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十篇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十篇

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8:40

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篇1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艺术修养;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物质文明得到满足的同r,精神文明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对其要求逐渐提升。广播电视节目作为传播精神文化的重要环节,要求其质量要有所保证,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人才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下面将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必备的艺术修养展开分析,旨在全面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素养。

一、广播电视编导必备的艺术修养

广播电视编导这项工作要求其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胜任其工作,进而保质保量的完成其工作,并最终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稳步发展。下面将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必备的艺术修养展开分析,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修养

就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其有着较为广泛的受众范围,从老头老太太到青少年都有涉及,许多人员其文化素质本身就比较高,而作为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又是能够接受心灵熏陶的节目。因此,作为这类节目的编导来说,其文化修养要极为良好,能够将知识渗透其中,实现节目档次的提升。在节目制作的相关环节中,所有的编导人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在节目创作中运用到自身的文化修养,结合生活素材,让节目和生活更加贴近,具备更加鲜明的特色,能够在观看的过程中,让受众的文化修养得以提升。所以作为编导人员来说,有必要对自身的文化修养予以提升,具体可以结合如下方面:首先要对相关的知识有所涉猎,实现知识水平的提升,编导需要对多方面知识进行学习,让后对其进行主动转化,实现节目文化素质的提升;其次,专业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加强,作为编导来说,专业知识的具备,由此才能够让知识的兼容得以实现,使得节目的质量得以提升。

(二)思想修养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需要将记者、通讯员的一些不成熟作品或半成品进行加工,自己的劳动体现在别人的作品中,不能追求自己的名利,一旦出现问题还需要承担责任,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工作人员提高自我修养。还有就是工作人员需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工作人员承担着广播电视编导的重任,要遵从党性原则,坚持真理的传播,根据中央政策和口径对新闻稿进行把关,支持群众的呼声,要秉公办事,不,在题材的取舍上要坚持质量标准,不唯上级,不注重名气,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三)审美修养

就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其艺术性较强,因此作为编导人员来说,其艺术审美的修养也是必备的。编导首先要对节目的特点有所了解,比如说较为严谨的是新闻类的节目,而真实性一般是生活类的节目。再结合自身的审美,来让节目变得耳目一新。编导人员的艺术审美修养是这一活动必备的,进而来实现团队审美的提升,让节目的艺术价值更高。而就广播电视编导来说,这门艺术的本质就是美。所以,在编制节目的活动中,要对其审美特别注意,这是节目最根本的特性。所以,作为编导来说,有必要结合如下的几方面来实现自身审美修养的提升。首先,要深入生活,艺术一般是源自于生活,但是又明显高于生活。所以编导必须要注重对生活的深入,亲自去对生活进行感悟以及体验,从中对精髓进行提取,寻求节目和生活的贴近,实现对人心的出动,创作出人们欢迎的节目。其次,要能够结合现象了解本质,这是编导必备的能力,需要结合独特的视角,来实现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进而结合媒介的传播,让其对生活审美的感受有最直接的体现。

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审美修养的提高,要明白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真谛,从而使其节目的题材来自甚或,经过精心的编排,让节目贴近甚或,才能保证创作的真实性,最终获得观众的认可。

(四)创新意识

创新是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当前,广播电视中动态报道、会议报道、面子上的报道比较多,而对于一些深度的、反映群众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报道却很少。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创新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要判断哪些有价值,坚持内外结合的报道方式。节目编排应从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上进行,贴近群众生活,反映问题,突出时代性和导向性。

想象力也是他们所必备的。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作为编导来说,需要从许多的题材中,对极具价值的材料进行选择,随后再结合想象力来串联材料。此外在制作的进程中,还需要其视觉创新的存在,能够实现文字和视觉创新的转化,使得节目具备更高的质量。所以,作为编导来说,有必要结合如下的方面来完成自身创新的丰富和培养。首先参考其他的节目的构建。良好想象力获取的基础,就是从同行那里进行方法的借鉴,再结合节目的具体特点,展开合理的形象力。其次,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只有这部分能力得到了提升,其想象力基础才会更加丰富,能够从不同的事物当中获取灵感,进而开展想象活动。

二、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具有艺术修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还能够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持续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项工作,有着自身独特的性质,如:艺术性、时代性与思想性等,因此,要求其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广播电视编导人员的工作主要包括,分析一系列的材料,从中挑选最有意义的题材;根据题材,展开对其策划、拍摄与制作等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中,均需要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又有较好的艺术修养,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与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不断的创新,进而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高质量,使其吸引更多的观众,并能够通过节目,传递真善美、杜绝假恶丑。同事,广播电视节目为了获得稳定的发展,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广播电视编导人员的艺术修养只鹅姐影响这电视节目的质量,才能保证其节目具有相应的艺术性、时代性与思想性等。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要求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要不断提高,从而满足其艺术修养的需求,广播电视节目要进行创新,进而保证其持续的发展。

三、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需要具备艺术修养,才能保证其节目的高品质、高质量与高水准。广播电视编导人员的艺术修养不仅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还影响着电视节目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人员艺术修养的提高要注重其文化修养、审美修养与创新能力,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努力,广播电视编导人员艺术修养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思敏,刍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训[n].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5):78-79

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10-02

为了适应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1998年,中国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首次设立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文学门类下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业代码为050402,属于一级学科文学的下设专业。在2012年底教育部专业调整中,艺术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授学位也由文学转变为艺术学,专业代码调整为130305。在2000年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名单中,北京大学开始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形成较大的办学规模和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新兴艺术专业。兴办此专业的学校也从传统的专业院校、重点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向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延伸。时至今日,全国有近200所高等学校开设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学校覆盖了“211”、“985”重点大学、一般综合性大学、各级师范类院校、民办高等本科学校等。覆盖面之广、社会影响之大、专业发展之快令人震惊。

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在软硬件条件都不成熟甚至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申报专业、边发展边补充力量,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反观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高。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校生越来越多,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怎样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又如何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于目前电视等媒体的现实需求?未来又如何吸引更多的生源?尤其是地方各类本科院校,在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有些院校能很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把专业办得有声有色,但也有很多院校无所适从,专业日渐式微。

地方本科院校有着自身的特点,一类是省属老牌本科院校,办学时间长,资历较老;一类是由原来的高等师范专科学院升本;还有一类是由多所不同专业的专科学校通过合并的方式升本。在开设新兴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困难。如何面对困难,决定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前途。

一招生院校增多与生源数量减少的矛盾

从1998年新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来,全国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几所重点专业院校到如今200多所本科院校也只用了十年时间。虽然近些年来的“艺考热”带动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招生状况也较其他老牌专业较好,但随着逐渐增多的新开设此专业高等学校的加入,生源被逐渐瓜分,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2011年,教育部对艺术考试政策进行调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招生方式也有所变化,导致部分地方高校招生自主性被削弱,处于被动选择的状况。2012年起,很多地方高校的艺术招生自被剥夺,采用联考成绩统一录取。资源较差的地方高校一下就被推到了“挑剩菜”的境地。同时,由于部分省份(山东省是艺考大省,却无艺术联考)尚无全省联考,也使学校丧失了重要的生源来源,导致生源结构单一,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竞争日趋激烈,促使部分考生转变考试方向,使原本略显不足的生源状况进一步紧张。与之相对应的是更多的高等院校加入到竞争的行列,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地方二本院校生源状况的恶化。

二办学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下降的矛盾

招生状况恶化不仅仅体现在生源的数量,更体现在质量上。地方高校的招生空间遭到挤压,形成低谷效应。优秀生源向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少数优秀高校集中。与大多数地方高校相比,教育资源集中的部分“985”、“211”院校采取的是精英培养的方式,招生数量较少,培养效果较好,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强。经年累月,积累了良好的专业口碑,形成良性循环。而多数地方高校开设本专业的初衷除了拓展专业领域外,创造更好的收益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艺术专业较高的学费促使很多本科院校逐年扩大招生比例,这也是所有新兴本科院校必经的一个过程。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从2009年的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方向)的40人到201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112人,再到2011级的142人。四年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就达到了495人,平均每个年级120余人。从实际的教学运行看,由于学生基数较大,部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可能与专业要求相去甚远。在培养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学风、教风的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三办学成本较高与资金投入有限的矛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实验室设备要求较高,因此办学成本较大。加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要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使培养的学生竞争力更强,就要使其有机会接触最新的、和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验设备,以缩短工作之后的适应周期。四川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成立四年来,不断加大办学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电视演播室等8个实验(训)室,实验(训)室总面积600余平方米,设备总价值近400万元。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设备数量不足、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设备更新缓慢等问题日趋严重。虽然近年来大多数学校生均拨款逐年增加,但对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建设以及更多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仍是杯水车薪,一些学校生均设备远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本科办学标准。同时,高层次、专业化演播设备动辄上千万的投入也确实超出了一些学校的承受范围,这些种种缺失,都局限了学生们的学习视野,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与行业之间存在距离,降低了就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制约了专业的快速发展。

四师资力量不足与专业发展迅速的矛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办学仅十余年,多数从事专业教学的一是从中文、教育技术、新闻等专业的转移过来的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另一个就是从各个院校毕业的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一个是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专业一知半解,教学属摸着石头过河;一个是熟知专业理论,年轻具有活力,但缺乏教学经验和从业经验,教学往往流于书本,纸上谈兵。师资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专业缺少带头人,高级人才稀缺,不能有效形成团队,发挥集体力量。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从2009年的专任教师5人到现有21人,其中讲师9人,占42.9%;助教7人,占38.1%;硕士17人,占80.95%,其中,3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达95%以上,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大部分都是35岁以下的讲师、助教等青年教师。所以,从整体上看,师资力量仍比较薄弱,教学难以和老牌艺术院校和重点院校抗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由于本专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优秀的专业人才和业界精英往往都集中在少数的高校中,引进难度相当大。很多学校也在不断创造条件,利用各种资源如进修学习、继续深造等多重方式来培养自己高素质、高学历的师资队伍,但繁重的教学压力使很多教师不堪重负。师资队伍水平的亟待提高和教学正常运行的矛盾冲突严重。

五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多数地方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时大多采用借鉴著名院校,并根据自己的师资状况和办学硬件等来组织课程。由于多为边运行边补充、边学习边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高,因人设课状况普遍,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同时,由于艺术学专业虚构与创作的特点,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以艺术学招生以后的教育活动中,将人才培养仅仅局限在虚构性质的节目中,如影视剧、mtV等。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新闻类和纪实类等节目中往往认识较为模糊,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狭隘性,与广播电视台急需的栏目策划、节目策划和频道策划人才存在一定的脱节性。由于专业建设的滞后、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各种原因,用人单位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需求显得不那么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就业难、就业后适应周期较长等问题。这也是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上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六民办高校的冲击

与地方公立高校的步履艰难相比,部分民办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办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并对公立高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民办高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师资,一个是设备。

民办高校往往是企业投资兴办,财力雄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一般都是直接高薪聘请业界权威或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专业技术人才,层次较高,并且具有较丰富的从教学经验和从业经验,对生源的吸引力较大,培养效果也比较好。在设备的更新、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强大的资金投入保证了一流设备的采购,并且能在数量上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如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即今天的四川传媒学院),借助雄厚的财力,拥有川内一流的省级电视台标准全景式新闻直播间、建立了各类实验室、实习、实训室90余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6亿元。有国际领先水平的3D、ReD系列高端数字电影摄影机近10套、国际先进水平的飞思大画幅数码变焦后背,有西部首台3D高清“8+1”转播车、西部领先的录音棚、1.6万平方米的大型多功能艺体中心、首个高校中的中影院线数字电影院、4个自办电视频道和省级台标准的全景式电视直播间、电台直播间等。这是大多数普通地方高校无法企及的,对地方高校的冲击影响巨大。

七结束语

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迅速,但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对于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地方高校来说,其发展面临着各种矛盾和挑战。只有认清问题、探究原因、理清思路、寻找出路,才能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走出困境,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庞井君主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篇3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大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师范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样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其中,突出培养和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尤为关键,因为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更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今天媒体需要的人才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种“早上手,后劲足”的要求,对媒体工作人员要求很高。[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只有具备选题策划、现场采访、摄像、编辑合成等稳固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操作应用能力,才能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成功的筹码。长期来看,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才能在职场上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发展空间。因此,立足专业本身的特色,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具有强大的实践能力就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关键。

二、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课时少。

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理论课开得较多,覆盖面过大,占据了较大比例的课时量,挤压了实践教学环节,出现了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比例的失衡。这样造成学生四年接收到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理论到理论,欠缺专业要求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也就难以满足企业劳动市场的要求。还有一些院校虽然开设了实践教学的课程,但因为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压缩了实践课时,甚至取消了实践环节;或者即使有了实验课仍然采用封闭式教学,学生的实践仅仅局限于少量的课堂时间,下了课实践也随之结束。

(二)教学模式僵化,理论与实践脱节。

鉴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性质的特点,在理论课的讲授中,也应包含实践教学的部分。像《试听语言》、《影视艺术导论》、《电视专题与专栏》等课程,尽管看起来是传统的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但这些课程也要有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像课内实训、课外实践等。但是,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僵化。一方面,在课堂上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造成学生接收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忽视学科特点,不讲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新颖性和互动性,只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缺乏一种面向实践的灵活性,造成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三)实验条件较落后,学生生均实验课时数少。

目前,除了中国传媒大学等少数专业院校外,国内大部分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院校普遍存在着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硬伤。院校为了缓解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在实验课教学中常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一个班分成三到四个小组,甚至有些班级学生多的话要分成七、八个小组。一次课只能一个小组上课,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做不了几个实验课题。像《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学习,学生首先要熟悉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等设备的特点和操作原理,再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进而才能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实践,这是一个由易入难的过程。但是,由于设备数量少,平均每个学生接触设备的时间都很有限,一学期下来,可能学生只是对设备的功能、特性有比较熟悉的认识,但对设备的操作技巧、在节目创作中的使用规律要熟练掌握就很难说。

(四)实验课程设置不完整,未形成体系化。

当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在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验课程时比较随意,不是从专业的客观特点和属性出发进行考虑,而是遵从学校的主观想法和意愿的。有些院校过于重视理论讲授,把节目的选题策划、编辑技巧、栏目包装等课程的理论课时安排得很充足,但实践课时却少得可怜,造成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欠缺;有些院校安排了电视摄像、编辑制作等实验课程,却没有整体性地安排新闻采访、选题策划、解说词写作等配套课程的实训或实验,造成学生节目创作中某一单项环节能力的欠缺。不管哪种情况的出现,都是不科学的。

三、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

(一)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非常倚重实践教学,实践过程必不可少,像《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纪录片创作》、《影视数字合成技术》等,这些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往往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会更加偏重实践。设置这些课程,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实践学时。一般来说,每门课程需要安排总课时的1/2、2/3甚至全部作为实践课时。同时,像《视听语言》、《电视节目策划》、《电视专题与专栏》等传统理论课程,也要明确拆分出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践、实训教学课时。因此,这些课程也需要安排总课时的1/3甚至1/2作为实践课时。我校《视听语言》、《电视专题与专栏》课程分别为54学时,其中各有18学时是实践、实训学时;《电视节目策划》共36学时,其中18学时为实践、实训学时。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实践环节上,在专业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所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在讲解时要多用案例教学法、观摩法、小组讨论法、互动式启发法等,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变革,使“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渗透在“具体形象”的节目实例中,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成“互动探讨”的生动场所。

一些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一定要多用这些方法。像《广播电视概论》、《视听语言》、《影视艺术导论》等课程,只讲解课本知识内容会很枯燥、很生硬,如果有效运用观摩法、案例教学法,教师选取或学生自己找出和知识对应的经典、最新影视节目中的画面、片段,依托作品实例进行启发式学习,就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讨论中,教学效果自然就会不错。同时,像《电视专题与专栏》、《电视作品解读与赏析》、《电视画面编辑》等课程,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的选择可以扩大范围,不仅可以找影视作品中的案例,更要把学生课外自己做的节目拿到课堂,大家共同观摩,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清自己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不足,积累实践经验。

(三)实验内容设置科学、层次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课,讲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完整性、体系化,涵盖对学生编、导、摄、录、制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课的内容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基础性试验、验证性综合实验和原创性设计实验。基础性实验,学生主要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设备、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技巧,如非线性编辑系统、摄像机、影视数字合成软件等,从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验证性综合实验,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视音频制作技术手段后,教师设计一些创作实验项目,让学生在验证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画面构图、角度、编辑、包装、合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2]原创性设计实验,教师在实验项目上不做主题、形式等各方面的设定,学生自由结合小组,自主选题、策划,利用实验室设备,在课外时间拍摄、采访、编辑制作。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不管是课内技能训练还是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等实践活动,对效果进行检验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提交实践作品,从作品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改革一些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比例,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验收、评分,并在课程的成绩评定中予以反映。这种量化考核的形式让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操作技能的提高,引导他们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像《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课程属于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的比例较少,因此,这些课程就不适宜用卷面命题的方式进行考试,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加提交作品的形式进行考核。

比如其中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制定如下期末考试方案:学生成绩组成(百分制)=平时成绩(40%)+期末作品成绩(6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情况给出分数,包括:出勤率(10%)+平时作业(30%)。平时作业可以是策划文案、剧本等文字,也可以是片子。期末作品内容可以是两种内容选一:创意短片类(含mv、广告等),片长8分钟以内,要求有创意稿,剧本提纲,影视剧本,分镜头本、组内分工和拍摄心得等文字内容或者纪录片、电视新闻节目、综艺节目等,片长不少于8分钟,不超过20分钟,要求有策划文案,拍摄提纲、拍摄过程、组内分工和拍摄心得等文字内容。

四、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学校硬件设备的支持、配套,师资力量的补充,培养大纲的完善,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及专业考核、评估方式的改革与完善等,每个环节的实施情况都会最终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而影响到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效果,而且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尽管我做了详尽的调查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途径,但有些途径的微观操作还需要做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工作;新媒体;优势;创新;改进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以及平面媒体等传统媒体不再处于垄断地位,以3D影像技术、重视受众情感体验以及立体音效为特点的新媒体给观看者带来极富吸引力的独特观感,媒体表现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新型媒介一方面与传统媒介相互融合,彼此借鉴,大大激发了媒体工作者创新动力,推动媒介平台不断发展进步,同时又给传统媒体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影响,而广播电视媒介则是传统媒体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必须做到以受众为根本,不断创新改进,推动电视编导工作不断发展,取得更满意的成绩。

1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不足

1.1运行机制较为僵硬,不够灵活。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表现出诸多缺点,其中不仅存在技术落后的问题,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也是一个显著的体现。首先表现在传统媒体无法及时调整自身运行方式,导致其发展受到制约和影响;其次表现在发展过程中,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对于节目质量营销关注度不足,导致节目质量参差不齐,对受众选择产生不良影响。由此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并对后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压力。

1.2理念与内容过于陈旧。与时俱进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民众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而传统媒体节目内容以及发展理念却未及时做出革新,导致与大众欣赏需求不符。正所谓“恒者行远,思者常新”,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媒体显然与民众文化需求更为契合,因此传统媒体必须创新自身发展理念与内容,不断将新鲜血液融入节目制作中,着眼于民众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来打造精品节目,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1.3广播电视媒体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自不必赘言,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作为广播电视工作人员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应熟悉各类基本操作技能。传统媒体通过形象展示或声音传递的方式直接赋予受众情感体验。所以,不断提升从业人员工作素质,以受众认可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内,形成独特的风格,为广播电视媒体树立品牌效应,是推动广播电视媒体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2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优势

2.1互联网络为多媒体合作提供了有利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的逐步成熟和发展,现代传媒史也迎来了一次巨大变革,以广播电视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也承受着巨大冲击。现代传媒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以互联网络为发展平台,具有速度快、互动性强、可选择性高以及信息量巨大等优势,民众通过现代传媒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其获取的方式与途径更为丰富,选择性更突出。所以将广播电视媒体与互联网平台融合,实现多种媒体合作与共同发展,推动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更有利于打造精品节目,提高节目收视率,为广播电视媒体赢来更多受众。

2.2移动传媒促进了广播电视媒体的革新与完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是移动传媒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移动传媒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智能手机的应用与发展领域。移动手机具备丰富的使用功能,其具备基本通话交流功能,同时也具有相对突出的咨询服务平台功能。用户通过手机能够实时实地观看视频,查询想要了解的咨询。换而言之,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传媒的载体和平台积聚了互联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等多种技术优点,是一种极为快捷的新型服务平台。随着移动传媒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也应审时度势,革新节目创作理念,着眼于节目内容与形式做出多方面、多角度的革新和完善,不断拓展媒体经营与发展空间。

2.3微资讯时代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日常生活中对于外部事物的信息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广播电视编导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民众提供专业性更强、功能更健全的信息咨询与服务平台,这不仅是当前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对传统媒体以及从业人员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随着微资讯时代的发展,投入资源以打造囊括了音乐信息以及咨询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服务平台,通过最新发展平台将高品质节目推介给受众群体,是当前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广播电视媒体编导应高度关注微资讯时代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改进和调整。

2.4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升级。广播电视台作为传统媒体虽然具有广阔的受众面,但相较于新媒体而言依然有欠缺之处。在新媒体的不断推动和影响下,广播电视台也开始开通官方网站,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现阶段媒体发展转播的方式大多以网站为主,通过网站在互联网平台上为广播电视提供主要支撑。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站相互结合,使得观众能够在线收看、收听节目;浏览网页时也能够链接到广播电视媒体官方网站,以搜寻即时信息以及新的节目等内容。与传统广播电视相比,网站收听或收看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外界信号干扰这一传统方式下难以避免的问题,因为网络对于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和传输稳定性较强,且观看不受播出时间限制,有效解决了以往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固定、“过期不候”的问题,观众能够通过网络点播结合节目分类、标题以及简介内容来选择自己喜爱的广播电视节目,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发展促使广播电视媒体做出变革和升级,使得观众在观看或收听节目时跳出了播出时间以及被动接受播出内容的诸多限制,进而获取更多、更优质的信息资讯。

3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创新与改进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电视编导必须对媒体传播规律有切实的把握,并善于突破常规,跳出传统思维方式,认真分析受众对于媒体传播的需求并准确把握,对节目表现方式以及素材内容加以创新,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进而获取满意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3.1电视编导应重视新媒体的固有优势,并加以吸收和借鉴,以丰富广播电视媒体节目。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多种媒体介质彼此融合并共同繁荣发展,而不同媒介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唯有积极借鉴,取长补短,方可获取更好的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受众基础极为广泛,且表现出极强的真实性以及强烈的现场感等优异特质。广播电视编导应着眼于此点,将广播电视媒体固有优势加以充分发挥,并借鉴新媒体的特点,将新鲜血液注入广播电视媒体中,使之释放出更强的活力。以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了》、《我是歌手》、《偶像来了》以及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等电视节目为例,这些真人秀节目通过邀请电视电影明星、知名歌手等现场互动的方式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受众群体对于明星人物的熟悉也使得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更为贴近。更重要的是,活泼、愉悦、轻松的现场氛围是对以往“言传说教、一本正经”的媒体节目的一种颠覆,其剧情安排极富特色,既给受众群体带来新鲜刺激的感觉,又勾起了受众欲望。同时,受众观看节目时往往沉浸于电视情境中,这样一来粉丝粘度明显提升。除此之外,此类节目还表现出设置悬念、推理逻辑等特点,充分体现了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这也是新媒体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即由以往的单向传播逐步发展为现代的双向传播与互动,将节目受众群体变为节目的参与和传播者,并且卓有成效。

3.2对现代科技善加利用,打造更富有感染力以及冲击力的广播电视节目。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影像画面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完美交融,色彩表现更为炫酷,显得更为五彩缤纷;各类特效技术营造出宏大壮阔、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场面,而节目创意也在新科技的支持下变得别出心裁甚至呈现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场景,受众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得以满足,而广播电视编导工作难度也随之提升。编导工作人员需要了解新的节目制作技术并切实掌握,通过3D数字技术以及立体音效等手段打造更富有吸引力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北京电视台创办的《档案》这一纪实栏目为例,其选择国内外首次披露的悬疑案件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节目内容素材,表现出极强的吸引力,而主持人作为事件的特定讲解者,通过事件发展时间这一基本轴线,利用情景再现以及现场模拟的形式将事件发展情节以及逻辑展示给观众,节目的现场感以及立体感油然而生,节目框架也显得更为全面,事件原貌得到真实地还原。同时,节目内容显得更为鲜活,即便事件内容原本显得平淡无奇,经过处理加工后的素材也变得较为丰富,具有吸引力。以受众群体关注焦点作为切入点,加大节目内容素材转化率,媒体感染力以及影响力随之提升。

3.3重视节目的深度发掘,切忌只作浅层解说,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具有丰富的内涵。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其能够及时传播资讯报道并与受众群体展开互动,但报道深度性不足则是缺陷所在。与广播电视媒体相比,新媒体对于事件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关注度较低。因此广播电视编导应明确此点,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固有优势加以充分利用,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促使电视节目增值,使之为受众群体带来更丰富的资讯。首先应合理选题选材,设计策划话题时应以贴近日常生活、富有社会价值以及民众普遍关心的素材为准,通过系列报道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解读,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也可以利用不同人物进行表达,确保浅阅读时代以及碎片化生活环境下的受众群体并能够享受真正有文化营养、有价值意义的广播电视节目。其次,电视编导应做到深入生活,积极体验生活,利用亲身实践搜集整理富有生命力的真实素材,将互动问答、观众参与以及嘉宾点评等方式引入广播电视节目中,确保受众群体能够体验到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节目感观,提高节目转化率以及收视率。

3.4广播电视编导应重视自身审美素质的提升,着力于精品节目的打造,切忌庸俗。在市场经济日渐发达的今天,经济效益成为企事业单位追逐的目标,而不少广播电视编导也过于强调收视率以及节目经济效益,采用各种手段疯狂赚取眼球经济。这种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利用前期炒作赢得少数受众群体的追捧,也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然而就其长远而言,广播电视节目过于庸俗和低俗往往会对电视节目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也无异于受众粘度的提升,甚至会对其他节目乃至其他频道产生负面影响。以重庆卫视制作的电视节目《第一次心动》为例,广电总局因其内容格调低下而予以叫停;贵州卫视制作的电视节目《人生》因过于渲染苦难、传播负面情绪以及对未成年人不够尊重而被叫停;广东卫视甚至在《美丽新约》中向大众直播手术整容现场,石家庄电视台雇佣临时演员参加《情感密码》录制虚假节目,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凡此种种均流于低俗媚俗,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以及收视率而罔顾事实,其不仅格调低下,给社会受众群体造成不良观感,同时也对广播电视媒体固有影响力以及权威性造成较大伤害。

4结束语

广播电视编导应着眼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点,积极做出创新与改进,在此过程中应始终以专业理念以及专业的服务态度来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始终跟随时展潮流,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平台拓宽发展空间。在信息资讯日渐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媒体也应与新媒体结合,积极借鉴后者的优势,以提高广播电视编导工作水平。总的来说,广播电视编导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改进对于节目创作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囊括了网络技术等多种元素。广播电视节目既要重视自身传统优势,又要引入互联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展创新思维,积极挑战机遇,推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不断进步。

作者:刘雨松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新刚,周世群.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向建设思考———以播音主持方向为例[J].新闻界,2010,(1):170-171.

[2]杨尚鸿.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160-164.

[3]陈卓威,张亚伟.多科性大学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1,(2):92-95.

[4]杨璟,周英静.民办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困境与策略———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原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例[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31(1):51-54.

[5]张芳.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5,(1):69-69.

[6]邢丽梅.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0-114.

[7]王美兮,刘向东.浅谈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必备的艺术修养[J].大观,2015,(3):96-96.

[8]殷晴.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22):101-101,133.

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篇5

关键词:独立院校音乐基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独立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只有一学期的课时量。这门课程是为了给学生打下音乐基础,而大三的《广播电视音乐音响》课程也与音乐有关,但是主要侧重音乐音响技术方面的教学。大三的课程里,主要侧重音乐软件的教学,教授学生一些音乐录制和后期音效处理技术。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识简谱和五线谱,他们在进行音符输入时,学习兴致不高,缺乏求知欲等。学生在作品创作上、在音乐元素的运用上,依然停留在凭“感觉”选取背景音乐或简单的声画对位方面,所以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进行音乐素质培养势在必行。

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必须具备一些专业修养:1.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学素养;2.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3.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所以,在课程设计上,大一应开设《音乐基础》等艺术基础课程,目的是解决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薄弱问题,让学生能简单识谱;并能让学生在参与美学活动中,充分了解台前幕后的关系。

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音乐基础》课程教学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总体来说,从以下几点进行。

1.教学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音乐教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视唱练耳等一系列系统训练上,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音乐课没有这些做铺垫,所以照搬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显然不合适。从实践角度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不需要对乐器有很深的理解,不需要认识五线谱,对音乐的理论知识也停留在初级水平。因此,应调整教学方式,把传统的理论灌输转化为游戏性、感受性为主的音乐感知训练,让学生多听音乐作品,提高自身审美水平,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比如:在讲授乐器的内容时,可以更多地采取让学生边看边听的形式,看着乐器的图片,听着熟悉的电影音乐原声带,从而了解乐器的音色和表达良好的情绪。当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了对乐器的这种感性认识之后,在以后的学习和配乐实践中,更容易对应画面的情绪找到合适的音乐与之匹配。又比如在学习和弦的时候,传统音乐学院的学生,更多的是从和弦的构成上来理解,写作和弦的形式的。但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我们只能要求他们听辨和弦的变化就足够了,和弦一般情况出现在一首音乐作品的低声部,只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低音区,就不难听出和弦的变化,还可以通过跟着音乐哼唱的方法感受和弦的变化。在学习音乐的曲式结构的时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不可能像音乐学院学生那样去分析一部作品的曲式结构,那是非常深奥的理论。所以我们更多是通过讲解一些电影中的音乐布局帮助学生理解何谓曲式,而且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曲式结构理解起来就变得简单多了。

2.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以前曾经看破铜烂铁乐队的表演,该乐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使用的表演用具都是非常简单的日常用品,包括扫帚、垃圾桶盖和打火机之类的破铜烂铁,他们甚至还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看过他们的表演之后,令我茅塞顿开,在节奏教学中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中的节奏律动。在讲解节拍和节奏的知识点时,首先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节拍和节奏的划分,接着让大家跟随音乐,用手指简单笔画节拍。当他们了解了音乐的基本节拍之后,才能进一步学习节奏,在节奏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进行一些音符知识的铺垫,继而让学生跟着我用手拍打桌子练习一些基本节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节奏,我让他们课后分组(2—3人一组),一人写一个节奏,两个人用不同的声音整齐地打出节奏。在下次课堂上,检查每组合作的情况并进行点评。另外在课堂上可以教大家另外一种多人节奏打法,采用击鼓传花的游戏形式,一个一个地传下去,直到大家整齐划一节奏才停。

3.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篇6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它包括了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进一步的传播思维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者,一定要从政治、思想、事实、价值等多个角度对节目角度进行判断,综合运用多个方面的技巧,筛选出优质、符合节目主题的稿件和素材,最终编辑成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具有较强可看性和可听性的广播电视节目,成为观众的精神食粮。

一、把握好新闻标题、导语、结构编辑技巧

美国著名广播电视新闻学教授曼切斯特曾经说过,“好的导语往往能够拥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导语一旦开始唱歌,读者就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闻歌起舞”。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和纸质媒介的新闻导语也具备相同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需要像报章杂志那样具有开门见山,简洁明了,主旨分明,形象具体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只需要突出一个关键的新闻事实或者是新闻素材即可,而其他的细节或者是事实内容则可以转移到新闻主体当中,尽可能的将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用一句话概括出来。通常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中所涵盖的新闻事实越少,那么导语就会越简洁,越具有吸引力。

广播电视新闻奖的结构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比如说当采访对象只有两个人的话,纸质新闻媒介则可以就谈话双方的讲述内容进行穿插讲解,进而形成一种比较有趣味性的结构体系。而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却可以按照人的讲话顺序和内容来进行划分,不在一个人的讲话中穿插另外一个人谈论的同样内容,而是当一方讲话结束之后才介绍另外一个嘉宾。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组织指导技巧

编辑部是整个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核心环节和部门,与此同时也对编辑部门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组织指导技巧主要有两点,第一,要体现节目制作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比如说可以对某一段特定时期内国家所出台的方针、政策或者是社会的动态和市场的发展情况、社会的热点问题或者是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或者专题报道,并邀请观众参与到节目当中对某一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编辑出具有可看性和有价值性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第二,要充分的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完善的通讯联系网络,确保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观赏性。通常情况下通讯联系网络的主体是记者站和通讯员,因而编辑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与通讯联系网络的成员建立密切的沟通关系,通过密切的交流和联系可以及时的传递有价值性的信息,与此同时借助这一紧密的沟通桥梁,编辑部门还可以及时的获取第一手的珍贵素材,将节目的要求和发展情况进一步的与新闻记者或者是通讯员交流,甚至还可以参与到他们的工作当中共同为节目的制作出谋划策。

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民间DV拍摄素材的编辑技巧

在数字技术不断普及化的今天,DV摄像设备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许多普通人也可以拿着手中的DV摄像机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加入到电视新闻素材的收集和拍摄队伍中。许多电视台也纷纷采用了老百姓手中的DV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一步的加工,让他们变得更有特色,并以完整的新闻题材的方式播报出来。因而在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时候,可以巧妙的运用民间DV所提供的素材,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本人认为编辑技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深入的挖掘民间DV素材的趣味性。作为新出现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新素材,在今后的节目制作过程当中还会逐步引进,相比较于其他渠道所获得的新闻素材而言,其真实性、可观赏性和趣味性等方面的优势都是比较明显的。因而节目栏目组可以增添一个“新闻素材”招募活动,并给予提供素材的观众一定的奖励。第二,要加大对DV素材的审核力度。老百姓拍摄的新闻素材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无论是在拍摄画面的质感还是语言的编辑或者文字的组织能力都有待提高。而通讯员或者是新闻记者往往都是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因而无论是在拍摄水平还是对新闻报道的组织叙事等方面的能力都是较强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甄选DV拍摄者所提供的新闻素材的时候,要做好把关工作。

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后期控制指挥技巧

编辑工作是繁琐复杂的,它是整个节目的核心和灵魂所在,编辑的判断和对素材的组合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与此同时也是广播电视节目导播的得力助手。与报纸的排版相比较而言,时间则成为了整个节目的版面空间延伸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尽可能的让节目的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和新颖,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也是节目编辑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要将素材进行紧密的结合和联系,让其能够更好的符合整个电视版面的视觉要求。除此之外,对于新闻类节目的编辑,要注重前后的连贯性和相关性特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播出过程当中,无论是专题、现场直播或者是录播的方式都是在不同的时段播出的,由于观众的生活作息习惯的差异,最终就导致了不同时段会拥有不同的观众群体出现,结合不同时段观众群的喜好制作有针对性的节目,可以有效的提升节目整体的收视率。

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篇7

关键词:融媒体;采编能力;新闻记者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读者获取新闻及各类资讯的途径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原有的优势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融媒体时代,对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挑战。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工作面临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拥有更高的便捷性、即时性,这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基本不能相比的[1]。而新媒体有着更多创新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这些特征都能充分吸引受众。在新媒体影响下,广播电视的受欢迎程度会降低,新闻记者的采编动力也会受到影响。其次,自媒体迅速发展,让各个网络用户均能变成制造、传播新闻内容的人,每个人都能变成“广播电视台”。因此,人们不会再对广播电视有着较高依赖性,会利用多种渠道获取一些新闻资讯。最终,新闻记者在信息的生产传播中,其权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最后,大多自媒体人并未接受过新闻业务的专业训练,他们所生产的很多信息内容都会有着夸张、失实等不同问题。[2]而广电新闻记者首先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同时还担负着引导舆论导向等工作。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提高记者编辑及采访的能力

在融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让广播电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工作挑战。广电新闻记者应该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个人编辑、采访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采访的经验,让自己变成更优秀的新闻记者。[3]广电新闻记者应该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多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广电新闻记者还要对新媒体工具、专业知识等进行不断学习,灵活运用各项技巧,将它们融会贯通,提高采编质量。

(二)通过新媒体工具完成采编

首先,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普及程度更高,移动设备也被人们所大量应用。广电新闻记者要让自身采编能力提高,就要改变观念,学会应用采编工具,或通过此类工具设备辅助采编工作。在新媒体工具的支持下,广电记者的采编活动流程可以得到充分简化,不断提高效率及质量。其次,在信息的获取中,官微、微信公众号等也属于重要平台,广电记者应该对该类平台灵活运用,对有效信息及时筛选及获取,让采编活动可以保证质量。

(三)把采访前准备做好做足

在采访活动前,记者应将准备活动做好。第一,应准备好机器设备。在专门采访、特定场所进行采访时,记者应在采访前对设备作好检查。第二,在正式采访前,记者要先行演练。对个人语言进行组织和准备,尽量提前预测采访时会面临的状况,将应对措施准备好,确保采访活动顺利完成。第三,临场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等,属于记者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当遇见未曾防备的突发状况时,优秀的心理素质能确保记者将问题更好地解决。另外,在准备采访活动时,记者应该准备好紧急采访内容,为每次采访打下良好基础。

(四)提高采编监管团队素质

在采编工作中,将工作监管的力度提高,可以帮助记者提高采编工作质量。在电视台,各节目在播放前都要经过层层审核,记者个人并不能决定节目是否播出。为此,在做好采访及编辑活动后,还需要监管队伍对记者工作作好后续审核,在审核通过之后,节目才能顺利播出。监管人员的专业能力也影响着采访过程中记者对变化式的环境能否灵活应对。

(五)记者应更加深入基层工作

在新闻工作中,无论处在哪个时代,记者都要心中保持信仰,要确保“脚下有泥”。新闻工作服务于人民,记者需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当群众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后,记者要及时关注并跟进。同时,记者还应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对正义进行弘扬,对正能量、主旋律进行传播。在新闻工作中,记者只有确保在现场才可能将采访做得更深入,更扎实,只有确保在现场才能让新闻节目更加贴近人心,更有温度。熟练掌握摄影器材使用以及拍摄要领1.对于广电记者而言,学习永无止境,特别是在融媒时代,更要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采访设备及采访技巧。现在,融媒记者外出采访配备的是单反相机,单反相机和传统索尼等品牌摄像机的拍摄有很多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单反相机比摄像机有更为复杂的拍摄技巧和表现方式。摄像机拍摄的是视频,是一系列连贯动作,单反相机拍摄的只是一个瞬间,这给融媒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记录一个瞬间远比去录制几秒甚至十几秒的视频更为复杂,这就要求记者采访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新闻采访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比摄像记者更辛苦一些,在采访中更要时刻保持临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单反相机拍摄的图片,也有它独特的优势,有时候带来的冲击力要胜于视频的冲击力,画面更耐人寻味。因此,融媒记者要真正做到一专多能,而不是像做电视新闻一样,记者只负责拍摄,编辑负责后期制作,制播分离。在当前融媒体时代,特别是融媒平台,使用单反相机的记者,要在拍摄及后期制作上传等方面成为多面手,要提升独立完成采编以及上传等一系列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及宣传效果。2.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只要会使用摄像机及后期编辑设备即可,但在融媒体时代增加了照相机以及后期pS的运用。因此,在后期制作中,记者又多了一个新的能力要求,即要熟练掌握pS的运用。pS在处理图片上具有强大功能,所有单反相机拍摄的图片,几乎全部要经过pS来处理,最后上传到各个融媒平台。这就要求记者尽快熟练pS的运用。在一些细节上,单反相机也具备其他采访器材不能具备的条件,那就是快速放大细节,快速取景构图。因此,作为一个全媒体记者,必须系统、全面地学习摄影教程,并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巩固提高。善于合理使用各种拍摄技巧,提高摄影作品的成功率,就一定能拍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图片来。在拍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突出主体,通过光线、色彩、线条、形态等手段表达突出主体的目的。视觉平衡方面要给人以稳定协调的感觉。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融媒体环境中,新闻记者应该明确工作新挑战,培养全媒体的意识思维。广电记者也要更多地深入基层,不断提高采编能力,更好的应对新时期的工作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惟一.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提升路径[J].记者摇篮,2020,no.599(11):123-124.

[2]蔡伟武.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途径[J].中国传媒科技,2019,000(006):52-53.

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管理

前言:

在现代文化大潮流的推动下,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媒体与影视文化的到了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知道的更多了解的更深,那么对于我们学生的我们来说,所要选择的专业就越来越多,这是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随之慢慢的热门其来,很多学生多投身于其中,本文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技能的培养为主体,全面分析广播电视编导这个专业所需要的能力与技巧,以及如何培养此类的专业人才,在不久的将来,为祖国的影视媒体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著名的广播电视媒体人,获得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教学课程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一个出色的团队,必须要有合理的人员配置。而教育跟它一模一样,要想要出色的教学成绩,就必须要有合理的教学课程。良好的教学课程结构相当于电脑的硬件配置,想要写出好的程序,就必须要有基本的硬件。学生选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专业非常火。而一个火热的专业,却没有良好的教学课程结构,会让每一个选择此专业的学生心寒。学校要对学生负责,要对社会负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教学课程结构还在摸索当中,理论课、实践课、课内实践、课外实践等等教学课程模式,到底哪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呢?几乎我国所有的专业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理论课大于实践课。而且还有每一个人都承认实践课学习的好处,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加重实践课的比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需要大量实践教学的专业,学生空有理论是无法创造出好看的电影、电视剧,还有好看的节目。若想当好一名导演或广播员,就必须要有大量的经验,历史多少次证明,没有经验的新人永远会被大浪淘沙抛弃。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至关重要。

二、教学理念与方法问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清华的校训,清华一直以来都为这个目标而奋斗。追求卓越,清华奋斗着。这是一种精神。一个学校必须有一个校魂,这是一个学校办校宗旨,也是其教学的理念。而一个专业更应该有教学理念,若是连你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不知道,那么这个专业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想要培养一批广播人才和导演,而不是为了教育一批无业游民。现在一些大学跟风,什么专业火热,就开设什么专业。你有没有想过,你开设这个专业,你能够教育出足以让你自豪的人吗?答案肯定是不能。若是一个大学为了钱而选择开设专业,那么这个大学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大学是为国家培养真正有用人才的地方,而不是你挣钱的场所。想要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校,你必须要首先明白你的教学理念,若是理念都不清楚,那么就算是你开设这个专业,也不会为你招来多少学生。

其次,教学方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统的课授法似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尤其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这个专业不是仅仅老师讲讲理论就能理解,需要大量的锻炼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人才。给予学生大量的锻炼才是根本,教学方法应该多种多样,不应该拘泥于传统。只要能够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提倡。例如经常组织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置问题

教学内容是一个永久的话题,首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型强的专业,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节目编导、策划、创造等方面的人才。所以教学内容必然是以此为基础。教学内容设置要清晰完整,层次化、体系化。清晰完整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老师也知道自己该教授学生什么知识。作为新兴的专业,其教学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广播员和电视编导为目的。首先学生要有理论知识,其次学生要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再次,学生需要有良好的品质。这些就是每一个专业,不仅仅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内容设置的初衷。

四、教学空间问题

传统意义上,教学空间就是教室,但是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如果就仅仅在教室,老师讲讲课,学生就懂了,那么你错了。就拿广播而言,一个优秀的广播员,不仅仅有动人的声音,更多的是能说出一些让人共鸣的话,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能够与人感同身受。而这样的广播员是经历了很多,真正的懂得为何人们会哭,会笑。这些感情是老师能够讲清楚的吗?只有真正经历了,才能够懂。

导演这个职业更是需要经历很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需要千锤百炼。丰富的想象力,文采飞扬,这些仅仅是一个导演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导演的那种丰厚的感情经历才是最主要的。这些也不是老师能够教给学生的。

学校应该加强教学平台的创建,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

五、教学管理问题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保障,在学校中,良好的管理体制也是必备的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算是再好的感情,在一个企业中,也必须遵守规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课程,这就需要学生遵守纪律。而若是无良好的教学管理体制,可能会出现学生不遵守纪律,胡乱外出的事情。

有惩罚制度,当然也需要奖赏制度,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制度。奖赏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适当的惩罚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一切为培养未来的广播员和编导准备。

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发展潜力很大,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只有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这个专业才能真正的良好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内容的设置清晰完整,层次化、体系化;扩展实践教学空间,扩宽专业技能的培养平台;针对学生实践,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只有真正的做到以上五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英春;忻志海;;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年12期

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篇9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编辑;转型突破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133-02

一、引言

随着网络媒体、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获取新闻和信息的形式和来源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促使社会快速迈入“全媒体”时代。当前,我国广播媒体正处在又一轮振兴、崛起、自强和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成长期,也处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期。作为广播新闻的主要组织者和直接生产者,广播编辑应该怎样承担社会责任,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挑战,立足本职,突破自我,创造精品,满足受众的需求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浅谈几点个人体会。

二、面对媒体融合趋势,广播编辑要勤奋学习,提高技能,跨越融合关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进入了一个传媒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媒体间的互动融合,已不再只是一种趋势,而成为生动、具体的现实。在内容为王,技术融合的发展大潮下,广播不但要区域联合,上下联动,成立广播联盟,打造新闻资源共享中心。此外,还要广播与电视、报纸、网络的技术融合,内容共享也成为广播电台当下最重要工作。

为了抢抓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落点,保证新闻及时快速传播,广播编辑必须熟练掌握并科学使用先进的信息采编播系统和新闻共享平台,了解不同媒体的新闻稿件特点,并在第一时间获取共享资源,尽快编辑加工成为符合广播特点的新闻产品。如果广播编辑缺乏良好的网络技术储备,人脉关系储备和优秀的业务素质,就很难胜任这项工作量大,强度高,时效强的工作。因此,这就要求广播编辑要不断学习,不断补充知识,迅速适应媒体融合的时代要求,这样才能获取更丰富、更鲜活的新闻素材,编辑加工出更符合广播特色和听众需求的节目。

三、全媒体时代迎来“自媒体”潮流,广播编辑要提高新闻素养,把好政治关

当前,微博及网络已成为信息的一个集散地,这些新鲜、海量的网络信息给广播提供了近乎无限的资源。广播编辑除了要学会巧妙利用新媒体,练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善于从网络信息中发现新闻线索外,还要提高新闻素养,把好政治关。

2011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召开新闻立台、抵制低俗之风座谈会,会上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闻立台和抵制低俗之风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李伟强调,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在这种时代要求下,新闻从业人员要有高度的新闻敏锐感和政治责任感。广播编辑更要坚守政治底线、价值底线和格调底线,履行好喉舌使命、媒体责任和阵地担当,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复旦大学新闻系李良荣教授指出:网络时代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所应该关注的五大新视角,这就是“比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解读,比事实更重要的是事实的真相,比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新闻素养,比新闻传播学更重要的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比上述一切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1]。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广播编辑除了必须有良好的新闻敏锐力之外,同时必须具备强有力的道德判断力,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弘扬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办好新闻节目,提高质量,形成风格,树立品牌,不断提升媒体的吸引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此外,对于舆论监督类稿件,广播编辑要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全局视野,不能把眼界局限于身边的具体事务,力争做到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特别是在引用网络信息时,广播编辑务必保持头脑清醒,认真分析反复甄别,尤其对一些敏感话题更要小心对待、严格把关,必要是要打电话、发传真,派记者去核实情况,切不可被虚假信息迷惑,以讹传讹,影响媒体公信力[2]。

四、广播编辑要从被动把关走向主动策划,主动出击,突破创新关

新闻编辑的基本工作是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在不违背原作者意愿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发现和完善作品,这是每一个编辑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但是,随着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新闻报道资源的独家占有越来越难以做到,新闻传播的独家性将更多地靠报道角度、报道深度和广度、报道形式的独家特点来体现[3]。也就是说,同样的新闻事实,要报道得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必须依靠过硬的新闻报道策划和新闻信息整合。

在全媒体时代,广播编辑不应仅仅把自己定位为来料加工,被动把关的“工人”,而要树立大编辑思路,主动介入,积极策划,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播节目。

在当前广播电视节目改革中,中国之声央广新闻、中央电视台、陕广新闻等广播电视媒体越来越重视节目策划工作。中国之声和CCtV以及陕广新闻每天都召开数次选题策划会。在选题策划会上,采访部、编辑部、与节目部一起会商当日新闻及最新变化,梳理、寻找新闻热点和落点,并根据策划会意见,安排布置当天新闻报道选题。陕广新闻要求编辑每天申报一定数量的新闻选题,并将其纳入编辑工作考核。这种集合民智的选题策划制度,也要求广播编辑必须关注民生社会热点,树立大编辑理念,积极策划主题报道,要冲破观念束缚,调动全部新闻资源,做优大手笔编排。此外,广播编辑要关注新闻热点,随时预判可能出现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关注点,并根据最新变化推陈出新,打造听众喜闻乐见的广播节目。

五、广播编辑要善于从幕后走向台前,过好新闻评论关

当前,新闻传播已进入“观点新闻”的时代,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成为一种公众需要。在广播媒体丰富多彩的新型节目形态中,广播评论的应用,成为提高广播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广播编辑既要传播好信息,也要传播好观点,既要会描述事实,更要会评论事实。

广播评论具有线性传播稍纵即逝,不易留存的弱点,提炼新锐观点,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即席快评,这已经成为广播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因此广播编辑要在“浅”字上下功夫,把政论性的内容及较为深刻的道理,运用受众容易产生兴趣的材料、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述出来,这样既可以深入,也能浅出。另外,广播编辑要勇于走向前台,针对突发事件、热点事件进行即兴点评,这种评论要求编辑能够掌握大量素材,快速梳理新闻事件,以理而评,以理而论,对焦点、热点问题,对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对还没有定论的问题,展开有理、有节、有力的述评,抢抓新闻事件的第一落点,这样才能彰显广播传媒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程忠良,梅玉明.全媒体时代新闻职业的变化[J].青年记者,2010(18).

广播电视编导具备的能力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理论课程;实践;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往往是多专业、多方向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占有很大的学分占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也会以理论讲授为主,同时配以相关影视资料放映,课程教学手段相对比较简单,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状况尽管有所改善,但基本教学模式仍相对较为僵化,灵活度不够,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尽管一直在滔滔不绝的讲解知识点,但学生能接收的、能掌握的知识很少,久而久之,这种状况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学生们的课堂认可度和知识接受度,这对于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广播电视编导教学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本文通过相关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以为这一教学效能的提升提供相关借鉴。

一、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想

1.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丰富的个体情感是进行艺术学习的一个必要要素。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个体情感的过于注重使学生过多的运用感性思维,在需要运用理性思维、需要系统思考的理论知识面前常常会感觉手足无措,这时教师如果仅仅对这部分内容一带而过、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会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要求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形成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的树立艺术创作思想,进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艺术观念,以在后续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更多的令人欣喜的构思和作品。

例如,在讲授《图片摄影》课程时,教师应从摄影艺术的本原、本体方面入手,对图片造型、光线、色彩等视觉语言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基本功能,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实际操作拍摄。最后将进行艺术鉴赏理论总结,让学生在自己作品和优秀的摄影作品的欣赏中回顾有关理论知识,并发现自己学习中缺失进行弥补。

2.教材选择

在电视传媒事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院校应不断推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教材的改进和完善工作。例如,仅仅在6-7年前,我国很多高等教育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都会将王宏建或孙美兰主编的《艺术概论》作为制定教材,两本教材着重于艺术本体理论方面的阐述,对于艺术发展规律、艺术体系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理论指导能力,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又重新进行了教材筛选。当前由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由王杰泓老师主编的教材逐渐获得了高校的广泛青睐,此教材以艺术本体和艺术本原为基本切入点,通过对艺术语言的阐述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艺术审美理论体系,通过体系化的知识讲解向学生灌输间距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艺术和艺术文化的相关知识。当然,尽管选定好的教材在知识体系阐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并非就需要完全根据教材内容设置进行教学,而是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参考教材章节流程的基础上来确定具体的艺术教学内容。

二、教学实践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化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有一部分理论课程学习起来相对较为枯燥,如果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就会非常容易让学生陷入机械学习的僵局,死记硬背,满篇乱读,进而无法顺利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以《图片摄影》课程为例,在这一课程第二章摄影艺术鉴赏的讲解中,学生对摄影艺术鉴赏中的精神活动过程的理解可能非常有限,甚至只能记住几个艺术名词,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对于什么是艺术鉴赏、何为审美心象、心境共鸣也只是懵懂。如果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自主进行摄影作品的创作,然后进行鉴赏,甚至于摄影者详细说明拍摄理念,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则教学效果将会大相径庭。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引入实践教学,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根据具体的艺术类别划分让学生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操作,这样不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让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对于广播电视编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和认为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甚至我们可以在学生入学初就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偏好,通过自由结合的方式成立兴趣小组,为日后的学习、创作和经验探讨提供方便。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题材偏好、艺术创作习惯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艺术创作,鼓励学生用镜头说话,用视频进行作品创作,并注意广播电视节目的相关要求。以广播电视的艺术要求进行作品阐述并非等同于用影视的方式对艺术类别进行解释,因为,形式应该是多元的、多样的,既可以是纪录、专题类型的,也可以是故事、叙述题材的……例如,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档电视节目,节目类型自定,可邀请嘉宾,并由教师进行指导,运用学校演播室或相关设备进行拍摄编辑,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制作节目的流程和工种,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中摄像、音箱、灯光等方面的使用规律和要求,而节目作品可以在校园电视台进行播放或集中展映。在基础课学习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校园青春主题作品的拍摄,讲述发生他们身边的故事,不管是摄影摄像、画面构思、主题创作、花絮设定,还是阐述风格和后期剪辑都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形式形成一定的理解,还能让他们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以及重要性均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个人的综合艺术感知的能力也会一同成长。进而有效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和专业知识追求的渴望度,在后续的学习中态度更加端正、参与热情更加高涨,可谓是一举多得。

必须注意的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将课堂教学外延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探索,使他们的专业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获取同步进行,齐头并进,以让两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基础理论知识是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石,专业技能是其日后进行艺术创作的功底,只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在今后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在确保两者不偏不倚的基础上,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创作的基本结果、相关节点和自己的期望目标予以明确,并在创作中通过自身情感和思维的呈现,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作品。

三、教学改革方式

1.团队精神的培养

分工精细、工作量庞大是广播电视创作的基本特点,这就需要创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互助协作意识,因此,强化学生团队精神,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在组内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共同来完成任务,鼓励他们多讨论、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让每个人都既能在团队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团队的力量。就当前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强、自我为中心成为团队合作的鸿沟,他们互助合作精神的提升绝非朝夕间便能实现的。教师对他们积极的进行心理引导和心理疏导,对团队中产生的问题和分歧认真的进行处理,以及设置公平合理的考核方法,让他们意识到合作不但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2.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人格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时期。对于广播电视作品创作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因现下广播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明显,更需要注重学生自主思考、不跟风、发挥自我优势、活跃思维的创造力培养。同时培养学生问题应对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在问题面前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行艺术作品创作,只有这样,当他们毕业步入工作岗位后,才能在职业岗位上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进而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考核方式的创新

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储备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艺术作品创作,并在特定时间对此进行综合测评,进而让测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限制,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也会更加具有积极性,他们会努力通过实践活动来吸收和消化理论知识,并在创作过程中锻炼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实践创作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方式的微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同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的出现,选择合适的方法教师才能在辛勤付出后得到最丰厚的回报。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还需要教学工作者继续进行探索,使其继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卓威,张亚伟.多科性大学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1(02)

[2]王晓雷.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以白城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3(68).

[3]李英春,忻志海.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4]王书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