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十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十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3:1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办公自动化也越来越普及,计算机技术将成为每个人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技能。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但是,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还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要求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考虑到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功能.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2、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3、教学模式陈旧。简单的照本宣科,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然后笔试或上机的考试。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教学中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恶。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教师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

 

4、教材落后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但目前大多数教材都与时代步伐严重脱节,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交替更新过缓,导致计算机基础的很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此外,职业教育教材与中小学教材内容重复严重,完全体现不出职业学校计算机特色,导致学生厌学思想严重。最后,教材理论性知识过多,实践操作内容过少,导致学生上机无所事事,从而使教师上课陷入了尴尬境地。

 

5、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授课都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水平上,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的独自表演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从而导致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而无法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在某种情况下,实验教学要比理论教学更为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想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了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困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例如:我在word章节的设计任务为“报刊设计操作”和“毕业自荐表制作”,内容涵盖word里的文字设置、段落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等知识点。上面这些任务都是学生现时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经过在学生中了解的情况,这些任务也是学生特别想学习的内容。

 

3、优化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由于教材的更新大部分都是跟不上新知识的出现,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某些长时间都保持重要性的知识进行提取,对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讲课时应该提醒学生,让学生有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提高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同专业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加大深度。

 

4、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升华。有的学生讲起计算机口若悬河,操作起来却是笨手笨脚;有的学生操作如行云流水,可问及基础知识,却是目瞪口呆。作为教师,理论和实践应一起抓。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应当让他去实践,检验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有眼高手低的感觉。在课上觉得什么都懂,可一上机就错误百出。

 

总之,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科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教材;再次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教学法;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训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由传输式变为体验式,教师要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灵活选择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职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提倡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1]。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采用真实的案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项目教学周期长、项目任务冗繁、综合度大等不足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而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与此相应,学生更乐于接受简单、有趣、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例如,微课程以其“短”“小”“精”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成为现代课程体系中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2]。文章结合项目教学法、微课程的优势,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设计成真实情景的微项目,使学生在1~2个学时内完成项目作品,以实现高效课堂。

1微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3]。微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4]。目前,微项目教学法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可以从项目教学法的概念来理解微项目教学,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结合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微项目,以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微项目的设计

2.1设计微项目的注意事项

以微项目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教学,可以将“教、学、做”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中学习计算机新知识与掌握操作技能,微项目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在设计计算机基础微项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微项目要具有趣味性:感兴趣的学习项目,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时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进来。(2)微项目要体现课程目标:设计的微项目应紧紧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一个微项目中可以只包含一个或几个小的知识点,但结构要完整,目的要明确。(3)微项目要具有实用性:微项目要具体、实用,最好设计与专业、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或是最近发生的事件等。(4)微项目应该可行:微项目设计应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出发,选择短、小的题目,安排好计划学时,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自主和协作学习完成作品,使学习变得简单、高效,让学生有成就感。(5)设计的微项目具有选择性:对于每一个知识模块,应设计多个微项目,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而不是强制性的指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2设计微项目

高职院校一般要求学生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根据新考纲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分为6个部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win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考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很多学校计划课时非常少,有的只有40课时,再加上学生生源有差异,因此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因此不仅需要设计合适的微项目,还应为每一个微项目提供必要的素材。上机实验课是加深理解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及创造能力,应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六个部分的内容设计多个微项目,每一个微项目都应从实际问题出发,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有不同的微项目,涵盖课程的目标的内容,且对每个微项目应配有相关的学习指南及相关素材。

3微项目的实施

3.1理论课微项目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分理论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高职院校是将整个课时各分一半。理论课主要以微项目为载体讲解新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们系统地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制作微项目。(1)学生分组:第一次上课就向学生说明计算机基础课是采用微项目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们分为多组,每组同学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同学之间友好相处,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每组成员数为3-4人,设定一个组长,每2周重新分组一次,好生、差生相搭配,以便更好地完成作业。(2)引入情景:计算机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生活或工作中情景非常多,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教学情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挑战欲望。(3)探究新知识与技能:从情景中发现新知识,讲解新知识点与操作方法、步骤,并提示注意事项。(4)展示微项目内容:从设计好的微项目库中挑选与教学进度相关的微项目,先对项目要求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10分钟的讨论。(5)小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发现、解决问题,学会操作要领,为实验课打好基础。(6)师生交互完成任务:教师是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课教学的,采用边问边答边操作的模式,师生共同完成微项目任务。因此,教师在制作微项目时,要将新知识、技能贯穿在其中,还要注意时间与进度,这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要充分备课[5]。(7)扩展应用:理论时结束时,将实验课的微项目任务布置下去,要让学生小组根据兴趣去选择一个或多个微项目,或自定题目进行创新设计。

3.2实验课微项目教学

理论课上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学生基本掌握了所教内容和基本的操作,为了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和技能,上机实验是必须做的一个环节,也为学生巩固、创新知识提供时间和空间。(1)制定解决方案:上机前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8分钟左右的时间,确定微项目的解决方案。(2)协作完成项目:小组成员每人都动手完成整个微项目,有问题各成员协商解决,或请教老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3)交流展示:各小组提交完成得最好作品进行展示,分享经验。(4)总结点评:首先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然后老师对各组作品进行点评,从项目的完成质量、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为完成下一个微项目做好准备。(5)反思改进:师生共同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对微项目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

3.3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对2014级新生选择6班的学生使用微项目教学,另选6个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课程结束后,采用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对这12个班进行了测试,然后将笔试与上机考试成绩进行了平均,结果是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86.4%,对比班的平均成绩为75.7%。实验结果显示,微项目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微项目教学中将课本知识结合到实际中,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4结束语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微项目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教学实践表明微项目教学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社会,融入工作,能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职业性,符合目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云.浅析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2014(1):42-44.

[2]焦金金.项目学习模式下的微型课程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10(12):4-6.

[3]王超.微项目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4(7):221-22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计算机人才要求的标准更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与突破,但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却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很多新技术手段在课程中没有被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内容更新慢,教学模式落后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人才的培养。网络技术手段的发展,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能够积极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及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网络教学手段,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科人才的有效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满足社会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技术发展简史,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和常用工具,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知识和网络软件的应用、office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内容。在学习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有较高的期望,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计算机使用的技术水平,但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这种愿望是较难实现的。转而,学生开始表现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不满意、不认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伤害。存在这种教学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问题一,在很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浅显,很多优质的内容没有在课程中展示出来,导致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都是一些皮毛,学习不到真技术、有价值的技术。问题二,课程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很多计算机基础内容较为落后,有些技术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甚至已经淘汰,但相关内容还出现在课程中,这些陈旧的内容、技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三,考试方式落后,不符合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的需要。在计算机考试中,依然采用以知识点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方式,计算机应用的实践操作过程在考核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样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也是学生所不喜欢的。综上分析,得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与手段,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创新的需要,这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创新,是新形势下计算机教学创新的重要选择。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特点,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创新计算机教育内容与计算机教育方式,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是有效解决教育问题,提升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计算机网络平台教学模式

1.利用任务驱动法,确定网络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平台教学模式的成功应用,首先需要研究网络教学课程内容要求,根据课程要求确定网络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确立之后,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完成教学探究过程。任务驱动式教学理念认为,学习探究的过程必须要由具体的任务或者问题来引领,学习活动必须要与任务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计算机网络平台教学模式的成功构建,必须要通过任务调动学生应用知识,增强知识拓展的积极性。通过任务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应用知识,在学生探究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采用传统示范法教学,突出关键知识点的讲授。计算机网络平台教学也需要重视传统的示范法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把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知识点讲清楚。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监控与把握,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实现。在示范教学模式中,需要重点注意这个问题,即在关键知识点讲解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充分利用图片、动画等方式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生动讲解,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将抽象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3.采用分组协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分组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既定的目标,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授课过程中,要重视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一些概念、原理等关键内容讲清楚、讲透彻,然后布置学习探究任务,使学生能够通过小组沟通交流的方式协作完成任务,解决难点问题。4.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网络授课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计划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自主性。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种教学模式,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策略

1.利用网络平台网上授课。在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中,很多学校都采用网络多媒体手段进行网上授课。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将各种教学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较强,通过网络方式授课,可以对各种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能够为学员提供优质的服务。2.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辅导与网上讨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答疑和作业批改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安排统一的课堂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现场辅导。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很强,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但通过网络平台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就可以在网上随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在网上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计算机基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在学生完成规定的上机操作作业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业通过网络方式提交上去,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的批改,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情况。3.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学活动。其实,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很多内容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教师要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必须的自学教学资源,把一些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件或者是电子教材资料、课程练习题等内容放在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情况选择内容进行自学。利用网络平台方式开展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学空间及其便捷的自学途径,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4.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练习。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练习环节,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练习环境,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练习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网络练习系统中有内容丰富的、能够覆盖各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练习题目,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练习,练习的兴趣可以提升很多。学生在做完练习之后,可以利用智能化的检测系统对练习答案进行检测,可以有效突破练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练习的效果。5.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考试活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考试环节设计一直不是很理想,很多考试都是对知识点的考试,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引导。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手段可以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考试活动,重点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测试。这种考试要求学生现场操作,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为学生打分。通过网络考试可以引导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技能的学习,更加重视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通过网络教学有效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在网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要积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利用网络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不断丰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高校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成功应用,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嘉,吕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及应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在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已经发展成为可以代替人类某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工具,它提升了人类的工作效率,使人类取得更加精准的工作效果。我们从全球的视野来看,计算机的发展更是十分广泛,而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也紧密结合设备实践中的广泛化和专业化,综合工业、农业、科技等各行业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进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要注重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涵,创新教学形式,推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模式,培养一批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人才,不断缩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笔者通过多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发现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些特点,这一专业的学生学习并不适应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法,他们的学习动机并不强,相关理论学习能力也有待提升,只是在动手实践方面较强,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加强互动和交流,因此计算应用基础课程要在教学内容上加紧改革创新,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有所创新,逐渐适应当前信息时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新要求,成为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试点。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转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建立以培养能力、师生互动的教学相长的教育结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了解并尊重学生们的学习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加入课堂中,老师也做好引导,形成一个师生共同探讨,一起进步的教学模式。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会面临一个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弊端,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为他们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学习,这是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的又一个工作重点。

2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创新途径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通常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程改革中,各个学院的创新节奏不同步。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因此,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具有驾驭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信息能力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帮助学院扶植教师创新者,然后给其他教师展示创新帮扶作用,不断激发和更多教师的教学创新好奇心,教会他们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技能。此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教师要加强学习、教育与设计实验室方面的自我提高,主要是关注教学技术和数字媒体如何用于教与学领域,关注数字教育与创新,主要为了制作数字课程,开发开源性教育资源,关注用于学生学习的软件开发。随着计算机专业各类办公室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多样化,办公室的组织结构也从实验室转为小组。笔者认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创新中,学术创新办公室的运作模式从短期项目转为长期,教师不断尝试和不同学科建立各种不同的教学联系,并且将对特定学习创新感兴趣的教师聚到一起,形成脑风暴,不断促进创新的发展。教师只有在吃透课标、深钻教材、研究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备课,在教学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此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应当在教与学的技术学习中,对过往的教学创新主题,包括人工智能、学习空间打造、3D打印、浸入式学习体验等有所了解和把握。此外,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当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尊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本位的课堂中,教学过程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教一个学,而是平等的,是在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合作也会更加频繁,这使得课堂更自由开放,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创造性会更加鲜明。除此之外,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堂设计的生动,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主角。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适应教师的各种学习方法,在多种途径的综合作用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锐意创新,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知识系统性的把握,和自己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彰显,表现出对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的极大把控,促进知识的吸收,同时真正落实当前教育改革中“人的发展”“个性”的改革内涵,也激励专业教师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主动地、自由地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技能的提升贡献自己的能力。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教”和“学”的关系,进一步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最后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注重竞争的作用,让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学习中释放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在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中要注重给学生创造竞争的机会,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单元,开设学习战场,在一种竞争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动性不断提高。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途径创新的意义

信息时代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对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课来说不只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立足课堂教学,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入手,通过不断地对教学设计的改进,以及对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对学生素养进行培育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以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就要求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要加快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服务方式,实现教育全面提速升级,早日实现教育强国之路。从全球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创新也是在不断适应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表现,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内,重大的科技创新会激发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诞生,进而引领社会变革,当前新技术正不断发展,对教育形态有良好的重塑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对知识的获取和传授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教育创新,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创新,会使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学生参与面得到拓宽了,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存在的学习的学习困惑给予最大限度的关怀,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升,增强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此外,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途径的创新中,要不断围绕学校的教学转变策略、教与学中心发展等方面座谈,同给更多高校设立类似的教师创新支持机构提供参考,重视与计算机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崛起与发展,进一步打破教学创新中存在的各种不足,比如计算机教学课程设计、专业重构、数字学习分析等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在计算机专业老师在学术方面表现出众,进一步建立起与院系的联系、展示教学创新的价值。

4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每一个学习步骤可以设置多重信息沟通源,层层递进,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灵活的思考课题,对于教材语言也结合网络流行等大学生关注的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中可以找到不一样的答案,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在当前信息时代大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师通过立足课堂教学,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实现对教学设计的改进,对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改进,对教学结构和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应对信息时代各种挑战的能力。同时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改革,让学生释放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相关问题的兴趣程度和积极程度,不畏艰难、主动学习,不断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给学生创造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更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氛围,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来带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实现计算机领域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宏观理论构建和围观动态调整,为计算机有关的各个行业发展奠基,为国家经济建设献力献劳。

参考文献:

[1]梁玉环,李村合,索红光.基于JSp的网站访问统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21(4):166-167.

[2]熊皓,杨月英.JSp自动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21(4):62-64.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篇5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措施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计算机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导致计算机教学不均衡,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并且熟练的运用,对于计算机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难度较大,这是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除此之外大学侧重学生的专业教学,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重视度较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持续性,大学教育要顺应社会的人才要求,落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学生更为适应未来的工作,提高工作能力。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忽视学生个体计算机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计算机虽然已经在生活中普及,但是由于教育的不平衡,很多地区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不充分,一些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较低,教育较好的城市地区的学生计算机能力较高,教育欠佳的偏远地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较低,而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差异,教学内容相同对学生不具针对性很难达到理想的计算机教学效果,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会使计算机能力较低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逐渐失去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影响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比如,在学习excel表格公式与函数的使用,对于计算机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不仅涉及计算机的知识还涉及一些公式函数,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输入,只能进行简单的excel操作。

(二)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被忽视

在大学教育中侧重学生的专业教学,各个院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考研、就业指导上,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不够重视,学校对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计算机能力就可以,忽视学生必要的办公软件、计算机原理等知识的学习,长远来讲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其次,压缩计算机应用课程课时,导致计算机教学课时少,很多教学知识只能匆匆结尾。

(三)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与学生专业知识脱离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中,计算机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知识脱离,很多的计算机知识没有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辅助,导致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差,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来进行不同重点知识的教学,使计算机知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工作优势。

(四)计算机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考核学校一般采用上机的形式,试卷一般是由选择题、正误题、操作题组成,其中选择题占最大分值(一般为60分)、正误题(一般为10分)、操作题(一般30分),计算机考试成绩合格分数为60分,选择题与正误题占试卷分值的百分之七十。因此,学生侧重对选择题与正误题的联系,忽视操作题的训练,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差。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措施

针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首先,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差异性,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计算机学习水平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教师正常的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教学,针对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首先注重对学生进行最为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操作的教学,比如键盘打字、文件文档创建、文件文件夹的操作、任务设置、设备管理等,使学生灵活的熟悉计算机的各类硬件、设备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当节课堂教学知识的学习;其次,注重学生的专业差异,密切联系学生专业,促进计算机学习更好的辅助学生的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比如,学习中文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侧重“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教学,促进学生更好的完成文职工作,针对师范专业的学生教师要侧重“powerpoint”的教学,方便学生未来的课件制作与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二)提高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重视度

首先,科学合理的安排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上课课时,根据国家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可是安排一周有四课时,学校要根据国家要求设置计算机上课的课时,保证计算机的教学,教师也要科学合理安排讲课课时与实践课时,要将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渗透到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中,通过具体的工作实例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进行计算机的学习;其次,学校要提高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重视,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鼓励师生开展有益于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各类活动。比如,创新计算机考核形式(注重学生计算机实践考核)、开展“打字比赛”、举办“ppt制作大赛”促进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有效增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三)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考核

(1)计算机考试加强实践题比重,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计算机的考试中教师在促进学生计算机理论掌握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选择题教师可以通过操作步骤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排序,也可以在正误题中通过实践步骤让学生找出正误,加强操作题的比重,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2)将学生课堂表现纳入到考核内,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作业、上机成绩联系起来考查,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设置具有开放性的提问、操作步骤叙述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教学课堂中,给予每一个学生表现自我,获得加分的机会,更加全面的来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教学;换位教学;实验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1170-02

theteachingmethodResearchofComputerpracticalBasiceducation

HUping

(anhu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Bengbu233041,China)

abstract:withthebooming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ical,thecomputerknowledgehasbecomeanecessarypartofknowledgeconstructionforcontemporaryuniversitystudents.thecomputerpracticalbasicisacompulsorycoursefornocomputermajorincollege.inregardtothiscurricularteachingmethod,iresearchedtheteachingproblemoftheoriesandexperiment,andintroducedseparatelythemothedoftranspositionteachingandmissiondrivingtoproceedtheteaching.inteachingprocess,regardingstudentasthemainpart,teacherasguidetocompletethecurricularofcomputerpracticalbasic.

Keywords:computerpracticalbasic;theoriesteaching;transpositionteaching;experimentteaching;missiondriving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各个专业普遍进行着计算机基础教育,使每个学生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信息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正在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们不但应该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日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不但应该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还应该具有学习和掌握使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这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验,根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1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

研究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首先分析其特点:

1.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涉及面广

计算机科学技术迅速推广应用的今天,高等院校普遍进行着计算机基础教育,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新生的入学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如果教师采用“流水帐”的讲课方法是必应起学生的反感。

1.2计算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同样的问题可以有多种思维方法和多种解决方案,同样的应用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和不同的实现途径。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这是由于信息技术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个非稳定的状态。新的技术、新的应用系统、应用方式层出不穷。

根据以上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学中从理论和实验两环节来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2理论教育部分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面向的是刚入学的全体非计算机专业的新生。而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新生的入学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而且,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教学“换位教育法”和过程“总结法”。

所谓“换位教学”就是老师学生进行角色交换。上课前老师预先布置下次课堂的内容,让学生提前准备,上课时请已经对这部分有较好理解的学生自己来就这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把课堂上的主控权全部下放给学生。“小老师”上课时,我是一名听讲的“同学”,只是在课后稍作纠正或者补充。在“师生角色换位”实施过程中,我还适时请大家认为讲得好的同学介绍经验,让后来者有所借鉴、学习,或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

为了把“换位教学”进行的更好,我还采用小组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定人讲课的方法。由于竞争、激励机制的杠杆作用,各小组争先恐后,百花齐放,谁也不甘心落后,从而由原来坐在那里等老师来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后再传授,其实后者更是一个巩固、深化、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表面上看起来单纯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它还“链接”出了相关的“无形资产”:一是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因为每一个小老师和所在的小组都是“捆绑式”的,小组每一个成员的个人成绩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最后得分;二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自信心。有一位较内向的女同学上完课后对我说:老师,我上课前在宿舍练习了三遍,可上课时还是很紧张,但下一次如果再当小老师,我不会紧张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三是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是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等等。

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主动地了解课文内容,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熟悉各类知识,搞清一些问题,尽量查找相关的资料,补充一些相关内容。这样既丰富、完善了课本内容。由于讲台上的“新面孔”,还能吸引同学们的视听,既以课本内容为主,又能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小老师”完成教学内容时,对本次课程的教学做一总结,把同学们没讲清晰、知识遗漏的部分进行补充。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篇7

【关键词】技工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模式

1.边讲边练。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及时给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那么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对于技校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所学知识茫然不知所措,上过一、两堂课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20-2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根据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思考,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分层次教学。目前,技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相对来说,城市学生在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比农村学生多,甚至有些农村学生从没碰过计算机。这样的现象,给技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学习新内容时,先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根据他们的兴趣,安排另外的任务。

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师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个隐含新知识点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完成的方法。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做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在学习woRD中文档编辑时,给每人发一张包含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的操作题,在下课前十五分钟,对上机指导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2.分组学习。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有的放矢地自觉训练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放羊式”的上机是不能取得实效的。每组内有一两个好学生,这样做不仅对于后进生是一种帮助、辅导,而且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一种知识的巩固、技能的深化过程,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手来,在老师忙不过来的时候,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可以指点一下后进生。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带着学生有任务的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教师应归纳总结。对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不同的帮助,让每个人经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

三、教学过程设计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必须全面熟练地掌握所用的教材,然后精心地对它进行加工处理,并且有目的地收集有关资料,与所用教材有机结合,还必须关注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如果教师对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和动态不闻不问,光知道照本讲解,就有可能把错误信息传授给学生。例如:新型的CiH病毒攻击的是计算机硬件,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关于病毒的危害仅涉及对软件的破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能动性的教学对象,他们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除了课堂的讲解和实践的指导,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自由时间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多翻阅一些有关计算机的报刊杂志,增长知识,弥补课堂知识的局限性。

2.以应用为目的,以兴趣为动力

对于大多数技校生来说,将来绝大部分不会从事计算机的科研与开发,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前,就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如学习powerpoint2000应用知识时,教师先把任务提交给学生,要求在本章内容结束时,能利用本章知识把个人的简历制成演示片,并要求对其中幻灯片的表现效果进行个性化设计,这样以应用为目的进行作业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就有方向性,任务完成了,他们也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如果说由于应用的目的,学生会出于外在压力“要我学”,那么,由于兴趣的缘故,学生会出于内在动力变成“我要学”,在兴趣的作用下,学习不但更主动,而且也更有效,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推动下深入学习。

3.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台阶

学习计算机,特别是以应用为目的学习,如果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如同在空中造楼阁。我认为学习计算机,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先知其然,在循序渐进中知其所以然。如有机会动手组装一台计算机是学习硬件基础知识的最好铺垫。学生对主板、CpU、内存、硬盘、软驱、光驱、显示器、显示卡、键盘等硬件就有感性认识。以这些感性认识为基础,学习相关的硬件知识就不会过于抽象;学习woRD排版,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先让他们选出一张他们感兴趣的报纸,以这张报纸为参考,要求他们分别用woRD来重新排版(小组成员少用两人,多则五人),最后都打印出来,再一起讨论哪组的打印效果最好。通过输入、改错、插图、制表、排版、打印,学生会更清楚woRD功能,并且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功能。对于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技校学生来说,动手能力的培养确实很重要,但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只会组装电脑,却不懂每一个零部件的功能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只会用现成的应用软件,却不懂软件的基本知识,若电脑出了一点问题,就慌了手脚,束手无策,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理论的学习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想学、乐学、可学,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让学生能学会对基本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何克抗.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杨建荣.浅谈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保障.2004.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篇8

0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领域也在快速步入“微”时代,近些年,微视频、微课堂、慕课等纷纷出现。短小精悍、资源丰富、传播途径多、速度快、范围广是“微”信息的主要特点。“微”时代带给了我们一些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将一节课的精华部分,比如某个教学点(一般是重点、难点或是疑点)录制成10分钟以内的简短视频,学生利用课堂或业余时间通过微课平台来点播视频进行学习,同时学生借助网络传播也可下载、分享和互动。这种微课的模式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本文将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分析探讨微课在该课程中的应用。

 

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中职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面向的对象是所有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不具备主动学习的习惯,大多缺乏学习兴趣,基础也薄弱。而《计算机应用基础》则是一门操作性和逻辑性强的课程。目前该课程在中职学校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和实训上机相结合的讲授模式,讲授也大部分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等。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或是课余自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时,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做不到及时地沟通,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地解决。

 

2什么是微课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次提出了“微课(micro-Lesson)”这一概念。在国内,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于2010年在佛山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首创微课学习平台,引起强烈反响。微课就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将课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主要方式是制作播放长度只有几分钟的一段“片段化”教学视频。目前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相当普及,在校中职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学校局域网络或是移动互联网络进行个性化化学习,移动学习,有目的地学习,反复学习。微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短小精悍、目标明确、资源丰富、易于交互。

 

3微课的应用特点

 

3.1趣味教学,提高效率

 

计算机课程往往逻辑性较强,比如一个实例,教师先讲授一遍操作步骤,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记住了这一步却忘记了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使用微课教学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一节制作完整而精美,并且充满趣味性的微课视频能使学生在观看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如有遗忘可以反复来播放视频加深记忆。微课能突出教学重点,基于一个核心问题来编排,没有烦琐的理论,突出实际应用,突出操作技能,实效性高,提高了学习效率。

 

3.2增加互动,促进交流

 

和传统教学的师生交流欠缺相反,微课的交互性能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的放矢。微课的互动交流区还可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都能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做到交流和沟通。制作完整的微课系统不仅具备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应该有课后反思,课下作业,互动分享等内容,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及时解决。

 

3.3延伸课堂,随时学习

 

目前,中职生中电脑终端和移动终端也比较普及,另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这些都为微课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学生甚至能够利用课余或者其他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微课能使我们的传统课堂得到延伸,也符合了当前国家教育部门提倡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理念。

 

4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要点

 

4.1制作工具的选择

 

制作微课,特别是录制微课视频时,需要专业设备的同时,还应有专业的技术支持。这些装备和技术包括高配置的电脑、耳麦或话筒,还需要有专业的视频录像软件,比如CamtasiaStudio和ppt软件等。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展了对专职教师的CamtasiaStudio软件的使用培训,对于计算机教师来说,则更易于上手。

 

4.2微课视频的设计

 

微课视频的设计是微课的核心所在。微课视频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ppt式,利用ppt和屏幕软件将文本、图片、视频和音频设计成ppt式的自动播放,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二是讲课式,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微课流程进行授课并进行拍摄,经过视频后期剪辑处理,形成微课文件,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三是情景剧式,这种微课类型就类似拍摄一段短电影,需要一个团队的配合与设计开发,围绕授课内容来进行策划设计,撰写脚本,还需要指定导演和演员等,最后选择场地进行拍摄,同样需要经过视频后期剪辑处理,最终制作成微课视频,时间一般也在10分钟左右。笔者更欣赏第三种类型的微课,因为情景剧式往往能引人入胜,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有兴趣,更易于掌握视频中的知识点,当然这种微课设计起来并非易事,需要有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编排、演员的到位表演等。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微课视频,笔者认为都应该做到这几点:一是快速引出知识点。由于微课有短小精悍的特征,所以在设计微课时,尽量快速引出知识点,使学习者一开始就能明确学习目标,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二是过程清晰。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说,每一个项目任务可以设计成一段微课视频,任务实施的过程应该清晰明了,拿《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图文混排”为例,视频中应该说明分成几步来制作某海报,每一步需要用到什么工具,该工具的使用方法都应该介绍清晰。三是总结式收尾。结尾一般为归纳本节内容要点,对完成本任务的操作步骤加以概括回顾,加以提炼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3资源设计

 

微课的核心是微课视频,但同时还应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其他资源,例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互动等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资源也很丰富,如教材配套光盘内容、教师课堂的ppt课件、教案、课后习题及答案、知识点练习、复习测验、教学反思和教师反馈交流等。课件、教案、习题等都是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教学资源,知识点练习以及复习测验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考评,并根据测试考试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这些配套资源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学习,还能及时了解自身不足,查漏补缺,也可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营造一个良性运营的“微课资源生态系统”。

 

4.4反思设计

 

在微课教学结束后,根据反馈效果以及在互动交流区的师生交流,反思微课教学是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是否完善?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对微课教学实践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微课制作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微课是“微时代”的新型产物,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尝试。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应该推广和普及微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逐渐让传统课堂与微课堂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微课能够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篇9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5-02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公共必修课,可以在中职各项专业教学中都有所渗透,所以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讲授过程中,要贴近专业课学生的特点,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将所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但从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职生计算机素质的培养,改革创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方式方法迫在眉睫。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培养中职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重要教学课程,也是未来中职生就业岗位的基础技能需求,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但是在现实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如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不必参与笔试考试,所以很多中职学校学生对这门课程忽视,在课堂上出现上网、打游戏之类的娱乐活动更是屡见不鲜。同时,计算机不属于专业课,大部分同学对系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计算机课程中娱乐性较差的办公辅助以及工具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兴趣不大,能主动学习教材及相关资料并将所学技能用到平时的学习中的学生更少。种种不良教学效果反映出大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不理想,直接影响着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升,更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更好的培养出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中职生自身特点及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问题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学理念陈旧

我国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公共课,所以在教学上并不注重,忽视了计算机与其他专业课的衔接,面对新课改的大力推广背景下,专业性的课程都相继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但是却忽视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的教学改革,教学设备不完善,计算机软件不更新,没有迎合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着《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教材脱离实际

很多中职学校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材内容选择、知识编排、操作案例等方面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内容脱节,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学教材内容的陈旧性,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更是无法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未来学生求职就业中的重要性,所以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的忽视,不能引起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习的重视度。

(三)学生自律性较差

大部分中职生都是中考失利后,选择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类学生普遍素质较差,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导致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同时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备陈旧,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着中职生整体计算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教学方式单一化

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旧沿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举措

(一)加强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革的重视程度

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未来中职生求职就业中的重要性,中职学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不要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公共课而忽视对其教学的改革,要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中职学校在计算机教学设备上要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改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投影仪或一些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其次,在教学理念上,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和鼓励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学习兴趣,挖掘中职生发散思维能力,提供课堂实效;最后,在教学互动方面,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沟通,从互相探讨中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学习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更大求知欲。

(二)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计算机日常操作的基本技能,也是未来从事各个岗位必不可少的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由于在各个工作岗位中的迫切需求,中职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贴近社会专业岗位的需求。

计算机任课教师需要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例如该类学生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可以将会计专业的特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结合起来,利用excel表格制作软件进行有关会计方面的统计工作,可以大大的促进会计专业学生迅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能满足会计电算化人才岗位的需求,让中职生感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性,提升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三)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现今的教育教学已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了角色换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主角转换为教学配角,更好的辅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所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需要任课教师首先要了解中职生的特点,在教材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

如任课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采用设问法教学,如何制作成绩表、如何制作贺卡等等,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使学生在平常的自学中能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采用理论和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更为直观便捷,同时还应该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一味的理论性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的,在设计和制定课堂任务时,应把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最终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

如任课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设置任务“做一份有关我爱校园为主题的ppt”,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实操演练,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制、幻灯片制作等。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并积极应用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选择符合中职生特点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同时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职学校的公共课,其应用范围可以涉略到各个行业,所以在教学改革中也要将其教学贴近中职生的专业课,更好的培养中职生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中职计算机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达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小伟;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篇10

关键词:职业岗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促使中职更加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全面掌握这一教学内容,成为必备的项目。对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1]。第一,未及时更新教学版本,进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而导致中职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第二,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间的关系不够紧密。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选择重点的教学内容模块,虽然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但是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较低,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内容与专业知识产生一定的矛盾。第三,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其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为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曾接触过计算机,并懂得计算机的相关操作,而且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相关的技能,还有部分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相关内容,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基础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之间存在这种差距,使得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2]。第四,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技术的培养。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基本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基本途径

1.研究基础性内容。第一,学情的研究。通过对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当前学生学习计算机内容的主动性较差,同时也很少会通过查阅资料或去图书馆自主研究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特别在理论方面,学生很少会主动探究和学习,但在实践操作时,具有较高的热情,特别是针对实践性和团队活动类型的课程,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第二,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对社会和企业的调查了解到,当前很多企业都缺乏专业性较高的计算机人才,而且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的岗位更不相同。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首先应该全面了解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计划与方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合理确定下来,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操作型人才。第三,工作任务。中职开设计算机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3]。在计算机课程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模拟真正的岗位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工作中对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应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主动地为学生普及计算机职业岗位中使用计算机的规范,并合理地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标准。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学方法,是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关键,更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应传授给学生相关技术和知识理论,同时也能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重点是应促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转换成计算机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3]。例如教师为学生传授了关于计算机岗位知识后,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模拟环境,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运用,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此外,教师也应不断探究多种教学方法。由于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而极大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性课程教学需求。3.强化资源建设,实行数字化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数字化计算机平台的建设中,并以互联网为基础,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学习知识、下载资源、互动交流,以及展示的一体化的数字资源库。4.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在校期间,中职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学习的知识,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能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解决,这样也能促使学生在从业后减少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筛选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快速上岗。5.创新教学内容。为了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应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在教学前应合理地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职业岗位的课件和教案。可通过设计实验班级的方式,分析与评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应不断推广试点成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知道和了解,进而能够不断扩大受益面,保障课题能够顺利地结题,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题结题阶段,充分总结本阶段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细化和评价本阶段实施的方案,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6.采用小组协助的教学模式。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并将课堂形成自动化办公环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中,由学生自己确定小组成员,每个小组6人,让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可由掌握计算机知识多的学生担任组长,采用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并在合作中不断平衡学生之间的层次差距。开展小组教学活动时应包含六个环节:下达任务、小组讨论、辅导差异、执行项目、考核项目、总结和解析项目。

三、小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知识,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计算机职业岗位中。此外,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并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计算机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