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十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十篇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1:47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篇1

一、充分认识气象服务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

农村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也是气候的敏感区,气象工作与“三农”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气象工作关系农业的科学发展,加强气象工作,既有利于防范、减轻气象灾害对农村和农业的危害,又有利于趋利避害,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业效益;气象工作关系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极易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的不稳定;气象工作关系农村的民生改善,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对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严峻威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气象服务的支持力度。

二、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各地要以减轻农村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争取在3年时间内,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要加快现代化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整合气象、水文、国土资源等部门资源,优化布局,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监测分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风险评估的针对性。

(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建设。要建立县、乡两级政府气象防灾减灾领导机构,负责全县、全乡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做到重点部门有联络员,每个乡镇有气象协理员,每个村有气象信息员,落实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组织灾害防御、传播气象信息、反馈受灾情况和气象灾害科普宣传等工作。

(三)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的建设。要做好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各气象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预案演练,提高农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

(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并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重点加强对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迁建选址、农民建房等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开展乡镇、村(社区)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五)加强农村防御雷电灾害能力建设。要按照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推进农村学校等公共设施、企业以及成片农民新村的防雷设施建设,并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各地要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普与宣传,气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引导农民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提高农民防御雷击灾害的能力。各县(市)至少要建成一个农村防雷科普示范点。

三、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以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一)开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开展针对粮食作物关键农事时期的天气预报服务;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合作,及时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会商分析,指导农户采取抗灾避灾措施,保障全市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二)推进现代农业“两区”气象服务。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服务需求,在“两区”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各县(市)至少建成二个园区气象工作站和一支园区气象信息员队伍。探索建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验基地,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和小气候观测能力。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为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一对一”气象服务。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建成以气象服务系统为依托的县级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完善乡镇、村及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逐步建成农村有线广播、itV气象直播频道、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农村气象信息接收设施,使气象信息进村入户,为农民防御气象灾害和安排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气象信息运用能力。

(四)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为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认真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结合农业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等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动态预警服务;落实人工增雨作业经费、装备和队伍等,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四、以“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为载体,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

各地要在建设农村防灾减灾示范乡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按照“有气象工作站、有气象协理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气象监测设施、有气象信息接收设施、有气象科普活动”为内容的“六有”标准,全面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创建示范村(社区)的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完成所有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和100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建设。各县(市)政府要大力支持,市、县(市)气象部门要加强指导,各乡镇(街道)要抓紧推进。对已通过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验收的单位,要按照标准定期复查,真正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水平。五、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考核,完善制度。各地要把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对下一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新农村建设考核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农口联席会议制度,发改、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和参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篇2

认真贯彻落实《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制定《市气象灾害防御绩效考核办法》,修订《市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区政府要确保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办公室机构、人员和经费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周年工作方案。继续加强对乡镇政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组织协调职能,健全多灾种预警信息机制和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防御与综合防灾减灾、政府应急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各种灾情的应急演练和气象知识普及,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助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各县区要按照“十二五”重点项目“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工程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积极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推进全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项目建设。完成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项目、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工程等重点项目本年度建设任务并发挥效益。继续推进乡镇气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按照“稳定发展、优化结构”的原则,强化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构建城乡全覆盖的气象灾害防御基层组织体系。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村村响)项目建设,临洮县要完成2012年“村村响”试点建设,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和效益评估工作;县要建立2013年“村村响”建设工作机制,完成建设任务,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镇入村,重点提高农村偏远地区人员、灾害敏感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积极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建立城市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建设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开展社区气象信息员招聘和气象工作站建设。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

气象部门要进一步推进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扩大气象监测覆盖面;加强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和应用,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为核心,做好各类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特别是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及信息工作;加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安定、陇西、渭源要开展社区(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漳县、通渭要制定辖区所有乡(镇)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安定、陇西、渭源要建立以村为单元的农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要积极推进气象、水利、水文、国土、农业、林业等多部门信息资料共享工作,由市气象局开发建立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并争取在主汛期投入业务使用。各媒体、新闻单位及通信运营企业要优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审批环节,建立快速“绿色通道”。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农业部门要主动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交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深入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要完善“一县一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并深入开展,打造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区。完成马铃薯农业气象服务集成技术应用推广和通渭、临洮、漳县“中央三农专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直通式”重点服务,增加服务对象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篇3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陕政办发〔〕97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

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气象为农业服务历来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较大,需要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大棚设施采取一些调节措施。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生产生活难、农村环境条件差,极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千阳、陇县、麟游、凤翔处于渭北冰雹多发带上,冰雹灾害频多,是气象灾害多发区。每年全市都因干旱、低温、暴雨、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称“两个体系”)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对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对做好农村灾害防御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

二、工作目标

到年,形成比较健全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农民享受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农村气象预警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气象灾害损失和因灾死亡人数减少10%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围绕全市粮食增产目标,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在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陈仓等粮食主产县区建立农业气象试验站,在全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气象监测信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和粮食作物产量预测预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确保粮食生产灾年少减产、平年能增产、丰年多增产。

(二)加快气象监测站网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业农村气象服务站网建设。各县、区要逐步建立农田小气候观测、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作物长势实景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等监测站网,提升农业农村气象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完善乡镇自动气象服务站网,在每个乡镇和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立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加强防雷电设施建设,提升防雷电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围绕全市实施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结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等特色农业,发展农用气象预报、乡镇精细预报业务,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年前,气象预警服务网络、气象信息服务站实行全市所有行政村覆盖。同时,建立市、县(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直接面向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种养大户,开展专项气象服务。编制县乡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并适当开展农业气象保险试点工作。

(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各县、区政府要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围绕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灾后重建等工作做好气候论证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处置能力。抓好乡镇气象协理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两个体系”建设,将农业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如期完成。气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做好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工作。发改、财政、工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民政、气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各单位要把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二)加大经费投入。各县、区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应急指挥、农村气象监测、预警设施、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预警信息覆盖率,确保农民享受更多的气象服务。并积极探索气象服务企业、社会团体的新模式,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篇4

【乡镇防震减灾工作计划一】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上级文件精神,紧密围绕全镇工作大局,着力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升全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现制订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会议精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我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全镇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二、重点工作

1、进一步加大震灾预防力度

依法加大对一般工程、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重大次生灾害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力度。经常性开展城乡民居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专项检查,保证地震安全制度的全面落实。

2、进一步提升科普宣传水平

组织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充分抓住“科普宣传月、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巩固、完善科谱示范村创建成果,落实长效管理机制,要大力开展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并积极探索创建活动的新路子。

3、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和“三网一员”建设,规范地震宏观观测点管理,对各宏观点反映的宏观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查核实,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

4、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依法指导学校、医院、企业、村、社区等单位做好地震应急预案编制扩面或修订工作。对重点单位要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定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监督。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处置地震灾害能力。

5、搞好自身建设,不断适应防震减灾工作新要求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系统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强化责任追究和责任考核,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廉洁高效、办事公正、服务优秀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认真执行好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成员单位沟通与联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防震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

【乡镇防震减灾工作计划二】

为提高XX村村民与企业员工防震减灾安全意识,加强XX村生产生活地震安全环境建设,XX村委在市地震局的业务指导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通过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相关工作,全面提升XX村防震减灾安全保障水平。根据相关工作要求,结合XX村实际,制定防震减灾工作计划如下:

一、开展基础宣传活动:6月~7月

主要是面向村民、工厂员工进行宣传,以在人流量大的地点张贴宣传版画供来往行人阅览为主,配合派发宣传单张。由市地震局负责免费提供活动所需宣传资料及宣传用品,XX村委组织实施。

二、开展宣讲活动:7月~8月

(一)面向村民、企业员工等,利用节假日或活动日,采用播放防震减灾DVD宣传片的形式进行插播或反复播放。由XX村委负责完成。

(二)面向村委干部,村民代表,企业安全生产部门主管,学校师生代表,约一千人进行系统宣讲。由市地震局负责安排讲课内容和讲课人员,XX村委负责提供场所并组织人员到场听讲。8月份完成。

三、落实XX村农村民居建筑抗震安全工作:9月

市地震局联合市建设局、XX镇规划建设办组成工作组,与XX村委一起了解XX村目前农村民居建筑情况,重点查看有问题的建筑,提出相关改善建议,确保XX村建筑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四、建立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及应急演练制度:9月

结合XX实际,制定并通过演练逐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预案内容包括规划应急疏散路线和应急避险场所,成立综合应急救援队、通讯联络队、水电保障队、治安保卫队、医疗防疫队。根据预案,每半年组织一次全村或局部应急疏散演练。预案由市地震局指导制定完成,XX村委负责根据预案要求对各应急工作队相关工作职责及纪律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建立健全应急演练制度。

【乡镇防震减灾工作计划三】

兴隆乡防震减灾工作在上级机关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开展好工作。乡领导一班人,以对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好此项工作。2015年度工作计划如下:

一、继续做好宏观观测工作

要做好地震预防工作,观测工作是重点。年初党委、政府专门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来分管此项工作,并落实了专人负责,收集各宏观点的情况,并及时上报。根据要求,继续落实祖窑村地震宏观点,要求宏观员认真记录,及时上报。

二、继续搞好农房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

以前发生的一些地震证明地震对农房的破坏巨大,是主要危害人民群众生命的主要对象。所以防震减灾工作,建筑物抗震设防是关键。今年上半年我们将继续对建筑工匠进行农房抗震设防工作进行技术培训,要求所有农房都要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并要求工匠必须在农房建筑合同中明确按防震设计施工。

三、加大力量做好防震设防减灾工作宣传力度,使防震减灾工作做到家喻户晓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篇5

一、充分认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即便是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仍然很大,需要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大棚等设施采取一些调节措施。特别是住在山区等边远地区的农民,处于灾害敏感区和灾害易区,自救能力较弱,极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危害。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稳定经济社会建设大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全面推进“两个体系”建设

(一)全面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市气象局在每个乡镇街道建设1座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的全覆盖;要在暴雨多发的村建设1套自动雨量站,实现对可能诱发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暴雨的自动监测和报警,有效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2.畅通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渠道。切实增强农业气象信息产品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不断延伸气象信息接收末端。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庄河农网、手机短信等传播媒介的同时,市气象局要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达到乡村气象电子显示屏或高音喇叭建设全覆盖,形成覆盖面广、便捷高效的气象信息网络体系。

3.建设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市气象局要结合各地区农村经济特点和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在园区内安装配备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获取园区主要气象要素匹配指标,更好地指导农民生产。

4.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市气象局要建立设计合理、指挥科学、作业规范、评估准确、多方位服务的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平台。要按照标准加快建设乡镇人工增雨作业示范基地。结合我市农村产业结构,适时调整人工防雹作业布局,扩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提高作业效益,保障农业生产。

5.加大农村雷电防护体系建设力度。各乡镇街道要将农村防雷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范畴,完善管理机制,依法规范农村防雷工作,从源头上消除雷电灾害隐患。气象部门要做好农村雷电防护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切实降低雷电灾害给农民造成的生命安全威胁和财产损失。

(二)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1.构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实现乡镇街道有分管领导、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气象助理员、有应急响应预案,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和接收气象信息设备。乡镇街道要建立通知到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村级要建立通知到户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2.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以乡镇街道的工作人员和村干部为主体,在各乡镇街道选配1名气象助理员,下属每个行政村设置1名气象信息员,实现“乡乡有气象助理员、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市气象局要会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切实加强对气象助理员(信息员)队伍的技术服务、管理和培训工作力度,使气象助理员(信息员)掌握必备的气象业务知识,更好地担负起基层气象科技知识普及、灾害性天气预警、气象信息传播、防灾减灾措施落实的工作职责。

3.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气象部门要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南。在每个乡镇和村委会安装1套气象预警信息接收设备(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实现农用天气预报、预警气象信息和气象科普知识“进村入户”。

4.加快建立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规范》要求,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建设标准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信息站责任人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配备1名气象助理员负责气象信息服务站具体工作。

5.建立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制度。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气象部门牵头制订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乡镇街道、村、学校和龙头企业等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切实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分发和灾害应对能力。

6.推进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有计划地组织气象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区划工作,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并结合各地气象灾害特点,完成庄河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

7.加强农村气象科普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有线广播等媒体,特别要结合农事季节和灾害天气来临之际,进行大密度、多形式宣传。要利用挂图、小册子和明白卡等多种形式,将气象防灾科普知识送进社区、学校、村镇,提高广大农民的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

三、完善“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密切协调配合

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要把气象为农业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将气象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庄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庄河市强对流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方案》要求,与气象部门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协调工作,为气象部门开展气象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将气象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加大气象为农业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资金投入。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地抓好基层气象组织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层气象服务体系。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篇6

一、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市共建立乡(镇)、村两级气象信息员1536人,其中市546人、市214人,县370人、县406人,分别由各行政村、社区中的大学生村干部、水库管理员及炮手等兼任。全市气象部门通过决策服务短信平台、手机大喇叭预警信息平台等,把预报、预警信息传达到气象信息员,通过气象信息员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以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在市委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局目前已将大学生村干部纳入全市气象信息员管理范畴。与市移动公司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信息化建设合作,由移动通信部门为气象信息员开辟气象信息发送专用端口,利用农信通、畜牧通及移动大喇叭等服务平台向农民朋友发送预报、预警、科普等气象信息,充分发挥基层气象信息员协助做好气象服务作用。

加强对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每季度对气象信息员信息进行抽查核实,确保气象信息员信息真实、可靠。将中国局、省局印制的《气象信息员工作手册》、《气象信息员培训教材》等书籍、材料发放到信息员手中,近期将编制印发《气象信息员工作日志》、《气象信息员工作责任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至每位气象信息员。

二、制度制订及落实情况

各县(市)局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协调以地方政府名义下发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5月20日,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通知》,明确各乡(镇)、办事处分管农业或应急管理的副乡(镇)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兼任气象协理员;各行政村、社区中的大学生村干部兼任气象信息员;林业、农业、学校、水库及其它重要部门要指定1名工作人员兼任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明确协理员、信息员及应急联络员责任义务。要求气象信息员24小时保证手机畅通,调离工作岗位或通讯方式变更须及时上报市气象局,市气象局按上报信息更改信息平台个人档案资料。其他县(市)局也向地方政府报送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近期将加大协调力度,力争以地方政府名义下发。

完善气象信息员气象预警信息和气象灾害信息上报制度。气象部门预报未来有气象灾害时,要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至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应急联系人;气象信息员接到预警信息后,要及时通过短信、广播、电话、大喇叭、上门等方式,尽快将预警信息传递到辖区内公众手中。当信息员确认有气象灾害发生时,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快赶往灾害发生地开展灾情调查,并在2小时内将灾情信息上报至气象部门。

三、培训情况

气象信息员工作在气象防灾减灾的最基层,任务重、责任大,因此加强气象信息员管理和培训至为重要。5月21日,局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全市气象信息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气象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识别与防御、气象灾害调查方法及其它相关知识。使每个气象信息员明确工作任务,切实提高气象信息员的整体素质。其他县(市)局也于6月份先后组织开展对气象信息员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气象信息员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掌握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与传递、气象灾情调查上报等工作方法,了解气象仪器设施管理办法等,为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切实发挥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信息员人员变化较大,对信息收集、更新存在一定难度。

2.气象信息员工作大多属于义务工作,财政补贴支持经费少。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篇7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建设;防御管理内容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雷电灾害长期以来给人类及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中国作为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因为地理位置情况某些省市已经成为雷电自然灾害的重灾区。农村对雷电灾害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知度仍不足,雷击气候产生时村民的防护意识依旧淡薄,防御知识尚存盲点。本文通过分析农村雷电灾害发生现状,提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几点重要对策,倡导从气象预报到科普宣传,从构建体系到组织管理,将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系统逐步完善起来。

1防御管理体系建设

1.1农村雷电灾害现状

依据近5a雷电灾害统计相关数字分析对比得出,农村人口中发生雷电伤亡的人数远超城镇雷击伤亡人数。而这一趋势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并没有减少的现象,反而呈现上升趋势。这不仅表明了农村防雷意识的薄弱,基础防雷设施不完善,还表明了随着农村小家电的引用、电脑在农村的普及以及电力电话设施的搭建等发展的逐步推进,农村雷电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加大力度在农村普及防雷科学知识,致力于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升防雷减灾基础设施水平,依法增强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构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才能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这一系统性管理工程,成为了当今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1.2防御管理体系建设

因为我国农村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不强,相关技术还不到位,积极探索雷电灾害防御途径构建防御管理体系工作变得十分紧迫。

1.2.1普及防雷减灾知识,为管理系统奠定基础

意识水平不到位就只有被动,防雷减灾工作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宣贯防雷减灾科普知识,才能增强村民防御雷电灾害的主动性,这是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关键一环。而这种科普工作不能是一时的,应该常抓不懈,利用一切有利介质全面、有效的进行宣传,达到村民人尽皆知的程度,才是奠定雄厚的防御管理基础。

1.2.2构建完善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利用当地气象局监测雷电灾害征兆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闪电定位系统以及多普勒雷达探测系统实时监控气象变化,通过电视媒体让村民提前知晓,能够对防雷减灾工作起到先导作用。

1.2.3全员重视,政府推动

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管理,展开农村雷电防御安全工作,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更离不开农村村民的自觉参与,只有从上至下都主动配合衔接起来,才能开辟农村雷电防御管理的新局面。通过减免农村学校和自建房的防雷设施安装服务费等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都能够减少农村雷电灾害带来的危害。

1.2.4抓住农村防雷减灾的关键点

在村庄选址建设初期就要有防雷意识,对建址地区做好雷击风险评估,以避免新建村庄处于雷电高发区。农村建筑物结构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防雷措施,安装防雷装置。不断提高雷电灾害实时测报水平,重视加强农村雷电灾害预警监测信息的和传递,充分利用广播、手机信息、电视等手段第一时间预警雷电灾害,给村民抗灾避险提供有效预警。

1.3防御管理内容

1.3.1构建专业的防御管理队伍

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组件起一支高素质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专门指导农民防灾减灾。这一队伍必须规范,经过培训和认证。

1.3.2强化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责任

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责任制十分必要。依法构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的同时,加强防雷安全工作审核,定期检测防雷装置,严肃查处违反防雷减灾法律法规行为,构建完善的防雷减灾责任体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细化挂钩,才能确保防御雷电灾害工作落实到位。

1.3.3建立防雷减灾综合管理体系

明确防雷减灾管理部门,明确管理单位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化管理。逐步完善管理机制,构建主管机构和下属部门,互相配合协调工作,重点防雷区域重点监测,设立闪电监测定位点,建立相关监测档案管理办法和监督管理文件上传下达工作,制定管理监督奖惩办法,强化管理力度。

1.3.4将防雷减灾管理系统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在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加强防雷管理增建防雷设施,对电力、电视和通信线路推行埋地技术,加强电涌保护措施。对农村建筑实施严格防雷装置设计监督,不符合防雷的工程拒绝验收,杜绝构建初期源头上存在雷击隐患。

1.3.5加强事故后期整改管理

雷击事故发生后必须协同相关专家找出雷击原因,提出整改方案,落实到位,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2结语

雷电气象灾害并不可怕,而人们缺乏防灾意识,不加强防御灾害系统的管理和建设才是造成一切灾难的可怕原因。目前,构建一套科学的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来预防和降低雷电灾害保障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努力方向。然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人们对雷电的认识还不足,对雷电灾害防御意识不够。防御、抗灾等环节仍旧需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健全起来,强化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气象预报和现代化高科技相结合架构起农村防灾减灾的防御屏障,减少农村雷电灾害损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召绪,林为东,阳宏声.由一次雷灾事故引发对农村防雷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1):74-75,78.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现状;对策;内蒙古阿拉善盟

中图分类号S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0-0299-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安排的要求采取的一项支农惠农的重大举措[1-2]。这一战略措施的提出,为气象服务“三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工作领域,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基本经验和做法

做好气象为“三农”服务与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使气象服务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互适应,积极地探索适应当前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新服务模式和方法,并且根据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突出特色的气象服务,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1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长效机制

1.1.1强化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落实该地人民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目前,盟、旗县级均成立了由应急办、发改委、财政、气象、农牧业、水利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和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目标管理[3]。

1.1.2加强气象服务队伍建设。成立气象为新农村、新牧区服务专家团队和防灾减灾应急服务队伍、农业专家联盟、农民专家队伍,为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1.3加强部门合作和区域联防。与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资源、移动、联通等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分别与西部七盟、宁夏等地建立灾害性天气联防,建立联动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多部门或跨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联合会商常态化。

1.1.4强化服务业务管理。根据服务需求,修订气象为农服务方案,梳理气象服务与应急减灾业务流程,规范会商制度和气象预警信息业务流程;印发农牧业气象服务手册和气象灾害防御手册,并为广大农民发放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

1.2加强科技项目合作

阿拉善盟气象与农牧、林业、通讯运营等单位合作共同建立了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平台、贺兰山森林草原防火预报预测预警系统,形成“政府出资建设、企业承担通讯费、气象部门负责”的防灾减灾预警信息运行模式,建立了预警信息“绿色通道”。

1.3拓展重大专项项目建设

1.3.1开展地方惠民工程建设。积极拓展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求发展。目前,正在建设216万元的阿拉善盟惠民工程之一防灾减灾应急服务系统,在盟气象局建立防灾减灾应急信息平台,在三旗两区中小学建立49个应急终端接收电子显示屏,实现“直通式”应急信息服务,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1.3.2积极参与专项建设。①开展山洪地质灾害保障工程建设。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摸清泥石流、洪水沟等灾害多发地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在灾害多发地新建20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在2个旗县气象局建立数据中心处理系统和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平台,为公共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区局的支撑下,正在进行多部门防灾减灾共享服务平台、网络对接、终端接收软件开发和平台建设,真正发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作用;②开展航空、交通气象保障服务,在三旗通勤机场建立自动气象观测站,并且提供监测、预报预测预警服务;积极地组织开展神州十号发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③参与临策铁路防沙治沙工作调研[4]。

1.4拓展预警信息渠道

为了推进防灾减灾链条向基层延伸,在苏木镇建立24个气象信息服务站,在苏木镇、社区、学校、市场等人员聚集地建立65块电子显示屏,在村嘎查建立63个大喇叭;与民政、农牧业等部门采取“多员合一”方式建设气象助理员、信息员队伍,总人数达到232人,实现了村嘎查信息员全覆盖;在气象灾害多发段、危险段设立10块警示牌;开发旗县级农牧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形成了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网络、平台、工作站、显示屏、大喇叭等多渠道、广覆盖的预警信息体系。

1.5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除按照常规对阿拉善盟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模式,适时提供主要作物播种期、生长期、作物产量、病虫害、抓绒剪毛期、接羔保育期、牧草产量、冷季载畜量等预报服务及时提供农牧业气象情报、专题分析、气候影响评价、生产建议等气象服务信息外,2013年拓展服务领域,突出特色,针对种养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双峰驼保种场等专业用户,提供专项特色、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新开发油桃、油葵、双峰驼保种、额济纳旗胡杨景色、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节等专项产品,共36期;制定农业气象服务业务流程与技术规范,完善周年农业气象服务方案,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联合会商、制度。

1.6加强灾害防御知识培训与应急演练

利用世界气象日、科技三下乡、防灾减灾日、胡杨、沙漠旅游节及重大活动,深入苏木镇、社区、学校、工矿企业广泛宣传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组织灾害应急演练,增强了公众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

2存在的问题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和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建设覆盖全区、信息共享、便捷高效的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我区农村防灾减灾、农村信息服务能力,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二、建设目标

-2012年两年内,全面建成区农村(社区)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平台)、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终端、LeD电子显示屏和触摸一体机等预警服务系统,在全区镇(街道)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镇(街道)配齐气象协理员、村(社区)配齐气象信息员,开展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及时向广大群众传递农村防灾减灾信息,增强农民防灾减灾能力。

三、建设内容

(一)机构建设。

1.建立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依托镇(街道)水利工作站、农业服务中心、党政办,在全区所有镇(街道)按照“六个有”要求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1)有固定场所。各镇(街道)水利工作站应增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核定专职人员,负责气象信息服务站的管理和日常工作,经费纳入区、镇(街道)财政预算。(2)有信息设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至少要配备一台计算机、一套宽带网络、一部LeD气象电子显示屏、触摸一体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置乡村气象预警喇叭、电视机、机顶盒、打印机等设备。(3)有协理员。气象信息服务站至少要有一名协理员,由镇(街道)干部担任。负责气象信息服务站的日常工作。(4)有定期活动。及时气象信息和预警信息,开展经常性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培训等活动,更新和维护气象信息宣传栏,向气象部门反馈农民气象服务需求。(5)有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协理员工作职责、考核指标和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将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向社会公开。(6)有长效机制。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应有稳定的资金保证,所需资金主要用于服务站建设、运行维护、信息员补助等方面。

2.完善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每个村(社区)指定一名村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兼任气象信息员,原则上由农民技术员兼任,由气象部门颁发聘任证书。各镇(街道)负责对辖区内的气象信息员进行汇总,做好气象信息员档案建立保管工作,并将汇总表报送区防汛办。

(二)系统平台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市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平台),通过计算机预警终端、LeD气象电子显示屏和触摸一体机在第一时间传播到全区各镇(街道)。

(三)系统机制建设。

1.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机制。镇(街道)要建立通知到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和气象信息员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协理员通过手机、固定电话、对讲机等建立通知到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村级要建立通知到户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因地制宜,建立至少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广播、锣、鼓、信息专栏等方式向居民气象预警信息。

2.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

区直有关部门、各镇(街道)要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建立和完善以气象信息为先导的各级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各单位预案联动、信息联动、措施联动。

3.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在完善区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镇(街道)和村(社区),实现预案到村的气象灾害预案体系。在每个气象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牌,清楚表明转移路线。区、镇(街道)、村(社区)要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通过演练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

4.建立气象科普宣传和培训制度。利用LeD气象信息显示屏、气象短信、触摸一体机等开展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科普知识、灾害防御知识等宣传。区防汛部门负责定期组织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的培训。

5.建立气象服务信息反馈制度。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要及时收集当地农民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向气象部门反馈;负责当地灾害性天气灾情的收集并上报。

三、实施步骤

(一)年12月底前,完成全区所有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机构组建并挂牌。

(二)年12月底前,完成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实现每个镇(街道)有气象协理员、每个行政村(社区)有气象信息员。

(三)年12月底前,完成镇(街道)计算机终端、LeD气象电子显示屏和触摸一体机等的建设;制定并公开相应的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协理员工作职责、考核指标、工作流程等。

(四)2012年—月,完成气象信息员培训,使每个气象信息员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素质,完善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平台)。

(五)2012年6—9月,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平台)试运行。

(六)2012年10—12月,做好迎接市级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纳入镇(街道)绩效考核内容。各镇(街道)要加强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领导,明确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分管领导,确定一名气象协理员,选定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并将名单于年12月28日前报区防汛办。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全力支持。

(二)技术保障。在市气象局的指导下,各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负责对镇(街道)区域气象自动站、计算机终端、LeD气象电子显示屏、触摸一体机等设施进行巡查和初级的维护。

(三)制度保障。制定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的预警信息接收与审查、服务登记、服务项目公示、定时公开、信息员职责和考核指标、信息员培训、预警设备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每项制度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保证落实到位。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要公开。

(四)经费保障。区、镇(街道)要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平台)和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持续稳定运行。

1.建设资金。按照市级预算,每个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投资5.2万元,全区7个镇(街道)共需36.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投资18.2万元,区级财政投资18.2万元。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篇10

一是做好春运保障工作。严格执行《灾害性天气气象服务应急预案》,及时、准确、多渠道向当地政府、民众气象信息。在春运气象服务工作中,我台向当地政府提供《重要天气专报》4期,《近期气象预测》5期,预警信息2次,手机短迅800多条,及时、修改网上气象、96121、电视、广播、乡镇预预警系统等公众气象信息平台。为春运期间实现安全无事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做好梅汛期各项准备及预报工作。认真组织人员学习贯彻上级有关加强汛期工作的指示精神,及时修改和完善梅汛期应急预案,加强人员值班制度,检查各项设备和仪器的运转情况是否正常;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领导小组,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多次与国土局、三防办等部门一起进行灾情会商并进行演练,建立micaps3.0业务应用系统加强资料的分析,提高准确度,同时对预警系统进行日常维护,确保信息畅通。

三是台风期间气象服务。今年第8号热带风暴“莫拉克”于4日02时在台湾以东洋面生成。我局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台风的动向。积极收听省、地气象局《关于做好热带风暴“莫拉克”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的视频会议。同时要求做到:1、要加强监测预报。2通过传真、预警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方式做好公众预报和决策服务工作。3、给水利、国土等部门做好服务,提示其注意强对流天气引发的次生气象灾害。

同时为武警、城建、房管部门及时提供气象服务。6日-10日我台共气象预报产品多达56份、气象短讯群发收到人员达2000余人次、通过政府网发送气象产品多次,并及时用短讯提醒各部门。

在为民服务中,利用“96121”平台、乡镇预警平台,网络,广播、电视、电话多种通道传播气象信息,让民众及时了解次此风暴对我市的影响,及早做好预防工作。在台风登陆前24小时每隔3小时、登陆前12小时每隔1小时制作一次台风紧急警报,一次台风红色预警信号,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滚动播出。登陆前12小时通过信息机每小时决策气象信息,对象为市政府四套班子成员,各部门领导人,5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的书记、镇长、分管农业副镇长等共200人。通过政府网络给全市5个街道、11个镇每小时一期台风紧急警报。同时在市政府的门户网站上滚动播出台风紧急警报。“96121”气象声讯信息每小时更新一次资料。真正做到气象资源丰富,气象信息全方位、多渠道,凸显“以人为本”的主题。

四是做好重要节日的天气预报。我局专门成立了两会气象服务领导小组,气象台每天向会务组提供未来36小时天气预报,向两会驻地宾馆生活指数预报、出行温馨提示等。并把预报和气象常识结合印成500多份的宣传资料,抓住两会的机会,向人大政协领导和与会代表宣传了气象事业发展和服务理念,受到极大的好评。

为高考、中考提供特别的天气预报保障,提前、准确预报“高考”、“中考”天气。专题给农林局做了“清明节天气预报和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每日一报。4月下旬提前出台“5—9月气候预测”,向市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同时与水利局、防汛办达成共识。

我局人员在工作中牢牢把握气象服务中的“4个到位、2个首位”。利用地方政府网、速度快、范围广、时效强的特点中长期预报、旬月预报、气象內参和灾害性预警信息。临近预报使用以短讯为先,及时跟进预警信号的办法。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紧紧围绕“三农”工作,抓紧抓好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以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为重点,推进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现每个乡镇有气象分管领导、有气象协理员、有应急预案、有自动气象站、有预警接收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全市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在防汛防台抗旱及灾害性天气中的作用,积极做好培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4月23日至28日组织全市协理员赴杭州等地参加培训学习,请*省气象局周福副局长和气象台副台长潘劲松作辅导讲课,全面了解气象灾害种类、预警信号含义和防御知识等,并参观了解气象预警广播信息的原理及过程,使协理员对气象工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推广“德清新农村建设气象示范县”创建经验,实现从单纯为农业生产服务向为“三农”综合服务转变。强化海洋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房保险、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的专项气象服务,全方位融入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农网等各种平台,切实加强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气象服务。上半年对10多户农业大户进行专门的气象信息发送跟踪调查服务,并建立了信息服务联系卡,及时听取反馈意见。

根据*省气象局《关于开展乡镇(社区)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的通知》(浙气发[20*]50号)、《*省气象协理员管理办法(试行)》(浙气发[20*]146号)及应急与减灾处《关于进一步推进发挥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效益工作的通知》精神,*市人民政府相继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建立镇(街道)气象协理员和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通知》,全市立足以镇(街道)、村(社区)为依托,加强乡镇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协理员队伍,突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增强乡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在基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体现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效益,制定气象协理员信息种类的规划,建立业务化的气象信息流程。同时加强与气象协理员互动工作,在7月份局长亲自带队走访坞根等几个地方,听取气象协员对气象工作的要求及意见。根据*省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为农业专业大户服务的通知》精神,在汛期期间,按通知要求,建立农业专业大户的农村气象服务联系卡、走访农户,为农业专业大户发送气象预警短讯等各项工作。

9月初,我局联合农林局、*电视台等部门,在*二台每周三19时开通了《田园四季风》节目。主要为广大农民普及气象和农业及灾害性天气的预防的有关知识。另外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已于下半年启动,该项工作得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在全市范围内颁发了相关文件。

三、紧紧围绕平安*建设,抓紧抓好防雷减灾工作

防雷安全工作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把提升防雷安全管理与服务能力作为建设“平安*”的重要内容,依法履行防雷减灾职责。强化防雷安全源头管理,切实做好防雷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等工作。积极推进重大工程、公益设施的雷击风险评估和跟踪检测,加强农村、学校防雷避雷技术指导和科普宣传。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实际,制定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农村防雷指导意见,切实增强防雷应急处置能力。1、年检工作情况:今年我局下发温气发【2009】20号文件《关于公布2009年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的通知》,防雷站对该文件所列的所有单位进行年检,工作已完成。对文件所列以外的重点单位也进行了年检,截止11月底共计年检家数88个。2、对4*家单位进行了常规检测工作(基础检测、跟踪检测、竣工检测)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得到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3、今年共开展雷击风险评估5家。有*市气象局科技业务大楼、*温西工量刃具交易中心大楼、*市九龙大酒店、*市农村合作银行综合大楼五家单位。4、截止11月份,防雷站共审核图纸135项,出具防雷设计审核意见书135份。5、雷灾实例统计工作情况:8月4日*市横峰街道屯田村村民委员会办公楼遭受雷击,8月29日*市泽国镇联树长桥村遭受雷击,防雷站及时组织人员前往事发地点进行雷灾调查,登记的具体情况已于第一时间上报市局。6、防雷工程开展情况:今年共开展防雷工程项目数约为40家。7、防雷科普宣传情况:5、9月份出版二期防雷信息期刊,下发到全市各乡镇街道。期刊内容包括雷灾实例、防雷知识、防雷科普小知识等。6月中旬在街心公园参加*市安监局组织的全市各单位参与的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向社会民众发放*防雷、*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等宣传手册1000余份,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8、建立受检单位回访制度,基本做到让每家受检单位对每次检测的服务态度进行评价。对全体检测人员加强廉政教育,杜绝吃、拿、卡、要现象。9、防雷重点单位专项整治情况:根据温安办【2009】6号文件《关于印发*市2009年度防雷设施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防雷站对国家机关、医院、银行、易燃易爆场所等单位进行防雷检测。根据浙气发【2009】124号文件《关于下发<中小学校舍防雷安全排查工作细则>的通知》,防雷站对全市113所中小学校舍进行全面排查,并建立档案。

今年下半年,我局在城东街道坦头村建立全市首家农村防雷示范村,在建设防雷示范村过程中,严格按照《*省防雷安全示范村建设标准(试行)》要求落实五项防雷措施:一是成立了村防雷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且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本村村委会管理目标;二是制定防雷安全管理制度、雷电灾害报告制度和防雷安全员制度,编制雷电灾害应急预案;三是在新建的公共建(构)筑物、设施和民宅内安装防雷装置,同时进行定期检测;四是落实一名防雷安全员,配合气象部门做好雷电防护措施督促落实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等工作;五是在变电房(变压器)和高大树木下悬挂防雷安全警示标志,在人员主要活动场所设立防雷宣传栏,张贴雷电灾害防御宣传画等科普材料,经常性地开展防雷安全教育活动。防雷示范村的建成将在全市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促进全市人民防雷知识的普及和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通过深入开展防雷设施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巩固去年防雷设施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成果;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杜绝无证安装防雷设施,杜绝使用无省备案的防雷产品,有效遏制由雷电事故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查出整改40家,减少安全隐患20个,挽回损失经济100万,社会效益明显,为“平安*”的建设作出贡献。

根据市委市政府“五送”活动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我局积极以实际行动来响应号召,为企业防雷检测项目收费减免20%,对零地技改项目和新民之家实行零收费。这项政策的出台使广大企业进一步减轻负担,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受到广大企业主和乡镇的好评,我局以实际行动为企业排忧解难,虽然在经济上收入减少了,但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四、紧紧围绕“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决策,抓紧抓好气象信息服务

把气象事业发展放在“保稳促调”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谋划、去部署,大力发展气象信息服务,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强与信息服务行业的合作互动,提升传统气象信息服务手段的传播能力,开辟气象信息传播服务新渠道,努力提升气象信息的覆盖率,进一步发挥气象信息在防灾减灾、服务民生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与农林、交通、保监等部门的合作,密切关注相关政策调整,规范执行各项气象社会管理活动。除充分利用已有的96121、气象网页、乡镇预警系统、广播和电台外,同时我局和市广播电台合作,开通*市内第一个气象专题服务节目,更加完善气象服务网络。同时发挥乡镇预警系统、气象信息员的作用,实现气象信息在广大农村最后一公里的传递,把气象信息及时传递到每家每户,并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把用户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反馈给我们,使我们的气象服务更贴近实际。

从20*年开始,我市启动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工程,全区各街道、(镇)设立了1名分管防灾减灾的领导或机关干部担任的兼职气象协理员,各行政村也设立至少1名由村干部担任的信息员。根据要求,气象协理员负责管理行政区域内的气象信息员,组织并督促检查气象信息员做好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气象灾情反馈、气象防灾减灾指导工作。气象信息员的职责是获取气象预警信息,并在收到当地气象台站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迅速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话等方式,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到责任区公众手中。岂今*市气象局气象信息员共由928人组成,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大部分人拥有在中专或以上学历,主要由各村副主任或文书担任,村居覆盖率达到90%以上。自2009年起,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向气象信息员气象信息200多次。在去年7月末对全体气象信息员进行了集中培训(教材由省局发放),并拟印发《气象信息员工作日志》、《气象信息员责任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建立了*市气象信息员管理和考核激励制度,由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政府名义下发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文件。

去年7月16日至7月25日,我局在全市16个镇(街道)、村(社区、居委会)对900多名气象信息员进行了首期培训。2009年3月16日下午,在海天假日酒店举行全市16个镇(街道)协理员关于防灾减灾问题座谈会。在去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气象信息员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当地防灾减灾工作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20*年7月25日下午14时10分左右,位于我市西北部的大溪镇白山村叶明增信息员给我们打来电话,称他们当地下了冰雹。由于预警服务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信息员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到气象局,培训的效果首次得到显现。

五、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气象服务工程”,抓紧抓好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重点加强乡镇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升农村气象接收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实现自动气象站、气象服务系统的乡镇覆盖率双双达到80%以上的目标。今年我局在方山、石塘、一蒜新建3个自动站,目前全市已有18个,基本上做到每个乡镇1个的目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不断学习培训,业务水平也不断提升,测报工作全年未出现重大责任性事故,未出现早迟测、缺漏报现象。测报质量达到全年无错,共完成测报基数10618.6个(10月—9月)。各种仪器运转良好。Vp报传输正常。报表及各种上报材料上报及时。土壤观测业绩显著,无出现差错。加强了对全市18个中尺度自动站的巡检维护(修)工作和120米的风塔取卡任务,中尺度自动站运行情况保持基本良好的状态,报表制作和上报及时率达100%。同时,全组三人均上报和验收了(20*年9月—2009年2月)一个百班无错项目和上报待验百班无错项目。今年撰写和上报了两篇技术论文。收集了20*年南方冰冻灾害中我市交通运输部门的受灾情况。汛期来临之机,根据市局统一部署组织了一次业务自查。6月初,我们还开展了气象科技进校园活动,专门组织测报和预报人员到革命老区的坞根中学对师生进行了一次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等内容的讲解,受到了该校广大师生的赞誉。

六、紧紧围绕气象现代化发展需求,加强绿色台站建设

(1)、充分利用雷达设施,加强预报的准确性。在业务工作中始终坚持“走在*前列”的宗旨,根据“*市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市政府大力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拨付财政经费265万元,为我局的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其中大楼建设经费150万元,设备经费115万元,其中专项经费85万元。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挥724XD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长处,为气象预报服务,特别是在强对流天气预报、台风定位和强度的监视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确保预报的准确性。今年又投入40多万对雷达进行升级改造,加大数据软件系统的升级,扩大雷达的探测范围和效果。

(2)、加大投入,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我们加大投入,购置并安装了能见度探测仪、太阳能总辐射、大气电场仪等设备。这些设备的投入,为农业生产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尤其是农业新品种培植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可以提前探测预报本地区发生雷电天气0—3小时,为防雷减灾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在经费不断充实的情况下,我们将继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保证“十一五规划”的实施。

(3)、加强设备管理,提高业务水平。今年汛期前花了4000余元购置发电机一台,原有发电机作为备份,用于局里的应急保障工作。今年我局在方山、石塘、一蒜新建3个自动站,基本上做到每个乡镇1个的目标,建成后必将为我市的短时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和灾害性农业保险等提供更强大的功能。

(4)、绿色台站建设措施有力。按照中国气象局、*省、*市局建设绿色台站的要求,我局科技业务楼建设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二年来由于周边老百姓无理抵制,工程迟迟难以启动,我们通过多方的努力,三番五次去协调,向群众解释发展气象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妥善解决好老百姓提出的阳光权等问题。终于得到了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在各项手续齐备的基础上,于*年7月8日完成招投标工程,7月16日签订合同,项目于8月8日开工,09年3月20日结顶,通过验收合格后,进行招投标及采购等一系列工作,目前已进行室内装修阶段,预计明年3月份能够完工。新大楼的建成使用,将为*气象事业和新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揭开新的一页,新的气象预警服务平台的投入使用,为我市的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广大用户和社会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为*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作出贡献。

七、紧紧围绕和谐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学习、深入调研,开门纳谏、开门整改,突出实践、增强实效,始终把解决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把建章立制作为重要目标,进一步理清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实践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夯实科学发展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