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十篇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十篇

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6:21

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篇1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四章的规定,在干部考察工作过程中,同考察对象面谈是一个重要方法。但是,长期以来,对同考察对象面谈这一考察方法(以下简称面谈考察)的运用,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是组织部门干部考察工作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加强和改进面谈考察工作,提高干部考察工作水平,必须充分认识面谈考察的特征,准确把握当前面谈考察法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把握面谈考察工作的几个关键环节,努力提高考察人员的素质。

一、面谈考察的内涵、特征及在干部考察工作中的作用

面谈考察不是考察人员简单地与考察对象面对面谈话,也不是完全凭经验和阅历就能洞察考察对象一切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相面。它是通过考察人员精心设计,有着科学合理的面谈内容和组织形式,是考察工作者同考察对象在特定或非特定场景下,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谈话,以观察和了解考察对象素质特征、能力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的一种干部考察方法。

这里说的特定场景,是由考察人员安排的一个相对固定、独立而正规的场合和环境,一般只有考察人员和考察对象在场,由考察人员提问,考察对象作答;非特定场景是相对特定场景而言的场合和环境,不单有考察人员和考察对象在场,还有其他相关人员在场,这个环境一般相对宽松,考察人员与考察对象之间交流和沟通相对随意。这种特定或非特定场景使面谈与日常的观察、平时与干部闲谈式的聊天区别开来。面对面的交流、谈话的双向沟通方式,不但突出了面谈问、听、察、析、判的综合性特色,而且使面谈与个别访谈、民主测评、查阅资料等考察方法也区别开来。

面谈考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要素:一是面谈考察的目标,是指通过面谈考察希望实现的结果,具体来说指考察人员希望运用这一考察方法掌握的考察对象的素质特征、能力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二是面谈考察的主体,是指进行面谈的考察人员和考察对象。在进行面谈考察时,一般由一名考察人员为主提问,其他考察人员辅助提问,由考察对象有针对性地作答。三是面谈考察的内容,是指考察者与考察对象当面交谈的话题。这种话题需要针对考察者希望掌握的情况及与拟任职位对考察对象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合理选择。在特定场景面谈中,这种要求表现为精心设计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在非特定场景下,这种要求表现为随意的话题。四是面谈考察的方式,是指面谈活动的组织方式。不同的面谈方式对考察对象考察的侧重点也不同。

面谈考察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面谈主体地位具有非对称性。面谈中的双方都非常明确谈话的最终目的,而谈话的一方是考察人员,对面谈的结果具有决定权,另一方是考察对象,只有发言权,双方的地位是明显不对称的。这就使面谈考察和个别谈话区别开来。在面谈考察中提供情况者则是考察对象本人,自身的德才表现的评判基本掌控在考察人员手中,这种非对称性加剧了谈话的紧张感,有利于模拟一种面试的氛围,让考察者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对考察对象本人做出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二是面谈考察内容具有灵活性。面谈的具体话题,是由考察者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有选择地灵活提出问题,往往在似乎漫无目的的闲谈中考察了解考察对象。这就使面谈考察与正式的公选面试区别开来。从而使程序相对简单,情境相对随和,沟通相对容易,反映的情况也相对真实。三是面谈考察手段具有主动性。同考察对象面谈,可以谈话,可以提问,可以观察,眼、耳、嘴、脑并用,一句话,就是可以相对主动地调动多种手段进行考察了解,相对主动地了解想要了解的问题。四是面谈考察具有直接互动性。这是面谈考察的最大特点。面谈考察将考察工作中的两大主体安排到了一起,双方直接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信息的不断发送和接收,直接地获取考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在面谈考察中,通过考察可以形成对考察对象的直接主观印象或者直觉,获得相对完整的考察印象,这种直觉对我们了解事实真相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面谈考察方法是个别谈话等其他考察方法的有益补充,是考察工作的进一步延伸。面谈考察可以考察到个别谈话等其他考察手段难以考察到的内容,发挥其他考察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面谈考察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同考察对象泛泛面谈,面谈考察易流于形式,走过场。一是简单地询问其工作职责、基本情况或身体状况;二是同考察对象聊天气气候、社会传闻、趣闻逸事等不着边际的话题。三是把考察组通过个别访谈、民主测评、查阅资料后得到的总体印象抽象概括地向考察对象进行单向的反馈。上述种种面谈,虽然考察组走了程序,但事实上由于工作浮于表面,走的是过场,因此无法了解到考察组需要掌握了解的情况,或者了解到的情况价值意义不大。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考察人员对同考察对象面谈的意义认识不够,而在于其受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局限,因而不知、不善、不能同考察对象作深入的面谈;以走程序的心态和态度来对待考察对象面谈,有意无意地影响了这一方法的作用发挥,从而影响了考察工作的质量。

(二)同考察对象见见面,以交代其撰写自我总结替代面谈考察。由于考察工作任务繁重,考察者要广泛接触群众,深入了解干部情况,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求考察对象写份工作总结,提供有关情况,以备撰写考察材料时使用。在干部个人总结缺乏足够透明度的情况下,有的干部对自身工作评价失当,不恰当地反映自己的成绩,模糊本人与他人所做工作的区别,实行成果共享。在考察不充分时,容易依据干部的个人总结作为考察干部的材料,从而造成考察材料(结论)失真。

(三)主动放弃使用与考察对象面谈这一考察方法。原因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是担心引发群众猜疑。考察组与考察对象在考察接触时存在着某种忌讳,担心让群众看到了,在群众中造成考察组成员与考察对象关系不正常的错觉,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嫌疑和影响。二是担心泄密。因为在个别访谈时,群众反映的情况应当保密,考察人员担心自己在提问时走火,成为考察对象打探秘密的目标。为了不泄密,倒不如主动回避的好。同时考察对象也有意无意地采取回避的态度。三是对考察对象本人不是充分信任。俗话说:鼻子下面一条口,人人都说自己好。考察人员认为考察对象介绍的情况不太可信,还是周围群众说的真实可靠。四是认为没有必要或嫌麻烦。认为通过个别访谈、民主测评、查阅资料等方法,对考察对象已了解得差不多了,没有必要同考察对象面谈。这样,简单地放弃同考察对象面谈这一环节,实质上就剥夺了考察对象自我介绍,甚至自我澄清有关事实的机会。

三、面谈考察工作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二)合理选择面谈考察的方式。这是做好面谈考察工作的基础。面谈考察方式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面谈考察的成效。面谈考察有以下几种方式:根据面谈考察开展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考察开始时面谈和考察结束时面谈。考察开始时面谈适用于对考察对象的情况基本熟悉,或者已收到考察对象举报材料,同时考察时间较紧的情况。考察结束时面谈适用于对考察对象现实表现情况不熟悉的情形,这是在所有面谈考察中运用最多的方式。在考察结束时,对通过运用各种考察方法了解的情况进行梳理,找准需要通过面谈考察进一步掌握的问题,从而得出对考察对象全面的、综合的印象。根据面谈的内容不同,可分为专题面谈和开放式面谈。专题面谈适用于对考察对象情况基本清楚,只有个别问题尚不了解或心存疑惑的情况。这种面谈的优势在于针对性强,对需要了解的情况作深入透彻的考察。开放式面谈就是只要能够达到面谈的目标,面谈的话题或内容不拘泥于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根据需要考察者可以相对随意地进行选择。根据考察场景不同,可分为正规地点面谈、实地面谈和餐桌面谈。

(三)科学分析归纳面谈考察中所获得的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做好面谈考察工作的关键。考察人员通过面谈考察和个别访谈等其他考察方法,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以后,还要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获得的大量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得出科学的考察结论。在面谈考察中,考察人员大体的工作流程是:向考察对象提出有关问题、听取考察对象的陈述、观察考察对象的行为举止、仪表气质分析、提炼出考察人员需要掌握的考察对象的关键事件、关键行为及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归纳、概括出考察对象现已具备的某方面的能力素质综合考察对象所具备的整体能力素质,作出对考察对象的评价对照拟任职位的要求作出考察对象是否适合任职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对考察人员的工作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善问,要讲究提问的方式方法。二是要善听和能察。考察人员要练就一双顺风耳和千里眼,可以听出弦外之音,可以察出秋之细毫,将需要了解的考察对象的情况尽取囊中。三是要善析。考察人员要对通过面谈考察所掌握的考察对象的情况,提炼出干部所从事工作中的关键事件和在关键事件中的关键行为,定性分析要客观,定量分析要适度,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干部的本质特征。四是要善判。考察人员必须对考察中取得的素材进行全面深入地辩证分析,对考察对象的能力素质及是否合乎拟任职位的要求作出不是简单肤浅而是深刻全面,不是形而上学而是唯物辨证的综合判断。

四、干部考察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三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刘劭说: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善二流之美。尽有皆流,则亦能兼达众才。干部考察人员的能力素质、个性特征直接影响面谈考察的效果。要做好面谈考察工作,对考察人员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一)良好的个人品格与修养。考察人员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代表着组织,代表着一种组织文化特征,从他们身上可以反映出组织的风范。考察人员必须给人以正直、公道正派和良好修养的感觉,使每位考察对象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感受到彼此的价值。

(二)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自我为标准去评价人。作为考察人员,如果不能够对自我有一个健全、准确的认识,就无法准确地评价他人。

(三)善于把握人际关系。面谈考察的过程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在与考察对象的交流中,应该善于利用有关人际关系的知识和自身对人际关系的敏锐感知去判断考察对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四)较为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面谈考察结束后对考察对象的评价总体来说是一个非量化评价的过程,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考察人员所具有的社会经验,借助于工作经验的直觉判断往往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考察对象的特征。同时,较为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也是提高和掌握考察技能的保障条件之一。

(五)能公正、客观地评价考察对象。干部考察的目的是为组织挑选所需要的领导人才。故而不可因个人的好恶,或者凭考察人员的外表、习惯、家庭背景等非评价因素影响评价的结果。公正、客观的评价意味着能以独立第三者的角度去评价考察对象的品德、素质、能力。考察人员能否做到公正、客观将决定考察的有效度和可信度。

(六)掌握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和组织状况及职位要求。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一定了解是考察人员与考察对象相互沟通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对与考察对象工作相关专业知识不甚了解的考察人员,能与考察对象进行深入的交谈。干部考察人员的知识、文化、专业结构合理,是确保考察质量的重要条件。对组织状况的整体要求和拟任职位的具体要求的把握,也是对考察人员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面谈考察中有的放矢地去了解拟任人选是否合乎组织的需要和拟任职位的要求,做到于整体能够相得益彰,于个体能够人岗相适。

考察对象自我评价

自2014年10月1日入职以来,转眼两个月的试用期已过,在领导的正确指引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养老服务中心从刚刚成立时的千头万绪成长为今天的井井有条。这两个月让我从思想、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各方面都有显著地提升,每一项工作都让我受益匪浅,是我人生中的巨大财富。现将两个月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养老服务事业对刚刚入职的我来说,很片面的理解为养老院,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和对中心的深入了解,我明白养老服务中心不仅仅是养老院,而是集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民生服务为一体的便民机构,我们承担着帮儿女尽孝、替老人解难、为政府分忧的使命,让老人身心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顾,老有所乐,让所有的居民都得到最便捷的服务才是我们的宗旨。作为养老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要以养老服务中心为家,把服务放在第一位,与领导和同事们克服困难,齐心协力共同把我们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更好。

二、工作方面

养老服务中心是刚刚成立的单位,各项工作都是任务艰巨,作为第一批被聘用的员工,承载着更多的工作。两个月来,从清洁卫生到各部门业务,同事们都不怕吃苦、不怕脏累,给中心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我们中心刚刚成立,各个部门、岗位的工作我都与同事们共同学习,在摸索和学习中工作,服从领导安排,发挥自己的特长,让自己无论将来从事哪个岗位,都能胜任,都能讲工作做好。

我是一名医学生,因此在工作中更加关注养老服务、养老护理方面的工作,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用心、耐心、细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每一位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在身体和心灵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多体贴老人,多与老人沟通,让老人有归属感、被关怀感。在日常照料中除了用心、耐心,还要格外细心,无论是日间的护理照料还是老人参加娱乐活动,尤其是给老人喂药工作,要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处处留心,细心观察,以确保老人的安全和健康。工作中对老人及其子女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上报领导,取其精华,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

三、学习方面

这两个月是我走出校门后学到知识最多的两个月。制度学习方面,从入职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员工守则的学习,后来逐渐学习了各个岗位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这些学习并非是纸上谈兵,而是让我们的工作更有序,服务更规范;专业学习方面,从付老师那里系统的学到了服务老人的知识,如:与长着的沟通、护理长着的技能等。这些知识和技巧都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学习的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养老服务中心的这个大家庭的和谐和团结;业务学习方面,从刚刚入职时企业入住信息调查到最近的入户调查问卷,我们走出单位,面对各种情况的居民,不仅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也让我学到了许多沟通技巧以及了解到居民真正的需求,同时也学会了面对挫折。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打算

两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我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我的理论知识水平还不足需要进一步学习。第二,养老护理工作对于我学临床医学而言是个新的岗位,许多工作我都是边摸索边干,以致工作不能游刃有余,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篇2

关键词机构养老现状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11.090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populationaging,theelderlyinChinaisgrowingdemandforpension,familypension,communitypension,pensioninstitutionssuchaspensionmodeandnow,forthestudyofvariouspensionmodelhasbeenmoreandmoreattentionintheacademiccircles.inthisintervieweightdistrictofnanjingCity,50pensioninstitutionsbasedontheresponsibleperson,andtheelderlyandthenumberofpensioninstitutionsconductedaquestionnairesurveytointerviewsurveydata,thedevelopmentstatusoftheagedandfacessomedevelopmentdilemmatobediscussedandanalyzed.

Keywordsold-ageinstitution;currentsituation;dilemma

机构养老是由专门提供养老床位的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院舍式、住宿式的养老服务,包括日常生活料理、卫生保健服务、群体活动、心理慰藉等。目前,在多种养老模式并举的形式下,机构养老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了解老龄化背景下的机构养老方式的现状、困境与需求,我们从南京市玄武、栖霞、鼓楼、秦淮、江宁、雨花台、浦口以及建邺等区200多家养老机构中抽取了50家具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邀请其机构负责人进行访谈,并与其中多家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访谈调查数据加以整理,我们对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一些发展困境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现状分析

从养老机构的性质来看,目前的养老机构以民营为主,且多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单一养老形式,即养老机构内部医养结合程度不高,难以为老人提供医、养、护、送等综合。在访谈的50家养老机构中,民营机构占据43家,公办公营6家,公办民营仅有1家。其中39家为养老院(老年公寓),11家为康复中心。8家是连锁机构,10家机构带有社区化的特征,24家属于高端层次,26家为中低端层次。

从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来看,机构成立的时间都比较久,将近50%的机构的成立时间都在十年及十年以上。机构入住比例较高,接近40家机构的老年人入住率超^50%,提前预定床位的现象十分普遍,可知养老需求程度之高。机构有高低端之分,老人所缴纳的费用的多少决定其享受的设施与服务待遇的高低。机构一般根据不同的档次收取相应的费用,大概的平均收费标准的区间为600~5000元/月,平均为2433元/月。所交费用越高,相应的服务设施越好,给予的服务水平也越高。从入住老人的基本情况来看,入住老人中以女性居多,只有4家机构入住老人中的男性多于女性。并且,入住老人的年龄大部分都在80岁及以上,70~79岁次之,70岁以下最少。机构老人多数都可自理或半自理,少数失能,需要专门照料。

从养老机构的设施与服务状况来看,养老机构一般都具备电视机、冰箱等基础服务设施,但是吸氧机、吸痰机等医疗设备只是少数康复中心机构才具备。在文化娱乐设施上,多数养老机构都是不完备的,或是一厅多用、分工不细,甚至部分设施齐全的也没有好好利用,而是闲置浪费资源。

2机构养老面临的发展困境

无论是从调研过程中个人的感受来看,还是从调研数据的分析来看,我们都可以得出现阶段的机构养老仍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具体表现为资金短缺、政府支持力度小、专业人员不足、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服务管理水平较低、机构养老缺乏亲情交流,老人多感到孤独无依等方面。

2.1机构养老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

50%的养老机构负责人认为资金短缺是其机构养老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之一。导致机构资金短缺的原因包括:昂贵的租金缴纳、机构员工的工资支付、机构的管理运行、对入住老人的服务照料等等各方面,这些仅仅依靠入住老人所缴纳的入住费用是远远不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养老机构的设施都比较落后、破旧,亟待更新,入住老人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特别是那些比较低端一点的养老机构。

2.2政府对于机构养老的支持力度小

如上所述,86%的养老机构都是民间自营的,仅有14%的机构是政府公办的。我们不能否认政府在床位补贴、老人生活护理补贴、税收、水电通讯费和土地/房屋使用等等各方面给予的相关政策优惠,但是从访谈的过程和所总结的数据结果来看,这些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在访谈过程中,某民营养老机构院长指出当前养老机构过于商业化,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有太多的投机行为,不能做到为养老而养老。也有某公办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国家在养老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越来越少,这使得许多经济生活水平较低的、真正需要给与帮助的老年群体如“三无”老人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不过,该负责人也表示理解国家的难处,感谢国家的扶持,同时对于养老机构未来的发展表达希望。

2.3机构养老的专业人员不足

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的专业化人才相当缺乏,没有形成职业化发展模式。在调研的机构中,除去部分养老机构,大部分机构都面临着专业人员不足的困境。这种专业人员的不足表现在管理者、医师、医生、护工、后勤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等各种职业身份中。68%的机构管理人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为大专/本科,32%的为高中/中专及以下,平均受教育水平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所占比例为0%。在护理人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的调查中,80%处于初中及以下的水平,仅有两家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有一半及以上的人持有中级或以上的护理资格证。并且,护理人员的年龄分布绝大部分处于40~59岁这个区间,年龄总体偏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加之机构员工年龄分布的不合理,使得老年人难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经访谈了解,专业人员不足主要是由于养老机构工作劳累辛苦但是工资水平较低导致的。每一家养老机构对于专业人才都表示热烈欢迎,但是他们欢迎人才,却难以留住人才。都在访谈的50家机构中,护理人员的平均月收入大概为2886元/人。对于提高工资水平来招募专业人员的做法,他们往往有心无力。其实,该收入水平在这类职业中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对于专业人员而言,特别是对于非本地人员而言,这种收入可能无法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养老机构只能招募那些专业水平低但是愿意留下来的人。

2.4机构养老的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服务管理水平较低

一个好的养老机构,需要形成一套健全的、具备机构特色的服务管理体系/方案。但是就目前看来,大部分机构都没有形成或形成了部分机构服务管理体系/方案,甚至有些养老机构对于什么是服务管理体系/方案感到困惑。这些机构往往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服务,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予以特别处理,所以,他们往往会把这种“习惯性的服务”当作机构的服务管理体系/方案。

服务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服务管理的效率低、效益差,使得机构服务管理水平也比较低,这对于入住老人及其家人、机构、机构管理人员和员工而言都是不利的。所以,养老机构在自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建构一套合理的包括餐饮与营养方案护理体系、紧急救治技能体系、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临终关怀方案、心理解决方案、健康管理方案、慢性病管理方案、餐饮与营养方案或营销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服务管理体系/方案,使机构能够走上专业化道路。

2.5机构养老缺乏亲情交流,老人多感到孤独无依

我们发现,不管生活在何种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人很少有感到满足的,缺乏亲情交流便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养老机构没有家的自由,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满是约束。固定的休息娱乐场所、固定的用餐时间等方面无不使入住老人感到压抑。其次,机构养老缺乏亲情交流,与子女见面的次数和时间都非常有限。在养老机构中,经常能听到某位老人又在想自己的子女了,某位老人的子女多久]来看他(她)了,甚至有些老人的子女只是把养老机构当作寄养老人的场所,从来不看望老人。哪怕是家庭关系比较和睦的老人,他们的子女也很难做到一周一次的探视,更别谈每天探望了。不过,就算子女每天前去探望,那种心理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最后,机构工作人员不能给予老人以适当的关怀。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不专业使得他们很难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不能知道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他们定时而来,定点离去,只是简单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所以,现在的养老机构非常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特别是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机构志愿服务,服务于机构,更服务于老人。

通过访谈调查,我们看到了机构养老的现状以及其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发现问题是相较简单的,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复杂且难以执行的,但是解决问题才是发现问题的意义所在。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机构养老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它具有“支撑”地位而不仅仅是“补充”。所以,对于机构养老的发展我们仍需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也期待能够从企业管理、专业发展实践、政府等多种角度出发、共同努力,促进机构养老朝着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老年群体提供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使养老成为一件乐事而不再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6nFUSpitp119)

参考文献

[1]李骏.多元化养老[J].社会观察,2007(4):8.

[2]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2):31-35.

[3]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0.

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篇3

近年来,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如火如荼,各地高校纷纷设立社会工作的专业,培养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另外地方各级政府、各类组织协会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提高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在机构内设立社会工作专业性岗位,或者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参加关于社会工作的培训教育。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特点

目前我国专业的社会工作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优秀社会工作经验时消失,而且这些问题是专业的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的,并随着该专业的发展逐渐显现出来,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疾病”。

专家指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由政府负责、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政府承担了几乎所有的福利性和服务性活动,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行政体系,动用行政力量,通过行政化的单位和群众团体向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是嵌入性的。这种嵌入性的发展模式主要依赖政府主导推动作用,社会工作只是作为一种附属“镶嵌”在政府其他行动的表面,政府在此承担了很多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与责任。然而在推行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强势位置的政府的行为,却同时产生了许多隐性问题。在中国,以前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实际上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人员基本上是以行政干部的身份出现,他们在机构内工作的同时,也在行使一种“兼职”社会工作者的职能。但这部分人员大多没有接受专业的社会工作技能训练,不具有专业社会工作的知识背景。

对机构内社会工作发展的几项访谈调查资料的分析

在当代中国,究竟机构内专业的社会工作发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唯有通过实证的研究手段,才能窥到现实状况的一角。下面仅列举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访谈案例。

1.某私立养老院的社会工作发展情况

民政部在2009年发出通知鼓励发展民间的养老机构,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近几年,我国民办养老院的数量大幅增加,但是伴随我国老年人数量的剧增,养老院的数量和服务质量上依然存在巨大缺口。

一位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人员介绍,养老院“发展中心6名社会工作人员,其中4名已取得社会工作资格证书。中心采取一种绩效工资的模式。可能起步比较低,每月1500元,以后都会涨。每月都会制定工作计划,据此标准来制定工作标准……实际工资标准并不高”。

“从整体范围来说,工作对象就是老人家属。并没有提升理论,没有像专家教授一样,始终处于一种验证阶段。”

该受访人谈到,现在的民办养老机构并没有完全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没有按着既有的经验和理论提供服务,而是处于验证和探索的阶段,这样势必会走很多发展的弯路。社会工作的发展还没有迈入一种“主动化”的阶段。在很多发展层面,只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国家和政府出台了很多的支持政策,但是我们看到的还是民办养老院步履维艰的发展状态。

2.某公立养老院的社会工作发展情况

与私立养老院的境遇不同,在对各种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把握利用层面,公立养老院有很大的优势。

“发展社会工作是大势所趋,社会各方面都需要社会工作。现在是一个比较迫切需要的工种,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需要这种专业人才介入”,公立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比较重要和急需的专业,大学生“做社工的人也不少,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缺乏经验,盲目性、被动性较强。比如学校的要来社会实践,你安排什么我就干什么。有的不知道干什么”。这就反映了现今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社会工作者工作时缺乏主动积极性,被动性比较强。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政府发展社会工作的“硬措施”---教育政策支持广泛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自上而下”的专业产生发展模式分不开的,同时也与机构内嵌入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性。

综合两种性质的养老院内社会工作发展情况来看,该专业在机构内的发展遇到了困难,首先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人员的缺少,其次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环境严重脱节,民办养老院对社会工作知识处于探索阶段,而公立养老院的大学生就业者则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目前养老院存在的这些社会工作发展问题,都是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嵌入性表现分不开的。

比较两所养老院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发展,民办养老院的专职社会工作人员要比公立养老院多一些。服务工作形式也相对比较自由一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完全市场化竞争中,民间私立养老机构的服务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但是这些在社会工作方面体现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并不能改变现在私立养老院的发展境地,在同政府主力支持发展的公立养老院的竞争中还是处于下风。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工作在私立养老机构的发展上所拥有的自由自主性是不完全的,不彻底的,依旧没有走出依赖于政府的阴影,虽然这种影响已经潜隐化。另一方面,公立养老院在发展社会工作时,同样不能脱离政府政策的影响,而且这种依赖很明显,以至于受制于此。这可以解释既然机构内急需社会工作服务人员,而现在却只有两名工作人员的原因。

3.某残疾人联合会社会工作发展情况介绍

“社会工作就是从事服务管理类型的工作,但是这里面不包含具有盈利性质的行业……没有社会工作资格考试时,这些人也都在岗位上工作。取得资格证人数太少,取得资格证后去向何为?考不考又无关紧要。谈到社会工作考试时,被访谈者表示,社会工作资格考试没有落实,而往往流于形式,问题过于理想化……残联中并没有设立单独社会工作部门,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某残联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此次访谈,该工作人员理解的社会工作的概念依然停留在非专业化的层次之内,认为“社会工作就是从事服务管理类型的工作”。在谈到社会工作资格认证时,目前的资格考试脱离了实际的需要,这种考试形式化太严重,把问题处理过于理想化。另外,该部门并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部门工作人员“兼职”行使社会工作的职能。社会工作只是在循着政府的意图发展,嵌入性表现十足。

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篇4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重庆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地域代表性。最后,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社区进行大范围的调查,改进与验证。

最后,我的论文是在肖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了我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在撰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我的陈述完毕,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可行性分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分析多是以文献研究为主,参考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及各模式存在的弊端,再根据老年人生命阶段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此来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合适的方式,以改善现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很少从社区照顾理论的观点和意识来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本文把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了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也具可行性。

在查找文献和收集数据方面,能够通过适当的查找文献方法可以较快获得各种所需资料,相信能够如期完成论文。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本人一定会较多听取督导老师建议,在文章结构上、论点论据的充分性上、文章逻辑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总之,考虑到四年社会学、社会工作方法的学习积淀和本人对研究问题的兴趣,相信自己一定能如期完成任务要求,实现预期目标。

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是:以社区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

解决的思路是:(1)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首先,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了在现阶段,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2)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人力资源管理班的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导老师是xxx。在我的论文写作期间,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论文的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做以汇报: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同我对自身所选专业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中小企业已成为大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四,中小企业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通过对当今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地分析,找出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比较充分地分析,提出一些切实有用的对策建议,以对解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整篇文章是我在查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权威学者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个人的理解,最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全文写作过程中形成以下新的理解与突破:

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较深入的挖掘了影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意见

通过本次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在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由于我自身所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观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可能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学院中文系XX级XX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胡适学术情结》,我的指导老师是宋聚轩教授。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胡适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初始原因是胡适先生是我大学四年一直喜欢并深深羡慕的,每当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尽力淘本有关胡适的书籍,以慰藉我与世格格不入的灵魂。胡适,作为一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在资产阶级唯心派的行列中,其实我们从小就接受过他的思想教育,如以前的小学课本、现在的初一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便是他最早的思想拙作,这种“亡了国做了奴隶的人们,只要不忘记自己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体现了在战乱年代学生学习的目的重要性,学生不是为国捐躯的尸体,更多的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胡适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在我的脑海中酝酿了很久,大约在大三暑假我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资料收集,但一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可以说那个时候,我是一名胡适的狂热追求者,他一生获得美国35个荣誉博士称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一辈子徘徊在政治与学术的夹缝中,为民主为科学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在情感的痛苦煎熬中,又深刻展现了一个俗人的中庸心态,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恢复胡适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本文写作第一目的。

我的论文《胡适学术情结》写作分为三个部分:留学时期,思想和立业的定型,这是胡适传奇一生的基础,我主要写他从一名留学者到热衷政治关心国内时事的爱国者,这里面包括他对自由主义与实验主义接受和改造,这两种思想是胡适一生思想的定型;变态社会中,大力奉行镇静主义,这部分也是论文最有趣的部分,我参考了很多史料和前辈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把胡适的政治与学术的脸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种脸谱的交叉又构成了典型的20世纪学人内心苦苦挣扎的心态。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过程中,几次让我潸然泪下,胡适的那种在逼与被逼的崩溃边缘让我触目惊心,让我感到要作为一名纯粹的学者活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地艰难!第三部分是平和时期,崇尚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是胡适一生的理想,也是当代中国学术追求的最佳状态,是我写本论文的第二个目的。

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xiang025”为你整理了这篇军休所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田瑞红,女,中共党员,1977年7月出生,1998年9月参加工作,自2019年9月任中共开封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一休养所支部书记、所长以来,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从零做起,从基础做起,认真钻研老干部工作业务知识,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得到全体人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一、注重业务学习,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2019年9月,因岗位轮换,田瑞红同志调整到军休一所任支部书记兼所长。作为一名老干部工作的新手,面对陌生的工作岗位,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头学起。到任后,她深深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重担,同时坚信,只要拿出一颗真心去对待老干部,认真对待老干部工作,把他们当亲人一样对待,肯定能干好这份工作。她找来离退休管理方面的政策文件,认真学习,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并很快熟悉了业务,使个人的工作能力水平大大提高,在接待离退休人员来访、解答问题咨询、理解方针政策、为老干部排忧解难方面已经得心应手。田瑞红同志从事军队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以来,从不言苦,总是想办法克服困难,尽职尽责地干好自己的工作。

二、加强组织建设,实现老有所教

田瑞红同志针对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本着爱心、诚心、虚心、耐心的工作宗旨,对原有的一些工作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大力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组织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党对老干部工作的政治引领,把党的、历次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作为老干部集中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专家辅导学、支部集中学、组织生活会讨论学、个人自学等形式,引导军休人员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加强职工管理,增进服务保障意识

田瑞红同志到任后,提出“加强管理、强化服务”的口号,并进一步健全了重要节日和离退休干部生病住院走访慰问制度、经费使用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管理。2020年底,她积极筹建“军休干部活动中心”,精心组织军休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田瑞红同志对老干部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每次都亲自主持召开军休人员座谈会,听取离退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并要求全体在职的同志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主动、热情、耐心、周到,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老干部,为老干部们排忧解难。

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篇6

关键词:农村老年福利;政府福利责任;基层福利递送

中图分类号:D669.7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7.01.011

文章编号:1009-3729(2017)01-0085-07

一、研究综述

西方关于福利态度的研究主要聚焦两大方面。其一,是对不同福利体制国家公众福利态度的比较研究。例如,Sipetean[1]通过研究发现,欧盟各国的社会政策之所以各具特色且相对稳定,究其原因,在于其公民对本国社会政策的态度。原来,在不同福利体制下,各国公众因福利意识形态差异而支持各自不同的福利政策,由此实现了本国福利制度的合法化;Larsen[2]指出,在自由主义福利体制中,多数人认为穷人应为自己的贫穷负责,而在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和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中,这一比例依次下降;Sabbagh等[3]发现,在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国家,青年学生对老年社会政策的支持率要比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国家和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国家高;Jaeger[4]指出,福利体制与再分配政策支持率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其二,是对公民福利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例如,Lipsmeyer[5]通过研究发现,欧洲转型国家依然保留着许多社会主义元素,民众也保持着相应的福利偏好;Svallfors[6]则对比了统一后德国东、西部民众的福利态度变化,发现德国西部民众的福利态度一直较为稳定,而东部民众的福利态度则随着统一后政治制度的一体化,也变得与西部民众更为相似。除此之外,Dyck等[7]还注意到新闻舆论环境对公民福利态度具有明显的形塑作用;Baron等[8]还揭示了早年社会环境对个人福利态度形成的影响,发现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如果家庭从未获得任何福利,年轻人就有可能反对慷慨的福利政策;Bailey等[9]则发现,不同群体的居住隔离会减弱人们对再分配政策的支持。但也有不少学者坚信公民的福利态度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利益,其他因素影响都不大。例如,Forma[10]就指出,有孩子的家庭更有可能捍卫家庭福利制度,而年轻人则会反对削减研究津贴;petersen[11]则发现,有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对日托中心的支持率较高,而有7岁以上孩子的家庭更有可能支持学校教育;Hasenfeld等[12]甚至还进一步提出,对福利国家的支持实际上是自身利益与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认同的函数,比如在经济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又认同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的群体自然就会支持福利国家制度。

国内关于福利态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特定群体对国家整体福利供给满意度的研究。例如,彭国胜[13]对贵州684名农村成年居民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在福利基本价值观上具有明显的社会公平取向;万国威[14]看到,尽管儿童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儿童群体内部之g,存在着福利期待水平上的显著不同,但其社会福利态度的内部结构并无本质区别;薛君[15]则发现,我国80后青年虽然认同个人责任,但也希望国家在福利供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保障普遍的公民权利。二是特定群体对某一福利政策实施满意度的研究。比如,薛惠元等[16]通过考察农村老人对新农保政策的主观感受,发现大部分农村老人赞同新农保政策,但也希望其待遇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亓寿伟等[17]则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对各种医疗保险的满意度较高。

19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福利供给中出现了过度重视市场机制而忽视政府责任的趋势,农村老人从国家获得的福利供给较少,国家福利供给的统筹层次和互济水平都比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晚年的生活质量。2000年以来,随着对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建设政策的重新审视,国家逐步加大了农村老年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初步建成了包括养老保障与养老服务、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农业生产补贴等在内的综合性农村社会福利体系,打破了农村老年福利供给单纯依靠家庭的局限。农村老人对不断健全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是否满意,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国外研究发现,除了问卷调查以外,焦点小组等定性研究方法,对于福利态度的探索性研究也十分有效[18]。因此,我们选取皖南、皖北、皖中地区6县区8个社区的34位老人(其中女性老人19人,男性老人15人;60~70岁的老人16人,70~80岁的老人10人,80岁以上的老人8人)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的选取方法是:首先培训8名访谈员,确定1个访谈员调查1个社区,其中除1名访谈员访谈6名老人外,其他7名访谈员每人访谈特定社区的4名老人;在每个社区中,访谈对象必须包括60~70岁的老人2名,70~80岁的老人1名,80岁以上的老人1名,且每个社区的访谈对象中都必须有男有女,以保证访谈对象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与农村老年人的实际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大体相仿。然后通过深度访谈与焦点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定性资料,并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态度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农村老人的福利态度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与对基层社区的满意度反差很大。

二、向上感恩:社会福利体系构建与农村老人国家福利认同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福利供给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1990年代后在新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社会福利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减少了国家有限的农村福利责任,使得农村老年福利水平变得更低。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和谐,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加强了农村社会政策体系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养老服务政策、农业生产补贴制度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建立和健全,农村老人对国家福利制度的总体满意度趋高。

1.新农保提升了农村老人对国家福利政策的满意度

农业税取消之前,即便是老年农民种地也须向国家和集体缴纳各种税费,但能从国家获取的福利十分有限。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颁布,规定年满60周岁且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老人,不用缴费即可按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第一次在社会保险中体现了国家对农村老人的福利责任,提升了农村老人对中央政府福利政策的满意度。比如,83岁的ZmL老太太说,“我对国家就没有话讲哦,现在不要再说上边(中央)坏话了,国家对农民挺重视的,以前我们还要交钱给国家,现在国家都给我们钱了”;67岁的HHB老人甚至发出了“现在国家政策真是好啊,托国家的福,我真想多活几年啊”的感叹。农民对新农保制度较为满意的直接原因在于基础养老金可以补贴家用,增加消费,提高生活质量[19]。对于依靠自我养老的老人来说,养老金既可用于购买粮油等基本消费品,还可增加他们对未来生活稳定的预期;而对于依靠子女供养的老人来说,养老金则可增加老人的灵活开支,进一步提升其生活水平,如83岁的DwS老人说:“养老保险钱对我帮助挺大的,现在吃的都是儿子们送来的,穿的都是闺女买的,上年纪的人也穿不了几件衣服,养老保险钱我就可以灵活支配了。”另外,参加新农保对于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还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20],有助于减轻子女经济负担[21],减少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例如,t县72岁的SCH夫妇身体较差,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经济主要靠3个子女供养,子女虽经济条件较好也比较孝顺,但老人还常常为增加子女负担而感到内疚,他们说:“现在国家就是好啊,这样不做事每年都会给你600多块钱,要不给的话,孩子们的担子就更重了。”但毋庸讳言,目前我国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十分有限,农村老人还希望进一步提高养老金水平。

2.新农合及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增加了农村老人对国家医疗福利的认同度

1950年代中期,我国就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经济基础薄弱、卫生服务设施不足的条件下,提高了农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集体经济的解体和199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自费医疗和个体诊所逐步占据了主流地位,农村出现了“看病难”和“因病致贫”的严重问题。[22]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颁发,开始推行新农合制度,随后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逐年增加,2014年已达到320元。此外,国家还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0年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要求每个乡镇至少建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应有1所村卫生室,并以乡镇为单位,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进行一体化管理。新农合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的完善,住院和门诊报销比例的不断提高,不仅使参保农村老人初步尝到了医疗保障的实惠,更减轻了他们对于罹患大病的焦虑,从而提高了农村老人对新农合的福利认同。比如,t县66岁的wHS,家境一般,去年生病在市医院住院花了3400元,报销了2000多元,感到比较满意。该县的参保费用从2011年的每人每年55元上涨到2012年的60元、2013年的70元,老人也没有多少怨言,而且缴纳保费的积极性更高了。wHS说:“我情愿年年花钱参加保险,还不去报销,好好的谁也不想生病啊,但是万一生病就能用到了啊,人吃五谷杂粮,谁知道谁能得啥病啊,买了心安啊。”新农合制度施中推行的普惠型老年免费体检制度,有利于老人们更加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早地防病治病,提升其对身体的控制感,促进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例如,72岁的ZJZ老人在免费体检中被查出患有肾结石、胆结石、尿结石、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随后,其及时做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是相对于较低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农村老人的就医经济负担仍然较重[23],故此,他们虽然对新农合制度较为满意,但仍然盼望进一步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服务质量。

3.普惠型农业补贴政策提升了农村老人对国家的忠诚度

普惠型的国家农业补贴既可以增加农业再投入,也可用于日常开销,不仅提高了农村老人的种粮积极性,也有利于提升其自我养老能力和总体生活质量,提高其对国家的满意度。w县73岁的weL老人说:“粮食补贴加一起,每人可以领300多元,种地不问你要钱还给你钱,国家现在对老百姓的关怀,咱真没什么话说,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所以,一般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都还种有自己的承包地,保障了自己所需要的粮食和蔬菜供应,增强了生活稳定感。

总之,随着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老人虽然仍希望国家对此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福利水平,但也切实感受到了国家福利责任扩大带来的实惠,较之2000年以前,其对福利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三、对下抱怨:农村社区福利递送质量影响农村老人对福利的满意度

与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较高的满意度不同,由于农村社区福利筹资、福利输送能力比计划经济年代大为减弱,加之干群关系不佳,农村老人对农村社区福利递送的总体满意度不高。

1.农村集体经济对集体福利支持下降削弱了农村老人对村集体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改革开放之前,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农村老人除了参加力所能及的农副业劳动以换取“工分粮”外,还可分到每个人都能摊到的“口粮”,遇到重大困难还可得到公社集体的救济,生病也可通过合作医疗加以解决,集体福利供给水平虽相对较低,但在普遍贫穷的匮乏经济下,这也使农村老人获得了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但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以及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乡镇企业的普遍改制,农村集体福利供给所依赖的集体经济逐步衰落,加上农村基层政权的空心化,村集体对村民的福利供给能力大大减弱,农村福利供给模式逐步由集体福利模式转变为市场福利模式[24],农村老人得到的集体福利也随之大为减少,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村委会几乎没有给他们任何经济照顾。比如,皖南Q县73岁的FmL老太太的情况对于大多数集体资产薄弱的内地村庄来说,就较具代表性。她说:“我们没有什么补助,像有的村子养鱼,年底村里每家每户还能发点鱼,我们这个穷地方,什么产业也没有,哪能有什么福利,除了前些年村里给老党员发点日历画,什么都没有。”

2.干群关系不佳弱化了农村老人对集体福利公平性的信赖

由于一些农村干群关系不佳,在福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降低农村福利资源分配难度,村集体主要将集体收入或上级下拨的福利资源分配给“三无老人”,从而将有子女的老人排除在福利救助范围之外。此外,村委会还在村庄中塑造“有子女吃救济可耻,让后代蒙羞”的养老文化氛围,使得有子女的老人即便是贫困老人,也难以得到公正对待。比如,皖南H县66岁的HXZ老人,其老伴去世9年了,虽有两个儿子,但是其儿子几乎对其不管不问,去年老人突然患了脑梗塞,差点瘫痪。她说:“我也没找村里,村里谁管你?村干部不可能帮忙。这是农村,你自己有儿女。”此外,村干部在福利资源分配中的优亲厚友现象,更加剧了农村老人对村集体救助的失望和不满,不愿在经济上向村集体求助,许多经历也表明,即便求助,效果也甚微。比如,皖北G县66岁的wHS老人说:“哪有救助?有补助咱能捞着吗,上面下来的救济粮不都是人家(指村干部)亲的、近的吃吗,咱也捞不着。低保之类的,想都别想。现在这个社会,就要家里有人,没关系根本什么福利都分不到你头上。”

3.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不佳降低了农村老人对新农合的福利认可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基层卫生服务的主要输送者,但是由于基层卫生机构条件较差,卫生工作者技术水平有限,加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后,村医工资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降低,服务质量下降,这严重影响了农村老人对新农合的福利认可程度。Z县80岁的ZYB就对村医w某不信任,她说:“w医生私人搞诊所,不报销,做鬼事情,你要是找他看病,他就叫你到他家里去看,那样钱就是他自己的,你的新农合又用不上。上面检查慢性病的治疗情况,他就让我们说村里经常给我们量血压,发放高血压药物,其实药物他都留在自己家里慢慢卖,才不管你呢,我一粒药都没看见。”可见,基层医疗服务质量较低,影响了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效果,影响了农村老人对新农合的正面评价。

4.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影响了农村老人对福利的满意度

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但是目前农村老人服务设施依然比较匮乏,严重影响了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受访老人迫切要求建设老年活动室或老年活动中心,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聚会、聊天、打牌、娱乐的场所。依据CHaRLS(2011)数据,通过对全国28个省、150个县区、450个村的抽样分析,发现:社区中有老年活动中心的只占27.59%,有老年协会的只占22.10%,有养老院的只占8.77%,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仅占2.55%。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严重缺乏,无疑会影响农村老人对社区福利的满意度。

由此可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衰微和农村基层组织的空心化,目前农村社区对社区老人福利,在经济支持、服务提供、精神慰藉上发挥的作用都十分有限,农村老人无法依赖社区福利供给获得满足感,与村委会的疏离感较强,对农村社区福利输送的满意度较低,抱怨较大。

四、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减少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公正、和谐,我国加快了社会政策体系建设的步伐,增加了农村养老、医疗、老年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福利制度供应,农村老人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健全,农村老人社会福利供给在整个福利供给体系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国家福利责任扩大的过程并没有同时带来农村老人对中央政府和基层社区的双重认可,而是出现了“向上感恩、对下抱怨”的福利态度悖论,即对中央政府的福利认可度提高,但对基层社区不满意[25]。根据理性选择理论,作为一个理性决策者,农村老人的福利态度主要取决于所属群体的利益,在多元福利主体之中,哪一个主体提供的福利增量越大,使他们受益越多,他们对其的福利满意度也就越高。从中央政府层面而言,随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国家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承诺和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同时由于农业税的取消,国家对农村的汲取大大减少,在今夕对比和一增一减对比中,农村老人切实地感受到了国家福利责任扩大带来的实惠,所以尽管他们仍然期盼国家能够继续加大对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的福利投入,但是对于国家建构农村老人福利体系普遍怀有感恩之心。从农村社区层面而言,农村社区不仅是农村社会福利的筹资者,更是福利服务的主要递送者,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农村老人福利供o也从以集体福利为主向以家庭福利和个人福利为主转变,农村社区的福利提供能力大为下降,加之有限的福利资源分配不尽合理,服务递送质量不太高,农村老人对“空心化”的农村社区抱怨较多,这也间接证实了此前国外福利态度研究中关于福利态度与福利接受者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研究结论[10]。显而易见,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继续加大对农村老人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加强监管,并切实提高基层社区福利服务递送质量,以不断提升农村老人的福利水平和满意度,巩固各级政府执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SipeteanF.thesocialmodeloftheeuropeanUnion:nationalandsupranationalaspects[J].Globalandeuropeanpolitics,2013(1):23.

[2]LaRSenCa.theinstitutionallogicofwelfareattitudes:howwelfareregimesinfluencepublicsupport[J].ComparativepoliticalStudies,2008(2):145.

[3]SaBBaGHC,VanHUYSSep.intergenerationaljusticeperceptionsandtheroleofwelfareregimes:acomparativeanalysisofuniversitystudents[J].administration&Society,2010(6):638.

[4]JaeGeRmm.welfareregimesandattitudestowardsredistribution:theregimehypothesisrevisited[J].europeanSociologicalReview,2006(2):157.

[5]LipSmeYeRCS.welfareandthediscriminatingpublic:evaluatingentitlementattitudesinpostCommunisteurope[J].policyStudiesJournal,2003(4):545.

[6]SVaLLFoRSS.policyfeedback,generationalreplacement,andattitudestostateintervention:easternandwesternGermany,1990―2006[J].europeanpoliticalScienceReview,2010(1):119.

[7]DYCKJJ,HUSSeYLS.theendofwelfareasweknowit?Durableattitudesinachanginginformationenvironment[J].publicopinionQuarterly,2008(4):589.

[8]BaRonJD,CoBBCLaRKDa,eRKaLn.Culturaltransmissionofworkwelfareattitudesandtheintergenerationalcorrelationinwelfarereceipt[R].iZadiscussionpapers,2008.

[9]BaiLeYn,Gannonm,KeaRnSa,etal.Livingapart,losingsympathy?Howneighbourhoodcontextaffectsattitudestoredistributionandtowelfarerecipients[J].environmentandplanning,2013(9):2154.

[10]FoRmap.therationallegitimacyofthewelfarestate:popularsupportfortenincometransferschemesinFinland[J].policy&politics,1997(3):235.

[11]peteRSenpa.welfarestatelegitimacy:ranking,rating,paying:thepopularityandsupportfornorwegianwelfareprogrammesinthemid1990s[J].ScandinavianpoliticalStudies,2001(1):27.

[12]HaSenFeLDY,RaFFeRtYJa.thedeterminantsofpublicattitudestowardthewelfarestate[J].SocialForces,1989(4):1027.

[13]彭国胜.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社会福利价值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

[14]万国威.我国儿童群体社会福利态度的定量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36.

[15]薛君.80后新生代的福利意识形态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2):75.

[16]薛惠元,曹立前.农户视角下的新农保政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保险研究,2012(6):119.

[17]亓寿伟,周少甫.收入、健康与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J].公共管理学报,2010(1):105.

[18]GoeRReSa,pRinZenK.Canweimprovethemeasurementofattitudestowardsthewelfarestate?aconstructivecritiqueofsurveyinstrumentswithevidencefromfocusgroups[J].Socialindicatorsresearch,2012(3):515.

[19]岳郏杨矗,常芳,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日常费用支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3(8):101.

[20]陈华帅,曾毅.“新农保”使谁受益:老人还是子女?[J].经济研究,2013(8):55.

[21]张晔,刘志彪.“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J].经济研究,2013(8):42.

[22]宋士云.1955―2000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0.

[23]方黎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贫困居民就医经济负担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13(2):80.

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健康管理学;课程建设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跨入21世纪的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老龄委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预测,2030年到205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目前的1.5亿增至4亿以上,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现阶段高校培养的老年人才资源有限,人才层次定位与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课程设置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急需探索一种新型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福建省教育厅2016年在福建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学院进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试点工作,合理整合学院专任教师及合作企业实践教师资源,设计更加科学、规范、专业和实用的学徒制课程已迫在眉睫。《健康管理学》课程依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养老服务行业各个岗位工作专业基础上,参考健康管理师的国家职业标准,设计开发一门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的新型高职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现有教学计划,查阅现行老龄政策法规、老年健康管理相关课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相关研究成果及健康管理技术等的研究现况,并参照各级各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论文撰写提供政策理论支持。

(二)访谈调查法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状和分析

原因,本研究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进行深度访谈,从不同角度调查老年健康管理岗位理论及技能需求。

(三)实地考察法

利用学院专业建设及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对省内外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老年健康管理相关岗位实地考察,同行业专家探讨。

二、结果与分析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影响原因是慢性病,我国扑面而来的人口老龄化现实,急需有效和可持续的干预措施来解决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问题,国家卫生部2012年《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指出需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健康管理学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现有调查过的福州5家养老机构都有专门的医养科室或医疗站,健康管理应是本专业学生需拥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要求

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会谈结果发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健康管理知识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技术;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基本的健康管理等几个相关知识内容,这些通用性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服务于老年健康养老养生行业的专业知识,也更适应现有岗位的技能需求。

(三)学徒制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兄弟院校的交流后,一致认为以往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定量评价或以考查成绩为标准的定性评价,这种方式会使职业教育走向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养成的局面,不符合福建省教育厅设立学徒制试点的精神及发挥合作企业职业教育真实力量,更是跟不上现代养老行业的需求。因此,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校企两方综合评价是《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考核设计的基础。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的讨论

(一)专业需求与定位

基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的课程目标的设计———调研团队认为该专业学生健康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为: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技能目标为:老人健康评估技术及量表运用;健康管理机构或养老机构工作流程及管理软件的使用;老人基本用药及保健品指导;老人膳食指导;运动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健康管理指导;素质目标为:具备健康养老的伦理文化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健康体魄,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

学徒制课程内容结构、实施安排设计第一,理论教学的设计。应涵盖健康和健康管理等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学发展简史(与健康保险的关系)、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及内容、健康评估原理及方法、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等;授课形式以学院集中式学习为主,包括理论(面授)为主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参观学习。教学实施形式方法为面授教学法、分组竞赛教学法、演示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教师观摩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授教学内容分组完成教学任务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通过理论教学,实现学生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第二,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的设计。应包括4个模块:1.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2.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3.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4.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授课形式以企业见习为主,采取学院专任教师介绍基本理论、现场观摩岗位工作和企业指导老师带班技能指导三种形式。教学实施形式方法采用理论面授指导教学方法、任务导向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1.面试理论基础;2.设定情景场景,给予学生任务进行完成;3.理论分析指导;4.应用理论技能完成具体岗位实践,由学生自愿选择,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评价体系

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占比分别为50:50。理论知识考核由学院组织专任理论课老师卷面考试结合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的设计等,其中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设计分值占比分别为30:20;实践技能考核由合作企业岗位指导老师在见习岗位上对4个模块: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和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进行指导考核,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及时进行考核并颁发合格证书及成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每个模块25分。

四、结语

老年服务与管理学徒制课程———《健康管理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总体上从市场、职业和专业的角度规划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同时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它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布置及教学方法等具有针对性,从而为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创新性培养,学徒制试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田小兵,王港,等.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钟山老年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园区”的创新实践与探索.科教文汇,2013(06).

[2]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eB/oL].

[3]张烨,吴昌友,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三核”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01).

[4]侯晓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要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07).

[5]刘茜.校企合作视野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探析[J].专业建设,2015(02).

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篇8

关键词: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88-03

随着护理学专业化和专科化发展,培养护理本科生使用护理程序、提高临床决策能力成为护理本科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健康评估能力是临床决策能力的基础,它是培养护生收集资料、“以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确认患者的护理问题/护理诊断、监测病情变化、预测疾病发展的能力[1],是现代护士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护士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必备技能[2]。为了探究提高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方法,2013年,我们将养老机构作为培养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第二课堂,利用护理程序指导护生在养老机构开展融学习与服务为一体的健康评估实践活动。活动后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以每个服务小组为对象,对参与活动的16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其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感想、收获和建议,探讨养老机构社会实践对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我系2010、2011级共32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级23人,2011级9人。2人/组,由2010级、2011级学生结对组成9组(G1-G9),由2010级学生结对组成7组(G10-G16)。所有护生均完成了《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学分,具备一定的健康评估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实施方法。确定服务对象:石河子市绿洲医院老年科是集养老、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养老机构,从这些老年人当中选择由医院确诊过的老年患者16名(其中,高血压病人10名、糖尿病病人6名)。准备工作:由教师编制健康评估实践的相关表格,包括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评估表及随访表。评估表以吕探云主编,人卫版《健康评估》(第2版)、《健康评估》(第3版)教材为理论依据,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特点,参考国内外文献,经专家咨询和预试验基础上编制而成,内容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人口社会学资料,基本健康信息,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及其他需要;随访表主要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症状、体征、服药)及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等内容。以上表格编制完成后,由教师就这两份表格的使用对32名参与护生进行培训。组织分工:1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由2名护生配合照顾。教研组2名教师参与本项目,每名教师负责指导8组护生;指导形式包括组织小组讨论及现场指导,其中每对学生的现场指导次数不少于3次。实践内容:从2013年4月6日开始,每周1次,连续12周。每组护生首次实践需完成“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评估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确认服务对象的护理问题/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其余每次则需按照上次制定的护理计划进行实施与评价,并完成“随访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确认护理问题/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如此不断循环。最后一次实践每2组互换服务对象以《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评估表》完成终末评估。

2.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评价尚没有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应从健康评估理论、问诊能力、沟通能力、护理体检能力、阅读及分析相关检查报告的能力、病历书写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3,4]。结合养老机构的特点,本研究从问诊能力(含沟通能力)、护理评估记录书写及诊断思维能力两方面拟定访谈问题,探讨社会实践对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影响。问题包括:(1)社会实践前后,您与老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有无改变?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2)社会实践前后,您对资料的分析归纳、作出护理诊断能力有无改变?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3)社会实践前后,您书写护理诊断的准确性有无改变?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4)社会实践前后,您的护理评估记录书写的质量有无改善?改善表现在哪些方面?(5)参与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您的收获有哪些?(6)您在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障碍有哪些?(7)您对这项活动的建议?每组学生的访谈时间约为20分钟,访谈前说明目的,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现场录音。在访谈过程中,要认真倾听谈话内容,并仔细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对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澄清和确认。反复听取录音资料,将资料整理成文字,通过编码、分类和提炼主题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沟通能力

1.准备工作。多数学生表示,会在每次实践开始前做部分准备工作。如G5说:“平时到临床见习,我们五六个学生问一个患者,自己也不用做太多准备,反正总有人会问;这次活动就我们两个人,再也不能依赖别人了,为了不尴尬,我们会提前把各自要问的问题分配好。”G6说:“第一次评估是像以前那样按照评估表逐条去问,结果发现老人好像听不懂,有一次还闹了笑话,我们这才意识到问题的问法过于书面化。后来,我们两个会提前交流一些问题的问法。”G8说:“我们在给老人做糖尿病健康教育时,前几次只是讲一些知识,她好像听不懂,也不感兴趣,后来的内容比如糖尿病足,我们就提前在网上找了相关图片,用手机给她看,效果好多了。”

2.沟通技巧。多数学生表示,随着实践的深入,会有意识地使用问诊及沟通的技巧,沟通效果也有了很大改善。G1说:“我们组的老人特别喜欢我们来,每次我们来了就会给我们讲好多他以前的事,这样就影响我们做正事(评估)了。后来,我们就渐渐能把握把他‘拉’回来的时机了,他想说的也说了,我们想问的也问了。”G3说:“开始时我们经常会一次问好几个问题,我们组的老人耳朵背,她总是‘挑’着回答,有的问题就漏掉了。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方式需要改变,在那之后每次就问一个问题,问的时候声音大点,她回答起来几乎都没问题了。”G13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按照评估表逐条来问,后来发现有的问题具有相关性,我们就把相关的问题组合了一下,放在一起问了。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没出现相似问题重复问的情况了。”

(二)护理诊断

1.评估意识。访谈中有3组学生表示,评估意识得到了强化。G2、G11说:“以前我们也经常来养老院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当时的服务内容带有随机性和盲目性。这次来机构,每次都是先评估后服务,这使得我们的护理措施更有针对性了。”G8说:“以前来机构,我们能为老人做的只有剪指甲、洗头等这些基础护理工作;这次通过评估老人的情况,我们为他们讲解了需要的健康知识,受到了老人的欢迎。”

2.拟定护理诊断的能力。多数学生表示,通过实践,拟定护理诊断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G10:“之前在收集到的资料中很难发现问题所在,摸不着头绪,通过训练和老师的精心指导,发现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G4:“能按照老师给的思路来分析护理问题,提护理诊断时的逻辑思维明显增强,提出的护理诊断更加全面准确。”G16:“理论课学习时侧重于确定护理诊断的名称,现在对于相关因素的确定感觉容易了很多。”G7:“以前写护理诊断会出现自编自造的情况,现在会有意识的查找资料,在护理诊断手册中查找、分析与资料相符的护理诊断。”G9:“之前随口能说出的护理诊断名称也就五六个,现在掌握的护理诊断数量增加了许多。”

3.护理记录书写。多数学生表示,护理评估记录的书写能力有了明显提高。G16:“现在每次碰到阳性资料都会进一步询问相关原因,把原因补充到护理评估记录里,这样有利于确定护理诊断的相关因素。”G14:“前几次上交的护理评估记录总有漏项,老师在群里指出问题之后就注意多了,每次书写完成后,我们会两人核对、避免漏项。”G15:“以前写见习报告时不会注意护理诊断的先后顺序,这次活动时,老师要求我们排序,并且讲了排序的技巧,渐渐地我们能很容易地完成诊断排序了”。

(三)责任感

多数学生表示,养老机构社会实践使自身的责任感明显加强。G1说:“以前临床见习时没有固定的见习对象,这次活动固定服务对象,无形中就把自己和老人联系在一起,会给予他更多的关注。”G14说:“固定服务对象使我们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有被别人需要的感觉,对这项活动的重视程度增加了”。G13说:“以前临床见习时就是觉得自己是学生只是学习,此次活动中感到自己更像是‘主人翁’,我们组的老人骨折一直卧床,感觉他真的很需要别人的关心,我们就想着多为他做点事,让他舒适一些。”G10说:“此次活动的持续时间长,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自由发挥的余地也大,更能激发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四)无助与困惑

有部分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无助与困惑。G3:“我们想看看这些老人的病历资料,但科室的护士老师拒绝了我们的要求。”G12:“老师现场指导次数少,小组讨论的次数应当再增加一些,希望老师能多提供几次指导与讲解。”G9:“我们每次都是按照护理诊断来制定下一次的护理计划,可一些计划难以真正落实。”G16:“在服务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知识、能力有限,护士老师为了避免产生不良后果,有的具体操作不太放手让我们去做。”G7:“虽然已经学过健康教育了,但做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方法,只是讲了健康知识。”

三、讨论

(一)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护生的问诊及沟通能力

问诊是收集健康资料的主要手段。正确的问诊方法和良好的问诊技巧是确保健康资料完整与准确的关键,是做出正确护理诊断的基础,更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重要时机。因而,问诊能力不仅对于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是其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健康评估课程中,问诊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是临床见习和实验室角色扮演。临床见习时,很多情况都是多名护生见习一位患者,护生的见习机会缺乏,在加之很多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更加缩短了护生的见习时间,导致护生的问诊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训练。实验室角色扮演时,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疾病经历及尚未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对疾病的知识知之甚少,只能从形式上训练问诊能力。养老机构社会实践已随访方式进行,使护生直面真实的患者,随访时间较长;并采取结对、责任到人的原则,护生有了责任感,大大提高了护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护生的实践机会。在反复训练及教师的指导下,护生的问诊能力与沟通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因而,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护生的问诊及沟通能力,与传统健康评估实践教学可实现优势互补。

(二)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护理本科生的整体护理评估思维

《健康评估》(第3版)指出,课程目标在于培养护生“以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思维模式”确认患者的护理诊断/护理问题能力[1]。整体护理评估思维是在整体护理理念基础上形成的诊断性思维,掌握护理程序的应用是其内在要求。目前的临床见习常局限于某患者一次性健康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诊断,这使得评估、诊断与计划、实施、评价割裂开来;同时在前期课程中也未设计连续的护理程序应用实践的环节,这些均不利于护生整体护理理念的建立。此外,见习报告常以小组作业形式提交、教师的评价反馈往往滞后,且缺乏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难以达到有效训练诊断性思维的目的。本研究中,养老机构社会实践以护理程序为指导,护生体验了“动态的”、“连续的”、“整体的”护理服务。随着实践的深入,护生改变了以往来机构时“随意、无准备”情况,形成了“根据评估及诊断结果,实施护理计划”的习惯,很好地强化了评估意识。确定护理诊断是护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实践中采取了“组内讨论确定初步的护理诊断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间研讨教师点评小结”的步骤进行。研讨型教学在这一环节的应用,强化了护生对于护理诊断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了护理本科生的诊断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养老机构社会实践培养护生健康评估能力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

为促进机构实践培养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长效发展,需要提供以下外部支持:对外,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将养老机构创建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这是医学生社会实践得以长期开展的坚实基础[5]。在此前提下,双方加强协调沟通,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机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其成就感。对内,高等医学院校需要进行社会实践课程化改革及师资支持。在2015年开始的新一轮实践中,我系的做法是:《养老院护理实践》写入了2013版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2013级护本生)在三年级开学前进行为期两周的机构集中实践活动,完成后可获得1学分,这样可使社会实践规范化,解决了与专业课衔接的问题。本学期起,将机构作为健康评估课程的第二课堂,指导学生(2013级护本生)完成与课程理论教学同步的2个月的实践活动,作业及参与情况计入课程平时成绩。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健康评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开展的第二轮机构实践中,我系已将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了实践教学师资,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平台――QQ群、微信群,实现了师生实时互动,这有助于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探云,孙玉梅.健康评估[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张文杰.护理人员健康评估能力评价研制与初步应用研究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罗玫,蔡敏,刘兵,等.中医护理本科生临床健康评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

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篇9

大家上午好!

我叫**,汉族,**省**市**县人,毕业于**省**大学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20**年11月入党,今年2月考取**县选调生。

在此衷心感谢州委组织部领导给我发言的宝贵机会,同时感谢组织部领导和党校老师培训期间给我的关心和帮助。岗前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半时间,但通过学习我大致了解了**州情,结识了许多选调生朋友。能够和未来**各条战线上的精英们相识相聚、共同学习,我倍感荣幸,收获颇多。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选调感受学和习体网会。

首先,我想谈谈自己为什么要报考选调生?我从小的理想就是从政,能够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造福人民,服务社会,做一名优秀的公务员是我最大的愿望。在学生时代我担任过一些学生干部职务,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大学期间我攻读的专业是中共党史党建,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我逐步认识到了干部队伍对党对国家对革命战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毕业之即通过在政府部门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使我对党政机关工作以及干部队伍的成长和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同志曾经讲过:“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势必要求有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参与进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多,在我国从事任何工作尤其是作为一名公务员必须了解基层情况,熟悉农村发展状况。同志在20**年12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基层大力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选调生的培养选拔符合年轻干部成长的规律,已逐渐成为基层党政领导的主要后备来源。近两年来我一直比较关注选调生相关政策和选调生发展状况,因此毕业时选择了下基层,选择了走选调生道路。

其次,我想谈谈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地区?许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包括家人、老师、朋友,我也常常扪心自问。我的家乡**是一个汉、回、藏、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的多民族省份,我从小就对一些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耳闻目睹,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大学期间我经常关注民族问题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阅读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政治学、边疆政治学等领域的相关书籍和理论文章,为在民族地区从事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但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潜力较大。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谐社会的逐步构建,**的发展日新月异,令人瞩目。我认为在**工作大有可为。虽然条件艰苦一些,但作为一名年轻人,到基层参加锻炼,多吃一点苦,对于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大有益处。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王顺友和陆建芬夫妇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愿意以他们为榜样和楷模,向他们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我选择了来**地区工作。

最后,我想谈谈自己今后在选调工作中的一些打算和努力方向。总的目标是扎根基层,做好工作。具体来讲要实现两个转变:一个转变就是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基层干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另一个转变就是从大西北来到大西南,要从一名西北人转变为一名西南人。在思想上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端正工作态度,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一系列先进理论成果武装和充实自己头脑,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在工作上要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心系群众,虚心求教老同志,做好本职工作,尽快熟悉工作环境,为今后深入开展工作打牢基础。在学习上要努力掌握基层工作必须的村民自治、退耕还林、三房改造、交通建设等政策,同时结合实践工作不断深化和巩固中共党史党建专业知识,努力做一名学习型公务员。在生活上要和同事、群众打成一片,尽快熟悉彝区环境,了解民族风俗习惯,尽可能地学习民族语言,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谈谈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篇10

关键词:

高端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09602

近年来,政府开始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各地涌现出众多民营养老机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高端养老市场成为民营资本投资的“新高地”,北京、上海、杭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一些高端养老机构,如恭和苑养老机构。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和高水平的医疗设施是高端养老机构生存的基础,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和养老产品才是高端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护理人员成为高端养老机构发展的关键资源。如何进行护理人员管理?如何监控和激励护理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成为重要手段。本文研究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问题。对高端养老机构优化绩效考核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改进护理质量,增强养老机构的知名度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我国高端养老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各地高端养老机构处于新建阶段,目前投入运营的大型高端养老机构集中在北京、上海、海南等地且机构数量不多。本文选取其中运营时间较长的养老机构作为调研对象,对其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进行研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建议,提升其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

1高端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研究发现,一般民营养老机构存在护理人员短缺、年龄偏大、专业性不强、稳定性差等问题。高端养老机构要体现“高端”、体现其较一般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势,在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上就需要规避上述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等多个模块的联动。考虑到高端养老机构的现状和社会上对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偏见”,想要在初创期通过设置严格的招聘条件解决年龄结构问题和供给问题是不现实的。所以,高端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在于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等。其中,绩效考核是做好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但是,目前我国高端养老机构均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处在这两个阶段的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属于粗放式绩效考核。

调研发现,目前已投入运营的一些高端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主要是护理中心承担老年人持续生活照料和护理的工作人员,如养老护理员、护理保姆等。对这类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比较简单,尚未制定出一套相对科学和完善的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主体单一,只将上级主管――护理中心主任或护理部主管作为考核主体;考核形式主要是主观评价,上级主管根据下属日常工作中的整体表现对下属进行主观评价,分成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并据此实施奖惩;考核评价表大都按照护理工作职责从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设计;考核周期设置为年度或季度。考虑到护理人员构成复杂、工作内容多样,且直接与老人及老人亲属接触的工作特点,这种单一、缺乏量化和系统性的绩效考核工作难以公平、准确的评价护理人员的工作实绩。

2高端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2.1绩效考核工作未与机构战略目标挂钩

高端养老机构的战略目标设定一般具有前瞻性,往往致力于打造高品质、具有人文精神的养老品牌。由于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此类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机构自身基于顾客导向强化内部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才能实现。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要为整体战略目标实现服务。但是,调研发现:被调研的养老机构绩效考核工作目标的设定缺少与机构战略目标的结合,往往是为了考核而考核。

2.2绩效考核过程流于形式

在开展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工作之前,各养老机构不会对护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认识的培训,护理人员不了解绩效考核工作的过程、绩效考核工作对养老机构和个人的重要性。绩效考核过程缺乏科学设计、考核对象缺少参与、结果应用单一的现象,在被调研的养老机构中均存在。流于形式的绩效考核工作,难以反映护理人员工作的实际情况,考核结果与员工待遇、发展关系不大,员工被动接受考核结果,严重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绩效考核的作用。

2.3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护理岗位属于服务型岗位,岗位特点是要让护理对象――老人身心均愉悦,即:护理人员既要保证完成对老人的日常照料,也要尽力让护理对象保持平和的状态。所以,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考核有难度,存在“量”和“质”两方面。但是,目前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多集中在现有工作“量”的考察,缺乏对“质”的考察(服务态度和能力等评价指标)。比如,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难用定量的指标来衡量工作态度,所以,对该类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就应当增设诸如“服务态度”、“服务意识”等指标,就能更全面的考察员工的工作情况,也促使该类岗位员工关注、改善其工作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2.4绩效考核周期和方法不合理

被调研的养老机构对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周期设为季度或年度。考虑到护理岗位的重要性――影响护理质量、客户满意度,季度或年度的周期设置均过长,不能很好的监控护理人员的工作。考核方法以定性的方法为主,缺少规范、科学的评价标准,不能全面真实反映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

2.5不注重绩效考核结果反馈和应用

大多数的被调研机构绩效考核结果反馈并没有形成机制,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结果,仅由上级将需改进的地方通知本人,员工不能知晓绩效考核的全部结果;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被考核对象没有参与的机会。这种不透明的绩效考核反馈工作,会造成护理人员的不满,进而影响护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绩效考核结果仅用于奖金分配,是多个被调研养老机构都存在的现象。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过于单一,缺少用于员工激励和员工职业发展的设计,很难发挥绩效考核工作对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等工作的导向作用。

3高端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的优化建议

3.1明确绩效考核目标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养老机构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考核工作是为养老机构的战略发展服务的。因此,高端养老机构首先应当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绩效考核工作的具体目标,包括: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基础(保证绩效考核体系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绩效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监控绩效考核过程的规章制度、员工参与的基本原则等);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绩效考核对养老机构的重要性等。

3.2做好绩效考核工作规划

如何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如何实现的绩效考核目标?需要高端养老机构在全面、充分认清形势的基础上,进行绩效考核工作规划。首先,确定机构绩效考核工作的负责部门和负责人。例如,成立养老机构绩效考核委员会,由人力资源部牵头,主管副院长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其次,制定绩效考核流程,明确绩效考核前、中、后的工作。绩效考核开始前,做好对护理人员的动员培训、做好对考核主体的实施准备培训、做好绩效考核开展的准备等;绩效考核进行中,绩效考核评价表的流转过程、过程监控机制等;考核结束后,反馈工作的安排、考核结果应用领域的确定及具体应用方法的确定。

3.3科学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商业性的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与服务理念、员工服务理念的践行息息相关。养老机构要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必须要对护理人员加强内部管理和激励。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评价护理人员的工作是上述目的实现的重要保障。

高端养老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重视两个问题:如何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如何实现机构的战略目标。因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选用传统的工具――Kpi。基于Kpi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注意流程性和有效性,将机构级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到个人,并且有效的将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因此,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首先,将护理部门的Kpi进行分解,确定分解至护理岗位的Kpi数量,并将与护理岗位相关的辅助任务设置为Kpi,将初步确定的Kpi与护理岗位的管理者和任职者进行讨论,反复修订,最终由上述两部分共同形成护理岗位的Kpi,并根据岗位业务特点、机构绩效考核的要求,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权重、指标标准。

3.4确定绩效考核关键点

在确定了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指标权重、指标标准之后,绩效考核工作要想实施,还应确定以下要点:

(1)确定绩效考核适用范围。

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应当适用于养老机构所有的护理类岗位。

(2)确定绩效考核周期。

由于高端养老机构性质和护理人员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护理人员与客户关系密切,因此对其考核的频率应当较高,建议将考核周期设置为月度。月度考核时间定为“下月第一个星期”。利于养老机构监控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

(3)确定绩效考核主体。

绩效考核主体的选择应当按照全方位考核的思路,并结合养老机构的规模、发展阶段、员工特点决定。考虑到高端养老机构的发展目标、业务特色和护理人员的岗位特点,对护理人员的考核选择上级、客户和本人作为绩效考核主体。上述三类主体的选取,既满足全方位的要求,同时又体现出护理工作重视客户的意见,并强调员工本人的参与。

(4)设计绩效考核反馈机制。

绩效考核结果出来之后,要将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本人。采用绩效反馈面谈的方式。在面谈过程中,由面谈主导人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并听取员工的意见,双方进行沟通,共同确定下一周期的工作重点。面谈结束后,将面谈内容记录在绩效反馈面谈表内,并归档保存。

(5)确定绩效考核结果应用领域。

如果绩效考核只是例行公事,不能与养老机构的发展、护理人员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那么绩效考核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养老机构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将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到机构日常工作任务的调整、护理人员职业发展、护理人员福利待遇调整、员工培训等方面。

参考文献

[1]肖云,陈涛.老龄背景下民营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队伍的优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2933.

[2]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06):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