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十篇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十篇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38:58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篇1

【关键词】“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74-02

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积极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广西教育厅已从2011年开始,进行“2+3”形式五年制高职(普通专科)试点。随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摆在各大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适合“2+3”形式五年制高职办学特点的课程体系。“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其培养目标是5年后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大专学历层次要求,这就决定了“2+3”形式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不能是简单的“中职+高职”,但是目前国家对五年制高职没有严格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在过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构建一个科学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质量,推广“2+3”形式五年制高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全国的中、高等院校中设置较多的专业,纵观目前国内的物流管理专业五年制职业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都是分中高职两个阶段进行设置,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教学内容都出现了大量的重叠。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高”得并不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中职,特别在某些专业实训课中存在中高职倒挂的现象。

广西教育厅《关于下达我区2011年“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招生计划的通知》规定:“对于完成2年中等职业教育后的学生,如果其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要求,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必须读完中职第三年才准予发中职毕业证。”这就意味着“2+3”形式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2年后将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留在中职学校继续完成中职课程学习。所以目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考虑中职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另一部分中职生的就业问题。

中职学校在“2”的阶段,如果片面强调以升学为主导,加大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则对于不升学学生就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又会使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弱化了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3”阶段的专业学习与技能掌握,从而影响“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二、“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构建以“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为基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一)灵活度高

考虑到五年制高职教学周期长,学生入学时社会对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不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职业能力的变化灵活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物流行业、岗位群不断变化需要的毕业生。

(二)创新性强

“2+3”形式五年制高职本身就是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2”和“3”的教学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校来完成,这不同于以前的“3+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果“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只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没有进行创新式的有机整合,就会出现公共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的问题。对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各阶段目标,即在中职“2”阶段,构建以“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够用、以初级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在高职的“3”阶段,构建“提升理论知识、以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双证融通

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将从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构建“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将职业标准中的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如将物流师(四级、三级)、仓储从业人员资质(仓储管理员、仓储经理)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分别融入中高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毕业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物流师职业资格所要求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证书,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步性。

(四)突出评价

“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经过一到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后,应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对应岗位的代表性、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性、课程内容选取的合理性及课堂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由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决定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调整,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非常必要。而用人单位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参与评价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策略

(一)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设计上应遵循“以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对于“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最后拿到的是高职毕业证书,这决定了他们在走出社会的时候应该具备高职生对应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在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其在中职阶段应具备的初级职业能力,而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体现理论知识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强化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以仓储配送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例,在中职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货物验收、在库管理以及出库等的初级职业能力,高职阶段则侧重培养储位优化、配送业务流程优化以及储存量控制等职业能力。

(二)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

在我国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一般分为分初、中、高三个递进的层次,在构建五年一贯制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时,可以借鉴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中的评价标准,将相应层次的职业资质要求与中、高职两阶段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相融合,中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定位于初级层次,高职的职业资质标准在中级或中级以上层次,形成五年一贯制,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分阶递进的考评体系。这可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通常会在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程的学习上出现困难,主要原因是缺少高中三年的文化教育。因此常有高职老师抱怨“中职学生太难教,怎么教都不会”。为了保证“2+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应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特别是作为学生今后进入高职学习需要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课程,应确保其必要的课时数,以实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目标,同时,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可尝试在“2”的最后阶段针对即将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开办“强化班”,专门进行高中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考核,缩小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的文化差距,以利于中职与高职的无缝衔接。

(四)建设“双师”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依托高职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各高职院校中职师资培训平台,构建一支以提高技能水平为导向,符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2013年9月,第一届“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结束了在中职学校“2”的学习,开始了在高职学院“3”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课程体系衔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参与“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试点的院校和老师,特别是参与一线教学的老师要对课程衔接的效果进行及时分析和总结,为“2+3”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保证“2+3”五年制高职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宁,于天贵,司毅.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2]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顾弛斌,肖洪博,董文银.论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2012JGa340)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篇2

abstract:onthebasisofstandardizingassessmentandimprovingthelevelofscientificmanagementofcolleges,thecollegeexplorestheconstructionandpracticalresearchoftheevaluationsystemfor"fiveinone"jobmanagementtargetresponsibilitysystem.thispaperdescribesthetheoreticalbasis,practicalresearch,promotingeffect,thinkingandexplorationoftheconstructionofthisevaluationsystem,whichcanbeconsideredasthereferencefortheconstructionofevaluationsysteminasimilarvocationalcollege.

关键词:考核;高职院校;科学管理

Keywords:assessment;vocationalcolleges;scientific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50-02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高等职业院校院校的发展也将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内一个重点研究内容。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释放办学活力,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者的一个关注点。依据目标考核、绩效考核等理论,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构建“五位一体”岗位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入手,通过规范考核、科学管理,推动了学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探索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岗位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的理论依据

依据目标考核、绩效考核理论,构建高职高专院校科学、合理的全方位考核体系有利于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和水平。

1.1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是由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根据目标设置理论提出的目标激励方案。目标管理强调组织群体共同参与指定具体的可行的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具体实施步骤包括:确立组织的整体目标责任;清楚分工合理制定各部门员工的目标;目标实施的准备工作;制定衡量目标的标准。对于学校部门、个人的考核,基础和关键是对部门、个人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能力评价。所以,构建岗位管理目标责任制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结合学校工作目标和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个人的工作目标、任务,从而在考核工作中能准确的检验工作完成情况,用量化的指标衡量工作完成能力。

1.2激励理论包含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动机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等的内容型激励和包含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任何一项考核,结果都应该是起到激励作用,考核结果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更要结合个人发展等深层次需求,所以,学校考核结果按比例直接计入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各项评比,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1.3绩效评价理论绩效评价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指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过程,它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是组织决定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的重要依据,更是人事选拔效度研究中的效标。在岗位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充分利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四种管理职能,结果采用绩效评价方式。

2构建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的探索

高职院校和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相比,一般规模较小,但是机构设置、专业设置等方面还有一些共同特点,所以,构建考核体系过程中,既要借鉴大学教师考核等方面的经验,还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更关键是要紧紧把握考核必须围绕提高学校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谓“五位一体”考核体系,是指通过分析部门、个人岗位特点,制定包含五个考核指标的分系列考核办法,通过五个方面的评价,全面衡量部门、个人工作实际效果,达到量化考核的目标要求。比如,教学部门考核,考核指标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工作、就业工作、思想政治及其他工作;非教学部门考核指标为思想政治工作、机关管理工作、重要职能工作、年度重点工作、安全稳定工作。“五位一体”岗位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构建中,充分体现了:

2.1考核范围的全员性“不患寡而患不均”经常用于军事方面,同时也适合于管理工作,在考核方面,可以理解为必须保证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所以,我校考核范围设定为全员考核。部门包括教学系部、行政处室、教辅机构,个人则是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实验人员及辅导员(仅不包含校级领导)。

2.2考核指标的全面性考核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是考核指标的设立,这直接关系考核的导向和结果。在三年的探索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完善,各部门、个人考核指标设立重点逐渐明确,并强化可操作性。比如教学部门考核突出教学工作重要性,将教学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效果、获奖和特色创新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而将科研工作、学生工作、就业工作、思想政治和其他工作指标所占分值下调,从而提高系部抓好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教师考核则侧重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科研工作等内容。

2.3考核过程的公开性学校合理考核督办领导小组,设置独立设置的考核督办办公室,配备专门人员,考核过程实行公开,单项考核责任部门严格按照指标要求落实日常考核、年终考核,并及时公开考核结果。年底考核,民主测评以服务对象测评为主,并且利用读卡机等设施保证测评统计过程的公开化、公平性。

2.4考核结果的透明性无论是日常考核结果,还是年终考核结果,都实行公示制度。考核结果中的加分项目、扣分项目都实行单独公示,接受全体教职工监督,对于提出的异议必须公开给予答复,保证其透明性。考核结果用于干部选拔、职称晋升等工作时,均进行事前公示,明确分数和计算方法。

3以“五位一体”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为依托,全面提高学校科学管理水平

3.1“五位一体”考核体系的构建有效推动了学校科学管理“五位一体”考核体系的构建过程也是理顺管理的过程,根据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校深入研究管理层面体制不顺畅的环节。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学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进行了重新编制,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后组织实施。各部门都以提高管理效益和水平作为着眼点,日常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各部门间协调联动进一步加强。在各部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三年,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均取得丰硕成果,并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河北省文明单位、河北省“五五普法”先进单位等40余项国家、省、市荣誉。

3.2“五位一体”考核体系的构建有效推动了工作机制创新通过构建“五位一体”考核体系,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和各二级机构的责权利关系,以重心下移为目标,加大一线倾斜力度。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都得到加强,教学系部在工作机制上也力求不断创新。学校根据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学校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同时按照科学合理、节约人力、提高效率的原则,开展定编定岗工作,核定各部门编制人员,提高学校科学管理水平。

3.3“五位一体”考核体系的构建有效调动了工作积极性高职高专院校教职工的教学工作是工作的重点,教师在对教学工作熟悉后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各职能部门职员因为长期从事单一性工作,工作流程和内容相对熟悉,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五位一体”考核体系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发挥激励作用和正面引导作用,除对本职工作目标进行严格要求,对科研成果、论文、荣誉等体现为加分项目,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教职工在完成本职教学工作或其它工作的同时,加大科研工作、争先创优等方面的工作,全体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学校科研立项、、社会培训和服务等工作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4思考和探索

4.1要进一步加强对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理论基础的研究。科学研究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要更加深入的学习理论基础,提炼符合实践探索的着眼点,不断丰富考核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4.2要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点的研究。考核的目的是推动工作,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考核程序和方法等问题上必须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点,紧紧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这条主线,确保考核真实作用的发挥。

4.3要进一步加强考核督办工作人员配备、专业培训等工作。考核体系构建后,要确保实现预期目标,必须高度重视考核督办人员的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在考核中必须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避免出现“因人而异”、“”等现象的发生。

4.4要进一步加强考核结果使用公平性的探讨。在考核结果直接与晋升职称、提拔任用、评优评先等工作挂钩的机制下,如何确保考核的不同序列人员之间的公平性,使考核结果的使用体现公平性,从而真正实现调动工作积极性,开创学校各项工作新局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石冉.着力培育高职外语复合型人才为怀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篇3

第一,学习能力不同。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曾说过学习能力或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在学习时间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不仅在学业上较为领先,今后步入社会也通常是社会精英和佼佼者。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五年制学制下的学生是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进行专业的学习,相比较三年制的学生而言年龄较小,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没有三年制学生明确。同时有部分学生年纪小,无法适应群体生活,更不能很好地兼顾专业的学习。而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稍大,且经历了高中的学习生活,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会更加清晰,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较高。

第二,心理认知能力不同。三年制学生大多都已经过高中的学习和高考的经历,且已经成年,本身自控能力较强,五年制学制下的学生大多数初中毕业就进入高职专业的学习,且许多未成年,心理认知能力还不成熟,加之骤然从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能在短期内适应,因此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比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要成熟。

二、两种学制下教学方法的异同分析

第一,两种学制下的人才培养方式和目标分析。由于学制较短和学生自身特点较成熟的原因,三年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侧重将专业学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重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以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的财会工作。与三年制高职院校相比,由于学制多出两年,因而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广度和深度,学习的内容也相对更加广泛,而第四年和第五年的学习中则注重对于专业能力的深化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安排相关企业实习,因而五年制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第二,两种学制下专业体系设置分析。五年制高职院校学制长,学生心智单纯,接受新事物较快,动手能力强,因此大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学习时,还会安排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三年制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则更加侧重实用性和应用性,同时补充相关校外企业实践实习,以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投入工作。

三、两种学制下财务管理专业高职教育比较研究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五年制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校时间长,因此,学科设置上先主要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基础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财务管理专业的素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也逐渐做到能够与校外企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上也逐渐安排《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建筑企业会计》等分行业会计学习课程,以使学生尽可能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拓宽他们的就业面,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入学年龄大多在15岁到17岁左右,由于年龄尚小因此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认识程度不够高。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切不可盲目贪多贪快,要注重学习的效果,要成为高端财会人员首先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第二,专业实习方面。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专业实习方面,三年制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比五年制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的效果更加理想,一方面是因为三年制学生普遍年纪较大,而且经历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和高考的检验,综合素质较高,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了一定的把握和认识,因而在实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三年制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制较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学习的最优效果是教师和学校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篇4

职业技术教育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熟悉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征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摘要:“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探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探究迎来了生气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摘要:“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探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新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有关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新问题和重大实际新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办法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探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探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探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有关重建中心教育科学探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心教育科学探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探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探究室及成人教育探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探究机构,至1986年,中心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探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探究所”,1993年,原中心教科所职教探究室并入职教中心探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探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探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探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探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探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探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探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探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探究,有探究组织和专兼职探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和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探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探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心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探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探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心级和省市级职教探究机构(所、室)81个,中心级和省级专职探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探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探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探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和练习制度的探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探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摘要:

(1)介绍外国职教,探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新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探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目前状况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探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探究》、《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碰到许多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探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探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探究以应用为主,它和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探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探究使职教探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探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探究成果为探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心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新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探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探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布置看,理论探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探究25项,占19.4%,应用探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探究9项,占7%。职教探究立项11项,理论探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探究》、《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探究》、《职业指导探究和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探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探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探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摘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探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探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和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探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索和解决改革中碰到的重大新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征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和,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探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探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新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新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探究人员关心的新问题,教育结构新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新问题.该新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新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新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探究报告中对师资新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办法建议。和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新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探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有关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有关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办法,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新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和探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熟悉到滑坡新问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向,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把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和农业部联合发文《有关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办法。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探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新问题需要探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和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新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探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和职业教育教学的探究,他们和专职探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探究队伍.使职教探究和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探究。这是职教探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探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探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探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摘要: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探究手段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探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探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和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探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探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探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探究。其成果探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和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和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探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和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和、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和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探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探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探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探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探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新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探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需要探究解决,大量的新问题是实际新问题,职教探究更多的是应用探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探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和,许多重大现实新问题得到了及时的探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新问题摘要:

(1)职教立法的探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新问题探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探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探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论》、《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新问题的探索》、《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探究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和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探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探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有关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探究》,探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探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探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征,即和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探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熟悉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和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探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新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熟悉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新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探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探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探究》,高等职业教育探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探究,探究成果有探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3、探究手段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和网络是职教探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探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和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探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摘要: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探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和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和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摘要:《职教探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摘要:《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探究》。由职教中心所和地方的一些探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探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探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探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摘要: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向,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新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探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探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探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探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和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和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和国际众多职教专家和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和国际职教界的交流和合作,“职教中心探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和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探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和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和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和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功能.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足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探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探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探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探究的探究,为此,由职教司和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探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探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探究(学科建设)和应用探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探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智力开发探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探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和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探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探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和专业设置;职业资格和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和劳动力市场;职教和普教的衔接和沟通;等等。探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探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探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探究工作和探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探究的经费投入,扩大探究队伍,提高探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探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摘要: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和管理的探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探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战略;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江勇(1956-),男,福建建阳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研究员。(福建?永安?366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11-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明确了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政策支持。

由于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投入,高职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从2004年底的872所上升到了2011年的1246所,增长了42.9%。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壮大和高考生源数量的逐渐下降,高职院校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自身发展战略研究,探索遵循市场规律的办学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

战略管理理论的提出至今不过五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其文献资料浩如烟海、百家争鸣,各种观点交叉纵横、经纬难分。[2]从20世纪60年代的战略规划理论、70年代的环境适应理论、80年代的产业组织理论,直至90年代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方兴未艾。

核心竞争力是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其标志性文献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3]

可以说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本质是:企业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够更显著地实现顾客看重价值需要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动态能力。核心竞争力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技术能力或管理能力或者二者的有机组合。[4]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战略研究评述

我国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总体认识还比较模糊。虽然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探讨才刚刚起步,但是已经形成了包括能力观、资源观、知识观、文化观、品牌观为核心的的五种定义。对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也形成了五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三层次观、四要素观、五要素观、六力构成观、八要素观。

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有多种定义和观点是一种必然现象,这些定义从内容上分析,基本上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普通本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简单嫁接,同时对其构成甚至认为有七八种之多,可见对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认识还很浅显。学者在追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本质时力图囊括所有要素,但之所以为核心竞争力就不是一个群的概念,必然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到80年代初,高职教育大起大落,模式不一;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征为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本科压缩型的培养模式;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末至今,国家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支持,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逐步确立。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侯长林(2010)提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品德培养力、知识培养力和技能培养力构成的人才培养力。[5]但必须认识到这种人才培养力是由人才培养方案规制的。高职院校通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中职教育不同的培养模式,综合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专业设置与建设、校园文化等特色。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体现。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直接的结果就是形成高就业率。高就业率就会对学生形成吸引力,从而实现高报考率和报到率。所以发现人才培养方案是连接高职院校供给(潜在学生)和需求(用人单位)的桥梁,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是打造高职院校品牌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是制订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分析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一定拓展空间的适用性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且高技能培养应当是动态的——技能培养的内容和要求应适应行业技术的发展迅速。

高职院校应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来反映和实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技术要求,设计、培养高职生。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不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而是要求其专业教学团队解析出学科理论知识与工作能力、高新技术之间的勾稽关系,建立理论知识、工作能力、高新技术间的接口,通过理论、实践课程建设打通理论知识与高新技术间的壁垒,形成管用、够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近年来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但仍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应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必须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学制时间的要求;二是必须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限制;三是必须适应用人单位对学生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四是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力;五是必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岗位提升奠定基础。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社会需求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综合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达到413万,2007年预计达到495万人!然而,据统计,按照历年的就业率,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75.6万人,2005年达到98.2万人,2006年达到123.9万,2007年将达到148.5万!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平均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无良好的职业管理意识,不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管理自身大学生涯,正是造成现今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一项针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尽早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现状及理论

1.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专家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e.H.施恩教授。1978年他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他在书中首次提出职业锚的要领而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经典著作。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尤他州立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布鲁克林.德尔1986年出版的《管理新职业者―当代工作者的多种职业生涯成功向导》论述t职业生涯的多样化,将职业生涯定位分为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职业者的特点及其管理进行了研究。

2.法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让.m.普雷地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人力资源》和1995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两书中都发表了同样的论述:企业中的职业生涯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工作职位,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企业结构中一个员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职位连续。这种对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的定义在1995年出版的里昂高等商业学校教授F.丹尼所著《干部管理》一书中被称为传统定义而受到批判:职业生涯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它的客观含义,还应包括个人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开辟了实现可以令一些员工满意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道路。他们要面临各种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职业尝试,其职业生涯与他们和客户关系的发展而非和他们的新职业紧密相关。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管理在法国得到重视和积极研究,其定义和内涵的不断更新,向侧重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转化。

3.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及管理理论

在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基本还属于引进、介绍阶段。台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黄英忠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中论述了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张添洲著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的开创之举。

我国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以厦门大学廖泉文教授的“三三三”理论为代表,“三三三”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三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而每一个子阶段又可分为三种情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按照她的观点,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属于输入阶段的关键部分,是输入信息、知识、经验、技能为从业做重要准备的;认识环境和社会,锻造自己的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浙江省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趋势

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人才市场大盘较为稳定,人才供需良好。从省人才交流中心2006年度人才交流统计数据来看,共有2.8万家(次)单位招聘信息,累计各类专业岗位70余万个,有近300万人次求职,供求比例为4.2:1。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为:大专学历的占41.0%;本科学历的占22.3%;高中、职高、技校的占14.1%。

2007年浙江地区五大热门行业人才需求强劲。据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根据浙江省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布局的总体需求,将有五大行业成热门:计算机行业、金融投资行业、信息管理咨询行业、新型能源行业、高科农牧行业。

根据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报告,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就业歧视现象不断变化出新形式,但总体有所减少。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顶替工作经验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训练应该引起更多高校的注意。

同时,专业加外语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也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学好专业同时,加强另外一个关联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毕业生.特别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在专业之外,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管理人才,真正具备管理者的职业素质。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按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大学四年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也即是尽量吸收各种知识,信息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的时期。

从大学校园的一名学生到作为独立的成年个体加入社会之中,这一人生巨大的变化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埃里克森将这一变化称之为“危机”,即发生必要变化的时间。他认为成年期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危机的处理结果。在大学阶段职业选择在学校经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大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应付未来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实际上就取决于大学生如何理性的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如何去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对个人的发展计划并不明确,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准确定位。

我们从职业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出发,建立一个基于职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把大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个体职业分析、职业认识培养、确立阶段职业目标和职业实践,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备内容。

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我们知道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需求中,以职业素质为最重要,职业素质包括熟练的读、说、写能力,应用型计算机、外语能力、敬业素质、团队精神等。因为管理类工作是实践性十分强的职业,在笔者的一次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需求调查中,47家企业要求工作经验的占了38家,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人力资源专员平均要求2.1年,人力资源副主管平均3.2年,人力资源主管平均4年。而不做工作经验要求的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把职业素质培养做大学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的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然要求。

1.个体职业分析

从高中选专业是已经初步进行了个体职业分析,但是这还显粗略。进大学后,可以基于学校或社会的专业测评或咨询机构和人员,对自己进行更为专业的个体职业分析,掌握自身的各种信息,了解自己的特质并重点发展,为接下来培养自己核心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2.职业认识培养

在充分掌握自身信息的基础,也已调整好自己的专业及方向后,可以就目前的专业或方向进行了解,收集相关知识,咨询相关人士,形成对自己将来职业的一个完整直观的认识体系,开始有目的的重点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3.确立阶段职业目标

在了解自己将来职业信息的基础上,有了职业方向就可以确定职业目标了。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需要进行目标划分阶段,先进行自己个人的职业Swot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首先确立短期职业目标(即大学毕业时要达到的目标)。

4.职业实践或深造

确立职业目标后,就要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职业素质,按照工作的胜任力模型,有目的参加相关培训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以顺利进入社会,融入职业环境。或者感觉知识储备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则可以选择深造。

当然,职业实践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期的事情。大学整个期间都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实践,这即是职业素质培养,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始终。

五、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处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各种知识信息输入阶段。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作为职业生涯关键阶段的大学四年,有目的地合理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园和社会的资源,为自己的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才能真正的实现职业目标,迈向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4页

[2]杨河清:《职业是生涯规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163-164页

[3]汪长江:2007浙江人才市场五大行业成热门,浙江日报-浙江在线,2007年02月07日

[4](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杰勒德・a.卡拉南,维罗妮卡・a.戈德谢克:《职业生涯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篇7

第一条本任职条件适用于本省各类高等学校在职在岗的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具体范围包括: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院(系、部)团总支(支部)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部)党总支(支部)副书记,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院(系、部)党总支(支部)书记,学校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生工作部、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曾连续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五年以上),以及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级领导。

二、思想政治条件与职业道德要求

第二条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岗。能全面、熟练地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工作任务。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学风端正,治学严谨。

第三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晋升教师职务: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纪律,或者工作严重失职造成重大责任事故或经济损失,受到党内严重警告以上或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未满一年者;

2.违反工作纪律,有违师德规范,造成恶劣影响者;

3.无故不接受工作任务,不履行岗位职责,年度考核不合格者;

4.违背学术规范,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搞不正之风干扰评聘工作者。

三、学历、资历条件与任职能力要求

第四条学历、资历条件

1.考核确定职务条件

获硕士学位、研究生班毕业、获第二学士学位,或获学士学位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年以上者,经考核合格,可确定助教职务。获博士学位,或获硕士学位后在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年以上,累计工作满三年者,经考核合格,可确定讲师职务。

2.晋升职务条件

晋升讲师职务,一般要求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年限累计两年以上。没有学士学位的应担任助教职务五年以上;获学士学位的应担任助教职务四年以上;获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的应担任助教职务三年以上;获硕士学位的应担任助教职务二年以上。晋升副教授职务,一般要求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连续五年以上。没有硕士学位的应担任讲师职务六年以上;获硕士学位的应担任讲师职务五年以上;获博士学位的应担任讲师职务二年以上。晋升教授职务,一般要求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连续五年以上,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者,从事学生工作年限累计三年以上,具备其他专业博士学位者,从事学生工作年限累计五年以上。没有博士学位的应担任副教授职务七年以上(其中获硕士学位五年以上并任副教授职务五年以上的业务骨干教师,可按正常条件晋升);获博士学位的应担任副教授职务五年以上。

第五条任职能力要求

1.进修培训要求

任现职以来根据所从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完成国家和省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规定的培训任务和其它继续教育任务,达到规定的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教学与研究水平和综合工作能力。新任辅导员应参加由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学校辅导员上岗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2.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晋升讲师职务,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具有本学科较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综合管理能力,具体从事学校某一方面或一个年级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能针对新时期学生思想工作的新特点和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并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得到领导和学生的好评。晋升副教授职务,具有系统而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有较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大学生中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具有较强的剖析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具体负责学校某一方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全面负责一个院(系、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完成具有全局意义的报告、总结、规章制度等。能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拓创新,并取得较大的成效,其经验在省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晋升教授职务,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比较渊博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和发展趋势,并对其中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遵循教育规律,依法治教,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善于在工作中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开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所分管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独具特色,对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改革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3.外语、计算机要求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相应级别的合格证书或符合免试条件.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合格证书或符合免试条件。

四、业务条件

第六条晋升讲师职务业务条件

(一)教育教学工作

讲授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或卓有成效地指导过两次以上学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或心理咨询,或上党课,或面向学生开展形势政策专题讲座等。根据需要,组织和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活动。

(二)学术水平与业绩成果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社会上主要观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工作实绩要求

具有一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申报者当年学生测评满意率85%以上。

第七条晋升副教授职务业务条件

(一)教育教学工作

任现职以来,独立、系统讲授过一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学效果好。或者结合新时期学生的思想特点,定期组织面向学生的专题讲座,上党课,开展心理咨询,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学术水平与业绩成果

1.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针对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知识,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新观点和新的工作方法。其研究成果对高等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任现职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对实际工作有积极指导作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简称研究论文,下同)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主要成员(排名前2位)获得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含省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部门,下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科研奖励。

(2)公开出版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论著、译著或教材(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4万字),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3)作为主要参加者(前2名)承担省、部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学、科研课题,并通过成果鉴定,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4)作为主要撰稿者(前2名)起草的工作经验材料(在本人所主持的工作领域)在省级以上相关会议上进行过交流,或者撰写的调研报告为省级以上领导机关提供了参考决策。

(三)工作实绩要求

具有较丰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申报者当年学生测评满意率80%以上。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荣誉称号1次以上。

(2)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市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荣誉称号2次以上。

(3)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校级荣誉称号3次以上(荣誉称号的认定以证书签章是否为校级行政或者党委的签章为准)。

第八条晋升教授职务业务条件

(一)教育教学工作

1.独立、系统地担任过一门以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职教师规定工作量的四分之一。教学态度认真严谨、经验丰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

2.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指导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并积极组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运用现代最新知识和政治理论,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是学校公认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带头人。

(二)学术水平与业绩成果

1.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并具有指导和组织课题研究的能力。运用政治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针对新时期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新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规律性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积极提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经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其工作实绩与研究成果对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任现职以来,在省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核心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4篇以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高水平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正式出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术著作(本人为第一作者或主编,并撰写8万字以上),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2)承担并完成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1项,本人为主要设计者、组织者。

(3)作为主持者获得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科研奖励1次以上。

(三)工作实绩要求

具有丰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申报者当年学生测评满意率80%以上。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荣誉称号2次以上。

(2)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市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荣誉称号3次以上。

(3)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校级荣誉称号4次以上(荣誉称号的认定以证书签章是否为校级行政或者党委的签章为准)。

五、附则

第九条本条件中所称以上、以下,包括本数。

第十条本条件中所要求的论文为公开发表在有“Cn”、“iSSn”刊号上的学术论文;论著、译著或教材为有“iSBn”书号的正式出版物。在学术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及论文集上收集的论文均不计入规定的数量,只供参考。

第十一条教学、科研奖励等级及名次;项目、课题成果鉴定水平均以获奖证书和鉴定报告为准。教学和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研究成果和获奖,均视同于相应的科研论文、研究成果及获奖。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对策

兼职教师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他们具有明显的职业人才优势和实践教学优势。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作兼职教师,社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提供方便。强调和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彰显特色专业优势、创建品牌专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五年制高职兼职教师的界定

关于兼职教师的概念,国内外至今没有统一的权威界定。相关学者(或单位)对其进行界定,多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出发,因而所涵盖的对象并不相同。总结起来,关于兼职教师,有以下一些代表性指称:有的是指行政兼职(指校内行政人员兼课),有的是指外聘教师(指从校外聘请的教师),有的是指企业依据校企合作协议在学校派驻的培训师,还有的指学校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而定期派驻企业(行业)的教师等等。

结合五年制高职兼职教师队伍的现状,这里所称兼职教师,统一界定为:五年制高职院校基于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履行聘请手续引进的非编制内教学人员,主要是指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从相关企业(行业)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为满足文化理论教学需要而从外校引进的教师。

五年制高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五年制高职院校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从企业(行业)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目的在于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高职教育的教材要突出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建设也要不断创新等等,所有这些都必须要有兼职教师的介入,单靠校内教师不可能完成。兼职教师对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现实是,相关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兼职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明显且共性较少。总体看,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兼职教师比例偏低,聘请手续混乱五年制高职教育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兼职教师的比例应根据实践教学的课时需要来定,一般应占学校教师总比例的50%~60%。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兼职教师能达到该比例的院校如凤毛麟角。多数院校兼职教师的存在是基于文化理论课的需要,单纯因实践教学原因聘请的兼职教师屈指可数。如在某院校某专业的44门课程中,有7门文化公共课本校没有师资承担,需要兼职教师完成;7门实践课的教学任务,仅从校外聘请4位兼职教师,其中的3门实践课实际上分给了校内教师承担;即该专业共有11位兼职教师,如果按总教师44人计算,兼职教师比例仅占25%,若仅以从事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数为基础计算,其比例仅占9%,远低于50%~60%的理想比例。此外,相关院校对兼职教师的聘请手续混乱,具有随意性。从法律角度看,兼职教师应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就该问题我们对某省司法警官学校的62位兼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32人回答“没有签订”,30人回答“已签订”。数据充分表明,相关院校的兼职教师招聘很不规范,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无章可循。当然,这与国家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因为尽管《教师法》明确指出“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骤、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兼职教师的聘任实施办法出台。

兼职教师收入偏低,积极性不高兼职收入是兼职教师存在的基础。通过对三所院校40位兼职教师的兼职收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4人认为兼职收入相比实际工资较低,仅6人认为比实际工资略高。而且不同院校之间又有所差别,兼职收入不平衡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很多院校自身的经费不足,在编教师的待遇还很不到位,更没有能力聘请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不可能无偿服务,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成正比。除了兼职收入偏低外,影响兼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学校给兼职教师提供的工作环境不理想,学生素质达不到兼职教师的期望,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欠佳、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等。此外,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一部分兼职教师反映自己的兼职行为不被原单位支持,还有一部分明确表示不愿意长期担任兼职教师。这两种情况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0%,这些因素同样影响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多数兼职教师没有从事实践教学按照五年一贯制的教育模式,兼职教师应基于实践教学需要而产生,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然而,目前许多院校的兼职教师没有从事实践教学。在接受调查的上述40位兼职教师中,仅4人从事实践教学,其余36人则从事文化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等)和专业课理论教学。兼职教师只有来源于企业(行业),才能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校企合作不能流于形式。在调查兼职教师是否根据校企合作需要引进时,我们又增加了某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的10位兼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在这共50位兼职教师中,36人并不是因校企合作需要而来的,尽管有14位兼职教师回答是依据校企合作的需要引进,但事实上只有一人来自企业,其余13人均不符合校企合作的相关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五年制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兼职教师应来源于企业(行业),显然许多院校没有做到这一点。

兼职教师的培训发展受到限制兼职教师应该全面发展,他们应该具备综合创新能力,这都离不开相应的培训。高职院校应通过培训,让兼职教师在培训的同时从社会上搜集有关行业发展态势和职业变化信息,为本校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提供实时的、丰富的教学素材,以提高自己的办学实力和声誉。我们针对兼职教师的培训现状进行了相应调查。首先,兼职教师将实践项目转化为课堂内容,把握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相关院校进行教学规范性培训,但在调查的几所高职院校均没有找到相关规范兼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文件或相关资料。其次,兼职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容经常更新,相关院校应对兼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在前面40位被调查对象中,有32人回答没有定期培训的机会。此外,兼职教师应该参与学校科研及相关教材的开发,并享受相应待遇,这也是促进兼职教师健康发展的因素。对是否参加学校科研活动,以上40位兼职教师中,6人回答从不参加,26人回答很少参加,仅8人回答经常参加。问题很明显,当前兼职教师队伍的发展受到限制,相关院校必须给予重视。

原因分析

针对五年制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原因,积极采取科学对策。通过相关调研发现,五年制高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相关院校师资不足,仅视兼职教师为替代品五年制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不仅比例偏低,而且在兼职教师队伍中,从事文化理论课教学的远远多于从事实践教学的。相关院校因师资不足,兼职教师已经成为专职教师的替代品。原因在于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是直接从中等职业学校过渡或整合而成的,并且成立时间很短,尚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师资配备尚不符合高职办学基本要求,最基本的文化理论课师资都没有达标,只好聘请兼职教师来弥补,至于学校对实践教学兼职教师的需求则相对被忽视。所以,如果高职院校师资配备的根本问题不解决,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将是纸上谈兵。相关院校开展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首先从根源上解决基本的师资问题,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要由校内专职教师完成,在此基础上聘请的兼职教师才能主要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即兼职教师的存在应本于实践教学的性质,是为了满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相关院校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流于形式事实上,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一直处于“真空地带”,现实中发生的一些纠纷很难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相关院校基于政策压力和现实原因,无力解决该问题。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反映兼职教师存在责任心不强、缺乏工作积极性、课堂秩序不好等问题,甚至一些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公开抱怨,学校相关部门对此也没有具体处理办法。事实上,将学校作为兼职教师的主管部门是可行的,因为兼职教学主要通过学校配合完成。所以,学校应成立专门部门对兼职教师进行管理,在基本的跟踪档案、教学运行、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学校要从基本的聘用手续做起,与兼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签订聘用合同时应遵循双方平等、双向选择的原则,并在聘任合同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聘任期限、解聘的条件以及违约的处理等。聘任的期限应考虑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由于教学见效的周期较长,兼职教师的聘任应以3~5年为一任期较好,这样对兼职教师兼职效果的衡量将更加科学和准确。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工学结合不到位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然而,多数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存在“瓶颈”。我们针对该问题访谈了部分院校和专业的负责人,结果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良好的仅是那些有热门专业(如卫生医药类、建筑类、汽车维修类)的院校;多数院校(如财经类、计算机类、管理类等)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很大难度,几乎没有企业(行业)愿意与这些院校合作,实践教学部分最终还是依靠校内教师来完成,兼职教师在这些学校很少。诚然,这已经违背了五年制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要求。一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能很好落实,在教学中缺少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将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实现校企(行业)合作、工学结合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关院校要依托企业(行业)资源优势,借助自身的专业特色,针对学生将来可能就业的职业领域选择合作企业,要争取与知名度高、信誉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行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长期合作平台。在此基础上,解决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实践教学特色问题指日可待。

缺乏必要保障措施和具体的师资建设规划高职院校人才工作机制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采取切实保障措施,明确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兼职教师的基本保障是经济待遇。解决不好待遇问题,就失去了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对以上40名兼职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33人认为兼职工作没有保障,有部分兼职教师反映学校没有提供基本的办公条件,社会保障方面也无从谈起。同样是教育学生,如果教师的待遇不同、缺乏同等的保障措施,教学效果必然会大相径庭。但多数院校除了规定课时费用外,没有规定其他待遇,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促进必要保障措施出台。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篇9

1、注重法制教育队伍建设。我社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分管安全工作的副主任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由主任负责普法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完善和严格执行了学法、用法制度,严格落实了“六五”普法规划。对“六五”普法进行明确分工,并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社工作摆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

2、明确目标,加强管理。我社认真制定了“六五”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强化管理,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我社“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将法制教育工作纳入机关年度工作目标,并按时向上级普法部门报送普法工作总结,我社的法制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1、征订教材,合理安排,强化学习。在加强“六五”普法工作的领导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为了满足职工的法律学习需求,我社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先后为职工购买了部分普法书籍,方便了职工的法律学习,充实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内容。我社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法律学习,学习别突出了法制理论和专业法规的学习。一方面利用机关例会、党支部会议,集中选学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鼓励职工以自学为主,做好法律学习笔记。

2、加强“六五”普法宣传员的普法业务理论水平。我社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等形式,围绕学习《义务教育法》、《职工法》等法律方面,集体集中学习讨论,职工的普法业务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同时还充分利用我社网络资源,组织职工观看法律专题片通过各项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提高了职工们的法律理论水平。

3、认真进行我社党风廉政建设。我社党支部根据上级党委的总体部署,认真进行了我社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了民主评议我社工作,开展了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工作。首先组织党员职工学习贯彻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党纪条规。要求党员职工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成为广大职工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的表率。在职工中认真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人人争当先进活动。学习了《职工职业道德要求》、《职工法》等法律法规。

4、深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提高领导者依法治社的能力。我们以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提高法律水平,进一步提高管理者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为目标,以提高领导者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重视抓好我社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表率作用,强化党支部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我社主要领导坚持学好相关的法律知识,充分发挥了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的作用,带头上好法制教育课。

5、深化职工学法用法工作,提高职工依法办公的能力。以不断增强职工的法制意识,提高其依法办公、依法维权的自觉性为目标,继续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安排好职工的法律学习,并将普法教育列入到职工的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之中。广泛开展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使全社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取得新的成效。

6、学考结合,夯实学习内容。我社每年积极参加上级司法部门组织的法律知识考试,同时要求全体职工的学法、守法情况进行总结,然后我社根据各职工遵纪守法和参加普法活动情况进行评定,做为职工学法、守法的考核材料。

三、普法工作的体会、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1、工作体会:领导重视程度高,制度健全、分工明确、工作持续性强,形成了普法工作的有效机制;普法内容广泛、重点突出,工作中结合我社的实际情况,在落实依法治社上效果明显,将“六五”普法工作同我社日常工作相结合、同创建安全文明社会相结合、同我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同我社常规管理工作相结合,做到了普法工作与我社常规管理工作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法制宣传教育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篇10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自治管理德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andpracticeofBoysinnovationmanagementin

Five-yearelectricalandmechanicalprofessional

――Caseofmoralinnovativeeducation

ZHanGSiming

(Jiangsuwuzhong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uzhou,Jiangsu215000)

abstracttheboys'managementinfive-yearelectricalprofessionalhasbeenatoppriorityinmoraleducation,butalsothefamily,andsocialfocusofattention,accordingtomymoraleducationinthefive-yearvocationalschoolboysmanageproblems,learnmoraloftheadvancedexperienceofthesurrounding,raisedmyfive-yearvocationalschooltoenhanceelectricalandmechanicalprofessionaleffectivenessofmoraleducationofboyscountermeasures.

Keywordsfive-yearvocationalschool;electricalandmechnicalprofessional;self-management;moralinnovation

机电专业的男生管理问题一直是五年制高职德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家庭、社会等方面关注的焦点,根据我校五年制高职德育工作中男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周边地区兄弟院校德育工作先进经验,提出了我校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男生创新管理研究的背景

1.1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的德育对象的特殊性

(1)专业特点导致“男生众多”,带来了管理过程中的困难。机电专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使家长和学生本人都觉得男生更合适这个专业,并非出于喜欢该专业而选择了机电专业,机电专业就成了“被选择”了的专业。五年制高职机电类的学生中95%左右是男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少数班级甚至没有女生。学生构成中性别比例的失调带来了管理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2)学生自身的“历史原因”,带来了德育工作的难度上升。这些男生大多是中考失利或者原来初中时的成绩就在班级的中游偏下(连续几年做的问卷调查表明,他们原来在初中时成绩位于中游及以上的占13-15%,初中时成绩在中游以下的占85-87%,甚至有少数学生在初中时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经常惹事生非,属于老师和家长比较头疼的“双差生”);他们自由散漫,平时常有逃课、抽烟、等不良行为习惯;他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从来就是缺少被关爱和关注的对象;这些学生中有些都是来自同一所初中,他们原有的交际圈没变,哥们义气浓烈、处事方式简单,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低落,这些“痼疾和陋习”使我们的管理难度日趋上升。

(3)学习基础差带来了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五年制高职机电类男生的行为习惯普遍比较差,学习兴趣的严重缺失等现状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课程改革,强化文化基础、突出技能为抓手,帮助这些男生摒弃以往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1.2五年制高职德育环境的复杂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转型和东西文化的碰撞在带给他们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思想道德意识的困惑与迷茫。他们要在学校学习五年,如何让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方面、在文明习惯养成方面、在法制纪律观念方面、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在心理健康引导方面得到规范、有效的教育和提升,达到国家的培养要求,学校德育创新已成为客观必然。

2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男生创新管理的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2.1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德育能力,建立一支学习型德育工作队伍

(1)创造条件,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对于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学校和系部高度重视,认真规划,妥善安排,通过调研、讲座,对外交流等形式为班主任老师的学习提供便利。

(2)及时总结工作,加强自身的完善和提高。德育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系部通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与时俱进,在研究探索中不断成长。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研究,系部采用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方法培训会和班主任例会等,对班主任工作及时进行指导。

2.2以团委、学生会等为平台,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1)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德育辅导老师和班主任要认真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大张旗鼓地对优秀学生干部表彰。每学期的先进青年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的系列讲座,我们都精心挑选老师,使每一堂培训课、每一个讲座都精彩纷呈。

(2)依托学生会、团支部等学生进步力量,在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学生中大力推行学生自治管理。自2007年宿舍自律委员会的成功组建以来,宿舍自律委员会的全体男生对两栋男生宿舍楼全面实施自治管理,在宿舍区已基本杜绝了严重的违纪现象,他们还为宿舍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如今连宿舍区的走廊也充满了文化气息,这些在以前都是无法想象的。

(3)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社团活动为载体,充分凸显了活动育人的理念,大量适合男生的文体活动,一年一度的拔河比赛、篮球联赛都将是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男生喜爱的活动。通过活动,凝聚了力量,团结了人心,有效推进了和谐校园的形成。

2.3抓好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一定要强化专业技能,对在校园技能节、区级以上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要宣传和表彰。有意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完善自己,使自己能适应未来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真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一技之长是人生的立足之本,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4抓好后进生队伍的管理,使他们树立学知识、练技能的信心

高职机电类专业男生,大多是在学习经历中屡遭挫折,心理和行为上受到消极影响的学生。我们对大批的后进生始终不离不弃,关心爱护,不再延续以往应试教育的模式及评价体系,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发现并尊重他们在智能上的差异,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延伸到实习、实训及职业生涯规划中。

2.5关心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辅导等,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学生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达到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还要大力开展挫折教育,引导学生具有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他们将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2.6注重男生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强化“法律及规章制度”、“安全教育”

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中男生比例大,管理难度高,在学校大教育环境下,在德育的具体目标上有必要作适时调整。尤其是在融入专业思想教育后的男生,必须接受文明习惯培养,强化“法律及规章制度”“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

2.7“以就业为导向”,充实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跳出传统的校园灌输式、象牙塔式、闭门造车式的德育模式,把德育视野扩展到岗位、企业、社区,直至整个社会,特别要以社会一线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规范学生,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所必备的素质。要求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走访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学校专门对本专业实习生和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综合用工单位的反馈信息,我们的学生专业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要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德育新模式,是建立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探索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模式,提高高职德育实效的核心内容。

(1)加强职业取向教育。职业取向教育是帮助学生选择并准备从事一项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要求学生注意做到坚持现实条件与理想目标的统一。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人们适应特定职业的要求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及其表现在特定职业工作中的道德品质状况。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指导学生在职业道德观念上树立敬业、乐业、团结协作、职业规范等意识,自觉培养诚信的品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必然成为高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特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也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基本内容,更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3)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邀请优秀实习生和本专业的成功的毕业生回校作成功经验讲座,这些优秀事迹和成功案例促使外界因素对他们心灵震撼。我们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待遇观、先进的职业苦乐观和客观的职业地位观。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其次,要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他们合理进行职业规划、理性地进行自我认知和定位。例如:让学生入学伊始就能清醒地认识到,在就业问题上要做好思想准备;进行素质拓展、能力训练(应重点培养择业素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侧重点应放在敬业精神的培养以及组织管理、创新、实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上。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求实的职业理想观,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审视自己,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条件与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关系,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可通过实习和见习增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要求以及所学专业应用范围的全面了解,明确未来工作学习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