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准教学概念十篇精准教学概念十篇

精准教学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33

精准教学概念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课重难点教学方法突破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46-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

1、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初三的化学知识,化学概念是基础

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

1.2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3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

2、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初三化学是一门“理科中的文科”的误解,原因之一就是化学课本各个章节里的概念是知识的核心,是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学习要领、规律等方面知识的基础。这些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的重难点,需要学生大量记忆。多数学生停留在机械的背诵上,对于化学概念内涵,并没有做到理解基础上,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在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对概念学习感到难以掌握。原因在于学生阅读能力弱;认知结构脉络不清。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能效,通过灵活驾驭教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

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

3、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因“概念”而异。

3.1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一一一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

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

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lo2)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

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1)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矗e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精准教学概念篇2

关键词:概念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建构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颁布实施,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提出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观点。新课标指出,初中生物学教学应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精选的50个重要生物学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概念事实的感知、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特征形成概念,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体地位,引领整个生物学教学。并与国际科学教育“少而精”的原则接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讲授、教具演示、实验探究、资料分析、小组讨论等,不过,“导学案”也是一种重要方式。“导学案”的最大特点是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教师的角度讲,“导学案”渗透了教师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定位,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学法的指导等;从学生角度讲,“导学案”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有序、有效地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建构知识。因此,“导学案”是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学生主动建构重要概念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导学案”通常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总结、课堂检测等环节,充分发挥好每一个环节的引领作用,可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起重要概念。

下面以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课第一课时为例,谈一谈“生态系统”这一重要概念的建立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锁定重要概念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生态系统概念及生态系统组成,既是本节课教学目标,也是本节课要建立的重要概念。在编写“导学案”学习目标环节时,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学习活动要建立的生物学重要概念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简明、易懂的语言阐述学习目标,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引领学生建构重要概念的学习活动,使师生双方的活动能做到有的放矢。

1.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3.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二、倡导自主学习,独立感知概念

自主学习是建构重要概念学习活动的基础,设计“导学案”环节时,主要以问题、填写关键词、识图等形式进行加工编写。引导学生阅读原文,感知重要概念,整体把握重要概念中的关键词。使学生能结合教材通过自学完成任务,对重要概念做初步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生成新的问题,为合作探究、深入理解重要概念做好铺垫。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____________内,_______与______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后者包括绿色植物、________和________等在内的所有生物,根据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开展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概念

此环节是建构重要概念的关键环节,承载着对重要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借助于丰富的思维活动建构重要概念的核心学习活动,是对重要概念中抽象点、复杂点、关联点等化解的思维碰撞过程。激烈的思维活动需要多样的学习活动支撑,“导学案”可通过设计“认一认”“找一找”“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等一系列思考讨论类活动,将要探究的重要概念问题化、具体化、活动化,创设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概念的内在要素及相互关系,通过质疑、解疑、讨论、交流等合作探究,及时处理重要概念建立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来主动建构生态系统等重要概念。

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认一认: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认识图中的各种生物。

找一找:除了生物成分以外,池塘生态系统还包括哪些非生物成分?

写一写:请将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填写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内。

说一说:你能说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吗?

议一议:池塘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它们排出的废物都到哪里去了?这与哪些生物有关?

四、精心梳理盘点,主动建构概念

课堂总结是整个建构重要概念活动的结晶与升华,该环节通常运用概念图策略,引导学生将所理解、掌握的有关重要概念构成要素,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纳入到认知结构的网络中去,形成科学、准确、清晰的生物学重要概念。

五、及时课堂检测,力求巩固概念

灵活变形,辨析重要概念。围绕建立的生物学重要概念,遵循典型、适量、多层次的原则,确定课堂检测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纠错,及时发现对重要概念理解、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分析,准确定位,及时补充、修补存在的漏洞,形成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与掌握。

1.下列能够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池塘里所有的鱼B.革命公园里所有的动物和草

C.水稻田里所有的生物D.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C.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D.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

3.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4.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是()

a.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B.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C.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D.分解动植物遗体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条河流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B.一个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环境中所有的生物

C.细菌太微小,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D.猪笼草不能看成是生产者

6.小明家里有个大大的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植物、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水族箱能否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

精准教学概念篇3

一、有效解读教材,精心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预设学情,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教学有导向、调控、指导的作用,有效的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师对目标的把握与理解,课堂教学如果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针对性就强,教学效果自然就好.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既要能让优秀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又考虑到中低下水平学生的接受水平;既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又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数学技能都能得到训练.接下来,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动态思考教学过程,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设计“反函数概念”一课时,教师以“强化概念、突出应用”为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利用多种策略去理解概念.教师根据教材,设计了如下目标:了解反函数的概念,掌握求反函数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一般的互为反函数仅是两个数集间的对应的不同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疑问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旧引新,让学生获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出示图例,让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图表的具体函数寻找对应关系,从而得出“逆运算”,让学生感觉函数的学习原来也不会很难.接下来,让学生进入讨论,互动辨析,形成概念,并找出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关系.然后进行课堂练习,强化概念与解题步骤,最后,揭示内涵,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内涵,存在的关系,学生才能准确理解概念.

二、创设数学情境,引发数学思考,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数学情境,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等都是数学情境创设的好素材,教师要认真挖掘,积极创设,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概念的教学,教师不能只是抛出概念,让学生生硬理解,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产生害怕心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要意识到新概念的引入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真理的过程.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的关键,教师要认识到要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就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到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借助有关的实物或模型,在感性基础上逐步建立概念.如学习“圆柱、圆锥、球”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三维图形,克服平面直观图造成视觉失真的缺陷,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三维图形的概念.又如在学习“归纳法”概念时,其中“递推”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入“多米诺”骨牌游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递推,掌握归纳法.

三、善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课堂引进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增大课堂容量,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用在难点的突破上;同时,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点,可以将枯燥的数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一些几何图形,如果教师在黑板上直接画,就会花费不少时间,而且图形也可能不准确,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这些图形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在课堂展示.又如在学习“椭圆”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天体中行星和卫星运行轨道的资料,管道的斜截面,摩托车的轮子在地面上的影子等,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空间观念,从而为学生对“椭圆”概念的理解提供大量感性的材料.

精准教学概念篇4

一、在教学中师生都使用准确严密的数学语言

1.培养学生准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一般说来,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的本身就是严密而又准确的。教师在教学和运用这些内容时要准确地阐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性质和法则的内容和运用范围,既不扩大也不缩小,引导学生恰如其分地理解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这些内容。例如,讲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教师就要准确地阐明“都”“相同的数”“零除外”。每次叙述或书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都不能遗漏“三要害”中的一点,否则将会产生错误。又如学习梯形的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学生常把“只”字漏了。教师纠错时指出:把“只”字漏了,这种四边形有可能是梯形,也有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或菱形。这样让学生懂得数学语言是严谨而精密的,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会改变原意而使真理变为谬误,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恰到好处”的美感。

2.教学语言要科学准确,合乎逻辑

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播知识时,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无误,来不得半点儿含糊。很多数学概念往往是一字之差,便有了不同的含义。如“数”与“数字”,有时我们习惯说诸如“26这个数字”,这是不准确的,再如“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等。在教学“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个概念时,如果将“线段”改成“线”或将“围成”改成“组成”,那么这个概念就错了!所以数学教师的语言应“像敲钉子——声声入耳”。如果使用不准确的语言,就会使学生概念模糊,导致判断上的错误。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使用简洁精练的数学语言

简洁精练的语言不仅出于节省时间的需要,也是数学本身的要求。用简捷灵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美的熏陶。这与文学的语言不同。鲁迅的“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在文学上认为是美的,但在数学上就显得累赘。

为了使数学教学语言简洁精练,首先要认识到教学上需要突出强调的重点内容,不能靠简单的多次重复来实现。如教学面积的概念时,应先让学生从实物的表面感知而得出“表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再让学生观察,由几种平面几何图形得出“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使面积的概念明确简洁,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求学生能够学会使用简洁的数学语言,并不意味着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习惯于使用“只言片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用简洁概括、连贯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实现完整与简洁的完美统一。

三、教师用生动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如果教师能够感情饱满、热情风趣、语言幽默、亲切自然,就会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善于肯定鼓励学生,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自然学生会乐学爱听、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既准确又快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句精辟的话可使学生萦绕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可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既放下包袱而又惭愧不已。因此,教师应善于用生动活泼、富有情感和具有诱导性的语言引导点拨学生,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学生,用期待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疑难,满足学生的成就欲和探索欲。

四、让学生在说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学生只有说的多了,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有所提高,良好的语言习惯才能养成。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形式,鼓励学生之间对讲、各抒己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锻炼机会和相互学习的机会。

精准教学概念篇5

关键词:数学概念科学性艺术性

在教学研讨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某老师的课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某老师的课,枯燥乏味,听起来简直是一种折磨,为什么会这样呢?前一位教师课堂语言生动活波,幽默风趣,用美的课堂语言创造了教学的精彩,而后一位教师课堂语言贫乏,自然让人有昏昏欲睡之感。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使用课堂语言,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呢?许多老师认为,语言美应是语文老师应具备的,数学教师只要能够把概念讲清,叙述正确就行,其实不然,数学教师应当尽量在授课时,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艺术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虽然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在不断扩大,但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师应当以精讲见长,力求语言更准确,更精炼,达到一语起智,一语激情,一语解惑,改变数学课堂给人以“冷冰冰”、“干巴巴”的印象,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艺术的核心,怎样才能使课堂语言更具艺术性呢?

一、正确使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数学概念

数学教师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是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数学概念、提高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准确、清晰的空间想象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当然也是使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和从事其他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教材出现的概念主要通过直观演示,观察思考,然后有教师运用准确、科学、清晰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表达,进而形成数学概念。因此,数学教师运用数学语言概括与表达数学概念时要准确、恰当、合理的使用每个“字”、“词’。因为每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都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例如,当学生在学习“约数和倍数”概念时,对于这组概念正确的表达是:“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数a就叫数b的倍数,数b就叫数a的约数。”而有些教师不注意数学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竟把以上概念说成:“如果数a能被数b除尽,那么数a就叫倍数,数b就叫约数。”这是极端错误的,首先除尽与整除是两个具有不同内容的数学概念;其次约数、倍数是成组出现的,具有密切联系的概念。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等,一定不能混为一谈。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是……”之类的语言存在着严重错误。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嗦,要抓住要点,间接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有些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续和流畅,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的现象。语言重复,拖泥带水,既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又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的发挥。

二、课堂语言要风趣幽默,充满激情

要想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快乐、充满激情,我们数学教师就应该有主持人有声有色、有激情、有感染力的语言功底,需要演员的幽默气质和充满激情的演出状态,然而,有些课堂,一本正经,死气沉沉,缺乏笑声,缺乏灵动,缺乏激情,这样僵化的局面和气氛应该改一改了。学生喜欢幽默的教师,智慧的教师,喜欢会讲故事、会调节课堂气氛,内心有无穷无尽稀奇事的教师。学生喜欢有笑声的课堂,喜欢洋溢着快乐、充满激情的课堂。我们常说“以生为本”,但真正做到了吗?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快乐的记忆永不忘”。所以,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灵动、学得滋润。幽默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幽默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的享受。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通过大家的观察、对折、小组合作,已初步认识了圆,这时老师说:“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学生回答圆心,同长呢,半径一样长,老师接着说;“更何况,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学生一定感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老师又说:“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处于方,方出于矩,你知道什么意思吗?老师丰富的知识,个性的讲解,已经深深吸引了学生,最后老师说:“其实,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在我们人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教师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从宏观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领域,让数学课堂摆脱了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从而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三、课堂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精准教学概念篇6

一、类比法进行概念教学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把两个数学对象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相似的地方,从而推出这两个数学对象的其他属性,是成功引入数学概念的一种形式.概念的教学是系统性的,当新概念与旧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时,使用类比法,就能抓住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用类比法引导学生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使学生对概念加深理解、牢固记忆,进而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新概念.例如笔者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就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成功引入了“相似三角形”这一概念.首先,笔者先向学生提出他们已知的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在幻灯片上给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学生根据已经知道的定义,很快能够回答这一对三角形能够重合,即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然后,笔者再给出一对相似三角形,通过类比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提问学生“新的一对三角形与原来的一对有哪些异同?”学生显而易见回答出它们的形状一样,但是大小却不一样,两个三角形不能重合,学生根据之前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就很容易理解.

二、化归法进行概念教学

化归法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很多,其中,化归思想是教材中体现的一个重要的也是最广泛的数学思想.如高次向低次的转化,一般向特殊的转化,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等.就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而言,渗透了许多转化思想.但它大多数隐含于教材之中,因此,学生不易认识,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把教材中隐含的转化思想挖掘并展示给学生,才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数学中通常使用化归法的作法是:将一个非基本的问题通过分解、变形、代换……,或平移、旅转、伸缩……等多种方式,将它化归为一个熟悉的基本的问题,从而求出解答.这种方法,用在概念教学上,就是将一个新概念或者较难理解的概念,通过分解、变形、代换……,或平移、旅转、伸缩……等多种方式,将它化归为一个熟悉的基本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很快掌握.例如,“圆周角”这一概念课中,教学过程中,要体验、观察、猜想,使用了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联想引人新课,复习圆心角.用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移动圆心角的顶点位置,获得感性认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思考猜想顶点运动到圆周上时,这样的角叫什么角?接着教师再给出一组圆周角的图示,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圆周角的特征.最后教师提问:你能给圆周角下一个定义吗揭示本质,给出圆周角定义.之后再列举反例,让学生能更准确地识别圆周角.像这样,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圆周角的定义的实质会掌握得更好.

三、归纳的思想方法进行概念教学

归纳是人类认识最早、运用最为广泛的思想方法.归纳,是指通过对特例的分析来引出普遍结论的一种推理形式.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将同一类型的数学知识点的共性找出来,概括并说明这一类型的规律及特征,从而使学生领悟新概念.例如,教师在教学“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这两个数学概念时,首先通过举例把这两个数学概念清晰的板书出来,然后再让学生亲自找出它们的共性,即找出关于这两种概念题型的共同规律;若学生说的有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以至把共同的规律说的既准确又完整.首先教师板书:

,接着教师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演示这两道题的做法,然后再另请两位学生分别说出这两道题型的异同点,结果学生说的非常正确,他们的不同点是例1是关于同底数幂乘法试题,例2是关于同底数幂的乘方的乘法试题,共同点都是用到积的乘方概念来进行运算.这就要求学生在做题前用归纳法抽出问题的本质与共性,这样,学生能够轻松、省时准确地解决问题,同时对于所教的两个数学概念也掌握得十分精确.

四、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概念教学

精准教学概念篇7

关键词:解释性方法重要概念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在修订过程别强调要“凸显生物学重要概念的传递”,这就需要教师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下面介绍一种“解释性方法”去理解和认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

1.解释性方法——重要概念教学的工具

1.1解释性方法

解释性方法是指一些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解释性研究方法目前主要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强调从“理解”意义的角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因果说明的研究。它不是追求自然科学模式的科学化目标,也不是强调以实验的客观性为研究的方法,而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及人的精神与文化的特殊性,通过探寻某种规律来体验与理解人的生命,进而在解释其意义的基础上重构人的生活世界。

解释性方法起源于哲学,是经历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的影响,逐渐成为对一些研究领域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法。解释性方法主要是体会“理解”,它不是进行因果说明,而是把自己移入到另一个异在的生活经验之内,以“我”作为一个生命存在,重构地理解另一个对象化的生命,在体验中把握意义。而体验是“对陌生的生命表现和他人的理解建立在对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之上,建立在此两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体验不仅是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体验,而且是通过这种体验达到对理解他者生命与生活的重构。

在施莱尔马赫看来,一切个性都是普遍生命的表现,每一个人都在自身内与其他人有某种联系,因此理解可能通过心理解释来达到。狄尔泰把这种由外在感官所给予的符号去认识内在思想的过程称之为理解。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伽达默尔提出“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认为理解是普遍性的,理解的经验乃是“先于现代科学并使之得以可能的东西”。理解不是重建而是调解,把理解定义为一种“视域融合”,为发生在一切意义转换中的进程提供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图像。

“何种答案回答何种问题依事实而定”,这句话其实就是解释学能够被应用于教学中的一个原因,引中出一个必然,每一个想学习一门科学的人都必须学会掌握它的方法论。

2.解释性方法在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2.1生物学重要概念

重要概念是对课程内容中重要指示内容的提炼。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在众多的生物学事件、生物学事实、生物学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是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方式具体描述,采用完整陈述句的形式来表述课堂教学中期望学生掌握的概念。

2.2解释性方法在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应用的范例

解释性方法在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应用的前提,是一定要明确重要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作用。例如:

名称:生态系统。

定义: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内涵: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外延: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等。

重要概念: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

作用:传达给学生如下的信息,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具体范例一: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存在离不开环境,环境的生成同样离不开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和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3)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和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

在准备教学时,教师先罗列本节重要概念,围绕重要概念,设计这节的教学活动。例如,“生态系统”,重要概念是“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教师怎么帮助学生构建这个概念?先提供事实,先让学生去感知事实性材料,带学生到农田里,或者到池塘边走走看看。若是条件不允许,给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资料、以展示生态系统,反映生态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先了解该重要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作用等,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前状态、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内心反映、其精神活动以及他们认为异在的东西。教师在解释这个概念时,可让学生进入另一个异在的生活中,假设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离开空气、离开水等,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思考生物的存在离不开环境的原因。如果反过来说,环境的存在离开了生物,又将会是怎样的?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体验去“理解”,不要正面进行因果解释,最终通过这种学生自我体验达到对理解他者生命与生活的重构。

具体范例二:生物圈中的人。

生物圈中另一重要生物就是人,其实学习了各种生物,尤其绿色植物,无非就是想逐渐理解人体的基本生命结构。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使得人可以生存。人体的几大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理以及相互关系则是中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1)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氧气等以及排除废物。

(2)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肝、胰、大肠和,其主要功能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以备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

(3)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除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教师在介绍这一重要概念时,先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的状态、学生客观表达对“人”的理解的方式。教师应从学生角度理解:由外在感官所给予的符号而去认识内在思想的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最终达到“理解”的水平。以重要概念的建构为目的或方向,教师从学生思维发展和其惯用的学习方法两个角度考虑学习活动的设计,在情境、素材或者开展的活动中体现出重要概念,并且将其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

精准教学概念篇8

近几年来,由于中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降低了分值。因此,一些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提高能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其实,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空中楼阁,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代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做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扎实地掌握有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则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架没有血肉的骨骼。2012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颁布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重视‘新材料、新情境’;注重考查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初三历史复习必须纠正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必须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的基础知识,除基本的历史史实外,还应包括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六部分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

那么,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怎样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强调学生精读

在初三复习中应强调学生精读教材,由厚到薄,由薄到厚,认真细致地阅读,不留死角。具体说,精读应包括目录、读章节子标题、读课文正文和小字、读地图和图片、读材料、读句释、读大事年表等。通过阅读,学生能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五本教材和大量的史实。如果能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能够充分地再认再现,就算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也能够在中考中得到80%以上的分数。

二、强调教师精讲

在初三指导复习时,教师精讲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发展过程和基本线索。讲历史概念时,首先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影响、评价等。其中影响、评价是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属于概念的外延,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物的主要内容、性质是概念的内涵。教师在讲历史概念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包括哪方面的内容,掌握概念的外延——影响及与相关的概念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要讲清楚历史概念形成前后的历史环境,在动态的发展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讲历史结论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结论与历史史实的因果关系,对已有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学会在无疑之处生疑,从而透彻地理解历史结论。另一方面,教师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介绍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评价、判断后对历史事物下一个正确的论断,历史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讲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时,首先讲清掌握这三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如阶段特征,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内表现出的若干历史事物的基本共性。它成为这一时期内历史的突出特点。学生牢固掌握了阶段特征,就能区分不同阶段的特点,认识历史演进的过程,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共性。其次,要求学生在复习完每章内容后,一定要动手总结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历史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最后,教师总结讲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再以近年中考题中的典型题型做示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强调师生的画

精准教学概念篇9

【关键词】概念;数学;教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880(2011)12-0072-02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就很难在实际中解决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概念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基础工作,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学,对于部分接受知识比较慢的学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如今教学应该用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有效地理解数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边学习边自我更新,总结如下几点方法: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且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由于概念本身具有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性,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由于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

二、概念的教学中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概念教学中各个阶段上培养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以学习数学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以正方体为例观察异面直线,揭示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出现的背景,将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使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

(二)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地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如何刻画两异面直线的相对位置以及角和距离?揭示课题。)

(三)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新概念的引进解决了导引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参与形成和表述概念的过程培养了其抽象概括能力。(如用相交直线的夹角刻画异面直线的夹角。)

(四)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巩固深化阶段:在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之后,应立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引入概念”时提出的问题(或其他问题),在运用中巩固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的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如此往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六)分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活动。深化阶段: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防止片面性。除在运用概念时,用典型的例子从正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概念之外,还应针对某些概念的定义中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容易被忽视的有些关键性的字眼;某些概念的条件比较多,学生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等等。举反例,从反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数学概念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它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深刻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数学观念、数学素质的形成。所以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概念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精准教学概念篇10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学习上缺乏科学性,对概念理解认识不足。教师在概念数学中,要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培养学生做到从理解、记忆、比较、叙述、应用等五方面掌握概念。

一、正确理解数学概念

每学一个新概念,首先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不能囫囵吞枣。教师在讲述概念时要讲清练透,对每个概念要逐字逐句进行分析,力求让学生真正弄懂。如讲解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时,要向学生讲清含有一个未知数另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要把“元”“次”含义讲清,“元”是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未知数的最高指数。通过练习区别概念,在判断恒等式与方程概念实际分析外再用练习题来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准确记忆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的记忆要做到理解记忆,不理解光会背是无用的,光理解记不准也不行。为了使学生把学过的概能记住,教师要布置作业,通过作业复习当天的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第二天课前提问检查,在回答问题中复习学习的概念,除回答前一堂讲的概念外还要有计划地联系比较以前讲过的概念,加强记忆,防止遗忘。依照记忆规律,学完二三天复习一次,之后一周复习一次,以后逐次延长复习时间,这样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完成循环反复的记忆过程,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概念减少遗忘,用时学生会立刻想起。

三、正确叙述数学概念

为防止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在概念表述上不必拘泥定义的语言和形式,让学生掌握住概念的实质,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的概念叙述出来。例如有理数的概念。(见有理数分类插图)

四、合理比较数学概念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许多数学概念相互之间联系密切,讲解新概念时,要联系已讲述过的概念,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点。如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不能只讲课本中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不等式。”一带而过式的讲解学生的印象不深,讲解过程要联系一元一次方程,找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一次一元,不同点一个是方程用符号连接,一个是不等式用不等号连接。由于有这样的异同点所以在同解原理和解法步骤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通过分析异同把关键性问题突出出来,重点强调解不等式时要特别注意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的问题。对概念比较的越详细,学生就会理解得越透彻,掌握就会越准确。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加以比较区别,如方程式与代数式的区别。方程含有等号是等式,代数式不含等号,分式方程和分式的区别中直接联系到恒等变形和等式运算异号,这样就会杜绝分式运算中去分母的错误做法。再如单项式与多项区别,单项式是只含有乘积的运算,而多项式是含加减运算。这些区别在讲解概念时教师必须让学生牢牢掌控,才能在做题时正确运算。

五、熟练应用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