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学检验课题研究十篇医学检验课题研究十篇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53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篇1

关键词:转化医学理念医学检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99-01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由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工作的医生共同合作,实现临床问题和基础医学研究内容的双向调整和共同发展,使基础医学研究真正发挥作用,解决基础与临床脱节的现象[1]。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也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医学前沿学科,是作为医学学科群中最容易实践转化医学的专业之一[2]。因此,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的指导医学检验课程教学成为目前高职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方向之一。

一、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医学教育承担着面向城乡基层培养医学相关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必须结合我国高职医学教育的特性,调整培养方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包括医学检验在内的高职院校各学科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不利于理解理论和进行实践操作,容易出现基础与临床脱节的现象[3]。一方面学生对基础医学的实际临床指导意义理解不深,进而在进入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后又对一些临床现象不能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释和理解。另一方面在进入临床工作后不能把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回归到实验室去验证和探讨研究。

二、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医学检验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转化医学的学科化过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培养和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科交叉型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要突破的瓶颈[4]。基础研究领域迅猛发展使医学检验学与多学科、多领域相互渗透交叉,理论与应用的紧密联系是检验学科众多分支发展的重要特色。转化医学正是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紧密结合,其核心内容是指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向临床应用,同时把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再反馈给实验室[5]。因此,医学检验的主体是检验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转化的有机结合。

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检验教学改革思路

在医学z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转化医学理念,注重教学内容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强调教学内容的临床化,把真正用于临床的理论和技术引入教学当中,让转化医学理念在教学和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加强教师转化医学理念培训

转化医学理念要求多学科、多专业交叉配合、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医学检验课程的教师树立转化医学理念,积极参与转化医学的理论培训和平台建设,积极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新知识,增强对临床检验新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具备“基础-检验-临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应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积极培养高素质的转化医学检验教师。

2.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指导课程教学

在检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渗入转化医学理念,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往复,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在授课内容上以疾病的临床症状和意义为先导,融合其发病机制,侧重于临床检测技术的运用。在授课形式上注重采用pBL模式和案例式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主线的特点。

3.以临床教学为契机,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指导教学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验医学,是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的结合与扩展。应充分利用临床检验应用的契机,基础检验与临床检验的沟通,强化转化医学理念指导课程教学。整合学校基础检验教学与附属医院临床检验资源,同时开展专门的病例讨论课并增加临床实验操作课时,注重以转化医学理念解释疾病临床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更好地开展基于转化医学理念进行医学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在医学检验课程教学中不断深入转化医学理念,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地融合与渗透,从而有效解决基础和临床脱节的现象,提高医学检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医学检验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参考文献

[1]游颜杰.pBL模式与免疫学检验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4):71-72.

[2]游颜杰.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免疫学检验pBL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15,5(5):70-71.

[3]游颜杰,张勇.pBL教学法在免疫学检验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继续医学教育.2015,29(5):23.

[4]黄琼坚.转化医学模式下探讨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J].转化医学杂志,2014,3(4):249-251.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篇2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洋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篇3

【关键词】卫生检验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33-01

1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1.1课程改革

对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大体有七个方面:职业价值、科学基础、交流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信息管理、批判研究。如果要让一个学生具备全部的作为一个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就要进行全面的教育,帮助完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将医学各个专业都集中到一个公共平台上,并通过扩大课程学习时间,开展医学伦理、食品安全与技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的医学知识结构。

1.2优化专业课程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卫生检验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开设的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课程中,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扩大专业门数和增加专业课学习时间。卫生检验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到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卫生所、检验局等单位上班,学习阶段所获得的专业知识,要能迅速的适应工作,对检验设备的操作要熟练,在学习期间就要以培养基础扎实的宽专业口径的实践型人才为目标。

1.3构建多学科体系

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构建以预防医学为主、医学检验为辅,革新专业技术兼顾的综合课程体系:

1.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食品与营养卫生学、社会医学等,

2.医学检验:血液检验、临床血液学、临床检验基础学等;

3.职业卫生评价:临床与职业医学检验、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与监督学、职业医学与职业生生。

1.4教学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培养出优秀的检验人才,就要采用多样化的、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让学生有探究式的思维,就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再发现过程,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更多的师生互动空间,将讲授式的课堂变成启发式和研究式的课堂。实验教师要做好实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问题,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习者。

2构建教学体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2.1改革实验课

调整实验课程的教学时数,让实验课的时间达到理论课教学时数的两倍以上。改革教学内容,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应用性和设计性较强的综合实验。将卫生检验相关的工具书的查阅和使用方法教给学生,

2.2改革考试方式

实验课程的考试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

1.基本技能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实际配制,仪器操作等能力,在实验小组内随机抽选考生,增强团队精神。

2.实验成绩:把实验的每个步骤做详细评分要求,借此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打造高水平的检验人才。

3.细节成绩:操作者仪表、台面布控、实验室卫生等项目都是考察内容,要培养学生对细节工作的重视和细心的工作态度。

2.3引入新技术

卫生检验工作中的技术在不断发展,实验内容要根据新的动态趋势和学生实际工作所需来设立,引入一些新的技术,更新实验项目,对课程设计不断优化。

2.4全面开放实验室

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体系。教学设施、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检验专业因为对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实验课的学时不够是没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开放性的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如细菌形态观察等实验,一次显微镜观察给人的印象不深,往往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检验医学实验室如果全面开放,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安排,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3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

3.1参与课题实习

让学生参与到教室的课题研究中来,或者和疾控中心一起制定专题实习计划。选择一批医院作为教学基地,与医院一起选拔一些高水平的教师来带队,选出专门的负责医师,制定技能考核项目,让学生在日常实习中有充分的实际操作机会,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在原科室学习。这样严格的实习,会让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对临床工作的认识,体会到检验工作对临床医生诊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态度。

3.2基地实习

安排学生到相关疾控检验中心实习,由基地带教教师指导学生的相关研究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来做研究,并要独立撰写论文交上,这样的实习,针对性很强,能让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能力

4.1加强课外学习

一些兴趣小组,讲座或者其他形式的课外学习,学生都要积极参与,从不同角度去学习专业技能,还要掌握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通过多渠道了解专业新方向和热点。

4.2增强教师资格审查

对一些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指导的教师的资格进行审查,保证由具备资质的老师来担任重要工作。教师在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中,要给出国内外研究热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可行性论证。教师的科研能力强,带出的学生科研能力才会强,只有在学生实习期间,对实验过程、技能考核等每个环节做好把控,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并且学生的研究工作要独立地做,问题要自己解决,教师只是给予适度指导,这样不依赖老师才会有创新。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篇4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08-01

pBL法是1969年美国医学教育先驱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训练学生逻辑推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1-3]。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增加了很多教学方法,但在教授学生相关专业知识时,往往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4]。本研究探索pBL教学法在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与检验技术》课程所起的作用,为医学检验教育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韶关学院医学院2011级医学检验中专班及2012级医学检验中专班作为研究对象,2011级医学检验中专班58人(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法,2012级医学检验中专班64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法,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根据本章节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与学生互动少。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教师讲解为辅,引导学生由产生问题-思考问题-查找资料-相互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认真听讲-发现不足的学习过程,每章进行一次pBL教学模式,占用3个课时。《生物化学与检验技术》课程共15章,每章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行一次操作和理论小测。

1.3效果评价

采用综合考核表、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自制的学习自主能动性调查表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综合考核表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各占100分[5];学习自主能动性调查表主要调查学生独立思考、查询资料、相互讨论、整理答案各个过程所用的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因n>30,组间比较用u检验,p

2.1综合考核表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试得分和操作考试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表一综合考核表结果(分,x±S)

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学习自主能动性调查表

实验组独立思考时间、查询资料时间、互相讨论时间及整理答案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二)。

表二学习自主能动性调查表(h,■±S)

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三个层次(本科、大专、中专)中,属中专层次的医学检验教学工作难题最多。因此,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突破[6]。本研究采用了pBL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发现,实验组理论和操作考试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pBL教学模式在中专层次医学检验专业的《生物化学与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虽然统计结果显示p均小于0.05,两组学生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并未小于0.01,所以无显著差异。可能原因有学生基础较差,pBL教学模式实践时间较短,加之《生物化学与检验技术》课程内容复杂难懂。作为一名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定要重视这些问题并将解决这些难题做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兴趣是学生的最大动力,任何一门课程,要想让学生学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最关键的[7]。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师应发挥的是主导性而非主体性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依赖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8]。医学检验人才以“培养素质、提高能力、勇于创新”为先导,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论,错误让学生析,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9]。集以上优点于一体的pBL教学模式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其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符合现代教学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训练学生逻辑推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本研究证实,pBL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这在表二中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查询资料时间、相互讨论时间、整理答案时间得以体现,实验组在四方面的学习时间均多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5且小于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pBL在调动我校医学检验中专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neumannJa,ForsythD.teachingintheaffectivedomainforinstitutionalvalues[J].JContineducnurs,2008,39(6):248.

[2]张国伟,周杰,等.pBL+LBL教学模式在《动物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818.

[3]李宴,李玉凤,等.pBL教学法在精神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4):Ⅶ.

[4]李庆华.医学检验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生物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研究,2015,(2):291-293.

[5]唐玉红.pBL和LBL双轨教学模式在免疫学检验实验课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与研究,2013,28(1):49-50.

[6]杨建宏.浅谈中职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4:160-161.

[7]李玉会.FLaSH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教学研究,2015,2(下):30-34.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篇5

[关键词]检验仪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方法不断改进,检验仪器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大量先进的实验仪器进入医学实验室。同时,临床诊断对实验室结果的依赖不断增加,使得对检验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1]如何培养出掌握牢固基础理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检验仪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变得尤为重要。[2,3]

二、课程现状分析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主要针对光谱分析类检验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自动生化分析仪、荧光光谱仪和原子光谱分析仪)和临床检验常规仪器(流式细胞仪、血细胞分析仪和尿沉渣分析仪等)的检测原理、仪器结构、仪器的操作及维修进行讲解。[4]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掌握常见的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使用方法,熟悉检验仪器的分类、性能指标和评价以及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了解检验仪器的发展趋势,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5]但是目前医学检验仪器教学在满足本科教学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与行业新技术脱钩对国内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主要教材进行调研发现,多数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许多内容特别是典型检验仪器介绍方面的内容显得较为陈旧,与目前市场上的仪器检测原理及操作维修等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对光学、电学内容介绍很少(比如电子元器件、光电传感器等),往往难以激发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此外,从实验条件看,实验教材也不适合。[6]

(二)实验平台需要完善目前教学中的实验是利用已有的检验仪器对血细胞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基本操作,但是这些实验没有与学生工作时所涉及的检验仪器的设计、维修等内容相结合,没有体现出专业特点,所以学生对检验仪器的检测原理和仪器结构难以形成清晰的概念,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三)教学方法需改进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其特征是“传递—接受”,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建设目标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把本课程建设成为教学资料完整丰富、教学手段及方法先进、具备网络教学功能、教学效果优良并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为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1.教学资源建设。包括针对本科生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的修改和完善,以及编写与目前行业新技术新仪器紧密联系的医学检验仪器讲义。2.实验教学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室检验仪器,建立适合本科生的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操作手册。3.教学方法创新。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中融合进新的教学法,创新性地引入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ning,简称pBL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team-BasedLeaning,简称tBL教学法)。4.师资队伍建设。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和将行业的技术专家邀请到学校对老师进行培训,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到校外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

四、课程建设内容

(一)教学内容建设1.结合本院情况制定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等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和电子教案,并制作一套完整的教学课件、习题库和试题库。对本课程的教学文件特别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的修改和完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根据学校学院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组织课程专家和教师进行讨论,制定课程标准,使学生明确学习和训练目标、内容、方法、步骤以及学习资源。其次,根据课程标准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制作新的教学大纲、电子课件、试题库和习题库。最后,尝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借助学院网络平台,将本课程的电子教学资源上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2.制作和收集能够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素材如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并尝试进行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发展趋势。3.教学组织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即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后设计为专题任务,学生根据任务目标以及知识点等进行自主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并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二)教学条件建设在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体系中,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定位为在完成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综合应用课程阶段之前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前续课程为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传感器,为后续综合应用课程和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服务;因此所学所用教材和内容要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还要求学生对行业发展状况有所掌握。1.教材使用和建设方面。编写适合本校定位的与目前市场检验仪器紧密结合的医学检验仪器讲义。考虑到应用型本科学生既注重技术技能又注重理论的特点,基于课程标准,讲义应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医学检验仪器检测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理论部分将对现在所用的针对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进行综合、裁剪,并通过调研增加一些新方法。二为检测原理的应用分析,即典型仪器的介绍。这方面可通过对目前市场几大巨头检验仪器生产厂商的设备以及科研文献进行调研,获取市场上以及目前最新的检测原理、仪器结构及仪器特性参数等内容,选取适当的内容加入新编讲义中。同时,调动学生对行业调研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分组,对不同类型和厂家的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型号、价格、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展示,同时可将学生调研报告整理后作为扩充性的教学资料。2.实验平台。实验平台的完善方面,整合教研室的实验设备,以模块化的方式(tBL教学方法)重新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对各类仪器的拆装,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的原理、结构、维护和保养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满足本科生培养要求,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本课程目前没有较合适的实验指导书,一般是根据实验室已有仪器和课程讲解以及ppt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内容相对较少,较少涉及仪器维修操作部分。由于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大型设备价格昂贵,实验室只能配备基础性仪器设备,对实验室不具备的仪器设备的内容没有相应的视频或仿真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因此,针对本科教学的要求和目前平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①采用项目化教学。按照仪器种类,将仪器的分析、使用、维护及维修进行模块化设计,模块下边又分为各个学习任务,分解以前实验中难以一次完成的实验内容。②根据实验方法编写实验指导书。③建立实验仿真平台。除正常操作血细胞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之外,对于只有一台的大型设备,采取教师演示以及视频演示、学生观摩学习的方式。而对于没有的设备,除了视频演示外,对于一些原理特性测试可充分利用仿真资源,比如对光电特性测试等内容。④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目前与希森美康及奥普医药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增加学生对希森美康仪器及奥普poCt类仪器的安装、操作和维修模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让其更明确学习目的,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针对课程特点,在实验课程中采用t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结合传统的LBL教学方法。采用pBL和tBL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保证传授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同时,树立一种新的教学价值观念,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习者创造性学习能力。医学检验仪器属于一门应用实践性学科,需要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不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优化传统的LBL教学方法。适当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比如讨论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pBL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的tBL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整合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比如LBL法可以弥补pBL法在基础知识教授方面的缺点,而pBL方法可以弥补LBL对学生积极主动性培养方面的缺点,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综合素质和对所学知识应用的能力。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使学生能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完成知识体系重构。微观上如图2所示,对于一个教学任务的宏观实施如上文图1所示。

(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高标准的师资队伍是一门课程高质量教学的保障。目前本校检验仪器课程的6位教师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其士学历4人,占67%;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7%,是一支高学历的青年教师队伍。团队研究方向集中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疗电子仪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和课题研究十分契合。医学检验仪器不断更新换代,教师的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更新和扩展,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建设起一支教学精英队伍,需要从多方面去努力。1.组织教师参加学院培养目标的相关学习,讨论并制定课程标准,参与整个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建设,在整个过程中必然得到很大锻炼。2.举行课题组内教师讲课比赛,相互学习和改进,进而参加学校乃至更高级别的教学比武。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扩宽理论知识面,掌握科学前沿的专业知识。3.邀请企业家和医院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增加教师到企业和医院学习的机会。

五、总结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培养创新型医工结合人才离不开检验仪器课程的学习。本文基于此目标,根据学校和专业定位,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检验仪器课程建设的分析、思考和探索。课程建设后,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教学质量将登上一个明显的台阶,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和社会职业竞争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耿建,等.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建设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001):62-64.

[2]曾照芳,等.《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8,007(010):1031-1033.

[3]陈文成,等.《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平台建设初探[J].南方医学教育,2013,000(002):20-22.

[4]侯艳,等.“互联网+”背景下《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v.20(15):207.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篇6

关键词: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理科;医学检验专业;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14-03

我国于80年代初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能够胜任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专业人才。通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培养方式多样化、层次和学制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如三年制的大专、四年制的理科和五年制的医科培养模式等[1]。四年制的理科培养模式由于其学科性质和学制的条件限制,在学科建设和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课程多、学制短和任务重等问题,使得理科医检专业学生的医学素质受到了影响。为此,结合我校四年制的理科医检专业教学情况,通过多年的工作探索和尝试,成功建立起了一套较为成熟、教学效果好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对提高医检专业学生医学素质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也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实际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和培养医检专业人才的专业要求。

一、当前我国理科类医检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更新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和蛋白组学领域中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临床检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医检专业所用的教材更新速度慢,跟不上新型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步伐,某些已经在临床上淘汰的技术和方法依然在理论教材上存在,而某些新型的、先进的科学检测方法却没有写进教材,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显得陈旧,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新型技术的敏感性。同时,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医检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实践应用型学科,不仅仅要学习医学检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修订教学大纲,与现代检测技术发展相适应。

(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不相适应,某些实验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

理科类医学检验专业由于受其学科性质和学制等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学时少,授课内容多,学习任务重的情况。由于课时紧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某些课程相当一部分内容无时间讲解,学生处于“走马观花”的境况,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实验课中,实验内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综合性、连续性实验较少,多数实验仅仅为理论知识的验证。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存在不协调的情况,理论课所讲的知识点没有在实验课中得以实践,而实验课的项目内容严重滞后,与临床检验工作需要脱节。在实验课上主要学习的是一些的手工操作方法,这些技术方法的操作、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的准备均有实验指导教师完成,学生只是在机械性的重复过程,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验教学效果差。同时,实验室内学习的实验操作方法被近年来出现的自动化电子仪器设备所代替,学生对于这些新型仪器设备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学生“学而不能用、用而没学”的局面,素质培养受到了影响。

(三)受学科建设的影响,实验开出率低,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

由于理科医检专业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因素,实验室软硬件设施配备跟不上,仪器设备陈旧,技术方法简单,实验条件无法与大型医院检验科条件相比,造成了许多实验内容无法实践,学生动手机会大大减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医检专业技能。同时,实验教学经费紧张和优秀实验师资缺乏也制约着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下拨的实验经费不足,使得实验开出率不高,造成学生锻炼实践机会少。实验教学工作中缺乏临床优秀的指导老师,实验师资队伍梯度不合理,这些因素大大制约着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建立综合性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结合理科类医检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无论理论课教学,还是实验课教学,教学效果均较好,现将具体的实践措施阐述如下:

(一)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结合理科医检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新修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理论课的授课与实验教学衔接起来,使实验教学成为巩固和吸收理论课知识的过程,同时把理论课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分单元,与实验的教学工作紧密连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在保证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上,调整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增加实验课时,力求二者比例接近1:1,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此外,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场景录像和远程现场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素材和视听工具,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课上,加大外部具有丰富临床检验经验人员的聘请工作,增强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将实验教学转移至临床检验工作中,在检验工作中学习实验技能

医学检检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教学工作必须和临床实践工作融为一体,在实践工作中教学,在实践工作中学习[2]。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有意识的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学习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将实验教学工作与实际临床检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医院现有的大量的样品和病料,使学生将临床检验工作变成实验课学习,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是大有用途的,不仅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没有出现在学校实验室条件下,无心轻率、应付实验学习的情况。将实验教学工作转移到临床检验工作中,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检验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社区服务检验工作,拓宽学生实践渠道

利用我校三个附属医院对不同社区提供定期服务的活动,积极引导医检专业学生参与进来。针对不同社区、不同人群,我们分批、分阶段的开展了不同项目的检查服务,包括传染病的普查(乙肝、艾滋病)、血糖检测、血型的检测和三大常规的检测等内容。利用这些服务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科学正确的解释社区居民的各种疑问。社区服务活动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了学生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养成了“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的真情服务医学品质[3],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工作关系打下了工作基础。

(四)凭借指导教师的课题支撑,增设实践学习的第二课堂

除在临床工作中、日常生活中增加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外,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情况,增设了实践操作学习的第二课堂[4]。不同任课教师具有不同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部和各类省级课题项目,任课教师积极的把学生纳入到本课题的实验活动中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锻炼的空间,不仅延长了学生的实验学习机会,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科研创新的优秀素质。在实验学习的业余课堂上,不仅在时间上对学生开放,更重要的是在空间和实验内容上也要开放[5],使学生敢思考、敢动手。与此同时,在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还注重学生对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培养,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操作技能。

(五)抓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衔接好学生身份的变化过渡

毕业实习是培养医学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过程,该阶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业务能力,巩固专业思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6]。为此,在学生学习的第七、八学期,重点抓好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勤学好问,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虚心的向指导老师和优秀的检验工作人员求教。在教师的传、帮、带引导下,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检测技能,还要重视学生严谨工作作风和高度医学责任感的培养,做好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渡工作。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开题,如何进行科学设计和研究、如何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等,所有指导工作皆在为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科研意识。

三、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对医检专业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作用分析

(一)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医学专业素质

采用已经建立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方法,连续三年对我校2007、2008和2009级医检学生进行了比较研究。每个年级设立两个班,每班人数相等,其中一班为常规的教学班,该班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另一班为改革班,该班的教学采用已建立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进行,在期末考试后,进行理论课成绩和实验课成绩的统计比较。在分析理论课学习效果时,统计两个班的学生成绩,计算各个班的优良率。通过对两个班理论课成绩优良率的比较[7],改革班的理论课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其优良率提高了约10%百分点(如表1)。

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实验成绩的提高更为明显,实验成绩的计算采用操作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上课成绩相加[8],经过比较分析,改革班的实验总体成绩较普通班成绩提高近25%百分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明显高于普通班(如表2所示),医学专业素质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通过与学生的座谈交流,学生一致认为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二)提高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下,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从事科研的浓厚兴趣。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的检验知识和技术方法外,而且还养成了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进行专业研究论文的写作水平和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医检专业的本科生能够在《现代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医学检验杂志》和《临床检验杂志》等专业性的期刊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三)全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将实验教学工作与实际临床检验工作结合,使得学生早日接触临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养成科学谨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和抓好毕业生论文设计工作,培养了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养成了踏实务实的科研作风;通过日常的社区服务工作,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提高了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多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运作下,不仅使学生加深加快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且着重提高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创新意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满足实际临床工作需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文莉,涂植光,康格非.对目前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1,14(4):19-21.

[2]黄辉,郑峻松,邓均.医学检验专业开展系科结合模式教学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4):393-394.

[3]陈莉.开展社区老年医学服务,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3(26):400-401.

[4]林丽,任安经,袁文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医学生素质与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7,6(5):420-421.

[5]周盈,周祖寅,尹益民.开放性实验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0,2(23):333-334.

[6]聂继盛,牛侨,田琳.抓好预防医学专业毕业专题实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6):606-608.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篇7

[关键词]医学分子生物;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医学检验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伴随着探究技术的提升和人才的培养。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已与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众多领域交叉、融合,是提高探究技术水平和人才质量的一门重要学科[1],因此,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院校,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目前,我校仅对医学检验专业和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开设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本文总结了一些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希望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人民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主要特点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基础学科,以核酸和蛋白质为研究对象,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对临床疾病进行诊断,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短短几年,无论是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阐明,患病风险的预测与评价,还是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医疗的开展,都愈来愈依靠和依赖分子生物学[2],常见检测内容包括微生物检验[3]、肿瘤诊断[4-5]、遗传病诊断[6-8]和人体各类免疫疾病[9]等。

临床中应用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項目很多,但目前学院针对医学生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实验项目有限,例如小鼠肝组织Dna提取和保存,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核酸,pCR技术等。然而,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传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仅结合学院现有的条件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项目,内容陈旧,技术简单,缺乏临床结合,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将分子生物学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我们作为国家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医学分子生物学重视程度的增加,这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学生应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设计实验紧密结合临床,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2目前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2.1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设不足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21世纪研究的新兴学科,主要以核酸和蛋白质分子为研究对象,对实验室的条件和设备的投入要求较高,然而目前学院对分子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通常与其他学科共用实验室,实验环境达不到标准,仪器共用、陈旧且破损,使得分子实验不能顺利开展;分子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结果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分子实验试剂和耗材均需进口,价钱昂贵,在实验试剂和耗材使用方面不能满足人人均有,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实验,降低了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积极性。分子生物实验均需要低温高速离心,为了提高分子实验结果的成功率,低温高速离心机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必备的,且每个教室最少配备一台低温高速离心机。在核酸电泳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溴化乙锭(eB)或其替代物染色,而溴化乙锭为强致癌物质,因此,实验室需要设置eB专用实验台,避免学生操作不当引起实验隐患;对于核酸电泳结果均要在紫外灯下检测,紫外灯下不利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也不能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结果,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学院应在学生教室配备多媒体,将每个实验结果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为了培养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创兴型人才,学院应该加强分子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单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相应仪器和耗材的采购应给予大力支持。

2.2实验用品准备不规范

分子生物学实验对试剂和耗材洁净度高,且试剂名均为英文,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在学院的开设时间较晚,现在从事分子实验耗材准备的老师专业和英语水平有限,在实验试剂、耗材和仪器准备过程中空难重重,且准备不全面,影响实验的顺利开展。为了促进分子生物学实验顺利进行,降低实验准备中试剂和耗材的损失,实验室或代课教研室应对实验技术老师进行规范性培训,如Rna提取过程中使用的吸头和离心管均为无Rnase,学生实验开始前应组织实验老师了解实验条件的严格性,在口罩和手套配备齐全的基础上,将吸头放置配套的吸头盒内,而不是随意将吸头倒在一次性手套上,这将误导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实验严谨性的认识。学院也可以相应的引进分子生物学背景的实验技术老师从事教辅或教学工作,这对于分子生物学实验顺利而准确的进行起到重要作用。

3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心得

3.1完善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和指导手册

分子生物学是跨越生物、医学、农学乃至药学的一门新型学科,优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开设离不开与相关专业的紧密渗透[10]。目前我院仅对医学检验专业和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发展方向设计实验内容。只有结合学生的专业才能更好的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目前教学中,只能依据实验室的环境和设备的变化,结合教学老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开展一些简单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而忽略了结合学生的专业开设特色的实验内容。由于固定的实验材料和内容多变,没有完善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手册,这使学生对即将做的实验毫无头绪,降低了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2建设师资队伍

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的使用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与教学老师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具有紧密的联系,也是确保良好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们生物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老师分别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学基金、省级教育厅课题以及校级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且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具有较扎实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巧妙灵活的为学生设计相关的分子实验内容。但是分子生物学内容和技术更新换代,学院可以提倡或执行“送出去,引进来”的政策,让教师得到全面的提高,让学生拓宽眼界享受先进的知识课堂。

3.3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技术学科,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了解的并不多,所以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均表现为消极,应付的心态。导致学生对分子生物学不重视态度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了解到分子生物学在临床或是研究生生活中的重要性。目前,我们教授的学生为大三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思考能力,对自己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规划,为了提高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重视程度,学院可以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单位,比如医院,检测单位或是一些科研机构,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了解分子生物学的中重要性以及操作过程的规范性;也可以举办学生经验交流会,让学院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实习的学生或者读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分享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分子生物学由衷地热爱。

3.4增加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课堂教学已成为理论课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验教学中应用的较少。分子生物学是通过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11]。其内容抽象,枯燥无味,实验结果无法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12]。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难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和过程通过动画、幻灯片和视频等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大肠埃希菌质粒的提取和检测,pCR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过程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快速掌握分子生物学知识。实验结果检测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检测的结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讨论,给出依据并提出相应的答案,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討论结果,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并给出正确结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教学结合多媒体展示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

3.5开放实验室

要想成为一名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同时也要具备活跃的创新思维。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实验室可以结合实际课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查阅文献,巩固理论知识,应用实验课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临床疾病设计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13-15],同时提高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兴趣和重视。在开放实验室期间,至少安排一位指导教师,既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这样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校仅对医学检验专业和医学实验技术开设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开放分子生物实验室,不仅让已学习分子生物学的专业的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实验课内容,也为其他医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创新平台。

3.6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

生命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分子生物学技术,目前学校的教师均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学生可以适当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了解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也为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将学习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结合临床设计实验,大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科研和教学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仅丰富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思维[16],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3.7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常规的实验成绩评定是根据学生提交纸质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定,然而,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不仅仅评定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同时考察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分析结果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将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成绩评定内容分为实验理论测评和实验操作技能测评,实验理论测评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内容的应用,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医学分子生物学并加深对分生生物学的认识;实验操作技能的测评: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经过观察实验课堂学生的表现,部分同学主动参与到实验课堂中,而其他同学仅仅是旁观者,通过实验成绩评定的改革,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自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4总结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篇8

现行的检验医学教材体系是根据“单学科叠加”思想构建起来的,所导致的教学时间钢性制约与教学内容无限膨胀的剧烈冲突。改革单学科叠加的课程模式,重构医学教育内容体系,重新评估和优化重组新型检验医学专业实验学课程,其意义在避免实验重复和将相关内容合并,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让学生能有较多精力学习更为重要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大专业观和科学创新思维观,为实验学分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1国内医学检验教育教材体系现状

医学教育时间绝对有限,教学内容却无限增长。医学检验教材体系同医学教材体系一样,是“单学科叠加”的课程体系,这种体系把医学科学人为地切割成若干个门类,各门各类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单学科叠加模式的课程体系非常关注每一门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研究的角度说这或许是它的优点,然而从教学的角度说则更多地暴露其缺陷[1]。因为,以学科为单元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服从此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可能已割裂了与彼学科的关系,兼顾其系统性则有可能陷入内容取舍上机械性,实现了各门学科的完整性则可能已经导致同一内容的多次重复。再者,当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引入,医学教育所能够做出的反应便是不断地增设新学科,增开新课程。人为切割且自成体系的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层层递进,使学生建立的是被教学进程所纵向规定的认知结构,不利于按医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去多维、多元、立体、综合的系统把握[2]。

鉴于以上分析,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时间的钢性制约与教学内容的无限膨胀,导致有限的教学时间不能承受无限的内容膨胀之重;二是实验项目是以课程学科为基础的,其形成结果必然是条块分割,重复设计导致课程实验无限膨胀,缺乏培养学生大专业观的设计;三是课程实验要求系统化、完整性,有限时间实验内容重复,创新试验无从谈起,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目前在全国检验界乃至医学界都已充分认识到它的弊端,都在做有关方面的探索,如有的学校把实验课分为实验理论课和实验操作课,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以论文形式书写实验报告[3]。有的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分为基本操作、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个层次[4]等等。许多学校在创新实验内容和开展创新性实验上都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总的看来,各课程学科都片面地站在各自的角度,致使实验教学改革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2新型实验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优化重组检验医学在校训练项目,形成检验医学实验学新课程,以有利于学生突破课程学科局限,树立大实验观和大专业观,自主创新实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

检验医学的主干课程有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和临床寄生虫检验等6门。计划教学课时700学时,实验课时几占一半,实验训练项目有200余项。改革研究后并不在要减少多少课时,主要是试图将各处分割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重组,压缩重复、演示和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实验设计增加具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实验比重,增加一些医学实验领域的高端实验的学习,增加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机会,增加提前接触临床的机会,腾出时间增加社会实践。多方位为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有时间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为此我们编辑出版了一本《简明临床检验实验学》,以此作为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基本教材,编写了与之相对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实实在在的一门实验学课程。

将在校计划训练实验项目安排为150项上下,占用15个学分(280课时左右),实行“6868”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4个实验教学模块,拟分别在第5、6、7、8四个学期内实施。

①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以临床基础检验的实验训练项目为主,计划训练60课时。比如:采血术、细胞计数术、制片术、染色术、读片术、比色术、测定术、培养基制备术、细菌分离鉴定术等。

②专业技能训练项目:以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血库、临床寄生虫检验等相关实验训练项目为主,计划训练80课时。比如电泳术、离心术、酶学检测、蛋白质检测、糖和脂类检测、电解质检测、血气分析、细菌学检验、血型和输血检验、出凝血检验、贫血检验、寄生虫有关检验等。

③现代技能训练项目:以半自动或自动化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临床免疫学检验等为主的实验训练项目为主,计划训练60课时。比如光谱分析术、层析术、抗体制备纯化术、酶标荧光标记术、pCR术、免疫功能检测、基因多态性检测等。

④自主创新技能训练项目:以自主选择创新实验训练项目为主,计划训练80课时。在学生在校训练的后期行课,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自己以为对以前学过的哪些内容有兴趣,可以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可以自主进入临床见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实践;可以为自己设计毕业论文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可以为学生设计指导性的比如骨髓细胞学检验、白血病检验、溶血病检验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自主或指导学习的内容。设计内容时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以免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新型临床检验实验学新课程的现实意义

新型临床检验实验学新课程的现实意义:其一、我们试图进行的改革研究主要的目的所在是在于打破课程学科界限,建立检验医学新的实验体系。即将检验医学的实验从各门主干课程中分离出来,经优化整合,形成一门新型检验医学实验学课程。其二、有利培养学生的大专业实验观,避免由于课程分割,在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工作以后,面对扑面而来的检验医学临床问题不知所措,无法应对专业体系中的互相依存的彼此关系。其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体系中,我们特别强调了自主创新技能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建构式学习和对学生大专业观、大医学观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四、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体系独立形成,不依附于课程,部分具有共性、雷同的实验实现了整合,不仅合理利用了教学资源,更重要的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扩大了学生的眼界,更广阔程度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其五、为实施实验学分制创造了条件。实践医学教学为本科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实验学分制势在必行,检验医学专业实验学单独成课为其基础。

我们的研究实践才刚刚开始,在运行中一定还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遵照医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去多维、多元、立体、综合的系统把握,改革一定会朝着有利于近于科学本质的方向发展,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会走向更深入,更贴切,更有利于医学检验新型实用人才的培养成长。

【参考文献】

[1]昝加禄,王风鸣.医学文化优化重组与医学教育内容创新[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1):63-64.

[2]昝加禄,孙涛,卢山,等.重要战略机遇期医学文化的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8:458-500.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篇9

theUnderstandingofteachingmethodReform

aboutmedicalprofessionalCourses

maoHuajie,wanGXiaochun

(DepartmentofLaboratorymedicine,XiangyamedicalSchoo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13)

abstractmedicalprofessionalclasshasitsparticularity.weneedtocombinewithclinicaltoreformteachingmethodaccordingtoitscharacteristicsthatfullymobilizingstudents'learninginitiativeandenthusiasm,encouragingstudentstothinkandanalyzeproblemsindependentlyandenhancingstudentsmasteryofknowledgeandselfcognitiveability,soasto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itwillreceivetwicetheresultwithhalftheeffortbyadoptingvarietyofteachingmethodssuchasinteractive,heuristic,experientialandautonomouslearningmethod.

Keywordsmedical;professionalcourses;teachingmethod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传统的讲授方式是老师要以教材为主“解惑授业”,因而大学课堂教学行为较单一,课堂气氛较沉闷,只注重知识从老师向学生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社会环境迅速变化的大背景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1开展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的学习过程,就是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积极发散思维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老师向学生的灌输过程。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开展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对社会各种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才。因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占有主体地位,其课堂活跃程度将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所以需要依据能否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来选择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医学检验专业旨在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要求掌握医学检验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与之关联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先进医学检验技术,具备初步的医学检验专业能力。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要突出与临床紧密结合。

1.1课堂教学

首先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按学科专业授课,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合应用,这其中包括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实践性教学法等一些常常单一应用的方法。在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时,教师应首先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采用难易度适中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联合多种教学方法使枯燥、抽象的专业课程的讲授变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教师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从而提高讲授技能。

例如: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按蛋白质代谢、糖代谢、脂类代谢分类,然后按疾病的生物化学结合临床检测项目展开;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细菌的生化反应、医院感染的监测、细菌、病毒等内容与临床疾病及检测相结合。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调动课堂气氛,一般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课与研讨课的方式,学生可以高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消化,学生通过课后进一步的自学并阅读相关文献来完成学习内容。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授课内容将难以实施,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基础,让学生放松心情尽情表达、探讨,更能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过程遵循参与性和主动性原则,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料都是围绕怎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而设量采取的,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锻炼自我认知的能力。

1.2留课后思考题或讨论题

留课后思考题或讨论题主要是针对专业课阶段进行的,所选题目是对所学课程的巩固与深化。主要是让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及知识面。

1.3讨论课

讨论课应与课堂教学的大纲相关联,参加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学生和教师自由地、直接地交流,其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形式可以是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内容制作ppt报告;可以是学生提问,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也可以是老师给出病例,学生需要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分析,给出可能的诊断,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相关检查等。通过开展讨论课学生可以自由结合、充分讨论、表现自我,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养成自主学习、综合思考的能力。

2“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专业性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医学生既要学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操作和技能,那么究竟我们应将学生置于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之中,才有可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最明智且最有效的做法是尽可能地让学生置身于所学专业的职业环境中去,接触、了解、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正是营造了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使学生经历了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内在联系密切螺旋式上升提高过程。所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不再划分理论课和实验课,而是变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于一体的课程教学,课程由同一教师主讲,直接采用实验室教学或医院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高效地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专业技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学单位必须具备与相关专业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实验环境。医学实验中心应具有足够的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投影仪、自动生化分析仪、荧光及普通pCR仪,显微镜、无菌操作台,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检验的教学图片等,从设备上为一体化的教学提供可能,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交替提供保障,满足一人一岗的要求。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检验医学相关的理论功底,同时要求上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科研和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具备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及科研能力,否则教师很难根据教学方案进行扩展,且难以控制教学过程,无法真正做到有问必答,融会贯通。为了增强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教研室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教师培养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到各大三甲医院检验科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学习,同时也采取了“请进来”的模式,努力引进医院的优秀技术员到学校做实验环节课程指导教师,协助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教师进行相关技术实践教学。通过一体化教学,学生在检验科实际工作中对医学检验相关知识的运用及实验操作能力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是符合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是一种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

政府、社会、学校、医院(企业)等应重视医学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大经费投入。如院系可以向学校提交申请书并就实验中心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经学校审核通过,专门给院系在购置仪器设备的款项上拨款。另一方面,学校和医院(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如可利用学生在医院检验科见习的机会进行现场教学;医院检验科在购买新的仪器设备后可以捐献一些不再用的检验仪器设备给学校实验室。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边学一边做,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相互转化。

3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原则

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原则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是由于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方法使得其慢慢淡化了。所谓医学专业的探究性教学,是指从医疗大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相应的培养计划和开设的课程,选择并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富有创造性地主动学习。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的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应该重新认识探究性原则的重要性。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原则重新得以重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这样的变化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规律的研究是不断深化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包含了多个层面的内容,包括观察现象、找出问题、通过阅读书籍或浏览网上资源对已知的定论进行全面了解,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数据对现有的结论作出系统评价,利用一些工具开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解释,结合现有结论进行预测并确定假设,考虑是否有更加合适的解释,定期进行结果的交流。

中南大学自2012年开始规定上课教师必须是副教授以上职称,这正是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要求,即要求我校的年轻教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按照一成不变的教材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求教师通过继续学习和努力科研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刻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水平,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探究性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创新性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经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一定会引起深刻的教育变革,特别是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这种改变还会对教学领域以外的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育工作者大胆地去改革和实践,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必将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展望

医学检验课题研究篇10

1.1研究对象

以我院中医药系中医学专业2012级和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2012级学生为对照组,2013级学生为试验组。其中对照组131名,男性48名,女性83名,学习诊断学的平均年龄(20.4±2.5)岁;试验组114名,男性42名,女性72名,学习诊断学的平均年龄(20.6±2.3)岁,2组同为中医学专业,且年龄、性别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20%,实践技能考核只包含检体诊断题目,在期末进行一次;试验组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修订授课内容和编排顺序;改变授课方式,将实践学时的比例增加到30%,实践技能考核形式包括平时实训课随机抽查和最终统一考核。在问诊部分培养学生标准化患者(studentstandardizedpatient,SSp),学生练习问诊,其中穿插视频短片、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模拟医患沟通的实战演练[2,3];在检体诊断部分强化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重点操作的具体流程,每次实训课同学互查,随机抽查评分[4];在实验诊断部分采用固有大病例的实验结果分析和仅给出临床表现,设置疑问开具化验单的训练方法;在心电图和X线部分,平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对常见异常图例进行抽查提问[5]。为减少试验中的混杂因素,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理论课和实训课授课教师相同、教材相同、对照组的实践考核题目纳入到试验组的实践考核题库,既往题目的考核评分细则不变,新的题目统一评分细则,试验组在最终考核中包含问诊(10分)、检体诊断(70分)、化验单分析(5分)、心电图和X线分析(共15分)各一题,检体诊断占考核分值的70%,总体考核的难度高于对照组。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最终考核及格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期末实践考核成绩(82±6)分高于对照组(7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