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投资理财心得体会十篇投资理财心得体会十篇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30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心理偏差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高储蓄率的国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升温,拥有大量储蓄的中国居民意识到,银行的利率普遍要低于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仅仅把自身资金存放在银行只会令自己的财富越来越“缩水”,确保自身财富的保值以及增值可谓刻不容缓,这也反映出国内居民投资理财的大量需求。

而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从2011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迅速发展,理财产品的发行速度在不断上升,所发行的产品种类愈来愈多,发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各家商业银行之间的理财产品差异小、相互模仿性高,造成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的现象。对于银行来说,在激烈的理财市场当中获得顾客的青睐,从而使其发展成为忠诚顾客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一、银行理财的概念与产品的分类

从目前国内学术界来看,有的研究者把银行中的个人贷款业务、个人结算业务、咨询服务以及理财服务定义为银行理财;也有的学者认为银行理财是商业银行中对个人居民财产进行保值以及增值的创新业务,也就是银行为个人居民所设定的理财服务、金融投资产品的统称。国内学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具体定义比较少,多从对银行理财业务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具体研究。而银监会在2005年9月所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将商业银行中的理财业务定义为“银行为个人顾客所提供的专业化综合服务”。

从不同的方面来划分,理财产品有不同的分类。从币种方面来划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以及外币理财产品;从产品发行后,资金存续的期限方面来划分,可以分为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现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期多为1年以内。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方面来划分,可以概括性地分为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和国内银行理财产品。从本金是否会发生亏损方面看,可以划分为保本理财产品与非保本理财产品。

二、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对产品选择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从非理性出发,通过研究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发现,投资者的主体决策并不总是以理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以及决策,主体的情绪、心理、性格情感等主观因素在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现实当中,大部分投资者在分析已得的信息时,很容易发生认知误差,即在对信息进行分析理解时发生偏离,最终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所以,行为金融有助于我们分析顾客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决策。

通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国内外研究者认为投资者心理偏差有:

(一)模糊厌恶

杨秀平(2006)认为,人们往往会更偏爱于自己熟悉的事物,而在面对不熟悉的事物时往往缺乏安全感。所以,人们总会选择回避自己不熟悉的事情而更偏向于熟悉的事物。回归到投资者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角度,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由于羊群效应的存在,即所谓的跟风现象,大多数投资者往往会选择国内声誉较好的、自己比较熟悉的银行。例如,工、农、中、建等四大国有银行。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投资者往往对外资银行、中小银行等银行缺乏了解,认为四大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更为安全,所以有的时候会出现投资者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收益率较低的四大国有银行理财产品,而放弃中小银行发行的同是保本且收益率较高的产品的现象。

(二)选择偏差

tversky(1974)和Kahneman(1974)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在处理信息的时候,由于认知容量有限,在短时间内无法处理所有信息,所以人们往往只会选择其中一部分事物认知并分析。也正因如此,被选中的认知对象往往在大环境中显得格外的突出,最终使投资者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决策。而现在的理财市场当中,发行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理财产品种类更是越来越丰富。面对花样繁多的各类理财产品,投资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分析能力去判断每个产品的差异与好坏,往往会发现大部分投资者都更愿意投资自己曾经买过的或者熟悉的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而一家银行想要从其他银行争取到顾客,难度往往会增大。

(三)易得偏差

人们在获取信息时,总会认为脑中首先想到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更高,而不容易想到的事情往往发生的可能性较低,投资者很容易发生易得偏差。在投资理财产品市场当中,投资者往往会寻找常见的投资行为作为参照物,最终导致跟风行为的出现。

虽然现实当中,投资者往往会因为各种偏差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但是银行的理财客户经理也可以应用行为金融的理论,针对客户所出现的偏差制定策略,帮助客户发现自身的偏差并且提醒客户有可能出现的非理性决策,从而帮助客户制定理财计划。客户不仅会因理财成功感到满意,更会在心理上增加对银行的信任。

三、给商业银行营销理财产品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理财队伍的专业水平

理财人员的专业水平往往会影响到顾客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任感。因此,银行应加大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力度,使得理财队伍熟练掌握金融、法律、时事等各方面的知识,保持对经济信息的敏感性,提高自身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此外,理财人员应多了解顾客的基本信息与财务信息后,针对顾客的特定需求来为顾客提供合适的理财产品与理财建议,这对理财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大大提高。

(二)加大技术投入力度

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与收益率,从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再者,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技术,通过占领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市场,为客户降低获取信息的时间与空间成本,从而为客户提供最便利的了解、购买产品的途径,提高银行的销售能力。

(三)加强品牌建设

国内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在顾客心中已经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是不难发现,产品差异性的缺乏使得各家银行难以吸引目标客户。而银行需要建设自身独特的品牌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设自身的品牌,银行可以通过公关、公益活动等途径在客户心中建立自身的形象,与顾客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传播,时刻向顾客传达产品的最新资讯,加深顾客对产品的印象与关注。再者,银行应增加理财业务的配套服务。例如,购买理财产品额外送礼品、老顾客购买手续费优惠等,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侯明.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与发展对策[D].山东大学,2011.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篇2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简称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emH是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性假设。emH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给出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弱型有效、半强型有效和强型有效。emH提出之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和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并在经济、金融、财务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但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大量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如"小公司效应"(Banz,1982)、"星期一效应"(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反向投资策略"(Fama和French,1992)等的出现,表明市场可能并非有效。而且,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证据显示,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往往会系统性的偏离标准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而且这种偏离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不能因统计平均而消除。诸如此类的现象和非理是emH所不能解释的。

事实上,现代财务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1)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2)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标准财务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标准财务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诚如上所述,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决策过程(而不是最优决策模型)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财务学研究者们发展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行为财务(behavioralfinance)。

行为财务研究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心理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流派。1951年和1969年,Burrel分别发表了《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和《科学的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将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结合起来。1972年,Slovic发表的《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开启了行为财务研究的先河。而这时,以emH为基础的标准财务理论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因此,行为财务未能引起太多的关注。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为行为财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到1985年,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和研究行为财务这一新的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提出的噪声交易理论模型DSSw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7)提出的BSV模型,Daniel、Hirsheifer和Subramanyam(1998)提出的DHS模型,Hong和Stein(1999)提出的HS模型,羊群效应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等。而且,对行为财务理论的实证检验也随之展开:Herskey和Schoemaker(1980)用实验心理学方法验证了期望理论中个体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态度是不同的;Shefrin和Statman(1985)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钥魉鸸善贝嬖诮锨康南坌睦恚词瞧梅缦盏模谟媲扒飨蚧乇芊缦眨敢饨显缏舫龉善币运ɡ螅籐akonishok和Vermaelen(1990)、ilenberry(1995)指出市场对由股份回购所传递的信息反映不足等。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对行为财务理论的经验研究:孙培源和施东晖(2002)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在不同的收益和损失状况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①

行为财务的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期望理论的提出;二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并逐渐溶入主流经济学。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内容

(一)行为财务的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以下简称Kt)《期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模型,不同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Kt称之为期望理论。通过实验调查,Kt把违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部分归纳为三种效果:确定效果(certaintyeffect)、反射效果(reflectioneffect)、分离效果(isolationeffect)。此外,Kt也提出理论模型来解释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是如何决策的。他们定义了两种函数来描述人的选择行为:一种是价值函数V(x),替代了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另一种是决策权重函数π(p),用决策权重替代了预期效用函数中的概率。然后,Kt通过模型的设计和推导,给出了期望理论的几个要点:(1)个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是以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认为得期末的财富或消费,即以结果和开始设想的差距为基础,而不是结果本身;(2)价值函数或个人的效用函数是S型的。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这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的损失,其失去的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损失所降低的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利得,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利得所增加的效用;(3)价值函数中,损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即损失一个单位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大于获取一个单位利得所带来得效用增加,也就是说个人是厌恶损失的;(4)个人对极端但概率很低的事件会过度重视,却容易忽略例行发生的事,Kt把这称为"小数法则偏差"。随后,Kt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1980年,Kt提出了期望理论中"参考点"的概念;1992年,Kt针对概率转换的问题,提出了累积期望理论(cumulativeprospecttheory)。此外,thaler(1985)、Lopes(1987)、Shefrin(1988,2000)等也在Kt的基础上,对期望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2、心理学。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1)损失回避(lossaversion)。个人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2.5倍;(2)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所谓心理账户,是指每个人皆根据自身的参考点来订出一个决策的方案。例如,不同的股票,在买进时有不同的价格,投资者面对这种现象,会根据自身的心理账户做出适合自身的决策;(3)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例如,对一项关于司机对于驾驶能力的自我判断的调查显示,有65%到8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超过平均水平"(aboveaverage)的;(4)倾向于确认偏差(pronetoconfirmationbias)。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即所直观到现象),而忽视了先验概率(以往存在的知识)。例如,如果你在电视中看到坏人中30%面貌丑陋,那么以后你看到这类面孔的人一定会认之为坏人。这个实验说明,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夸大了按"常识"得到的条件概率,也就是夸大";典型"的作用。

(二)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是和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与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联系的,二者皆以投资者理性为前提。行为财务学认为,部分投资者因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的驱使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而且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资者的资产需求。基于此,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behavioralcapitalassetpricingtheory,简称BCapt),对传统的Capm进行了调整。BCapt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他们信息不充分,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价格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的;当后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无效的。BCapt还指出,传统的资本预算中的贴现率是按以Capm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这个贴现率是以市场有效和管理者理性为前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按行为财务的观点,应以BCapt为基础来重新计算贴现率。

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2000)以Lopes(1987)和Kt的期望理论为基础,发展出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简称Bpt)。他们利用单一心理账户(singlementalaccount,Bpt-Sa)和多个心理账户(multiplementalaccount,Bpt-ma)来推导Bpt。Bpt-Sa投资者关注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他们会将投资组合整和在同一个心理账户里,而Bpt-ma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分散到多个心理账户,忽视资产间的相关系数。Bpt认为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是一种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的识别和投资目的所形成的金字塔状的投资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投资与投资者特定的期望相联系。而且,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发展了一个两层的投资组合模型,每一层代表不同的风险偏好:底层代表避免贫穷和破产,规避风险;高层代表为了暴富,追逐风险。

(三)行为财务理论模型

1、DSSw模型。解释了噪声交易者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影响及噪声交易者为什么能赚取更高的预期收益。噪声即市场中虚假或误判的信息。模型认为,市场中存在理性套利者和噪音交易者两类交易者,后者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产生的风险降低了理性套利者进行套利的积极性。这样金融资产的价格明显偏离基本价值。而且噪声会扭曲资产价格,但他们也可因承担自己创造的风险而赚取比理性投资高的回报。

2、BSV模型。解释了金融资产的价格如何偏离emH。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变化是随机的,上述两种偏差使投资者会作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判断1和判断2。根据判断1,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是一种暂时现象,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即反应不足;根据判断2,投资者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同方向变化反应公司收益的变化是趋势性的,并对这一趋势外推,导致过度反应。

3、DHS模型。解释了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的反转。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前者不存在判断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对股票价值判断的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导致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因此,股票价格短期内会保持连续性,但从长期来看,当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与公共信息不一致时,股票价格会因前期的过度反应而回调。

4、HS模型。解释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与BSV模型和DHS模型不同的是,HS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在对股票价格预测时,消息观察者完全不依赖当前或过去的价格,而是根据其获得的关于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动量交易者则把他们的预测建立在一个对过去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上。同时模型假设私人信息在消息观察者中是逐步扩散的。HS模型认为最初消息观察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动量交易者试图利用这一点进行套利,但结果恰恰导致股价的过度反应。

5、羊群效应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后果。模型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归因为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和其他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信息,投资者一次只做一个决策,即决策的序列性。在非序列模型中,假设两个投资者之间的仿效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倾向较弱时,市场总体表现为收益服从高斯分布,倾向较强时则表现为市场崩溃,这与传统的零点对称、单一型态的厚尾分布不一致。

三、行为财务理论的启示

在Kt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个人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通过Kt以及后来一大批学者的努力,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不再单纯地仅用外界因素来解释人们复杂的决策行为,而是考虑他们决策时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发展成了行为经济学。行为财务是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真实行为的观察,探索行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并以此来解释和预测其在金融市场中的真实行为。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选择的科学。而一直以来,财务主体的选择过程都被视为一个"黑箱",行为财务则试图揭开这一"黑箱"。此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已被证实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之一,在财务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本土化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行为财务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因此,行为财务应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一个新的范式,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了努力。

2、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得益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研究中理所当然地要充分吸收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来丰富和完善行为财务的理论体系。同时,应避免断章取义地从一些投资者的行为片段去组合对投资者行为的假设,虽然可能得出令人感兴趣的结论,但合理性却不能保证(Shefrin,2000)。

3、尽管行为财务是在对标准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不能将两者简单的对立起来。从行为财务的发展过程中可看到,它是在标准财务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心理变量,对传统的理论模型加以调整。而且,行为财务尚不能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做出普遍的解释,再加上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因此,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正确的态度是把两者相结合,Bpt,BCapt就是很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HershShefrin,meirStatman:《BehavioralCapitalassetpricingtheory》,载《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Volume29,issue3,Sep.1994

2、HershShefrin,meirStatman:《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载《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Volume35,no2,June2000

3、DanielKahneman,amostversky:《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载《econometric》,no2,1979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通胀经济投资理财理财意识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41-02

一、经济通胀压力与“财富亚健康”

1 当前中国的主要经济问题是通胀压力增大。2011年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第23届部长级会议t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胀上涨压力增大。无论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最近总理到浙江调研,都表示稳定物价水平是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面对这种经济状况,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的具体措施,出台了保证物价水平的16条,控制银行信贷增长,全面收紧市场流动性。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实施。对稳定物价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前国内经济的通胀压力还是越来越大。

2 “财富亚健康”让民众资产缩水。“财富亚健康”是指人们的财富虽然没有出现危机,还未显现入不敷出或资不抵债的状态,但在理财手段和方法中已经存在一定的危害因子或危险因素。这些危害因子或危险因素。就像埋伏在财富中的定时炸弹。可能会因为市场环境等因素而随时“点燃爆炸”,这些因素像潜伏在财富中的毒瘤,缓慢地侵害着人们的财富价值,极易导致个人财富危机。

2009年6月,招商银行联合相关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武汉、沈阳等七个经济区域的城市大众理财行为和心理进行调查研究,抽取年龄22~55岁、个人月收人3000元以上的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参加调查者多达4000人。随后公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财富亚健康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正在侵蚀五大具有代表性的大众族群:(1)“穷忙族”:工作繁忙,有空赚钱,没空理财。理财目标不清晰,或没有理财目标。(2)“月光族”:每月工资消费殆尽,毫无理财意识;(3)“存钱族”:赚钱存银行,认为存钱既安全又能理财,理财观念消极;(4)“好高族”:把理财等同于投资、追求高回报,不顾高风险;(5)“抵触族”:获取投资信息渠道狭窄,缺乏理财知识和方法,不信任银行专业理财师。这五大代表性族群均表现出家庭保障不足、收入来源单一等典型的财富亚健康“症状”。许多受访者表示,在以往的投资行为中都有一定的投机意识。令人担心的是,有30%的投资者在计算投资收益时往往忽视可能存在的成本支出。个人理财实际风险承受能力与风险喜恶的矛盾,导致“财富亚健康”的形成,加深了理财目标与效果的长期不协调和理财期望的严重失落感,使大众财富频频暴露在经济不确定性的风险之下。产生了财富安全隐患。

3 “中等收入陷阱”的显现。“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均收人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有关资料统计表明,从1980年人均收入GDp205美元到2010年的4285美元。我国用了30年时问走进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论题一“中等收入陷阱的亚洲式规避”研讨,让更多国人意识到:中国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临界点。人民论坛杂志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由此可见,“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困惑与难题。

二、大众投资理财现状

1 财商教育意识的淡漠。财商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财商水平包括用财之“道”与理财之“术”两个层面。一个人,能否具有正确认识、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是考验其财商的主要元素。就目前我国大众的投资理财素质现状来看,国人在这两个层面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或误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国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理财市场的发展现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人财商教育意识的淡漠分不开。

理论研究表明:一个人良好理财观念的形成大都得益于童年时代朦胧的理财意识的教化。在我国,孩子智商的发展是父母、师长关注的中心与重点,鲜少有人从小就有机会接受系统、正规的财商教育。近年儿童的情商的教育虽引起了不少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可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民财商教育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几乎还是一片空白。随着个人理财投资时代的到来,所有对个人财商培养教育的问题会日益变得迫切。如何让更多的国民拥有高的财商?如何吸纳世界其他民族的理财教育观念?如何让更多的儿童从小接受正确的财商教育?值得有关金融理论学者探讨,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2 投资意识的非理性盲动与收益趋利性意愿。观察现实,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由于财商教育的缺失,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其实并不知道钱是什么。股市是什么,外汇是什么,投资是什么……就一头扎进投资的深海,似乎跳下“大海”的都是“游泳健将”。一些“好高族”型的投资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投资“形象”与虚无的投资收益期盼,投资时,往往注重随机的心理参考点,在心理上说服自己,相信希望发生的事物的本能,进行非理性的盲动性投资。投资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盲动性,使得投资心态动荡加剧,股市牛市时冲动、盲目;股市熊市中低沉纠结。投资意识的非理性盲动,进场时盲目乐观,离场时轻莽草率,不尊重规律,一味怨天尤人。财富是资本的依托和显现,资本固有的趋利性特征。现实社会中,大众使用货币的“成本”付出,决定了大众理财意识的趋利行为。资本固有的趋利属性往往使投资收益的意愿在投资时自我增大。

投资者出现非理有其客观的生物学基础,证券的价值也是理性和非理共同操纵的结果。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者行为就可能越不理性,投资环境的迷茫,会致使投资者行为保守。明白了非理性在投资理财过程中的影响,就不难理解用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价格逆转”、“商品溢价”、市场狂热和恐慌性投资与购买等现象。大众投资意识的非理性诉求。使得投资的非理性与集体无意识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价值规律扭曲。购买什么都涨价,投资什么都过剩,资产泡沫横飞,诸多病态经济现象的产生必然在所难免。

3 房产投资过热的泡沫幻想。在国人的传统中,有一个观念根深蒂固,那就是“安居乐业”,家的观念在国人的眼中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重,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绝大多数国人的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因此。青年置业、结婚需求、“丈母娘”购房、为子孙购房,过度的房产投资超

买、炒卖,推动了房价虚高,造成房地产市场的价值规律与市场需求扭曲,让中低收入的家庭因房产购置降低财产流动,超收入能力的过度负债,让无数本来可以衣食无忧的普通收入者在“安居乐业”的期望中,变为金融机构不折不扣的“忠诚”的“打工仔”。

国家统计局2011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为89.3%。其中11.2%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原有私房,40.1%的家庭拥有房改私房,38.0%的家庭拥有商品房。拥有单栋住宅、四居室、三居室的城镇居民家庭比例分别为4.5%、4.3%和32.7%。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并未惊醒大众投资房产幻想的美梦。在大多人眼里看来:政府打压房价,只是控制房价的涨幅,对房地产的泡沫破灭的严重后果认知不足。

三、大众投资理财意识的培养

1 投资理财要避免正向单一化的思维倾向。目前,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多样化,投资种类复杂多样。从银行的基金债券,长期、短期理财产品;黄金、白银投资;邮票市场的跌荡起伏;艺术品收藏;“疯狂石头”――翡翠的炒作……眼花缭乱的投资趋向,都会让大众投资者心痒备至,似乎人人都可以扮演一夜暴富的神话,事实并非如此。要成为一个清醒的投资者,首先要在思维结构上成为一个智慧的人。“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是做人的单调模仿,更是投资者单一的正向思维的缺陷。请细数一下,身边天天发生的理财亏本故事:买股就跌,养“基”失“米”,黄金失“信”,白银不“给力”等等,究其实质无一不是投资者思维简单化、单一化造成的后果。所以,在思维结构的层面打造自己的能力,强化智慧投资意识是投资取胜的一个法宝。

2 开发“右脑”功能,防范市场风险。在投资过程中。人的右脑会接受到复杂而微妙的信息,直觉意识有时具有穿透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使投资者潜意识把握投资机会或规避投资风险。右脑撞长创造性思维,有统管全局、大胆猜测、跳跃前进的特点,可以超越现有的投资情报,预知投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的金融理论研究者,应将大众理财的理论研究拓展到思维高度,着力开发右脑的理财潜力,帮助投资者懂得科学合理地使用右脑,利用右脑的创造力,将分散、多样的投资信息重组、综合,并结合左脑的理性分析,完成理财规划,有效防范投资市场的潜在风险。

3 投资理财心态的成熟。穷人之所以为“穷”所追,是永远不变的理财思路,是陈旧落后的理财观念,是保守的理财心。但是,并非每一项投资都有百分之百的收益性。因此,理财首先要考虑的是投资的风险与安全边际,不管投资额度是大是小。从理性的角度决定自己投资偏好,制定自己的投资资金运作安全边际,是投资进行曲的前奏。

即使是最简单的储蓄、国债投资,也有一定的心理战略和战术;股票投资时一夜暴富,还是一败涂地,与投资者是否真正把握市场动向,洞察市场变化,是否精通积极心理学有关;投资保险的心态,在于怎样采取灵活的心理策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财富增长迅速时期的黄金珠宝投资,要细心,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具备灵活敏锐的心理策略;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投资理财的方案还要有未雨绸缪的长远心理。要想成为通胀时代的理财高手,良好的投资心态在投资过程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只有不断成熟投资心态,才能在通胀压力加剧时代保持良好的投资策略,成为睿智的投资者。

4 投资理财知识结构的优化。在通胀压力下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投资理财前必须做足功课。投资者要真正走进自己要投资的理财产品,了解它们的风险收益如何?有什么投资价值?有哪些投资技巧?面对五花八门的投资理财产品,在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到勤奋,要静下心来,用心去学,结合实战,不断反思失败,注意归纳成功的原因,逐渐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最终从投资市场获取理想收益,实现财务自由。其次,用心要专。在股票市场低迷期,有些人急着割肉,搏杀出股市,看到黄金价格上涨,就急于从黄金市场获取超额收益,对影响黄金起码因素都一无所知,盲目投进资金,或许黄金又走人了下降通道。还有些对艺术品鉴赏的门外汉,看到艺术品价格飞涨,又开始对书画等艺术品蠢蠢欲动,垂涎三尺,过度分散投资的结果。常常是猴子掰玉米,最终什么也得不到。与其在不同的理财产品市场左冲右突,投资者不如选择一个与自己知识结构相近,真正感兴趣的投资领域。然后一心一意钻研下去,假以天长日久的修炼,必然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获取投资上的收益也就容易得多了。投资理财是场马拉松长跑,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获取理财收益。更应该想到别人背后付出的辛勤与汗水。

5 了解政策取向,把握投资理财趋势。通胀压力之下,投资市场政策信息不断,各项调控政策的出台、准备金率的提高等等,都会造成投资市场趋势判断的模糊性,任何利空与利好事件的出现。都是投资市场多种力量综合的结果。投资分析不能靠简单的猜测和轻易推断。个人分析判断的趋势,市场未必就会解读同样的趋势,投资市场自身趋势变化给投资者设置了更加高深莫测的辨别难度。因此。经济学家郎咸平就坦言相告:百姓投资。收益第二,保本为先。例如,近两年,随着存款利率的不断上调,银行排队,存单频频转存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在投资趋势难以把控时期,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此次加息周期何时才到尽头,要能够捕捉到加息拐点。将手中的现金统统变成长期存单,然后等待利率进入降息通道。如果定期存款利率能到6%以上,就可以把存款当做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来买,因为,这或许比某些基金一年的收益还要更为稳妥和保险。

四、结语

纵观2006年中国理财时代的到来到2011年的投资市场现状,可以看到的是国人从理财意识的觉醒到狂热再慢慢走向理性的回归。大众投资从开心、失落到年复一年的期待和等待。是中国投资市场从起飞到逐步规范必须经历的阵痛与过程。

日前,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国民收人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这与大众投资理财的财富增值期望目标一致。因此投资者应摒弃投机和赌搏心理,不断成熟投资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财意识和投资素质;金融市场的管理者,要总结投资理财规律,智慧普通大众,传授价值投资理念,创造稳定收益,增加理财收入,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众多的投资菜鸟。应随着中国理财市场的规范逐渐走向成熟,学先为我们留下的理财理念,如“量入为出”、“集腋成裘”等思想,总结中华民族的理财智慧,借鉴吸纳国外先进的投资理论与投资理念,不断丰富完善投资策略,从思维与意识的层面探究投资市场,学会在投资失败中获得经验,在投资的成功中拥有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易纲,当前中国经济主要问题是通胀压力增大:新华网,2011.04,17,4.16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回报率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对经济、金融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在大众中被认可度的提升,为迎合市场需求,互联网与金融市场联合推出了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进入了大众视野,学习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进行财务管理,也成为大众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此,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影响因素进行适当研究非常必要。

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优势及种类

(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优势相较于传统金融理财产品而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具有回报率高、投资门槛低、方便快捷、流动性相对好等优良特点。第一,相较于传统金融理财产品而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理财期限灵活度更高,理财产品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恰当投资期限,获得相对较高的回报率。第二,传统理财投资门槛(如股票、信托产品等)大多为几万元起步甚至几十万元起步,过高的起步门槛将多数理财人士进行了分割。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无门槛,大众人群、小微企业均可以参与理财,投资门槛较低。第三,资金投向高度透明、方便快捷易操作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突出特性,理财产品使用者仅需联通网络登录手机浏览器或手机app,就可以投资理财产品,或查看投资现状,无时间限制,便于及时把控风险,节约时间。第四,相较于传统理财产品(如银行定期存款等)而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流动性较好。一次投出后可以按周期回款。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种类根据理财产品品种差异,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互联网贷款、网络证券类、互联网理财类、互联网货币支付类等几种类型。其中互联网贷款基金包括京东白条、蚂蚁借呗、蚂蚁花呗、平安易贷等几种类型;网络证券类特指经营炒股软件提供咨询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如平安证券等;互联网理财类包括余额宝、网易理财、京东金融等几种类型;互联网货币支付类包括财付通、支付宝、京东支付等几种类型。根据理财产品发行公司平台类型差异,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可以划分为互联网平台类、基金直销类、银行类、电信运营商、其他类。其中互联网平台类又可划分为门户网站类(新浪微财富、网易现金宝等)、电商类(阿里巴巴余额宝、腾讯理财宝、京东小金库等)、搜索网站类(百度百赚、百发等);基金直销类主要是基于货币基金本质将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推广的基金产品,如华夏现金增利货币基金推行的活期通、汇添富基金全额宝等;银行类主要是由各大银行依托原有理财产品基础与基金公司、互联网进一步合作推出的银行系互联网理财产品(如工商银行薪金宝、平安银行平安盈、中国银行活期宝等);电信运营商主要是以激活手机用户预存话费沉淀资金为对象推出的财务余额自动理财类服务,如中国电信翼支付联合民生银行推出的“添益宝”等;其他类主要是经互联网平台直接进行资金传递的产物,如煜达投资城、陆金所等,其本质上为p2p产品,大多对应中小型、小微企业。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特指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者为强化社会层面效用、提升层次感而产生的使用欲望。比如,同事间均使用相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则其会有共同的聊天话题,甚至在获得没有使用对应类型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人员的称赞、羡慕。进而提升自身优越感、自豪感,展现个体社会价值。依据Kelman关于社会影响的研究可知,社会因素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的影响过程可以划分为Compliance(顺从)、identification(认同)、internalization(内化)三个环节。在个体期望获得奖励而接受他人(或群体)的影响时,会发生顺从,但并非一定改变个体态度。在个体产生与他人(或群体)建立、维持某种关系的意愿而主动接受他人(或群体)的影响时,会发生认同,尊重他人(或群体)的价值观。在个体因他人(或群体)价值观与自身相符合而接受他人(或群体)的影响时,会发生内化,进而实施对方行为。依据上述理论,信息性社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购买情况)、规范性社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关注度)、社会认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适用人群)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主要社会影响因素。其中信息性社会影响特指个体将他人信息作为判断事物证据的倾向,认为他人信息、知识对自身有利。由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种类繁多、风险评估难度较大,使用者会根据其外部社会化信息进行判定,进而对潜在消费者产生产品质量信号。如互联网理财网站会提供购买对应理财产品人数、理财产品阶段销售情况数据,较大的购买人群、较高的销售额会给潜在投资者一个信号,即多数投资者均看好此产品,进而提升其对产品认知,产生使用对应理财产品意愿;而在规范性社会影响下,多数互联网理财产品会融入在线游戏、SnS、移动购物等领域开展宣传,通过关注、点赞,提高公众认知度,激发投资者使用对应理财产品积极性;在社会认同影响下,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接收与群体价值观趋同的产品。如中产人群大多使用起投点更高、年化收益较高的产品;而学生等人群倾向于风险较低、赎回期短、年化收益低的产品。

(二)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的影响机制具有独特性,主要因互联网金融市场中投资平台是投资者、借款方交易平台,投资方不具备募集资金最终用途、收益决定权,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情绪就在间接层面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造成了影响。特别是年轻群体,在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时不仅关注其功能价值,而且对其时尚感、新奇感、优越感均具有一定需求。只有保证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与消费者情感需求相适应,才可以激发其使用欲望,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目前来看,取巧心理、从众心理、品牌心理、谨慎心理均对投资者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意愿具有影响。其中取巧心理、从众心理、品牌心理对投资者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意愿存在正向影响,从众心理影响程度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收入、年龄在从众心理、投资者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意愿间无显著调节作用;而谨慎心理对投资者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意愿具有负向影响。

(三)风险因素由“e租宝”(金易融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立案侦查可知,大众在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时不仅需要考虑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所在行业存在的风险,而且需要考虑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法律监管机制以及网络技术、人员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所在行业存在的风险主要涉及了经营模式风险、信息披露不完整、非法风险。其中行业经营模式风险主要指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受信用风险控制,互联网仅为资金流量入口,包含“e租宝”在内的诸多网络借贷平台均采取类似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下审核模式,缺乏完善的制度性保障;而根据百度搜索引擎中显示的“e租宝”信息可看出,其披露内容多为所属公司、注册资金、产品类型、借款企业大致业务,缺乏担保、保理等详细核心信息;非法风险主要指因缺乏统一行业标准规范导致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提供平台资质、规模存在较大差异,极易出现非法发放贷款、非法金融租赁、非法资金拆借等其他《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的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另一方面,法律、监管机制存在的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期间常见风险。前者主要指我国当前缺乏关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法律法规保障,以p2p为代表的网络借贷平台合法性始终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不法商家“钻空子”,出现违法行为,如“e租宝”在融360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网络贷款评级报告中就将其评为C-级,并指出无资金托管、自融、虚假标的等违法行为;后者主要是因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隶属于互联网、金融交叉行业,其本质存在特殊性,无专门特定监管细则。而监管空白尴尬境地的存在,也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面临着诸多风险。此外,安全技术滞后、风险管理人员不足等,也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者考虑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如小型互联网平台被黑客攻击后极易发生对借贷方贷款截取、敲诈勒索情况,造成大量资金损失。

(四)功能因素不论是传统金融理财,还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消费者均较为注重理财产品的功能价值,操作更加简单、投资收益率更高、实用价值更高、品牌信誉更好、稳定性更好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往往会获得更大的使用人群基数。特别是在投资效益率方面,由于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较之普通理财产品、银行定期存款具有更高的效益,且节省了用户排队等候、转账时间,无手续费,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使用。如我国居民选择余额宝类理财产品的本质因素是由于余额宝的购买形式不仅局限于线下购买、投资,还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在不同时段进行互联网网络投资。同时相较于银行定期存款、国债而言,余额宝可以随时随地的提现、存入,帮助人们更加灵活地掌握自身消费、投资额度的科学化配比。同时作为一家基金公司,余额宝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可以为用户提供更高额的收益、更稳定的投资回报率。除此之外,作为现代互联网金融中重要代表产品,余额宝依托支付宝平台搭建了用户消费、投资一体化理财模式,通过经营平台与住宿、饮食、交通等商业公司合作,兼具小额贷款、商业银行利率业务、商业银行代管业务、类产品购买、金融机构产品等功能,可以在代替现金等价物开展交易的同时,促使用户在短时间内登陆账户实现多种类型生活必需品投资、购置,获得更大的用户群体凝聚力。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篇5

奉行审慎策略使中国商业银行躲过一劫,有幸在本轮肇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不被深度卷入。相比之下,中国的普通投资人则未免不幸。假如不能小心行事,他们极有可能被本国手段拙劣的商业银行逐一套牢。在该类机构精心设计的理财产品面前失足过的人,对此想必一定感触良多。

在最近国内一家银行对外发售的半年期理财产品中,承诺收益率达到6%甚至更高,银行方面表示,他们将把通过公开发售筹得的资金投资于国债、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这招致一些业内人士的怀疑。一位从事债券投资的机构人士说,我不知道这么高的收益率是怎么来的,除非银行自愿贴钱给投资者,否则就是欺诈。

由于内、外部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一向被视为“金边债券”的国债以及各种金融债券、央行票据收益均处于随市调整状态。根据市场的变化,这些在中国被吹捧为最无风险的债券,票面收益率仍处于进一步趋降态势。半年期6%的承诺收益率已远远高于国债和央票票面收益。

考虑到商业银行网点柜台发售的理财产品让不少人的投资先后打了水漂,过去一段时间,零收益和负收益一直困扰着中国投资者,徘徊在陷阱旁边的这些人现在需要睁大眼睛,以免再次被拖入其中。

理财品陷阱

折本买卖无人做,对于热衷致富又缺少专业常识的人而言,有没有一件与他们想要发财又怕太费力气的心理相吻合的投资品选项?保守主义者通常会指着商业银行柜面上那一揽子堪称稳健型的理财产品说道,这是不错的选择。

可是近年市场反应屡次证明,如果就此做决定,这会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有些银行之前曾给出过高达17%的承诺收益率,投资期末实际收益率为零,泡沫不知被吹大了几倍。根据官方研究机构近年的评估,中国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一宗产品6%的预期收益,经过严格评估之后也许只有3%,也可能呈现为负数。

民生银行北京一位网点经理对记者说,今年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均为零收益,不过,“零收益已属幸运,不发生亏损就够好了”。银行在其相关合同条款中明确写着――银行不保证理财产品的最低收益,不保证不会发生亏损。

假如只是零收益,还不至于撞破心理底线,但就那些与股票市场、大宗商品市场以及具体实业投资领域直接挂钩的理财品而言,市场的动荡不仅一瞬间就足以削平预期收益,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对本金造成侵蚀,负收益由此出现。而银行是不会负责的。

问题是,中国的一些投资者事实上是受到商业银行及其网点业务人员的高收益率鼓动才不慎失足。国内一家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说,在各银行基层网点那批客户经理中间,一直以来就存在某种扭曲激励,他们不仅卖本行的理财产品,同时也兼营其他银行以及基金、信托公司的产品,谁给的提成高,他们为谁兜售的积极性就越高。

这种扭曲激励直接导致过分夸大收益率的情况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理财产品中心在一份没有全文披露的评价报告中指出,一些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为实现销售,片面夸大产品收益,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避而不谈,误导了投资者。

就市场的本质而言,从不存在没风险的投资品。但在某银行网点,客户经理介绍其理财产品时称,他们最近一共推出7号人民币理财产品,将把募集到的资金投资于银行承兑汇票资产,其余资金也可投资于国债、国债逆回购、金融债及央行票据等,进行短期投资运用。该行的理财产品风险分级为五个级别,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该等投资品属于风险一级,可以忽略为无风险。另一个银行网点的客户经理则这样解释他们的固定收益,“如果企业不发生违约,那就是固定收益;如果发生了违约,那就是不固定的”。

这位客户经理反复向记者兜售最新推出的这个品类,她说,这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紧接着她又说道,不,这是没有风险的。

对于设计并推出这些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而言,无风险、有收益则是真实存在的。想必任何了解银行中间业务的人都已清楚,在投资人将一笔钱交由银行打理之后,银行在运用这笔钱进行投资之前,已提前扣除了相应的手续费、管理费和交易费。在此之外,银行还要自每个投资期末的收益中相应扣除一笔收益。

举例来说,如果银行承诺投资人的收益是6%,当他们运用投资人的钱进行投资后所得收益为10%,则该笔总收益中除了6%的所得收益是投资人的,剩余收益都将归银行所有。这是一笔很划算的生意。即使该种投资出现负收益或零收益,银行也可以借助一份不承担责任的协议将自己排除在责任人之外,投资人自行负责,银行没有损失。

事情远非这样简单。商业银行还有可能将从投资人处集得的资金通过融资类“银信合作”(银行信托)理财产品进行信贷投放,以规避中央银行的信贷管控。自去年开始,由于货币当局已着手收紧银行信贷投放窗口,创造性地通过信托类理财产品运作,银行可以不断增加自身贷款的规模。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中心与央行上海总部联合推出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这个问题被着重提及:货币紧缩使商业银行需要向中央银行缴纳17.5%的存款准备金率,他们只能从中得到0.98%的利息率,加之商业银行不能随意增发贷款,资金管理、运用成本上升,这使得商业银行有强烈的动机去经营融资类理财产品,将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这样就能创造出很多头寸。

具体操作方式不尽一致。一位商业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据他了解,银行一般会设立信托项目,通过对外发售募集资金,之后即将这些资金整合成一个资金池,按照各借贷名目分配发放这些资金。

追捧者趋之若鹜。由于经济形势不明朗,中国的商业银行一度担心理财产品市场会自高峰跌落。上述人士向记者透露,如果理财产品市场不济,对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将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矫正不对称性

中国需要尽快使自己的金融理财市场信息对称起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越来越多盲目而无知的投资人将在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中惨遭洗劫。当被过度愚弄的人们感到实在无法容忍了,由此可能酝出隐患,损害金融稳定。据记者所知,货币当局对此非常关切,他们确有这种担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一位研究金融问题的专家也向记者表示,衍生品是个被人为复杂化的问题,当前这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由此引起的。

早在今年4月3日,中国银监会已发出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从事理财产品业务时不得误导投资者、诱惑和模糊性宣传,做到信息披露充分、风险揭示到位。不过这个通知似乎并未收到成效,到一些商业银行网点和

网站上去看看吧,直到今天,许多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仍用“实际年收益率”表示。所有宣传也都是同一种口吻――把钱交给我们吧,我们能给你一个安全稳定的回报。

根据记者的实际走访情况来看,中国投资者的命运依旧未变,简单来说,他们仍像从前一样,能做的不过就是把钱掏给银行,然后什么也不用做,只有呆在一边的份儿。这是一群丧失了市场嗅觉的投资者,无法弄清自己的钱最终都被银行投向了哪些具体行业、领域和项目当中,也无法实时掌握他们的投资被置于何种行情之下。

“银行只会说明一下大致投向,你只能从银行(推销)那里识别哪一种产品收益率高,哪一种产品收益率低,”一位商业银行人士说,“你只有听银行的份儿。”

可能路径是需要矫正两类信息不对称性,一类是具体投资范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理财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说,投资人必须要知道银行到底拿他们的钱购买了什么。有些投资也许真的很赚钱,比如洗钱、比如投资于之前的楼市,这些你不告诉我,我怎么可能知道?

在此问题上,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们一般会想尽办法对付投资人,当被要求详尽披露投资信息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告诉投资人,这些投资涉及商业机密,无可奉告。商业机密,这是一个问题吗?当然不是。袁增霆说,这完全是在糊弄人,债券类投资或信贷资产类投资能有多大的商业机密可言?假如真有商业秘密,银行根本不必推出理财产品,自己盈利就可以了。

另一类需要矫正的信息是支付条款。在何种情况下,银行要向投资人支付何种收益,投资人的权益是什么,均须予以载明。这似乎是一个常识,但在理财产品的买卖双方之间,一直是单边性的。也就是说,打开买卖双方的协议,通常可见的是银行都具有哪些免责权利,投资人都具有哪些义务担当。

近年来,货币当局在他们的行政命令当中一直要求健全“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市场交易环境,以至上述两类信息都被纳入强制披露之列。之所以要设定“卖者有责”这样的先决条件,是因为只有商业银行例行了详尽信息披露,投资人才能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也才能使商业银行摆脱在皮包公司式的信用黑洞中越陷越深。

不过根据记者的探访,货币当局的命令很多时候都成了一纸空文,没有网点向以投资人身份出现的记者详尽披露上述信息。

根据国际市场惯例,中国恐怕还应建立理财产品的市场中介机制,借助这一机制来扭转信息不通畅局面。这种机制包括两类主体,分别是理财品投资价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证券化运作流程中的信用评级机构。中国目前只有股票市场存在这样两种主体。

公正、中立与专业的评价与评级机构或许将能帮助人们筛选、识别那些表现优良的投资品种,以及投资品出卖方主体,尽管在美国这次的金融危机中,美国这些机构中的一部分人,也被称为金融泡沫的共同制造者。在中立评价与评级中介方面,中国目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理财产品中心,以及垄断性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少数中介机构存在。

2005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财产品中心就与央行上海总部联合定期一些理财品评估报告。尽管有货币监管部门的合作,这种工作也进行得不大顺利。他们曾寄希望各商业银行定向向他们披露信息,通过一番评估之后再由他们向投资者,但这种看似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良好意图在商业银行那里先后遭遇冷眼,他们不愿意配合。

而一位商业银行的人士对记者说,“我们很烦他们的报告”。

袁增霆博士就是该类报告的主笔之一,也是社科院理财产品中心与央行上海总部联合组成的“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分析评价小组”成员之一。他们建立了自己的评估模型、评价体系和原则,并对一些产品和数据进行定期跟踪检验,相应会建立理财产品评级排名。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篇6

追根溯源,1951年美国教授布雷尔(Burrell)率先提出了行为财务学概念,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对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处于一个漫长的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并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影响力相比当时迅猛发展的标准财务理论便显得微不足道。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行为财务学开始受到重视,市场异常现象的发生使标准财务理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各门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更为普遍,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逐步运用到经济领域,行为金融学、行为经济学也应运而生,行为财务学最初是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支派,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独立出来。1979年由Kahneman和tvensky共同发表的文章《期望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无疑是一座里程碑,关于行为财务学的研究有了重大的理论突破。

20世纪90年代,“行为财务学院”进入我国,我国学者也意识到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性,从理论及实践上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进行了有力的实证分析。随着学科多元化的发展及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行为财务学在公司财务管理中显得日益重要。

二、行为财务学理论概述

(一)行为财务学内涵行为财务学历经演变,已有相当进展,但目前对其仍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比较认可的说法是:行为财务学是以心理学上的发现为基础、辅以社会学等其他科学的观点,尝试解释不符合传统财务经济理论的各种异常现象的一门学科。目前我国学者对行为财务学的概念探索基本包括两种观点:一是活动论。以王志安、华金秋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行为财务就是在内外财务环境的作用下,通过财务目标驱动,由财务主体运用现代行为科学、管理学原理及计量方法作用于财务客体,但同时又受财务客体影响和制约的具有能动性的、有目的的活动。二是过程论。以余眀江、谭小梅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行为财务并不是去定义理或将某些行为视为不理性,而是通过财务主体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数理经济学、现代行为科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作用于财务客体,去了解和预测财务主体心理决策在投资时的运用的过程。

(二)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Kahneman和tvensky(1979)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以大学教授和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针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行为进行采访,发现大部分受访者的回答违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并将此现象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另一种经济行为的模型,即称为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确定效果(Certaintyeffect)。当投资者在面临两个产生收益的投资机会时,若一个投资机会存在不确定性,而另一个收益确定,即使确定的收益比不确定的收益小,投资者也会选择收益确定的方案,也就是说风险爱好者此时会成为风险规避者;但若两个投资机会均有风险,且不确定性的概率相近,投资者会选择收益较高的方案。

第二,反射效果(Reflectioneffect)。心理学中曾提到,人们因遭受损失而产生的沮丧感远远大于因得到财富而产生的喜悦感。当投资人面临两个产生损失的投资时,一个损失有一定概率,另一个损失确定,即使不确定的实际损失比确定的损失大,投资者也会选择损失概率不是100%的方案。这一表现恰好与确定效果相反,风险规避者此时也会变成风险爱好者。

第三,分离效果(isolationeffect):面对两个预期值相同投资机会,但若将其中一个投资方案分解为两个阶段,则最终投资者的偏好可能与原先有所不同。即在两阶段投资选择中,投资者会忽视第一阶段而直接考虑第二阶段的结果,会发生“短视效应”。

(2)期望理论的衍生性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机会成本与原赋效果。thaler(1980)提出,机会成本是将资本用于一个项目投资所放弃的其他投资机会的收益,若将实际发生的成本视为损失,则人们往往会低估机会成本。thaler(1985)又提出了原赋效果,指出个人对自己占有的物品比拥有前的评价会更高,因此个人有避免失去原赋的倾向,由此,Samuelson和Zeckhauser(1988)研究认为这种倾向会使人产生“安于现状偏误”。

第二,沉没成本。thaler(1980)将沉没成本定义为:为一已支付的商品或劳务,而增加该商品或劳务使用率的效果。传统财务理论认为沉没成本不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行为,但根据thaler和Johnson(1990)的实证研究,沉没成本与沉没利得均会影响个人的决策——前次获利的人对下次决策有风险偏好,而前次损失的人对其后的选择更愿规避风险。

第三,后悔与处分效果。thaler(1980)认为面对失误的决策,人们不可避免的会有后悔心理,因此,当面临几个预期值相近的投资机会时,投资者往往会选择后悔心理较轻的方案。基于这样的心理行为,在管理学的决策方法中就有最小后悔值法。Shefrin和Statman(1985)把人们为避免后悔,会倾向于继续持有资本损失的股票,以最终实现资本利得的现象归结为处分效果。在如今的我国股市中,这一现象仍非常普遍,股民们不愿看到确定的损失,等待不确定的股票反弹,因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

三、行为财务学与财务管理的融合

(一)传统财务理论与行为财务学的区别传统财务理论传统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Capm)、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apt)、期权定价理论(optionpricingmodel,opt)均是以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为基础的,核心前提是有效的市场和理性的投资人。然而美国著名投资人巴菲特说过:“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我只能是街上一个拿着破碗的乞丐了”。Banz、Rozeff、Kinney等学者对市场表现出的小公司效应(规模效应)、一月效应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市场异象无法为传统理论所解释,而行为财务学则正是从不确定的因素入手,认为影响市场的因素十分复杂,再发达的资本市场也不可能完全有效,同时,心理学也研究证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环境影响,存在认知偏差,理性程度是有限的,正基于此,行为财务学更注重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有效,投资者的非理性或有限理性,强调从人的实际心理出发,研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规律及其对市场产生的影响。

(二)我国金融市场中行为财务学的适应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7年报告,欧盟的金融资产占其GDp的比重为549%,北美为442%,亚洲为419%(除去日本仅有370%),这也意味着亚洲金融资产的杠杆作用较小,金融市场不发达。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各方面的机制并不完善,规模较小,市场处于“弱有效”形态。证券市场中的通常有“反应过度”现象,即绩优股的股价会被过度高估,表现差的股票股价会被过度低估。股民们往往追涨杀跌,使得股票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恒若”的态势。吴世农、吴超鹏(2003)研究表明,我国市场总体还存在“短期反应不足,长期反应过度”的特点。

(三)行为财务学对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与会计上几乎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关于财务行为战略层面的研究也较为零散。通过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市场的有效程度与传统财务理论有一定差距,对于公司管理层而言,探索一些符合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理论——投资、筹资决策,股利分配政策等是十分必要的,而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为其找到了突破口,基于一系列的行为财务理论,管理者有了更丰富的决策指导。例如nofsinger(2005)指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热衷于投资,也更愿意通过债务方式融资;malmendiar和tate(2005)也发现相比较为理性的执行总裁,过度自信的执行官更倾向于多元化的投资经营。

四、行为财务学在公司融资中的应用探讨

(一)不完全有效市场中的企业融资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mm理论、权衡理论、理论均就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mm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价值是由其全部资产的盈利能力决定的,而与现实资产融资的负债与权益资本的结构无关。而行为财务理论则将企业融资与不确定的环境因素联系起来。Stein(1996)提出了著名的“市场时机理论”,其核心思想为:市场时机对企业资本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假设投资者非理性而公司管理者是理性的,在股票被投资者错误地高估时,公司高管应更多地利用股权进行融资,利用投资者的热情从高估股价中融得更多资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当股票被低估时,公司应进行股票回购以向市场传递被低估的信号,投资者则会有所行动,股份回购通常会提升股价,一般在10%~20%之间。Baker(2004)的研究对该理论做了补充,在管理者非理性而投资者理性时,即管理者可能会错误的认为股票市场低估了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股权融资成本过高,转而倾向于选择高负债融资政策。因此,由于现实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管理者是可以利用不同市场境况来降低资本成本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融资偏好分析在上市公司的众多融资渠道中,管理者对股票这一融资工具尤为青睐,传统财务理论认为普通股融资具有筹资风险小、筹资限制少、没有固定利息负担等优势,而根据行为财务理论,投资者购买股票就是希望资产本身能有所增值,投资者最初都表以观望的姿态,当一小部分人的投资确实增值后,“追涨”的势头便愈演愈烈,将股价推向一个高点,此时并非完全理性的管理人便不再考虑如何保持最优资本结构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圈钱”,间接地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与投资人均非理性的行为在我国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中显得尤其突出,投资者的过度乐观可能导致股票的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严重偏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诱导非理性管理者的更加过度乐观和自行,进而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活动,这样的循环可能会加速股市泡沫的破灭。因此,健全公司的法人制度对增强管理者的理性决策是必要的。

(三)DSSw模型在企业融资中的作用DSSw模型是行为财务理论的主要模型之一,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解释了噪声(市场中的虚假信息、投资者的误判信息)交易者对财务资产定价的影响及噪声交易者为何能赚取更高的收益。我国市场目前存在着新股上市后短期超额回报,长期资产报酬率较低的现象,这正是非理引致的,理性投资者只有在股票的内在价值高于市场价值是才会购买,而噪声投资者往往购入了大部分被过高定价的股票,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他们承担了自己创造的风险,因而更有可能获得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收益。在我国,创业版上市的股票表现更是如此。投资与融资是相互的,投资者的非理性对企业融资也有影响。

(四)羊群效应模型对企业融资的作用羊群效应模型(HerdBehaviormodel)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后果。模型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归因为效用最大化的驱使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分为有序列性和非序列性两种模型。在有序列性模型中,投资者按照贝叶斯法则修正自己的判断并对未来进行预测以做出最优决策。而在我国,市场信息公开化程度不高,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在进行决策时易受他人的影响,个体决策并非独立完成而是依据其他投资人的行为进行模仿,市场上便常常出现“跟风”现象。而这样仅根据小样本(周围几个人都这样做)来推测总体,容易出现决策失误,也就是小数定理偏差。以上分析也可以部分解释我国上市公司中出现的股权融资从众行为,表现为公司集中性的“增发热”和“配股热”(安嘉祺,2009),向市场传递出公司发展前景好的信号,投资人会继续持有公司股票,他们之间也有相互推动作用,因而增发与配股能顺利进行,股权融资也就成了公司高管的优先选择。

行为财务学发展至今,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公司融资中存在的某些现象,也针对市场的非有效性提出了如反向投资、惯易、成本平均等的投资策略,但仍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应用中还不太成熟。因此,基于行为财务学的公司战略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markGrinblatt,Sheridantitman.FinancialmarketsandCorporateStrategy[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许青山:《企业融资方略》,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行为认知偏差 期望理论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一、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多变,传统财务学不能够反映由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交互制约作用所产生的规律性和能动性的局限日益突出。行为财务学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以财务行为在财务信息流程中的作用过程及效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强调客观经济环境(包括资本市场)对财务行为的反作用。

行为财务对现代财务理论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带来了重构财务新理论的契机。针对现代财务理论的缺陷和不足,行为财务的出现不是要取代现代财务理论,而是要弥补现代财务理论在个体行为分析和现究方法上的不足和缺陷,加深了人们对资本市场的理解,促进了财务理论研究向更现实的方向发展。

二、行为认知偏差与完全理性

现代财务理论借助“理性”原则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决策进行了理想化的假设,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和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并且将投资者的决策过程抽象成一个追求主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过程,运用严密的数学推理与表达,得出投资者总是寻求“理性的线性、元偏和最优解”的结论。但是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并不总是以理性态度作出决策。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行为财务学从心理学和行为认知学的角度对投资者对理性决策偏差的原因作了阐释。认为投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投资者在心理上计量风险与收益的过程,因此决策结果必然会受到投资者心理认知偏差的影响。行为财务学已经鉴别的具有潜在公理地位的投资者心理认知偏差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过度自信: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过分自信,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例如,对一项关于司机能力的自我判断的调查显示,有65%到8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超过平均水平”的。在财务活动中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过度自信在投资活动中表现为投资者喜欢频繁交易,这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投资者并不是财务市场中唯一受过度自信影响的人群,专业人士和机构投资者也同样无法避免。

2 心理账户:所谓心理账户,是指每个个体根据自身的参考点来订出一个决策的方案。参考点可以是特定时间的组合市值、单个证券的购买价格或者是托付给基金管理人的金钱数。在参考点附近,人们的态度最有可能发生变化。传统的经济理论假设所有的资金都是等价的,但是现实中,人们眼中的资金通常并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例如,1000元赢得的资金和1000元工资收入在人们的眼中往往是不等价的。

3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有关研究表明,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到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到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4 后悔厌恶:后悔厌恶是指当人们作出了错误的决策时,会对自己的决策感到痛苦。为避免后悔投资者以强烈的从众心理,常常做出一些非理。如投资者倾向于购买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后悔的情绪反应或感觉会有所降低。

5 倾向于确认偏差: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而忽视了先验概率。如在电视中看到坏人30%面貌丑陋,那么以后看到这类面孔的人一定会被认为是坏人。它过分强调典规模型类型或常识的重要性,而不顾其他潜在可能的证据。

另外,投资者的认知偏差还有遗憾与认识不协调、精神间隔、脱节效应、历史无关性、歧义想象、可得性启发、文化与社会传染等。

三、行为资产组合理论与资产组合理论

根据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理论的均值方差模型。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其隐含的重要假定就是市场上不存在混合类型的投资者。但是,现实中的投资者很难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决策会表现得不一致,对风险的偏好也会出现反转。前景理论中的处置效应认为,投资者在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厌恶而在亏损时则表现为风险偏好,所以他们会继续持有亏损企业的股票而卖出盈余企业的股票。依据前景理论,一个投资组合中更多保留的是亏损企业的股票,投资组合内部的相关性就变得很高,因而并不能有效地降低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即使随组合企业数目的增多其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程度也不显著。可见,前景理论与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的结论并不一致,企业进行投资组合并不能有效地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Sheffin通过引入多重心理账户等概念,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并不像传统投资组合理论假设的那样会将所有组合看做一个整体,而是将投资资产分成不同的心理账户,在每一个心理账户里,投资者还是按照类似传统均值方差模型的方法来确定最优组合,投资者的总体效用和投资组合只是各个层次上的心理账户共同影响的结果。行为投资组合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某个心理账户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一致的,而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之间其偏好则可能出现偏差。行为投资组合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前景理论中的处置效应现象,投资者将盈利的证券和亏损的证券划入不同层次的心理账户,从而出现不同心理账户下由于风险偏好的不同而导致的与传统投资组合理论不一致的行为。通过设立更多层次的心理账户就可以模拟出更多、更复杂的投资决策方案。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较之均方差组合理论较好。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仍有许多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突破。比如:如何将不同的理性趋利特性和价值感受特性进行定性、定量的区分与描述,如何具体构筑塔型层状组合结构每一层的资产组合等。

四、期望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

传统预期效用理论是标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投资者根据未来的收益风险状况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作出投资决定,并且总是作出一致、准确和无偏的理性预期,不会受到主观心理及行为因素的左右。然而,各方面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假设不尽合理:首先,投资者未必有一致无偏的理性预期;其次,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与投资者既定的

盈利亏损状况密切相关,而非仅决定于未来的收益风险关系。总之,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具有某些行为特征,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方面难以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去解释。1979年,期望理论的提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改进了预期效用理论的不足。

期望理论将决策过程分成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编辑阶段是对所给定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事前分析,从而得出简化的重新表述,投资者通常是以获利或损失来感受结果,而不是财富的最终状态。获利或损失总是与一定的参照物相比较,称为参考点,参考点可以理解为进行比较的个人视点、据以构建各种情形的现状(通常是现有财富)。评价阶段是投资者评价各种经过编辑的可能事件,选择价值最高的情形,它取决于价值函数和概率评价函数。

期望理论是用价值函数来表示效用的概念的。价值函数与标准效用函数的主要区别不再是财富或消费的函数。而是利得或损失的函数,即以结果和开始设想的差距为基础,而不是结果本身。价值函数是S型的,认为在参与点以上的部分(获利区间),价值函数上凸,表明投资者是风险爱好型;在参考点以下的部分(损失区间),价值函数下凹,表明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在参考点附近,价值函数的斜率有明显变动,表明风险态度的变化――对损失的感受大于获利,由风险厌恶转为风险爱好。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期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概率评价函数。在评价效用时,投资者对不同效用值所对应的事件发生概率的主观感受是不一样的,因而在实际情况下,投资者是根据主观概率评价值,而不是实际概率值作出决策的。据此提出了概率评价函数概念。通过把实际概率值划分为极可能、很可能、很不可能、极不可能四类,发现了不同情况下投资者的行为有明显差异。

期望理论白提出以来,其理论与应用研究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通过价值函数与概率评价函数,许多异常现象便可以用期望理论来作出合理的解释。如证券溢价之谜、股指股票的历史回报率远高于债券及国债的历史回报率,而投资者更乐意于投资后者的现象,这都可以由期望理论的损失厌恶来解释。

五、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标准财务理论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假设所有投资者均为只关心投资回报和投资组合的协方差(风险)。然而,1994年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种类型。信息交易者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的投资者。他们从不犯认知错误,而且不同个体之间表现有良好的统计均方差性:噪声交易者则是那些处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框架之外的投资者,他们时常犯认知错误,不同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异方差性。

Bapm中证券的预期收益取决于其行为B。即正切均方差效率资产组合的B。由于噪声交易者对证券价格的影响。正切均方差效率资产组合并非市场组合。比如:噪声交易者倾向于高估成长型股票的价格,相应地,市场组合中成长型股票的比例也就偏高。为了纠正这种偏差,正切均方差效率资产组合较之市场组合要人为调高成熟型股票的比例。

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中,供求曲线既取决于理性趋利特性,也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感受。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供求仅仅决定于理性趋利特性。而Bamp则涵盖了理性趋利特性和价值感受特性等诸多因素。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对成长股的追捧同样超越了理性。事实证明,价值感受特性和理性趋利特性一样。应当成为决定预期收益的参数。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行为财务非理财务管理

一、引言

行为财务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Burrell和Bauman最先提出的,由财务学吸收心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发展的一个新研究理论。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行为财务理论研究开始兴起,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的前景理论为行为财务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行为财务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Shiller、thaler、Shleifer、Statman和Shefrin等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行为财务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发展。90年代以来,行为财务研究更是迅速发展,席卷了整个理论界和实务界,并对传统财务理论构成了威胁。我国对行为财务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晚于西方国家,而且停留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一般性介绍阶段。我国学者们从对投资者心理偏差导致的市场异象进行实证研究着手,但至今为止我国还没能形成关于行为财务的逻辑严密的体系。行为财务理论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态度和感情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人的行为和市场的效率做出更符合实际的解释,并提出了更富有成效的指导。行为财务理论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一种变革和创新。本文试图对行为财务理论的全貌给予一个描述,探究这一理论对我国金融领域和企业财务领域的一些启示。

二、行为财务理论及模型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是心理学和金融研究相结合的起点。LeBon的《群体》(theCrowd)和mackay的《非凡的公众错觉和群体疯狂》(extraordinarypopularDelusionandthemadnessofCrowds)是最早研究投资市场群体行为的经典之作。凯恩斯的“选美竞赛”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1936),开始关注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在人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1951年,Burell发表了《一种可用于投资研究的实验方法》一文,率先提出了用实验来讨论理论的必要性,因此他成为了现代意义上行为财务理论的最早研究者。随后,Bauman和Slovic等学者从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呼吁关注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并指出财务学与行为学的结合应是今后财务学发展的方向。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发表的文章《前景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行为财务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82年,Kahneman、tversky和Slovic合发了《不确定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差》一文,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经典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相冲突的三个方面,即风险态度、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称之为“认知偏差”。这标志着行为财务理论的正式创立,也成为了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强大依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行为财务理论的第二代核心人物,他们是thaler和Shiller。行为财务学迅速发展的序幕由DeBondt和thaler在1985年发表的《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拉开,文章正式系统地提出了“反应过度假说”。在此之后,thaler主要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模式和投资者的心理账户。Shiller主要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和投机价格等。odean对于处置效应的研究,Ritter对于ipo的异常现象的研究和Kahneman对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之间转换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Delong等关于金融市场上的“噪声交易”研究使行为财务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多。在此之后,行为财务理论更加注重投资者心理对资产定价和最优资产组合投资决策的影响。Shefrin和Statman在1994年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Bapm),二人在2000年又提出了行为组合理论(Bpt)。更加频繁的市场异象使得行为财务理论学者更加置疑传统财务理论。行为财务理论成果和行为财务理论模型的层出不穷,也繁荣了行为财务理论。值得一提的是,Shiller教授于2000年出版了《非理性繁荣》一书,他提醒投资者,不管用哪种尺度来衡量,当前美国股市的价格都已经很高了,并从行为财务的角度对美国股市的泡沫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此外,andreiShleifer的《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财务学导论》一书也具有比较强的影响。在书中,他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和这些变化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这本著作对投资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具有很现实的参考意义。

(二)行为财务理论对传统财务理论的冲击一般认为,传统财务理论是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关于投资者最优投资组合决策和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各种证券价格如何确定的理论体系。传统财务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效市场假说(emH);投资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资本结构的mm理论。随着经济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市场异象出现,而这些现象不能用传统的财务理论解释。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结合了人们的认知和感情等心理因素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行为财务理论也在这时发展起来了。行为财务理论对传统财务理论构成了挑战。首先,“理性人假设”受到了挑战。传统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人,他们的投资心理具有理性预期、风险回避和效用最大化三个特点。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72年,西蒙发表《有限理性论》一文,正式提出了“有限理性学说”。该学说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也会犯错误,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市场中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投资者都是起作用的,不会被赶出市场。行为财务理论认为,由于决策者受主观认识能力、知识、价值观等方面的限制,并且客观上的时间、经费和情报来源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人和组织都无法以理性人的方式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从而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其次,“有效市场假设”受到了挑战。美国股市投资奇才Buffett曾说“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我只能是街上一个拿着破碗的乞丐了”。行为财务理论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并非都是理性的,“损失回避”、“过度自信”、“倾向于确认偏差”等心理特征会影响他们的决策。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不是随机的,而是表现为明显的趋同性,不会相互抵消。套利者因为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也不能纠正市场偏差。投资者的实际决策会偏离传统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型,并且最终通过资产定价反应出这种偏离。这说明市场并非是有效地。最后,“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受到了置疑,因此建立在两者基础上的传统财务目标、财务理论模型等其他理论也就受到了相应的挑战。

(三)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1)心理学基础。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中会明显地呈现出如下常见的心理特征:一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所在和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的过程。对于不同来源地资金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对来之不易的资金会高估,而对轻易得到意外之财可能会低估,并且会倾向于轻率地使用被低估的资产。二是过度自信。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有一种过度自信其有准确估计概率的能力的倾向,往往对自己的判断比事实的证明更有自信。人们通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并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自己的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的作用。男人往往比女人更容易过度自信。三是后悔厌恶。后悔是当人们意识到以前所作的决定是错误的时候感到的心理上的痛苦。这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使人们感到要为损失承担责任,所以后悔比损失更让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往往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如羊群行为。四是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为了避免后悔,会倾向继续持有具有资本损失的股票,即时变现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投资者盈利时,为了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回避而做出获利了结行为。当投资者亏损时,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五是锚定效应。人们对未知事件进行估计时,他们的判断和决策容易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在估计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是根据最初的信息,而不是最新的信息来进行分析和调整的,这就导致估计值与真实值的偏离。这种现象就被称作是“锚定效应”。(2)前景理论。心理学家实验发现,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违反按照预期效用理论所作的预测,如阿莱悖论。基于心理学关于人们偏好的研究,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茨基(tversky)提出了预期理论的一个替代概念:前景理论。前景理论的提出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行为财务理论中被公认的理论。所谓前景理论,就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并用于合理解释非理性选择等决策行为的理论。一般认为,前景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第一,人们在决策时更多看重的是财富的变化量而非财富的最终量。第二,人们在面对潜在获利时,倾向于回避风险;在面对潜在损失时,倾向于追求风险。第三,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利更敏感一些,即等量的获利和等量的损失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是不同等的,而后者往往要大于前者。卡尼曼和特维茨基将个人的选择和决策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并且利用两种函数来描述个人的选择行为:一种是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v,另一种的决策权重函数(Decisionweightingfunction)π(p)。其中价值函数取代了传统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决策权重函数则将预期效用函数的概率p转变成决策权重π(p)。价值函数的应用较为广泛,其形状如图1所示。在第1象限中的图形表现为凹函数,体现决策者面对获利时的风险回避。第3象限图形表现为凸函数,体现决策者面对损失时的风险偏好。曲线在坐标轴的原点处发生转折,意味着决策者在该点时对风险的态度发生巨大变化。

(四)行为财务理论的主要内容(1)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mp)。Shefrin和Statman(1994)在行为财务理论的框架内提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相对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不仅包括了理性趋利特征,还包括了价值感受特征等诸多因素。传统财务理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基于投资者是理性人的假设上的。但是在金融市场中常常会出现非理性的交易者,他们信息不充分,容易犯错误,其投资行为无法用传统的财务理论来解释,行为财务上将这些人称之为“噪声交易者”。“噪声交易者”与理性的“信息交易者”一起决定着金融资产的价格。将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交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一个创举。当理易者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的,当“噪声交易者”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非有效的。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中,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取决于“行为β”,β是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影响了金融资产的价格,正切均方差有效资产组合不同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市场组合。(2)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Shefrin和Statman(2000)在期望理论和安全、潜力和渴望理论(Sp/a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为投资组合理论。由于现资组合理论的发展受到理性人假设、投资者对待风险态度假设和风险度量的假设的局限,无法有效地指导实践。现实中大部分投资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一种金字塔状态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特定的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行为投资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将通过综合考虑期望财富、对投资安全性与增值潜力的欲望、期望水平以及达到期望值的概率等因素来选择符合个人意愿的最优组合。行为投资组合理论有两种分析模型:单一账户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Sa)和多重账户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ma)。前者是指投资者通过考虑协方差而将所有证券组合放入一个心理账户;后者是指投资者将证券组合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忽视账户之间的相关性。心理核算时两者的基础是不同的。(3)行为财务理论模型。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关证券市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日渐增多,但是仍有许多市场异象无法解释。行为财务研究者基于投资者心理偏好的预期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结合前景理论,提出了一些行为理论模型,较为有效地解释了这些市场异象。比较突出的有DSSw模型、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和羊群效应模型。DSSw模型是由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于1990提出的。该模型是建立在市场中存在噪声交易者和理性套利者、交易者一般是风险厌恶者等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的。模型的支持者认为,噪声交易者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而产生的风险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性套利者进行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导致金融资产的价格与其价值的明显偏离。同时噪声交易者还可能通过“噪声”扭曲金融资产的价格,从而有可能因承担自己创造的风险而获得比理性套利者更高的回报。BSV模型是由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于1998提出的。该模型的提出者假定,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一种是有代表性的启发式偏差,即投资者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同方向变化反应了公司收益的变化,并依据这一趋势进行外推,导致对新信息的反应过度。另一种是保守主义偏差,即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是一种暂时现象,因而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对未来收益的预期,结果导致对新信息的反应不足。该模型主要用于解释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如何偏离有效市场假说的。DHS模型是由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manyam于1998年提出的。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信息闭塞的投资者和信息灵通的投资者两类。前者不存在心理上的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归因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在股票投资价值判断中私人信息的准确性,最终促成投资者对私人信息反应过度和对公共信息反应不足。自我归因使得投资者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将与自己不一致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噪声”的影响。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关于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为何会出现长期回归修正的合理解释。HS模型由Hong和Stein于1999年提出的。又称为“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theorymodel)。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消息关注者和动量交易者。消息关注者在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时,基于自己所获得的企业未来的“私有信息”,不考虑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在对股票价格进行价格预测时,基于过去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上,不考虑企业基本面方面的信息。该模型将证券投资中的中期反应不足和长期价格反应过度统一起来了。羊群效应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后果。羊群效应指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投资者受市场中压倒多数的观念的影响,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从而盲目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有很大影响,会导致金融资产的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

三、行为财务理论的展望

行为财务理论以全新的视角系统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上发生的种种异象。但行为财务理论并非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否定,而是对传统财务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并且丰富了传统理论分析问题的视角。尽管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很快,但毕竟其发展时间有限,同其他学科一样,行为财务学在发展中也凸现出了一些不足。如行为财务理论目前最大的局限在于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很多解释只是从现象出发得出的针对性解释,无法对资本市场上的种种现象给予一致性的解释。近年来行为财务理论才被运用到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中,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并且行为财务理论对于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还不多,研究框架比较零散,真正能够运用到我国财务政策中的解释不多。我国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都只是阐述西方的理论。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发展时间不长,投资者心理不够成熟,非理性的情形更为严重,如果直接拿一些已成熟的理论应用于我国实践,容易产生水土不服。必须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投资行为的影响和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为财务理论,并运用到公司财务政策中去,国外已有的成果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开拓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周战强:《行为金融:理论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饶育蕾、张轮:《行为金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崔巍:《行为金融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4](美)安德瑞•史弗莱著,赵英军译:《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饶育蕾:《行为金融学的意义与应用前景》,《管理评论》2003年第15期。

[6]JayR.Ritter.Behavioralfinance.pacific-BasinFinanceJournal,2003.

[7]DanielKahnemanandamostversky.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econometrica,1979.

[8]HershShefrin,meirStatman.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2000.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篇9

论文关键词:投资项目财务管理收益安全

根据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核心理念“保增长、调结构”,结合南京市提出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及集团“打造成多元化、区域性、立体式的企业航母”的总体战略,公司将定位由投资经营服务型企业向投资收益型企业转变,力争成为集团二级投融资平台。截至目前,公司对外股权投资累计达到3.2亿元,年投资收益约4000万元,投资范围涵盖房地产、金融、能源和创意文化产业,投资方式以参股为主,控股为辅。

在“十二五”期间,公司将依靠自身力量努力打造“交通投资”品牌,力争早日实现稳定、丰厚的投资收益,为集团“十二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补充性资金。期间,公司每年对外股权投资不低于5000万元,累计对外投资预计将达到4亿元,预计综合投资收益率不低于15%。

公司投资领域已涉及地产(住宅与商业)、金融、能源和文化传媒等领域。“十二五”期间,公司将继续深化对上述领域的投资,进一步进入新能源与节能减排、地产领域的保障房项目、金融领域的基金投资项目。

随着公司对外投资规模的日益扩大、投资项目的日益增多、投资领域的日益延伸,加强公司对外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确保公司投资项目的收益和安全将成为公司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就如何加强对外投资项目财务管理和及时回收投资收益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按照财务标准对对外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进行归类、跟踪和监控

对外投资项目的收益可以有会计收益与财务收益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会计上看来,只要账面收入大于账面成本,即意味着收益的取得。而在财务上则首先要求实际的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即现金净流量大于零;考虑到时间价值因素,不仅要求现金净流量大于零,更要求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的现值,即净现值大于零;考虑到机会成本因素,不仅要求净现值大于零,同时还必须大于机会成本。

公司应根据财务标准对对外投资项目进行分类和实时跟踪,按照公司确定的投资项目收益财务标准,及时对已投资项目采取加大投入、保持现状、及时清理退出等措施保证公司投资项目的质量,也保障了公司的整体利益,控制和促进公司投资活动的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企业外派监事会财务监督工作

1、加强以财务为核心的全程监督

外派监事会通过列席参加相关会议、开展调研、查阅报表、实施质询、专访谈话等方式对企业重大的财务情况、资产运作、资产质量及经营者行为等实施全过程监督,围绕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基本环节,有效发挥监督职能。

(1)以重大决策为重点开展事前监督。在企业决策前,监事会可对有关决策项目提前介入并调研论证,着重从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角度进行判断,向决策层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企业决策时,监事会可以对企业决策过程进行审查和监督,确保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以重大经营活动为重点开展事中监督。外派监事会要紧扣企业中心工作,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开展监督检查,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确定检查目标和检查工作方案,有选择地对企业重大投资、重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等经营活动深入了解,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和建议。

(3)以企业存在问题的督促整改为重点开展事后监督。外派监事会要对企业财务运作、投资担保、经营效益、资产运营、利润和薪酬分配等重点问题进行审查,对已发生的问题或存在的隐患,要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帮助企业改进和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规范运行。

2、加强对企业内控有效性的监督

强化监事会财务监督职能,必须加强对管理环境和管理机制的监控,尤其要加强对企业内控有效性监督,对企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进行有效性的评估,评价企业内控制度在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性、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效性,督促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人员管理

财务上对人的管理,即对外派投资企业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的制度都是人制定的,而它的执行与实施效果完全是依赖于人的素质与能力而定。如果没有适当的财务管理人员,就无法满足公司对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对人员的管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行严格的选聘标准

财务人员良好的素质是公司向投资企业派出财务经理和出纳以保障公司利益的关键。

2、实行专职制度

对于向投资企业派出的财务负责人和出纳建议实行专职制度,便于更好地掌握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3、实行定期汇报制度

公司财务部门每月召开一至两次部务会议,专门汇报交流投资企业的财务情况及管理心得,其中重要的财务信息应及时汇成文件上报公司领导及相关业务部门,以利于公司对投资企业的管理。

4、实行定期培训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尽决跟上这种变化,公司财务部门需要不断地培训。定期培训制度一是适应会计制度的变革,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向国际惯例靠拢,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了解,以适应国际化的步伐,三是加强对科技动态与财会专业的发展等相关业务的了解,比如,已进行过包括新旧会计制度的对比、企业价值评价、内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税收政策的比较、网络与会计、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异同系列专题培训。力求使派往投资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拥有较高的财务前瞻性及较综合的财务管理能力。

5、实行外派人员:重绩效考核制度

公司对于外派投资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和出纳等财务人员,除了参加投资企业的月度、季度和年度考评外,更主要是要参加公司对外派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四、制度设计

设计财务管理制度,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系统、一定的规章制度保证对投资企业管理的有效实施。对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它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资本变现退出,贯穿于公司资金一资本化一资金的长循环之中。

1、投资前期财务评价

项目投资前的财务评价很重要,它关系到投资项目的价值认定问题,没有较大价值的项目是不值得投资的,但投资的价值点在何处,它是否真实可靠,这不能仅仅根据项目的技术是否先进,有没有市场来定性判断,还要做细致的经济可行性及投资价值的评价。财务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缺乏财务评价的经济可行性是令人怀疑的。在公司的投资决策程序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由财务部门参与并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公司要制定一套标准的《尽职调查一财务可行性分析工作底稿》,从搜集资料的完整程度到资产、负债、权益的个体评价的认定细节做规范性的描述,使投资评价工作有章可寻,对投资项目的论证过程起到既有提示又有要求的作用。对投资项目的投资前调查与了解是否充分,对其价值的判断是否准确,定价是否合理,谈判条件是否有利,直接决定了投资后管理的难度,也决定了将来退出时获利空间的大小,因此,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和各种评审就显得非常重要。公司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对可行性报告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规避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投资企业动态财务管理

对已投资项目的管理是公司对外投资实现保值、增值的必然阶段。一般在公司与投资企业签订合同文本时,从财务审核与监督的角度出发,应专门设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约定,其中包括由公司委派财务负责人和出纳的约定,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约定,对股东定期公布财务信息的约定等等。这些必要的法律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公司对投资企业的管理权和监控权,从而更好地保证了公司在投资企业的收益权。

五、管理手段

在财务管理具体实践中,实行纵横交叉的网络式管理,可以既保证对投资企业的动态全面了解,又重点掌控一些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财务负责人单任制和轮岗制

财务负责人单任制即由公司派出唯一的财务负责人,负责管理投资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优点是控制比较严密,管理风险小,缺点是一个企业一个财务经理,管理成本高。但作为国有企业,公司必须采取这种管理方式。同时,公司规定外派投资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任期三年后进行轮岗。

2、中介机构审计的方式

对所有公司对外投资企业,采取聘请我们信任的中介机构审计的方式进行管理。

3、数据库管理方式

随着公司对外投资项目越来越多,项目的动态管理和动态监控难度确实越来越大,公司需要在现有的管理成本下实现对已投资项目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于是,我们建议尝试用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进行横向动态管理,也就是公司建立数据库的形式实现对已投资项目财务状况的动态了解和掌握,主要设立三级财务数据系统,一是大量的基础财务数据,这是对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判断的基础,二是在此之上系统自动生成的各种比率分析数据,通过对各种比率的分析了解,可以掌握投资企业的动态财务状况及趋势,三是在一、二级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的预警系统,比如,发现投资企业的现金保有量不足三个月的消耗量等情况,系统会自动预警。我们希望通过数据库这种规范、标准的动态反映,满足公司各类人员在对投资项目管理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录:企业集团内部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几个问题之我见[J]财务与会计,2001(1)

[2]郭奕宏:浅谈会计委派工作应注意的问题[J]鞍山财会,2000(7)

[3]冯卫东、胡兴国:对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若干问题的认识[J]财务与会计,200l(5)

[4]唐俐: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选择[J].会计之友,2005(2)

投资理财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行为财务;行为偏差;投资决策

一、引言

传统的财务理论构筑于理性经济人基本假设之上,认为投资者具有完全理性并依据主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但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不仅仅为经济利益所驱动,而且容易受到诸如本能、情绪、偏见和感觉等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得传统财务理论无法有效地描述投资者的真实决策行为,也无法解释日益积累的市场异象,为此行为财务应运而生。行为财务学是行为理论与财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也是心理学与财务学结合的研究成果,它分析人的心理、行为及情绪对人的财务决策以及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本文基于行为财务视角,研究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以期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借鉴。

二、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主要包括心理学和期望理论。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无法完全描述个人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行为。传统预期效用理论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当人们面临不确定性时,决策主体可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加权估价,从而选择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方案。由于行为财务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传统预期效用理论就不适用。而期望理论认为:1.个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是以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期末的财富或消费,即以结果和开始设想的差距为基础,而不是结果本身。2.价值函数或个人的效用函数是s型的,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3.价值函数中,损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也就是说个人是厌恶损失的。4.个人对极端但概率很低的事件会过度重视,却容易忽略例行发生的事,即“小数法则偏差”。因此,期望理论描述了人的真实行为。

(二)心理学

行为财务学与传统财务学的差别就在于行为财务学利用了与投资者信念、偏好、决策等相关的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投资行为是一个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投资者在心理上计量风险和收益的投资决策过程受到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认知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阶段,在认知过程的任一阶段对信息的理解发生偏离,都有可能导致投资者认知偏差的产生。人的心理偏差使人们在投资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决策行为偏差。具体表现为过度自信、心理账户、后悔厌恶、倾向于确认偏差、时间偏好与自我控制、从众心理、模糊规避。

三、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

(一)过度自信和乐观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乐观往往高估投资收益,低估投资项目收益的波动幅度和风险。如果他们有充足的内部资金,在不受资本市场和公司管理机制约束的情况下,即使不存在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与最佳的投资规模相比,往往会出现投资高风险项目、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在并购中作为收购方会出价偏高、在公司资金充裕时并购活动频繁等过度投资行为。如果内部资金不足,他们就不愿意在资本市场融资,因为他们感觉公司的股票被低估了,因而只依赖于公司的现金流,从而导致公司被迫放弃一些有价值的投资。特别是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个人往往在其中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相当一部分创业者会低估创业时的艰难,还有部分决策者会产生成功之后的骄傲自大心理,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断提出一些宏伟目标。当个人能力的高估远超过现实、企业的资源不足以支撑这些宏伟目标时,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

(二)沉没成本效应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不会被以后的决策改变的成本。传统财务理论认为,沉没成本不会影响个人的决策,在分析决策方案时应将其排除。但当投资项目发生实际亏损之后,决策者很可能由于厌恶浪费而倾向风险偏好以避免确定的损失,即出于损失回避心理,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声望,会迟迟不愿意终止这一项目,以期待着该项目将来能够扭亏为盈。相对于成功的项目来说,投资者往往还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自己在其中负有重要责任的失败项目,以期望能够证明决策的正确性,即投资者受到先前投入即沉没成本的影响而做出非理性的抉择。虽然,这时候的沉没成本和投资者对项目所负责任的大小都成为投资者追加投资的参考,但沉没成本的规模不会改变管理者的确认偏差和追加投资的倾向,投资者在决策中的特定角色才是重要的。这是由于对其有深厚的感情而不愿意放弃投资,即使项目已经显示出不好的趋势,他们仍倾向于把困境归因于暂时现象或是外部原因。

(三)群体行为效应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决策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决策者的影响并过度依赖舆论,模仿他人的决策。在行为财务学上,羊群行为是决策过程中的一种非理性跟风行为。羊群行为的形成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的从众本能、人群间沟通产生的传染、信息不对称、信息搜寻成本过大、维护职业声誉的需要、羊群中的人具有同一偏好等等。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完全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导致羊群行为的产生。大家普遍认为,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因此可能会影响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导致资产的价格偏离基本价值。

(四)嫉妒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嫉妒是指人们不只是关心他自己的消费量,还关心作为参照物的其他人的消费量。当他的消费量超过其他人时,他的效用增加。反之,效用减少。这种情形在大公司特别明显,如总部无法以命令的方式分拨资金,各分部经理往往有过度投资的倾向以此来贮藏资源或是把自己与其他的经理区别开来。当总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过度投资的现象更为严重,因为一个分部经理如果过度投资他就能减少其他分部经理所能运用的资源。这是由于嫉妒而产生的自然报复行为。在各分部面临的投资机会差异性越大时,嫉妒的浪费越大。

(五)损失厌恶和后悔规避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损失厌恶是指相对于某一参照点,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程度要远远大于相同量的获得所带来的愉悦程度。比如人们损失10万元的痛苦程度是得到10万元的喜悦程度的若干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在面对获得时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而在面对损失时则倾向于“风险偏好”。所谓后悔,是指个人因为做了某一个决定,而使得自己丧失了原本较好结果而带来的痛苦。损失让人很痛苦,而后悔是一种除了损失之外,还自认为必须对此负责的感觉,因此后悔比损失更让人痛苦。后悔规避就是指为了避免决策失误所带来的痛苦,人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弥补先前所犯的错误,然而犯错之后采取的纠错行为往往不是完全理性的,改正错误的行为可能引起更大的投资失误。

损失厌恶和后悔规避使人们不愿接受现有的损失,决策者由于承担了责任就不愿马上终止项目,他们往往倾向于继续投资,因为他们会觉得并使他人也觉得困难只是暂时的。同时,人们更喜欢那些前后一致连续型的决策者,因此对一个项目来说,决策者会善始善终。另外,这种后悔厌恶还会表现在管理者的风险规避上。换句话说,他会选择降低公司风险的项目,尽管该项目的净现值可能为负,而拒绝一些增加公司风险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

(六)自我控制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自我控制指的是人们一方面会抵制放任自我,但另一方面又很快屈服于各种诱惑。人们有时自控能力是很差的。因此当投资项目出现损失时,觉得应该重新审视先前的决策,但另一方面又会不断拖延,这样就在改变决策失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四、结论

行为财务理论把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它给出了市场异象的合理解释。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首先企业管理者应不断学习和积累有关行为财务理论的知识和经验,深刻认识人的认知和行为偏差,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决策能力;其次,建立信息搜集渠道和制度,尽可能获取必备的及时精准的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提取与分析,以避免纯粹凭感觉和经验下结论;再次,要尽量排除个人因素的影响,可以由多方位人才组成的团体进行决策。

【参考文献】

[1]邵春燕.行为财务理论在企业融资决策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