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十篇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十篇

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18

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篇1

关键词:科学幻想画 奇思妙想 想象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老师在辅导儿童绘画特别是指导儿童进行科学幻想绘画时,似乎更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甚至有教师捉刀的痕迹,以期短时间内产生效果,以满足某些功利的思想。工匠式的绘画辅导,单纯地指导线条、色彩、造型的精准,忽视了对儿童天性的发掘,特别是忽略了发掘儿童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只传授知识不发展能力不仅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同时也违背了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美术课程要求我们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为此,我结合学校“奇思妙想”科学兴趣活动的开展,充分激励学生敢于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自己心中对未来的渴望和畅想,走进奇妙的未知世界,使他们爱幻想的天性得到深度的释放,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借鸡下蛋,激发想象

我们学校的“奇思妙想”科学活动成绩斐然,很多学生的想象既实用又新奇、大胆,比如“能治病的基因果”、“多功能餐桌”等等,有很多的作品发表在各级各类科学刊物上。这些很有价值的想法,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为此,我将这些作品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借助作品中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再想象,尽可能地将作者的意图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来,将科学幻想与科学绘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岂不是一举两得?插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简笔画,也可以是水彩画,还可以是国画等等,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奇思妙想”的妙趣,以线条和文字将抽象的想象具体化,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想象的美妙乐趣,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并乐于表现。不同于科学学科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形象的再创造,是用自己杰出的想象能力再现思维火花。

第二阶段:自己孵蛋,积累想象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视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给他人的“奇思妙想”作品插图,只能是借用别人的想象,只是一种借鸡下蛋的方式。当学生自己的想象与他人的想象产生共鸣之时,能激起自己的创作灵感,那么,怎样才能用自己下的蛋去孵化?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随时要将“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这一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时时激励学生要敢于想、乐于想、善于想,不断地扩散他们的想象力,及时地记录自己的一些新想法、新点子,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不断的积累。转贴于这样,再进行科幻绘画创作时,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蛋”去孵化了,学生们就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遨游于科学幻想绘画创作的美妙境界里。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如李旭小朋友在奇思妙想小组活动时想出了一个用简便的仪器就能测量西瓜成熟度的点子,在我的指导下画出了具体的仪器外部形象结构、使用仪器时的场面,使大家对他的想法一目了然。

第三阶段:品味生活,放飞想象

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篇2

校本美术选修课程具人文性、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互动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自由探索,达到认识、想象、情感与创造的整合。很好地体现了探究性学习所具有的自主性、互动性、开放性、实践性、过程性和任务驱动性等特点。探究性学习刚好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进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新设计教程,创设引导探究性学习的新媒材

在教学中运用精彩纷呈的课件,创设各种有利于探究性活动的色彩游戏活动。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创一创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融入彩墨之中,在“玩乐”中感悟和发现许多神奇的色彩表现技法,既传承中国水墨画的传统,又在学习方法和技法上中西合璧、勇于创造属于自己的色彩新语言。每一个课例都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研究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挥想象,是打破水墨画传统教材内容的一种大胆尝试和创新。同时,教程里有《创新拓展、我的发现》这个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创新足迹和成长历程的荣誉角,当完成选修课的时候,孩子们都发现自己就是《创意彩墨游戏》选修课程的设计师。

二、互动探究教学法的实施与探索

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师生、生生互动,鼓励自我探究、互相探讨、质疑问难,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创新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在快乐地“玩一玩、创一创”的色彩游戏中,自主探索发现笔墨的韵味与色彩的千变万化的美感。

1.激趣探究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最好的艺术不是技法的炉火纯青,而是思想散发的光芒!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爱问为什么,习惯于直观的形象思维,认知风格多以发散思维型为主。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新奇有趣、引人入胜的情景,如游戏、魔术、实验、表演等,这是教学上最有效的方法。在《吹画游戏》课例中,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作为教学激趣导入的切入点,探究的火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迅速点燃:乖乖的小白兔在画画时不小心在白纸上打翻了墨汁,怎么办呢?就在他急得要哭的时候,小黑兔对他说:别担心,看我的!他拿出一根神奇的吸管,吹呀吹(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互动:示范吹墨汁,吹出像树枝一样的形状)咦?看看这像什么?这个师生互动的魔术游戏把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激发了,兴奋地跃跃欲试,思维一下子活跃,许多新奇的想法充满了小脑袋。他们并不满足于吹墨汁,各种奇思妙想都涌现出来了,经过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探究性学习研究在课堂开花结果:他们在互动吹色游戏中得到方法和经验,在讨论和实践中得到提升,吹出漂亮的焰火、美丽缤纷的五彩树、斑斓的海底世界。共同创设了自由拓展的空间,享受了成功的快乐。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揣摩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闪光点,形成共同参与、思维共享、团结协作的师生关系、共同解决问题。力求找出每个探究环节的关键点,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以此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探究性学习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好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2.互动游戏探究

精彩的互动探究是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用丰富的感情语言,巧妙的动作、神情去影响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情绪,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互动点上。互动过程中要更多地使用鼓励、导向性语言,搭建师生之间的“同心桥”。《奇妙的染纸游戏》是色彩游戏课,因其变化无穷,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们把此课开头设计成一个奇幻的魔术互动游戏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们快乐地做游戏的主人。

孩子们就在这浓厚的互动探究氛围中,游戏般地开始亲近彩墨,接触彩墨。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预计好学生的互动交流模式,逐步引导学生的创造活动,适时发挥教师的引疑、表态、转向的作用,充分地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是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

3.合作探究

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提供合作式的学习平台。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奇妙的色彩感觉》特别有意思,通过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课件,了解自然界一年四季丰富的色彩变化,欣赏西方印象派大师梵高的画,通过冷色组、暖色组小组合作探究游戏:《色彩派对》,感知冷、暖色特有的美感和色彩语言,在快乐的《色彩派对》互动游戏中,增强对色彩学习的兴趣,体验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学习了有趣的点彩画法。小组合作式的多向思维活动,点燃了创意的火花,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创新了点彩画法……干点法、湿点法、混合点彩……点彩用的工具无奇不有:手指、橡皮、牙刷、棉纱、树叶、吸管、喷壶……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偶然现象或效果,不妨借题发挥,因势成形,鼓励学生使之成为妙趣横生的形象、富有创意的作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探究、发现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生成中求发展,生生、师生积极合作,在达到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得到自身发展。

三、互动探究教学环节的灵活运用

为了更有效发挥课堂互动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建立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四个教学环节,运用此模式,教师可结合课型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师生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四个教学环节如左下图:

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篇3

关键词:超越;课外活水;课堂教学

提起特级教师窦桂梅和她的语文教学改革,人们就会想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超越必须始于一个最基本的原点,那就是“学好教材”“立足课堂”。离开教材的超越只能是无源之水。教师如果不想止步于脆弱单薄的课堂,就该活用课外活水,引领学生走得更远。

例如,一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奇妙的克隆》时,先简单介绍邓亚萍、贝多芬、爱因斯坦的事迹,然后猛然一问:假如你是乒乓球迷,你希望世上再多一个邓亚萍吗?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愿意世上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吗……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意思是,所谓的多个相同伟人的出现只是空想梦想。然而今天,情况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复制伟人……

这样的活用课外资料,如惊雷一炸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堂课有没有“漩涡般”的张力,有没有激动人心的亮点,离不开这样一些要素的参与:积极的心理体验、课堂温度的不断生成与蔓延、“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巧妙接洽,等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仍以《奇妙的克隆》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结束时,该教师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要求:(1)想象要大胆奇妙;(2)想法要有益于社会和人类;(3)设计要合理全面。

这样的引用和延伸,唤醒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唤醒了学生的爱心、信心和责任心。实践证明,好的教材也需要巧用课外活水;好的课堂也需要“窗里”和“窗外”,远处有大山、小溪、麦树、林浪、小狗,也有历史、伟人、科技、艺术……“远”和“近”、“小”和“大”等巧妙融合,这一切才构成了细腻、丰富、精彩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篇4

(1)利用电脑资源,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强,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已经逐步普及到每个家庭,很多以前只能想想的先进科技,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梦,甚至连五六岁的孩子都能拿着手机玩电子游戏,并且电子游戏层出不穷,这也吸引着诸多的孩子。可以说,孩子对这些电脑游戏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而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正好迎合了孩子的这一喜好。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1册《电脑美术———漫画肖像》一课,利用photoshop这一绘图软件,通过滤镜下的个种工具,为学生呈现了一个新奇有趣的内容。不管孩子是恶作剧,还是真的在练习,他们都感受着这一软件的强大功能,体验着它带来的这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快乐。

(2)运用电脑资源,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奇思妙想》这一课内容本身就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绝不是仅通过传统意义上的画一画和做一做就能体现出它的课程内容的。例如:如何利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来进行奇思妙想的创作,如果教师只是依赖于画或者拼摆的方法,是无法通过一个事物来表现的,只能准备大小不同的同一事物进行对比来体现,这样一来,就会使得示范时间过长,过程繁琐。然而,利用电脑资源,我们不仅可以搜集到真实形象的物品图片,还可以通过ppt、动画、pHotoSHop等软件轻松的实现我们手绘实现不了的创意。

(3)运用电脑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奇思妙想》是一节充满神奇色彩的内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时会突发奇想。这种未经逻辑推理的直觉反应,是教师无法设计与预期的,它包含丰富的创造性因素,但这也正是本节课运用电脑资源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学生的这种直觉反应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和机会。在本课学生创作部分,我充分运用电脑资源中的金山画王这一电脑绘画软件来实现奇思妙想的创作,通过简单的操作步骤就可以将自己需要的图片或内容导入或者画在电脑中,轻松的实现放大、缩小、旋转、倒置、重复等奇思妙想的方法,通过形象,直观,惟妙惟肖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可以说运用电脑资源已成为美术课培养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4)运用电脑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可通过多种途径。利用电脑资源不仅极大的丰富了“造型•表现”领域的表现方法,而且在美术“欣赏•评述”等其他课型中,运用电脑资源来丰富学生的视觉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在2013年5月郑州市中小学基于标准教学设计观摩研讨会,中原区王娴老师所展示的《雕塑之美》一课中,最后以“向往”为主题进行的活体雕塑创作,正是运用了现代电脑资源中的ipad,充分像所有的观者展示了一个个优秀的雕塑作品。运用电脑资源,既能给学生带来视觉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又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效果。

2利用电脑资源是满足教师与时展的要求

(1)利用电脑资源有利于教师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现代美术教育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也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修养。

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篇5

“你呀你,一激动就手舞足蹈的!”周聪瞥了柏家欣一眼。

“里面还有狗……哇哇,可有趣呢!”张大洋赶紧来接话。

“哈哈哈,是啊,里面有趣的奇思妙想可真多呢!”柏家欣笑眯眯地回应道。

新材料,新科技,新技术,新知识冲击下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解放思想,推陈出新?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新的希望就在我们青少年身上,让我们一起感受创新的力量,体会创新的责任吧!

我的奇思妙想

温馨提醒:1.从“奇”“妙”上入手,选材新颖独特,避免老生常谈。2.最好能写出具体的步骤和途径。3.语句通顺,标点正确。450字左右,满分30分。

26.5制造生命

我看过一本书叫生命与科技,其中有一句话:有细胞可以克隆出新生命。让我欣喜若狂,便生出想制造生命的想法。

(看了文题和习作的开头,令人瞠目结舌――怎么制造“生命”?不过,文章讲得有板有眼,有根有据。是真是假?引人入胜。)

按照书上的介绍,制造生命前首先就要选择一个母体,一个父体,两者在容器里相融一段时间后,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制造出一个崭新的生命体。我看到书上的细胞图是圆的,便自然联想到我喜爱吃的鸡蛋。

“鸡蛋鸡蛋圆溜溜,新的生命住里头……”我精心挑选了两个大小相同的鸡蛋,自言自语地说:“左手这个是母体,右手这个是父体。”我再找来一个干净的碗,倒出鸡蛋黄,用筷子搅拌好后,拿块抹布盖上,就在那里静等新生命的出现,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过去了,碗里还是没有动静,我有点不耐烦了,打开一看,妈呀,鸡蛋黄纹丝不动,哪有生命出现呀!书上讲的内容完全不可信嘛!

为什么呢?我又看了一眼书,噢,还要给细胞一个温暖、舒适的生长环境。这可怎么办呢?我一拍脑袋,有了,家里不是有微波炉吗。是啊,小花、小树和庄稼都需要阳光,何况我要制造的新“生命”呢。于是我把盛有鸡蛋黄的碗端进微波炉,并拨到“光波组合”那一档。

(小作者“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和聪明才智真令人敬佩。)

十分钟后,我打开微波炉,香气扑鼻而来,我一看,傻了眼,“生命”竞然变成了蒸蛋,唉,怎么会是这样呢?我有点伤心,但闻着诱人的香味,看着鸡蛋那诱人的颜色,我的口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生命”没诞生,我就三口两口吃掉了那金黄的蒸蛋,嗯,真香!

(“生命”变成了蒸蛋!还吃上了啦。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啊。)

“生命”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啊!

(套用名言结尾,自然贴切,含义深刻。)

书名应加书名号。扣0.5分。

联系上下文来看,漏掉了关联词语,应加上“只要……就……”,原句可以改为:只要有细胞就可以克隆出一个新的生命。扣0.5分。

哪本书介绍的?结合前文看,应该是第一段提到的《生命与科技》,所以要加上“这”。扣0.5分。

几个鸡蛋黄?一个还是两个?这里应当说清楚!可修改为:把两个鸡蛋黄倒出来。扣0.5分。

过渡语选用不恰当,建议改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扣0.5分。

语序混乱,这句应放在“还要给细胞一个温暖、舒适的生长环境”的后面。扣0.5分。

“竞”与“竟”

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竞”的含义是“比赛”、“争逐”,意思比较单一,如“竞赛”、“竞选”、“竞争”等;“竟”的含义丰富、复杂,有“终了,完毕”、“到底,终于”、表示出乎意料等意思。这里是错字,扣0.5分。

我的自评星级

看了习作后,你也许会追问:“这生命后来到底制造没制造出来呀?”嘿嘿,别急!只要我的想法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吸引众多的眼球,就说明我的奇思妙想够新鲜啦!

老师的评价和得分

一口气读完了曹莹同学的作文,眼镜跌落了,腰直不起来了,上气不接下气了。文章中的想法真是奇特,主意真是妙绝,文思真是泉涌,语言真是幽默。我给本文打了四颗星,打了26.5分。

习作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使你欲罢不能,曲径通幽而又豁然开朗,读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俊不禁。

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篇6

一、背景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特别是近年,学校开始建设以“奇思妙想”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教育特色,校园中开始氤氲着新鲜的特色文化氛围。有感于传统习作教学“教师无可奈何而教,学生敷衍了事而作”的尴尬处境,我思考是否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资源,来培养学生主动习作的意识,同时努力发展其习作能力呢?

二、尝试

1.从特色建设文化中寻觅习作资源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把写作从人为的笼子里解放出来,激发学生展开想像与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特别提出要在实践中学会写作。而生活是写作之源,先有生活及体验,然后才能文字操作。我校新建了“科学名人风采园”,张衡、祖冲之、钱学森、爱因斯坦等数十座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雕塑栩栩如生。徜徉在这些科学大师身边,仿佛能感受到他们智慧的灵光。我曾数次带着孩子们流连其间,让学生选择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阅读他们的传记或者成长故事,写成读书笔记或演讲稿,然后再聚在园子里,进行朗读、交流、点评。最后将所有作品誊好后,结集存在图书柜里展览。

2.在特色建设活动中发掘习作资源

学校每个月都要从学生中间征集“奇思妙想”作品,我要求学生既要“含金量”高,又要特别注意运用自己感兴趣的文字表达。在与“奇思妙想”特色文化相关的活动中,孩子们的写作才能更是充分获得了展示的机会。像“校园名人”采访活动、“奇思妙想”图片展等活动之后,他们就写出了一大批儿童诗歌、科学童话、访问记等,甚至还有同学写出了科幻小说。这些激情驱使下完成的作品,都成了童年生活和成长历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思考

1.心有多大,习作的舞台就有多大

在倡导生活化教学的今天,生活的资源就是习作的资源。校园特色建设是许多学校倾力打造的亮点,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和习作素材。因此,我们不妨把习作教学的视野经常从课堂投向更远的地方,到校园生活的灯火阑珊处,去看看那儿的风景。更重要的是由此启发学生:只要做有心人,万事万物皆可进入文法,穷极物理,便妙想偶得。

2.习作的快乐源于心的快乐

写作心理学提示我们,只有写作主体通过亲历、沉思、感悟等生活体验,才能不断积蓄感情能量并转化为高昂的激情,从而强烈地驱动写作主体用物化的文字去倾吐。在儿童文化里,游戏精神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儿童的所有活动中。在游戏中往往产生“充满个性的语言”,只有这样的语言,才是有呼吸、有脉搏的语言。如果我们能化习作的活动为游戏,那么,习作就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我们的教学活动也更有人文性。

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情境教学结构创新能力

我们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更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了“问题情境”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阐述如下:

一、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为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上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

问题情境可用于新授课的导入,从教学之初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达到最佳状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因此,我们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创设成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我们还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具有针对性:教师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难点,选择的材料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要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选择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愉悦的状态中焕发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素材。反之,不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排斥。

二、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要选择良好时机,合理地安排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整体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基础一环。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到最后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不失时机地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问题情境,它只有和现实生活结合才会更有意义。所以,教师要巧妙安排教学结构,将学习的新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教学内容真正和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他们学到的知识才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力求让学生能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切忌设计出超越学生理解能力的过高、过难的情境。同时,还要意识到“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思维程度,在导入、新授、总结、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灵活地进行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十分关注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和学习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氛围活跃的时机,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三、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还要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

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要使问题情境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首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真正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往往能产生问题,但从问题的产生到提出,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制约,使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忽略问题的存在,而再也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压抑感。

其次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媒体,拓宽教学思路,丰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缺乏思考,形成思维惰性,往往与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路狭隘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五彩缤纷、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拓宽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最后还要注意思维“留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地为学生在思维中保留空白的空间,将问题蕴藏在情境中,让学生惊喜地发现问题,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不不必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让学生无暇思索,而应留下一部分的“空白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填充”。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给我指个方向吧!不过不要把答案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

总之,我认为,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较多,但学时较少的情况下,在较少的学时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并保证教学质量就要真正做到巧设情境,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巧妙安排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形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维,活跃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意识,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

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篇8

  参观科技馆观后感学生

  今天,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怀着好奇的心情去参观流动科技馆。

  首先,我们来到了机器人表演室,我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共有两种机器人,一种是语音机器人,一种是机械机器人。语音机器人名叫小优,可以和我们互动,还可以满地转圈圈;机械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做高难度动作,还可以跳舞呢!现代的科技真发达啊!然后我们看了静电引力,如果一个静电球和另一个静电球之间都会产生电流;还有一种叫金属花的花类,遇见热气就会张开,遇见冷气花瓣就会合上;还有一种弹簧,遇见热气就会上升,另一种遇见热气就会下降。真神奇啊!

  然后我们来到了球幕电影馆,看的是《恐龙灭绝之谜》:有一天,充满能量的陨石落在大陆上,与此同时,火山喷发,溪水猛涨,形成了海啸,就这样恐龙从此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最后,我们参观了科技机,有很多好玩的,使我们心旷神怡。

  通过这次参观流动科技馆,我感受到了我国科技的发达,从今以后我更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科学家为祖国做贡献!

  参观科技馆观后感学生

  在烈日炎炎的七月,我们在的组织下参观了科技馆,这天我早早的来到学校门等待那进入展厅是兴奋的一刻。

  刚刚进入展厅我就被那些科技小发明吸引住了,不知道要先看哪一个好。纠结了一会,我便和同学挨个看了起来,这些发明中有力学、声学、光学、计算机、虚拟影像、机械还有数学和趣味科学类的一些发明。更有巧妙的勾股定理,古法造纸,应县木塔,记里鼓车。它们上到天文历法,下到水车织机,实在让人惊叹,佩服。

  从这些中国古代文明代表物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的勤奋和智慧。古代的四大发明,圆周率及其它东西,在世界范围内都遥遥领先。现在,只要我们相信,我们依旧可以做到像曾经一样的灿烂辉煌。

  在“探索与发现”展厅,各种奇思妙想充满了我们的视野,展示着科技的美妙与神奇。里面的东西各有各的奇妙,展示了科技的奥秘。人类的文明发展与进步正是由这而来。所以,我们应从现在行动起来,学好每一个学科,学好知识,掌握技能,每一份努力都很重要。

  “科技与生活”展厅主要表现科技与生活的关系。科技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深刻变化影响的同时,生活也孕育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进入寻常百姓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交流方式。信息就是桥梁,连接了大洋两端,把每个人紧密联系起来,使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使我们不再孤单。创新就是这样一点点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活也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用我们的双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国家发展和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经济,不是军事,而是科技。科技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各方面发展的速度,科技不兴,国何以兴?中国科技馆就是中国五千年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有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有令人惊叹的现代科技,有回顾,有展望,有,有深思,有前进的决心,也有反省的勇气。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也代表了千万中国人对科技的热爱和追求。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作为21世纪的“新人类”,我们担负着科技发展的重任与父母师长的期望。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为中国的发展尽一份力,为科技的进步而不懈努力。

  参观科技馆观后感学生

  今年春游,我们四年级去了科技馆。一开始,我对科技馆一点兴趣也没有,我已经去过四次科技馆了!可是这次不一样,这次是有学习任务的。是什么学习任务呢?我一下子就被好奇心调动起来了。

  原来,这次的学习任务是一个小本子,上面有很多题,需要我和我们小组的成员一起去填写。我在一个以唐文韬为组长的四人小组里,除了我和唐文韬外,我们组还有张泰祯和张意然。

  我们四个人齐心协力,跑遍了整个科技馆,到处寻找做题的线索。我们时而兵分两路,时而共同寻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把本子上的题基本上都做完了。只剩下最后一道——光的反射。

  为了写完这最后一题,我们把科技馆又跑了一遍,可依然没有找到。我们问了一个阿姨,阿姨说:“光的反射”在二层。于是,我们把已经找过两遍的二层又找了一遍,但还是一无所获。我们叹了口气,没办法,先吃饭吧。

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篇9

在优秀的广告创意之中,创意思维方法千变万化,利用广告创意中的这些不同思维方法,再加上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训练,可以打破学生以往的思维定式,达到培养艺术思维的目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思维训练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1.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又称为扩散思维、分散思维、奇异思维等。它是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多种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发散思维是思维的横向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发散量的积累,教学中可以通过发散思维的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出一个设计主题,先鼓励学生尽量从主题可能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去思考。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把这一步骤作为教学的第一步骤,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落实到笔头上,以设计主题为发射点,进而把思维过程在书面上形成一个发散状的思维记录。通过这种训练不但能扩大学生思维思考的范围,而且书面的思维过程也能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思维能力状况,找到自己思维上的差距。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训练是“发现独特的联系”。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真正需要的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艺术创作和设计所指向的创造,在一定意义上是“发现”上的较量。量的积累是基础,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展开自身想象力,由一个要素联想到其他的多个要素。在这个基础之上更关键的训练是“发现联系”的训练。生活之中“巧妙的联系”存在于我们周围,优秀的设计者之所以创意绝妙,就在于他们发现了这些多要素之间“巧妙的联系”,并将这些巧妙的联系运用于广告创意,从而成就了创意独特的广告作品。在很多时候,我们关注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仅仅只是强调了思维的延展,是为了发散而发散,忽视了多要素之间存在的巧妙联系。笔者认为,在发散的同时,“发现巧妙的联系”也是发散思维训练的一个重点,“发现联系”的训练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关注自己的发散要素,仔细分析所联想到的各种元素,使思维在发散的同时能够更加的细致、深入。而“发现联系”又区别于之后所谈到的收敛思维,这一部分的训练仍属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广告设计技法中双形同构、形态异质、双关表达这三种技法正是发散思维法和“发现巧妙联系”的运用。以碧浪洗衣粉系列广告为例,这一系列广告的主要诉求点是碧浪洗衣粉的清洁功能。设计者针对这一诉求点把“清洁、白”和“灯泡,蜡烛”联系起来,“白的发亮”是设计者从洗衣粉和灯泡、蜡烛之间找到的联系。作品画面中没有其他任何的形象,只有用碧浪洗衣粉所清洗过的白色衣物,设计者独具匠心地把洗涤过的衣物设计成闪亮的灯泡和蜡烛,在蓝色底色的衬托下,洁净的白色更令观者眼前一亮,记忆深刻。这种联系既能准确地表达广告“清洁”的诉求点,又生动有趣,使消费者一目了然,不免会心一笑。在优秀的广告创意之中,“独特的联系”屡见不鲜,通过这些优秀的广告创意可以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教师第一步可以做的就是尽量鼓励学生多思考,以点及面,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而鼓励学生去发现各种元素之间独特或者是巧妙的“联系”,从而成就杰出的创意。

2.收敛思维法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聚敛思维等。该思维的目的是从已给的大量信息中搜索、寻求、汇总或推断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最优方案。收敛思维是相对于发散思维而言的,它的特点与发散思维正好相反。在课题训练中,往往是先发散思维,在发散思维基础上再集中思维,从若干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同时也可将其他方案中的优点补充进来,加以完善。在广告审美的特点中,目标化和最优化的审美特点,正是运用的这种思维方式。收敛思维方式不同于之前的发散思维方式,前者是一种横向的思维训练,而后者是纵向的思维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把它作为思维训练的第二步骤,在横向思维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到一个自己最满意或者说是最有创意的想法,再把这个想法深入下去,以这个想法为起点,尽可能地找出更多实施此想法的可能性和方法。如果只靠发散而不管收敛,肯定找不出最优、最佳方案;只注重收敛,而不运用发散,必然墨守成规,不能创新。只有发散与收敛密切结合,才能形成创意思维,构思出多种方案,在多种方案中,筛选、集中、综合、优化,从而得出最佳的新创意。

3.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也是反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们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求的方式对课题方案进行逆向思考。其一般从事物的功能、形态、结构、因果和属性的相反面思考,打破定向思维的禁锢,提出新的课题设计。正如亨氏番茄酱广告中,洁白的餐盘里亨氏番茄酱占据了餐盘几乎整个的面积,而主食却只有很少的一点点。我们的生活常规思维习惯是配料的分量不可能超过主食,但是创意中为了凸显亨氏番茄酱的美味,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将配料和主食的分量相互颠倒,配料成了主食,主食成了配料。从而诙谐幽默又清楚地表现出广告的创意。逆向思维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要求学生故意采取本末倒置的手法,将固有的事物规则打乱,将熟悉的因素、事实、感觉、物体扭曲成其对立面,让正立的物体颠倒,来制造新鲜独特的惊奇效果。如,内部的放在外面,后面的放在前面,上面的放在下面,美的变成丑的,以此诱发我们脱离常规的想象,使原来熟悉的元素由此变得新鲜独特,并产生奇妙的创意。同时也应当注意一点,创作技法是服务于创意的,不能为了逆向而逆向,采取本末倒置的手法必须贴合于创意,不能有生搬硬套的感觉。很多时候,学生按照我们的要求把逆向思维的创意做出来了,但却并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创意逻辑关系,只是在理解了教师所讲授的技法后,生硬地套用而已,对于自己的思维过程其实并不清楚。现在的学生当中很多人受传统艺术教育思想和方法的限制,大多存在思想死板,只求技法的问题,所以在设计教育之中可以把逆向思维训练作为一个专题性的重点来训练,且这个训练过程应当是循序渐进,持久的。思维的训练不是一天或者一个短时间就能有明显成效的。所以对于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进而把自己的设计教育工作做一个系统、周全的安排,这样才能在思维训练中收到一定的成效。

4.从初思维法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形态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经验,无论多么高级、复杂的事物都能找到某种共通性,或者说其本质都是最简单和纯粹的,用中国的一句老话说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很多时候,人们面对眼花缭乱的现象和事物会显得无从着手、毫无头绪,这时往往会退而求其次,从它们的最初形式或状态来寻找思考的新途径,这里面就包含了从初思维的方法,即以初始的、简单的形象比拟复杂的、高级的形式或道理。荣获“96戛纳国际广告节平面广告金狮奖”的日本沃尔沃汽车“安全别针篇”广告就是典型的从初思维方法。#p#分页标题#e#

广告中别针两边的钢丝上面弯成汽车顶盖形,下面弯曲成汽车底板和车轮形,针环为车头,整体显出了沃尔沃汽车的轮廓,十分传神。但奇怪的是,针尖并未扣在扣槽内,而是跳了出来,给人以不安全的感觉,造成受众极大的悬念。其实这和沃尔沃宣传的特点“车外壳钢特别好,碰车不变形,安全系数高”是相吻合的。它要说明的是,别针的钢一定坚韧,不易变形,即使针尖跳出扣槽也难用外力碰撞使之变形。受众自然会从别针联想到沃尔沃汽车的外壳。别针针尖出槽尚且如此,何况谁都会知道别针使用时针尖绝不会出槽的。沃尔沃汽车所有结构精良合格,其安全牢固程度可想而知了。该广告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极为丰富的内容,回到了问题的核心,抓住实质,一针见血,简单而又深刻地切入利益诉求点,令人回味无穷。

从初思维法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思维方法,很多时候因为事物的不断发展,或者干扰因素的增加,学生对自己手头要解决的问题感到十分困扰,不知道从何处入手,那么广告创意思维中的这种思维方法将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启发,引导他们去简化问题,培养他们抓主要、关键问题的做事习惯。但是这种思维方法也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表达的事物或者概念应当有一个相当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只有对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或者概念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才可能找到最适合的“最初形式”去诠释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或者概念。对于思维的培养,笔者认为下面的几个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耐心。思维的训练不可能像技法的教授那样立竿见影,而是一个缓慢的、逐渐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看到学生因为想不出创意而感到强烈的挫败感,表现出烦躁、沮丧的情绪。当面对学生这些情绪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做出正确的思维引导,让学生了解思维培养的过程,告诉学生他们所经历的思维困境是他们必经的过程,坚定学生的信心,告诉他们创意本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必须经过调研、分析、推理、构思、创造、判断等一系列过程,才能做出自己所满意的创意。耐心的学习、观察、思考是学生培养创意思维的唯一途径。

科技奇思妙想的创意篇10

abstract:Scienceplaysacrucialroleinchildren'seducationinthemodernsociety.Sciencefairytalescancreateaworldinwhichscienceandimaginationwalkhandinhand.throughthewonderfulstories,thesciencefairytalescanhelpchildrenknowthemysteriesofscience,andraisetheirinterestinthesearchforknowledgeandformtheirgoodhabitofreading.thecombinationofplotsandsciencemakeschildren'sreadingbecomemoreinterestingandmeaningful.Sciencefairytalesperformdistinguishinginformativeandeducationalfunctions.thepresenceoffairy-taleelementsinscienceliteraturesuggeststhatitmightbeespeciallyattractivetoyoungerreaders.

关键词:科学童话;特点;影响

Keywords:sciencefairytales;features;influences

中图分类号:i28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69-04

0引言

文学把情感注入孩子的灵魂,而科学则把理性融入孩子的心智。科学童话是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与童话的“联姻”[1]。在文学的花园中,它是一朵美丽的奇葩;在科学的绿地里,它又是一丛葱郁的异草。

科学童话是科学时代的文学。它的产生以科技发展为前提。随着19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意义的科学童话也就应运而生了。科学童话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童话的题材,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回避科学技术发展的事实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由于当今少儿的眼光和思考日趋高远,他们不仅关注着自身的发展,也关注着社会和自然万物,关注着世界的合理性。也正是因为少儿读者的视野改变,科学童话的创作和研究才变得更有意义,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关系

1.1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共性科学童话首先是童话。童话是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对少儿进行思想教育。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童话的故事情节常常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性格习性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另外,一些产生于人的想像,只存在于魔幻世界的人物形象,比如精灵、妖怪、神仙等,也可进入童话。但不管选取什么去充当童话的角色,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种各样人物的社会性格。当然,童话中常常少不了人。而且,在一些童话中,普通人和超自然人,拟人化的各种生物、非生物的形象可以同时出现,彼此交往,共同活动在作者构建的童话环境中。因其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和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童话这种文学形式很适合少儿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1.2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区别科学童话是童话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又称知识童话、科普童话,是科学文艺的一个分支,它在文学性方面具备一般童话的各种特点。但是,与一般童话相比,科学童话重视知识性、强调科学性,它是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科学紧密相关。比如,《小松鼠找花生》这篇童话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花生果不是结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这一植物学常识。科学童话与一般文学童话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把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即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作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科学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简单,它并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当起普及科学的重任,但确实能培养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儿的智慧。[2]它的优势在于普及科学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普及科学理性,因为科学理性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所在。少儿读者是科普的主要对象,他们天性喜欢求知、新鲜、有趣、幻想,科学童话形象地普及浅显的科学知识,最能迎合他们的趣味。例如杨楠的《胖子学校》、《五兄弟闯关》就是属于此类童话。科学童话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科学童话中的科学成分,让受众获得知识和启示,引导受众热爱科学、探索科学。

科学童话的科学性与科幻文学的科学性也是有区别的。科学童话强调所包含科学知识的已知性和准确性。它与科学知识的发展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科幻文学中的科学内涵则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包含着较多的幻想成分,在已知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和突破。[1]

科学文学中童话元素的呈现对少儿读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虽然科学童话故事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负起科学普及的重任,但它是一种趣味性强、传播面广、影响时间久的科普教育资源,它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这种既符合科学又体现少儿文学特点的童话故事容易在广大少儿读者群内传阅,便于所承载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培养和提高广大少儿的科学意识方面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老少皆知的《小蝌蚪找妈妈》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天真、淳朴、清新以及温馨的幽默,使小读者感知了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安徒生的《癞蛤蟆》介绍了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以及青蛙与蟾蜍的关系。

1.3科学童话的分类科学童话的类别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划分。从内容上划分,科学童话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童话和社会科学童话。从形式上划分,则可以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科学童话。目前国内的科学童话作品多属自然科学童话和短篇科学童话。社会科学童话和中、长篇科学童话还较欠缺。

2科学童话的特点

2.1科学童话的一般特点

2.1.1幻想性首先,科学童话具有普通童话的特点。丰富奇妙的幻想色彩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童话的人物是幻想世界里的人物。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假想的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各种关系。

幻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艺术幻想,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固有的形态,而按自己新的需要从而虚构形象的创作方式。”[3]童话作者正是利用这一方式去反映生活,使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并且达到一种升华。[4]这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优秀的童话作家都善于将幻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反映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1.2荒诞性在科学创作领域,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而童话则恰恰相反。童话注重的是神奇的幻想色彩。奇异与荒诞是幻想的童话王国中重要的审美指标。作者的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欲。《格利佛游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等名著都是以出色的奇异荒诞之魅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儿读者。这里所指的“荒诞”概念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宽泛的荒诞感,与现实生活中所指的“荒诞”一词是有区别的。它涵盖幻想、奇异、怪异、稀奇、善变、可笑、不可能、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是这种宽泛意义上的荒诞性,才能使童话产生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5]

2.1.3逻辑性童话的逻辑性是指童话中的幻想成分与其所反映的现实成分相结合的规律。童话无一不是虚构的,但有的让读者觉得合乎情理,而有的却让读者觉得牵强附会,原因就在于前者的逻辑性好,而后者的逻辑性差。童话的逻辑性建构在假定之上,作者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幻想的故事情节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定的生活意境中,合理地自然地活动。[5]

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段。但夸张要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夸张是为了表现幻想,同时,它又是幻想的产物。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童话形象的特征,给少儿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还能增强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小读者获得美的享受。童话就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写成的故事。童话的逻辑性能使虚构的故事得到合乎逻辑的发展,使作品获得明显的艺术真实性。但是,这种幻想的逻辑并不能改变童话本身纯虚构的性质,不能让读者真去相信种种假想的故事,相反,它只能突出童话虚构的性质和作用。[5]童话将想像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幻”为特征的童话和以“真”为特征的科学是一对奇特的伴侣。科学童话尤其要注意童话的逻辑性。科学童话将童话故事和科技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长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奥秘,感受科学知识的力量。童话和科学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因为彼此不同而彼此适合。世界文学宝库中,有些杰作的灵感正是来自科学界的奇迹。科学童话可以激发少儿的科学想象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向往。它以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满足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为目标。科学童话故事由诸多元素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还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会成分等。

2.1.4现实性首先,童话具有现实性。虽然童话最明显的特征是幻想,但无论怎样神奇莫测地变幻,无论幻想的意境如何脱离现实世界之外,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童话中的幻想情节、幻想形象,不论看起来多么荒诞怪异,但仔细琢磨思量,仍不难找出现实世界的痕迹。比如,武玉桂的《蓝色的皮鞋》中,乔利穿上用驴皮做的皮鞋就见什么踢什么,这荒诞的幻想情节离不开现实世界中毛驴踢人的真实特征。

童话虽然具有幻想和夸张的特点,有些童话的内容甚至远远超越了现实,但童话创作是源于现实生活的。透过表象看本质,童话中的人、动植物、无生命的物体都是孩子们熟悉的,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奇异的童话世界中处处充溢着现实生活的物质、哲理、思想和情感。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巧妙结合。童话源于现实,但又不是现实的复写和翻版,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的现实的影子。

无论是安徒生《海的女儿》里所创造的海底“人鱼世界”,还是张天翼《大林和小林》里的“唧唧王国”,或是郑渊洁《魔方大厦》里所畅想的“魔方城”,都具有很深刻的现实寓意。变化多端的“魔方城”表现了现实中孩子们对自由快乐的游戏精神的倾心向往和追求。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描写都极其自然地构成了这些童话的意蕴焦点,使童话中所传达的人情与哲理都更加真实化了。[5]

2.2科学童话的突出特点除了具有童话的普遍特点外,科学童话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特点更为突出。少儿的许多知识是从童话中获得的。他们可以从童话中了解自然万物的特点,了解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了解水中的鱼儿如何呼吸和游动,了解季节的交替和风云的变换。他们也可以从童话中了解社会生活中简单的人际关系,学会初步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许多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了少儿,并教给少儿应对某种邪恶行为的办法。[6]

比如,《爸爸当保姆》这个故事让小读者知道了企鹅如何生育下一代,企鹅与人类的不同,并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生养孩子的艰辛,教育孩子们懂得感恩与珍惜。《我的爸爸在哪里?》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螳螂的生态:为了延续下一代,雄性螳螂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通过读此故事孩子们会更懂得生命传承的可贵。《小兵的故事》可让孩子们认识蚂蚁的群居生活以及生活型态,也可让孩子们了解蚂蚁的辛勤工作态度,并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小壁虎借尾巴》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述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故事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把小动物的礼貌和真诚表述得栩栩如生,使孩子们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受到了教育。故事《小时候的相本》展现了大自然中生命的神奇,让小读者们知道了毛毛虫是如何变成美丽蝴蝶的。通过读此故事,小读者们也懂得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故事《四个胖子》告诉小读者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在条件,教育小读者们学会尊重别人,并且保持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7]

尽管童话的内容常常是离奇的,但主题往往是鲜明而积极的。由于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往童话中输入了严肃的思想、分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读者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8]

3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影响

3.1科学童话的一般作用

3.1.1培养阅读兴趣少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象性和情趣性,即他们对一些具体的、感兴趣和喜爱的事物比较容易认知。快乐是少儿的共同需求,而童话的幻想、夸张、拟人等都是促进快乐的因素。少儿的想象力在童话境界中的大胆自由驰骋,更加强了快乐的感受。而且,丰富多彩的童话内容可以使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9]

3.1.2促进感知能力童话中的形象角色是相当广泛的,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鱼虫,花草木石,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他们都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少儿对这些角色的特点和属性十分感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在故事中读到的知识,在童话内容的诱导下,他们甚至会到大自然中亲自去观察日月星辰、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山水沙石的特点,记住它们的表象,思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到真实环境中观察和了解某些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童话的内容促进了少儿对现实的理解;另一方面,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会加深他们对童话所蕴涵意义的理解。[9]

尤为重要的是,童话是激发少儿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形式。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丰富、最神奇的幻想。幻想本是少儿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幻想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幻想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科学童话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对于人类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有过精辟的论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0]读童话、讲童话、表演童话等活动,可以使少儿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得到充分发展。科学童话对少儿的感知、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3.1.3促进情感发展童话有利于少儿积极情感的发展、消极情感的疏导和缓解。少儿时期是情感培养的最佳期,童话在少儿情感培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由于少儿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也由于童话所反映的是少儿最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少儿处在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的良好状态。比如,安徒生的《一年的故事》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更替,用五彩缤纷的画面展现了各个季节的特点,这无疑有利于小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愉悦。[11]由于少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感,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郁闷、厌烦、紧张、愤怒、恐惧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疏导和缓解。而且,童话的结局往往是快乐圆满的,体现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有利于孩子们乐观情绪的培养。

童话可以丰富和深化少儿的情感,培养少儿的道德感和审美情趣。例如,在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里,作家按照各种动物的形态习性,相应地赋予各类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通过它们的语言、行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象征性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愿望。在这些动物形象中,有的是作家歌颂与赞美的对象,有的是作家批判与谴责的对象,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受作者情感的引导。童话中美丽或奇异的景色,善良或勇敢的人物,感人或怪诞的故事情节,都能引发小读者愉快的体验和活跃的思考。即便是童话中存有反面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惊险,但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令人愉快的:正义战胜了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超人的力量力挽狂澜、化险为夷,等等。

3.2科学童话的独特作用丰富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是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突出作用。少年儿童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常爱向大人提问各种问题。科学童话以讲故事形式向少儿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可以启发少儿读者思考问题,其重要功能之一是激发少儿读者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12]科学童话可以引导小读者逐渐接受、理解和运用科学,或许会成为无数少儿走向科研之途的启蒙者和引路者。

首先,科学童话无疑有助于读者增长科学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科学童话寓纷繁复杂的知识于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贴近少儿情趣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少儿能够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关系的理解,逐渐了解、感悟社会生活中各种浅显的社会关系和各种人物的行为价值。

科学童话作为少儿喜爱的文学样式,对少儿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持久而深广的影响。如孙寅贵先生的《动物天堂》,故事以环保主义、道德诚信、爱与付出、自我认同为主题,讲述了一群可喜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以天为屋顶,以地为床铺,风雨是它们的朋友,相互帮扶和团结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条件。[13]

科学童话有助于激发少儿对科学的兴趣,向他们传播科技知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比如,安徒生的《海蟒》把海底电缆描绘成了海蟒,借海底生物看到海蟒时的惊慌和惊奇的神情,赞美了人类神奇的科学发明,激发了小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科学童话把科学的理性与想象的浪漫结合在一起,巧妙地使读者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知相交融,有助于培养少儿读者的探索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结论

少儿读者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喜欢童话这种富于幻想的文学形式。童话的拟人化手法和幻想的艺术手段,特别符合少儿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他们总是把一些非生命的事物或有生命的动植物想像成有言语能力的、有感情、有知觉的人。少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开发少儿智力,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在开发智力的过程中,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尤为重要。科学童话是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的好形式,它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传载科学知识;它将神奇的科学世界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和遐想。科学童话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断扩大少儿的科学视野,丰富少儿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少儿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激发少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少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景行.略谈科普童话的创作.《写作》,1996年第08期.第9页.

[2]童话的概念及分类.惠童幼儿教育网..

[9]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惠童幼儿教育网.http://

/zqyd_detail.asp?keyno=3366.

[10]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大江晚报》.2009年6月22日.http://.cn/djwb/html/2009-06/22/content_37438930.htm.

[11]林庆扬.安徒生科学童话的魅力.《莆田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