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程改革的难点十篇课程改革的难点十篇

课程改革的难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6:24

课程改革的难点篇1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在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2、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诱人入胜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

1、课程地位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支撑课程有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无疑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3、教育过程有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4、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但它仍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标制订无梯度。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也要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实践操作高难度。课程标准怎样更有可操作

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第三,师资培训加力度。《语文课程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要转变为现实的功效,则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挑战,其次是已有教学习惯的挑战,再次是对自身文化积淀的挑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归根结底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更新陈旧的知识、观念、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课程改革的难点篇2

【关键词】《现代推销技术》教学改革目标原则教学实际

一、前言

在《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中,鉴于课程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对该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重点突出《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实用性。为了提高《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效,具体应从明确教学改革目标、把握正确的原则以及贴近教学实际等方面入手,做好《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加深学生对《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印象,降低课程教学难度,使课程教学能够得到有序有效开展,满足课程教学实际需要,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二、《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明确改革目标

结合《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特点,根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要想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效果,首先就要明确教学改革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除了要进行正常的教学准备以及制定具体的授课教案之外,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的变化,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着重改革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方法,使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降低教学难度的有力措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考虑到《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专业性,如果不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将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现代推销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

(三)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重要的教学切入点

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环境的变化,为了能够适应教学变化,需要进行积极的课程教学改革,使课程教学能够紧跟形势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教学改革成为重要的教学切入点,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三、《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正确的原则

基于《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在教学改革中,要想提高教学改革效果,就要把握正确的原则,突出教学改革目的,使教学改革能够落到实处,满足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为此,在《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全面性原则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学改革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全面改革,提高教学改革的全面性,对整个教学过程都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实效性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应突出教学改革目的,并落实各项教学改革措施,使整个教学改革过程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教学改革的整体效果,满足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

(三)《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针对性原则

根据《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在教学改革中,应找准每次课程改革与其他课程改革的区别,明确每次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重视每次改革对《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推动《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四、《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贴近教学实际

《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课程特点,在教学改革中只有贴近教学实际,才能提高教学改革效果,使《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层次及其接受能力,在实施教学改革之后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

其次,《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在具体教学改革措施的制定中,应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再次,《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突出对教学结果的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注重教学实效性,并将教学实效性作为主要的教学改革侧重点。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鉴于《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对该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突出《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了提高《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效,具体的措施是从明确教学改革目标、把握正确的原则以及贴近教学实际等方面入手,做好《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进而加深学生对《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现代推销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丰富课程教学方法,降低课程教学难度,使课程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满足课程教学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喻圻亮,陈永生.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0,6(07):87-89.

[2]王忠孝.试析如何构建会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课程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S5):453,467.

[3]张莉.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1):182-183.

[4]吕聪敏,赵悦品.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1):174.

课程改革的难点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不知不觉,新课程在我们学校已经实行五年有余了。在此期间,我对课程改革一直认识不够,认为课程改革不过是一种形式主义,无非是在知识结构上增加一些内容,删掉一些内容罢了,也没多考虑,对教材的变动更是无动于衷。所以在课程改革的三年中,尽管各学校、各教师都在学习和进行课程改革,我学习的同时却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雷打不动,只是教学方法、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稍作调整。直到今天,各地区、各学校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和方法,推出了各自的有效教学模式,比如“先学后教”的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杜朗口教学,太谷中学的“三五三导学型”有效教学,太原市的“三四三”教学模式,以及我们学校的“五三二”教学模式。看着这些教学成果,我深有感触,课改势在必行,如何在课改中求得生存、发展,立足,将是我们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面临的问题。回顾这几年的的教学,我从思想上开始真正认识课改。

1新课程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开始,也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五年前,新课程在高中正式试行,课程结构变了很多,以物理为例,把原来的课程内容重新做了调整,分成了必修和选修课。高一必修1、2,高二选修3-1、3-2,高三3-3、3-4、3-5任选一。在内容上也做了调整,删掉了繁、难、偏、旧的知识,增加了科学漫步,StS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同时选修课的设置,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关注了个体差异,有利于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在知识难度上更重视基础,让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宽,更广,更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避免了学生在过难、过偏的知识上下大量功夫,让学生有时间自主地学习、巩固知识,为新课程改革碘定了基础。

2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

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各学校的教学模式正是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结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适应本校的教学模式。如我们学校的“五三二”教学模式:从时间分配上,课堂50%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30%的时间让教师讲解、点评,20%的时间合作交流。从内容上,50%的知识由学生独立学习掌握,20%的知识由学生合作交流完成,30%的知识(难、重、热点)由教师讲解完成。从知识认识上,基础知识占50%,重点占30%,难点占20%。我们这样的安排,避免了教学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的“一言堂”,教师也不会成为课堂的摆设。这样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课堂效果明显改善,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被迫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参与,关注了学生的“全人”发展,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样的教学,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课堂的主持者,引领者,是学生合作讨论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

32011年的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是新课程教学的指挥棒

2011年的物理高考试题整体变化与难度,基本贴近教材,贴近课标,更重视基础,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突出主干,重视覆盖面,注重学科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考查,也更加注重能力立意和问题立意,强调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现代科学技术。

今年的高考对新课程实施中的物理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使我们今后不再盲目的做无用的工作,在偏题、怪题、难题上徘徊,及时更新观念,重视基础教学,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更多,课外知识更丰富。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了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主载,但又要按课标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不能让学生偏差太远,还要随时准备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课外知识,有能力组织好课堂,做到收发自如,有的放矢,一节课下来,不能让课堂成了少数人展示自己的课堂,让多数学生感到只是乱,什么也学不到,不知道的依旧不知道,本来已知道的却也变得迷芒。这样就违背了课改的初忠。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前进着,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和破除的问题。五年来,我们经历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也经历了学生自主的课堂,哪一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确实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课堂,这将是一项需要不断长期探索的工作。

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改革意识,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程改革的难点篇4

一、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而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正确全面的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目前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存在的困难

1、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问题。

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结构体系全面建构,知识视野开阔,整合性强,对教师专业化要求很高。在新课程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如:每一个模块要进行学分认定)等的认识不同,由此导致教学的不适应,影响了高中课程改革和教学实验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不佳状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有序学习。

对策:加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同事间相互经常探讨学习;有机会多参加观摩课的讨论学习。

2、教学资源跟不上新课程步伐。

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或动脑展开探究学习,老师只在适当时候提供帮助。但有些薄弱地区的中学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分组实验很难落实到位。

对策:学校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是根本;当然老师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3、对课堂的把握不尽人意。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难于控制课堂纪律,教学任务难于完成。

对策: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小班教学能让老师和学生配合到位。

4、新的课程标准在不同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联系。

在物理学习中必需的某些数学知识,如三角函数、二次曲线、参数方程等,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被删除或落后于物理的学习进度,因而给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常常感觉物理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对策:作为物理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知识和用数学知识来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必要时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授学习物理时必备的数学知识。

5、教材的难度和配套练习相差太大,使我们教学中难于适从,不好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得懂、作业很难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配套练习没有实现真正的“配套”,很多练习只是换个漂亮的封面、调整一下章节和个别题目就出版了,以致于一些题目牵涉到没学到的知识点就不能做(按老教材章节是可以的);还有多数题目难度较大,学生不能做。

课程改革的难点篇5

一、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材的编纂体系问题。

历史新课改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章节体通史变为单元体专题的形式,分别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主题突出、内容精练、思维层次高,这样的编排既有利于我们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又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新教材的这一编纂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跳跃性和理论性较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教学难度,大量削减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的,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也基于初中的编年史。但现实状况是,一方面,各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开展不健全,要求各异,导致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说不上理解和把握了;另一方面,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于破除旧课程繁、难、深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却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和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上,显而易见,初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从而加大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难度。如何才能使学生初中阶段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薄弱不成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推行的障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3.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问题。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理念的变革,往往会和教师传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发生矛盾,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教师必须在心态上、行动上支持、参与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使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最核心的问题。

4.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有的教师一如既往地依据原有的教学观念,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或是不断地补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旧教材的知识点,使学生不堪重负,既加重学习负担,又无教学效果和意义。而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理解新课程目标中所要求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频繁、过度地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活动、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表演、历史影像资料观摩等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既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的苛刻要求,使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又未实现本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而,在新课标下,我们应考虑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践探究式学习,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5.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问题。

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对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中学历史教学要符合课改要求,就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结果与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而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学校教育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要求进行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在这样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之下,新课程所要求的探究、创新、合作等精神似乎很难在成绩中得以体现,这无疑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一大障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着在改革实践中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认清形势,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大胆地去探索和实践。

1.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思想认识定位要准确。

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历次历史教育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这不仅是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改革,更是在“课程”层面上的改革。课程标准把历史学科定性为一门人文学科,着重强调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而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是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当前的课改转型期,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需要我们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笔者认为,历史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在心态上,更要在行动上支持、参与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去克服。

2.认真理解教学三维目标,更新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并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同时课程标准还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引导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因而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并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应该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即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仍然是教育者,另一方面也应当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创新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的难点篇6

关键词:《机械原理》;机构运动分析;教学改革;matlab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05-02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4],主要介绍机器运动特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机械原理》课程应当注重联系实际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机械原理》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内容,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成为《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机构运动分析是机械原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已知机构尺寸及原动件运动规律的情况下,确定机构中其他构件的规律。在工程设计中,机构运动分析用于对已选定尺寸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以确定所设计机构的运动规律是否能满足产品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机械产品的机构运动分析,因此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之一。

matlab件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和高效的工具箱函数[5,6],在机械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我们基于matlab开展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改革。机械原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分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课后作业的改革两个部分。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

为了将matlab融入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中,需要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1.教学内容。在原来的机构运动分析部分的教学中,需要介绍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两种方法。矢量图解法作为一种绘图求解的方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尚未广泛应用于机构运动分析时,是机械工程师进行产品运动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矢量图解法已基本被淘汰。由于缺乏合适的软件平台,一直是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两种方法并重。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课程教学中就不需要花费时间介绍矢量图解法了,可以将原来用于矢量图解法的时间加强解析法的教学。运用matlab进行机构运动分析需要熟悉计算机编程和matlab软件,因此需要增加matlab基础教学的内容。虽然在本门课程教学之前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matlab软件本身也较容易上手,但课程教学内容中仍需要安排适当的时间做一些基础性的介绍。

2.教学设计。由于采用了matlab软件辅助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因此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1)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方面,原来需要掌握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的原理,现在只需要掌握解析法的原理,但需要增加掌握运用matlab进行运动分析的部分。matlab本来就是常用的工程分析软件,增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2)教学重难点。在教学重难点方面,原来矢量图解法和解析法都是重点和难点,现在解析法仍然是重点和难点,运用matlab进行运动分析的也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具备利用matlab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能力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因此这部分内容也需要设为教学重点。(3)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利用matlab进行辅助教学,需要采用项目导入法,从机构运动分析实例出发介绍解析法及基于matlab进行分析的过程。

3.课件制作。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首先基于项目导入法,从机构运动分析实例出发进行课件制作的规划。规划内容包括项目实例的选择、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1)项目实例方面,既要保留原课件中的例子,又要考虑增加工程实例。原课件中的例子更为基础,有利于介绍解析法的基本知识。工程实例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机构运动分析知识的应用。(2)课件制作软件方面,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需要以ppt为主适当结合matlab的方式制作。在介绍解析法基础知识、机构运动分析方程建立和编写matlab程序的过程等,仍然采用ppt,而在展示机构运动分析结果时采用matlab软件。ppt作为演示文稿软件更适合课堂教学,例如在介绍编写matlab程序的过程时采用matlab,字体会过小,影响教学效果。matlab作为商业化的分析软件,在展示机构运动分析结果时,更为贴近工程实际。(3)在课件内容方面,针对matlab的引入,增加matlab基础介绍、运动分析计算结果、分析图表和动画。基于matlab,各从动构件的速度变化表、加速度变化表、速度变化图、加速度变化图和运动动画都很容易得到,运用这些图表进行分析也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

二、课程作业的改革

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课程作业也需要进行改革,包括:课程作业题目和形式两方面的变动。

1.课程作业题目变动。在改革前,教学内容有图解法和解析法,课程作业以图解法为主,解析法为辅。图解法为主的作业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完成作业的困难而定的。图解法的题目只需要在纸张上作图就可以求解,而解析法的题目常常需要计算机辅助才能完成。造成解析法题目一直较少的原因在不同阶段并不相同,早期是因为计算机普及率不高,计算机普及率提高后是因为缺乏合适的软件平台。在没有合适的软件平台时,要求用类似C语言等平台编程完成解析法的作业对大多数学生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改革目标,需要针对解析法和matlab应用设计作业题。这些作业题应兼顾解析法和matlab应用,即注重应用matlab编程求解解析法的问题。设计的作业题分原解析法题目、原图解法题目和新增题目三种:第一种是教材中原来的解析法题目,可以直接用,但需要针对matlab应用做一些小修改;第二种是教材中原来的图解法题目,需要根据解析法的特点结合matlab应用对题目做修改;第三种是新增题目,增加了一些设计题目。

2.课程作业形式变动。在改革前,课程作业的形式基本上以在作业本上完成为主。在作业本上先列出方程,然后给出计算结果。在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后,难以准确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因此需改变原来的课程作业形式,作业都要在matlab平台上完成,然后将程序清单和运行结果打印出来。

三、结论

基于matlab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了机构运动分析教学改革。从课堂教学和课程作业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真正实现matlab与机构运动分析内容的衔接。

参考文献:

[1]郝智秀,申永胜,陈国景.基于网络的《机械原理》多媒体课件研制[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47-49.

[2]李琳,张铁,潘健怡,李祀仪.机械原理双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高教探索,2007,(6):149-151.

[3]杨文敏.机械原理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169-171.

[4]董惠敏,钱峰,高媛,王德伦.基于网络的机械原理自主学习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33-136.

课程改革的难点篇7

摘要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课程的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可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改革关键问题

随着2011年体育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广深入之际,一线教师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与困惑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如果不很好地解决,就会产生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影响到新课程的全面推广,我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主要的倾向、困惑、矛盾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健康教育化,这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流行倾向之一

当前在“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诸如“健康教育—学生体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树立健康教育为主导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之类的观点在改革的浪潮中非常流行,大有占据住主流之势,这事实上反映了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倾向,称之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这种倾向的主要观点主要是:学生体质下降已是我事实,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健康,忽视了健康教育,事实表明了过去课程教学的错误和偏差。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把健康教育的目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里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朝着健康教育的方向发展或走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之路才是改革的希望所在。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甚至有些学校不设这门课程。虽然,当前的学校课程改革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然而目前的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中却没有明确设置独立的健康教育课,而是将原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分散、渗透到以新更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的各门课程当中。尽管新课改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不能也不可能包容原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没有明确主张以体育课去替代健康教育课。但在实践中,体育与健康课实质上已经替代原有的健康教育课。体育课程的更名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健康教育课已经被合并到体育与健康课当中。这样的主张和行为结果就是导致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消亡,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造成与增进健康的改革初衷背驰而道。对此,人们必须给予高度的警惕和关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好体育课程的本质与健康教育的协调与统一,这样才能使课程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二、评价内容过多、形式复杂和操作难度大,这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最难把握与操作之一

学习评价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已受到大家的质疑,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后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内容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但评价内容过多、形式复杂和操作难度大,也造成了教师工作强度的加大,某些评价内容可操作性繁琐和较差,还有个别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明显不合理、不科学人的身材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有人天生就属于偏瘦体型,再加上有的孩子在身高的快速增高期,体重往往落后于身高的增长,但这并不表明孩子不健康,可见,对孩子进行健康评价时扣除很多分数显然不合理。特别是对学生“情意表现”的评价操作难度大,以前的中小学集权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没有评价“情意表现”的经验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大有一种难以应付的感觉。因此,一线体育教师必须很好的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方向,同时,把握好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工作。

三、运动技术与健康和体育与健康之间关系,这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困惑于矛盾之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地阐述和说明体育学科的三个本质属性之一就是体育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目的。换句话说,不具备这一项基本属性,体育课程就不能成立。但据当前体育于健康教学中对运动技术与健康学习关系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的体育课程教学就是如何认识与对待运动技术和健康教学的问题,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这种观点认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技术与健康是冲突和矛盾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的体育课程教学应该比以前的体育课程教学,更加重视运动技术教学。这种观点认为:运动技术学习与增进健康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随后学校体育也把“健康第一”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体育课程名称在初中和高中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于是就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等于体育+健康。只要我们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深刻领会体育与健康综合课程的深刻含义,就认识到决不能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解为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课的合并。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包含不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健康第一并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唯一指导思想,而是通过学校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只能说是提出健康目的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难点篇8

关键词: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0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也是电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但是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第一次上课时会满怀信心,可随着c语言各种数据类型、语法规则的不断呈现,以及c语言本身的灵活、语法限制不严等特点,使多数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最终的结果是大家一致反映c语言难学,学不会,只有一个办法:放弃。对于高职院校来说,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如何改便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笔者从教与学两方面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行相关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

1问题分析

我们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后继课程学习的需要。长久以来,该课程的教学多数选择谭浩强教授主编的《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教材。该教材理论体系完备,但是遵循该教材体系所开展的教学,不太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征,并且教材的重点是对c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进行讲解,而对于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思想没有特别重视。另外,c语言的教学考核标准也是参考全国二级C语言考试大纲。全国二级C语言考试同样是较多地强调了c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即便二级考试中有机考,但由于受阅卷等限制,并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编程能力、程序调试能力。因此,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不能起到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际作用。

(2)教师缺乏改革思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老教师,从内心不太乐意进行教学改革,对改革有畏难情绪,认为延续传统的教学比较轻松方便,而对于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好,更多从学生身上找原因;第二类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主要把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沿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改革的问题;第三类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意识到需要改革,甚至也做过尝试,但是,缺乏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目标分析不透彻,改革不易收到理想的效果。

(3)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我国延续了30多年的高考选拔方式仍然以笔试为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选拔方式使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动觉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较强,数理智力、语言智力相对较弱,再加上高职学生普遍自尊心、进取心较强,往往是不甘落后,但是学习较情绪化,对感兴趣的东西、实践性环节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是有些抵触。而c语言语法规则需要强化记忆与理解,教学过程中,多数采用理论讲解加上机实践的教学方式,较少地从激发学生优势智力的方面开展教学。这样随着教学的难度增加,往往会令学生逐步失去学习的信心。

2解决办法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的总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获取专业文凭的同时掌握一项或多项专业技能,为更好地实现就业做好准备,因此每门课程的教学既有理论目标也有技能目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建立起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掌握c语言基本语法规则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逐步积累常用算法和程序设计的技巧,并能初步运用c语言编程解决常见的简单应用问题,为后续的数据结构、Java编程、嵌入式应用编程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核心基础课,其教学主要是为后续的课程服务,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C语言编写应用程序,而不应该放在相对枯燥的C语言语法规则的学习上,注意把握“为用而学”的原则,使学生学了就会用,并且能做到越用越熟越精,而不是使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越学越没有信心。因此准确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决定后续教学方法选择和所达到的教学效果。

2)强化教师教学改革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教师有了教学改革的意识,才会努力想办法改革教学,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寻找解决的途径。教师教学改革意识的强化,可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培训、参观、讲座、各类有关改革的会议等,多渠道多途径让教师接触了解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方法,在思想上对教学改革有所认识,并能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目前的教学状况进行分析,逐步认识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同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还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学校作为改革的倡导者,也需要出台一些教改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在解决了教学目标、教师改革的主动性问题之后,现在要解决的就是具体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得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面已经分析,高职学生对于逻辑性强的知识学习较为困难,更擅长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知识的学习,另外他们好胜心强,但缺少毅力,因此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改革的主要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优势,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采用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配合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将过程性考核融入任务与项目教学中,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学中还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变中学时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地学习知识为主动地对学习知识的方法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与学的双主作用,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使该课程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

3实践效果

关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2006年我们曾经有院级立项教改课题,确定的教学改革目标是提高全国二级c考试通过率。经过第一轮的教改实践后,虽然全国二级c考试通过率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后续课程学习的支撑效果并不理想。学生通过了全国二级C考试,可仍然不会应用c语言编写相关的应用程序,程序编写能力不能满足后续课程的教学需要。经过再思考,并对高职教学改革的理论进行再研究与分析,我们提出了解决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办法,并开展了教学改革的系列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精选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讲义,出版教材。

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规范的程序编写能力,对于c语言相对复杂的语法规则及技巧性表达方式,则进行简化,以满足编程需要为原则。在这样的原则上,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将教学方法的改革融入教学内容中,形成了由9个任务和3个项目组成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并最终出版了教材。整个教学内容的编排思路是:先引导学生认识c语言及集成调试环境,然后是强调编程的规范性,第3个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从第4个任务开始,由易到难逐步展开教学内容,最后通过3个完整的项目,同样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讲解如何使用c语言编写应用系统。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坚持以程序设计思想、方法以及运用c语言编程解决问题为主线,把讲授语言的概念转变到讲授语言的运用上,把抽象的概念用实例进行展示并通过实践进行体验。为了保证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设置了拓展阅读栏目,对c语言复杂的语法规则、程序测试的概念、快速排序算法、自我学习与团队学习等知识进行讲解。

2)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已经融入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当然,由于学生的层次差异,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不同,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强化知识和技能,每次任务和项目进行过程考核外,还会灵活地采用传统的教学及考核方法。例如,开始入门的时候要求学生抄写一些典型程序,以理解程序编写的思路;中间的时候,对于常用的算法,要求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因此默写如冒泡排序等典型算法也是一种考核方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还要考虑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例如,常用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将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及过程,解释得更加形象生动。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好的可以用来解释抽象过程的资源,那就是学生。例如,冒泡排序算法,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外,可以请学生把这个过程进行更加生动有趣的演示,增强算法讲解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冒泡排序算法,加深理解与记忆。

3)集体备课,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

头脑风暴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通过教师课前集体头脑风暴,共同讨论教法、教学难点,鼓励年轻教师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并且课后及时总结,进行优势互补,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例如,通过头脑风暴,我们提出了程序设计的三部曲,即输入数据、输出结果、中间处理过程。过去我们的学生拿到编程题,往往无从下手,通过三部曲,结合高中数学的解题过程,将三部曲的输入数据对应到数学题的已知条件,输出结果对应到数学题的结论,中间处理过程对应到数学题的证明或解题过程。经过这样的关系对应后,学生明白了程序设计其实就是将数学的解题过程,用计算机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让计算机来进行计算。学生一下子觉得程序设计并不神秘,只不过是把数学家已经解决的问题用计算机语言描述而已,这样使学生有种亲切感,再通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逐步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

4)建立立体教学环境,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手机、电脑的便捷使用,我们建立了课程网站,将课堂讲义、课件、习题解答指南、应用项目开发案例、自我测试题等上传到网上,并且实现网络答疑,网上提交作业,开展网络讨论,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使学生任何时刻只要有网络,即可进行学习交流。另外学校还定期开放机房,安排专人进行现场辅导答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立体的教学环境。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蓝桥杯、iata程序设计大赛,以赛促教、促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程改革的难点篇9

【关键词】电子线路CaD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38-02

《电子线路CaD》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门课程实践性、应用型都很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的是教师多媒体演示教学,理论和实践分离教学、课时分散教学等方式、知识点填鸭式教学。普遍面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不高的难题。从学生方面来说,认为学会使用软件绘制原理图并在电脑上生成印制线路板即可,至于能不能实用以及与实际工作中的差距往往不去关心,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普遍不够重视;从教师方面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对于电子线路CaD课程的改革是有必要的。为此我们在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提出了使该门课程改革效果更好的一些建议。

一、课程改革的基础

课程教学紧贴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以学生岗位针对性为前提,充分体现“职业岗位―岗位技能―岗位课程”的思想,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内容

1.课程结构的改革

课程采用项目化的方式重组内容,打破传统教学中先原理图后印制板(pCB)的组织结构。避免了以往前半教学中都接触不到课程的核心内容(pCB的设计)的弊端。由任课教师精选教学项目,以项目带动内容,将内容融于项目,分散难点,使学生便于掌握,从而达到提高pCB设计制作水平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不再是老师给学生全盘灌输软件应用的相关知识点,而是重组教学内容,将各个知识点融入与生产实际相关的项目中。以pCB设计为宗旨,使学生在学完每一个项目后都能完成一定的pCB设计。并从应用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置单面板、双面板等学习情境。课程后期预留时间,供学生练习CaD考试真题。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项目前要先对学生的职业岗位以及该岗位所要求的技能进行分析,最后制定出与企业实际相关的课程教学项目,同时在选择教学项目时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电子线路CaD》课程精选了七个教学项目,其中包括简单模拟电路绘制、复杂电路原理图绘制、层次电路原理图绘制、双面pCB板的自动布局布线、单面印制电路板手动设计、电子线路综合设计、印制电路板制作。同时要完成每一个项目的工作量有大有小,在教学中根据项目的大小,又将项目分成若干个任务,把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要掌握的岗位技能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解决问题。

对较大的项目(如项目层次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学生一个人完成有困难的项目,将学生按照不同层次进行分组(分组时,注意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搭配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组安排一名学生担任项目组长,由各个项目组长给每个同学分配相应的任务,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基础好的可以帮助和辅导基础一般的学生,实现共同提高。这样不仅掌握了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技能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也尝试基础好的同学完成任务后请他们做“小老师”,让他们轮流辅导较难完成任务的同学,让他们在辅导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提高。而被辅导的同学也能跟上学习进度,体会到成功的感觉。实践表明,教学效果很好。

同时,由于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更多的实践与练习机会。因此教学课时不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那样:课时分散,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之后,再另行安排上机实践时间;而是将授课时间集中起来,将所有实际设计对象搬到机房和实验室,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便于教师示范与学生即时训练相结合,知识点可以当堂消化与巩固,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效果。

4.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属于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设计本课程考核方案时,要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和过程性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学习态度是主要的评价因素;阶段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主要是对每个能力训练项目完成后提交的作品的评价;综合上机和制板的作品考核占总成绩的40%,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5.教学手段的改革

该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制作课件结合软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一堂课上真正的操作者只有老师,这样不便于学生及时消化课堂内容。在教学改革中,虽然课件演示也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所有的教学都在实训机房进行,一生一机,学生除了可以学习操作方法,还可即时的动手实践。

三、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完成每个项目中若干任务的过程的具体化,区别于以往的教案只是对知识点的罗列以及重难点的突出。在教学中进行教案设计时为每一个任务都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情景单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师、学生的活动,在该教学情境中要掌握的技能点、知识点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完成该教学情景所经历的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等。教学环节是教案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分为课前导学;知识链接;引入主题;提出任务目标;分析任务目标;任务实施;学生实际操作;教师个别指导、集中辅导;新课总结等。

四、几点建议

上述对《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的归纳总结是建立在已经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为了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为了使学生的所学更贴近于工作实际,教师在进行教学项目设计前,应尽可能多的到与学生就业相关的岗位上了解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内容,为制定项目积累素材;同时在制定项目时可以将与电类专业的专业课如数电、模电、单片机等相关的知识融入到教学项目中,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第二,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课堂的开放性和学生的创新性。如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都有几个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局限于这些项目,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设计项目,在实训课堂上,学生并不一定要做老师给的实训项目,允许学生使用自己更好的产品项目。

第三,在教学中如果使用的是英文软件或部分汉化的软件,考虑到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底子较差,因此应注意英语和汉语结合的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难点篇10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改立项;实践与推广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38-02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是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教师有必要扎实教改立项基础知识,积极开展教改立项相关研究。

一、教改立项内涵

1.教改概念界定。教改,广义上指教育改革,包括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教改项目全称“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实行以项目建设为管理对象,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强调项目中期检查、淘汰和期终验收的项目制管理模式。

2.教改制度沿革。1994年初正式提出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995年3、4月份在北京举办了两次“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报告会”,标志着这项改革计划的全面启动实施。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1〕1号)文件是上一计划的扩展与延伸。该工程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该工程突出教学改革的整体性、综合化和实践运用。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指出,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在高等教育新形势下,为稳定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六类20条意见。同时,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也对教学改革精神与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

二、教改立项现存问题

1.教改研究内容存在缺陷。①教改名未“改”,实为“变”。很多教学项目内容名为“改革”,实际上并没有给教学质量带来多大突破,而是仅仅在教学改革的名义下进行一些变化,如联合几个老师即为打造专业团队,开几个会议就演变成实践基地等,没有秉着科学的态度,踏实地钻研,认真地改革。②教改内容平庸,未与时俱进。教改应摒弃过时的教育观念,优化各项教育载体(教育理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不该停留在固有的思维中,应时刻保持学习心态,洞察教育前沿思想,跟随现代教育步伐,开展先进教改研究。③教改偏于理论论证,实践和推广效果不理想。虽然各高校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但真正改革的内容或项目却屈指可数,多数项目只执着于理论研究,不愿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思考,脱离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的成果可行性不强,难以真正实践和推广,违背教改的立项宗旨。④脱离实际申报课题,难以胜任研究要求。有的教师贪“大”求“全”,而鉴于能力所限,整体层面上缺乏有效的宏观指导与协调,不能对“大”而“全”的改革项目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使得课题的研究难以深入、具体,停留在表层,难以胜任改革研究内容。

2.教改实践和推广缺乏有效性。①教改立项成果转化滞后阻碍实践和推广。教学改革是一项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及教学所培养出来的高质量人才间接体现出来,成果效益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且教学劳动成果的很多方面亦不直接表现为量化指标的增长,这是实践与推广困难的根本原因。②教改立项成果缺陷制约实践与推广。一些教改课题研究热衷于囿于斗室坐而论道,从概念引申内涵、从原理演绎推理,善于从理论层面进行逻辑论证,脱离教改发展的实际需要,内容空泛、平庸,缺少创新和改革思想,不能为教学改革实践、高教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研究成果实践价值不大,难以推广应用。③教改立项管理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实践与推广。部分教师申请教改课题是为了晋级需要或各类评选,缺少成果推广应用的意识和主动性。而当前教改立项课题成果评价标准主要反映在量化指标上,偏重于论文等成果的完成数量或等级,缺少实践与推广的考核指标,可见,管理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影响着教学立项的实践与推广。

三、深入开展教改研究需把握的关键环节

1.教改研究重要环节之一——选题。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选题应侧重于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具备实用价值的课题,课题的提出和研究要树立精品意识,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有文献意识,做到起点高、立意新、有突破,避免低水平低层次重复,教育工作者能否切实把握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矛盾,敏锐地洞察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抓住教学的实质,关键在于平时教学实践的积累,教学改革的持之以恒,需要不断增强教改课题培育意识[2]。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才能确保课题界定更为准确,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研究重点更为突出,研究方法更显科学,预期成果切实可行。

2.教改研究重要环节之二——实践与推广。在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管理上,不但要重视课题立项的数量和完成的质量,还要重视研究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校需制定相关政策,为成果推广创造条件,促使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良好的政策和运行机制能够激励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转化,保障成果的推广、应用。学校应争取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和政策服务平台,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网络,增强学院之间、校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为教师的咨询和推广提供信息支持,加快成果转化的速度,使教改立项课题成果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

综上,教改立项将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载体,充分发挥教改立项的永恒性、与时俱进性和优化性,积极探索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新情况和新要求,着力研究和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高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摸式,教育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以及专业建设与发展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探索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新亮点,发挥优秀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和仕.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