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模块化教学改革十篇模块化教学改革十篇

模块化教学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9:09

模块化教学改革篇1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教学改革;高职教育;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meSteachingreform,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mplementwithworkingprocess-orientedthinkinginvocationaleducationteachingreforminausefulpractice.inthispaper,combinedwiththelogisticsmoduleteachingreformofthecourse,fromteachingmethods,teachingcontent,teachingevaluation,personneltrainingseveralaspectsproposedreformmeasures.

Keyword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teachingreform;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vocationalability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是一所以语言类与商务类见长的高职院校,为了培养语言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设置了各类职业模块化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模块,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物流员模块是学院商务系针对语言系学生开展“平台+模块”中的一个模块,从开始至今已经有5个周期,模块教学的职业能力培养与非语言类专业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更着重于帮助专业知识“零基础”的学生用最有效的方式获得一张迈入职场的准入证。选择物流员模块是针对上海市对国际物流人才的需要,目前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较高,究其原因是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发展势头强劲,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同时,国内航运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各项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使得相关机构和企业对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尤其大量外资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语言类要求,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逐渐被重视。如何有效提高非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物流职业能力,是摆在物流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几年的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中学科体系的框架,抽取工作中的典型任务所需的知识并以此为载体,然后按照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来建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通常被称为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即模块式技能培训)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劳工组织开发出的一种提高职业技能的方法,它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岗位任务来确定技能培训模块,着重培养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故又称为任务模块教学。该教学法中的“模块(module)描述的是特定主题内容(单一课程或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组合)的教学单元,包括理论、实践(含实验、实习)及其组合等教学形式”。模块化教学方法,能有效实现职业岗位专业技能的获得,并选择不同的组合,使得同一模块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对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块,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中强调的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提高了针对性。

模块化教学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就业市场的分析,调查人才市场的需求类别和数量,然后根据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对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模块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模块化教学法在基于工程过程的前提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组织上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目标上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化教学的学习情景即为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教室和实训场所合一,在按流程设计的工作任务引导下,学生获得具有经验性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动手做、讨论等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学的主体。模块化教学的实施,符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

根据模块化教学法的思路,学院推进物流员模块课程教学改革的步骤:首先根据物流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归纳出物流员岗位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由此确定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然后进行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对照岗位目标形成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模块。由于模块课程是根据工作过程目标划分的专题,且针对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模块化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有着明显的提升。

2教学内容改革

真实情景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重新构建以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的构建需要遵循两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时间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既要符合学生技能形成的心理规律,又要充分反映职业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岗位技能;时间性原则是指课程模块应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加以组织,课程内容呈现一种串联结构,让学生的认知顺序和能力形成与工作过程的执行顺序相一致。

模块化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与行动的关联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的设计通常符合以下三项原则:第一是真实性原则,即项目任务的出现必须源自工作真实场景,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高度相似,这样的任务才具有驱动性,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才强大;第二是相关性原则,是指可以把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根据这个原则,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从而实现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模块化门类的划分;第三是综合性原则,是指项目任务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的深度,是“知识理论+技能”的智能化项目,不是单纯操作技能方面的项目,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的目标。

根据物流员(国际货代)国家职业标准,将职业能力设定为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其他运输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中设置若干个任务。如海上运输模块中包含整箱货物出口工作中的托运单、装箱单、提单等单据的缮制,结合物流公司实际案例,将客户数据脱敏处理后提供给学生制作。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将单据的概念、特点、作用等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现场核对,讲解错误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为日后工作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评价改革

改革传统的“考前画重点,一纸定高下”的教学评价模式,实行学校、行业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学校评价由单纯的理论考试改为校内考试加职业资格鉴定的模式,引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物流员(四级)的职业标准,模块化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细目相吻合。

行业对教学的评价以职业资格能力认证为主,将职业资格认证的通过水平作为评价教学模块完成质量的依据,使学校教学与行业要求保持一致,对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企业评价结合毕业生反馈来进行,通过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业务能力来考核,并对实习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做出总体评价。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物流员模块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只针对这一模块,教学改革的经验可被其他模块所借鉴。商务系已在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了物流员教改试点,课程开设学期与考证接轨,鼓励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后,参加物流员资格证书考试,2011级43名物流专业学生一次性通过物流员资格的理论和技能考试,其中4位同学成绩优秀,18位同学成绩良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下一步需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衔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对应相应的教学模块,若干个模块组成教学课程,从而形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职业教育“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有关积极推进和完善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的精神和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更好的衔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加快培养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市人社局联合在上海高职院校中开展专业“双证融通”改革试点工作。职业院校将人社局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分散融入到学校的教学标准中,只要学校的教学标准能涵盖职业技能鉴定的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那么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学生只要通过考试,便能一考获得两个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在开发制定新的教学标准时,都有人社局的专家参与和审核,包括教学标准、教学实施方案、考试考核标准和实施方案等。另外,在考核评价时也有人社局的专家参与监考和评价,人社局基本上全过程参与把住质量关。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5结束语

模块化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工作流程,将岗位知识和技能、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模块化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高职院校中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课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岗位职业能力的养成;同时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取自身感兴趣的模块课程提供了更大地选择空间和灵活性,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德才.关于模块化教学的几个问题――兼论工程师型人才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64

-68.

[2]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36-38.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模块化教学改革篇2

关键词:工业设计模块化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设计方法

自1919年美国设计师西奈尔在自己的事务所信封上印制“工业设计”一词以来,工业设计的领域逐步形成,直至今天,工业设计对社会、对生活的影响力无处不在,达到了空前程度。这使工业设计的教育既充满希望又面临挑战,既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变革。以往的工业设计课程繁多,各门课程相互独立,标准化、齐一化的课程设置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这导致了学生学习中的压力过大并产生挫折感,形成了不良的负面情绪。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院校工业设计课程的梳理及研究,结合实践经验对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进行重新编排,摸索出一套模块化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模块化教育模式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包括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简称meS)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在工业设计教学改革中,融合运用模块化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中的模块化和课程教学中的模块化两个方面,打破了以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规范化、单一化的局面,增加了知行能力及实训技能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中的模块化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推进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和实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主要问题。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运用了模块化的研究方法,从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门类的划分、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分配、教学进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方面都做了统一的构建。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彻底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内容与结构,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复合、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将全部课程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解与整合,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对不同模块进行选择和搭配,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

课程设置中的模块化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性教学模块四个模块。

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涉及大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要加强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理想、情商的培养以及促使学生的公共实践能力和基础实践能力和谐发展。

2.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涉及专业课程的相关基础课程,如专业导论、造型基础(包括素描、色彩)、构成原理(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等课程,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3.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主干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

(1)专业主干课模块主要指相应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包括工业设计史、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材料与工艺、设计程序与分析、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等课程。教授学生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并逐渐学会应用专业理论进行实践的项目设计。

(2)专业选修课模块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主要包括产品造型、交通工具、雕塑设计、玩具设计等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能力及就业取向进行相应课程方向的选择,从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以更好适应社会的职业需求。

4.实践性教学模块。实践性教学模块主要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为特色的技能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提高实际技能操作能力。实践性教学增加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在实践中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教学中的模块化研究

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发创造创新能力。在工业设计的课程教学中,模块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项目教学模块、案例教学模块、产品设计模块三个方面。

在项目教学模块中,其项目来源有教师指定设计项目、网络参赛项目及合作公司的研究开发项目。在教学中结合项目进行设计实践,使学生从收集信息、市场调研、设计定位、草图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与评价一系列的设计程序出发,亲身了解设计过程,培养他们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的结合能力。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模块化实训基地建设增加了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机会。例如,学院与广东工业设计城签约实习基地,聘请具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负责人和设计师担任客座教授,开展全面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学生从大二开始与广东工业设计城内设计公司开展一对一跟踪培养模式,由设计城的知名设计师亲自指导和跟踪培养学生,直到完成毕业设计,经考核合格后直接加入所在公司就业,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职业定向培养,还补充了校内实践师资力量。校企合作模式是现代高教改革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产、学、研优势互补及结合。

案例教学模块是指在针对某一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行为环境中,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模块结合实际的设计案例进行设计分析,图文并茂地讲解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接受能力与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在工业设计中,通常以知名设计公司成功开发的产品设计为案例,解析其设计原则、思维特征、产品形态创意与形态表达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力求揭示出产品形态创意中的基本方法和内在规律。同时,将成功的案例经验与失败的案例教训相互对照,拓宽设计思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由工程师布里尔花费7年时间为克莱斯勒公司设计的“气流型”小汽车,虽然充分考虑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对产品的结构及机械性能也进行了精心设计,具有可靠性、舒适性及可行性,但最终销售失败,其原因在于外观造型过于标新立异,不能符合同时代消费者的审美观念;斯堪的纳维亚的汉宁森设计的pH灯具至今仍畅销而经久不衰,在于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的照明原理。

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标准化、通用化设计。根据模块的定义,“为便于扩展功能及更换而按标准化设计并组装起来的硬件积木块”。①1907年,德国建筑师、设计师贝伦斯为aeG公司设计的电水壶,共有两种壶体模块、两种壶嘴模块、两种提手模块、两种底座模块,再配合黄铜、镀镍、镀铜三种材料,光滑、锻打、波纹的三种表面处理形式,可以灵活地装配成80余种水壶。这种运用有限的标准零件灵活组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可以大批量生产满足巨大市场需求。②德国是最早使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国家,甚至产生了产品中的系统设计方法,将产品标准化生产与多样性的选择结合起来,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系统设计不仅具有功能上的系统性,在造型上也多以简便、可组合的形态为主,因此产品的造型中几何化、直角化的趋势较为严重。例如,古洛特与拉姆斯设计的袖珍型电唱机收音机组合采用方形体的造型、标准化的部件,可分开使用,可组合使用,这是模块化使用的雏形。直到1960年,西德Hafele公司推出一批命名为Varianat32系统的五金件,采用了一个共同的模数系列,使得“32mm”系统模数化家具在全球内使用及推广。③模块化产品设计方法有利于大批量生产加工及节约加工成本,保持产品造型风格统一性以及造型符号的完整性,但同时却不利于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工业设计专业模块化的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发创造创新能力,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注:本文为2010年武汉工程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201035)

注释:

①郑家亨.统计大辞典[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②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模块化教学改革篇3

关键词:数控编程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

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先按照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理论教学,考核考试后再进行实习。这种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分开进行的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方式,无法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而且课堂教学与学生练习没能达到有机结合,无法使学生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不能明确本课程的真正学习目的,使学生陷入枯燥的学习中,最后严重挫伤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模块化教学法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模块化教学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知识的应用。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只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单项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式的。

《数控编程》课程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式,整合教学内容,打破原有教学的固定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了课程讲授的效率。

一、模块化教学的特征

1.以学生为中心模块化教学中,教师只是在开始利用很少的时间对任务的内容要求进行讲解,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教师只是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手脑并用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教师讲清应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整个操作完成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并与课本理论知识相对照。这样在教师帮助下和个人探索中获取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师生之间实现了双向信息的传递。模块化教学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教师是讲课和指导,学生是听课和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获得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教师还可以对那些掌握信息较少和较浅的学生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补充信息。直至他们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

4.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模块化教学表现在学生必须独立地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按由浅到深的顺序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使学生从要我学逐步变成我要学。

二、数控编程课程模块设置的原则

1.以专业需求为依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将数控编程课程的教学内容科学的划分为若干个可以有机搭配和组合的模块。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选择不同的模块内容进行教学,并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

2.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数控编程课程教学模块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数控编程及加工操作技能为核心,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展开。

3.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实用性。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及学生专业特点对知识结构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规范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理论内容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必须是为实践技能服务的,强调实用、应用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模块化教学在《数控编程》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巩固理论教学效果,在《数控编程》(数控车床)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七个单元模块加以展开:一是“数控车床基本操作”模块,二是“数控车床基本编程指令”模块,三是“单一固定循环指令”模块,四是“多重复合循环指令”模块,五是“宏指令应用”模块,六是“数控车削加工工艺”模块,七是“综合应用”模块。

在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要紧密围绕上述教学目标和内容,以知识体系内部的联系为线索划分模块。同一模块中,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子模块,在每个子模块下按技能要素确定若干课题,采取适合学生的分层教育。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主动掌握知识技能,自觉训练培养基本职业素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与“案例法”相结合,合理进行效果评价。在具体实施所中可以采取的方案是:

1.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要方针,联系实际系统讲授理论知识。根据每个模块所需的编程指令逐一讲解,这一步骤是模块化教学的核心。理论教学应全面系统,充分服务于实践。每个模块开始时都要讲授有关的基础理论,从而指导实践操作。在理论教学中可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主要应用“案例法”,不同的教学模块,结合不同的案例。运用“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提高模块化教学效果。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任课教师应当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思想表现、性格爱好等都应心中有数。学习小组中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即所谓“教学相长”;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相互学习,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

3.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按照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布置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教师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独立的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做好模块考核评价。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任务之后,任课教师要对其完成情况做出合理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采取模块评价、单元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模式。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评定。

四、结束语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得到很好的运用,关键要做好每一个关键环节。《数控编程》课程模块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模块化教学将会不断完善。但目标只有一个――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模块化教学改革篇4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改革;Javaweb开发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49-03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注重“应用”。合肥学院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经验,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围绕学生能力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

模块化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局限性,突出“能力输出”为导向。根据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以应用为目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思路,对Javaweb开发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比较成功的应用。

1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一种先进的培训模式,提倡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现场教学,现已成为欧洲在学士和硕士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在深入分析岗位所需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岗位规范,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形成由模块组合而成的教学方式[1]。

一个模块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对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是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构成单位[2]。模块之间可以根据岗位能力培养需要进行灵活组合,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实际需求。

下面重点探讨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Javaweb开发”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2“Javaweb开发”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

针对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Javaweb开发”课程是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近年来新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类课程。为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对“Javaweb开发”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个模块是围绕学生能力培养所涉及知识的有机组合,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前提就是在市场岗位需求调研基础上,面向特定的能力培养构建模块的教学内容。通过将原有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SQLServer数据库”等课程中的高级应用和难点部分进行整合,结合其它新知识,构建出“Javaweb开发”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基于web平台的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能力。

2.1.1教学知识的划分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充分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Javaweb开发”知识点分为课堂讲授与课后自学两大部分。

“Javaweb开发”课程作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的后续课程,综合了Java和web的知识,内容非常繁杂[3]。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市场岗位主流需求为导向,基于“实用”和“精简”原则,不求内容多而全,确保学以“够用”,选取以JSp/Servlet为代表的Javaweb开发工作原理和流程以及在项目开发中的整合应用为课堂教学知识重点。

课后自学知识点主要是针对需要继续加强以及后续课程将会涉及的内容。为增强课堂教学知识效果,布置一个中小型web应用系统的设计、实现、部署和调试,锻炼学生运用HtmL、CSS、JavaScript、JSp、JDBC等技术进行web系统开发的综合能力。此外,“Javaweb开发”课程侧重于web开发入门,为服务于后续课程教学,将mVC设计思想、设计模式等web开发比较高端的一些知识点通过自学任务布置给学生,培养学生具备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查询和文献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通过教学知识的合理划分,既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部分可以学到“精简、够用”的知识并更有针对性地快速付诸实践,又能激发学生在课外时间积极研究和应用新知识的学习动力,从实施情况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2教学大纲的制定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重新编制“Javaweb开发”课程教学大纲,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

在大纲制定过程中,以“学生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为目的,课程适当压缩理论学时,加大实验学时和自学学时的比例。经调整后,理论学时为32学时,实验学时为16学时,此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32学时。学时的分配突出了实践学时的增加,可以更好地适应合肥学院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

课程大纲的制定紧紧围绕模块化教学要求,尤其是实验教学大纲。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有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共同支撑。“Javaweb开发”和“软件分析设计”、“软件测试”等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其它课程综合贯穿了软件项目从分析到设计、实现和测试的完整过程。本课程安排8个小实验和1个综合性实验,其中综合性实验以有代表性的工程实践案例为依据,建立能够在以上多门课程中共享使用的实验项目内容,分别从不同侧面施以实践应用,达到教学的连贯性和一体化。从学生反馈和实际效果来看,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应用得到很好的锻炼。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培养学生掌握基于Javaweb技术开发中小型应用系统的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程在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进行改革,归纳总结如下。

2.2.1进阶式教学

根据Javaweb开发技术规范和应用经验,通过对Javaweb应用开发技术知识点的内在关系以及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分为入门技术篇、客户端技术篇、服务器端技术篇和综合设计实战篇,通过四大阶段循序渐进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计划。课堂教学内容的进阶式展开模式如图1所示:

2.2.2任务驱动法

课程在宏观上以进阶式进行教学的基础上,在微观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原有的“先理论后实践”模式,在每个单元引入一个任务案例,采用明确的任务驱动法,具体步骤如下:

1)使用已有知识实现引入的案例,解决现有问题;

2)对现有实现过程和方案进行分析,找出不足,提出待解决问题;

3)按照提出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新知识,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4)使用新知识点解决引入性案例存在的问题,实现进阶式案例,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进阶。

2.2.3项目导向法

项目导向法就是教师讲解项目的要求和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上机实现项目,实验内容与项目内容相一致。项目导向法要求学习进度和项目进度一致,用一个项目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这与传统实验教学中各个实验彼此独立、缺乏关联有很大的不同。“Javaweb开发”课程的8个小实验彼此关联,以一个完整的项目贯穿实验课程始终,每一个小实验都是在之前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迭代和完善,这使得学生对于每一次实验的重要性和激发对下一次实验的兴趣都产生了很好的促进效果。

2.2.4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着明显的界限,课堂理论讲解和实践环节训练脱节,学生课堂消化效果不甚理想。模块化教学主张以现场教学凸现情境,增进感性刺激与知觉映射[4]。本课程在教学上借鉴企业培训模式,采用“讲解理论的同时进行现场动手实践”,融合理论知识点和实际应用场合。实际证明,这种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消化效果。

2.3考核方式的完善

合肥学院自2006年起开始对传统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实施“n+2”考核制度,打破传统高校以“一考定成绩”的做法[5]。在这里,“n”指的是一个学期不少于3次的考核次数,考核形式可以是小论文、过程测试等多种方式,“2”指的是期末考试和读书笔记。“n+2”考核制度重点在于“过程”,是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考核。

结合合肥学院“n+2”考核方式,“Javaweb开发”课程实施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双管其下的考核模式,并将重心倾向在“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环节。比如,实验成绩占总成绩30%,实验考核方式采用上机模式。而在过程测试以及期末考试环节,除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点为传统考试范围之外,还适当纳入自学环节知识点作为考试范围。考核方式的完善使得学生最终取得的成绩更有说服力,更有含金量。

3“Javaweb开发”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模块化教学改革,使得课程更加适应于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使得教师的课堂教授方式更加“联系实际,注重实用”,使得学生的个人学习方式更加“积极主动、注重过程”。

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学改革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教学改革的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体现。一是通过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对合肥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反馈,可以感受到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是受欢迎的,同时,也能够从社会带回一些更新颖、更具体的需求,回来后更有针对性地更新教学模块。二是通过学生期中座谈和问卷调查形式直接获取学生的感受以及对教师的建议等,学生普遍反映对学习Javaweb开发的兴趣和今后从事相关软件开发工作的意愿都比以前有较为明显的增强。

尽管“Javaweb开发”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我们将在持续的改革进程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生明.课程设置模块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02-28(3).

[2]檀明,袁暋,鈡伯成.借鉴德国FH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3):1751-1752.

[3]杨林邦.基于项目驱动的Javaweb开发课程教学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1(25):80-81.

模块化教学改革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块化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贵州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大学生课程体系改革”(2015SJJGXm006);铜仁学院教改项目“固体物理与化学的课程内容改革”(2015xjkcgg-00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1-01

当前,很多地方新升本科院校都在走转型发展之路,突出“应用型、地方性、服务型”的办学定位。基本明确了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学生就业面向行业、面向产业、面向地方[1]。要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改革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改革,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通过模块化教学改革来实现。模块化教学已在高职院校中广泛采用[2],主要用于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而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技术过硬,还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因此,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的,需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块化教学的改革,提出以下思考。

一、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改进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3]。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老师只管“教”和“传”,学生被动“听”和“学”的方式,只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难以跟上新时代的要求,最终结果是“学生不好就业、企业招不到优秀人才”的局面。而模块化教学确立了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4],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于高职院校的模块化教学,本科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工作岗位上有更好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因此,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二、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模块化教学改革,关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岗位群和岗位能力相对应,通过前期行业、企业的深度调研,特别是走访地方企业的需求,确定岗位需要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将这些核心能力分解成若干个子能力,分析这些子能力需要哪些知识点来支撑,最后将这些知识点重新组合构造成一个小模块,所有小模块的集合就构成了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5]。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因为模块化的课程对应于岗位能力,通过座谈会、谈话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和人才需求,以此总结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能力对应的知识要素。根据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总的目标要求,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构建模块化课程,共同确定课程内容,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制定合作共赢的实施方案。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学校与企业形成办学的双主体,共建专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三、模块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是实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模块化教学的核心,也是改革的难点。传统的专业教育主要考虑学科体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强调理论知识点,强调公式的推导和解题。而没有考虑企业与行业标准,没有考虑企业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传统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少甚至没有实践实训内容,由此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学科逻辑,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根据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每一个小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改变以往一门课程一本教材的授课方式。根据模块的能力要求,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模块化教学没有固定的教材,知识能力的整合要求教师自编讲义和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引入前沿技术和行业标准,可采用“项目制”、“案例式”等多种授课方式,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模块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识性模块、基础性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和实践应用模块等。其中通识性模块是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思想、人文艺术、职业道德、科技创新、组织协调等。基础性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如理工科的基础数学物理知识、专业素养等。专业能力模块是人才培养的重点部分,也是占学分最多的部分,要求体现出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各专业可根据岗位需求,设置若干个能力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同岗位的优秀人才。实践应用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4]。包括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独立实验课程、校内外集中实践环节等。

四、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地落实好模块化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平时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就要建立配套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建设一支以专业负责人为组长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管理队伍,全程负责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过程管理、效果评价。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校内评估,定期检查和监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度,检查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改革进度、教学效果、教学成果和特色等,确保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模块化课程教学的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教案、讲稿ppt、教学进度、试卷论文、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纳入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参考。建立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和反馈,同时,每年对毕业班的学生开展座谈会,以专业为单位,结合四年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并且结合实习、就业的经历,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对模块化课程设置、实验实训课程、课外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意见,反馈给教研室和专业负责人,从而对人才培养方案反复论证和修订。

五、结语

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改变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与企业岗位能力相对应,形成不同能力要素的模块,各模块的知识结构重新组合,形成有机整体,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模块化教学的过程管理、评价方式和监督反馈,确保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士中.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不宜跟风.光明网,2014年12月.

[2]王卫霞.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13-15.

[3]孙凌毅.高职模块化教学的教育学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4(5):55-58.

[4]郑浩,陶虎,王晓辉.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2010,(25):439-441.

[5]袁。许强,王晓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1,21(4):56-60.

模块化教学改革篇6

关键词: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模块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以专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再对各个模块实施针对性的教学。该教学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发,后来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探索,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模块化教学具有显著的优点:第一,可以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位教师要从头到尾完成本门课程的所有教学活动。在模块化教学中,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根据各自的专业和研究专长,精心准备一个模块,再对该模块施教学。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模块合成了整个课程的教学,从而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第二,有利于凝聚教学团队。模块化教学依靠整个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博采众长进行模块设计和课堂教学,从而可以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协作能力。第三,可以让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模块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老师的上课风格,而且每个模块都是教师精心准备的,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模块化教学实践

作为金融市场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行业,投资银行被誉为金融体系的轻骑兵、市场经济中的金融工程师。它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参与资本市场配置,成为资金提供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资本市场的市场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改革创新不断推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行业作用日益凸显。要继续推进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更需要一大批熟悉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的专业人才。因此探讨“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的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投资银行的基本业务和投资技巧,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是课程自我完善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的课程特点使之非常适合开展模块化教学实践。“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的课题脉络为“概述-业务-管理”。概论主要介绍投资银行的内涵、基本功能、行业模式、类型和发展历程,回答什么是投资银行,为什么需要投资银行这两个问题。业务模块主要介绍投资银行各类业务的开展。按业务类型划分,投资银行业务可分为承销、交易、并购、证券化和金融工程业务。投资银行管理主要介绍投资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风险防范和监管,回答了如何管理投资银行这个问题。从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程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相互独立,哪个内容先讲哪个内容后讲,并不影响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第二,课程重点是投资银行各类业务开展,课程的实务性和技能性非常强。如何将课程内容实务化,是该门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第三,课程内容要求不断地与时俱进。金融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投资银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因此该课程的内容不应该只限于教材,应该介绍当前投资银行业的最新发展。换句话,该课程具有较大的课堂教学灵活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该课程分成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介绍投资银行的内涵、基本功能、行业模式、类型和发展历程,这一模块着重于让学生了解投资银行。第二个模块是业务模块,是该课程的核心,业务模块根据具体投行业务实施,又可以分为以下子模块:(1)如投资银行一级市场模块,主要介绍证券发行制度、股票ipo业务和债券发行业务;(2)投资银行二级市场模块,主要介绍投行的证券交易业务,包括证券经纪、证券自营、做市商业务和融资融券业务;(3)并购业务模块,主要介绍投行在并购中的作用;(4)资金管理模块,主要介绍风险资本、投资基金、资产管理等业务;(5)证券证券化模块,主要介绍证券化流程,以及投行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个模块是投资银行管理块,介绍投资银行的组织结构、风险管理等。

在模块化教学中,每一课程模块都是一个能力培养单元,对应于一些能力要素的培养。因此,在模块化教学中,学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教学模块,每一个模块的教学活动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报告、课后阅读、情境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课程交予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根据我们在实际课程中的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模块化教学效果。研究发现:近八成的同学认为模块化教学模式非常有趣,相比其它课程,对本课程的学习最为深入,而且情境化的学习方式锻炼了他们的表现能力,对将来求职很有帮助。这些都说明了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平.国贸专业方向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13(21):123-124.

[2]陈志英.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J].金融教育研究,2014,27(1):69-72.

模块化教学改革篇7

【关键词】语文教育工美专业模块化

20世纪90年代开始,模块化教学改革开始在我国中职学校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索,特别是在2010年推行了新大纲、新教材,中职教育开始走向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围绕一个能力、素质教育专题,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教学过程注重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活动方式、方法、方案同步一体化的模块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基于我校工美专业的特点,我将教学分为了五大模块。

一、“说文解字”模块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8版)中明确规定:正确认读并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当代艺术品不仅仅是色彩、形体和画面,更有文字参与其中。它们以艺术表现和表达的“元素”出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园林设计中,看到匾额、庭园命名,能透过文字把握其神韵。对于广告设计中的广告语,也善于领悟其之所以如此构思和表达的妙处。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符号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同语言文学、语言文字的密切关系。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重要范畴(如“意境”“底层叙事”“神思”等),都是用极精炼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一个词,一个短语,都包藏着丰富的内涵,我们若能深度解读,可以将它演绎得十分精彩,并能在潜移默化中积淀为艺术创造的底蕴。所以解说字词的意思,让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基础语音至关重要。

在这个模块中,首先介绍汉字造字法,汉字简化与规范化和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汉字及中国文化的热爱,然后按照造字法对文字进行解读,将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等义项联结,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调动起参与热情与老师共同探讨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整个模块教学开始由“教师讲学生记”,发展到最后,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结果促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书法模块

书法,是在语言的基础上独立起来的特殊的表达形式和艺术现象,极受学生的欢迎,它成了学生向外介绍和推荐的“名片”。一手好的钢笔字、毛笔字是学生必备的立身之本。书法模块通过对书法作品的书写、欣赏、想象、发挥、创作等教学活动,使工美专业学生接受审美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理想和人格。

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崇尚简单、时尚的工美专业学生容易对此产生畏惧感,所以书法模块要让学生“爱学、乐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写字教学从小学开始就开展,很容易被学生轻视,加上单纯的写字训练的确枯燥乏味,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是难以顺利开展的。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讲一些书法家成功的故事;讲古代书法家的奇闻轶事;表扬和鼓励刻苦学习、进步较快的学生,请他们谈学习体会,将优秀作品装裱,召开“班级书法作品展”;与本地高校结对子,开展书法艺术交流,邀请高校教师来校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规模大、档次高的书法展览。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其长久地坚持下去。

其次,教学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正确十分,在书写作品时适当放慢数的,并重复二至三遍,步骤要清楚,讲解的语言要精练,让学生看得真切、听得明白;合理安排教师的座位,成“品”字形或“回”字形,打破常规教学的环境固式;在学生模仿练习时要巡回个别指导、示范。

再次,要灵活选用各种课型,活化课堂。书法课不仅仅只是示范练习课,还可以选择采用作品欣赏课、讨论交流课,创意设计科等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通过要求学生设计高考条幅等任务推动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动手的能力。

三、口语交际模块

随着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口语表达的能力越来越重视,它正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志之一。因而,口语交际教学专门化、规范化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个宗旨和原则,必须设计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和步骤。

第一步是结合工美专业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普通话训练。先教会学生面带微笑,举止大方,普通话发音吐字清晰,语调要柔和。这也是待人接物时对语言的基本要求。

第二步是在说话内容和表达方式逐步规范,做到表达清楚、连贯、得体。充分利用“课堂5分钟小演讲”的形式,定出较具体的要求,进行“命题说话”训练。要求学生以“身边的小故事”或“新闻”为题,谈时间,谈感受。

第三步是“情景交流”训练。创设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中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用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如,对设计作品作陈述演讲,训练课采取事先准备,也可根据学生能力直接即兴发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模拟实景中尽情发挥,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四、写作模块

写作时语文素养的直接体现,工美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不仅仅只限于考场上的常用记叙、议论、说明文的写作,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应用文写作教学。

个性张扬、情感丰富的美术专业学生对于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青睐有加,而对于那些语言要求见面扼要,行文结构要求严谨鲜明的应用文类写作兴趣缺缺,语文教师要擅长结合专业教学、语文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应用文写作。善于形成教育合力,将该模块教学与《应用文写作》课有机整合。如先由应用文写作教师讲授应用文写作基本知识,然后分时间确定教学任务,在学期初写《学习计划》,在学期技能比武中写《设计说明》,班会课写《通知》,企业调研后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大型会展期间写《策划方案》。语文教师要设置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学练有助于艺术传达的撰文技能,使他们日后在美术设计过程中需要文字和文本写作时能施展语言文字的扎实功底。

五、美育模块

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来所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中职美术专业语文课既要注意实用性和基础性,更要体现人文性和综合性。与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相比,新型教育观更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心理需要。所以我们在学进度开展必修课的同时应相应开展一些美育选修课程。设置多层次的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期初开列包括公关礼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名著导读、影视欣赏、女性文学等课程在内的选修课目录,语文组教师分别选择自己的优势课程各负其责。一个学期使用8—10个课时,每个学生允许选择1—2个模块,各专业学生自由组合班级开展学习。综合考核后分别按学科成绩计算学分。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必将承担重大的责任,它在中职工美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人格塑造和素养提高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让我们运用新理念、新教材,尝试以模块化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调整教学手段,活化教学形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推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8版).

模块化教学改革篇8

关键词:异步式教学法;模块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时至今日,以internet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获得大众青睐之余,更是为众多企业提供了无尽的商机。为了响应时代的号召以及市场的需求,很多的大专院校相继为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课程,而《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更是成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课程将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内容合二为一,涵盖内容广泛,集合了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又涉及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等新兴学科,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发现《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存在不少难点,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纷纷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在总结学习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对《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必要深刻认识把握课程和教学活动的特点,坚持以能力为导向,推行“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过程异步式”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且将系统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前沿性知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一、《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异步式教学法简介

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创立了异步式教学法,在他看来,异步式教学法要以学情为根据,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问题化教学、课题化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个教学过程中,紧密整合学生的个体学习和教师的的异步指导,核心在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异步式教学法是由教师的五步指导法:“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与学生的六步学习法:“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组合而成。

2.国内同行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很多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认真反思《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上的不足,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课程内容设计方面

童红斌(2013)提出通过借鉴教学工厂办学理念以及popBL教学模式,结合其自身教学改革经历,推行tF-popBL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工厂”的环境下实施popBL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环境”进行“企业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余娟、李明、李平(2012)认为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主要从课程定位、进度安排、校企结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入手。

(2)教学方法方面

常娟(2012)认为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并研究了案例教学的实际运用。唐吉(2007)则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岗位要求,并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了“角色-模块”教学模式。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何洋(2012)研究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全部四个阶段提出了明确的教学建议。

(3)实践教学方面

在实践教学方面,许多学者都提出要从实验室、机房走出去,进行真实的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操作。姜凌(2013)提出从实验教学手段立体化、实验教学内容立体化以及实验考核方式立体化三个方面入手,建立立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刘鹤颖(201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张实施创业型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为基于第三方交易平台以及基于网站。

二、《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现有的关于《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的经验很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课程内容设置方面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首先,重理论轻实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能力培养目标模糊,没有将学生能力的培养细化到每一章节中;再次,课程内容跨度广,知识点繁杂,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技术、商业模式的运营与管理、网络营销、在线支付、物流管理、网络安全技术等,知识点面面俱到,但是存在部分知识点前后重复,再加上课时有限,知识点大多浅尝辄止,不能深入讲解,所以应当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来建立一个逻辑脉络清晰、详略安排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现在很多大专院校都专门购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软件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该种软件大多只是对于交易过程的简单仿真模拟,学生只能按照设定好的操作步骤进行,很难营造真实的电子商业环境,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模拟软件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之间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学生只能机械的按照提示完成相应实验步骤,并不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形成紧密对接,对于学生的实战能力的培养没有太大帮助。

3.指导教师本身的不足

指导教师本身“实战”经验缺乏,大部分的教师没有企业实际管理的经验,也没有在电子商务领域经营的经历,而且在知识结构方面,要么侧重技术要么侧重商务,很难将两者融会贯通。

4.教材选择难度大

教材选择难度不小,前文说明过《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课程特性,是将两门原本独立的课程合并而成。如果选择以电子商务内容为主的教材,往往对于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知识过多阐述,学生相关知识储备不够,理解及操作的难度较大;如果选择偏重网络营销的教材,学生又会感觉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似曾相识,提不起兴趣,而网络营销实际操作方面又无从下手;再者,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商业理念层出不穷,因为教材的滞后性,不能提供学生最前沿的知识。

5.考核方式不合理

考核环节仍然以笔试为主,绝大多数学生采取的都是临时抱佛脚的应试策略,即使是实践环节的综合测试中,学生也是生硬的将死板的实验步骤再次演示,就算考试过关,其本身的相关能力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

三、《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深刻反省应该深入分析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后,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课程应推行“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过程异步式”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构建《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课程模块群

如图1所示,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职业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模块、基础应用能力模块、业务操作能力模块。这四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成为一个整体,再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再现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并提高其实践能力。

2.创建异步式教学过程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异步式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是基于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按照课外―课堂―课外的方式展开。本文在黎世法教授异步式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进行了创新,将教学步骤进行了调整。具体调整如下:

第一步,课外,在基础知识模块学习之前,教师通过课程教学网站或者其他的社交网络工具,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知识点的视频或者阅读案例资料,提出问题,使其了解章节主要知识点,提前预习并思考问题。这样一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也使学习过程更加具有主动性与针对性。

第二步,课堂,教师根据课程安排进行相应模块的理论学习,并且告诉学生解决前期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并且布置相应的实践环节作业。

第三步,课外,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以个人、小组或集体的形式,完成实践环节和自学内容,并随时进行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小组讨论以及小组社会实践等形式完成学生学习环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可通过网络测验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或者让学生上交自学报告,或者组织专题在线讨论会进行研究讨论。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学习环节进行强化小结,总结知识要点并点评学生表现。

图2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异步式教学过程图

3.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

从四个方面来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第一,升级现有模拟操作软件,改革现有实验模式,从让学生一味按照实验说明书完实验步骤,转为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加强团队意识并增强实验的趣味性;第二,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到企业网站管理与推广工作中去;第三,依托校园网以及学校BBS,搭建校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供学生一个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活动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与认识,积累创业经验,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校内的二手物品交易;最后,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在知名电商交易平台中建立创业形式的网店,负责店铺运营的一切操作。可将网店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或者日后创业教育的基础。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四六开,即: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因为学校对于课程考核方式有严格要求,不能针对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进行变动,可以重点改革课程的平时考核方式。除了常规的考查出勤、课堂表现之外,还应该将课堂外的自学效果列入考核范畴,采取学生自我学习效果评价、教师评价与同学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组作业“吃大锅饭”现象,也能够充分保障考核方式的全面性、客观性与合理性。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是一门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能力导向的基础下,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通过教学网站或者其他社交工具的使用,坚持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异步式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黎世法.新时期高等学校异步教学改革思路[J].湖北大学学报,1999(4):4.

[2]沈忠明.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异步式模块化教学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52-54.

[3]陈晴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63-165.

[4]童红斌.tF-popBL高职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示范建设中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3):119-121.

[5]余娟、李明、李平.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2(14):155-156.

[6]常娟.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58.

[7]唐吉.“角色―模块”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实施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7(10):13.

[8]何洋.论任务驱动法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2(8):125.132.

[9]姜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立体化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85-86.

[10]刘鹤颖.电子商务课程创业型教学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4):182-183.

模块化教学改革篇9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16-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中职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起步较晚,真正意义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在探索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式、实践教育、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1.课程模式基本是沿用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是在原计划经济时代的中专的基础上转型过来的,大体还是沿用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也基本上沿袭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大而全的现象较为突出,与中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强调教学应具有职业性、岗位性和应用性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原则相悖。

2.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教学模式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课程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

3.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关联度低。课程内容没有建立与岗位任务的联系,最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偏低,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比较欠缺。

二、模块化教学相关理念

1.模块化教学的概念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

2.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1)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来设计课程;

(2)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

(3)重点关注如何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

(4)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强调先呈现工作任务。理论知识、操作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的形成是建立在工作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三、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教学,必须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实际工作岗位流程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重新构建,探索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1.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及设置原则

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开发及设计以传统中职教育课程的弊端为突破口,以国内外职教课改成功经验为借鉴,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讲求实用实效,它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素质为核心,全面进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

2.模块化课程的构建内容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它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模块的搭建,课程模块是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一门模块课程可以设计为若干个模块,一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之间,模块之间,依据工作逻辑和工作任务的不同而有差异,可以通过多条路径来选择,如工作对象、产品、岗位、操作程序、系统和设备的解构等。

二是模块组合,模块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和任务的组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

三是任务要求,主要是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要的单位任务,对需要采取的动作和行为进行描述,包括了实践技术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内容。

四是技能训练,明确训练的项目名称、工具、材料、场地及操作步骤通过这种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程的解构和重构的改革。

(1)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进行课程解构

一方面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这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体化的,是具有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的专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要对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的工作分析,确定从事这个职业所要求的能力标准。这种课程解构的核心意义在于突破了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进行课程重构

首先,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清晰的梳理,确定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基本内容。其次,根据专项能力来划分课程模块和模块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再次,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基本环境、教学组织。然后,根据模块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最后,明确知识、技能、态度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形成在复杂工作情景中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成效

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目标面向职业岗位群,把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目标,把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1.建立了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了“三段式”纵向学科体系,构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了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吻合,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程的弊病。

2.实现了课程内容综合化。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还有利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3.实现了课程教学现代化。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现代化。

4.实现了课程评价社会化。对工艺美术专业模块课程的评价是由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完成的,这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5.有效地促进了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学结合”。为了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们必须努力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学校必须主动加强与现代企业的合作,以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成功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

综上所述,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培养的是在艺术设计领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能型、应用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是有效的途径,也是改革的方向之一,其构建与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相当的局限性,本文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专家同行的指点,共同促进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宁.对中职学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D].包头: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刘晓.课程的解构与重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谢海涛.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01):103-105.

[4]周鹏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38-140.

[5]周海清.湖南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模块化教学改革篇10

关键词:职业活动高职语文教学实用语文模块化教学改革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在高职阶段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但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实际上被边缘化了。以我院为例,有的专业将大学语文定为选修课,有的干脆不开设,以应用写作取而代之。即使开设大学语文,课时也不足,选用的教材是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压缩饼干”。大学语文遭遇尴尬,现状堪忧,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学校层面来看,重专业、轻基础这一思想在课程设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专业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就业难的形势长期存在,使学校层面格外重视专业教育。在设置课程、分配课时,专业课总是享受“优先”的待遇,基础课就只能充当“填空”的配角。当然,注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这样有利于学生就业。忽视语文的基础作用,一味把专业教育当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却失之偏颇。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无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无法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从教师层面来看,绝大多数对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实用性等特点缺乏必要的认识。在教学改革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发展结合起来,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只是一句空话。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片面地认为写好了公文、计划和总结、调查报告及条据类的应用文就能满足就业的需要。这样就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把语文局限于单一的程式化的应用文写作上,对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极为不利。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老师也会面临语言贫乏、底气不足的危机。

高职语文应设置“经典文学”模块,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弘扬民族文化,而且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为开展“实用写作”模块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要贴近市场,强化经典阅读和实用写作功能,并且要增加实践训练模块,突出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通过开展实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分析及实用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并为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活动对实用语文能力的要求

实用语文能力是一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工作岗位和创新发展的语文应用能力,它包括“语文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实用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重识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模式有本质的不同。高职语文旨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学习语文,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搜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规范汉字书写能力、言语交际能力及实用文书写作能力,通过语文教学,实现为专业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的目的。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以就业岗位为导向设置课程,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教学,从而使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这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语文必须走出学科教学的藩篱,主动融入职业教育的系统中。教学时理应同社会实际和职业活动挂钩,因为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在相互渗透中“呈现不断交融,共同发展的态势”。因此,语文教学一方面要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衔接,另一方面要与职业活动相结合,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人文性,突出专业性,体现职业性。

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在职业活动中,那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人文底蕴的专业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用人单位“优中选优”(即动手能力强,人文素质高,发展潜力大)这一心理需求来看,职业活动需要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有文化、有后劲的职业人。因此,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内涵,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是高职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公共模块。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为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准确的表情达意奠定基础,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浸润人文情怀、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格品位的过程中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这样,高职语文才能真正达到为就业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的目的。

“现代职业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链接越来越纷繁,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高标准高要求”。高职语文肩负着培养有文化的职业人的重任。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然不能局限于学科教学层面上的听说读写方面,而应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专业结合,使之相互渗透,打上专业的烙印。同时,还要模拟工作情景,加强实践训练。在“练”字上面做文章、下工夫,提高职业素养,增加就业砝码。这样设计有利于各专业根据需要灵活选学的模块化实用语文教学内容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