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临床医学影像方向十篇临床医学影像方向十篇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42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篇1

转化医学(translationmedicine)是近年国内外医学领域流行的一个新概念,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提出“转化医学”概念。它以人的健康为本、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成医疗实践为宗旨。其主要目的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领域固有的隔阂,搭建两者间的桥梁,使日新月异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改善人类健康的防治措施[3]。因此,转化医学本质上是一个双向开放、往返循环、持续向上的研究过程[4,5]。转化医学理念已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的共识,其应用有利于推进临床医学更好、更快速地发展。

2肿瘤影像医学教学的现状

肿瘤影像学是医学专业中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主要包括肿瘤医学影像诊断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两方面。肿瘤医学影像诊断的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主要注重临床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肿瘤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则较为欠缺,尤其是对肿瘤影像新技术的研发、功能拓展、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及运用等方面的授教还较为薄弱。目前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的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授课的模式过于单一,跨学科联系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②现行课程安排中有关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手段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③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单纯从理论和阅片等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对肿瘤影像表现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理解。④教学内容陈旧。该学科知识更新快,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足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6]。⑤学生技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与临床实际应用能力脱节。肿瘤影像医学教育要求培养既会诊断又会技术研究,既有转化理念和能力又有肿瘤影像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开展转化医学教育尤为必要,它是当前培养综合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提倡“从实验桌到病床旁”的转化医学教学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转化医学教育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3.1促进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多学科的合作

不同学科、不同思想、不同理念的相互碰撞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也需不断加强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与技术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因此建立肿瘤影像学、基础肿瘤学、工程技术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科研小组,让各组组员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及协调发展,形成纵横交错的综合体系,才有望实现肿瘤影像医学的可持续发展[7]。转化医学教育强调理念的改变,它打破以往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教育模式。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鼓励将物理工程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的成果转化成能为临床提供实际应用的手段,有效将肿瘤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同时也对肿瘤影像征象进行基础研究。其次,不同的影像成像手段各有优劣,将彼此的优势互相融合已成为医学影像设备研发的潮流。转化医学教育对这一潮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为肿瘤的诊断提供更多的成像手段,有利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如在既有的Ct、mRi、pet、B超等设备的基础上研发pet-Ct、pet-mRi或将几种成像设备融合的机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具有稳定而强大的效果,所形成的多学科介入机制能够满足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需求。

3.2为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一方面能增强肿瘤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加深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为临床医技人员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重视从临床中凝练课题,可以培养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识,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使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8]。如肿瘤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某种肿瘤具有相同的影像征象,但是纯粹的临床实践无法为其提供相应的基础理论支撑依据。转化医学理念主张临床医生与研究员密切合作,提倡由临床医生仔细观察肿瘤的影像特征,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基础研究员,再由基础研究员对此进行研究,进而将科研成果反馈到临床,为临床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探究性研究达到解决临床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为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学科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多种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9]。如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X射线、Ct、mRi、pet、B超检查等的成像原理时,可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观摩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操作,共同探讨相关问题以获得深层次的实验体验,从根本上理解相关概念及原理,将枯燥、深奥的理论学习转化为有趣且自主参与的实验操作。另外,通过与其他学科学生的交流,可进一步培养肿瘤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适应学科发展所需的医学影像技术工程师,塑造能灵活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构建合作融洽的专业团队。

3.4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学生

肿瘤影像医学蓬勃发展,临床应用技术不断更新,而现有的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停滞不前,不利于医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肿瘤相关研究新进展及新技术。许多学生毕业后开始到临床一线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应的技术问题时,常常无法到实验室通过相关研究来解决当前技术的缺陷,不利于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转化医学的应用一方面为肿瘤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人员熟悉和参与临床工作创造了条件,鼓励学生到临床进行实践,让学生在相关教材内容还未能及时更新的情况下,通过到临床实践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另一方面,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再次进入实验室进行技术研究打下铺垫,真正做到将临床影像医学的应用与工程医学授课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肿瘤医学影像诊断能力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研发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4结语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篇2

【关键词】核医学教学;临床实训;病案教学;比较影像

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中高端影像技术,已然成为分子影像的支柱,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途径,在临床医疗和医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核医学教科书内容简短而繁杂,包括核物理、仪器操作、放射性药物和临床意义等诸多内容;由于核医学科快速发展的步伐,教科书涵盖的许多目前不常用、甚至已经被替代了的检查项目已过于陈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体现不出重点、让学生不知所云,所以如何与时俱进的改良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兴趣是临床核医学教师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关系到整个人类健康,临床工作的特殊复杂性和生命科学的严谨性,决定了医学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人才,只有进步优良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的现代化医疗专业人才。

1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训相结合

面对大量的必须掌握的资料,学生们常感到负担过重、焦虑不安,他们急切地想了解什么是必须掌握的,因此他们感兴趣的是怎样才能将所学的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如果学生发现核医学对他们在实习和住院医师期间很有帮助则学习的动力增大。

医学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有效推动教育。教师应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见习教学并行。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核医学检查手段,如申请何种检查方法、如何辨别基本的核医学正常图像如骨扫描、甲状腺扫描等。不应单纯地教各种图像表现而不涉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常见病。同样,学生应理解他们所学的东西的实际应用价值。在讲述一些特殊征象时,先讨论实际工作中学生将会遭遇的频率或者不能正确识别和解释这些征象将对病人带来多大危害,则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大提高。反复强调核医学对病人诊治的重要性和漏诊的后果。一些学生可能本身对学习有兴趣和动力,而另一些学生则在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时才会感兴趣地学习。对前者只要帮助他们了解哪些是他们学习的即可,而对后者有必要让其明白掌握某些知识对每天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还体现在鼓励学生成为优秀的、可以经常解答疑难病例的放射学专家。这样反复让学生将学到的运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将学生从被动的听众转化成主动的问题解决者,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学与独立思维分析的能力。

2采用典型病例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Casemethod)始于1870年的美围哈佛商学院,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1)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病例教学是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案例为基本教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典型病例诊断人手,反向引出能支持本诊断的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病例特点提出应该进行的鉴别诊断,再顺势导引出本病的治疗方法等临床必然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依据临床实际问题复习在校时学过的理论知识,或查找相关资料而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此种以临床真实病例为中心,围绕重点,结合核医学图像表现、患者病史及化验检查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而利用此手段打开学生思路,帮助他们建立起临床思维方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是教学的真正目的。此外,病例教学中多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讨论方式,有利于进行充分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3比较影像在核医学教学中现实作用

比较影像教学法是在教学中采用pet/Ct,SpeCt/Ct融合或者增加Ct/mRi/X线片,以此相比较再对相关疾病进行分析教学的一种方法,比较影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核医学的学习兴趣。近年来,核医学科飞速发展,pet/Ct、pet/mRi的临床应用,将功能成像与解剖成像相融合,有着无法比拟的高灵敏性和全面性。在日常教学中,将pet/Ct、pet/mRi对比普通Ct、mRi图像,使学生感受本学科的飞速发展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核医学SpeCt图像对于测定肾脏功能、甲状腺摄锝率、骨盐代谢等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其图像对比度较差,解剖分辨率低,没有明显的解剖毗邻关系,对刚刚接触该学科的本科生来说,往往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多种影像对比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影像资料提供的内容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1];比较影像有助于知识的横向对比,介绍疾病的核医学表现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表现,运用这种影像比较方法可以找出该疾病不同影像表现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各种影像表现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间的联系,然后有针对性的剖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影像表现,促使学生知识横向问的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综合能力,同时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和老师探讨,从而增加教学效果。比较影像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核医学显像主要反映脏器的功能改变,而不是病理改变,因此同一种疾病可能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核医学表现,不同疾病可能具有相同的核素扫描结果。与相关Ct或mRi表现及比较鉴别要点,然后结合不同疾病的临床特点就较容易的对疾病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骨显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把与之鉴别诊断的疾病不同的影像表现整体回顾一下,易于理解[2]。

4基础教学联系科研发展

科研工作是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研能把握学科前沿知识,使课堂内容理解深透,使学生真正弄懂教材内容,从而启发其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思维和启迪创新精神。核医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可与临床进行多方面的科研协作。核医学发展和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和科研价值的体现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密切结合科研,教学科研并进。如基因显像,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同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建议在有关章节授课时可结合科研实例进行讲授,把部分科研研究成果的立项创意介绍给学生,适当介绍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突出核医学的科研价值,增加内容的新颖感,及时跟踪分子核医学乃至分子影像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进行课堂讲授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医学研究的兴趣及对核医学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105-02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重要学科,发展很快,并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国内医学院校影像教学均为独立的医学生必修课程,普遍重视医学影像学的课堂教学,总课时数都在54~108学时,目前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部级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但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高效率、灵活地掌握影像学知识,从而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具有创造性、持续发展性的医学人才,仍是摆在每一位医学影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整合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的资源建设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要想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讲授这些内容,就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育模式,而把课程建设的基点构筑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既有利于医学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首先介绍医学影像学体系的框架组成,帮助学生树立大影像的观念,并且分别介绍各种影像设备成像原理及主要临床应用方向。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强化学生的影像学框架思想;然后,按照各系统介绍诊断该系统疾病所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即帮助学生树立每个系统影像学的小框架,并纵向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如比较DSa血管检查与多排Ct血管造影的优缺点和各自的临床适应证与禁忌证,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各影像学科的联系点。重点讲授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影像与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治疗与动态发展关系,提高影像归纳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同时,对影像学新进展力求具有典型性,体现新颖性。如介绍多排Ct及双源Ct的优势、mRi功能成像、分子影像学研究等。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也为部分学有余力、希望进一步钻研的学生指出方向。为此,笔者从资源内容、功能开发及医学影像数字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着力于将有关课堂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学生真实、方便地接触实际影像学图像,并将影像学知识与以往学过的解剖学、病理学知识融为一体,建立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素材库并融入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学习[2]。针对影像学的图片信息丰富的特点,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此外,还包括了丰富的题库资源、网络资源、胶片资源及参考书目等相关的扩充性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实践环节,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3]。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各种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应用了与临床相结合的新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首先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实习课常常被安排在大课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后进行,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影像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及基础知识对全面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诊断。其次加大实践课与见习课的比重。传统影像实习课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较少,因而对学生而言,常常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影像实习课的教学中,根据实际课时情况,分配出一部分课时用于学生参与实际工作,这样学生能全面掌握影像学各种检查方法的优劣和适应证,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准确、科学地选择和利用这些影像手段[4](表1)。笔者建议应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医学影像科室,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提问,积极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工作能力。当然,强调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明确实习目标,建立合理的实习计划是尤为重要的。

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除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外,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提高医学影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数字化影像资源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多样化的教学。①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出问题,如讲解某一疾病的X线征象时,提出有关形成该征象的机制或病理等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讲完大叶性肺炎与肺结核的干酪性肺炎X线表现时,故意没有给学生总结好二者的异同,而是拿出两张不同的X线光片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自己总结。②比较法:在教学时,不仅介绍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的影像学表现,还适当横向联系其他影像学表现,并比较各种影像手段对疾病诊断的优势与不足。比如根据医学成像设备的原理、反映信息及安全性等指标的不同,对常用的医学成像设备进行比较,就使学生一目了然。③自学法:对临床少见病、罕见病或影像学检查价值不大的疾病,可以采用自学的方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然后由教师对所提问题进行总结。

随着数字成像设备、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医学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应运而生。paCS以全数字化、无胶片化方式采集、判读、存储、管理及传输医学影像资料,在为临床医疗工作服务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临床、科研中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体系,加快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这门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雪林.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余远波,涂蓉,黄旭.多种医学影像素材库的构建与应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10):87-88.

[3]郭大静,赵建农,余聪.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6):421-422.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篇4

这是3月21日上海长征医院医学影像科的一间会议室,十多位年轻的听众把不大的空间挤得满满当当。侃侃而谈的是该院胸心外科主任王志农,他正在向医学影像科的同事们介绍胸心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及科室对影像学的需求。

王志农提到的萧毅教授是长征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也是该院“三维医学影像数据中心”的负责人,该中心于2013年9月15日正式挂牌成立,引入了飞利浦医疗新一代星云portal三维医学影像系统(星云portal是集广泛的影像设备兼容性、丰富的临床应用、智能化的高速重建、全交互式诊断以及科室/院间/区域协同与一体的专业三维医学影像后处理平台,在美国专业评测机构KLaS报告中连续7年排名第一)。

据萧毅介绍,该系统可实现一站式多产品(Ct、核磁共振、核医学、超声等)综合诊断、多学科影像综合浏览分析、多个终端同速运行,可完美整合优化工作流程、实现移动应用和三维交互诊断。自项目启动以来,医学影像科与临床科室的互动明显更频繁了,每周五的中午12:30,影像科都会请一位有三维重建需求的临床科室同事过来给大家讲课、交流。

萧毅说:“他们会讲临床手术的方式,引出其对影像的需求,这样我们在做三维重建的时候就会更有针对性。”目前,长征医院的胸外科、心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都已经与影像科进行过类似的交流。

一切为了医疗质量

萧毅在长征医院医学影像科分管医疗,对医疗质量尤其重视。“在临床科室调查的时候发现,他们对我们的诊断质量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做出来的三维图像可能看上去很漂亮,但是对临床手术指导价值可能不大。”这一度让她很苦恼。

萧毅介绍,医学影像科有四十来个医学生,基本上轮到谁值班就让谁做三维重建,做完之后也不用写报告,“这样他就缺乏责任心,自然达不到临床的需求。”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萧毅选了几个医生,固定由他们做三维重建。随着影像质量的提高,临床科室对三维影像的需求开始增大,要求开始提高,他们不止是想看到一个立体的、漂亮的图像,更关注的是三维影像对手术设计的指导意义。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影像科的图像后处理团队由最初的三四个人增加到现在的十二个人。

如今的图像后处理团队可谓分工明确,每两人一组,共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专门服务不同的临床科室,“有的对应的是心血管这一系列的心内科、心外科、血管外科,有的对应的是骨科。”

每个小组每月都会去负责的临床科室听取意见,并请临床专家来科室交流,一起讨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哪些影像做得不符合临床需求。在交流过程中,还会请飞利浦公司的工程师参与,以便随时解决技术问题,进行软件优化。

教学相长医技共赢

“我们最初纯粹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之后发现成立这个中心、有了这个group之后,我们可以在医、教、研方面对接得非常紧密,觉得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好。”萧毅说。

对于与临床科室的互动的增多,萧毅称“教学相长”。临床医生给影像医生讲解临床过程,有利于影像医生加深对疾病的理解,而高质量的影像反过来会提升临床医生的手术成功率。她说:“影像医生的很多知识都是来自书本上的,实际手术是什么样子他们并不是太清楚。比如,在王志农主任讲之前,我只是看到银光闪闪的东西就知道是瓣膜,他讲完后,我就知道瓣膜置换术的过程了。这样一来,我们在图像处理中就更加清楚要提供什么样的数据了。我们提供更精准的数据,他的手术成功率会更高,他在数据的支撑下或许会发现新的术式,这真的是互相促进。”

1月,飞利浦在珠海办了一个客户会,请萧毅过去讲课,介绍三维影像数据中心的建设经验,引起了参会同行的很大兴趣。萧毅说:“他们对这种新的模式非常感兴趣,一个是和临床互动性的增强,再一个是设备的兼容给工作带来的便利。以前后处理工作站都在设备旁边,要想做三维重建,必须要走到机器旁边,像我们这种布局比较分散的,尤其是有分院的医院,从一个院区跑到另外一个院区简直是不现实的。而现在,我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对其他院区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还可以进行远程教学。”

现在,萧毅自己在做诊断的时候一般都会做三维重建,虽然花的时间更长了,导致审核报告的速度也跟着变慢了,但她还是这么坚持下来了,毕竟三维重建会使诊断“更有把握一些”。

项目的成功源自于系统的强大性能,萧毅深有体会:“大家都在做三维,为什么不能叫三维后处理中心呢?因为他们用的都是单机版的,或者最多是一托几,速度不能达到多机一致,而星云三维影像数据中心可以实现同速一托十几、二十几。这样一来,在医院任何地方放一个后处理终端,就都可以进行后处理重建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构建手术设计实验室

萧毅没有想到,一个提升医疗质量的想法会带来这么多意外之喜。在图像后处理团队日渐成熟、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机制日渐顺畅之后,萧毅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想在医教研方面做一些深入探索,比如构建“手术设计实验室”。

萧毅说,三维影像数据中心建成后,患者获益很多。通过临床医生和影像科医生的互动合作,建立三维影像,能模拟各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所带来的效果,以便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加上医院的一些临床科室有构建手术设计的需求,萧毅索性更进一步:“大家想了个名字,就叫‘手术设计实验室’。”

三维重建的另外一个意外收获是科研。萧毅介绍,目前先进的影像设备可以实现非常薄的扫描层厚,每次扫面都会产生非常大的数据量,而常规诊断中用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数据都浪费掉了。而这些数据由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后,有可能会得出一些超出常规医疗的特征性的东西。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篇5

随着Ct、mRi、DSa及pet-Ct等各种先进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各种影像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的影像技术问世,医学影像学在临床疾病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医学中新兴的、飞速发展的学科,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医学影像学教育的需要。如何使学医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把握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是目前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新的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涌现,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形成新的理论。医学影像学由X线透视、摄影等传统的放射诊断学演变成涵盖了普通放射学、Ct、磁共振、超声、核医学,甚至包括介入放射学等多门学科,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医学影像学为临床提供了大量的影像信息,不仅能提供二维的传统图像,还可以提供三维、甚至四维的影像资料,以帮助临床医师判断器官的功能改变。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不再单纯通过形态学表现做出影像诊断,已能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器官的功能变化,甚至能反映分子、生物化学水平的变化;影像学也进一步从单纯的疾病影像诊断向诊断及介入治疗方向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诊断能力的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医生已经离不开医学影像设备,离不开影像科医生。医学影像学博大精深,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解剖学、病理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相关,这就对医学影像学的授课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扎实的病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甚至分子生物学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知识。

二、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设备为单位的学科划分模式阻碍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医院,甚至包括一些著名大医院的放射科、超声科、Ct室、核磁室、介入放射科都是独立的,业务上相互间的交流很少,导致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割裂开来,形成了以设备为单位的几个独立的分支,每个分支的课程教学由相应科室的老师分别承担。放射科的教师讲授普通X线部分,Ct、核磁室的教师讲授Ct、mRi部分,超声科的教师讲授超声诊断学部分,介入放射科的教师讲授介入放射学部分。每位教师授课均按照概述、病理与生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程序进行,造成教师间涉及到的基础知识重复多,各种影像学表现之间没有联系。近年来,随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原有的一些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及方法已逐渐被淘汰、弱化,而新技术需要不断地被普及、推广、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同时,又有很多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需要各种检查方法、技术及各个学科之间交流、协作才能解决,如胃肠造影和胃部Ct、mRi影像互为补充,相互间的影像信息补充能大大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因此,旧的、传统的以设备为单位的学科划分模式已经不适应学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目前国内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都是老师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相对陈旧,表述不详或过于简单。实习课仍然是带教老师带着一大堆典型的X线片、Ct片或mRi片采用投影仪,在课堂上一份一份病例进行讲授,讲每一个病例的影像征象,诊断及鉴别诊断,显示以二维图像为主,没有立体感,学生通过死看片子来了解、认识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超声(包括心脏多普勒)检查,X线胃肠造影、全身血管造影等动态影像资料大多以静态的形式展示,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合医学影像学课程,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来。

3.考核方式单一。理论考试仍是很多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唯一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多种弊端,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课,忽视实习课,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为了考试成绩,死记硬背,忽视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出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准确判断能力。

三、改革与探索

1.建立“大影像”,按解剖系统、以疾病为中心综合授课首先应打破以设备划分学科的做法,医学影像科应作为统一的“大影像”实行亚专业分组,学可根据系统分为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等几大亚专业组,每个亚专业组都有学术带头人及学科骨干,学术带头人及学科骨干以该领域作为研究方向,进行临床、教学及科学研究,从临床、教学到科研均突出亚专业优势,从而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师队伍及教学内容。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要全面化、专业化,广泛学习、全面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和诊断技能。最后教学实行按系统、以疾病为中心的综合授课,各学组的教师分别负责最擅长的章节进行授课,每一位教师讲述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后分别讲述该病的X线、Ct表现及mRi表现、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各系统的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学会在临床工作中合理使用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一些逐渐被淘汰、落后的检查技术、检查方法可以作为学生需要了解的内容简单介绍;在临床工作中各种影像学的优势检查技术要作为主要内容详细讲述,使学生能掌握这些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来;一些新兴的影像学技术教师也应及时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与时俱进,紧跟影像学的发展潮流。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动画及一些高科技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动态效果、声像结合这些教学手段,学生更容易理解疾病的影像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同时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临床实习等环节,建立设备先进的网络教室,使影像学实习课教学逐步由胶片教学转变为网络教学,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更贴近临床工作。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激动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产生疑问,引发探索,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每个章节理论教学完成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提供几个临床典型的具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的病例进行讨论,如读片会,先提供这些病例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再展示所有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每组代表对每个病例进行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篇6

近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各种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和信息化技术的大量应用,医学影像在医疗实践中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医学影像科正在发展壮大,包罗万象,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科室”。内涵是医学影像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学科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如果缺乏内涵,就会缺少外延,失去生命力,抓内涵建设最终能促进科室的良性发展,有效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针对医学影像科目前存在的问题,仅就如何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提出几点想法。

1学科内涵建设,人才是根本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的最根本因素,也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头戏[1]。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更新和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层次,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科室管理工作中,应正确处理专业工作中“专”与“广”的关系。本着“人本”思想,在安排工作人员掌握所有的检查手段及诊断知识的前提下,要根据专业有所侧重,这样才能融合各种技术和知识,成为具有横向知识结构的专门人才,成为一名真正的医学影像科医生[2]。同时鼓励在职人员通过自学考试等方式来提高学历,充分发挥老同志和中、高级职称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尽可能地缩短年轻同志的培训时间,促使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早日成才,不断地提升科室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从而有力支持和促进医院各临床专业的发展,充分体现医学影像为临床、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影像学科在医院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

2学科内涵建设,素质是保证

科室专业技术人员文化和业务素质是搞好科室内涵建设的保证。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先进设备也无法发挥作用[1]。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各行各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医学影像科也不例外。要使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爱岗敬业精神,推行“人本管理”是有效地办法。要通过各种具有人情味的措施和“以科为荣,爱科如家”的实践,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水平,让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自已的长处,克服自身不足,以各种知识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找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最终使个人的目标和科室的目标达到和谐一致,使他们能在岗位上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工作,从而使科室管理轻松自如。加强业务素质,首先要坚持以职责制度规章化、常规操作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为基础。要求年轻人全面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对中、高级职称的人员相对固定在他本人有较强能力的某一岗位上,发挥其核心骨干作用。坚持通过评片制度、诊断报告审签制度,通过加强横向联系,坚持随访制度等多种渠道,提高医学影像科的整体诊断水平。

3学科内涵建设,质量是基础

医院从事的是一种高风险的事业,医疗过程中稍有偏差,就会对生命造成危害[3]。因此对于医疗工作来说,质量就是生命。医学影像科作为医技科室,处在临床二线,医学影像科的基本职责是得到清晰的医学图象、准确合理地提出诊断报告并有效地将报告交给患者本人、家属或指定的人员。医学影像科的服务对象既要面向临床科室又要面向病人,既要面向医院又要面向社会,工作质量影响范围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是提高工作质量最基本的措施,要使医学影像科每个工作人员都意识到:规章制度是我们行医的规矩,它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一个个血的教训换来的,只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才能保证医疗质量。医技人员应认清各自的职责,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防止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责任事故发生。工作中做到在登记编号预约时查,检查时查,发报告时查,要对姓名、对性别、对年龄、对临床症状体征与申请检查部位是否相符、对造影病人是否有造影剂过敏试验阴性记录,对申请部位与实际检查部位是否相符,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协调解决。坚持集体阅片制度,加强对影像资料及其它医疗文书的管理。同时要不断提高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漏诊、误诊,打牢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更要在业务建设中坚持以职责制度规章化、常规操作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为基础,才能全面提高诊疗质量。

4学科内涵建设,服务是核心

在医学影像科进行的所有检查和治疗,直至检查报告送到患者手中,医技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少。有同志认为优质服务在医学影像科可有可无,只要把片子照好就行。服务是医疗行业固有的基本性质之一,科学内涵建设强调的质量,对于社会来讲主要是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是学科内涵建设不可忽视的业务职能要素,服务精心对于医疗服务整体质量的影响与医术精湛的影响同样巨大,直接影响患者对学科的形象以及对医院整体质量的感受和判断[4]。医学影像科的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服务理念:一是以优质技术服务于临床患者,二是以优质技术服务于临床科室。医学影像科集中了医院大部分高价值医疗设备,工作上虽然不象临床一线直接治疗病人,但我们是医院的一个窗口,任务就是为临床提供合格的影像资料和有价值的诊断报告,工作的目的就是让临床满意、患者放心。工作中要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突破口,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努力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保障水平。在“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的服务宗旨指导下,想尽千方百计提高影像检查的及时性,准确性,尽力为患者、为临床提供方便。

总之,通过加强在医学影像科的内涵建设,促进科室全面建设工作的开展,就是要让医学影像科的不均衡的工作任务、众多的大型设备、相对较多的亚专业等诸多因素达到合理调配。紧跟国内外先进技术,重视内涵建设在科室建设中的作用,创建学习型科室,建立科室特色,促进医学影像科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惠毅,谈笑.论检验学科的内涵建设与发展[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特刊):118-119.

[2]徐伟,冯代群,易继权.加强“人本管理”,促进放射科工作的全面进步[J].现代医药卫生,2008,23(4):610-611.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篇7

1.1构建“四个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临床综合能力

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构建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以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教育平台;以临床医学课程及“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室、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见习、实习等为基础构建临床医学教育平台;以医学影像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paCS实验室、电子阅片室和附属医院影像科室为基础构建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平台。通过上述“四个教育平台”,加强学生医学人文、职业情感、心理健康教育及基础医学的实践训练、临床技能训练及专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2拓宽专业基础,强调临床与影像并重

优化课程结构,专业课教学形成以影像诊断学为核心的8门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形态学基础课程教学,使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教学时数与临床医学专业同步,内科学、外科学教学课时与临床医学专业并重,将断层解剖与影像解剖学合并为一门课程,增加了图像处理、放射防护学等选修课程,拓宽了培养口径。

1.3采用3+0.5+1.5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即第一阶段:三年基础学习(学习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等课程);第二阶段:半年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进行内、外、妇、儿等科室实习);第三阶段:一年半影像专业学习(其中半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半年进行医院影像科室实习,半年在数字化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综合阅片能力培养及科研能力训练),学习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实习后再学习影像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然后再进行一个学期的影像专业实习。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专业课程时,能够结合临床医学的理论与病例等问题听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及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医学影像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的联系,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之一。因此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paCS系统调阅所有影像、临床病历、病理图像等资料,将影像诊断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通过见习、实习的读写片训练及临床病例读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使放射诊断学与Ct、mR诊断学课程融会贯通,按系统讲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注重传授专业理论基础,讲授新技术、新进展,实现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突出对学生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临床实例及案例讨论,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教学之中。

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片能力及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能力

灵活运用启发式、以系统、疾病、问题为中心及病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片能力,训练学生熟练运用临床思维方法,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2.3改革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成了数字化影像仿真实验中心网站,包括实践操作指南、教案与课件、影像试题、影像诊断学仿真课件、视听教具(如人体断层标本、病理标本、手术录像、各种影像检查录像和电影)等资源,完善更新“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构建网络化、多媒体化新型影像学见习、实习教学模式,形成了网络化的医学影像教学和管理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片库和试题库及医学影像学电子阅片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考核。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3.1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建成paCS实验室,实现了与附属医院进行无缝对接,能够实时、安全、有效地将附属医院Ct、mR、DR、DSa等设备所产生的数字化图像信息同步传输到paCS实验室,使学生能实时调阅典型病例的影像和检查报告,形成了一个开放、仿真和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影像诊断能力,实现影像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加强临床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更新和丰富医学影像资源库和试题库,建立涵盖医学影像原理及全身各大系统、病种齐全、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库,便于学生随时在网上学习。

3.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做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面开放,建立了师生互动平台。实施“三早”教育,开放附属医院影像医疗工作现场,实行专业基础课前先到临床见习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教学中,强化实训氛围,开辟了省内外十余家三甲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3.3加大实践技能训练和考核比重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篇8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放射科个别误诊现象,给患者治疗和医院声誉带来不良影响。影像诊断中的误诊、漏诊导致的纠纷引起人们关注。这篇文章对于放射诊断工作中的漏诊和误诊进行分析并总结了一些避免其差错的方法。

【关键词】放射诊断,漏诊,误诊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16-01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共有进行放射诊断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范围从15岁至85岁,其的平均年龄为45岁,年龄在20岁以下的病患共有16例。

1.2方法

此次将100例病患所得的诊断报告与原始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差距,利于分析放射诊断误诊产生的原因;进而利于提出解决的办法。

2结果

100例患者的诊断报告当中,被确认为误诊的有32例结果与原结果不符,误诊人数的比重占总人数比重的32%。由此说明,放射诊断过程的误诊普遍存在,给患者及医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今后的长期发展。

3讨论

3.2.误诊、漏诊的原因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对于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意识不断强化。在医院放射科检查诊断过程中,医师的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起误诊漏诊的发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现象的发生。对于医疗服务这样的高风险行业来说,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影像诊断工作中的误诊是不能绝对避免的,但是做为影像科大夫应尽可能将误诊率降到最低限度,分析各方面原因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并且在工作中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2.1,部分临床大夫先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病史采集过程中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没有做到向放射科医师提供确切的、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导致放射技术人员不能准确地拍摄病变部位的X线片。如:膈下肋骨外伤后,不能分清申请对膈上助骨还是膈下肋骨的投照。并且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其次,由于经验技能所限,在诊查患者时,往往由于思维听从于主观感觉,不能展开思路,结果没有给放射科医生提供真正要检的部位而造成漏诊。如:腓骨短肌止于第4跖骨粗隆,当踝关节发生内收型扭伤时,常因腓骨短肌突然猛烈收而造成骨折,而往往因为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踝部肿痛却忽略跖骨导致漏诊。肋骨外伤后,为排除骨折向放射科申请拍摄肋骨正侧位片,而拍摄肋骨正斜位片对诊断是比较有价值的。

3.2.2影像诊断方面①影像诊断室条件不适当是造成误诊漏诊的原因之一,室内光线不合适:室内亮度过高,相对降低了观片灯的亮度。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医生眼睛不良刺激大,容易产生视力疲劳,对于微小病变难以发现;由于办公条件有限,室内不安静,分散医生注意力导致诊断不正确。②影像诊断医生对投照条件不合适的平片没有要求重新拍摄,而勉强进行诊断。业务水平有限,对影像变异的认识不充分,将正常变异误诊为病变,将病变误诊为变异。观片时注意力不集中,条理性差,没有充足的逻辑思维分析而评主观判断下结论。每张胶片只经过一位诊断医生观片,结论就被确定,缺少复阅,一旦出现误诊的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

3.3避免误诊、漏诊的措施

3.3.1首先,临床医师应加强自身业务技能掌握摄影部位选择的依据,确实有效的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增强工作责任心,经常与放射科医生进行交流,协作发展。其次,申请单填写应该提供必要而有价值的个人病史,以便供诊断医生综合分析影像表现得出正确结论。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以有相同的X线征像,即异病同影[3]。还有,影像检查申请单应将被检查者或家属联系方式一同填写,一旦发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能够及时和被检查者家属取得联系,最快时间纠正错误。

3.2.2被检者应仔细阅读所做检项目的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充分做好造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3.2.3影像检查技术方面①影像检查技师需要熟练掌握照相技能,并且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协商解决投照条件、选择,从而能够拍摄出对诊断有价值的优质胶片,以最佳方式显示病变部位,时刻以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②层层把关,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较好的对比度、较的清晰度、较小的失真度。③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提高影像质量。应用CR,DR影像技术获得数字化图像并结合后处理技术为影像诊断服务。

3.2.4影像诊断方面①影像诊断室环境条件:通过调节观片室内的亮度满足大夫观片的光线要求,室内保持安静,杜绝无关人员入内,为诊断医生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②诊断医生:应对工作和患者具有高度责任心,不断地学习,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总结经验,将影像表现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如:不定期邀请临床医生到放射科作学术讲座,经常参加临床科室房、会诊、病例讨论等。新参加的工作人员,到临床科室轮转学习。加强对被检查者的随访,不断总结工作中的失误。全面评价照片投照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在对照片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所示影像的影响,按一定的顺序,全面、系统地进行阅片。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熟悉病史,加照需要的投照或透视下转动方法检查患者,切忌主观盲目下结论,当遇有不明确问题,或异常情况时,可向临床医生提出恰当建议。

通过临床医师放射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的共同努力,误诊、漏诊可以尽可能降到最低。总结并分类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普通放射检查工作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及对其避免误诊的措施。医务工作者一起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荣独山.X线诊断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2-153.

[2]张万凯.X线诊断肋骨骨折的注重点[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18(2):100.

[3]赵亚男.临床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7):20-27.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篇9

关键词:临床实习;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问题学习;教学改革

临床医学生完成必要的西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知识学习后进入关键的实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成效决定了医学生能否成功的转型为医生。如何在较短的实习时间内上好实习课,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一直都是临床实习教学的关注点。本课题组将现今临床中应用广泛的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联合问题学习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为临床医学实习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学号顺序分为3组,每组40人,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分别实行paCS联合pBL教学、单纯pBL教学和传统临床教学。3组学生在性别比、年龄、学习基础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均由一位非课题组教师统一带教,具有可比性。

2.分组具体方法。(1)paCS联合pBL教学教学组:教师在临床见习过程中通过电脑终端进入医院paCS系统,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患者信息,在读片之前现查询临床医生开出的电子申请单,了解该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做该检查的目的,然后在专用显示屏上进行读片,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操作系统调节图像的大小、灰度、摆放位置、测量相关参数、做后处理等等。全方位地进行阅片,需要补充病史或者其他检查信息的,让学生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然后进行讨论、答疑。(2)单纯pBL教学组:学生对精心准备的临床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形成初步诊断及治疗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患者信息的梳理,最后进行问题的解答及总结;(3)传统临床教学组:教师围绕学生,针对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进行教学,让问题解决为学科知识服务。

3.研究方法。采用台湾中山医学院pBL双向学习评价表,paCS联合pBL教学组和单纯pBL教学组每次课后均予填写,传统教学组不参与,序号1~6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序号7~10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设满分100分,详见表1。对每一位同学在外科实习结束时予出科考,采用考教分离实施单盲,分别从标准化病人(Sp)考核、病例影像分析2个方面进行考核,每个考核点各设满分50分。三项考核指标满分共计200分。

4.统计学方法。全部研究数据均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

二、结果

本研究3个组参与学生共120人。所有受试者均参加评估和考试,成绩有效。

在教师对学生的pBL学习评价中,paCS联合pBL教学组在发现教案重要事实资料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优于单纯pBL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1.目前国内现状研究

国内传统医学教学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实习阶段传统医学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见习教学及实习教学。实习教学主要为实习生参加科室的日常工作,也包含参加科室业务学习、小讲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虽然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对讲授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和充实,加入了自学、讨论、小结等多种方法,但在临床医学实习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实习时间短(一般为2周、与理论课间隔时间长);(2)临床实践操作少;(3)思维能力培训欠缺;(4)与患者沟通能力欠缺;(5)对于带教者而言,由于繁忙的日常工作,也增加了临床带教的难度;(6)学生仍是被动地发表意见,缺乏互动及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同时,客观层面上,作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毕业生质量最重要、最直接、最客观的反应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近两年通过率较前降低,用人单位也建议学校加强学生医师资格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相关内容方面的教学和培训。因此,如何在临床医学实习中做好教学工作及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2.paCS联合pBL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优势

pBL教学模式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方法,近年来已逐渐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它是把学习的过程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真实问题情境之中,通过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目标知识蕴含在问题的构建、讨论、解决的过程之中[1,2]。在这过程之中也训练了学生多项技能,包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文献检索的技能;批判性应用信息的技能;团队合作的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自主学习和教育同伴的技能等。同时,pBL教学模式也需要很好的教学资料和病例,在临床医学理论学习阶段广泛实施有困难,但进入实习阶段后,学生几乎在每个轮转科室都有很好的教学资料和病例,比如发展迅速的医学影像学,其包括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两大部分,涵盖X线、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US)、核医学及介入等亚专业,这些都是建立在图像的基础上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应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可沟通理论课和见习课的桥梁课,是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备技能。因此,联合paCS的pBL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实习阶段中是更好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病例,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研究,教师不直接展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只起导向作用,强调教与学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影像学理性的认识,养成自己会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4-6],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优秀的素质,最终达到自己寻找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本领。

3.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在本次的研究中,从paCS联合pBL教学组和单纯pBL教学组的pBL双向学习评价表比^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两组在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临床知识的掌握情况、熟悉网络信息或循证医学搜寻、口头表达清楚易懂等个人素质及基础方面没有差异,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客观性,但paCS联合pBL教学组的学生在教案重要事实资料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Sp考核、病例影像分析成绩都比纯pBL教学组有明显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应用新的paCS联合pBL教学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如果简单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paCS联合pBL教学法比单纯pBL教学和传统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初步掌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出好成绩。同时该研究也存在相应的不足,比如样本量较少,调查的范围相对较小,评估和考核的内容不够全面,所以还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通过paCS联合pBL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完善知识结构,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的新途径,培养不但具有扎实的西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知识,而且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高质量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preetiB,ashisha,ShriramG.problembasedlearning(pBL)-aneffectiveapproachtoimprovelearningoutcomesinmedicalteaching[J].JClinDiagnRes,2013,7(12):2896-2897.

[2]胡青,张高岳,楼国光,等.电子病历结合pBL教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7):575-578.

[3]陈柱,马聪,肖恩华,等.医学影像学见习应用paCS教学法与传统读片教学法的对比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4,35(495):86-88.

[4]宋段.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优势[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1):185-186.

[5]闵卫利,赵阳,单昌友,等.paCS影像系统与pBL、CBL教学在肿瘤临床教学中联合应用的价值[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6):673-676.

[6]董婷,杨文明,汪瀚,等.pBL联合“典型病案导入式”教学在wilson病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12-1114.

临床医学影像方向篇10

[关键词]能力导向;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改革;案例式教学

1课程改革应用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学院2013级和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两个三年制高职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按照入学时间将2013级高职班45名学员纳入对照组,将2014级高职班50名学员纳入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两组开设《临床医学概要》学期前的所有课程成绩做统计分析,两组的学习成绩一致性较好,同时对授课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两个层面进行评估分析,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比性。

1.2影像诊断能力调研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布局,选取北京市22家医院的54位放射科技师和诊断医师进行问卷调研,其中包括三甲医院15家,二级医院7家,主要调研内容是影像诊断能力标准。

1.3教学项目课程开发

课题研究小组由2位专业教师、3位医学基础教师和1位医院放射科专家组成,参照调研结果对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及课程标准进行研讨交流,并依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8个系统病例设计39个教学项目,同时设计完成教学项目实施方案中的39个教学案例,制定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呼吸系统为例制定教学项目及标准[5-6]。

1.3.1肺炎链球菌肺炎诊断

(1)教学目标。①掌握临床表现和X射线影像特点;②熟悉病因;③了解治疗原则。(2)临床案例。患者男性,20岁,3d前淋雨后发热,伴寒战、胸痛、气短、咳嗽及咳铁、锈色痰。胸部X射线检查,右上肺片状、均匀及致密阴影。(3)信息化素材。①临床症状视频;②胸部DR影像;③呼吸杂音。(4)评价体系。①思维训练系统;②临床病例分析;③网络在线测试。

1.3.2慢性支气管炎诊断

(1)教学目标。①掌握临床表现和X射线影像特点;②熟悉病因与发病机制;③了解治疗要点。(2)临床案例。患者男性,56岁,5年前开始咳痰反复发作,可达数月。3d前,受凉咳嗽加剧,黄脓痰,伴发热。胸部X射线检查,肺纹理增多及紊乱,呈条索状、斑点状阴影。(3)信息化素材。①患者体检视频;②胸部DR影像;③呼吸杂音;④病理3D动画。(4)评价体系。①思维导图绘制;②临床病例分析;③健康宣讲。

1.3.3肺结核诊断

(1)教学目标。①掌握临床表现和X射线影像特点;②熟悉检查及预防;③熟悉病因与发病机制;④了解病理分型。(2)临床案例。患者女性,59岁,3个月前间断嗽,白粘痰、伴午后低热。食欲不振,乏力。胸部X射线片示两肺散在小点片状均匀阴影。(3)信息化素材。①肺结核症状视频;②肺结核防治视频;③呼吸杂音;④胸部DR及Ct影像。(4)评价体系。①网络在线测试;②临床病例分析;③疾病防治画卷。

1.3.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断

(1)教学目标。①掌握临床表现和X射线、Ct影像特点;②熟悉分型和病因;③了解治疗原则。(2)临床案例。患者男性,58岁,2个月前出现刺激性咳嗽,少量灰白粘痰,伴右胸背胀痛。近1周间断痰中带血。胸部X射线片示右上肺前段一3cm×4cm块状阴影,边缘模糊毛糙。(3)信息化素材。①理论知识画卷;②Ct检查视频;③呼吸杂音;④胸部Ct影像。(4)评价体系。①临床病例分析;②理论问答竞赛;③拓展学习汇报。

1.4教学实施方法

(1)2013级高职班为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完成教学过程。(2)2014级高职班为实验组,按照教学项目开展案例式教学,创设临床工作情景,以临床案例为学习载体,充分利用常见疾病的微课视频、网络学习资料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结合职业岗位拓展学习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9]。(3)针对本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课题组分别编写标准试卷各1套,于不同学期对两个班级进行课程考核。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考核成绩,对《临床医学概要》和《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评分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分别利用t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课程改革应用结果

2.1调研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54份问卷,并全部回收,有效问卷率100%。医学影像诊断能力需求涉及8大系统的39种常见疾病,专业能力标准127条,各项内容的专家认可度均达到85%以上,明确了本研究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职业培养目标。

2.2《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教学成绩分析

对照组的45名学生平均成绩为72.22分,最低分40分,最高分90分,正态性K-S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p>0.05);实验组的50名学生平均成绩为77分,最低分60分,最高分99分,正态性K-S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8,p>0.05)。通过对两组学生成绩分数差异性分析,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实验组的学习效果好于对照组,课程改革后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0,p<0.05)。

2.3《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成绩分析

对照组的45名学生平均成绩为72.27分,最低分52分,最高分90分,正态性K-S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50,p>0.05);实验组的50名学生平均成绩为76.94分,最低分60分,最高分97分,正态性K-S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35,p>0.05)。通过对两组学生成绩分差异性分析,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实验组的学习效果好于对照组,课程改革后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也有明显的效果提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7,p<0.05)。

3课程改革应用效果与分析

通过基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能力导向的《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改革应用研究分析,课程内容贴近职业岗位,符合专业需求,教学过程积极创设职业工作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能力为重的原则,构建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科学、实用和高效的医学基础课程案例。

3.1贴近职业衔接了专业课程

《临床医学概要》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课题组通过行业调研,根据放射科日常工作中常见疾病分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同时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学习需要,搭建教学框架并设计教学项目,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医学基础。

3.2案例引导提高了学习效果

课程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改革,建立了基于放射科临床案例引导的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岗位案例引导开展探究式学习,借助微课视频、网络学习平台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较好地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9-11]。

3.3突出能力提升了培养质量

通过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分析,论证了课程改革的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成绩分析,学生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也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有重要意义[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