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母婴护理主要内容十篇母婴护理主要内容十篇

母婴护理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2:14

母婴护理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农村;初产妇;婴儿;喂养;护理

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nationalinternationalChildren'semergencyFund,UniCeF)全力倡导的科学育儿方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提到纯母乳喂养能满足6个月龄以内婴儿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的目标,并提出了"加强爱婴医院建设管理,完善和落实支持母乳喂养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母乳喂养"的策略。但近年来我国母乳喂养率有下降的趋势[2]。但目前全球各个国家的纯母乳喂养状况不容乐观,和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时间还有一定距离。黄秀永调查发现[3],德保县农村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40.74%,影响因素主要有风俗习惯,因做农活不能保证哺乳时间,母亲外出打工,内陷、扁平,自觉乳汁不足、担心营养不够等,因对婴儿护理不当而发生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脓疱疮、新生儿脐炎甚至败血症等。本文对德保县农村初产妇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和需求进行调,旨在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他们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水平和重视,对婴儿进行科学喂养,减少母婴并发症,以促进农村初产妇身心健康和婴儿正常生长发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6月,对在德保县人民医院、城关镇卫生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16例,入选标准:①入院后2d内;②无认知障碍及精神病史。年龄21~32岁,平均(25.66±2.71)岁,职业均为农民,学历:小学15例,初中53例,高中48例。

1.2方法查阅有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并经专家审阅、修改。该调查表在正式发放问卷调查表前进行预试验,结果а系数为0.80,重测信度为0.85。该调查表内容有: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和需求、知识来源等4个方面。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包括:正确哺乳姿势、如何预防溢奶、什么叫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有哪些优点、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婴儿添加辅食的时间、添加辅食原则、婴儿用的餐具多久应消毒一次、婴儿口腔护理方法、脐部护理方法、婴儿正确洗澡方法、正常婴儿每天大小便次数、预防臀红方法等13个问题。在认知方面,每个问题分别设有完全不知道(从未听说过)、不知道(听说过但不一定正确)、知道(从电视、网络、书刊等看到过或听医护人员说过,内容正确但不完整)、完全知道(从电视、网络、书刊等看到过或听医护人员说过,内容完整、正确)。在需求方面,每个问题分别设有完全不需要、不需要、需要、非常需要,均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分别计1~4分,分数越高表示受测者认知和需求越高。获得知识来源设有医护人员、母亲、网络、电视、家婆、书刊杂志、朋友、同事,可多选。在调查表前,向调查对象说明目的,并征得同意后发放调查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问卷调查表116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问卷100%。

1.3评分方法认知评分方法:13项内容满分为52分,46~52分为优秀,36~45分为良好,31~35分为及格,

2结果

农村初产妇对产褥期营养保健知识认知情况:良好8例(6.89%),及格14例(12.09%),不及格94例(81.03%)。需求情况:需要84例(72.41%),不需要32例(27.59%)。知识来源:通过母亲、网络、电视、家婆、书刊杂志、朋友、同事获得60例(51.72%),通过医护人员获得6例(5.17%),无任何来源50例(43.10%)。

3讨论

婴儿尤其是刚出生的新生婴儿,由于各个系统发育尚未成熟,适应能力差,而生长发育速度快,需要的营养又多,如果喂养不当极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营养不良;同时,因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只有igG,机体免疫功能差,如果护理不当易并发各种感染性疾病。国内报道[4],纯母乳喂养婴儿可有效预防因腹泻和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住院。李凡报道[5],来自农村的新生儿患败血症以挑马牙感染、挤压乳腺致蜂窝组织炎、皮肤烧灼伤为主。婴儿的喂养和护理完全依靠其母亲及其他照顾者对喂养和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执行率。杨巧玲报道[6],初产妇产后1w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有配偶对母乳喂养的态度、社会支持等,产妇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她们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越高。知识是行为的基础,只有产妇及其配偶、家人掌握科学的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才能支持并做好婴儿科学喂养和正确护理婴儿,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然而,本文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产妇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不及格率高达81.03%,总需求率为84.48%,知识的来源主要通过母亲、网络、电视、家婆、书刊杂志、朋友、同事获得占51.72%,通过医护人员学习的仅为5.17%,而无任何来源占43.10%。由此说明,农村初产妇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缺乏,需求率高,部分无任何知识来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没有任何团体对农村育龄妇女进行有关婴儿科学喂养及护理知识培训;②基层医院开设的孕妇学校没有这方面知识。德保县农村初产妇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水平偏低,除了希望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外,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农村初产妇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对婴儿喂养及护理知识认知程度,改变观念,提高她们对婴儿科学、合理喂养及正确护理方法,对促进母亲身心健康及婴儿正常生长发育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人民出版社,2010:139-144.

[2]杨梅,刘娜,杨昌友,等.中国西部5省农村婴儿纯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35-1037.

[3]黄秀永,陆青梅,农玉碟,等.德保县农村婴儿纯母乳喂养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48-48.

[4]徐哲,陈华英,黄丽敏,等.母乳喂养与婴儿因腹泻和呼吸道感染住院之间的关系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1,8(15):2971-2974.

母婴护理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母婴护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随着全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湖北省仙桃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课程体系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认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1)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明显优于传统黑板式教学,具有网络技术声、色、动画与文字相结合的优势。针对“母婴护理”中一些抽象的内容,比如,对于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的教学,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各个生殖器官的图形,直观而形象,便于学生掌握;对于胎心音听诊,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声音,让学生通过听觉来感受胎心音的特点;对于分娩过程,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小动画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分娩机制全过程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2)教学模型及挂图的运用:在“母婴护理”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内、外生殖器官模型及挂图、骨盆模型、胎头模型等结合多媒体图片来综合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生理产科的专科知识。

二、多媒体课件及教学相关知识网络化

目前,我院网站上建立了完整的网络教务管理系统,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便捷的数字校园平台,其中完善了各项教学相关内容,包括网络课件、教案、学习指导、自测题、网上答疑、评学、评教等,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课外学习机会。学生通过网络课件和自测题可课后巩固、强化课堂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思考和分析、提出问题,教师课余进行网上答疑,解决了课后学生与老师难以取得联系与沟通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母婴护理”的教学

1.兴趣教学法

要想让学生重视母婴护理,就必须从第一次课开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和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兴趣中能自主、自发地学习。所以,我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对第一次课进行精心设计,首先对“母婴护理”这门课进行简要的整体介绍,将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作用与学生的校内学习、临床实习、职业生涯及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展示给学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课堂上的第一个问题是:各位同学,都知道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吗?这时,大家都会会心地一笑,我会顺势接着讲:你知道自己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成长的呢?在座的女同学以后自己也将会做妈妈,应该怎么做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都与女性的一生密切相关,也与同学们自己的成长密切相关。每一个同学都会对母婴护理充满兴趣,带着强烈的热情去学习各个章节的内容。

2.情境教学法

(1)创设声音情境:在进行胎心音听诊的教育中,用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到胎心音的性质、特点,如果在语言解释的同时借助胎心音听诊模型,现场播放胎心音的录音,以及需要与之区别的脐带杂音、腹主动脉音等各种不同的声音,就能让学生真切地听到胎心音、脐带杂音、腹主动脉音,并对三者进行区别。在听的同时教师辅以解释,使不易讲解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2)创设症状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清晰而逼真的疾病症状图片、疾病录像,创设出逼真的疾病情境,使学生能观其症状听其声音,仿佛身临其境。例如,妊娠期女性腹壁的妊娠纹、发育形成的蒙氏结节、呈菜花型的外生型宫颈癌,将相关图片插入课件中,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生理体征和病理体征,而且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母婴护理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早产儿;母乳喂养;护理

早产儿器官发育未全、抵抗力低下、死亡率高。因此需要加强母乳喂养及护理,这是提高早产存活率的重要措施。随着爱婴医院的兴起,母乳喂养的实施,早产儿的发育及死亡率一定会有很大改观。因为早产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并不完善,很多功能不成熟,所以我们要保证纯母乳喂养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

下面是我科进行的母乳喂养48例早产儿的方法及分析:

临床资料:1994年—1997年在我科分娩的早产儿共48例其中早产儿又又胎2人次孕周32—36周1.5—2.6Kg。通过调查,影响母乳的主要因素有,母亲乳汁不足。婴儿口小,吸吮力弱。

1.鼓励母亲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早产儿先天发育不完善、吞咽动作慢、吸吮力弱、自主呼吸不平稳,加之母亲早产,体内激素偏低,有部分乳房存在一定缺陷,导致母亲从心理上不愿给婴儿哺乳。所以我们应该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宣教,鼓励帮助早产儿母亲树立哺乳成功的信心,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相信自己的乳汁最适合喂养孩子,使其了解认识到早产母亲的的乳汁优于足月母亲的乳汁更优于牛奶,帮助她主动积极的进行母乳喂养。

1.1提倡母乳喂养,加强指导因为母亲的奶水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较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要。所含的牛磺酸、乳糖和不饱和脂肪酸能为婴儿发育提供营养保证。另奶水中还含有丰富的免疫因子,能帮助胎儿抵御细菌感染。

1.2加强母乳喂养的指导断脐后半小时内吸吮母亲的乳头并母婴同室,在喂养过程中注意母乳喂养的技巧和正确的体位及姿势。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应注意观察有无吮奶后呼吸暂停或暂时性青紫、呛奶等表现。早产儿胃容量小并功能低下,每日喂8~12次。

1.3对于吸吮能力差或不能直接吸吮的早产儿母亲可按时挤奶并放在消毒的杯子或盘子中,然后用小匙喂给早产儿。早产儿与正常新生儿器官功能上有很大不同,其吞咽动作慢,吸吮能力弱,再加上早产,导致产妇往往不愿给婴儿哺乳。

2加强护理

2.1注意保暖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常在36℃以下,因此室温应保持在24℃-28℃,相对湿度55%-65%。

2.2维持有效呼吸早产儿易发缺氧,出生后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缺氧应立即给予吸氧,一般给予低浓度氧不超过40%。转贴于

2.3预防感染早产儿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室内所用物品定期消毒,严格限制流动防止交叉感染。加强早产儿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

2.4密切观察病情由于早产儿的生理特征,应加严密巡视。观察的内容包括:面色、体温、呼吸、吸吮情况、大小便、粘膜和皮肤以及脐是否感染。

2.5健康教育指导母亲护理婴儿的方法:鼓励家长拥抱和抚摸婴儿,促进父母与婴儿间的感情。

3特殊婴儿的护理

现今临床上早产多胎婴儿采用手术产的比率相当高,而母乳喂养困难的主要原因为误认的乳汁不足。所以需要护士耐心指导,把正确的信息讲解给产妇及家属。而乳汁不足的现象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乳房大量长期泌乳是需要婴儿不停的刺激乳头,而排空乳房也可增加泌乳量。所以临床上常出现两三个婴儿吸吮,这样就出现母体乳房大量分泌乳汁。

4母乳喂养的优点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营养品,对早产儿来说更是如此。尽管提前结束妊娠,但妈妈奶中的营养成分并不缺少。用母乳喂养早产儿能增强早产儿的抗病能力,有利于早产儿身体器官尽快发育成熟。

由于早产儿吸吮能力较差,因此,当宝宝能够直接吸吮妈妈的乳头的时候,妈妈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期待宝宝能立即吸吮你的奶头,宝宝可能需要时间和耐心来适应妈妈的乳头。这时候,妈妈就要尽量避免用奶瓶来喂宝宝,因为身体虚弱的宝宝很容易接受奶瓶而拒绝吸吮妈妈的奶头。

早产儿刚一出生就要进行特别的监护,即使出了院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长期护理,相形之下与正常足月胎儿相比更要劳神费力。

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在养育早产儿时,往往只关注宝宝身体的发育程度,而忽略了与宝宝的精神交流。其实,早产儿只要不是特别地发育不全,或脑组织有缺陷,他(她)还是有感知的。事实证明,那些能经常得到爸爸妈妈抚摸并得到慢言细语抚慰的早产儿,发育程度都比没有接受过精神抚慰的早产儿好。对早产儿精神发育方面抚慰,不仅有利于早产儿身体的发育,而且更能加深爸爸妈妈与宝宝之间的感情。

实践证明,只有耐心细致的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才能消除影响早产儿喂养的因素,使母乳喂养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母婴护理主要内容篇4

随着现在不断变化的医疗服务模式,产科护理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模式。在孕产妇住院治疗中,除了提供日常方面的照顾,产科护理重点是提供产科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对父母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帮助他们尽快接受新生,适应新角色[1]。孕产妇和婴儿床旁护理作为新的产科护理新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是现代产科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我院就实施床边护理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产科病房分娩的230例产妇,将母婴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15例。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且均无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及躯体疾病,试验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产妇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的方式,主要内容是臀部护理,早期接种疫苗,触摸,和新生儿沐浴等护理、通过“一对一”的形式来完成健康教育和临床护理,护理人员边讲边操作,并要求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教学内容包括:换尿布,新生儿脐带护理,新生儿触摸,避孕和产后检查,新生儿的免疫接种,新生儿常见的生理表现及其处理方法,产褥期多个并发症的治疗,产后营养,产后乳房护理方法,技术以及母乳喂养的好处等。观察组母婴每天接受一次医院床边护理,护理大约30分钟每次[2]。对照组母婴接受常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每天送新生儿到专门的婴儿淋浴房进行新生儿触摸、脐带消毒等护理,同时接受预防接种。通过集体讲解以及每天10分钟的视频录像方式的健康教育方法,两组妇女讲解的内容一致。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的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和满意度问卷,在产妇出院前进行调查。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包括以下项目:新生疫苗接种,产后避孕和复查,新生儿常见的乳房护理方法,常见的生理临床表现和对策,产后并发症的处理措施,产后营养活动,母乳喂养等15个问题,评价指标为正确率。满意度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研究项目:健康教育、护理服务技术,护士服务态度满意度方面,每个项目包括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三个选择。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包括触觉、肚脐护理和沐浴三个方面,每个操作的总分是100分,低于60分为没有掌握,60-79分大师部分掌握,80分以上为掌握[3]。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采用SpSS14.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p

2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5%,对照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0%,观察组产妇对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正确率为94%,对照组为72%,故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母婴护理主要内容篇5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对新生儿吸吮率的影响。方法:取2011年8月~2012年9月在我院产科诞生的9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给予母婴床旁护理,分别在产后第1,2,3天观察新生儿吸吮率。结果:产后第1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54±1.24)次,吸吮障碍3例(3.33%),吸吮率96.67%;产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77±1.30)次,吸吮障碍2例(2.22%),吸吮率97.78%;产后第3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77±1.30)次,吸吮障碍1例(1.11%),吸吮率98.89%。结论:对产妇和新生儿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婴儿有效吸吮次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母婴床旁护理;新生儿;吸吮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31

母婴床旁护理属于现代护理模式的一种,其中包括母婴床旁护理、床旁新生儿护理以及母婴同室健康知识宣教等内容。它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产妇及其家属在母婴保健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上也得到强化,从而使母婴生活质量得到提高[1,2]。本文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对新生儿吸吮率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8月~2012年9月在我科诞生的9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43例。年龄1~30d,平均年龄(14.8±3.2)d。40例为剖宫产,46例为自然分娩,4例为阴道助产。产妇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5.20±3.10)岁。孕周33~38周,平均孕周35.4周。孕产次1~3次,平均(1.30±0.40)次。所有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正常,无先天性疾病。

1.2护理方法给予母婴床旁护理操作,主要内容包括一对一进行母乳喂养健康知识宣教和床旁护理:(1)产前床旁宣教。首先是健康教育,护士进行自我介绍,帮助孕妇熟悉院内环境、如何购买备用品、注意饮食安全等,然后是产前教育,对孕妇讲解产程、分娩的流程等,并且给予有效的心理安慰,指导婴儿喂养以及母婴护理等常识。(2)产后床旁护理。在产妇生产结束后护士亲自到床旁指导如何护理新生儿,如何母乳喂养。详细介绍育儿知识,纠正错误的育儿方法。具体步骤为:分娩第1天,护士对产妇进行早吸吮的具体指导,在24h内指导新生儿吸吮母乳次数达10次以上,反复强调母亲乳汁不多是正常现象,只要多吸吮就能满足新生儿的需要,也可使产妇早下奶,打消产妇及家属的顾虑。分娩第2天,护士具体讲解正确的新生儿含接姿势,帮助新生儿含接的方法,妈妈选择什么样的体位,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得到家属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分娩第3天,护士让产妇或家属帮助新生儿采取正确的吸吮姿势,自己负责在旁边进行指导,并适时进行鼓励,增加家属或产妇参与的乐趣,提高家庭支持性。具体指导产妇如何在乳汁过多的情况下进行挤奶的正确手法。

在整个母婴床旁护理过程中,护士需与家属共同参与,且每次护理时间不少于30min,主要对母乳喂养的技巧进行强调,对母乳喂养知识进行评估,对不知晓产妇给予再次宣教,直至其完全掌握为止。以此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提升孕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产后第3天,对婴儿母乳喂养率、摄取乳头次数以及吸吮情况进行观察。产后第4天,产妇正常出院。护士对出院后的母乳喂养问题进行详细介绍,告知产妇医院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并写于病历本上交与产妇,强调爱婴热线24h开通,欢迎随时咨询。护士对经管产妇进行定期电话回访。

2结果

90例新生儿产后第1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54±1.24)次,吸吮障碍3例(3.33%),吸吮率96.67%。产后第2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77±1.30)次,吸吮障碍2例(2.22%),吸吮率97.78%。产后第3天的有效吸吮次数为(9.77±1.30)次,吸吮障碍1例(1.11%),吸吮率98.89%。

3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妇及其家属各方面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在此推动下,产科护理模式也在持续更新并不断自我完善[3,4]。而当前大部分医院产科在对新生儿进行沐浴以及抚触等相应护理操作时均由护理工作人员在专设沐浴室内集中护理,新生儿因脱离产妇视线而引起父母的诸多担忧,例如在集中护理时会不会抱错婴儿,护理是否精心,是否会出现交叉感染等焦虑心理[5]。本研究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所有相关操作均在病房内完成,产妇以及亲人均能够全程观察甚至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新生儿每天都与产妇亲密接触,这不仅有利于及时进行母乳喂养并满足新生儿吸吮欲望,更有利于母婴情感交流的增进。就当前国内情况来看,大部分产妇均为初产妇[6],在母乳喂养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必要的喂养经验。所以专人护理指导、给予新生儿游泳、沐浴以及抚触护理操作并实施针对性健康知识宣教对于母乳喂养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可根据产妇个体情况,对其实施专业协助和操作指导,例如正确的抱奶姿势、产后30min早吸吮和及时吸吮、日吸吮次数、纯母乳喂养6个月的有效保障、乳头发生皲裂、破损时的护理应对措施等[7]。上述母婴床旁护理措施有利于规避护理风险因素,增进产妇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使其护理依从性更高。

本次研究中,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后新生儿游泳、沐浴以及接受抚触护理操作所需转运时间得到大幅节约,新生儿消毒用具物品损耗也相应降低,从而使护理工作人员能够利用充裕的闲暇时间对产妇进行针对性健康护理知识宣教,指导其母乳喂养技巧并确保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对产妇和新生儿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婴儿有效吸吮次数的增加,从而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瑞.上门随访结合电话随访对初产妇产褥期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2(10):1268.

[2]徐海龙,荆蕙,王秀媛,等.母乳喂养咨询门诊对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700,4703.

[3]杨晓玲,刘静.母乳喂养现状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55-56.

[4]毕景芹.穴位按摩对产后乳胀及纯母乳喂养影响的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12,18(8):1141-1143.

[5]张士琼,李俊.产后门诊支持对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2,19(6a):57-58.

[6]李云芳,冯瑜.产妇母乳喂养的现状及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152-153.

[7]章月潇,王晓南,梅勇,等.中国产妇分娩方式与全母乳喂养率关联性的meta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829-5831.

母婴护理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母婴同室;健康教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71-02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于1993年开始实行母婴同室,经过10多年的实践观察,发现母婴同室不仅有利于母亲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但还有很多隐患。

1母婴同室在未实施健康教育前的健康隐患

1.1发生新生儿窒息

根据观察,婴儿刚出生后几天内,还有一些羊水残留于胃肠道内,加上喂奶、喂水量掌握不适当,极易引起呕吐,另外,由于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贲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且自主神经调节差,易引起幽门痉挛,导致呕吐,若呕吐物处理不及时,而引起呛咳,甚至呕吐物堵塞呼吸道而导致窒息。因此,婴儿的很重要,要保持侧卧位,以利于呕吐物溢出,但大多数产妇和家属并不懂得这一点,也做不好,甚至不少家属为了让婴儿躺个好看的头型,专门让婴儿取平卧位,这就更加重了呕吐时呛咳的危险因素,实行母婴同室以来,一些初为人母的产妇,得子之后的兴奋无可比拟,即便是睡觉,也舍不得让婴儿单独睡,加上缺乏做母亲的经验,睡觉时把孩子搂在怀里或干脆抱着睡,一旦产妇熟睡,新生儿很容易被产妇的身体所压迫,或者因为被服过厚而堵塞新生儿呼吸道,导致新生儿窒息。

1.2发生新生儿低血糖

新生儿低血糖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生率为3%~11%,在高危新生儿中发生率可达25%~33%,人工喂养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国内报道不一,高者达14%,母乳喂养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少有报道[1]。国内资料表明,新生儿生后6~12h内血糖值最低[2]。

1.3医务人员错误认识

实行母婴同室管理后,一大部分医护人员思想上有了一种错误认识,即婴儿在母亲身边,母亲是第一监护人,出了问题自然由母亲承担,与医护人员无关。这是非常危险的认识。事实上,产妇和新生儿既然住在医院里,又付了住院费,和医院就有一个合同关系,如果出现意外,家属追究,医院也有一定责任。

1.4传统的错误认识

实行母婴同室,新生儿几乎是由产妇和家属照顾。有些老人总认为孩子怕风、怕凉,把孩子从头到脚全部裹住,一点缝隙都不留,加上被子盖得太多,这就无意中让孩子处在温度较高,空气污浊的环境里,而影响呼吸,有的新生儿皮肤上出现红色丘疹,甚至发展成脓疱疮。

1.5母婴安全问题

由于新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地处县级市,闲杂人员多,加上当地风土人情,产妇分娩后要看望三天,大量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机会。中午、夜间时,产妇和家属都非常疲劳,几乎都处于睡眠状态,看护婴儿警惕性放松,这样就等于没有人看护婴儿,也很难发现有什么异常情况,更谈不上及时处理,曾有媒体报道,医院有丢失婴儿事情发生。

1.6产妇饮食问题

诸多的产妇都是初为人母,有的一味听从传统,只喝小米汤和鸡蛋汤而不吃青菜,有的为了身材苗条,一味地控制饮食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产后恢复。

1.7问题

有的剖宫产术后病人害怕进食后会发生腹胀,等排气后才进食,而导致乳汁分泌不足;有的因腹部切口疼痛,活动量明显减少,主动给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次数减少,造成乳胀;有的因婴儿含吮不正确,哺乳方法不当或过度在上使用肥皂等而发生皲裂。

2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

母婴同室管理中,护理人员承担着重大责任,产后母婴健康是每个家庭最重大的事件,也是衡量产科质量的标准,护理人员要按照护理程序向产妇及家属作健康知识宣教。

2.1一般知识宣教

由于产妇多数初为人母,不同程度地缺乏产后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为此,一方面医务人员要加强与产妇交谈,解释疑问,另一方面要以实际行动取得产妇信任,加强巡视,要求产妇在产后0.5h内与新生儿皮肤早接触,新生儿早吸吮30min,母婴同室后按需哺乳,不定时,每日哺乳8~12次,间隔不超过3h。介绍生后最初几天新生儿取半侧卧位的意义及原因,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如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婴儿含接姿势等等),让产妇及家属学会相关的护理知识。

2.1.1脐部的观察与护理观察脐部是否出血,如有出血应立即消毒重新结扎,如果脐部有渗液、红肿,可用75%酒精消毒后撒上抗生素粉,要保持脐部干燥。

2.1.2颜面部及皮肤的观察及护理认真观察婴儿颜面部及口唇是否紫绀,如有应及时处理,观察和鉴别婴儿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2~3d出现的黄疸,5~7d最重,10~14d消退,早产儿延迟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病理性黄疸包括:①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黄疸出现较早,24h内出现,且呈进行性加重。②新生儿病毒性肝炎,常在生后1~3周缓慢起病,此时生理性黄疸已消退或又出现甚至加重。③新生儿胆管闭锁性黄疸,新生儿尿色深,粪便呈灰色或淡黄,血清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④有无皮肤感染征象,新生儿感染或败血症可致黄疸或加重黄疸。

2.1.3观察婴儿体温由于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根据室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2.1.4观察婴儿大小便婴儿出生1~2d内为黑色胎粪,3d以后可转为黄色软便,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如果婴儿一天大便次数频繁且为稀水样便,考虑肠道感染,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

2.1.5产妇饮食宣教由于产后机体的需要,应指导产妇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适当的滋补食品,如芝麻、血糯米、枸杞、当归等,只要饮食调配得当,不仅能使产妇的体力迅速恢复,还能促进乳汁的分泌,以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对实施剖宫产的产妇根据具体情况,在术后6~8h后可适当进汤汁类食物,早期进食有利于早期排气,有利于机体康复。

2.1.6护理哺乳前母亲要洗手,用温开水清洁及,若发生乳胀,哺乳前湿热敷3~5min,并按摩拍打抖动,频繁哺乳、排空,若出现乳汁不足,鼓励产妇树立信心,指导哺乳方法,按需哺乳、夜间哺乳,适当调节饮食,还可扎针灸、服中药等,若发生皲裂,轻者可继续哺乳,哺乳前湿热敷3~5min,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以利于婴儿含吮和大部分乳晕,先在损伤轻的一侧哺乳,皲裂严重者应停止哺乳,可挤出或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后喂给新生儿。

2.2专业知识宣教

2.1.1怎样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大多数新生儿家长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思想上不够重视,要向家长讲解黄疸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措施,黄疸严重时可引起核黄疸,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会造成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致婴儿死亡。国内外医学专家的研究证实,接受抚触的婴儿,能增加迷走神经紧张性,其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婴儿吃奶次数,并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从而降低高胆红血素症的发生率[3]。提倡尽早喂乳,让母亲尽早接触到自己的宝宝,多餐喂养,尽量让婴儿多吃,促进胎粪的排除;有条件的还可以让新生儿进行游泳,游泳可以增加消耗,促进进食,同时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加快新生儿肠道正常细菌的产生,使胆红素还原为尿胆原,进而排除出体外。

2.1.2怎样预防新生儿低血糖发生葡萄糖是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而脑组织对能量需要量却很大,持续较长时间的低血糖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害,新生儿生后第1d低血糖发生率最高,且均发生在12h内,尤其以生后2h左右为低血糖好发时间,主要考虑新生儿糖储备来源于母体,出生后来源中断,生后初期摄入不足,体温偏低,糖耗增加,而新生儿糖代谢不稳定,致生后血糖迅速下降,如不能及时补充,易发生低血糖,尤其对于低血糖高危儿,如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出生婴儿,在生后早期给予适量糖水,加强保暖,早期喂养,要详细记录新生儿大小便次数,通过观察大小便次数及全身状况,判断摄入奶量是否足够,对早期喂养确实不足的新生儿采取适当的补给严防低血糖发生。

2.3定时对母婴同室进行消毒

加强对陪护人员的管理,限定探视时间和人员数,每天用爱尔施牌消毒片500~1000mg/L空气喷雾消毒和擦地面、擦拭床头柜等物品,0.5h后适当开窗通风,每次30min,以避免空气污浊,减少呼吸道感染,向产妇及家属宣传有关医院感染、新生儿感染方面的知识,使产妇及家属主动配合母婴同室的管理,严禁患呼吸道疾病的工作人员及探视人员进入母婴同室病房。

2.4提高安全意识

2.4.1为了新生儿的安全,母婴同室之新生儿接送,以母亲身份证及手圈确认辨识,新生儿推回母婴同室交给戴识别证的护理人员,不交给不认识的人。

2.4.2拒绝推销人员进入病房,如发现有推销人员骚扰,立即通知护理人员。

2.4.3第一次将新生儿和母亲实施母婴同室,由护理人员指导母亲及人处理新生儿常见问题,如呛奶、溢奶、发绀等。

2.4.4勿让新生儿离开母亲视线范围,须随时有人陪伴,避免将新生儿单独留在病房,如暂无人须通知护理人员。

2.4.5护理人员至少每2小时巡视房间一次,房间内备有灭火器及监视系统监控进出之人员。

2.5产后指导

鼓励产妇适当活动及做产后健身操,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6~12h内即可起床轻微活动,于产后第2天可在室内随意走动,行会阴侧切或行剖宫产的产妇,可待拆线后伤口不感疼痛时,尽早适当活动及做产后健身操,有利于体力恢复、排尿及排便,避免或减少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且能使骨盆底及腹肌张力恢复,避免腹壁皮肤过度松弛[4]。

2.6出院指导

保持身体清洁,产妇居室应通风,注意休息,至少3周后进行全部家务劳动,于产后42d起应采取避孕措施,原则是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

[参考文献]

[1]李春涛,盛辉.母乳喂养新生儿出生三天血糖、体重的监测[J].新生儿杂志,1998,(13):74.

[2]吴明远.214例正常新生儿血糖测定[J].新生儿科杂志,1990,6:266.

[3]陈旭维.探讨早期干预减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J].浙江临床医学,2005,6(6):643-644.

[4]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7.

母婴护理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传统讲授法多种教学方法母婴保健调查分析

《母婴保健》是我校针对助产及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考查课,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科学。因学生主观上对于考查课不重视,教师上课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效果偏差。因此,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教学,以期望找到适用于母婴保健课的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调查资料分析

1.母婴保健教材分析

我们学校所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2版《母婴保健》,由杨玉杰主编,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妊娠前期、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哺乳期、新生儿期、婴儿期的基本保健知识和技能,阐述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强调保健目的,重点介绍保健措施及常见疾病预防。

2.《母婴保健》学时分析

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母婴保健课的课时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临床助产和母婴保健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3.学生分析

选取我校2012级4个普通护理专业班级学生108人,12护士1班和2班54人为对照组,选取12护士3班和4班54人为实验组。在母婴保健授课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妇产科护理学成绩、教学大纲等方面无差异性,为同一教师进行讲授。

二、方法

1.任务驱动法――复习母婴各期的生理特点

母婴保健是一门与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有交叉的学科,而学生已经完成妇产科护理和儿科护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每节课前给学生安排预习任务,完成母婴各期的生理特点的复习。在每节课的开始,找1~2名学生担任主讲,详细讲解每个时期母婴的生理特点,让学生变身成“教师”,体验讲课的乐趣,参与到教学中来,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2.讨论法――讲述母婴各期的心理特点及社会特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孕产妇”,你会出现什么情绪?当你作为“孕产妇”,你希望你的家人怎么对待你?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主导课堂。教师进行引导指正。

3.讲授法――讲解母婴各期的保健目的

讲授时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4.问题法、多媒体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母婴各期的保健措施

在讲解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时,尽量以问题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如讲解妊娠期保健措施时,提问学生:“孕妇应该吃什么?孕妇应该运动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讲解难以理解的一些操作时,如讲解妊娠期保健操、产褥期保健操、分娩镇痛方法、哺乳方法、预防接种等,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演示,也可以在实验室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直观演示,让学生动手动脑,锻炼技能操作能力。

5.总结法――巩固重点难点

最后由教师用简练的语言总结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抓住教学大纲,完成教学。

6.练习法――查缺补漏

利用教材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适当布置作业,让学生能把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妊娠期保健课程讲完后,要求学生按照孕妇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的饮食原则,列出一天的食谱。考察学生对于妊娠期饮食原则的理解。通过练习,学生才能查缺补漏,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结果

实验组期末笔试成绩及技能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见表1)。

四、结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充分认可这种教学方式,认为在教学中贯穿多种教学方式的教育,能够锻炼自身的交流技巧,增强与患者沟通的信心,同时,还能增强个体化关怀护理能力,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可见,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使学生能够重视考查课的学习,为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洁.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06):502-503.

母婴护理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产科护理;母婴床旁护理;母婴知识与技能;满意度

部分产妇由于缺乏母婴健康知识及婴儿护理技能,常在产后出现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产妇及新生儿均有消极影响。传统的护理模式多为不同岗位人员在不同场所进行,不仅阻碍产妇学习婴儿护理知识与技能,还易导致新生儿感染。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顺应时展与母婴需求而孕育的人性化护理模式[1]。近年来,我院在产科护理中实施母婴床旁护理,获得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

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产妇中随机抽取470名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30名和观察组240名。对照组:年龄24~28岁,平均(26.1±1.2)岁;孕周35~40周,平均(37.2±1.1)周;体重64~80kg,平均(70.2±2.1)kg。观察组:年龄24~29岁,平均(26.4±1.3)岁;孕周35~41周,平均(37.6±1.4)周;体重65~80kg,平均(70.3±2.1)kg。两组产妇基本情况接近。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新生儿沐浴地点安排在专门的沐浴间,在治疗室对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预防接种。健康知识教育集中在教育室进行,主要通过播放相关影片让产妇了解喂养母乳的方法、处理产褥期常发病等知识。

1.2.2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具体如下:先确定好具体的医护人员安排,以小组责任包干制为基准[2],每个小组安排若干名护士,每名护士皆需接受常规护理、新生儿抚摸、新生儿沐浴及母婴健康知识教育等相关护理培训[3],通过考核后上岗。指定责任小组负责相应的母婴护理工作,其中护理及健康教育均在产妇床旁进行,护理主要包括新生儿抚摸、沐浴及皮肤护理等,而健康教育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开展,主要宣讲内容为产褥期多发病的解决办法、正确喂养母乳的技巧与注意事项、新生儿抚摸及沐浴等,护士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指导与纠正产妇的操作方法。

1.3效果判定标准①

根据我院相关规定自主制定判定标准,检查产妇对母婴健康护理技能(抚触、母乳喂养、沐浴、脐部护理及臀部护理)的掌握情况,由3名医护人员组成评定小组进行评分,每项分值20分,取3人的平均分,累计五项评分得分越高说明产妇掌握程度越好。②根据我院护理情况自拟一份调查问卷评价护理效果,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耐心、细心、技术熟练程度、健康教育熟悉程度、及时处理产妇需求、对护理人员是否信任及满意。问卷共10道选择题,满分为100分,8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母婴健康护理技能掌握情况比较(表1)

观察组产妇在母乳健康五项护理技能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产妇对护理满意情况比较(表2)观察组产妇

对护理总满意率为97.5%(234/2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0%(200/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6,p<0.01)。

3讨论

在妇产科室中,部分产妇对健康与育儿知识了解不足,分娩后极易出现不良情绪,对其开展有效的护理服务干预尤为重要。传统妇科护理模式中,护理服务开展的场所多变,育儿护理与健康知识宣讲等分离,护理效果欠佳。突破传统护理模式的束缚,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运而生,更突出护理服务对产妇的人性化、人文化的关怀。相较于传统模式,该模式更关注产妇、新生儿的实际需求,在确保两者健康的基础上,为母婴情感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要求下,护理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再上岗,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4]。而采取在母婴床旁实施抚触、沐浴等护理及健康教育宣讲,通过专业人员熟练的演示,产妇可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消化并运用相应知识,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另外,在医护人员面对面的护理教育中,若产妇对操作步骤理解不清晰可及时询问,如此突出了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人性化,提高了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在母乳健康五项护理技能得分、对护理总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应用母婴床旁护理可有效提升产妇对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的能力,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高超,封秀玉,莫丽霞.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临床实践的新进展[J].护理杂志,2014,31(16):41.

[2]贾艳妮,孙婷婷,熊莉华.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焦虑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4):120.

[3]朱利娜,王养娥.母婴床旁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5,28(1):112.

母婴护理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婴儿;辅食;护理宣教;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影响情况

theinfluenceofnursingeducationaboutBabyFoodSupplementReasonablefortheincidenceofironDeficiencyanemia/LianGBao-chang.//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5,12(16):109-112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influenceofcomplementaryfeedingbabyreasonablecareandeducationfortheincidenceofirondeficiencyanemiaproduced.method:300infantsaged4-12monthswereselectedinthehospitalfrommay2013tomay2014,allinfantswerecarriedoutbeforeaddingcomplementarydeterminationoftraceelements,andweredividedintotwogroups,150casesineachgroup.infantsinthecontrolgroupdidnotcaretoaddcomplementarymissions,infants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nursingeducationcomplementaryfeedingbeforeimplementation,theincidenceofirondeficiencyanemiaofcomplementaryfeedingafter3-6monthsinfantswerecompared.Result:Comparedtwogroupsofinfants,thecontrolgroupofchildrenbeforeaddingcomplementaryandaddcontentinwholebloodfrom3to6monthsaftertheFetraceelementsinfoodsupplementsignificantlyreduced,whiletheobservationgroupofchildrenbeforeaddingcomplementaryandcomplementaryfeedingafter3to6monthssignificantlyincreasedtraceelementcontentofFe,whichshowedreasonablecomplementaryclinicaleffectsofsignificantpubliceducation,hadeffectivelyenhanceFecontentoftraceelementsinwholebloodofchildren.theobservationgroupinfantswithirondeficiencychanceofanemiawas12.0%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controlgroupof30.0%,intheobservationgroupwas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Baby;Complementaryfeeding;nursingeducation;irondeficiencyanemia;morbidity;impactcase

First-author’saddress:thepeople’sHospitalofJiangmen,Jiangmen529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6.040

从出生到满1岁这个阶段称为婴儿期,这个阶段小儿的主要食物为乳汁,母乳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含有能够预防感染的多种免疫物质,因而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品[1]。近几年,因社会广泛宣传教育,母乳喂养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母乳喂养率逐渐的上升,但是很多家长对添加辅食并不了解,一些家长甚至错误的认为,婴儿时期只要有充足的母乳就可以了,不需要添加其他事物。婴儿合理添加辅食的营养搭配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学问,也是需要家长朋友注意的问题,婴儿时期的饮食营养影响了婴幼儿以后的发育、成长,甚至对其一生的健康都产生影响。在重视婴儿营养问题的基础上,更需要掌握正确的育儿知识。婴儿时期的照顾和喂养不当易导致小儿营养不良以及相关的疾病出现[2]。正确的喂养和育儿知识能够从多个方面获得,健康宣教是临床上最重要的一个内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定期的进行健康宣教和知识普及,做到没病预防,有病早期发现,早采取治疗措施。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婴幼儿体内铁储存无法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求,进而出现贫血,婴儿主要表现为面色发黄或者发白,身体柔弱,容易疲倦、乏力,精神不佳,抗病能力低,注意力无法集中[3]。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年龄为4~12个月婴儿共300例进行添加辅食护理宣教,对其有无进行健康宣教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年龄为4~12个月婴儿共300例进行添加辅食护理宣教,无腹泻、肺炎以及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史,之前进行母乳喂养或者配方乳喂养,研究得到了家长的知情同意,同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所选的婴儿中,男169例,女131例;年龄4~12个月,平均(6.3±0.6)个月。所有婴儿在添加辅食前均进行铁微量元素测定,所得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将所选的婴儿根据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50例。比较婴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符合血常规缺铁性贫血,也就是小细胞低色素贫血,Hb低于110g/L,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低于20%,网织红细胞低于1.5%,HCt低于30%,血清铁蛋白低于14μg/L;低度贫血为Hb

1.3方法对照组的150例婴儿未进行添加辅食护理宣教,婴儿家长根据自身的家庭情况以及婴儿的口味添加辅食,没有进行精密的计算。观察组的150例婴儿在添加辅食前实施护理宣传教育工作,计划每天需要食用的食物,用量以及种类等。(1)育儿基本知识普及。教会父母通过小儿的体重、身高、胸腹围等数值了解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宝宝到正规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及时早期的纠正婴幼儿发育过程中存在的异常;从多个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如抱婴方式、母乳喂养、尿布使用、睡眠时间、安全防护以及预防接种等;指导家长为婴儿做被动操和亲子游戏,进而提升婴儿免疫力,增进母子感情[4]。

(2)健康宣教。向即将添加辅食的家长发放有关喂养的相关资料,实施多种宣传教育方式,例如VCD宣传片、墙报专栏、定期组织家长参加教育讲座、针对个别婴儿进行指导等,派至少主管医师或者主管护师级别的人员进行集中讲座,具体内容包括:儿童缺血性贫血的定义、发病原因、防治方法以及造成的危害,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家长了解缺血性贫血可通过药物进行补充,临床常用的铁剂为富血铁、硫酸亚铁等,在服用上述药物时还需要服用维生素C,以此来加快铁的吸收。最好是通过食物补充,增加婴幼儿的运动量,保持膳食平衡[5]。(3)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虽然母乳中铁的量不是很足,但是婴儿吸收的很好,吸收率能够达到50%[6]。如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应选择强化铁配方奶,最常用的是牛奶,不超过3个月的婴儿肠道尚未成熟,影选择豆类代替乳品,同时及时添加辅食。1~3个月的婴儿可以添加青菜水、鲜果汁以及鱼肝油制剂;处于4~6个月的婴儿可以添加烂粥、米糊、水果泥、鱼泥、豆腐以及蛋黄等;处于7~9个月的婴儿可以添加肉末、肝泥、碎菜、蛋、烂面等;处于10~12个月的婴儿可以添加馒头、稠粥、碎菜、豆制品、碎肉等。总之选择含铁丰富的辅食,例如动物血、猪肝、鱼、瘦肉、水果蔬菜、豆腐类等,咨询专业的人员婴幼儿添加辅食的方法。进行牛奶喂养的婴儿进行加热处理后方可给予,以降低由于过敏引起肠道失血[7]。

1.4检测方法两组婴儿分别在添加辅食前以及添加辅食3~6个月后,用iL-95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通过火焰法测定其全血Fe微量元素,比较两组均值。观察两组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几率、上臂围、体重指数及血红蛋白量等营养指标。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婴儿全血Fe微量元素含量比较通过对两组婴儿进行比较,对照组儿童添加辅食前及添加辅食后的3~6个月全血中Fe微量元素的含量明显降低,而观察组儿童添加辅食前及添加辅食后的3~6个月全血中Fe微量元素含量明显上升,这就说明合理辅食宣传教育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有效的提升儿童全血中Fe微量元素的含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婴儿全血Fe微量元素含量比较(x±s)μmol/L

组别开始添加辅食前添加辅食3~6个月后

对照组(n=150)392.2±13.4338.9±10.3

观察组(n=150)386.4±20.2556.4±20.4

p值>0.05

2.2两组婴儿家长对缺铁性贫血知识的知晓情况比较在对缺铁性贫血为婴幼儿常见病的知晓情况中,观察组家长为134名,对照组家长为86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0938,p

3讨论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情况下是通过这个国家儿童的营养状况反应出来的,然而营养状况也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反映出营养状况的状态,贫血问题属于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相关研究指出,世界小儿出现贫血几率高达50%,一些发展中国家更高。虽然现今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儿童的营养状态明显提升,但是仍然具有很高的缺铁性贫血的患病几率。缺铁性贫血多见于年龄在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属于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疾病,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快速,需要较高量的铁,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另外,长时间的贫血还会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为了防患于未然,应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Fe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以及细胞色素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中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参与到组织二氧化碳及氧的交换和转运过程,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酶等参与组织呼吸,促进了生物氧化还原反应。体内Fe缺乏主要表现为免疫力低下、贫血、记忆力下降以及无力等[8-9]。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基本上都来源于食物,每种食物所含的微量元素数量和种类不同。母乳是婴儿最佳的天然食物,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容易被婴儿接受,易于消化吸收,同时母乳中的Fe含量远远高于牛乳,吸收率也明显比牛乳高,一般情况下,健康母亲的乳汁分泌量能够很好的满足4~6个月以内婴儿营养的需求。但是婴儿时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快的一个阶段,一年之内身长可增加一倍,体重增加2倍,大脑迅速发育,小儿对能量以及营养素的需求量非常大[10]。当婴儿处于4个月后,主要特点为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大量的膳食铁,然而婴儿的主要食物牛乳和人乳中含有的铁量均较低,无法满足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体内的储存铁消耗殆尽后即出现缺铁性贫血,因而6个月~3岁的小儿最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这时,假如仍然以乳汁为主要食物,而不添加辅食,或者添加辅食不合理,量不足,就容易引起铁输入不足,导致机体缺铁[11]。

轻度贫血时婴幼儿临床上并无明显表现,等出现口腔黏膜、唇、食欲减退、指甲苍白、容易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生病等症状时则为中度贫血,身材矮小、生长迟缓或者智力减退、免疫力差以及常常合并肝脾淋巴结重大或者感染等症状时则发展为重度贫血。化学检验可以发现血清铁蛋白降低,血色素降低等。缺血性贫血最重要的是预防,治疗相对容易[12]。选择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硫酸亚铁、铁剂、富血铁以及葡萄糖酸亚铁等,开始服用选择小剂量,在服用药物时还需同时服用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服用铁剂时应避免服用浓茶、牛奶等物质。食疗上应注意均衡营养,多使用富含鱼肉、肝脏等食物,在正确的时间添加辅食,应全面适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保健意识也不断的增强,正向人们所说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更看重孩子的健康和营养[13-14]。因专业的限制,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均衡、科学的营养,但是一些知识的缺乏导致喂养小儿方法不正确,进而会引起小儿营养缺乏以及生长发育不均衡。因而作为专业的人员,有义务和责任开展知识讲座,正确科学指导父母怎样育儿,健康宣教正好迎合了这个需求,为父母提供了明确的科学方法[15]。

通过对两组婴儿进行比较,对照组儿童添加辅食前及添加辅食后的3~6个月全血中Fe微量元素的含量明显降低,而观察组儿童添加辅食前及添加辅食后的3~6个月全血中Fe微量元素含量明显上升,这就说明合理辅食宣传教育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有效的提升儿童全血中Fe微量元素的含量;观察组婴儿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几率为12.0%,对照组为3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婴儿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缺铁性贫血为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疾病,对儿童以后的智力发育及体格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会降低儿童的免疫力,导致多种疾病出现。预防缺铁性贫血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对于添加辅食的婴儿,家长应详细了解具体的添加方法,医护人员对需要添加辅食的婴儿家长实施护理宣传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几率,促进婴儿健康发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叶碧清,李贤芬,陈稀,等.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7):1525-1526.

[2]BaoChunjiu,wangGuofen,ZhuangHuajuan,etal.Strengthenfeedingguidanceandhealtheducationtoimprovetheparkfor3-6yearsoldchildrenanemiastatusanalysis[J].JournalofGuangximedicalUniversity,2011,14(3):310-311.

[3]刘经虎.口服铁剂加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临床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8(11):456-457.

[4]仇小强,黄才千,曾小云,等.广西三城市学龄前儿童贫血患病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36(17):415-416.

[5]YangHuimin,XiaoFeng,LiRuili,etal.0-3yearsoldchildrenincommunitybegantoaddcomplementarytim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J].ChineseJournalofChildHealthCare,2011,26(4):97-98.

[6]林湘艳.宝宝的辅食妈妈应该如何做[J].家庭中医药,2009,30(10):66-67.

[7]林洁冰,朱艳娜,梅家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与营养摄入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33(9):528-529.

[8]陈善萍,肖皓东,李红,等.895例儿童微量元素临床调查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8(5):208-209.

[9]潘雪峰,郑定容,刘志伟.1236例儿童微量元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45(13):1864-1865.

[10]HuZhongmei,BaiXuemei,GongHongyu.addedfoodanalysis[J].Journalof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2009,10(3):274-275.

[11]郭树平.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调查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0):764-765.

[12]边志华.间隔补铁法应用于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22(30):130-131.

[13]时建秋.儿童缺铁性贫血婴儿的琥珀酸亚铁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23(2):758-759.

[14]Yangwenxiang.thechildhealthclinicinfantirondeficiencyanemiaofanalysisandtreatment[J].Clinical-ChinaHealthnutrition,2013,48(12):647-648.

[15]张玉姝,刘吉伟.不同年龄患儿对护理满意度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48(29):332-333.

[16]杨静.大同市0~3岁婴幼儿贫血状况调查及病因对策研究[J].青岛医药卫生,2010,42(4):282-283.

母婴护理主要内容篇10

【摘要】:目的在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的趋势下,剖宫产产妇健康哺育喂养越来越受到众多家庭的关注。为了提高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率,让每一个婴儿都能远离配方奶粉,享受自己的权力。方法针对剖宫产产妇可能影响母乳喂养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产前培训、术前宣教、术中早接触、术后早吸吮及选择舒适哺乳等护理对策。结果随机调查360名剖宫产产妇,纯母乳喂养率达到了98.6%。结论针对剖宫产产妇可能影响母乳喂养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护理对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使产妇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消除了顾虑,建立了纯母乳喂养的自信心,掌握了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既符合现代社会健康的生活理念,又促进了社会健康文明发展。

【关键词】:剖宫产术母乳喂养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几乎含有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母乳喂养有人工喂养不可比拟的优势。对母乳喂养具有直接调控作用。目前我国母乳喂养情况不容乐观,为提高剖宫产产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的依从性,提高纯母乳喂养率,通过对我院近三年来,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选择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实施剖宫产的产妇,均无母乳喂养禁忌症,共360例。年龄20~40岁,初产妇339例,经产妇21例,其中头盆不称158例,胎儿宫内窘迫64例,社会因素60例,其他因素78例。

二: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

剖宫产术与阴道分娩不同,手术本身对产妇产生的生理、心理上的刺激,加上术前、术后禁食直接影响产妇母乳喂养。

(一)生理因素如扁平,凹陷,婴儿不易含接,导致疼痛、乳汁淤积,产妇难以忍受,影响了婴儿的吸吮,乳汁分泌不足,而采用人工喂养。

(二)心理因素产后焦虑、抑郁,护理孩子劳累、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造成产妇奶水不足,而采用混合喂养。

(三)产妇母乳喂养信心不足

1、认为乳汁不足而无信心按需哺乳。有288例产妇(占80%)认为因手术前、后禁食,术中出血使身体受到一定损失。恢复饮食后的流质饮食又不足以补充术中失血,会导致乳汁不足,因而给婴儿添加代乳品。

2、术后限制。尤其是硬膜外麻醉需平卧6小时,术后保留尿管、输液管、切口压沙袋导致受限。产妇有畏难情绪,认为无法哺乳。

3、惧怕切口疼痛。有252例产妇(占73%)因怕切口疼痛加剧,不愿接受早开奶、按需哺乳。

4、喂哺不当,婴儿含接姿势不良,造成皲裂,母亲因怕痛而拒绝哺乳。

5、认为药物对乳汁有影响。有72例(占20%)产妇认为术后静脉输入抗生素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对能否哺乳表示怀疑,间接影响按需母乳喂养。

(四)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识缺乏。产前知识、母乳喂养知识、麻醉及手术前后有关知识缺乏,是母乳喂养率下降的突出问题。

(五)奶量因素。奶量是影响母乳喂养的主要因素。饮食不当是造成乳汁分泌不足的原因。

(六)担心产后哺乳影响体形的改变。少部分产妇担心哺乳会改变体形,影响自身的形象及事业发展而不愿意给婴儿喂奶。

(七)产妇修养环境、情绪直接影响乳汁分泌。由于对医院周围环境陌生、病室人员、医护人员不熟悉,住院规则、作息时间不适应而产生紧张、焦虑心理。

三护理对策

(一)做好产前培训及母乳喂养宣教

1、做好孕期教育及产前培训。开办孕期课堂,做好保健。每天按摩及清洗2次,每次5分钟①,孕37周再行按摩更可行、更方便、效果会更好②。清洗时避免用碱性及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最好用温水擦浴。按摩可以纠正和改善异常,为以后母乳喂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做好母乳喂养宣教工作。产前对孕妇及家属尤其是对妊娠28周以上孕妇进行宣教,充分了解母乳喂养及早开奶的好处,让孕妇牢固树立母乳喂养观念,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入院后再进行强化宣教,从而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

(二)做好术前心理护理。详细告知术前准备的内容:如禁食、皮肤准备、皮试、导尿等,根据孕妇各自的心理状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以减轻心理刺激对乳汁分泌的影响。

(三)术中及时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当手术顺利取出胎儿后,及时告诉产妇新生儿的情况,新生儿脐部处理完毕,让母婴脸贴脸的皮肤接触30分钟。早期皮肤接触,能刺激产妇腺体释放催产素及催乳素,促进早泌乳,更增加了母子感情,使其产生哺乳的欲望。

(四)术后护理

1、术后认真落实三早。即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产妇回病房30分钟内,责任护士须进行母乳喂养具体指导,开始仰卧位,情况允许可采用侧卧位,完整地协助一次哺乳,以建立泌乳过程,使产妇在心理上能够接受,从而打消其因受限不能哺乳的顾虑。

2、纠正产妇认为乳汁不足的错误认识。产后泌乳是自然生理现象,不会因少量失血和麻醉而影响乳汁分泌,只有让婴儿频繁吸吮,才能使乳汁分泌增加。并且要教会产妇挤奶方法,通过挤出初乳帮助产妇克服乳汁不足心理,建立母乳喂养信心。

3、采取舒适进行母乳喂养。鼓励产妇采取坐位环抱式授乳,减轻产妇抱婴儿的负担,使腹部肌肉放松,防止切口受压,减轻疼痛,有利切口愈合。

4、纠正术后用药哺乳影响婴儿健康的错误认识。耐心讲解所用药物医生都经过慎重选择,药物通过母亲消化器官的消化吸收及肝脏的解毒后,乳汁中含量极少,对婴儿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消除她们的顾虑,积极主动行母乳喂养,保障了母乳喂养的成功。

5、饮食的指导。手术当日禁食,术后6小时进流质食物,如米汤、鸡汤、鱼汤,禁牛奶、豆浆及甜类食物。以后逐渐进半流质、软食、普食。若乳汁不足,又无其它原因,必要时用中药促进乳汁分泌。

6、术后适当镇痛。剖宫产术后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采用镇痛药物或镇痛泵,以减轻疼痛带来的消极影响。

7、采取母婴同室、按需哺乳。母婴同室是母婴实行24小时同居一室,医疗及其它操作每天母婴分离不超过1小时。按需哺乳是婴儿想吃就吃,不规定次数和时间。根据婴儿需要随时喂哺,既增强了母婴感情,有促进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五)提供良好的修养环境。孕妇入院后责任护士应热情介绍医院、病区环境,同室的产妇及家属,医院的规章制度、作息时间,消除陌生感。各项工作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打扰,确保产妇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六)指导产妇走出哺乳影响体形的误区。哺乳是一个大量消耗热能的过程,消耗热量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腿部、臀部和脸部,可以起到“瘦身”的作用。相反若不哺乳,热量不能散发出去,不但不利于保持体形,反而还容易发胖。

实践证明,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认真落实产前培训,母乳喂养宣教;耐心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心理护理;积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坚定母乳喂养的信心,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坚持按需哺乳。我科360例产妇出院时,355例(占98.6%)有了足够的乳汁,为以后4~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