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文体活动总结十篇乡村文体活动总结十篇

乡村文体活动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37

乡村文体活动总结篇1

党的*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我乡如火如荼展开,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根据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农村开展"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主题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乡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主题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主题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的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乡风文明"这一主题,切实服务"三农",大力推进我乡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两项构建,实现三个提升。即围绕"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乡风文明"这一主题;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关爱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结合村级班子建设,实现村级班子战斗力的提升;结合村庄整治,实现农村卫生环境的提升;结合农村文体阵地和队伍建设,实现农民精神文化的提升。

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和谐思想共识。党的*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着眼点。要通过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农村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要进一步加强思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农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引导农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努力实现"乡风文明"。要在全乡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要着眼于增强全乡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把和谐农村的建设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以"相互关爱、服务农村"为主题,建立农村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要注重促进农民的心理和谐,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积极倡导和确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的内在动力,积极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努力实现"乡风文明"。

丰富农村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农村的文化建设要以和谐文化为目标,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体活动,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要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农村文体阵地和队伍建设,夯实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基础。基层文化阵地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依托和基础,在建设农村和谐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不断拓展宣传文化阵地,要巩固和优化农村宣传文化"四个一"阵地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文化达标村建设。要在有条件的村设立电子阅览室,完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创办与"三农"联系紧密的网站,丰富内容,拓展功能,使之成为传播农村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二、主题教育活动的对象、时间安排及步骤。

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对象:乡机关、村的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

时间安排:活动从*年1月开始,到6月结束,为期半年。主要分调查研究、宣传教育、推动工作、总结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工作步骤:

1、调查研究阶段(*年1月初-*年2月中旬)。根据我乡农民的思想状况、文化需求以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和主要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制订出我乡实施方案。

2、宣传教育阶段(*年2月中旬-*年3月底)。召开动员大会;乡班子成员进村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各行政村开展卫生保健、科普知识、法律知识等宣传教育活动。

3、推动工作阶段(*年4月初-*年5月底)。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树正气、讲团结、求实干"的教育,提升班子战斗力;健全和完善村庄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升村庄的卫生水平;开展"双十佳好妈妈"评选活动;开展乡、村文体阵地建设达标创建活动;开展一次全乡性的文体活动;开展乡干部结对帮扶活动。

4、总结提高阶段(*年6月)。召开总结表彰会,对评选出的"好妈妈"、文体阵地建设先进村进行表彰;形成一套和谐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主题教育活动的有关要求:

乡村文体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农村体育;经济发展;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快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愈加显示出来。体育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增强凝聚力,加深友谊,提高生产效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以南通市部分农村体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为题,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总结如下。

一、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的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亿万农民健身工程”、“体育三下乡”等活动,并颁布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和《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使我国农村体育取得了全面发展。张发强在《大力繁荣农村群众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中总结农村体育的发展: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有所改善;三是“全民健身宣传周”和“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四是体育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五是农村群众体育竞争和激励机制更趋完善。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为20世纪末农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客观评价农村体育,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这种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形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加了难度。但用发展眼光看农村体育现状,广大农村也蕴藏着极大的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开展体育活动的空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生产力彻底摆脱了前30年所处的保守、停滞的落后状态,走上了活跃发展的道路。由于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农村乡镇的迅速发展,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这些巨大变化,导致了农村人口总结构中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工人数量――第二产业大军人数的不断增加。大量离土不离乡、亦工亦农的社办厂工人,开始加入到工业生产大军中来,小乡镇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工人的迅速增加,各种专业户及第三产业大军的涌现,这一切都表现了我国农村由农业劳动逐渐转变为工业劳动的总趋势。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这种生产结构的变化,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首先表现为大大缩短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并使得农村与城市在需求上更加接近起来。而这种一致一旦形成,就带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远性。农村乡镇作为上联城市、下联农村的枢纽作用也更加明显,这就使得体育迅速普及到农村成为了真正的现实。所以,农村体育的发展能经久不衰,是和农村这种新产生出来的生产结构分不开的。

二、南通市部分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市郊区农民的物质生活已达到温饱水平。农民物质生活丰富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迫切,农村群众体育活动规模不断壮大,形式丰富多彩。体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参加人数达到60%以上。由于农村传统体育和民俗文化的影响,现代竞技性体育项目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农村体育竞技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改革以前,农村群众体育基本上由政府投入。现在,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民口袋有了钱,他们自己拿一部分,政府补贴少部分,乡镇企业再赞助一些,由原来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形式,逐步走上社会办体育的道路。像老年门球队,导引养生功班等。

第一,农村体育是农村乡镇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促进了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体育的竞争属性、进取精神、群体意识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乡镇企业的建设,成为一种企业精神,会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青州特力饮料公司,是一家乡镇企业,通过体育建设,提高了全厂职工凝聚力,推动了企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我国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文化水平及文明程度较低,不少地方陈规陋习,封建流毒较深。农村群众体育的开展,对于摒弃陋规恶习,激发人们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都具有独特的作用。现在,农村青年开展有益身体健康的球类活动,老年人打太极拳、扭秧歌,活泼健康。总之,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开展农村体育能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挖掘潜在的农业生产力。南通市许多经济发达的村庄,农民企业家都非常重视发展群众体育,因为他们深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农业和乡镇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竞争,这就同农村的身体素质优劣、智力水平高低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该村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村干部积极组织村民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卓有成效的群众体育活动,使村民的身体素质提高,村里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

第四,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得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同时,现阶段农村体育的发展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一方面,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匮乏,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大力发展农民体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体育落后状况,必须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来实现;另一方面,农民的生活观念落后,健身意识差,转变农民体育观念,提升农民健康意识,需要通过政府“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普及与推广等途径来实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能对它起推动作用。因为发展经济的关键是提高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体质,就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体育则是作为提高人的素质与体质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发展经济,就必须重视体育。我国农村有句口头禅:“无病就是福。”为此,农民一旦富裕了起来,对体育是舍得投资的。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出现,农村企业在创名牌、争市场打开产品供销渠道时,经常借助于体育交往来实现以上目的。同时,体育作为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作为一种对人们的凝聚力,正在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因为这样,体育的发展已引起了农村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注意了对体育的投资。今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体育的投资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这必然会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邓毅明,武晓君,曹杰.我国大众体育中农民体育问题浅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45-47.

乡村文体活动总结篇3

美丽乡村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镇**村地处**两省交界处,与**团山接邻,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劲,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淳朴。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3803亩,农户752户,总人口2924人。2014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结合我村实际,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改革创新理念为指导,围绕四美一化建设目标,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现将全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认真抓好美丽乡村创建的宣传发动工作,召开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动员大会,同时通过广播、宣传栏等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新增四块宣传橱窗,每月召开四次广播会,大力宣传环境卫生和文明创建,激发农民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做到全村知晓率和参与率达到100%.

二是召开党员群众会,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讨论研究,拟定了一个符合村情民意的整体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初稿。

三是是统筹使用好各类项目资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争取财政资金引导。二是全面整合涉农项目。争取部门支持力度,对所有涉农项目进行梳理整合,积极向国家、省申报建设项目。三是争取外援资金。加强与在外知名人士的联系、联谊,引导在外知名人士,对家乡的建设鼎力支持、无私援助,为创建工作争取更多的外援资金,为完成规划和目标筑牢坚实的经济基础。四是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围绕房屋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筹资筹劳建设美丽乡村。

四是突出村民自治管理。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各类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的农村新型组织体系。加强党支部领导、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组织监督的自治模式。大幅提升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

五是因地制宜,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与日常各项工作相结合,为创建工作打下基础。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农村环境整治、公路、改水、电网改造、危房改造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约100万,完成总进度的85%。完成了集镇码头道路硬化延伸600米;码头街道损坏路面重建500米;改造隔离花坛8个;集镇码头亮化路灯整修50盏,2500米。新修田间碴石机耕道1500米;完成了老年文体活动中心新建;完成了村部整修改造;通过村民自治,发挥组长作用,农户自筹资金,疏理了全村2万米的毛沟斗渠;挖机疏通主干沟渠2000米。

产业发展方面总投入28万。发展蔬菜面积100亩;发展葡萄园面积20亩;新增养殖水面200亩;加扩蔬菜面积100亩。准备将新发展的两百亩南瓜,打造成一村一品。

环境整治方面投入25万。一是生活垃圾清理。修建回收仓库,逐步建立垃圾分类、废品回收体系;成立保洁员队伍,建立长效机制;集镇码头新增垃圾围和转运垃圾车辆;2、养鸡场的粪便处理。6个养鸡场建高标准鸡粪发酵密封池6个。

启动的项目有集镇防控体系建设和电网改造。针对集镇码头有流窜作案的盗窃行为,准备在集镇码头安装摄像监控6处。本打算十月份完成,但因为资金不到位,被搁置。针对西线电压太低,灯都不太亮的问题,准备在集镇电力保障上增容改造,一是增容300千瓦的变压器一台,二是更换原老化线路3000米。需要投入资金32.5万元。现在已准备好电线杆两百多根。

下半年工作安排:

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按创建规划方案有序进行,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缺口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筹资筹劳。

明年工作重点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和文明创建力度,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通过道德讲堂、五好家庭评比等活动的开展,树立道德模范典型,形成争先意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行为文明。

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危房改造指标,完成部分危房改造。

美丽乡村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20xx年,在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下,xx美丽乡村文明行动扎实推进。半年来,我县狠抓环境整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服务意识,做到了措施有力、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全县镇、村寨人居环境的极大改观,干部职工政务服务意识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开创了自2006年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以来取得成绩的新局面。

总结半年来的工作,我们卓有成效地抓好抓实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三管齐下,切实加强了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领导。

今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切实加强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领导。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省、市会议召开后,县委专门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对省、市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和学习,及时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县人民政府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县委、人大、县人民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全面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工作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在该次县委常委会议上,县委同意从乡镇、机关、学校抽调x名优秀党员充实调整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把美丽乡村文明行动与招商引资、计划生育工作一道列为年度绩效目标单独考核,同意把美丽乡村文明行动作为乡镇、部门主要领导述职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使用重要依据。县人民政府也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办公会议,研究解决工作经费问题、增加保洁员问题、城镇绿化亮化问题,把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纳入年度预算,划拨x万元用于开展工作。二是管建并重,确保创建质量。今年以来,我县总投资x亿元的大道建设工程已接近完工,投资x余万元的丹霞公园建设项目以交付使用,投资x余万元的天网建设工程已投入使用,投资x万元的桃源大道已实现通车,总计投入x万元的两座公厕已全部投入使用并实行免费开放。在市政基础设施投入上,政府投入x余万元在城区所有高层建筑安装了霓虹灯,城区实现了全城亮化;投入x万元为城市管理部门增添了一台高智能洒水车,城区主次干道实现全天候保洁和冲洗;投入x余万元对城区所有破损路面、公用设施进行了维修;投入x余万元,用于干道绿化和小区园林建设,城区的x个高档住宅小区实现了人在林中、城在景中生活环境高端化。我县还在管理上下功夫,严格实行网格管理、媒体监督、督查通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推进了城市管理常态化。三是注重城乡并重,确保创建工作实现全面覆盖。今年,县委要求不仅要建好城市,管好城市,还要管好广大农村,让广大农村老百姓一道享受创建成果。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在城镇实行无缝管理,保洁实行无缝对接;在乡村严格实行一对一帮扶制、一对一奖惩制,即每个县领导要负责联系1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创建工作,每个单位要负责创建1个美丽乡村,每个县部门要明确1名工作人员长期指导创建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还出台规定,凡在创建季度考核中排列全县倒数后三位的,全部实行对号处罚,即是县领导的处2x元、部门领导处x元、驻村干部处x元,乡镇领导处x元。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实现了制度化长效管理。同时,我县还投入资金x余万元,广泛动员各乡镇、村,在x个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及公路沿线村寨绘制文化墙x余幅,面积达x多平方米,使之成为宣传党政方针、传播先进文化、涵养文明民风的有效载体,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坚持三力合一,注重提高创建工作的创建力。

一是注重管理创新,提高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力。从今年开始,我县把原来的整治办、创文办、满意办整合为一个办公室办公,制定制度,明确职责,实行规范管理,有效发挥了办公室组织、协调和团体作用。二是注重执法统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执行力。由工商、城管、住建、物业管理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实行统一办公,统一管理,统一执法,统一调度,有效发挥了整体执法的效率,较好地克服过去单兵作战,相互推诿、职责不分的状况,使城市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三是注重三城同创,提高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整治力。在今年出台的方案和考核办法中,我县把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省级生态城市合三为一,实行一个文件安排、一个办法考核、一个细则奖惩、一个考核方案开展工作。每个月都要对县部门、乡镇实行一次督查,每个季度实行一次考核,每个季度一次通报,真正使创文、创卫和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做到同考核、同安排、同部署、同奖惩。

三、坚持三大提升,确保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取得实效。

乡村文体活动总结篇4

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所有要素。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深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促进新型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各项服务措施,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建设美丽乡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节约利用,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节能减排和降耗治污的绿色城镇建设。因此,必须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切实抓紧抓好。

建设美丽乡村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地方与政府加强和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规律,更好的密切联系广大农民群众,有效地提高领导能力的科学性。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端正认识,充分了解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改革历程从农村起步和突破,改革开放又推动农村经济迅猛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呈阶梯式增长,农副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为世界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相比较,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程度仍存在很大差距,提升农民居住环境质量,推进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作体制不顺。受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前的基础设施情况也大不相同。经济好的地区基础设施会健全一些,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需要投入的资金和物力要多一些。有些地方政府在建设美丽乡村规划中,没有组织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走访调研,导致规划脱离实际,考虑问题不周全,或规划与施工脱节,建设中无人监管和指导等现象出现。

②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缺乏持续动力。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提高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还要拓宽农民就业和创业的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同赢。当前,多数乡村存在着生产生活垃圾随地乱放、化肥农业实用过量、非法占有耕地等现象。部分乡村为了优先发展经济,任由非法开采矿山破坏土地,接收城市淘汰的高污染企业等。虽能短时间发展经济,但破坏了环境,不能持久存在发展。

③农民主动性不能调动,工作缺乏主动意识。要建设美丽乡村,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民。建设怎样的美丽乡村,怎样建设美丽乡村,都应该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建议,不能忽略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如果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再好的政府规划,再多的政策扶持,再大的资金投入,也难发挥长久有效的作用。

④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制约突出。制约建设美丽乡村因素有很多,关键的一点就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乡村生态面貌的改善与农民整体素质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全面型高素质农民进行管理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美丽乡村,能把生态、文明、持久的理念渗透到农民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⑤基础设施管理难解决,服务理念缺乏。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责任划分不清,党群干部服务意识缺乏,常常会出现基础设施建设后,有人使用,却没人管理的情况。如乡村道路、公共设施、绿地等基础设施,因为长期没有人维护和管理,已经出现了坏损和荒芜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后,也将面临基础设施维护和公共服务事业管理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

建设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目标。建设美丽乡村,涉及范围较广,工作内容任重道远。要求各地方与政府,健全机制,加强监管,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做到工作细致入微,保障美丽乡村。

①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要立足改变村容村貌,通过整体规划和环境整治,配好相关公共设施,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基础保障,创新和推进环境长效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因地制宜,因点施策,统筹规划,把当地实际情况与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相融合,健全责任分工和经费保障体系,深入参与建设一线中,从整体上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

②重整产业结构,增强持久发展动力。美丽乡村以产业经济发展为生命线,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美丽乡村就不可能持久发展下去。建设美丽乡村要立足现有资源,坚持环境优势与人文特色相结合,保留传统农业,开发特色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鼓励乡镇、乡村投资建立绿色产业基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实现互惠互利,达到共赢。

③增强农民活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美丽乡村的创建与维护都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这需要各地方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增强农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只有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活力,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形成建设美丽乡村良性循环的互动局面。

④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人才制约问题。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引导农民自我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技术,提高文化素质。同时,还应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和创业,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和文化下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只有农民整体素质不断的提高,才能更好的管理和维护美丽乡村建设。

⑤健全保障体制,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美丽乡村的管理与维护,村里应设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处和保洁队伍,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卫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旧面貌。各政府应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明确分工和责任,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和内容,经常组织领导干部下基层,了解农民关心的问题,及时解决困难,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拥护,形成良好的干群氛围。

四、结语

乡村文体活动总结篇5

自去年6月份实施中国科协农村青少年“群英计划”试点项目以来,某某乡按照省市科协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某某现有的科协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深入学习,广泛动员、统一思想,找准载体、创新方法,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实际发展的培训教育活动,不仅使受众青少年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实惠,而且使这一项目惠及到了广大人民群众。为了从单纯的实用技术的培训转入对青少年基本素质的培育,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努力提升试点质量,决定组建某某乡“群英计划”文艺宣传队,结合某某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某某乡位于曲靖中心城区以东5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4平方公里。2005年年末总人口42886人,其中农业人口41775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4%;耕地面积24633亩,其中水田22267亩,旱地2366亩;农村劳动力21728个。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9元。

某某乡2005年末15-19岁的农村青少年共有2393人,男1258人,女1135人。其中:在校初中生1083人,在校高中生501人,在校职中、中专、大专生91人,未考上初中、高中、大学回乡务农的青少年718人。

二、存在的优势

1、某某乡被列为中国科协农村青少年“群英计划”试点项目的首批试点乡镇之一。

2、文艺基础扎实。全乡10个村委会都自发地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队,每个村委会至少都有一支文艺演出队,多的村有4-5支,有的已成为经济实体。

3、区位优势明显。某某距曲靖中心城区5公里,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便利,随着曲靖市“双百”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金江沿线的开发建设,某某乡独特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4、教育教学发展势头良好。全乡教育教学成果已连续21年保持全区乡镇第一的好成绩。

三、制约因素

1、大多回乡青少年不愿在在家务农,到外地打工的较多,每个村都组建一支比较困难。

2、设施、设备条件差;经费短缺,筹资困难。

四、具体措施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由乡项目办组建一支乡级“群英计划”文艺宣传队,然后再逐步带动,最终各村都有一支属于自己的文艺宣传队。乡级文艺宣传队计划8月中旬成立,通过近一个月的集训后,再到各村进行巡回演出,努力为试点项目服务。

1、乡级文艺宣传队人员:由各村推荐2名比较优秀的15-19岁的回乡青少年组成,共20名;

2、经费:计划需资金3万元。其中:人员经费15000元,设施、设备费15000元。

资金筹措采取由各村出一点(每村出1000元,共10000元),乡项目办拿一点(5000元),上级要一点(15000元)的方法来筹措。

乡村文体活动总结篇6

一、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整体谋划,多种路径全面推进文化艺术下乡,繁荣乡村文化艺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文艺团体、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推进文化艺术下乡;利用乡村艺术舞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平台全力推动文化艺术下乡、志愿者下乡、大学生艺术实践,帮助农民全面提升文化艺术素养。通过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立足乡村文明,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下乡的形式可以是项目合作、配合乡村文化活动、定点长期对接等方式开展。

乡村文体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城乡;新农村;不平衡

一、引言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等方面。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二元结构”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它是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体系。这种制度安排造成了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沉淀以及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等问题。

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主要要从农村入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变现为农民的总体状况堪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弱势地位明显,社会稳定面临考验;农业生产的风险加大,弱质特征凸显,产业结构难以优化升级;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弱化趋势尽显,城乡矛盾更加突出。

三、我国新农村建设措施

1、新农村就业环境改革。新农村就业环境改革首先在于在农村经济结构,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招商引资,引导向农村二、三产业投入,并使农村二、三产业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走农村城镇化道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在用工政策上,需要鼓励农民到工业部门就业,既可以离土不离乡,也可以离土又离乡,最终改变农民的职业身份。在农民进城就业的过程中,要创造更多机会和公平环境,构建城乡统一劳动就业体系,取消种种限制性甚至歧视性的就业政策,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形成劳动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平等就业、同工同酬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同时,在法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制下,我国可以进一步取消各种歧视性的准入限制,大力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在乡村或者城市创业办厂。

2、新农村教育制度改革。按照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我国必须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网点,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启动“教师素质提升”、“送师下乡”、“城乡双向交流”等工程,力求农村学生都能念上书、念好书,同时完善和健全以教育科研、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为一体的新农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同时,我们需要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建设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为主体的文化设施网点,努力逐步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此外,依托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育特色村创建活动以及演出、电影进农村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培育他们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培育新型农民。

3、新农村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在农村建立新社会保障制度,首要考虑的是将失地农民纳入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可以缓解当地政府一次性支付补助费的资金压力,同时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逐步解决,将壮大社会保障资金的实力,缓解城镇养老保险因隐性债务而负担沉重的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保障全民化”目标。社会保障的城乡对接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步骤,我们需要着眼于城乡发展的整体性,不断健全农村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帮困五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为广大农民群众系上“保险带”。例如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险方面,全面提高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并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失地农民即征即保;在统筹城乡社会救助方面,则应该努力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

四、总结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叶雪梅.“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137-140.

[2].史花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9):167-173.

乡村文体活动总结篇8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结合“十四五”规划,立足我镇实际,结合区域特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为目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二、活动时间

2021年7月10日-8月20日

三、参学人员

镇、村全体干部

四、学习内容

1.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相关讲话精神;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3.《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汇编》上册、中册、下册;

4.其他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

五、学习方式

坚持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以及研讨交流与外出学习相结合,辅以知识测试的方式,利用会议期间,由镇主要领导随机抽查问询乡村振兴相关知识。以自学为主,以上率下、发动全体干部参与,按照规定的学习内容认真学习。

(一)个人自学

1.制定学习计划。结合规定学习内容拟定学习计划,明确的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参学人员需纲要式记录学习内容。

2.注重成果转化。镇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包保村以及分管部门作辅导,传授个人学习所思所悟,检验学习成果。

(二)集体学习

1.开展专题讲座。适时邀请专家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讲座,带领镇村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丰富内涵,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的机遇。

2.组织研讨交流。以部门或村为单位,每周至少开展一次乡村振兴理论知识集中学习研讨,要扩大到其他参学人员,坚持问题导向,个性化学习理论和政策,确保党员干部政策吃的透、把的准,工作落实的好。

3.开展乡村振兴知识测试。充分利用各种会议空档,由镇主要领导随机抽查问询乡村振兴相关知识,形成逢会必点的机制,定期开展理论学习知识书面测试,既是平时工作的一次检验,更是一种鼓励和警醒,达到促进所有人积极学习的目的。

(三)外出学习

1.外出观摩学习。适时组织镇相关领导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做法,学习借鉴发展经验,以党建引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六、相关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各领导班子任副组长,村书记主任、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挥全镇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

乡村文体活动总结篇9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交流城乡文明共建的体会和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文明共建活动。

刚才,11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分别和仪征市新集镇11个村、学校和医院签订了协议,仪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明、市农工办熊主任、新集镇党委书记崔学锋就城乡文明共建工作发表了讲话,共建单位的同志也结合创建工作,谈工作,谈看法,谈思路和打算,讲得很好。

我市城乡文明共建工作从今年6月份启动以来,总的看,进展是顺利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市文明办和各县市区文明办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组织协调工作。市文明办下发了《关于开展“城乡文明共建工程”的实施意见》,编发了5期城乡文明共建简报,牵线搭桥共建对象,掀起了城乡文明共建结对高潮。

各县市区文明办也十分重视城乡文明共建工作,纷纷召开职能部门、街镇、村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统一思想认识,部署落实共建任务,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和支持共建活动,为高标准完成共建任务提供了保证。

参与城乡文明共建活动单位热情十分高涨。省、市级文明单位和行业积极主动地到结队村去了解情况,明确工作思路,商定协议内容,这些为下一步开展共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据初步统计,目前275家省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已明确结队对象和签订协议有269家,达总数的97.8%,未明确结队对象的仅为2.18%。另外,还有不少县市级文明单位加入到城乡文明共建的行列之中。

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都促成了城乡文明共建工作的良好开局。我们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和巩固已有的良好工作态度,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下面我讲三点想法和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城乡共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开展城乡文明共建活动,这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重要形式。我们在农村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已经搞了很多年,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也产生了不少先进典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些经验要继续总结和发扬。现在,我们是在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的条件下开展城乡文明共建的,工作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更高了,需要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力量。正是基于这样考虑,我们才把开展城乡共建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

开展城乡共建,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经济社会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城市环境面貌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整体文明程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通过这个活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精神文明的创建水平,推动实现我市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这个过程需要城市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需要各级文明单位的支持与参与。

开展城乡共建,有利于提高文明村镇创建水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参与共建的各个文明单位在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职工队伍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全市其他单位相比、与农村地区相比,他们拥有管理、信息、资源等诸多优势,这是农村开展文明村镇建设所必需的资源,文明单位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经验在农村可以得到运用和推广,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随着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开展共建活动,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也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固本强基的目的。

开展城乡共建,有利于树立企业和行业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全面发展。一个有远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或管理者在致力于抓好自身发展的同时,一定会十分重视塑造本企业、本行业的社会形象,积极支持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参与城乡共建,是各企业、各行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重要形式,尤其对文明单位来说,更充分体现了企业享有的社会荣誉、社会资源和社会责任的高度统一。

开展城乡共建,也有利于积累共建经验,提高创建水平。参与城乡共建的单位有利于探索和积累共建精神文明的经验,做好示范带动,为今后开展各类共建活动提供宝贵经验。同时,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文明城市建设要适应现代化、城市化的要求,建立城乡共建机制,实现以城带乡,联动发展,将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地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

组织开展城乡共建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希望参与共建的文明单位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它摆上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好、落实好,争取出成果、出经验。

二、丰富共建内涵和形式,把城乡文明共建任务落到实处

城乡文明共建活动要在各级文明委的组织协调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思想道德共教、经济发展共促、文明新风共倡、文化活动共办、文明创建共抓”为主要内容,本着真心帮、量力行、扬优势、办实事、显特色、重坚持的原则,谋求与共建村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村容村貌的新变化、社会事业的新发展、乡风民俗的新风尚、基层组织建设新机制上求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新农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开展城乡文明共建活动,就是要围绕上述目标,发挥文明单位所具有的优势,努力探索共建形式,大胆创新共建机制,形成具有**特色的城乡共建精神文明的新路子。

要发挥文明单位在信息、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帮助农村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思路,开发现有资源,开展经济合作,壮大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要围绕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园艺农业、绿色餐饮等特色农业,认真处理“三废”问题,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结合企业劳动用工需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协助农村加强青壮年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工作。

要发挥文明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优势,从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协助农村建设和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组织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和创评“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友爱、扶弱助残的村风民风,培养农民群众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努力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要发挥文明单位在企业和行业管理方面的优势,帮助农村制订村规民约、建立各类群众性道德教育和自律组织,引导和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委会的村民选举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要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环境卫生脏乱现象,集中力量抓好整治,彻底清除村内的各类违法建设和建章建筑。要重点抓好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工作,要根据农村的特点,抓好环境绿化美化工作,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村居环境。

在城乡文明共建工作中,各地村镇也要充分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及其优势,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城乡文明共建工作根本目的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共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构建和谐农村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通过共建让老百姓满意并得到实惠,让双方得到共同发展,取得物质和精神双丰收。二是正确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关键,是第一位的,外因是条件,是第二位的。事物的发展总有内因和外因,而内因是占主导地位的。在城乡文明共建工作中,文明单位是外因,农民参与是内因。文明单位要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可替代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如果农民群众不把新农村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农民把城乡文明共建看作是政府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或者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城乡文明共建就难以取得成效。因此,要让农民群众真正意识到城乡文明共建工作是自己的事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三是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城乡文明共建不是短期行为,至少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比如说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推进眼前的工作,必须胸怀长远的目标;实现长远目标,必须从完成眼前工作开始。只考虑长远而不抓眼前,任何长远的目标都只能是海市蜃楼;只顾眼前而不看长远,眼前的工作就容易变成短期的行为。因此,在城乡文明共建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把眼前的工作与长远的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当前,有些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刚刚起步,还没有什么经验,我想刚开始可以从“四个一”入手,就是:1、作一次交流商讨。共建双方要安排一次见面,相互交流本单位基本情况,商讨共建意向。2、订一个创建规划。联合制订结对村文明创建规划,明确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3、签订一个协议。通过双方的沟通、协调,本着“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拟定文明共建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在共建中的权利、义务。4、办一件实事工作。文明单位要帮助行政村办一件力所能及的实事,如助学、助医、助困、助行等,以良好的开端启动结对共建。

总之,城乡文明共建要按照“思想道德共教、经济发展共促、文明新风共倡、文化活动共办、文明创建共抓”的要求,在推动村级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上下功夫;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上下功夫;在提高文明创建水平上下功夫。城乡文明共建的内涵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根本的还是要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参与共建的单位和村,要加强联系和交流,按照市文明委的要求,建立共建班子,共同研究制定可行的共建方案,将城乡共建活动抓实做好,探索出新的经验。

三、关于共建活动的几点要求

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城乡共建活动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各个共建部门一定要把共建工作纳入到本单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体安排中,切实纳入日程,摆上位置,真真正正把这项工作抓起来。各个共建单位要抓紧时间和共建对子进行对接联系,沟通情况,确定具体共建内容和措施。

抓好活动,扎实推进。各个共建单位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到共建活动中,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活动,为共建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的保障,切实保证共建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要把共建活动同本单位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共建活动中提高本单位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加强管理,严格考评。市文明委将把城乡共建活动作为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将结合申报评选文明单位一起进行检查考核,把这项活动做为考核和评价文明单位晋档升级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于共建活动任务完成不好的单位将不予推荐命名文明单位或进行摘牌处理;对于共建活动完成出色的单位,可作为推荐破格晋级的重要依据。各个共建单位在共建活动中要注意与县市区文明办的沟通,及时准确地反映共建活动工作的进展情况。

总结经验,创出品牌。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找准结合点,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总结城乡文明共建的成功经验,创出自己的品牌,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领先的典型。市文明办将不定期发放“精神文明简报”,及时推广大家的经验和做法,以提高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

乡村文体活动总结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