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十篇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十篇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54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育教育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校规模和在校人数都与普通中学大体相当。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了中职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因此中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要突出职教特点。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十多年,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与选择上进行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简述了中职体育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特性。

(一)健身性

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所谓健身性是指学生所从事的体育活动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能、愉悦身心的特征。通过体育的健身功能,培养青少年强健的体魄、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成为具有现代化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他们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今年上海市中小学将原来的《体育与健康》改为《体育与健身》,简单的一字之差却寓意深刻,它更强调体育课程的首要、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是指导中职体育教学的根本原则。

(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体育教学上尤为如此。中职体育实践课应选择锻炼价值高,有利于身体全面发展、学生兴趣浓厚、体现学校专业特点的运动项目。目前绝大多数中职体育教学模式选用普高体育教材,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中职没有必要完全上普通中学的教材。有些中学阶段学过的内容也不适合中职继续学习,如跳高、跳远项目,学生对这些重复性教材缺少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因为这些技术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几乎没有影响,另外从体育教学的角度讲改变一种错误的动力定型相当困难,我们不能把有限的课时白白花费在改进技术上。锻炼价值高,趣味性强的项目易于接受,当然不能以学生意愿为准,教材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主体考率。一般说,竞技项目和现代流行的项目多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调查,将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然后按教学计划将这些运动项目安排到每一节课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尴尬场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新生刚入学我们向学生公布我校近年已开设的体育项目,并向学生征求喜爱的项目,力求做到我校开设的运动项目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课的快乐。

(三)实用性

中职体育体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与掌握的运动技能,走出学校以后,他们仍然能够有条件不间断地开展下去,达到学以致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健身项目的大众性、普遍性特点。近几年,我校已向苏南、上海输送千余名毕业生,笔者通过问卷回访毕业生表明:中职生工作之余可以开展的体育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舞蹈、健美操、健美、瑜珈、武术等。这为我们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实践证明,在苏南一些企业,我校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本单位体育活动的骨干,组织指导本单位职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这主要得益于学生在校所学习了一些实用的体育技能。

(四)专业性

所谓专业性,就是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技能训练;从而体现中职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专业性,为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做准备。为此体育教师要联合专业课教师研究、分析确定专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活动特点及岗位对体能的适应能力的要求,从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生物力学、以及体育相关理论学的高度将体能素质的发展要素定位确立依据,设计训练手段,选择相关教材和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并在体育教学中加以实施。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可谓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笔者曾深入研究中职学生所学专业与所需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这种专项身体素质对学生以后的从业非常有帮助。例如,计算机专业是中职学校的热门专业,科学研究表明:长期从事计算机操作,容易引起脑神经疲劳、视力下降;且人体长期处于坐姿,脊柱处于压迫状态,造成肩酸背痛和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我们要通过体育课的开设,特别是一些针对性的身体练习,如头部、颈部、腰部的健身操以及向学生传授倒立的技巧,提高与专业相关的身体素质,可以很好地防治上述症状。

另外,中职体育教学针对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职业所需要的身体基本能力的训练,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

(五)终身性

终身体育的教育的理念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中职是“终身体育”实施的中间环节,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需要在校期间的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体育教学贯彻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中职体育教学的意义更加深远。我国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2-3年的学习,使他们走向社会成为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学生毕业即就业,以后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终身体育理念,使中职体育教学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在1-2体育普俢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与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使每位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掌握一两项科学的健身方法,并坚持开展下去,为终身体育锻炼与娱乐打下坚实基础。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篇2

关键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教师特点任务

一、前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体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大,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变,教材质量逐渐提高;体育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学习的成功改革经验,这主要归功于参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

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主体――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方面的特点

教师是课程实践的核心人物,他们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同样,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中也起着核心作用。他们虽然在教育及体育方面的理论水平不及体育学科专家,但却具有体育学科专家没有的优势:首先,他们与学生接触更广泛,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日常交往行为,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其次,他们掌握了体育课程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而这正是体育学科专家所非常缺乏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育教师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体育教师工作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完全地执行课程专家所编制的方案,而是应该在一定具体的现实条件下,从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对有限的课程资源作无限的探索。因为影响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不仅受学生主体需要的制约,而且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在体育课程方案的实施中,不能也不可能复制或照搬课程方案,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创造过程,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学校条件、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度调整。为了保证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他们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2)开发成果以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主,开发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

与体育学科专家不同的是体育教师开发的主要成果不是体育教材,而是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或者说是如何实施体育课程的具体方案。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时刻面临着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如何根据课程要求选择课程内容;第二,如何使所选择的课程要求适应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第三,如何将课程内容通过体育教学来具体实施,实施的具体目标、程序、步骤、方法、形式是什么等。这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环节,即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内容调适和体育课程内容应用。这三个基本环节的连续推进,每一步都涉及资源的开发问题,都必须以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由于体育课程实施的环节是连续不断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也是连续的和动态的,而且每个环节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成果,反过来又为下一轮体育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只要体育课程实施不结束,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活动就不会终止。

(3)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与专家之间的合作是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方式。

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并非独自探索,他们除了要接受体育学科专家的指导并与他们合作外,还要与本校或外校体育教师等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体育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学习,其合作的基本形式包括对话、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座谈会、专题讨论、协作研究课题等。无论采用何种合作方式,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放性的交往越理想,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实施的效果就越明显。体育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是我们期待的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但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专家是否愿意、有无时间参与合作等。

(4)课堂教学既是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途径,又是推广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

课堂既是进行体育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平台,又是推广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体育是在课堂实践中所开发的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都可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来检验效果、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有些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如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实践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没有师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互动与交往,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2.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任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找到了一条理想的途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开发程度和范围将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体系和载体,形成了“专家设计课程、教师教课程、学生学课程”的模式。这不仅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手脚,使他们变成了固定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传授“机器”,而且使得最宝贵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被白白浪费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将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模式,充分释放出体育教师的“能量”,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人”。

(1)对体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体育教材也是如此,虽然它是体育学科专家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和一定原则编写的,但要进入体育课程成为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还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次和多次开发。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的二次加工过程,实际上需要解决以下几个矛盾:第一,使体育教材内容具有适应性,即使体育教材能够适应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二,使体育教材内容问题化。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未知的热情。第三,使体育教材结构化,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知识和身体练习的基本结构和要素,知道事物之间的关联,并能举一反三。第四,使体育教材内容生活化,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他们的学习起点,使教材回归生活。

(2)积极开发特色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开发成果系统化。

除了体育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开发其他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特别是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各种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适应性和操作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将这些开发的内容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并争取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材。

(3)要重视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更加关注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所谓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就是指隐藏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里的那些关于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以及学生人格(心理、性格、社会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隐性课程内容也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将体育课程内容中隐含的、不确定的课程内容开发出来,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它们直接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有些内容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学生集体智慧的象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不仅应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同时还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效地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4)总结与反思体育教学活动。

有些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当这些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时,则出现了很多问题。有时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也很吃力;有时课堂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学生学无所得,课堂教学如“走马观花”。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因此,体育教师除了重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成果外,还要学会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自我总结与思考,要善于通过课后教学记录、与他人交流教学心得、自我反思等,从实践中总结出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各种经验。只有这样,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当然,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外,还要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如体育学科专家、学生、学校其他课程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如业余体校教练员、运动员等。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尽量“人尽其用”。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篇3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编写

当下的体育新课改中,对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与开发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促进体育课的改进来满足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如何促进体育学科教材化以适应不同水平段学生的学练水平;如何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运动为广大儿童、青少年健身锻炼和身心健康服务;如何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练水平和需求,选编和开发适宜的体育校本教材教学内容;如何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切的体育教学方法,都成为各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共同关注的问题。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与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虽然学校及学生有一定的体育基础,但如果直接将现代体育项目的内容生硬地编入教材,并分解到小学、初中和高中各水平段进行教学,无论对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来说,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教学也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顺利进行。因而,我们在选编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将竞技体育技战术进行教材化和游戏化处理;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找准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设立“跳一跳、摘得到”的学习目标,设置更适合各学段学生学情和学习水平的学习内容。一定要注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以培养兴趣、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

我们编写校本教材的目的是根据学校场地条件、教学特色,尽量照顾学生兴趣选择,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术,以便供学生终身享受锻炼,但并不意味着就放弃自身素质的锻炼。在分项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的专项体育兴趣逐步地转移到对身体素质练习上来。这种转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移,也可以说是体育意识的一个升华。只有这样,编写体育校本教材才可能起到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作用,在巩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是,根据中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专项教学,选编部分简单易行有利于身体正常发育、增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专项的练习,以兴趣带动学生练习,以练习促进体质发展,避免单调、枯燥的练习项目出现在校本教材中。

二、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练习有机结合

在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我们根据各项教材的难易和特点、学生的基础和运动能力、教学目标总体要求和层次划分,结合新的要求,在体现练习与理解的先后、主次、程度等方面有所选择,区别对待,形成符合实际的多种结构形式的指导关系,并作为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

三、避免教材内容复杂、重复

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借鉴原有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材排列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不作多余重复排列,使教材朝着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和社会性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真正掌握必需的体育专项技术、技能。在提高其锻炼兴趣性的同时发展了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够终身受益。

四、着眼于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

一所学校有没有特色,首先要看它有没有正确而独特的办学目标或者说是教育哲学,国家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规定只能是一种最基本、普遍、原则性的要求,不可能照顾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特殊性。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差异,给学校一个空间,从而根据师生的特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校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来确定学校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校本课程开发,其核心理念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为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必须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注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调动教育共同体(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以学校传统项目为基础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形成学校体育特色。

五、注重体育课程教学的灵活性

传统体育教学大纲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表现在教材的使用周期性长,一本教材可以延续用十多年,几乎没有怎么变化过,并且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划一、死板,也就是说当前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比较陈旧、老套,体育教师只一味地按照死板的课程内容上课,没有了自主性,高中三年只需要建立三个模块,而没有从学生的需要、从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从本地的特色出发,体育教师只要重复这三种模块安排就可以当好体育教师,完全制约了体育老师的作用,不能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似乎其它学科的老师也可以来上好体育课,那我们以后体育教师还有什么用!体育课程的开发正是朝着打破这种惯例方向发展,将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大纲,让体育教师根据当地学校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自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让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更具灵活性。

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层次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意识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篇4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新特点;选用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6.009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式由实验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实施阶段。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并对不同学习水平的每个学习方面都设置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还分别添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加强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对体育教师的指导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要准确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1.1构建了基于大课程观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编排中,通常以运动项目为主线来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这种做法便于体育教师围绕运动项目来设计体育教学,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体育教师把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进而片面地把体育教学演化为运动项目的教与学。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的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这一变革意味着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由单一的教材观转向大课程观的嬗变,全面渗透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有助于促进“三维健康”目标的整体达成。

1.2进一步平衡了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性和灵活性

新世纪课程改革伊始,一线教师普遍感到比较迷惘的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因为《课程标准》(实验稿)仅仅列出了内容标准,这给体育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也使得习惯了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一线教师有些无所适从。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适当加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习方面提出了相对明确的内容要求,使得体育教师选用教学内容时有例可循。

例如,随着初中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能的增强和体育学习经验的增加,他们逐渐具备了学习一些运动项目技术及运用技术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学习目标下编制了兼有指导性与灵活性的教学内容要求(参见表1)。

1.3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体育教材的简单执行者,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例如,《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运动技能包括六大类,即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六大类中,每一大类包括若干运动项目,每一运动项目中又包括多种运动技能,因此,尽管新的课程标准在每一大类运动中都例举了许多的项目,但这是“例举”,不是要求“必学”,主要目的是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大类运动中的项目进行选择,选择后的某一项目中应该教什么技能,怎样教技能,完全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决定。[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是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但需要体育教师在准确分析本校具体课程情境和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2选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1处理好学校特色凝炼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凝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事实上,体育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校具有特色地选用和持之以恒地凝炼,正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在深圳市龙岗区某九年一贯制学校,游泳、乒乓球、跆拳道是其校本教材,凡是这所学校初中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掌握了这三项运动技能。也就是说,游泳、乒乓球和跆拳道是这所学校的特色项目。在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初中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真正体现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理应处理好学校体育特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2.2处理好竞技运动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关系

以奥运会竞赛项目为代表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这表明了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因而不少国家都以奥运会项目为基础来构建本国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体育课程深受竞技运动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学生毕竟不是运动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动机和目的与运动员存在很大的差异。[3]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一方面要精选深受初中生喜爱的竞技运动项目,对它们进行教材化改造,使之适合初中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武术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因为这是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分别独立作为运动技能学习两大类别的出发点。

2.3处理好学生身心健康与中考体育成绩的关系

“健康第一”是新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其内在意蕴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新课程积极倡导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观”,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协调发展的同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仍然是体育教学所要关注的焦点。[4]事实上,初中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任务是体育中考,为了扭转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全国各地普遍把体育纳入到中考的范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提高中考体育成绩自然是初中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绩效评定和职务晋升。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提高中考体育成绩并不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要求体育教师要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3结束语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明确了“以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思想,这在为体育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必须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如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及重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初中体育教师还应在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内容的运动实践性、健身性、娱乐性、可替代性和非阶梯性等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37.

[2]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与分析(二)[J].中国学校体育,2012(05):14-17.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现状;原则;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笔者通过这几年教学改革的实践,对体育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方向和思路。教改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在吸取原教学大纲的精华的基础上,增加符合课改精神的新内容。让学生得到更多更好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为终身体育奠定好基础,使学生全面地健康成长。

体育教学内容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作为教学要素的体育知识与体育实践的内容,如,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微观的体育教学内容是指在构成体育教材的各个单个项目组成的教学内容。而本文的研究重心则放在微观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即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

一、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研究

1.教学中竞技味道太浓

由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长期受前苏联教学模式和我国近20年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不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能力有差距。教学中往往受规则和技术的制约,如在跳远教学中,由于考核规定学生必须在起跳板起跳才能计入成绩,在跳远教学中就加入了“助跑”踏跳技术的教学,而“助跑”踏跳技术无论从跑的姿势和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来看都是不实用的,以规则方式纪录的跳远成绩来评定学生跳的能力是不科学的。再如,“拍球走”成了“运球”,“走步”限定了学生拿球走动的自由性等,使好动的孩子被限制在篮球规则的框框中,而没有体验到篮球运动的游戏性和快乐性,使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接受对体育项目规则的限制而背离运动项目。

2.非体育性教材的涌入

由于新课标取消了体育教学内容具体的规定和指导,而地方也没有及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因此各级教师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不断地发挥创新思维,创造出各种不同内容的教学题材,创新项目名称,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但同时也导致了不少非体育性教材涌入,如魔术、电子竞技、、多米诺骨牌、劳作等,在体育教具和器材方面也出现了生活物品及其蔬菜和水果进入课堂,诸如扁担、箩筐、扫把、南瓜等。这些课程内容的选择使体育课的性质和教学性质发生了蜕变,也使体育教学设计出现了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

3.缺少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的加入

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和某些传统教学理论的偏差,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的确存在教学内容单调、没有趣味,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这和其他学科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也和不断提高技能的要求不相吻合,因此在客观上显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少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4.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有时选择的教学内容难度过高,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有时选择的教学内容太容易了,学生不必努力就可以轻松完成。这两种情况都达不到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如,有的教师在“水平四”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的水平目标的指导下,选择了8×50米往返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我们知道8×50米往返跑比较适合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显然是降低了难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这样选择教学内容的教师只注重了练习的兴趣,没有考虑运动项目的难度和锻炼效果。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研究

1.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1)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我国的体育教育中一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竞技体育的趣味性比较差,要求学生的运动水平比较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各异,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会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满足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健身、健美、终身体育的需求,全面考虑学生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真正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

(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水平差异

一个人完整的学龄阶段可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但每个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的特征都是不同的,因此选择课程内容要考虑各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因素。

小学低、中年级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在该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不应出现完整、独立的运动项目。低、中年级的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可选择游戏或一些基本运动。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是学生的青春发育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都开始逐渐成熟,所以应当以独立的运动项目作为基础来分类。这里的运动项目是指作为体育手段的独立的运动项目,它可以来自竞技体育项目,也可以来自娱乐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和生活体育等。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机能更加成熟,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因此,教学内容就应该具有一定的专长,体现出更高难度的特点。高中阶段除田径为必修课程内容之外,其余系列可由教师或学生选择。

(3)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可行性和可评价性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们必须重视其开发、利用的程序完整性和系统性。其中,尤其要注意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实施利用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可评价性。可行性就是所开发的体育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符合教师的教学能力,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学校所具备的条件。可评价性就是指根据课程内容制订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只有当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具有可行性和可评价性,体育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4)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建立在大纲的基础之上

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合理的、科学的,它是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科学性的体现,对我们当时的体育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而新课标虽然强调尊重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新课标应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和辩证地吸收其内容,改革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开拓和合理引进新的内容。

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1)重组运动项目,改革竞技运动项目

我们在安排课的内容时要重组那些纯竞技性的项目,我们要从简化异化竞赛规则和挖掘运动项目内容的多种功能两方面着手。通过教材内容的结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场地器材的改革竞技运动项目。简化复杂的难度大的运动技术动作,使每个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就能掌握,并且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根据课程目标对这类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进动作的结构,辅助游戏、比赛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人物,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练习,不受各种枯燥的技术练习和动作结构的要求限制,激发运动参与、体育运动乐趣。因此,同样是“跑”这个教学内容,在小学的教学中就可以创设“开火车”“送动物出游”等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地练习。而对于排球的教学,以往我们总是像培养专业运动员一样进行教学,大量的实践花在垫球、发球等基本的技术动作练习上,忽视了让学生体验排球运动本身的乐趣,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上普遍畏难、厌学情绪。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教学内容改造一下:可以采用软式排球作器材,减少练习中对学生身体的伤害,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改变比赛的规则,采用小场地、低网,降低练习难度。修改比赛规则,废除三次必须过网的规定,只要排球不落地就可以继续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标准化”场地和器材。如,在小学安装标准化篮球架,那小学生几乎不能使用。如果我们能在篮球场安装不同高度的非标准篮球架,运动场上将会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身高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篮球场地进行运动。在排球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将网调整到适合学生的高度,那么学生在类似扣球等技术动作时就会乐此不疲,在快乐中享受体育。

(2)开发各种体育资源为教学所用

①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根据体育校本课程目标合理地选用课程内容。不同学校在选用校本课程内容时应全面分析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遵循简便易行的原则。例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把街舞、轮滑、网球、跆拳道、棒球、橄榄球等新兴项目作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选用这些课程内容显然不太现实。杭州市余杭区西北偏远山区的獐山中心小学,利用学校周围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山林、置身于田野、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大自然中,不断的探索、考察与反思中逐渐形成了“松树林”“竹林”“茅草地”和“大田梗”等活动板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内容。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校本课程的大力开发是体育课程内容的来源之一。

②新兴项目的开发

未来的体育课程内容在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现在和将来生活的需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健康的运动项目,并注意挖掘这些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

除了改革竞技体育项目之外,我们还要增加一些对身体素质要求不高,稍加锻炼就能起到健身作用的新兴体育项目,例如,搏击操、街舞、体育舞蹈等这些社会流行的运动项目,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有些竞技类的项目,如田径中的短跑,极少有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以短跑为锻炼身体的方式。因此,要把新兴的项目引进到校园,让他们走进课堂。

③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其特点除了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和健身性之外,其中还有不少可以借以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当代学校体育值得开发和利用的。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大多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技巧。如,放风筝、滚铁环、捉迷藏、荡秋千、划旱船等,更能创造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会环境,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中还有不少传统保健、养生知识。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等,都有益于学生保健、课外健身运动和心理调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生理、心理的差异进行保健内容的选择。

④隐性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

隐性体育课程就是指隐藏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那些关于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以及学生人格(心理、性格、社会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隐性课程内容也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将体育课程内容中隐含的、不确定的课程内容开发出来,呈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3)体育游戏教材竞技化

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并能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任务及其结构特点,恰当、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更好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做法上,可将教育体操、舞蹈、基础体力和游戏这些学生喜欢的内容统一起来,并形成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以健身为主的运动项目体系。体育教师在确定了体育课的标准,并按年龄阶段,确定了各阶段的学习重点。然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内容或由游戏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竞技运动项目。注意目的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和增强体质的,而不能为游戏而游戏。

(4)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利用

学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资源,因为它们直接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有些内容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学生集体智慧的象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不仅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同时也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过程。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效地发挥体育的功能。但这不意味着体育课程以将来的社会生活为定向,贴近社会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

(5)课堂上生成的内容的挖掘

体育教学课堂空间的广阔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运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就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非预设性、非线性、开放性等方面,要求教师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方式的非预设性,教学路径的非直线性和教学内通的开放性等。课堂教学活动本身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生成了动态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下):教学内容的规定性、评价、文本内容与形式[J].体育学刊,2007(4).

[2]黄国良.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体育师友,2005(5).

[3]杨正刚.大自然,我们共同的乐园:獐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及体验[J].中国学校体育,2006(4).

[4]郭建明,张小芬.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2007(8).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内容 改革直接原因取向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各高校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并优化组合同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内容。”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更多地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产生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受到,教学内容不仅影响教学计划的贯彻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而且对教材的编写与实施也非常重要,因此,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研究,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体育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因及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取向进行探讨,以期对一线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目前在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南于学者自身对体育教学内容认识的角度不同,定义也不相同。毛振明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等,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材的意思基本相同。”金钦昌定义为:“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和各种运动动作。”陈建绩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指的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总体系。”笔者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是针对体育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各种体育理论与运动活动的总称。

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直接原因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浪潮迭起,其动作之大,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正在形成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大致说来,就是为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而努力。如今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目前各国都在加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力度,我国也积极响应,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步伐,通过不同途径应对教学改革。体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与社会有着紧密的关系和联系。学校体育既要依附于社会发展,受社会发展诸多要素发展的制约,又要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关系到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是将培养人的运动能力、接受体育教育思想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过程。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形成的重要基础,因为在此年龄段的大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对待事物有了独特的见解,对体质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会主动学习对自己身体健康有益的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是为他们将来毕业后继续从事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试想,如果教学内容选择不当,将来他们离开了正规的学校体育教学,再想实现终身体育的延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是影响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原因。

三、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取向

(一)突出思想教育,注重道德修养。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体育必须根据体育的自身特点,把思想教育的道德培养努力贯穿和渗透到整个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实现育人的体育教育任务。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正是完成育人的体育教学任务的过程,所以体育教学内容应注重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勇敢顽强、开拓进取等良好品质,以促进社会友爱和文明作风为切入点。而且,通过选择这些突出教育思想,注重道德修养的体育教学内容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关心体育运动;对体育产生兴趣,并有目的地探索体育的真正意义,促使大学生去经历复杂多变的情感体验,增强耐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逐渐形成从身体到精神的同步教育。

(二)注重生活性,为学生未来着想。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载体,是人类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源于生活,更应高于生活,是对生活内容的选择和提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已经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保障,已经不仅仅是运动员的事,从儿童到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已经逐年增加,正是人们意识到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良药”。但是学生未来的生活内容很多,对体育教学内容取向而言,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之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断利用在学校所学的体育技术和技能来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其体质,增进其健康,为社会更好地服务。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考虑学生的基本特点并遵循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性。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学生的生理特点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是首先考虑的因素。教学内容的难易、比重、顺序和定量要求,都要符合学生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发展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而且应该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性别不同差异很大,尤其女生,对许多内容不是很感兴趣,可选择一些健美操、韵律操和舞蹈等。男生可多选择激烈的竞争性较大的活动。另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还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尤其是项目的选择要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不能选择一些没有基础的项目直接教学,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篇7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根据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1、“嵌入式”教学法

把与职业岗位有关的身体素质练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到普通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去,使体育课在完成锻炼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等任务的基础上,对“准职业人”进行必要的身体训练的教学方法。

1.2、专门性教学法

开设专门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合理选择与职业活动相近或相似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的目的在于借助体育项目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1.3、职业实用性运动项目教学法

根据职业活动对身体姿势、身体状况的具体要求,选择在操作方式或身体能力方面与职业特点相似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的方法。职业实用性运动项目不仅符合职业活动的要求和特点,而且可以预防职业活动对身体状况和姿势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1.4、拓展训练教学法

拓展训练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中,它可以培养员工适应环境、克服困难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相互了解信任、团结协作的能力,还可以增强个人勇于挑战、不畏艰难实现目标的勇气和自信心。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难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中实现,所以合理将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引入到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中,更能够贴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达到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以及熔炼团队的教学目的。

1.5、职业实用性体能训练法

主要针对“准职业人”在未来工作过程中身体活动的特点来改造原有的体育教学项目与内容,或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身体练习内容,达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能更好地适应职业活动中将要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效果的教学方法。

2、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评估结果的好坏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所以说要想客观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要随着教学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可以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不应该只考虑学生的运动成绩,而是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

3、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实际方案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改革与方案的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三段式”的教学形式与“被动式”的接受与学习指定内容的单一课程内容结构休系,以社会发展、就业岗位需要和学生综合发展为出发点,积极构建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学科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行的立体化课程模式,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平台,架构新的课程体系。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方案以个性化为基本的设计思路,它所依据的是高职院校的性质和特点、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与水平以及学生的体育基础等。

3.1、开始阶段

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目标。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诱导性教育,课程方案的模式是职业实用性课外体育俱乐部或职业短期培训班。具体方案如下:一年级体育基础课教学;二年级进行体育选项课教学;“第二课堂”开设职业实用性课外体育俱乐部或职业短期培训班。设立一年级基础课教学、二年级体育选项课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并存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大课程模式。

3.2、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强化性教育,课程方案的模式是“3+1”即:选修课+体育俱乐部(含职业实用性体育)。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强化性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在一、二、三学期实施选项课教学,整个选项课采用开方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来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掌握一至两项锻炼身体的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在项目设置上,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场地等情况灵活设置。在第四学期实施体育俱乐部(含职业实用性体育),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增加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可以某个专业作为试点,如“护理专业实用形体礼仪体育俱乐部。

3.3、成熟阶段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篇8

关键词:体育教材;非功利性;美学特性;技术特性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7-0078-03

ontheConstructionofaestheticCharacterofphysicaleducationmaterials

CHaiJiao,HeiJinpeng,JianGLijia

(physicaleducationCollege,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JilinChina)

abstract:SomeLimitationexistsinSimplytechnicalStructureanalysisonthecontentofmaterialsthroughanalysisonthecurrentphysicaleducationmaterials'contentanalysis.thepaperputsforwardthatphysicaleducationmaterialsareattachedimportancetothecharacteroftechniqueandaesthetics.meanwhileitdiscussestherelationbetweentechnicalcharacterandaestheticcharacter.thegoal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Shouldberealizedpreferablythroughorganicconnection.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materials;nonutilitarian;aesthetics;techniquecharacter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特别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内容的分析是体育教学设计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同样强调了这项内容。应该说,对教材的分析过程,促进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对我国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各种体育教科书中对于教材分析主要从运动技术结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下述内容:“把握某项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和难点”。[1]本人认为,在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背景下,学校体育的教材分析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结构角度,还应重视体育教材内容的美学特性分析,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加符合学校体育的性质,更有利于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1对体育教材内容进行技术结构分析的局限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掌握一定种类与程度的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其它领域目标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掌握运动技能是核心目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非常重视对运动技能类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难点的分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顺利地掌握某项运动技能。但从学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角度分析,这种单纯从教材技术结构角度进行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大多数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并不是为了取得优异的竞技成绩,而是为了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这也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本质区别。因此,如何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形成练习兴趣、最终使运动技能成为自己的终身体育手段,是我们分析教材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单纯的考虑教材技术结构、细节,显然无法引起大多数学生保持对某项教材兴趣的持续性,毕竟他们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目的不是参加竞赛,当然我们不否认运动技术结构分析的必要性,但如何提炼出统领教材技术结构的特性,维系学生运动技术学习的兴趣,是我们目前没有处理好的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是否还应该寻找体育教材的其它特性?体育教材的哪种特性能够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锻炼兴趣与热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能力。笔者在对美学基本原理与学校体育教材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亟需建立起体育教材美学特性体系,对传统的教材技术结构分析进行有效补充与完善。体育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同时这种美又是一种特殊美,体育美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美,“它既是体育运动中学生作为一种客体在活动中的反映,又是体育运动中学生作为一种活动的自觉创造,体育美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2]美既是客观存在,又是主体的感受。美的客观性体现在体育运动中存在着美的因素,而美的主观感受体现在不同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会产生对该项运动独特的理解与审美体验。

2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研究的价值

2.1学习方式变革对体育教材提出的研究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活动,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学理论更多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方式,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制约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思维等素质的发展。因此,本次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传统的对教材分析过程主要从教材的传授角度展开的,如教材的重点、难点等,而枯燥的运动技术很难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意欲,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的深入研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同项目的特性与审美体验,学生们自然会产生对教材探究的动力,进而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2体育教材理论本身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研究的需求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学校体育主体内容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我国对体育教材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更多地从运动技能的结构展开分析,没有很好地研究各项教材从竞技运动走入学校后如何使之适应学校的特点,缺乏对分析各项教材特性的深入分析,制约了体育教材理论的科学发展。虽然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竞技运动教材化问题,但研究的深度还有所欠缺。相比之下,国外对体育教材特性的研究比较深入、系统,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在充分研究体育教材技术特性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体育教材特性中的美学因素,可以说是对我国体育教材理论研究本身的完善与发展。

2.3学生厌学现象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提出研究要求

当前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比较严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而不愿意上体育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然造成学生厌学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不能回避的是我们对体育教材本身的研究还不够,当学生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变成一项硬性指标来完成时,其功利性特点非常明显。正如康德所言:“审美具有愉悦性,他认为,愉快有三种,快适的愉快、善的愉快和美的愉快。快适的愉快是生理上的,善的愉快是道德上的满足,二者都具有功利性,只有美的愉快是无功利的。”[3]而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掌握技能,这种无功利性的学习显然会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我们体育教学有责任引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3美学与体育教材的结合点――非功利性

美学与体育教材能够有效结合源于美与体育的本质及特点。二者能够有机结合的契机是“非功利性”特点。“美”的最大特点即非功利性特点,即对于个体而言,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体验是没有功利性的,尽管有时这种非功利性审美的结果可能会达到某种目的,但这种目的是伴随而生的。为了更好地理解美的非功利性特点,我们下面通过朱光潜先生关于审美的生动例子加以说明。“如对待一棵古松,木材商、生物学家、画家三者之间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木材商看到古松会立刻思考它的商业价值,生物学家看到古松会立刻辨认它的树龄、所属科目等科学价值,只有画家会从审美的角度去考虑这棵古松的美学特点,如何把它的美通过画笔展现出来。”[4]显然上述三种人中只有画家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棵古松的,而木材商与生物学家都是从功利性价值观出发的,他们是体验不到古松美的。画家对于古松的欣赏是非功利性的。虽然审美是非功利性的,但也可导致最终的功利,即可以达到某种目的,但这种目的是派生作用,而不是初始作用,即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如当画家通过绘画描绘出古松之美,精美的画卷通过拍卖可以获得金钱,又实现了功利性目的。体育教材实质上同样具有非功利性特点,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赋予了太多的功利性,如我们长期以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恰恰过分重视了学习运动技能的功利性,如经常告诉学生学习体育是为了增强体质、达到考核标准等等。也许建立在这种功利性基础之上的技能学习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因为学生对于这些远期目标是没有兴趣的。而从美学特性角度进行教材分析,实质上是让学生在无功利性基础上学习运动技能,体验运动乐趣。同理,学生如果能够真正体验到某项教材的美学特性与乐趣,会深深被该项运动所吸引,最终会更主动地学习运动技能,更好地达到掌握技能、增强体质等目的。我们发现,体育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的学习兴趣同样需要从美学角度理解。斯宾塞在游戏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非功利性的思想,他认为:“一切肉体和精神的能力及其所伴生的,都是以某种最终的功利性为目的的。但是唯独游戏和审美活动是以非功利性为特征的。[5]我们体育教学中要追求的正是康德、斯宾塞所言的无功利性的愉快。综上所述,体育教材与美学具备结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需要,体育教材本身蕴含的美学特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开发。

4体育教材技术特性与美学特性相互依存

我们提出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的重视与构建,并不是否定体育教材的技术特性,而是强调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提供帮助。二者之间应该建立起怎样的关系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1技术特性是基础,美学特性是目标

首先,体育教材美学特性要建立在技术特性基础之上,运动技术特性是基础,美学特性是目标,只有掌握了基本技术结构后才能更好地实现美学特性。同时,美学特性对技术特性起到统领作用,只有建立在充分理解某项教材美学特性基础上的技术结构分析,才是更加科学有效的。实质上,学生们在追求教材美学特性目标过程中,必然会更加重视技术特性的学习,因此,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的追求不但不会削弱技术特性的重要性,反而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技术特性的学习兴趣,二者会相互促进。

4.2二者层次有所区别

其次,二者在层次上是有区别的,教材的技术特性更多地在课时计划中体现,而美学特性主要应在单元计划中体现。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一节体育课中同样包含着美学要素,美的种类十分丰富。日本对体育教材特性分析比较值得借鉴,如以体操教材为例,“垫上运动教材所追求的技术特性是前滚翻、侧手翻等单个技术的要领,这些单独的技术同样存在着美学要素,教师优美的示范正是体现出了技术美特性,而作为单元所追求的美学特性是根据学生自己掌握的各项垫上技术进行创意组合表演。”[6]这也正是垫上运动的美学特性之所在。本文所强调的教材美学特性并不是指侧手翻等单个技术美,而是作为一项教材或某个单元的美学特性体系。再比如跳箱运动追求的学习乐趣不仅仅是跳箱的技术方法,跳过更高的高度,还要追求身体姿态美的表现力,以及各种富有创意的跳箱方法,这些正是跳箱运动的特性。可以说上述内容中跳箱的方法、高度等是我们传统教学中追求的技术结构特性,而身体姿态美是技术美学特性,而各种富有创意的跳箱方法则是综合美学特性的体现。总之,体育教材的技术特性与美学特性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4.3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的种类

体育教材内容的美学特性如同体育教材内容本身一样,难以系统地加一分类,其一是体育教材种类繁多,其二为美学理论本身的复杂性,但笔者还是尽力将体育教材美学特性进行初步的分类,尽管这种分类并不是很严谨,但目的在于能够给读者提供思考的视角。

4.3.1创意美型教材

主要指体操教材各个项目学习过程中,如单杠、技巧等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创意、组合各动作,从动作衔接的合理性及创意进行审美评价与体验。

4.3.2表现美型教材

主要指舞蹈、健美操等各项教材,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合理组合,由身体表现出美的感受与体验。

4.3.3配合美型教材

主要指集体项目教材中学生练习时的战术配合,如篮球、足球等运动,学生们追求的是技术的创造性与判断力,追求一种团队间的默契与战术的合理运用,这也应该作为该类教材的审美评价基础。

4.3.4极限美型教材

主要指田径、游泳等对体能要求较高的教材,学生们学习这类教材时需要指向自我的身体极限,每一次自我提高都是该类教材审美体验过程。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内在乐趣,显然从美学角度分析教材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对某项教材的审美体验恰恰反映了教材的内在特性。

5体育教材美学特性有待开发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学论与体育教学论已经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而现阶段需要我们关注更加微观层次的体育教材分析的理论,而当前的体育教材、教法等理论还是从技术结构角度出发的,亟需进行完善。我们注意到,某些专家开始注意到这一变化,如有学者提出了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理性”这一概念,“指出每项教材都有独特的学习原理,”[7]但没有明确指出学理性包括哪些内容。本人认为体育教材的美学特性研究是对“学理性”的具体化过程之一。以往我们过多地重视体育教材的技术特性,而忽视了美学特性。今后我们在研究某项教材时不仅要分析其技术特性,还要分析其美学特性。这项工作需要多领域的专家及体育一线教师、学生等合作研究,才能更加准确地发掘出来。本人认为,正值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之际,特别是新《课标》正在进行修订工作阶段,应充分考虑到体育教材美学特性体系的开发,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指导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中要渗透美学因素。当然,在体育教材美学特性体系的开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什么是美、什么是体育运动美、体育教材美学分类等问题是至今没有定论,而这些问题又是相互关联的。体育教材的种类繁多,其起源、美学特性也不尽相同。如身体美的特性、运动技术美的特性,个人活动与集体项目美学特性区别等众多课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本人这里抛砖引玉,望更多有兴趣的同仁致力于此领域研究,不断推进我国体育教材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于素梅,等编著.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67-187.

[2]邵纪淼,等编.体育美学、体育摄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7.

[3]陈望衡,著.当代美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社,2007:41.

[4]朱光潜,著.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0-55.

[5]李醒尘,著.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42.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篇9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类别,工作形式和工作环境等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根据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预防“职业疾病”教学内容构建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体育;职业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1.026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跃居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都处于生产、服务第一线,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1]。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各职业岗位劳动强度密集、负荷加大,导致工作人员都有不同的“职业疾病”,这些职业疾病的出现给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如何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更好地为学生职业生涯服务;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教学模式[2]。为此,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未来从事职业岗位所需的身心素质及将来可能会出现的“职业疾病”入手,构建适合预防不同职业疾病的教学内容,实现终生体育目的,延长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服务。

1研究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等文件;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考察、专业老师交流及职业岗位技能调研,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支持。

2研究结果

2.1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工作种类与工作特点

根据专家访谈、实地考察和岗位职业技能调研,把工作时的身体姿态相对地分为五大类:伏案类、站姿类、交往类、工厂车间类和户外类,这个分类基本上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相吻合[3]。分析和总结了各类别的工作特点、身体机能需求和易患职业疾病。具体内容见下表1。

2.2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工作的环境

本次调查主要是在花都、增城、从化和佛山等工厂企业实地考察和调研,理工科类高职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多数在工厂车间、户外类工作,而文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坐办公室的较多,这对不同性质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很重要,要根据各自院校的特点有序推进教学改革。

2.3预防“职业疾病”教学内容的构建

2.3.1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高职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即为职业岗位服务性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4],发展学生与职业岗位劳动相适应的身心素质和职业能力。构建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各专业岗位服务的特点及工作方面的实际需求:(1)类型:伏案类、站姿类、工厂车间类以及户外类;(2)做功特点:动作的近支点远支点、幅度大小、速率、强度、力量、协调性等;(3)环境:平原、高山、地下、噪音、化学污染等;(4)职业疾病。

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人体机能影响不同,不同的职业对身体机能要求也不同。比如,一个技术熟练的老油漆工,他的工作效率可能比一些年轻人还高。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定位在发展专业所需的职业体育能力素质,为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服务,突出预防“职业疾病”。

2.3.2根据职业需要构建教学内容

由以上的依据和需求,针对各职业岗位对身体机能的要求,预防职业疾病的需要,尝试构建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具体内容见下表3。

2.4教学内容的实施对策

2.4.1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课程标准与选择教材

随着人才劳动市场需求的增多,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也相应增多,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不同的专业岗位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也有不同[5]。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选择必须与专业课教师互相沟通,了解专业课教学内容及要求,观察专业劳动的特点,分析职业劳动所需要的体能及职业疾病,开发和选择职业实用性体育教材,促进学生终生身心健康。

2.4.2确定教学模式

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开设的规定,结合高职院校学制时间的特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计为2年[6]。具体开设模式见表4。

2.4.3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

当前,我国体育院校培养的人才与高职院校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脱节,多数教师在大学期间学习传统体育项目,针对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职业身体训练和体能需求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滞后性,为了适应高职体育教学的要求:(1)各大体育专业院校要转变教学理念,为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2)教师要有不断持续学习的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素质,尽快适应高职实用性体育教育的要求;另外,学校要鼓励和培养青年教师,组建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团队,以科研成果提升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质量。

2.5通过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预防职业疾病

不同的职业岗位,工作形式和特点都不同。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多数从事简单劳动,工作形式的总体特征:动作机械性、单一性和反复性,长期这样工作必然会导致身体姿态变形,骨骼、肌腱、肌肉和韧带劳损等职业疾病,缩短职业生涯。高职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按照专业岗位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分析专业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以实用性为基础,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适当地增加体育保健内容,通过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达到预防职业疾病的目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谭丽清.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9(5):87-89.

[2]孙永梅.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高职体育课程[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4):112-114.

[3]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73-974.

[4]徐志刚.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8,15(7):75-76.

[5]吴慧倩.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8(3):110-112.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烈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呼唤身心健康的人才资源。为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开始从体育教学改革的狭窄圈子走向整体的体育课程改革。然而,面对体育课程教学时数的大幅度削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定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存有争议。因此,以什么尺度或价值取向来选择和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研究的热点。我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方法,结合国外相关课程研究成果,提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期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性质与目标定位

2002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尽管《纲要》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对体育课题的性质进行专门的规定,但这些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把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来对待。

我国的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实用、实干型的人才为已任,因此,更注重学生毕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使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但多年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并没有同其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只是机械地套用《纲要》中提出的主要适用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即泛泛地强调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没有围绕学生的职业特征进行目标定位。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现实困难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除了体育课程目标没有反映出人才的培养特点外,还存在着以下一些现实的困难:

1.体育教育思想落后。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思想和观念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应了时代需求,但造成人才培养的片面性。其后果是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不利于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这种思想的存在,阻碍着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创新。

2.体育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发展特点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等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教学硬件、软件上受到严重的束缚。

3.体育教学时间分散多变。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为三年,按照体育课程标准的规定,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三个学期,但更多的院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安排了两个学期的体育教学课。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灵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多,实习、设计、实训次数多,占用教学时间长,体育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常被分割成不规则的2―3个时段。再加上高职示范性建设专业更加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专业知识学习和实习实训课时进一步延长,体育课时愈来愈少。

4.用人单位的需求误导。目前,用人企业的功利性较强,部分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一般只注重学生的业务能力,几乎忽略学生的体育能力。在这种需求导向的扭曲下,学校对学生的体育评价被视为可有可无,学生学习体育的态度和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与中学相比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愈来愈边缘化。

三、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

课程内容设置是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是课程价值观和目标的具体反映和体现。从理论上讲,课程目标越是能揭示学科知识、反映社会发展与学生的需要,就越能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基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性质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我认为,高职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应把学科知识、社会发展、专业特点与学生需要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1.精选学科知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并强调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体系,认为学科知识这一价值取向的基本使命是传递文化。体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近些年来,随着“终身体育”教育的兴起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众多的高职院校进行了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逐步形成了以运动项目为依托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现行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计划,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如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游泳等,学生真正用于学习每个体育项目的时间非常有限,很难系统地学习和掌握1―2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更体现不出高职体育课程应有的特点和作用。因此,怎样从大量的体育课程内容中精选出适宜的教学内容,将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具体落脚点。

2.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求不仅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内容,而且成为课程选择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然要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滞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战略的实施、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繁荣为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重视当代社会生活对课程内容设置的影响,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必须考虑的问题。

3.考虑专业特点。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性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应把体育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未来不同职业的发展方向,教会学生掌握各种职业实用性的身体训练方法。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设计多类体育课。如,根据不同职业的身体活动特征(伏案型、站立型、综合型),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走向,设置发展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项目(发展职业体能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与职业劳动相关的体能、职业病的预防与体育保健康复方法等内容),采用“两至三项主项带其他副项”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在某一类型的专业中,主要学习两至三个有显著作用的项目,提高该类型专业学生的职业体能和身体素质。同时为了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选几个相关项目进行训练。这样既可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又可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4.尊重学生需要。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要是全面的、有层次的和具体的。全面的需要,即学生的个体发展对课程内容产生的全面需要。例如掌握动作技能需要、审美需要、表现自我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升学与就业需要等。有层次的需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具体的需要则突出表现在对课程内容的排列既要有助于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又要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感到能接受。但实际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往往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忽视了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和体育经验等,致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在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呼唤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下,尊重学生的体育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体育教育思想落后、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体育教学时间分散多变、用人单位的需求误导等原因,体育课程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重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须以精选学科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考虑专业特点与尊重学生需要为基本价值取向。建议高职院校在改革体育课程时,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开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知识教育、技能掌握、能力增强、体能提高和习惯培养,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华.论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J].1999.5.

[2]胡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n],20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