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十篇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十篇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6:23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篇1

一、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初中学生身心快速发展,脑重向成年人看齐,基本能够从事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视觉、听觉甚至超过成人,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越来越较高,不仅能观察事物的细微处,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意义识记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多数初中生有独立探索的心理要求,也具备独立探求的生理机能。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强调灌输知识,也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为没有思维,思想就无从产生;没有思想,语言表达就是一种机械式复述,就谈不上有意义的交流。

初中语文大纲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阅读时要能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写作时要能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文课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我们要充分领会新大纲着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部署思维训练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思维训练的意识,积极进行思维训练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要特别注意应试教育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影响。客观地讲,为了中考、为了名次,在越来越多的统一考试氛围里,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以试卷和教学参考书为准绳,用标准的答案限制了本来就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保持相对独立的清醒,在完成应试任务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从未来人才更强调能力、更强调创新的大局出发,想方设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关键是打基础、抓基本

初中生思维训练的途径很多,数学是最主要的,其它的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等课程也在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思维训练的努力。语文作为初中最主要的课程,也是学生花时间最多的课程,发挥思维训练方面的教学功能,要有所侧重、有所分工,关键还是要从初中生思维能力仍处于形成之中、语文在初中各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角度出发,着力于打基础、抓基本。

打基础,就是要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夯实最初的基础。思维能力不可能与生俱来,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训练思维能力首先要训练思维的基本要素。一是概括。概括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基本方法。要指导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能够把同类归在一起。比如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来概括文章的中心,通过感知人物言行等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感知文章的表达方式来感悟各种表达的效果。二是分析。引导学生把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及个别属性分解出来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三是比较。引导学生通过对事物差异、正反、变化等的确定,从而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事物,如同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较、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文的比较、正反面文章比较、同题作文不同作法的比较。

抓基本,就是要通过基本环节的有效实施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提升。首先是阅读、质疑环节。阅读离不开思维,思维是阅读的灵犀。带着思维去阅读,阅读才会更有效。但阅读时还要“思考问题”会让基础尚浅,喜欢“享受阅读”的初中生更加不愿意去用心阅读。这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更加注重多渠道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思维的主要方式是质疑问难。可以是教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如在引导学生读《孔雀东南飞》时有意提出这样的疑问:刘兰芝与焦仲卿,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这样死了值得吗?二人私奔行不行?起来抗争行不行?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再得出二人非死不可、别无选择的结论,就会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也可以是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创造能力也是从起疑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把疑点作为深入学习的起点,疑而有问,问而去究。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的机会。对好的质疑要给予充分表扬,对一般的质疑也要多加鼓励,肯问、能思总比不问不思要好。其次是体验、观察环节。体验的重点是事物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当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生活中的至真、至爱,自然就会提笔抒写心灵之言,情动而辞发。在观察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应落在养成学生边观察边动脑思考的习惯上,指导学生注意寻求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特殊之处,在对比中找出特点,从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或从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第三是联想、想象环节。要引导学生善于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石拱桥的桥身及其在水中的倒影联想到了“满月之境”,由荷花池联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醉人醉心的美景”,由腊梅和翠竹联想到做人的铮铮气节。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比如以“未来的我”为主题让学生想像自己长大后的情景,以“环境的发展”为主题想象地球的明天,以“电脑世界”为主题想象科学的未来等。

三、思维训练需要社会支持、师生互动

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形成有利于狠抓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学环境。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之深,记大量语知,背标准答案,读不需要动笔的书,使得初中生远离思维、懒于思维,也不敢思维。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做起,需要语文教师的责任意识,也需要学生及家长的充分理解。作为教师,我们要将思想品德、爱国情操、审美情趣、个性品质、思想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熔铸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整、和谐的体现;要以教为载体,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去发散思维、联想和想像;要把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速获取新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能力。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规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4-014

以注重思维训练来组织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何以强化思维训练为手段来组织阅读教学呢?遵循阅读有略读、精读之分,人的思维发展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阶段的规律,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初究、深究、创究’活动”的阅读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初步探究

初步探究,我一般是安排在略读课文中,叫略读初步探究阶段。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达到“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目的。结合客观实际,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根据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教材,引导学生从一接触新课就展开不同程度的初步探究。如对低年级学生,我在引导他们试读新课时,要求学生先想一想,然后说一说:“课文讲了谁?做了什么事?”或是:“课文讲了谁?他怎样?”或是:“课文中讲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到了中高年级,在学生略读课文时,我逐渐增加思考探究的难度,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语言文字,抓住文题、课后思考题,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懂得组织语言来进行表述。例如,教学第十一册《詹天佑》一课,我就把预习带进课堂。一开始我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己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同时进行略读初究活动。我启发学生在略读中探究:为什么课题是人名呢?从课题可以联想到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的中心句在哪里?当学生了解了詹天佑是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再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以什么心情来写詹天佑的?作者是怎样选材,又按怎样的思路来组织材料的?定向阅读、思考,促使学生在短时间里既理清了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快捷的思维能力。

二、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是指,在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梗概的基础上进行熟读、深入探究的阶段。旨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我改革过去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提倡学生“口而读,心而惟”。在学生经过预习――略读初究,基本理清文章线索后,我便引导学生熟读深究,促使他们在反复历练“口诵心惟”之中,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上升到准确、深刻的程度。如我在教学第六册《太阳》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当学生基本理解字、词、句后,我要求他们认真读,反复想,引导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难点,伸向知识的深处。我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熟读深究:“这段话中有没有矛盾的地方?有没有不科学之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读得用心,思考深刻,发言热烈。有位学生提出:“太阳那么厉害,晒得地上寸草不生,为什么地面上还有人的存在呢?既然地面上没有人了,那谁去把太阳射下来呀?”有的学生说:“哪有这样的箭可以射到太阳的?不符合事实吧!”我引导学生思维至此,再一拐弯提出:如果说这段话不符合科学道理,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于是,学生纷纷动脑思考,他们迅速从课文中的“传说”“其实”的分析中找到了答案。这样的熟读深究不光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而且十分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三、创新探究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思维训练;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例子:学生遇到难题请教教师,有时教师可能试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是最后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这是值得初中化学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列举如下几种化学解题思维训练方法。

1.勤能补拙,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恰当的解题方法,这和熟能生巧的道理是分不开的。当然,敏捷的思维需要个人的机智,更需要智慧,然而这也是长期训练的结果,熟能生巧就是其突出的表现之一。我们知道,思维的敏捷必须以正确为前提,首先要保证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正确无误。只有在解题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初中化学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要反反复复地进行训练,只有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掌握解题技巧,即熟能生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促进学生思维敏捷的良性发展。

2.一题多解,提升思维的发散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必须依托于课堂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通过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渐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例如,有这么一道化学题:将6g铁屑投入到100g未知浓度的稀硫酸溶液中,反应停止后溶液中有铁剩余,过滤后称知滤液质量为105.4g,求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道初中化学题,属于典型的一题多解型题目,可由学生自选角度,教师加以引导:①从反应前后溶液中的溶质入手;②从反应前后硫酸根离子的质量不变入手;③差量法;④从反应后的滤液入手;⑤从反应前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变入手。

3.多思敢疑,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发问,课后也同样如此。在化学课堂上,科任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问题见解,建立起开放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新思路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逻辑性属于抽象思维,是经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结果。事理的前后有必然联系,不存在前后矛盾、断接等问题。教师教学中要适时抓住典型实例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问题中,教师要抓住已知信息,准确地利用信息,运用掌握的基础知识对题目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推导,从而有效地化解所遇到的化学难题。例如,在复习o2性质、制法时,可以展示下面的图例然后提问:①o2的重要性质是什么?②Co、Co2、

4.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初中化学实验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并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或者是小组合作得出结论,从而享受到积极参与的乐趣,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授实验室制氧气装置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用哪些仪器好?②收集氧气用什么方法?为什么?有什么优缺点?③有水蒸气冷凝后会炸裂试管怎么办?通过若干问题的层层推进,制取氧气的装置设计就很清楚了。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寓实验原理于操作之中,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得到磨炼、升华,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修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进一步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为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写作;思维;赋形思维

一、概念界定

写作:并非真正的社会性、对象性写作,而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无对象写作,“写作”是一种工具,如作业、练习,只起训练作用,不能与作家“写作”相混淆。

思维:即对事物、现象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二、从初中生作文现状看写作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一)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教学无所作为:老师完全不教,让学生无师自通;好一点的是老师出示要求,读一些范文,最后让学生自己写作。

2.形式热闹型:课件精致,并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讨论,或是以唱歌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热情,场面很热闹,该学生自己动笔时,仍写不出作文。

3.抽象知识型:老师讲述很正确但无用的写作知识,如写议论文,告诉你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得出结论,可是究竟怎么“提出论点”,怎么“分析论点”的路径知识却只字不提。

以上整个教学现状导致学生作文教学低效,我们的学生思维水平低下。

(二)学生作文呈现的问题及困难

1.作文呈现的问题

(1)语言不通,思维混乱。

(2)作文内容空泛。

(3)作文缺乏创新。

从学生作文呈现的问题看,最主要的也是思维问题:思维水平高,语言就不会混乱;思维水平到一定程度,思想会深刻,写作就不会空洞无物;作文缺乏创新,更是欠缺思维的表现。

2.写作中的困难

以下是1996年初,山东荣成实验中心为了了解中学生作文心理状态所进行的一次调查简表,有一项是反映初中生写作中的困难:表1-1是调查结果统计:

类别项目初中(顺序)

写作中的困难

没什么可写52%(1)

不知从何写起10%(3)

有话说不出,表达困难18%(2)

老一套,没意思8%(4)

绞尽脑汁,太费力气6%(5)

喜欢作文,不怕作文6%(6)

从表中可以归纳出学生作文中的困难有两个:

首先能力困难,表中“没什么可写”占52%。

其次兴趣困难,其中“老一套,没意思”反映了这个困难。

深入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对作文没兴趣,也主要和作文能力低下有关。试想一个很会写作文,并用作文来拿高分的学生,怎么会对自己的优势没兴趣呢?

可见,大部分学生作文都有能力困难,“喜欢作文,不怕作文”的仅占6%,思维是写作的核心,我们可以进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作文要求

关于写作阶段目标在此摘录几条: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新课标对写作思维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有创意的表达”,要实现课标的该项要求,也必须把写作思维训练落实到实处。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这是对学生一般写作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识别文体的语言特点切实提高思维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初中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是落实课标的理念的要求。

三、导致上述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古代作文教学的弊端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文章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作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比如让人们反复诵读,只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却很少提供知识经验。

(二)急功近利的心理

作文教学长期低效,催生老师和学生荒唐的想法,总想走捷径,找各种作文速成法。学生看了、学了,老师教了,可还是不会写作文。

(三)缺乏思维训练

写作是一项技术活,不是认识论层面的,既然是技术,就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我国长期以来把作文看做语文的附庸,也没有单独的《作文》教材,缺乏系统的训练。

四、现存对策简单梳理

写作出现了让人忧虑的现状,一些语文教育家和有志之士也对此进行了改革。我按改革套路,选取典型,大致梳理一下:

(一)模仿为主的作文套路

代表:杨初春:快速作文教学法

此法是湖南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杨初春创造的,它比较关注作文速度问题。

(二)带有思维训练的模式

代表:章熊:“语言――思维”训练教学法

章熊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北大附中教师。他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三)注重兴趣的作文训练

代表: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

最早是上海育才中学语文教师们发明的,将学生中比较好的作文装订成册,在全班相互观摩,使学生热爱写作。

以上解决策略中有一些优点,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始终是陷于模仿和文体中心论,章熊有思维训练成分,但是在语言――思维这个广袤天地里,对问题的解决存在局限性,广义发表是从动力学上解决问题,而根本是学生的思维训练。

五、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

(一)构建思维训练模型

思维训练模型:主要有两种:

1.因果分析基本操作模型

即对事物或事件存在的结果、状态而产生的先在性、环节性、过程性原因的追问、探究。

(1)原因分析:即对事物或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可不断细化,达到深刻。

(2)背景分析:即在特定时代或大环境下,拿当时代的人们所该有的思想、认识和行事准则来剖析行为,做到辩证地看待。

(3)功能分析:即对此现象或事情会产生的效果、影响进行分析。

(4)措施分析:当产生了一些结果时,我们要采取的措施。

2.构成思维分析与综合基本操作模型

即对事物本身属性或内部构造展开化,解决“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

(1)类型分析:有些事物可归为类、属,这样进行分类,可以让我们思维清晰,也可以让文章顺利展开。

(2)结构分析:对不属于某一类或不能再具体细分的事物,我们可以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二)路径――赋行思维具体操作方法

有了上述两种模型,我们思维就有了可去的路径。我们循着这个路径,进行赋形思维即可实现作文自然生长过程。

赋形思维:就是对自己所要写的文章的主题、思想、情感等渲染、清晰化的写作章法行为中运用的思维操作技术。赋形是结构主题化,主题结构化,把零散、淡漠感觉通过一再渲染、强化变得清晰丰富。这个过程是一个将立意变成材料、结构、文体的过程。重复的是文章的“主题”,对比是为使文章主题更加被感知,增强艺术张力。所以赋形思维两种方法:重复与对比,也叫渲染与反衬。

参考文献:

[1]《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马正平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实用快速作文法》杨初春主编.漓江出版社.1992年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培养实践

初中数学学习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只有在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和培养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培育方式,立足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基本素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智力为切入点,通过对初中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等内容的解析和运算,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培育和锻炼,它不同于常规思维。常规思维状态使学生围囿于既定的问题情境和思维定势,导致学生缺乏灵活的数学变换能力,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数学思想的全面建构。下面从初中数学的逆向思维概念入手,根据初中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

1.逆向思维的定义

逆向思维也即由果求因、知本求源,它是一种相反方向的思维方式,具有反向性、批判性和悖论性的特点,它与常规思维不同,是一种相反的思维方式。它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相反的角度进行问题情境的思索,从而在寻求解题路径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概念、定律、法则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对于学生的数学智能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较好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采用“证明定理、定理的应用”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建构,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正向的,我们需要对数学知识由正向转为逆向的思维,要引导学生从反向的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解析和理解,从实质上对数学知识加以理解。

2.初中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2.1初中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的逆向思维训练

在初中数学的定律和法则中,有许多“相反相成”的数学概念,它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正反向的联结,在知识得以联系和补充的状态下,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

2.2初中数学概念的逆向思维训练

初中数学的概念之中,涉及一个“相反数”的概念性知识,它是理解逆向思维的知识之一,根据数的概念,可以举例进行“相反数”的理解和认知,如:8的相反数、-4的相反数、-0.8的相反数等。又如:初中数学中的“绝对值”概念,让学生进行“绝对值”概念的逆向思维锻炼,如:|6|=?摇?摇?摇?摇;|-6|=?摇?摇?摇?摇,将这个概念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思考:某数的绝对值为6,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2.1.2初中数学公式的逆向思维训练

初中数学公式的理解和记忆,通常学生都是由左至右进行公式的记忆和运算,而对于由右至左的逆用方式,则感受无所适从。因而,我们要对初中数学的公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熟练地由右向左进行公式逆用,这需要在日常练习中加以强化训练。例如:在初中代数公式中,就有这样的逆向公式运用

又如:在平面之内,如果有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对于这道习题的分析,可以采用反证的方法,从上述结论的反面“不相互平行”进行逆向思维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直线必须相交,而直线相交必有交点,这样,在平面内过一个点即有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与数学公式相矛盾,从而得出假设不成立的推论,那么假设的反面“相互平行”就无可争议地得出成立的结果。

3.结语

由上可知,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逆向的推导方式,引导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法则、定律等知识内容,进行逆向思考,尤其是在解题过于繁琐或者解题思路不清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逆向思维的反向思考方式,降低数学解题难度,巧妙地获取数学习题的解题结果,从而增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有意识、有目标、有步骤的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科学发展到今天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中蕴含着人类无数的思想精华,是人们对世界对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初中数学作为数学科学的基础教育,也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使命,在整个数学教育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数学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虽然并非等同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1.初中数学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数学教学已由原来的“重成绩”转变为“重能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初中数学思维培养,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前提,同时还是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初中数学是人类智慧的总结,体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成果,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初中数学虽然只是基础教育,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角度出发,初中数学知识的编排和问题的设置也是呈开放性、多元化的。因此,要在教学中适当的尝试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力求在保证学生掌握多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毕竟,对初中学生而言,进行跳跃式的、非常规的独立思维培养,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吸收多种思维内涵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独立思考,找到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具体到数学问题解决上了。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灵活性

要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从观察能力着手,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一般来说,数学思维的形成,总是先要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能看透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实质,唯此才可能寻得思维的突破口。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落实到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中,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众所周知,良好的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关键前提,审好题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最好的解题方法。

4.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

5.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教法与学法进行指导

5.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5.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5.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5.4“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设置悬念”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5.5“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5.6“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5.7“编制试卷”──列出考查知识点、考点、试题类型,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使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5.8“撰写小论文”──根据学习体会、解题经验、考试心得等等,撰写学科研究性小论文。选择比较好的指导修改并编辑出版,激励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

参考文献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想象力

列宁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数学是一门逻辑非常清晰严密的学科,就其本质而言,学习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有效方式.另外,由于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人的思维发展也具有阶段性.初中学生一般正处于由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既敢于创新、见解独到,又目标清晰准确;既思维开阔,又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内涵

创新性思维是指一种有创见性和预见性的思维,这种思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产生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谓数学创新思维是指主动的、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品质.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是个人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将现有的知识予以重组产生新思路的方法.知识经济时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主席曾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一)通过统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特定阶段,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维训练,也就是统摄训练,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统摄训练对学生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单位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廓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牢固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框架.知识积累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良好的知识积累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拓展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一方面,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训练,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潜在的因素,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创设类似的想象情境,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判、筛选、提炼、升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方式多样,例如,教师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对同一问题改变思维角度,特别是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大胆假设,联想多种结论;通过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的权威身份,鼓励学生提出正确的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当一个简单的问题又被重新慎重地提出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了.学生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正是问题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学生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

(四)通过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习以为常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反方面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这种思维并不代表我们要否定惯性思维,从概率上看,惯性思维趋势外推的准确性很可能是各种预测方法中最高的,因为过去若干年教学中形成的趋势往往包含着某种规律.但长期以来,学生受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的束缚,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某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数学问题,敢于“反其道而思之”,从结论往回推,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练习,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用最有效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中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因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教师通过进行有目的性的逆向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三、结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注重对例题和习题的深度开发,挖掘问题的内涵及潜在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篇8

高,国民素质的不断攀升,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作为工具性较强的数学,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对于它的教学成果的有效性不容忽视。文章结合变式训练的意义、原则以及方法,研究其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变式训练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44

初中学习作为小学学习的升华,高中学习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对于学生的能力有了较高要求,教学的目的不再单纯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会学习,具有学习能力,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应该积极探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变式训练概述

(一)变式训练概念

变式训练就是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的合理的转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实际中可以用到的各种环境优势掌握教学的本质,其实际就是创新教学,将学生的思维从传统教学方法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创新能力。

(二)变式训练原则

1.针对性原则――变式训练在教学每个环节的应用都不一样,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应该针对不同内容做不同变式训练,例如,区分概念讲解和习题讲解的时候的不同应用。

2.适用性原则――为了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习视野,因材施教,教师在应用变式训练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不同基础,在变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程度。

3.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原则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教学主体性作用,也是变式训练的拔高环节,让学生自己学会变,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变式训练教学方法

1.变化题目形式――在具体习题讲解中,为了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的目的,教师要变化习题模式,比如将条件和结论对调,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点。

2.条件普遍化――就是将题目中针对性条件一般化,这是变式训练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法,使得题目普遍化,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3.联系实际――联系实际就是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变式训练实际运用

(一)概念讲解的变式训练

概念的学习往往是对于知识点的初步认识,概念也是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因此对于能够很好地理解概念对于后面的学习具有意义,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发现、总结、创新,对于概念形成系统的认识,并且经过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分式的讲解中,分式的意义,当分式的值为零,要使得分式具有意义,分式的分子为零,分母为零,假如分母为零,则分式不具备意义,对于这个知识点,学生一般不能理解分母为零时分式没有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分式变化为除法,学生就会发现一个不为零的数除以零本身就没有意义,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知识点了。

(二)定理和公式教学的变式训练

定理和公式作为数学解题的依据,对于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只有掌握定理和公式,才能灵活运行在习题解答中。定理和公式与概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要理解这种相互关系,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或者单靠教师的讲解引导是不够的,很多时候,如果不进行知识的创新延伸,学生就会发现,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只要题目稍微发生变化或者题目巧妙一点就会无从下手,这主要就是因为对于定义和公式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关系没有搞清楚,不会灵活应用,因此教师就要在这一部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变式训练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个效果,利用变式,展现定理、公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实际联系关系,发现各自成立的条件,培养学生辨析知识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垂径定理的时候,圆的直径平分弦,且不是直径,那么这条直径垂直这条弦,并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这条定理很多学生由于平面想象能力较差,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甚至到了初三还是会出现错误,对于这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定理中的重点,像直径、平分等等这样的词语,教师可以将定理进行反复变化,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判定,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知识运用的方法。

(三)习题中的变式训练

讲题作为数学知识的一个训练方法,也是知识掌握程度的提现方法,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一遍遍的练习题,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做题的能力,但是很多学生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相同的错误会不止一次的犯,究其原因,除了对于知识掌握不够全面透彻,还有就是对于知识不懂得变通,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一旦题目中稍微有变化或是隐含意思就会出错,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特别注意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运用变式训练,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达到一种程度,不会考察同一个知识但是题目形式不同就不会了。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是结论,揭示条件、目标间的联系,解题思路中的方法互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转化、推理、归纳、和探索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多题一解,适当变式.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一题多解,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一题多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和深刻性的目的。

纵观如今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认真辛苦的备课、教学,学生一丝不苟的听课、学习,但是,学生的整体成绩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够,而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有效提高,成为千千万万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心头的一个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训练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理解概念,运用定理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的正确性都能很好地提高,并且还能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真正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新课标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淑英.浅谈变式训练在出现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2).

[2]郭惠娟.浅谈变式练习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综合版,2014(1).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篇9

一、注重“引写”

文无定法,成熟的写作高手或大家常这么讲。但是,中学生毕竟不是成熟的文章家,对于他们而言,还是需要老实一些,即要老老实实地接受教师的引导,扎扎实实坚持入格、循序的训练。那么,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到底该如何引导学生做实做好这些呢?洪宗礼先生给我们开具的第一个“方子”是重视“引写”。请了解一下洪先生的“引写十法”。

一是导源引写法。即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留心自己的生活圈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文教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极主动地反映生活。二是厚积引写法。即引导学生平时多渠道广泛收集积累各种写作资料,屯足写作的“粮食”并在厚积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捕捉、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三是知识引写法。即教师以知识为先导,运用启发式讲授精要的写作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写作规律,并独立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按照特定的写作要求来练习写作。四是阶步引写法。即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写作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训练程序,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片段到整体,有层次地设计写作训练,扎实有序地进行训练。五是观察引写法。引导学生运用定点、移位等观察方法,观察生活、社会、自然、人物、事物和景物,从中获取自然、社会及人们自身方面的写作素材,并把观察过程与结果按一定要求写出来。六是情境引写法。即教师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物理情境和虚拟情境等,并在这些情境中激发学生触景生情,辞以情发,自觉地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七是激思引写法。即激发学生观察、想象、联想,或就社会、学校、家庭的某人某事某问题作多维思辨,思如潮涌,写出妙文。八是例文引写法。即教师凭借课文或课外例文的典型解剖,范文引路,引导学生借形取神、由篇及类、仿中有创地进行写作。九是活动引写法(或称任务引写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写作实践活动,如课外文学社,小记者采访以及办小报、建网站等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写作。十是说文引写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先说后写,以说促写,边说边写或先写后说,以促进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书面作文能力双提升。

实事求是地讲,洪先生的“引写十法”绝不意味着穷尽了所有的引写之法,但它确实是从教学一线的真实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很符合中学作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也确实是植根于学生真生活和真生命的,是在真切地唤醒学生的写作自觉,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培育他们的写作智慧,可谓归真返本、务实有效。

二、建构“模式”

洪宗礼先生在一线从事了四十多年初高中作文教学,为了落实好“引写”理念,他根据教学实际总结、建构了几种作文模式,如阶步模式、读写思同步模式、从读练文模式和自主写作模式等。

阶步模式。就是以知识梳理和能力训练双线交叉作为序列,初高中各设若干台阶和步点,注意训练的合理序列,力求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兼顾写作知识点的覆盖面和能力训练、思维训练的完整性,以充分体现中学作文训练阶段性和层次性。具体是把写作训练设为十六个专题,分为“基础阶”“提高阶”“灵活阶”三个阶梯,以便同学们拾级而上,稳步提高。“基础阶”的十个专题,专门指导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文体的写作;“提高阶”五个专题,专门指导各种表达技巧(包括提炼主题、谋篇布局、选词炼句等);“灵活阶”的一个专题,专门指导如何审题和临考阶段的适应性训练。第一阶着眼基础,突出一个“准”字。即通过若干次专题指导和训练,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以前学过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方面的基本写作知识和基本写作技能,让学生把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路子搞准确。第二阶着眼发展,突出一个“实”字。即通过几次专题指导和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和巩固各种强化表达的方法,力求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炼句等方面,把文章写得更深入、更扎实、更有色彩。第三阶着眼综合应用,突出一个“活”字。即着重通过语言训练、审题训练和各种表达方法的综合训练,以及各类文体不同形式的作文训练,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各类命题的题意,灵活而熟练地运用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真正把文章写活,对于多种形式的作文都能应用自如。

初中生思维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语文教学;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43-01

初中学生正处在语言感知和表达的最佳年龄段,初中三年也正是学生走出封闭自我、狭隘天地而去拥抱精采外界的重要阶段。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很强烈,只要抓住这种心理,对口语交际教学是很有帮助的。为了增强学生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学会与人文明和谐的交流沟通,着力研究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误区,有的放矢地提出因应策略,使口语交际教学切实符合新课程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口语交际教学训练不能任意为之,要遵循训练原则,确保训练的实效性。

一、结合实际的原则

人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环境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每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俗话说,众口难调。作为厨师要做出一道适合让所有人口味的菜是不可能的。既然不行就只能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做出适合不同人的口味的菜。初中的语文老师就像厨师,要做出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口味要求的“菜肴”,一道“菜”显然不行,必须研究学生的不同需要、喜怒哀乐、特长技巧和不同的追求。比如有的学生“能说会道”,作为老师就可以发掘其口语交际方面的特长,可以让其带动其他学生进行主动交流;对于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做足思想工作,启发开导,消除其恐惧和自卑感,抓住时机显露其闪光点。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的工作方法就该不一样。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样,主要靠经常性的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形成,其具有梯层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我们应该根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有序的训练,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然后才是综合性训练。训练的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承受的具体能力而定。课程目标坚持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对于口语交际教学也是在这个设计之下进行的,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注重思维训练的原则

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虽然是一种言语行为的训练,但言语和思维是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是“大脑皮质上一种特有技能,此技能是以外在对象及其复杂的关系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推理和想象”。思维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之一。

在整个认识活动中,思维始终占着绝对的主动权,如果它自身能动活动的结果需要表达点儿什么,它将从储存着的词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再指使口腔音带等器官,给这些概念信息穿上语言这一物质外衣,发射出去。言语是我们所说的话,我们的任何一句话都不是没缘由的,都是通过思维运行后才表达出来的。你自己想下我们说话时没思考过吗?人在进行交际活动时的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口语交际的逻辑性,条理性和概括性。言语的准确,连贯,得体要求思维快速准确地思考和组织言语。因此,口语交际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思维训练的程度。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想象力,应变力和调节力。有意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恰当地传授一些思维方法技巧,从思维的各个方面如观察、联想、推理、归纳,分析、判断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十分重要的。

四、互动性原则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双向的行为活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个人与群体间的互动。他重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鼓励发展合作精神。我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五、实用味性原则

我们对初中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最终是使学生获得更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我们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口语交际是一种言语行为,其是要用在生活中去的。作为老师,在教学中浪费一分钟就浪费学生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这就是在间接谋杀学生。因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老师应给学生教实际有用的。同时,要注意有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许不一定是真理,但也有它的合理性。“兴趣是人们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老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去了解、发现和研究学生的兴趣点,抓住这个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有趣的东西才有可能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动机。

六、激励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