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十篇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十篇

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1:37

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篇1

一、毫不松懈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要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积极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动菜篮子产品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二、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尽快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着力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切实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抓好农业机械装备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要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强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四、下大力气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推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发展,推动草原生态建设,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进一步抓好农村扶贫开发。

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篇2

下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重点及促农增收措施郊区工作办公室当前,全市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的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郊区工作办以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巩固教育成果,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达到促进工作,文秘部落服务人民群众的目的,下半年我们的重点工作和措施是:一、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统筹协调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要按照发展“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的思路,统筹农业内部各业的协调发展。种植业要以“双千元田”“万元室”为目标,做好产中、产后服务工作,重点抓好农作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促销等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与铁路部门的联系,积极拓宽洋葱外销市场,确保洋葱外运销售。同时要积极招商引资,启动民间资金,抓好洋葱储藏库与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畜牧业要重点发展家庭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积极推进以“万元院”为主的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建设,突出抓好牛羊品种改良工程,不断扩大养殖科技含量,提高养殖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林业要以发展“万元田”、“万元园”为重点,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观光和林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观光高效农业,重点抓好河口度假村、新城旅游景区建设,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队伍的作用,切实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切实落实好已确定的“三结合一目标管理”法,充分发挥市属和各镇农业技术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将服务“三农”工作落到实处。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改善农业科技设备陈旧落后的状况。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不断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抓好洋葱病虫害防治、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土壤测定、洋葱无公害技术推广、牛羊品种改良、优质经济林品种示范推广等先进实用技术,不断促进农民增收。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不懈地把二、三产业作为强镇富民、增加村级积累和户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开展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劳务输出、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三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旅游观光服务项目。要抓住关城、悬壁长城旅游资源和各镇林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各镇“度假村”、“农家乐”等餐饮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提升品位、提高效益。充分利用草湖旅游资源优势,开发草湖旅游经济。四要大力发展商贸经济。进一步完善镇域市场体系建设,在镇政府所在地形成物流、人流、商流、信息流优势,活跃农村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强化工作落实,狠抓农村小康样板村示范点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原则,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样板先行、示范带动的路子,建立“政府引导、农户自筹、统一标准、示范建设”的有效机制,狠抓农村小康样板示范村建设,在建筑模式上,突破过去以“四合院”为主的高墙大院、人畜不分的建筑模式,把生活区与生产区相分离;在建筑布局上,尊重群众的需要和愿望,在群众自愿,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允许农民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打破镇、村、组行政界限,鼓励农民跳出旧宅建新区,也可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提供优惠政策,由开发商筹资先修后卖,打开住宅建设局面。将样板村示范点建成设施完美、生活方便、便于管理、环境优美的新一代居住小区。五、切实加强项目建设,以项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上下协同,紧密配合,切实抓好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一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上的政策导向,积极向省上、国家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二要积极向市上争取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和国拨省投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争取省、市财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三要创造条件,以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金工作。要重点抓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农村“一池三改”、日元贷款防风治沙、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生态公益林保护、优质无公害洋葱产业基地建设、肉羊胚胎移植技术应用、蔬菜花卉制种等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以项目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下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重点及促农增收措施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篇3

上半年,松原市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省农委中心工作,扎实开展,措施得当,取得了一定成绩。

高标准完成春耕生产任务,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867.6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647.39万亩,(玉米1284.7万亩,水稻170.5万亩)。全市共投入春耕生产资金34亿元,投入底化肥100万标吨。从目前看,全市农作物总体长势良好,呈现苗全、苗齐、苗壮的喜人景象;政策扶持和组织推动合力显现,棚菜生产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蔬菜大棚达4500亩,其中暖棚1250亩,大棚3250亩;推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农机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共争取购机补贴资金14170万元,其中,购机补贴12880万元,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补贴资金1290万元。全市推广新机具10150台;实施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8.6万亩;保护性耕作13.7万亩;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到6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83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1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0户。粮食加工量达到150万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加工量与销售收入实现了双增长;突出示范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到6月末,全市开工项目达到162个,完成投资7亿元。完成“四清”、“四改”的村161个。建新式农居1600户。争取到省级示范村专项补助资金项目115个,申请专项补助资金2915万元;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工作有了新进展。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5万公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6.8万公顷。另外,在省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松原市申办全国第八届农运会工作已经结束,目前正在全力以赴进行全国第八届农运会的各项筹办工作。

下半年,松原市农业农村工作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切实抓好农业生产。重点抓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深入抓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和五项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全力抓好棚菜开发。继续加大典型的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大投入,确保全年棚菜任务的完成;三是稳步推进农机工作。力争年度购机补贴资金额度达到2亿元。全力抓好以玉米收获为主的薄弱环节农机生产作业,努力将收获作业机械化水平从上年的26%提高到35%以上;四是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五是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重点抓好松原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和运营工作,使之尽快成为全市集产加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六是继续深入农村改革和经济组织创新,增强农民进入市场和抗御风险的能力。(松原市农委供稿)

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篇4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relationfeature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indifferentstageofruralindustryinchina,putforwardthecoordinatedtheory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bystages,regionsanddegrees,discussedthecoordinatedroad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fordifferentstageofruralindustryanddifferentareaofchina.

关键词农业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阶段性区域性

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村工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是我国农村工农业关系的主要体现。但农村工业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两者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工业发展并不是总是对农业有利,认识到这一点,选择适宜的协调发展道路,发挥农村工农业之间的正关系,抑制负关系,对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十分重要。我们在广东东莞市,江苏无锡县,山东诸城市、苍山县,湖南双峰县,四川米易县等17个典型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不同地区、农村工业不同阶段的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特征,提出了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1农村工业不同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的特征

依据反映农村工业发展水平以及与农业关系特点的若干指标(如人均农村工业产值、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农业人口人均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等),根据17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及全国总体状况,确立每个指标在各个阶段的范围,运用要素贡献率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法,确立各项指标的权重,将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关系划分为五个阶段:

1.1第一阶段为“农为主,工萌芽”阶段这时工业刚刚开始发展,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低于5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不足4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小于0.5,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小于0.2,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小于10%。农村工业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的剩余资金、剩余劳力、剩余农产品和占用少量土地,对农业的竞争作用不明显,对农业的互补作用也不大。

1.2第二阶段为“农哺工,工起步”阶段工业开始发展且以外延型发展为主,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500—1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为40—5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5—1.5,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2—0.4,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10—20%。农村工业发展占用较多的资金、土地和吸收较多的农业劳动力,体现出农哺工的特征,这时工业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如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以工补农等)还较小。总体上看,劳力转移对农业利大于弊,而资金对农业的争夺对农业弊大于利。

1.3第三阶段为“工农业互争互利”阶段农村工业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1000—3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7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1.5—3.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4—0.6,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20—50%。对农村资金、土地具有明显地竞争作用,但农村工业通过工资和以工补农对农业资金的返还已较为明显;劳动力的数量竞争开始出现,质量竞争较为明显化;体现出互争互利的特征。

1.4第四阶段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阶段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3000—10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为70—9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3.0—10.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6—1.0,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50—80%。农村工业发展到具有补农的实力,但全面改善农业现代化条件的水平还未达到;农业劳动力在现有规模下出现局部不足或季节性紧张,农村工业占用土地较多,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开始分化,以工补农水平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好、农村工业发展相对集中,农业及粮食生产继续发展;相反,农业及粮食生产出现下降趋势。总体上资金关系对农业相对有利,劳动力关系对农业相对不利;体现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的特征。

1.5第五阶段为“工为主,农分化”阶段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10000—20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的9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大于10.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大于1.0,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高于80%。农村工业已具备建农的实力,关键是政策的引导,或者以工建农、农村工业集中发展保护农田,农业规模化经营解决劳力不足和提高农业及粮食生产的效益,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或者工业发展不顾农业,大量占用农田,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弱化,农田抛荒、半抛荒,农业萎缩;体现出工为主,农分化的特征。

2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梯度推进理论

依据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特点,以及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的特征,提出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梯度推进理论,该理论包含三个部分:

2.1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一个相对而又抽象的概念,内容十分广泛,可概括为下面五个方面:①农业发展水平与农村工业水平的协调(简称水平协调)。水平协调包括总量协调、速度协调。②农村工农业之间的投入结构、技术结构的协调以及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与农村工业水平、结构之间的协调(简称结构协调)。③农业与农

村工业在资源要素流动及配置上的协调。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等方面(简称要素协调)。④生态环境协调。农村工农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简称环境协调)。⑤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还包括广泛的社会内容。通过工农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使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别,减少贫困,增加农民受教育的范围与机会,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通过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的扩散,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过时的思想观念。搞好农村社区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从多方面缩小城乡和工农差别(简称社会协调)。

2.2阶段性协调发展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不能以单一标准来衡量两者关系协调不协调;也不是只有农村工业的高级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才会取得协调。协调是动态的,每一阶段均有其协调的内容与形式,只是不同阶段两者协调发展(关系)的体现不同而已。由于农村工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村工农业协调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和侧重。在农村工业处于起步阶段的地区,协调农村工农业的关系,其重点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建立稳固的农业基础,适度发展农村工业。在那些农村工业已具备雄厚基础的地区,协调两者关系,其重点应放在促进企业利润向农业回流,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方式促进农业稳步增长,达到改造传统农业的目的。

不同区域(区位),由于自然条件、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农村工业在规模、行业与技术的选择上均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导致了农村工业与农业发展关系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与模式应有所不同。以上三点构成了该理论的实体。我国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应以该理论为指导,脱离了协调性、阶段性和区域性,我国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是不可能的。

3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3.1确立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方向。因为农村工业化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在中国大多数地区,没有农村工业化便没有农业现代化。但农村工业化并不是农业现代化的充要条件,农村工业的发展并不能自然带来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不同阶段,工农关系不同,农村工业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也应不同;不同地区农业与农村工业发展的特点不同,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在确立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时,必须紧紧围绕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关系特征,以及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区域发展特点,即必须以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梯度推进理论为基础。

3.2立足工农业协调,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不同,不同地区农业与农村工业发展的特点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道路不是一条,而是多条道路构成的一个道路集。通过大量调查与研究,从农村工农业关系状况以及区域特点的角度,把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3.2.1以农为主,农业延伸、推动农村工业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而非农产品资源缺乏,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一、第二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农为主、工萌芽或农哺工、工起步。随着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产品总量剩余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发展高价值作物和特产作物开发,迫切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来增加农产品价值、稳定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价值,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这条道路适合广大的以农业为主、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工业刚刚起步的内陆地区。如山东省苍山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一阶段,农村经济以农为主。该县利用大蒜生产的优势,推动了蒜苔冷藏、保鲜、大蒜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农业延伸、推动农村工业发展的农村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3.2.2以农为主,农村工业靠资源开发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中农业仍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但当地矿产等非农产品资源丰富,具备资源开发的优势。农村工农业关系还基本处在第二、三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农哺工、工起步或工农互争互利。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步显示出来,通过资源开发,在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部分的利润回流,对农业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工业的发展也促进农产品,特别是加工产品市场容量的扩大,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类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往往是薄弱环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这条道路适合于中西部非农产品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工业水平还较低的地区。如湖南省双峰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二阶段,农村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该县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建材、煤炭采选为主要行业的农村工业,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走出了一条以农为主,依靠资源开发农村工业的道路。

3.2.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中农村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农村工农业关系基本处于第三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工农互争互利,资金关系的矛盾比较突出。这类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具备发展畜牧业和高价值作物的优势;地理位置较好、交通发达、国内市场容量大,也有发展外贸的优势。通过市场和外贸的拉动,促使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带动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条道路适合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较快和具备外贸条件的广大东部农区及部分中西部农区。如山东省诸城市,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二阶段末,第三阶段初期。该市在发展外贸基础上,依靠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业基地建设,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业与农村工业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典例。

3.2.4以工补农,农业稳定发展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工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所占份额甚小。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四、五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工补农、农业开始分化或工为主,农分化。这类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但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和素质下降的

问题突出,这时农业发展往往出现分化现象,或者通过以工建农,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农村工业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或者农村工业发展不顾农业甚至侵占农业造成农业萎缩。走以工补农,农业稳定发展的道路,必须在坚持以工补农的同时,农业的结构、规模、技术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农村工业利润回流主要靠政策引导,农业调整要以机械化和扩大规模为重点。这条道路适合于沿海、城郊农村经济发达,人均耕地资源少,且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的地区。如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五阶段。该县在不断壮大农村工业实力基础上,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方式,积极完善农业投入机制,稳定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农业没有出现萎缩。

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篇5

同志们:

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乡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其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安排部署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全乡农业农村工作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正确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09年,全乡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级党委1号文件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全乡农业丰产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和谐稳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乡农业总产值达2.8亿元,同比增长7.2%。农业增加值13315万元,同比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94元,同比增长20%。

(一)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粮油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33万亩(复种面积);粮食产量在夏粮较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6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油菜播种面积9980亩,产量1059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建成烟叶、魔芋、蔬菜、林果、药材等标准化板块基地8个,面积1万亩。烟叶种植面积达1.91万亩,完成收购量600万斤,烟农实现现金收入6600元,实现税收67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发展关口葡萄、红心猕猴桃2000亩。畜牧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全乡出栏生猪4.6万头,以“1350”、“150”为养殖模式,建万头养殖小区1处,千头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牧业收入实现0.94亿元,增长10%。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新发展。新增了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巩固培植龙头企业2个,新发展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品牌建设有新突破。新增、续展保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新申报注册农产品商标1个。“益寿”商标被评为省级著名商标。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总数达到17家。

(三)农村基础建设显著加强。交通事业加快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34.7公里的通畅工程任务;完成村坊经济循环路3.5公里,全乡完成路基改造39公里,新修组级公路和上档升级完成23条47公里。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后塘、龙潭、小西湖投资520万元的农综项目在2010年1月底已全面竣工,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300亩。完善集镇饮水工程,切实解决了13976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进一步加强。后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已基本完成,2个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了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烟水配套、育苗大棚等建设力度加大。建蓄水池1.6万立方米,铺设管网60公里,新建烟叶晾房1600栋,进一步改善了烟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生态家园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新建沼气池1000口;完成化粪池建设6000口,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初中阶段学生入学巩固率达到95%,中考成绩居全县乡镇第一,完成投资132万元的石马中小学学生宿舍改造。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体系日趋完善,重新布局规范设置40个村级卫生室,新建了7个村级卫生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了健康、和谐的良好态势。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计划生育“六到家”优质服务,对6名农村独生子女考上一类大学实行了奖励,全乡2009年出生681人,其中政策内674人,政策符合率98.97%,出生率11.55%,人口自然增长率5.61‰,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农村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以腰鼓队、健身舞、民间乐队为代表的民间文体活动与运动会、球赛、棋赛等现代体育活动融为一体,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

(五)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以钱养事”新机制运行良好。按照“供需见面、平等协商、双向选择、组织同意”的原则,全乡12个农村公益组织与90名上岗人员全部签订了服务合同,实行了合同制管理。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林权改革基本完成。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兑现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家电和汽车下乡等各类财政补助资金659.41万元,兑现率达到100%。“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稳步实施,共申请中央及省级资金111.16万元。

(六)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扶贫开发卓有成效。启动了后塘等9个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完成65户扶贫搬迁任务。贫困村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自2009年6月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以来,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的新农村示范乡镇建设领导小组,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实施“三步走”的战略,提出了用三年时间打造出“六个全州一流”的奋斗目标,确定了今后三年新农村建设示范乡的主要建设任务。

2009年,全乡的农业农村工作不仅实现了全面发展,而且亮点突出,看点增多。公路建设管理、烟叶生产、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奖补政策试点、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电力设施保护等工作,得到了州、县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开年以来全县新农村建设督办会和全县旅游开发专题会在我乡召开,为我乡的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的结果,是全乡各级各部门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努力工作、辛勤劳动的结晶,为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取得“三农”工作的更大成绩奠定了基础,增添了信心和决心。

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认真分析当前全乡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从全乡农业发展的客观现状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轻视,目前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初始阶段。虽然多年来我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但由于山区农业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农村点多面广等特点,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投入仍然显得不足。从全乡长远发展的目标任务看,对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压力不容回避。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要求高、压力大,而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这些问题表明,我乡目前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大乡而不是农业强乡,农业农村经济仍然是我乡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还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良好的政策支撑。中央连续七年以“1号文件”形式锁定“三农”,今年1号文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进一步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投入力度,含金量很高。省、州、县1号文件也对“三农”工作提出明确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强化了政策和资金投入。同时,还有扶贫开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和“616”工程对口支援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只要我们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努力争取国家、省、州、县投资,就能够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刚性投入,放大财政投入效应,解决投入不足的矛盾。坚实的发展基础。长期以来,全乡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三农”,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大力支持“三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特别是去年县直单位全力参建、对口帮扶,为我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明显的发展优势。随着新农村示范乡建设和“一品两河”旅游景区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我乡农业农村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建设新农村。

当前“三农”工作的形势和有利因素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增强信心,抢抓机遇,进一步总结经验,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够在2010年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一定能够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力促2010年“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根据中央、省、州、县农村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2010年全乡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1号文件精神,按照“特色**、小康**、和谐**”的建设目标,奋力实施“农业稳乡、工业富乡、旅游强乡”三大战略,以全省新农村示范乡镇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品牌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63万吨,新增特色农业基地1万亩,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个以上,以旅游服务为重点,促进全乡第三产业发展;新培植民营经济大户15户,新培植税收过50万元企业2个;转移农村劳力200人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达到4000元,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涉及农民负担案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围绕2010年全乡农业农村工作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板块基地建设,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我们要按照全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把烟叶、魔芋、林果、药材、畜牧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按照制定的规划抓紧抓好抓实。继续推进“千亩村(片)”工程,切实抓好7个烟叶专业村、重点打造6个千亩连片示范线和2个现代烟草农业核心示范园,烟叶面积达到2.25万亩。着力打造万亩魔芋产业带、万亩葡萄、猕猴桃林果产业带和21个魔芋专业村、5个畜牧专业村、3个药材专业村、8个林果专业村等一批千亩(万头)专业村建设。继续推进“科技兴农”工程,着力提升基地建管水平。要大力加强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猕猴桃、关口葡萄,必须走自育自繁之路。重点培植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养猪大村2个,新增“150”养殖模式为主的规模养殖小区3个、“1350”养殖模式为主的家庭牧场30个,确保全年生猪出栏5万头。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率、能繁母猪参保率达到100%。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模式。重点围绕五大特色产业推广烟叶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魔芋次生茎育种和标准化栽培、主要特色林果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地道中药材主要品种Gap栽培等技术。

(二)着力“三个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按照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抓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今年要力争在三个方面有新的突破。在龙头企业的扶持上有新突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优化配置政策、项目和资本,围绕主导特色农业产业,选择1—2家机制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力争培育形成几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对已具有一定规模、富有市场前景的种养殖和加工大户给予支持,逐步培养成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品牌创建上有新突破。把创建和培育几个在全州全省叫得响的农业品牌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抓手,坚持产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并举,扶优扶强与新品牌培育并重,加快农产品品牌创建,最大限度地放大农业品牌效应。要重点扶持关口葡萄、猕猴桃等果品做大做强,提升品牌效益;鼓励现有魔芋产品企业、畜牧企业整合资源,整合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品牌商标注册,积极培育1—2个农业特色品牌。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有新突破。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搭建农户与企业和市场的桥梁。

(三)注重城乡统筹,努力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继续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低丘岗地改造等重点项目。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建制村通达工程、通村油路、经济循环路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公路规范化养护工程,进一步健全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全面完成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着力构建生态屏障;推进清洁家园工程和生态家园建设工程,配套建好一批垃圾处理池。新建沼气池750口,新建村级后续服务网点5个,新建农业经济循环示范村1个。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村庄整治力度,着力整治农村点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力度,重点加强植物防病虫、畜禽防疫情、森林防火灾、库区防地灾工作。加强防雹体系建设,提升防雹能力。推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通讯、计生和新农合、新农保等重点事项的落实,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抓好集党务、政务、商务和服务于一体的村级综合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乡集镇和中心村镇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四)坚持“四基兴村”模式,强力推进扶贫开发

今年是全面完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的最后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的重要年。要继续坚持“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层组织”的“四基兴村”模式,巩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全面完成2009年启动的9个重点贫困村建设任务,新启动23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积极稳妥地实施扶贫搬迁工程和生态移民工作,各村和乡直各部门要早规划、早行动,严格按照“户申请、村申报、乡审核”的程序,把真正需要搬迁的贫困户纳入扶贫搬迁对象。

(五)构建“村、片、乡”示范格局,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继续坚持“巩固、提高、发展”和“村、片、乡”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按照总体规划,积极争取省、州、县各项支持政策支持,重点打造村坊村一组至校场坝村十组精品生态农业观光长廊,加快村坊、校场、石马、后塘、**集镇小区建设,将集镇周边的原隶属于**片区的花果坪居委会、小西湖、田家坪3个村单列出来,成立集镇片区,加强集镇建设力度、彻底改变集镇面貌,有序推进各村新农村项目建设,确保年度建设任务向省、州、县交硬账,促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六)聚集农业资源,强化涉农项目争取和政策落实力度

切实抓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兑现落实。今年中央继续实行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和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扩大了马铃薯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了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增加了农机具购置补贴,继续实施落实“汽车下乡”、“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将这些惠农补贴政策按要求及时兑现落实,并要加强监督检查,不得将补贴资金抵扣农民交费。要积极用好和落实好省级“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组织农民筹资筹劳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千方百计抓好项目争取工作。中央和省1号文件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方面,都有项目投入和资金支持。我们一定要瞄准项目投向,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各对口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下大力气做好争取和落实工作。严格工程“四制”原则,实施好、管理好已到位项目。认真落实好信贷贴息等涉农优惠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门槛,缩短审批时限,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农业信贷规模要比上年净增20%以上。要大力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广泛吸收和利用乡外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农业基地建设、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配送业。建立农业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进行集中推介,重点招商。

(七)强化绩效考核,形成“三农”工作强大合力

“三农”工作关乎全局,涉及方方面面,可以说没有部门不涉农,没有不涉农的部门。我们要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勇于探索实践,大胆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营造一个强农促农支农的良好氛围。今年,乡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强化对各村和乡直各部门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绩效考核。乡党政综合办公室每季度对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通报,对执行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年终进行总结考评。“三农”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仍是各片区、各村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主要依据之一。各片区和各涉农部门都要增强争先晋位意识,都要在“三农”工作中出成效、出经验,要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中,力争在全县乃至全州、全省、全国有地位、有影响。

三、立足“早”字抓落实,切实做好当前农业农村工作

二十四节气已过春分,当前正是春耕备耕的大好时节,乡直各部门和各村要把抓好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精心部署,狠抓落实。

(一)切实抓好春耕备耕和农业生产工作。抓好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具的调运、储备和供需监测工作,做到农资供应足、品种全、价格稳、质量好、服务优。要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杜绝各种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发生。切实抓好粮油生产。要针对小麦、油菜、马铃薯等春季作物的苗情,组织农户加强田间管理,突出抓好追肥、清沟排渍、防治病虫等措施的落实,继续抓好二高山以上地区马铃薯的种植。抓好特色农业产业春季生产管理。要采取得力措施,抓好烟叶育苗、面积落实和草签合同工作,确保按期完成播种育苗任务。要组织农户重点对林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加强水肥管理,及时做好清园、培肥、修剪等工作。要认真落实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农民做好牲畜的补栏、畜禽春配春孵,大力推进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推广节本增效科学饲养技术,提高健康养殖水平。

(二)切实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防灾减灾工作。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畜禽免疫工作,做好免疫效果检查和监测,保证免疫密度和质量;继续做好禽流感、猪蓝耳病等疫病定时定点持续监测;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确保及时掌握疫情态势,提高疫情防疫应急能力;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确保流通环节不传播疫情。加大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和综合防治,重点抓好小麦条绣病、油菜菌核病、蚜虫等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深入开展葡萄、猕猴桃等果树虫害灭杀工作。加强冰雪、低温、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防范,特别是要做好果园、茶园、蔬菜等作物的防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篇6

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是春节过后市委召开的一个大型会议,也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市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专门听取了有关部门关于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刚才,爱美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对20*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对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会议还对20*年全市农业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各县(市、区)就2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完成情况及20*年工作打算作了很好的发言,大家都深受启发,倍受鼓舞。希望同志们根据这次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20*年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下面,我再强调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年是我市农业稳定发展、农村深刻变化、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一年来,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总的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四年丰产丰收,总产达到万吨,增长%;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增加值达到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连续四年增速超过两位数,首次实现连续四年每年农民增收元以上。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战略深入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1家;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累计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4万亩;畜牧养殖密集区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三大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发全面推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项工作扎实稳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振奋人心。三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增农村沼气用户万户,累计达万户,解决了万农民的用气问题;完成农村安全饮水万人,累计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6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40.3万人;累计解决和巩固温饱贫困人口24.43万人,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39个,累计完成157个;农村公路建设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投资2.1亿元,新修乡村道路548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97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明显加强,完成“盲点村”电网改造185个,17万农民用上了电;13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快速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四是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土地流转改革稳步推行,在XX县率先开展了土地流转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粮食、供销两系统的流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四荒”拍卖造林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供销社等多项改革取得新进展。五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投入“两免一补”资金1.4亿元,共惠及学生174.7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投资550万元新建国债卫生院9所;全面推行和完善了农村低保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巩固加强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驻村帮扶工作扎实进行,全市共抽调名干部深入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驻村帮扶,共落实帮扶资金万元,协调引进项目资金余万元。六是农村党建工作全面展开。通过实施农村党建工程,全市70%以上的农村党组织达到了“五个好”标准,71%党支部书记达到“双强”标准,构建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终端接收点3634个。建成全国文明镇1个,全省文明村镇12个,全市文明村镇112个,全市73%的村庄达到了平安创建标准。

20*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力量同向合力的结果,而根本的一条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20*-20*年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明确了“三农”工作的核心、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今年中央1号文件又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出台了更加有力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更强大动力。可以说,这5个中央文件围绕加强“三农”工作的主线,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构建了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搭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了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同时,中央又相继出台了种粮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种子补贴和免收农业税等一系列支农亲农惠农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实践充分证明,中央也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这些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是符合农村实际的,是深受农民欢迎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回顾我市过去的一年,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确实很好,成效确实显著;综观当前的变化,农业农村发展机遇确实很多,挑战确实严峻;放眼未来的发展,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确实很高,任务确实艰巨。总的来看,农业仍是弱质产业、农民仍是弱势群体、农村仍是落后区域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仍处在攻坚克难阶段,解决好我市“三农”问题任重道远。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农民富,国家强”。“三农”问题,始终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强调: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在去年底中央农村会召开之前,总书记还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防止明显通胀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大意不得、疏忽不得、放松不得;总理作出批示,要求把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三农”工作,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必须坚持优先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中央领导的讲话和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在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极端重视,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极端关注。省委、省政府对“三农”问题也高度重视。1月7日,省委书记XXX在省委常委会上,就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时强调指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必须要把握三个工作方向、四项原则和六个工作着力点”。结合“三农”问题针对每一个要点都进行了详细阐述,三个工作方向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三农”大好形势;四个原则即重心不转移、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松劲、扶持不减力;六个着力点是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产业化发展为先导、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转移农民为重点、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1月12日,XXX书记又就贯彻回良玉副总理来XX视察农业农村工作指示精神时强调指出,做好我省“三农”工作,必须努力做到“四个始终不渝”。即始终不渝地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决不动摇,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好粮食生产决不动摇,始终不渝地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决不动摇,始终不渝地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决不动摇。这两个讲话又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传达。同时,XX省长、XXX副书记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针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也都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重视“三农”的战略思想。对此,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开创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20*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这是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干部群众关切的热点,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我认为我们要努力做到“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十七大提出,“要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工作重点,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重要基石,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努力方向。

二是必须要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三是必须要改善农村民生。在教育方面,强调教育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在就业方面,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收入分配方面,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社会保障方面,强调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在医疗卫生方面,强调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必须要保证农民平等权利。保证农民的平等权利,必须树立公平对待农民的理念,完善保证农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政策法规,营造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氛围。

因此,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准确分析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深刻把握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密切跟踪农业农村正在经历的广泛而复杂的变革,清醒认识农业农村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务必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进全市农业农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加大农业农村投入为重点,切实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较快的有利时机,不断巩固、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是要抓好中央、省委政策措施的落实。按照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谨慎,要切实做好“五个三”的落实,即切实做到“三个明显高于”、“三个调整”、“三个继续加大”、“三个提高”和“三个大幅度”。二是要抓好各项补贴资金的落实。要坚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继续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农机具、测土配方施肥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项补贴力度;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力度;要继续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二)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一是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今年粮食生产发展起点比较高、难度比较大、不确定因素也比较多,必须把粮食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推动力,推广一批优质品种;要充分发挥产业的支撑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带动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致富;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力,保持农业不断增效、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要发挥改革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充分发挥基础建设的保障力,保障粮食安全丰收。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机遇。

二是要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菜篮子”产品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百姓生计。要认真研究去年以来猪肉、食用油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把握产销波动规律,要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高度认真抓好,尽快健全有关促进“菜篮子”产品生产的长效机制,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价格稳定和市场稳定。要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继续加大防控体系建设力度;要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和保护,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构筑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坚固防线,让消费者吃上营养、安全、放心的食品。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四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抓紧研究制定农产品加工业政策,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层次、大幅度提高附加值。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

(三)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市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生产性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脆弱、物质技术装备落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要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必须切实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要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二是要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要积极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进一步拓展农机作业领域。三是加快生态林建设。要按照省高标准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尽快制定我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全面启动我市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要实行林业生态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确保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强化林业工程质量管理,落实设计、施工、监理等多层次的质量责任制;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林地林木权属,充分调动农民和造林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以发展社会化服务为重点,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和人才体系建设。

随着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迅速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对建立多元化、多层次、比较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强农业科研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要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推进农业科技的转化与推广应用。要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加大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力度;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有关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资金,要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民营农业科技组织倾斜。

二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公益的支持力度,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

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动物疫病可追溯制度。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培育农村流通主体,促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同时,要在健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各种中介组织,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发挥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五)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力度。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向教育阶段提供教科书。进一步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覆盖面,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上不起学”的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积极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发展农村民办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

二是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力度。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疗救助管理,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加快建立健全全市农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乡镇医院建设改造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和监测系统,提高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控能力。

三是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继续加强人口控制,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办)创建活动。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试点工作,努力构建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体系;继续做好20*年度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体系。大力推进以小康工程、奖励优惠政策、婚育新风、生殖健康服务、计划生育法规等“五进农户”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落实好“阳光生育计划”。广泛开展“生育关怀行动”。

四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快建设农村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服务新农村建设出版物的出版比例。组织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大力开展各级各类以“图书、戏曲、电影”为主体的文化下乡活动,实施“百部流动舞台千场演出送农民”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实施农村体育健身活动。

五是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和扶贫开发力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在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将农村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认真做好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落实五保供养资金。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努力实现老有所养、孤有所救、残有所助、困有所济。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整体推进战略。

六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进度,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完善农村公路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六)以加强农村改革为重点,切实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深化农村改革,是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保障和动力源泉。

一是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要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落实和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认真开展延包后续完善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探索土地流转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做到规范程序、严格审批、强化管理。

二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方面,要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农村工作运行机制。在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切实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乡财县管”制度,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在妥善处置乡村债务方面,要在制止新债、锁定旧债的前提下,分类、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同时,要全面铺开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

三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其他改革。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发展业务,切实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功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治理结构,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同时,要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供销、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等改革,努力取得新的进展。

(七)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抓好试点,提高水平,以点带面。认真实施“五型农户”创建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继续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培植支柱产业。成立专门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领导小组,全面启动辖区内各行政村的新一轮的村庄建设规划工作,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工作。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加强街巷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房舍美化的“村容四化”建设,切实“改善民生”。搞好“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二是树立标兵,示范带动,典型引路。进一步巩固、完善市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基础设施,切实提升标兵村建设档次。着力培养、扶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对一些基础较好的村,加大投入,有目标地进行建设,培养一批新的典型。三是增点扩面,逐步推进,辐射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和“百村示范、千村率先”的要求,启动安阳市第二批试点村,扩大试点带动作用。启动“矿业农庄”试点,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启动“爱民连心桥”项目建设,切实加大农村危桥改造力度。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切实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全市发展大局,事关全市百万农民的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历史的、发展的、全局的高度,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认清发展现状,顺应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强力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传统和一个重大原则,也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法宝。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强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深化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履行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切实把“重中之重”反映在认识上、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上,自觉做到在感情上亲近“三农”,在思想上重视“三农”,在工作上突出“三农”,在资金投入、干部配备上支持“三农”。要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责任体系,细化工作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加强督察指导,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工作部署落到基层和千家万户。

(二)加强作风转变。要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断增强对农业的认识,增加对农村的了解,增进对农民的感情,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级干部要坚持扑下身子“真干事”、雷厉风行“快干事”、知难而进“多干事”、心系群众“干实事”,进一步形成高效率、快节奏、扎实干、有作为的良好风气,真正把精力用在求发展上,把心思用在求实效上,把劲头用到抓工作上,对群众有“亲情感”、对事业有“责任感”、对岗位有“光荣感”,做到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富起来,靓起来,舒心起来。

(三)加强部门协作。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配合意识、服务意识,形成齐心协力、协调一致推进“三农”工作的整体合力,对农村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多方支持,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财力倾斜,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充分理解。财政、计划、交通、建设、国土、公路、教育、卫生、金融等部门,要从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局出发,大力支持农村发展。

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篇7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全面完成“*规划目标,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努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到“*末,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亿元(现价),年均增长5.5%(可比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

一、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一)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将全市每年粮食总产稳定在65万吨以上,努力实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从市场和资源的双重比较优势出发,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药、茶、烟、桑、菜等经济作物。中药材产业以发展五大商药为主,到“*末,全市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发展到70万亩,茶叶发展到28万亩,烟叶发展到8.3万亩,蚕桑发展到10万亩,蔬菜发展到4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5万亩。坚持“强牧、优果”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畜牧业以发展生猪、蛋鸡为主,果业以发展核桃、板栗为主。到“*末,全市生猪、蛋鸡分别发展到300万头和1600万只,核桃、板栗分别达到153万亩和254万亩,扩大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二)优化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按照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地缘和软环境基础,科学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把主要农产品生产向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市场区位优、产业基础好、环境质量佳的优势产区集中。继续坚持“山林草、塬粮果、川经药、城郊菜”和“南羊、北牛、川道猪鸡”的思路,加快形成以洛南、*四县区为主的百万头生猪,*三县优质核桃,*五县区千万只蛋鸡,*、*三县板栗,*三县茶叶,*南麓地膜洋芋六大产业带,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跳出农业抓农业,加快发展非农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坚持城镇带动战略,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农产品贸易等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工、贸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劳务产业发展,加大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工作力度,完善输出网络,强化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搞好综合服务,打造劳务品牌,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务工收入。到“*末,全市劳务输出人员达到48万人,年收入25亿元以上,力争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

二、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按照“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要求,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抓好全市10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700个“一村一品”推进村建设,科学布局、逐村定品、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推动特色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

(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增值。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通过兼并重组、招商引资和鼓励全民创业等形式,改造提升或兴办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抓好5个省级、31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摆脱家族式小作坊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经营水平。每年新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家,到“*末,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0家,其中省级10家。

(六)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到2009年底全面完成7县区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境评价工作。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每县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个,到“*末全市累计认证“三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100个以上,标识加贴率达到70%以上。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工作,每年力争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7个。积极推荐争创省级著名商标和全国、全省名牌产品,加快推动商洛核桃、五大商药、镇安板栗、商南茶叶、丹凤山茱萸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力争每年完成1-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任务。加强农业特色品牌的宣传推介,扩大商洛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三、健全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大对公益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科技推广企业,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单位改革。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机耕、机播、机收作业能力,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

(八)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力争到“*末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用水管理和仓储运输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组织,有条件的可建立便民利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公益服务站。

(九)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政策,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鼓励商贸、医药、文化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供销合作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程,合理调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规范市场流通,保障有效供给。

(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深入实施“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农村商务信息、“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等工程,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搞好信息员培训,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扩大农村信息覆盖面。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十一)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切实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争每户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的“明白人”。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就业,实现创业富民。

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的政策,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切实抓好田间配套,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到“*末,全市新建小型水利工程1013处,发展节水灌溉6万亩。继续增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加快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到“*末,全市新修基本农田2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9万亩。

(十三)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机遇,切实巩固扩大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和秦岭部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认真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工程等项目。到“*末,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0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124条。切实做好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发展小水电、太阳能、秸杆气化等清洁能源。

(十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水、路、气、电、讯为重点,继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成一批农村饮水工程,解决48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4500公里。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实施沼气入户工程,到“*末全市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到7.5万户。推进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加强农村移动、联通网络基站建设,提高农村通讯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末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十五)抓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高度重视科学治水,完善全市防汛指挥决策支持及信息共享系统,建立健全预警预报预防机制,最大程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加大畜牧基础建设投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加强森林火灾监控和群众农事用火管理,搞好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确保农业和森林资源安全。加强气象、水文服务基础建设,2008年完成全市110个加密气象观测站和所有乡镇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任务,2009年完成多普勒天气雷达立项并启动建设,抓好商州、丹凤、镇安和柞水的山洪应急水文监测基地建设,为有效防灾减灾提供天气气候和水情信息支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全面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十六)实施区域板块扶贫战略。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实施区域板块开发提高整村推进实效促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瞄准重点贫困区域,坚持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区域扶贫规划和政策措施,下气力解决集中连片贫困问题。到“*末,使42.5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和实现脱贫。以扶贫工作重点村为平台,积极引导支农项目资金向扶贫工作重点村集中,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

(十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以基础设施、产业基地、脱贫能力三大建设为重点,扎实做好整村推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工作,促进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加快整村推进步伐,在抓好在建重点村建设项目的同时,再启动建设209个重点村,到“*末,全面完成整村推进工作任务。大力实施扶贫移民工程,搬迁贫困人口1.47万人,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加大扶贫培训力度,培训转移农村贫困青年1.5万人,完成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能力。着力抓好产业扶贫,每年发放扶贫到户贴息贷款1亿元,扶持贫困户1.2万户,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项目5个,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努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进一步深化社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每年治理土地面积3-4万亩,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3-5个,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

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十八)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不断扩大农村贫困寄宿生资助面。积极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设施工程,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条件,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实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力度,鼓励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到“*末,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99%以上。

(十九)增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补助标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新农合覆盖面达到100%。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快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到“*末,全面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配置,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加大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力度,有效控制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二十)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创建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活动,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扶助制度,解决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困难家庭养老问题,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加强乡镇计划生育机构和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综合治理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到“*末,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5%以上。

(二十一)繁荣发展农村文体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村社会风尚。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泛开展适应农村特色的健身活动,努力提高农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十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全市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农村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逐步增加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积极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努力提高集中供养率,保障“五保”对象权益。

(二十三)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每年增加4%左右的试点示范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编制实施村庄建设规划,搞好村内公共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有序推进村庄环境治理,加快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村容卫生管理制度,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继续推进“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试点示范村建设。积极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到“*末基本消除农村无房户、茅草房和地质灾害区危房,努力解决好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七、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二十四)稳定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认真开展延包后续完善工作。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期内不得调整、收回农户承包地的法律规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决防止和纠正强迫农民流转、通过流转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依法制止乡、村组织通过“反租倒包”等形式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行为。

(二十五)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规范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征地纠纷调处裁决机制。严格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严禁通过“以租”等方式提供建设用地。依法规范农民宅基地整理工作。

(二十六)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完善“村财乡代管”制度,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妥善处置乡村债务,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化解,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搞好“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扩权强县试点。

(二十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结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二十八)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改革,充分发挥其支持服务“三农”职能。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挥其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引导邮政储蓄银行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增加涉农贷款。推进涉农贷款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二十九)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制定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与现行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扩大工伤、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城市廉租房建设力度,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

八、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三十)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供给、稳定市场物价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重视农业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解决好农业干部队伍老化、力量薄弱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农业农村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实效。

(三十一)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抓好农村社区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行乡镇政务、村务公开,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依法搞好基层民主选举工作,保障农民群众的推选权、直接提名权、投票权、罢免权。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建设平安和谐乡村。打破身份限制,引入竞争机制,做好公开竞聘村干部工作。注重从农村致富能人、复转军人、返乡青年、民营企业家、转任和离退休干部中选拔村级组织骨干力量。制定鼓励政策,从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村干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精心组织实施村“两委会”换届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会班子。

(三十二)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投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力度,切实做到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逐年增长。新增耕地占用税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向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倾斜,并要逐年提高比例。继续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投资参股、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篇8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千村经济振兴”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是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立足点。此项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要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开展,久旱条件下农民稳定增收模式系统的实施,一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载体,找准弱项漏项,全力强攻。

工作思路:今年“千村经济振兴”工程主线由实施“4321”工程调整为“421”工程。工作重心是:围绕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四个重点”;着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脱贫致富能力“两个提高”;突出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增加”。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增强活动效果,去年市、县帮扶单位及所包扶的村今年均不做调整。解决贫困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工作重点。

二、主要工作及任务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先行是实现经济振兴的基础保证,因此要大力实施以节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对原有水利工程要有计划、有重点多方筹措资金,进行全面维护和渠系配套,进一步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所有机井、大口井年内力争全部配套,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上,要根据项目类型确定投入主体,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内资、外资一起用,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筹资办水利,确保振兴村人均一亩保浇地。同时要大力发展以滴灌、喷灌、管灌为主的节水灌溉,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力争年内30%的水浇地实现高效节水。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持续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国债资金、扶贫资金和信贷资金,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切实抓好农业两类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一类是重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农业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以及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另一类是农村公益设施项目,包括农村沼气、生态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农村道路硬化等项目。列入“千村经济振兴”的村,年内要力争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户户用上自来水。

(二)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结构调整,确保双增

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抓龙头、抓科技、抓基地、抓标准化、抓市场、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形成比较优势。以县域经济、镇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村,要按照挖掘优势,快速发展的原则,重点在培壮产业,扩大辐射面,提高区域带动能力上下功夫,在结构调整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列入“千村经济振兴”活动的村,今年要结合特色主导产业,因村制宜。要把畜牧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予以强攻,通过龙头企业的建设,推动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发展,通过“周转畜”工程的实施,拉动养殖规模的扩大,通过养殖小区建设,拉动分散饲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通过标准化养殖,拉动优质牧草面积的扩大;种植业要突出一个重点:巩固、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错季蔬菜,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农民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引导其健康发展;村庄、荒山绿化和生态造林工程要向振兴村集中,使振兴村面貌有较大改观。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确保20*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经济发展较快村增幅要达到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创新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具有重要作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并要围绕龙头企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造自己的特色,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认真贯彻县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意见》(怀政[20*]6号),简化项目审批手续,优化服务环境,吸引更多县内外企业投资兴建经营加工企业。在抓新兴产业的同时更要注重后续产业的开发。20*年要扎实推进柴沟堡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左卫昌泰现代农业示范园、*城——头百户科技示范园建设,发挥园区的科技承载、推广、示范作用。依托南海•北国蔬菜物流广场和宏都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发展,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村更要紧紧抓住农业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增量扩模的机遇,向农产品加工核心龙头集聚,调整种植结构,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密切农户与龙头企业的联系,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0%以上。

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特别要对农业的主要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加快发展“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经济组织。各乡镇要选择1—2个经济发展较快村,探索以“支部+农户”的专业服务组织,同时要选择和培育1—2个已形成特色、规模生产的小区辐射中心村,按照实体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思路,建立高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示范试点。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注重农产品的开发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高市场占有率,低消耗的名牌农产品,以此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另一方面要建立与生产布局相适应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市场信息网络,指导农民有序生产。振兴村中的小区域中心辐射村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资金,加快并完善产地批发市场的功能建设。

(四)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办帮扶的机遇,突出抓好结构调整,公益事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龙头带动“五大工程”,重点抓好“周转畜、周转棚”、劳务输出和移民搬迁四项工作,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实施整村推进,确保贫困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同时要强化外援项目的管理,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效益。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直接路径。在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重点抓好农民工外出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从事劳务的农民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同时要抓好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引导有序流动,减少外出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要落实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政策。

(五)下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脱贫致富能力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来抓。

(1)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在千村经济振兴活动中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增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本领。

(2)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县直有关单位要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把国家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较大推动作用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加工领域。要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

(3)以“双万人技术培训”为载体,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要通过县职教中心、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大力开展劳动力引导性培训,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强广大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谐创业能力“四个能力”。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1、“千村经济振兴”是我县抓“三农”工作的重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抓好了“千村经济振兴”就抓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无论在那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振兴工程的进度和效益。各级领导、各级干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全力做好振兴村的各项工作。

2、建立全社会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城镇、经济集聚区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强化城镇经济对农村的辐射、人才智力对农村的支持、医科教对农村的服务。要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千村经济振兴”活动。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要结对帮扶振兴村建设。建立全社会参与“千村经济振兴”活动的激励机制,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各行各业投身“千村经济振兴”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千村经济振兴”活动的浓厚氛围。

3、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办实事的有效机制,既要注重实物帮扶,更要注重帮助包扶村干部群众换思路、变观念、送科技,把农业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让农民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篇9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县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必须充分认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二、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新农村示范镇村建设为先导,整合社会资源,城乡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全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确保____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工作原则

规划先行,分步实施。要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产业发展、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加快新一轮乡镇、村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实现乡镇、村规划全覆盖,确保新建、翻建农房建在规划点上,新建工业项目到工业园区,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进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三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开展,不搞一刀切。

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既要勇于探索创新,又不脱离实际。对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农民积极性较高的乡村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他们走在前面,作出示范;对具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乡村要重点扶持,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发挥好引导带动作用;对基础较差的贫困乡村要加大扶贫开发和帮扶力度,为建设新农村创造条件。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抓重点、攻难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试点工作,集中财力,整合资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创新机制,务求实效。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列入公共财政的开支范围,让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惠及农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逐步构建党委政府引导、农民积极主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机关部门大力支持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

——尊重农民,政府引导。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要的新农村,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兴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政府要发挥组织、规划的引导、指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新城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建设,把我县农村产业改造成为新型高效规模产业,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现代文明新型村居,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基本内容:

1、推进富民强村。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富民强村步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培植骨干企业。注重产业集聚,加快建设产业链、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要保持在__%以上。

2、搞好村镇规划。高起点搞好村镇规划修编工作,形成“县—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打破现有的地域限制,实行组团式、公寓式规划,优先安排拆迁户、新建户到集中居住点建房,着力优化农村空间发展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农民聚居化,城乡一体化。

3、优化人居环境。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快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电力、通讯、广电

、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河塘净化、环境净化。

4、提升文明程度。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整体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民主法制意识、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建设民主文明新农村。

5、强化组织建设。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双带”、“双争”和“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推进“双强”村班子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村要坚持既围绕总体目标全面部署,又针对薄弱环节狠抓关键;既立足当前抓住突出矛盾,又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推进生产力体系建设,发展新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找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动力源”,形成带动财政增税收、集体增积累、群众增收入、发展增后劲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按照“调整结构、增加总量、壮大财力、促进增收”的思路,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镇村经济发展的台柱子、增长点和增长极。要调整优化一产。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强区域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全县力争建成优质粳稻、高品质棉花、林业、油菜、花生、浅水藕、无公害蔬菜等六大特色种植业产业带,三元肉猪、草鸡、山羊、菜牛、樱桃谷肉鸭等五大特色养殖产业带以及海淡水鱼、贝类、紫菜等规模特色水产养殖带。以高效农业项目为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格局;壮大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化提升二产。牢固确立“以工兴县,以工富民”的思想,内启民间资金,外抓招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商引资,强点、扩面、增块、连线并举,着力构建以纺织、化工、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镇、村工业经济新格局,增加二产在GDp中的贡献份额。扶优扶强优势企业,打造镇村工业经济“亮点”。加快两个工业集中区、外向型农业经济开发区和镇村工业小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和特色优势,壮大区域经济“板块”。大力发展建筑业,积极开拓外埠建筑市场,提高建筑业技术层次,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努力提高建筑业在二产中的比重。拓展突破三产。在立足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和现有服务业的基础上,建设城乡大市场,发展城乡大商贸,搞活城乡大流通,按照“突出特色,壮大规模,规范管理,增强辐射”的思路,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产销对接,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村新产业;大力培育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拓宽服务新项目;积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推行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娱乐、餐饮等新型服务业发展。以新一轮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城乡房地产业。

(二)大力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做美新村镇。

大力实施新型小城镇和示范村建设。按照“发展定向、功能定位、布局定点”的要求,突出抓好重点中心镇、试点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建立一批“规划合理、设施齐全、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示范镇村,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建房。规划好农民集中居住点,逐步建设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集中建房、集中居住。农民翻建、新建房屋和拆迁户建房必须进入集中居住点。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必须贯彻节约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集中居住点建设占用农用地与村庄整理新增农用地挂钩原则。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建房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供地。加大集中居住点建设扶持力度。从20__年起,县财政将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等新农村工程建设。镇、村也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增加集中居住点建设的投入。县财政返还各乡镇的土地出让金的__用于示范村建设。对集中居住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行政性规费,除上交省、市以外的实行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实行统一代建的居住房,其税收由施工单位按农民建设住宅的标准缴纳。

加强社会事业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道路通达、教育培训、农民健康、环境整治、文化建设”新五件实事工程。乡村公路铺设要逐步向规划的集中居住点延伸;全面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贫困家庭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快以农村大病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制度;加快乡镇文化站改造建设步伐。加大农村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村庄绿化、庭院美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全面实施“三清”(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程,大力开展河道河塘疏浚活动,积极推广沼气生态工程建设,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让群众喝上洁净水,用上卫生厕,普及清洁能源,呼吸新鲜空气。

(三)大力推进综合素质建设,培育新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首要出发点,提高创业素质和文明素质一起抓。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把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和乡土人才开发工程。全县__-__岁的农村劳动力要普遍掌握*-*门专业技术和技能。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积极引导农民离土,入市,进城,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增加劳务收入。通过大力度组织、多渠道培训、全方位服务,深领域开拓,不断扩大劳动力输出范围和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__万人。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培植响水缝纫、面食、挡车、化工等特色劳务品牌。大力实施农村经济大户培植工程。农村经济大户是新的经济群体和经济力量,代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先行者。重点发展规模经济大户,培植农民中产阶层。要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引导、环境保护等多种措施,努力培养一批大粮商、大棉商、大菜商、大畜牧商、大水产商和大运销商,让更多的农民拥有自己的财产,跨入中产阶层行列。大力实施农民投资创业工程。把主攻资产性收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民投资创业,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通过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典型示范、市场连接、“龙头”引路、“大户”带动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民营创业链,进行投资性创业,实现由“劳务型”向“老板型”转变。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争取更多的能人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形成滚雪球式的创业叠加效应,努力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民自主创业人数要达*万人以上,投资总额__亿元;新增创业人员*万人,新增投资额__亿元。大力实施农民道德引导工程。实施典型带动,开展文明标兵户创评活动,将科普教育、道德建设、文明风尚、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纳入创评内容,进一步增强农村星级文明户创评的示范性、指导性。组织开展道德评议活动,组织农村老党员、老教师等成立道德评议会,对所在地农民、农户的道德行为进行评议,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经济、法律、政策“六下乡”活动,不断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四)大力推进农村管理体系建设,塑造新风尚。坚持制度、阵地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农村管理新架构,健全农村管理新机制。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抓好党的先进性建设,大力实施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和能力建设工程,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和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三是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四、把握关键,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对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长潘道津任组长,县委副书记杨毅坚、副县长邵礼青任副组长,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农办牵头,从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办公,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到乡镇、县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包村责任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明确专人负责,形成全县上下贯通、指挥有力的组织体系。

(二)明确责任,强化工作保障。实行“部门规划指导,镇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财政、农林、水务、建设、交通、环保、卫生、国土、民政、供电、广电、电信等部门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建设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和服务各个单项试点工程。各乡镇要广泛发动,严密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三)营浓氛围,强化舆论保障。要通过会议、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是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要坚持典型引路,挖掘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篇10

——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оо七年三月二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九届十次全会、市第十次党代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总结分析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形势,研究部署2007年农业农村工作。这是我市农业农村工作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市委农办、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气象局五个单位的领导分别就各自职能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我完全赞同,请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落实。我要强调的是,各县(市、区)、各单位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1-2个亮点,如翁源的花卉产业和林业体制改革等。我相信,只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2007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下面,我仅从“三农”工作的宏观方面谈几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农业农村形势,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2006年是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很不寻常、卓有成效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高度重视下,克服了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赢得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保持稳定的良好局面。据统计,全市农业增加值达6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3.4%;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增长6.4%。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几年,我市的农业农村形势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这几年中央制定的农村政策好。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每年都发了一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和工作力度不断深化和加大,全市较好地贯彻和落实了国家政策,较充分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四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农业农村形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央的4个一号文件各有其主题和侧重点,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支农政策体系,又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确实出现了多年期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农村仍然处于艰难爬坡阶段。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思想统一到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上来,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来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扎实工作,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的突出问题。

二、全面把握农业农村深刻变化,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科学指导农业农村工作

在中央加强“三农”工作新举措的推动、经济社会宏观环境新变化的带动和长期积蓄的内在力量的驱动下,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就总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功能不断拓展,效用不断延伸,内涵更加丰富,显示出崭新的面貌、巨大的潜力、广阔的前景。农业不仅具有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效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农业对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刻。农村经济结构深入调整,传统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村以农业为主的格局正在改变,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村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城乡工农互动融合不断加深,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更加广泛、更加重要的影响。

二是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变动。随着农村劳动力上世纪80年代的“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和进入90年代以后的大规模跨区域流动这两次浪潮,农村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妇女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老龄人口比重高于城市,一些地方房屋空置率逐年提高,村庄“空心化”开始显现。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组织形式趋于多元。农村分工分业不断细化深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日渐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户具有兼业特征;农村非公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组织大量产生。随着“农业四税”全面取消,乡村治理方式发生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开始转变,工作方式开始调整,更加需要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健全,村务公开得到普遍实行,期盼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三是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视野得到拓宽,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发展致富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普遍提高。农民要求平等参与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渴望不断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宽裕生活;农民要求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更加注重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农业农村的这些深刻变化,说明当前和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压力与潜力更大,目标与要求更高,责任与任务更重。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这个大趋势、大环境、大变化,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以长远眼光谋划农

村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农村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农村发展,因势利导建设现代农业,顺势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抓住重点,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是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市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年初,中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第4个一号文件的主题,进一步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根据有关要求,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为此,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突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在培育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排头兵”。要继续落实好农业部《关于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我市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有关规定,县(市、区)要集中财力和创造条件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要在产业化基地建设上实现突破。突出抓好农业七大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建立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要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着力培育品牌产业和产品。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尤其要在产业化服务建设上实现突破。要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抓好市级30家农业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点。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要加快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二)要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农村,重心在基层,发展靠基础。要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构筑建设新农村的环境基础。重点加强农村规划、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农网改造等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森林生态市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省人大“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机电排灌、水库移民”四个议案的实施;加快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乐昌峡和湾头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市区防洪堤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早日建成;加快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逐步解决我市11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年内新建沼气池4万个;加强气象“三网一系统”建设,不断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扶持2006年重建家园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统筹考虑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把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重点投向农村。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基础。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农民培训,既要提高农民种养水平,又要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能力,年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

(三)要突出加强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强烈,对文化消费水平的要求也愈来愈来高。当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缺乏,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必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设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和活动场所,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眼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大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确保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紧密结合农民群众致富需求,鼓励文化机构提供更多的农村文化产品,普及推广农民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发动农民群众采取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四)要突出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支持力度。继续搞好开发式扶贫,实行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分户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高扶贫开发成效。高度重视农村残疾人、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继续扶持完成农村五保户危房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民外出就业的制度保障,做好农民工就业的公共服务工作,加快解决农民工的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农村建设,建立农村应急管理机制,保持农村

安定有序。

四、加强领导,以扎实有力的措施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着力营造建设新农村的和谐氛围。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用主要精力来抓农业农村工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协调研究。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资金投入和研究重大政策时,自觉地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的位置考虑。分管领导要全身心地扑在“三农”工作上,尤其是县(市、区)和乡镇两级领导,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农业农村工作上,紧紧围绕农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需,深入基层,搞好指导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及时解决农业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全市各涉农部门要科学制定全市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行业规划,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契机,明确服务“三农”的职责,调整工作思路和力量配置,把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保护“三农”的浓厚氛围,为农村小康建设和农民致富多做实事、多下力气、多创实效。

(二)深化改革,求真创新,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一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正确处理精简机构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关系,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理顺县乡财政财权事权关系,增强基层财政实力。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等改革。二是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对中央和省的支农政策,我们要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配套好。各级各部门都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各级财政要按中央的要求,增加预算内支农资金。涉农部门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金融部门要改善服务,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要加大各项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注意总结和推广“一事一议”办公益事业的好经验,鼓励农民筹资投劳、热情参与投身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