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十篇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十篇

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42

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篇1

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进行深入挖掘。可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办公楼、教学楼、餐厅、体育场、小花园等校园特有的建筑、景观,也可以挖掘同学们集体活动的场景。例如,运动会、校园舞会、校园晚会等,学校的校风、校训、学风、规章制度,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等都可以作为挖掘的对象。要对校园文化进行挖掘,就要深入了解校园,了解学生对校园的各种印象,通过照片或者速写的形式搜集最原始的资料。

2、校园文化元素的提炼加工

校园文化挖掘完成之后,要对挖掘内容进行设计,设计成符合印制t恤的图形风格。t恤图案设计中运用不同的技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可以结合点线面的运用,运用点绘法、线描法、平涂法、写实法等基本技法,再加上晕染法、撇丝法、喷染法、拓印法、退晕法、拼贴法等特殊技法对t恤图案进行设计,一副好的t恤图案设计往往是几种技法综合的运用效果。写实性的t恤图案设计可以通过传统的水粉、水彩、油画等表现形式,还可以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图形设计软件写实性地表现出校园的建筑、风景等。图案化的t恤图案设计可以通过图形设计的原理进行图案的设计。例如,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调理与反复、节奏与韵律等图案设计的原理进行设计。同时要把握好图案设计的时尚性、流行性、创意性等特点。图案化的设计要注意元素的变形,图案的变形是把写生的自然物象通过变化加工成为适合装饰的图案纹样,这是图案设计的基本功,图案变化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图案来源于生活,图案变化是通过艺术手法使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更集中、更理想,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图案的变化就是取素材中最美、最生动的部分,给以加强与减弱,使之成为符合装饰要求的图案。t恤图案的变化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夸张的方法。夸张的方法是用加强的手法突出对象的特征,利用变形、变色使其特点明显,形象鲜明,装饰性更强。(2)提炼的手法。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形象简洁、一目了然,达到高度概括的地步,这样容易突出主题,表现对象美的特征。例如,教学楼、餐厅等建筑的设计可以概括其外形特征,去除内在的复杂元素,使外形更加突出。(3)丰富的手法。根据图案的需要,适当加进一些理想的东西,可以达到丰富效果的目的。例如,有了图书馆的建筑外形之后,图案内部可以加入些和图书馆有关的图形。(4)结合的方法。把多种形象的典型特征,有机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理想化的图案形象。这种图案装饰性强,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t恤图案设计时可以合理运用以上方法进行综合性的设计。除了图案本身的设计之外,t恤图案的设计还要注意图案的大小尺寸、位置等问题。受t恤本身的限制,t恤图案的大小不能超过40里面,文字大小不能小于2毫米。图案摆放的位置根据设计需要可以随意摆放。例如,前胸、下摆、袖子、后领、后背等。t恤图案的排列形式上可以运用单独排列、二方连续排列、四方连续排列等形式,单独图案的排列在t恤图案设计上运用较多,是在t恤的前胸或者后背出现一个单独的图案,二方连续图案可以出现在t恤的下摆、袖口等处,四方连续可以涵盖整个t恤。t恤图案的造型设计好了之后要注意图案的色彩设计,俗话说“:远看颜色近看花”,讲的就是色彩的重要性。t恤图案要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就必须特别重视色彩的运用。产生色彩美的本质是色彩的统一于对比关系合理的运用,基本的色彩搭配方法有同类色的对比、邻近色的对比、对比色的对比和补色的对比。这几种对比关系从强到弱分别是补色对比、对比的对比、同类色对比和邻近色对比。补色的对比最为抢眼,所以在主要图形的色彩搭配上可以运用补色的对比关系。例如,黄色和紫色的对比,这种对比虽鲜艳明快,但有时容易过于刺激,缺乏协调关系,可以结合运用调和色或中性色,如黑色、白色、金、银、灰色,或者改变色彩明度、纯度、面积等,可以缓和色彩对比度,产生和谐的效果。好的色彩搭配要考虑色彩的对比及面积的关系,补色运用面积要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比色的运用其次,同类色和邻近色的运用较多,画面就产生对比与统一的关系。

3、t恤图案的印制

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篇2

本文主要从网站访问量、友情链接、网站互动三个角度分析网站的利用情况。从被访次数看,12个网站设有用户访问量统计,占总量的40%。其中12所高校访问量均过万,访问量超过10万的有8所高校,访问量最高的南京大学为643万余次。从友情链接情况来看,八成高校网站设有相关链接,包括高校档案馆网站链接、综合档案馆网站链接等。从互动情况看,27%的网站具有留言板、提问等互动功能。

2网站现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

2.1资源单调

2.1.1资源内容单调能够体现校园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在网站中主要体现在校史、名人的部分,比较单调。比如,仅有10所高校开设类似于“校容校貌”的模块。单调的资源不利于从多维度展现校园特色文化,充分体现校园魅力,吸引用户的眼球。2.1.2资源形式单调目前各个网站中体现校园文化的资源大多是文字与图像资源,含有视频资源的网站仅17%。其中,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所高校网站内含有视频资料,四川大学在首页上放置了配有校歌的宣传片。通过对站内资源形式的分析,不难发现网站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新兴多媒体技术,使站内资源形态更加丰富。2.1.3资源来源单调档案馆网站以独白式建设居多。目前网站内的资源均是通过档案馆自行整理并,没有与其他媒体、网站的合作。由于档案馆工作人员编制较少,精力不足、技术水平低、网络意识淡薄等问题难以避免,自行建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2栏目设置缺乏针对性

在校园文化方面,网站栏目的名称、分类针对性不足。通过分析网站首页的栏目设置,发现各网站栏目主要包含档案专业信息、档案馆业务、校园文化等几部分。但是,校园文化栏目设置的名称、分类针对性弱,无法突出亮点,可能导致许多优质资源无法被用户检索出来,得不到有效利用,影响网站对校园文化的宣传效果。

2.3宣传不足

档案网站在高校工作过程中、高校官网中的宣传不足,知名度低。缺乏宣传直接导致访问群体的局限性,网站的访问量不足,在设有访问量统计的网站中仅1个网站超过百万。校园文化的宣传同样缺失。各高校除了较大规模的校庆时期,日常教学生活中对校史、校风校训、校友的宣传力度较小,许多学生对自己母校的校园文化并不明朗。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风格,但在日常教学中却很难体现,学生缺乏了解校园文化的途径。这说明网站的宣传力度不足,档案馆网站没有进入公众的视野,且网站的文化传承功能较弱。宣传不足将直接影响网站的资源利用率,导致档案馆网站的存在无法实现其价值。

2.4互动不足

网站与用户的互动过少。用户是档案馆网站的直接服务对象,但是设有互动板块的网站仅占总量的27%。在仅有的8个网站中,互动板块全部为单向互动,用户只能通过留言向网站工作人员提问或发表意见,用户之间无法通过网站直接交流。留言的问题都是有关档案利用的一些疑惑,没有用户对网站本身的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不利于用户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也不利于网站的改进。

3以文化传承为导向的高校档案网站建设策略

要想很好的实现高校档案网站的校园文化传承功能,就需要很好地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各类不足。从站内资源、服务理念、网站设计、宣传工作几方面入手,能够较高效率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档案馆网站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助推作用。

3.1丰富站内资源,突出高校亮点

资源是网站的灵魂。丰富网站上有关校园文化的资源,是提高文化传承效果的根本。解决资源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3.1.1充分利用档案馆馆藏在网站中,应丰富特色校园文化部分的资源,充分利用档案馆的相关馆藏及其编研产品。高校档案浓缩了高校发展的历史,真实记录着历届师生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文化成果,是广大师生实践经验和智慧文化结晶。网站建设人员应树立信息共享意识,促进档案网站对校园文化的传承。每所高校的发展历史不同,文化特色也各不相同。在网站资源开发时,应深入分析用户需求,从本校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形成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高校最重要的工作是研究学问、培养人才,档案馆也有丰富的教学档案馆藏,可以增加学术成果的展示。此外,档案馆可以结合校园特色推出具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编研产品,通过产品宣传网站,通过网站推广产品,从而达到双向推动的效果。3.1.2充分利用多媒体形式为增强网站的动态性与多样性,应增加视频等其他形式资源的数量。网站可以方便地展示多媒体资源,但八成以上的高校档案馆网站站内资源只包含文字和图片,使站内资源显得单调乏味。

3.2创新服务理念,提升网站魅力

用户是网站存在的意义。要想发挥网站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就要吸引足够的用户,就要尽力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3.2.1体现“以师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核心档案网站建设的总体趋势从“宣传-展示型”向“互动-服务型”发展,丰富的在线档案信息资源和人性化的远程服务是档案网站的灵魂。各高校档案馆网站建设应树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理念。网站的学生用户可能分为想报考该校的学生和在该校就读的学生,其他用户包括学校教工、毕业校友、社会人士等。在网站校园文化模块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研用户群的需求。站在用户的角度,将分散杂乱的档案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出更多的档案编研产品,选择正确的服务时机、服务手段、提供特定服务。同时还应针对用户的需求变化,适时地对信息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方式和手段等进行调整,以保障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产品是用户所需要的。3.2.2重视用户沟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网站应开设多维互动板块,给用户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高校档案馆网站的用户通常主要集中在该校内,开展用户沟通、线下交流十分方便。如今网站中设置留言簿等互动模块已经十分普遍,为用户-工作人员以及用户-用户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了解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网站,又有利于以用户吸引用户,从而扩大网站的影响力。此外,相比于网络的虚拟性,线下的展览、宣讲、互动可以使用户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校园文化的内容。但是线下的活动有限,每次活动展现的资源有限。将线上资源与线下宣传有机结合,可以使校园文化的宣传和传承更好更快的进入到用户的生活中。

3.3重视网站设计,结合校园特色

网站的设计决定着网站能否在瞬间吸引用户的眼球。网站要充分展现校园文化、完善栏目设置、提升网站美感。高校档案网站是数字化背景下使高校档案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建设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因此,每个网站应该展现该高校的特色,充分体现其特殊性。在网站的首页,可以放置高校宣传片,播放校歌;页面背景可设置为校园景色;校风校训、档案馆宗旨也可以有所体现。多数高校网站的首页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缺乏活力,可以增加动态的设计,避免枯燥乏味。网站的栏目设置也十分重要。用户初次访问时,网站的分类方式会影响到站内资源能否被有效检索利用。为使网站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级类目应对相关内容有清晰的划分。此外,网站尺寸、配色、布局都是影响网站美感的重要因素。

3.4结合高校官网,加大宣传力度

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校园导视系统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当代我国大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由此,设计师们也将视角转向了大学校园建设中来,这样一来良好的校园导视系统将成为校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的发展。但是纵观现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发展存在设计缺乏个性,视觉冲击力弱以及忽视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元素等问题。如此的大学校园导视系统很多情况下形同虚设,本文呼吁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要充分融入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增强视觉冲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使其在满足导向的基本功能外更好地向受众展现民族特色文化和校园文化,并以朝鲜族延边大学为例进行设计实践探索以发挥大学校园导视系统在大学校园建设中的独特魅力。

1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概述

1.1传统

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稳定起来的,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的。没有延续和稳定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迁也就没有传统。它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

1.2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且内涵丰富。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可将其分为自然文化符号如长江,黄河和人为文化符号如太极,瓷器等;展进程中可将其划分为自然文化符号如长江,黄河和人为文化符号如太极,瓷器等,按其文化内涵又可分为显性文化如服装,饮食等和隐形文化如生活态度,社会风气等两大类。

1.3校园导视系统

校园导视系统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但有着引导、说明、指示等功能,也是校园环境布局的重要环节,是营造校园风格、塑造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强调大学校园导视系统除发挥其基本指示功能外更加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特征、传播校园文化和提升校园形象。

2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设计影响因素

2.1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直观性因素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其指引作用,受众通过导示牌、次视牌、方向导示等设施准确了解校园的区域构造,由此而来这些导视系统的设计必须具有直观性特点,如在造型上导视牌可以充分利用动物、植物、图案、文字等元素设计异形外观;在色彩选用上可以采用一些明度较高的颜色如,深红、淡黄、浅蓝等;在导视系统材料的运用上可以选择木质的材料。校园导视系统的直观性不仅可以为受众带来便利也有利于校园风貌的对外展示。

2.2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人文因素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受众主要是在校师生、家长、来访者、工作人员等,因此,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如在导视牌附近设置一些爱心脚印贴;根据校园人群分布和流动性特点对导视牌的位置、尺度、人与视线的距离等进行合理安排;增加校园导视的夜间照明以提高其安全性能。这些细微的设计能带给受众温暖,舒适的感受。

2.3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民族地域文化传承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除基本导向功能外也承载着宣传民族地域和校园文化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在校园导视系统设计中应该加入这些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因素,例如充分运用当地的服饰、纹样、建筑、饮食等传统文化符号,这对于本地区或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无疑是有利的方式之一。

3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设计探索

设计原则:校园导视系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丰富校园风貌,成为校园文化和形象提升的有利载体。其设计原则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主体出发原则。校园导视系统是为公众服务的,所以其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给受众带去持久的视觉感受,坚持“人性化”设计理念,从人的认知、知觉、行为等方面来影响受众。

第二,历史文化继承原则。导视系统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一部分从侧面反映校园文化的发展,所以其设计要考虑校园环境以及大学所处地区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这也将成为大学之间相互区分的界线。

第三,多样统一原则。校园导视系统其设计元素,设计手法等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不同的校园建筑或景观完全可以根据其自身特色进行导视系统设计,但大学校园又是一个统一整体,各部分导视系统设计要在可变的范围内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第四,尊重校园地理环境原则。校园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导视牌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如本文介绍的延边大学位于我国吉林省,从气候来看此地区相对寒冷,冬季多降雪的地带,所以导视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材质的应用以防受到气候的侵蚀,以达到导视系统持久应用的目的;从地形来看此地区多处于山地地形,道路坡度较大,在校园导视系统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导视系统的可视角度问题。

4设计实践――以朝鲜族延边大学为例

4.1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现状分析

通过对延边大学校园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其校园导视系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视觉冲击力弱。从整体来看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虽囊括了校园的方方面面,但是导视牌的体积都对较小,并且不同的指示分区也只是以颜色作为区分,在造型设计上,并未有所突破,并且在相应的建筑或景观的文字旁未加入其微缩图来作为辅助导示,很难引起受众关注导示系统的存在。

第二,形式多尤狈ν骋恍浴w莨垩颖叽笱校园室内导视系统不难发现其存在形式多样缺乏统一性的问题,指示牌无论在颜色选用上还是造型上或字体字号的应用上都很难成为一个整体,容易给受众一种杂乱无章缺乏秩序性的视觉感受。

第三,缺乏民族地域特色。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较为现代化,从其整体而言并未将本民族地区的文化符号应用于设计中,纵观其中只有一些朝鲜族文字,其他如一些建筑、服饰、饮食等传统文化符号并未引用于校园导视系统的设计中,缺乏民族特色。

第四,校园导视系统设置不完善。通过调研发现延边大学的一些建筑缺根本不存在指示标牌,有些建筑前竟没有文字说明,这对于受众而言无疑会很困惑;个别建筑周围也缺乏一些道路标志,如注意行人等,这无论对于车辆还是行人都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所以延边大学导视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4.2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方案设计

通过对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观察和实地调研,发现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设计方案从这些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对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进行再设计。

第一,造型设计。造型是一个设计的门面,因为它最先走进受众视线,校园导视系统设计的造型也至关重要,本文主张导视系统设计采用立体型设计如采用一些朝鲜族吉祥物、服饰、建筑等特殊造型;在导视牌的体积上对其进行扩大,以达到充分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目的。

第二,色彩选用。校园导视系统除在其造型上有所突破外,其色彩的运用也尤为重要,多采用一些色彩明度较高的颜色如绿色、蓝色、红色、黄色等颜色,大大提升其色彩的醒目效果,增强视觉冲击力。

第三,平面缩略图的运用。由于校园导视系统是对校园内建筑或景观的指示,所以单纯地在导视牌中加入建筑或景观的文字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文强调平面缩略图的应用,将校园内一些典型建筑或景观外形进行微缩设计后应用于展示牌中,以增强导视系统的直观性。

第四,周边设计。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仅依靠其设计作品本身,其周边环境的设计也能大大增加设计效果,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也要注重导视系统周边的设计,如在导视牌附近安装公用电话、在导视牌附近设置一些微型景观和爱心座椅等,这些都会使校园导视系统设计在整体上焕然一新,更为完善和人性化。

5结语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与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融合是对新时期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的创新,立足民族区域文化,为导视系统设计注入新鲜元素,其广泛应用有利于民族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将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增色,有助于提升大学校园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杨君顺.设计方法学[m].西安:陕西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蒋原伦.传统的界限――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杨春时.艺术符号与解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4]王立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m].沈阳出版社,2010.

[5]金东勋,金昌浩.朝鲜族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6]孙晋泰.朝鲜族民族文化的研究[m].首尔:朝鲜文化丛书,1948.

[7]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边年鉴[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金柄珉.朝鲜:韩国文化的历史与传统[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

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篇4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抓好校园建设规划为切入点,以建设整洁优美、高雅和谐的校园为重点,以创建“园林生态校园”为目标,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扮靓优质育人环境,打造特色学校,促进师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整体规划,分年实施,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推进全市中小学“园林生态校园”建设。一是力争用三~五年时间,使全市中小学校校园绿化达到标准、校园美化特色鲜明、校园环境错落有致。二是通过园林生态校园的建设,增强师生的环境意识,激发师生创造美、热爱美、欣赏美的自觉追求;发挥园林生态校园“物化语言”的效能,提升办学品味;三是有机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环保、绿色的生活习惯。把学校建设成资源节约、环境和谐的生态型校园。

三、主要任务

校园生态环境是学校文化的外在形象,是教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按照“绿化、美化、文化、生态”的要求,建设清雅、朴素、整洁、文明的园林生态校园。学校园林生态化建设要面向未来,起点高,立意新,立足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1、校园的绿化。校园绿化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遵循自然、整体和谐原则。校园内的各类建筑风格色彩与园林绿化应形成有机统一。不仅要发挥服务教育教学的作用,还要使园林生态校园成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调节器。校园内实行多层次复式绿化,在不影响教室采光的前提下,以高大的常绿乔木和攀援植物为主;提倡建设开放性的绿地,增加师生的活动空间;花草以当地常用应季花草为主,搭配适量多年生宿根花卉;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降温、滞尘、减噪、杀菌、增加空气潮湿度等生态功能。校园绿化率应占校园面积30—40%。

2、校园的美化。加强校园环境整治,美化校园环境。设立文明宣传橱窗,定期刊出文明、节能环保、绿化美化等内容。设立环保标志牌,悬挂环保主题的图片、作品,学校宣传媒体定期刊出或播放环保内容的节目,努力营造环保氛围。按照统一性、个性化、层次感、差异对比、色彩和谐等艺术要求,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的资源条件,有机地组织空间布局,创造注重自然的生态校园环境,追求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高度统一,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

3、园林文化的建设。学校的园林建设,要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提升学校的历史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蕴含学校的办学理念,张扬师生的价值追求。绿化美化要体现园林艺术的意趣,建筑景点要洋溢着学校精神的意蕴。努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藤、一石一水,都富有灵性,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4、校园的生态建设。各学校在创建过程中,要注重贯彻生态理念。最大限度地从节能、环保、节水、节材上做文章,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体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原有资源,进行改造。要挖掘社会和自然资源,组织师生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突出地域特色,少花钱多办事,既能节约教育经费,又能使师生在建设校园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四、实施步骤

全市中小学园林生态校园创建主要分四个阶段;

1、规划设计阶段(2012年)。全市中小学要积极开动脑筋,聘请相关设计人员,做好自身园林生态校园建设规划。

2、试点阶段(2013年)。各县区(开发区)教体局都要结合实际开展试点,做出样板。市局拟在市一中高中部、市二中高中部、三中高中部、市十中、十七中、市十九中红角洲新校、市外国语学校、一专昌北校区、汽车机电学校昌北校区、实验中学高新校区等一批学校完成园林生态校园建设工作。

3、全面推进阶段(2014年)。市属学校应完成园林生态校园建设工作。园林生态校园采取申报制(申报细则另附通知)。并择时召开园林生态校园建设现场会。

4、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全市中小学基本完成园林生态校园创建工作,召开全市园林生态校园建设总结会,重点表彰一批园林生态校园。力争至二〇一五年,各县区(开发区)创建园林生态校园数应达2—5所,市直学校、事业办学校、民办学校创建园林生态校园数应不少于10所。

五、工作措施

各地、各学校要把园林生态校园建设工作纳入教育文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中,确保按照《方案》的要求,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园林生态校园建设不仅是学校树立社会形象的重要工作,还是给学校全体成员以文化熏陶、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打造学校文化品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全市教育环境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为加强对园林生态校园建设的领导,有组织地推进建设工作,市教育局将成立了园林生态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各县区(开发区)与各中小学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集中主要精力,协调各方力量,调动优势资源,保证建设的质量。

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功能特色;小游园

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现在正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寻找功能上的效益,更蕴涵深厚的审美价值[1]。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校园环境的营造已不单单局限于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而是以城市人文、地域特色、校园景观3者有机结合,以彰显校园场所精神为立足点,营造本校特色与城市文化有机结合的景观设计。本文以青岛大学小游园为例(以下简称小游园),提出校园景观设计的因地制宜与特色彰显初步的构思和探讨。

1基地概况

1.1区位特点

青岛大学坐落于青岛市中心的香港路与宁夏路交汇处,繁华但不喧闹,背依浮山,面朝大海,邻近青岛东部商圈及五四广场、极地海洋世界、奥帆基地、浮山森林公园等景区,其校园西南大门正对主要市区主干道高雄路,交通便利,生活便捷。校园风景秀丽,被誉为青岛东部花园,不仅作为学生日常活动的场地,也是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而本次设计区域正位于大学主入口东南侧,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1.2场地特点

场地现状植物基础情况较好,存在大片长势良好的槐树群,植物品种单一,缺少特色植物组团,植物没有形成好的群落,空间品质有待提升。此外,场地内有天然形成的自然水系,但未与景观节点、道路路网、公共设施有机结合,致使整个场地缺乏特色,主体功能不完善。

2基本思路

2.1校园景观的营造

对于小游园的校园景观营造,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层面。(1)校园属于学生与教师。对于大学校园而言,其最重要的使用者是在校的学生与教师,方案在进行功能组织重构时,需将学生及教师的心理诉求、功能需求放在第1位,打造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知识殿堂,在小游园的细部营造上,着重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与校园归属感。(2)校园属于市民与游客。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校园已不单服务于在校的学生与教师,而是肩负起宣传大学形象、建立对外交往的功能。基地位于城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内,方案力求打造一处充满温馨气氛的休闲花园,将健康、怡人的校园环境与都市旅游胜地有机结合,从地缘出发,成为宣传学校与城市形象的有效载体。

2.2设计理念

校园让城市更美丽,打造休闲式市民公园。小游园的景观打造突破传统校园活动空间的营造,将其置于更高的城市层面参与讨论,建成后的小游园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城市休闲公园。

3功能整合与主线串联

通过对基地环境及文化的有效调研,方案对场地功能进行有效划分,归纳总结出3大主题功能:休闲娱乐、学习晨读、运动健身。将学生、教师、市民、游客等纳入到校园景观服务对象中,增强环境归属感,注重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和景观环境的生态保护[2]。通过对功能的整合划分,结合场地现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及水资源,将空间组织通过3条主线有机串联,分别为植被线、水系线、“百米长廊”修读线。(1)植被线。充分利用小游园原有植被,在此基础上对植物品种进行丰富,通过不同季节的树种所表现的不同季相效果营造浓郁缤纷的植物景观。同时结合现有的各类大乔木和开阔的阳光草坪丰富视线效果,并利用绿化营造半私密及公共开敞空间,提供林荫阅读、交流、公共活动平台。(2)水系线。利用周边山体汇聚之水作为水系水源,设计生态溪流,丰富视觉空间的同时增加景观的亲和感和丰富性,增强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充足的水源可保证溪流的四季流水,结合植物空间的营造,为整个小游园增添流动的生命气息(见附图)。(3)“百米长廊”修读线。“户外修读”是校园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小游园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户外读书交流的需求,在场地东北侧设计1条约400m长的紫藤长廊,并结合植物空间的搭配围合,营造出一条具有大学特色的户外修读空间,满足学生学习交往的需求。

4植物种植特色设计

(1)挖掘青岛当地自然的植物群落规律,结合本区域土壤结构和自然条件,利用复层混交的手法配植绿化,营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景观。(2)将适于当地种植的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在色彩和形态上创造丰富的视觉效果,同时注意季相的变化,力求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效果。(3)使植物群落组合形成良好的自我循环系统,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形成层次错落的植物景观。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大约4∶6,根据植物的不同习性进行配置。(4)注重植物造景的艺术性,体现校园文化氛围,结合景点立意,配植相应的植物,渲染景点意境,体现景点的命题。(5)在植物群落的空间围合上,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小径到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再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阴暗、动静对比。同时,充分利用自然力,如光、影、雾等因素,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动的多元化感悟空间[3]。(6)根据各功能分区不同的特点,打造不同的植物景观特色,如公共活动区以林荫树阵为主,营造庄重、大气的景观效果。生活区以围合小空间为主,种植方式更为自由,营造轻松、活泼的景观效果。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环境规划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次规划设计中本着回归自然的生态效果,对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整体植物构架形成轴串、带状、绿岛的结构。现有槐树林繁茂,充满自然气息,通过园路的曲折和植物的布置营造自由舒展、疏密相间的空间,植物设计配合活动场地设置,形成林下围合空间。植物种植方式主要以自然式为主,主要树种有雪松、黑松、刺槐、朴树、榉树、五角枫、紫藤、金银木、蔷薇、女贞、大叶黄杨、二月兰、紫薇等耐阴树种。

5结语

校园,一片充满绿色的美妙环境,同时还揭示了更为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即一种坚持不懈的“学院精神”,一种“智慧的场所”的概念。这种独特的思想内涵,赋予了校园景观与众不同的魅力和功效,使校园景观具有某种神圣而庄重的气息,以及一种永恒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简坡,戴珊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建筑,2005,(1):31-32.

[2]葛盈辉,金卫华.大学文化品位的营造与提升[J].浙江社会科学,2005,(2):104-107.

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档案;创新思考

每一所大学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校园文化,高校档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资源,可以为文化建设提供信息资源和建设资源等多种支持,高校档案在现代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较高价值,进一步的认识和利用高校档案对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如何增强档案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组织开展档案工作的编研、宣传工作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档案文化建设发展亟待思考的重要问题[1]。

1、校园文化与高校档案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题,以培养人才为导向,以环境、精神、风气和行为制度为主要内容,以精神文明为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既包括舞台内容如建筑风格、庭院设计和整体布局等,也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及自成一体的行为准则[2]。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德、智、体、美有机合理地统一于学校整体的育人环境中,使在校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高校档案指的是高校在进行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制度建设和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记录,这种历史记录以各种文字、图标、声像、数据等为载体,便于高校的统一管理。高校档案包含一个学校所有的教学、科研、党政工作、制度建设等基本建设档案,学校成立以来的各种重大事件的说明和相关资料也都事无巨细的完好的保存着。这些档案展现了学校的建设全程,不仅是学校文化的沉淀,也是学校宝贵的文化财富,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档案的文化功能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3]。

2、高校档案的利用工作

档案利用工作是高校档案部门的一项基本服务工作,高校档案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2.1声像档案的利用

学校的校园建设和环境能够体现学校身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校园环境是学校灵魂的体现。在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时,我们可以采用多角度的校园风光、特色建筑、高校大门、雕塑等老照片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利用学校成立以来不同的校徽,校训和各个时期的建校目标、口号等资料展示学校的风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庆活动中可以利用上述的档案资料,将丰富的校园历史文化融入进去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4]。

2.2实物档案的利用

实物档案包括奖杯、奖状、证书、校徽、校牌等资料。利用这些实物档案使每一位同学走进学校过去的生活岁月,切身体会到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在学生心中建立我以学校为荣,我要为学校争光夺彩的思想,使学生时刻警醒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学校的准则,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利用实物档案可以举办各种专题的展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档案馆通过对历任校长、著名学术带头人及知名校友的教学、工作、科研甚至创业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设立名人展堂,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2.3科研档案的利用

科研档案的利用逐渐成为现代高校档案部门开展档案工作的趋势,有效地,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档案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支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条途径。档案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努力做好科研档案的编研工作,充分发挥科研档案在现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编研工作

加强高校档案的编研工作,采取合适的档案记录方式,将会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便捷,也会使挖掘和传播档案中的文化资源变得更有效率。

档案的编研工作对象主要是文书档案、教学档案和出版档案。对于文书档案,档案工作人员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将馆藏档案汇编成册,挖掘海量档案中有价值的信息,整编成高质量的工作成果以供使用。对于教学档案,将历年来招生、毕业生及就业信息按专业汇总、梳理,对档案进行二次加工,通过整理将学校的历程进行凝练,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整个发展历程,在学生面前呈现学校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的档案信息,完成对学生心灵的洗礼。对于出版档案,高校的校报,学报,期刊等出版物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些媒介使学校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感受到特色文化的激励,在其成长的道路上留下鲜明的特征[5]。

4、宣传工作

高校档案中存储了大量有意义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了合理的组织方式,被师生了解后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作为档案管理机构,需要通过各种报纸、网络来加强宣传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作,但如果档案工作人员只是固守本职工作,不进行大力宣传,有着重大价值的信息将会被埋没在档案馆中,变成毫无意义的信息,为了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档案工作人员应该利用校园内各种网站、广播站和小源期刊作为媒介,拓展高校档案参与文化建设的空间。使高校档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高校档案服务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高校档案工作逐渐变成了一项学术研究性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6]。充分利用高校档案蕴含的丰富资源,营造出一个积极奋进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师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标尺,对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篇7

[关键词]乡村教育;小学建筑;乡土材料;地域文化

[Doi]10.13939/ki.zgsc.2015.13.148

1项目概况

1.1方案背景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是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地带上的一座小学,与云南省级文化名村可渡村毗邻,同时也是滇黔两省村落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学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办学思维有了新的升华。所以,对教育的硬件设施需求也迫不及待(见图1)。

1.2方案提出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加大。二是,再加上近几年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山区的经济,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也投入许多。三是,现有的教学建筑老旧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了。

1.3项目意义及目的

此次项目设计的意义在于探索乡土建筑、环保节能建筑,让在农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具有当地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能够舒适快乐学习的教学建筑。特别是在当代混凝土,钢架建筑充斥的年代,人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回归,居住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活主题,已成为当下追求的新潮,当然公共建筑(学校)亦是如此。

本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将龙平子村小学建设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小学典范;让家长放心;营造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探究当地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建筑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设计意义。

2调查与分析

2.1地点分析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位于龙坪子村的东面,北面与贵州省隔河相望(可渡河)、南面紧靠自然山地,坐南朝北、东面是逐级下降的耕地,地势较平缓、西面紧邻居民区,交通方便。立体气候突出,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特别是冬季气温比较低(见图2)。

龙坪子村小学整个用地地形相对平坦,略似一个水壶形。坐南朝北夹在两山之间,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470米,最低海拔1480米,高差990米。

2.2现状分析

学校规划面积8560m2,学校现在有632名在校学生,1到6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还有3个班的幼儿教学班(大、中、小)。在校老师15名,及一些后勤人员(注:在校生包括滇、黔学生)。

学校现在有2栋老旧教学楼,1栋半新教师住宅楼、1栋半新一层的公共厕所、1栋新建一层的保卫室。一部分住校学生暂住老式的教学楼里,没有食堂,没有大的公共交流的室内空间、室外活动空间。如图3所示,校园环境很简单,主要是要预留建设空地来做绿化,且没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绿化面积也不够。

2.3问题分析

学校的建筑老化破旧,且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学校规模;建筑没有考虑环保节能设计;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校园显得有些杂乱;校园建筑只是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没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学生的室内外活动空间不足,没有把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校园规划时,我们认真分析当地的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通过对景观的最大化设计来提升校园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研究项目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建筑材料(回收砖瓦)的运用和结构(砖混结构)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设计来达到建筑的最优化。

3规划方案设计

3.1规划目标

建立人文校园:以龙坪子村小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校园精神的主轴,继往开来,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山地园林校园:节地为主要目标,配合地形,体现山地特点,营造园林校园,使校园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校园学习交流场所。培养生态校园:合理布置功能分区,合理组织建筑布局形态,以优化的设计体现校园功能使用的便捷性。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运用先进节能技术,使建筑更加环保健康,使校园真正成为开放、包容的校园。学校规划呈现的是对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的开放与包容姿态,对具有当地建筑文化特色保留、传承,追溯历史的文脉记忆。

3.2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相互之间联系方便;生态化原则:设计始终坚持节能与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原则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继承与创新:设计应在继承文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延续龙坪子村的历史文化,体现龙坪子村的地域特色,营造山地园林景观特征。

3.3规划理念

以“脉”相“承”,包容向上,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脉”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字,人类通过血脉繁衍生息,通过建筑,书籍、习俗等传播文化。“脉”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通过当地的文化研究和发掘,我希望以“脉”为载体,以“承”为目标。达到包容向上的规划愿景和独具特点的建筑设计,也是对处于滇、黔交会处的龙坪子小学的一次全方位解读(见图4、图5)。

3.4规划结构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以及用地结构,形成“单环,两轴、九片区、一核心”。“单环”单环主要是指整个校区的消防通道。“两轴”,一轴是以从入口到校区尽头的文脉轴线,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另一轴是以南北的空中廊道为包容连接轴线,暗喻滇黔两省通过可渡河聚集在此共同学习交流。“九片区”:是把各种不同功能区很明确的划分开来。“一核心”是以空中廊道的读书亭为核心,把整个校区分为内院和外院,同时也把幼儿教学区和小学教学区划分开来,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见图6)。

3.5规划功能分析

根据学校的功能构成的特点,结合用地形态,把次要功能区布置于整个校区的西侧,主要功能区基本上和原来的位置不变。空间形态上采用连廊的方式把各主要功能区联系在一起,方便教学管理。在校区的各个节点中插入公共交流空间,这也符合当代以及未来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与人交流)方面的要求。学校功能分区清晰,交通组织便利,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组织景观及建筑组群形成了较好的校园风貌(见图7)。

3.6规划道路分析

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使用要求,沿西侧道路设置礼仪性出入口(主出入口),也便于形成完整的文脉轴线,在东侧沿次要道路设置次出入口。方便疏散和来自不同方向的学生上课。同时,校园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校园内人流道路流线,以读书亭为核心联系着各个功能分区,方便,明确、流畅。并预留停车场,停车场地分为生活停车场和工作停车场,这样既方便又安全(见图8)。

4建筑方案设计

4.1建筑设计概念

4.1.1概念来源“索桥”

这座索桥横跨可渡河,连接着贵州省和云南省,当地许多贵州省的孩子们都是通过这座索桥来到云南省的龙坪子小学上课学习。这座索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载体,它更多的是承载着滇、黔两省人民的相互包容,团结、友爱的象征。

4.1.2概念抽象“丝带”

丝带柔顺、细腻,而丝带也是使人联想到纽带,纽带又是“联系”的另一种解读。暗喻着滇、黔两省学子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4.1.3概念的延伸“团结、友爱、包容”

概念的延伸,绿色的丝带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在此项目中,丝带又代表滇黔两省人民团结,友爱、包容的寓意。

4.1.4概念的运用“桥堂”

“桥堂”的概念,是源自对当地地域文化有着特殊含义的索桥和项目的特点――学校项目而来的。用桥抽象而来的丝带串联着几个主要的功能区,既方便而又符合项目特点。在项目中心地带的读书廊就很好地诠释了桥、丝带以及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关系(见图9)。

4.2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如图10所示。

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如图11所示。

5结论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呼声日益渐高,乡村学校建设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龙坪子村是一个地处滇黔交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可渡河,素有“桃花溪水天上来,烟波浩渺可渡关”的美誉。本着以“脉”相“承”,包容向上为校园规划理念,我们对龙坪子小学的规划与建筑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一个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乡土公共教育建筑空间。同时,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的校园建筑规划及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了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终我们期望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规划建设为例能为我国乡村小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娟,赵小凡,张丹玮.能效投融资研究[J].中国市场,2014(28).

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篇8

关键词:校园标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21-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源的不断下降,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师资和办学能力作为学生择校时的衡量标准之一,校园环境也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一些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校园环境是一张重要的名片,但是普遍存在着校园文化无法贯穿校园内外,环境标识和校园景观在内容上无法融合,难以形成明确统一的校园形象等一系列问题,这反而妨碍了学校特色和管理水平的体现。因此,研究校园标识设计中的精神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如何延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园标识设计中的精神文化功能

(一)校园标识设计中的文化性

校园标识是静态的风景,发挥示范作用的同时显示出一种特有的文化教育形态,它逐渐成为独特的标识导向文化。校园标识设计中的文化表现能够以校园导向系统为载体,将校园文化可视化,以导向系统为载体和校园景观达成统一,将精神文化贯穿校园内外,突出学校整体形象和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另外,还能增强师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及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标识设计的环境性

环境标识作为环境的附属要素,不能孤立存在,应以烘托环境气氛,彰显环境个性为前提与环境相互依存。校园环境不能与商业环境、居住环境等同,它有其特殊性,所体现的应当是一种高尚的校园人文氛围。每个学校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文化理念,因此标识设计应具有科学性、体现现代化,生态化的校园特点,以及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依据

1、易于识别。校园标识的突出特点就是显示出自身面貌,易于识别,不能与其他标识雷同或相似,因此要特征鲜明,令人一眼辨出,过目不忘。校园环境标识除了应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之外,还应具有简洁、连续、风格统一的特征。

2、功能明确。设计定位以校园文化理念为表达要求,优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推进校园文化发展。师生受到这种良好文化的感染,必然会增强主动性,形成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循环。

3、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在设计标识之前应深入校园,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校景观环境条件、外环境以及交通流线情况,做到标识设计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原则相符。

四、校园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延续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文化成果和价值观,包括学校办学理念、道德观、学校精神等。校园景观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等。校园文化可以渗透到校园的各个地方,小到一个路边标牌,大到校园规划。

校园是培养和教育人的专门场所,因此要求景观本身含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校园景观包括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建筑、地形、绿化等。能影响高校校园品质,学校的社会形象、荣誉和教育质量都与校园景观环境紧密联系。正因为有深远的影响力,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特别是有悠久历史的大学,都在有意识地培育本校的文化生活。

五、校园导向系统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延续特色实证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景观设计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武汉市东湖之滨落雁路,有着十年之久的办学历史。

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篇9

(1)以“创文明,求和谐,争一流,铸名校”为行动目标,以省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为抓手,切实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和品牌建设。

(2)政教处、团委将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重点实施苍南中学“美丽人生”德育工程,继续开展以“主题教育月”为德育特色的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卫生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努力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

(3)教务处、教科室将以学习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贯彻落实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为重点,以《新教师“一、三、六、九”培养计划纲要》的进一步实施和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普遍开展为载体,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校本教研”的示范校作用,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学科竞赛和师资队伍的综合竞争力;要特别重视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发、使用和管理,重视教研、科研优秀成果的推广工作。

(4)工会、校办将进一步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和学校重要管理制度的调整工作,提高依法办学水平,为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认真开展发展性教师的评价研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5)严格执行高中招生的“三限”政策,推行教育收费公示与监督制度,规范财务管理,积极推进教育行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等十部委制订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精神,总务处加强食堂、超市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狠抓校园文化的硬环境建设工作,为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联合政教处、团委实施助贫扩面和爱心营养餐工程,积极开展“节约型”学校的创建活动,共同构建绿色校园和节约型校园。

(6)工会继续认真实施《苍南中学教工全民健身计划条例(试行)》,在第22个教师节前夕积极开展教工全民健身运动,打造“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活力校园;政教处加快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步伐,充分整合特长生的优势资源,为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特色校园文化设计方案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41-02

0引言

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学校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而且能够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其本身具有育人功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职场特征,对建设职场化校园文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希望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各具职场特色的校园文化。

1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内涵及特征

1.1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构建科学系统的突显职场氛围的高职校园文化,旨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学校品牌意识,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创造高职教育一流院校,成就高职教育名牌,即熔铸职场化特色校园文化,打造品牌高职院校。世界著名品牌无不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消费者。高职校园文化支撑着学校品牌的丰富内涵,品牌展示着其代表的独特文化魅力。高职院校必须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强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品位。

1.2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高职院校的职场化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主导,行业企业参与,员工师生互动形成的一种以(准)职业人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突出职场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对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深入实践和研讨中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是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职场化校园文化是要超越“校园空间”,融通社会与院校、链接行业与企业、贯穿教、学、做、用全过程的特色文化。

1.3职场化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一是准职业人的品质特征和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师生通过对行业企业门店岗位规则、职业技能和道德品行的培养、领悟和体验,逐步形成(准)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诚信敬业、积极主动、精技强能、团队协作、竞争进取、实践创新的“品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二是职业人角色主体性。就是在高职院校准职场环境或者真实职场环境中逐步培养师生群体和个体的职场化角色意识、角色素养和主人翁精神。三是团队协作精神。这里引用可口可乐公司已故Ceo罗伯托·郭思达的一句名言来印证,“我们所有的工厂和设施可能明天会被全部烧光,但是你永远无法动摇公司的品牌价值;所有这些实际上来源于我们品牌特许的良好商誉和公司内的集体智慧。”

2系统化培育和构建职场化校园文化

2.1用意识理念文化子系统引领各具特色的职场化校园文化

意识理念文化子系统是职场化校园文化体系的核心。具备俯察学校现实、提出个性化的价值观、统领并指导学校行为和视听觉子系统的功能,是学校意识形态的总和,是学校的上层建筑。该子系统内含两个领域:一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价值观,包括高职院校的形象定位、战略目标、核心理念、学校精神与使命、校训、管理理念、服务理念、道德规范等;二是高职院校的事业取向,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与品牌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理念等。高职院校应从顶层设计着手,总结与提炼办学的核心理念,统领和主导职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方向。高职院校应借鉴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全面推行iSo质量管理和“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管理,形成校企融合的校园职业文化氛围,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2.2用制度行为文化子系统培育职场化校园文化

2.2.1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实施“制度规范职场化”。在制度规范职场化方面,高职院校应建立内部管理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习和顶岗实践制度、学生学习型社团、开放实验室、经营性实训基地、学生到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制度等系列规章,并探索其有效实施的途径;修订完善各实训实习中心、实训基地的操作和管理规程,营造职场化特色的制度与行为文化,从职场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入手,逐步熏陶、浸染师生心灵,提升职业心智能力,培育职场化校园文化。

2.2.2高职院校要实施和培育“教学过程职场化”。从入学教育的开学典礼(新生集体学唱校歌、新生入学成绩优胜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日常教学活动、技能竞赛、奖学金颁奖典礼到毕业典礼(评选优秀毕业生、良师益友)等活动注入职业特色,培育职业氛围。通过与行业协会、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和组建教学团队、设立技能竞赛奖励基金,确保教学活动职场化的总体框架和方向;通过聘请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对口实践,打造具有职场素养和核心职场价值观的“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开设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订单班,组织实施职场化定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学生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注入职业活动,培育职业氛围。

2.2.3高职院校要实施“教学活动职场化”。建设或增加“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和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给师生创造职场或准职场环境;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体验职场真实环境;成立学生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社团,开设技能课程,积极组织举办并参与各级各类科技文化和职业技能竞赛;让师生在重大科技文化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中茁壮健康成长。

2.2.4开展富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行为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要突破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活动,扩展到具有企业(职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素质拓展、团队训练、模拟职业面试、业绩竞赛、技能比武、职业生涯规划、校企订单学生成果汇报演出、高职生创业竞赛等具有鲜明职业人文特色的社会化活动。通过多渠道、多视角、多形式一系列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职业文化专题活动,让师生融入高职院校,让社会了解高职院校,从而为树立良好的高职院校办学形象,为打造名牌高职院校奠定坚实基础。

2.3用视听觉识别文化子系统打造职场化校园文化视听觉识别文化子系统是职场化校园文化系统的表层结构,是高职院校构建品牌院校的基本要素。

2.3.1从视觉文化系统方面构建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文化。视觉文化系统是学校文化的静态识别符号,包括以学校标识、校徽、LoGo、标准字体、标准色等为核心的基本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学校建筑、大厅、走廊文化、事务用品和对外传播中的具体应用。建设中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校园整体规划布局,着力体现与地区、行业、企业结合的职场化校园布局特色,增加教、学、做、用结合的一体化教室、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就业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是学院标准色、标准字和标识系统尽量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职场特色,并在高职院校网站、宣传画册、形象载体、办公应用要素、师生活动场所中广泛使用;三是实训中心、实习实训场所基地的命名和视觉氛围营造,有关规章制度呈现方式以及实习实训着装等方面都努力展现职场特色,让学生得到未进课堂先进企业的入职教育,体验高职院校的职业氛围。

2.3.2从听觉文化系统方面构建职场化校园文化。听觉文化系统与视觉文化系统同属于职场化校园文化系统的表层子系统,是高职院校文化特征的形象化体现,包括校歌、校园广播、作息提示音、课间音乐、掌声、口号声等,从听觉方面注入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有关的最新的技术、信息和消息。

2.4用环境景观文化子系统营造职场化校园文化

2.4.1实施环境景观与职场化标识系统一体化设计。高职院校环境景观文化的具体形式包括校园文化展板,校园文化背景墙,校园文化浮雕,特色情景文化走廊,校园特色大厅,校园文化特色装饰等。高职院校环境景观标识设计要符合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满足主要服务对象的需要,并使环境景观与职场化标识系统和谐统一。

2.4.2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环境文化的类型。包括①校园的景区、干道导视系统文化;②景观小品文化风景;③实训基地文化;④楼道文化;⑤厅馆文化;⑥校企校政合作文化等。

2.4.3通过国际合作共建一批彰显职场环境的中心和基地,营造职场化校园文化的软硬环境,丰富和拓展职场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4.4通过大型主题雕塑、文化墙和梦幻灯饰等校园人文景观展现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探寻科技奥秘的价值观,抽象、提炼体现职场文化的价值追求。

3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通过对校园文化系统中的理念、制度行为、视听觉、环境四大文化要素的职场化培育和构建,并在院校高层领导长期有效运作这些学校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文化品位和实现名牌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高职院校文化要素运作中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3.1设立专门的职场化校园文化系统组织机构负责运作,这是组织保障,也是人才兴校的策源地。

3.2制定科学系统职场化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它是校园文化工作人员与外聘专家在对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文化特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的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文化解决方案。它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功的纲领性文件,直接包含了学校的组织结构、战略目标、战略经营、战略管理、战略服务、特色形成、品牌创立、学校公共关系、学校形象、对外传播、保障措施等内容。

3.3保障措施。进行高职院校职场化校园文化建设除了人员保障、周密的规划部署,还需要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卫平,以“唱读讲传”红色文化为引领构建高职院校职场化特色校园文化.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61.185.210.172:8099/web/show.asp?id=73,2012-1-29.

[2]张国基,石爱民.建设具有人文特色高职校园文化的实践探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