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十篇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十篇

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7:07

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篇1

关键词:精细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1]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任职教育院校来讲实验室更是提高学员第一任职能力的重要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任职教育院校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运用科学手段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对任职教育院校提高教学能力有着重要支撑作用。本文在分析精细化管理基本特征、实施要点的基础上,针对任职教育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精细化管理概述

1.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1)精细化管理的概念。精细化管理[2]源于科学管理,强调通过细节的管理,实现生产出精品、管理讲精益、员工求卓越的生气勃勃的局面。精细化管理[3]是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种先进管理理念,是由日本丰田公司提出,并广泛应用的一种管理理念,有时又称为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指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细致化。精者[4],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也可以说,“细”是精细化的必经途径,“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

(2)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2][4]。作为一种高效、集约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有以下特征:

一是强调数据化、精确性。数据化是精细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精确性则是数据化的应有之义,在每一个细节上均应做到数据化、精确化,这些数据化、精确性的资料则是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是改进和完善管理流程。精细化管理非常关注流程的简洁、集约、流畅,优化流程、减少浪费始终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作。

三是强调持续不断改进。精细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改善、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要从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

四是强调领导力建设。强大的执行力、合适的战略性管理等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是有强大的领导力,精细化管理强调对领导力的建设,为领导力的建设从制度上、措施上、方法手段上创造了平台。

五是创新。精细化管理以持续的自我改进为特征,而创新则是自我改进的永恒主题,包含把小事做细的精细化管理则强调“非数据不精、非创新不细”。

2.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1)精细化管理的三大原则。一是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则指“唯精惟一”,不仅强调组织的专业化,而且强调个人岗位的专业化。二是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逐渐、连续的改进,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的不断改进。三是造物即造人。就是把人的进步和组织当中相关人员的幸福看成这个企业、这个组织的使命之一。

(2)精细化管理的四种手段。一是规范化。规范化指给组织及其成员提供准确的流程、程序、岗位和制度。具体说流程和程序是做事的规范,岗位和制度是有关于人的规范。二是标准化。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再往下才是标准化。就是把反复、长期的事情,从可操作、易执行、能复制的角度来考虑,变成非常容易的一些标准。三是数据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尽可能数据化,具体实现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标准数字化,再一个是考核的量化,再一个是管理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化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尽可能做到标准的数字化、考核的量化和管理数据库建设的完备。四是信息化。信息化最主要的作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速度极快;二是信息化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从规则角度来说,会使流程和程序固化[2][4]。

二、任职教育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

1.新教学评价体系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要求。

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着眼创新、重在发展”为主要原则的新一轮军队院校教学评价目前已全面展开,其主体多元、分类指导、注重过程、简便易行的主要特点包含很多精细化理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评价体系对实验室建设提出要求为:系统配套,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达到总部建设标准,满足教学训练需要,管理规范,保障到位,开放运行,利用效益高。在考核指标上明确:教学装设备维修不及时,设备完好率

从评价要求来看,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出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因此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已迫在眉睫。

2.任职教育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任务转型期实验室建设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全军十六次院校会议对全军院校任务进行了进一步整合,原有实验室体系已无法满足新承训任务需求;为第一时间形成承训能力,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上通常采用的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造一切条件进行实验室建设;在这种外延式建设背景下,建设效益、建设质量都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整个建设模式都属于粗放式建设。

(2)建设与管理的规范性不够。从建设层面来讲,谁来建、为谁建、怎么建的问题没有厘清,业务机关和建设单位在实验室建设理念上存有差异,业务机关的建设理念、思想无法有效贯彻,建设单位任务面广,无法集中全力进行实验室建设论证,为建而建、机关帮建的思想一定程度存在。从管理层面来讲,没有统一的使用规范和现场管理标准,在管理使用层面上随意性比较大;使用单位存在把实验室当做“自留地”的观点,实验室开放、共享严重不足。

(3)信息化手段应用依然短缺。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对建设和使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同时无法全面准确掌握实验室建设、管理状态数据。

(4)绩效评估体系尚未成形。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施绩效评估,是提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效益的有效手段,目前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评估通常结合体系评估进行,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即便个别院校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但实际按指标体系实施评估的几乎没有。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精细化

1.以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建设与管理流程。

(1)制度先行是规范化的前提。在精细化视角下实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最基本的是建立符合单位实际的一系列实验室建设、管理的相应规章制度,按照从上到下的模式,明确实验室建设管理过程中个人与组织的职责、建设使用流程等规范,为建设和管理提供模板,规范建设和管理过程。

(2)固化执行是标准化的基础。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只是精细化的第一步,最主要的是把制度落到实处,在制度制定之初在强领导力的保证下强势推进制度执行,以“僵化”的思想强势推进制度执行,使按规定办事(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把制度固化执行下去。在固化执行的基础上,对可操作性、易执行性、能复制性比较差的制度进行优化,从而制定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流程。

(3)流程再造是精细化的必然目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初级阶段,由于教学任务、实验技术、管理技术等都是动态更新的过程,有效实施精细化管理还必须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持续对各类流程进行更新改造,把过程管理、流程再造的理念固化入建设与管理全过程。

2.以数据化、信息化为依托,实现建设与管理过程精确化。

(1)指标数据化是精细化的基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各要素指标的数据化是有效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要在标准化内容上实施建设与管理目标的数据化,为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建设与管理过程精细管理奠定基础,要对所有建设指标进行数据化处理,使指标能够量化评估。

(2)过程信息化是精细化的高效平台。过程信息化的前提是各类建设与管理指标的数据化,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过程信息化可以动态掌握各类指标动态数据,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为流程再造提供决策依据;其二,可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监控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各类物资的状态,实现“互联网+”模式的实验室资源设备的动态管理。

3.以绩效评价为核心,实现建设与管理成效持续改进。

(1)实施绩效评价是精细化的必由之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水平如何,必须通过一定方法手段进行评价,评价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延伸,是对建设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测定,对建设和管理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目前管理领域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实施绩效评价,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领域实施绩效评价主要指对照建设目标和管理流程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建设完成情况、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产出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常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采用不同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侧重建设目标、经费预算、建设效益等方面的评价;管理过程的评价侧重使用率、仪器设备完好率、利用率等方面的评价。

(2)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评价的核心。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有效评价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基础,也是实施评价的核心。对于实验室建设过程的评价重点从项目管理、项目绩效等两个一级指标,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经费、项目产出、项目效益等五个二级指标,立项论证、项目目标、物资采购、实施进度、经费预算、经费执行、产出数量、产出质量、经济效益、教学效果、可持续性等十一个三级指标进行评价;对于实验室管理过程的评价重点从实验室综合效能、实验教学效果、实验室综合管理等三个一级指标,实验室利用率、仪器设备在用率、仪器设备完好率、实验项目开出率、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共享、实验室规划、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及安全卫生等十一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制定评价体系时,要对每一个评价指标明确细分评价分值和评价标准,并对评价实施明确怎么评价、结果如何量化进行明确,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3)持续改进是实施绩效评价终极目标。绩效评价的实施是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实施评价的过程,实施评价的过程既包含对建设和管理内容的评价,又包含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评价。对内容的评价是发现不足,明确改进方向的基础;而对评价的评价是对评价有效性、科学性的验证和改进。无论是对内容还是对评价的评价,整个过程都包含持续改进的思想;持续改进既包括建设与管理内容、方法的改进,又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改进。

四、结语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同样没有固定的模板,持续跟踪管理领域先进理念,以“互联网+”的理念为基础持续改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法手段,才能有效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同样是精细化管理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汤军,陈勤,王贵勤,曾晓荣.试论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9-10.

[2]许世宏.精细化管理理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1.

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篇2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排在最后的两卦,既不是大团圆式的终结,也不是生生不息的无尽循环,而是“既济”和“未济”。《序卦传》的解释是:“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通俗的解释就是:当一切就要完成的时候,才发现事情远比原先的要复杂,“完成”从何说起。

最近又提起六十四卦的这个“开放式结尾”,是在和朋友们讨论新版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实施细则》的时候。这次的评审细则中强调了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改进)的质量管理控制原则,因此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章节中,对诊疗科室明确提出过程完结后的“随访”环节要求。pDCa机制,在六西格玛体系中被称为DmaiC(Define定义-measure测量-analyze分析-improve改进-Control控制)循环,曾经有人简单地归纳这个管理机制的特征是“以终为始”。

在医疗活动中,管理人员会反复遇到“既济”与“未济”的往复,诊疗过程的变异,患者病情的反复,常规与个案的差异使得任何静态的质量管理措施都不能长久有效。而在“以终为始”的原则下,医疗机构可以建立一个动态平衡的质量管理机制。

这里的“以终为始”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开始诊疗活动之前有基本的目标、时间、资源规划,每一步的工作都向着“终点”方向前进(例如:“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控管理”);其次,是指每一个治疗过程“终结”后需要把这个时点当作下一个治疗过程的开始,每一种诊疗方法(常规)得到应用后应当利用其病例数据当作下一步改进的基础(例如:随访和持续改进)。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对pDCa管理支持还很有限;现有的质量控制还很少能够跨越多个住院治疗周期;现有的随访功能还局限在科室和专业范围;现有的患者服务还没有能够在预约服务、满意度调查、治疗效果评估几个方面达成统一平台。

由于编写的初衷是作为评审依据,在新版本《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实施细则》中,对pDCa机制的落实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实现方法,仅在少数项目中(例如:介入治疗)对随访率提出了要求。由此看来,各个医疗机构在评审过程中需要凭借自己的管理经验和专科水平,形成自己的质量持续改进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以病种为中心的临床随访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建设成为关键环节。

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篇3

关键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信息管理;实验室教学管理;J2ee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052-03

1绪论

近年来,一直是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的阶段,培养了一支熟练的技术人员非常重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为了以满足今天的形式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大量新的实验室,购置了大量教学仪器,而且还增加了大量的实验项目,所以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教学的力度,实践评估学校也逐步推进实验教学的开放性。然而,由于学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教学资源的滞后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教学信息,管理信息化一直没有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有效流通和共享,以确保有效实施失败。希望设计出的最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案能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有效降低。通过开发和应用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可将参与实验室活动的人员从繁琐的手工操作释放出来,形成无纸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希望最终的解决方案能有利于提高实验室设备仪器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有效协调各个实验课程的顺利开出。希望解决方案能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信息交互的平台,通过高职院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实验网上选课、报告提交、成绩查询、实验内容查询等等,教师可以下载学生提交的报告,提交学生成绩,设置课程等。这样从时间和空间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希望解决方案能够为实验项目的添加和更新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开设的实验课程及具体项目,为将来实验室的教学评估作一些基础的数据和文件资料的铺垫,网络化的管理使得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教与学双向选择的活动中来。希望最终的解决方案能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有序化、科学化、制度化。使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的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流程化、规范化,从而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2系统需求分析

2.1需求分析的意义

在这个阶段中,软件系统开发的基础就是分析用户的需求。软件工程项目经过详细的计划后要实施的第一步就是需求分析。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包括需要输入数据是什么,要得到的结果又是什么,最后应输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这是最关键的一个过程。如果最后设计的软件不符合顾客的需求,那么将浪费人力物力。实现故障定位和隔离是配电网自动化的关键技术之一。软件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后期要更改系统的各项功能会非常困难,所以在系统一开始前就要明确详细的定义系统的各项功能,按要求撰写需求规格说明书,是需求说明为今后的系统开发起到指导和说明的功能。

2.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系统及用户管理、实验室基本信息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建设与评估、日程办公及信息。功能描述:

1)系统及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系统维护、用户增减及用户权限管理。

2)实验室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对涉及的人、财、物的基本状态进行管理,即实验教师队伍,实验室的用房、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实验经费等。

3)实验教学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实验任务及过程进行管理,即对实验项目及涉及的专业培养方案、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学生基本信息、学生选课、实验成绩、实验报告等等进行管理。

4)实验室建设与评估模块。主要是对实验过程中涉及的教师配备、教师素质提高,实验项目创新、实验设备采购、论证,项目验收,设备验收以及开展教学与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必需的管理制度或管理办法等进行系统管里。

5)办公与信息模块。主要是对开展教学与管理工作中涉及的通知、文件、公告,实验室基本状态进行确认与,并通过这个模块与外界进行交流。

高职院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的功能如图1:

2.3用户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有实训中心管理员、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校各级管理领导、学生、班级信息管理员和后台管理员。

1)实训中心管理员:对于实训中心的管理员来说,可以进行的功能有对实训中心的文件的增加、编辑、删除和查看。如图2:

2)实训指导老师:可以知道文件信息、可以进行教学资料的安排、对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统计。如图3:

3)校各级管理领导:可以对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查看,可以查看教学资料、队伍建设、工作成效、考评激励、建设规划、资产管理、经费管理等。如图4:

3系统架构与详细设计

高职院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设计管理员实体、教师实体、学生实体等。

1)管理员实体:管理员实体的属性有管理员编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密码、所在部门、用户权限、专业等信息。如图5所示:

2)实验室实体:实验室实体的属性有实验室编号、名称、面积、地址等信息。如图6所示:

3)教师实体:教师实体包括教师编号、姓名、职称、所教课程、所属院系、专业等信息。如图7所示:

时序图亦称为序列图或循序图,是一种UmL行为图。它通过描述对象之间发送消。根据系统及用户信息管理子模块的功能需求描述的步骤,如图8为该功能的时序图:

时序说明:

1)管理员登录高职院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2)打开系统及用户信息管理子系统。

3)可以进行系统信息的管理和用户信息的管理。

4)包括系统的维护、新增用户、删除用户、用户权限设定。

5)操作完成退出系统。

4系统实现

登录高职院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首先进行初始化,然后用户可以输入登录系统的信息进行系统登录,系统验证用户是否合法,如果是合法用户则提示重新输入,如果是不合法用户则提示用户重新输入登录信息。用户登录成功后,可以进行一些操作,比如教学文件管理、教学过程管理、人员管理、资产经费管理,具体是实现界面如图9:

教学过程管理主要有过程统计、指导文件等。过程统计有实践教学工作日志自动生成了工作量统计与核查系统。教学资料有技能鉴定规范与统计系统。教学过程管理实现流程如图10所示:

5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实验室内部进行自动化管理,实现实验室管理的透明和高效,及时。将系统整体上划分为实验室信息管理、信息查询系统、网上选课系统、权限管理这四个主要的子系统。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进行UmL系统建模,并设计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物理结构模型。对子系统进行详细规划与设计,逐步实现课程设置、网上选课、成绩录入与查询、基本信息查询、权限管理等模块,完成系统的运行界面设计和代码编写。最后进行了测试。

参考文献:

[1]应志春.LimS技术的回顾和展望[J].现代科学仪器,2002(3).

[2]周中.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介绍[J].川化,2002(2).

[3]杨绍方.深入掌握J2ee编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黄维通,关敬敏.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LimS实施方案介绍[J].工程设计CaD及动化,1998(1).

[5]陆冬云,温浩,许志宏.以客户为中心的浏览器/服务器(B/S)网络计算模型[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1,18(4).

[6]JamesRumbaugh,ivarJacobason,GradyBooch著,姚淑珍,唐发根译.UmL参考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Brucee.wamplcr著.王海鹏译.Java与UmL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8]DavidL.anderson.managinginformationSystem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篇4

自1978年动工建设以来,宝钢在近三十年的生产和建设活动中形成了数量可观、价值可贵的工程技术材料与工程档案,宝钢档案部门在收集、管理工程技术材料和工程档案方面采取了科学、有效的举措,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宝钢工程技术材料与工程档案的管理和应用

工程技术材料与工程档案的管理是与宝钢工程建设同步进行的。从工程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项目论证到技术合同的谈判,从项目设计、工程概预算到制定施工方案、指导设备安装、调试、试生产和生产操作培训,均需要各种技术材料做依据。而在工程建成投产后,记录了生产现场实物状况的竣工档案则是保障生产使用、管理、维护和改扩建的重要凭证。

1、重视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技术材料的管理施工技术材料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施工、安装等方面的需要,由国内外厂商、设计院、设备制造厂等单位根据合同规定提供的技术图纸、表格、文字材料等。按照宝钢档案部门对工程技术材料的“集中统一”管理原则,这些材料由公司档案室专人接收,开箱清点,验收登记,并根据需要统一组织翻译和复制或还原,按规定及时发放到有关施工方、设计院、项目组或生产厂等用户单位,同时在档案室内归档保存;卖方交付材料是否齐全由合同签订单位最终确认,未经确认,合同价款的尾款不得支付。这种“工程材料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减少了扯皮和延误等现象,保证了工程材料的及时归档。施工技术材料的接收、翻译、还原(复制)、分发流程图:(图略)宝钢档案部门对工程建设施工技术材料实行项目负贵制管理,对各大项目都明确了一名档案管理人员为项目专门负责人。项目专门负责人从技术谈判开始正式介人材料管理,在谈判时向合同乙方提出技术材料交付要求并写人合同附件;在材料陆续到达后,要及时清点、确认,发现问题随时提出反馈和整改惫见;同时将符合接收条件的材料及时进行登记、整理、还原、复制,确保按照工程建设节点发放到用户单位(尤其是施工单位);此外,项目负责人还要将引进设备的施工技术材料整编为施工档案,以备施工单位在项目竣工时提出索取图纸清单用以编制竣工图。项目负贵人通过参加技术谈判、工程例会等方式准确掌握了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施工技术材料到达和处理信息,同设计管理部、工程设备部、项目组等有关部门沟通和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材料管理方面发生的情况和问题,这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工程技术材料能够及时地发放到施工单位。为了与公司整体先进管理水平相适应,宝钢要求国内外厂商以电子文件为主、纸质文件配套的方式提供材料,并为此开发建成了“电子文件接收、还原和归档”管理系统。该系统把工程技术材料的接收、分发与档案管理流程结合起来,项目管理人员把国内外厂商按照要求提供的电子文件(包括图像和数据)一次性导人档案材料管理系统后,就可以及时查看图像和调取数据。一般接收到电子文件的当天或次日,现场用户就能查询到文件图像。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下,可直接利用系统中的CaD图形文件,进行再设计或修改图纸,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2、加强宝钢工程建设项目交工材料的管理交工材料是指工程实物交接后一定期限内,由施工单位编制的反映工程建设情况的技术材料,主要包括施工技术文件和竣工图。除此而外,交工材料还包括监理单位编制的监理文件、生产厂编制的试生产文件,外国专家现场管理组编制的外事文件等,交工材料是工程建设工程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对项目建成投产后的设备维护、保养、突发事故发生时制定抢修方案及今后的改扩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依据作用。因此,指导和督促检查交工材料及时、完整和准确地编制和归档,是工程建设项目交工材料管理的主要任务。为确保交工材料得到科学、严格、规范的管理,使工程档案不仅真实反映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而且符合国家有关工程档案形成和整理的标准规范,宝钢档案部门在总结多年工程建设交工材料管理经验和做法的墓础上,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施工单位编制交工材料的职资和范围,同时对相关职能部门所承担的管理职责也作出了规定。管理制度明确了从材料的积累、收集、编制到材料的交接、复核、验收、签证和归档的整个流程,详细规定了何部门、何时间、做什么、怎么做的标准要求,从而保证了交工材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和时间进度上的要求。交工材料管理工作流程。

3、重点做好宝钢工程建设档案的管理工程档案是指经过整理并归档的在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竣工验收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的全部文件。工程档案作为宝钢工程建设的过程记录,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的特点,是日常生产和设备维护及今后改扩建的原始依据。宝钢的工程档案实行“一级管理”的体制。“一级管理”就是整个公司内仅设公司档案室一个专职档案管理机构,各二级厂部不再设量相同部门,公司档案室保存着一套最完整的档案。宝钢的工程档案根据工程建设阶段分为项目管理性档案、项目施工档案和项目竣工档案。项目管理性档案是指在项目立项和设计阶段形成的文件材料、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性文件材料和项目竣工验收文件,这部分内容主要有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合同、竣工验收文件等;项目施工档案是指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经由档案室收进和发出的施工材料(以引进设备技术材料为主)中具有归档价值的技术材料,这部分内容主要有设备详细设计图纸、安装调试手册、操作维护使用说明书等;项目竣工档案是指项目建成竣工后形成的反映现场实物原始状况的项目交工材料,主要包括施工技术文件、竣工图、监理文件、试生产文件、设备制造竣工图等。为便于现场技术人员使用技术材料,宝钢项目竣工档案一般编制两套,一套由公司档案室保存备查,一套移交生产使用单位自行管理。

二、宝钢工程建设项目档案材料管理创新

1、材料管理实施前期控制,管理向前延伸为适应形势发展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档案室领导提出了“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的思路,要求图纸材料管理要向前延伸到国外厂商、国内设计院以及国内设备供应厂商,促使其提供的图纸材料(包括电子文件)更符合宝钢工程档案建设的要求和规范,使宝钢的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发挥更大优势。档案室在图纸材料管理向前延伸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加强工程材料提供交付的前端控制与全程控制,积极参与国内外工程项目合同中有关材料的谈判和技术附件材料条款的签订工作,参加设计、施工等各类专题例会,及时掌握工程动态信息、准确地向施工现场提供需要的图纸材料;其次.档案室为承担宝钢工程设计任务的十多家设计院以及上海周边地区为宝钢提供设备的制造厂商,专门开办培训班,使这些单位能从原来的不理解,逐渐变得积极配合并主动按要求提供图纸材料。同时,在设计管理部的支持下,档案室对设计院终版图与电子文件提供的时效性和质量情况进行监控,平时跟踪,按月收集、并对设计院技改项目设计质量进行打分,取得了较好的促进效果。再次,档案室还派出人员,专程到一些大型设备制造厂上门宜传、推行宝钢的要求与做法,取得设备制造厂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从现在交来的国内材料来看,大部分质量有了明显改观,交付悄况令人满意,管理向前延伸收到了明显成效。

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篇5

针对多年形成的教学实验室存在的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弊端,将分散设置和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实验室进行了调整、合并。重组后,教学实验室不再隶属教研室,实行校、院两级管理,院管为主,学院成立实验中心,由主管实验室的副院长任主任,统一管理教学实验室。通过重组,我院教学实验室的数量由原先17个教学实验室的60余间实验室减少到9个教学实验室的38间实验室,即:①形态学教学实验室,由原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和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实验室组成,可同时为220人提供实验;②机能学教学实验室,由原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教学实验室组成,可同时为288人提供实验;③人体解剖学教学实验室,可开设系统解剖、局部解剖、断层解剖和影像解剖的实验课;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教学实验室;⑤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实验室;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⑦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实验室;⑧诊断学教学实验室;⑨手术学教学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在结构和资产上的重组,解决了小而全及小而不全造成的功能性缺陷和设备闲置、重复配置的问题,以学科、学科群及新的专业调整为目标,组建结构完整、功能齐全、集中管理、环境优雅的现代化教学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新成立了分子医学教学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分子医学教学实验室可同时为150人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满足了我院7年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不断增长的需要。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有60台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校园网对接,除上课外,对学生开放,可浏览网络教学课件和网上教学资源。

2师资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既是理论课的讲授者,也是实验课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教学观念、业务水平和对教学改革的热情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成败。

2.1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任命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实验室主任,其中两位为博士生导师、三位具有博士学位。这些主任在原教研室或研究所的职位、研究室和办公室保持不动,照常担任所从事学科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研究生指导工作。

2.2实验室专职人员

实验室专职人员由实验技术人员组成,按教学任务的多少和一定的职称比例,从各相关教研室抽调。实验室专职人员承担实验准备、实验室管理、仪器的维护与维修、实验标本与切片的制作等任务。

2.3实验课指导教师

实验课指导教师由各相关学科的教师担任,这样做的好处是:①维护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②便于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可使实验教学始终处于学科前沿;③可推动相关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从而推动学科发展;④可造就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验技术娴熟的师资队伍;⑤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⑥可促进实验室的对外开放,提高设备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2.4加强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

为确保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成功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①开展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的研讨活动,邀请教育学专家来院作教学方法学术讲座;②举办多期计算机应用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以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③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去国内外进修学习、参观访问或参加教学会议;④对综合性实验,须由骨干教师进行课前预实验,然后再培训其他教师。

3以现代技术提升实验教学手段

在实验室调整、重组的同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使实验室环境和设备条件明显改善,如:①形态学实验室的显微镜和实验台凳全面更新,实验室实现了多媒体化,其闭路电视系统可同时播放5套教学节目;②通过大量配置微机和powerlab机能实验系统及建立局域网,实现了机能学实验的微机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③解剖学实验室全部配备了不锈钢尸体解剖台,每个房间均安装了大功率空调、换气系统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购置了新型断层带锯机和生物塑化设备等;④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更换了层析、电泳、离心和分光4大生化技术的教学设备,增添了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常用设备;⑤诊断学为我校的优势学科,主编了卫生部规划教材《诊断学》第1~4版,现为其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诊断、检体诊断和影像诊断的教学设备得到了全面更新;⑥手术学教学实验室始建于1957年,按手术室标准配置,经过建设,全面更新了手术器械,添置了大型手术显微镜示教系统、电刀、电子心肺复苏示教模型、全身麻醉机和心电监护仪等。实验室装备条件的改善使开展创新性实验成为可能。

4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传统的实验课上,老师将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均详细地讲解或示范,学生只要“照葫芦画瓢”地按步骤操作,就可得出结果。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新实验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跨学科联合的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合格医生的目的。

4.1机能学实验课程

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实验课融为一体,形成一门独立的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新型实验课程—机能学实验,系统地显示机体功能活动的整体性内在联系。依学生层次的不同,该门课程有90~110学时。教学内容为:①机能学科基本实验;②具有明显特色而不能融合的各学科经典实验;③按人体系统的融合性实验;④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⑤病例讨论。第1、2类实验约占总学时的1/5,第3类实验约占总学时的3/5,第4、5类实验约占总学时的1/5。将心理学融入机能学实验是该项改革的特色之一,基本的依据是心理活动必定会对机体多个系统的机能和代谢产生影响,目前已成功开设有“大鼠学习、记忆与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人的学习与记忆实验”和“情绪对机体生物电、呼吸和免疫功能的影响”3个实验。机能学实验课程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参与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体精神,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优化、拓宽及深化了教学内容,节省了实验经费、学时和教学人员,实现了资源共享,锻炼出一批既掌握了机能学综合知识、又懂管理的新型教师和实验师队伍,显示出明显的效益和生命力。

4.2人体解剖学课程

将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层解剖融合起来,开出了以尸体解剖操作和观察为主的解剖学课程。以世界著名的《GRant''''SDiSSeCtoR》(第12版)为蓝本,编写了满足教学大纲需要的《解剖学操作指导》。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幅度减少理论课的讲授,将原来不足48小时的实地解剖操作增加至144学时。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尸体解剖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效地培养了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与理论课分开单独设课,依学生的层次和专业而有42~70学时不等。该课程与理论课交叉进行,紧密配合,形成了“分而不离,相互促进”的局面。现正在酝酿为学生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4.4手术学课程

手术学课程是从外科学中分出单独成为一门以培养学生手术技能为主的实验课程。该课程以现代外科手术的发展为基础,全面更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如:增添了显微手术实验、心肺复苏等。改革考试方法,以录像及VCD考试代替以往的闭卷考试,取得良好效果。该实验室还设立了“荣誉长廊和名人殿堂”,集中展示对手术学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本校教授的照片、生平和事迹,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

4.5形态实验学课程

形态实验学课程是形态学实验室为临床医学专业(五、六、七年制)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在学生修完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课程(理论及实验课)的基础上,为其开出融合性的形态实验学课程,使学生得到形态学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训练。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形态学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技术、常见仪器应用、实验动物选择及实验操作,18个形态学融合实验,1~2个学生设计性实验。

4.6实验病理学课程

实验病理学课程是病理解剖学教研室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联合利用形态学实验室和机能学实验室的条件为临床医学专业(五、六、七年制)学生开设的选修课。该课程在保留传统的细胞形态观察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子水平的机能代谢与形态改变的内在联系,强调形态与机能的统一。该实验的总论部分主要介绍现代病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各论部分重点学习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肿瘤的实验病理学。

4.7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

分子医学教学实验室现已承担了研究基因工程、免疫学和分子病毒学的实验教学任务,即将为七年制学生开出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将分散于各相关学科中的共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炼出来,使以前只能示教的内容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上述实验课程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要。

5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与基础

教材是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知识载体[2],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故每门实验课均应有自己的实验教材(设计性实验除外)。我院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实验教材,1999年以来,我院教师主编的11门实验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教材是:①七年制规划教材《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全国协编英文版《Regionalanatomy》(吉林科技出版社),均系理论与操作指导混编教材;②《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山东科技出版社);③《形态实验学》(山东科技出版社);④《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讲义》(科学出版社);⑤《病理学实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⑥《描述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指导与彩色图谱》(科学出版社);⑦《细胞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⑧《生理学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⑨《药理学实验教程》(山东科技出版社);10《医用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为配合理论和实验教学,供学生自学,还编辑、出版了许多多媒体Cai课件、视听教材和幻灯片,如:《呼吸系统多媒体Cai课件》(人民卫生出版社)、《断层解剖学多媒体Cai课件》(山东省出版总社)、《运动系统》视听教材、《骨髓细胞学检查》视听教材和《实用手术学》视听教材(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等。

6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

山东大学医学院历来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管理严格。除认真执行上级有关文件和规定外,还建立了本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6.1专家议事制度

医学院建立了由17位知名教授组成的教学委员会,教学实验室的建立、撤销和调整必须经过该委员会认真论证,实验室建设方案、实验教材的选用等须经该委员会讨论通过,教学委员会还不定期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估,以督导实验室的工作。

6.2建立实验教学协调小组

在教学实验室建立了由实验室主任任组长的实验教学协调小组,该小组由相关教研室及研究所的教学主任和部分实验人员组成,负责研究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协调日常实验教学。

6.3建立实验室年度检查制度

每年11月份组织专家对实验室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6.4鼓励开设创新型实验

普通实验按理论课的60%计算学时,而创新性实验则高于理论学时,在实验经费的分配上向创新型实验倾斜。

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篇6

关键词:企业5S管理;标准化;精细管理

中图分类号:tQ01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172-04

1引言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环境监测实验机构更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坚持以精细、精准为导向,以提升绩效为本位,实行企业化的精细管理与监测实验相结合,为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求而造就合格标准的“环境监测实验室”[1]。

2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标准与监测

2.1分析性能测试(精密度准确度)

证明分析仪器和操作人员的能力。用可靠的性能评价标样分析测定7个平行样,计算平均值和相对标准偏差,并与方法规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相比较,观看数值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2.2最初校准(检出限)

(1)空白试验中检测出目标物质:按照样品分析的全部步骤,重复n(n≥7)次空白试验,将各测定结果换算为样品中的浓度或含量,计算次平行测定的标准偏差,按公式mDL=t(n-1,0.99)×S计算方法检出限。任意测定值之间可允许的差异范围为“空白试验测定值的均值±估计检出限的1/2”以内。

(2)空白试验中未检测出目标物质:至少分析1个实验室试剂空白和7个实验室强化空白(加标空白),以证实操作者应用该方法的能力。确定方法的检测限。加标空白浓度为方法的检测限的2~5倍。最低定量限:一般是4倍的方法的检测限。

2.3校准曲线(工作曲线)

内标法[响应因子]或外标法[校准因子]。最少用校准标样的5个浓度点校准,最低点应选在最低定量限水平,最高浓度点应选在校准范围的上限。曲线范围因仪器设备性能和操作水平不同由试验确定。若用线性回归法,回归系数符合方法要求。如方法无明确要求,则常规项目回归系数一般应大于0.999,有机项目回归系数一般应大于0.995。

2.4校核校准(继续校准)

在分析开始、结束和每分析10个样品时(GC/mS每分析20个样校核1次或每12h校核1次),都要分析1个独立配制的可靠的性能评价标样。与方法规定的标准要求(校核值与最初校准值相比,相对误差应不大于20%)相比较,以证实仪器运行稳定,与最初校准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全部样品分析结束后,一般再分析1个实验室强化空白,以证明分析系统回到初始状态。

2.5试剂空白(实验空白)、代用标样(替代物)、实验室

强化样品

每批样品应分析1个试剂空白、1个代用标样和1个实验室强化样品,用来评价实验室性能、待测物的回收率和水样基体对目标化合物测定的干扰处于受控状态。

2.6实验室强化样品平行样或基体加标平行样

每批样至少分析1个实验室强化样品平行样或基体加标平行样,以评估分析过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证明它处于受控状态。

2.7现场空白、运输空白、现场平行样、现场加标样

每批样分析现场空白、运输空白、运输空白现场平行样、现场加标样各1个,考查采样、运输、保存过程样品粘污、样品的代表性和样品中待测组分含量的变化。

2.8QC样(QC校准样)

至少每季度(或更换标准储备液时)分析1个外来的QC样(相当于一个实验室强化空白),以评价实验室的定性及定量标准和性能。

3实验室同步监测问题分析

监测数据需要两实验室同步监测,但数据经常会不一致,问题分析如表1所示。

4实验室对策分析

究其原因的根源所在,环境监测就是要求精准性。所以,“企业5S管理”这种现代企业管理的成熟理念,因其与环境监测实验规律内在的一致性、互补性,而日益成为实验室的最佳实现路径与方法。

4.1“5S”概述

5S管理源于日本二战后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指在企业,尤其是生产企业的现场对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一般称之为4m管理,是为其他管理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的重要方法。5S概括为整理(Seiri1)、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是这5个词的开头字母的组合。5S管理模式的引进和各国的本土化融合可促进各国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它在我国的实施,对各种类型的企业改善生产的环境、提高产品的品质、提升工作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树立企业品牌良好的形象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推行5S管理能够改善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使其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适应企业文化,吸引和培养一流的精英人才,提升企业的大品牌形象,将企业塑造成为更具活力的一流企业[2,3]。

4.2“5S”要领

在实验室里推行企业5S管理的直观效果就是布局的明朗化,仪器设备、药品、样品、化学试剂等都能整齐有序,隔离、放置、区分、警示等标识都能够清晰醒目,文件资料运用颜色管理,一目了然,确保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有效性。其具体的要领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4,5]。

4.2.1整理

就是要区别要和不要的东西,只保留有用的东西,去除掉不需要的东西。只要3个月以内不动的东西都要去除,这就是标准。其推行要领为以下方面。

(1)每个岗位员工对所在的工作场地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如电子档案、仪器设备、标准技术资料、作业标准书、工程管理图、SampLe样品等等。

(2)制定“需要”和“不需要”的判别标准,一定要可操作。同时,反省不需要物品产生的根源,并作出分析报告。

(3)清除不需要的物品。将不需要的物品贴红牌标识,注明改善期限、责任人及处理方法和具体的实施细节,不要单纯简单地制作标示。

(4)调查需要物品的使用频率以及日常用量,定好固定的存放场所。每天使用的物品要定量保管,放到不用移动,一眼就可以看见的,容易拿到的地方;使用频率低的物品可以放在附近处标示保管。

(5)制定不需要物品的处理方法。不要物品的回收、再生、报废、循环、转让等处理办法,作出规定的标准文书登记在品质管理部门。

(6)每日进行自我点检。检查岗位上是否存在乱放以及不需要的物品,样品、工具、器皿、试剂是否放置规范,做好标示,不要的物品是否按照规定的处理方法整理收集。

4.2.2整顿

把有用的东西按规定标准位置摆放整齐,做好标识管理。其要领为以下方面。

(1)落实前一步骤的整理工作,只留下必需的物品,做好标示。

(2)布置物品的操作流程,确定好放置场所。例如检测方法、设备操作的规程等作业指导书,工程管理图、工程异常管理标准等。用于作业现场,可放置在操作台上开放式文件架中,并保证是最新版本,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品质问题。

(3)规定放置的方法。用设备、工作、器具区分,分为随时使用、常用等几种情况,并分别存放在固定场所。

(4)划线定位定量定置定容。样品摆放设置区分为未检品、在检品、已检品、留样区域以及不合格品。

(5)标示场所物品标签。例如每间实验室里应该制作仪器设备的示意图,以及实验室物件摆放示意图,照明设备、安全设施也可以加进去。

4.2.3清扫

将不需要的东西彻底清除掉,保持工作现场及场地无任何垃圾、无灰尘、干净整洁,保持无尘作业。其要领为以下方面。

(1)建立清扫责任区,规定为室内与室外。利用各个实验室的平面标示图,标识各责任区及其负责担当人员,一定要责任到位。

(2)执行例行常规日常扫除,清理不必要的脏污,规定每日作业点检表。规定例行清除的内容,参照文件实施。

(3)调查污染源,作出品质分析报表,做好8D分析报告,详细记录分析,予以杜绝。

(4)建立清扫的基准,作为日常规范。制定每日、每周以及每月每个季度的清扫时间和具体内容。清扫过程中发现有不良之处要及时加以改善,并得到品质管理部门的认证。

4.2.4清洁

将整理、整顿、清扫执行进行到底,并且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持续不断地维持其取得成果。其要领为以下方面。

(1)落实前3S的具体工作。工作现场必须保持干净与整洁。

(2)制定严格的目视管理、颜色管理的标准,并形成文书化管理。

(3)制定检查方法。建立清洁稽核表,在表中详细表示出需要点检的具体点位,由主管人员作不定期的检查,进行抽查,以达到监控效果。

(4)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加强执行,才能取得完善的预期效果。

4.2.5素养

通过上述4S的活动,逐渐养成了人人依规定行事的良好习惯。其要领为以下方面。

(1)持续推动前4S一直到习惯化为止,不间断执行,使员工养成一种保持整洁的自主习惯。

(2)制定共同遵守的有关规则、规定,并形成文书化管理,无论是谁,都要严格执行,无一例外,并将它们进行目视化管理,使其一目了然。

(3)制定企业礼仪守则,包括早会制度、晚会制度等等。

(4)教育训练标准,尤其是对新入公司人员加强培训与管理,重点在入职3个月内。

(5)推动各种精神文化的提升活动,例如团队拓展训练、各种联谊活动等等。

4.3目视管理

提升员工生产效率的最好方法就是实施目视管理。组织行为学中说,人类对于颜色、图形、形状、符号的记忆要比文字的印象敏感得多。所以采用简捷的颜色与符号进行管理,让员工养成一种习惯化、便捷化,这样就不容易出现错误,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很多企业都在实施目视管理[6]。

4.3.1颜色管理

规定文书中严格规范,红色代表不合格,蓝色代表合格,黄色代表未进行检测产品与试剂,绿色代表可以再生使用,这样实验人员观测到红色就会马上警觉,防止品质问题发生,进而降低出错损失造成的成本及不合格品成本的产生。无论工作在哪个场所与部门,所有的标记都用颜色统一标识出来,不要出现多重标准,工作之间都可以采用统一的颜色语言来进行交流,这就是企业与实验室中的标准语言。

4.3.2固定管理

物品、试剂、工具等摆放要固定化,标准化,并用警戒颜色或者物品印记具体标记出来,这些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员工思考的时间,这就是成本管理与标准化管理。员工在工作中可以节省下时间,以最快的时间找到工具和相关物品。因为部门损失的成本,真正的问题就来源于一些微小的不被人察觉的浪费。一个员工在找工具以及器皿、试剂时候所花费的时间并不会给部门与企业本身创造任何价值,反之影响实验工作。

4.3.3警示管理

运行的设备都设置有停车红色警示灯装置,如果设备出现故障,红色警示灯就会闪烁,蜂鸣器也自动发出报警声,以此来警示员工此设备故障,应及时处理。这样,就不会造成设备故障时,由于工人疏忽未及时发现,而导致机器损伤的现象发生。而且,在工作间里有危险的地方,都要使用警戒颜色明显地警告工人此处危险,以防止发生意外。

4.3.4看板管理

员工在工作中,如何熟练地掌握作业要领呢,用看板方式,将标准的作业方式直观地显示在卡片或者作业标准上,让员工一目了然。这种管理方法称之为“傻子”管理,但没有歧视的意思,而是要求管理者应该能无差错地用最直观的方式传达指示给员工,员工不会出现误导及差错,这样也是为了防止问题点发生。

5结语

企业5S管理是一项长期实施的工作,是一种良好的作业习惯养成的过程,同时可以促进相关职能工作的规范化。为确保成效,实验室可以选择重点的内容先行推广5S管理活动,以逐步实现管理的标准化,进而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使实验室的管理能够不断地得到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建绒,殷振华.5S管理在检测实验室中的应用[J].监督与选择,2009(3).

[2]杨达民.日本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些做法[J].工业经济管理,1983(4).

[3]陈进华.现场效率改善实战手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4]聂云楚,余弟录,孙亚彬.6S实战手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篇7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后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47-02

伴随着国家对投资力度的加大,高校建设规模化以及人才培养多样化要求,各高校都相应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规模。如何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使实验室建设项目朝着更加合理切实有效的方向发展,就成为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对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价还没有具体的规范,而且各实验室建设的要求和功能也不一样。因此,对高校实验室项目后的评价我们可以借鉴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思想,构建一套相对完整的实验室管理后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价意义和特点分析

1.高校实验室建设后评价意义:一个完整的项目后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前评价,监测评价,后评价。实验室建设也不例外。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是以服务各高校进行的教学,科研为目的,以开展学科建设,提高人才素质为宗旨。如何保证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投资合理使用,发挥实验室的最大效益,成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重要课题。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评价体系就非常必要,而前评价、监测评价不是本文探索的事情,本文主要探索关于实验室建设后评价体系的建立。

2.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概念: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价是在高校实验室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一学期或者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高校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对实验室建设项目目标、建设效果、使用效益和项目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后带来的前期,后期影响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并从实验室投入使用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以提高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建设效益为目的,通过分析评价,投资预期目标是否达到、项目规划是否合理、项目指标是否达到,为未来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决策规划、建设思想提出合理建议。

3.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特点:一是现实性:实验室项目后评价是以实际投入使用运行后为评价对象,对实验室项目建设运行存在的不足带来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它的数据信息真实可靠,具有现实性。其次是全面性:实验室项目后评价是对项目实践的全面评价,它对项目立项决策、建设施工、教学科研、综合管理以及社会服务等全方位进行系统评价,因此,后评价是比较全面的系统评价活动。三是公证性:实验室项目后评价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对策。始终以客观的态度评价工作,因此它的评价具有公证性。四是反馈性:实验室项目后评价的结果会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决策部门,便于及时调整和修正存在的问题,达到提高和改善实验室建设投资效益为目的评价体系。

二、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层次内容

高校实验室建设是高校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为目的而建设的,要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合理、教学项目、科研成果、仪器设备利用率、使用率、实验队伍建设、档案建设、管理体制等科学性,全方位进行的综合评价,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考核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实验室建设思想和目标定位、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建设效益、实验室建设管理、使用情况以及运行管理、创新特色、开放情况等各方面设置一系列的科学评价指标,建立一套规范化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符合高校的特点,具有现代化科学管理思想,而且通过后评价体系,得出考评结果,总结经验,完善项目后续实验办法,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三、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1.实验室项目后评价结构图型建立:根据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经验,高校实验室后评价体系层次结构图可详细分解为下列三层结构: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如下图所示。

根据图解模型,高校实验室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结构,即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准则层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目标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实验室管理评估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估,第三层指标层如上图包含18个相关指标。

2.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目标评估:主要是实验室建设项目应达到的预期目标,如上图包含四个方面指标内容,通过分析实验室功能实现程度,经过一定时期的实验教学检验分析实验设备完好率、利用率,以及实验项目带来的效果是否符合财务管理制度要求,是否充分发挥了资金效益的最大化要求。实验教学评估:包含了五个相关指标要求: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相关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其核心内容是实验教学目标的体现程度。通过分析统计这些相关指标,是否满足相应的实验教学条件,以及促进科研项目开展,分析该实验室是否满足开放办学条件的要求等。实验室管理评估:包含四个方面指标内容:其核心内容是人员管理(包括实验教师,参与实验人员,实验管理队伍)。加强实验室日常管理是充分发挥实验室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可持续发展:一个实验室建设的完成不仅仅只是仪器设备配置到位,满足实验教学就够了,还需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得到不断优化,促使实验功能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带动科研项目的开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挥实验室项目建设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四、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价权重分析

一个实验室建设项目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指标体系的内容,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可适当调整各层指标体系的内容,根据这些指标体系所占分量程度,结合专家意见,赋予这些指标体系相应的权重值,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原理(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举例说明),对各级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反馈意见对各级指标适当调整,以期定性定量上达到实验室项目建设目的要求。

总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研究实验室建设项目评价体系权重,既可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评估得分,也可为项目之间互相进行横向比较提供量化依据。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价属于实验室建设管理新事物,而指标权重的赋值很大程度上带有人为因素的倾向。为了使评价更趋接近真实有效,这就需要实验室各级管理部门,广大师生员工加强进一步深化研究,以突出高校育人目标和提高办学水平为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构建符合自身高校办学特点的实验室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为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伟新,张三力.投资项目后评价[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

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篇8

关键词:itSm;计算机实验室管理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itSm的相关知识

近些年来,计算机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效果却没有随之而提升。为了更好地管理计算机实验室,改变现实状况,学校需要建立和实施新的管理机制,itSm就是很好的应用。itSm(itServicemanagement)即it服务管理,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平台。itSm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将it系统和流程环节联系在一起,保证相关的业务可以顺利进行;另一个是加快it系统的运行速率,提升服务效果。

目前比较流行和通用的it服务管理模型是itiL。这个模型的主要特点是:以客户的需求为目标,力争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拥有完善的服务管理系统,将计算机的各个系统进行整合,统一管理,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统计实验室设备工作比较繁琐。计算机教学在高校之中越来越普及,其主要的特征就是计算机实验室的增多。实验室里面的服务器和相关设备越来越多,对设备的要求也变多了,这就导致管理人员在统计实验室设备方面面临困难。计算机实验室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所需要的计算机设备也在增多,所以管理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购买,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学校的经费数目、设备的功能多少、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设备的增多导致工作人员花在管理上的时间也越多,加重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二)计算机实验室的运维工作繁琐。现在大部分的计算机实验室一般都是开放的,供学生学习使用。所以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率比较高,在一台计算机设备上可能安装有几十种不同的软件。根据教学课程的不同,所需要的软件版本也不同。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些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进行日常维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除此之外,计算机实验室也是学生和教师进行专业研究的场所。这些专业研究包括学生的设计实验、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毕业设计等等,这些专业研究都需要专业的科研环境,所以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是很繁重的。

三、it服务管理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新的it服务管理理念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高校需要对实验室管理进行改革,优化管理体系。itiL主要由6个中心模块,而核心则是服务管理,这也是管理改革的重点。将服务管理进行细分,则可以分成10个核心流程。这其中,工作人员的工作则是了解实验室的相关情况,了解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反馈,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以下主要列举了几个主要的流程在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应用:

(一)可用性管理。可用性管理是服务管理模型的流程之一,它是指对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服务的可使用性和可实践性进行保障的管理流程。这个流程是在正确运用计算机资源和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要求的。而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设备的使用要求、实验室的使用要求以及实验室的日常维护制度。这有做好可用性管理,才能让计算机设备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二)it服务财务管理。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财务管理一直是管理的重中之重。而it服务财务管理则是指在详细了解和熟悉了it服务管理模型之后,对计算机的运行耗费的财力和相关成本进行分配和管理的流程。这一管理流程的目的在于高校在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计算成本,并且对成本进行重新规划,加强成本的使用效果。管理人员在购置实验室设备时需要提前做好计划,记录好相关的花费,规划设备使用成本,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事故管理。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可能会出现纰漏和事故。所以事故管理是必要的流程之一。事故管理主要是指通过it服务管理平台发现处理实验室的异常事件,使实验室恢复正常的服务。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一些教师或者是学生因为自身的操作不当,违反了计算机实验室的操作规定。导致计算机网络以及一些硬件设备出现故障,进而造成实验室的服务中断。将实验室的管理流程系统化,可以更快的发现设备故障,并且查清楚出现事故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事故的办法和相应的预防措施。计算机实验室的事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减少措施的一个方法就是事先做好预防措施,发现并且控制潜在的事故原因,并且建立完善的事故处理流程。

(四)变更管理。变更管理主要是对计算机实验室中的设备的使用情况和设备的更新进行管理的流程。为了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和软件需要定期更新,这也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开展变更管理,需要对设备的每一次更新都做好计划流程,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并且还要分析设备的变更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实施起来是否有难度、是否能够满足师生的需要等等因素。做好设备的变更和统计工作,可以有效提供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管理。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还需要做好管理。管理是指管理人员需要对经过分析测试后即将投入实验室使用的设备和相关配置的变更情况进行的流程。计算机实验室是开放使用的,所以它的一些设备的变更需要让学校的师生知道,做到管理的透明化。在具体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一些重大的设备变更信息和影响到实验室的日常使用的技术更新都需要工作人员进行,例如计算机设备检测报告、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公告、设备的日常维护报告等等。

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让高校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借助iS服务管理理念的方法,变革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合理配置资源的使用,使得计算机实验室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汉平,王强.现代it服务管理DD基于itiL的最佳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肖克辉.itSm理念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术.2010(07)

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篇9

由于尿有形成分(颗粒)存在多样、复杂、易变等特点,如何保证尿有形成分(颗粒)的检查质量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形态学检查的质量控制涉及面广,难在缺乏校准参考及标准特质。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能够检测尿有形成分的各种自动化仪器不断涌现,探讨质量保证措施成为必要。应予强调,检查尿有形成分方法的金标准仍为显微镜检查,因而实验室应高度重视,“千万不可忽视显微镜检查”[1,2]。

1概述

尿液分析(Urinalysis)就是用理学、化学、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以及显微镜等各种仪器来分析尿标本,是临床上除血液检验外常用的检查项目。由于尿液排出体外后受外界环境如温度、pH、渗透压等影响,其质量易发生变化。因此,应强调及时检查,减少结果往返时间(turnaroundtime,tat)。尿液分析与临床各科及急诊关系密切,并且目前已成为保健检查(预防医学)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病程观察、愈后等都有重要价值。对每例住院患者强调尿检查均有重要意义,而且尿检在门诊、急诊也成了检查频率最高的项目。因而,用自动化仪器取代人工检查已成为趋势,但通过大量实践发现,目前广泛使用的尿干化学自动化仪器(简称尿10项检查)只能对尿中常见化学成分起过筛作用,不能取代化学成分的定量试验。而通过化学原理检查尿中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3],也只能起筛选作用,不能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使用干化学检查方法,尿红细胞假阴性结果高达30%以上,白细胞假阴性达10%以上,而红细胞、白细胞假阳性结果也很惊人[3]。检查尿中颗粒的传统方法显微镜检查是一项烦琐工作,不仅费时,且要求操作者有一定实践经验。国内此领域发展较缓慢,尿形态检验“后继乏人”[3]。实践证明,尿中重要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管型、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肾上皮细胞、肿瘤细胞、磺胺等药物结晶都必须通过技术人员认真的显微镜检查才能识别,故高质量的尿液检查应该是尿有形成分检查与各种仪器检查的互补,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并注意加强尿分析各环节质量保证。

作者2008年访问台湾时有机会初步拜读了李明宪博士编著的《体液与尿液分析》一书[4]。其中尿液分析实验室品质保证及管理专章,分别设有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论述,对做好尿液检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此结合近期查阅国内相关文献作一述评。

2分析前因素(preanalyticalfactors)

分析前因素是指尿分析前试验需求、标本收集、处理及贮存等环节的管理。

其中强调了如何将尿液标本及时送达实验室,改善结果往返时间(tat),保证医生能及时拿到报告。分析前因素的管理也包括如何避免由于收集不符合要求的尿标本所致的重复检验。合格尿标本的收集必须得到医、护、工及患者的配合,因此应有“合格尿标本收集专用文件”,强调患者留取无污染的中段尿置入清洁有盖容器,并严格要求应在患者收集尿2小时内(新鲜尿)及时送到实验室完成检验。我们在2007年曾对江苏镇江市9所二级以上医院尿分析前质量进行调查,发现在容器、尿标本污染、运输、患者用药、检验报告格式等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从而提出思想重视、建立合格尿标本送检指南、用有盖容器、条形码识别、建立尿收检登记、拒送不合格标本制度、建立检查评估体系、加强各级医务人员联合研究等八项建议[5,6]。

我们还在女生前后段尿检查中发现,明显差异多是由于污染白带所致,应采取留取清洁中段尿、将尿道口用清洁纱布擦拭等措施避免[7]。

尽管我们对分析前因素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尿分析前收集合格尿标本涉及面广,各级医护人员必须重视,要建立相应的行政干预制度。只有不断坚持调查研究,不断改进,才能做好这项“困难”的工作。②患者尿污染以及服药(如大量VitC、抗生素、各种中药)均可能会干预尿检查结果,应不断开展调查研究,找出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③尿标本贮存无论是冷藏或使用化学物质均不理想[8,9],要强调对新鲜尿样的及时检查,才能保证质量。

3分析时因素(analysisfactors)

尿分析的分析时因素与尿检查结果的质量密切相关,比分析前因素易于操控,但也涉及多方面问题,如:①试剂;②仪器及设备;③实验步骤;④质量管理;⑤预防性维护;⑥操作手册的建立及修订;⑦检验人员素质等,现描述要点如下:

(1)试剂:包括尿分析中所有试剂、染色液等,应在操作手册中标注试剂名称、化学成分、具体配制方法及商品规格、来源、储存要求、步骤、质量控制方法、配制剂用水质控保证。所有试剂应注明配制日期并在试剂发生变色或浑浊时弃去。

(2)仪器及设备:最常用于尿液分析的仪器有折射计、渗透压仪、自动(半自动)试纸条仪及显微镜、自动或半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等。折射计应在每次使用时以重蒸馏水(1.000)以及5%生理盐水(1.022±0.001)或9%蔗糖(1.034±0.001)校准。对渗透压仪要用高及低的校准液进行监控,记录其值。商品化尿液分析系统和试纸条应在使用前用校对试条校准并采用阳性及阴性的校准液进行检查及记录。尿沉渣分析仪可采用自制红细胞、白细胞颗粒来完成质量控制[10,11],应用尿质控物结合患者数据进行尿液分析的室内质控[12],也有报道建立了一种适合干化学分析法的能灵敏反应误差及误差性质的质控方法[13]。尿液分析实验室其他相关设备包括:冰箱、离心机、显微镜及水浴锅等。冰箱、水浴锅应逐日记录比较,离心机应每3个月校准一次,记录每一个相对离心力,相对温度值。应强调每周对离心机常规消毒(尿液有污染病原可能)。显微镜则强调专人保管,防尘闭光,防热。应按常规预防维修(pm)流程进行仪器设备维修并记录在案。配制试剂的专用离子水应每周检查水质pH及其纯度,每月检查细菌数。对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每日应采用颗粒校准物检查室内质控图,当失控时,应换用新的校准液[14-16]。

(3)检查步骤:在操作手册中应简洁写下各检查步骤要点,包括:收集合格尿标本、离心速度、时间、玻璃器皿种类、试剂稳定性、计算公式、安全注意事项,预防实验室错误来源、干扰因素,参考值等。

(4)质量管理(Qualitycontrol,QC)要点:尿液检查中内部质控管理与外部质量管理都很重要。内部质量管理用以确定试验的正确性(获得预期结果)、精确性,使尿标本处于相同试验条件下。如从冰箱取出的尿液应于室温时检查。可信度为维持正确性及精确性的能力。质量管理要确保尿检全过程标准化,当人员更换、试剂变更或临床医师提出尿检报告有疑问时,均应进行质量管理。外部质量管理是指有实验室外未知标本的检测。为了检查各家尿液检查的正确性并体现公平性,可采用临检中心提供的统一尿液(可冷冻),可用幻灯片进行尿有形成分鉴定,中心将所有参加单位结果进行比较,实验室应对不合格项目加以改进。

(5)项目人员素质的监控:质量管理实际上也是对人员素质的监控,工作人员应牢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制定具体实施方法,避免失控。采用现代化的参考物质,接受有参考价值的尿有形成分图谱作为继续教育目标,长期坚持下去。一个舒适有条理而又安全的工作环境,加上优良的质量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以及保持对尿液每项检查有条不紊的持久处理是最重要的保证质量的措施。

显微镜进行尿有形成分的检查中质量管理的难点,就是校准物、参考物、质控物的建立难度较大,用经验识别无法取代机器视觉的识别。但检查中如何避免错误、以何种尿有形成分形态图谱作为权威性的标准化参照,还需要持久的积累[17]。

4分析后因素(postanalyticalfactors)

分析后因素主要是结果报告及结果判读(解释)两部分。

尿检报告应力求标准化、规范化,报告单位应有参考范围。除操作人员签名外,还应有校准者签名,重要有形成分的报告应有检验医师签名,写出诊断意见及建议供临床参考。目前,尿有形成分镜检报告格式不统一。我国尿有形成分以xx/μl报告细胞管型,以+,++,+++报告结晶盐类、细菌。国际上仍有以高倍视野中数量范围报告,如高倍视野中0~2,2~5,5~10,10~15,15~20,20~50,50~100,>100,而结晶或细菌黏液以极少,(0~2)少,(2~5)中等,(5~20)多,>20报告。

结果的判断应密切结合临床,尿分析有形成分各项实验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应在操作手册上注明,应列出已知干扰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执行良好的质量保证计划可提升检验结果质量及与患者临床资料相关性。

5质量控制中的致错因素

分析前:①患者身份不明;②检验单搞错;③尿标本收集不当;④尿量太少;⑤送检太迟;⑥储存不当,加入不适合防腐剂。

分析中:①未确认合格尿标本;②仪器校准有误;③试剂(试带)变质过期;④检验技术不当;⑤存在干扰物质;⑥质量管理资料误判。

分析后:①未确认患者身份;②报告单书写笔迹不清;③结果打印不佳(退色);④遗失发送报告;⑤参考值不确定;⑥无法鉴定参考物质

综上所述,尿有形成分检查是尿分析中的重要环节,以显微镜检查为金标准的方法必须严格遵循分析前、分析后质量管理的规律,克服可能产生的错误,做好尿分析及尿有形成分分析的质量保证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赞元.千万不要忽视显微镜检查[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26(2):97-98.

[2]顾可梁.重视尿液有形成分检查[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1):1-3,7.

[3]丛玉隆,秦小玲.形态学检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R].全国形态学检验诊断高级班讲义,2007:1-4.

[4]李明宪.体液与尿液分析分析[m].4版.台湾:合记图书出版社,2004:109-122.

[5]顾可梁.尿液分析前检验物流管理的思考[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4):289-291.

[6]顾可梁.尿液检查分析前质量调查与建议[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5):386.

[7]陈巧林,顾可梁,许燕萍.UF-100尿沉渣流式细胞检测前后段尿差异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12(3):304-305.

[8]陈巧林,顾可梁,许燕萍.时间温度对UF-100检测尿沉渣结果的影响[J].陕西医学检验,2002,17(1):53-54.

[9]陈巧林,胡嘉波,顾可梁.不同防腐剂对尿沉渣检测结果的影响初探[J].江西医学检验杂志,2002,20(6):339-341.

[10]肖邦华.尿沉渣分析仪质量控制初探[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5):617,574.

[11]丛玉隆,马骏龙.当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7,112.

[12]胡青.应用尿质控物结合患者数据进行尿液分析的室内质控[J].医学实验室与临床,2006,13(3):38-39.

[13]顾春刚.尿液分析室内质控双误差累计和方法建立与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2007,22(5):598-600.

[14]陈巧林,顾可梁.UF-100尿沉渣分析的质量控制[J].江西医学检验,2001,19(4):235,231.

[15]李胜运,姜青龙.尿液中颗粒物检测标准化的参考程序[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2):436,496-497.

实验室管理细则最新版篇10

关键词:实验氛围;组织教学;评价总结

在新的人教版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8个,演示实验73个,课外实验19个,可见实验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使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得心应手,学生做实验活而有序,我认为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认真布置实验室环境,创设良好的实验氛围

一个良好的有着浓厚学习氛围的环境,则会很快让学生进入实验研究的情景之中。因此,认真布置好实验室是很有必要的。1.将常用化学药品柜安放在实验室的后面及前侧面,使学生一进入实验室立刻就能感受到化学的气息,产生动手实验的冲动。2.在实验室两侧的墙上布置了著名化学家的画像及名言,营造了与科学家同场实验的氛围。3.在实验室显眼的位置张贴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实验操作规程,使学生能随时检查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4.特意制作展板摆放在显眼的位置,用来展示化学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成果,提升学生参与实验的意愿。

二、明确实验内容,做好实验准备

1.明确实验内容,合理设定目标。在实验前,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定实验目标。避免实验过程中学生因无法达成目标或不明确目标而造成课堂的无序。2.做好实验准备。(1)实验的器材、药品等都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上课前应查点仪器是否齐全、完好和配套,是否符合实验的要求。实验力求在课前亲自操作一遍:一是检验实验的效果;二是注意实验中常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2)让学生熟悉实验规则。对于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教师提前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则,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领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3)明确实验分组及任务分工。根据学生人数及实验台数量进行分组,最好分为四人小组,指定组长,明确分工:由谁负责操作、由谁记录、观察什么、由谁汇报。(4)安排实验预习。预习内容包括实验内容、实验目的、需要的仪器、操作的顺序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还应让学生注意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同时,可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演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为什么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5)写好实验课板书。板书应突出主要的方法步骤,并将要观察或实验的具体内容写清楚,使学生对实验情况一目了然。实验板书,既可提前写在黑板上,也可以用实验报告单代替,报告单上画有表格、装置图、思考的问题、交流汇报的结论等,便于学生将观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填入。

三、严格操作规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最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是主导者,一定要规范演示实验操作,尤其是一些细节,要边演示边讲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比如《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检验》这一实验中,要将各种基本操作技能组合应用,并且有许多的细节事项容易被忽略,可边演示边讲解。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试管和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时,用手指捏住橡胶塞,有旋转动作;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一端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加热。2.装药品。用镊子或药匙取几小块石灰石于试管中,此时提醒: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向试管中倾倒约8~10ml稀盐酸时,标签向手心,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标签向外”。3.固定。塞好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要有旋转),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夹子上。注意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的位置。4.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时,导管伸到接近集气瓶底部,用玻璃片半封闭集气瓶口。5.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正确判断是否收集满。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6.检验。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标签向手心、无滴洒),瓶塞倒放,取后盖上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着操作者,振荡、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四、认真观察分析,如实记录实验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做实验,往往只重视操作程序,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并不详细。例如:在做“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中,观察倾倒二氧化碳出现什么现象时,学生能说出看到蜡烛熄灭了,但忽略熄灭的先后顺序;这种情况下可重复实验,有重点地提醒同学们仔细观察,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仔细分析实验结果。

五、写好实验报告,及时评价总结

实验结束之后,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实地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实验名称、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等。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对化学实验应予以高度重视,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认真组织好实验课的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是上好一节实验课的关键,也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