堂由此成为土建大类专业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工程经济课程一般都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期开设,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并开始对专业课程有所接触,此时正是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良好思想观念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良性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开展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是育人观、使命观、教学观、课程观的教育变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回答,更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从而达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学生前途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二)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大学生的政治观日趋成熟,大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崇尚知识和科学,渴望成才;重视基本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道德取向上追求公平正义;学习成才动机强,态度端正。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不足方面:盲目乐观的骄傲心态和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人生目标迷茫,把实现较高收入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目标;科学的理想信念尚未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奉献感不足,存在自私自利、享乐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土建大类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路桥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从业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调查显示,企业除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基本能力外,还对职业素养、人际沟通、经济法律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学生要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环境,就需要在校期间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素养的提升。(三)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基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指出,工科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总体上讲,工程经济的课程教学目标是:①知识目标。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经济分析基本方法及其经济评价指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对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②能力目标。初步具备分析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将来毕业后从事与工程经济相关的工作奠定职业和能力基础。③素质目标。树立经济成本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全面意识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总之,以理论和方法作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经济课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思想性,它包含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思想、经济建设政策,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充满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人生哲学,比如:可行性研究中的三思而后行做法,技术与经济关系中的对立与统一哲学思想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系统化地整理和提炼,它们为工程经济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路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基于工程经济课程的整体规划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和特点,围绕重点、难点,积极发掘思政元素,设置思政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见表1),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紧密联系,形成协同效应,同时把工匠精神贯穿到整个授课的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成效体现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明确育人要求,全面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4]有鉴于此,工程经济教学中可以从以下路径开展课程思政。(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工程经济课程本身蕴含着很多朴素的思政资源,比如在介绍工程经济的作用和发展历程时,通过引入大量工程建设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祖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巨大成就,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形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制度建设的自信心。(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程经济课程特点是三多:概念多,理论多,计算多。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这门课程涉及大量相关学科基本概念,大部分来自包括会计、统计、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法律等相关学科,也有一些工程经济本学科的特有概念,比如经营成本、价值工程等。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既要正本溯源,又要融汇贯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很好的机会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例如,在学习投资回收期指标时,引导学生理解工程项目投资回收对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影响;在做现值分析和年值分析的对比时,引导学生理解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国家富强与社会和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三)法治教育。工程经济的学科要旨是引导学习者对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问题做经济分析和思考,让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前提是符合国家的制度化安排。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有丰富而完善的法律法规,比如《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了解这些法律规定,对于学好工程经济意义重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企业及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折旧计提方法时,讲到不同折旧计提法与地方税收优惠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强调纳税义务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完成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经济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是非常饱满有质感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从而使教学设计非常有张力有空间。教师可以有大量机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在学习相关知识点时,深刻挖掘出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配上相应的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或名言警句,既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又能实现教学目标中的素质目标。(五)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习者树立职业理想,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工程经济课程是土木大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土木大类学生所要从事的建设领域的特点之一是随时要准备应对复杂的工程问题,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要在职业教育阶段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才能做好应对复杂工作环境的准备。比如,在介绍工程经济分析原则时,通过讲解效益最优原则和方案可比原则,鼓舞和坚定学生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的职业信念;在讲解等值计算五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时,通过举例介绍重大工程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历程中建筑业前辈们的职业操守和艰苦奋斗,进而树立砥砺前行奋斗强国的勇气信心和远大志向。

三、高校工科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工匠精神贯穿始终——匠心点亮人生。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大学工科专业,特别是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贯穿课堂,将有助于培育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从而练就工匠技艺。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的严谨工作态度与作风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课堂教学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同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专业知识点的细微剖析,努力培养学生“专”与“精”兼备的一技之长,都是工匠精神的传递。大学教育期间虽暂时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大国工匠,但是能够通过平台的搭建,给学生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二)人文素养潜移默化——铸造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是个体对人文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体现,它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而人文精神是个体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它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也是人文知识的传播者,可以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当中。结合不同的课程,人文知识的传播可以包括职业精神的融入、价值信仰的引导、科学精神的培养、传统文化的陶冶、人文思想的植入。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索中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理解技术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及其成就中的人文精神,从而拓展自身的人文知识宽度,提高人文素养水平。(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价值引领成长。仔细梳理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需要注意三个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相融合。思政元素来自于:①专业课程知识点中所承载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思维、逻辑、情感;②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元素,认识论、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的思路和方法;③实验实训课的思政元素承载量大,制度敬畏与自觉遵守、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观训练、团队协作、发现与质疑、创新思维都涵盖其中;④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或者在原案例中添加和移植思政元素。(四)教学方法推陈出新——育人润物无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显性到隐性,设计和建构思政育人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5]让各种思政要素有效地融合在教学过程的各方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使课程育人功能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平稳”地进行,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避免生硬地灌输思政元素,要通过知识关联、案例介绍等途径,有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可以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促进学生思考。同时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贺武华,.王凌敦..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26-30.

[2].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46-48.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02-25..[eB/oL].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篇10

关键词:金课;课程思政;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

1中药鉴定学课程特点分析

1.1中药鉴定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与优势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以及中药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中医专业的选修课程。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医药技术,能从事中药生产、应用、管理和研究等多种岗位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工作性质特殊,非常重视并要求学生具有诚实守信、传承创新、勇于探索和敬业奉献的品质。因此,中药鉴定学课程的素质目标是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天然的一致性。从课程内容来看,中药鉴定学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有利于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遵循课程专业教育要求的同时,能够充分挖掘“育德”内涵,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展教学内容[3]。从课程特点来看,学时较长,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从植物基源、产地、采集、炮制加工,到传统的中药鉴定(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以及现代多种中药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知识[4]。课时量大、学习跨时长,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在发挥思想教育功能上更具有优势;内容涉及面广则给教师更多的空间将德育元素整合到课程中去。

1.2学期分析课程的教学对象

为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思维力和注意力,学习态度端正,且已完成相关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技能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的能力;在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多为出生于90年代、00年代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文化水平高、知识获取速度快、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传统政治说教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甚至极有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中药鉴定学专业课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专题内容,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激发学生对祖国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采取曲线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留下广阔的自我思考和领悟空间,以形成情感和灵魂的共鸣。

2现状与反思

目前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在课程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仍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3.1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有待完善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目前有关《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方面还需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3.2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仍需创新在教学载体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中药学专业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中药鉴定学专业的专业教师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要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3.3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专业课教师虽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富有经验,但对怎样结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方面仍显不足。事实上,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中许多概念和理论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多一些思考。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