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十篇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十篇

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15

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篇1

关键词:校区设计;建筑设计;生态环境;校园空间组织

1项目概况

本新校区的整个校区教学用地约3.9h㎡,另有与该市体育中心共用体育场,室外球场面积约3.8h㎡。该新校区建设内容有一期的5层教学楼,其建筑面积为5500㎡;6层学生宿舍,其建筑面积为5600㎡;2层食堂,其建筑面积为2400㎡;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3000㎡;此外,还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目前本校区在校师生约1200人。

2校区建筑规划方案比较分析

一名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设计的方案能够顺利通过并能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的建筑方案确定过程中,会因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需要修改设计,最终的修改方案会与原先最早的方案,也就是中标时的方案肯定有所不同。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业主的因素、施工方的因素、勘察设计的因素,有些不是设计师能够决定的,需要与业主、施工方、监理等一起协商,而有些是设计师未能领会建设单位的意图而造成方案修改,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投标的过程的方案是根据招标书里面的任务而设计的,在中标后进入实际施工阶段,会发现和原先的想法有所不同,就会修改方案。经过几次方案的对比,以及通过结合该校区的地形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因素,最终本新校区的规划设计选择了以下的风貌方案(见图1)。

图1学生宿舍透视图

2.1建筑方案的设计理念

鉴于本校区坐落于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县城,能够用来作为建设用地的平整场地较少,用地资源较为紧张。如何将较高容量的建筑组群合理的布置在有限的地形内,这就需要我们将建筑与环境放在一起就行比较、互相对话,将其充分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山地、人之间的关系充分的理解,结合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当成是“学校”与“求学之路”,将建筑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人在通过道路等交通组织中产生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2校区规划布局设计

结合以上所分析的建筑规划考虑,本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如下:

1)整个新校园规划由教学区、生活后勤区、运动区组成。校区规划将操场设置于用地东侧,将校区学生体育用地与某山下规划中的体育中心通过过街天桥连为一体,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节约用地。学校的后勤与宿舍区位于校区的中部,学生无论是去上课还是去锻炼都能通过便捷的流线很方便的到达;并且能够通过后勤区来隔开体育活动区的噪音,为教学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教学区位于校区东侧,靠近河边,环境优美静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校区内车辆流线充分考虑了在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校园入口设有停车场,食堂后勤也开有专用出入口和停车位,做到了人车分流;校区内其他各个建筑在设计上考虑了火灾时消防车的通行。

2)充分考虑到资金投入的原因,学校建设不大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设计中将整体规划与分期建设相结合是比较接近实际工程的。其中,一期建设教学楼(建筑面积5500㎡,5层),学生宿舍(建筑面积5600㎡,6层),食堂(建筑面积2400㎡,2层);一期建设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以后,再进行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建造,并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在规划设计的考虑上,仅一期完工就可满足了学校教学及使用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够有形成一个鲜明的学校形象,给人完整和整体的感觉。这样,校园建设扩张有序,自然生长,使校园空间上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衍生关系。

3)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3校区空间组织设计

在本校区的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校园在泗水河旁,同时考虑了该校区所处山的位置以及走势之后,才确定校园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以山水、树林结合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了自然要素,将校园空间塑造成绿色花园,创造具有自然美的校园环境。

关于现代校园建筑,教学功能是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功能,在此功能外,交流空间、自然风格应重要考虑。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形体的虚实结合,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连廊关系,形成开敞贯通的空间结构,通透的建筑形式与当地地域气候相适应,充分营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现代学校建筑空间。如在校内单体建筑的设计上,在校区入口留有一个前广场,并以一期教学楼作为校区入口广场正对的主楼,使学校能在一期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面貌;二期实训楼两两相对形成教学区后部的一个小的中心,并连成景观轴线于宿舍大门相对,提升了校区的环境品质。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其中过街天桥的连接,形成了水平与垂直交通系统。建筑体群以五六层体量为主,立面造型采用了传统坡顶与现代元素结合的设计手法。

4校区环境景观设计

生活在优良的校园环境的学生,有着心旷神怡、陶冶情操的感觉,同时可以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舒适的空间和场所,本工程新校区的绿地率达到了35%,不仅可以为师生观赏,也可为其提供舒适学习、生活环境,使其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舒适。

本校区的景观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与城市大景观的呼应和校园内部空间序列的营造。新校区紧靠河道,北临城市干道,建筑群处在商品开发区的包围中,拥有开阔的运动场和绿地,相对于密集的开发区的楼群开敞,形成了空间上的过渡。处在校园正门,通过东西走向且布满绿地的道路可以方便的通过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形成了高效而又现代的空间组合,可以自由交往。

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篇2

关键词:校园标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21-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源的不断下降,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师资和办学能力作为学生择校时的衡量标准之一,校园环境也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一些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校园环境是一张重要的名片,但是普遍存在着校园文化无法贯穿校园内外,环境标识和校园景观在内容上无法融合,难以形成明确统一的校园形象等一系列问题,这反而妨碍了学校特色和管理水平的体现。因此,研究校园标识设计中的精神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如何延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园标识设计中的精神文化功能

(一)校园标识设计中的文化性

校园标识是静态的风景,发挥示范作用的同时显示出一种特有的文化教育形态,它逐渐成为独特的标识导向文化。校园标识设计中的文化表现能够以校园导向系统为载体,将校园文化可视化,以导向系统为载体和校园景观达成统一,将精神文化贯穿校园内外,突出学校整体形象和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另外,还能增强师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及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标识设计的环境性

环境标识作为环境的附属要素,不能孤立存在,应以烘托环境气氛,彰显环境个性为前提与环境相互依存。校园环境不能与商业环境、居住环境等同,它有其特殊性,所体现的应当是一种高尚的校园人文氛围。每个学校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文化理念,因此标识设计应具有科学性、体现现代化,生态化的校园特点,以及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依据

1、易于识别。校园标识的突出特点就是显示出自身面貌,易于识别,不能与其他标识雷同或相似,因此要特征鲜明,令人一眼辨出,过目不忘。校园环境标识除了应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之外,还应具有简洁、连续、风格统一的特征。

2、功能明确。设计定位以校园文化理念为表达要求,优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推进校园文化发展。师生受到这种良好文化的感染,必然会增强主动性,形成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循环。

3、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在设计标识之前应深入校园,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校景观环境条件、外环境以及交通流线情况,做到标识设计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原则相符。

四、校园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延续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文化成果和价值观,包括学校办学理念、道德观、学校精神等。校园景观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等。校园文化可以渗透到校园的各个地方,小到一个路边标牌,大到校园规划。

校园是培养和教育人的专门场所,因此要求景观本身含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校园景观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地形、绿化等。能影响高校校园品质,学校的社会形象、荣誉和教育质量都与校园景观环境紧密联系。正因为有深远的影响力,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特别是有悠久历史的大学,都在有意识地培育本校的文化生活。

五、校园导向系统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延续特色实证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景观设计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武汉市东湖之滨落雁路,有着十年之久的办学历史。

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篇3

关键词: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主题

工业大学新校区校园环境提升工程主题定位为清新的蜕变。蜕变,是发展是延续,是精神的传承;清新,是气质是内涵,是个性的体现。

1、与老校舍比是蜕变

新校区的环境气氛体现生机勃勃、色彩鲜艳。

2、与同类高校新校区相比找到自己的特点

碧波涟涟的中心湖区,独具文化特色的庭院,蕴含节奏的主环路。正是这些具象的特点决定了工大的不同。

二、高校校园景观的教育功效

1、通过校园景观物化高校精神

2、通过校园景观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人格形成

3、通过校园景观陶冶学生情操

(1)净化心灵

当身临优美的校园环境时,人们感到心情开朗,疲劳顿消。

(2)强身健体

绿色生态的校园景观对人们的身体起着保健作用。

(3)增长知识

校园建筑、景观通过暗喻或明示的方法着力表现的东西,造型、图案、小品传递的信息就是一部“教科书”。

三、景观分析

从景观角度将校园归纳为“一带六节点”。一带为“秀彩纷呈”,串联起校园各处景观。六节点分别为泮波映霞、思新志远、根深叶茂、行正人和、北入口景观节点、东入口景观节点。

1、沿线

主线秀彩纷呈全长2750米,在保留现状乔木的基础上局部打开透景,使道路绿化和校园融为一体。

2、节点

(1)节点一、泮波映霞——中心景观湖(占地14.9公顷)

景观湖设计特色为结合现状做轻微调整,从整体考虑结合周边设置重要节点,在景区内设立宽阔的自然边界。

设计中注重

设置小型叠水景观,增加水的流动性。湖南景观与建筑协调呼应

考虑水上运动项目,设置码头等设施。湖边建立标志性景观

绿化考虑部分常绿树种的栽植,铺地材料选用石材、木料与建筑协调

湖区周边道路考虑运动休闲功能

北侧建立湿地区域,更好的净化水质

湖区周边道路考虑运动休闲功能

水边种植各种水生植物,柔化湖岸线条,增加湖岸层次

在满足景观功能的同时考虑雨水的调蓄。岸边水深保证安全性

湖区照明设计整体考虑,形成节拍协调的整体旋律,描绘出浪漫的光影效果。

(2)节点二、思新志远——包含教学庭院、停车场以及体育场区域。

教学楼庭院区域:方案根据各庭院情况营造不同文化景观。文法院利用艺术造型树池体现新颖;艺术院体现志存高远,运用旱溪、木平台形成主基调,综合细沙、石板、汀步与半掩青石共同营造出清幽意境。将校园文化孕育庭院之中。

停车场区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均缺少遮荫,缺乏色彩与层次。方案在保留现状树的基础上运用乡土树种,遵循疏密有致原则为带状绿地梳理层次,为停车提供遮荫。

体育场区域:方案沿场地增加遮阴树为学生提供浓荫,在入口广场增设休息廊架,利用栏网增加垂直绿化。设立体现体育运动精神的雕塑。

(3)节点三、根深叶茂——包含南湖、南门、东西两食堂、斜廊景观改造区域。

南湖区域:方案对临路植物进行梳理,留出透景线,将景观水体与校园环境融和。营造“绿水长流、红霞满天”的意境。

南门区域:借鉴中国传统园林“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劲松与景石、地被相结合,形成小绿地、大盆景的景观风格,体现了根深叶茂的主题。

西侧食堂区域:在重要观赏面起微地形,种植一两株造型油松,点缀景石;场地内部应用钢制露珠造型小品体现德明学博的主题。

东侧食堂区域:方案配合校园文化借助根深叶茂的景观树种、镂空钢板、花坛、木座椅形成交通穿越与户外休息有分有合的特色景观。

斜廊区域:配合廊道建筑组织植物景观,使得斜廊身处层层组团之后。

(4)节点四、行正人和——宿舍区域

西侧宿舍:分为宿舍楼间提升与道路提升两部分。

宿舍楼间景观处理针对行正人和这一精神理念,利用文化墙宣传天工办学理念,激励大学生提高自己各方面修养和素质,热爱母校。楼间局部更换冠大荫浓的乔木为庭院提供绿色气氛。

宿舍区北侧道路增加彩叶树种、地被花卉。改善隔离带中单一修剪篱现状。西侧道路现存高压电线,方案在可行区域增加一排观叶乔木,体现季节的变化。

东侧宿舍:运用更换、新增两种处理手法,为东宿舍区域提升户外景观水平。

(5)节点五、北入口景观节点

主要着手点有三处,入口绿地的景观提升,自行车停放问题,自行车道的使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方案如下:

校门外侧绿地做精细化处理。点缀造型树,搭配花卉景石,体现疏朗有致的空间效果。

校门内区域将自行车存放推后,留出空间作为入口内广场,使空间完整、气氛和谐。

主路隔离带:在人行道一侧每间隔10米增设花鉢,栽植紫叶李、木槿等观叶植物,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合而为一。使主环路整体感增强,视觉与功能得到提升。

(6)节点六、东入口景观节点:

东门是校园东西景观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强调指向景观湖的视线引导。在两侧15米宽绿地上应用起伏地形,引导视线,创造空间层次。中部绿地沿东西向设置内容丰富的花带,令空间有延伸感;入口一侧点缀大型景石,结合景石点缀低矮花灌木、修剪球,为整个校园起到屏风的掩映作用。

四、结语

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指导,以“绿色学校”为载体,推进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奋斗目标:

(一)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主体教育网络。培养一支合格的具有一定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的教师队伍。全面动员,充分参与活动,力求活动具体化,务实化。

(二)教育工作优质化充分利用先进电教媒体、网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环保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使环保教育融于各学科教育之中。

(三)创建活动多样化以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发展,使之主动并带动身边的人投身于“绿色学校”活动。

三、总体要求:

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规范学生的环保行为。如校内外不吸烟、不乱丢、不乱倒、不乱吐、不乱写乱画,不高声喧哗,不损坏树木花草,自觉节约资源等。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机构

1.组织建立环境教育领导小组,专设环境教育办公室,并具体分管环保工作。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优化措施,校长亲自抓,政教处、教务处和总务处紧密配合,将环保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去。

学校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名单为:

组长:田淼

副组长:曹卫国严国章

成员:王德胜魏方平谯延春邱小春陈文杰王家勇

程兴全陈旭东韩贵华李昌林等

2.强化领导核心,建立以班主任和社会、自然、思品等学科的教师为骨干的教管机制。

3.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坚持记录,定期总结,按计划逐步开展教育活动。

4.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推动校环保工作。

(二)完善环保队伍建设

1、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环保教育的学习活动,增强教师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机制,以学校为中心,带动全社会环保意识发展,使环保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3、发挥外聘环保领导的指导作用,利用培训讲座等方式促进环保意识发展,同时外聘市环保局领导指导环保教育工作,切实落实工作。

(三)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加强学校环保硬件建设

1、绿化校园。整体规划校园建设,计划在校内加植各类树木1000株,并对学校的花草树木布局进行调整,使植物群落布局合理,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

2、美化校园。加强校园环境整治,美化校园环境。设立环保标语牌,悬挂环保主题的图片或美术作品.增设环保宣传栏,学校宣传媒体定期刊出或播放环保内容的文稿,努力营造环保氛围。

3、净化校园。继续做好“无烟学校”工作,加强学校环境卫生建设,做到校园净化,课室整洁,宿舍卫生,厕所清洁,饭堂卫生符合标准。

4、加强学校环保硬件建设。加强“生态植物园”建设,增设地理室,完善化学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建设

(四)多层面、全方位,开展环保教育活动。

1、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寓教育于活动中。挖掘各科教材中环保教育因素,结合环保的热点和敏感话题创造性地开展环保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各学科都要将环境教育列入科组计划,要有措施,有总结,培养学生自觉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2、大力开展宣传,促进全社会环保意识发展。设立宣传栏,在各班级设立宣传墙报,校园内张贴宣传标语,充分利用板报、广播、图书室、电教多媒体设备、闭路电视系统介绍、宣传环保知识,环保动态,并抓住各个环保宣传节,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组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3、发动学生,组织“绿色卫队”,自编节目走上街头宣传环保知识,并积极投入到实际活动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环保活动。

4、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环保调研和社区环保实践活动。各部门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育活动。共2页,当前第1页1

(五)做好环保教育工作总结,注重实效和档案管理

1、加强环保教育工作总结交流。在校园网、校刊、校报开辟“绿色教育”专栏,宣传各级政府关于环境教育的方针政策,介绍交流学校和各部门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情况和经验。

2、做好环保档案的整理工作,学校档案室和各部门要加强档案管理,对有关环境教育的文件、计划、总结、论文、书刊、录像等资料要妥善管理。

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篇5

摘要:高校园林工程是高校领导极为重视、高校师生密切关注的校园民生工程。本文从高校园林工程的施工实践经验和工程规范出发,梳理分析高校园林工程的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总结高校园林工程的施工现状和特点,归纳在实现预定园林工程景观效果的前提下的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园林工程功能 施工特点 科学管理

高校园林工程是在高校校园地域内,通过利用并改造自然地貌或人工造景,结合绿化景观以及校园建筑的配设,构建供高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高校园林工程是高校自身在长期的规划建设累积的产物,是高校师生追求教学育人氛围和高雅生活方式的载体。高校园林为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提供整洁优美环境的校园环境,其基本形态是由建筑群体、室外构筑物、道路管网、园林设施、绿化景点等要素构成。近年来,随着高校师生对校园环境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园林绿化工作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深受师生关注的校园民生工程,工程规模也从单一绿化、小规模向综合造景、大规模发展。因此,高校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应提高对高校园林工程施工特点的把握,认真分析高校园林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科学管理。

一、高校园林工程的功能

高校园林工程的功能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从一般性来讲,要注重高校园林对微气候的形成和改善、对师生休闲环境的培育;在高校教学育人的氛围中,要充分挖掘高校园林延伸出来的学习、教育和交通等潜在特殊功能。

1、生态功能。绿地是现代城市之肺,对城市的碳氧平衡、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甚至杀死病菌都能起到作用。在几平方米的有限的高校绿地空间里,由地形、植物、地表和建筑形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微气候,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在高校园林工程中,通过水面、绿地、林荫的合理布局,可以有效地改善校园的微气候,对环境温度、湿度进行调节,对气流进行控制,降低周边城市噪音,净化空气,营造出虽有车马喧,心远地自偏的意境,成为师生驻足、留连的场所。

2、休闲功能。休闲活动主要指散步、小坐、谈心、游憩等放松身心、休养生息的活动,草坪、树林、小山、庭院都可为此类休闲活动提供场所。高校园林工程虽不是大气磅礴,景观丰富,但若设计精心,布局合理,注重人与园林景观之间和谐融洽关系,可使得师生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和趣味。在植物与植物的配置上,要常绿树与落叶树相配,观花、观果与观叶植物相间隔等和谐共处;在植物与地形的配置上,高处多种乔木,低洼多栽灌木,体现林冠线的景观变幻;在植物与建筑的配置上,体现庭院植物配置的特色。

3、学习功能。高校是探索知识、叩问真理、推崇学术的精神家园和学习殿堂,高校园林工程应该从内涵、从设计等角度有利学习功能的培育,在阶梯教室、走廊和实验室要有豁达开阔的景观视野,以促进心智的通灵和开放;在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可以设计清醒头脑、调节神经、转换状态的庭院或藤萝架;在校园的公共绿地或花园之内既要有亲和性足够的开放式草坪设计,也要制造出有利于专心诵读、潜心思考的幽闭性的竹林。学习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互交织的复杂活动。灵感、顿悟是感性思维的表现,常常会因为优美怡人的外在环境而激发。优秀的高校园林能提升师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师生的想象力,升华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4、教育功能。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大卫乔丹曾说过:“那些长廊和庄重校园的柱子,那一排排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它们的一份教育作用,实实在在的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庭院中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着教育。”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中谈到:“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在古代中国,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昭示了环境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是教书育人的环境,校园则是其中无声的课堂,校园环境又可细分为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毫无疑问,整洁有序的物理环境、文化底蕴的人文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高校园林工程在建设物理环境的同时也在培育着人文环境,发挥着双重作用。

5、交通功能。高校园林尽管是一个供师生休闲、交往的场所,尽管能够起到学习、教育的途径,但是在高校扩招、莘莘学子如过江之鲫的背景,却有一个极其现实的交通功能。由于高校师生人数众多,活动时间又集中,因此高校园林的交通配置功能凸显。当大量师生瞬间从高大雄伟的教学楼里涌出,当校园师生齐聚花园举办某个庆典活动,一般园林的园路、窄廊都已不适用。高校园林的园路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流量、速度和景观。交通设计应根据师生的行为规律和活动特点,尽量减少曲折路程,提高交通的效率,尽心配置园林景观,有利出行和聚会。

二、高校园林工程的施工特点

1、施工涵盖范围广,涉及专业多,施工工艺复杂。高校园林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施工测量、地形整理、地面铺装,排水系统、给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园林小品(假山、雕塑等)、构筑物建设、绿化及养护工程等。涉及专业包括建筑、道路、装饰、给水、排水、电气、绿化等。同时,园林工程实质上就是人工造景工程,就是形成多个具有欣赏内容的单元。在景观设计中经常采用“复杂多变”的手法,综合处理主景与配景、对景、前景、分景和点景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错综关系。所以,高校园林工程中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可能较小,但数量多,施工总成本并不低。

2、通常利用假期施工,工期紧,各工种交叉施工频繁。高校一般是利用暑假期间施工,为了能在开学之际投入使用,预定工期大多不足;比正常工期减少较多,这就迫使施工单位调整组织设计,增加赶工措施,组织多工种交叉施工。

3、施工中变更量大,造价及施工成本控制较难。高校园林工程施工变更量大,推高成本和造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设计单位在方案阶段,依赖委托单位提供的图纸档案来天马行空、闭门造车,到现场进行勘察测量工作不细致,对现场地下管网更是茫然,结果设计图纸同现场实际不符,漏洞较多。二是高校有关领导对高校园林工程期望较多,希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文化底蕴,又能照顾到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学生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出来的很多指导意见形成工程变更。三是由于当前不少高校承担的部级考试、国际交流活动等大型活动频繁,为了减少施工噪音的影响或干扰,多次暂停施工导致工期延迟。

三、高校园林工程施工的科学管理

1、对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是核心。高校园林工程造价包括四大费用: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直接费由直接工程费和措施费组成。直接工程费是施工过程中构成工程实体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费是发生于施工前和施工中的非工程实体项目的费用,包括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安全施工费用和临时设施费等。间接费由规费和管理费组成。规费是按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规定必须缴纳的费用,如工程排污费、社会保障费等。管理费是建筑安装企业组织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费用,如管理人员工资、财务费等。利润是施工企业完成工程获得的盈利。税金是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应计入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内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由此可见,高校园林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做好直接费和间接费的节省、管理和控制。在高校园林工程前期阶段需要科学控制与管理的内容包括,一是项目决策时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合理确定建设规模,详细编制投资估算,确保使植被效果更加完美,施工流程简化可行,施工工期安排合理。二是园林工程行业的项目设计与项目施工分开管理,容易脱节,造成设计方案与竣工现状大相径庭。因此要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让园林工程设计、苗木采购、施工由一个总承包公司或设计与施工单位组成的联合体实施整体协调与控制,并推行限额设计,增加对变更设计约束的额度限制条款。三是在工程招投标时严格施工单位资格审查,详细审查商务标、经济标和技术标。到了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由于施工现场不可预见的各种条件变化,或者设计不合理部分或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也将充分暴露出来,导致设计变更、工程洽商、技术核定的问题将不断发生。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要做好“四个严格”:严格控制苗木、石材等材料选择;严格控制设计表更;严格控制现场签证;严格按照进度拨付工程款。在最后的项目结算阶段,要防止承包方把结算价夸大上报,认真审核工程资料、工程量和定额套用合理性与合法性。

2、对质量控制的科学管理是基础。高校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景观效果最终要通过广大师生实际使用的检验和认可。因此,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施工全过程的保证措施。一是采取事前控制的保证方法。主要通过设计招标,组织专家会审图纸,施工单位对施工图的会审意见和施工过程中对设计的合理调整四个方面来实现的。二是针对施工过程中的五大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即施工主体、施工对象、施工方法、施工手段、施工环境。施工主体要求在高校园林工程项目部组建时,必须选择有丰富管理和施工经验的人员,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全面逐级进行技术交底,对图纸要求的质量标准及国家有关质量标准、施工规范做到心中有数,并自觉地付诸到施工实践中。施工对象涵盖对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的质量监控,特别是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控制如花岗岩、防腐木、大树等,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规格型号采购,必要时多进行采购考察,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场。施工方法即通过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的正确运用来确保施工质量。园林工程的施工顺序必须遵照“四先四后”的法则:先地下管线,后地上安装;先基础垫层,后铺装安装:先土方造坡整理,后绿化栽植;先乔木、灌木,后地被、草坪栽植。如果顺序颠倒错乱,就会严重破坏原有的施工质量和效果,并给施工质量埋下潜在隐患和风险。施工手段是通过正确运用施工机械、设备等以确保施工质量。特别是各类测量仪器要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定时校核,防止出现误差给测量放线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施工环境包括现场的地质环境、气候环境等。施工环境会对施工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同建筑、市政施工的严格要求不同,高校园林工程一般不进行事先地质勘探。因此在硬质景观基础施工时,遇到严重影响基础质量的地基,如垃圾基础等,必须及时地召集建设方、施工方、设计方和监理方,提出解决地基隐患的方法,切忌盲目施工。三是落实好竣工后的质量控制,包括硬质景观的成品保护和绿化景观的养护管理。高校园林景观工程建成后都是开放式管理,人流量大,难免会出现人为损坏,因此对竣工后的保护尤为重要。高校应责成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专业化的管理,出现损坏能及时维修。

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篇6

——浙江省严州中学创建建德市级绿色学校自查报告

建德市教育局、环保局:

我校从2000年10月,就根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央宣传部《关于环境教育行动纲领》的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启动了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近两年来,学校在教育局、环保局的关怀和领导下,制定并严格实施了创建工作方案,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工作,近一年来,学校的创建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根据《建德市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我校市环保局与教育局的指导下,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得分为97分。现将学校的创建工作和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明确目标,积极开展学校的创建工作

1、指导思想

明确绿色学校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贯彻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主动参与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学校工作大局,以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改革、全面提高环境教育质量和努力打造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扩张学校品牌优势、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以“开放式办学、科学化管理”为主题,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促进高中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和绿色教育的典范。

2、工作目标

(1)创建建德市级绿色学校的总体工作目标

瞄准学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到2010年办成教育思想理论有建树、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生成材模式有新路的,综合办学实力居于杭州市前列的一流名校;远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体现办学特色,能参与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的部级示范名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校创建工作的分期目标

到2004年11月,完成建德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查,接受教育局与环保局的初查与验收,并对后期进行的评估验收中存在问题进行整改,2005年开始创建杭州市级绿色学校。

二、我国从2002年起就成立创建"绿色学校"领导机构与工作机构,2004年3月进一步充实调整,明确职责。

1、领导小组:

组长:王征副组长:陈志红邵卫民程遥

组员:高勇陈建平陈云宾潘维真黄柏华叶跃进刘雪珍

赵光明夏安腊陈乾芳廖望邓秀红吕根来(校家长委员会主任)

周亮(朱池村书记)鲍婉婷(学生会主席)

2、工作小组:组长:程遥

组员构成:

办公室:高勇主要负责创建"绿色学校"的档案、宣传工作。

教务处:陈建平主要负责环保教育课程的安排工作和教师环保教育工作

政教处:陈云宾主要负责制定创建绿色学校的方案、计划、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开展各项环境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

教科室:潘维真主要负责"绿色学校"创建、环境保护的科研课题工作,教师的环保知识培训工作

团委:夏安腊主要负责开展校内外各种环境保护活动,校园环保、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

总务处:黄柏华主要负责学校绿化、美化工作及各种环保设备等硬件的配备工作。

家长代表:全体家长委员会成员

教师代表:李钢成陈伟祥李伟标全体班主任

学生代表:全体学生会成员

三、经过充分讨论制订创建方案工作思路与行动规划,提出了相应原则与创建要求

(一)创建原则

1、整体发展原则

学校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保持和完善已有的环境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动学校在管理的各个领域,如行政管理、教务教学管理、思想道德管理、团队管理、后勤管理中,纳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国际上正在积极推行和倡导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即通过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检查纠正和总结提高的管理模式,以及通过建立机构、组织培训、完善教学资源、建立档案、交流信息等环节,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而系统地推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开展,使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与现有的管理体系相协调,并通过有效地持续不断的改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共同参与原则

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学校不仅要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指标及实施方案,而且强调明确各自的职责,校长、中层领导、一般教职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职责,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同时鼓励家长、社区、有关专家、媒体、政府等相关机构及相关人员的有效参与。

3、循序渐进原则

绿色学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保持并发展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特别是环境建设和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方面应依据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创建要求

1、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增强“绿色观念”

(1)全体师生员工要认真学习环境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绿色学校的内含和创建意义。

(2)加强环保知识培训,安排热心环境教育的老师分赴省内外学习,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理论水平。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教育作用,全力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创造力。

(3)要充分发挥学校整体德育功能,利用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教育载体的广泛宣传和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观念”,提高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积极创建良好的环保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环境意识,建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并用以影响家庭和其他社会成员,用于检举揭发破坏环境的行为,立志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5)积极倡导环保生活方式,引导师生在社区和个人生活中自觉注重环保实践,自觉遵守公民环保规范:a、节约资源,减少污染;B、绿色消费,环保选购;C、重复使用,多次利用;D、垃圾分类,循环回收;e、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2、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加强“绿色管理”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战略,切实加强“绿色管理”。

(2)成立绿色学校领导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学校为各类环境教育活动提供资金和物质、技术的支持和保障。各部门分工协作,认真负责。

(3)学校各项管理措施有力,要体现环境保护概念,降低污染,垃圾减量,节约和回收资源,节能等环保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学校努力绿化美化校园,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在实施方略上做到“三抓”:“抓教育明理、抓实践导星、抓特色创优”。

在工作环节上力求“三个结合”:与德育工作结合,与素质教育结合,与创文明学校结合。

在学校工作中保证“三个体现”:行政工作要有措施体现,学科教学要有内容体现,社会活动要有收获体现。

(4)创建愉悦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互相信任、尊重,共同探究科学,形成民主、开放的“绿色管理”,鼓励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环境规划,鼓励改革,支持创新,追求发展,善于协调,集体决策。

2、构建立体网络,壮大“绿色队伍”

(1)转变观念,把原先只有生物、地理、美术、物理老师参与环境教育扩展到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电教等各学科老师都重视参与环境教育。

(2)积极发挥学生在创建活动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校内成立学生环保小组,参与学校环境管理。

(3)在培养全体学生参与意识的同时,还要利用学生与家庭的密切关系,通过学生将环境意识带入家庭,培养家庭成员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形成全社会都参加保护环境的“绿色队伍”。

(4)积极与有关环保部门联系,充分利用社区力量,争取指导与支持。

3、加强渗透,深化“绿色教育”

(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上级部门有关环境教育要求,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出具体安排,细化要求,一一落实。

(2)通过环境教育公开课、渗透环境教育教案评选、环保知识测试、环保社会调查、环保主体活动、环保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人事、技能,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养成可持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全球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对人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

5、认真组织,开展各项“绿色活动”

(1)组织观看环境教育的电影,开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纪念日全校性主题宣传活动。

(2)开展环保夏令营、环保征文等活动。

(3)、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签名活动,各班确定承诺口号及宣传标语。

(4)、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征文活动。

(5)开设环境教育公开课,开展渗透环境教育教案评选、环保知识测试、环保社会调查等活动

6、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绿色档案”

(1)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总结经验。

(2)做好绿色学校档案工作,长期积累,分类清楚,形式多样,文件完整。

四、根据计划全面开展创建活动

1、统一全校认识,形成集体意志

(1)通过全校大会、党派活动、群团活动、学术活动、专题研讨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学习、讨论,提高对创建市级绿色学校重要性和急迫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创建绿色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明智选择;是加快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以改革、创新和发展为动力,促成学校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全面反思自身办学实践,总结出具有示范作用的新鲜经验的有效途径;绿色的灵魂是持续发展,绿色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的标志是人文化。要将创建市级绿色学校作为近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深入人心,成为集体的意志和行动的共同准则。

(2)充分发挥好党委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始终保持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好教代会、工会等群团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好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保持学校团结、奋斗、进取的昂扬斗志和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和主线条作用,实现全体学生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争取学生及其家长理解、配合、支持、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各项工作。

2、根据计划统一进程。

创建工作计划经行政会通过后,成为学校创建市级绿色学校的指南,在没有非常特殊的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任何部门和个人必须无条件地遵从。学校要根据工作方案制定操作性强的执行方案,规定各项任务的具体推进策略和措施,划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

各部门必须在学校的执行方案出台20个工作日内,编制部门落实执行方案的实施细则,明确各项任务目标完成的时限和措施,上报学校备案。

学校全程对各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定期统一核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并作为部门和部门负责人学期考核和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3、挖掘严中文化,建设人文校园

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新情况,反思创建工作的全过程,调整学校后续发展的具体举措和工作节奏;坚决将学校的中心工作转移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加强对教育教学和教改科研的管理和推进,重点是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优化教师业务考核评价办法;抓住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绿色生态校园和人文化校园建设,提升学校建设和发展品位。

(1)认真发掘百年严中办学的历史积淀,解读“进德修业”的校训,“务本求实,开拓创新”的严中精神;加强对学校制度文化的梳理,编制;

(2)编制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整体规划和实施人文校园建设;

(3)建设学校的组织文化,提高管理运行效率;

(4)丰富学校的精神文化,纯正学校校风教风学风;

(5)各类管理渗透环境意识,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检查经常化。

4、推进课程建设,提升办学档次。加强渗透,深化“绿色教育”。

(1)教师理念更新,参与率高。学校利用教师论坛,周一教师集会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对学生指导到位,有实践周指导、社团指导、活动指导顾问等类型

(2)教育到位,列入课程与计划,学科渗透与日常经教育相结合起来,做到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经常化。发挥校会、班会、广播站、橱窗等教育宣传阵地的作用,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宣传有关知识与理念。每学期各班召开一次相关主题班会,出一题黑板报并进行评比。广播站宣讲制度化经常化。业余党校开设专题讲座。

五、学校自查情况

(一)自查得分和结论

根据《建德市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比照我校创建工作实际,项目指标11扣1分、13扣2分、20扣1分、自评最后得分为97分。自评结论为符合建德市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标准。

(二)自评要点

1、学校加强对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学科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和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中对环境教育都有明确的表述或具体的工作安排,学校以创建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等作为校园建设及学校其他工作的目标指向。学校制定并严格实施了《严州中学绿色学校创建方案》,配套制定和实施了环境教育的检查、督导制度,学年初有计划,学年末有总结。政教主任陈云宾同志参加过杭州市组织的的专题教育培训。校内各班主任、及中层干部参加过有关培训。学校有计划地组织生物、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就环境教育专题教育活动、学生环保社团活动等活动的开展进行学习研讨和教学研究。学校有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专题教育宣传橱窗,定期轮换宣传内容,学生处每学年配合地球日、植树节等活动至少安排各班举办环境教育专题黑板报。学校在宽敞、醒目的位置设置了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等内涵的警示语,配合环境教育活动,阶段性地张贴或悬挂主题标语,学校干道旁、大楼上均布置有校训、办学理念、学校承诺等固定用语。学校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纪念日、植树节等环境节日以倡议书、国旗下的讲话、手抄小报、环保征文等形式开展了全校性的主题宣传活动。学校环境教育的资料较为齐全。学校购置有开展环境教育的报刊十余种,图书若干册和一批音像资料。

2、大力加强课内教育

学校制定和实施的《绿色学校创建方案》对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较好,政治、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做到了学年有1—2次环境教育研究课。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贴切、自然,教育效果好,普遍受到学生喜欢。高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试题中有环境保护的内容。以“严中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环保协会”等社团为骨干的团队活动中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充分。每学年各班至少有环境教育主题班会。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教研组、教师均开设有环境教育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教研组及其教师所开选修课的教学计划、讲义或教案详实。

3、形式多样地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学校有“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环保协会”等学生社团,并开展综合教育教育实践周活动,均配备有适量的指导教师,常年有计划地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学校近三年来坚持实施“学生会管理与综合教育实践周管理校园”办法,全校师生参与了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活动。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环保协会”利用假期积极主动开展环保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宣传活动。学生通过环保手抄小报、环境征文、环保黑板报、海报等形式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普及率90%以上。

业余党校学员每学期三次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节活动;成立环保协会,评比环保小卫士;举行“绿色与我同行”专题征文比赛、海报评比;全校各班均参与爱心纸工程,设立旧电池回收桶,回收率较高。

4、不断加强校园建设

本校为新建设的学校,园林化设计,学校可绿化地段均得到了绿化,绿色生态校园初步建成,学校有植物几百种,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初步开发出吻合学校课程理念的校本教材。学校校园绿化率不断提高,校园的净化、美化不断加强,高标准的教学楼窗明几净,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所有设施均符合环保要求。

(1)每年绿化费7万多元,添置了价值十几万元的天文望远镜,还有其他各类设施及活动经费投入,大大超过相关指标。

(2)校园环境优美,园林化设计,富有人文气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化率达51%,有十大风景点。校园有各类警示牌,石头文化初具规模,三室文化(教室、寝室、办公室)制度化。

5、环境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对教师有系统的环境教育内容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教师的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长年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学生环保知识教全面,环保意识强,环保行动坚决,学生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师生环保意识强,行为习惯好,学校是无烟学校,公共场所无吸烟现象,校园整洁,学生无乱丢、乱吐、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师生消费观念科学合理,学校对食堂、小店等供应场所的食品包装、用具、用品均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严格的门岗制度,严禁师生将严重污染环境、不易降解和能耗高的商品带入学校。学校师生环保参与意识强,通过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家长会议等形式对社区、家庭改善环境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有近几年师生创作的环保小论文、获奖环保手抄小报、教学论文、摄影作品、绘画作品等。

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篇7

关键词:校园水景;文化;因地制宜;生态环保

水,柔美而坚韧,质朴而灵动,以水为主题的景观,独具异彩。水景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环境,起到降温、增湿、减尘、隔噪等的作用;水环境产生的负氧离子能改善人的健康环境;水还具有良好的美学效应,丰富多样的姿态引起学生们的愉悦的心情;水景设计呈现的不同形式的景观,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1.校园水景的现状

现代校园水景建设中,为了满足人们赏水、亲水的需要,设计者们都在不断地加大水景的应用,营造出多样化的水景环境,同时也在努力满足这种需求,可是有些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校园的一些喷泉静静的躺在水里而不喷水,到处是被污染的河流、小溪,还有那些早已干涸的水池等等。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校园景观水景现象,也是一种很可悲的校园景观水景现象。

2.对典型案例的具体分析

2.1.设计理念

校园水景设计是为了改善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是为校园师生服务的,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环境中感受到水的气息,那么水景设计就应该围绕人的感观要素展开,才能增强校园水体景观的亲和力,否则就成为一种昂贵的奢侈品。因此,校园水景设计要体现:优化校园环境原则、人性化原则、突出校园特色原则。不同的校园,其水景有着不同的特点,结合自身特色,塑造独特景观。如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把大片的荷花莲藕搬进校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为师生提供休憩写生场地。

2.2地域特色

在对校园水景的考察研究中发现,地域气候条件的不协调影响了水体景观作用发挥,也形成了南北方校园水景应用的差异性。我国的地理气候特点决定了北方城市季节性非常明显,导致了北方水体景观最显而易见的缺陷:冬季的水体景观效果差。一是枯水期季节性明显;二是结冰时期长达5个月以上(每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左右),相当于北方的校园水体景观半年没有景观效益。

2.3文脉历史

校园是一种独特的空间,具有其他空间不能比拟的文化性质,因此校园水景应体现校园文化特色,更加注重营造和谐、静谧,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氛围。在进行校园水景设计时,特别要体现其文脉特质,彰显学校历史进程中的文化沉淀,并将其与学习本身所定格的文化特征相结合,使水景与校园在物质和精神上融为一个整体。

2.4视觉性艺术表现

水景设计体现着艺术视觉构成的创造性,它通过运用一些视觉元素,赋予水景新的语言,沟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以点、线、面、体等为元素,通过平移、旋转、放射、扩大、混合、切割、错位、扭曲以及不同的组合,来创造出优美的校园水景观。

2.5生态环保

在我们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和利用、改造水体景观时,应该真实的表现出自然水体的特征并且充分利用水体增加景观环境的效果,从而给师生们营造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还要设计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水景。绿色水景在保障景观水体水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运行成本,满足绿色校园对水资源、水景观和水环境的整体要求。

3.结合现状分析结果和讨论

我国校园水景设计也越来越注重融入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之中,于是“水景”便以其独有的魅力满足了设计师们追求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但是,许多水景设计中,还存在着不尽人意,不合理的地方,甚至破坏了环境。

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南北方校园注重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如山东理工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等,北方的气候干燥,就要在硬质景观上多下功夫,比如在水岸线周边加入主题雕塑,供师生休息的座椅,或者采用独特构思的铺装和水体很好的融合,都是一个不错的手法,不应盲目的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和水体造型的奇异性,再有北方的校园水景要特别注意水体的洁净,避免因气候干燥少雨,水体循环慢,又疏于管理而成为死水一潭,所以要注重水循环自净能力的设计策略。南方学校由于雨水多,潮湿,就要更加注意因地制宜,注重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以及湿生植物的配置。

4.关于当下校园水景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校园水体景观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有利因素,又要结合不利因素,做到扬长避短,使水体资源充分发挥效能。特别尊重地域性,学校文化等对水体设计策略的影响,人在设计环境的同时可以改造环境,但有些环境要素是可以改变的,有些环境要素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气候、地质环境要素等,只能加以利用,变不利为有利。

在景观设计中,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但是要适应现代社会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而校园水景作为校园环境景观的重要部分应该第一,突出校园生活的主题,集校园文化、科技、环境等多项因素为一体的完整校园环境景观;第二,注意校园水景景观的可持续性,设计生态环保的校园水景景观;第三,注重校园师生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结语

对校园水景的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水景建设是校园环境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靓丽景观,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生态效益,与校园水景相关的研究还应继续深入,使水体设计手法更具多样化、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建立起优美自然的校园环境和开放的空间,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人性的张扬,情感的释放,实现情景交融的最佳目标。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唐立果.贾东.浅析校园水景及其设计.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9月。

[2]王丽颖.浅谈我国高校校园水景设计.文史艺术,2010年1月18日。

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篇8

关键词:微环境;高校;交通;绿地;设计

引言:

现代大学校园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学习文化知识的海洋,不仅具有教学、学习、生活等使用功能,同时也是环境育人、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美化校园环境,建设绿色校园”同样成为当代大学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大多数院校为解决长远的建设问题,纷纷新建校区,在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和校园扩展的同时,扩张的校园面积使得校园的交通与绿地布局受到极大挑战,科学处理校园交通与绿地环境非常必要。校园微环境的稳定是保证师生正常生活、学习、交流以及游憩等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微环境的异常变化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

一、高校交通与绿地系统空间环境现状问题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东校区为例,该校位于郑州市东大学城,于2009年全面竣工,最初方案由天津大学规划,经过多次修订与调整后,校园建设基本完善,功能分区良好、道路网线清晰,景观系统完善。而该校校园空间环境问题也是诸多新建高校校园的共同问题――落实规划的同时,缺少对校园环境的自我完善与更新,未及时对校园内的交通与景观系统进行优化,缺乏对细节的塑造。具体问题如下:

(1)校园交通组织混乱,以步行为主导的交通空间路权逐渐被机动车所占领,校园步行的舒适性与便捷性不断降低。

(2)校内绿地景观系统总体种植凌乱,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景观环境的集聚作用不强,景观环境荒芜,草地践踏严重。

(4)空间使用不符合学生的人体尺度,公共空间浪费,缺少满足私密性的交往空间、便捷方便的交通空间、集聚性的开场空间。

(5)校园空间环境缺乏特色,整体校园文脉得不到凸显与传承。因此,校园微环境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校园整体风貌及校园功能的完整性。

由于校园的发展严重超出了校园预期环境容量,使得校园资源越发紧缺,校园内的环境处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式。“微环境”指的是以人为主体及其周围的空间成分,参与构成人类行为活动的微环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工作、活动等多方面。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来改善校园交通与绿地系统中的微环境,合理布置交通流线,完善校园开放空间。

二、校园环境设计原则

校园是学生和老师学习、科研及生活的地方,对其进行校园交通与绿地系统优化建设时应根据“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尊重场地、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及生态环境条件选定具体的设计手法与尺度。

2.1地域性原则:结合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原本的校园规划,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格局,应与现有的绿地、水系、道路相连。明确校园景观环境的用途、性质,反映地域特色,突出学院历史文脉和学科特性,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空间与文化氛围,将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渗透到空间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2.2生态性原则:强调校园景观与自然生态相融合,注重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避免和减少盲目人工改造、破坏自然生态。令人愉悦舒适的微环境空间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产物,具备着一种生命的活力。

2.3交往性原则:校园环境在满足教学科研功能要求的同时,应该为师生提供各种社会的交往信息和知识汇融的交往空间。但大学校园的交往空间又不同于公园,在追求私密性的同时,更要有优雅宁静、书斋气息、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学习空间。

2.4文化性原则:校园是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地方,除了教育、研究学问、追求真理,还应有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它影响着大学的风格、氛围,影响学生的气质品位。校园空间环境应当具有鲜明的个性,表达价值取向,提高文化上的底蕴性,将有助于文化活动的参与性以及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

2.5安全性原则:体制的改革,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校园内活动人口骤增,机动车保有量增多,导致校内交通人行与车行矛盾尖锐,课间高峰道路拥堵,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而担学生休息娱乐功能的绿地,则植被单调稀疏、硬地与交通流线不合理,空间场所不能充分利用,易滋生危险。环境设计与校园安全问题是息息相关的。

三、校园交通与绿地系统优化中的微环境处理的方法和建议

3.1道路交通方面

道路是供通行的基础设施,而校园道路不同于一般道路,连接了不同的功能性建筑以及公共空间,划分着校园的不同功能区域,其步行交通为主的特点决定应以人行为主体来进行道路的环境处理。

(1)出行方式上应变“以车为本”为“以人为本”,打造宁静的生活性街区。综合考虑学校内出行方式比例,从优化道路分幅设计上,适当控制机动车道,加宽步行和自行车道,达到减慢校内机动车车速、加强慢行交通路权的目的。

(2)道路尺度上应明确学生交通出行的目的性,从而定位道路的职能属性,优化道路尺度环境。校园绿地中的道路系统既是师生的出行空间也是嬉戏游乐的交往空间,因此某些绿地道路往往承担着支路的功能。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02教学楼北侧绿地道路,由于尺度与定位的不合适,该路段人流拥挤,绿地践踏严重。在此考虑人行步道的设置,解决抄近路、破坏生态的问题。

(3)道路交通的情景营造,一定是基于道路产生的,空间环境是根据人的活动路线和视野安排的。如在做景观设计的时候不应将雕塑等景观设置在行人较少的位置,更不应放置于需要专门道路到达和观赏的空间。

(4)创造出更加舒适的交通空间,那就要更多的考虑道路的遮阳、小憩以及保证行人安全问题。如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公共空间中留滞时间最长的是道路,而体验感最差的也是道路,因此沿留滞时间较长的南北轴线道路设置一些休息、景观、谈话区域、景观路标和公告系统无疑将增加人们的舒适感以及趣味性。

3.2私密空间方面

校园中以交往为主要功能的公共空间,已不能满足师生们多样化的需求。外部空间环境应实现功能复合化,除了具有健身、交流功能的空间外,还须兼有为师生提供静思、独处、放飞思想并使个人隐私得到保护的私密空间。

(1)创造领域性空间环境中为师生提供适于交流、学习的交往空间场所,如竖向设计上采用变换高差的手法,将某地面抬高可为人们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创造出具有特殊感受的空间。将一块区域抬高70~100cm,坐在上面的人会明显感觉到该区域与环境的分离感;当抬高到超过成人的视线1.5m时,这个区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隔离感与私密感。

(2)尺度性空间环境应符合学生的出行特点,大而空的环境无法使人长留,空间的小尺度适于学生的休憩、交流。如通过植物的遮挡效果来限定空间的界面,从而营造私密空间环境。

(3)在进行校园绿地系统优化时应注意将交往空间与交通空间相独立,创造符合学生交往的微环境,避免绿地内的交往环境受交通系统交通流的影响。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多在水域等景观视线良好区域布置休息石凳,可由于石凳放置道路一侧,过于开敞,受来往人流干扰,在此休憩、交流的人们的领域性与私密性空间遭到影响,导致利用率不高。

3.3铺装地面方面

铺装地面作为校园内微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不同材质、不同铺装造型以及不同的铺装尺度来营造不同的空间环境感受,装饰精美、满足功能需求的铺装材料,往往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1)在材质上,铺装的选择取决于所营造的空间效果。比如,木质铺装地面相对于石材来说会比较柔软,而采用鹅卵石铺装,则可拼成有趣的图案,还有按摩的功效,增加趣味性。

(2)在造型上,通过细部的符号、文字、图案等表达空间环境的个性或者特色。如通过铺装材料拼接出传达校园文化的符号、图案等,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与识别性,且经过设计的铺装能有效的引导人流流线。

(3)在尺度上不同的铺装尺度给师生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如采用尺寸较大的铺装,会有开阔、大气之感,而尺度较小的铺装密集铺装,会给人以亲切、小巧之感。

3.4植物造景方面

植物设计在空间环境中,除了可供人们观赏、改善环境、保持水体、调节空间小气候等外,还可以限定空间,引导人流流向,作为空间边界围合物来使用。

(1)可以运用修剪整齐的绿篱、矮灌木等植物代替墙体来创造空间;

(2)采用不同疏密程度、不同树形或不同高度的植物来营造需要的空间效果;

(3)在空间的边界采用孤植、群植等不同种植方式,进行空间限定,具有暗示空间范围不同的作用。植物造景与交通布置相结合能有效的对人流流线进行引导,对绿地交通能有效减少踩踏的发生。

四、结语

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篇9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它既要借鉴传统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要借鉴企业职业化环境的设置,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提供保证。

1.1精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高职校园文化应将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基本职业素质体现在校园文化结构中,通过课堂教学、校纪校规、校园文明的熏陶,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体现在教学环节上,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的有关内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专业深入情况,科学地确定不同学期两种文化对接的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安排、部署,不断了解、感受和熟悉企业文化,为毕业进入企业做好心理准备。请知名人士开设相关讲座,使学生能尽早地、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

1.2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营造合适的校园文化,在营造文化氛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成长,一方面要适应青年强烈的参与、竞争、好胜的心理,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突破课堂教学的狭隘性、封闭性,激发求实向上精神的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校园里的宣传栏等媒介来体现企业的文化。实践证明,在高职校园里学习、实习、生活场所学生时时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体会着企业的文化气息和氛围,非常有助于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3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模拟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

传统的实训场所基本都设置在学校内部,实训到的布局也以课程为主体,这就势必造成了实训单一,功能不全,项目独立等局限性,这种教学过程往往缺少整体性、系统性、统一性,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下教学,给学生的团队协作,整体学生带来了很大了困难,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很难得到提高,高职院校应打破这种传统的实训环境设置模式,构建开放型的实习实训的环境,同时也要增加校外的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管理模式给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要给学生一个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的环境,使学生所接触的设备、工作实践氛围等都与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十分相似。当然,由于校园文化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青年学生的接受社会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发展会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企业文化中也有很多消极因素甚至糟粕的成份。

2、结语

校园文化环境方案设计篇10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景观;场所精神;生命文化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46-02

1 前言

场所,是活动发生的地方,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

校园规划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空间作为校园生活的发生器,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产生公共记忆,公共特征的主要场所。一个学校在具体的校园物质环境实地营造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景观的创造、建筑组群的维合界面及景观空间若干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因为它们才是作为校园非物质文化的基本载体,构成了包括校风、学风与内在的校园文化传承的主要空间场所,而不是过分讲究平面形式构图,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点的创造。

2 项目主题――生命、文化与“场所精神”物语

设计方案在保留校园本身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处理,在设计构思反映生命的奇迹、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故事如Dna、蛋白质细胞的概念,以及生命与人类的交流的理念和场所精神,让老师与学生能够提高对生命的文化认知与尊重,对景观生态的保护与延续。并且在场所精神中强烈反映出华侨大学中感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龙舟文化通四海,凝集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学生的多元文化精神。所以项目主题以生命与人类的交流的基础上,为校园景观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历史沧桑,展现校园精神,孕育校园文化,突出表现了校园景观“场所精神”。

3 项目背景

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高档次的文教、旅游区是华侨大学厦门校园的办学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理念的新一轮校园文化大潮,促使了这次华侨大学厦门校园总体景观规划设计这个项目的诞生。基于上述的观点,在这个项目设计中,设计者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4 现状调查分析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东南角,东面隔路与集美大学相邻,南面是规划中的滨湖的集美大道,西面亲水(杏林湾),北面是规划中待引进的其他高校园区(见图1、图2)。

5 设计原则

整个项目在以设计主题为导向的依据上,提出的设计原则有: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生态原则和地域特色,分期规划原则,开放性原则,资源共享原则。

6 用地布局

根据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全园分为六大景观功能区,分别是:湿地景观观赏区、广场活动区、户外交流区、运动区、读书林区、休闲野趣区。

校园景观有一实一虚两景线,实线为校园观赏环路,贯穿校园不同功能空间;虚线为水体,连接着校园区主要景观节点。

校园的西南部是湿地景观观赏区,主要的景点有南入口、五洲文化主题湿地观赏区、生命之塔、渔舟晚唱等。校园的西北中部为广场活动区,主要的景点有叠水舞台;湿地景观观赏区以北是户外交流区,主要的景点有滨水大道、以及细胞概念等;校园的东南部是运动区,主要的景点有生命之源等,读书林区位于中部,主要的景点有书香竹林等,休闲野趣区位于校园的东北部,主要的景点有兑山的山景保留改造、生态走廊等。

7 功能结构组织

校园的设计从它的概念出发,在布局结构上强调了五条主脉,五种景观功能线,分别是文化线――文脉,水景线――水脉,生态线――绿脉,游乐线――嬉脉,历史线――史线。设计中五条主脉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组成了整个校园布局构架,满足师生的文化、娱乐、休闲等要求。整个水系的设计有机结合又能突出重点与高潮,其内容有湿地景观观赏区、人工湖、广场水体、野趣溪涧、生态溪涧等各种丰富的水体景观。并且在五洲文化湿地中又结合中国传统龙舟文化进行景观构架的搭建,使整个校园呈现浓郁的历史、人文风情。

8 道路交通设计

校园道路规划整个道路组织主次分明,自成系统,完整有序。依据高等学校学生上下课自行车、步行人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进行布置,同时考虑机动车安全方便顺畅运行。校园规划道路分为五级,校园主干道,校园次干道,环绕综合教学楼群道路。iV级道路、消防车道(平时为步行道),道路绿化设计错落有致。景观设计在每个区增加环园步道。既是联系各个园区的主要干线,又使每个园区自成一体。

9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

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从四个角度去设计。首先是环保教育――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展示窗口;其次是可持续性材料的使用――多使用回收材料、地方材料、快速更新、低反射表面;第三是中部的节水与泻洪―节水装置、实施中水处理、中水再利用、河道和地下汉水层的补水、透水性良好的铺地;第四部分是可持续性生态景观设计,包括强力吸收二氧化碳、节水的设计、维护要求低、本土的/适应性强的植被。

10 绿地规划设计

整个校园在保持原生林的基础上对植物进行局部维护和改造,组成非营业性的植物绿地生态架构,使整个绿地系统的保持与恢复可持续性发展。新植物也以当地生态土生的原生树种为优先,保留原有的古树,种植形式为复层栽植,创造多种生物区位。通过合理的生态群落设计,在校园创造滨水绿链与弹性绿化渗透,并且结合整个的布局,组成以水面和自然山体为核心、以景观绿带为纽带、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型的绿化体系,从而呈现出亚热带环境海滨城市特色。

特别是绿化结构,沿龙舟竞技湖沿岸设计连续富有变化的滨水绿化带,以五座大桥为节点,形成五个不同特征的滨水区段,分别设置以斜坡绿化、亲水平台、观景码头、自然叠石与龙舟码头为特点,通过滨水绿链向校园内部有机渗透,提高山水校园的感知度。

11 结语

正如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危机产生现象学,现代环境的危机则直接引发了建筑现象学。整个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在“生态型、景观型、开放型”的思想指导下,探讨与深入新型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华大多元文化的特色。特别是在新大学校园都比较类似的情况下,抓住校园场所的精神特征和建筑现象,延续华侨大学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治校理念,力争使设计出来的新校区成为一个高质量的亚热带风光的海滨高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