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十篇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十篇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3:22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篇1

关键词: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教学手段

21世纪背景下,国家之间竞争的本质为人才竞争。为了使我国能够占据人才优势,促进国家持续发展,应当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要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高校高级英语专业要通过巧妙地、合理地、有效地开展“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同时增强学生语言技能、创新能力、实践精神等,逐步⒀生培养成社会、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本文探索了“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的有效落实策略。

一、研究性教学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研究性教学并没有提出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从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相对来说,此定义的针对性更强。事实上,高等教育中虽然没有统一界定研究性教学,但其研究的内容还是非常明确的,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开展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等。基于此,研究性教学在高校表现为将前沿的科研动态融入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从目前研究性教学实施实际情况来看,通常采用案例教学法、研讨法、归纳法、文献查询法、课题研究法等来展开研究性教学,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性教学与高级英语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被国内外教育界所推崇。研究性教学中融入了创新教育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意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通过创设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整体氛围的影响下,增强自身的兴趣与热情,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整体水平逐步提升。基于此,将研究性教学融入高级英语教学之中,则是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知识水平,合理设计高级英语专题,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新知识,强化自身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由此可以确定,研究性教学是强化高级英语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通过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高级英语教学更具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三、“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的优化措施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可以提高高级英语教学水平。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展“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活动。笔者借鉴国内外研究性教学模式,提出“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的步骤: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梳理内容,精讲要点,突破难点;三,确定研究主题,组织讨论;四,汇报成果,正确评价。基于此,笔者以inauguraladdress(约翰・肯尼迪就职演说)一课为例,来阐述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大门的钥匙,巧妙创设情境,有利于顺利展开教学活动。inauguraladdress一课涉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基于此,教师利用多媒体来营造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情境氛围,用多媒体播放课程内容的视频,让学生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内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某个学生模仿视频来展开情境演绎,让台下学生观察并评价台上学生表演是否真实到位。在学生表演后,教师说明文章重点及难点部分,在此之后指定两个同学表演,相互指点,如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梳理内容,精讲要点,突破难点

通过情境演绎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应当梳理内容、精讲要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从头开始,翻译和讲述文章内容,讲解课文的重要词汇、重要语法、课文文体特征、修辞手法,文章核心等,如此可以让学生系统地、详细地了解课文内容。

3.确定研究主题,组织讨论

为了使学生扎实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自身研究创新能力,还要设置研究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即设置“不同总统就职演讲异同”“就职演说文体和语篇特征有哪些”等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围绕研究主题,提炼一或两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每个小组选定研究主题之后,指导小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从中筛选有用资料,小组成员共同沟通、讨论,如若碰到解答不了的问题,请教教师。最后将研究成果整理形成报告,上交给教师。总之,确定研究主题,组织讨论,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4.汇报成果,正确评价

在每个小组完成研究性课题的任务之后,要求每个小组的组长进行汇报,说明问题、研究过程、讨论情况、研究结论等。在此之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汇报情况,公平公正地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及优势,以便更好地弥补缺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整个“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中非常专注、积极,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实践精神等得以提高。

目前,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所推崇的新兴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运用此教学模式来展开高级英语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加自主地、积极地、专注地开展课题研究,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英语知识水平,还有利于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精神等,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华,韩景峰.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2):111-113.

[2]朱建斌.高级英语研究性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3]殷彩桥.研究性教学在高级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7):132-134.

[4]师艳芳.“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长治学院学报,2014(4).

[5]杨国华.论高级英语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

[6]丰玉芳.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英语专业《高级英语》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外国语文,2011(6).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03−04

发展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全面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名牌战略,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化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中南大学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专业布局特色,结合“大材料学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国家重点教改项目,提出“资源-冶金-材料-应用”的链式大材料学科理念和以此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依托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营造出一种注重过程、宽容失败、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了一支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机制和鼓励探索实践的保障机制。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立足学科群体优势,构筑起一个跨学科的大材料本科人才成长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开放式综合平台,实施连续一贯的研究思维熏陶,推进层次递进的科研实践过程,创建了以“学科文化-创新实践-制度保障”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训练体系,提出了“三导—三练—三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形成了以大学科为基础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体系,并进行了实践。通过不断交叉发展和共享建设,大材料学科群现已建成7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部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人才培养特色专业,1位国家教学名师,1位省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教学团队。2005~2010年间,大学科的本科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68篇,获国家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和创新创业竞赛9项,“升华杯”创业计划竞赛及科技作品竞赛50项,数学建模和大学生英语等各种学科竞赛国家国际级44人次,省级16人次项,参与申请专利12项。

一、立足共享,凸显优势,树立“资源-冶金-材料-应用”的大学科理念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自然资源不断消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与资源紧密相关的材料学科应该结合资源、提取、应用来统筹发展,与相关学科更广泛的交叉融合。发展中的材料学科,要求的人才应具备深厚的和宽广的知识储备、强大的工程实践与设计和创新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科学的思辨方式,因此,需要在更大的学科背景下、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采用科学和个性化的培育模式。

中南大学拥有从资源到制备加工等完整的优势学科体系,学科内涵关联递进,经50多年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南大学特色的大材料学科群。该学科群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工程、国防)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国家创新群体,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学科群联合承担了6项“973”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打破了教学与科研的条块分割局面,将科研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带动教学的新风气。以大学科为背景,构筑互为交叉的学科基础,建立大的教育与训练平台,通过大师的引导和大项目的支撑,将学习自交给学生,以多元多向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具有大视野、大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材料类杰出人才。在大学科理念指导下,以“资源-冶金-材料-应用”为主线,对“矿物加工工程”“有色金属冶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结合课程体系、实践实训、拓展训练、综合素质、非智力因素等,开展多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培养视野开阔、基础宽厚、个性鲜明、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团队协作意识的大材料创新人才。

二、宽容失败,鼓励探索,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人才成长氛围

大材料学科群拥有8位院士、109位博导、156位教授的强大师资队伍和大量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对学生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实施本科生学业成长导师制,引导学生尽早接触专业信息和了解学科前沿,更好融入学术团队和培养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学业规划和选择专业及课程,使学生从入学起就有引导、有指导、有鼓励、有关注,减少盲目性,提高适应性,促进素质养成。近年来,学校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不怕失败的拼搏精神,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打造坚实的湖湘文化精神基础,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营造“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科人文精神,形成极具感染的学科文化魅力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人才成长氛围。

树立“参与过程的成长即成果”的理念,开展特色品牌活动,营造敢于钻研勇于探索的学术和创新氛围,重视实践、实训,强调过程参与,容许失败。通过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名家论坛、开放论坛、网上论坛等,利用教学和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形成开明、活泼、合理、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通过院士及大师上讲台,开设学科前沿、尖端技术和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和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激发研究兴趣。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以探索为乐、以求知为乐,以创新为乐”,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与创业素质。

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德育和素质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依托团中央委托学校建设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线”等10余个网站开展多主题网上交流和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高校网络德育系统和德育示范基地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大力扶持和鼓励学术科技创新型社团和兴趣爱好型社团。确立“服务社会、增强责任、全面发展”的主题思想,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立专项经费,建立考核制度,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量与质的考核。

将体验多种学习经历、感受不同文化氛围作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手段。针对材料学科不断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的特点,利用学科门类多、学科性公司多以及国际交往频繁的优势,对学生提出了体验不同学习经历、感受不同文化氛围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产学研早期结合感受创新氛围、企业公司顶岗历练体验创业过程。通过校际、国际交流、聘请国外教师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不同文化、领略不同思维特征。三年来,已选派200多名学生赴美国普度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里兹大学、芬兰罗瓦涅米技术学院、挪威科技大学进行学习,每学年邀请国外专家到大材料学科开办讲座超过50次。根据课题情况,鼓励学生到学科性公司实习或勤工俭学,以增强学生在不同研究群体的经历。鼓励学生辅修管理或经济类的课程,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国外学校的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更大范围的学科背景、文化蕴含和教育特点。

三、注重过程,激励创新,建立“认识—探索—创新”的研究性学习体系

研究性学习具有内容的开放性,过程的自主性,方式的多元性等特点。中南大学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培养理念,以强化探索实践和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营造氛围和提供手段为途径,以个性化培养和团队精神为内涵,以兴趣驱动和参与体验为基调,以自主选题和自行实验为核心,提出了“名家引导、问题引导、课题引导”“思辨训练、探究训练、拓展训练”“兴趣驱动、研讨促动、多元互动”的“三导—三练—三动”研究性学习模式。通过名家引领、课题导入、问题探索和课题解析,激发本科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以参与科学研究为切入点,进行思维、认知、分析、辩识能力的训练。在大学科背景中,进行贯通式的拓展训练,在实际创新创业环境中,进行多层次的探究训练。通过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课题,形成学习的兴趣驱动力,通过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进行不同主题的研讨,达到多元互动和学术提升。与此同时,不断完善“重参与、重过程、重成长”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往重分数、重结果的评价方法,以实践训练、思维拓展、了解社会和奉献社会为导向,建立注重过程的学习实践评价体系,突出“过程完整、时间保证、训练系统”,强调参与、重视程序、强化过程、淡化结果、激励创新。

以“循序渐进提高基本能力、引导求知激发探索兴趣、成果转化及应用激励实战体验”为出发点,构筑“层次递进的训练平台、激发兴趣的探索平台、拓展能力的实战平台”三大功能互补的实践平台。利用中南大学大材料学科群的资源优势和学科建设的优势,整合国家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资源和学科性公司的资源,构筑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训练平台和进行科研开发和创新创业实战训练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设计、模拟、创造和实训的自由探索空间,把学生直接置于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创新创业环境中,通过“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与科技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

利用“训练—探索—实战”贯通式条件保障,进行“认识—实践—创新”层次递进的训练。发挥大材料学科的整合优势,建立实训平台全面开放制度,设立创新基金,推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实践平台的高效利用。三年来,大材料学科先后投入80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以学科群为整体统筹规划,将平台按功能划分为相应的功能区,拥有的5000余台套设备均向本科生开放,保障了研究性学习和探索实践,每学年约4000大材料学科学生受益于资源的开放共享。大学科群共有的探索平台,为建立四年不断线的必修实践课程体系和层次递进的基本能力养成实践体系提供了资源保障。低年级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开设新生课程,通过研讨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所从事领域的概念、前沿、进展以及研究方法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年级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开设“企业案例分析”等课程,综合了解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结合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科研课题进行科研探索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着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以“大学科—教学学院—指导教师—实践项目”为主线,建立大材料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大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组,负责建章立制和组织协调,旨在加强大材料学科群中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平台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等。二是建立大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机构,鼓励跨学科组成团队,组织跨学科探索研究,以项目组为研究核心,各学院成立执行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实施研究性学习。三是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制度,结合国家和社会在学校设立的项目,建立国家、企业、学校、学院四级创新创业资助体系,形成创新实践、创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四种创新创业实践类型。四是开放教师科研课题,联合大材料学科群各课题组,设立面向本科生的勤工俭学岗位,提供更多的参加科研和生产的机会。五是利用学科性公司作为学生产学研早期结合的主要载体,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将单一封闭的学校教育置于开放环境之中,使教学内涵、手段直接与现代生产相匹配,形成动态的、开放的、与现场同步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六是通过“双参三联合”,“定单式培养”等方式,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生提早参加企业的相关研发活动。通过课题组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交叉组队自主立项等措施,形成了各种参与科研的形式和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团队,实现科学研究与学生培养的有机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参入科研活动。一是学校顶层设计自由探索项目,供学生选择,通过答辩,确定是否立项资助;二是学生提出研究计划,自组研究团队,经学校或学院评审后给予立项资助;三是通过双向选择以助研形式参与老师的课题。三年来,大材料学科提供514项科研课题供学生开放研修,近700名学生获得了“中南大学本科生自由探索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教育行动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启航行动计划”“米塔尔创新创业奖”立项资助计划的支持,每年约有750名学生通过自愿选择参与科研,300人次学生参与交叉科研课题的研究,C/C复合材料、生物冶金、高性能铝合金、铜合金和镁合金等国家重大项目吸纳了200多名本科生参与研究。

四、和而不同,彰显特色,有效实施大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大材料人才观的理念,贯彻“和而不同,彰显特色”的思路,以资源-冶金-材料-应用为学科主线,按照“卓越性、创新性、个性化、国际化”的原则,构建大材料学科的柔性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设置通式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培养四类课程平台,压缩总学分的同时将选修课比例提高到35%左右、实践环节学分达到30%以上,设置了8学分以上的课外研学学分。大材料学科内各专业课程对大材料学科的学生100%开放选修,保障大材料学科各专业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以“促进开放选学、交叉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贯通素质养成”为目标,构筑融合大材料特色的弹性课程体系。大材料学科低年级各专业的学生有相同的学科基础课,一年级课程全部打通,高年级学生有各具特色的专业课,针对大学科群的发展开设前沿讲座课和专题讲座课、学术研讨等。通过“开放实验、开放课程、开放课题”的三开放促进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开放选学中强化学科基础和深化专业知识,在交叉选修中拓宽视野和养成素质。

在校期间,学生有2次跨大类和大类内选专业的机会,还有3次自主选择教学进程、学习课程和授课老师、毕业出口的专业方向的机会,最大限度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大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和开展探索实践,修满其他专业10个必修课学分和10个选修课学分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辅修证书,修满50个其他专业的学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获得双学位。为满足学生对学习的更高层次的需求,采取成立教改班小班上课和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和大信息量教学,加深基础课程和加大选修门类。经1~2年的集中强化基础后,在导师指导下逐步进入相应的研究团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强化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大学科为背景的创新人才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能力培养新模式研究与实践,在大材料学科学生中,已经形成了自觉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在大材料学科的立体化实践体系的训练中,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交流合作等能力不断提高。对本科生全开放的学科群“训练-探索-实战”的立体化实践平台,每年可接受约4000名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科研基本能力训练、探索研究和创新创业体验。教授们的科研团队参与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每年吸引大量的本科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团队进行科研探索。大材料学科所有学生通过参与大型综合实验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个专题的研究,经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研究-材料制备和检测-数据分析与整理-论文撰写”等全过程实践,得到全方位训练。冶金工程专业0202班的刘芳洋同学,一年级进入理科教改班学习,二年级开始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三年级进入到刘业翔院士的科研团队开展研究训练。刘院士亲自为其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让其参与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开创性工作,进行实验平台的搭建和一系列探索性实验,体验从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设备选型论证、实验室建设等的独立工作经历。他和老师一起搭建了湖南地区第1套太阳电池光电性能测试系统,建成一套超高真空溅射与蒸发系统和用于薄膜材料电学性质测量的霍尔效应测试系统,现已发表了6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参加3项专利的申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0502班周立斌同学和0402班的高冠华同学,从大二开始进入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邱冠周教授的科研团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撰写出的英语论文被“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C(SCi,影响因子为4.0)”录用。郭学益教授指导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结合湖南省的经济特色与生态问题,以“橘子油提取及应用于‘白色污染’泡沫塑料回收利用”为题进行创业设计,2006年获得湖南省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计划创业竞赛金奖和最佳创意奖、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和优秀团队奖、第三届中国青年创业项目洽谈会暨科技创业成果博览会铜奖。

参考文献:

[1]宋保维,崔景元.结合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32-33.

[2]张存库,田小平,陈梅,等.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90-91.

[3]吕改玲,蔡琼.大学的学科群建设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46-49.

[4]眭依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

[5]刘凡本.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2002年“全球化教育改革”专刊.

[6]钟梅,周杭霞.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的团体协作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94-96.

[7]崔改梅.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战平台[J].教育探索,2006(11):28-29.

[8]陈分雄,叶敦范,杜鹏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活动[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29-31.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篇3

关键词: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近几年,国内众多高校创建了部级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实践创新基地,通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课程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大开放式教学力度和扩大教学范围,促进了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笔者结合几年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对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社会的需求

受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本科教育中一度出现轻视本科教学质量、理论和实践等关系的失衡,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等[1-2],学生就业后,很多用人单位反馈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较低,不能安心实践,缺乏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意识和有效途径不足

调查发现,很多本科生自跨入校园大门后,受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的影响,过于求稳,不敢冒险,这种心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步伐,他们有创新的欲望但不能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有创新的兴趣但缺乏创新持之以恒的坚持、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与社会的全部沟通与了解而缺乏实际操作性、有创新的潜能但未能系统开发与挖掘。高校教育体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应试教育,使学生缺乏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将大部分活动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不会主动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缺乏实践性,限制了学生视野的扩大、全面发展的环境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第一学年以引导为主

刚脱离父母羽翼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素质、社会交往等方面会存在迷茫与困惑,对于这一年级的学生,在新生的专业教育中应简单介绍其所学专业的方向和内容,让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在第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应鼓励他们学好基础课程,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在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后,学生已经对大学生活基本适应,在第二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多查阅专业杂志、参与科研课题申请书的书写、在高年级同学的指导下承担部分科研课题的实施工作,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第二学年稳步运行

进入大二自主学习阶段后,学生学习目标逐渐明确,开始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也会主动与老师讨论。教研室应组织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稳步运行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创新平台,如参与教师的科研平台、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创新社团、创新协会等,增强这些创新平台的专业性、学术性,并提高它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

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科研课题的申报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申报的科研课题有校级学生科研课题、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部级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这些项目在申报时有数量限制、有科研经费支持,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项目验收时需要提供一定的研究成果,适合在第二学年实施。通过这些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科研创新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所做的工作也是前沿科研的一部分,从而打破科研创新的神秘性,使学生主观思维得到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热情。

3.第三学年稳步提高

大三学生能够较其他年级学生更迅速地调整心态,进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精神状态比较饱满,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这一学年应该稳步提高本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大三第一学期,应积极组织学生攻克技术难关,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学生科研课题,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大三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完善作品。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提高素质,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开展,现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挑战杯”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展现的绝佳平台,并日渐成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大三学生通过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是一次毕业设计环节前巩固专业知识的大好机会,在比赛中也能锻炼各方面能力,如团队合作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尤其是社会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团队的成员之间会形成融洽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科研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4.第四学年充分利用毕业论文的创新研究训练过程

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的基本过程,要充分利用毕业论文的创新研究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实施过程中,需要学会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调查研究和实验设计,利用计算机检索和查阅文献,很好地梳理实验内容、清楚地认识到实验的各个阶段和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科研习惯,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勤于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科研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三、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效果

以部级、省级、校级创新实践项目、“挑战杯”作品竞赛等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分年级、多模块、逐级递进”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实践,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其创新实践的能力。2010―2013年度温州医科大学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部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合计立项40多项,学生参与人数近500人,学生在核心刊物上多篇,在部级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奖励6项,本科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于衍真,冯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132-134.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篇4

“研究性教学”观念直接导源于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大学研究职能论,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哈佛大学报告时提出了“探究性学习”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性教学”在美国乃至欧亚诸国教育实践中悄然流行。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始了“研究性教学”的初步探索,“研究性教学”理念作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新向度日益受到关注。21世纪是一个创造、创新、创业的世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从规模和数量转变为对内涵和质量的需要,大学传统授受式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探究同新时代的高素质及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也是当前教学工作者急需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文章依托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探讨如何在“研究性教学”思路下构建“研究&开放&体验”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研究性教学”思路下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价值

(一)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现状决定教改的必要性目前高校文科传统专业课程大多面临着教师积极教,学生不积极性学的尴尬局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为例,这是一门国内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专业课,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和文化等学科的基础。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校普遍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以来,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相对稳定,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传统文字、音韵、训诂相结合讲授法,就当时而言,学生都有较好的语文功底,很易接受传统的学习方法,且这种教学法能尽快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而新时代入校学生从知识结构来看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讲授方法很难短期内激起共鸣。笔者曾对南昌大学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2份,有效问卷129份;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方法上,学生基本上采用中学应试性传统记忆方式,70%的学生选择平时做笔记,考前认真复习,26%的学生上课只是随意地听听,考前借同学的笔记复习;课程建议调查显示69%的学生希望《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应多联系现实语言,16%的学生认为《古代汉语》课程如果沿照文字、音韵、训诂相结合讲授法,太理论化,没有兴趣学。教学现状说明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研究性思路下高校文科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教学观念、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策略。研究性思路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分析:

⒈在研究性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结合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年来本科生培养及毕业论文写作来看,在传统教学方法下培养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不会查找资料”“不会读书”“不会选题写论文”。学生除了课堂所学教材以外,相关专业的书看得少,既不了解本专业的经典著作、本专业的学术动态,更不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笔者曾对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0位学生,进行“你在课外,在没有老师布置的前提下,会不会自主阅读古代文献?”问卷调查,结果是16位学生选择答案“会”,2位学生选择“不会”,42位学生选择“很少或偶尔”;在指导毕业论文时,笔者还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会针对选题自主有效地查找文献资料,在写毕业论文时无从下手,期待老师直接命题,深感这样的学生将来很难面对择业的激烈竞争与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具有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研究性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思考与探究,这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⒉在研究性教学观念的指引下,教师主动构建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程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也会主动设计研究性教学的课堂情境,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以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打动学生,学生的提问及疑惑也会激发教师的灵感。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在平等、融洽的关系中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组建团队申报《古代汉语》省级教改课题成功后,对南昌大学2014级、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步展开推进创新教学的课程改革,从教改后的成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收获大大提高,如我们曾对2014级65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如答题“你主观上认同本学期《古代汉语》学习过程中,以下哪一个阶段的学习更重要?”问卷结果显示63位学生选择答案“平时学习更重要”,只有2位学生选择“期末复习”;如答题“《古代汉语》课程采取研究性思路教学,你的收获是?”,问卷结果显示64位学生选择“除了教材知识外,得到相关知识的拓展,带着问题去学习更有效果,同时撰写学术论文,文章写作技巧方面有收获”,只有1位学生选择“课程教学大纲上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⒊在研究性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必然形成更为合理的评估体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评估体系着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在“一考定终生”观念下,学生只为通过期末考试而学习,不重视平时学习的提高与积累。如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前“你的学习精力主要放在哪一个阶段?”问卷调查,65位学生中有32位学生答“快要考试了才在课外学一学”。为了持续有效地展开研究性思路下创新教学,必然要求教学者探索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指标应从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效果两方面来构建。

二、如何构建“研究&开放&体验”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研究性教学”观念在国外早有发展,但在当前国内高校尤其是文科教学来看仍具有前沿性,下文笔者以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平台,详细探讨在“研究性”思路下构建“研究&开放&体验”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具体步聚。

(一)建立“研究性教学”观念是创新教学实施的理论前提

1990年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卡内基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在《学术反思》报告中指出,学术应包含四个相互区别但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思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关系重大,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教学相长、创造和扩展知识的过程,大学的教学是学术气质的创造活动,“非经教学学术知识积累,教师就缺乏‘如何教’的知识;非经教学过程的实践与磨炼,教师专业学术就不会有效地表现出来;非经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潜心研究,教师就难以生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3]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详尽地阐释了高校教师学术责任所应包括的内容,即教学的责任、培养的责任,指导的责任,服务的责任、研究发现的责任和学术成果发表的责任等。[4]大学教学在传承知识的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实现传递知识、交流思想、教学相长,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无论大学的职能如何变化,高质量的教学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首要期望。通过四年的教学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摆脱了“教学不是学术活动”的偏见,积极对待教学,全身心投入,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将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实处。

(二)明确“研究&开放&体验”的内涵是创新教学的理论基础

⒈“探究问题”是“研究&开放&体验”创新教学方法的核心。“研究&开放&体验”教学法是在研究性教学思路下,以“探究问题”为核心,同时融合以往的“传统型、自主型、合作学习型、体验式、参与式、任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的一种创新教学法。“探究”是一个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结果,作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交流结果。[1](p51)我们所提出的“研究&开放&体验”教学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结合南昌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来看,我们首先根据教材确立教学目标,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及相关参考文献,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部分归纳出16个课题,让学生自由择题学习探讨,具体学习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自主学习法、读书会指导法、合作讨论法等。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展开研究,形成系统的认识及观点,小组每一位成员完成自选小论题研究论文的撰写,在课程进行中,配合教学进度,选取部分研究成果在班内展示,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在取得前期学习研究成果之后,根据老师提出的意见,课堂上学习交流得到启发,进一步深入探讨,撰写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

⒉“开放”是“研究&开放&体验”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开放式教学即不局限于一种教学形式或固定的教学地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学过程具有学习方法多样、空间开放、观点争鸣的特点。

“研究&开放&体验”模式下的学习突破封闭或规范的课堂区域,根据需要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网络平台讨论问题、甚至进行田野调研,开放的教学思路大大拓宽教学的空间。据南昌大学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5位学生的问卷调查,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外,64位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小组读书会、图书馆进行《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开放式教学思路决定了教学对象与内容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与开拓性;教学内容基于教学大纲,从教材出发,同时不局限于教材所设,学生在前期阅读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早已把握,同时找到某个具体问题,拓展阅读,接触更多的学习资料,进入更大的知识空间,饶有兴趣地深入研究,一方面学生掌握了远远超出拟定教学目标的知识量,另一方面学生还形成自己对某个相关问题独到见解。以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词头、词尾教学为例,该课题小组学生利用课余实践阅读教师所提供的相关学习资料,根据兴趣点补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家乡话的词头、词尾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了解上古汉语的词头、词尾现象及其发展,理解有关词头、词尾的学术争鸣。

3.“科研体验”是“研究&开放&体验”教学法的特色。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但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1](p128)。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依靠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所以加强体验教学,就是从实践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验学科研究方法。大学的教学离不开学术的支撑,大学的学习也应当有学术的参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学术的实践。“研究&开放&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引领与监控角色,指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独立探索、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以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词头、词尾教学为例,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梳理以往学术观点,结合现代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对比研究,经小组读书会讨论之后,形成各自观点认识,等到教师课堂教学环节时,课题小组分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上组织“学术会议”式的学术讨论,课题小组的分享让课堂生动活泼,全班课堂交流讨论之后,课题小组及全班同学对汉语词头、词尾在汉语史上的发展变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更加可贵的是同学们能够在教师创设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小组读书会、课堂汇报)中主动去识别与探讨身边语言现象。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教学活动是师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行为系统,包括教学活动设计行为、教学活动实施行为和教学活动反思行为,所谓教学设计即基于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预设和生成教学目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1](p4-10)我们将《古代汉语》课程“研究&开放&体验”创新教学预设为五个环节,即学生自由选题、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读书会讨论、课堂汇报交流、完善结题。为了保证《古代汉语》研究性教学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点:

⒈精心设计,把握课题的难度及拓展性。教师首先要对教学材料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参考学生的现有水平,结合教师的科研,设计难度适当、操作性强的课题。

⒉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和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学会进行团队合作,包容不同的观点,在多样化的思维和认知中进行观点的碰撞和思辨。⒊合理引导,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工。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的过程和评估以及非教学环节的学生活动等进行全程设计。

⒋精心策划,把握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制定考核标准,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度、课堂表现等设立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

我们曾对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个教学班(共60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教改后进行问卷调查,问题“你认为《古代汉语》课程有必要采取小组研究学习方法吗?”4人选择“没有必要”,56人选择“很有必要,能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专业学术知识”。同时学生也对教改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如“应把研究性教学更好地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组织同学们课余进行拓展阅读,互相分享书目和学习感受”“自由讨论,方法多样”,等等,总结经验进行整改后,我们在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5位学生)进行一学年的教改后再进行问卷调查,问题“你主观上认同《古代汉语》学习哪一个阶段更重要”,4人选择“期末考试”,61人选择“平时学习”;问题“《古代汉语》研究性教学中,你的收获是?”50人选择“学习更加自主、较广的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同学与老师交流更多”,8人选择“学习更加自主、较广的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人选择“学习更加自主、较广的知识面”,2人选择“较广的知识面、同同学与老师交流更多”,此外,学生在学校网络对教师的评教评分由85.71分上升至91.22分,从调查结果与评教来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思想品位、人生观等)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古代汉语》课程应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我们提出的“研究&开放&体验”创新教学方法主张教学者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动、从属地位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者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思考,从而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结合南昌大学2013级至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探索与成效来看,高校教学工作者在“研究性”教学观念引领下对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教学展开创新教学改革具有现实且深远的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性教学’视角下构建《古代汉语》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XJG-14-1-54]研究成果;2014年南昌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性教学’视角下构建《古代汉语》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nCUJGLX-14-1-5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夏家发,彭近兰.教学活动设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2]张安富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20-23.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篇5

关键词:环境;本科阶段;个性化;创新性;一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深入贯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大环境中,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具有创新性的个性化培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讲求实实在在的创新,通过实践去引导创新,我们进行了以四年为周期的本科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2本科创新人才的塑造

2.1突出个性化

如何将本科教育阶段的创新从口号变成具体的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探索,从点滴做起,现在常见的是针对整个群体的培养,诸如对某一门课的学习,对某一年级、专业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我们的出发点是如何在这些群体提高水平的基础之上培养少数更为拔尖的人才,本人集20多年培养本科生之经验,对我系本科生的个别学生进行了四年为周期的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2.2强调一线教师培养个性化

人才的主导作用

本科教育阶段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是为未来的创新打基础,而不是要求在学习阶段有什么大发明,重在过程。教师在为学生作铺垫的同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忍耐着寂寞,因为对本科生的课外指导往往看不出什么大的成绩,还占用教师的时间,影响其研究工作,但这是百年大计,非做不可的事情,要从学生学习阶段教给他们什么,拓展一步到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干什么,能为社会贡献什么。

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应该更新观念,接受创新教育,使自己的能力、水平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并付诸实践,要有具体实施的方案。

我们一线教师在与本科生教学接触中,可以引导、发现进而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去做一些有利于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事情。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包括近期和长期的目标。

2.3争取得到有关方面的实际支持

具体实施方案的教师和学生是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方案是否成功与以下方面有关:(1)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导向,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创新,相关管理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文件、政策,鼓励高等院校培养与众不同的创新型人才,注意到了高校传统培养模式的某些弊端,要求高校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针对这一问题,管理部门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制定相关政策去鼓励教师对本科生倾注更多的心血。(2)高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与具体措施。我校成立南京大学学生创新训练顾问委员会,聘请中科院院士、资深学者担任学生创新训练的顾问,对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进行宏观指导。成立南京大学学生创新训练指导中心。指导中心由学校领导、有关部处和院系负责人组成,组织、领导和协调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使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在全校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但要注意的问题是对于面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的一线教师要有明确的扶持政策,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就应该给相关教师以工作量、职称、奖励等直接的兑现。(3)要得到当事人学生的认可。在学校鼓励、扶持相关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教改项目的环境下,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要通过多方面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言传身教去调动学生的兴趣,一般创新培养是从低年级学生开始的,而此阶段的学生课程负担较重,他们未必肯分出时间、精力去搞一些自己没有基础、未必有成果的创新活动。学校应该在减轻学生负担、创新活动与相关专业课程有所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找到一个切入点,去真正提高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只搞大规模的宣传活动。(4)要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一般家长衡量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效果时,主要是看各门课的学习成绩以及是否将全部精力投入在课程学习中,未必会支持孩子去搞一些他们还不了解、会占用学习课程时间的课外活动。我们要通过学生、教师、辅导员去做有意见家长的说服工作,对一些成功的范例给予肯定并且广泛地宣传。(5)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能强求所有学生都去做创新活动。多元化培养也应包括让学生自由选择,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做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3突出个性化

不要忘记以学生为本,尊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加学生对学习、研究方向的选择机会。

3.1入学导师制

我国的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在多方面均有一过渡的适应期,在大学里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研能力,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要转为主动学习,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要求和生存的条件。

我系建立本科生入学导师制,在学生刚进校一年级时,就分配给教师指点,一般每个教师带2~3名学生,要求从学习、生活、熟悉学校等方面着手给与学生帮助,进行精心打造,我们提出学生是主要的学习者,而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却是教师的任务,我当时分配到了a、B、C三位04级学生,由于兴趣与个性的差异,他们三人后来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分别走向三个不同的方向,本文着重介绍的是我认为最成功的例子a同学的成材之路。

3.2一线教师结合所教内容引导学生的兴趣

要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对某个方面问题的求知、探索的兴趣,可以利用低年级基础课的机会,培养、发现某方面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包括学生本人已有的兴趣和教师引导的兴趣),本人在主讲本科生的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时,简介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结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接触到的用intel8080CpU制造的Cromenco微机以及现在的多核CpU,就有学生对CpU的发展感兴趣了(a同学也是其中之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门硬件基础课数字电路的教学效果良好,同时种下了创新的意识,教师在上课时要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以激发其创新的热情。

3.3鼓励与众不同的个性化

要努力培养大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某方面知识的兴趣,应该帮助、鼓励他去多看、多想、多探索。要因人而异地鼓励学生向不同方向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可追求不同的创新,你要设法让他有自信,鼓励他的好奇心、自信心,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

当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就有机会得到提升,同时也会促进学习的效果。提倡个性化的同时要培养兴趣,对某事物有了兴趣,就会渴求相关的知识并且学好知识,这才有能力去创新。

4一个成功的典范

有了上述培养创新人才的设想还不够。从设想到计划,再到实施成功,这条道路上的障碍往往让相当多的设想最后成为泡影。

这里介绍我从一年级开始带的本科生徒弟a同学充分利用四年的本科学习时间,在学好基础课的前提下,成为对某一领域有兴趣并进行研究的本科高才生。

4.1重视基础

要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基础知识很关键,我国的各种学校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这些在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有强大的师资、优秀的生源,我系的学生只要认真学习,打好基础是毫无问题的,a同学学习认真,基础知识扎实。

4.2争取本科阶段的国际交流计划

我们的本科生有机会在四年级去国外大学交流学习一年,一些学习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三年可以基本达到总学分要求。要想出国交流,低年级时就要有所准备,提前修一些选修课。我告诉a同学应该订计划争取四年级去国外交流学习,由于准备较早且充分,她竞争到了为数极少的国外交流计划,于本科第四年去了日本东北大学。

4.3国内外导师联合培养

a同学四年级主要是在国外度过的,实实在在地身处国外学习、研究、生活。在此期间,她学习国外高校的课程,跟随外国老师做研究,同时通过网络、电话与国内老师沟通,获得母校的一些支持。

国内外导师合作指导、培养,其过程和阶段性成果集中体现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上。此时有学生、国内导师、国外导师的想法及培养方式的交流问题。a同学的日本导师主要从事高密度光集成电路技术的研究与测试,他建议a同学做光集成电路的设计论文,而a同学对多核、集群计算机感兴趣。此时我鼓励a同学在不要偏离计算机硬、软件的前提下自主选题,让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处环境,通过调研发现问题,自己设计题目,提交选题报告,这对一个身处国外的本科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其创新能力的事情。

a同学所在的日本东北大学有先进的intel多核、集群计算机系统。她经慎重考虑研究并与两边导师多次讨论,确定了论文题目为《基于Fullwave(RSoft)的ClusterpC性能研究》。Fullwave是一高度整合之复杂光子组件仿真设计分析软件,论文通过Fullwave从时间和效率的角度对ClusterpC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同时对基于Fullwave的光学模拟实验给出了一些模拟时间优化的数据与建议。此论文兼顾了学生的兴趣,中、日导师的研究侧重点。我和a同学侧重对多核、集群系统的理解及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硬件来实现自己研究的算法和编程,论文中又涉及到了设计、测试集成电路的方法与工具,较好地兼顾了日本导师的研究方向,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论文从计算机硬、软件的学习和实用出发,体验、实践了算法设计与程序设计。

4.4毕业设计的实施、结果

a同学的毕业设计利用了日本东北大学的HpC6000-CD416C机器完成并行计算,得到了获专家好评的实验结论。

a同学身处国外,自主选题,自己探索,独立查找、分析、研究和整理资料,进行实验验证,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论文,对本科阶段的学习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对集群计算的硬件构造、相关算法、并行程序设计等方面均有实战后的理解和掌握,她正着手对集群计算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已有一些新的设想,这对她日后的创新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结束语

我们探索的是如何创造合适的环境,培养某方面冒尖的创新型人才,充分利用四年本科教育是对未来创新人才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好的本科教育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a同学是较为成功的范例,她已能够在国外重要期刊上,现在已顺利进入了国外高校研究生学习阶段。

创新培养越早越好。我们正在进一步探索多方面的个性化培养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冒尖,同时牢记不能离开相应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蒋宗礼.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计算机教育,2008(3):4-6.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篇6

关键词:地方综合大学本科生科研现状与思考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举办各类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以Y大学为代表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大力推进各级各类科创活动,以此作为改善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本科生科研发展现状

(一)科研活动形式多样

1.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在Y大学,各学院都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例如每隔一年学校组织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此外,很多工科类学院还结合自己的特色,依托优势学科举办学科创新竞赛,例如:电子设计大赛、建模大赛、力学与结构创新设计比赛等。这些活动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研究的热情。

2.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研究

学校每年都会动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经过学院初审与推荐、学校评审等环节,将所有项目按照资助项目类型分为推荐申报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重点资助项目、校一般资助项目和校立项不资助项目等。相比文科学院而言,工科学院历年的申报数量相对较高。

3.毕业论文(设计)活动

这是对所有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也是学生在大四学年必须参与的基础性科研活动。

4.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邀请部分本科生参与自己或者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从事一些文献搜集、实验操作等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学院为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其科研热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定期为学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活动,学生也会依托各专业协会开展基础的学术研究讨论活动等。

(二)科研保障坚实有力

首先,学校与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科研活动,校、院团委负责“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申报、各专业社团举办的学术研究论坛等活动的宣传、组织、监督与管理,而教务部门则负责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各类学术科研讲座、研究性教学或学习活动,两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保障相关活动顺利开展。其次,学校每年都会划拨25万元经费用于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科技发明类和自然科学类重点资助启动费为1200元/项,一般资助启动费500元/项,哲社文学艺术类重点资助启动费为600元/项,一般资助启动费200元/项。部分工科学院对于校立项资助的项目都会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并且针对少部分学校立项不资助的项目也会给予经费支持。最后,校、院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各类活动顺利进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出台了《关于推进研究性教学的若干意见》,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与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教育资源,改进本科教学工作,学校出台并实施了“研本1+1”引领计划,希望通过举办各类结对活动,促进研究生、本科生共同成才。为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学校2001年出台了《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对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限第一和第二作者)、发明创造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等同学给予创新成果学分奖励。对于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的同学,校、院也根据获奖情况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各学院在当年综合素质测评中给予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免试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对于相关的指导教师,按照具体情况计算教学工作量并给予物质奖励。

(三)科研成果丰硕

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申报的人数与获奖数逐年递增,在省级及以上比赛中的获奖比例呈递增趋势。以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为例,2012年共获得各级科创项目557项,2013年获得707项,2014年获得843项。另一方面,通过对有科研经历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参加科研活动,学生不仅能拓宽专业知识面,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比较突出的就是文献资料检索、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等能力的提高。此外,参与各级各类科研活动获得的奖励,可为学生以后的求职应聘、学习深造添砖加瓦。

二、本科生科研活动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本科生参与度较低

以申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情况为依据,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占本科生数的比例普遍较低,平均各院参与人数不足15%。通过对各院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1)学院对本科生科研的奖励覆盖面较窄。虽然各院制定了本科生科研的奖励办法,对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同学有配套的物质、精神奖励,但是标准相对较高,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这一标准,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2)本科生科研活动宣传不到位。各院一般会通过班主任、学生干部会议等对校级及以上的科研活动本身进行宣传,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途径或流程,大部分学生并不知晓。(3)部分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缺乏重视。有部分教师认为,对于以后选择不读研的本科生来说,平时只需要完成学校指定的学习任务,多加强社会锻炼即可;有部分教师虽然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但他们认为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不愿意让本科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4)部分学生缺乏科研意识。虽然受访的大部分学生都肯定了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性,但少部分学生依然认为科研是研究生阶段的事,本科生只需要通过各科考试,考取一些相关证书就可以了。(5)科研经费不足。随着每年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人数的增多、科研活动的多样化发展,校、院划拨的学生科研经费明显不足。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缺乏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科学实践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经调查,学生在高年级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时经常因缺乏相关研究能力而引发一些问题。事实上,学生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学校的本科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例如,学院未设置专门的科研类课程,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且部分专业课程开设过迟,导致部分学生在基础年级有心却无力从事从事科研活动,等高年级具有一定知识储备时却又要忙着为求职应聘做准备。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缺乏互动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探索问题的空间,另外“一卷定成绩”的考试评价方法难以衡量学生学习的真正成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本科生科研管理不到位

在学校,虽然校、院团委及教务部门共同承担本科生相关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但没有统一的本科生科研组织机构。本科生科研是专业研究活动,但其管理人员多是校、院行政人员,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教师参与较少。此外,本科生科研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为例,其内容涉及立项审批、过程检查、结题验收、经费报销、科研评价等方面,但具体规定依然不完善。管理人员十分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申报,但对过程管理相对松散,部分工科学院对学生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仅流于形式。并且在项目完成后,校、院并没有重视一些优秀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三、完善和改进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建议

(一)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体制

各学院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如可以成立类似于“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的专门性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有关政策规定,多渠道筹集本科生科研经费,安排本科生的校内及校际间的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组织策划各种级别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并负责检查、考核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还要完善本科生科研日常管理制度,内容涉及各类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阵地的管理、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等。另外,可以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挑选适合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留英学者吴松弟在他的《素质教育在英国》一书中介绍了牛津大学学院的导师制:“与牛津大学独特的学院制度相配套的是各学院的导师制。根据这一制度,每位学生(包括本科生)都有自己专业或课题方面的导师,负责专业方面的辅导。”“学生各学期的任务就是到导师那上专业指导课,一般每周一、二次。”[1]还可以建立本科生科研梯队,即在教师的带领下,不同年级、不同研究水平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或者低年级的本科生与高年级的本科生组建科研队伍。

(二)健全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

首先要增加本科生科研投入。必要的经费保障是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前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广开渠道,多方筹资。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媒体,大力加强本科生科研的宣传工作,以争取到政府、科研单位、事业单位、各类企业等方面资助。另一方面,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实验室和资金优势,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科研激励制度。对本科生科研的奖励应该是多层次的,有部级、省级的,也有校级与院级的。在学分奖励、物质奖励、综合素质评定等方面考核中应该降低标准,不能只是单纯地以在省级或省级上以上的科研竞赛活动中获奖作为衡量标准。此外,还要建立对本科生科研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物质与奖励精神奖励并重。再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生科研评机制。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工具,如等级量表(包括数字图表或检核表的形式)、自我汇报表(或学习日志)、观察表等。最后,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本科生科研氛围,为其搭建有效的科研平台,如为学生开辟专刊(论文集)或开通专门的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在校刊、校报上发表文章等[2]。

(三)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

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优化本科生课程体系,为本科生开设专门的科研课程,如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科学研究方法或实验方法课程等。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状况制订适合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抓住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工作。首先,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性思维;其次,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学术前沿课题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此外,还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式;最后,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本科生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篇7

关键词:tRiZ理论;研究性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作为新建的工科学院,将培养适合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定位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为此,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将研究性教学模式运用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中,并通过tRiZ理论创新方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及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其中,应用型人才侧重知识应用与技术创新,能够在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在增加、层次在扩展、培养阵营在扩大,应用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主要任务。应用型人才从层级的角度,可以分为三层:基础层次技能应用型,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中级层次知识应用型,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培养;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主要由国家及部分地方重点大学来培养[1]。黑龙江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一个综合性地方重点大学新建的工科学院。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自身特点和办学条件,将培养适合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努力开展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高等工科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填鸭式和重知识传授轻知识应用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欠缺,创新能力不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过重,学生听课跟着教师走,看书跟着教材走,考试跟着复习范围走;在学习层次上,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在学习的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1]。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改革、学习引导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亟待指导和激发。为此必须更加强调学习程中的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2.基于tRiZ理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提出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教学[2],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或课题为内容,以研究为手段主动地获取经验和知识的学习活动。对教师的教来说,研究性教学是要将科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融进教学过程。归结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使学生在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基础较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3]。

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中,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tRiZ理论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对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有效。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作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在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tRiZ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系统地分析问题,快速发现问题本质或者矛盾,准确确定问题的探索方向,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式,以新的视觉分析问题,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4],提高成功率。因此,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让学生学习和使用tRiZ理论,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3.研究性教学中tRiZ理论的具体运用

3.1tRiZ理论在理论课课堂研究性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高校教学中,尽管目前理论课课堂教学课时逐步压缩,实践学时不断增加,但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向课堂要质量,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虽然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但理论的传授也不容忽视。采用研究性教学方式,让学生以探究者的姿态,以问题为导向,并结合创新方法运用,主动思考地学习,是我们进行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我们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第四学期开设的机械原理和第五学期开设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作了一些尝试。前四周授课主要介绍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讲授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同时,讲解研究性教学授课方法及要求,并对tRiZ理论相关内容做简要介绍。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对tRiZ理论等创新思维方法进行一定的了解学习,提供给学生一些电子版学习资料,推荐参考书籍目录以及相关学习网站等,让学生为后续的学习作准备。5~8周讲授与问题讨论结合,问题先由教师提出,一般为2~4个涉及课程学过的教学内容的问题。一般每周4个学时课程,安排3个学时讲授,1个学时进行课上讨论、发言。涉及到的tRiZ理论可以为创新思维方法、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发明原理等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便课堂内外学习和讨论,每个小组为4~6人。9~12周仍为讲授与问题讨论结合,但问题主要由学生自己提出,一般每个小组为1~3个涉及课程学过或尚未学过的教学内容的问题,一般每周安排1个学时进行课上讨论、发言或答辩。涉及到的tRiZ理论可以为资源分析、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及物――场模型分析方法等内容。

在2012~2013学年开设的机械原理5~8周教学环节,教师提出“齿轮传动机构改进发展方向”的问题,学生通过课堂上学习和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并运用tRiZ理论中多屏图思维法对齿轮传动机构系统的当前、过去、未来,以及系统的子系统和超系统进行了分析,克服了思维惯性,使问题分析全面,提出许多超越常规的、有建设性的创新性观点和建议。在2012~2013学年机械设计9~12周课程教学环节中,学生结合承担的“床用腿部康复运动装置”的创新课题,提出了液压驱动装置创新的问题,运用tRiZ理论中的空间分离原理,列出了物理矛盾和技术矛盾,提出了磁耦合力运用的设想,最终完成了无活塞杆磁力油缸的方案设计,想法大胆并富创新性。

运用tRiZ理论在理论课堂的研究性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1)研究讨论应以问题为导向,教师提出问题应为涉及课程学过的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学生自拟的问题可为涉及课程学过内容的问题,也可为涉及尚未学过的内容,但一定为涉及本课程内容。

(2)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也应由浅入深,课上讨论的问题可以延伸到课下再学习研究,但要适当。另外,课下布置的一般性作业最好与研究性问题结合,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对tRiZ理论等创新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教师也应注意循序渐进,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教学运用上应有所侧重,注意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讨论问题要预先做好设计,使这些问题涉及的相关理论能从各个侧面进行探讨,同时又要避免讨论点过于宽泛,从而保证课堂讨论的有界和有序。

(5)注意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课堂讨论以组为单位展开,发言的学生应代表小组的意见,发言内容应事先在小组研究中进行过讨论。为促进一些不愿思考、不想发言的同学动起来,采用小组发言人由老师随机指定的方法,避免“搭便车”的现象。在自由讨论环节,鼓励同学自由发表见解,彰显个性思维。课堂讨论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参考依据。

3.2tRiZ理论在实验课研究性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近年来,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更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之上的深入学习与知识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创新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不可替代。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改革,我们将研究性教学方式和创新理论运用引入实验教学中,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第三学期开设的机械工程材料与工艺学和第五学期开设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实验教学做了试点。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改进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第三学期开设的机械工程材料与工艺学实验课――材料硬度实验测定实验项目操作中,有的学生发现目前硬度计配置的试台,不能对非规则形状的试件定位固定。而调研结果证明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须要对非规则形状的试件进行测量,如向生产商订购特殊的非规则硬度测量夹具,则价格相对昂贵且操作难度大。学生根据硬度计测量非规则形状的实际要求,首先确定了夹具设计的tRiZ最终理想解,并在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金属硬度测量非规则试件夹具的设计方案,申报了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并获得立项批准。学生根据学到的理论知识并结合tRiZ原理,确定了最终的技术路线,合理解决了测量精度与装置复杂性和制造成本的矛盾,效果良好。该夹具结构简单独特,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作品申报参加了第二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并获奖。

在第五学期开设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验课――车床结构剖析实验项目教学中,学生就车床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低年级学生进行创新制作时独立操作较难控制、不安全等问题,运用tRiZ抽取原理,提出了简化工业车床功能、结构,缩小体积,开发国产化微型车床的方案,并获得当学年的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立项批准。近几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采用课上启发提示,学生发现问题,初步分析问题,课下开放实验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且以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为载体,引导鼓励学生系统地利用tRiZ理论创新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已申请部级、省级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校级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十余项。

3.3将研究性教学模式“融入”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

为进一步推动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将基于tRiZ理论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融入”到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指导中,使研究性教学与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机械专业大一学生在参加校园清雪活动中利用tRiZ发明原理自制了手推式除雪车,并参加了2013年第二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近年来,我们以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为载体,深入开展基于tRiZ理论的研究性教学活动,我们给参赛的学生举办讲座和培训,从作品选题、制作和申报书撰写等多方面指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实践与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3年来,课题组教师共指导学生参加了9项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获大赛一等奖4项,最佳市场前景奖1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2项,教师连续两年被大赛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实践证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及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的十分有效。参加过学科竞赛取得成绩的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在就业和考研深造方面的机会要高于其他同学。

4.取得的成效及体会

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做了有益的实践和尝试。我们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结合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研究自觉性和创新趣味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将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运用到研究性教学和创新活动中,对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获得创新发明成果具有“催化剂”的作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课与实验课和创新课题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系统的知识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循序渐进,优势互补,创新了教学模式。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每个小组的学生数偏多,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参与的广度不足,难以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教师投入的精力不足等。

研究性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下一步,我们将在改进前期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巩固已取得的成果,继续扩大基于tRiZ理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逐步引入到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不断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466(18):25.

[2]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8,7(6):62.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篇8

2003年秋季,福鼎市全面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市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不断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尤其在教学方面,开展以农村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试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以基层调研为前提,正视问题,把握农村课改工作突破口。

福鼎是县级市,地处闽浙交界,人口总数是56万。目前小学在校生人数达52092人,其中38492人分布在偏远的农村乡镇小学,占到74%。本着“做中学”“做中改”“求实效”的基本思路,我市课改领导小组先后组织一批教研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学校展开全面调研。三年时间,我们先后走过50多所学校,其中有千人规模的中心校,也有9个教师百名学生的乡村完小,还有交通极端不便,办学条件低下的边远海岛小学。调研的内容与形式:听随堂课、现场对话与指导、教学质量检测与现状分析、校本教研情况分析与引领、农村课改现状调查与研究等。其中福鼎市进修学校教研员三年来随堂听课不下2000节。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后,我们着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农村课改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办学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滞后、课程资源单一、教师综合素质偏低,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层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师观念更新不够,新教材的课程标准把握不准,仍然存在以知识为本位“满堂灌”的现象,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仍然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重结论轻过程,课堂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发现问题更要正视问题,我们意识到理念的更新,教材的使用,都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显示其生命力,学生的发展只有通过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谈得上有实效的发展。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其核心是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尽管学校改革的外部环境有不少问题,但学校内部是有须改革和可改革的空间的,……而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学校内部,才可能对学生发展产生真实的影响,才可能进入到培养理想新人的实践之中。”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立足课堂,把对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变革的研究与探索作为开展农村课改工作的突破口,提高了课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片区教研为平台,研讨对话,加强课堂教与学的探索。

新课程改革三年,我市拟订完备的系列活动计划,围绕课堂教学,广泛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新课程优质课评选、送课下乡、听随堂课及协作片研讨活动。其中“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的协作片教学研讨活动已经制度化并经常化,而且深入人心,效果显著。首先,我们确定4所课改基地校(3所城区小学1所乡镇中心校),然后把其余18所中心小学划分成4个区域,分别与基地校捆绑。同一协作片区内的几所学校轮流做庄,每学期举行一次片区教研活动,开设多学科公开课,教研员和片区学校的教导主任及课改实验班老师同时参加观摩研讨。21场协作片活动,公开教学100多节,参加研讨教师达3000多人次。

每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都采取“上课听课——说课反思——研讨对话”的教研一条龙活动,紧扣“课堂教与学”的探索,谈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谈如何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谈师生怎样互动交往,平等对话;谈怎样面向全体同时又关注差异……这之中,有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更有校际横向交流时的同伴互助。很多老师由衷地说:“这样的协作片活动我们非常喜欢。听完课之后,我们围起来共同探讨,不仅能听到专家高屋建瓴的点评,我们自己也可以谈我们的困惑和看法。”还有的老师说:“通过这样的看课议课,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有很强的操作性。”

借助协作片研讨这一平台,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课堂教与学的变革进行研究和探索,很好地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新课程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生存状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点面结合,推进课堂教与学的探索。

“以科研促课改,以课题带课改”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怎样研究课堂教与学,怎样让日常的教学研究变得更加科学有序,并能不断深入?我市教师进修学校及时与中央教科所接轨,确立“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为研究课题,以一定的理论指导老师们的研究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课改深入进行。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搭建三个课改教研平台,促进课改实验教师深层次研究课堂教学。

第一研究平台

实验教师的实验平台在课堂,要求全体实验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课题实验教学与行动研究,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其一,备课。要求做到“三个主动”:主动研究发展性学习目标;主动研究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动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其二,上课。要求做到“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实验课要体现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新理念、新措施和新方法。

其三,反思。要求做到每课一反思,在反思中形成“十种意识”:自觉意识(自觉反思的行为与习惯);问题意识(能围绕自己的教学问题展开);研究意识(能理性思考,对教学问题认真研究);对照意识(能将自己的教学案例与他人案例对照反思);过程意识(能注重教学的前瞻性反思、教中的调控性反思、教后的批判性反思);对话意识(能主动与同伴对话、共同探讨);创新意识(能大胆尝试与探索、改革与创新);学习意识(能自觉坚持学习,提高反思能力);反思意识(能对改进后的教学实践再次反思,在不断反思中改进);完耕意识(能勤于笔耕,写好教后感或反思日记)。

第二展示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开展的实验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有:市级公开教学;市级优质课观摩与评选;向中央教科所专家做课题汇报课。

第三交流平台

借助交流平台开展的活动有:课题研讨会,;实验研究阶段总结及成果汇报会;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课件交流会。

在课题实验研究期间,我们共举行了38场次的市级课题教学研讨活动:三次市级大型课题公开教学研讨活动,实验教师做公开课100节,参加教学观摩研讨的教师达1000多人次;三届市课题教学录像课评选活动,从中选送8节优质录像课参加全国评选;三届市级课题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评课共95节,每次评选活动都融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综合素质测评为一体,从中选送徐象党、李红和江琦老师先后参加全国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优质课评选活动;21场次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公开教学100多节课,参加研讨的教师达3000多人次;市级课题培训6次;实验教师课题学期汇报会6次。

目前,课题已通过中央教科所结题认定,但研究还在继续。农村课堂教与学的探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构建了“自主探索发展学习”的教学理论体系,包括教学结构模式和实施策略。

“五环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问题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运用、拓展创新——学习回顾、评价体验——开拓时空、课外延伸。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学习的引入阶段。

借助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架起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与具体之间的桥梁。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学习的中心阶段。

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围绕探索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开放地去探索。在这其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学生探索,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猜测、验证、推理等学习活动获得感情经验,理解所学知识。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教师让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小组同学相互讨论、分析,与组际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促进达成共识,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结论。

在合作交流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同时要重视学生在互相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氛围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增强合作意识,发展交往能力。

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学习的发展阶段,是前面的中心探索的发展与提升。

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将探索学习活动中所学到、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综合运用于实践,在探索中解决简要的实际问题。这里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实践过程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拓展创新,组织发展性、开放性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学习回顾、评价体验: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学习回顾反思评价阶段。

学习回顾,是对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回顾。评价体验是让学生在回顾中、反思中、互动性评价中体验成功,促进共同发展。

拓展时空、课外延伸: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的一种冲破。

时间的拓展体现在课内与课外,空间的拓展体现在校内与校外,将自主探索时空向课外拓展,作课后延伸,不局限于课堂中的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在校外大课堂中进一步探索学习。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的教学策略:

⑴开发课程资源的策略。

策略之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立足点在“用好”、“用实”、“用活”、“用宽”、“用新”。

策略之二:充分开发利用本土素材性课程资源。如,本市畲族山村有畲族山村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海岛渔村有海岛渔村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大山村寨有大山村寨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都要很好加以开发和利用。这是农村孩子身边的课程资源,他们容易接受,用了它可以拉近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能很好的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习。

策略之三: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最主要的是开发利用农村当地教学媒体。如海边的学生可以用捡来的贝壳做学具,为他们可探索学习服务,既经济实效,又感到亲切。

⑵创设自主探索学习情境的策略。

创设学习情境要从“五处”入手,同时还要力求体现“六性”。

从联系生活实际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新旧知识内联系系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抛出挑战性内容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借助教学直观手段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不论从何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都要紧扣一个中心,那就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同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探索方向。

“六性”即:问题情境的现实性;问题情境的障碍性;问题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情境的活动性;问题情境的开放性;问题情境的互动性。

⑶启发诱导自主探索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给学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要以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教师要以富有感染力的启发性语言吸引与启迪学生;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参与水平;教师要以成功激励调动参与积极性。

其次,适时启发,适时指导。

什么时候启发,什么时候指导,教师要认真思考,体现必要性与适时性,做到恰到好处。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教师不仅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再次,关注差异,提供因人而异的指导。

⑷组织互动的策略。

首先,要组织好自主探索学习的学习小组;

其次,小组讨论的启动与调控;

再次,教师把自己视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的普遍一员,作为一个合作者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群体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成为学刻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以这种角色、这种氛围、这种关系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⑸促进发展的策略。

首先,为学生施展自我、发展学习搭建平台;

其次,组织好开放性、发展性练习活动;

再次,关注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曹裕添教授、纪晓村、阎桂芳两位特级教师为代表的中央教科所总课题组专家组,对我市中央教科所立项课题进行鉴定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该子课题的选择与确立有独到之处,显现出课题的特色与创新。”“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成果有创新性、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特别对农村地区更有推广价值。”

课题研究推动农村课堂教与学改革取得成效: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篇9

三年级:

1、学习目标。(1)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2)摆正自己在班级(或小组中)的位置,肩负起自己的责任。(3)掌握学习技能,克服自卑,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4)能集中精力,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2、人格目标。(1)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2)学会观察别人的优点,能接受别人的批评。(3)懂得宽容待人,与他人真诚沟通,并体谅他人。(4)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性情。

3、生活目标。(1)了解消费常识,学会合理消费,培养管理钱财的初步能力。(2)培养处理日常班务的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四年级:

1、学习目标。(1)增强学习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学会调整学习情绪,具有良好的进取心。(3)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懂得与他人交往应遵循的准则,尊重他人人格,友好的与亲人、老师和同学相互沟通和交往。(2)能向别人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焦虑,争取别人帮助(3)能谅解别人的不足,在老师与家长地指导下,学会指出他人不足的方法。

3、生活目标。(1)增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2)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3)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五六年级:

1、学习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习技能,灵活掌握学习方法。(2)能及时调整学习情绪,克服考试紧张心理。(3)能自觉集中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能在成绩面前,保持良好的进取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具有较强的自信心。(2)能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别人的不足。(3)能理解别人,真诚待人。

3、生活目标。(1)培养生活中的独立自主能力。(2)进一步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3)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和能力。

实施途径的工作目标:

1、使学生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达到优良水平。

2、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以及创新人格,具有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

3、研究探索编写更适合小学年龄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4、探究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方式方法。

5、深化家校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6、帮助个别学生克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7、探索“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的方式方法。

四、研究的内容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

1、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模式。

2、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

3、研究编写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二)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4、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创新、能创新,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

(三)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1、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使之以健康的心理对待人生。

2、帮助个别学生克服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3、做好个案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档案,规范管理。

4、出版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成果集。

(四)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的研究

1、提高现代家庭教育质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

2、针对问题家庭开展心理咨询。

3、探讨新形势下现代家庭教育模式。

4、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探讨理论培训的方式,推广家庭教育成果。

5、构件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

(五)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懂得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与承担的责任。

2、让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能接受别人的批评。

3、引导小干部自觉在同学们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4、学会遇事的处理方法。

(六)小学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

1、具有自尊、自信和较好的自控能力。

2、能愉快的胜任教学,与学生、家长、同事有良好的关系。

3、具有广泛兴趣、果断、机智,有领导才能,有幽默感。

4、坦白、公正、真诚、热情尊重学生,积极向上,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方法和类型

根据各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实验法2、调查法3、行动研究法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采取以下类型:

1、应用研究2、个案研究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各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2)组织课题开题会,广泛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组织各子课题组长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研究阶段(20013年1月——2014年12月)

(1)各子课题全面展开研究,完成阶段性研究目标,及时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2)各子课题完善研究档案,整理研究成果。

3、结题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1)各子课题进一步实验研究,并写出实验报告,总课题全面总结研究成果,完成总课题实验报告。

(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组织专家鉴定结题。

(3)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推广。

七、成果表现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

2、活动课教材及教师用书

3、校刊及研究论文集

4、个案研究典型案例集锦

八、课题研究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陈新能

副组长:谢绪友张晓毛叶仕红

成员:黄明芳刘芳管雪君王德良李桂华伍邵华

周进良

课题实验小组

组长:谢绪友

副组长:刘芳周进良

成员:朱莉陈雅琴张艳瞿利云徐晓云许小丽

研究性学习级创新成果篇10

为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使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知识的探索性、直观性和实践性。

学校的活动与研究性学习密切结合,体现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开放性和性。

学校与科研单位联合搞课题试验,不断深化研究性学习,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根据国家基础课程结构革新的精神,我校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学科课程教学教研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它既是一门暂新的课程,又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进行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索,为了使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和可持续地,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思想认识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提高干部教师的课程认识。研究性学习课是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的随意课,保证课时,每周三节,排在课表中,按时实施课程计划。

2、提高干部教师的职责认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学校先后两次派出领导干部到上海参加研究性学习培训班,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上海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经验。学校制定了研究性课程指导教师工作职责10条,要求教师认真执行工作职责条例,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指导能力。学校付给教师一定课时费。

3、提高学生的主体认识。师生必须明确在研究性学习的全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要的研究人员,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当放手叫学生去研究,真正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加强三级组织管理:校级领导小组负责对研究性学习宏观规划和全面领导;班级领导小组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对班级各课题组的组织和指导;课题组的组长负责组织本课题组同学的分工和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实施三全管理: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多是分散的、开放的、变化的,所以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学管理,既是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由统一管理到分散管理,由整体管理到局部管理,也是由教师管理为主到学生自己管理。

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各有各的价值,它们根本不可能相互替代。学科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反映。当前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为此我们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做法是:

1、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课堂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交替使用,教材中基本概念、基础(定理、法则、原理),教师必须给学生讲解清楚,有些教材,教师可以叫学生通过观察、试验、调查、讨论与交流等自主学习方式获得新知识。数学教师刘世烈老师,在所任的两个差班教学中,面对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的实际,调整教学方式,降低教学起点,通过五步教学,即读、议、讲、练、结,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与学:边读边议,鼓励学生提问题;讨论交流问题,教师精讲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争议的问题;讲议结合、讲练结合,一题多解;学生争议非常热烈,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做出小结。在实践中刘老师感悟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数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高一、四班同学,初升高的成绩是299.5分,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今年高考获得395分成绩,考入三本沈阳建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在语文学科作文课堂教学上,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写作情感,激发作文的兴趣,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前提。王瑞祥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中,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多种诱发兴趣的情境。通过参观访问、组织实物观察、展示图表图片、放映幻灯等方式,增加大量感性材料,诱发学生的情感变化,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写出有真情实感、富有创意的好文章。同学们会在生活中想题材,在指导中选题材,在联想中写题材。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校园文化节、科技节、中秋赏月、节日游园、学科知识竞赛、军训生活等活动都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为了使同学们写出有创意的文章,王老师适时介绍了主要文体的好文章。在《绿叶》校刊“创意写作”和“文学广场”专栏中发表了132篇文章,其中有16篇先后在《半岛晨报》、《作文报》等刊物上发表。今年五月份校刊编辑部收集整理了学生作文、习作共400多篇,从中精选了160多篇优秀习作,编辑出版了一本近20多万字的习作《一枝一叶总关情》,此书被中语会创新写作研讨会评为一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创新写作的热情,推动了我校创新写作实验开展的全局工作。我校在最近被“第二届全国创新写作教学观摩研讨会”评为“创新写作实验学校”的先进学校,并有四名教师的创新写作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两名,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杯大赛,我校学生荣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8名。

2、专项课题研究和学科内容相结合。结合地理教材内容,师生共同精选的专题是“大连的广场”。在此专题里研究了大连广场的类型和特点,同时也研究了大连广场的和发展的状况。解放前大连有6个广场;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又建设4个;1978年改革开放后,由于大连地区实力的增强,广场建设协同房地产开发迅速增建到60个广场。广场的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出来,不同场景照片是指导教师姜忠智参与同学们自己拍摄的,课题组长是高中一年级于治洲同学。此项研究成果荣获第十八届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大连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结合大连城市的特点,研究了大连港的区位优势,使更多的人了解大连港的地位,它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是全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大连港与世界六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业务,因此说大连港是一座综合性国际化的大港,以港通的化、国际化,说明大连是美丽的国际化城市。此项课题研究荣获第十八届大连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结合语文学科教材内容筛选了下列课题:“关于创新写作的探讨”、“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话题作文赏析”、“诗词曲的鉴赏”、“研究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广告语言的研究”、“关于古文译讲的探索”等内容。结合数学教材内容选取的课题有:“探索不等式证明的几种方法”、“研究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通过顺向逆向变形运用公式进行求值、化简和证明”、“诱导公式化简的研究”、“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研究”、“关于和差公式解题中技巧探讨”等诸多问题。结合生物教材内容精选的课题有:“谈饮食和肥胖的关系”、“睡眠和健康关系的研究”、“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校园的绿化美化设计与实施方案”;结合教材生物代谢的类型研究有:“灵芝草的生活条件和简易栽培方法探索”、“北冬虫夏草的生态和简易栽培的方法研究”。总之,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是选择研究课题的重要依据。当然还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现象筛选研究课题。

三、性和活动相结合

当前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课程的已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科技创新的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等内容。而科技活动又是研究性课程的重要内容,在科技活动中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性、主体性、灵活性、开放性和性。沙兴峰等三名同学,在刘晓雯老师的指导下,对“平抛实验架”进行了改革。原实验教师一点一点地描,得到的抛物线不精确,为此对这个实验进行多次的改进,终于获得成功。这是一台可以直接演示平抛物体运动,能直接获得平抛运动轨迹,而且能获得数值的教具,即直观又精确,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师生又做了“浓硫酸脱水新法实验”,浓硫酸的脱水性是用蔗糖与浓硫酸发生的化学反应,此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既污染环境又同学身体健康,通过新法吸收了二氧化硫,加强了环境保护,提高了同学们的环境质量。上述两项研究成果已荣获辽宁省第十八届青少年创新发明大赛一等奖。机网页课题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之下,积极主动探索。包斯科同学精心设计制作的“打造美观的个人网页”,达到了理想要求。胡继恒同学研制的“电脑绘画”精品画面的绘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上述两项作品均荣获大连市计算机作品大赛一等奖。航模小组同学研制的滑翔机和线操纵飞机模型的制作和飞行的表演训练,都是同学们亲自一刀一刀刻制而成的。通过飞机模型的制作和飞行的表演训练,手脑并用,积极探索,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使物理力学知识得到了实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展了知识范围。

四、校企联合搞试验深化研究性学习

为了深化研究性学习,建立定点的科学实验基地,提高科技活动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培养综合型人才,我校和国营大连秋丰食用菌开发中心联合进行药用真菌(灵芝草和蛹虫草)栽培技术的研究,正式挂牌,并确立该中心为我校的科学实验基地,组织师生进行科学试验研究。技术合作的共同目标:菌种的提纯和复壮,共同选育高产的菌种,通过控制生活条件综合因素和对照组的试验,探索出最佳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生活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简易培植和应用药用真菌,探出新路子。灵芝草的简易培养已经获得成功,双方研究的成果共享。这项研究活动已使一般的科技活动转化为正规的科研活动,不仅有教师的辅导,还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范指导。通过参观实践,同学们在看到药用菌大批量规范化程序性的生产的同时,也在积极思索设计简易栽培的技术方案,使栽培技术逐渐简化,使每个办公室和家庭都能进行培植,把神秘化的栽培变成群众化、简易化的技术。

我校研究型课已经开设了四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尚存在以下几个:

1、和家长对研究型课程认识不高,认为可有可无,与升学关系不大。怕影响学习,不准叫学生参加研究性活动。

2、有些教师对研究型课程重视不够,对边缘相关学科知识准备不充分,对课题研究指导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