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十篇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十篇

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04

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能力;tRiZ理论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25-0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tRiZ是一种发明创造的科学方法,它将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化,并为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提供正确的探索方向[1]。tRiZ理论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引导创新的最佳工具[2],在高职教育中引入tRiZ理论,用tRiZ理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应是高职创新教育中值得探索的途径。

1.tRiZ理论简介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теориирешения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задач的英文音译teoriyaResheniyaizobreatatelskikhZadatch的缩写。它是前苏联根里奇.阿奇舒勒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250万件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3]。该理论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提供了解决创新问题的系统、科学方法。

1.1tRiZ理论体系。tRiZ主要包括以下原理、方法和工具[3-5]:

1.1.1技术进化理论。tRiZ认为技术系统始终处于进化之中,矛盾的不断解决是进化的动力。创新的核心就是解决矛盾问题。tRiZ提出了进化法则,运用这些法则可以评价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1.1.2最终理想解。发明创造的理想状态是理想解。理想解是消除了所有有害作用,充分发挥有益作用的解决方案。tRiZ理论在解决问题之初,首先抛开各种客观限制条件,通过理想化来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避免传统创新方法中缺乏目标的弊端,提升创新的效率。

1.1.340个发明原理。阿奇舒勒等通过对上百万件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提炼出了具有普遍用途的40个发明原理,这40个发明原理可以用来解决众多的发明问题。

1.1.4矛盾矩阵。为了将一个具体的问题转化为一个tRiZ的问题,阿奇舒勒总结出了工程领域常用的39个工程参数,并把这39个参数形成的技术矛盾和40个发明原理建立了对应关系,组成了一个39×39的矛盾矩阵。应用矛盾矩阵可以根据系统中产生矛盾的2个工程参数,直接查表找出化解该矛盾的发明原理。

1.1.5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为了解决物理矛盾,tRiZ提出了物理矛盾的11条分离方法和四大分离原理。

1.1.6物--场模型分析和76个标准解。该模型分析是tRiZ中进行问题描述和分析的工具,用来建立与已经存在的系统或新技术系统问题相联系的功能模型。在物--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tRiZ将各类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标准化、体系化,给出了76个标准解。在创新问题解决过程中,可根据物--场模型所描述的问题,查找到相应的一般解和标准解。

1.1.7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aRiZ是基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一套完整问题解决的程序,是针对非标准问题而提出的一套解决算法。运用aRiZ可将非标准的、复杂的创新问题转化为标准问题,然后应用76个标准解法来予以解决。

1.1.8科学和技术知识效应库。很多创新方案是在特定工程领域应用了没有使用过的效应得到的。为帮助人们更好地应用本领域和跨领域知识解决创新问题,tRiZ创建了科学和技术知识效应库。

1.2tRiZ解决创新问题的一般流程

tRiZ理论的方法、原理和工具,为创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方法。tRiZ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一般流程(其过程如图1所示)是:

图1tRiZ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

这样应用tRiZ理论就可以把一个复杂的、不确定因素丛生的难解过程,转化为精确的科学运作过程。

2.tRiZ理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2.1tRiZ理论有利于树立创新有规可循的理念。

由于传统的创新方法过多依赖于人的心理因素,有很大的无序性、随机性和偶然性,致使"创新无规律可循"的思想根深蒂固,束缚了人们的创新意识。tRiZ理论的出现使得创新有规可循,打破了只有依靠灵感才能创造发明的传统观念。tRiZ理论的方法、工具使得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可以系统传授的方法,为系统、规范、科学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方法和工具的支持。

2.2tRiZ理论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tRiZ理论完备的创新理论体系、原理、程序、分析工具和创新工具可帮助人们有效地控制创新的过程,将众多极端复杂的创新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解决方法,把创新从漫无边际的发散性思维转到按程序步骤一步步逼近的逻辑性、规范化的解决方法上,实现解决创新问题的有序、快速和高效。

2.3tRiZ理论有利于提高创新水平。tRiZ理论描述和量化了人类在发明创造上的经验,建立了系统解决创新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工具。矛盾矩阵、40个发明原理、物――场模型分析、76个标准解、aRiZ等方法,就如同和科学家、发明家同桌对话。学习tRiZ理论,掌握tRiZ的方法、工具,就相当于实现了"集千万发明家于一身",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熟练掌握tRiZ理论方法后,一两步就能快速得到创新方案,而不用再一味地等待令人难以驾驭的灵感和顿悟的降临[6]。

3.用tRiZ理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目前,国外许多高等院校把tRiZ理论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进行教学。在前苏联,甚至一些高中都开设了tRiZ课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国内浙江大学等本科院校已开展了tRiZ理论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中也有不少开始了tRiZ的教学探索。例如常州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门组建tRiZ理论教学团队.成立tRiZ理论教学研究中心进行tRiZ理论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7]。依托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开展《创新方法-tRiZ》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应用tRiZ理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3.1开展tRiZ理论讲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高职学生普遍创新意识不强,对自身的创新能力缺乏自信心,觉得创新对自己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用tRiZ理论讲座的方式,通过tRiZ理论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tRiZ理论的40个发明原理通俗易懂,在讲座过程中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的40个发明原理与创新的案例来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用品中找出发明的原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创新就在自己的周围,认识到创新并非"天才"的专利,创新是有规可循的,只要掌握创新的规律和方法,人人都可以创新,从而增强高职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3.2开展tRiZ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面向全院学生开设tRiZ公共选修课,在对创新感兴趣的学生中进行tRiZ理论的学习和训练。教学内容选择:tRiZ是高度综合的创新理论,内容相当丰富,在高职中面面俱到的讲授这些理论和方法,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必须根据高职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高职毕业生主要面临的创新活动是解决生产、服务中的矛盾问题,以及技术革新等。在tRiZ理论中解决这类创新问题主要采用40个创新原理。因此,我们把40个发明原理、矛盾矩阵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以案例为主线,把tRiZ理论、方法贯穿在案例中,通过具体形象的创新案例分析和大量实际案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tRiZ的基本理论,熟悉tRiZ的创新流程,掌握tRiZ的40个创新原理和矛盾矩阵等原理工具的运用,从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在日常教学中融入tRiZ理论,培养学生创新习惯。日常教学,教师可把tRiZ理论融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习惯。比如在授课中,可结合专业,列举一些tRiZ中与专业有关的创新例子,并提出一些案例让学生在课堂及课后应用tRiZ理论进行思考、讨论;在讲到某些解决方案时,可运用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多种解决方案等等。例如我们在进行三维造型的教学时,运用tRiZ理论的分割、组合、多维性等创新原理来组合和分割特征,从而构成功能、结构不同的零件,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造型方法的理解,而且解题的思路也得到了扩展。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养成应用tRiZ创新方法、原理的习惯,当自身遇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就能够有意识地运用tRiZ理论的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4在实践中运用tRiZ理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为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注重指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运用tRiZ方法去发现问题,用40个发明原理等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毕业设计中,指导学生应用tRiZ方法和工具进行设计分析,方案设计。在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以及各项竞赛活动中,引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实践等,取得了一定效果。所指导学生在2012、2013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多项获一、二等奖;在"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

3.5用tRiZ进行创新教育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对tRiZ理论要有正确认识。尽管tRiZ理论被誉为创新的"点金术",但这"点金术"是以创新者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并非掌握了tRiZ理论的方法、工具就能够进行创新。故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必须以牢固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宽广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此外应注重教师对tRiZ理论的学习掌握。tRiZ理论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引入国内时间不长,大部分教师对该理论了解不多,对教师进行tRiZ理论的培训十分必要。只有在教师掌握了tRiZ理论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运用tRiZ理论开展相关的创新教育活动。

4.结束语

tRiZ理论为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为创新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在高职创新教育中引入tRiZ理论,对克服思维定势,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用tRiZ理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可通过tRiZ理论讲座、开展tRiZ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融入tRiZ理论、在实践中应用tRiZ等途径进行。参考文献:

[1]侯圣智,牛占文.tRiZ理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9:30-32

[2]运用tRiZ理论提高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09,(5):86-89

[3]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赵新军.技术创新理论(tRiZ)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杨青亮.发明是这样诞生的-tRiZ理论全接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张武城.技术创新方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颜惠庚,曹叔亮.tRiZ理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95-96.

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篇2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心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分类号】:G451.2

一、创新型教师的创新心理能力素质

心理能力素质是支配人的一切行为的内在原动力或驱策力。人的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性心理基础。如创新性心理动机、创新性兴趣、创新性情感和创新性意志等内在的的心理倾向力。具有创新心理能力素质的教师,表现为有很强的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精神,包括创新激情、探索欲、求知欲、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有理想、有勇气、有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1、创新型教师应具有教书育人的职业意识、爱岗敬业的精、坚忍不拔的意志,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要充分相信自己向困难挑战的能力,对教育事业的执著的追求,经得起挫折的磨难和成功的考验。

2、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致力于最大限度地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创新思念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型教师应是喜欢创新,注意创新、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人,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标新立异,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作出表率。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学习和创新激情,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下,才能投入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的热情,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创新型教师应具有顽强的创新精。教育教学的创新过程并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的过程,还需要以教师的创新情感为动力,如不仅要有理想、信念、热情和创新激情,也要有自信和意志,不畏权威,坚持实现自己的创新设想。教师在教学内容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的创新过程中,可能充满艰辛、挫折和失败,要能正确面对,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创新精神的塑造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处于最高境界,教师应对不合时宜的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因素大明质疑,强化开拓精神和求实精神,真正成为现代创新型人民教师,并鼓励、激励学生大明质,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努力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开放的人格和宽容理解的良好心境。创新型教师既不轻信他人或书本没有科学依据的意见和知识,也要有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否定的精神,既要大明质疑,勇于进取;实事求是,又要善于尊重和鼓励学生的提问和质疑,充分理解学生的求异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甚至对学生否定教师和教材的观点的行为持宽容理解,以创新勇气允许学生的挑战,以身作哲,用实际行动,比如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思想,包括不够成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既要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更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启发学生思维,点拔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情感。只有独立的观察与思考,不从众,不趋同,才能产生独到的见解。

二、创新型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素质

1、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宽厚的知识。创新型教师应精通本门学科的知识,熟知相关学科中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常识,有关研究表明,不同的知识贮存在人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并按初始装入时的状态形成一定的联系,如果能使知识产生新的连接,便会形成知识的的迁移,产生新的知识,即所谓创新。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释本学科知识,往往会产生思维、认识上飞跃。事实上,许多创新、发现往往是在学科与学科的结合点上产生的。因此,创新型教师应有强烈的求知欲,掌握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宽厚、完善的知识结构。

2、创新型教师应具有远见的卓识。应把握和了解当代最新科技、最新理论和最新网络技术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并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只有不断地把握和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才能不断激发其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其自身的学习内驱力,产生适应时代的创新观点和创新成果,也才能及时把这些具有前沿性的知识自觉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富有成效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3、创新型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创造学以及创新理论的基本知识,形成崭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输,培养的是继承型人才;现代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构建、变化和运用,更加注重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关注教育的过程,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型教师必须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创造学以及创新理论去指导学生去学习、去创新,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型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素质

1、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教参)的能力。能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从各部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培养对象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思维训练点,充分挖掘内容中的创新思维因素努力增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内容的价值。

2、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创新性设计教学过程和科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要根据创新性教学的原则(如主体性原则、激励原则、发展性原则、个性化原则、渗透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等,正确运用创新性思维和教学的基本方式(如发散与集聚、讨论教学、反思教学、类比教学、探研教学等),将各种教学基本形式、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收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创新型教师应具有民主的教学组织艺术和机智的教学应变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针对培养对象、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情景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灵活机智地引导学生有的放失地提出新见解、创新新方法。

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认知原理;艺术情感;艺术思维;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46-03

从1994年美国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以立法形式将艺术课程确立为核心课程并颁布《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到1997年哈佛大学提出“艺术第一”的教育理念将艺术置于大学教育的核心位置,艺术教育在美国已作为核心课程贯穿了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而2000年以来,许多西方一流综合性大学也开始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角色和作用,全面规划面向全体师生的艺术教育行动方案。在这样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推动下,我国的艺术教育也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理论研究或是实践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就目前国内关于艺术教育的研究而言,仍存在研究方法片面化,缺乏严谨的概念系统、整合性的学科理论等问题。其研究大致侧重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对具体艺术门类教育及教学法的研究;另一种是关于整个艺术教育概论的研究。前者主要是以具体艺术门类为基础,就其含义、概念、特点、性质、发展、现状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而后者则从艺术教育的整个学科角度出发,对其学科概念、研究对象及范围、性质、特点、功能、原则、方法进行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交叉学科角度出发,从事审美教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研究,也为艺术教育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艺术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的情感、智慧和行为的?怎样实现艺术教育的理念创新与技术创新?如何借助艺术教育培植创造性经验、催化创造性思维、孕育创造性观念?21世纪的艺术教育又应当传导哪些核心内容?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似乎很难从以上几方面理论研究的著作中找到答案。丁峻教授的《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一书从心理学及脑科学角度出发,借助认知神经学、神经美学、审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以实验室科学为基础,以严谨、理性的原则来阐释艺术教育认知中的相关原理。其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和交叉性的艺术教育认知理论观点及应用路径,深入揭示了艺术知识转化为人的情知意创造性能力的内在机制及精神嬗变特征,阐释了人们学习艺术文化的认知操作原理,体现了艺术教育的新观念。重点介绍了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体象思维、符号思维、工具思维、技术思维等认知操作内容及其高效训练范式,生动具体的释说了人们对艺术内容进行具身转换、移情体验、符号体验、意识体验、自我认知及对象化映射等认知加工的思想技术方法,具有教育方法论层面的深刻启示。作者开篇即肯定了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艺术是决定人的智慧发展程度的关键动因,并对国内外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简要介绍,提出若干思考。进而从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艺术情感、艺术思维、艺术表达四方面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进行讨论与分析,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采用的相应教学方式。

首先,作者从本体艺术经验建构、本体艺术知识建构、本体审美意识建构三方面对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进行了讨论。具体而言,通过分析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艺术记忆、本体陈述性记忆、艺术情感记忆来讨论本体艺术经验的建构;通过对本体艺术知识的生成和建构原理的讨论,指出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即在于扩展本体知识;通过讨论艺术工作记忆、元认知系统、本体意识体验、本体意识预演等内容来讨论本体审美意识的建构和生成等问题。概言之,人的审美意识活动主要与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正中区之激活过程密切相关,它对人的美感产生及审美活动中的意识体验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而以前额叶新皮层为主的顶级调节性元结构为我们解读艺术文化的理性内容、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规律性启示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作者从移情体验与自我情感认知、情感表征与自我建构、自我情感管理、情感想象与自我评价、情感决策五方面讨论了艺术情感的相关内容。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艺术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就曾指出,艺术是平衡智慧和情感不可缺少的工具;现代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评价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也说:“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音调到最高音调的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对此,作者指出审美情感有丰富的形态和多元的价值,其产生以人的联想-想象为基础,而人的想象主要依赖自己独特的元记忆、元体验、元调节、综合性记忆与知觉等多种心理特质。同时作者从移情体验的价值、心理机制、神经基础三方面对移情体验进行了分析;从自我情感认知的基本内容、涉及的大脑结构、表达自我情感的审美方式、自我情感认知的教育思路四方面对自我情感认知进行分析。在情感表征与自我建构部分作者又提出了“三元一体”的情感表征系统和情感建构的基本原理;自我情感管理涉及自我情感管理的基本内容、自我情感体验的认知效应、艺术情感教育的认知操作原则和方法论等内容。作者从自我认知管理、符号思维、技术思维三方面讨论了艺术思维的相关内容,指出艺术教育的宗旨及核心内容之一在于讲解思维科学的基本原理、传导艺术思维的科学方法,借此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艺术思维能力。“思维是以已得的知识为中介的现实反映。”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培养创造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对此,作者在自我认知管理部分介绍了本体知识的内涵与构成、发生神经基础和审美构建原理及自我认知管理与艺术思维构建,并对元认知系统进行深入介绍,同时提出培养艺术思维的教学方法。作者又着重讨论了技术思维的教学研究现状、教学原理和艺术思维创新的技术操作原理等内容。最后,作者以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为主要内容,讨论了艺术表达的相关问题。作者指出,审美活动的实质在于主体借助客观形式来沟整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意识与存在的深层价值,人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基于主体掌握的审美创造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操作原理,而这正是我国艺术教育最缺乏和亟待强化的关键之处。作者以具体艺术门类为例,结合心脑认知原理,讨论具体艺术门类的教学原理和方法。这无论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相关专业的研究者还是从事美术教育的大中小学教师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研读该著作,作者始终贯穿这样一种理念,就是全面的教育是同时兼顾人的知、情、意三方面的教育,三者并行才能完成真善美的理想,而艺术教育对人的情、知、意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作者指出,“当代教育与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个性主体用以创造新理念、建构新人格、发展科学人文一体化的主体意识并表达与实现上述精神产物的多元素质和整体能力。”而艺术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习者的情知意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创新自我和创造知识奠定方法论基础。”作者指出,我们的艺术教育宗旨“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也不是为了传播艺术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他们对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生命和自我的审美认知能力,借此促进学习者多方面和深刻新颖的审美表现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对此,罗恩菲德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苏联美学家尤·鲍列夫也说:“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限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就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可以说,艺术教育带给人知识、理想,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使受教育者进入艺术意象提供的情境中,达到个性心理结构的完善和人性自由的确立。正如当代西方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所说:“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就不能算是可靠的理论,也不可能提供真正的解释。”在该书中,作者不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探讨了艺术教育认知中的一系列问题,还提出了适用于艺术教育教学的具体原则、方法和指导性建议。如在艺术情感教育论部分,作者指出教师应该改善认知操作方式,将艺术概念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经验表象,并借助丰富其他表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传导有关元认知的思想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和情感管理。在艺术思维部分作者指出为了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能力,以便为学生学习认知管理及发展艺术思维奠定思想基础;把学习者体验自我、认知自我和创新自我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方式之一;作者还针对艺术思维教育目前存在教育理念错位,偏离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坐标,片面强调艺术技能及其使用价值,忽视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创新意识引导,教学内容程式化等问题,提出当代艺术教育应当大力减少模式化、标准化、机械性的技能训练内容,强化创新能力这样的建议。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的开卷所写道:“求知乃人类的天性”,我们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为什么。《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就是从认知角度来阐释艺术教育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不仅告诉我们“然”,同时解释“所以然”。作者在实验室研究基础上,涉猎大量中外文献资料,提出了一系列弥足珍贵的见解。针对目前国内外对艺术表象及艺术思维的具体类型与内容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缺乏对有关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达的认知操作内容和技术心理分析等问题,作者从艺术教育心理学层面系统的研究了有关方面的认知机制、教育原理,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理论的空白。该著作不但为艺术教育研究工作者拓展了视野,而且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当我们翻阅完该著作,仍让人感觉唇齿留香、意犹未尽。虽然书已经看完,但由此引发的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思考才刚刚开始,这就是本书的魅力与价值所在。艺术教育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构建一个现代形态的、科学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更多人投身其中,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前赴后继、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推进该科学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弗·谢·库津.美术心理学[m].周新,王燕春,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3]尤·鲍列夫.美学[m].冯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滕守尧,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7]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译本)[m].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8]丁宁.美术心理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9]崔宁.艺术美学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丁峻.思维进化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1]美术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23.

[13]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27.

[14]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29.

[15]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35.

[16]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1.

[17]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107-108.

[18]弗·谢·库津.美术心理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36.

[19]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143.

[20]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166.

[21]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71.

[22]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98.

[23]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科学出版社,2012:41.

[24]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译本)[m].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10.

[25]尤·鲍列夫.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64.

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篇4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时代课题和任务。作为教育体制的中等职业教育要办得有特色,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必须在教学中实施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多年的财会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及有关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会计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一、自我调控,激发创新情感。

教学是通过外在的科学、合理、严格的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认知的需要和实际行动。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下才能充分体现。职专学生,特别是一些学习后进生缺乏认知需要,缺乏内在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往往以违反课堂纪律而宣告自己的存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个性,爱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真诚地关心,耐心地疏导和热情地帮助,清除他们的对立情绪和对学习的困惑,同时要有一套严格合理的措施。正确把握严管与疏导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引导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教学上要分层次,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和阶段性检测试题,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新情感激发出来

二、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这就要求教师民主教学,多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与机会。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让学生自己出题测验,让学生上台讲课等。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既掌握了知识,又变被动为主动,成了学习的主体,充分挖掘了学生潜能。同时为以后在工作和政治生活中积极参与打下了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这样逐步被培养出来。

三、自主探究,训练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例如我在《基础会计》原始凭证一节的课堂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将学生收集的日常生活中凭证的和本节课所提出问题带到会计模拟实习室,让学生感受到会计工作的情境氛围,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对学生所收集的凭证在我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课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讨论、对话、辩论等方式进行原始凭证的确认及分类,从而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记忆原始凭证的概念及种类。在此基础上,对于种类中累计原始凭证与汇总原始凭证的联系和区别这一较复杂问题的探究,则采用分组操作、比较来完成。最后,对这一节内容的巩固和强化,则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原始凭证是否为真实有效的原始凭证、属于何种类型,如何进行填制和审核,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相互评判、归纳的时间和机会。运用探究—发现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思考、动手能力,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操作上都有了提高。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对会计这一管理活动的理解更深刻了,创新思维也同时得到了培养。

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篇5

关键词:金属切削原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28-02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这是最早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给大学生提供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让大学生创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以各种方式活跃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引导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开始着手创新创业的策划、储备和实施,而这无疑是高等院校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方面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金属切削原理》绪论中的创新创业引导

许多高校课程教材的第一章都是绪论,往往被许多高校教师所忽视。然而绪论这一章在本门课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绪论中描述本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结构体系

高校教材中的绪论一般简要介绍本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大学生在学习后续各章节之前就对本门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使大学生对课程整体结构的把握非常重要。在讲授《金属切削原理》绪论课时,我将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阐述给学生,一方面使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这是创新创业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着眼大局、目光放远、树立长期目标并持之以恒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成功。

(二)绪论中描述本门课程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大学课程不同于之前所学的所有课程,特别是专业课中包含了许多目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许许多多国内外还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在学习后续章节之前,让大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更有利于使大学生站在科技前沿来学习课程和掌握知识。在讲授《金属切削原理》绪论课时,我将课程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介绍给学生,一方面使学生窥到本门课程的最前沿发展概况,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在某些前沿方向上找到自己兴趣爱好的切入点,为后续的考研深造、创新甚至创业埋下一颗颗生动的种子。每次在绪论的授课中,我都生动地强调在《金属切削原理》的内容中有两项是中国人自己做出的贡献:一个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铝高速钢刀具材料;另一个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群钻”(倪志福钻头)。这都都无一例外地激起大学生极大的好奇、兴趣和热情,使他们热血沸腾,从潜意识里告诉他们:外国人能研究出来的技术研究,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研究出来;别人能做好的事情,自己也一定能做成功。潜意识里的自信也是创新创业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三)绪论中描述本门课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每个人的生存都必须依赖于他所在的国家和社会,大学生所学的知识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掌握所学知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找到最佳的创新创业出发点和立足点。掌握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方向是指引创新创业的航标。《金属切削原理》绪论中有关本课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是我必讲的重要内容,目的是让大学生感觉到本门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产和生活如此贴近,以至于学好它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份好的工作,甚至深入专研还会给自己带来创新创业的好途径。2015年上半年的授课中,我将《金属切削原理》的知识内容与德国的“工业4.0”时代以及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相结合,更加生动地阐述了本门课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二、《金属切削原理》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我在完成相应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之外,也在从事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这为《金属切削原理》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提供了大量非常生动的案例和非常实用的技能。在《金属切削原理》授课过程中,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我做了两方面的培育和启发的工作。

(一)《金属切削原理》基础知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应用

资料表明,在很多国际知名大学里,专业课的授课内容很多都是讲授者本人或者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而成熟的传统知识都作为大学生课后自学的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包含着世界顶级的科研成果,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创新创业项目与机遇。此外,很多专业课都包含大量的实践练习作业,使教学与实践达到高度的统一。我在讲授《金属切削原理》有关“刀具材料”和“刀具角度”知识点的时候,让大学生设计一把油井改造使用的磨鞋刀具,该磨鞋是我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研发的一款新型刀具。一方面学生们的设计理念会给我的研发提供思路,另一方面让学生们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了解新产品从市场需求、设计方案、加工试制、功能试验、批量生产到市场销售的全部过程。

创新就是研究和开发新事物,创业就是将研发出来的新事物变成价值,而大学生在校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就是创新创业的源泉。在讲授“切削用量三要素”以及“刀具使用寿命”时,我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性能研究”引入到教学当中。这项研究也是我正在着力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它关系到一项国际先进油井改造工艺的核心技术。《金属切削原理》这门课程主要是研究切削金属材料的基本原理,而我将非金属的切削技术引入到教学之中,提示同学们要用开放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对交叉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创新创业的源泉和动力。

(二)教学过程中的调研互动

在《金属切削原理》授课过程中,我一般安排三次问卷调查,主要是与大学生进行调研互动,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这些问卷均采用无记名形式进行。在授课学期之初,我一般安排一次未来职业规划的问卷。调研大学生毕业想做什么或者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是大约三分之二的同学上交问卷,而且大部分同学只写了一两句话,其中有创新创业想法的不超过10人。我在2015年上半年的学期之初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授课班级共有123名同学,收到问卷84份,其中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只有7人。在学期之末,我再做了一次有关创新创业想法的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是否有创新创业想法以及把什么技术作为创新创业项目。授课班级有2名同学降级,共有121名同学,共收到问卷105份,其中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已经上升到58人。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安排一次创新灵感的调查和专利申请方法的讲解。这次调查一般安排在讲授“刀具磨损、破损和使用寿命”这一章。课程背景是刀具磨损的经验公式――泰勒公式,美国工程师泰勒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建立起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刀具磨损经验公式。在这个教学节点安排调查的目的是让同学们认识到每个普通人经过努力都会获得可以写入书本的技术和成果,以此来提升同学们的自信心。这次调查的题目是“你曾经有哪些创新想法和灵感?这些创新灵感是否一闪而过?有没有沿着灵感继续探索?”这次调查的结果很令人兴奋,因为绝大多数同学都曾经有过创新的灵感和想法。可惜创新灵感一闪而过的居多,继续探索和拥有专利的几乎没有。于是,我引出固化创新灵感的载体――专利,并且讲述从创新灵感到创业实践的一般过程以及如何申报专利。

三、《金属切削原理》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矛盾的解决

在学校的“教学大纲”中,关于《金属切削原理》的开课学期和课时量安排有严格的规定;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日历”则对每一课时的授课内容进行严格的安排。因此完成授课内容要求与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就产生了一些矛盾。那么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呢?我采用化整为零、穿插渗透的方法。即:每次课开始的时候,为迅速凝聚同学们的注意力,我安排一两段关于创新创业的小故事。当发现在讲课过程中同学们精神不集中的时候,我也适当讲一两个创新创业的案例。这样日积月累,许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就渗透到同学们的思想当中。这些小的故事、案例主要涉及美国硅谷公司的理念、成长过程和发展历史,北京中关村公司的成败、兴衰历程。引用这些公司的创新创业故事主要是因为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均是高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这与大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形式最为相近。另外,将美国硅谷与北京中关村相对比,有利于吸收西方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内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困难。在2015年上半年的授课过程中,我还引入了许多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故事。目的在于向大学生灌输“互联网+”理念、改变传统创新创业思想、站在时代前沿以及解读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政策。

四、结论

高等院校内《金属切削原理》等专业课的教学可以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有机结合,互不矛盾;高等院校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可以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通过《金属切削原理》绪论的教学可以让大学生着眼大局、目光放远、树立长期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创新创业素质以及树立潜意识里自信的创新创业素质;将《金属切削原理》基础知识与创新创业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一方面可以加深大学生对课程本身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源泉和动力;适当的创新创业故事、调研互动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灵感,点燃创新创业火种,进而获得创新创业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庞丽君,尚晓峰.金属切削原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凌志军.中国的新革命[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3]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篇6

一、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原理课程涉及到机构学、机器动力学、机构设计等,对学生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且机械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涉及内容广泛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困难,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教学困扰。

在传统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会直接将机械原理课程的问题、内容及结论直接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反复应用和死记硬背的方式,强行记住课程内容。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无法明白结论的缘由以及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公式从何而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所学内容时,只懂得生搬硬套,不知道结论和公式的意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热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且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如今我国机械制造业需要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不符。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机械原理教师需要加强对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机械原理课程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教育途径

(一)研究教学法

机械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时,不仅需要注重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注重掌握学习过程,从而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让学生自主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新颖性,确保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进行机构组成教学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机构组成原理,让学生明确基本结构加若干个基本杆组可以组成任何平面机构。随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张机械机构的结构图,并让学生通过观看该结构图,分析此机构能否完成其工作,符合机械机构设计师的设计要求。这种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快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课程知识,对该结构图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活跃了课堂氛围,并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模式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该机构图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改进,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并在该方向中应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教学内容的思考,并用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结构图问题的看法,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学过思考和讨论之后,会更加具有学习热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观机构模型,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机构模型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思维中比较模糊和抽象的知识,形成具象、生动的知识。学生在谈论学习和参观学习之后,会逐渐认识到机械原理是从机械应用逐渐发展而来,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实际。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机械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等特征,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另外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可以针对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如教师在进行连杆机构的解析法运动教学时,如果只进行公示推导和求解,往往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感到教学的枯燥和乏味。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并结合软件编程,让学生自主绘制出运动曲线,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加具有学习热情。

(三)机械创新大赛

我国很多地区和学校都有机械创新大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创新设计小组,让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和实践,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和实用价值的机械。为了让设计小组有更加全面的思考方向,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给出设计意见,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如2012年曾有学生利用行星齿轮的自传和公转,设计出能够全面无死角清洗鞋面的鞋面清洗机。该机械设计不仅具有创新性,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参考和学习。

(四)论文考核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学生撰写科研报告的形式,作为考核方式。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方向,自主进行课题的研究,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自主实验获得数据,从而撰写科研报告。该种考核方式可以有效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且学生在撰写科研报告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

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篇7

关键词:《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一思两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员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员必须针对所授课程探索新的教学法,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一、“一思两会”教学模式

我通过《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会学+思考+会用”的“一思两会”教学法,比较恰当地处理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主要做法是: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员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会学”;通过在教学过程的不断灌输,培养学员活跃思维,解决“思考”;通过实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会用”。我们按照“计算机专业基础课要提高起点,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改思路,成立教改小组,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模式的研究,并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优化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过程。根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拟定了教改方案:以系统概念及原理,程序编写和时序分析为基础;以系统硬件连接关系为主线;以讲授微机接口电路分析设计思路、方法技巧为重点,偏重于硬件接口的设计及其驱动程序的编写;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并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在教学中,教员应坚持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实行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实现教学互动,注意引导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着力培养学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一思两会”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我们以教育要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国家军队教育改革精神为指导,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新思想,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一思两会”教学法具体实践如下。

1.改革教学内容,适应创新教育――会学。

目前,我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所所用的教材一般是以介绍硬件的原理功能为主,对于微机硬件接口电路只能介绍常用的几种。学员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够强,由于过多地讨论微机的基本原理,占用了学时,没有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掌握微机接口的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接口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我们的做法是对微机内部各组成部件的结构与原理只作简单介绍,主要讲微机硬件接口的应用和综合,讲分析、设计思路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了学员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传统内容的压缩,为介绍新知识、新技术和开展教学双向交流省出了学时。这为有针对性地对学员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与教学学时越来越少的矛盾。

2.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多地要求学员掌握讲解的内容,而很少给学员以思考的空间,学员只知道机械地学习教员所讲授的内容,而没有机会自己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课堂气氛不活跃。这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

我们的做法是在教学中贯彻“以学员为本”的思想,讲解时,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讲课中注意启发诱导,启迪思维。重点是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讲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路、方法,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如我在讲到存储器一章中存储器设计方案时,讲完教材例题时,提出疑问:“课本中使用的存储器芯片容量相同,当存储器芯片容量不同时该如何设计?”学员经过积极思考后,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认为在译码后应当再利用一些逻辑门电路来实现;有的认为使用两个译码器,等等。教员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员主动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可以培养学员的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的能力。

3.重视实验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验互补,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会用。

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内容比较灵活、抽象,学员光靠看书,对某些问题还是不能搞清楚,必须通过做实验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理解。

设计类实验对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引导性,有利于培养学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鉴于实验课课时相对较少,我们调节了设计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尽量加大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指导书只给出设计目标及任务,要求学员在理论设计中用理论课学到的设计思路、方法,论证、优化设计方案,最后确定实验电路和实验的方法步骤。

此外,为了促进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我们制定了规范实验教学要求,使实验课教学走向了正规化。改革了实验课考核方案,将每个实验的成绩进行综合折算后与理论课考试成绩一并计入该课程的总成绩。

我们通过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我们深知,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将走在科技的前列。为此,我们将继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竞学,朱红,李庆丰.“实践教学一条线”改革模式初探.中国高教研究[J].2003,(5):73-74.

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篇8

21世纪的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激烈,这一切实质是国与国之间的人才竞争。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已迫在眉睫,而要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的人才,必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作为新的知识诞生、获得和传播之地,对人才的培养更多地要着眼于具有创造性综合能力素质上。正如物理学家劳厄所说的:“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的素质教育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结合原子物理的教学内容,笔者谈一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些体会。

一、原子物理学在物理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学科,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的科学。物理学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原子物理学是师范院校物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中的玻尔的理论起到了由经典物理通往近代物理的过渡桥梁作用。原子物理学的建立与发展集中体现了丰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不可多得的范例。

二、原子物理学课程展现了丰富的物理方法

原子物理学是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和成熟虽然只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却是众多杰出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积累了丰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特别是量子论建立的初期知识体系,是物理学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典范。量子论的建立过程就是通过不断地提出经典物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来解释并提出新的结论和预言,再用新的实验检验、修改或推翻的过程。在原子物理学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抓住典型事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分析和掌握原子物理学的建立过程的物理定律、公式后面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原子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物理教学在系统学习物理学理论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体会其科学思想,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这才是物理教学的教育价值所在。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遵循和运用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法,包括有:1.观察和实验方法:有意观察、单因子实验法、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等;2.分析和综合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综合等;3.比较和分类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分类等;4.假说方法;5.归纳和演绎方法:简单枚举归纳、三段论、演绎等;6.数学方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表达物理规律的形式化语言、运用图象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7.理想化方法:理想实验、理想模型;8.类比方法:简单共存类比、因果类比;9.推理方法;10.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等效方法、近似处理方法等;11.非逻辑思维方法:直觉、灵感、想象、猜测等。原子物理课程中可展现的物理方法相当丰富,主要有“模型法”、“科学假说法”、“理想实验法”、“综合类比法”、“实验法”等,具体如下:

1.模型法

物理模型,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身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采用理想化的办法所创造的、能再现事物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模型,模型法是物理学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微观原子体系既看不见,又摸不到,没有“形”,人们为了更直观更形象地反映原子结构,不断地提出了汤姆逊的“葡萄干模型”、卢瑟福的“核式模型”、玻尔的分立能级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理想模型还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其更加接近真实原型,最终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原子模型。同样,对原子核的研究现有很多结构模型,如:“液滴模型”、“费米气体模型”、“壳层模型”、“集体模型”。

2.科学假说法

科学假说法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量子论的产生和发展就是科学假说法在应用上的一个典范。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提出了能量子假说,为量子理论奠下了基石。随后1905年,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假说概念,提出玻尔的原子理论,对氢光谱作出了满意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胜利。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将波粒二象性运用于电子之类的粒子束,把量子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类比法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它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从物理学发展史我们可知,在很多关键时刻,科学家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科学假说,从而获得巨大成功。卢瑟福通过将太阳系与原子相类比,提出了原子结构是电子绕核运动的这一原子核式模型。德布罗意通过将电子与质子等微观粒子与光相类比,在光的波粒二象

转贴于

性基础上指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提出了物质波的思想。

三、原子物理学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就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就要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从经典物理学到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就是物理学家不墨守成规,不抱住现成的理论不放,而是勇于创新的过程,在原子物理课程中就包含有许多具有许多创新精神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

1.卢瑟福的“核式模型”的建立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们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发现,a粒子散射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a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个别的a粒子甚至被弹回。实验结果不能用汤姆逊的原子模型进行解释,但卢瑟福敢于对当时的原子物理学的权威——自己的老师汤姆逊的观点产生了怀疑,提出了全新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现象,取得了重大突破,发展了原子物理学的理论。

2.玻尔理论的建立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虽然能很好地解释了粒子大角度的偏转问题,但却跟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了很大的矛盾。第一是不能解释原子的相对稳定性问题,第二是不能解释氢光谱的不连续性问题。玻尔面对自己的老师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的缺陷,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设想,大胆地将普朗克的量子观点运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了三大假设:

(1)定态假设。原子存在着某些定态,在这些定态中不发射也不吸收电磁波。原子定态能量只能取某些分立的值:el,e2,e3,e4……这些定态能量叫作能级。

(2)频率条件。如果原子从能量为en的定态跃迁到em的稳定态,其能量差与发射或吸收光子的频率ν的关系为:en-em=hv,这是玻尔理论最基本的量子假设也是最核心、最富有独创性的内容。

(3)角动量量子化条件。在符合经典力学规律的一切可能轨道中,只有那些角动量l等于h整数倍的轨道才能实际存在并形成定态,这称为量子化条件。即:l=nη,n=1,2,3,…

这三大假设,确立了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较好的解决了卢瑟福的模型所面临的困难。

3.电子自旋概念的提出。玻尔理论提出之后,人们对不能够比较满意地解释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及反常塞曼效应规律感到十分困惑,引起了物理学界广泛的注意。1925年在荷兰莱登大学攻读学位的两位博士生乌伦贝克和古兹密特受到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启发,分析了原子光谱的一些实验结果,大胆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电子自旋假设:电子除了围绕原子核运动以外,还具有角动量量子数为半整数的自旋运动。电子自旋的提出,使困扰人们多年的光谱精细结构、历史遗留的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反常塞曼效应等重大问题都获得了圆满的解释。

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篇9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时代不同,不仅思维的对象、内容不同,而且思维的方式、思维规律的表达形式也不同,从根本上讲,决定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是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在从远古的原始思维走向现代文明思维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方式也随之由传统的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的变革思维转变。在人类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中,创新性思维方式将成为2l世纪人类的主导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唯物的历史观和发展观的统一,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我们认识壮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智慧之源。因此,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想今后在社会中谋求一种比较好的工作,最莺要的是在校期间多掌握几门有用的实用技术,如计算机、英语,等等。这种对实用技术的注重,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其知识结构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关系中,片面看重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知识。因为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大学学习有专业的区别,并且学习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和导向的,那么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至于说基础性的知识,既然是基础,那么也就可学可不学,因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尤其明显的表现是,在不同的基础知识中,大学中一般只重视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而忽视其他各种基础性的知识。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基础性的知识范围只限于与本专业有关系的基础知识,而把诸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作为思维方法的哲学知识、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伦理道德和政策法规知识等都排斥在基础知识范围之外,以至于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活动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最后将无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需要很多实用性的技能,因此,在大学生中片而强调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知识,而忽视其他专业知识以及“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学生把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当成其成才立业的根本,过分热衷于过级考证.并且常常把这两种知识与教学计划歼没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实用”的知识,而后者是“无用”的知识,因而放松了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事实上,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全面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因为理工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类知识对于塑造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宽广知识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现实牛活的情况是,文史哲等学科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心目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理工科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学了以后可以大有作为。而相对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则足虚的,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其中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列知识更是不屑一顾,根本看不到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理论,它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据时展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伞部理论体系中,科学实践观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无论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是离不开对实践特点和实践要求的正确把握的,任何创新思想都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的。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我们能深刻理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进行创新思维奠定的基础。因为创新思维本身就是要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要实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突破,就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所能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科学的指导和内在的肯定。马克思卡义理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都是进行思维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打破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定式,并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目前来说,阻碍人们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维的传统定势,即人们习惯依据原有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思考的一种倾向性,尤其是盲目地迷信权威,惟书、惟上、惟经验等错误倾向。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些思维定式,因为马克思本人就有一句名言:怀疑一切。马克思正是以这种怀疑、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前人的成果,才超越了前人,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形成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其辩证思维知识对人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下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认识,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例如,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相应的就产生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就必然导致空想、脱离实际的思维方式;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要求全面、发展、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正是向大学生系统进行正确世界观教育的主渠道,这既是造就社会屯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需要,也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建设人才的需要,作为系统的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传播政治理念、思想意识的功能,而且也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的作用。其次,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评价,它在总体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自我、事物的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错误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而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价值。一般而言,人生观通过影响人的态度、兴趣、志向、意志等方而来进一步决定着人生的动力与努力程度,因此,一个人的人生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发扬传统,继续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要创新观念,深入研究,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马克思义理沦不仪教给人们正确的世界观,而且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要求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发展人生,努力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从根本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足进行人生创造的力量源泉。

第四,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人与人关系本质的总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人由下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做出的评价自然也就各异。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价值观决定着人生的活动方向和对事物的取舍态度。在现实活动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因此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也就提出了价值的问题,即人类的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不能危害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在进行科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充满着人文关怀,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要有价值标准;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关注社会需求;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后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有机统一,是进行创新思维时应该明确的目标。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使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首先,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由此人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在这当中,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三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做是非判断,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以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挑战性原则足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当中,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看似已经完成的学习答案;体验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模仿某个情景或生活片段,以感受其思考与决策的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等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善于把握理论重点、难点,捕捉社会热点,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因地制宜,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因为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多样、生动、贴近学生的特点,因而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如特邀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市长、乡(镇)长、厂长、工人、农民以及知名的教授学者给学生讲经历、做报告,等等,这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诸如“大学生经济论坛”、“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汇报”等活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将使得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而缩短了与工农群众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可贵情感。

其次,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思维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是要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对现有成果和知识的分析、综合和反思,探究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抛弃以往追求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加适应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三是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培养创新思维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独特功能,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新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篇10

【关键词】:triz理论;创新教育;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b)-0000-00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职业教育中,网页制作课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不断创新是网页设计课程的灵魂。本文主要探讨创新教学在网页设计课程的应用。

一、网页设计教育现状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带动着网络课程教学,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快速成长起来。虽然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比以前进步了很多,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最明显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演示,讲解知识点,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原样复制,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而triz教育是根据创新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网页知识的同时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triz创新理论和工具

triz是一套以人为导向、知识结构系统化的创新问题解决方法。其中:系统化是指在triz分析的架构中包括了人们进行创新采用的一般模式及详细流程,创新问题的能力是指提高解决矛盾理想性,以人为导向是指使用triz进行创新时的启发思维是由人来主导的而不是其他,triz创新理论有别与传统的头脑风暴。triz强调创新要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而不是任意的脑力刺激。

三、创新原理在网页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有目的的triz理论和创新能力训练,可以加强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采用triz理论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职业学校中,在课程中贯穿扩散性思考以外,要把triz创新理论和工具传授给学生。triz创新教学模式应该是把triz创新理论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嵌入到课程体系中去。(1)可在常用网页教学中应用tRiZ理论进行发明式教学。例如在网页广告设计这次课,鼓励学生运用创新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引导学生对网页进行问题分析,找出存在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管可行不可行,都对他们的思考结果给予鼓励,培养他们思考的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对创新方法的有意识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效率。(2)项目式学习是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组活动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利用tRiZ中的创新工具展开思维创新,动手实践课本知识,增强学生发散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动手。

四、triz理论与网页设计融合,构造创新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每节课提出任务,陈诉知识重点,教师演示,然后学生操作,这种方式没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及自主创新能力,只能够让学生清楚每节课的重点内容。为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体,笔者尝试使用了tRiZ创新理论和工具的联合原理,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制作,更为以后进入职场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法,本文以“网页广告的设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结合tRiZ创新理论和工具的应用,分析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本节课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前期准备

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6名成员,分组方式采取学生自由组合加上教师的适当调配原则,适当调配人员可以使各小组的能力大致均衡,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积极的气氛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避免出现难题时无人能解决的尴尬情况发生。

(二)情景设置

这个时候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公司,大家为公司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小组长就是公司的经理,每个小组成员就是公司的员工,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容易进入到情境中,积极为团队做贡献。

(三)布置任务

老师手里拿有三张客户对之前设计的公司网站banner不满意的订单,让我们把网页广告重新设计。有多家公司来抢这三张订单,平均每张顶到就要有两三个公司来竞争,当然,如果想要成功争取到订单,就要看哪家公司最终做出来的效果更加令人满意。

(四)分配任务

各公司经理对员工进行任务分配,教师下发的任务书中拟提供职务,经理可做适当调整。分配的原则是:每个职务有人做,每个人有任务。这样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为团队贡献了力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人的长处得到最大发挥。例如点子多的同学可以提供创意,熟悉电脑的同学可以负责操作,做事稳重的可以同学可以负责协调整个组的时间控制,操作慢但是口才好的同学可以负责后面的陈诉工作等等。

(五)分析任务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订单的类型,及时指出学生不足之处,以便使学生设计出更好的网页banner。讲述各类型网页广告设计的特点,欣赏不同类型的广告案例,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构思。

(六)完成任务

学生在教师归定时间内快速完成任务,各员工要分工明确,但不能只顾自己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充分体会triz创新理论应用原理,团队合作也是我们要培养的目标。

(七)成果展示

各公司的公关部人员陈述网页广告的构思、理念,运用了的哪些技术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八)教师评价

所有公司的阐述完毕之后,进行投标,优胜公司产生后,教师予以鼓励,找出每个作品的亮点,不对任何作品进行批评,同学之间也可以畅所欲言,提出可以更改的更好的想法。

五、结论:

把tRiZ理论为核心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引入到网页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tRiZ在具有优良的可操作性、可学习性和可继承性的同时,它还源于实践,可以指导实践。挖掘网页设计课程中的蕴含的tRiZ思想,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这种创新方法和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师日后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敏、胡钰,《创新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