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情境教学定义十篇情境教学定义十篇

情境教学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8:50

情境教学定义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高职英语 情境教学

当前时期下,我国有很多高职院校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师在新学期伊始的时候,应该按照学校的统一规定,制定出所教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计划,并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出固定的工作方案及教学活动。本文就是以高职英语情境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高职英语情境教学之中,旨在为高职英语情境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创新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建构主义者分别从其教学思想、学生观、学习观以及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课堂教学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如上几个方面,其中最有实践意义的就是它所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对于建构主义而言,促进实际教学应该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条件,即主体、情境、合作以及资源。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情境主要有两个特点,即生动性和丰富性,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学习情境应该同实际情境相互结合对于课堂教学之中的情境,都是模拟的。而所谓“情境教学法”指的就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按照反映论的特殊认知规律,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形象,积极地创设出具体生动的场景或是画面,使得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为具体生动的可视语言,积极地创设英语语言情境,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接受英语,运用英语的思维对英语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将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情境教学策略

基于如上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教学的阐述,可知二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下面着重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情境教学策略。

1、加强分组互动式情境教学。

以高职英语学习中的语法教学为例,对分组互动式教学在构建任务型教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详细的阐述。我们知道,高职英语语法教学在高职英语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并运用这些语法。能够将语法知识运用于英语能力的其他方面,使得学生能够拥有非常流利的英语口语。

对于英语学习而言,“学以致用”是高职英语教师教学的努力方向。在高职英语语法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设计出英语任务,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他们所学得的知识。

2、积极应对英语课堂意外情况。

对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而言,实际教学过程之中出现意外情况是常见的事情,教师应该抓住这些课堂意外积极地创设课堂情境,如果能够很好地抓住它,就会使课堂成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因此,对于高职英语教师而言,应该灵活地处理这些课堂意外,积极构建高职英语课堂情境,这样就能够使教学得到意外的收获。例如有如下的一个关于“生日礼物”的教学案例:

教学现场:

Student1:ann!Hereismybirthdaypresent.ihopeyouwilllikeit.

Student2:ann!Hereismybirthdaypresent.ihopeyouwillkeephealthyandhappy.

突然,有一位很活跃的男生站起来这样说道:

Student3:ifi’mann’sfriend,iwillsaytoher“ann!You’reverybeautifulandiloveyou.thisismypresentforyou.ihopeyouwilllikeit.”

其他同学听了之后,哄堂大笑,顿时老师也感觉到很惊讶,然后灵机一动,这样地回复了这位同学:“ithinkyouareverycleverandyourspokenenglishisverygood.thisismypresentforyou.ihopeyouwilllikeit.”

通过如上教学案例分析可知,高职英语教学中有时总会碰到一些意外,如何巧妙地处理,直接关系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和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只要我们留心各个教学环节,保护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及时创设情境以保护学生上课时愉悦的心情,学生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参考文献

[1]张松涛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2(04)。

情境教学定义篇2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情境;教学策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2-60-02

Researchoftacticsandconstructionofnetworkteachingscenario

YangXuchao

(ZheJiangtechnologyinstituteofeconom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abstract:agoodonlineteachingscenarioiscrucialforthesuccessfulimplementationoflearningactivities.thespecialroleofon-lineteachingtechnologyineducationisexploredandthespecialroleofnetworktechnologyineducationisprobed.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scenarioismainlyimplementedthroughthecreationofcognitive,problematicandcooperativesituation.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scenariomustbecombinedwitheffectiveteachingstrategy,suchasthedesignofrandomvisitingteachingscenarioandanchoredteachingscenario,sothattheon-lineteachingmeetsteachinglawandmeetstheneedofinformationsocietyoneducationfrommulti-level,multi-angle,highlevel,lifelongandopenangle.itisacomplementfortraditionalteachingmode.

Keywords:onlinelearning;teachingsituation;teachingstrategy;construction

0引言

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特征是虚拟性,所以应发挥出网络教学的多媒体特性、交互性及网络化个别化特点。网络化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因材施教。

交互性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上最有价值的应用,它允许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体验多彩的虚拟世界,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情境化是计算机多媒体特性在网络教学上的最有价值的又一体现。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知识的意义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产生,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并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建构意义的过程[1]。

事实上,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或者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情境中学习,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本文仅从情境性教学的角度,探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情境构建策略。

1情境性教学的涵义

虚拟实践教学的—个最好的形式是允许自己动手进行虚拟实验,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虚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去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自我反馈来验证知识,在虚拟的实践中实现意义建构,即: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因而,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十分重要。情境性教学的涵义主要有以下。

⑴利用实验(或演示)教学法,使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发生。

⑵利用媒体(如计算机),创设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虚拟情境,使学习发生。

⑶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

⑷对学习过程进行情境性的测验与评估。

总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且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网络教学情境设计

网络教学的关键在于网络教学情境的构建[1],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情境构建包括认知情境、问题情境[1]和协作情境的创设等几个方面。

2.1认知情境

认知性情境化教学的优越在于:通过网络计算机可以呈现出十分逼真的虚拟情境,情境中呈现的学习信息直观、生动、丰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习者会有如身临实际情境的切实感受,认知情境非常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

一般说来,对于拥有较丰富的事实作为基础的、具有一定规律的认知性目标,比如,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等,较适合于进行认知情境的创设。

2.2问题情境

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问题情境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沿着学生的思路精心创设,在学生最感困惑的认识焦点设疑,反复推敲,成为学生思维的“引线”。

问题情境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铺垫,使之成为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对复杂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个个击破,使每—问题情境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问题情境主要的用途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根据教学内容的主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和尝试如何来解决。然后再归类总结,给出完整的概念、类型,以及实现方法。

⑵对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再给出产生歧义的原因以及避免错误发生的方法。

⑶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猜想可能的效果,然后再将实际结果表示出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可以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知识的形成及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其成为“准发现者”。使学生在概括、想象、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路和见解。

2.3协作情境

建构主义[2]学习理论包括“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即建构主义主张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和会话交流而建构意义。

网络协作学习情境提供了一种异步的、网上交互协作的学习环境,其目的是支持基于问题的在线讨论与交流。

网络协作情境的创设,可以把学习者个体的交往空间拓展到虚拟的电子公共社区,在电子空间里,学习者成为学习团体的一员,可以相互在线讨论与交流。由于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有不同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就提供了互相取长补短、互为补充的可能性,小组中每个成员将共享合作的成果,因而,会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关“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创设网络协作学习情境,应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共享的优势,注重交互协作的情境设计,注重学习的便利性和实效性。

3网络教学情境策略构建

网络教学是面向教与学的,注重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的有效性,因而教学情境构建还必须结合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学课件符合教学规律。

3.1随机访问教学情境的设计

随机访问教学情境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知识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做深入的剖析和科学合理的加工处理,以使得教学情境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⑴抽象概念的教学,要求涵盖充分的实例,用以从不同角度全面体现相应概念的含义,同时创建相适应的情境。

⑵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

⑶情境中存在着互不重合的方面,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

⑷允许学习者多次地、随机地、多角度地进入学习,从而获得对所学知识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

3.2支架式教学情境的设计

支架式教学情境,即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这种教学情境的意义在于:教学应以积极的态度、适度超前于学习者智力的发展水平,以概念框架为“支架”作用,引导学习者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3.3抛锚式教学[3]情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2]认为: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最好方式,是让学习者深入到现实环境中去感受真实,而非接受别人的教授。抛锚式教学情境顺应了这种思想,将教学情境定位于真实事例或真实问题基础上,如同“抛锚”一样。其优越性在于在真实情境中,容易使学习者轻松地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而由此获得的意义建构将更为深刻,并且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自上而下的教学情境设计

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情境进程,即首先呈现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子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3.5非直线式的教学情境设计

即一种根据知识的网络结构,设计教学进程的教学情境设计。有人研究指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不必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抽象原理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等。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即:教师既可以要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以此开始教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

例如:分支程序教学情境设计的特征。

情境程序的材料以多项可选的路径来呈现,即:对于不同的学生将呈现不同的学习路径,学生的反应决定了后面的学习路径。允许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学生返回并复习有关概念的信息,并寻找不正确的原因。不犯错误的学生,基本上可按直线方式通过主序列,而较差的学生则可从分支中获得较多帮助。

4结束语

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对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并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学情境构建主要通过认知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协作情境的创设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情境对网络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了与传统教学鲜明的互补性。

变革与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永恒主题。网络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比如,还应考察创设的情境是否完整真实地反映了知识,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意义。另外,还需要探索如何与传统课堂教学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的问题。实践证明,单一教学媒体无论多么先进,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最新教育理论相适应的新一代网络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催生新的教育成果,促进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世友,陈新民.试论网络学习中的教学情境建构[J].南京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08.4:68-70

[2]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关于建构主义理论[DB/oL].

http://.

[3]陈青,乌美娜.从抛锚教学看情境学习观点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1999.4.

[4]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情境教学定义篇3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应用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这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和创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本文分别对三者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三者间存在的共性。

一、引言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外语教学模式重在语法、词汇知识的传授,存在去情境化、缺少交流与协作、忽视学生兴趣与要求等倾向,该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正发生着重大变革并在探索新的思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认知工具的外语教学模式也成为各级学校改革的重点所在。那么,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是否相契合、相一致,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哪些相通点呢?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2o世纪6o年代提出的“发生认知论”。但是这种理论开始在世界范围流行,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还是2o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oD]换句话说,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不再取决于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1.协作学习而非独立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是传统教学环境里的那种比较孤立的个人竞争或各自为阵的行为,也不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因而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只有通过交流、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共建。

2.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并非单词线性的信息输入、存储与提取,而是一系列复杂的认识重构与提升,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3.情景和环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重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或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景脉络之中的,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应使学习在与社会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强调学习环境对形成有效学习的作用,把真实情境创设看作是达成“意义建构”这一最终目标的必要前提。

4.师生角色的转变。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一个潜在发现、发展与创造的主体。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真实情境的实践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他们由传统封闭学习环境下孤独的学习者转变为开放的学习者与合作者。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该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鉴别多种不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等内在因素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式心理学思潮,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3它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②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③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并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

人本主义对教师的角色定义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合作者、咨询者。教师要做到:①编制好便于学生自己学习,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的教材。②善于辅导,教师不是一味追求讲解,而是有效地咨询和辅导。③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

四、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各学校加大对外语教学硬件的投入,教学设施从教师过去手中简单的教材加粉笔发展到如今的声像设备、互联网、多媒体等电子产品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学生的手中也由过去的课本加单词本到如今的电子词典、光盘以及各种外语教学软件。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与优势:

1.有跨越时空性。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和地域限制。使学习者可以在没有围墙的学校学习。

2.具有资源共享性。学习者可以共享国内外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

3.具有交互性。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可以支持师生、生生间互动。跨越空间、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学习者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相互交流。

4.具有自主性。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可以提供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能及时得到解答。

五、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相通之处、

1.主张和创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理想学习环境相一致,都重视对情境的设计,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采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外语教学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使得学习内容有形、有声、有色,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生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

2.都强调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网络环境下的122外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利用资源自学,形成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崭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是自行组织的,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的安排、学习形式的设定,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真正做到“自由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相一致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咨询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知识权威。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摸索着学,教育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网络辅导老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多媒体设备。指导学生在网上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并制作或选择适合课程需要的课件及学习内容。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正是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实践。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之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建立外语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基础,特别是在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通过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确实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

情境教学定义篇4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应用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这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和创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本文分别对三者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三者间存在的共性。

一、引言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外语教学模式重在语法、词汇知识的传授,存在去情境化、缺少交流与协作、忽视学生兴趣与要求等倾向,该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正发生着重大变革并在探索新的思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认知工具的外语教学模式也成为各级学校改革的重点所在。那么,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是否相契合、相一致,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哪些相通点呢?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2o世纪6o年代提出的“发生认知论”。但是这种理论开始在世界范围流行,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还是2o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oD]换句话说,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不再取决于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1.协作学习而非独立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是传统教学环境里的那种比较孤立的个人竞争或各自为阵的行为,也不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因而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只有通过交流、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共建。

2.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并非单词线性的信息输入、存储与提取,而是一系列复杂的认识重构与提升,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3.情景和环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重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或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景脉络之中的,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应使学习在与社会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强调学习环境对形成有效学习的作用,把真实情境创设看作是达成“意义建构”这一最终目标的必要前提。

4.师生角色的转变。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一个潜在发现、发展与创造的主体。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真实情境的实践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他们由传统封闭学习环境下孤独的学习者转变为开放的学习者与合作者。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该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鉴别多种不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等内在因素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式心理学思潮,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3它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②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③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并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

人本主义对教师的角色定义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合作者、咨询者。教师要做到:①编制好便于学生自己学习,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的教材。②善于辅导,教师不是一味追求讲解,而是有效地咨询和辅导。③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

四、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各学校加大对外语教学硬件的投入,教学设施从教师过去手中简单的教材加粉笔发展到如今的声像设备、互联网、多媒体等电子产品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学生的手中也由过去的课本加单词本到如今的电子词典、光盘以及各种外语教学软件。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与优势:

1.有跨越时空性。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和地域限制。使学习者可以在没有围墙的学校学习。

2.具有资源共享性。学习者可以共享国内外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

3.具有交互性。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可以支持师生、生生间互动。跨越空间、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学习者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相互交流。"

4.具有自主性。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可以提供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能及时得到解答。

五、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相通之处、

1.主张和创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理想学习环境相一致,都重视对情境的设计,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采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外语教学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使得学习内容有形、有声、有色,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生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

2.都强调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相一致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咨询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知识权威。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摸索着学,教育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网络辅导老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多媒体设备。指导学生在网上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并制作或选择适合课程需要的课件及学习内容。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正是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实践。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之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建立外语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基础,特别是在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通过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确实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

情境教学定义篇5

关键词:模拟法律事务情境化认知理论基础

模拟法律事务教学是指在法学课程教学中,设置或虚拟出一定的法律实践场景,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和过程体验,在形象展现法律程序、制度和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其合理性与正当性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诠释。而以下三种理论共同构成模拟法律事务教学的认知论基石。

一、建构主义与情境化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起源于皮亚杰对西方哲学传统中的知识论的不满。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近20年来在全世界流行开来,并且对我国的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认识是一种适应性活动。这就是说,我们要把知识看作是一种概念和行动纲要。但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皮亚杰认为,“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离开了主体能动性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认识得到发展。维果斯基则特别强调社会交往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然后才有可能转移并内化为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布鲁纳的认知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探索与发现未知、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但他们都承认,建构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把新的知识纳入到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只有借助于同化过程,新知识对主体来说才获得真正的意义。当主体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和“解释”新知识时,主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革,使之与新知识相适应,这称之为顺应。通过同化与顺应,主体的认知结构不断重构与发展。所以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的经验与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结构的重组。

整体而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含“什么是学习”以及“如何进行学习”两个方面。建构主义一方面主张知识不能通过简单的传授和灌输获得,而只能由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并且利用必要的工具和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意义建构”是利用已有的认知图式赋予新知以意义,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情境”是指学习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指的是学习方式,它要求在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假设的提出与检验、学习成果的评价等过程中进行合作,以使相互启发;“对话”指的是通过对话、讨论等完成学习任务。建构主义另一方面又强调学习中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学生要积极收集相关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和验证,用探索法、发现法和寻找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与已经知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模拟法律事务教学的观念与方法很大程度上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中的情境化学习为灵感之源。现实中不存在离开实际生活而在头脑中抽象存在的虚无的、孤立的法律事实和理论,法律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而存在。应用型法学教育也应该是情境性的,因为脱离情境性的法律理论传授往往是形式化、抽象化、简单化、记忆表征单一化的学习,这种学习产生的结果往往只能应付司法资格考试,而不能迁移到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去,这也是许多法学本专科的毕业生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适应工作环境以及公检法机关不喜欢招录应届毕业生的原因所在。模拟法律事务教学正是着力创设出最接近真实的虚拟情境,因为,与情境分离的学习是一种无意义的经历,情境化学习本质上就是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活动中创造意义的过程,而学习不能与行动相分离,它是发生于由人物、行动和情境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脉络中。所以,当学生沉浸在一个审判或类似的问题情境中,并且在情境中获得法律知识和法律职业技能及其应用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效的学习才能发生。事实上,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看,法律知识本质上也是情境化的,法律知识就是在实践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表征或共识,是实践共同体协商建构的产物。法律知识的学习仍是应用型本专科法学教育的重心。这里的法律知识主要指的是蕴涵于法律实践之中的实践情境知识。法律学习是“整体的、不可分的社会实践,是现实世界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整的一部分”。实践情境知识以法律实践情境为依托,但并不是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情境本身。情境化学习为模拟法律事务教学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首先,模拟法律事务教学应尽可能创设出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并以解决学生在模拟情境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任务”。其次,教学过程应与法律实践过程基本一致,让学生从现有情境中寻找问题与工具。最后,判断模拟法律事务教学是否达到目的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能用真实的方式去使用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境和任务的需要来处理信息。模拟法律事务教学就是要让学习者通过对正在进行的法律实践的参与,学会如何在该模拟情境中做出合理有效的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进行反思,改进自己的知识和实践。当然,建构主义对模拟法律事务的意义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诸多方面,并不仅仅局限于情境化学习的理念。

二、行为主义认知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早期由华生创立。它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的看法。其核心观点是,(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强调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也常被称为“刺激——反应”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一是准备律,即当被指导的个体对象已经准备好被指导的时候,给予适切的指导会使个体产生满足感,反之,则产生干扰;二是练习律,即增加个体对刺激之反应,会增加个体对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反应的行为其增强的程度是视联结产生的次数、深度、与持续性而定;三是效果律,即伴随着反应行为的满足感对于习惯的联结是非常的重要的,反之,伴随着反应行为的不适感则会削弱习惯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理论旨在克服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等等。

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对于模拟法律事务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论证了教学思路转变的正当性。传统教育理论未把心理学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基础。而行为主义理论则扩展到重视对学生行为的研究,从重视“教”转为重视“学”。模拟法律事务教学同样需要这样的转变,即由教师单向的灌输和信息刺激,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二是为在模拟法律事务教学中如何认识和运用多媒体等教辅设备提供了新的进路。按照行为主义认知理论,“教学媒体设备的作用不仅要呈现教材,而且必须与学生的行为联系起来”。媒体设备等教辅设备及材料只有发挥上述作用,才能强化学习,从而保证学习的成功。模拟法律事务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但这些教学媒体只是起到帮助构建模拟情境,促进“学”的作用。三是模拟法律事务教学中可以借鉴行为主义理论中的某些观点,确立每种具体模拟教学方式的行为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借此了解学生完成预定任务的情况,模拟教学进程设计的合理性,并及时做出调整。

三、人本主义认知理论

情境教学定义篇6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结果。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的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以往认知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交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教师观四个方面。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环境的情境性,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个体的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助”、“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

二、建构主义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在关联

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具有两大特性:应用性、无行业背景性。其中应用性是工商管理专业最根本的专业特性,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应用性问题也是现在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培养出的管理人才往往是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缺乏,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的学科特性,把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方式与其它学科教育方式等同起来,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无行业背景性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并没有特定的行业背景,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这给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更多样化的情景供学生来进行学习、了解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把握各行各业的行业动态,锻炼学生各种行业所需的行业素质与技能,使学生在工作中具有更强的行业适应性。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是十分契合的。建构主义的社会性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相适应,建构主义的情境性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无行业背景性相适应,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这与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主动性也是契合的。所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能够很好的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三、建构主义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的保障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做后盾。保障体系由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新的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一般教师支配学生思维的习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时虽然不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即不拘泥于课本,不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对知识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也要在情境教学中给学生正确的指导与帮助,不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偏差。其次,教师需要提高情境设计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是围绕建构主义情境教学为核心展开的,情景教学需要教师去创造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具体化情境为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服务。再次,教师需要较强沟通协调能力。这是因为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交流协作,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中提供指引与帮助,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学生之间提供协调。同时,对于教师介入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教师需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估方式。教师应该在传统单一以卷面考试评估形式的基础上丰富教学评估,创建一种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个体评估和集体评估、学生批判性评估和教师批判性评估、校内评估和校外评估等多种评估手段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从全方位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使得教学监督更加的客观,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的学习阶段与学习的方向。

2.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资源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除了需要过去的教材、课件、教具、基础设施等资源外,还需要信息资源和外部资源等。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要求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需拥有顺畅的信息渠道,及时把握外部的信息,才能在教学中做出及时的更新与调整。情景教学方法,如企业家进课堂、企业实践等都需要学校和企业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够实现。校企结合是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外部资源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才能够让教学顺利运行,从而实现培养目标。

3.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的根本思想主要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为了体现这一点,我们需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注重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要保证适时的一定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二是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把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重点,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积淀。三是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既要保证理论教学内容完成,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我学习。

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还有赖于一系列保障措施,这样才能够规范教学秩序和监督教学质量。在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方面,需建立以下相关制度:如教学大纲制定与修改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学生职业发展培训制度;教师教学质量总结和评优制度;学生学习评估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模拟教学管理制度等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教学质量提供一个稳健良性的保证体系。

四、结论

情境教学定义篇7

关键词:语境高中英语教学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词汇能够有效体会语意,如果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就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英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词汇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词汇教学是开展英语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语言语境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猜测出词汇的词义。

在语言语境中,有很多细节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猜测英语词汇的词义。其中的细节主要包括举例、对比、因果关系,同义词与反义词等。著名的语言学家还充分利用不同语境中的细节,为我们提出具体猜测词义的方法。例如,thefunctionsofyourSkinarealsoverycomplex:itkeepsyouwarmorcool,itpreventsyourbodyfrornlosingtoomuchwater,itiswhereyoufeelcold,heatorpainanditgivesyouthesenseoftouch.

首先,准确定位目标词汇complex,接着整体阅读句子,然后借助语境理清目标词汇与相邻词汇的因果关系,即通过上下句明确complex的词性应为形容词性,然后由远及近地寻找相关提示性,即列举的是有关Skin(皮肤)的作用,因此可以有效猜测出complex的词义应该为“复杂的”。

2.情境语境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

为了更加方便学生学习英语,高中英语教材将所学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板块。教师如果围绕每一单元的不同板块设置出具体的场景,将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语言会话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在情境会话中不断扩大词汇储备。例如,在高中英语必修五的第四单元“makingthenews”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一名新闻记者,发动学生说出有关新闻或者是与报社有关的职业,并积极引导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词汇。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中,而且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积累更多的词汇。

3.文化语境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汇的内涵。

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英语语言的形成与其文化背景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对文化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英语词汇丰富内涵的理解。例如,“龙”(dragon)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英美的很多词典都将龙定义为一种极其凶残的动物。而在汉语中,龙则是高尚、高贵、祥和、富贵等的象征。因此,教师通过特定的文化语境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汇的含义与用法,从而有效强化教学效果。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的应用策略

1.联系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词汇的形式与内涵。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着重向学生介绍课文的相关背景信息,使学生初步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词汇。其次,教师借助录音机让学生听读课文内容,待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背景资料猜测生僻词汇的内涵。再次,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教师带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特定的语段、语句,采用英文释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生词在文章中的具体内涵。最后,教师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词在课文中的正确内涵,从而促使学生牢固掌握词汇。

2.创设情境,营造语境,讲解词汇的用法。

由于特定的语境下词汇会呈现出特殊的含义,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必须遵循语境与词汇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教师可以借助所创设的不同情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词汇的能力。在讲解词汇的具体用法时,要尽量避免单纯讲解,可以以具体词汇为话题,发动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在英语必修五的第二单元“theUnitedKingdom”中,教师可以开展“我来做导游”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然后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所了解到的英国的历史、风土人情等。

3.通过语境练习词汇,帮助学生掌握其搭配与意义。

借助语境练习词汇的教学方法打破学生机械地练习词汇的局面,逐渐成为词汇教学的常用方法。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形象的语境,有利于学生充分并牢固掌握词汇的搭配与意义。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中针对英语词汇练习的“Leamingaboutlanguage”板块,将关键的词汇留成空白,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将空白的词汇补充完整,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并掌握不同词汇的固定搭配形式。

参考文献:

情境教学定义篇8

论文摘要:建构性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化学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探讨,能使化学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问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予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绞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屙i生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耍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问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随机进入教学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人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4)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教学具有三大特殊性: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形成化学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中心;以化学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为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化学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化学教学方法变革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诸如: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去学习(支架式教学法),或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学习(抛锚式教学法),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随机进入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来促成学生主动建构的发生。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学进行《强弱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内容的教学,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设计了以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能力作为学习主题,即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首先将有关概念,如电解质、电解质的电离等概念作为预备知识,由学生总结归纳,然后让学生进行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实验,探讨不同的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情况,记录各种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讨论,抽象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在讲述《原电池》的内容时,可采取抛锚式教学法。开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瓣橘子上相隔0.5cm分别插入一小段铜片和铝片,把铜片和铝片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触耳机的两极,让学生听声音,然后展示干电池、纽扣电池等,引出课题《原电池》。这就是所谓的“抛锚”。然后直接告诉学生上述装置能产生电能,并提出问题:电能是怎样产生的呢?什么是原电池?但不直接给出原电池的装置,也不告诉学生原电池是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这就是所谓的“抛锚”。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几个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让学生复述实验现象,教师作评价,将学生实验结果为素材,再创设问题情景,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为什么呢?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原电池原理。

(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在正式的科学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或自以为相关的经验,依靠已具备的认知能力,力图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种解释并不一定合理,但也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认真考虑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使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区范围之内,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不断丰富、发展和改造自己的理解。例如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学生都有各自对能量的认识:钻木取火、水电站、风力发电、火力发电、森林着火、核能等。因此,在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能源是哪种能源?你身边接触到的最为常见的能源是什么样的能源?接着让学生亲自实验:点燃酒精、煤油、汽油等液体燃料,感觉火焰的温度;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加入稀硫酸,感觉反应的热效应等。再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的各种能量变化的例子,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一知识的意义建构,得出“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集中在热量问题上”的结论。

(三)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学习情景实质上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对于化学这门学科,其内容有严谨结构,化学的现象和规律源于生活,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要创设与既定目标相符合的学习情境,首先要选择适当的素材,然后设计恰当的呈现方式。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应注意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化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例如《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为创设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环境,首先提出思考题: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判断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怎样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从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两方向进行研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如有条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作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从中得出同周期元素与同主族元素的结构、位置与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关系的结论。:

(四)重视互动的学习方式

情境教学定义篇9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抛锚式;支架式;随机式

应用写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技能性课程,应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探讨能确实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的教学模式是从事应用写作教学的教师们应该考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并不少见,从宏观的指导意义到微观的课程教学的运用都有所涉及,但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还较少涉及。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应用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教学和协作学习,情景、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应用写作教学的启示

应用文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产生、使用和发展的文体,是用来处理社会实践中各种具体事务的,“应用性”是其本质特征。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应用写作的基本写作格式的理论知识不难掌握,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参与写作实践,用什么题材让学生训练,怎样循序渐进训练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只有与学生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换句话说即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教学和协作学习对应用写作实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l、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经验的经验积累去顺应新知识,丰富新知识的内容;或是应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改造与重组。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一些新知识。如在讲授一则关于电脑买卖合同的写作,让两组学生分别扮演校方和经销商方进行模拟谈判,然后根据谈判结果,在了解完合同的基本写作技巧后,让学生拟订这一则合同。

2、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非常注重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学生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协作查找资料、确定写作提纲、完成写作文稿等显得颇为重要。如在调查报告写作的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去调查、讨论,一起合作形成文章。

3、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平常的教学环境,学生并未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与支持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学生不应只是被动的学习文种写作的基本格式,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4、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获取和使用的方法,主要目的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教师提供课外例文等信息资源不仅仅为写作技巧的讲授服务,更要让学会从海量的信息中进行归纳和整理的能力。

5、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相互合作与交流都围绕意义建构的中心。这一点对应用写作教学的启示是应用写作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不同文种写作的基本的格式与写作技巧,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模拟或现实的情境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会写作,也必然要求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甚至是人际交往能力。

二、应用写作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

(一)抛锚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学习需要。通过师生共同创设各类文体的写作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写作动力,通过学生共同拟订实施方案。展开应用写作定向,并通过交流、讨论、评价、验证假说及修定应用写作方向来完成应用写作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l、创设情境。教师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吻合或与现实生活基本一致的情境。2、确定问题。确定一个学生熟悉的与现实密切关联的真实性问题(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3、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教师不是简单给出答案,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至于具体的解决过程交给学生解决。4、协作学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5、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既有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的经验交流,也有老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态效果评价。

如要写一份有关班级出游计划的会议纪要,可以进行如下步骤:1、创设一个班级出游计划主题班会的情境。2、让学生确定班会讨论的大致方向和会议纪要开头、主体、结尾如何写的问题。3、让学生自主学习会议纪要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的写法。4、让学生5人一组发表出游地点、出游意义、出游活动组织、出游安全等事项的观点,其他同学做记录。5、学生5人一组提交会议纪要的写作文稿。6、学生与教师一起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改,对较好习作进行修改并给出范文。

另外,如要讲授有关启事等的写法。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事先让学生各自收集材料校园内各类启事的原文,接着对学生收集的启事的范文进行归类,对属于同一类型的学生重新分在同一组。接着确定如何把握启事写法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各类启事的写法形成文章,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观点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指出学生总结的不足之处。教师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收集的各类启事的写法的不足之处,总结写作此类型的启事应该注意的事项。

再如在讲授“公文的拟办”(操作性非常强的过程)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一讲授公文拟办的各个程序,学生印象不深刻。而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可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某服装企业要制发一公文,教师可在写作模拟实验室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完成从草拟、会签、核稿、签发、缮印、校对、用印、分装、传递到立卷、归档相关程序。每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一起商量如何完成任务,当然,有问题也可以与老师一起沟通,教师要起到启发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草拟、会签、核稿、签发、缮印、校对、用印、分装、传递到立卷、归档,进行流水作业。最终,教师再点评每组学生的优缺点。当学生立体地把公文拟办各个环节完成,其实就可以把抽象、繁杂的理论化为具体的、实在的操作技能。

抛锚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心理,要符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学的“锚”抛在学生的关键点上,要能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能掌控整个教学进程。有时,在使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时,还要与启发式等教学模式相配合使用。

(二)支架式

“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一般具有如下过程:l、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人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如讲授调查报告的写作,要写一有关《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将问题拆解为确定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的内涵,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开展情况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调查报告写作等。接着让学生了解:1、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等问题。2、调查的范围与调查方法。3、调查报告的写作。再接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上问题。

然后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如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收集有关闽南文化色彩美育、校园文化建设资料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闽南文化色彩美育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关于调查的范围与调查方法的问题,假如调查的范围定在本校,接下来让学生先讨论将如何确定具体的调查对象,是典型调查还是抽样调查还是普遍调查,根据学生所提供的调查对象进行分组,每8人一组。让几组学生各自用现场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电子邮件、上门访问)等调查学校闽南文化色彩美育的实施现状。第三个调查报告写作技巧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探索调查报告开头、主体、结尾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引导每组学生进行写作,让每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共同完成的文章,对不同组的学生的习作各自优缺点作比较,然后给出具体的范文供学生参考。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教学的主线。支架式教学过程的展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接受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随机式

“随机式教学是指: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3、思维发展训练。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如要训练请示的求批性与求示性不同类型的写法,可以把一些具有相联性的文种打通,成为一个实训单元。如通知、请示、批复为一个训练单元。计划、通报、请示为一个训练单元。第一个训练单元主要解决的是求批性请示的写法,第二个训练单元主要训练求示性请示类型的写法。第一个训练单元中,如学校后勤管理处发了一个加强学校桌椅管理的通知,某班级教室存在桌椅毁坏的情况,请你以班级的名义向系里写一份有关更换桌椅的请示,同时以系里的名义写一份批复。

第二个训练单元中,如某服装公司准备接待一批外国客户考察,让办公室秘书拟定接待计划,在外国客户考察期间,XX车间XX等工人在上班期间打牌,违反公司规定,损坏公司形象,让你以分公司的名义写一则批评通报。在写批评通报之前,分公司先向总公司请示该给予XX工人怎样的处分。

在讲请示的写法时,在不同的训练单元中随机进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强化对请示的理解,拓展思维能力。在此期间,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物的不同层面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在学会独立探索的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好学生的协作学习,让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如接待计划)的制定,对批评通报的写法进行讨论,协商完成,从而构建共同的意义,并通过成果展示,在更大的学习群体中回顾共同意义来构建可以共享的集体意义。

把一些相联性文种打通,成为一些实训单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课程教学内容的讲授就不是简单按照挑选公务文书、事务文书、财经文书中常用的文种来进行讲授,而是要在构建一定的项目任务,把可能常在一起出现的文种合在一起讲。对于一些非常常见的文种可以在多个训练单元中体现,以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质量评价

笔者把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的班级(08文员班)同未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的班级(07物流班)进行比较。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授得再精彩,学生因为是被动的学习,学校效果并不理想。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模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学生可以有效地建构自己所学的知识。如在讲授会议纪要时,前者(08文员班)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讲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出游计划的班会的讨论,学生们因为有了写作素材的积累,在接下来的有关正文写作的把握中更清晰、更透彻。

情境教学定义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双百”方针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把历史教学的重点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习惯了等着教师告诉自己历史知识的重点和问题的结论。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情境教学法得到了很多教师的关注。历史课程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过去性,因教师的情境设计而得到虚拟再现,许多枯燥、抽象的学究式也因此而鲜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比从前浓厚。根据以上问题,浅谈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让高中历史课堂活力飞扬。

一、设定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从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定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情境教学。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便可以设定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情境教学。在这一课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了解“”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极“左”路线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图片和视频的同时进入历史学习情境,知道新旧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史实,“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且文化事业领域硕果累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便发现设定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情境教学在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化复杂的教学内容为简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设定具有教育性、实践性的情境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高中历史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教师应借助情境教学法,设定具有教育性、实践性的最佳教学情境,在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任务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实质,把握历史内涵。例如,在学习《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定具有教育性、实践性的情境教学。在这一课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比较“”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通过设定具有教育性、实践性的情境教学,将理性分析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便发现通过设定具有教育性、实践性的情境教学对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增进了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设定利于突破重点、难点的情境教学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设定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的情境教学。投入真诚的个人情感,可以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气氛,为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突破重点、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利于突破重点、难点的情境教学。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应巡视并予以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本课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发现通过设计利于突破重点、难点的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但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要遵循设计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情境教学、设定具有教育性、实践性的情境教学,设定利于突破重点、难点的情境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的运用情境教学,才能使高中历史课堂活力飞扬,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冀新慧.浅谈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存在几点问题的思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