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十篇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十篇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46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篇1

关键词:农作物;施肥现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

仙桃市是湖北省重要粮棉油产区。农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与肥料的施用密切相关。据Fao资料显示,化肥对油菜增产的贡献率达50%以上,由此可见施肥已成为农作物种植的常规技术措施,在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施用化肥虽然可以迅速提高作物单产,但同时也产生了肥料利用率低下、农作物生产潜力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鉴于此,从2005年10月开始,为建立仙桃市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确定合理施肥策略,全市组织了18个野外调查组,深入村组,以2万个农户为调查对象,基本摸清了主要农作物的施肥水平和产量水平现状,并结合大田试验建立了一套适合仙桃地区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为指导农民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1仙桃市施肥现状

1.1施肥技术问题

当前仙桃市农民在施肥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施肥方法不当,表施、撒施方式较为普遍,肥料浪费严重;(2)施肥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三重三轻”的情况:一是重化肥轻有机肥;二是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三是重氮磷肥轻钾肥;(3)施肥数量过大,引起产量和品质下降;(4)施肥比例不合理,化肥氮、磷、钾比例为1∶0.42∶0.16,氮磷比例基本合理,但钾肥比例过低;(5)中微量养分肥料施肥不足,中微量元素缺乏,锌、硼缺乏面积较大;(6)在农田养分收支上,氮、磷已由亏缺趋于平衡,而钾素因投入不足而严重亏缺,缺钾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1.2不同作物施肥现状

笔者主要针对水稻、棉花、油菜3种作物的n、p、K肥料施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近20年来,氮、磷、钾肥的用量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至今,氮、磷肥施用量在逐年减少,钾肥及复合肥施用量在逐年增加,说明广大农民已逐步认识到钾肥的重要性,并树立起科学施肥的观念。

根据调查结果将仙桃市各区县农民习惯施肥情况汇总到表1。由表1可见,仙桃市水稻、棉花氮肥施用量变异系数较小,但油菜氮肥施用量及全部磷、钾肥施肥量变异系数均较大,说明除水稻、棉花氮肥施用地区间差异较小外,各地区施肥量存在很大差异。从氮磷钾比例来看,除油菜氮磷比例略显合理外,水稻、棉花氮磷钾比例均不合理,表现为磷、钾肥用量过低。

通过汇总调查数据,笔者将主要农作物的施肥水平按过量、适量、低量等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由图2可见,仙桃市水稻作物在氮肥施用上普遍存在过量施用问题,仅有少量土地氮肥处于低量施用水平;与水稻施肥方式相反,棉花作物大部分地区氮肥施用适量,仅有少部分地区过量,但仍有近1/3地区氮肥施用不足;油菜作物则表现为1/10地区的氮肥施用过量,1/5地区氮肥施用不足。

由图3可见,仙桃市水稻作物磷肥过量施用面积较小,仅为7%,但磷肥施用量不足现象较为突出,大约1/3地区存在磷肥施用不足问题;棉花磷肥施用存在很大问题,磷肥施用不足面积较大,略高于适量施肥地区,施肥过量地区面积偏高;油菜磷肥施用问题更加突出,大部分地区磷肥施用不足,仅1/5地区施肥合理,尽管大部分地区磷肥施用不足,但仍有15%地区磷肥施用过量。

图4表明仙桃市钾肥施用问题最为突出。3种作物钾肥施用水平所占面积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决大部分地区钾肥施用不足,适量施钾肥地区不多,很少地区过量施钾肥。

根据图2、图3和图4的结果,将仙桃市主要农作物需要调整施肥的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如表2。表2表明,仙桃市氮肥需调减面积较大,磷钾肥调增面积显著高于调减面积,这说明了仙桃市农作物施肥中存在重氮肥、偏磷钾肥的问题。

2推荐施肥技术体系的建立

2.1指导思想

通过检测土壤养分含量全面摸清土壤养分状况,并结合多年肥效试验,及参照主要农作物习惯施肥水平,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从而建立作物施肥指标体系;运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软件,针对取样单元科学设计肥料配方,提出具体施肥建议,进而确保肥料施用的平衡性、合理性,从而达到减少肥料浪费,提高作物产量,改进作物品质,培肥地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2.2实施依据

遵循“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技术指导”五步骤逐步展开工作,科学调整作物施肥量,改善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的矛盾,从而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施肥习惯,节省投入,增加收入[1-2]。

2.2.1调查土壤养分状况

2005年,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在仙桃市225个村共取土样4051个,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有效锌、有效硼等项目进行了检测(表3)。从中可以看出,仙桃市目前土壤养分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效硅、有效锌、有效硼的含量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含量有所提高,其中碱解氮平均提高了1.5mg/kg,有效磷平均提高了2.5mg/kg,有效钾平均提高了14.65mg/kg,有效硅平均提高了5.5mg/kg,有效锌、有效硼均平均提高了0.12mg/kg,有机质含量略为减少,土壤pH基本维持在第2次土壤普查的水平,但各元素仍处于缺乏状态。

2.2.2土壤肥力等级分类

根据土壤检测值,将仙桃市土壤按土壤肥力等级分类,各肥力土壤面积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仙桃市水田土壤养分绝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而旱地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处于低等水平,速效磷和速效钾处于中等水平的土壤面积较大。

2.2.3确定最佳施肥量,建立施肥指标体系

为摸清仙桃市主要农作物需肥规律,确定不同区域土壤、气候、作物施用肥料的适宜用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建立合理的施肥指标体系,分别在水稻、棉花和油菜作物上进行了肥效试验和示范对比试验,并初步确定了水稻、棉花、油菜的最佳施肥量。由表5可见,同习惯施肥相比,配方施肥在减少部分养分施用的条件下仍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收入,体现了配方施肥的优越性。

根据水稻、棉花和油菜3414试验各处理的相对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检测值间的关系,并以相对产量50%、75%和95%为标准,科学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如表6。在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后,根据作物需肥规律,针对不同肥力的水平,推荐不同的施肥量,从而建立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见表7。

2.2.4运用专家系统软件设计肥料配方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田间试验结果及土壤检测值,并参照农民习惯施肥,运用专家配方系统软件,设计适合仙桃市主要农作物生长的肥料配方(表8)。

2.2.5科学划分作物施肥分区,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根据肥料配方,划分主要作物施肥分区,在水稻作物上向项目区223个村提供了7个肥料配方(见表9);在棉花作物上,向项目区160个村提供了5个肥料配方(见表10);在油菜作物上,向项目区287个村提供了4个肥料配方(见表11),并标明了具体的肥料施用量,所有肥料配方及肥料施用量,以村为单位按作物分类,印发了统一的《测土配方施肥通知单》,向项目区农民提出了主要农作物施肥指导意见。

从表9、表10、表11结合表12可见,推荐施肥水平与习惯施肥相比,水稻配方施肥为331.5kg/hm2,比习惯施肥每公顷施用量调减55.5kg,主要是调减了氮肥的施用量,增加了锌肥的施用量;棉花配方施肥为450kg/hm2,比习惯施肥每公顷施用量调减28.5kg,主要是调减了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增加了钾肥和硼肥的施用量;油菜配方施肥为235.5kg/hm2,比习惯施肥每公顷施用量调增了18kg,主要是调增了钾肥和硼肥的施用量。

3结论

通过了解作物施肥现状,摸清了土壤肥力状况,结合大田肥效试验,科学确定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并建立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根据农户施肥水平和土壤养分检测结果,并参照田间试验数据,科学设计肥料配方,确定合理的施肥方案,调整作物施肥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施肥指导意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在仙桃市的建立有利于纠正农民盲目施肥问题,减少肥料浪费,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作物平衡生长,从而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因此,该体系的建立对仙桃市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篇2

2006—2012年,淮安市化肥投入总量(折纯,下同)呈逐年增加趋势[3],用量分别为327750、327112、333214、343191、346954、366575、370967t(表1);2012年较2006—2011年分别增加13.2%、13.4%、11.3%、8.1%、6.9%和1.2%。复合肥料投入逐年显着增加,2012年较2006—2011年分别增加37.9%、33.2%、21.3%、13.7%、9.9%和2.3%;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配方肥用量的增加所致。在单质肥料使用上,2012年单质肥料氮肥用量上较2011年基本趋于平稳;单质磷肥略有增加,增加4.3%;而单质钾肥从2006—2012年呈逐年下降趋势。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品种使用结构上的变化(图1),主要是与近些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关。

2作物小麦、水稻施肥量投入结构与比例

从淮安市主要作物小麦、水稻历年施肥情况看,氮、钾肥从1985—2008年逐年增加,磷施用量及使用比例基本稳定,2009—2012年氮、磷、钾施用量及使用比例基本持平;而有机肥施用量逐年下降(表2)。

2.1水稻施肥量投入结构与比例。2012年,淮安市农田水稻投入肥料总量平均值分别为:纯氮为295.65kg/hm2,五氧化二磷为77.25kg/hm2,氧化钾为78.15kg/hm2(表2),氮、磷、钾投入比例为1.00∶0.26∶0.26,施用量投入及使用结构(图2)及比例近3年基本相近,但较2008年、2009年比例略有增加。

2.2小麦施肥投入结构与比例。2012年,全市农田小麦投入肥料总量平均值分别为:纯氮为285.60kg/hm2,五氧化二磷为76.65kg/hm2,氧化钾为73.20kg/hm2(表2),氮、磷、钾投入比例为1.00:0.27:0.26(表2),较2008—2011年肥料使用量投入的施肥结构(图3)及比例略有增加。

2.3耕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分析。农田氮肥供应严重过剩,将会造成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4];根据2008—2012年对淮安市主要作物稻麦肥料投入量和支持出量监测来看,土壤氮素年盈余比较大,平均为259.05kg/hm2,严重过剩。磷素盈余仍有盈余,平均年盈余76.05kg/hm2,比较合理;钾素年亏缺数量较大,平均年亏缺211.35kg/hm2。由于不同地区耕地土壤、种植方式、施肥习惯、肥料利用率等不尽相同,土壤养分氮、磷、钾盈亏状况也不同。从区域2012年土壤养分平衡情况看,氮素盈余最多的是淮安区,年盈余为378kg/hm2,最少的是盱眙县,年盈余也达到了131.85kg/hm2;磷素年盈余最多的是洪泽县,为172.65kg/hm2,最少的涟水县,年盈余为62.85kg/hm2;钾素亏缺最多的是涟水县,年亏缺为288kg/hm2,其余依次为淮阴区、盱眙县、金湖县、淮安区、洪泽县,钾素年亏缺分别为250.05、247.2、244.5、241.5、172.5kg/hm2;从主要作物2012年土壤养分平衡情况来看,小麦投入的氮素盈余142.8kg/hm2,较2011年盈余25.5kg/hm2,增加盈余117.3kg/hm2,磷素盈余53.7kg/hm2,较2011年47.85kg/hm2增加盈余5.85kg/hm2,钾素亏缺17.55kg/hm2,较2011年36kg/hm2仅减少了盈余18.45kg/hm2;水稻氮素盈余108.45kg/hm2,较2011年170.55kg/hm2减少盈余62.1kg/hm2,磷素盈余36.9kg/hm2,较2011年43.95kg/hm2仅减少盈余7.05kg/hm2,钾素亏缺130.8kg/hm2,较2011年亏缺131.55kg/hm2基本持平(表3)。

2.4作物产量与土壤基础地力。土壤基础地力包括地力贡献率(pSFC)和基础产量,是衡量土壤基础地力的综合指标[5-7],是农田土壤养分供给力的一种相对评价方式。土壤地力贡献率低,则表明土壤肥沃性差,作物对肥料依赖性强,反之亦然。根据2007—2012年监测结果,27个耕地土壤监测点的作物产量及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见表4。种植小麦产量的地力贡献率前4年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年下降4.3个百分点,以后地力贡献率逐步趋于稳定在37%左右,2007—2012年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8.3%、47.7%、44.3%、41.4%、37.7%、36.6%;种植水稻产量的地力贡献率前3年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年下降4.4个百分点,以后地力贡献率逐步趋于稳定在47%左右,2007—2012年地力贡献率分别为61.6%、53.2%、48.5%、46.9%、47.1%和47.3%(表4)。耕层土壤种植小麦、水稻对化学肥料的依赖性都较高,小麦对肥料的依赖性高于水稻,因为水稻可以在适宜的温光条件和淹水-烤田水分管理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和作物的吸收[8-9];全市监测结果表现出这一规律,各年度小麦对化肥依赖性比水稻平均高出6.5个百分点,而经济作物对化学肥料的依赖性更高,平均分别高出小麦、水稻12.1、18.6个百分点。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篇3

摘要: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油料和饲料作物,是生活生产的重要原料。磷素作为大豆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显示:施用磷肥可以增加大豆植株抗旱、抗倒伏性;增加植株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促进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为合理施用磷肥促进产量增加、提高籽粒品质做出了显著贡献,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对磷素对大豆的抗逆性、养分代谢、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磷肥的合理施用及大豆磷高效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大豆;磷素营养;产量;研究进展

大豆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又是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磷是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参与组成核酸、白、磷脂和atp等生物活性物质,是糖类、脂肪及氮代谢过程不可缺少的元素,此外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输也需要磷的参与[1]。磷是电子传递、卡尔文循环、同化物运输和光合磷酸化的结构组分,对光合作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矿物质营养也可通过调节作物叶绿体的光化学反应活性来影响光合产物的合成[2]。磷素不足的大豆植株,不能正常代谢,蛋白质含量显著减少,从而使含油量下降,相反糖类物质含量增多[3]。磷素对增强大豆植株的抗逆性也有重要作用,适当增施磷肥可有效提高大豆植株的耐寒、耐旱能力[4]。但是长期施入过量的磷肥,会导致土壤富磷状态,随着径流等多种方式将磷素带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全球每年将有3000~4000万t的p2o5进入水体。中国科学院的学者对全国131个湖泊进行了监测,发现其中有67个湖泊受到农业流失的磷素影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5]。本文对磷素对大豆的抗逆性、养分代谢、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磷肥的合理施用及大豆磷高效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1磷素对大豆抗逆性的影响

1.1抗旱性根系形态影响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所以大豆根系的生理生化特性对大豆抗旱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在干旱情况下根系表现出不同变化,抗旱品种的根重、根长、侧根数量等指标都要高于不抗旱品种[7-8]。干旱情况下施入磷肥既可以改变根系生长状态,又可以提升植株的保水能力,提高水分利用率,维持正常生理代谢。通过干旱条件下施入磷肥,可以得出磷肥能够改善植株体内水分的分配和植株的生长特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抵抗水分胁迫带来的危害,增强植株的抗旱性能[9]。磷素作用在大豆植株上也产生同样效果,即增强大豆的抗旱性[10]。

1.2抗倒伏性作物的抗倒伏特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数量性状,涉及到很多抗性机制和代谢途径。对植株抗倒伏性影响的说法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蛋白质和多糖是影响植株抗倒伏性能的重要因素,因为多糖和蛋白质与茎秆的维管束数目、厚壁组织发达程度和抗折力有密切关系[11];还有学者则认为植株抗倒伏能力受细胞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影响[12]。茎秆强度和根重是决定大豆抗倒伏的重要因素[13]。合理施用磷肥能有效提高大豆茎秆中C/n比,增加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从而提高大豆植株抗倒伏的能力[14]。

2磷素对大豆养分代谢的影响

施用磷肥有利于大豆对磷、氮、钾等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使大豆营养成分均衡,有效增加大豆产量,改善品质。有研究指出,在不同生育时期施磷肥对植株的氮、钾素吸收的影响并不相同,在大豆成熟期之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植株中的氮素含量也不断增加,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开花期之前随着磷肥的施入,钾素吸收显著增加,开花期后效果逐渐减小[15-16]。植株体内的磷素可以有效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有利于光合产物的转运和营养物质的再分配,提高大豆产量[17],而缺磷情况下的大豆植株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并且影响共生固氮作用[18]。合理施入磷肥有利于大豆植株磷素代谢,可以使大豆植株中的磷素积累合理化,能够提高大豆产量[19]。王海英等[20]对不同品种大豆进行施磷肥试验,结果显示,施磷肥可以有效增加生育前期大豆对磷素的吸收,特别是对叶片、茎秆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并且提高了收获期籽粒中的磷素积累。土壤中的有效磷浓度对大豆植株体内的磷素积累量有决定性作用,高磷供应的处理大豆植株磷素积累量高于低磷素处理。磷素的转移能力较强,可以被重复利用,磷素的转移归为由衰老器官向新生器官转移,并且遵循就近原则。而大豆植株在受到低磷胁迫时,磷素的转移会提前发生,且转移量相应增多,并且打破磷素在大豆植株中原有的分配方式[21]。大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大豆栽培生产过程中,可通过合理的肥料配施来促进矿质元素的协调吸收与利用,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达到增加大豆产量和提高种植收益的目的。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氮、磷、钾肥配施的增产效果要远好于单独施用任何一种肥料[22-23]。滕云等[24]利用不同的肥料组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磷钾肥充足施入时,大大减少氮肥施入也可大幅增产,在氮磷肥充足的条件下,适当减少钾肥的施入量同样会有很大的增产效果。在水分胁迫时,施用磷肥可以使大豆植株发生一系列变化来抵御不良环境,如增加根系长度和表面积,从而增加吸水面积,促进水分吸收,增加作物渗透调节能力[25]。

3磷素对大豆生理特性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3.1生理特性施用磷肥可以有效改善大豆植株的生理特性。施磷肥可以明显促进提高大豆籽粒中的亚麻酸、棕搁酸、亚油酸含量,相反籽粒中的中油酸含量有所下降,而硬脂肪酸的变化与磷肥处理关系不明显;氨基酸总量增加1.85%,必需氨基酸中除甘氨酸、丝氨酸、组氨酸含量下降外,其它氨基酸的增幅为1.94%[26]。施磷肥不但使籽粒中的生理特性发生改变,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大豆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也随之增大,并且促进大豆对氮素的吸收,提高氮素利用率[27]。磷素增加了植株体内的固氮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有利于籽粒中氨基酸的形成和蛋白质的积累,从而促进了大豆植株的形态建成和产量形成[28]。施入磷肥可以升高植株胞间Co2含量的同时降低叶片中叶绿素和胡萝卜素降解速率、呼吸作用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29]。在植株遭遇逆境时,细胞内活性氧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活性氧大量积累对细胞产生破坏作用,适当施入磷肥,可以引起植株体内的生理变化以提高植株抗逆性,如在水分胁迫时施入磷肥可以有效增加植株体内的Cat、poD和SoD活性,同时减少mDa积累[30-31]。在缺磷或高磷逆境中,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降低,对防止大豆生物膜脂过氧化,抗御逆境极为不利。

3.2农艺性状磷素不仅可以改变植株内部的生理特性,而且还会对植株表型特征产生很大作用。缺磷导致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代谢降低,减缓植株生长,导致叶片小,光合速率低[32]。同时植株体内的磷素调整着叶片中淀粉/蔗糖的比值和光合产物的分配情况,因此缺磷减少花数、推迟开花[33]。缺磷胁迫下,为抵御不良环境,大豆植株的根系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根系变长,表面积、体积增加以便吸收磷素,满足植株生长发育的需求,除改变自身形态外,根系还会分泌有机酸和酸性磷酸酶等物质来帮助磷素的吸收[34]。不同品种的大豆植株生长发育情况都会受到施磷水平的影响,低磷胁迫对大豆植株的株高、植株干重、叶面积、根体积和主根长度等生长指标产生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35]。

4磷素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4.1干物质积累大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情况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而变化,而且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生长中心也有所不同,磷肥可显著影响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的规律。适当的施入磷肥可以显著地促进碳水化合物在大豆植株体内的运输,有利于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磷肥的施入,大豆植株的干物质量、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氮素含量、磷素含量及磷素积累量都在大幅升高,而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量少于其它地上部位,所以根冠比在逐步下降[36]。低磷处理的大豆根系干物质量平均每株0.8g,而磷素供应正常的大豆植株根系干物质量平均每株1.4g,远高于磷肥不足的大豆植株[37]。施磷肥的增产效果还与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有密切关系,胡根海等[38]利用含磷量不同的土壤进行施磷肥处理,结果显示,缺磷土壤中施用磷肥可显著增加大豆产量,而磷素含量充足的土壤中再施入磷肥,对大豆植株的增产效果不明显。过低的磷素水平无法满足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的需求,营养物质合成不足,导致产量下降,而过高的磷素供应导致植株徒长,呼吸作用加强,养分大量消耗,反而不利于大豆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也会导致干物质下降的结果。

4.2产量土壤中的磷素不足是限制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施磷肥是目前解决土壤磷素缺乏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但是磷肥的增产效果受很多因素控制,如土壤有效磷含量、施磷量、基因型等。王建国等[39]研究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20mg•kg-1时,施入磷肥增产效果明显,而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20mg•kg-1时,再施磷肥对大豆增产效果有限。不同品种大豆分别在低磷、正常、高磷3种土壤水平下施磷肥的增产效果分别为:低磷土壤中施入磷肥增产效果显著,而正常磷素水平的土壤中施入磷肥产量有所增加,但增产效果不显著,而高磷土壤中施入磷肥,大豆产量不但没有增加迹象,反而减产,因为磷素含量过高导致大豆对磷素“奢侈吸收”现象[40]。不仅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施肥效果,磷肥的施用量同样制约着大豆植株的增产效果,磷肥施入量少于62kg•hm-2时,随磷肥施入量增加,产量逐渐升高;当磷肥施入量超过62kg•hm-2以后,增产作用不大[41]。乔镇江等[42]利用不同磷效基因型的大豆品种巴西10号(磷高效)和本地2号(磷低效)进行磷素研究,随着磷肥的施入,两个品种的大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产量等指标都随之不断增加,但是低磷效品种的大豆施磷肥后产量增加量更多。

4.3品质大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除受到品质遗传特性的控制外,还受到磷肥的影响,适宜的磷肥施入量可以有效增加大豆籽粒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当大豆植株遭到缺磷胁迫时,植株体内的代谢无法正常进行,其中蛋白质、脂肪的合成受阻而糖类产生增多;当磷素供应过量时,植株生长过盛,呼吸作用加强,养分过度消耗,反而不利于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提高[43]。

5展望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篇4

关键词:化肥利用率

 

化肥利用率受施肥量、施肥种类、土壤特性、作物品种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地方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磷肥的利用率在10%~30%,氮、磷的利用率很低,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只有使肥料得到很好的利用,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1.不同种类的肥料要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

施用氮肥要防止和减少氨的挥发损失。碳酸氢氨和硫酸氨较易挥发,应该深施、沟施或穴施,而后覆土。论文参考网。尿素可深施,若不便深施可结合中耕顺垄撒施,使肥土相融,2天后再浇水,若浇水过早,会使尿素随水流失,而降低肥效。磷肥中,过磷酸钙是速效性肥料,所含的磷易被钙、铁离子固定。施用时应环绕作物根系穴施或开沟深施,以增加磷肥与作物根系的接触,便于吸收利用。

硫酸钾做基肥要深施,以防碱土层干湿变化迅速,引起钾素的晶格固定。氯化钾一般不做追肥,做基肥时,避免在忌氯作物上直接施用,可提前3~5d施用。复合肥、磷酸二铵及三元素复合肥,施用时,既要避免氮素的损失,又要减少磷钾的损失。要开沟穴施后覆土,隔2~3d后小浇1次水为宜。

2.不同性质的土壤施用不同的方法

在砂性土壤中,磷肥全部做底肥,氮肥应一半做基肥,另一半生长发育过程中分期追肥,然后浇水量不能过大,避免大水漫灌后造成漏肥。粘质土壤中,有水浇条件的可将磷肥及2/3的氮肥做基肥,1/3的氮肥分期追肥,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氮磷全部做基肥。土壤施肥,要前后均稳,既要施足基肥,保证作物苗期有足够的肥料供应,又要在生育后期追肥,避免后期脱肥。在土质肥沃的土壤中,要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宜旱施,以防作物后期因氮肥过剩造成贪青晚熟,要增加磷、钾肥的用量。论文参考网。

3.因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时期而施肥

各种农作物对养分的需要都有一个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作物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处在作物的生长前期,尤其对磷的需要表现更为明显,在这时期要保证适量的养分供应。如小麦的氮临界期在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磷的临界期在3~5片叶期。棉花的氮、磷临界期都在现蕾初期。在作物的最大效率期内,作物对某一种或几种养分的需要量最多,此时施用化肥最能发挥其增产潜力。小麦施用氮肥的最大效率期在拔节至抽穗期;玉米在喇叭口至抽穗期;棉花在全盛花至铃期。

有些作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敏感性不同。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对氮、磷、钾的需要量都较大,而豆类、油菜对磷比较敏感,薯类、花生、烟草等作物对钾比较敏感。农作物对其敏感的元素吸收利用率高。

4.要适量混合施用

生产中,最佳施肥期,以既节约肥料又获得最高产量为原则。肥料用量过大,不仅浪费肥料,甚至有的还会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产量损失。论文参考网。氮肥过量,作物徒长,抗病及抗倒伏能力下降;还会造成贪青、晚熟,产量、品质下降。磷肥过量,生育期则会缩短,产生早熟,同时也会造成产量及品质下降。磷肥中的过磷酸钙施过多,还会形成碳酸钙这种不溶的固体物质,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各种养分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缺少某一种养分时,尽管其它养分得到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如果缺氮时会影响作物对磷钾的吸收,如果缺磷时会减少对氮、钾的吸收,缺钾时不利于氮的吸收。因此在施用肥料时,要注意各种肥料配合施用,使各种养分互相作用,共同促进作物生长。各种肥料间的配合数量和比例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的需肥特性而定,在总体上氮、磷的比例为1∶0.7。在肥料混合时要注意不能将混合时会产生不良作用的肥料混在一起。如磷酸铵不能和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尿素不能和氯化钾久放等。化学肥料,肥效快;有机肥料,肥效持久。化肥和有机肥混合施用,能够相互补充,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供应,还可利用有机肥的缓冲和持肥能力,来减少化肥养分的损失,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农民施肥时要掌握:施足基肥(一般以有机肥和二铵为主);分期追肥(化学肥料)适期,适量合理混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杜香丽.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J].河北农业科技.2005.(12)

[2].文启凯,姚家鹏.加强提高我区化肥利用率的研究与推广[J].新疆农业科技.1997.(01)

[3].提高氮素化肥利用率的方法[J].北京农业.1994.(09)

[4].原俊琴.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措施[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6.(18)

[5].关于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化肥利用率及其肥效的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9.(01)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篇5

【关键词】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0.前言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1.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

1.1增产增收,增加农民收入

实践证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高的可达20%以上。

1.2减少浪费、节约肥料成本

在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由于肥料品种、配比、施肥量是根据土壤供肥状况和作物需肥特点确定,既可以保持土壤均衡供肥,又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节约成本。

1.3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作物生长健壮,抗逆性增强,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及环境的污染。

1.4协调养分,提高作物品质

滥用化肥会使农产品质量降低,导致“瓜不甜、果不香、菜无味”。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合理用肥,科学施肥,能改善农作物品质。

1.5培肥土壤,改善土壤肥力

农业生产中施肥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不施有机肥或少施有机肥,偏施滥施氮肥,养分失衡,土壤结构受破坏,土壤肥力下降。测土配方施肥,根据需要配方施肥,使土壤缺失的养分及时获得补充,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主要内容

2.1测土

测土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前提,通过对土壤养分分析测定,较准确地掌握土壤养分状况及供肥性能,为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并且要进行不同作物“3414”田间肥效试验和示范校正试验以及田间肥料利用率验证试验,以获得不同作物肥效模型和不同地力水平的最佳施肥量。

2.2配方

配方是施肥的关键,在测土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特性、栽培习惯、作物的需肥规律、生产水平和气候等条件,结合上年的产量水平,确定目标产量,再根据肥料的效应,提出氮、磷、钾的最适用量和最佳比例。

2.3配肥

按照配方要求选择优质单质肥料或专用肥、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肥料品种进行科学搭配;施肥是按照确定的配方,合理安排基肥、追肥比例,确定施用时间和方法,以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作用。

2.4制定施肥模式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要掌握以土定产、以产定肥、因缺补缺、有机无机相结合、大量与微量元素相结合、用地养地相结合、氮磷钾平衡施用的原则。有机无机相结合是指土壤肥力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基础,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增施有机肥料可有效的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机肥和化肥的氮素比例具体视不同土壤作物及有机肥资源而定。用地养地相结合是指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能量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投入和产出相平衡,也就是说没有高能量的物质投入就没有高能量的物质的产生,只有坚持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和微肥合理配施的原则,才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高产优质。

3.水稻配方施肥技术

3.1确定水稻合理施肥量

水稻需肥量为每100kg稻谷需吸收氮素2.0~2.4kg,五氧化二磷0.9~1.4kg,氧化钾2.5~2.9kg。综合考虑土壤供应能力、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生产水平等因素,在土壤养分中等的情况下,施用肥料中氮、磷、钾配比应为1:0.5:0.9左右。

3.2施足基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属完全肥料,含有各种养分,除氮、磷、钾外,还有钠、镁、硫、钙及各种微量元素。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土壤通气性能,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进稻株稳健生长,从而有利于水稻获得高产优质。

3.3控制氮肥

水稻适量施用氮肥可促进稻株发棵生长,但过量施用,不仅会造成无效分蘖增多、变青、倒伏、病虫害加剧,而且导致空秕粒多,结实率下降,影响水稻产量。因此,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

3.4重视施用磷钾肥

磷钾肥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宜缺少的元素,可增强植株体内活动力,促进养分合成与运转,加强光合作用,延长叶的功能期,使谷粒充实饱满,提高产量。磷肥以基肥为宜,钾肥以追施较好。

3.5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

中量元素硅、钙、镁、硫均具有增强稻株抗逆性、改善植株抗病能力、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实践表明,缺硫土壤施用硫肥、缺硅土壤施用硅肥均有显着的增产效果。微量元素如锌、硼等,能改善水稻根部氧的供应,增强稻株的抗逆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促进后期根系发育,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止早衰;能加速花的发育,增加花粉数量,促进花粒萌发,有利于提高水稻成穗率;还能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结实率和籽粒的充实度,从而增加稻谷产量。

4.高产水稻施肥模式

水稻亩产550~650公斤的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如下:

4.1施肥总量与配比

施肥的氮、磷、钾配比应为1:0.5:0.9左右,总量约为:氮10~13公斤,氧化二磷5~7公斤,氧化钾8~12公斤。

4.2施肥方案

4.2.1基肥

(1)有机肥:一般早稻每亩施鲜绿肥1000~2000公斤或厩肥500~1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60~80公斤;晚稻可利用早稻稻草还田作为有机肥(还田量为早稻稻草的1/2~2/3)或每亩施用厩肥500~1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80~100公斤;一季稻每亩施用厩肥500~1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80~100公斤。

(2)化肥:尿素7~9公斤,钙镁磷肥35~45公斤,氯化钾4~6公斤,硫酸锌1公斤。

4.2.2追肥

(1)分蘖期:尿素5~7公斤,氯化钾4~6公斤。

(2)孕穗期:尿素6~8公斤,氯化钾5~7公斤。

(3)抽穗期:磷酸二氢钾0.2公斤加尿素0.5公斤对水50公斤喷施,防止早衰。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篇6

摘要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养分状况是施肥的重要参考依据。介绍了桓仁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现状,提出土壤培肥对策,包括增施农家肥和有机肥、加大秸秆还田量、改善施肥措施、提高施肥水平等,以期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关键词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培肥对策;辽宁桓仁

母质类型和土壤类型多样,成土母质大体分为5种,即残积母质、坡积母质、坡洪积母质、黄土状母质和河流淤积母质。耕地土壤类型及占比例分别为:棕壤占51.5%,草甸土占31.5%,水稻土占15.2%,白浆土占1.4%,沼泽土占0.4%。2005年以来,对全县2.67万hm2耕地土壤进行土壤检测,共采集土样样品6361个,对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获得检测数据31805个,初步掌握了桓仁县耕地土壤现状及其变化规律。

1桓仁县耕地土壤养分现状

按照桓仁县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耕作制度,执行《辽宁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要求,选出有代表性并能充分反映土壤特性的农田进行采样,土样代表的土壤类型主要是水稻土、草甸土、棕壤土、白浆土、沼泽土。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土壤样品测试,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进行土壤有机质、大量营养元素评价。目前,桓仁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25%,与1982年土壤第2次普查检测结果3.41%相比,减少了0.16个百分点,整体上仍属于稍丰水平。桓仁县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植被生长繁茂,雨热同季,土壤有机质较丰富。但随着耕作制度改革和作物产量提高,出现掠夺性生产,农民不注重施用有机肥,只增施化肥,使部分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全氮平均含量为0.1560%,与1982年第2次土壤普查检测结果0.1631%相比,减少0.0071个百分点,仍属于稍丰水平。说明这些年桓仁县对土壤氮素的投入速度比农作物从土壤中索取的速度慢,在以后施肥中应注意合理使用氮肥。速效磷平均含量为34.3mg/kg,与第2次土壤普查检测结果9mg/kg相比,增加25.3mg/kg,属稍丰水平。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桓仁县耕地土壤属缺磷,经过20年增施磷肥,目前桓仁县土壤速效磷含量有极显著提高。速效钾平均含量为89mg/kg,与第2次土壤普查检测结果74mg/kg相比,增加15mg/kg,仍属稍缺水平。尽管多年来已注重使用钾肥,但耕地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提高较少,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

2土壤培肥对策

2.1增施农家肥和有机肥,加大秸秆还田量

农家肥和有机肥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补充来源,土壤有机质不但能培肥土壤,还能保水保肥,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1-2]。秸秆和根茬还田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农业、旱作农业的重要措施,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秸秆还田的方法:一是翻压还田。将秸秆均匀撒于田面,通过牛耕或机耕还田。将秸秆撒于犁沟或切为几段撒开耕翻效果更好。二是碎秆还田。采用粉碎机具,将秸秆轧碎后还田。三是易地还田。将秸秆用于附近果园、菜地或其他旱作土壤的覆盖。四是堆腐还田。采用催腐剂或腐秆灵对秸秆进行堆腐,使之成为优质有机肥还田。五是秸秆机械化还田。将农作物秸秆整株(或留高桩)均匀地撒布于田间,灌水泡田,用水田旋耕机耕田埋草。

2.2改善施肥措施,提高施肥水平

从桓仁县整体施肥水平上看,向土壤中的投入远低于作物索取的水平,而且施肥比例不合理。在施肥对策上,遵循作物需肥规律,依据土壤、气候、栽培水平等条件做到科学施肥、合理施肥[3-4]。今后总的施肥原则是增氮、控磷、补钾、补微。一是增施、勤施氮肥。施用氮肥要做到多施、早施、勤施。根据某一作物所需氮肥总量,同时注意土壤、气候条件,用1/3作种肥,其余分2~3次追肥,提高氮素利用率,保障作物全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二是稳定磷肥,适当控制磷肥施用量。近几年桓仁县土壤含速效磷含量上升幅度较大,今后要做到平稳施用磷肥,适当控制磷肥的增长速度,实行平衡施肥。磷肥施用以基肥、种肥为主。三是增加钾肥施用量。国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后,逐渐增加钾肥投入量,增产效果明显。应继续逐步提高钾肥投入,还要依据测土结果和各种作物需肥规律配比使用。四是化肥深施、集中施、分层施,提高利用效果。磷肥的集中施用可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降低化学固定,还能加大磷与作物根系之间的浓度差,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此外,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差,分层施用可满足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磷的需要。五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不同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做到作物缺什么元素补什么元素,缺多少补多少,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节省劳力,实现增收节资。

3参考文献

[1]王德清,韩晓日.肥料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林成谷.土壤学北方本[m].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篇7

关键词耕地土壤;现状;酸化原因;改良措施;云南景谷

中图分类号S15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3-0250-02

1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为更好地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指导农业生产,发挥科技推动作用,按照《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规范》《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和《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总集》的要求,把景谷县总耕地面积32158.2hm2共划分为10个等级。一级地共1712.59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33%;二级地共1351.01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20%;三级地共1557.6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84%;四级地共1459.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54%;五级地共2171.6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75%;六级地共4258.7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3.24%;七级地共9014.65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8.03%;八级地共5654.2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7.58%;九级地共2989.59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3%;十级地共1988.7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18%。评价结果表明:主要以五、六、七、八、九级为主,共有24088.83hm2,占耕地的74.91%。其中,六、七、八级有18927.58hm2,占58.86%。根据景谷县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景谷县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技术。在酸化严重地区,集中连片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培肥地力,减轻土壤酸、碱障碍因素的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10%左右。

2土壤pH值变化

全县耕地总面积32158.2hm2。其中,灌溉水田13075hm2,占40.66%;旱地17180.47hm2,占53.42%;水浇地1902.73hm2,占5.92%。pH值在3.3~8.2之间,平均值为5.4,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检测数据比,pH值呈现下降趋势(表1)。其中:强酸土壤面积745.59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3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0.45个百分点;酸性土壤面积20200.86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2.8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1.05个百分点;微酸性土壤面积11057.2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4.3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中性土壤面积154.4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4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了7.3个百分点。可见全县耕地土壤偏酸,微酸、酸性、强酸土壤比例高达99.52%。

3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景谷县耕作土壤施肥水平低,1984年平均施尿素91.5kg/hm2、磷肥69kg/hm2、钾肥0.75kg/hm2、复合肥2.25kg/hm2、农家肥3.75t/hm2左右,不施肥面积比重大。据土壤常规分析:有机质含量高的面积均减少,尤其是大于30g/kg的耕地大幅度减少(表2)。

施用商品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对水稻、玉米对比试验,对景谷县5个监测点数据进行平均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田土壤状况为土壤容重1.26g/cm3,有机质22.35g/kg,全氮1.43g/kg,有效磷11.91mg/kg,全磷0.58g/kg,速效钾89.46mg/kg,缓效钾189.35mg/kg,全钾13.88g/kg,pH值4.88;对照土壤状况:土壤容重1.28g/cm3,有机质21.50g/kg,全氮1.36g/kg,有效磷11.48mg/kg,全磷0.56g/kg,速效钾85.09mg/kg,缓效钾183.1mg/kg,全钾13.46g/kg,pH值4.76。施用有机肥田地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0.02g/cm3,有机质增加0.85g/kg,全氮增加0.07g/kg,有效磷增加0.43mg/kg,全磷增加0.02g/kg,速效钾增加4.37mg/kg,缓效钾增加6.25mg/kg,全钾增加0.42g/kg,pH值升高0.12,粮食产量增加5.7%。施用商品有机肥对产量的影响见表3。

4耕地土壤酸化原因

4.1施肥不合理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搭配不合理,重施氮肥、轻施磷肥、忽施钾肥、少施或不施微肥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土壤中磷、钾肥不足,钙、镁、硅、硼、锌等中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土壤养分失衡,使pH值迅速下降[1-2]。其次农户大量施用农药、地膜残留物对耕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使土壤养分流失,加大土壤酸化。耕地土壤有机肥施用量少,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差,加重土壤的酸化。

4.2土壤酸、干、瘦、薄

酸、干、瘦、薄是景谷县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中低产田面积比重大,作物单产低;土壤酸化受母岩、成土母质的影响,土壤偏酸的有20946.46hm2,占总耕地65.14%。pH值4.5~5.5的酸性土壤占51.8%(1985年土壤普查),同时旱地土壤熟化程度比水稻土低,偏酸更为突出,土壤偏酸导致速效磷被铁、铝离子固定,难以被作物吸收;干、瘦、薄主要是山区多、坝子少,不注意水土保持,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土壤的流失使土壤变瘦,导致耕地土壤肥力总体下降。

4.3耕层浅薄,土壤养分失调

耕层浅薄的有18349.39hm2,占总耕地57.06%。农户不按作物需肥规律施肥,注重氮肥、磷肥,土壤缺硼、缺钾,造成供肥比例失调,化肥浪费严重;山高坡陡,跑水跑肥,水土流失严重;只有少数小坝塘有灌溉设施,灌溉保证率不高,基本依靠雨水及田块串灌,无灌溉条件及设备。

5改良措施及途径

5.1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传统农业平衡施肥的基础上具有现代农业标志的科学施肥新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因缺补缺、缺多少补多少的方法,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滥施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节本增效。

5.2推广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技术及间套种技术

综合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秸秆还田,连续3年以上使用稻草、玉米秸秆、麦秆还田。绿肥能熟化土壤,既改土又肥田;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投入量,降低污染,保护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耕地肥力[3-4]。

5.3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

连续3年以上施用有机肥22.5~30.0t/hm2,对改良土壤酸、干、瘦、薄等主要障碍因素有重要意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降低土壤容重,以控氮、稳磷、增钾配微肥施用原则,降低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5]。

5.4科学合理施肥,平衡土壤酸碱状况

因地制宜地增施硼肥,适当追施氮、磷、钾肥;深翻改土,适当加深耕作层厚度2~3cm,改善土壤结构。施用石灰等调节土壤,中和土壤酸性,结合耕翻与土壤混合,施用量750kg/hm2。施用商品有机肥和石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9%左右,pH值升高0.12,使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5.5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通过新建和完善排灌渠道等工程措施,配套秸秆综合利用、平衡施肥等农艺耕作措施,将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农田地。为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当前景谷县应推广“稳氮、补磷、补钾、补微”的施肥技术。降低化肥施用量,有效防止土壤酸化。

6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云南土壤肥料与高原特色农业[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2]盛祝梅,张华,黄守营,等.农田酸化土壤改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23.

[3]鲁艳红,廖育林,聂军,等.我国南方红壤酸化问题及改良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5(3):148-151.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篇8

关键词小麦;需肥特点;施肥技术;丘陵旱地;豫西地区

豫西地区丘陵旱地小麦全生育期降水少,缺乏灌溉条件,小麦全生长期依靠自然降水,其产量与生长年度降水量及降水的适时程度关系密切。因此,广大麦农认为小麦的产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降水时期,麦田没有必要使用肥料,即使施用了肥料其小麦产量也不会有明显提高,甚至有些麦农由于用肥不当导致小麦减产,这些思想和做法均是不可取的。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旱地小麦的科学施肥技术,即通过增施有机肥及氮、磷肥,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强小麦植株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

1小麦的营养特性

一是氮素营养。分蘖期是小麦氮素营养的临界期,分蘖期缺氮,可导致分蘖发生困难,从而减少有效穗数。幼穗分化期对氮的需求量高,如缺氮则小穗小花数减少,退化小花增多,若追施化肥,可延长分化时间,增加穗粒数。抽穗以后土壤供氮水平对提高粒重极为重要。二是磷素营养。小麦对磷素敏感。早期的磷素营养对植株及根系生长极为重要,是小麦磷素营养的临界期,磷肥可显著增加分蘖与次生根数,提高苗期的抗寒性。小麦拔节孕穗期是吸磷的高峰期,这时磷素供应充足,可使幼穗发育时间长,小穗数增多,穗大粒多。三是钾素营养。小麦拔节孕穗期是钾的吸收高峰期,拔节孕穗期追施钾肥能增加根量,茎秆粗壮,防止后期叶片早衰,提高籽粒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四是微量元素营养。小麦正常生长还需要钙、镁、硫、硼、锰等微量元素。在土壤供应不足时,施用相应的肥料效果明显。缺硫的土壤施含硫的肥料,能提高面粉的品质。土壤缺硼时,小麦雄性器官发育受阻,不结实,施硼后则开花结实正常。

2旱地小麦需肥特点

2.1对氮、磷、钾的需肥特点

小麦生育期长达8个多月,且属喜肥作物,因此在其整个生育期内需肥量大。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需吸收纯氮2.7~3.1kg、五氧化二磷1.2kg、氧化钾3.16kg,三者之比为3∶1∶3。众所周知,在不同小麦生态区,小麦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地力基础、产量水平、品种特性、土壤质地不同而异。产量越高,需肥总量越大,但每生产100kg籽粒的需氮量呈递减趋势,而对磷、钾的需求量则呈递增趋势。这就需要在确定施肥量时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

2.2对微量元素的需肥特点

小麦除需要氮、磷、钾外,对锰、钼、铜、锌、硼等微量元素也有不同需求,这些微量营养元素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缺乏其中某一种营养元素,都会对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小麦减产和籽粒瘪瘦,特别是锰、锌、硼3种微量元素更为重要。因此,应根据土壤中锰、钼、铜、锌、硼等的含量,小麦生长发育状况及植株缺肥症状有针对性地增施微量元素,及时补充小麦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硫酸锰基施用量15~30kg/hm2;喷施浓度为0.1%~0.2%,于拔节前喷2次;浸种浓度0.05%~0.10%,浸6~10h;拌种用量为4~8g/kg种。硫酸锌基施用量15~30kg/hm2;喷施浓度为0.1%~0.2%,于拔节前喷2次;浸种浓度0.05%,浸6~10h;拌种用量4~5g/kg种。硼肥基施用量3.75~7.50kg/hm2;喷施浓度为0.1%~0.2%,于拔节和孕穗前各喷1次;浸种浓度0.02%~0.05%,浸6~10h。

2.3不同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

小麦各个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素的吸收比例也不尽相同。小麦一生对氮素肥料的吸收有2个高峰阶段:一是出苗至拔节阶段,也就是越冬期和返青期,这个时候氮素的吸收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至孕穗阶段,吸收氮素占全量的30%~40%。抽穗开花后仍能吸收少量的氮素。小麦在分蘖期吸收磷素和钾素分别占各自需要总量的30%左右,拔节以后吸收速度急剧增长,磷素在孕穗成熟期吸收最多,约占总吸收量的40%。钾素的吸收以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最多,占总吸收量的60%左右,到开花时对钾素的吸收达到最大量。总之,小麦吸收氮素在分蘖期吸收的少,到孕穗期以后迅速增加,到乳熟期又减少;磷素在生育初期的吸收比例小于氮,吸收高峰在抽齐穗时;钾在分蘖初期比氮、磷吸收得都少,之后急剧增加,在齐穗期达到最高值,以后又减少。

3豫西地区旱地小麦施肥存在的问题

3.1对旱地小麦施肥缺乏认识

一般旱地小麦产量都较低,麦农从短期利益来讲,认为施肥即增加投入,又增加用工,且增产幅度小,投入不成比例。这种认识在局部区域仍带有普遍性,从而导致旱地麦田土壤理化状况严重恶化,有机质含量极低,土壤团粒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土壤养分,特别是氮、磷及锰、硼营养极度缺乏,小麦产量逐步下降。

3.2肥料配比不合理

肥料投入结构不合理,重无机轻有机、重氮轻磷现象普遍。由于有机肥养分含量低、施肥量大、需较多的劳力和运输力等原因,造成有机肥积造量减少;加之旱地小麦产量低,旱地麦田有机肥施入量少、使用面积小,尿素、碳铵等一些纯氮肥使用量大,氮素供给过量,小麦表现为叶片肥大、旺长、茎秆软弱,后期贪青、晚熟、倒伏、易染病害等,严重制约了旱地小麦产量的提高。

3.3盲目施肥现象严重

部分地区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严重,不考虑土壤类型及小麦需肥特性,误以为肥料施得多,产量就高。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生产力不稳,农产品品质下降,从而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种植成本大幅上升、品质下降、种地效益下降等负面问题的出现,也给化肥农业带来挑战,大量化肥的使用也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3.4施肥方式不当

肥料撒施、表施、浅施现象严重,造成肥料挥发、流失或难以到达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不仅使肥料投入成本升高,养分投入结构也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生产水平的提高。

3.5忽视微量元素肥料的投入

微量元素是小麦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小麦缺少某种微量元素,轻则生长不良,重则严重减产。近几年,随着小麦生产的发展,不少地方的土壤出现微量元素缺乏现象,尤以缺锌、硼、锰等较重,因此适量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也是当前小麦施肥中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4旱地小麦施肥技术

4.1施足基肥,适当追肥

旱地小麦没有灌溉条件,追肥难以发挥肥效,因此旱地小麦施足基肥和种肥非常重要[1]。旱地增施有机肥是小麦增产的关键,有机肥既可供小麦的营养,又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蓄水保墒能力。旱地小麦基肥一般施有机肥37.5~60.0t/hm2,化肥折合纯氮75~120kg/hm2、五氧化二磷60~105kg/hm2。旱地小麦一般用硫酸铵75kg/hm2或磷酸二铵150kg/hm2作种肥。旱地小麦一般不追肥,但也可根据雨量和产量水平,留部分氮肥追施,以免前期用肥量过大而造成苗期旺长,中后期又脱肥而使分蘖大量退化,浪费养分。旱地小麦如果追肥就要早,可于越冬前深追化肥[2]。

4.2掌握施肥深度

施肥深度导致旱地小麦花后旗叶衰老进程的变化,施肥过浅和施肥过深其旗叶生理代谢平衡被破坏,引起旗叶过早衰老。试验证明,旱地小麦施肥深度以20~40cm为好,在这个深度范围内施肥,既可延缓花后旗叶衰老,又使产量提高。因此,在旱地高产麦田应提倡肥料适度深施(20~40cm),以获得高产高效[3]。

4.3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具有肥源广、成本低、养分全、肥效长、有机质含量高、能改良土壤等优点,它不仅能促进当年增产,而且能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后劲。旱薄地有机质含量低,增施有机肥是小麦增产的关键。但有机肥养分含量低、用量大、肥效慢,当小麦亟需某种养分时,还必须以化学肥料作补充。增加氮、磷肥的投入,实行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扩大有机物质的循环基础。增加农田有机物质投入,建立良性农田生物循环机制,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生化活性。确保化肥利用率,走用养结合、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广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以达到增加有机养分投入、减少化学养分投入的目的。

4.4氮、磷肥配合施用

旱地薄田多缺磷,一般施磷肥的增产作用大于施氮肥的增产作用,而且氮、磷肥配合施用,互作效应显著[4]。因此,旱地小麦施肥必须氮、磷肥配合,并加大磷肥的比重,氮元素与磷元素的比例一般以1∶1为宜。如以尿素和过磷酸钙计,每施1kg尿素,要配合施用4kg过磷酸钙。

4.5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法

旱地小麦由于没有水浇条件,追肥效果差。可以把全部肥料,包括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在耕地时作底肥一次性施入,施肥深度一般控制在30cm左右。实践证明,旱地小麦将全部肥料作底肥一次性施足,效果比后期追肥好。但冬前麦苗可能呈现旺长趋势,应注意控制冬前小麦群体。

4.6储备性施肥

在旱地低产麦田,常年土层厚的旱地在较大的施肥量范围内,随施肥量增加小麦产量也会提高。因此,为提高地力,所施肥料除满足当季小麦生长需要外,还应使土壤养分有所盈余;新开垦的旱薄地应尽量多施肥料,特别是磷肥,待地力提高后再适当减少施肥量,以降低成本。

5参考文献

[1]罗鹏,祁峰,汪庆昌,等.谈谈小麦施肥的原则[J].种业导刊,2007(4):22.

[2]姜孟辉,张拴庄,薛世川,等.肥料合理调配对土壤养分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S2):286-289.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篇9

微生物肥料可以概括为三大类,一类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导致植物营养状况的改善。微生物肥料在土壤中和有害微生物相互拮抗,还能产生抗病、防病、乃至治虫的作用,用量多在每亩2公斤左右。这类肥料代表性的产品有根瘤菌、固氮菌、解磷菌和硅酸盐菌(钾菌)。另一类是微生物的代谢物质,如氨基酸、黄植酸等,将它和矿质微量元素加以配合,制成液态或固态的产品,达到刺激植物抗御病虫害的作用。每亩地用量100克左右。再一类是借助微生物腐解有机质的功能,例如发酵或酵素菌,加速农家肥或秸秆的腐烂,达到增加土壤腐殖质的作用。这一类多加入等量的化学肥料,以保证作物对营养的需求。这类肥料可用于拌种、浸种、蘸根、做底肥、追肥,沟施或穴施。但以拌种最为简便经济、有效。其拌种方法是先将固体菌肥加清水调至糊状或液体菌剂加清水稀释,然后与中子充分搅拌,稍晾干后播种,并立即覆土。

微生物肥料是生物活性肥料,因此有特定的施用要求。

(1)是避免开袋后长期不用。开袋后长期不用,其他菌就可能侵入袋内,使微生物菌群发生改变,影响其使用效果。

(2)是避免在高温干旱条件下使用。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生存和繁殖就会受到影响,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应选择阴天或晴天的傍晚使用这类肥料,并结合盖土、盖粪、浇水等措施,避免微生物肥料受阳光直射或因水分不足而难以发挥作用。

(3)是避免与未腐熟的农家肥混用。这类肥料与未腐熟的有机肥堆沤或混用,会因高温杀死微生物,影响微生物肥料的发挥。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与过酸过碱的肥料混合使用。

(4)是避免与农药同时使用。化学农药都会不同程度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甚至杀死微生物。若需要使用农药,也应将使用时间错开。不能用拌过杀虫剂、杀菌剂的工具拌微生物肥料。

2.有机肥的堆沤腐熟的科学施用方法

有机肥的堆沤腐熟与施用在堆沤未腐熟的有机肥时,堆肥场地要选在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地方,在堆肥地面铺农膜或选水泥地面,要将农家肥中的畜粪结块打碎,秸秆要铡碎在5厘米以下进行碾压,并要混入约3%左右的过磷酸钙和粪土翻匀后进行堆积。加入过磷酸钙主要是防止有机肥中的氮素流失,并能增加微生物的活动。堆制好后把表面用铁锨拍平,用泥抹10厘米左右厚或用农膜覆盖,四周压严,制造缺氧环境,使之尽快腐熟。农家肥堆60天左右即可腐熟。

当有机肥颜色由原来的灰色变成紫色、黑色,质地松散,有恶臭味时,说明已经腐熟,要及时施入果园。把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施入果园时,应选择树冠垂直投影下以外部位,开挖宽30-40厘米、深30-40厘米的施肥沟,将有机肥与适量化肥(氮、磷肥)和表土混均匀后投入施肥沟底,最后用翻出的底层生土覆盖,或进行全园撒施,撒施后翻入土层。

3.微肥科学施用方法

微肥是微量元素肥料的简称。在生产上,人们往往只重视氮、磷、钾三大元素肥料的施用,忽视铁、铜、锌、硼、钼、锰等微量元素的使用。实践证明,微量元素肥料是不能用“三要素”肥料来代替的,如果土壤中尽管大量元素充足,而缺乏某一种微量元素,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出现生理性病害症状,严重时将不可救药而导致死亡。因此,在增施氮、磷、钾肥料后,还要注意作物的生理表现,及时断定作物出现的缺素症。作物只需少量微肥就可以满足正常生长的需要,但各种微肥从缺乏到过量的临界范围是很小的,同时微肥不是在任何作物和土壤上都有效,施用时有高度的针对性和选择性,稍有缺乏或过量就可造成对作物严重的危害。

正确的施用技术是提高微肥施用效果的关键。

(1)要严格控制微肥施用量。微肥用量过大对作物会产生毒害作用,而且还可能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畜健康。因此要严格控制微肥用量,力求施用均匀。一般微肥可与氮、磷、钾肥拌匀后施用,避免局部浓度过高的危害。根外喷施微肥时,浓度要适宜,不可随意增加用量或提高浓度,如确需要高浓度时,以不超过规定浓度的20%为限。以免造成毒害作用。

(2)要配合增施有机肥料。实践证明,增施有机肥料能大大提高施用微肥的效果,因为增施有机肥料既能增加土壤的有机酸,使微量元素呈可利用状态,同时又在微肥过量时,能缓解微肥毒性。况且有机肥本身就含有数量较多、种类齐全的微量元素。在微肥缺乏地区尤要注意加大有机肥料的施用量。

(3)要配合施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虽然微量元素和氮、磷、钾三要素都是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的营养元素,但在农业生产中还是应首先满足作物对大量元素的需要,只有在施足大量元素的基础上,微量元素的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忽视了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一味依靠微肥发挥作用是不科学的。微肥必须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满足的重要条件下,才会表现出明显的促熟增产作用。如微量元素充足,而大量元素保持常量,则大量元素将成为促熟增产的限制因素。

(4)要因作物和土壤制宜,合理施用。首先各种作物对不同的微肥有不同的反应,施用时要根据作物对微肥的敏感程度,确定施用量。

需硼较多的作物有大白菜、萝卜、向日葵、豆科作物、油菜、甘蓝和烟草等,大多数谷类作物因对硼不敏感故需硼较少;需锰较多的作物有马铃薯、大豆、甘薯、洋葱、菠菜、莴苣等;需锌较多的有玉米、水稻、大豆、番茄、柑橘、桃等;需钼较多的是豆科作物和十字花科作物;缺铁则多发生在梨、桃等多年生果树上。其次酸性土壤,硼、锌、钼等微量元素较为缺乏,在生产上应有针对性施用这些微肥。此外作物在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料的条件下,一般不易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症,因此施用微肥要有针对性,亦应因地因作物制宜,对多年生植物(果树等)和多年连作的地块(保护地蔬菜等),要注意缺素的表现。在一地区某元素的丰缺,要经分析和试验来确定,只有针对性地施用所缺少微肥,才能提高施用效果,达到促熟、增产的目的。

(5)要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施用方法。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很多,有土壤施肥、种子处理和根外追肥等。土壤施肥:即做基肥、种肥或追肥时把微量元素肥料施入土壤。这种施法虽然肥料的利用率较低,但有一定的后效。含微量元素的工业废弃物和缓效性微肥常采用这种施肥方法。种子处理:包括浸种和拌种两种方法。

农作物缺少磷肥的表现篇10

摘要:随着高产良种的推广,氮、磷化肥用量日益增多,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有机肥提供的钾素已远不能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土壤钾素循环失衡,土壤钾连续亏缺,造成土壤速效钾含量逐年下降,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分析西宁市郊土壤速效钾下降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补钾对策。

 

关键词:土壤速效钾;下降;施肥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复种指数的提高,需钾作物面积的扩大,土壤缺钾现象逐渐表现出来。而西宁市多年来农业生产中“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不施钾肥;重产量,轻投入”的施肥习惯忽视了土壤肥力平衡。这种掠夺式农业经营方式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失衡,致使土壤速效钾不断下降,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分析土壤速效钾下降原因并找出相应解决对策,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基本情况

土壤速效钾是土壤中可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素部分,它的含量丰缺体现了土壤的供钾能力。由于西宁市郊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成土条件,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1986年西宁市郊进行第2次土壤普查时,全市耕层速效钾含量平均为350mg/kg,与2008年耕层速效钾含量平均227mg/kg相比,耕层土壤速效钾平均以每年5.59mg/kg的速度递减。近几年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钾肥的使用效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由不增产到增产,由效果轻微到效果显著,蔬菜作物增产幅度高达10%~25%,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市效土壤速效钾下降程度正在逐年增大,补钾措施已刻不容缓。

 

2土壤速效钾下降的原因

2.1有机肥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有机肥的投入是培肥土壤的主要措施,尤其对土壤钾素的循环十分重要。有机肥含有较丰富的钾素,但随着复种指数和产量的提高,氮磷肥用量不断增加,有机肥被忽视,投入相对不足,且农作物品质下降。而土壤钾素的来源主要靠有机肥的投入,因此土壤钾素亏损严重。据统计调查:1986年有机肥667m2用量为3000kg,而2008年下降到200kg,大多数地块甚至不施有机肥,其次,近年来绿肥面积的减少,也是土壤速效钾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2氮磷钾肥投入比例失调

化肥用量的大幅度增加,满足了因复种指数和产量提高对养分的需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钾肥的认识不足,生产上一直存在着“重氮磷肥,轻钾肥”的施肥现象,致使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据统计,2008年全年化肥总投入折纯氮10450t,p2o55049t,k2o1165t,n∶p2o5∶k2o=1∶0.48∶0.11。可见钾肥投入极少,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

 

2.3作物产量和复种指数提高

近年来,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科学栽培技术的应用使作物产量日益提高,加大了土壤养分输出,而钾素的投入又少,造成土壤钾素含量下降。同时,西宁市郊作为全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担负着全省的菜篮子工程,每年蔬菜种植需3~5茬,而复种指数的提高,增加了土壤钾素的年消耗量,也导致土壤钾素含量逐年下降。

 

3补钾对策

3.1提高对钾肥投入的认识

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下降的现状要有充分的认识,把补钾工作与20世纪80年代的补氮、补磷视为同等重要工作。利用一切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增施钾肥的重要性,以增强农户的施用钾肥意识,增加钾肥投入的自觉性。在目前土壤大面积缺钾的情况下,钾肥的增产效果极为显著,一般可增产10%~25%。

 

3.2增施有机肥,推广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

有机肥不仅富含作物生长发育的多种营养元素,还能改良培肥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改善土壤供钾水平,一般每667m2施用优质有机肥1500~2000kg为宜。作物秸秆含有相当数量的营养元素,秸秆还田对增加土壤钾素尤为明显,秸秆可通过过腹、堆沤和直接覆盖3种形式还田。另外,发展绿肥生产也是提高土壤钾素含量的有效途径,市郊可利用秋收后剩余光热资源、种植一季绿肥进行肥田。

 

3.3施用生物钾肥

土壤中钾素含量比较丰富,但90%~98%是一般作物难以吸收的形态。施用生物钾肥可将难溶性钾转变为有效钾,挖掘土壤钾素含量潜力,从而增加土壤有效钾含量,达到补钾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