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石材雕刻技术十篇石材雕刻技术十篇

石材雕刻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6:33

石材雕刻技术篇1

【关键词】寿山石;“薄意”;雕刻心得

寿山石雕是自然与人工艺术的结合,是极具审美价值的民间艺术品。寿山石雕始于元朝时期,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在表现技法上越来越丰富多彩,其表现技法与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其雕刻手法不仅包括圆雕、透雕、镶嵌等手法,还包括浮雕、印钮、微雕以及薄意等手法。相对于这几种雕刻手法来说,在寿山石雕的技艺中,“薄意”技法最为独特,在雕刻领域起着先锋带头的作用。

1“薄意”的始源

寿山石的雕刻要求很高,因为寿山石数量稀少,因此石头本身非常贵重,它的计价方式往往就是石头自身的重量,所以为了减少石头价值的损耗,在雕刻时,不应使用过多的切割手段,应尽量维持石头的原貌。寿山石本身大都具有一定的瑕疵,雕刻者在对寿山石进行雕刻时应尽量消除或回避这些瑕疵,尽可能的保持石头的原状进行雕刻,“平薄”的薄意雕刻技法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薄意雕刻技法最早指的是明朝后期出现的寿山石雕“阴刻”技法。这种技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太多的变化,粗糙,布局呆板是其主要的特征体现,这也是它不被人们重视的原因。薄意技艺趋于成熟是在清朝末年,在此方面石雕艺人林清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把中国画的艺术养分融入雕刻艺术中。

2“薄意”的基本程序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现今薄意雕刻的基本程序。它的制作步骤虽然独特,有专门的规范,但是总的方面类似于其他寿山石雕刻技法:

首先是选材整石:石材的选拔多以名贵石种为主,例如荔枝石、芙蓉以及田黄等。名贵石料无论是它的形状还是色泽都非常珍贵,所以在雕刻过程中尽量保持石料的原貌,对此施以薄意,即在雕刻过程中尽量保持这些宝贵石料的行、色,在保留石材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精美的雕刻。这样既有精美的雕刻艺术又能保留石材的原来形状。

第二步是相石墨绘:“相石”就是雕刻者对要雕刻的石材进行构思设计,在构思时除了要比对研究选定石材的外形、纹理以及它的俏色外,还应该尽量避开石材本身的瑕疵与疤痕,所以“相石”又被称之为“审石”。

第三步是开纹雕饰:“以薄取胜,以简见长”是薄意雕刻的主要特征,它最讲究的是刀法的使用,用刀要做到灵活洗练,下刀要做到肯定准确,这也是薄意雕刻的关键所在。在雕刻过程中对于刀型、刀法的选择都有特殊的要求,要精心雕饰一些凸起的画面,不但要使雕饰效果具体形象,还要有立体感。

第四步是磨光:雕刻作品的效果的体现以及它的成功与否,磨光是关键。相对于一般的圆雕,浮雕的磨光来说,薄意的磨光要求更高一些,为了体现石材的优美品质,雕刻者往往要用几种磨光材料进行精心打磨。

薄意的雕刻手法尤其注重意境和气韵,对构图布局进行了尽心设计,典雅和精致是其所强调的重点。寿山石薄意艺术来自于民间,是一种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的独特艺术,在石头的雕刻过程中融入了中国画的作画原理,在方寸间展示人间现象,它的独到之处除了体现在山石的皴法上,还体现在对树叶的钩点以及人物衣褶的描法等方面。

3“薄意”的造型元素

在造型艺术中石材及石材的使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现造型元素的种类。严格来说寿山石的色彩、线条、形态、布局构图等构成了它的薄意雕刻的造型元素。

色彩:色泽丰富是寿山石的主要色彩特征,甚至在同一块石头上就可以找到几种不同的颜色。雕刻者通过相石确定作品造型,通过另一种雕刻技巧“巧色”,保持寿山石自然色泽被充分利用,体现它的天然之美,这也是雕刻的重点。对比手法是薄意雕刻“巧色”的常用手法,也就是说雕刻的界线是石色,在不同色彩的部分刻划不同的景物。

线条:要想表达抽象概括物体在形状方面的起伏转折,要体现作品明暗层次的变化,这些都要依靠线条的作用。“薄意”线条的边缘具有明晰的轮廓,不仅有立体感,而且结构感觉微妙细腻,这是运刀垂直切入的效果,不失整体性而独立线条的又具欣赏性,形体在大胆夸张的同时又具有高度概括性。

形态:物体的形状、质地以及它的内部的结构等组成物体的形态特征。石头的形状构成包括石面和石头轮廓的线形,而“薄意”特色的形态造型元素既包括石头的形状还包括石头的肌理。在传统雕刻技艺有一定的传统特征,这在形态和形式方面都有体现。山光水影,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薄意”的形态和形式在内容方面的体现。“薄意”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浮雕的雕刻虽然浅显,但是其图形背景可以随着光线的变化而相互转换。

布局结构:为了更好地体现作品中各形式因素的位置关系,创作者需要对作品进行布局结构的分析。与传统的中国绘画一样,“薄意”布局构图要遵循的审美原则不仅包括构图的比例平衡、色彩的协调对比,还应注意节奏,既保证审美的多样,还要保证审美的统一。

“薄意”布局构图要考虑到石质、石色、石形、石纹,在石材自身的特征上进行发挥,因此它具有“有限性”。每件雕刻作品的呈现都是雕工经过巧妙的思量,对石材的形色以及石材自身的瑕疵进行仔细推敲,反复构图而成的。所以在欣赏“薄意”雕刻作品时,不仅要欣赏它的布局构图之美,还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如图3所示作品《十二生肖》等都是在充分在考虑石材基础上进行的创作。

石材雕刻技术篇2

关键词:寿山石;薄意;雕刻技法

中图分类号:J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27-01

寿山石雕是寿山石雕刻者对寿山石施以雕刻技艺、进行审美加工而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是一门自然美与人工工艺美学相结合的艺术。寿山石雕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而经过元明清三朝的发展,寿山石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表现技法,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不同,所施用的技法也不同。大至总结有七大类雕刻手法:圆雕、浮雕、透雕、印钮、镶嵌、薄意、微雕等。而其中的“薄意”技法,是寿山石雕诸多雕刻技艺中的一种独门别类的表现手法。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期间,薄意雕刻艺术从民间工艺多种雕刻技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特艺术,从而在雕刻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一、“薄意”的始源

由于寿山石中大多石种既贵重又稀少,贵重的寿山石通常以重量计价,因此要求雕刻者尽可能保持石头的原貌,不做过多的切割雕刻,以免损耗石头的价值。所以,在寿山石的雕刻过程中,雕刻者需要在保护原石形状的基础上,采用特殊的技艺对那些瑕疵加以消除和回避。而这种情况就成为求“平薄”的薄意雕刻技法产生的客观原因。

明朝后期出现的寿山石雕“阴刻”技法是薄意雕刻技法源头。然而此后直至清末,这一段时期的薄意雕刻技法还比较粗糙,布局呆板,缺乏变化,因此不为人所重视。直至清末,石雕艺人林清卿吸收中国画的艺术养分,才使得薄意技艺趋于成熟。

二、“薄意”的基本程序

在对“薄意”深入探讨之前有必要就现今薄意雕刻的基本程序做一番简要的了解。其步骤与其他寿山石雕刻技法虽有相似之处,但却有着自己的规范:

选材整石:薄意雕刻的石材一般以荔枝石、田黄、芙蓉等名贵石种为主。因此在雕刻过程中尽量保持这些宝贵石料的行、色,把这些名贵材料施以薄意,这样既有精美的雕刻艺术又能保留石材的原来形状。根据雕刻薄意的需要磨平底座使它能立稳,以供欣赏与篆刻之需。此后还要剔除小裂片,用细砂纸对外观进行一次打磨,使石材臻于完美。

相石墨绘:“相石”又称“审石”,即指雕刻者面对选定的石材,充分依据石材的外形、纹理、俏色及瑕疵、疤痕等特点,发挥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构思设计。这个过程往往要花费创作者很多时间。构思确定后,雕刻者用尖细的毛笔在石上描绘,画出所设计的构图与内容,可以反复修改直至定稿。

勒线:墨绘定稿后用尖刀沿着墨迹的外援全图勾勒。勒线讲究运刀如书法中锋入石,行刀深浅适宜,要求稳、准、顺、畅地把轮廓勾勒出来,使构图明显地显现在石料上以便雕刻。

剔地分层:勒线完成后,进行剔地分层,这是薄意雕刻的关键也是特色所在。剔地指刮平地底,削刮剔除线刻以外的空余石面,凹底部分要求平坦。凡是自然形的石坯,铲地要随石形的凹凸而起伏。如果是四方章坯,底地则必须坦平,印面转角应保持垂直。这种剔地的要求是“薄意”区别于浮雕等技法的显著特点。剔地后,再用刀按景物的远近、疏密进行分层,使画面分明,布局结构一目了然。虽然只有薄薄一层,却要特别注重透视感和立体感。

开纹雕饰:薄意雕刻“以薄取胜,以简见长”,所以用刀要灵活洗练,肯定准确,对刀法的变化最为讲究。因此,这是薄意雕刻中最关键的过程。此过程即按所表现内容的需求选用不同刀型,施以各种刀法,将凸起的画面进行细致加工雕饰,使景物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达到美妙的艺术效果。

磨光:磨光是薄意作品成功与否的最后一关,与作品的效果相关。薄意的磨光比一般圆雕,浮雕的磨光要求更高,其通过用几种磨光材料精心打磨,将石材的优美品质完完全全地呈现出来。要求对景物进行研磨,既磨去刀痕又要做到凹面和雕饰清晰以保留刀法的韵味,且富有光泽,令人赏心悦目,光滑舒畅,爱不释手。

薄意的构图布局,注重意境和气韵,强调典雅和精致。因为,薄意雕刻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取材广泛,内容涵括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瓜果等。寿山石薄意艺术之所以能从民间工艺中脱颖而出,就在于巧妙地将中国画的作画原理融于石头雕刻之中,使人间万象、世间百态浓缩于方寸之间,而在山石的皴法,树叶的钩点以及人物衣褶的描法等方面尤为独到,进而成为一种富有人文气息的独特艺术。也因此,创作者必须兼习国画,懂得作画艺术,只有掌握了国画的布局、用笔等技巧,才能运用自如地进行寿山石的薄意创作。其实,薄意,并非一味求“薄”,而更注重于“意”。严格地说,薄而无意者,称不上“薄意”。也正因为薄意作品富有诗情画意,所以备受金石书画家欣赏和推崇,显示出自身不俗的特质。

三、“薄意”的造型元素

在造型艺术中实现的造型元素的种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及材料的使用方式。寿山石薄意雕刻的造型元素主要包括色彩、线条、形态、布局构图等。

色彩:寿山石色泽丰富,有的一块石头就有几种不同的颜色。雕刻者在构思作品之前,都要相石,然后依石色立意造型,充分利用寿山石的自然色泽,此为“巧色”,是寿山石一种独特的雕刻技巧。如何恰到好处地利用巧色,尽量烘托出寿山石天然之美至关重要。薄意雕刻“巧色”的手法通常采用对比手法,以石色为分界线,刻划各自独立的景物。

线条:“线”的作用十分突出,线条不仅可以抽象概括物体形状的起伏转折,还能够通过线的组织造成明暗层次的变化。“薄意”线条的边缘是运刀垂直切入的,轮廓明晰了然,开丝后的线条,既不乏主体的立体感,也更有微妙细腻的结构感觉,不仅与整体浑然一气,还能作为独立的勾勒线条单一欣赏,形体既可高度概括,也能大胆夸张。

形态:形态包括物体的形状及其质地、内部的结构等。石面和构成其轮廓的线形成形状,形状与石头的肌理构成“薄意”特色的形态造型元素。在传统雕刻技艺的形态、形式通常有着世代积累下来的一定规范与传统样式。“薄意”的形态、形式在内容上表现为:山、水、人、物、花、树、鸟、兽、鱼、虫等。值得注意的是“薄意”这种非常浅的浮雕随着光线的变化,其图形背景可以相互转换,一个微小的抖动就有可能使人感到石面得这种变化。

布局结构:构图是创作者对诸种形式因素在作品中的位置关系的安排处理。平衡、比例、对比、协调、节奏,多样统一等是构图的几种审美原则和规律。“薄意”布局构图与中国传统绘画极为相似。中国画讲究立意定景,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

石材雕刻技术篇3

惠安自古有“建筑之乡”、“石雕之乡”的美誉,与山东嘉祥、浙江温岭、河北曲阳,合称中国四大石雕产区,并有“南有惠安,北有曲阳”之誉。

惠安雕艺源远流长,其源于黄河流域的雕刻艺术,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形成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南派艺术风格,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成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惠安石雕的表现题材和社会内容大大丰富了,惠安石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惠安雕匠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大半个中国留下了一座座世纪的丰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更为惠安石雕的发展创造了良机,使南派石雕的传播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十几万惠安工人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留下了不胜枚举的传世佳作。2006年6月,惠安石雕入选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安石雕艺术发祥地崇武镇获得“中国石雕之都”、“中国民间艺术(雕艺)之乡”称号。

本文就惠安石雕的主要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婉约精巧: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艺术的典范

惠安石雕是一种民间工艺,其作品造型优美、工艺精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造型可以由为数较多的雕刻构件按一定的形制、规格、比例对称组成,也可以以独立的立体造型艺术单独构成。从留下来的古石雕作品看,明代之前的惠安石雕以石人、石兽为主,其艺术风格质朴粗犷。明清惠安石雕工艺开始发达起来,在惠安石雕发展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明清以后,惠安石雕雕刻工艺纤细,刻工精良,雕刻作品层次丰富,其艺术风格由质朴粗犷趋向精雕细琢,并注意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主要表现有石狮、龙柱、宗教造像、浮雕堵石等。原材料主要以石性坚韧、石质均匀的福建惠安特产青石(玉昌湖)、白色花岗岩(峰白)为首选,颜色搭配以同色系或强对比色为主,造型各异,较为传统,细腻繁复。雕刻题材广泛,以人物故典、神话传说、四季花鸟和传统图案为主要题材,雕刻工艺及表现手法以浮雕、圆雕、凹浮雕(沉花)、镂空雕、针黑白等传统雕刻手法雕刻不同的题材形象,门类齐全、产品丰富。整体造型呈现出浓郁的闽越地域文化特色和南派雕刻艺术风格。

第一、龙柱、石狮是惠安石雕的主要代表。

如果以“骏马秋风塞北”来比喻北派雕刻艺术的豪放雄伟,那么形容南派婉约精美的特色,便是“杏花春雨江南”。南派石雕艺术这一风格特征的重要标志,就体现在惠安石雕的代表作——龙柱、石狮身上。

北派的石狮大部分呈蹲状,虎视眈眈,具有一种威武凶悍的特征,象征着强大的皇权势力和气吞万里的威慑意志,具有一种威武凶悍的特征。清康熙年间,惠安雕匠李周创造性地把“北狮”改成摇头摆尾站立的形状,胸披彩带,足抱彩球,呈现出一种喜庆气氛。雌雄二狮左右侧视,雌狮前爪抚摸戏耍的幼狮,雄狮口中有圆石珠滚动,这就是匠心独运的惠安石雕艺人所追求的艺术效果,这种绣球狮因此被称为“南狮”。在材料上,“南狮”大都采用南方的菲绿岩,质地较韧,便于精雕细琢;而“北狮”则多采用质地较硬的白花岗岩。

龙柱也是惠安石雕的代表。位于福州于山法雨堂前的李氏蟠龙,就是李周的佳作。蟠龙沿石柱盘绕而上,鹿角呈祥,虾须飘冉,仰望苍穹,大有呼啸而上腾云而去之动感。作为南派石雕的代表人物,李周还发明了“针黑白”这一崭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影雕,影雕把南派精巧纤细的艺术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

惠安最早的石雕作品,是1600多年前晋朝时代的晋安郡王、开闽始祖林禄墓前石雕,位于涂岭九龙岗。县志载其墓“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马”。

惠安现存最早的石雕,是王潮墓前石雕,文官、武士各一位,马、羊各一对。王潮是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兄长,生前授威武军节度使,卒后封秦国公,其墓前石雕对研究惠安早期的石雕艺术风格有较宝贵的历史价值。

宋代兴建的我国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桥——洛阳桥是惠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石雕工程,现存守桥四介士、月光菩萨及造桥者蔡襄的《万安桥记》碑刻。洛阳万安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和“天下第一桥”,与赵州桥等并列中国四大著名古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作为万安桥重要组成部分的惠安石雕在其中功不可没!宋代泉州太守福州人林之奇曾记载建造洛阳桥时就有了惠安历史上第一头含珠石狮子,证明惠安当年的石狮雕刻技术在全国已处于先进水平。

惠安民间石雕艺人总结雕刻龙、凤、狮形象特征的经验,叫做“啼狮、笑凤、落颔龙”,所以在他们的手下,狮子总是表现出一种似笑非笑的滑稽表情,在艺术处理上,往往使茂密卷曲的须毛和眉毛尽量遮拦狮子铜铃般的眼睛,极力使威猛的狮子显得和善可亲,以迎合南方人喜欢舞狮的爱好和欣赏习惯。这说明惠安的石雕已摆脱了一马平川的中原北方传统特征,汲取了闽南青山秀水的几分灵气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走向成熟与独立,并从此影响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半壁江山。

从艺术影响来讲,清末民国初年的惠安石雕已名扬全国,甚至驰名东南亚。清道光五年即1825年,惠安蒋国衡、蒋镗主持建造的福建仙游东城门外石牌坊,高16米,雕满龙、凤、狮、麒麟、花、鸟、铭文,是南派石牌坊的代表作,号称“古建之花”。

光绪年间,福州著名雕刻店第三代传人蒋文子参加在颐和园举办的全国工艺赛会,以雕刻镂花石鼓椅及圆桌夺得“石雕之冠”,名闻天下。

1925年,受原福建省省长、后出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的推荐,蒋文子带领30多名惠安艺人参建中山陵。惠安石雕作品石狮、华表、八角金鱼缸及孙科捐赠的青石鼎等作品,以及1931年至1934年建造的由中国建筑史学奠基人之一刘敦桢教授设计的八角形光华亭,被时人评价“中国能工巧匠的技艺,由此可见一斑”。蒋文子的名作还有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前的龙柱,这是全国少有的龙柱精品。

1920年重建的台北龙山寺,是惠安石雕、木雕珠联璧合的经典之作。北派的龙柱大多是穿云破雾从天而降,头下尾上,是为天龙。而台北龙山寺的龙柱却是头上尾下,似乎正从东海腾空而起直上九天,是为海龙。这叫翻天覆地龙,全国仅发现三对,是南派龙柱的珍品。石雕名匠为蒋金辉、杨秀兴等。该工程总建筑师惠安的顺被誉为“八闽首席木雕大师”。龙山寺因此被列为台湾景之一。如今,台湾各地仿造的龙山寺近200座,可见其影响之大。在台湾有一句行话叫“无蒋不成场”,可以说明惠安雕匠当年在台湾的地位和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惠安石雕艺术重获新生,雕刻佳作灿若繁星。如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厦门集美的鳌园,便是惠安现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被视为中国石雕艺术的大观园。20世纪50年代,首都北京一些重要历史时期的纪念性建筑物如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十大建筑都留下惠安石雕工匠的不朽之作。

如今,在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惠安石雕工艺品以质量上乘、款式新颖、工艺精湛闻名于世,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青睐。

第二、大型神佛像和寺院工程建设是惠安石雕的主导。

惠安神佛像石雕作品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许多绝世佳作:莆田湄洲岛海峡和平女神天上圣母妈祖雕像、广州玄武塔和台湾凤山的500罗汉、台湾玉虚宫200多平方的九龙壁及九龙池、厦门梅山寺的大山门、台湾天后宫全体建筑……

1、惠安石雕中宗教石雕的经营方向,以寺院工程和大型神佛像为主。

在早期,惠安石雕主要还是以出口为主,尤其是墓石碑,但近年来出口比重有所减少。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惠安石雕也在做较大转变,逐渐转向国内市场。其中,大型神佛像、塔、山门占了很大部分。

随着宗教用品市场的复苏,全国各大寺院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石雕转向建设大型佛雕和寺院建筑。目前,国内市场较多的为佛像雕刻、山门寺庙雕刻、园林雕刻,一般来自惠安石雕。在大型佛像上,以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阿弥陀佛为主的露天佛像,和以妈祖、保生大帝为主的民间信仰的神像为多,如莆田湄洲妈祖、广东凤山妈祖、广州南沙天后妈祖、台南妈祖、马来西亚古达天后宫妈祖等十来尊7.2米至28.8米的巨型妈祖雕像,成就了妈祖独特的风格和造型,成为了妈祖信众中统一的妈祖神像版本。由于对石雕的特殊要求,越来越多的寺院建立露天石雕,促进了石雕业向大型佛像方向发展。

2、佛像石雕艺术:力求精致,精益求精,融入现代色彩。

惠安石雕工艺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历经1000多年的繁衍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惠安石雕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圆、浮、透、线、沉、影等多种雕法并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同时融入现代色彩,例如四面观音圣像,采用镍白铜铸造,呈现出多媒体动态之状。金衣袈裟的观音造型,利用数字化三维成像、远程控制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多媒体雕塑,体现了观音菩萨普度人生的大慈大悲。小型佛像玉石雕,如三宝佛、自在观音很多采用金镶嵌玉的效果,高雅富贵。

传承发展:惠安石雕培育人才、革新工艺是关键

第一、惠安石雕的优势突出

1、石雕产业地位突出。惠安县在确立石雕石材行业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决策上,实行政策倾斜扶持,使石雕石材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突出,外向经济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2、产业链效应明显增强。一是建设崇武、山霞、惠东石雕石材工业园区等一批规模较大、有较强聚集功能的石雕生产基地,集原材料加工、石制品加工、产品展示、配套包装、磨具磨料、石材机械的生产供应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石雕石材工业产业链。二是以国道324线螺阳大红埔、惠崇惠黄公路沿线石材企业为支点,形成一线串球的石雕石材产业走廊,构筑一道以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观大道。石雕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建筑、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兴旺,区域经济进一步繁荣。

3、特色经济初具规模。惠安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石雕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一大批民营企业一开始就把生意做到了海外,每年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为惠安县外贸出口总值长期位列泉州市甚至福建省县域前列作出巨大的贡献。目前,石雕产品远销日本、欧洲、美国、东南亚3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第二、惠安石雕面临的问题

1、惠安石雕的传统技艺亟待扶持和救护。目前,老一代惠安石雕艺人已逐渐退休,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珍贵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正日渐为机械化所取代。传统的技艺是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的,多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工厂内的学徒很难真正学到传统石雕工艺的精髓。

2、传统雕刻工艺未能得到充分升华。惠安石雕行业的优势在于传统技艺的承传上,但是,仅仅依靠父子相传、拜师学艺的方式在当今雕刻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中西结合、日臻完善的大环境下已显得力不从心。在石雕石材行业内,最具有艺术价值和知识产权含量的当属雕刻作品。长期以来,惠安石雕行业曾经研制和创作了一大批较完美的石雕艺术作品,而享誉海内外的影调更被誉为“中华一绝”。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些精华作品一面世往往迅速被轻易复制。

第三、发展壮大惠安石雕业的思路

1、人才培养:由于石雕行业的特殊性,对人才的要求程度相对严格,不仅需要有美术、绘画、书法、雕刻等综合性技能人才,更有求其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培养人才方面,目前惠安石雕也在努力。在石雕工艺方面,厂家也采取了技术创新。传统玉雕作品的色彩有些偏于单调,但用上特殊彩绘工艺,可令玉雕色彩丰富灿烂,夺人眼目。玉雕佛像,色泽亮丽,可以永久保持;金镶嵌玉风格,为惠安玉石雕又展现了新的一番天地。

惠安石雕面对日益追求精湛美妙、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国内外石雕市场,其传统技艺承传的优势已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近年来,惠安石雕石材行业公会聘请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专家前来指导,有的企业与雕塑院校直接联系,成为雕塑院校的雕刻创作生产基地。2011年10月9日,惠安县首次公开举行雕艺大师拜师收徒仪式。但是,这些措施对整个石雕行业工艺美术理论和研发设计等全面提升还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政府部门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在惠安建立一所雕刻专业学校,也可以在泉州有关高等院校增设一个雕刻专业,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不断为雕刻行业输送各种优秀的人才。

2、注重品牌:石雕是一种文化艺术产品,不能把石雕纯粹当成一个产品,更要注重其本身的文化内涵。

目前,惠安石雕企业大部分成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营销方面,许多石雕企业营销的方式和方法上还未成熟。但不少大型企业的经营思路已开始创新,进行展会营销、制作产品画册、设立企业形象店等等,传统的石雕行业也越来越多地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在市场经济中搏浪前行。

3、产品推广:惠安的石雕企业产品具有世界级的工艺价值,但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平台,仅仅依靠广告宣传不能实现其产品的价值,而应该有更广阔的宣传平台。

2011年,“惠安石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获核准注册,扩大“惠安石雕”品牌的影响力,今后要寻求法律对“惠安石雕”整体品牌的保护。

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惠安的石雕艺术将大放光彩,石雕行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

石材雕刻技术篇4

黑玉石雕刻是西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可能是受到中原文化和印度雕刻技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工艺,亦是玉与石并未严格区分的一门雕刻技艺。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2013年的这一天,在雪域高原西藏拉萨市,西藏牦牛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并接受海内外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西藏牦牛博物馆建设的人士的捐赠。

 

这一天,西藏蓝雪工贸公司总经理曲尼贡布为牦牛博物馆专门制作的玉石牦牛雕刻艺术品如期完工,并将其赠送给了即将建成的西藏牦牛博物馆。

“小货郎”投身民族艺术行

康巴汉子曲尼贡布的老家在四川省德格县藏区,按照家乡的传统,曲尼贡布十几岁就外出经商,他们曾将江南沿海地区堆积在库房里的布匹、鞋帽等轻工产品销往尼泊尔、印度,赚得钵满盆满。

 

而当他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并已经在拉萨成家立业的时候,由于尼泊尔政局动荡,好几车布料的销售款都打了水漂。鞭长莫及、心灰意冷的曲尼贡布想到在西藏投资开发民族品牌生产玉石产品,他相约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学者朋友阿旺次仁到内地和西藏各地考察、调研玉石雕刻艺术文化。

 

石头在西藏随处可见。现在能见到的西藏最早的人类艺术遗迹就是西藏岩(石)画。西藏的玉石雕刻技艺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的民间传说,聂赤赞普曾将天降的经书、塔模等佛教圣物封存于洞中,并以黑玉石雕刻佛塔作盖,于是便有了西藏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件黑玉石雕刻作品。黑玉石雕刻是西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可能是受到中原文化和印度雕刻技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工艺,亦是玉与石并未严格区分的一门雕刻技艺。

 

在曲尼贡布的老家德格附近有个地方叫扎溪卡(即今川西石渠一代扎溪河流域)自古就是藏族石雕文化的繁盛地,至今还有以家族和师徒组合形式承揽佛教信物石雕工艺的宝贵人才在藏区各处宗教圣地流动劳作。

 

机缘巧合,曲尼贡布在拉萨找到了几代从事石雕石刻艺术的来自扎溪卡的两位优秀艺人,自此开始了双方的合作。

刚开始,曲尼贡布是想利用开发成熟的西藏仁布玉和琼结玉为主要原材料。后来才找到了最适合自己想法的黑色蛇纹石玉。

当时是曲尼贡布的企业和西藏达孜县职教中心联合办学培养人才。当曲尼贡布为心仪的石材四处奔波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家在达孜县帮堆乡的学员们向他推荐了当地山上出产的一种奇特的黑色宝石(当地艺人多用作宗教品雕刻用料),经西藏相关机构鉴定为蛇纹石玉。

 

阿旺次仁后来告诉我们,蛇纹石玉是人类最早认识和利用的玉石品种,在中国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就已出土了大量的蛇纹石玉器,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产地最多、应用最广泛的玉石品种之一。

 

蛇纹石质玉的质量评价一般从颜色、透明度、质地、块度等方面进行。一是颜色越鲜艳越好,越均匀越好;二是透明度越高越好;三是质地越细腻越好;四是块度越大越好。蛇纹石质玉产地多、品种多、产量大、硬度低,是中低档玉料,远不如翡翠、软玉珍贵。因此其价值应特别注意做工的精细程度。

 

迄今为止,曲尼贡布和他的公司是在西藏从事蛇纹石玉开发和加工工艺的唯一一家企业,麾下聚集着一批西藏最好的蛇纹石玉雕刻艺人。

“这是藏族人的手艺,一定要学好”

今年25岁的晋巴次旦是玉石雕刻厂的师傅,虽然年纪不大在西藏黑玉石雕刻方面却已经算是个“老人”了,他的技艺已然超过了师傅们,成为西藏黑玉石雕刻的第五代传承人。

 

晋巴次旦告诉记者,他的家在日喀则仁布县,在学西藏黑玉石雕刻之前,他就已经跟着一个河南师傅学习了几年绘画和汉族玉石雕刻,当时主要雕刻麒麟、牦牛等动物。

就在晋巴次旦进入仁布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刻的同时,在拉萨做生意的曲尼贡布开始接触西藏古老的传统技艺黑玉石雕刻技艺,他了解到作为西藏传统文化之一的黑玉石雕刻,并没有很好地保存和发扬,也没有专门开发这方面产品的工厂。曲尼贡布找到两位在拉萨已经小有名气的雕刻大师,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岗德林村成立了西藏蓝雪工贸有限公司玉石雕刻厂。这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主要加工西藏黑玉石等工艺品。

 

而在几年后,晋巴次旦的玉石雕刻技艺终于学有所成了,这时候他以前的老板听到西藏蓝雪工贸有限公司玉石雕刻厂正在招收学习西藏黑玉石雕刻的学徒,他觉得这是藏族人自己的技艺,他告诉晋巴次旦你有这方面的天赋,一定要学习西藏传统工艺,并且想办法把它发扬光大。于是,他带着晋巴次旦来到拉萨,拜师在传承人土登加措门下,正式踏上学习藏族传统玉石雕刻之路。

 

晋巴次旦一再说,“这是藏族人自己的手艺,所以一定要学好才行啊。”

已经有绘画和雕刻基础的晋巴次旦,学起西藏黑玉石雕刻来非常快。学习黑玉石雕刻的基础,是学习绘画,从最简单的祥云、莲花等图案,到佛像头部的比例,再到整个一尊佛像的结构、线条和比例。聪明勤劳的学徒,光是学画画都需要两年的时间。有了一定绘画基础的学徒,才能开始学习黑玉石雕刻,这个过程也需要三至四年。

 

黑玉石雕刻过程非常繁杂,第一步当然是上山采石。这种石头质地精密、细腻透明,一般产于拉萨河中游北岸墨竹工卡县境内的帮堆乡,但是产量非常少,很不容易找寻。石头采回来,先根据要雕刻的佛像或者香炉等形状大小切割,切割好的石头首先在表面涂上一层白灰,然后按照尺寸比例画出基本的线条,进行粗加工,雕刻出佛像的大致模样。“接下来是细加工,也是整个雕刻过程中最繁杂最谨慎的部分,技艺较好的雕刻师,心中已经有了一尊佛像的样子,不需要再画,靠记忆和感知来雕刻。不熟练的雕刻师,要画一层,雕刻一层,再继续画继续雕刻,这样重复十几次,才能完成。”晋巴次旦说,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细心和谨慎,要全神贯注,从佛像的头部开始往下依次雕刻,粗的地方用小锤子细细地敲打,细的部分就用刀子慢慢地刮磨。“一旦走神,一锤子敲下去,把不该敲掉的部分敲掉了,很可能一件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作品就被毁了。”想起那些“废品”,晋巴次旦还心有余悸。

一尊约莫20厘米高的佛像,需要4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最大的一尊约莫1.2米高的佛像,三个人差不多雕刻了一年,才完成。细加工完成之后,就用牦牛皮进行抛光,然后上油,有的还需要在佛像上镀一层金粉。最后一道工序是开光,这样一件黑玉石雕刻工艺品才算完成。

 

晋巴次旦说,加工这些石雕制品,其传统的手工加工技法大致有以下四种:“捏”:就是打坯样,也是创作设计过程。有的雕件打坯前先画草图,有的先捏泥坯或石膏模型。“镂”:是根据线条图形先挖掉内部无用的石料。“剔”:又称“摘”,是按图形剔去外部多余的石料。“雕”:是最后进行仔细的琢剁,使雕件成型。

 

晋巴次旦

告诉我们,结合传统的习惯,还可将石雕制品按雕件表面造型方式不同分,又可以分: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浮凸于石面而称浮雕。根据石面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分,又分为浅浮雕及高浮雕。

圆雕是单体存在的立体拟造型艺术品,石料每个面都要求进行加工,工艺以镂空技法和精细剁斧见长。

镂雕也是一种雕塑形式,也称镂空雕,即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像的部分留下来。当然还有透雕等其它雕刻方式。

玉石雕刻是一项工作量大、周期性长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技术,雕刻人员从早到晚都要盘腿坐在垫子上进行工作,晋巴次旦每天要工作8个小时。但是每天早晨,他还要趁着大脑清醒、思维活跃的时候,读一会书。“主要读一些跟西藏文化和佛教历史有关的书,比如西藏雕刻的历史,我雕刻的某个佛像的传说故事,这样可以更好地向别人介绍西藏黑玉石雕刻,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西藏黑玉石雕刻。”晋巴次旦说,白天工作结束后,他还要跟其他学徒一起学习两个小时画画。

 

晋巴次旦讲述从艺故事

尽管专家认为西藏蓝雪工贸公司现有产品主要为“十一世纪成型的南亚风格”,但曲尼贡布一再说他的理念无疑是开创具有西藏本土风格的玉石雕刻艺术,而且作为商人他很喜欢“人要衣饰,佛要金饰”这类的古训。作为公司主要技术把关人,晋巴次旦对此并非完全赞同——

 

“我到了蓝雪工贸公司以后才开始正真从事藏族黑玉雕刻工作,这就必须要求有唐卡艺术功底,我们就白天学雕刻技术,晚上学习唐卡绘画。不仅是学线条了,特别还要学习大象、山羊、金翅鸟等动物和树叶、山水等自然景物,因为佛像周边都要雕刻这些东西。你光知道雕佛像,不懂得这些技艺你就只是一个瘸腿艺人,在我看来反而要把学习这些放在前面。当这些东西用我们的手立体地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可比画在纸上还要漂亮多了。这样学了六年。我自己感觉刚开始就抓大件比较舒服,因为怎么拿都顺手,而且线条比较粗糙,容易掌握,一开始就雕刻小件反而不得要领,容易毁件。所以我要说我在这里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扎巴、巴桑、土登嘉措老师等,特别是扎巴老师经常教育我们、鼓励我们。土登嘉措老师技术高超,他带我们两年多,他的先辈是康北大德杂巴珠仁波其的高徒,有比较完整的传承谱系,现在我也是他的传承人之一,他对我们提高绘画技艺帮助很大,我们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请教,那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晋巴次旦认为,黑玉石雕刻最大的难点是要把平面的设计稿如何以立体的雕刻作品表现出来。把平面的设计稿放到四四方方的石材上很容易,但是一刀一刀的下去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愿‘立’起来太难了,也会浪费很多石材。所以首先必须要有好的绘画基础,能把平面设计稿的立体关系理解透彻,包括图纸上看不见的镂空部分等。

 

黑玉石优点很多,是雕刻佛像绝好的材料。第一它材质不是特别细密,容易雕刻,第二,它很容易出颜色,它本身底色很好不说,当把佛像雕好后用砂纸给它打磨,然后上藏青油反复磨擦,多上几次油以后石料充分吸收油份,颜色越来越好看,然后就可以上金饰或彩饰。

 

从信徒或佛家的角度讲人要衣饰,佛要金饰,一般佛像制品都要作装饰。但晋巴次旦认为保持石料本身高贵的颜色是最好的也是最美最自然的,这在欧洲早期艺术中体现得很明显。“我去年参加全区非物质展示活动,因为我们的玉石作品涂抹了太多的东西,很多观众一看就说是木雕的吧,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黑玉石雕刻不了解,另一方面就说觉得粉饰太多反而把石雕艺术的特点湮没了。”

石材雕刻技术篇5

关键词:寿山石雕;工艺特色;创作技法

一、寿山石雕的起源与发展

(一)寿山石的形成

在一亿多年前的寿山,由于地壳变化和火山运动,形成了一种没有完全喷发的火山岩与地下水和矿物质混合的岩浆,这些岩浆从地表间隙中渗流出,最终凝结成一种石质适中、色泽美观的天然石料。

(二)寿山石雕的起源

因寿山石硬质适中、色泽美观的特点,后人常以寿山石为原料进行石料雕刻。我国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形成时间最早的是在福州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二、寿山石雕的工艺特色

寿山石的雕刻有突出地方特色和民俗特点的民间多种流派,亦有专业探究和综合各地风格的学院派,目前,寿山厂雕工艺已经融入更多的民族元素、历史元素及西方美术元素,变得更加丰富多变。创作的灵感和手法的传承主要是由工艺门类的延续和丰富的创作想像力。有很多以龙凤、神兽为表象的物像更是以中国古代虚拟的图腾形像演化而来。不同的雕刻内容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代表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比如鸡同吉、鱼同余、蝠同福、鲤同利等都是取谐音借喻人们的良好期盼。

三、寿山石雕的创作技法

(一)寿山石的品种分类

寿山石按出产地、石质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品种。主要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组成。田坑即农田中零散成块的不规则石块,其石质最佳、产量最少;水坑是产自于河流、水洼中不同形状和体积的石料;山坑是分落夹杂在山峦、丛林之间的野外。其中田坑寿山石中的田黄石色泽如黄金,像枇杷,石质坚硬而有韧性,被称为石中之王,是价格最名贵的石料,素有“三两黄金一两田黄”的说法。

(二)寿山石雕的艺术特点

因凵绞的形状、大小、色泽各异,故寿山石的雕刻讲究的是因石材料定内容的原则,即通过对一块寿山石的综合外貌特征,包括石头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用就石取巧的方法,利用石材原有的外貌特性进行物象设计,以达到自然原貌与工雕浑然天成、巧妙搭配的效果。特别是在色泽的利用上,更是可以充分利用不同色层的分布特点予以设计和实施雕琢。同时,因为寿山石有内部色层突变的可能性,故雕工可在雕刻的过程中边雕边设计,边调整和改变原有设计方案,这需要雕工有着娴熟的雕刻技术和美学艺术水平。

(三)寿山石雕的内容种类和特点

寿山石雕可根据石材、颜色的不同设计人物、风景、动物、植物等造型,可根据石材大小、形状和用途制作成印章、摆件、镶嵌等表现形式。在雕刻的过程中,雕刻内容的设计和色层的取舍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四、寿山石雕的雕刻技法

(一)圆雕

圆雕是一种全方位、立体的雕刻方式,即是一种写实的、全方面表现物体形状及各方面细节的雕刻手法。寿山石圆雕起源于唐宋,南北朝以后,圆雕成为寿山石雕刻的主要手法,到了清代,圆雕已经成为一种工艺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圆雕要注重以打坯还原物体的比例,做到和谐、融合。

(二)钮雕

钮雕俗称印鼻子。是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立体感和全方位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雕刻体积小,雕刻主体的底面与印章为一体,内容主要以神兽为主;风格主要以威严、吉祥、灵动、丰富为主。在形式上还有一体钮和组合钮的区分。

(三)镂雕、链雕

在圆雕中有一种镂空的雕法,即将石料中需要表现的物体间隙或内部空间掘空,比如在龙或狮的嘴内,在镂空的同时还要保留一个比嘴口稍大的石球。镂雕对石料的材质和工具的细腻度有特别要求,常与其它雕刻手法同时使用,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链雕是用一块石料镂空雕刻成的可动石链,属圆雕的一种。

(四)浮雕

浮雕是通过挖去多余部分,将物像雕至石面致使凸起效果的雕法,浮雕有深浅之分。是继圆雕之后的一种装饰性雕法,主要用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浮雕应选择色层分明的石料,以上色层为雕刻层,下色层自然色差托底。应在雕刻的过程中先以一处雕刻,以找到色层分界为准,再确定浮雕的深浅度。

(五)薄意

薄意系指比浅浮雕更加浅薄的雕刻手法,因看似具有平面画意,故称之为薄意,是介于画面与雕刻之间的一种雕刻手法。其历史较前几种雕法相比,发展比较晚,是清代才开始形成的。但因寿山石质和价格的特殊性,为更加容易雕刻和在物像中保留更多石材,薄意则逐渐成为寿山石的专用雕法。

(六)镶嵌

镶嵌是浮雕的一种,是小件石片上的浅层浮雕。主要用于在制作其它物件时,按设计需要,将薄石片进行浅层雕刻后再予以镶嵌在其它物像之内。镶嵌比一其它的雕刻手法多了一套粘贴的手法。这要求造型挖槽和雕刻石料要做到大小、形状的一致。

(七)微雕

微周是利用较微小的石料进行雕刻的雕法,内容以画面和文字为主。常用于石料印章的边款或把玩石料之上。一般越微小的雕刻内容雕刻难度就会越大。雕刻时,应该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可进行“意刻”。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运刀要稳、准、狠。

(八)篆刻

篆刻的起源较早,发展也最成熟,它是以中国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书画用印所用。用寿山石雕刻始于元朝。寿山石石质晶莹,硬度适中,易于奏刀,再加之其色泽弥久不变,成为篆刻书家的用章最爱。篆刻分为阳文和阴文两种形式,印章分为名章和闲趣章两种用途。

五、结语

寿山石雕刻艺术是我国雕刻艺术中的一朵丽葩,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以不断传承、发扬和专研、保护为己任,才能有效推动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发展,使其日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吴立旺.浅谈寿山石雕的历史地位[J].东方收藏.2010(08).

石材雕刻技术篇6

一、煤雕艺术的历史渊源和题材选取

1.煤雕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煤雕历史起源早,但具有断层时期。煤雕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辽宁和贵州这些地区。煤雕在汉代就有记载,但是记录非常少。在新石器时代的新乐文化中,发现一些用煤精磨制成的装饰品,如耳王当、圆泡、圆珠;在陕西省西周古墓也出土过煤雕饰品;后来在陕西省宝鸡茹家庄的弓鱼伯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也有被专家鉴定过的煤雕饰品。文献资料也鲜有详细描述煤雕艺术品,大概是由于煤的生产价值大于工艺价值,人们只重视“煤”对实际生活的用途,没有人去关注这项技艺,即使有,应该也是一些热爱工艺的矿工自己雕刻一些小饰品,自产自赏,纯属业余。因此,在以后历史上很难找到迹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山西大量开采煤炭资源,产生了许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尤其是大量的“煤矸石”污染大气,使得一些民间美术爱好者思考将这些废弃物雕刻成一些工艺品。煤雕是煤矿工人发明的,经历了几十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山西大同的施玉平艺人,将煤矸石雕刻成艺术作品推向社会。

21世纪山西煤雕得到很大进步,但也主要是以煤雕艺术品呈现的,没有专门的记载。山西阳泉煤雕作品《龙凤双耳嵌琥珀花薰》在2007年第八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夺得“百花杯”金奖,《云龙纹镂空花瓶》、《凤鸟纹镂空花瓶》代表我国工艺美术行业赴美国新墨西哥州参加圣达菲国际民族手工艺展……这些标志着山西煤雕艺术载入历史。

2.山西煤雕的题材选取

主要是从煤雕艺术作品雕刻内容来分类:

(1)以山西地域特色为背景的现实生活题材,如生活中常常见到的花草树木、生活场景等形象。

(2)以历史文化和民间故事为题材,如人物肖像、器具、装饰小品等装饰作品,以及民间诸神、民间神兽、石窟造像等形象。

(3)以风景名胜为题材,如北方山水、四合院、木塔、寺庙等造型。

二、煤雕的制作和艺术特色

1.煤雕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煤雕主要技法有浮雕、影雕和圆雕,这和雕塑上的雕刻技法基本相同。浮雕是和一般绘画联系在一起的,用挤压夸张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肌理等因素来表现空间,它是在一个平面上产生效果。这个方法在煤雕上应用广泛且比较容易。影雕是在一些“黑”的材料上,用水清洗,然后磨光,在磨光面上把要雕琢的图像轮廓线描绘出来,根据黑白明暗的对比效果,用特制的刻针雕刻,控制好力度,调节刻点疏密粗细、深浅和虚线变化,有绘画笔触语言之感。圆雕是指雕刻材料的每个面都要进行雕琢,要有整体表现的意识,圆雕的方法和样式也有很多种,有写实性的与写意性的,工艺以镂空造诣和精细剁斧见长。具体说来,煤雕制作流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选材———将煤矸石的形状、纹理、质地等和要雕刻的作品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煤矸石。

(2)打磨———根据作品要求,用砂纸打磨煤矸石,也可加入一些水,打磨到一定效果。

(3)雕刻———运用不同的雕刻方法,用刻针、刻刀、转子等工具进行雕刻。

(4)上油———上油是为了使煤矸石由发暗的黑色变成细致的黝黑色,增强作品的外观效果,并且可以长期保存。

(5)配置底座———这个也比较关键,是煤雕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底座的形状样式风格要和作品的内容形式相辅相成,注意颜色和比例上的相互烘托。

2.煤雕的艺术特色

(1)色彩古朴。山西煤雕统一为黝黑色,色彩纯真、色泽细腻。黑色在色彩学中是一个极端的颜色,代表着庄重、神秘、贵气,适合于人们的视觉要求,使人感受到一块废弃物也能让人记忆犹新,黑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黑色美给人一种节俭朴实的美感。

(2)雅俗共存,精致美妙。山西煤雕是以废弃的煤矸石作原料的,可供选择的石料有硬有软,这种样貌很丑、很笨重的材料能够成为美的承载物,因为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山西煤雕大多是一些刻画人们生活场景、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因此受到老百姓和艺术家的青睐。山西煤雕以栩栩如生、精巧细微出现在世人面前,雕刻技术和作品美感有一定水平,煤雕艺术品味较高,达到了雅与俗的和谐统一。

三、山西煤雕的文化内涵

1.寓意传统古老文化,承载历史与时俱进。山西煤雕以石窟造像、宗教题材、神话故事、古建筑等为雕刻内容,一些雕刻作品还将一些民间的吉祥符号雕刻出来,如“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龙凤呈祥”等,这些中国的古老文化在煤雕作品中被广泛应用,是因为人们热爱中国传统的古老文化。当代,山西煤雕艺术蓬勃发展,雕刻了很多大型的煤雕作品,如作品《龙腾盛世》、《和乐四方瓶》,描绘中国发展的大好势头,将这种情感刻进了作品中,成为了当代文化。记载了历史,歌颂了繁荣昌盛。

2.浓郁的煤雕商业文化。山西煤雕自20世纪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商业文化的迫使下就有了专门制作这些工艺品的工厂,如山西煤玉雕塑厂、大同煤雕厂、阳泉煤雕厂等等这些利用煤雕作为人们赚钱的商品,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大大促进了山西的煤雕发展,人们开始在生活中以煤雕工艺品为礼品,烙上了商业的符号。

四、山西煤雕的未来发展

1.保护民间艺术,开展多种宣传,培养后继人才。山西煤雕艺术还只是很少一部分人了解,并做一些粗浅的研究,也只有一些工厂作坊在雕刻,没有上升到民间艺术真正的成熟水平,同时雕刻艺人也很缺乏,政府和企业应该注重发展人才和挖掘文化,提升企业的文化水平,使煤雕艺术发展得更快、更好。

石材雕刻技术篇7

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历代雕刻家在漫长的实践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但自清代至上世纪前半叶,寿山石雕的惯用题材无非瑞兽、花鸟和人物,寓意多为吉祥如意与平和安详,其它题材和寓意之作鲜见。因此,寿山石雕的创新问题也成为众多雕刻家们长久以来不断思考的重要命题。

读石在前,刻画在后

寿山石雕的创作分为立意与雕刻两个阶段。雕亥惊根据石料的形状、色泽、纹理等进行构思设计,选择相适应的题材、造型、技法,此过程谓之“相石”。“一相抵九工”的意思就是强调多方设想,深思熟虑后方才奏刀。在雕刻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石材色泽发生变化、出现裂纹等其它最初无法设想的问题。此时要求雕刻家有一种发散的思维,灵活应对,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所以这也是“察颜观色”、“循石造型”成为寿山石雕的精神所在,“以石为本”、“天人合一”堪称寿山石雕至高境界的根本原因。

那么,当面对富有生命气息的天降灵石时,雕刻家们又应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出石材的魅力?每一刀又该从何人手?在往日的创作中,笔者往往是向壁枯坐,孤灯刻磨,好似即将与石头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当一刀刀刻下,每一个纹路纤亳毕现时,笔者不仅是在刻形、亥忭申,而是在雕琢自己的^生。而这种心灵的升华也犹如一层薄薄的青雾,笼罩在美石的周围。

秉持着这种精神,作为从事寿山石雕刻的后来者,个人认为当下的雕刻家们不应仅仅是形而上学地读其历史,陈陈相因地读其传统,而应该“入石三分”地识其本质,举一反三地悟其创意。因为艺术应“贵在独创,重在出新”,而不应机械地一味“翻版”。只有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对艺术多维表现力的探索和对寿山石画面语言的展示上,才可真正做到不求“量”的突破,只求“质”的飞跃。

而要做到“质”的飞跃,我们缺乏的不是人才,也不是技法,而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充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给寿山石雕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从题材、表现形式的创新到材料的发现和挖掘,他们是具有“开疆辟土”的一代人。

当然,在艺术领域,任何创新的尝试都是有意义的,但一种创新要想站得住脚,必须有其合理性,不能与传统脱节。为时代而时代,往往最终为时代所淘汰。我并不赞成一些不顾寿山石材料本身特点和语言,刻意追求抽象前卫风格,乃至以怪诞为尚的创新人士。因为这种风气与传统工艺的依材施技、浑成天然的精神相背,浪费了石头的美质,也缺乏了持久的美感。

关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们的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这里不妨引用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谱序》里的一句话一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直面生活,提炼主题

长久以来,笔者从停止过对创新的思考,一些好的创意也时常闪现在自己的脑海中。然而,并非每一个好的创意最终都可以在石材上体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融合过程,往往需要反复观察,或对一些传统的题材进行重新推敲,注入多元化的艺术思维。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便是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开阔个人的眼界。雕刻家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新的内涵,在自然生活中寻找生命的契合点,作出对生活、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思考,提炼出感性形象。这就要求雕刻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艺术敏感是我们重要的素质,也是艺术创造的开始。

在参加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和新百花奖评选活动中,笔者将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进行了一个升华。以传统典故“掩耳盗铃”为主题,选取黑灰色为主的善伯石作为夜幕中黑衣贼的载体,画面中的背篓、房门以及门前的柴堆均巧借石材的灰黑特性。而被盗的门铃、门框则用石材中的白巧色突出,与画面左侧一堵残破的土黄色墙壁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之所以创作此件作品,还要说到一本连环画。一次笔者在朋友家中看到他收藏的连环画,想到小时候自己常常捧着一本巴掌大小的小人书,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自己也翻看起他的书来。一段段熟悉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一个个古典小说中的人物,看着看着,笔者突然觉得是否可以以书中的典故来创作一幅作品。在人们看惯了观音、弥勒、花鸟的时候,这些典故石雕是否会别有一番滋味。恰巧当时手边有一块黑灰色的善伯石,因此笔者就开始了一段“讲故事”的创作,作品《掩耳盗铃》也由此产生,并因构图生动且不乏幽默而最终获银奖殊荣。

此后,笔者还创作了一件名为《时间就是金钱》的作品,灵感也是源于那些连环画中的黑白人物。这次笔者选取一块红中白,黑中有灰的善伯石,用红色刻画出一位匆匆赶路的挑担老者,而石材中的白色,笔者则将它看做一片白云,云端露出运转的时钟齿轮。很多朋友在看过此件作品后都表示,

石材雕刻技术篇8

关键词:石雕源流范围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二、民间石雕的题材范围及运用

民间石雕的题材内容,以写实性人物、动物、花鸟居多。大致有三个方面。

1.吉祥图案。“吉祥”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自古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还有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天官赐福”“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是人们祈盼吉祥的重要内容。

2.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如“渔樵耕读”“杨家将”等。

3.避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的动物。如狮子、麒麟、凤凰、大象、鹿、仙鹤、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近代民间石雕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如民间建筑的梁枋、廊心墙、台基、栏杆、门狮、柱础、门枕石以及桥梁、石牌坊、石碑、镇庄兽、拴马桩以及陵墓雕刻等。其中典型的民间石雕,如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石桥、柱础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而民间石雕运用在建筑装饰中,尤其是用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装饰,因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而更显弥足珍贵。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一的石牌坊。牌楼即牌坊,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直接渊源于汉唐时期的里坊门、其形制与古老的衡门、乌头门和棂星门有关。明朝中期,坊门的结构渐趋繁杂,形制也越来越高大,逐步演变成牌坊。牌坊以“一间两柱”为基本形式,即竖立的两柱间横接一至两根额枋,上下两根额枋之间镶牌或透雕的花板;柱要深埋,还要箍“夹杆石”以求稳定。大型的牌坊可横向展开成“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牌坊的形制相当自由,甚至可以使用一般民间建筑禁忌的斗拱,屋顶由斗拱承托形成楼檐。牌坊的斗拱、额枋、夹杆石和屋顶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如:位于广西钟山县玉坡村的“荣恩石牌坊”古建筑,是广西有名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念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低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有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保护陆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恩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龙门”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不同的建筑部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起护栏作用的抱鼓石的两侧用的是线刻的表现手法,起到了整体而不破环原有牌坊的柱式结构。而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则应用了高浮雕且近似于圆雕的表现方法,突出了牌坊最主要而显著的位置的“双龙戏珠”和“双狮戏球”。而四斗拱间采用了低浮雕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牌坊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题的作用。整个牌坊从正面到背面的雕工精致细腻,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二的石狮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被逐渐神话,人们认为它能避邪护法,而成为佛法威力的象征。狮子又被称为“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可镇百兽。由于东汉开始,历代帝王陵墓石兽中均沿用石狮子护陵,用以避邪镇墓。狮子还常成为菩萨的坐骑和寺庙的建筑装饰。古代官制三公、三孤之首名太师、少师,官位显赫。大狮、小狮谐音太师、少师。“太狮少狮”图案比喻为高官厚禄、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多见于民间建筑门饰雕刻。狮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的典型艺术形象,深受百姓的喜爱。传说雄狮与雌狮在一起嬉戏,狮子的毛会缠在一起滚为球,球内会生出小狮子。“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图案寓意祛灾祈福、子孙繁盛、财源滚滚。广泛用于石牌坊、桥梁、望柱、建筑小品、门枕石、拴马桩等雕刻上。如:石龙桥位于广西钟山县石龙镇镇府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联结,充分显示出我国桥梁建筑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子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着“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的横幅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这些图案在技法上都应用了浅浮雕和线刻的表现手法,刻工细腻、形象生动,使大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出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了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型、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中所罕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三的拴马桩。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农村宅院用来拴马、牛等牲口的一种石雕桩。流行于陕西渭南地区,陇东、山西、广西一些地区也有类似作品。拴马桩的材料多为青灰石、黑青石。石桩分为桩头、桩颈、桩根三部分,其重点在桩头圆雕。雕刻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人物等,其中以石猴、人与动物等造型居多。多应用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对石桩各部位进行装饰。圆雕造型浑厚、稚拙、粗犷,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四的门枕石。也叫抱鼓石或门墩,是一种石材做成的极具结构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构件,位于大门的门轴下。主要功能为承托大门起转动门轴的作用。门枕石突出门外的部分称为门鼓石、门墩,是装饰的重点。做成圆形的称为圆门鼓,做成方形的称为方门鼓。门墩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三个方面。门墩上的“狮子绣球”“五福捧寿”“九世(狮)同居”“白猿偷桃”“三羊开泰”“刘海戏金蟾”“麟吐玉书”“岁寒三友”“暗八仙”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由于封建礼教及权势的规矩制度,使得应用在建筑上的装饰图案纹样也有官位等级的差别。官位等级高的门墩图案丰富且雕工精致,官位等级低的门墩图案极少甚至没有,就一简单的方柱或圆柱门墩。门墩上的图形大多采用低浮雕或线刻,极少用透雕。浮雕栩栩如生,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透雕更是剔透玲珑,令人叫绝。我国各地民居的门枕石类型繁多,风格迥异。如:唐介祠位于广西省全州县凤凰乡翠西石冲村内,唐介,现广西兴安县高尚乡江东村人,宋仁宗时为御史里行。在宋一代,其后人有八九人中进士,人丁繁衍,由于家族兴旺人多,其中一支迁至全州。为纪念先人,而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兴建了这座唐介祠,该祠砖瓦木结构,有天井厢房,分上下两座。大门两侧分别立两个抱鼓石,鼓石上蹲踞着两个小狮,整个抱鼓石包括鼓、鼓石,小狮子应用了高浮雕与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刻精致,不失为一件极好的石雕艺术品。该祠保护得相当完好。

石材雕刻技术篇9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涉足石雕,对于寿山石,已经如同呼吸之于我的生命一样,不可或缺;个人性喜喝茶,更爱收集好壶,谈壶论艺,品茗荟友,唇齿留香,人生至乐矣。忽然有一天,面对琳琅满目的寿山石和茶壶,突发奇想,以寿山石为材料雕刻茶壶,不是可以集两方面之长处,将独特的寿山石文化和历史攸久的壶文化融合起来,创造出多彩多姿的石壶?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潜心研究利用寿山石和巴林石进行石壶雕刻尝试,十多年来作品渐多,也得到了同行和收藏界的青睐。

一相抵九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好的原石才能创作出好的石壶。因此,寿山石雕刻行业内有“一相抵九工”之说。而相石是石壶创作的第一步,也是所有石雕工作者的基本功。相石主要是从寿山石的形状、色彩、质地、纹理来“相”,“相”的目的是要雕琢成“器”。古代相学认为,“富贵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把“骨”比作原石的外形,“骨法”就是作品的可能的造型,也就是常说的“依石造型”;而“容色”就是寿山石的色彩、质地、纹理。因为石壶集观赏和实用于一身,所以在相石时,要更加挑剔。首先要求石材的质地好、无裂缝,更要石材的韧性高,耐得住泡茶时上百度热水的考验,个人感觉就是石材要“不嫩不脆老三分”。相石时的感觉很重要,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人和石头也会“一见钟情”,那时候你会感觉石头好像有生命一样,能和你进行交流。如用来创作《天骄系列壶》的原石,当时无人问津,因为她是纯白色的,并没有体现寿山石之美的“容色”,在雕刻时无法利用巧色进行处理,作品的色彩会很单一。但是她的质地很有韧性,很适合作为石壶的材料,虽然当时我无法想象将如何进行创作,但凭着如同马拉多纳对足球一般敏锐而直接的嗅觉,还是相下了这五块原石。

灵感是创作的源泉

灵感,是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这种感觉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但是在多年的石雕创作中,或由外界触发,或由内心突然进发,感受到那种如幻觉一般的突发性的思维,触动自己的情怀,于朦胧中无意隐现出许许多多或清晰的或模糊的造型与构思,而萌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思路。灵感的产生,受生活与经历的影响,又与作者的天赋、修养、素质和知觉息息相关。石壶的艺术创作,与其他艺术一样,同样经历着从积累到构思,进而进发灵感的全过程。

创作贵在自然展露,愈是不自觉的潜意识地进行,就愈真实动人,也就愈能表达作者的心理意向。获得2004年全国“金博士”银奖的《暖巢壶》,那块石材通体米白,圆润饱满,质地细密。原石一侧有一部分红,边缘有一点点嫩黄,当时就感觉原石很亮,其形色适合创作石壶。但石材放在手上三个多月了,我也无法决定如何入手,没有创作灵感决不尝试是我的原则,我相信我会找到一个天衣无缝的创作题材的。适逢假期回农村老家,心中还是放不下那迟迟无法决定的石壶造型,正心不在焉时,忽然听到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寻声望去,发现面前的树上有一个鸟窝,鸟妈妈觅食归来正喂食呢,直觉让我驻足凝视。只见几只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叽叽叫抢着让妈妈喂食,那露出来的粉红脖子上分明毛还没长开。粉红、嫩黄?石壶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眼望着那鸟巢,灵感开始奔放:边缘那粉红带黄的做成壶盖,红的是几只小鸟粉嫩的身体,淡黄的就是小鸟的小嘴,用来表现初生的小鸟,壶身就是舒适的巢穴,不用雕刻鸟妈妈,却可以充分展现母爱的浓郁氛围,通过小鸟的憨态和可爱让观者顿生怜爱之心,这是对亲情和生命的赞颂!创作的激情让我连续几天不眠不休,《暖巢壶》终于在手下展现峥嵘。那一刻,我感觉我在和石头、和小鸟进行对话,没有言语可以形容我的兴奋和成就感,仿佛感到自己在与小鸟同时呼吸与呼唤。透过那石壶我找到了无限的美感与乐趣,透过浑厚和具有特殊肌理的表面,带着强烈的曲线美和质感美,令我陶醉、令我深思。直觉告诉我,这把石壶活了!

传统艺术给人以抚慰,大自然给人以启迪,而实践又会在理智中平衡它们。在产生灵感的过程中,只要能够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纵收得当,既能随心所欲地进入状态,又必然会使意识的或非意识中的灵感产生独特的作用。

“神”胜宇“形”

如果说《暖巢壶》是佳石配好工的代表,作品引人注目自然是水到渠成。但如果能利用一般的石头,创作出上佳的作品,就只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了。这几年市面上虽也涌现了不少这类作品,但重材料、轻雕艺、少文化依然是寿山石行业部分商家的“生意经”。由于急于赚钱,雕刻题材因袭雷同,缺乏创意和文化内涵。创作者老是吹捧自己用来创作的材料多么名贵,但是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寿山石文化的发展必须把重心放在艺术创新和雕刻技艺上,“神”胜宇“形”。

寿山石自身就蕴示着神妙的自然美,一方面石头的天然之美引导着创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把不美或不够美的寿山石雕成美丽的作品,使其美得自然,美得有内涵。通过雕刻,将文化内涵附着于石头之上,将灵魂赋于作品,是一个石雕作者的本份。我牢记“兴趣引导我一直前行,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永远都是新的起点”这一座右铭。对于每一件作品,我都一样全身心地投入,都是我雕刻生涯中的新起点。

石材雕刻技术篇10

此次东南秋拍仍然以寿山石雕为主,10个专场中有6个是寿山石专场,共上拍藏品450件,成交405件,成交率90%,总成交金额9244.85万元,与今年春拍相比,寿山石行情依然坚挺,其中田黄石精品表现突出,本次秋拍所有寿山石拍品中,成交价格最高的前十名,有9件为田黄石。此次东南秋拍共上拍田黄石73件,成交57件,总成交金额4693.15万元,占寿山石总成交金额的50.77%,再度占据寿山石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10月23日晚举行的寿山石雕珍品夜场中,343#拍品田黄石素章以600万,元起拍,经过近20口的激烈叫价,最终以1184.5万元成交,平均每克高达9.04万元,创下当代田黄石拍卖最高成交记录;由冯志杰(石癫)雕刻的325#拍品田黄石双狮戏球把玩件,重121g,由于石型饱满,质地和颜色均属上乘,也受到藏家热捧,起拍价150万元,最终成交价格达575万元,平均每克4.75万元;326#拍品田黄石伏狮罗汉摆件同样为冯志杰雕刻,重量分291g,也以575万元成交,在此次东南秋拍寿山石拍品中位列三甲。

此外,在10月24日上午举办的田黄珍品专场中,426#拍品田黄石《香山九老图》薄意摆件,重164g,以264.5万元成交,拔得田黄珍品专场头筹,432#拍品林金元作田黄石《山居之景》薄意摆件,重167g,以241.5万元成交,这两件拍品在此次东南秋拍田黄成交价格名列四、五。此前备受市场关注的435#拍品郭卓怀(白羽)作田黄石《清明诗意图》薄意摆件、林文举作田黄石《双清》薄意摆件本别以184万元、172.5万元成交,在田黄成交价格排名第八、第九。

目前寿山石资源极度匮乏,存世量极其稀少,而目前寿山石其他品种的开采量也处于历史低谷,多数矿脉已经开采殆尽。

受343#拍品完美田黄素章的刺激,此次秋拍,完整的田黄石印章成为藏家追逐的焦点,成交价格均超出此前预期,珍品夜场中340≠≠田黄石瑞兽钮方章,重38g,以18万元起拍,最终成交价格高达230万元,平均每克6.05万元,田黄成交价格排名第五;田黄专场中449#拍品田黄石凤钮方章重仅29g,成交价格161万元,每克均价5.56万元;同一场次最后一件田黄石素椭圆章,重40g,同样不施雕琢凝润完美,引发现场买家激烈争夺,从9万元起拍,一路叫价,最终以195.5万元成交,超出起拍价20余倍,平均每克也高达4.89万元,成绩骄人。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这些创出天价的田黄石均呈现共同的特征:首先要质地上佳,呈现凝结润泽的质感;其次色彩浓艳,通体浑然一色,过渡均匀没有明显色差;第三要石型饱满完整并有一定的规格和重量;第四无明显裂格和瑕疵;如果再辅以高超的雕刻技艺,则锦上添花,反之,不如不雕。

素章行情再度看涨

或许同样是受完美田黄素章的影响,此次东南秋拍不仅完整的田黄石印章受到热捧,寿山石其他品种的素章同样受到市场的青睐。在寿山石珍品夜场中,除了压轴的完美田黄素章之外,还有两枚素章也同样惊艳,市场反响也极为热烈,341#拍品高山桃花洞石素方章,规格6.1×3×3cm,肌理宛如一汪清池,散落瓣瓣桃花,娇艳无比,如此良材美质同样受到现场买家的激烈争夺,以16万元起拍,最终成交价格达89.7万元;而接下来的342#拍品荔枝洞石素方章,石质清丽脱俗,并且规格较大,买家也各不相让,起拍价28万元,叫价十余口,最终成交价格达161万元。

印石专场素章板块行情普遍高涨,尤其色彩鲜艳质地上佳的品种受到藏家的格外关注,278#拍品芙蓉石素章,以2.3万元起拍,最终以34.5万元成交,高出起拍价十余倍,自此高潮迭起,279#拍品一枚纯白色芙蓉石素章紧随其后,以2.8万元起拍,以20.7万元成交;281#荔枝洞石素方章、284#善伯洞石素方章、285#四股四高山石素方章分别创出48.3万元、33.35万元、66.7万元高价,素章板块最后一套汶洋石素章坯,色泽纯白无暇,一枚裁切规整,质地老结,一枚方正厚实,质地凝润,均为上品汶洋石,以1.8万元起拍,最终成交价格达21.85万元,超出起拍价12倍,买气旺盛。与素章板块相对应的原石板块,由于难以判断未来价值,赌性相对较重,买家表现相对谨慎,印章专场中五件原石最终成交价格均略高于起拍价,296#芙蓉石原石,以2.8万元起拍,6.9万元成交,表现略为突出。

优质资源仍是市场主要争抢对象

决定藏品市场价格的因素有很多,稀缺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存世量少的藏品自然会获得较高的估值。目前寿山石资源极度匮乏,田黄石本就是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存世量极其稀少,而目前寿山石其他品种的开采量也处于历史低谷,多数矿脉已经开采殆尽,原材料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不论是田黄石印章还是寿山石其它品种的素章,都属于同一类型的藏品,即稀缺资源类藏品,这个板块的优质藏品在拍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强悍走势,再度向藏家透露这样一个信息:目前寿山石市场仍然以材料价值为导向,材质的稀有程度决定了藏品的市场价格,在资源匮乏的当下,拥有优质原材料,即意味着拥有持续增值的财富,寿山石市场“资源为王”的大格局依然没有改变。但是买家在原石板块出手慎重,也同时透露出市场更重视具有确定性价值的藏品,素章及坯料就是因为价值相对明确,风险可控,从而获得买家青睐。但是此次秋拍也有部分品种出现滞涨迹象,比如荔枝洞石,除了两枚素章之外,其它藏品则表现平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此前这类品种的市场走势始终处于上升通道之中,也需要盘整稳固市场基础,其二则是部分藏品的雕刻水准不高,反而降低了藏品价值,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不一而论。石、艺俱佳的藏品获得市场认可

稀缺性也表现在很多层面,包括物质上的或是精神层面的。目前决定寿山石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是材料价值,即物质上的稀缺性。精神层面的稀缺性则包括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当代寿山石雕作品上,即对应作者的艺术水准以及作者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目前寿山石市场中,在材质的基础上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更容易受到藏家的追捧。此次东南秋拍,这一类的藏品也非常好的市场表现。比如珍品夜场中,322#拍品林志峰雕刻的芙蓉石《如意观音》摆件,色彩浓艳,石质细腻,纯净无暇,稀缺性也表现在很多层面,包括物质上的或是精神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稀缺性则包括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当代寿山石雕作品上,即对应作者的艺术水准以及作者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作者擅长雕刻仙佛题材,在这件作品中,作者以石材黄色部分雕刻如意观音,以白色部分雕刻山石香炉,观音跣

足端坐于山石之旁,面目端正娴雅,神态宁静慈和,整件作品布局稳妥,呈现安宁静谧的美感,以4.5万元起拍,被买家一路追涨至67.85万元,现场仍有藏家因晚到而失之交臂,大感遗憾。

传统艺术家陈达的作品在近年来受到藏家高度赞誉,在珍品夜场中也有332#、333#两套作品上拍,332#拍品为坑头晶石博古镇纸,这对镇纸作者选用优质坑头晶石,通体洁白,坚结致密,如冷露凝冰,肌理中有烟雾般暗花氤氲,美不胜收,作者以博古纹进雕刻,正面为竹节状开窗刻“沙地阳文”钟鼎文,辅以青铜饕餮纹与落款印章,背面则为青铜朱雀纹,并以阴文小篆题“龙吟”、“虎啸”,整件作品比例匀亭,形制规整,雕工与打磨均极尽工稳细致,流露出的浓浓古意与书香,令人心骛神游,见之忘俗;333#拍品芙蓉石博古文字对章,作者选用的芙蓉石同样洁白纯净,质地则细腻温润,犹如凝脂,印章格局本为六面方,四周纹饰取自清中期仿古玉器纹理,比例匀亭,格局大气,雕工极为工整精美,而作者又将印章从中剖开,相对的一面开窗做“沙地阳文”钟鼎文字,视觉凹凸错落,相对又严丝合缝,颇具设计感,并在形式美上已经到达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两套作品分别以32.2万元和40.25万元成交,市场表现十分稳定。

此次珍品夜场中328#拍品是买家争夺最为激烈的藏品之一。328#拍品为已故寿山石雕大师郭祥雄创作的将军洞芙蓉石《三狮钮扁章》。这枚印章堪称双绝,首先材质极为出众。将军洞芙蓉盛于清代,乾隆年间矿洞塌方,石遂绝。80年代末石农采用现代技术重新开掘此洞,将军洞芙蓉重现印坛,然亦不足一年,矿脉殆尽。将军洞为芙蓉石中极品,微透至半透,佳者“温、凝、细、结、润、腻”六德皆备,清代“印石三宝”之一的白芙蓉,当为此石。这枚将军洞芙蓉石色为藕尖白,晶莹温厚,宝意盎然。“石似玉者贵,玉不贵。”此句也只有看到了这样的芙蓉石,才能够真正领晤。这件作品的另一绝是雕刻。作者郭祥雄为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之子,自幼随父研习寿山石雕技艺,在传统寿山石雕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惜英年早逝,令人扼腕。这件作品作者以自然台格局圆雕三狮钮,布局协调,风格传统,刀法细腻精到,令人赞叹不已。石难得一见,艺已成绝响,这枚印章的收藏价值得到现场藏家的公认,以15万元起拍,短短两分钟已经叫价20余口,藏家互不相让,最终以94.3万元成交,可见藏家对此物的钟爱。

此次东南秋拍主办方主推的寿山石雕名家专场也有不错的市场反馈。这个专场是寿山石拍卖市场中首个石雕艺术家的个人专场拍卖,潘惊石也成为首个举办个人作品专场拍卖的寿山石雕艺术家,意义重大。如果将这个拍卖专场图录中的场次信息去掉,效果堪比艺术家的个人作品集,拍卖图录制作如此精良,也可看出主办方对这个专场的重视。这个专场呈现了寿山石雕刻大师潘惊石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包括潘惊石以“唐人”为号落款的早期作品,如304≠≠拍品荔枝洞石古兽方章,这枚荔枝洞石颜色纯白,透明度极高,晶莹剔透,凝润欲滴,令人一见心醉。作者早期整体雕刻风格简洁,细节处却―丝不苟,无论是须发、尾部的开丝,还是章体平台四周的青铜器风格龙纹,无不极尽细腻整饬,与兽钮本身的简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已有大家之风。而313#拍品《四灵》套章则是潘惊石近期代表作之一,这组套章分别以通体一色的月尾绿、白色汶洋石、红芙蓉、月尾紫对应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石材俱都温润纯净,质地上佳,颜色对应巧妙,雕刻亦属一流,四枚一组,有气象万千之感,实为不可多得的收藏精品,这组套章以20HD万元起拍,最终以391万元成交,除田黄石外,在寿山石其它品类的作品中排名首位。

潘惊石最具特色的作品当属301#拍品芙蓉石《青溪赤龙图》臂搁。这件作品是潘惊石以开丝技法进行创作的经典作品。开丝技法是传统的寿山石雕刻技法,通常被运用于人物或动物毛发的刻画,而潘惊石另辟蹊径,以此技法描绘江河湖海,这种大胆的尝试为寿山石雕艺术开拓了一条新的创作途径。而运用这样的技法也冒着非常大的风险,过度运用则有炫技之嫌,轻描淡写则了无生趣,这件《青溪赤龙图》妙在恰到好处,在作者的刀笔之下,青溪波澜壮阔,赤龙行云布雨,刻画极为生动,细节处尤其精微讲究,经得起再三揣摩,更兼作者选用优质结晶性芙蓉石进行创作,实为不可多得的赏玩精品,于作者本人或是寿山石雕艺术都有非凡的意义,此次拍卖最终以86.25万元成交,其价值或有待更深层次的探究。

艺术价值仍有待市场确认

此次秋拍,我们也可观察到,部分名家大师作品的市场表现平平,与作者的称号和技艺并不相称。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前文所述如郭祥雄的将军洞石三狮钮扁章、陈达作芙蓉石文字博古对章以及潘惊石作芙蓉石《青溪赤龙图》臂搁可以创出高价,除了材质因素之外,其艺术层面的稀缺性也占据较大比例。上述三件藏品均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首先均可作为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其次,存世量有限,郭祥雄已故,作品已成绝响,陈达先生一直是低产艺术家,作品一直不多,潘惊石虽正值艺术创作的壮年时期,但是这样的作品也不可能太多,最重要的是,这三人都可在当代寿山石雕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代表作也同样代表了当代寿山石雕刻艺术的成就,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历史价值,而目前大多数寿山石雕艺术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创作模式,题材单一,作品数量庞大,作品不具备稀缺性,一旦脱离了材料价值的支撑,作品的艺术价值就无法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三件作品所承载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成交数字。

但是不论是藏家还是业界的朋友,都应当清醒的意识到,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寿山石雕艺术”更多的局限于“圈内”,当代寿山石雕艺术在国内整个当代美术史中的地位并未受到重视,即便是业界对自身的艺术也并未有深刻的研究。以此次东南秋拍为例,在寿山石把玩雕件专场中,026#、027#两组拍品均为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所作,两组作品分别以3.68万元、9.2万元成交,这样的价格甚至不及当前徒有虚名所谓“名家”的工钱,而与周宝庭同一历史时期其他门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宜兴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单件作品价格早已超过千万。相同的历史背景,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两人作品的境遇竟是冰火两重天,我们是否要从中作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