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

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1:40

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1

1.设置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设置有效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境.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情境主要就是指学生需要在一个具有浓厚的研究性的环境中进行学习,需要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设置一个有效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境,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应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疑问式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过程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不小心把家里的三角形窗户玻璃打碎成几块,问小明要去玻璃店配置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需要带哪块碎玻璃去呢?通过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设置,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学习方法很重要,如果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学生会在学习中遇到很多的困难,也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教师针对学生不会学习的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能够逐渐地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规律,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一些学生不善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喜欢自己研究问题,教师可以支持这种做法,主要是由于如果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将影响到自身的研究性学习的效果,那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性的研究.而针对于一些比较活跃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水平.3.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性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策略,教师尽量避免一些负面性的评价,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着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一对一评价的方式,这样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

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数量和难度应该进行重点的把握.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教师为学生布置过多的学习任务,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即使有学生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也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另外,在研究性学习任务的难度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很多的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如果布置学习任务难度过大的话,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应该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布置相对简单一些的学习任务,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难度稍大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完成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能够实现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其次,教师的引导方式需要大胆和合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习惯,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如果学生无法完成自身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而针对于一些有能力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师最好不要过多的参与,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三、总结

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2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阐明了数学的重要作用:“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又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我们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研究手段自己获取新的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能力,从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施良方教授在《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提到“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它包括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此外还包括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程序性知识中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的形成则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尤其是认知策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学,才能掌握有意注意,思维,记忆等过程的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材料通过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认知策略,才能逐步地掌握怎么学,才能使他们能够在走出学校之后,不断地有效地学习。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如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小学生学习后可能今后再也不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那么这类问题有否研究价值呢?学习研究解决行程问题,恰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研究这类问题将会告诉我们:如何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探索条件之间复杂的隐含联系,从而创造出更新更直接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这种问题解决策略正是通过对各种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才得以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这就是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可以分成形成型研究性学习,应用型研究性学习等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致也可以有这几种。

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小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已有整数乘法运算的知识与技能,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在整数乘法中,因数扩大或缩小和积扩大或缩之间的倍数关系,那么如果小数因数去掉小数点变成整数后计算得到的积和原来的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思考研究。经过多题的比较研究,学生可明白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如果小数乘法变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积扩大了若干倍,要恢复成原来的积,只要把扩大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即可。教师继续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联系,找找规律,找找原因,学生就能得到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再如: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给出一个三角形图形,请学生量量算算它的面积大小,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法来试图计算它的面积大小,如用画方格的方法等。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看能不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用画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出其中一个的面积。能不能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试一试,学生经过讨论、试验,会试图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会发现这样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并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虽然拼的方法不同但计算的结果都一样,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象这类举不胜举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形成性学习材料,都可以作为小学数学形成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知识与技能形成性的研究性学习,而对另一种更重要的研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或应用型的研究性学习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习题的知识功能较重视,而对它的教育功能不够重视,数学习题的解答往往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上,没有认识到数学习题是一个载体,通过解答数学习题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水平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从而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重要工具。在数学习题解答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法,从一种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坚持数学运算速度的要求,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的运算技巧和探索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分析数学习题条件的实质,以及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现其中的隐含条件,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及时摒弃自己的错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解题中引导学生重视常规而又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解题中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别出心裁地提出新方法、新见解、不因循守旧,不迷信权威,善于联想、善于类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研究解答好思维性强的习题使学生得益匪浅。

如学生学习了分解质因数知识后,可以出这样一道题,两个整数的积是144,差是10,这两个整数分别是几?学生可能会把乘积是144的两个整数都找出来列成一表:

123468912

14472483624181612

这样可发现只有18与8是相差10,则18与8即是本题的答案。如果进一步提出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研究,可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整数的积相等,那么这两个整数所含有的质因数的种类与个数完全一样,知道两个整数的积,只要把积所含有的质因数进行重新搭配,就能找出各种各样的乘法算式,如果因数是整数,则这些乘法算式的个数是有限的。同学们还会根据这个结论去编出很多相关的应用题。这样就把分解质因数这样一个数学知识巧学活用了。

再如学生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去研究这样一道题,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如图所示的图形,只知小正方形的边长为6,求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学生会觉得很简单,因为它与知道两个正方形边长的题目很相似,再仔细一看,发觉缺少一个条件,即缺少大正方形边长,于是陷入一种困惑。

这时,不妨让学生试一试凭直觉你觉得面积应是几?很多人会猜是18!那么为什么呢?不妨再让学生去假设大正方形边长为已知条件,长度可以随意定,让学生去计算阴影部分面积,于是大家发现结果惊人的一致,都是18。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可以肯定阴影部分面积与小正方形有密切关系,而与大正方形没有多大的关系。此时让学生去观察三角形aeF与梯形CBeF的大小,有没有办法证明是一样大。再观察三角形aHB与三角形CHF的大小关系,会发现这里有一个等量替换的关系而恍然大悟。象这样:猜想----假设----验证----推理的研究过程将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可能悟出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要使数学习题成为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仅依靠现有的教材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与能力去创造,从而使数学习题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当然这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是每个学生每一次都能得出研究的结果,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且要强调研究性学习中团队合作的精神,一个人想不出不等于大家想不出,一个人在一个问题中思考研究出一个方面,群体就可以解决一个较难的问题。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必须引起我们数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

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采用这样一些策略。

第一,教师要准备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抽象逻辑思维也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教师提供材料开始都应该是直观形象的。

第二,直观形象的材料要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划划、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第三,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第四,教师还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迁移能力。

第五,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

下面仅以一例,说明以上策略的应用。教师给出一个问题解决的材料,现在有一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最多能切出多少块大大小小的比萨饼。(这个问题适宜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思考)。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去画一个大圆代替比萨饼,然后用直线代替切刀,先试切一刀,二刀,三刀……等等,学生动手操作,最后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切一刀,都是二块;切二刀,就有三块、四块之分;切三刀;更有四块、五块、六块、七块等多种答案。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介绍他是如何切的。学生可能一开始也不是能切出7块的,可能也是4块与5块,但他及时注意到了问题的特殊要求,再继续尝试,结果切出7块。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切4刀怎么样?怎样切才能使分成的块数最多。经过讨论,学生会得出这样的假设,如果以直线代替刀,则要使每两条直线都相交,并且交点不重叠,才有可能分出最多块。然后再让学生试5刀、6刀,这时学生会发现第5条直线、第6条直线已经很难画上去,圆也越画越大。教师可适时提出,我们能不能对已研究得出的结果排列出一张有序的数据表,来思考一下其中的规律呢?结果形成这样一张表。

观察结果,学生会发现前一个块数加上后一个直线条数,即是后一个分成的最多块数。这样就很顺利地推导出切5刀,切6刀,甚至切10刀的块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获得了第一个成果。教师这时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新的问题。如果要切49刀,50刀等,这样推算是不是太麻烦?能不能找出2,4,7,11,16……这样一串数与1,2,3,4,5……之间的关系,找找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形成大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能推导出一个计算公式:(刀数+1)×刀数÷2+1=块数,然后再进行逐个数据的验证,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取得了研究成果的高级形式----直线分割平面的方法和计算。最后还需请几个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整个研究的过程以及其中的思维活动,以利于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与问题解决的策略。这样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再回到具体的研究思维过程。是源于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参谋而不是主谋,到位而不越位。

四、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优点是明显的。

第一,促进智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研究去学习,可以使学生按照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信息。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验到研究中的乐趣,从而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再学习,而这种研究方法的雏形对将来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迁移作用。

第四,提升学生记忆品质。学生自己研究得到的成果,会把整个研究过程形成的记忆产生丰富的“再生力”而长期保持下去。

但是研究性学习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第一,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较低。第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第三,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不能实践操作的,就不能建立有效的假设,那么研究的结果就变成一种盲目乱猜,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第四,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研究去学习,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任何研究都是不现实的。

接受性学习也有其优点与局限,其优点表现为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系统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另外接受性学习对教育设施的要求较低,成本低,经济易行。但接受性学习也有其缺陷:首先,对于低年级儿童,接受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只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中、高年级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自己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光靠接受性学习是不够的;其次,接受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如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目的和内容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重点势必落在课堂教学上。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在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研究的同时,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研究性学习是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从广义上理解,其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从狭义上理解,其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索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在目前学校的教学系统中,“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实施途径:一是专门设置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的研究型课程,作为独立的实施渠道;二是作为一种学习活动的方式贯彻在学科的教学之中.目前,对前者的研究较多,对后者的探讨较少.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大部分内容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基于这方面的思考,本文着重讨论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原则与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问题解决”模式.为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一种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参考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阐明了数学的重要作用:“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又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施良方教授在《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提到“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它包括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此外还包括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程序性知识中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的形成则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尤其是认知策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学,才能掌握有意注意,思维,记忆等过程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如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小学生学习后可能今后再也不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那么这类问题有否研究价值呢?学习研究解决行程问题,恰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研究这类问题将会告诉我们:如何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探索条件之间复杂的隐含联系,从而创造出更新更直接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这种问题解决策略正是通过对各种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才得以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这就是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可以分成形成型研究性学习,应用型研究性学习等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致也可以有这几种。

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小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已有整数乘法运算的知识与技能,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在整数乘法中,因数扩大或缩小而积扩大或缩小之间的倍数关系,那么如果小数因数去掉小数点变成整数后计算得到的积和原来的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思考研究。经过多题的比较研究,学生可明白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如果小数乘法变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积扩大了若干倍,要恢复成原来的积,只要把扩大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即可。教师继续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联系,找找规律,找找原因,学生就能得到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再如: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给出一个三角形图形,请学生量量算算它的面积大小,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法来试图计算它的面积大小,如用画方格的方法等。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看能不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用画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出其中一个的面积。能不能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试一试,学生经过讨论、试验,会试图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会发现这样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并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虽然拼的方法不同但计算的结果都一样,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象这类举不胜举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形成性学习材料,都可以作为小学数学形成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1、重视研究过程原则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数学事实要被学生所接受,必须有学生理解与消化的过程.学生只有亲历数学事实的过程,才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产生学习的方案,达到掌握相应数学知识,提高相应能力的目的.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是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与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地、自主地探索与发现知识.

2、贯穿应用理念原则

新课程标准里特别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同时,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结合学习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多选一些、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应用型问题来讲解,强调定理公式的作用及怎么用,着重讲怎么将学的东西转化成用的东西,将应用意识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学数学、用数学,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增加学习的兴趣以及运用数学的能力.

四、“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提出一种适合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1、“问题解决”模式的含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模式是以“中心问题”为主线,将数学教学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引导研究、组织交流、反思总结几个部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思考、总结并形成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中心问题”是指在这次研究中最终要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通过解决教师设置的一系列较易的问题,不断重新整合和自主构建自身的知识,使自己对问题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解决中心问题,最终达到积累自身知识,提高能力素质的目的.

2、“问题解决”模式的依据

“问题解决”模式是以问题为驱动力,达到研究知识结构、研究解题方法、研究题目条件、研究题目的结论,研究学科联系及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的目的.它的作用过程是学习者在学习知识之前,首先遇到的是一个问题.问题呈现出来后学习者就会发现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知识.当问题解决所必备的知识掌握之后,学习者也就解决了这个目标问题,并且往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合了原来已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了新的知识.有时候,一个问题的解决又引发了另外一个或一些问题的出现,于是,循环往复,学习者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重新整合和自主建构自身的知识,从而促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也螺旋式地提高.

3、“问题解决”教学的模式

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进行了“问题解决”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构建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模式: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教给找问题的方法。在知识的“来龙”上找如果对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相关又搞不清的,就在此提问。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就可提出“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在知识的“怎么样”上找。如果对某一事物究竟有哪些特征,说不出或不能说完整的,就在此提问。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找

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4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二)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数学开放题与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3.社会实践与数学研究性学习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

(三)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1.数学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的地位。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一种课程定位,有助于防治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2.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关系。从初步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情况看,凡是认真参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不但没有影响数学学科内容的学习,而且还促进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数学研究性学习和现有数学学科教学两者之间,不是一个反对一个,一个否定一个,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5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选题理念

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研究课题的选取与设计,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现有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数学特点等方面来进行。无论是设计的指导理念、选题原则,还是内容选择,都不能脱离这一宗旨。

1.设计的指导理念

(1)结合学生的年龄结构的特征与所学专业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身体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一定会有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2)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研究的能力来进行设计。中职生与高中生在知识水平、理解程度、生活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别的,因此,要根据诸多因素,有层次地来设计数学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挫伤学生参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研究性学习它是一种从兴趣出发的学习。教师应把选择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在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之中,妙想、善问、敢做;让学生在合作中凝聚智慧,在交流中放飞思维,在探究中捕捉收获,在学习中寻求快乐。

(3)结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任务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设计。要紧紧围绕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目标和中学数学的总目标进行选择设计问题,同时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探究、表达、合作、交流。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对于数学研究性学习通常是以课题为载体,因此选取课题的大小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难。如果课题太大,涉及的问题面广量大,学生没有这么多的精力,甚至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展开研究,则不利于研究的深入,而且还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精力;如果课题太难,难以找准问题的切入口,资料搜集量大,花费时间长,那么就目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还无法达到那个层面上,是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的。

2.设计的选题原则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课题研究的结果。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基于怎样的选题原则呢?

(1)实际性原则。对于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的选取,应取自于学生周围环境中较为熟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就不难发现到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原理是那么地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它们相辅相成地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并不陌生,也并不高深莫测,从而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进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增添信心和力量。

(2)创造性原则。数学创造的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自数学活动中人们对数学理论和数学美的追求,外部动机源自生产实际。鉴于数学创造有两类不同的动机思想,教师在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群体的动机状况和内容的特点,设法使问题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并维持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既要注重实际性,又要着眼于学生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自主性原则。在传统的数学学习里,大量的数据信息大多是以文字形式或图形符号来呈现的,师生之间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学生是被动的。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中,师生之间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是主体,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尤且是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宗旨的,而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归纳比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着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3.设计的内容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应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是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数学问题,或者是已学数学问题的拓展,或者是相关信息的处理,或者是一些新问题的探究。

(1)选择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把已有的文献资料与现实生活中挖掘的有价值的资料充分结合起来。从当地的人文与自然、生产与生活、生存与发展、环境与资源入手,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当今的家庭购房、买车分期付款的决策问题;个人理财投保、分红获利的风险投资问题;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人口数量问题;当地耕地面积的减少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耕地面积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日用品、食品的不同包装和价格之间的关系问题;各种促销活动中隐藏着那些已学过的数学问题;日常生活中的黄金分割你知道多少;如何运用数列来讨论风险投资的问题;工程建筑、装潢用材最省的问题;用一张边长为a的正方形铁皮,如何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盒子,使其容积最大的问题;调查某种商品的销量与它的利润的关系,并决策如何可使其获利最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我们若能发现并研究这些数学问题,就一定会其乐无穷、受益匪浅。

(2)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学习内容是开放的,这就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和师生合作探求新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师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所采用的方法与策略,获取的成果与经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将这些资料积累起来,必将成为广大师生今后开展研究性学习共享的学习资源,更是学校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3)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要因人而异、因校而异。如:民用建筑专业的学生,特别关注当前高房价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可分成几个小组,就楼房的户型结构、建筑成本与售价关系、建筑工时与工效的比例关系等问题展开探讨和研究。各学校都应根据本校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形成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点的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为学生今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留足储备。

总之,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学会学习,具备探究、合作、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师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数学研究水平,捕捉社会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优化选取学习内容与方案设计,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6

数学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龙头学科,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探索中的新课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切实的落脚点,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着手点是转变教师教的观点和行为方式。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得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相互争论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从而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教师不仅仅要提供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实践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辅导和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获得了哪些创造性的见解。要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做到定量的评价与定性的评价相结合。

二、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质疑、悬念、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数学开放题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如初中数学第二册《学习指导》上的有这样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如右图“在aBC和DBC中,给出下列三个论断:①aC=DC;②aB=DB;③∠aBC=∠DBC。请你将其中两个论断作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作为结论构成一个真命题”就是一个开放性习题。学生可以任意组合进行猜想,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及猜想进行证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3.社会实践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通过学生实践,培养学生数学研究的方法论和严谨性,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动手操作和画图能力,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如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关于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长为40m的塑料网,要围成一个一面靠墙的长方形鸡栏,当它的长、宽各为多少m时,鸡栏的面积最大?此题通过学生操作与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

1.数学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定位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一种课程定位,有助于防治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2.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7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首次提出了要在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将突破传统教育中教学基本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双方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领域一个崭新课题,学术界围绕这一课题的讨论和研究,目前尚无有统一的定论。张肇丰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法。霍益、张人红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钱宏达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以上三种定义对研究性学习"邻近的属"的界定明显不一致,但我们还能从中得出几点共同的认识:(1)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但离不开教育情境,需要教师的引导;(2)学习活动不是围绕传统意义的教科书,而是围绕与学生相关的问题展开的;(3)对问题的解决是借助于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学习目的也是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的。那么,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我们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它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即学生带着研究的意识,带着探究问题的意识去学习,去从事各项学习活动,它可以贯穿在各学科学习和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的角度解释,它指的是一门课程,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问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门课程。新颁布的课程计划中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后一种含义。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门课程,或者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学生都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进入问题阶段。如果我们用"跳一跳摘果子"来形容,这时正处在营造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被激发,探究动机被启动,呈现给学生的是"观之欲滴的果子"。二是实践体验阶段。在开放的情境中,学生主动搜集各类信息,结合自己的感受,利用各种思维,梳理所掌握的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品尝成功之果,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表达交流阶段。感悟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在师生的帮助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知识更为全面,能力进一步提高,在"观之欲滴――嚼之有味――共同分享"的学习过程中,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空都得到解放。三、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类型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主要指从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它可不要拘泥于形式,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实际,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综合程度和研究方式,灵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类型。选择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整个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新教材中所提供的课题示例,只是研究性学习的大致类型,更多的课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开发。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分科性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辩性课题;从指向上看,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课题。一个好的课题应源于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教师必须避免强加于学生或对研究对象作太严格的规定。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自发选择个人感兴趣、有创意的新课题。具体类型有以下几种。

1、数学教科书中的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该类型课题是以数学教科书中所提出的课题或是该课题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它直接源于数学教学课题。如,"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下称数学)第一册(上)p133的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先让学生共同探究,如果采用方案2,每期应付款多少,总共应付款多少。它比一次性付款多付多少。再把上述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由学生自己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当分期付款采用方案1和方案3时,每期应付款额多少,总共应付款额多少,付款总额与一次性付款相差多少,然后把所得的结果填入表中。再让学生根据3个方案中的x的表示式,发现其中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概括出一个一般公式来。最后把这个公式应用于上述3个方案中进行有关计算,验证一下结果是否一致。2、数学学科中综合式研究性学习该类型课题涉及数学学科的内容,需要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进行研究。如,"研究二次曲线的作用"。老师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找出和下列主题有关的曲线;(1)行星的轨道;(2)火箭的弹道;(3)手电筒、闪光灯和其它光源;(4)望远镜。(2)、必须从下列的任务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然后在班级汇报研究成果:(1)写一个报告,给出每一种曲线的一般方程式,尽可能多地找出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准备一张表或海报,列出各种二次曲线,给出图形描绘和一般方程式,尽可能多地列出实用的例子;(3)选择二次曲线的一个例子,准备一份书面或口头报告,介绍这个例子的历史,解释该曲线的特征是怎样发挥作用的。3、跨学科的综合式研究性学习该类型课题是以数学科内容为中心,包括了其它学科的有关知识内容,类似于综合活动课的研究。它围绕某个课题组织跨学科的知识开展研究,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如,数学第一册(下)p141中的研究性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这个研究性课题是学生从已学过的向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力和速度的问题。教科书中给出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挂一个物体的问题,第二个例子是船航行的问题。在讲授这两个例子时,要让学生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如何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抽象成数学模型;另一方面是如何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再找出一些用向量知识解决的物理问题。4、社会调查式的研究性学习该类型课题是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开展研究的,在课题研究中,尽可能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它强调的是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课题内容可取用于以上三种类型。如,让学生到附近的商店、工厂、学校作实际调查,了解函数在实际中的应用,把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建立函数关系、并作出解答。参考资料:1、王小阳:"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新的数学理念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32、洪明: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83、施伟志: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泉州学刊2002、14、马复:关于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10

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8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和谐、民主、平等。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从教学形式上得到保证,但并不等于学生就全部能够顺利开展学习活动,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仍是教师。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做好教学组织安排,监控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社会性实践能力的提高,其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又有差异。具体说有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的研究性活动。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善于质疑、主动探究、努力积极求知的心理倾向。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围绕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的,以最终解决问题的表达、交流结束。因而,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分析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合作。所以,为了实现合作探索的结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也是很重要的。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广泛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性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生创新精神与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学习与探究,取得正确的结论。6.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学会利用多种手段分析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中要注意采取相关策略。1.教师要充分准备可供学生研究的基本材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相关的研究内容。教师要准确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在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动脑思考。教师提供的研究材料应是相对直观形象的,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2.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提出假设并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以事实为依据验证假设,并且修正和完善,得出括性的正确结论。3.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并有条理地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4.教师要合理将学生分组,实现学习能力的强弱互补,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

四、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9

【关键词】学习策略;英语学习效果;艺术专业

随着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和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如文秋芳、刘润清等也在该研究领域有了各自的优秀成果。在诸多关于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多数研究是针对非专业英语学生为例,其中多为文理科学生,通过对我校众多院系学生大学英语考试情况进行分析看出,艺术类学生英语成绩普遍偏低,很多艺术类学生表示考研英语对他们而言是巨大的压力,所以本课题想针对学习策略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周口师范学院200名艺术专业学生为例,对抽样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调查,意图从中得出有效的结论,为以后的英语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

一、文献综述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认知心理学对于人脑学习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在此背景下,英语学习策略也开始进入教育学者的研究范畴,aaronCarton1966年出版的著作themethodofinferenceinForeignLanguageStudy中,首次提到了“学习者策略”,但正式提出语言学习策略的则是1975年Rubin发表于teSoLQuarterly的“成功学习者能教给我们什么”。

此后,Bialystok、o’mallay&Chamot、oxford也都为学习策略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oxford提出的语言学习策略分类系统,被著名语言学家ellis称为“或许是迄今为止最具综合性的定义”。而他所设计的SiLL量表(StrategyinventoryforLanguageLearning)也被研究者广为借鉴。

国内的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最早的是黄晓华,1987年她的学位论文为中国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开启了第一扇窗,随后吴一安和刘润清与外国学者Jeffrey,文秋芳教授在英语学习策略研究领域更是硕果累累,他们的努力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英语学习策略领域的探索性研究。然而,在诸多研究中,笔者发现受试对象多数都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多数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艺术专业学生这一群体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而艺术生多数英语水平不高,很多学生深感苦恼,如何培养艺术生使用适合的学习策略来提高英语成绩的问题有待解决。

二、理论框架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

oxford指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更好、更自由、更愉快的学习语言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文秋芳教授则认为外语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使外语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其中既包括学习者为完成学习活动或任务所采取的策略,又包括学习者对自身学习的目标、过程、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采取的策略。相比之下,文教授的定义更为详尽的阐述了语言学习策略所涵盖的范畴。

Rodellis指出现有的语言学习策略定义存在着明显的4个分歧:首先,策略究竟是指可视行为,还是指大脑中无法观察到的心理活动,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其次,策略是指某人学习语言方法的总体特点,还是指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所采取的技巧;再次,学习策略是否在学习者意识(潜意识)范围之中;最后,策略能否对语言的发展产生直接的作用。虽然对于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至今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这些定义和描述已经为学习策略研究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撑。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随着策略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学习成效往往取决于对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情况。在诸多分类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是Cohen1998年列举的四种学习策略分类标准:学习策略的用途、表现形式、使用者和心理过程。o’malley和Chamot则根据信息加工的认知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三大类,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认知策略用于学习语言的各种活动之中,社交/情感策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其中元认知策略高于其他两类策略。这一分类体系虽然突出了元认知策略的地位,然而文秋芳认为它对社交/情感策略重视不够,描述不充分,同时还没有涉及学习者的观念,忽视了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于是在此分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学习策略可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进一步讲管理策略是指管理外语学习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的策略,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时空的迁移性,主要包括确立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语言学习策略是直接用于处理语言学习材料的策略,具有学科独特性,只能用于语言学习。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正是文秋芳教授的这一分类方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综述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研究中所采用的调查工具是文秋芳教授所编制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问卷,笔者在文教授的基础上对量表所涉及的26个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所得数据进行SpSS分析,研究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及跟学习效果的相关度,对教师更好地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学习策略起指导作用。定性分析研究中,笔者针对200名受试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挑出20名同学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的录音音频文件由笔者进行文字整理,对所得材料采用归纳法进行分析,对定量研究的结果进行补充。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周口师范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艺术装潢设计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新闻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三同学,共计200名,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这四个二级院系各抽50名。由于要将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相结合,所以问卷采用的是记名式。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删除漏答题目数超过10%的被试(此处不包括问卷题头的个人信息),有效问卷共计198份,有效率为99%。在半结构访谈的访谈对象挑选过程中,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的频数分析,随机挑选出20名学生进行访谈。这20名学生分布情况如表1显示:

表1访谈对象分布表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定量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所得,笔者在研究中采用了文秋芳设计的有关学习动机、学习观念及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中的学习策略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问卷所涉及的学习策略问题共包含26个5点计分的题目,从属于4个维度,分别为管理策略、功能操练策略、形式操练策略、依赖母语策略。

定性分析部分采用的是半结构访谈的调查方法,在告知受试者并征得同意的情况下,笔者对所选的20名同学的访谈音频进行mp4录音,音频材料由人工转录为文字材料。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调查问卷所得出的数据通过SpSS17.0录入电脑,并运用该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1)对200名学生对于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采用了频数分析的方法;(2)对学生的成绩和学习策略之间的相关采用了单尾相关分析;(3)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查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的差异。

访谈所得的文字材料,笔者使用归纳法进行总结性分析,从而得出定性研究的结论,对问卷的调查结果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五)数据讨论

笔者对问卷所涉及的26个项目进行分类,为确保调查的信度达到调查研究的要求,笔者对数据结果进行了克隆巴赫的内部一致性检验(Coronbach’salpha),问卷所涉及的管理策略和功能操练策略的内部一致性均达到了0.80以上,形式操练策略和依赖母语策略也都达到了内在一致性信度的要求,具体分类情况及检验结果见表2:

表2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对四种策略的使用情况的描述性分析表明艺术生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普遍不高,其中最高的为管理策略(3.273),对比文秋芳教授2001年所做的研究结果(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管理策略平均数为3.61),艺术生的管理策略仍有待培训;四种策略中,使用频率最低的是功能操练策略(2.733);对比文教授的研究结果发现,艺术生的依赖母语策略使用频率过高(3.242),而英语专业学生的依赖母语策略使用情况平均数仅为2.43。具体数据见表3:

表3艺术生学习策略类型描述性分析表

在笔者对200名受试同学的成绩进行平均分析后,取成绩较高的25%和成绩较低的25%重新分为1组和2组,对两组学生的四种策略使用情况进行频数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论见表4:

表4成绩较高者与较低者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两组的t检验结果表明,成绩较高者与成绩较低者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差异最大的是功能形式操练策略(p=0.010,p

通过对20名学生的半结构访谈,笔者发现两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差异较大的体现在功能操练策略与避免母语策略上,成绩较高者对形式操练策略和功能操练策略的使用率更高,成绩较低者对避免母语策略的依赖程度较深,对功能操练策略的使用有待于加强。

四、结论与启示

本课题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对问卷数据分析结果及访谈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后,得出以下结论:

(1)艺术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普遍不高,尤其表现在功能操练策略的使用上,距离英语专业学生的使用情况差距较大;(2)艺术专业学生最常采用的英语学习策略为依赖母语策略和管理策略,而对于功能操练策略和形式操练策略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培养;(3)成绩较高者比成绩较低者更善于运用学习策略,尤其体现在功能操练策略和避免母语策略上,两组差异较为显著;(4)成绩较低者运用功能操练策略和形式操练策略的频率较低,于此同时,过分依赖避免母语策略也对学校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限制。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取得联想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当教师的角色转换之后,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外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艺术生的外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上仍存在一定的误区,这需要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妥善加以指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外语教师应该做到根据不同学生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其学习策略进行培训,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积极培训他们多采用功能操练策略和避免母语策略。此外,外语教师还应对艺术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要学会“怎么学英语”和“怎么用英语”,构建起一座桥梁,让艺术生找到适合自身的英语学习之路。

参考文献

[1]Cohen,a.D.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Languag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2]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4.

[3]oxford,R.L.语言学习策略:教师必读[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10

周忠继、顾明远、周满生、王珠珠、刘雍潜、钱培德、谢锡金、梁宁建、倪文锦、许庆豫、杨季文、袁爱玲、祁永华、岑绍基、林小苹

(排名不分先后)执笔:林小苹

总课题特邀语文等专家组

苏立康、崔峦、陈金明、伊道恩、张定远、钱梦龙、顾之川、孟素琴、吴立岗、许汉、周励群(排名不分先后)

立项背景

1984年,香港爱国实业家周忠继先生开始潜心研究纵横汉字输入编码(简称纵横码)。十几年来,他一直与技术研发专家们共同商议软件更新换代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探讨项目持续发展的每一个步骤,并秉承“益民利众”的理念,使纵横码服务于多元化的应用群体(如幼儿、少数民族、聋哑残障人士等),积累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

2004年下半年,广东省潮州市昌黎路小学、绵德幼儿园率先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开始称纵横输入法教学实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效。2006年7月28日,来自广东、广西、河南、贵州的百余名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或校长参加了教学实验师资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前,接受了来自四个省、市、自治区共63所学校的课题申报。2007年5月起,第二期《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潜能发展教学实验课题》接受了来自广东、广西、河南、江苏、福建等十几个省的共58项子课题的申报… …一项凝聚着学术专家们研究理念和千百位教学实验教师探索热情的公益协助研究项目,正在神州大地百余所中小学开展。

项目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将纵横码的信息技术、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汉语言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人的快乐学习,主动探索,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学习技能,促进人的潜能发展,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学实验,研究具体可感的实验过程,比较典型的案例,分析详实的数据,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整体研究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探索,归纳了十项特点,特别是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理性的分析,以150多个项目学校的实验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作为实践支持,初步得出了“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对儿童认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能在较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智力发展和创造潜能”的结论。

2008年3月,在总课题组广州活动现场,中央电教馆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领导,亲临实验现场调研,一个新的机遇使实验迈上了新的台阶,实验被列入国家课题BCa060016重点研究项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牵头,总课题组与九个省市电教馆合作,在约180所幼儿园、中小学和特教学校中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此期国家课题与总课题实验研究同步进行,成果共享。

总课题组成立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组建于2005年。总课题组现有专家十五位,其中既有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又有认知心理学专家梁宁建教授,有计算机信息编码专家钱培德、杨季文教授,还有信息技术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学前教育、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专家。富有时代责任感和热情的专家研究团队,共同的理念和相互之间的默契,使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课题实验研究这项公益性协作研究事业持续发展。

课题立项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是由中国教育学会、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香港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排名不分先后)专家组成总课题组的一项利国利民利教的公益性协作研究事业。

第一期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纵横汉字输入法教学实验(4省63校);第二期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潜能发展教学实验课题研究(13省158校);第三期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17省303校);第四期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北京实验点学校延申、天津特别方案、特教特别方案等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学习者时代优秀素养形成的研究、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

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本阶段课题研究双轨并进同步发展。第一,由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再次合作,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新一轮课题实验。凡经2010年6月30日结题评估后获良好、优秀,并经过再次申报而获准的子课题,可继续成为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新一轮课题实验单位。第二,由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向中国教育学会申报而立项的公益群体协作研究重点课题,项目名称为“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促进学习者时代优秀素养形成”。凡经2010年6月30日结题评估后获良好、优秀,并经过再次申报而获准的子课题单位,也可申报。

从未开展实验而有兴趣的单位和个人,都可提出申请,递交申报表。申报表将公布于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资源库,申报截止时间2010年9月30日。

第三,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总课题组与、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特别合作项目,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快乐纵横数字体验”。

多轨并进,滚动发展,成果共享,奉献时代,造福未来。

研究宗旨

优秀语言能力与语文信息素养,是新型人才素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将汉语言学科与纵横码信息技术、认知心理学原理有机融合的创新学习方式。

潜心探索研究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有效地将纵横码信息技术、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和语文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快乐学习、主动探索精神,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促进其潜能的发展,培育“高素质、高品格、高智慧”的信息时代数字化创新人才是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课题实验的研究宗旨。

研究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逐步总结并形成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的基本理论、普遍规律和实践模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数字化学习中如何优化各种学习过程,培养学习者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中快乐学习与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意志和品质。探索在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知识的“学得─习得─建构”的新的课程结构与规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并揭示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纵横汉字输入法在幼儿认知活动中的应用),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促进其他学习群体潜能全面发展的特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与开发基于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中教与学的工具平台,协作开发具有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特色、可共享互通的软件资源。为实验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样例。

本码特点

民族性特点;创新性特点;承传性特点;简易性特点;通用性特点;快捷性特点;高效性的特点;自主性特点;人文性特点;发展性特点。

操作定义

参加实验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培训与学习,能够改变对这一实验课题的表面认识,以科学的信息化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教与学优化设计理论等指导整个系统的学习过程。

教师和学生能够领会和表述课题项目的定位、发展、宗旨、目标;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述纵横码本码的特点。

教师和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纵横码的基本原理、规则,进行计算机上的汉字输入,并运用这种高效的信息化学习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创新性学习。

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子课题的选题假设,课题研究的设计进行某一领域的学习与研究,能够根据选题设计的实验目标,选用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开展能够体现在愉快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特点的学习活动。

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总课题制订的评估方案,根据子课题设计的评估策略开展实验研究的评估与反馈。

分段目标

1.实验起步阶段――学习强化技能阶段

完成对基本原理、常用规则及常用功能(笔形、单字、词组、简码)的掌握,实行计算机上机操作。

看打――文本输入。

选打――词语游戏。

想打――看图写话、看图作文、读后随笔。

2.研究初步阶段――促进能力发展阶段

课题实验研究与课程结合,进入常态教与学,根据总课题目标、子目标进入研究过程,探索如何优化各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观察与调查相结合、定向与机遇相结合”等研究,探索纵横数字化学习如何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各子题可进行结合实验目标的微观研究,例如:

看打──眼、脑、手协同并用的快速阅读。

选打──寓学于乐的游戏式词汇快速积累。

想打──看图作文读写结合促进思维流畅。

3.研究发展阶段――探索研究学习模式阶段

进一步探索在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知识的“学得─习得─建构”的新的课程结构与规律。

通过“个案与整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科学实验方法,结合本单位实验的过程,研究具有本单位特点的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模式和可供借鉴参考的范例。

4.研究反馈阶段――评估反馈总结阶段

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总课题制订的评估方案,根据子课题设计的评估策略开展实验研究的评估与反馈。

通过抽取与组织实验样本、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根据国家课题和总课题组的结题评审方案自行评审,并配合结题总结工作。

管理原则

课题实验科学性原则。

课题实验真实性原则。

课题实验实效性原则。

成果归属全体所有原则。

成果应用既独立又共享原则。

课题评估择优奖励原则。

选题指南

1.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教学实验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促进学习者潜能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和潜力开发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不同学习群体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实验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及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

… …

2.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促进学习者信息素养语文技能的提升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幼儿汉语字词积累发展语言能力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学习者内隐学习能力开发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优化小学生识字过程及提高效率的研究。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研究优化促进小(中)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或扩大阅读量的研究。

… …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法、调研法为辅)。实验法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要进行实验设计(要有实验假设,要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要收集有关的信息和数据、案例。要对实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验证假设。行动研究法要注意五个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选用什么研究方法,以什么方法为主,什么方法为辅,可结合学校的实际和所选选题的具体情况而定。

本阶段要求进入常态教学、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形式。实验班应与常规班级一致,欢迎全校性开展。

提倡比较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可通过前测、中测与后测,进行纵向的前后比较;通过以下几种实验研究方法,进行实效性比较分析。

观察与调查相结合。

定向与机遇相结合。

个案与整体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子课题组织

建议每申报单位以单位行政领导、信息技术教师、语文教师组成子课题管理小组开展实验研究。子课题每半年(6月30日前)递交一次中期实验研究报告,每一年(12月30日前)递交一次年度实验研究报告。中期实验研究报告主要由各省组织初步评审,总课题组秘书处抽查。年度实验研究报告由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专家评审,两年为一期总结评估以综合评估方案进行评审。

对积极有效组织子题进行课题实验各省市组织机构,总课题组按原来模式给予奖励和支持。

申报方案

基本信息准确完整。

实验对象清晰明确。

实验比较同质均等。

条件基础扬长避短。

提出假设研究问题。

变量关系基本确立。

方法灵活内容充实。

预期效果突出有效。

奖励机制

经过申报并获批准的实验学校的实验情况、参加总课题组征集组织的活动成绩和实验报告评估成绩,均可作为申报奖励的资格与材料。

奖励项目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组织管理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实验校长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先行探索研究示范点校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学习能手奖。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研究成果奖。

评奖以两年为一个周期。

预期成果

组织举办“优秀实验设计与课例”和“优秀课件学习软件”、“创新学习”大奖赛或活动测试。

出版发表科研论文。

出版科研学术论著。

总结优秀成功案例。

发展纵横信息教学化学习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在线写作及评阅作文系统。

成果应用原则

子课题相对独立。

著作权限自主。

成果资源共享。

协作关系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