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学步骤十篇体育教学步骤十篇

体育教学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8:51

体育教学步骤篇1

因此,从深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贯彻落实党的文件精神的视角来看,厘定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质内涵,探讨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步骤与实施要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有效体育教学模式要义解析

1.1有效体育教学的实质内涵

1.1.1体育教学要重效果

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教学效果|效果显着。"[1]有学者认为,"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这样才能认可教学活动有效,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要求。"[2]

综观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有效果"是评判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第一维度,所谓有效果,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了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不同课程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有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不同课程需要进一步厘定各自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内涵。

从学生主体需求、社会发展需要、体育学科特征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看,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强调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因为强身健体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将来必然还是体育教学的内在追求,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状下强调体育教学的健身效果显得尤其重要。其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应该重视学生在运动技能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因为运动技能的习得既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其它学习方面的重要途径,同时,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也是学生激发体育兴趣、形成体育习惯、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条件。第三,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还应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因为体育教学对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

1.1.2体育教学要好效益

有效益是评判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第二个维度,有效教学不仅强调教学要有效果,即通过教学学生获得了进步和发展,而且注重教学要有效益,即这种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效果强调的是学生学到了东西(有结果),有效益强调的是学到的东西能够为学生所用(有益处).教学效益指的是教学及其结果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如何。"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教学效益强调的是教学及其结果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3]

一方面,教学活动要注重个人效益,体现"生本教育"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学活动要注重社会效益,服务于社会良性运行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在强调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上,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重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获得的进步和发展是有益处的。如果说体育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的话,那么,体育教学效益则具有鲜明的相对性,因为相同的体育教学活动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其教学价值有可能是不相同的。如果漠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无视学校之间的差异,忽视学生主体的不同需求,体育教学活动即使是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其教学效益也可能是收效甚微的。教学效益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急需探讨的一个重点课题,一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二是因为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三是因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可替代性。只有精心设计和实施有效体育教学模式,学生才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最有价值的进步和发展。

1.1.3体育教学要高效率

有效率是评判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第三个维度,有效教学理念认为,在教学有效果、有效益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高效率。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的扉页上写道:我们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4]这可谓道出了教学效率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夸美纽斯教学理念的真谛。具体来说,教学效率是指在一定教学投入的情况下,产生了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大的教学收益,教学投入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用于教学活动的时间、精力和努力程度,而教学收益则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收益。在学生学习收益相对恒定的情况下,教学投入越少,则教学效率越高,反之,则教学效率越低。同理,在教学投入相对恒定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收益越大,教学效率越高,反之,则教学效率越低。

体育教学效率与体育教学效果及体育教学效益紧密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有效体育教学内涵的三维立体框架,因为无论是学生在体质健康促进、运动技能习得、体育情意养成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还是学生的体育学习收益,都必然要体现为一定的教学投入与学习收益之比。体育教学投入主要包括体育场馆建设、体育课时设置、师资队伍配备,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付出时间和努力,而学生的学习收益主要包括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文化素养的习得等方面的积极变化。在我国,体育教学效率是一个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的问题,因为从体育课的开设时间、整个学校体育工作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看,学生的体育学习收益普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率。

1.

2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厘定1.2.1教学模式概念的新近理解

教学模式研究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教学论学者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不过,时至今日,学者们对教学模式的概念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策略体系,有的学者则认为教学模式即教学结构,还有学者把教学模式界定为理论范型、教学程序、教学计划,等等,不一而足。教学论的新近研究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功能目标、结构程序、操作要领及评价。[5]

其中,指导思想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与灵魂,功能目标是对教学理念的具体化,结构程序是各教学要素的序列构成,操作要领则是教学的具体步骤与策略。

1.2.2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育教学思想多元化局面的出现,我国学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渐兴起,呈现出了运动技能传授模式、身体锻炼模式、运动技能传授为主、身体锻炼为辅的模式、注重学生心理体验的教学模式(如快乐体育模式、主动体育模式、和乐体育模式)等主要教学模式。[6]

这几种比较典型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存在着各自较为明显的片面性。事实上,我们不应该把体育教学的功能目标割裂开来分别达成,而应是在整体构成基础上的有效实现。

从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出发,结合教学模式的新近成果,可以将有效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为有效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根据中小学生的主体情况和客观的体育教学资源,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而设计的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学的运作程序。对于这一概念,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解:(1)"健康第一"作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构建和实施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灵魂。(2)教学目标是对有效体育教学效果的具体化,主要包括体能发展、技能掌握、情意养成等方面的预期效果。(3)学生的主体情况和体育教学资源构成了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其中,学生的主体需求决定着体育教学效益,而教师、体育场馆、器材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教学资源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学效率。(4)运作程序是有效体育教学模式付诸实践的操作环节,是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情境中指导学生开展体育学习的具体步骤和策略。

2创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步骤

2.1确立教学指导思想

确立教学指导思想是创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第一步。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来,"健康第一"一直就是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健康第一"理所当然地是构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正是基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程的设计体现了由生物体育观向三维健康观蜕变的重要理念,三维健康的教学理念同样是创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

体育教学步骤篇2

关键词:行进间上篮;分解;步骤

作者简介:徐霞琴(1978―),女,江苏溧阳人,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初中体育组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一、前言

篮球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篮球技术的多样性、多变性以及组合性,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难度。同时,常规的教学方法更趋向于教学的整体性,缺乏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这样就容易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采用适宜学生实际的篮球教学方法设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质上各种篮球技术都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技术环节所组成的,因此,立足这一思考,依据程序教学原理,借鉴分解教学方法,对“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的动作结构顺序及各技术环节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剖析,设计了“分解步骤式”教学方法,旨在为篮球教学探寻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篮球技术教学分解步骤设计的指导思想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积极提倡程序教学法以后,引起了广大心理学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和强化理论,其核心是:人类行为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它可以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有序地选择教学信息,改善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控制学生学习的过程。

程序教学是根据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预先设想,把学习内容由浅入深地直线地编排,并把这些学习材料分成许多连续的步子,然后呈现给学生。

在呈现每一个步子学习时,要求学生进行回答(行为)反应。如果学生按照要求回答(行为)正确了,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标,则继续进行这一步子内容的学习。每个学生都要按照规定顺序的内容学习,不能随意跳越任何步子和内容。

根据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思想,在篮球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在仔细剖析篮球技术动作结构的基础上,把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篮球技术内容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小步骤内容,并编制出学习顺序,让学生按既定的程序进行每一步骤内容的学习。经过及时的练习考查获得学生在某一步骤内容上的学习反馈信息。如果学生按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则继续下一个单元学习,否则,就继续学习和练习当前步骤内容的技术动作,从而逐渐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

这种教学设想把篮球技术练习中的反馈、强化和每个小步骤内容的练习效果联系起来,从而及时对学生形成刺激,学生在练习和思考过程中更进一步强化了技术的规范性和正确性,这样保障了教学效果。

三、“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分解与步骤设计的基本思路

“运球行进间上篮”是篮球技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内容,这项技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球能力、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脚步动作、身体平衡能力以及手臂投篮技巧,因此,它是篮球技术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从整个技术环节和动作顺序看,“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包括了“运球―跨步拿球―上步―起跳―投篮”这几个环节。完成该技术时的手脚协调配合、脚步动作连贯性以及投篮时的身体平衡与手法用力是最核心的技术环节,也是初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球―跨步拿球”需要学生上下肢配合一致;“跨步(拿球)―上步―起跳”是行进间上篮的核心技术动作,需要掌握好步幅、步数、速度和制动;“起跳―投篮”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身体平衡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投篮手法和控制好手臂用力。

在“分解步骤式”教学设计时把学习内容分解成“原地抬腿起跳投篮―上一步起跳投篮―上二步起跳投篮―原地运球上篮―行进间运球上篮”这五个步骤学习内容(图1)。“原地起跳投篮”主要让学生练习投篮手法和空中平衡;“上步起跳投篮”主要练习脚步动作及其与起跳的衔接;“原地运球上篮”主要练习跨步拿球时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行进间运球上篮”则主要练习运球和上篮整体动作的衔接。教师为每个步骤内容都设置了练习目标和要求,学生按照这些步骤的顺序进行每一内容的练习,每一步骤练习结束后教师对学习结果进行考评,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达到要求的学生就可以进入下一步骤的内容练习,没有达到的则继续在这站练习。这样,学习快的学生就能继续学习后续新的内容,而学习慢的学生则可以继续提高巩固现学内容,满足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需要。

图1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

“分解步骤式”教学方法设计

在常规教学法中,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分解,并不会如“分解步骤式”般分成若干联系的小步子,即便教师也同样为学生设计了如上五个学习步骤和内容,但却是在每一步骤内容练习结束后,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地要进入下一站练习(图2)。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学习快、水平好的学生感到现有内容难度太低,学习慢、水平差的学生感到后续的练习难度大或完成不了的现象,最终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图2运球行进间上篮常规教学设计

四、“分解步骤式”教学设计的效能机理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解步骤式”教学,学生基本都能在一次课时中较好地初步完成“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动作。产生如此良好的教学效果,与该设计的特点密切相关。概括而言,“分解步骤式”教学设计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效能机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反应

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通过这一设计思路,保证了每个阶段都能使学生产生反应,然后通过强化或奖励来巩固这些反应,并促使学生做出进一步的学习反应。这些积极的反应组合形成一条积极的学习反应链贯穿于整个篮球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合理地预设小步骤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所呈示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在认真剖析“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环节和结构基础上,合理地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技术学习是后一步技术学习的铺垫,后一步的学习又是前一步学习的延续,通过这些关联的、逐阶性的内容,来促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完整的运球上篮技术。并且,由于相临的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且每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都意味着对前一步骤内容的较好掌握,因此,学生既能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自信,也使得学生很容易地完成完整技术动作的学习。

3.及时有效地进行学习反馈

斯金纳等人把每一反应的及时反馈作为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分解步骤式”教学特别强调及时反馈,即在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每个正确的学习反应必须立刻反馈。这个反馈的结果就是学生是否能够进行下一步子的学习,这也从侧面使学生知道了自己掌握技术的进度。任何一个学生只要对上一步(前一技术动作)能按照要求完成,便可立即进行下一步(下一技术)的学习,这种进阶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反馈:告诉学生,你已经掌握前面的技术了,可以开始第二步的学习了。

4.自定步调时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

“分解步骤式”教学时,按照学生对每一步骤技术的学习情况来决定该学生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骤学习,因此学生可以按照各人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学习的进度和速率。这与常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常规教学法会使技术掌握较快、水平较好的学生被拖住,而学习慢、水平差的学生又跟不上,致使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解步骤式”教学则相对关注到了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习中个体差异的问题。

五、结论

(1)提高中学篮球课程教学效果,需要加强对符合中学篮球教学需要的适宜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设计。根据篮球技术结构特征和环节进行合理的分解划分,不能破坏完整技术。

(2)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与场地情况,合理安排小步骤的站点与数量,合理调整和安排队形分布。同时,由于小步子学习呈分散状态,教师更要加强对整个课堂的监控,了解每步子学习内容中学生的练习进程。

参考文献:

[1]马毅.普修课篮球小步子教学结合反馈调节的实验研究[a].国家体委科教司编.全国体育学院教学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1986.

体育教学步骤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5-02

一、导学案编写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教学实际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导学案编写的目的,其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不能因为导学案的应用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所有导学案都应以教学实际为基准,根据教材内容,课时需要进行合理编写。

(二)迎合学生兴趣

导学案要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掌握教材内容。因此教师编写导学案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增加导学案中的趣味性,通过情景营造、故事情节设定等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融入生本思想

现代教育不再一味凸显教师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应融入生本思想。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考虑,并有侧重的关注个体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导学案的制定。

(四)把握学生差异

我国小学教育仍以大班制为主,在进行大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关注度的不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因此经常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差异。所以把握学生间的差异也是制定导学案的关键。一定要保障导学案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并能够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制定策略

(一)第一课时

第一步:明确研究问题

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找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确定教学重点,增加小学语文教师授课的针对性。

在对该步骤进行实现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工作,并以小组为单位听取各小组学生对预习情况的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步:指明授课方向

该步骤的目的是确定授课重点,减少课堂授课的盲目性,便于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学生的作用应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应确定梳理规则,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进行问题的消化,如果小组内部能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则一带而过,如果小组内部无法独立解决,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则适当给予侧重。

第三步:感知课文内容

该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通过一些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对学生的思维给予启迪。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可以通过朗诵、阅读、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接触新学习的课文。并在课文朗读完成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第四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

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出具有提问价值的课堂问题,通过相关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可以对课文知识进行思考,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脉络。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随堂测验,并根据测验内容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

第五步:为下一课时的展开作准备

该步骤的目的是对学生本课时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到本次学习的真实情况,便于学生对自身不足进行完善。同时,教师还应考虑下一课时的需要,制定相应的预习任务。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除了由教师进行评价外,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这样可以对评价的角度给予进一步的丰富,增加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二)第二课时

第一步:做好预结

该步骤的目的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安排之后的课堂授课。

该步骤主要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得以实现,教师的工作就是搜集学生的讨论意见,明确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困难。

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

该步骤的目的是提出教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该步骤在实现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制定出教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并组织学生就问题进行小组探究,便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凸显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三步:进行课堂讨论

该步骤的目的是活化课堂教学,增加师生交流。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探讨,并鼓励各组同学将探究结果展示出来,大家一起判断探究结果的准确性,并提出一些完善性意见。

第四步:对学习情况评价总结

该步骤的目的是判断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所学进行巩固。

在进行该步骤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评价内容,除了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外,还要关注学生小组协作情况、探究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就当前教育发展趋势而言,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等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应将创新放到首要位置,积极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导学案,借助导学案的作用增加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性化和现代化。

体育教学步骤篇4

关键词学习风格4mat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4matteachingmodeanditsapplicationinBasicteachingofprogramming

CHenDan,FUQianqian

(College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Hai'nanUniversity,Haikou,Hai'nan570228)

abstract4matteachingmodeprovidesaneffective,systematicteachingmodewhichcannotonlyadapttodifferentlearningstylesofstudents,butalsogenerallycoordinatethefunctionoftheirbrainhemispherestohaveabalanceddevelopment.inVBteaching,4matteachingmodehasextraordinaryvalueinthecompletionofteachingtasks,theexcitationofacknowledgingseniorprogramsandtheuseofexperientiallearningmodes.

Keywordslearningstyle;4mat;teachingmode

DavidKolb提出的学习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以及主动实践,这一完整的学习模式揭示了一个循环的学习过程,这种循环过程的学习模式已在研究中得以证实。四分法(4mat)是BernicemcCarthy将Kolb学习模式进行扩展开发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易于实施的教学模式。

14mat教学模式

mcCarthy把4mat教学模式描述为“通过8个步骤的教学,利用学习者个体不同的学习风格与大脑的优势度来处理倾向性。”

学习风格又称为认知风格,它是人的心理特质。学生们在学习风格方面有很大的差异,mcCarthy根据人们获取知识的的不同倾向方式归纳为两个方面:信息的感知与信息的加工。信息的感知,即接受新信息方式,包括经验和概念化,经验是指个人参与的亲身感受、体验;概念化是指以概念形式传达的经验,即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换而言之,人的感知过程包括对经验的感受和对概念化的思考。

人的信息加工方式包括内省与行动,内省是通过结构化、有序化、理智化对知识进行转换,即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行动是一个主动实践的阶段,是将自己的想法作用于外部世界,包括实验、执行和操作,通过这些方法,学习者将概念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中去。因此,信息的加工包括对“内省”的观察和对“行动”的实干。

学习风格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想象型,较能接受具体的有经验的信息及较能处理感官信息;分析型,较能接受抽象思考概念化的信息及较能处理感官信息;理智型,较能接受抽象思考概念化的信息及较能处理操作的、实验的信息;能动型,较能接受具体有经验的信息及较能处理操作的、实验的信息。

每一种学习风格都有各自大脑左右半球的偏向。以大脑右半球学习者是直觉的、感性的、整体的、并行的和触觉的学习。大脑右半球的功能是感性直观思维,这种思维不需要语言的参加,比如掌管“音乐”、“美术”、“立体感觉”等具体思维能力、空间认知能力以及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大脑右半球与人类的创造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在创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想象、直觉和整体综合等都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以大脑左半球学习者是逻辑的、理性的、有序的、连续的、语言的学习。大脑左半球是主管语言的中枢,它的功能是抽象概括思维,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主管“说话”、“写字”、“计算”、“分析”等。

图14mat的8个步骤教学模式周期

实践证明,许多具有高度创造才能的人,不仅大脑左半球发达,右半球也特别发达,而且二者的活动十分和谐。因此,只有大脑左右半球的和谐发展和应用,才会富有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来安排教学计划,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平衡发展,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4mat教学模式试图满足所有的学习风格,这一涉及4种风格的教学过程需要利用大脑左右半球共同处理信息,即结合了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信息处理模式,同时还使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图1描述了4mat的8个步骤的教学模式周期,在4个象限中,每个象限都含有大脑左右半球活动的内容,每一步骤都有它的教学目标。

24mat在VB教学中的运用

程序设计基础是国家教育部根据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养目标而设定的课程体系,包括VisaualBasic、VisaualFoxpro和VisaualC程序设计语言。这三种设计语言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数学逻辑性很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之前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以“精讲多练”为原则,以“模块式讲练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运用4mat的教学模式安排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理解和建立计算机编程的思维方式,逐步加强编程能力的实践。以VB中的常用控件章节为例子,用4mat教学模式安排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象限中的步骤1:将模块的所有功能以实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能整体地感受到该模块的主要作用,同时提起他们了解实现过程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并让大脑右半球活动起来;步骤2:学生通过前面的功能展示,与他们曾经学过的模块或已有的经验连结起来,思考其相关性,发挥学生的大脑左半球的理性思维,这一步骤可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这一象限中,老师是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角色。

第二象限中的步骤3: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让学生想象和初步了解新模块的整体概念;步骤4:讲授新知识的基本概念,以及该模块的重点难点。一部分易学、易懂,或者与以前所学模块类似的内容即可做简单的提示,甚至可以省略。在这一步骤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概念的抽象化。在这一象限中,老师的角色是教学的角色。

第三象限中的步骤5: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操作,尽量独立尝试着完成所学模块的主要功能,对整个模块的基本操作有个大致的认识;步骤6:合理地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操作来掌握所学知识。这一步骤中,老师是教练的角色,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提示和引导,甚至要个别授导,使学生成功,增长自信。

第四象限中的步骤7:对实验内容进行整体的演示、修正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讲解模块中容易误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步骤8: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将整个模块的知识进行整合,制作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模块设计,让原来实验的验证性转化为实践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和创造的乐趣。在这一象限中,老师的角色是评价和矫正的角色。

将以上的教学设计方案有效地实施,在顺应学生不同风格的原则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可完善其学习风格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训练大脑的左右半球的交替使用,使其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3小结

4mat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上的有效实施,不仅能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学生,而且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到极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鸿江.现代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体育教学步骤篇5

关键词:临床药师;吸入制剂;用药教育实践

吸入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气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等。正确的使用步骤和良好的依从性是保证吸入制剂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先决条件。因此如何能让患者准确地使用这些装置,如何能让患者依从性更高,一直是临床药师群体关注的重点话题。为此,笔者对日常工作中相关用药教育的体会进行收集和总结,以供参考。

1与临床医师事先交流,确定方案

临床治疗以临床医师为主导,在确定用药教育方案之前,应该与医师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目前状况与下一步诊疗计划。只有充分了解医师的用药意图,用药教育方案才更加可靠,教育过程才能完整的实施。了解下一步的诊疗计划,有助于及时更改用药教育方案。而充分交流亦可避免与医师教育内容或沟通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2在实施方案的前与患者充分沟通

在实施用药教育方案前,应当与患者充分沟通。以如下病例为例。患者,男性,80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年病史,因"咳嗽咳痰加重"入院。经过前期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医师加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2吸,2次/d"与"噻托溴铵粉吸入剂1吸,1次/d",患者拒绝使用上述药物。临床药师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发现该患者既往曾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月,因疗效不佳且出现口咽部念珠菌感染而停药。反复追问使用方法,发现使用方法不当。这类患者比首次吸入治疗的患者更需要尽快建立用药信心,仅因患者拒绝而放弃吸入剂治疗,不追究原因,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临床药师通过与患者交流,能更直观的了解不同患者的需要,使用药教育能更贴切患者要求,做到个体化。

3住院期间多次抽查,确保出院后正确使用

正确的使用步骤是所有吸入制剂达到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基本要求。有研究表明,仅教育一次的患者在用药1w后仅45%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步骤[1]。所以对使用吸入剂,特别是初次使用的患者应多次抽查患者吸入剂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药物效应、减少不良反应,也可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信心。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直观地反映出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如果不强化记忆,人类的记忆内容逐渐下降,2d即可下降至27.8%。所以反复教育与不断抽查是迫使患者更深刻记忆的有效方式。临床药师尽量在患者拿到药的第一时间进行用药教育,最好能在用药第一次进行动作纠正,此后3d内每天对患者进行使用步骤的抽查及纠正。此外,生动形象地教育模式也是提高依从性的不二法则,最好在首次教育和纠正患者使用步骤时做出正确示范,方便患者正确掌握使用步骤。

4坚持院外教育,及时随访

院外教育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掌握吸入制剂的使用方法,提高用药依从性,从而加强哮喘症状的控制[2]。院外教育不是门诊医师的专项,临床药师参与其中具有更大意义。临床药师对患者的院外教育不仅包括纠正错误的使用步骤,还包括药物知识的进一步传播。对于出院患者,应当在使用1w、1个月进行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确认患者使用方式是否正确,解答这一阶段患者用药困惑,并可对下一步诊疗计划提出建议。经过住院期间的指导,患者已经充分理解了正确的步骤,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可放在不良反应的监控上,及时沟通处理不良反应,加强患者对药物的理解。这种方式能及时发现患者使用方式不当并及时纠正,提高依从性,增强治疗信心。对于门诊患者,可建立多种院外教育方式,例如药学专科门诊、药学咨询窗口、印制专业资料等等。此外,提升窗口药学服务也是有效的方法。

5对于特殊患者,更要制定个体化用药教育

使用吸入制剂的群体有很大一部分为特殊情况的患者,如高龄、妊娠期、儿童等,对于这类患者,可制定个体化方案,在用药教育方式上叶有独特性。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应当增加教育次数,尽量要求与子女同住,并且用药教育覆盖子女或陪护人员。不识字或视力减退的老人可用清晰简单的符号或图案标注使用方法。对于老年群体,还应加强随访。

待孕或妊娠期妇女经常可见支气管哮喘患者,对于这些患者应当尤其注意药物选择和不良反应。对于轻微间歇发作患者,可选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而轻微持续发作可选用布地奈德气雾剂[3]。但怀孕头3个月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因其有造成胎儿腭裂可能。此外,药物不良反应可通过监测孕妇血糖、B超等方式排除。对于这类患者,预防大于治疗,须多向起传递正确的医学和药学知识,避免滥用药物,减少不合理用药产生的不良后果。

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发生支气管哮喘概率较高。有研究表明,通过用药教育,80.30%的儿童及家长可正确使用吸入制剂,哮喘完全控制率超过50%[4]。加强家长的用药教育效果比直接加强儿童用药教育的收益更大。针对儿童的用药教育需要更生动形象,比如采用游戏的方式或是提供奖励的形式,引导儿童自主使用吸入制剂。除了加强正确步骤的引导外,还需更加充分解释疗效与不良反应,提高家长对不良反应的认知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素卿,金美玲,叶晓芬,等.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使用干粉吸入剂的用药调查及药学监护[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9,7(5):23-25.

[2]胡群玲,翁玉英,何晓英.院外强化教育模式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3,30(13):64-68.

体育教学步骤篇6

关键字:解题步骤;教学模式;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G63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117-02

中学数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重要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载体,解题的过程成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想、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中学阶段,一些特定类型的习题,其解题步骤已在教材中给出了规范做法,对于这类题型的解答及其解题步骤知识的讲授应如何进行,才能既不束缚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又使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这是数学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1、关于教学设计的几种假设模式

方法、步骤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它有利于对学生认知策略的培养。同其它知识的获取一样,这类知识学生一般是通过直接经验的总结,或者通过间接经验的学习来获取,而对于数学解题步骤的学习,与之相对应的,同样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做题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以获取直接经验;另一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从中直接获取间接经验。因此,这类知识的教学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一:

教师首先将教材中给出的解题步骤向学生公布,同时,对这些文字进行相应地讲解,然后,通过例题,向学生示范如何按部就班地依照规范步骤来解题,最后,布置练习题,组织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所学解题步骤。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为例,如果按照此种假设来进行教学,那么教学过程应这样进行:

首先,教师通过板书,同时,配合以口述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教材中所呈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1]接下来,教师对各步骤的具体含义进行解释,然后举例说明。最后,以教材中的随堂练习作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模仿例题对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步骤进行练习,以帮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加深印象。

模式二: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对题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进行复习,然后,向学生呈现此类题型中的几道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练习、讨论的方式,寻找准确、高效、适用于此类题型的解题步骤与方法,并由每组选派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讨论的结果,便于学生分析、比较,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此类题型的解题步骤,并加以完善,得出教材中提供的规范步骤,从而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模式三:

该模式前面的教学设计与模式二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模式二之后教师再通过例题,进行解题步骤的示范,最后布置练习题,组织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所学解题步骤。

2、对于几种假设模式的分析

纵向分析和比较以上的三种模式可以发现,在课堂任务分配、教学过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三者都有所不同,因而三者带给学生的教学影响也是不同的:

从课堂任务分配方面看,第一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不仅在时间上,教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而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置上,教师也处于主导位置,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相对的,后两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留出了时间和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这种模式的设置,使得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着引导作用。

从教学过程的设置方面来看,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第二种和第三种教学模式中都加入了对已有相关知识的复习过程,以此作为新课程开展的基础,并且开展了小组教学、互助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次,第一种和第三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都进行了相关知识的随堂练习,以巩固课堂教学。最后,三种教学模式中共有的一个环节是都有对解题步骤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对于这个课堂教学的主旨性环节三种教学模式中都有所呈现,但在教学过程中其所处的位置不同。

从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来看,第一种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授法,属于灌输式教学,第二种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兼有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第三种教学模式因其所设置的教学环节较前两种模式而言更为丰富,因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较多样,包括教授法、小组讨论教学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

再比较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教育影响。

第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的全过程都以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为主,学生主要收获的是间接经验。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确保信息能够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思路也容易控制,一般不会因为受到学生思路的影响而偏离既定的教学思路,但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缺乏活力,因而不易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没有学生的动手参与,因而不利于学生接受。

第二种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要部分都留给了学生,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自身动手实践和同学间的互助学习[2、8、9],即主要收获的是直接经验。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以学生的参与为主,使学生接受多种感官刺激,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进行学习,因而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3],但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模式所传授的知识不够系统、完整,而且,由于教学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究来完成,因而教学思路比较零散,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很容易对教学主要内容形成干扰,而导致教学内容偏离既定的教学思路,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示范和练习,学生对于主要的教学内容印象不深[4]。

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兼容了以上两种教学模式,表现在教育影响上有着显著的优势。首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前,先帮助学生对已有相关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做不仅对学生探索新知识具有一定帮助,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所学知识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以便于在接受新知识时进行知识建构,为后面的练习并最终形成自动化的目标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对于问题涉及的对象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这不仅便于学生学到新的认知策略,而且更使学生对这一认知策略的应用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其次,在讲授解题步骤并配以课堂练习之前,先由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索问题解决方案,这样做一方面利用了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有利之处,另一方面,又通过随后的系统讲解和课堂练习很好地克服掉了探究式学习的弊端;最后,对课程主要内容、知识点的系统讲解和练习,恰恰是把握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的良好时机,适时进行讲授式教学,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高效地接受新知识,并通过随堂练习不断加深印象,不断熟练。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的约束,第三种教学方式所涉及的开篇探索题以及最后的随堂练习题不宜过多,以免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或造成学生因学习疲劳而注意力分散。练习题的难度应逐渐加深,对于初学者不宜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还应注意控制好学生讨论环节中对于学生讨论的内容与课程的相关性,以免因学生间的离题讨论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效果[10]。

3、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综合以上分析,以第三种教学模式为基础,适量的控制习题的数量和难度,并合理控制学生讨论的内容,这样做不失为一种合理而高效的教学模式,下面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合理性、高效性依照教学设计的基本因素[5]做如下分析:

3.1学习者

通过已有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可以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并且,作为中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求知欲望和自控能力成为了小组讨论环节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2目标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复习、探索、讲授、练习等教学环节,以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完成了程序性知识教学的认知和联系的过程,最终实现操作自动化的目标[6]。

3.3方法

中学数学教材中给出解题步骤的题型都是很基础且简单的题型,这些都为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知识背景还不够深厚,因而,适当地运用讲授式教学具有其必要性;除此之外,按照心理学的强化理论,设置难度适宜的适量练习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强化,因而以适量的练习来结束课程更具有效性[7]。

3.4评价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环节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对教学环节设置进行评价和改进,从而便于针对教学的某环节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德堂.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0(11):155.

[3]杨中和.“多感官教学”让学生成为出色的学习者[J].北京教育(普通版).2006(3):44.

[4]姚子凤.确保教师主导地位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67.

[5]于泽元等.略论探究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构成[J].教学与管理.2001(17):3.

[6]宋晓梅.数学开放式教学[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4):79-80

[7]班福志,孟宪涛,武朝勇.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2):164-166.

[8]徐兆棣,李晓毅.数学建模课程的改革对策和建议[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18-119.

体育教学步骤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建构主义

引言

21世纪,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自2010年起,各职业院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级、市级、省级、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建立“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大赛机制,不断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提升。显然,信息化教学设计已成为目前最为重要的教师基本技能之一。本文概括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和特征,详细介绍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以期让广大职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和特征

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它与传统教学设计有很大不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角色、学习目的、地点、学习媒体、学习内容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学生从课堂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原来教学活动只局限于教室,现在有了网络、平台、微课等信息化资源,学生可以在学校、家里等各个地方进行学习;传统教学中,一般是老师给什么,学生学什么,但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选择学习,从而对学习有了更大热情;网络环境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供了可能。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设计核心是教学过程设计而非教学内容设计,重视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信息化时代紧密结合,培养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学生。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

2.1首先,教师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2.2然后,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并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创设应具有趣味性、诱发性和真实性。

2.3根据任务和问题及学情分析,确定信息资源获取方式,教师可以提供现成的资源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寻找、评价、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或提供信息资源列表,以方便学生查阅,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源,前提是必须由教师设计好要求、目的、策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查找。

2.4接下来,也是重中之重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运用等课堂教学过程四要素及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可通过绘制教学结构流程图的方式,直观、形象地体现这四要素之间的时间进程和空间结构关系,作为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

2.5学习成果如果是电子作品,则教师应事先提供范例,这样,学生对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6在评价信息化学习成果特别是电子作品时,可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教师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标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航作用。

2.7最后,教师对教学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包括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学生分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软硬件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咨询帮助和心理激励等。

2.8评价修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是随时进行的,伴随设计过程的始终。教师通过不断研究,收集数据,根据评价结果反思学习过程的得失,并提出改进策略。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尤其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合理调控,才能获得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八个步骤不是僵硬的格式。对各步骤的分析和操作通常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教师可以按照实际教学需求跳过某些步骤、合并一些步骤或重新排序。

结语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出现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技术和手段都服务于教学本身,脱离教学就毫无价值。因此,面对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广大职校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学习,深入研究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最大化。只有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才能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才能使教育获得真正的革命。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13-14.

[2]钟志贤,杨蕾.21世纪的教育技术:走进教育信息化――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访谈[J].中国电化教育,2003(3):63-64.

体育教学步骤篇8

许昌县灵井镇一中在日常教学教研方面,注重在高效课堂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改理念有着较深的理解。作为重要的组织者,我一直致力于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这也奠定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模式与初中语文课改研究的基础。

“五步五查”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总结近年来全国高效课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许昌县灵井镇一中高效课堂实施具体情况提出来的。“五步五查”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易操作性等特点,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在倡导高效课堂形势下语文课改的有效尝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推广,使农村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与新课改靠近,进而在实践中创新。

“五步五查”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预习检测,一查自主学习效果,时间控制在5分钟。

该步骤要求教师查看学生预习的情况,确定课堂重点、难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达到60%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结对子的同学互助形式解决40%学生的“双基”问题。

第二步:班级展示,二查小组合作效果,时间控制在5分钟。

该步骤要求各学习小组积极推荐人选进行竞争性展示,展示问题要有普遍性;问题应体现“双基”特点,给学困生一定的机会。在展示的过程在中,提倡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要及时,准确。预期达到80%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对子解决20%学生的“双基”问题;60%的学生能突破重难点,结对子解决40%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足问题。

第三步,师生互动,三查学生问题探究能力,时间控制在15分钟。

该步骤通过学优生的示范带动,教师的导引、点拨,突破课堂重点、难点。该过程提倡学生讲解、争论,教师当裁判。通过该步骤的实施,以期90%以上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对子解决10%学生的“双基”问题;70%以上的学生能主动合作、探究问题,突破重难点,并产生学习兴趣,结对子解决30%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足问题。

第四步,课堂反馈,四查课堂目标完成情况,时间控制在10分钟。

该步骤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达到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结构的目的,同时完成课堂作业。通过该步骤的实施,以期95%以上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85%学生能主动探究新问题,进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结对子解决15%学生探究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对子解决5%学困生的问题。

第五步,课堂衔接,五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时间控制在5分钟。

该步骤由教师点拨下节课预习要点,并下发导学案。通过该步骤的实施,使学生课下能自主学习,小课堂变成大课堂,让乐趣充满教与学的过程,同时在学生结对子的基础上解决学困生的预习问题。

体育教学步骤篇9

【关键词】语文教育定位;课型构建;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作者简介】赵洁,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

多年来,我国一大批教育研究专家以及诸多一线优秀教师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定位问题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一方面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盛况,譬如提出了苏派教育、生命语文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无序,甚至不同特点的教学实践之间也互相矛盾。尽管如此,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依然极大促进了高中语文课型构建以及语文教育定位的研究。

课型,指课堂教学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有所侧重的指导下,以一定的标准、内容、方法等精心设计并有效组织的授课形式。不久前,某市组织编写了《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丛书,编者依据课型“规范性”和“课无定型”的特点,声称总结、开发了190多种有效课型。有教育研究者表达了不同观点,认为过于细致的分类,并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明确定位,甚至可能会成为课堂教学僵化的一种标志。笔者也认为,教学需要在宏观层面推行适量的课型,以实现其有效性。

美国教育研究专家认为,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把课堂建设成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可以塑造课堂体系范畴下的具体课型,达成“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终极目标。构建高中语文课型,重在厘清高中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任务,重新强调教师的专业职责,实现多元化学习的有效引领。本文立足之前研究的先进成果,认为展现语文教育定位的高中语文课型构建可以主要结合以下五种课型展开探讨:

一、知能式课型

所谓知能式课型,是基于直接教学策略而形成的授课形式。这一课型,用于语文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化教学(学语文就是教学生“掌握足够的字和词,掌握句子的构造和用法”的过程),而是有两大明确的教学任务:一是掌握系统的知识,注重语言输入,崇尚对经典的记诵;二是掌握技能,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合理使用。

这一课型,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取向,可以清晰地解释、示范,并且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能够充分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对提高学生成绩最为有效。这恰是问题所在――“在任何领域,新手和专家的主要区别都在于他们掌握所属领域基本技能的程度”――缺乏足够专业素养的教师,在知能式课型的教学中容易迷失,转变为对语文知识、技能的机械灌输,强调死记硬背,容易隔绝语文与学生生活、心灵以及外在世界的联系等,从而引发对这种课型的诟病。

这一课型的操作程序,依据巴甫洛夫、桑代克和斯金纳等为代表性人物的行为主义理论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强调教学一般通过以下六个基本步骤实现:1.明示目标,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发注意;2.教师一步一步地呈现知识,或准确示范技能(教师对所教的知识或者技能,要非常精通并完全理解,要提前认真仔细地全面演练,才能进行课堂示范);3.引明策略,组织基本练习;4.教师检查学生理解程度,引导交流,自主建构,并提供反馈;5.当堂练习,强化知识或者训练技能(教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将知识或者技能迁移运用到新的或者更复杂的情境中,即集中练习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分散练习提升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6.有意义的课外作业,巩固知识或技能。

优秀的教师会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譬如,笔者上《怀古诗的主题分类及赏析示例》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1.创设情境导入: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由此,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中有那么多的怀古诗了;2.怀古诗的主题分类、鉴赏层面分析(各有细析);3.典型怀古诗的赏析范例:一是典型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例析(列表《石头城》《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二是怀古诗“图式”赏析范例之《石头城》《越中览古》;4.总结这一类型诗歌赏析要点等;5.当堂变式练习《江南》《姑苏台》鉴赏。

二、讲授式课型

近年来,讲授式课型引发了很多争论。所谓讲授式,其实就是讲座,是一种较为笼统的课型,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立足于教学内容结构的吸引力,以及学生尊师爱学的习惯,是讲授式课型的核心内涵。这一课型期待教师能够以专业的水准设计灵活生动的教学结构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期待教师具备经验支持和材料引导,期待教师教学的清晰度和激情。具体到一节课的讲授上,需要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确定的教学内容,了解这节课的进度和学生的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引导材料,进而有序地安排好课堂进程。

布鲁纳认为,讲授式课型重在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围绕特定的主题领域,让学生记住并透彻地理解,并学会应用。一般来说,好的讲授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目标要点清晰,始终关注主要教学内容,不跑题,不模糊表达;二是逐步讲授;三是讲解具体并提供或详细或具体或生动或直观(比如图片、模型)的例子;四是及时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确定学生明白一个要点后再提问,让学生总结并解释要点,让学生重复知识点或者技能要领等)。

这是一种教师中心的课型――作为教师,必须研究透彻才能真正讲得好。能够用最简洁生动最清晰明了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过程,而且,如果教师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或者不懂得适时激励学生,那么效果会相当糟糕。有些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解中找到了乐趣,于是热衷“讲授”,喜欢在课堂上不停地讲,从此踏上歧途,却一直以为自己掌握着教学的金科玉律。然而,那也许只是讲话,不是讲授:一位教师站在学生面前讲话20~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都是很容易的。

这一课型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能力准备:一是习得;二是拓展概念结构;三是培养倾听习惯和思考习惯。当然,这种课型也因为它对学生的多样要求而招致批评。不过,这种授课方式,尤其是经过周密组织的、单调的讲授课,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非常有效――这一点,对高考指挥棒下的毕业班教学颇有吸引力。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知识教学已经无法容纳海量知识,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这一课型要着眼于对知识的获取、利用、加工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实际运用,必然会得到持续的运用。因此,讲授式课型应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这种策略稳定、有序,能够踏实推动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

譬如,笔者在区域暑期培训过程中所做的《语言描写》讲座,课堂框架结构简单,但是讲授中使用的引导材料和具体例子,都能够从不同角度吸引听课者,于是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体设计如下:1.语言和语言描写的基本内涵;2.语言描写的一般要求:准确得体、清晰流畅、生动形象;3.具体语言风格呈现(部分个例比较);4.写作过程中,提升语言描写能力的常规做法举隅:(1)如何写好开篇?(2)如何提升文采?

三、抛锚式课型

抛锚式课型,又叫“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明确的研究问题为目标,期待学生开放地探究,并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课型的本质是呈现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探究的起点和基础;基于问题的高中语文课堂,期待学生通过交流,使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阅读和写作策略的提高,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实现明显的进步。立足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开始渗透“基于问题”的观念,比如诸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抛锚式课型具有多样化的、深厚的理论依据。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这是各种教育流派都有的教育目标。杜威“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提出,学校应该像镜子一样反映全社会,教室是探究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室。而不同时期的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者为抛锚式课型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撑。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观点认为,学习发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或者同伴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学生实际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新的学习于是发生了。布鲁纳的“支架”理论也认为,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帮助(也即“支架”),发现观点,建构意义,来解决一个超出自身能力水平的问题。

这一课型的特征:一是精心设计研究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二是引导学生围绕真实生活情境面对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思路;三是让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和运用资料;四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对话,形成自身期待形成的学习成果,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学生具有亲自探究有意义情境的天生愿望。教师的任务是提出真实的问题;然后由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从不同视角,力求得出有现实意义的观点、认识以及实践方法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衔接与引导非常重要,对教师的教学专业功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们在实践这一课型时,实际上非常考验教师的动力。毋庸讳言,大部分老师面对基于问题的学习信心不足,突出表现在个人学识见解并不能真正引领学生讨论的深入。这种教学的窘迫处处可见,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体的缘故,而是教育的痼疾。

值得期待的思维碰撞与意义生成,荡漾在抛锚式课型的构建中――这符合目前新课改对教学的期望。

四、合作式课型

合作式课型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才能做好互相协调,实现教学目标。这一课型下,因为合作双方的无法“透视”,教学充满了生成和意外。但是我们可以透过思维的延长线,得以聚焦到一点(也即一个问题的消失点),这就昭示着问题的解决。立足消失点,将建立新的问题中心。

这一课型操作模式多样,并且具有较高的教学成效。我们探讨一种合作式课型的结构,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步骤一,了解教学内容相关知识;步骤二,选择方法,进行分组及职责分配等;步骤三,初步交流。这一阶段的意义在于: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兴趣和已有经验的学习内容,以更多的时间、更广的知识帮助师生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第二阶段(课堂讨论):步骤一,精心安排教学流程(设置问题串),全班初步讨论;步骤二,各小组充分交流;步骤三,各小组就教学主要内容(也是最吸引学生的内容)达成初步共识;步骤四,各组深层反思。这一阶段,从全班教学到各小组活动的过渡必须精心设计,要让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等。

第三阶段(课堂反思及课后拓展讨论):步骤一,个体开展深度反思;步骤二,拓展延伸,探索相应理论知识及具体案例分析;步骤三,集体归纳并形成学习结果。这一阶段,教师不要过多介入,但在必要的时候要能够提供帮助。

第四、五阶段(课后改进及运用):步骤一,继续验证讨论结果;步骤二,综合评价本次学习效果;步骤三,运用。这两个阶段,需要学生保持勇气,善于思考,从最普通的讨论中获得较为明确的成长意义。合作学习中,最具价值的并非具体的学习结果,而是个体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性化思维魅力。

高中语文合作式课型的构建,强化了合作学习环境和合作技能的学习,将语文知识和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的学习压力传递到了学生身上,学生需要集中大量精力,在有效的学习组织的基础上,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分工、探索和深思,从而形成“滚雪球式”或者“履带推进式”的学习成果。当然,这种探索目前流于形式的较多,比如曾经在一个阶段普遍推行的小组讨论,很多都被认为缺乏细致、严谨或者客观的态度,反而伤害了课堂的效果。这也是这一课型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这种模式给课堂设置了一种模板,并敦促每一个师生朝着这个理想图景努力。

这一课型更加适合高中语文的专题学习,包括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本的学习、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研究等,譬如“月是故乡明”专题教学、李白诗专题学习、迟子建作品(小说、散文)研究等。

五、综合式课型

严格地说,综合式课型并非一种课型,而是一种综合体现各种教学策略的课堂。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多元融合,注重学生中心,这其实可以较充分地体现在笔者所谓的综合式课型中。专业突出、成熟、高明的教师已经不屑于在教学模式或者课型之下探求上课的途径,那不过是在别人的故事里体味未曾经历的人生。他们习惯于从自身灵魂和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寻找一个视角,来完成一次和谐的沟通。

我们所谓的课堂结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等共同构成的一节课,通过具体教学情境,协作、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知识建构。最好的课堂,必有被褐怀玉之美,看似简单朴素,挥洒自如,实则殚精竭虑、思考精密,机关多多。我们说,要让一个人成长,就要远远地牵引着他,而牵引的目的是让他获得自由。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应该致力于学生成长的各种需要;检验教学效率的标准不应该是成绩、升学率等量化指标,而应该是学生的进步维度和幅度。

要想将综合式课型应用好,一个强有力的观点是,要想教得好,不是必须要透彻讲解语言要素,要调动学生迫切的内在需求。综合式课型的一般结构如下图: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式课型呈现不同的具体教学任务。譬如,综合式课型实施于现代文阅读教学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和心理变化,要注重整体感知、分析品味两个主要教学环节,对应“感知文本内容――形成基本概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产生联想、想象和评价”的基本阅读流程。综合式课型实施于文言文教学时,要强调文言知识的诵读与积累,重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加强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强调三维目标,高度重视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随着课改深入,教学实践因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反馈,逐渐认识到语文教育定位的重要性,并且逐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课型建构,对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具有明确的导向意义。可以说,课型决定着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愿望和导向――就这一点而言,让每一位教师都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充分认识到课型构建的重要性,是当前的一个艰难任务。

参考文献:

[1]戴维・霍普金斯(英国),教师课堂研究指南[m].杨晓琼,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体育教学步骤篇10

关键词:运动技术;案例分析;技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9-0022-03

体育课堂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技能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技能,其中包含了教师教法安排与实施技能、学生学练法安排与实施技能。在讨论该教学技能时,首先涉及了理论层面某些概念的混淆,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法与学法,教学步骤与练习步骤等;其次涉及了教学实践层面运动技术教法与学法实施之间的混淆。本文通过实例与分析,探讨体育教师课堂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技能的问题与技能发展建议。

一、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案例

地点:×××田径场

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教师:黄××

教学内容:蹲踞式跳远

教学单元:第2次课,共5次课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男女混合班共50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中姿势;难点——助跑与起跳结合

教学目标:

(1)运用游戏法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了解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基础上,乐于参与各项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态度。

(2)通过本课教学,使80%左右的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技术。

(3)加强合作学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

(4)发展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与身体技巧。

主要教法:

(1)复习助跑练习(由慢到快)。(3分钟)

(2)复习滚动式原地起跳练习、滚动式助跑起跳练习。(3分钟)

(3)复习腾空步练习。(3分钟)

(4)学习空中动作:高处跳下做空中动作、3-5步助跑起跳做空中动作、3-5步助跑起跳越过一定高度做空中动作。(21分钟)

(5)素质练习:蛙跳。(2分钟)

二、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技能研判与分析

(一)教法实施技能研判

该教师在教案中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课堂教学信息: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授课学生、单元课次、授课时间等。从基础上,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安排了“教法”,是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说明该教师基本了解体育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步骤、内容与方法,对于完成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理论层面与实践操作水平上的问题,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问题分析

1.教法实施与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衔接问题

运动技术教法安排与实施存在着一个如何处理体育课堂重要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为什么要安排与实施教法,其主要的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从而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同的课堂教学问题、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安排的教法是各异的。那么本课的教学问题是什么?从案例来看,要解决的教学重点问题是“空中腾空动作”,而这个教学问题是从何而来?从理论层面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就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应根据教材的性质、教材的重点、本课的课次、学生前期基础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定。首先,蹲踞式跳远教学内容来自于田径教材,它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从单元教学角度来看,蹲踞式跳远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组成,这四个环节的主要目的为:助跑技术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起跳技术的目的是把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最后合成一个向前上方的速度,这个速度决定了跳跃的远度;而腾空技术的目的是采用合理的方式使学生的身体尽量前伸,以达到最大的远度;落地技术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得到一定的缓冲,防止身体受伤、防止身体后倒影响远度。因此,在几个环节中,起跳技术是蹲踞式跳远单元教学的重点。但这只是单元教学层面的重点,并不是课堂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也有其教学重点,这个教学重点与单元教学重点可能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因为课次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尽相同。就本课次而言,属于单元教学共5课次中的第2次课,那么第2次课的重点是什么呢?这是必须考虑而且明确的问题,从单元教学角度考虑,第2次课应该安排“起跳技术”,即助跑与起跳的有机结合技术。但问题是,“起跳技术”还是过于抽象,教师难以观察与评价,如无法仔细观察与评价学生是否采用滚动式起跳、最后一步是否快速起跳等细节,教师是无法运用肉眼观察和评判的。因此,必须转换角度,运用可观察指标来判断学生的“起跳技术”,根据这个思路,笔者认为宜用“腾空步”的效果来判断“起跳技术”水平,其原因有二:一是“腾空步”的效果可以被教师观察;二是“腾空步”与起跳技术存在因果相关性,即如果学生腾空步做得很好,那么其起跳技术必然很完整。这样,我们就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指向了“腾空步”的效果,进一步追问与细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拟定为:“腾空时间与高度。”

根据该课堂教学重点,我们就可以相对容易地把运动技能目标确定下来,即加上“条件”“程度”与“范围”:条件——“在踏跳板的协助下”;程度——“获得较为明显的腾空时间与高度”;范围——学生成功的比例达多少。把这几个内容集合起来,运动技能目标就是:使15%的学生获得腾空步“明显的腾空时间与高度”、70%的学生获得腾空步“较为明显的腾空时间与高度”、15%的学生初步体验腾空步的“腾空时间与高度”。

在寻找课堂教学重点、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安排合理的教法,即安排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运动技术教法与课堂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重点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就失去了意义。

2.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问题

从本课呈现的教学重难点来看,有几个不合理之处:一是“空中姿势”安排在第二次太早;二是重点——“空中姿势”与难点——“助跑与起跳结合”不统一,不是处于同一个层面上,“难点”应该与“重点”相对应,“难点”是学生学习“重点”时比较困难的几个点。

从本课呈现的教学目标来看,几个不合理之处表现在:(1)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80%左右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技术”太抽象,不够具体化。(2)运动参与目标“运用游戏法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基础上,乐于参与各项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态度”没有相应的“游戏”教法支撑;(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很空洞,也没有相应的“合作学习”学法作为支撑。体能目标“发展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与身体技巧”缺乏与“蹲踞式跳远”所要求的基本素质的一致性。

3.教法(教与学法)安排合理性问题

从教育学理论分析,教学方法包括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通常所指的“教法”与“学法”,但在教学实践中,单独的“教法”与“学法”是不存在的,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双边活动,教师在教的同时,学生必然在学。如教师在讲解课堂内容时,学生一定是在听讲,没有学生的听讲,教师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样,学生的学法也与教师息息相关,如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与参与,那么就会变成“放羊式”教学,因此,教法与学法是相对应的。从学理上分析,教法主要有讲解法、动作示范法、直观演示法、完整与分解法、游戏与竞赛法等,而学法应有观察法、练习法、提问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从本课呈现的“教法”来看,首先该教师没有提供相应的教法,说明该教案有一定的欠缺;其次,本课所呈现的“教法”主要呈现了学生学法中的“练习方法”,即把一些练习方法组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一定逻辑的练习步骤;第三,学生的练习方法安排不够合理,主要的问题是:第2次课应以练习腾空步为主,不应过早进行空中姿势的练习。因为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是整个跳远技术的关键;第四,在安排学练法时,没有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按本课教学目标的提示,教法中应安排“游戏法”与“合作学习法”,但这“两个教法”却没有在之后的教法步骤中体现,进一步说明该课堂教学目标空洞乏力。

三、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技能发展建议

(一)在理论层面上提高“教法”认知水平

第一,厘清“教法”的几个概念及其关系。即教法、学法、练习法与教学步骤、练习步骤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学方法可一分为二:教法与学法。教法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法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但教法与学法是体育教学过程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练习法是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具体细节,此处所言的练习法特指由身体直接参与的练习法,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根据以上思路,教学步骤应一分为二:教法步骤与学法步骤,所谓教法步骤就是按上课的流程,把教师的教法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有时并不是按时间序列进行排列的,排列的目的在于使课堂教学设计更为清晰。而学法步骤主要由学生的学法与练法组合而成,通常我们用数个身体练习法排列起来构成练习步骤。

第二,用系统论的角度考虑“教法”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思考,要把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即把教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评价等联系起来。结合体育课程角度分析,“目标引领内容”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但它只是一个宏观性的指导思想,在落实到具体的某一节课上,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先有教材,再定目标,这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不冲突。从课堂教学逻辑关系分析,首先,教材分析表明的是该教材教学单元的技术环节、技术重难点等;其次,学情分析表明的是学生的前期学习基础与身体素质;因此,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是制定某课教学重难点的两个基础条件;第三,根据课堂教学重难点确定运动技术教学目标,加之心理、社会适应、体能方面的要求,共同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第四,教法是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论;第五,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成度进行最后评判。

总之,教法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它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重难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教学评价是检验“教法”实施效果的最后一个环节。

(二)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教法”实效性

体育教师对于教材有不同的理解,这主要是由不同的运动实践经验、教学经验造成的,有的教师善于思考,经常会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反思;而有的教师却视而不见、马马虎虎,不同的教学态度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媒介,教法是课堂教学的方法论,教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加速学习与掌握教材,反之,学生学习与掌握教材就很缓慢,这是一个教学有效性问题,也是防止教学低水平重复现象的有效路径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搞好教学本职工作。而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教法的实效性是体育教师良好职业素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