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投资理财心得十篇投资理财心得十篇

投资理财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7:12

投资理财心得篇1

关键词:通胀经济投资理财理财意识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41-02

一、经济通胀压力与“财富亚健康”

1 当前中国的主要经济问题是通胀压力增大。2011年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第23届部长级会议t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胀上涨压力增大。无论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最近总理到浙江调研,都表示稳定物价水平是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面对这种经济状况,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的具体措施,出台了保证物价水平的16条,控制银行信贷增长,全面收紧市场流动性。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实施。对稳定物价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前国内经济的通胀压力还是越来越大。

2 “财富亚健康”让民众资产缩水。“财富亚健康”是指人们的财富虽然没有出现危机,还未显现入不敷出或资不抵债的状态,但在理财手段和方法中已经存在一定的危害因子或危险因素。这些危害因子或危险因素。就像埋伏在财富中的定时炸弹。可能会因为市场环境等因素而随时“点燃爆炸”,这些因素像潜伏在财富中的毒瘤,缓慢地侵害着人们的财富价值,极易导致个人财富危机。

2009年6月,招商银行联合相关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武汉、沈阳等七个经济区域的城市大众理财行为和心理进行调查研究,抽取年龄22~55岁、个人月收人3000元以上的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参加调查者多达4000人。随后公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财富亚健康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正在侵蚀五大具有代表性的大众族群:(1)“穷忙族”:工作繁忙,有空赚钱,没空理财。理财目标不清晰,或没有理财目标。(2)“月光族”:每月工资消费殆尽,毫无理财意识;(3)“存钱族”:赚钱存银行,认为存钱既安全又能理财,理财观念消极;(4)“好高族”:把理财等同于投资、追求高回报,不顾高风险;(5)“抵触族”:获取投资信息渠道狭窄,缺乏理财知识和方法,不信任银行专业理财师。这五大代表性族群均表现出家庭保障不足、收入来源单一等典型的财富亚健康“症状”。许多受访者表示,在以往的投资行为中都有一定的投机意识。令人担心的是,有30%的投资者在计算投资收益时往往忽视可能存在的成本支出。个人理财实际风险承受能力与风险喜恶的矛盾,导致“财富亚健康”的形成,加深了理财目标与效果的长期不协调和理财期望的严重失落感,使大众财富频频暴露在经济不确定性的风险之下。产生了财富安全隐患。

3 “中等收入陷阱”的显现。“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均收人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有关资料统计表明,从1980年人均收入GDp205美元到2010年的4285美元。我国用了30年时问走进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论题一“中等收入陷阱的亚洲式规避”研讨,让更多国人意识到:中国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临界点。人民论坛杂志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由此可见,“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困惑与难题。

二、大众投资理财现状

1 财商教育意识的淡漠。财商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财商水平包括用财之“道”与理财之“术”两个层面。一个人,能否具有正确认识、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是考验其财商的主要元素。就目前我国大众的投资理财素质现状来看,国人在这两个层面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或误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国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理财市场的发展现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人财商教育意识的淡漠分不开。

理论研究表明:一个人良好理财观念的形成大都得益于童年时代朦胧的理财意识的教化。在我国,孩子智商的发展是父母、师长关注的中心与重点,鲜少有人从小就有机会接受系统、正规的财商教育。近年儿童的情商的教育虽引起了不少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可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民财商教育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几乎还是一片空白。随着个人理财投资时代的到来,所有对个人财商培养教育的问题会日益变得迫切。如何让更多的国民拥有高的财商?如何吸纳世界其他民族的理财教育观念?如何让更多的儿童从小接受正确的财商教育?值得有关金融理论学者探讨,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2 投资意识的非理性盲动与收益趋利性意愿。观察现实,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由于财商教育的缺失,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其实并不知道钱是什么。股市是什么,外汇是什么,投资是什么……就一头扎进投资的深海,似乎跳下“大海”的都是“游泳健将”。一些“好高族”型的投资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投资“形象”与虚无的投资收益期盼,投资时,往往注重随机的心理参考点,在心理上说服自己,相信希望发生的事物的本能,进行非理性的盲动性投资。投资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盲动性,使得投资心态动荡加剧,股市牛市时冲动、盲目;股市熊市中低沉纠结。投资意识的非理性盲动,进场时盲目乐观,离场时轻莽草率,不尊重规律,一味怨天尤人。财富是资本的依托和显现,资本固有的趋利性特征。现实社会中,大众使用货币的“成本”付出,决定了大众理财意识的趋利行为。资本固有的趋利属性往往使投资收益的意愿在投资时自我增大。

投资者出现非理有其客观的生物学基础,证券的价值也是理性和非理共同操纵的结果。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者行为就可能越不理性,投资环境的迷茫,会致使投资者行为保守。明白了非理性在投资理财过程中的影响,就不难理解用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价格逆转”、“商品溢价”、市场狂热和恐慌性投资与购买等现象。大众投资意识的非理性诉求。使得投资的非理性与集体无意识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价值规律扭曲。购买什么都涨价,投资什么都过剩,资产泡沫横飞,诸多病态经济现象的产生必然在所难免。

3 房产投资过热的泡沫幻想。在国人的传统中,有一个观念根深蒂固,那就是“安居乐业”,家的观念在国人的眼中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重,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绝大多数国人的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因此。青年置业、结婚需求、“丈母娘”购房、为子孙购房,过度的房产投资超

买、炒卖,推动了房价虚高,造成房地产市场的价值规律与市场需求扭曲,让中低收入的家庭因房产购置降低财产流动,超收入能力的过度负债,让无数本来可以衣食无忧的普通收入者在“安居乐业”的期望中,变为金融机构不折不扣的“忠诚”的“打工仔”。

国家统计局2011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为89.3%。其中11.2%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原有私房,40.1%的家庭拥有房改私房,38.0%的家庭拥有商品房。拥有单栋住宅、四居室、三居室的城镇居民家庭比例分别为4.5%、4.3%和32.7%。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并未惊醒大众投资房产幻想的美梦。在大多人眼里看来:政府打压房价,只是控制房价的涨幅,对房地产的泡沫破灭的严重后果认知不足。

三、大众投资理财意识的培养

1 投资理财要避免正向单一化的思维倾向。目前,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多样化,投资种类复杂多样。从银行的基金债券,长期、短期理财产品;黄金、白银投资;邮票市场的跌荡起伏;艺术品收藏;“疯狂石头”――翡翠的炒作……眼花缭乱的投资趋向,都会让大众投资者心痒备至,似乎人人都可以扮演一夜暴富的神话,事实并非如此。要成为一个清醒的投资者,首先要在思维结构上成为一个智慧的人。“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是做人的单调模仿,更是投资者单一的正向思维的缺陷。请细数一下,身边天天发生的理财亏本故事:买股就跌,养“基”失“米”,黄金失“信”,白银不“给力”等等,究其实质无一不是投资者思维简单化、单一化造成的后果。所以,在思维结构的层面打造自己的能力,强化智慧投资意识是投资取胜的一个法宝。

2 开发“右脑”功能,防范市场风险。在投资过程中。人的右脑会接受到复杂而微妙的信息,直觉意识有时具有穿透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使投资者潜意识把握投资机会或规避投资风险。右脑撞长创造性思维,有统管全局、大胆猜测、跳跃前进的特点,可以超越现有的投资情报,预知投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的金融理论研究者,应将大众理财的理论研究拓展到思维高度,着力开发右脑的理财潜力,帮助投资者懂得科学合理地使用右脑,利用右脑的创造力,将分散、多样的投资信息重组、综合,并结合左脑的理性分析,完成理财规划,有效防范投资市场的潜在风险。

3 投资理财心态的成熟。穷人之所以为“穷”所追,是永远不变的理财思路,是陈旧落后的理财观念,是保守的理财心。但是,并非每一项投资都有百分之百的收益性。因此,理财首先要考虑的是投资的风险与安全边际,不管投资额度是大是小。从理性的角度决定自己投资偏好,制定自己的投资资金运作安全边际,是投资进行曲的前奏。

即使是最简单的储蓄、国债投资,也有一定的心理战略和战术;股票投资时一夜暴富,还是一败涂地,与投资者是否真正把握市场动向,洞察市场变化,是否精通积极心理学有关;投资保险的心态,在于怎样采取灵活的心理策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财富增长迅速时期的黄金珠宝投资,要细心,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具备灵活敏锐的心理策略;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投资理财的方案还要有未雨绸缪的长远心理。要想成为通胀时代的理财高手,良好的投资心态在投资过程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只有不断成熟投资心态,才能在通胀压力加剧时代保持良好的投资策略,成为睿智的投资者。

4 投资理财知识结构的优化。在通胀压力下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投资理财前必须做足功课。投资者要真正走进自己要投资的理财产品,了解它们的风险收益如何?有什么投资价值?有哪些投资技巧?面对五花八门的投资理财产品,在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到勤奋,要静下心来,用心去学,结合实战,不断反思失败,注意归纳成功的原因,逐渐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最终从投资市场获取理想收益,实现财务自由。其次,用心要专。在股票市场低迷期,有些人急着割肉,搏杀出股市,看到黄金价格上涨,就急于从黄金市场获取超额收益,对影响黄金起码因素都一无所知,盲目投进资金,或许黄金又走人了下降通道。还有些对艺术品鉴赏的门外汉,看到艺术品价格飞涨,又开始对书画等艺术品蠢蠢欲动,垂涎三尺,过度分散投资的结果。常常是猴子掰玉米,最终什么也得不到。与其在不同的理财产品市场左冲右突,投资者不如选择一个与自己知识结构相近,真正感兴趣的投资领域。然后一心一意钻研下去,假以天长日久的修炼,必然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获取投资上的收益也就容易得多了。投资理财是场马拉松长跑,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获取理财收益。更应该想到别人背后付出的辛勤与汗水。

5 了解政策取向,把握投资理财趋势。通胀压力之下,投资市场政策信息不断,各项调控政策的出台、准备金率的提高等等,都会造成投资市场趋势判断的模糊性,任何利空与利好事件的出现。都是投资市场多种力量综合的结果。投资分析不能靠简单的猜测和轻易推断。个人分析判断的趋势,市场未必就会解读同样的趋势,投资市场自身趋势变化给投资者设置了更加高深莫测的辨别难度。因此。经济学家郎咸平就坦言相告:百姓投资。收益第二,保本为先。例如,近两年,随着存款利率的不断上调,银行排队,存单频频转存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在投资趋势难以把控时期,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此次加息周期何时才到尽头,要能够捕捉到加息拐点。将手中的现金统统变成长期存单,然后等待利率进入降息通道。如果定期存款利率能到6%以上,就可以把存款当做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来买,因为,这或许比某些基金一年的收益还要更为稳妥和保险。

四、结语

纵观2006年中国理财时代的到来到2011年的投资市场现状,可以看到的是国人从理财意识的觉醒到狂热再慢慢走向理性的回归。大众投资从开心、失落到年复一年的期待和等待。是中国投资市场从起飞到逐步规范必须经历的阵痛与过程。

日前,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国民收人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这与大众投资理财的财富增值期望目标一致。因此投资者应摒弃投机和赌搏心理,不断成熟投资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财意识和投资素质;金融市场的管理者,要总结投资理财规律,智慧普通大众,传授价值投资理念,创造稳定收益,增加理财收入,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众多的投资菜鸟。应随着中国理财市场的规范逐渐走向成熟,学先为我们留下的理财理念,如“量入为出”、“集腋成裘”等思想,总结中华民族的理财智慧,借鉴吸纳国外先进的投资理论与投资理念,不断丰富完善投资策略,从思维与意识的层面探究投资市场,学会在投资失败中获得经验,在投资的成功中拥有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易纲,当前中国经济主要问题是通胀压力增大:新华网,2011.04,17,4.16

投资理财心得篇2

现代财务理论的开端一般被认为是马科维茨于1952年发表《证券组合选择》(portfolioSelection)一文。随后,历经50年代末60年代初资本结构理论和股利无关论,60年代至70年代的资产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理论,以及80年代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现代公司控制理论,至今财务理论和财务实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以后,财务学在研究中吸收心理学、行为科学、决策科学等的相关成果,注重对财务主体决策过程的探索,促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行为财务学。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简称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emH是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性假设。emH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给出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弱型有效、半强型有效和强型有效。emH提出之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和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并在经济、金融、财务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但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大量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如"小公司效应"(Banz,1982)、"星期一效应"(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反向投资策略"(Fama和French,1992)等的出现,表明市场可能并非有效。而且,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证据显示,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往往会系统性的偏离标准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而且这种偏离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不能因统计平均而消除。诸如此类的现象和非理是emH所不能解释的。

事实上,现代财务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1)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2)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标准财务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标准财务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诚如上所述,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决策过程(而不是最优决策模型)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财务学研究者们发展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行为财务(behavioralfinance)。

行为财务研究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心理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流派。1951年和1969年,Burrel分别发表了《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和《科学的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将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结合起来。1972年,Slovic发表的《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开启了行为财务研究的先河。而这时,以emH为基础的标准财务理论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因此,行为财务未能引起太多的关注。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为行为财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到1985年,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和研究行为财务这一新的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提出的噪声交易理论模型DSSw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7)提出的BSV模型,Daniel、Hirsheifer和Subramanyam(1998)提出的DHS模型,Hong和Stein(1999)提出的HS模型,羊群效应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等。而且,对行为财务理论的实证检验也随之展开:Herskey和Schoemaker(1980)用实验心理学方法验证了期望理论中个体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态度是不同的;Shefrin和Statman(1985)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钥魉鸸善贝嬖诮锨康南坌睦恚词瞧梅缦盏模谟媲扒飨蚧乇芊缦眨敢饨显缏舫龉善币运ɡ螅籐akonishok和Vermaelen(1990)、ilenberry(1995)指出市场对由股份回购所传递的信息反映不足等。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对行为财务理论的经验研究:孙培源和施东晖(2002)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在不同的收益和损失状况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①

行为财务的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期望理论的提出;二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并逐渐溶入主流经济学。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内容

(一)行为财务的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以下简称Kt)《期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模型,不同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Kt称之为期望理论。通过实验调查,Kt把违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部分归纳为三种效果:确定效果(certaintyeffect)、反射效果(reflectioneffect)、分离效果(isolationeffect)。此外,Kt也提出理论模型来解释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是如何决策的。他们定义了两种函数来描述人的选择行为:一种是价值函数V(x),替代了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另一种是决策权重函数π(p),用决策权重替代了预期效用函数中的概率。然后,Kt通过模型的设计和推导,给出了期望理论的几个要点:(1)个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是以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认为得期末的财富或消费,即以结果和开始设想的差距为基础,而不是结果本身;(2)价值函数或个人的效用函数是S型的。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这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的损失,其失去的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损失所降低的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利得,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利得所增加的效用;(3)价值函数中,损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即损失一个单位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大于获取一个单位利得所带来得效用增加,也就是说个人是厌恶损失的;(4)个人对极端但概率很低的事件会过度重视,却容易忽略例行发生的事,Kt把这称为"小数法则偏差"。随后,Kt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1980年,Kt提出了期望理论中"参考点"的概念;1992年,Kt针对概率转换的问题,提出了累积期望理论(cumulativeprospecttheory)。此外,thaler(1985)、Lopes(1987)、Shefrin(1988,2000)等也在Kt的基础上,对期望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2、心理学。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1)损失回避(lossaversion)。个人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2.5倍;(2)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所谓心理账户,是指每个人皆根据自身的参考点来订出一个决策的方案。例如,不同的股票,在买进时有不同的价格,投资者面对这种现象,会根据自身的心理账户做出适合自身的决策;(3)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例如,对一项关于司机对于驾驶能力的自我判断的调查显示,有65%到8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超过平均水平"(aboveaverage)的;(4)倾向于确认偏差(pronetoconfirmationbias)。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即所直观到现象),而忽视了先验概率(以往存在的知识)。例如,如果你在电视中看到坏人中30%面貌丑陋,那么以后你看到这类面孔的人一定会认之为坏人。这个实验说明,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夸大了按"常识"得到的条件概率,也就是夸大";典型"的作用。

(二)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是和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与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联系的,二者皆以投资者理性为前提。行为财务学认为,部分投资者因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的驱使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而且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资者的资产需求。基于此,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behavioralcapitalassetpricingtheory,简称BCapt),对传统的Capm进行了调整。BCapt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他们信息不充分,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价格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的;当后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无效的。BCapt还指出,传统的资本预算中的贴现率是按以Capm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这个贴现率是以市场有效和管理者理性为前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按行为财务的观点,应以BCapt为基础来重新计算贴现率。

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2000)以Lopes(1987)和Kt的期望理论为基础,发展出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简称Bpt)。他们利用单一心理账户(singlementalaccount,Bpt-Sa)和多个心理账户(multiplementalaccount,Bpt-ma)来推导Bpt。Bpt-Sa投资者关注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他们会将投资组合整和在同一个心理账户里,而Bpt-ma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分散到多个心理账户,忽视资产间的相关系数。Bpt认为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是一种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的识别和投资目的所形成的金字塔状的投资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投资与投资者特定的期望相联系。而且,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发展了一个两层的投资组合模型,每一层代表不同的风险偏好:底层代表避免贫穷和破产,规避风险;高层代表为了暴富,追逐风险。

(三)行为财务理论模型

1、DSSw模型。解释了噪声交易者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影响及噪声交易者为什么能赚取更高的预期收益。噪声即市场中虚假或误判的信息。模型认为,市场中存在理性套利者和噪音交易者两类交易者,后者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产生的风险降低了理性套利者进行套利的积极性。这样金融资产的价格明显偏离基本价值。而且噪声会扭曲资产价格,但他们也可因承担自己创造的风险而赚取比理性投资高的回报。

2、BSV模型。解释了金融资产的价格如何偏离emH。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变化是随机的,上述两种偏差使投资者会作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判断1和判断2。根据判断1,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是一种暂时现象,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即反应不足;根据判断2,投资者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同方向变化反应公司收益的变化是趋势性的,并对这一趋势外推,导致过度反应。

3、DHS模型。解释了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的反转。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前者不存在判断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对股票价值判断的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导致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因此,股票价格短期内会保持连续性,但从长期来看,当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与公共信息不一致时,股票价格会因前期的过度反应而回调。

4、HS模型。解释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与BSV模型和DHS模型不同的是,HS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在对股票价格预测时,消息观察者完全不依赖当前或过去的价格,而是根据其获得的关于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动量交易者则把他们的预测建立在一个对过去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上。同时模型假设私人信息在消息观察者中是逐步扩散的。HS模型认为最初消息观察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动量交易者试图利用这一点进行套利,但结果恰恰导致股价的过度反应。

5、羊群效应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后果。模型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归因为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和其他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信息,投资者一次只做一个决策,即决策的序列性。在非序列模型中,假设两个投资者之间的仿效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倾向较弱时,市场总体表现为收益服从高斯分布,倾向较强时则表现为市场崩溃,这与传统的零点对称、单一型态的厚尾分布不一致。

三、行为财务理论的启示

在Kt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个人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通过Kt以及后来一大批学者的努力,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不再单纯地仅用外界因素来解释人们复杂的决策行为,而是考虑他们决策时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发展成了行为经济学。行为财务是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真实行为的观察,探索行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并以此来解释和预测其在金融市场中的真实行为。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选择的科学。而一直以来,财务主体的选择过程都被视为一个"黑箱",行为财务则试图揭开这一"黑箱"。此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已被证实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之一,在财务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本土化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行为财务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因此,行为财务应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一个新的范式,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了努力。

投资理财心得篇3

关键词:个人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个人财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33-02

在个人财务活动中,对收益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财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环境和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人们对风险认识的滞后性等原因,个人财务活动中的风险损失和风险收益很难平衡,这就需要进行个人财务风险管理。

一、个人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1.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定义。个人财务风险是指个人在整个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个人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不确定性。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意义上人们对财务风险的认知不同,个人财务风险不仅仅指的是个人财务损失,也可能会带来个人财务收益。个人财务风险包括个人投资风险、个人筹资风险和个人信用风险。另外,个人财务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个人财务损益的双面性和个人财务风险的动态可变性。

个人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个人在财务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处理和防范,从而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实现风险收益,减少风险损失,保持财务状况稳定,甚至改善财务状况的一项全面综合的管理活动。

2.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

(1)个人财务风险分析。个人财务风险分析是指通过发现和判断个人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推断个人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从而得出相应的个人财务风险决策,以防范风险的发生和降低损失的可能。

个人财务风险分析包括个人财务风险识别、个人财务风险推断、个人财务风险决策三个部分。

(2)个人财务风险处理。个人财务风险处理是指在进行个人财务分析的前提下,确定了个人财务风险决策以后,对于正在发生的风险进行应急处理,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补救,以尽量控制风险发生对个人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尤其是在减轻对个人的财务损失的方面。

(3)个人财务风险防范。个人财务风险防范是指在个人财务风险发生之前,根据个人财务风险分析的结果,提前采取财务风险预防、财务风险转移、财务风险回避等方法分散或降低个人财务风险的措施。

3.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

(1)个人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优化个人资源配置。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追求资源、拥有资源、享受和使用资源,同时个人也是风险的承担者,个人财务状况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资源配置,良好的个人财务风险管理对提高社会的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个人无视风险的存在,盲目投资,在风险发生时便有可能溃不成军,从而造成资产质量的下降,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生活;如果对风险采取过度消极的回避态度,则可能会错失很多投资甚至盈利的机会,从而使个人的投资回报降低,也不利于个人资源配置。

(2)个人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个人的财务危机成本。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个人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利用保险或非保险的手段将风险转移出去、采用风险较小的投资或筹资方案将部分风险回避掉、通过调整财务结构增强个人抵御风险损失的能力等等办法。在财务风险来临时,个人财务风险管理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个人的财务危机成本。

(3)个人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增加个人财富。个人财务风险管理通过有效的个人财务风险分析、个人财务风险处理和个人财务风险防范,可以帮助个人做出正确合理的的财务决策,降低投资和筹资风险,减少风险损失,降低个人财务危机成本,提高个人财富管理的信心,增加个人财富。

二、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1.对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风险意识不足,对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就更少。在进行财务决策时,更多依靠的是以往经验和个人判断,对决策对象缺乏细致的认知、分析和推断,更不用提风险防范与控制了。在风险发生时,其危害往往是连锁式,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生活品质,还会影响个人的财务决策自信,严重的会对个人心理造成阴影,危害家庭,极端的例子是会危害到个人的生命。

据《新安晚报》报道,2015年1月4日晚9点30分,节俭一生的周承英奶奶,在将自己和老伴的毕生积蓄70万元投给安徽鑫圣德投资管理公司被卷走之后,在维护自己的权益过程中,倒地去世,永远地离开了。在投资之初,为了降低风险,老两口还特意选择了3个月期限的最短期限,然而,钱还是被投资管理公司卷走了,从发现被骗到去世仅仅22天,结局令人唏嘘。

2.财务经营目标设定过高,决策缺乏科学性。有些人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在对财务收益的追求上急功近利,在进行投资活动的时候,将投资回报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把投资回报率设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这里的相对较高,是相对于同类项目而言),而且喜欢短期内获利较大的投资,选择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而且,在进行投资时,不进行相应的项目考察分析,往往脑门一热按照以往的经验或者主观判断就匆忙进行投资了,甚至于卖房投资、借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非常缺乏。

几个月前,上海的周先生将自己226平方米的自有房产以1000多万元的价格挂牌出售了。卖房之后,因为股市大好,周先生集中精力炒股,希望炒股受益能够让他换套豪宅,或者一套变两套。然而在6月底7月初,一周的时间,他的购房款被套进去了,损失超过300万。300万从楼市转移到股市,周先生可称得上是光荣的“接盘侠”了。

3.盲目投资,个人投资管理带有短视性和被动性。个人投资风险是指个人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个人资产盈利水平和个人偿债能力的风险。有的人在投资前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往往投资时重视短期利益,而选择何种投资、投资多少很大程度上带有被动性,较为迷信机构推荐和所谓的投资高手。由于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变幻莫测,以及人们对风险的敏感度不同,大部分人往往事后才会有对风险所带来结果有所认知,这个时候,风险已经来临,损失不可避免,从而降低了资产盈利能力和个人偿债能力,财务状况变得不理想。很多投资者,在看到投资增长时,心里很开心,认为自己今天又赚了多少,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分红以外,投资本身的增长只有在变现之后,才是真正赚到的钱,那些起伏的数字的变化,可以带来收益,同时也能变成损失。这就使很多人在炒股的时候,大盘好的时候,收益上涨,大盘下跌的时候,一夜回到“解放前”,很多股民被套牢,有些股民甚至不得不“割肉”。

4.风险加大,个人负债经营的比例在逐步增大。个人债务筹资风险是指个人的债务筹资行为给个人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个人举债经营导致流动性不足而丧失偿债能力、或者由于个人举债后资金使用不当而导致个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有调查显示,在国内贷款买房的人群中,有超过三成的房贷族月供占到收入的50%以上,由于一段时期内,个人收入相对固定,而家庭分裂速度的增快,使得个人对于住房的需求的刚性进一步提高,随着按揭购房的日益普遍,这一数字还会进一步上升。50%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一般来说,个人负债率最好低于50%,低于30%是安全的;高于30%低于50%,个人生活会受到一定影响;而高于50%则可能使个人陷入财务危机;若是高于1,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人已经破产了。

三、产生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现状的原因

1.缺乏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资本市场瞬息万变、风起云涌,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任何财务活动,都不是稳赚不赔的,个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一定要有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比如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投资的原因多半是最近股市行情好,大家都看好后续的股市发展,一股脑地将自己的资产放到股市当中,觉得自己一定不是在最高峰买入的,一定有钱赚,完全不考虑股市震荡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更不用说进行个人财务风险管理了。

2.财务经营目标与财务能力不协调。当今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很多人在不具备相应的财务能力时,将财务经营目标定得很高,把自己的血汗钱放到了收益率很高的理财产品上,认为这些理财产品是有保障的,比炒股收益稳定又保险。但是,在理财的选择上,选择的是非保本型的产品,结果赔得一塌糊涂。

3.逐利心理、侥幸心理严重。在个人财务活动中,逐利心理和侥幸心理普遍存在。今天的投资收益在账面上翻了一番,明天会再翻一番吧,后天会继续上涨吧,行情这么好,倒霉的一定不是我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结果遇到风险,投资收益大幅缩水,一夜回到“解放前”,成为华丽的“接盘侠”的人大有人在。

4.缺乏对风险和收益的适度权衡。在个人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夸大收益的可能,忽视风险的可能,盲目进行决策,缺乏对风险和收益的适度权衡,往往输在一个“贪”字上。

四、加强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多多学习,增强对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在对减少个人财务风险损失的舆论宣传方面,政府和媒体做了大量的工作,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样的警示,也都知道传销的危害,也了解不少理财陷阱,对一般的电信网络诈骗也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但是,随着股市震荡向好、传销组织不断地改头换面、理财陷阱防不胜防、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翻新,在纷繁复杂的利益诱惑面前,人们的风险识别能力没有相应跟上,不少人还是栽了跟头。因此,增强对个人财务风险管理迫在眉睫。通过学习个人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的分析、识别、推断,可以显著降低个人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从而减少个人财务风险损失。

2.调整心态,转变观念,采取稳妥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在个人财务风险损失的案例中,人们财务风险管理的心态和财务风险管理的观念,在对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上,有很明显的影响作用。侥幸心理加上急于求成冒进的财务管理观念,再加上个人本身对风险刺激的追求,便会很容易采取投机性强的风险管理策略,这样财务管理风险自然加大;而回避心理加上消极的财务管理观念,再加上个人本身对风险刺激的厌恶,一般会选择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会错失很多投资获利的机会,资产的保值增值效果也不明显,个人财务状况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因此,调整心态,转变观念,采取稳妥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心态上一定要平和,财务风险管理的观念上一定要稳,采取稳妥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有助于有效平衡风险与收益,在降低个人财务风险损失的同时,增加个人财务风险收益。

3.实施正确的投资策略,合理进行资本配置。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而不同的投资策略,决定了不同的资本配置组合:风险追求者往往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策略,在资本配置上喜好风险资产,无风险资产比重较小;风险回避者则喜欢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策略,在资本配置上偏好无风险资产,风险资产比重较小;而风险中立者则介于两者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投资策略和资本配置组合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能区分好与不好的,只有个人投资的心理效用,也就是说某一个风险追求者即使在某一次投资中失利,损失很大,由于其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喜欢风险变化带来的刺激,在本次投资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是在心理上并没有过多地造成不利影响,那么这个风险追求者在本次投资中的个人投资的心理效用便不为负。需要警惕的是,本身是风险厌恶者,在某一段时期,却选择了风险资产占大多数的投资组合,这是十分危险的,巨大的投资收益带来的狂喜和巨大的投资损失带来的心理失衡,都不是好的个人投资的心理效用。

4.平衡风险与收益,降低负债经营风险。众所周知,个人负债经营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个人负债经营能保持对资产的控制权、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减少通货膨胀风险;另一方面,个人负债经营也可能会产生过度负债,进而产生无力偿付和再筹资风险。在收入限制与刚性需求的矛盾之间,个人负债经营已经越来越普遍,从日常消费的信用卡到各家银行都在做的按揭贷款,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潜在风险也在加大,这就需要我们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平衡收益和风险,降低个人负债经营的风险。在负债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收入的稳定性、个人的偿还能力、负债的期限和利率结构、每月还贷占收入的比例、再筹资的可能、违约的可能等等,在充分权衡了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后,选择适度的负债,积极进行偿还。

参考文献:

[1]蒋巍.浅议医院财务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2011(12)

[2]刘家平.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交通企业管理,2013(1)

[3]丁相翠.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财经界(学术版),.2014(10)

(作者单位: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9)

投资理财心得篇4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33-02

在个人财务活动中,对收益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财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财务环境和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人们对风险认识的滞后性等原因,个人财务活动中的风险损失和风险收益很难平衡,这就需要进行个人财务风险管理。

一、个人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1.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定义。个人财务风险是指个人在整个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个人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不确定性。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意义上人们对财务风险的认知不同,个人财务风险不仅仅指的是个人财务损失,也可能会带来个人财务收益。个人财务风险包括个人投资风险、个人筹资风险和个人信用风险。另外,个人财务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个人财务损益的双面性和个人财务风险的动态可变性。

个人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个人在财务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处理和防范,从而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实现风险收益,减少风险损失,保持财务状况稳定,甚至改善财务状况的一项全面综合的管理活动。

2.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

(1)个人财务风险分析。个人财务风险分析是指通过发现和判断个人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推断个人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从而得出相应的个人财务风险决策,以防范风险的发生和降低损失的可能。

个人财务风险分析包括个人财务风险识别、个人财务风险推断、个人财务风险决策三个部分。

(2)个人财务风险处理。个人财务风险处理是指在进行个人财务分析的前提下,确定了个人财务风险决策以后,对于正在发生的风险进行应急处理,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补救,以尽量控制风险发生对个人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尤其是在减轻对个人的财务损失的方面。

(3)个人财务风险防范。个人财务风险防范是指在个人财务风险发生之前,根据个人财务风险分析的结果,提前采取财务风险预防、财务风险转移、财务风险回避等方法分散或降低个人财务风险的措施。

3.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

(1)个人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优化个人资源配置。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追求资源、拥有资源、享受和使用资源,同时个人也是风险的承担者,个人财务状况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资源配置,良好的个人财务风险管理对提高社会的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个人无视风险的存在,盲目投资,在风险发生时便有可能溃不成军,从而造成资产质量的下降,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生活;如果对风险采取过度消极的回避态度,则可能会错失很多投资甚至盈利的机会,从而使个人的投资回报降低,也不利于个人资源配置。

(2)个人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个人的财务危机成本。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个人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利用保险或非保险的手段将风险转移出去、采用风险较小的投资或筹资方案将部分风险回避掉、通过调整财务结构增强个人抵御风险损失的能力等等办法。在财务风险来临时,个人财务风险管理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个人的财务危机成本。

(3)个人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增加个人财富。个人财务风险管理通过有效的个人财务风险分析、个人财务风险处理和个人财务风险防范,可以帮助个人做出正确合理的的财务决策,降低投资和筹资风险,减少风险损失,降低个人财务危机成本,提高个人财富管理的信心,增加个人财富。

二、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1.对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风险意识不足,对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就更少。在进行财务决策时,更多依靠的是以往经验和个人判断,对决策对象缺乏细致的认知、分析和推断,更不用提风险防范与控制了。在风险发生时,其危害往往是连锁式,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生活品质,还会影响个人的财务决策自信,严重的会对个人心理造成阴影,危害家庭,极端的例子是会危害到个人的生命。

据《新安晚报》报道,2015年1月4日晚9点30分,节俭一生的周承英奶奶,在将自己和老伴的毕生积蓄70万元投给安徽鑫圣德投资管理公司被卷走之后,在维护自己的权益过程中,倒地去世,永远地离开了。在投资之初,为了降低风险,老两口还特意选择了3个月期限的最短期限,然而,钱还是被投资管理公司卷走了,从发现被骗到去世仅仅22天,结局令人唏嘘。

2.财务经营目标设定过高,决策缺乏科学性。有些人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在对财务收益的追求上急功近利,在进行投资活动的时候,将投资回报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把投资回报率设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这里的相对较高,是相对于同类项目而言),而且喜欢短期内获利较大的投资,选择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而且,在进行投资时,不进行相应的项目考察分析,往往脑门一热按照以往的经验或者主观判断就匆忙进行投资了,甚至于卖房投资、借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非常缺乏。

几个月前,上海的周先生将自己226平方米的自有房产以1000多万元的价格挂牌出售了。卖房之后,因为股市大好,周先生集中精力炒股,希望炒股受益能够让他换套豪宅,或者一套变两套。然而在6月底7月初,一周的时间,他的购房款被套进去了,损失超过300万。300万从楼市转移到股市,周先生可称得上是光荣的“接盘侠”了。

3.盲目投资,个人投资管理带有短视性和被动性。个人投资风险是指个人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个人资产盈利水平和个人偿债能力的风险。有的人在投资前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往往投资时重视短期利益,而选择何种投资、投资多少很大程度上带有被动性,较为迷信机构推荐和所谓的投资高手。由于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变幻莫测,以及人们对风险的敏感度不同,大部分人往往事后才会有对风险所带来结果有所认知,这个时候,风险已经来临,损失不可避免,从而降低了资产盈利能力和个人偿债能力,财务状况变得不理想。很多投资者,在看到投资增长时,心里很开心,认为自己今天又赚了多少,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分红以外,投资本身的增长只有在变现之后,才是真正赚到的钱,那些起伏的数字的变化,可以带来收益,同时也能变成损失。这就使很多人在炒股的时候,大盘好的时候,收益上涨,大盘下跌的时候,一夜回到“解放前”,很多股民被套牢,有些股民甚至不得不“割肉”。

4.风险加大,个人负债经营的比例在逐步增大。个人债务筹资风险是指个人的债务筹资行为给个人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个人举债经营导致流动性不足而丧失偿债能力、或者由于个人举债后资金使用不当而导致个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有调查显示,在国内贷款买房的人群中,有超过三成的房贷族月供占到收入的50%以上,由于一段时期内,个人收入相对固定,而家庭分裂速度的增快,使得个人对于住房的需求的刚性进一步提高,随着按揭购房的日益普遍,这一数字还会进一步上升。50%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一般来说,个人负债率最好低于50%,低于30%是安全的;高于30%低于50%,个人生活会受到一定影响;而高于50%则可能使个人陷入财务危机;若是高于1,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人已经破产了。

三、产生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现状的原因

1.缺乏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资本市场瞬息万变、风起云涌,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任何财务活动,都不是稳赚不赔的,个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一定要有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比如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投资的原因多半是最近股市行情好,大家都看好后续的股市发展,一股脑地将自己的资产放到股市当中,觉得自己一定不是在最高峰买入的,一定有钱赚,完全不考虑股市震荡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更不用说进行个人财务风险管理了。

2.财务经营目标与财务能力不协调。当今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很多人在不具备相应的财务能力时,将财务经营目标定得很高,把自己的血汗钱放到了收益率很高的理财产品上,认为这些理财产品是有保障的,比炒股收益稳定又保险。但是,在理财的选择上,选择的是非保本型的产品,结果赔得一塌糊涂。

3.逐利心理、侥幸心理严重。在个人财务活动中,逐利心理和侥幸心理普遍存在。今天的投资收益在账面上翻了一番,明天会再翻一番吧,后天会继续上涨吧,行情这么好,倒霉的一定不是我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结果遇到风险,投资收益大幅缩水,一夜回到“解放前”,成为华丽的“接盘侠”的人大有人在。

4.缺乏对风险和收益的适度权衡。在个人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夸大收益的可能,忽视风险的可能,盲目进行决策,缺乏对风险和收益的适度权衡,往往输在一个“贪”字上。

四、加强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多多学习,增强对个人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在对减少个人财务风险损失的舆论宣传方面,政府和媒体做了大量的工作,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样的警示,也都知道传销的危害,也了解不少理财陷阱,对一般的电信网络诈骗也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但是,随着股市震荡向好、传销组织不断地改头换面、理财陷阱防不胜防、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翻新,在纷繁复杂的利益诱惑面前,人们的风险识别能力没有相应跟上,不少人还是栽了跟头。因此,增强对个人财务风险管理迫在眉睫。通过学习个人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的分析、识别、推断,可以显著降低个人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从而减少个人财务风险损失。

2.调整心态,转变观念,采取稳妥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在个人财务风险损失的案例中,人们财务风险管理的心态和财务风险管理的观念,在对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上,有很明显的影响作用。侥幸心理加上急于求成冒进的财务管理观念,再加上个人本身对风险刺激的追求,便会很容易采取投机性强的风险管理策略,这样财务管理风险自然加大;而回避心理加上消极的财务管理观念,再加上个人本身对风险刺激的厌恶,一般会选择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会错失很多投资获利的机会,资产的保值增值效果也不明显,个人财务状况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因此,调整心态,转变观念,采取稳妥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心态上一定要平和,财务风险管理的观念上一定要稳,采取稳妥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有助于有效平衡风险与收益,在降低个人财务风险损失的同时,增加个人财务风险收益。

3.实施正确的投资策略,合理进行资本配置。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而不同的投资策略,决定了不同的资本配置组合:风险追求者往往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策略,在资本配置上喜好风险资产,无风险资产比重较小;风险回避者则喜欢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策略,在资本配置上偏好无风险资产,风险资产比重较小;而风险中立者则介于两者之间。

投资理财心得篇5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简称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emh是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性假设。emh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给出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弱型有效、半强型有效和强型有效。emh提出之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和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并在经济、金融、财务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但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大量股票市场异常现象,如"小公司效应"(banz,1982)、"星期一效应"(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反向投资策略"(fama和french,1992)等的出现,表明市场可能并非有效。而且,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证据显示,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往往会系统性的偏离标准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而且这种偏离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不能因统计平均而消除。诸如此类的现象和非理是emh所不能解释的。

事实上,现代财务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1)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2)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标准财务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标准财务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诚如上所述,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决策过程(而不是最优决策模型)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财务学研究者们发展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行为财务(behavioralfinance)。

行为财务研究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心理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流派。1951年和1969年,burrel分别发表了《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和《科学的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将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结合起来。1972年,slovic发表的《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开启了行为财务研究的先河。而这时,以emh为基础的标准财务理论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因此,行为财务未能引起太多的关注。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为行为财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到1985年,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和研究行为财务这一新的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提出的噪声交易理论模型dssw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7)提出的bsv模型,daniel、hirsheifer和subramanyam(1998)提出的dhs模型,hong和stein(1999)提出的hs模型,羊群效应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等。而且,对行为财务理论的实证检验也随之展开:herskey和schoemaker(1980)用实验心理学方法验证了期望理论中个体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态度是不同的;shefrin和statman(1985)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钥魉鸸善贝嬖诮锨康南?坌睦恚?词瞧?梅缦盏模?谟??媲扒飨蚧乇芊缦眨?敢饨显缏舫龉善币运?ɡ?螅?akonishok和vermaelen(1990)、ilenberry(1995)指出市场对由股份回购所传递的信息反映不足等。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对行为财务理论的经验研究:孙培源和施东晖(2002)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在不同的收益和损失状况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①

行为财务的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期望理论的提出;二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并逐渐溶入主流经济学。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内容

(一)行为财务的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以下简称kt)《期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模型,不同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kt称之为期望理论。通过实验调查,kt把违反传统预期效用理论的部分归纳为三种效果:确定效果(certaintyeffect)、反射效果(reflectioneffect)、分离效果(isolationeffect)。此外,kt也提出理论模型来解释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是如何决策的。他们定义了两种函数来描述人的选择行为:一种是价值函数v(x),替代了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另一种是决策权重函数π(p),用决策权重替代了预期效用函数中的概率。然后,kt通过模型的设计和推导,给出了期望理论的几个要点:(1)个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是以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认为得期末的财富或消费,即以结果和开始设想的差距为基础,而不是结果本身;(2)价值函数或个人的效用函数是s型的。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这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的损失,其失去的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损失所降低的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利得,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利得所增加的效用;(3)价值函数中,损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即损失一个单位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大于获取一个单位利得所带来得效用增加,也就是说个人是厌恶损失的;(4)个人对极端但概率很低的事件会过度重视,却容易忽略例行发生的事,kt把这称为"小数法则偏差"。随后,kt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1980年,kt提出了期望理论中"参考点"的概念;1992年,kt针对概率转换的问题,提出了累积期望理论(cumulativeprospecttheory)。此外,thaler(1985)、lopes(1987)、shefrin(1988,2000)等也在kt的基础上,对期望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2、心理学。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1)损失回避(lossaversion)。个人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2.5倍;(2)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所谓心理账户,是指每个人皆根据自身的参考点来订出一个决策的方案。例如,不同的股票,在买进时有不同的价格,投资者面对这种现象,会根据自身的心理账户做出适合自身的决策;(3)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例如,对一项关于司机对于驾驶能力的自我判断的调查显示,有65%到8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超过平均水平"(aboveaverage)的;(4)倾向于确认偏差(pronetoconfirmationbias)。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即所直观到现象),而忽视了先验概率(以往存在的知识)。例如,如果你在电视中看到坏人中30%面貌丑陋,那么以后你看到这类面孔的人一定会认之为坏人。这个实验说明,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夸大了按"常识"得到的条件概率,也就是夸大";典型"的作用。

(二)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是和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与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联系的,二者皆以投资者理性为前提。行为财务学认为,部分投资者因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的驱使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而且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资者的资产需求。基于此,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behavioralcapitalassetpricingtheory,简称bcapt),对传统的capm进行了调整。bcapt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他们信息不充分,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金融市场上资产的价格由这两类投资者共同决定:当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的;当后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无效的。bcapt还指出,传统的资本预算中的贴现率是按以capm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这个贴现率是以市场有效和管理者理性为前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按行为财务的观点,应以bcapt为基础来重新计算贴现率。

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2000)以lopes(1987)和kt的期望理论为基础,发展出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简称bpt)。他们利用单一心理账户(singlementalaccount,bpt-sa)和多个心理账户(multiplementalaccount,bpt-ma)来推导bpt。bpt-sa投资者关注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他们会将投资组合整和在同一个心理账户里,而bpt-ma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分散到多个心理账户,忽视资产间的相关系数。bpt认为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是一种基于对不同资产风险程度的识别和投资目的所形成的金字塔状的投资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投资与投资者特定的期望相联系。而且,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发展了一个两层的投资组合模型,每一层代表不同的风险偏好:底层代表避免贫穷和破产,规避风险;高层代表为了暴富,追逐风险。

(三)行为财务理论模型

1、dssw模型。解释了噪声交易者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影响及噪声交易者为什么能赚取更高的预期收益。噪声即市场中虚假或误判的信息。模型认为,市场中存在理性套利者和噪音交易者两类交易者,后者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产生的风险降低了理性套利者进行套利的积极性。这样金融资产的价格明显偏离基本价值。而且噪声会扭曲资产价格,但他们也可因承担自己创造的风险而赚取比理性投资高的回报。

2、bsv模型。解释了金融资产的价格如何偏离emh。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变化是随机的,上述两种偏差使投资者会作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判断1和判断2。根据判断1,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是一种暂时现象,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即反应不足;根据判断2,投资者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同方向变化反应公司收益的变化是趋势性的,并对这一趋势外推,导致过度反应。

3、dhs模型。解释了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的反转。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前者不存在判断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对股票价值判断的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导致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因此,股票价格短期内会保持连续性,但从长期来看,当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与公共信息不一致时,股票价格会因前期的过度反应而回调。

4、hs模型。解释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与bsv模型和dhs模型不同的是,hs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在对股票价格预测时,消息观察者完全不依赖当前或过去的价格,而是根据其获得的关于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动量交易者则把他们的预测建立在一个对过去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上。同时模型假设私人信息在消息观察者中是逐步扩散的。hs模型认为最初消息观察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动量交易者试图利用这一点进行套利,但结果恰恰导致股价的过度反应。

5、羊群效应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后果。模型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归因为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和其他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信息,投资者一次只做一个决策,即决策的序列性。在非序列模型中,假设两个投资者之间的仿效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倾向较弱时,市场总体表现为收益服从高斯分布,倾向较强时则表现为市场崩溃,这与传统的零点对称、单一型态的厚尾分布不一致。

三、行为财务理论的启示

在kt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个人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通过kt以及后来一大批学者的努力,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不再单纯地仅用外界因素来解释人们复杂的决策行为,而是考虑他们决策时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发展成了行为经济学。行为财务是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真实行为的观察,探索行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并以此来解释和预测其在金融市场中的真实行为。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选择的科学。而一直以来,财务主体的选择过程都被视为一个"黑箱",行为财务则试图揭开这一"黑箱"。此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已被证实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之一,在财务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本土化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行为财务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因此,行为财务应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一个新的范式,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了努力。

2、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得益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研究中理所当然地要充分吸收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来丰富和完善行为财务的理论体系。同时,应避免断章取义地从一些投资者的行为片段去组合对投资者行为的假设,虽然可能得出令人感兴趣的结论,但合理性却不能保证(shefrin,2000)。

3、尽管行为财务是在对标准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不能将两者简单的对立起来。从行为财务的发展过程中可看到,它是在标准财务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心理变量,对传统的理论模型加以调整。而且,行为财务尚不能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做出普遍的解释,再加上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因此,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正确的态度是把两者相结合,bpt,bcapt就是很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hershshefrin,meirstatman:《behavioralcapitalassetpricingtheory》,载《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volume29,issue3,sep.1994

2、hershshefrin,meirstatman:《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载《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volume35,no2,june2000

3、danielkahneman,amostversky:《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载《econometric》,no2,1979

投资理财心得篇6

去年底以来,股市可是火得不得了,上证综指从2000多点一下子爆长到了眼下的5000点左右。股市的快速、全面上涨,打乱了很多人的理财方式,他们纷纷将原有的理财资金投到股市中,准备大赚一笔。

笔者有位同事,原来投资理财的品种有三个:定期储蓄、银行理财产品、分红保险,每年的收入也有几万元。可今年春节后看到股市火爆,身边的同事炒股都赚了不少钱,于是他也坐不住了,竟将此前投资其它品种的所有资金投入到股市,部分资金因为是提前支取还白白损失了利息收入近两万元。两个多月后,他的股票帐户上多了六万多元,觉得还是股市赚钱来得快,自己初入股市就赚到这么多钱。

股市风云变幻,由于这位同事缺少股市实战经验和技巧,再加上平常工作也忙没有时间紧盯大盘,此后买进的股票都跌多涨少,尤其是5月底那段时间,不仅把赚到的六万多元吐了出来,还倒赔了一万多。这让他心惊肉跳,后怕不已,最终痛下决心,“金盆洗手”离开股市,他觉得炒股这种理财方法不适合自己,还是选择较为稳妥的理财品种吧。

其实,眼下像笔者这位同事一样,抱着想利用股票来钱快,改变传统理财方式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纷纷把原本有固定收益、安全稳妥的理财资金投入到了股市。在这些人的思维里,理财的实质就是获得收益,多挣钱,既然炒股和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定期储蓄、分红保险、基金国债等一样,都是为了挣钱,那就应该认定哪个赚钱快、能挣大钱,就选择哪个方式。于是乎,在他们脑海中便会出现一个简单的等式:理财=炒股。炒股真的等同于家庭日常理财吗?

不可否认,炒股也是理财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但它与家庭传统意义上理财方式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家庭理财中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分红保险和定期储蓄等等理财方式,最主要的是在确保本金无损的情况下还有固定收益,日积月累,“鸡生蛋,蛋孵鸡”,这种理财方式虽然收益不高但保险,让人安逸,心中不慌。

而将传统理财资金投资于股市,却隐藏着极大的风险。股市风起云涌,变幻莫测,“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警示不是空话。股票好几千只,今天哪个涨,明天哪个跌,涨几天,跌几天,谁也不敢打保票,即使短期获了些利,不排除有运气成分,或碰上了“牛市”。可一旦把握不准,别说赚钱了,就连老本也要赔进去,最坏的结果甚至可能出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6月4日,网络上就爆出安徽省合肥市一名五十多岁的男子痴迷炒股,因股市赔钱,杀死母亲,砸伤姐姐,自己裸身跳楼自杀被警察解救,这样的事件让人听了毛骨悚然。

其实,股市“玩的就是心跳”,炒股这种“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慌”的理财方式,不适合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炒股只能是一个人投资行为的一部分,它不但不能涵盖理财,甚至不能涵盖投资,别忘了,投资除了包括金融投资以外还有实物投资呢。

投资理财心得篇7

可是很快我又清醒过来,复利的神奇需要条件,在现实中依照复利发财可能无异于做梦。比如有三个容易被投资者忽略的问题:首先是你的本金有多少?本金太少缺乏谈复利的意义。其次是到哪里去找没有风险的每年都能达到10%收益的投资产品?再者你是否可以投入精力在众多投资品种中分析选择以便收益率始终能超过10%?

好了,让咱们转入话题,审视一下我们的理财规划。之前我们说过多数投资者根本没有长期投资计划,那么如果你有详细的财务规划,是不是就算告别了那些所谓心血来潮的投资者呢?让我们看看个人财务规划中会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漏洞。

1错误理解自己的财务现状

在国内,专门聘请理财顾问为自己做财务规划的人很少,即使有专门的理财顾问,也未必会对他全盘托出自己的“小金库”,因此很多个人财务规划都是仿照媒体或其他渠道公开的资料参照制定。一份周密的财务规划是建立在财务现状分析之上的。财务现状简要而言是指一个人的收入、支出情况。个体巨大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一个人的财务状况不可能100%相同,因此没有一个现成或者标准的理财计划适合特定一类人。

比如说,a类人每个月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费用支出,此外还能将固定比例的一部分工资存入银行;B类人由于职业关系,收入来源波动性很大,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也很高;C类人经济来源没有保障,而支出数额相对固定;D类人从上一辈处继承了大量财富……这些人的财务规划是不可能类似的。所以参照别人的规划来为自己理财,有点像盲人摸象,是不可能取得预期收益的。

2模糊了“可以承受”和“愿意承受”两个概念

我们一定要分清楚“可以承受”和“愿意承受”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承受”是指根据科学的分析和测算,个人投资者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能够承担的损失的程度。“愿意承受”就不需要科学的分析和测算了,主要和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部分投资者出于心理方面的原因,例如急于快速致富,或者过分担心自己原先积累的财富出现损失,而过分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急于致富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可能会过分倾向于股票、垃圾债券这类高风险的证券,一旦市场情况不利,将遭受其难以承担的损失;过于保守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可能过分倾向于低风险的固定收益证券,在资本市场高速发展时,将丧失资产快速增值的机会,且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大额支出计划和退休计划。

3收益越高越好

“在今年底保证30%的收益,总资产突破百万。”类似痴人梦语的收益预期不是玩笑,很多人在2007年股市向好时都有过类似的豪言壮语。“我要求的投资收益是多少?理财计划所能达到的投资收益是多少?”这是所有投资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理财计划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希望达到的收益率和能够达到的收益率是有区别的。

很多投资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希望找到一个提供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但当问及收益率目标时,又很少有人能提供确切的数字,都回答越高越好。这就是收益和风险偏好严重脱节的例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几乎不存在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

投资者在确定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后,将在市场中寻找基于该风险程度的金融工具。如果我们假设该金融工具的价格基本合理,基本反映其风险程度,那么该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将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预期收益和理财计划所能达到的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基本原则很简单:高风险,高收益。如果您觉得理财计划所能达到的收益率符合您的风险偏好,那就请您忘却诸如“越高越好”一类的想法。

4投资冀暇有多长

投资期限的长短对理财计划包含的资产流动性会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很难想象一名70岁的老人会选择期限为20年而且不能提前终止的理财计划。理财计划的投资期限和未来预计的支出项目有很大关系。

例如如果积攒未来的子女教育费用,由于子女教育费用数额比较大,在较短的期限内很难一次性积累完全,而且肯定要列入支出项目,因此对理财计划的流动性要求不严格,但对定期、定量将一部分资金留存作为教育费用的要求就比较严格。又例如需要随时购买房屋的中青年白领人士,由于购买房屋的时间地点不确定,因此理财计划的期限不能太长,流动性必须好,以便随时应付可能出现的大额支出要求。

再比如即将退休的投资者,每个月需要一定金额的固定收入满足日常支出,而且随时准备应付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该类投资者的理财计划期限可以比较长,但是流动性也一定要好,而且每个月能够提供固定金额的收入。

5借钱给别人投资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人把钱借给熟人或朋友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获得收益,另一方面也是做个顺水人情。听上去不错,殊不知,这类投资隐藏的漏洞最大。因为是熟人,很多该用书面固定下来的投资条件就不会很正式,一旦面临亏损,无法及时收回本金,此外还有无法即时获得一手信息,投资亏盈没有凭证等等问题。

有一朋友出钱投资老同学的生意,谁料想风华正茂的同学驾车途中遭遇不幸,同学的父母年事已高孩子幼小,朋友只得帮着变卖机器、清退厂房,投入的本金连一半都没拿到,一笔糊涂账算得他打落牙齿往肚里咽,到现在还有几个工人追着说欠他们几年工资和奖金。总之,借钱给熟人投资面临巨大风险,如果是帮朋友忙,索性借钱给他们好了,只要写清借条和附加条件即可,别去想收益的事。

6“买什么”比“买多少”更重要

在财务规划中,保险会占有一定比例。买多了,会影响现金流;买少了,达不到保全资产减少风险的功效。有人买了几十万的寿险,以为额度足够万事无忧,谁知遭遇车祸腰椎受损,当初投保的几十万寿险只保身故不保残疾,无法获得保险赔偿。

保险为何在关键时候“失灵”了呢?这是因为在进行保险规划时,忽略了“全面保障”的概念,致使保险计划存在“漏洞”。因此,在选择保险时,“买什么”比“买多少”更重要。但要把保障人身最基本的三大类风险――身故、意外伤害和疾病都配置齐全,又会影响投资者的现金流。

成熟的投资者会评估自身职业、健康情况等要素,排查高风险因素,购置相对少的险种,对自己的财产和人身进行最大的保障。

7对自己的财务太放手

要想财富积累上有好的效果,不花点时间是不行的。有了良好的预期,以及周密的财务规划,还需要的就是花费时间和精力了。

有人做过统计,美国百万富翁们平均每周大约有44到45小时花在挣钱而不是消费上,而他或者他的妻子每周要花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计算财富累计、或者制订财富计划的,在富翁中占到接近2/3;而没有做过详细的财富计划的人,大多是富二代或者意外致富者。

因此,不要以为做了财务规划,就可以躺下睡大觉,还是需要多花点功夫,关心自己的财务状况,关注投资项目,收集更多投资信息,财富是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

8赚买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

除了足够关心自己的财务,还要有正确的理财心态。在投资者中,那种只相信“拿到手里的钱才是钱”的现金崇拜者是少数,大部分都正在进行着某项投资以保证自己财富的有效增长。但也有不少刚刚挣得“第一桶金”的投资者急于“钱生钱”,本想以中长期投资为主,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却一心想赚快钱,最终陷于“把投资当投机”的流沙之中。他们不仅花了更多的精力折腾,而且实际赚到的也未必多,最重要的是把投资心态弄坏掉了。

投资的价值就是复利的魔力,理财专家不断地告诉我们:投资需要耐心。投机教父科斯托兰尼说得好:只有一无所有或者特别有钱的人才有本钱投机,其他人还是脚踏实地吧!

9没有一劳永逸的规划

有了财务规划,只是迈出了投资理财的第一步。要知道,此时适合你的投资计划,彼时未必适合。

比如,当你是个孤家寡人时你所做出的那些投资决定,换到你拖家带口时的情景里就未必适合;当你收入高时你会更容易盲目乐观,对以后收入的期望值也会估计过高,可是一旦你的收入开始缩水,这时你的理财计划就需要进行调整了。此外,当你处在财富积累上升期的时候,也很容易高估以后的现金获得状况,一旦收益降低,原来的消费支出计划就会很严重地威胁到你的财富。

经济周期很难进行预测,人的一生会有数不清的变化,如果不加留意,吊在一个一劳永逸的投资计划上等着财富自己增值,无异于守株待兔。

10对某项事物支出过多

是的,理财最重要的是积累财富,不管你有怎样的财务规划,量入为出甚至是节俭都是有必要的。收入明明属于普通白领阶层,却每年都要买一个价值不菲的包包,或者看到商场打折就买块贵重的手表,去趟香港就疯狂购物以为捡了便宜,这肯定是有损财富积累的。

投资理财心得篇8

拥有500万美元才算富有

在美国,年收入多少可以算作是富人呢?100万美元、1000万美元?美国民众眼中的富人标准其实没有那么高。民调显示,大多数民众认为家庭年收入150000美元以上,或是家庭净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就是富人了。而在美国投资者眼中,这富人的概念又不一样了,瑞银集团进行的调查显示,投资者认为要拥有500万美元才算富有,而且其中100万美元必须是现金。瑞银集团这项针对4450个投资者进行的调查,主要了解富有的人群是否觉得自己富有以及他们的投资模式。调查结果显示,在拥有50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中有60%认为自己富有,而在拥有100万至500万美元之间的人群中只有28%认为自己富有。看起来在有钱人眼中,如果财富在500万美元以下,要把自己划为为富人族,很多人还是认为自己不合格。

当然,每个人对“富有”都有自己的定义,普通民众对富有的看法更是五花八门,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划线。在有关富有的具体概念问题上,50%的受访投资者认为富有意味着“做什么事不必考虑钱”,也就是拥有的钱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拿出来花出去。16%的人底气没那么高,只是认为钱财超过“某个数字”就算富有。10%的人看法更是实际,只要不需要工作也能活得很滋润就算富有。另有10%的人更关心下一代,认为只要钱财能够保证儿女们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就是富有。

尽管钱财超过50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认为自己富有的人数比例要超过钱财在100万至500万美元人群的一倍,但两组人群在看待实现未来财务目标上的自信心的人数比例上却相差不多。拥有500万以上钱财的人群中有64%的人对实现未来财务目标有信心,而在拥有钱财100万至500万美元人群中,对实现未来财务目标有信心的人数比例为62%。作为投资人,大多数人对经济的短期前景并不看好,但对经济的长期前景还是有信心的。受访的投资人当中60%的人对经济的长期前景看好,只有17%的人持悲观态度,64%的人则认为自己的财务状况非常好。

在财务安全上现金仍是王

家庭财富可以用很多有形资产来衡量,特别是房地产在普通民众的家庭财富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作为投资人,看中的不仅仅是有形资产,他们更注重现金的持有,并视现金为家庭财务安全之王。富人虽然在金融资产上有较多的投资,但持有一定金额的现金仍是富人投资上的一大特点。在过去三年,美国的富人平均将超过20%的资产放在现金或可以及时变现的产品中,这是自2010年来最高的。从历史角度看,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富人也会因为拿不出钱来而破产。

富人保有现金主要是担心投资被股市套牢、影响其继续投资。因此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投资者认为20%的资产放在现金或可以及时变现的产品中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而且有56%的富有投资人表示在未来一年中仍将保持这种高现金比例的投资模式,只有27%的投资认为未来一年要降低现金的持有量,而另有18%的投资人表示要在未来一年增加现金的持有量。

研究发现,富有的投资人在投资分配中预留的现金总是比较多的。现在美国的投资环境较好,股市已走出低谷,为何富有的投资人还喜欢手中握有一定数量的现金呢?95%的受访者给出的最大理由是为了“避免意外事件”,这就叫天有不测风云,握有一定数量现金就是要应对这种不测风云。还有91%的人把持有一定数量现金看成是有了定心丸,绿化化的票子握在手里这心也就安了。81%的富有投资人给出的理由是做大买卖时不需要变卖资产,78%的人想法比较保守,不想把钱全部都放在投资上,以免血本无归。

总体而言,富有的投资人实际上是在做安全的投资组合,虽然这些人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了股市,但他们也留有足够现金平衡风险。当然大量持有现金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富有的投资人也担心由于通货膨胀钞票会贬值,而且持有现金数量越多人担心通货膨胀的人数比例也越高。不过更多的投资人持有现金还有另外的考量,那就是等待最好的时机将现金投资,以争取获得高额的回报。

富人多采取智力型投资组合

在投资上,最经典的概念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美国富有的投资人在实践中将此视为宝典。普通民众在投资上的避险方式主要考虑如何规划投资组合以及注重长期投资,以求得稳定的投资回报。而富有的投资人当中有80%的人是采取智力型投资组合,即根据他们期待的支出来来考虑投资回报率和风险。比如,一个投资者考虑为子女积攒大学的教育费用,他可能选自较保守的储蓄投资。而在退休金准备上,这名投资人可能会依据退休后所需资金来进行高风险投资。

在投资资产配置上,美国富有的投资人会在几个方面来考虑如何配置,比如储蓄账户和投资账户上配置、短期和长期投资的配置、不同投资目的上配置、满足基本生活和享受生活投资上的配置、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的配置、严肃性投资和玩钱式投资的配置等。

八成富人资助成年子女

美国的富人虽然拥有大量钱财,但他们也不是高枕无忧,在他们的投资理财的过程中,最大的一个考虑是保证财务安全,而不是今日有酒今朝醉,有钱使劲造,享受奢靡生活。而富人在投资理财上的另一个考虑是子女和父母的财务安全要有保障,不能自己一代富了,老人却过穷日子,儿女长大后成了穷光蛋。在人们的印象中,美国父母强调子女要独立,成年后要自己独立生活,父母没有责任在为子女提供经济资助。事实上很多美国人甚至包括较多的富人把经济上资助成年子女和年迈父母看成是一项应做的事,而且也乐此不彼。

在有关富有人群如何资助成年儿女和老人的问卷调查中,有54%的富有投资人表示他们为子女和老人支付一定的生活支出,42%的人表示他们对子女的资助表现在帮助子女获得足够的教育经费。也有20%的富人说,他们帮助子女借贷,18%的人说他们为子女的大宗购物买单。而在所占比例不多不少的两项却是最有意思的老人资助子女项目,18%的富有投资人承认为子女提供住房,17%的人说他们要照顾孙辈。虽然这样的资助比例不是很高,但也可以反映出父母之心。另有13%的富有投资人为子女的住房提供分期付款,12%的人定期给子女支票,变相地为子女问寒问暖。

美国作为父母的有钱人关心子女的生活并未子女提供经济资助说穿了并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人世间共有的父母之情。富有的投资人中有82%的人表示他们是心甘情愿在经济上资助孙辈,72%的人怀着这种心情资助子女,但是只有59%的人愿意实实在在资助年迈的父母。

操心晚年生活为后代造福

这项对富有投资人的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富有人群的理财观念,通常人们讲到投资理财,总是强调如何规避风险,如何使财富扩大化。而对美国富有投资人的理财理念调查显示,他们在投资理念上两个最关注的问题是,一是如何保证在晚年依然能够过上与现在一样的优越生活,特别是在长期护理上有保障。二是如何保证子女和孙辈也生活得很好。这项调查反映出即使是富有的人群也为退休后的生活操心,虽然现在看起来很风光,但如果不能合理和有效的理财,就可能在晚年遇到生活上困境。因此,62%富有的投资人称已经为退休后的生活做好了经济上的准备,33%的富有人群甚至为自己到了不能自理的境况做好了财务上的准备。即使是到时候吃喝拉撒睡都在床上,也不会为家人带来烦恼。而在保证子女的财务安全上,按理说父辈不应再操心,但事实上,41%的富有投资人在此点上已作出规划,拼了一辈子,这点家底总得为后代造点福吧。

投资理财心得篇9

游戏剧情简单,充分利用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用户在游戏中享受到思维的乐趣和过关的成就感,更提高了自身的理财意识和技巧。

顺应这一趋势,环球财经互动平台“投资脉搏”倾力打造出虚拟理财大赛—投资总动员,通过虚拟的api应用与appS实时同步显示金融投资理财环境,给予多元化的投资产品理财练习平台。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海外财经界合作的庞大资源为支持,凭借媒体专业的角度、权威的专家团队、快捷的信息处理能力,“投资脉搏”期望能通过这次理财大赛,普及和提升理财理念、培养正确的投资心态与正确的投资风险意识。

“投资总动员”结合市场实时走势变动,做到模拟、市场同步,让用户不承担任何风险也能体验到投资的乐趣。用户使用新浪微博账号即可登录,此外游戏ioS版已经抢鲜上市,通过appStore、91手机助手、pp手机助手、同步推、搜狐应用中心可以下载手机客户端。

交易所、酒庄、金铺、淘金游戏、银行……结集一体的现实交易市场的虚拟平台,让客户在无压力的游戏中试炼自己理财之道的试金石。与以往投资游戏所不同的是,游戏会定时推出专家tips信息窗口,为用户带来正确的理财指导。

为了方便用户入手,“投资脉搏”将游戏设计为经久不衰的“大富翁”模式,做任务、看tips、赚金砖,在靓丽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市场环境、多元化的投资产品等等营造的氛围里,客户大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大赛特意设置了“递进性”奖品模式。参与游戏有奖,每周专项大奖,以及终极大奖,逾三十万的奖品,只要参与,拿奖到手软也不一定。当然,游戏的最终目的还是其背后的意义所在。“投资脉搏”之所以敢于设定“普及投资理财理念”的目标,是和其背后的专业团队分不开的。

投资理财心得篇10

主妇一旦制定好了家庭理财计划,便要坚持不懈地执行。其实,只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理财渠道,坚持投入,长期持有,尽管只是小小的投入却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时间永远是最好的投资伙伴。我邻居中有位老太太,她一辈子只进行了一种投资,就是从她有积蓄的那一刻起,不间断地购买一整套当时正在流通的货币和纪念币。至现在,光是她收藏的几套珍贵的人民币纸币已经价值几十万元了,足够她在国内任何一个中小城市里轻松养老。当然,过于耐心也不是好事,容易陷入死守的困境。

大部分主妇缺乏金融知识,理财观念不够成熟,应加强对理财知识的学习,多阅读一些专业的理财书报,浏览理财网站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决定购买理财产品之前,可以向专业人士咨询各类问题,以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我的朋友王女士,经常通过网络、电话向专业人士咨询关于基金投资的事情。说真的,刚当上家庭主妇时,她完全一窍不通,只是看别人抢着买基金,自己也想买点。一年后再和她聊天时,发现她在基金方面已经颇有见解了。原来她在半年内看了6本关于基金投资的书,还经常在各大门户网站上浏览基金新闻。

后来,她甚至担任了某网站基金板块的版主,她自己的家庭理财自然得心应手。但值得注意的是,虚心好学也要防止被某些不良的理财从业人员利用。

女性似乎天生就比男性更谨慎。一般来说,小心理财的主妇们特别关注资金安全,喜欢保本型理财产品,对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有所顾忌。股市急转直下期间,很多大胆的投资者亏损累累,而我的前同事张女士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记得她说:“那之前就感觉到有点不对劲,大家整天盯着电脑炒,好疯狂。我赶紧退出,即使后来一度大涨,但我一点都没后悔,才得以逃过一场大难。”张女士的成功不在于技巧,关键是小心谨慎。不过,小心理财经常使得主妇们过于关注细节,过度小心时会导致犹豫不决,错过最佳的投资机会。

耐心、虚心和小心,作为一名理财好主妇,会拿捏得很准,做得不偏不倚。理财永远是“动”的,如果家庭财务状况发生变动,理财规划也要及时做相应的调整,若理财市场出现根本性变化,则更要灵活地修正理财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主妇理财,家庭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