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十篇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十篇

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41

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篇1

【关键词】绿色政府政府治理绿色崛起绿色发展

从国内来看,我国的国情和黑色发展模式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已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市场无法解决外部性等污染问题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此,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必须承担起治理污染,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履行绿色政府的职能。实施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必须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人类社会和人类代际之间更加公平,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发展更加协调。从国际来看,环境保护在全球的兴起,使环境文化构成了国际政治关系中新的因素;生态政治运动已触及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人权等各领域,成为各国政府治理变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些年,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推出绿色政府计划,我国的绿色政府建设正是适应这种全球化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

一、绿色政府的内涵

在上述国内国际背景下,我国的绿色政府建设刻不容缓。尽管有些城市,如福州、深圳等地,近几年纷纷提出建立绿色政府的计划。但绿色政府在我国的开展只是停留在点上,未形成面,系统建设绿色政府的工作尚未开展。一方面由于绿色政府还是个模糊的概念,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还未根本扭转。所以本文在系统构建绿色政府模型之前先来探讨绿色政府的内涵,这是绿色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先来看看两个极其相关的概念,即绿色发展与绿色行政。所谓“绿色发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实用技术体系,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资源环境体系。绿色发展是支撑中国崛起的发展模式,与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被视为第三展战略的核心。绿色行政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控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保证城市环境质量、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总称。它规定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诸要素,适合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绿色行政的核心是通过制定科学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发展对策和发展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行政是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目标,对政府等所有组织改善行为具有统一标准的功能。环境管理标准是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绿色行政的载体和依托,绿色行政是符合环境管理标准和符合现代行政法治要求的全新的依法行政理念。所以综合考虑绿色发展与绿色行政的内涵和绿色政府提出的背景,绿色政府是通过履行绿色行政职能,即通过规范的运作程序、文件化的控制机制、有效的环境战略使政府机构在运行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并给相关方施加良好的影响,从而根本上促进绿色发展和崛起的政府运作模式、政府形态和战略意识。绿色政府是对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的在环境与资源管理领域的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政府机构落实的体现。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三是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四是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这为我国绿色政府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基本框架。

二、绿色政府建设的宏观模型

从绿色政府的内涵来看,绿色政府建设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技术的系统工程,需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中心,以绿色崛起为目标的治理模式(见图1)。

1、以绿色崛起为目标

绿色发展是一种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或发展过程,但绿色崛起是一种姿态,是绿色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定位。绿色政府治理需要以绿色崛起为目标导向,这样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一种美好愿景激励。有了绿色崛起作为方向和目标,绿色发展的道路会更明确,绿色政府治理更能凝聚人心。

2、以科学发展为中心

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科学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进一步要依靠人,因此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因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科学发展的最终归宿。

3、以绿色政府为主体和发动机

绿色政府不仅是政府治理的主体,而且政府作为全社会最大的资源、信息拥有者和影响最广的决策制定者,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建设绿色社会与文化、发展绿色技术的发动机,担负起推动科学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崛起的重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推动甚至是参与。所以绿色政府的宏观治理应该把建设绿色政府作为切入点,以绿色政府为主体,以此推动各方面的绿色建设。

4、以发展绿色经济作为硬道理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崛起的最主要实力保障,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其他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绿化”要落实到绿色经济的发展上来,加快建设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节能型或非能源密集型的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以发展绿色经济,这才是硬道理。

5、以绿色技术作为支撑

在资源稀缺的约束下,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各类节能技术、环保技术、it技术、生物技术、新式交通运输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发新的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资源。同时,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制度。

6、以绿色社会与文化作为社会基础

绿色政府建设、绿色发展都需要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需要广大公众的支持和参与,需要把控制人口数量和提供人的素质作为绿色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还需要做到:环境和资源信息公开透明,加强包括公众和媒体在内的社会监督力量;培育绿色环保团体等非盈利性机构参与治理和监督能力;在全社会提倡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培养节俭的消费观;通过公益广告、社区、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进行公众环保意识、危机意识和国情教育;确保公民环境参与与知情权,鼓励公民参与环保。

三、绿色政府建设的微观模型

微观层面的绿色政府建设,既涉及到绿色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政府绿色文化和绿色审计体系的建设;也涉及到绿色政府的职能运作,包括政府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内部运营及管理、对企业和公众行使的绿色职能。绿色基础设施是政府绿色职能运作的平台,是绿色政府的辅助流程,政府的绿色职能运作是绿色政府的主要流程,如同波特的价值链一样,共同推动绿色政府的建设(见图2)。

1、绿色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

(1)环保法律与政策。环境保护的法律与政策、资源利用的长远规划是政府绿色职能运作的基本依据。但是当前的环保法律政策与资源利用规划多数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原则性或指导性意见,不够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尤其是不够量化、弹性大,使得本来执法和监管力度不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更是难以操作和落实。因此需要大力健全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监管三位一体的体制。

(2)政府绿色文化建设。政府文化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物中价值观、行为观、工作效率与作风的综合体现,政府行为受政府行政文化的支配和制约。政府绿色文化建设旨在通过塑造适应政府自身发展需要、为大部分政府官员认同的“绿色”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官员的价值取向,规范政府官员行为,使政府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及公开化。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尖锐必将要求政府文化建设绿色化,从理念上指导政府行为绿色化。对政府绿色文化有较大影响作用的因素有:政府服务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及民主意识。

(3)政府绿色审计体系建设。第一,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就是对设施、过程或现场的评估,以确定它们是否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相符合。审计标准包括:iSo14001与政府部门根据iSo14001的要求编制的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其他相关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政府部门的内部环境管理法规),以及适用于政府部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考核政府对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环境管理体系审计包括内审和外审。内审由政府部门内部的审计小组执行,外审由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审计师执行。外审分为三个阶段(见图3)。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文件预审、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小组的组建、检查表的编写等工作;现场审计是审计员寻找客观证据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写不符合报告;在现场审核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审计报告,并且对不符合项目进行跟踪。第二,绿色职责、政策与职能的审计。政府环境职责审计是审查政府部门环境职责的履行情况,目的主要是了解自身环境职责的识别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没有被识别的环境职责;对自身的环境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了解,消除自身环境职责的薄弱环节。绿色政府政策审计是由专业人员审查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审查。也就是要考虑政府政策给环境造成的后果,包括:政府政策是否消耗自然资源、是否产生废弃物或者污染、是否导致气候的改变,等等。绿色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就是确保环境政策、项目和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经济有效、富有成果。主要包括:保证运用与环境相关的指标,合理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绩效情况;保证环境项目得到了经济有效的实施并符合政府的有关政策;保证政府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在其承担的环境义务中都是经济有效的。政府环境绩效分为政府活动的环境绩效和政府政策间接的环境绩效两方面。购买审计是对所有与购买商品和服务相关的组织、政策和行为的环境影响进行审查,以确定政府在采购过程中是否遵循了绿色采购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针对政府部门购买产品的生产商的环境管理状况进行的审计,二是针对购买的产品的环境特性进行的审计。

2、政府的绿色职能的内化

(1)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与实施过程。政府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见图4。政府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遵循pDCa(即plan,Do,Check,action四个单词首字母合写)循环,即由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步骤构成的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对政府环境管理体系的审计通常采用外审的方式,由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审计师执行,一般分三个阶段,见图3左部分。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文件预审、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小组的组建、检查表的编写等工作;现场审计是审计员寻找客观证据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写不符合报告;在现场审核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审计报告,并且对不符合项目进行跟踪。

(2)政府内部运营及管理。首先,切实调整发展战略,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发展;从组织结构上确保环境与资源管理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其次,转变政府职能:淡化经济增长指标,做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推进环保问责制度法制化,做有错必纠的责任政府。再次,从政府自身“绿化”做起,改善内部运营及管理。包括:绿色采购、绿色投资与招商;政策体系与规划的绿色化;日常工作消费的绿色化;强化政府的环境业绩指标等(见图4)。

3、政府绿色职能的社会化

绿色职能的社会化指政府通过加强对企业和公众这两大社会主体的绿色行为的引导和监管,从而实现政府绿色职能的外部化,奠定绿色职能的社会基础。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公众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两者都是资源的最大消耗者,也是最主要的环境污染源,因此政府行使对企业和公众的绿色职能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变得尤为关键。

(1)对企业行使的绿色职能。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环保立法、执法和监管,另一方面要为企业的绿色行为做好信息支持、项目扶持和物质激励等多种鼓励措施(见图5)。

(2)对公众行使的绿色职能。政府要尊重公民环境信息知情权,做公开透明的信用政府和责任型政府,包括:鼓励公众和媒体广泛参与环保和披露各类环保信息;提倡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通过社区、学校和公共媒体的教育和宣传增加公民的环保意识与监督力度(见图6)。

四、总结

综合全文,绿色政府是通过履行绿色行政职能,最终促进绿色发展和崛起的政府运作模式、政府形态和战略意识,是对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的在环境与资源管理领域的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政府机构落实的体现。因此绿色政府建设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技术的系统工程,绿色政府建设需要全面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绿色崛起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中心,以绿色政府为主体和发动机,以发展绿色经济作为硬道理,以绿色技术作为支撑,以绿色社会与文化作为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走向21世纪[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2]刘铮、雷志松:绿色行政的定位、价值及其实施路径[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刘家明:绿色崛起模式下的绿色政府宏观治理框架[J].嘉应学院学报,2008(5).

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篇2

摘要:生态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将当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保持与自然环境的最大协调,不仅成为人类的现实需求,同时也要考虑人类潜在的需要。围绕生态建筑环境的保护意义,深入的探讨了针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思考与实践,提出生态建筑环境设计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性,而循环再利用设计则是实现低碳、环保的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方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生态建筑;以人为本

引言

由于人们长期忽视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不考虑文化、经济、环境与自然的相协调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生态危机,经济发展陷于困境。而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原有的发展已经无法继续前行,转变思想观念迫在眉睫。于是新的发展观――生态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应运而生。

现代人们追求的目标是既要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及利益。密切关注经济活动的生态发展的合理性,强调对自然环境有益的经济活动应给予支持,对自然环境无益的经济活动要提出摒弃。在战略目标上,应利用社会效应、经济价值、自然环境、文化科学等各种指标来衡量发展,使社会经济沿着健康、合理的轨道前行,把当前利益与长远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价值。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明智选择。

1.可持续发展对设计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设计保持与自然环境的最大协调性,确保人类环境不被设计所破坏。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设计考虑对人的生活环境、适应能力、伦理观念方面的影响。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健全人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残障人士、老年人的需求,因此我们提倡无障碍设计的应用,关怀弱势群体,体现社会的进步。在伦理、道德的关系上,更应考虑儿童玩具、用具的创新意识、材料的环保意识、既能满足玩乐的需要,又能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建筑环境设计考虑人的生理及心理各方面的影响,因建筑设计规划造成的环境单调、植物配置错乱、缺少供人们休憩的公共设施等问题,应积极解决,并体现人文关怀。设计时要注意在材料的选择上选用低碳、环保、可再生的资源;在造型设计、线条绘制方面要考虑使用者的感受,具有亲和力;色彩冷暖的配比及景观环境配置方面,多考虑温馨舒适性,多些人情味,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减少在生活环境中给人们带来的审美疲劳与单调、乏味之感,提高生产生活效率。

2.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环境设计应该是在顺应自然、亲近自然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及消耗,创造舒适的、亲和自然的环境。作为设计者应该以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设计。而不仅仅只考虑形象、美观的表面现象,生态建筑环境设计是讲究整体的、环保的、可循环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考。

为了实现建筑环境设计的生态化就要保证每个系统的绿色的可持续性,在建筑构建中要尽量的保有生态系统的原始面貌,针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设计,应该积极的采取恢复原貌的方式进行生态的系统重构,减少对周围建筑环境的影响。绿色生态建筑环境的设计要考虑水环境、能源环境、绿色建材、绿化配置及废弃物处理等系统。水环境系统。在设计时采用雨水收集器和室外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系统。可以把收集来的雨水进行处理转换成灌溉用水,卫生清洁用水等,室内外采用节水器具和设施。能源系统。积极鼓励借助自然环境使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源等。风能就是依据地区气候采用风车利用自然风力进行发电,没有污染、可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太阳能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光伏板收集将太阳辐射能,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加以利用。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并且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地热能源是利用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来进行发电的,还可直接利用地热水进行建筑供暖、发展温室农业和温泉旅游等。地热能属于洁净能源,是可再生性热能。绿色建材。建筑物室内涂料尽量避免无机化合物涂料的使用,采用无毒、无污染、无害、无挥发性、无放射性的材料,减少因使用有害材料造成的对周围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危害。如使用环保涂料、硅藻泥、壁布、壁纸采用由自然原料制造的无害化物质。尽量使用天然可再生的材料并致力于可持续材料的创新。绿化配置系统。绿化布局合理,规划时要考虑因地制宜,从该地区所处的地形、地势和周围环境的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气候、植被、物种的特性进行设计。在设计时要注重绿化的层次感、人文景观性、地区风格与建筑物相融合。考虑植物造景及绿化的容积率,有效的增加三维绿量,以景观绿化的社会生态性及自然生态性出发,坚持生态为主体,以人为本原则,发挥绿化配置系统在生态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更深层次的作用。废弃物处理。主要指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回收、提炼、再循环利用,有效控制生活垃圾的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回归自然原貌。

3.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层次阶段性,在想法上可以拓宽思路,但在规划设计的具体上应该考虑人们在接受新的设计,新的产物,新的形式等各方向的可预见性。人们在对新事物的认识接受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生态建筑环境设计也是这样。比如早期的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实用功能外,还采用了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庭院设计。当涂料成为居室装修材料时,墙面喷涂材料采用具有颜色倾向的装饰时,渐渐被人们所认同的接受形式发生相应的习惯性。因此,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具体的实践中慢慢实现,创新性的设计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及规划策略。适用于现今的创新性设计是与未来设计相过度的基本形态。未来生态建筑环境设计是人类对社会回馈的一种实践性,也是未来社会所需要创造的一种特定表达的方式,并具有一定的探索及不确定因素。

4.结语

21世纪是低碳、环保经济时代,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生态建筑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在我们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建筑环境观念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来讲观念还是比较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应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体系,重视政策的导向性与建设的合理性,树立“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理念,在建筑环境设计的构建上进行融合、共生,建立起高效、低碳、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戴丽影.论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0,(10).

[2]卢美兰.生态建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黑河学刊,2012,(10).

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篇3

    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现状

    顶层设计科学,规划部署周密。审计署和各级地方审计机关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审计,不断优化资源环境审计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与周密部署各个阶段审计工作,保证了资源环境审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审计署发展规划中,对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作了前瞻性部署,提出了明确目标与要求。《审计署2012年对地方审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工作审计,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在制定“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时,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情况,对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作出详尽安排。这些反映出国家审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和审计工作全局,与时俱进地推进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理论建设先行,有力指导实践。为了总结审计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先进审计理念与方法,科学指导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审计界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方法体系。学界认为,“受托经济责任论”、“免疫系统论”、“系统论”和“国家治理论”是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别探索解决了资源环境审计的定义、职能、作用、意义、范围、内容、程序、标准、重点、方法、审计成果形式及应用等理论命题,为深刻认识资源环境审计,界定该审计与其他审计的联系与区别,为各级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发挥资源环境审计的宏观性、披露性、服务性和建设性功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持续实践探索,提升服务水平。围绕不同时期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各级审计机关持续探索资源环境审计实践。分析审计署审计公告,可清晰看出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的快速发展:自2003年首例审计公告至2012年7月,审计署总共了149例审计公告,其中有关资源环境审计公告13例,2003至2005年没有资源环境审计公告,2006年3例,以后各年都稳定在1至4例之间。可以认为,资源环境审计已逐步进入国家审计的工作范畴,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环境审计(调查)项目不仅数量在增加,而且审计质量和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水平也在提升,审计围绕国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心,突出重点,抓住重大项目和重点资金,开展专项审计与调查;在做好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前提下,以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情况为切入点,从促进政策执行效果入手,发现与分析问题,提出完善政策的意见与建议;抓住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提高审计工作的宏观性和系统性,积极探索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等,有效服务于国家资源管理与环境治理。

    成果积累深化,创新发展平台。理论和实践成果的不断积累,丰富了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与方法,为资源环境审计未来发展打造了优质平台。理论界认为,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前进和总结推进三个阶段,完成了资源环境审计在审计全局中的合理定位,界定了审计范围,在审计载体、标准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时形成了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评价有机结合,坚持深入基层、面向群众、掌握资源环境审计第一手情况,坚持加强指导服务与引导,坚持以点带面、共同做好资源环境审计等基本经验和做法。这些成果对未来发展具有示范作用和深刻影响,也是我国对全球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宝贵贡献。

    资源环境审计发展趋势

    审计内容和目标的优化。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中心将从资源环保治理建设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的真实、合规合法性,逐步向该资金的预算、流向、监管机制、具体使用及绩效转移,即更加重视资源环保资金及其治理建设项目的管理、技术、质量和效益;从以资金流的检查为主,逐步向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性的审计监督转移,并适时延伸到资源环境治理建设工作的政策、法规、制度规章等体制机制层面,探索环境政策评估工作,更加彰显资源环境审计的信息性、技术性、管理性、建设性等特征。

    专项审计调查比重增加。适应上述审计目标和内容的变化,资源环境审计中,以提供资源环境治理建设信息为主的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将显著增加,即审计机关抓住资源环境治理建设中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发现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为党和政府实施资源环境治理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支持,这将成为审计服务于国家资源环境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向综合审计方向拓展。一方面,资源环境审计将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工程审计等有机组合。因为许多资源环境事项不是单纯的资源环境问题,经常与国家政策、财经法规、基本建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密切相关,只有将它置于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中分析评价,才能找到合理、可行的审计答案,故立体化、全面化、延伸性的审计是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强化审计成果转化与运用,即通过资源环境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资源环境治理责任的“查责”、“问责”,并推动促进制度规范,也是资源环境审计发展趋势所在。

    审计技术含量陡增。跟踪审计方法将在资源环境审计中得以充分应用,高科技手段将在资源环境审计中更加广泛地运用,使得资源环境审计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审计技术含量明显增加,特别体现于资源环境审计的政策评估、经济分析、技术对比、效能评判与项目(措施)综合评价之中,部分业务外包、聘请专家、咨询性研究等将成为常用审计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方式,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篇4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筑设计;可持续

1引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受到广泛的关注。各行各业都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这表明,生态环境和物质生活水平的统一即将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建筑行业里,本文推出生态环境下的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希望探究出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以后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做出规划。

2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概述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较大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与从前大不相同了,人们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并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关系。生态环境下如何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是每个建筑设计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要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有效地组织各种资源,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又要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为人们带来更加长远的利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循环。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比较复杂,节水、节能、减少污染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建筑设计还要体现出技术性、社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3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原则

生态环境下,建筑设计要坚持对自然的尊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资源的合理使用,坚持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坚持弹性设计。建筑设计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将建筑与时空的变换相结合,从长远考虑,给建筑设计保持足够的弹性,以适应建筑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4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

建筑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如果离开了环境就失去了生命力,而一个环境的美感如果有了恰当的建筑,其美感和深度也会大大增加。建筑的美能够通过环境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尤其是随着四季的变换,建筑与环境仿佛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互相烘托。我们也发现了往往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绝不仅仅是靠建筑本身,而是依靠周围的复杂环境以及小的构筑物。一个地方建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统一的环境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这种趋同的审美丰富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与内涵。在一座城市里,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建筑的轮廓、虚实、色调等都是和环境相协调的,建筑、环境与人的心理感受综合作用推动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

5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

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追求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始终坚持对环境和大自然的尊重,在做设计时注重对建筑的全面调查。建筑周围的地形地貌以及空气流动等都对具体设计产生影响,在做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调查,搜集好充分的资源。其次,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对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的保护也很到位,设计人员要利用现代科技最大程度的保护建筑地域生态环境,灵活运用周围的自然资源,例如阳光、空气水等等,在开放的设计思想领导下为建筑使用者创造舒适空间。在建筑设计的每个细节上都要注意生态与实用的结合,每个细节都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通过生态建筑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保证健康可持续的同时还增加了温馨感。

6生态环境下建筑设计要点

在生态环境下,建筑设计过程的材料选择至关重要,不同的材料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在将一幅设计图转变为实体建筑的时候,建筑设计者一定要将材料选择放到首要位置。选择的墙体材料不同将会产生不一样的热工效果以及空间效果,设计人员要坚持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实际的材料。选取材料的时候除了考虑实用功能之外,还要注重建筑材料对建筑性格的塑造,要尽可能将建筑材料赋予一定的精神内涵,这样的材料也更加能够产生多元化的价值。

7空间布局

城市化发展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土地在逐渐减少,高楼大厦林立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城市绿化变差,生态效益大大降低,局部环境带动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劣变化。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十分注重垂直绿化,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做好这部分的工作,在建筑空间设置金属网以种植攀爬植物。在室内和室外的过渡空间内适当种植绿化植物可以有效保护建筑使用性能,还能美化空间、降低室温,调节局部的小气候。巧妙地利用生态建筑的过渡空间可以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要学会利用好坡台、场地高差,通过架空手法营造更加流畅多元的空间,增强室内通风。架空的地下空间要加以合理利用,尽可能自然采光,从而推动建筑的节能环保。

8景观

植物的配置是生态环境下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植物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审美效益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植物的配置。为了更好地将植物与建筑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互补,设计是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类型植物,注意植物的品种选择以及视觉审美效果,要确保各类型植物之间能够和谐共生发展。另外,水景是塑造景观的重要元素,通过水景的设计,一个景观场所能够瞬间起死回生,变得充满了灵性与活力。在建筑设计中,做好雨水收集工作以及水的循环利用对于建筑来说意义深远,尤其是在水资源匮乏的时期,设计者应当通过建筑设计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好的空间环境。生态环境下,能源的合理使用是每一位设计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将低碳、节能、环保考虑到建筑设计中。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注重基础社会的建设以及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人员要有环保意识,将能源的合理使用与建筑相结合,为人们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美观的生活环境。

9结束语

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收获。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还需要不懈努力,探索如何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工作、生活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姜征,中外传统建筑艺术对现代网络游戏场景设计的影响[D].淮北师范大学2014.

[2]郝静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在寒冷地区的实施方法探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4.

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篇5

关键词:环境会计;价值形式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48-02

一、环境会计的产生背景及发展

(一)环境会计的产生背景

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有人提出了环境会计的必要性。早期的倡导者是建安大经济学家安东尼,他增在1956年写到:“鉴于自然资源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应充分重视自然财富在国家总财富中所占比例的大小,而且应建立环境会计体系合适每年自然资源总量发生的变化”。十几年后,环境问题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关注,许多理论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将环境数据纳入到投入-产出会计的可能性。然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国家的统计机构材开始正式建立环境会计体系。20世纪70年代中后叶,挪威和法国最早开始这项研究工作,而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几乎没有其他国家的统计机构在该领域进行正式的研究。极具影响力的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认可了对环境会计的需要,同时号召:“每年对环境质量的变化报送年度并对国家环境主要的储量加以审计。”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由影响的经济学家倡导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国家会计体系中来。至此,包括加拿大在内许多国家建立并规范起自己的环境会计体系。

(二)环境会计在国内外的发展

1.国内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在会计体系中建立绿色会计,披露环境信息,推动政府和企业将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决策,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我国环境立法的不健全,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地方局部发展与全局环境保护在利益上有冲突,造成了相关法律执行不严格。制度的不清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对环境问题普遍比较敏感。

第二,企业设立相关绿色会计科目少,并且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企业对已发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会计反映明显不足。

第三,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我国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由于没有开设绿色会计的相关培训,导致企业中懂得绿色会计的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中实行绿色会计的障碍。

第四,制度不完善,目前仍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

2.国外发展

尽管各发达国家首先着手的方面有所不同,但各国对于环境会计的发展趋势却有着相同的观点。许多发达国家同时开始了对物质能量流动会计的研究,其中大多是根据投入产出会计的模式建立起相关框架体系的。各发达国家的物质能量流动会计大多以难以为核算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了对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其他与燃料相关的废物的估价。另外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对环境保护支出会计的研究工作,不仅计量经济支出,还计量对经济的贡献。环境会计已经在几十个国家初步制定并探索推行着,如挪威、瑞典、芬兰、丹麦、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在这些国家政府,国内外统计人员和其他支持者在过去几十年已开始活动。一些国家已经在不断投资建设常规数据系统,该系统集成到现有的统计制度和经济规划活动。

二、绿色会计在煤炭工业的应用

(一)价值形式法

由于价值形式法的理论基础仍是传统会计模式,所以绿色会计发展中所涉及的关键问题也就是绿色会计的假设和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

1.绿色会计的假设和原则。在传统会计原有的四个假设前提的基础上,还应添加的假设内容有:会计主体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多花的记录单位假设;适用于绿色会计的原则有:重要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

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l)确认。环境因素的参与使企业的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必须重新界定。以往,企业的收入通常就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企业的成本包括资产、劳动力的投入,费用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但在考虑了环境因素后,诸如由于企业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执行环保措施而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就要包括到企业收入中去,自然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治理的费用等也要归入企业的成本、费用中。

(2)计量。计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计价上。自然资源的计价问题较为复杂,计量的方法也很多,比如价格替代、支付意愿、接受意愿和数学模型法等。这里着重介绍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建立在“大循环成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它认为资源成本一般包括:生产成本、再生成本、恢复成本、替代成本、服务成本。

生产成本的计量采用标准价格法,其公式为:

C生=C标×(1±R1±R2±…±Rn)×Q

其中C生表示某项资源的生成成本,C标表示某种资源的标准生成成本或价格,由国家特定机构确定;R1…Rn表示特定资源的质量、开发难易程度、稀缺性等系数;Q表示资源的数量。

再生成本的计量采用平均累计计量方法,数学公式

C再=s.t.p.[1±ΣRi]Q1/Q0

其中C再表示某项资源的再生成本;s表示再生所占空间面积;t表示占用时间;p表示单位时间空间应计量的机会成本或价格;R1…Rn表示再生所需要的种植、保护费用等系数;Q0表示自然资源消耗的数量;Q1表示补偿数量。

同理也可以为恢复成本、替代成本、眼务成本建立数学模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3)报告。报告的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把绿色会计要素直接添加到原有的会计报表中去;另一种则是设置独立的绿色会计报表,即另外设置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损益表和绿色现金流量表。

进行环境投资成本与效益分析时,一般要考虑它实施的现实性,就目前而言,它的核算对象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改善资源及环境。自然资源损耗,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消耗的自然资源带来的损失,包括环境污染损失及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保护支出,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所作的贡献,包括“三废”的治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的耗费、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改善资源环境的收益,反映企业从环保中所取得的收益。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还没有对环境资源进行有效的反映,因此,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可以考虑对煤炭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反映,同时在相关会计核算体系中反映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可以进行如下的设置:

①资产类科目。可以在现行的账户体系下设置“资源资产”、“资源折耗”等,反映煤炭资源的使用状况。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基础,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若对其只进行使用而不计费,既不利于资源的节约使用,也不利于资源的补偿,因此可以设置“资源资产”账户核算煤炭资源的原始价值的增减及结存情况。资源资产的账面价值可按原始成本(购入成本)或评估值入账,也可按资源各年投入累计成本的现值入账。“资源折耗”账户可用来反映资源资产由于使用、开采等而累计损耗的价值。当确认资源资产价值时(如购入),可借记“资源资产”帐户、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计提折耗时,借记“成本费用类科目”(折耗成本)、贷记“累计资源折耗”,而企业为实施环境预防、治理措施而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以及其他跨年度的长期待摊费用,可以通过“固定资产”、“递延资产”等账户进行核算。

②负债类科目。我国征收的超标排污费高于治理费用的目的,是要防止排污者宁可缴纳排污费而不愿治理,并且通过征收的排污费可以为社会开展污染防治提供必要的资金.因此,应设置“应付环保费”一级科目,反映和监督环境保护费用的计算与缴纳情况,同时设置“应付单位排污费”、“应付个人排污费”、“应付包装物排污费”、“应付废弃物排污费”等二级科目。当发生各种排污费时,借记“成本费用类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环保费――×××”、贷记“银行存款”。

③成本费用类科目。环境成本是为了对环境资源负责,对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主要设置“环境消耗成本”、“环境破环成本”、“环境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发展成本”等科目。发生时,借记“环境成本”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④损益类及利润类科目。为反映环境收益、损失情况,需设置“环境损失”、“环境收益”及“环境利润”科目。“环境损失”科目反映企业污染或破坏环境而被勒令停产而造成的损失:“环境收益”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时所取得的收益:“环境利润”科目反映核算环境收益扣除环保费用、环保损失及税金后的净额。

三、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重大意义

1.实施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施偏重于国家、地区等宏观与中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企业有所忽视。企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键的行为主体。只有通过环境会计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取得情况,以及经济、生态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才能向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管理层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理性的权衡与决策,从而实现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环境会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企业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重要影响者,理应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更重要的现实是,在绿色消费日益盛行和各国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的情况下,注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因此,调整发展战略,在生产经营与管理决策中注入绿色理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就是必然选择。

3.实施环境会计是正确计算“绿色GDp”的基础。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本国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国经济、生态与社会进步状况的最重要的标准。采用“绿色GDp”能真实反映我国国民财富的量与质,是据以采取措施防止资源过度消耗与生态环境恶化的迫切要求。通过环境会计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的核算、监督与反馈,从而为“绿色GDp”的正确计算提供真实的数据与信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

4.实施环境会计是深化可持续发展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活动。实施环境会计是一项特殊的深化可持续发展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活动。这取决于环境会计的几个主要特征:(1)具有众多的信息使用者。根据环境会计的目标及相关规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应向政府以及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中间商、供应商、社会公众等提供对决策有用的环境财务经济信息。(2)定期提供环境财务报告。按照规定或惯例,企业应按年度和中期(如月、季、半年等)提供反映本企业环境与资源情况的全面、重要的信息。(3)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及其相互联系。环境会计报告与传统会计报告、人力资源会计报告等一并提供,便于信息使用者完整地了解企业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情况及其相互联系,为其理性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environmentalaccountingwherewearenow,whereweareheadingJoye.Hecht,1999.

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篇6

【关键词】绿色设计环境保护工业设计可持续发展

1绿色设计与工业设计的重要联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了大量工业产品,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人类在享受“聪明才智”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尝到了苦头。庆幸的是,以上的困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一股保护环境,珍惜有限资源的绿色环保浪潮已经掀起。与此同时,绿色设计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主要强调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设计不应该只是一个倡议和提议,它更应该成为现实文明和未来发展的指南针。当我们面对当前的全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温室效应等诸多困境,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足够的危机意识。

现代工业设计要想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跟上绿色设计的脚步。

2树立绿色设计观念重新发现现代设计

之前,工业设计最终目标针对的是产品的基本属性:当该产品达到了技术、功能、工艺以及市场的目标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目标就完成了。而绿色设计则涵盖了产品的各个过程,包括从创意构思到制造、使用及废弃后回收、再生处理等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将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到与产品环境属性相同的高度,并将其作为绿色设计的目标。

绿色设计观念的树立能够让绿色设计产品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式武器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工业设计师的心中。

工业设计师在21世纪所担负的使命,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艰辛,面对的问题更加繁杂:第一,需要了解“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第二,能够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使用可回收材料,用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耗量;第三,还要从选择材料、结构功能、制造过程、包装方式、储运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各个方面,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

工业设计的造型由以往单调的机械化转变成语意化、人性化的设计,并追求简洁的造型,占用更少的空间,减少材料的消耗。同时使产品更加耐久,因此,绿色设计在需要设计师的理性的同时,更需要融入新科技,并获得广泛的社会性。绿色设计的推广也不能局限于工业设计师中,而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

3绿色工业产品的市场前景

尽管我国早于1993年就开始实行绿色标准制度,并制定了严格的绿色标志产品标准,但其实施情况并不能让人满意:上海(我国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城市),每天产生好几十万个不能回收的一次性餐盒,大自然需要200年才能消化掉它们,常年累月同废水、废气等一起挤占着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好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大型商场、超市也在积极推广布袋或纸袋的使用。而在国际市场合格的绿色产品更是企业的通行证,越是发达的国家,消费群体更能意识到蕴含在产品里面的生态价值,并接受它们。这对绿色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无公害、能耗低的产品才能被大众接受,才能被市场认可,方能走向市场。

目前绿色标志认证在世界各国家得到了推广,一来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来也可以提高本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著名管理学家乔治・温特所著《企业与环境》如是说道:“总经理可以不去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将来的公司必须善于处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这表明,绿色产品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明朗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工业与设计的变革,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大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但同时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原本和谐的关系。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都抛在了人类面前,甚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也面临着威胁。当下频繁出现的国际新名词“可持续发展”,恰恰说明人类能否在地球上长久生存已经成为了谜题。“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的原则被设计理论界提出,尝试给设计新的地位,以改善工业设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让人类重新过上健康的生活。正如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主席彼得先生说的那样:“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为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

参考文献

[1]李芳丽.《新工艺文化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许平,潘琳.《绿色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08.

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篇7

摘要: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长期推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欧美等发达国家采用环境审计方式来推行节能减排和助推经济转型的做法日益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详细阐述了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了其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完善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对策。

abstract:resourcesandenvironmentisthematerialbasisforhumansurvivalanddevelopment.inrecentyears,thesituationofenvironmentalpollutioninChinaisveryserious,long-termextensiveeconomicgrowthmodemakesthecontradictionofChina's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constraintsbecomeincreasinglyprominent.inaddition,europeandotherdevelopedcountriesadoptthemodeofenvironmentalauditingtoimplementenergy-savingemissionreductionandboosttheeconomictransformationapproachhasattractedincreasingattentionanddiscussioninourcommunity.thispaperexpoundsthepresentsituationofourgovernmentenvironmentalauditandthemainproblems,analyzesthemainreasons,andputsforwardsomehelptoimprovetheCountermeasuresofourcountry'sgovernmentenvironmentalaudit.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问题制度经济转型

Keywords:environmentalauditenvironmentalproblemssystemeconomictransformation

所谓的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机构及审计师等,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使得环境审计诞生,此后数十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激化,直接推动了环境审计被政府审计引入并扩大审计的范围。我国的环境审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自1983年开始对环境审计进行探索,并于2008年明确将环境审计作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而纳入审计署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自此,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现状与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审计起步于1983年,其发展历程可以细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1983至1997年,没有专门开展环境审计,只是提出初步概念和构想。第二阶段是1998年至2002年,审计署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并明确了环境审计职能,并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开展了专门的环境审计。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至2007年,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不断发展,研究和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并开始学习借鉴国际环境审计的先进经验。第四个阶段是2008年至今,审计署于2008年正式出台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模式并正式承认环境审计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其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不断拓宽,环境审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环境绩效审计也得到广泛关注和探索,环境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和经济转型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我国的环境审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环境审计的健康有效开展。

(一)审计工作受到限制

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受到限制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缺乏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准则是审计机构、单位及人员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目前,虽然我国审计署已经制定了诸如中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抽样准则、审计方案准则及审计风险评价准则等40余项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但是仍然缺少对环境审计比较直接的依据,缺少对于环境审计标准、技术、内容及评价标准等直接的具体的规定。这就使得很多审计人员无所适从于该遵循怎样的审计行为准则。二是缺乏政府环境审计依据,我国当前在环境审计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环境审计缺乏审计依据支持,我国至今尚没有一部法规、制度直接阐述环境审计依据,同时我国没有明确审计部门在政府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地位。三是当前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我国现有审计人员大多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缺乏涉及多种环境知识的知识结构。

(二)审计范围比较窄及审计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范围主要局限于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而很少展开环境绩效审计。主要表现:政府审计机关只把资源环保资金的征收、管理与使用的审计作为重点,忽略了对资源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政府审计关注资源环保资金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规定合理使用,而很少评价资源环保政策的实施效率和效果。审计方式方法方面,当前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不充分,这就会造成部分重大资源环保审计项目无法顺利高效地完成。另一方面,目前审计机关进行环境审计时,强行将环境绩效审计和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分开进行,甚至忽略了环境绩效审计,这就增加了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本,降低了审计效率。更有甚者,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在展诸如经济责任审计、金融审计、涉外审计等类型的审计时往往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环境审计的内容。

(三)审计结果的执行力不够,审计问题屡查屡犯

日前,我国审计部门只有审查监督权,没有对审计结果的执行权。这就造成我国的执法手段、能力和违法制裁力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落后较远。同时,各地政府为了维护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而忽视环保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普遍存在,这造成地方政府有时会对环境审计结果执行大打折扣。这样,我国环境审计问题就呈现屡查屡犯的怪像。

二、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审计制度不完善

纵观我国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尚没有一部是关于政府环境审计的。其一,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并没有明确提及环境审计,这就使得政府环境审计的开展缺乏具有最高权威的宪法的支持。其二,我国现行审计法只明确了关于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涉外审计等类型的审计内容、标准及程序,但没有明确环境审计的内容,这就造成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在审计法中没有明确的依据。其三,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还没有明确审计机关在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的权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政府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使得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在环境保护法中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

(二)环境绩效审计基础薄弱及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环境审计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也比较缺乏,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开展环境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也比较落后;另一方面,我国环境审计制度建设比较滞后,对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宣传力度和利用程度也很不到位,对审计单位和人员的奖惩机制不够完善,这造成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基础比较薄弱。同时,环境审计是审计学和资源环境学的交叉领域,我国目前的审计人员队伍主要来源于财会审计专业,而具有资源利用、环境技术、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则比较少,这造成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这就限制了审计机关的专业水平,影响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审计结果的执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比较少,环境审计结果公告范围也比较狭窄,局限于水、土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宣传力度不够,这就使得环境审计难以引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就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法制意识和发挥社会公众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作用。同时,我国当前关于政府官员履职情况报告中很少评价其在贯彻落实资源环保政策、资源环保项目建设及资源环保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另外,很多政府审计机关出的问题没有引起政府部门及企业的重视,没有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整改,这造成了我国审计结果的执行机制不完善。

三、完善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对策

基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上述问题和主要原因,笔者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和参照我国的具体国情,认为我国政府应当从环境审计的制度建设、明确内容及环境审计结果等方面来完善和推进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

(一)推进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法制化建设

我国环境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化建设的滞后是造成政府审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推进环境审计法制化建设:一是完善政府环境审计法律法规,这主要是指宪法、审计法及环境保护法的修订,要明确国家审计机关在资源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的权责,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以便为政府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二是构建政府环境审计准则,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就,我国应该尝试构建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框架结构,用于规范和指导政府环境审计的开展,笔者认为该框架结构应该包括总则、组织协调、审计内容、审计实施、审计结果、法律责任及附则等内容。

(二)明确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

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我国明确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内容应主要从三个方面下手。一是以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为基础,各地审计机关应逐拓展环境审计的领域和范围,不在局限于水、土地和节能减排等几个个别领域。二是全面推进环境绩效审计,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对资源环保资金、项目及政策等进行绩效审计。三是应努力整合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这样有利于避免环境审计工作中的重复性问题、降低审计成本和提高审计效率与准确性。

(三)提高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人员的能力,并完善政府环境审计结果的执行机制

我国政府应建立健全地方审计机关的环境审计机构,加强环境审计队伍建设,环境审计人员应充实自己的资源、环境方面的知识,优化其知识结构。同时,应努力创新环境审计方式与方法,并强化政府环境审计的国际合作,可以在政府环境审计方式及方法方面推动各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采用大数据下的信息技术与方法,对重大资源环保项目开展跟踪审计。在完善政府环境审计结果的执行机制方面,一是要逐步完善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和程序,并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揭露。二是推进责任制、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设,要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环境责任和加强审计结果的执法力度,推动被审计单位依法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审计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而我国巨大的环境保护和资源浪费压力使得资源与环境矛盾日益激烈,这就要求我国要在制度建设、环境审计队伍建设、审计结果执行机制及环境审计内容与规则完善等方面完善政府环境审计,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和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与国际靠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邓启稳.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绿色审计探讨[J].未来与发展,2011

[3]李雪,王恩山.环境审计的动因及现状分析[J].财会月刊,2005

[4]付健,史朋彬,付雅.略论我国绿色审计制度的创建[J].社会科学家,2010

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篇8

[关键词]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生态文明建设;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尽管国内外在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审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审计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我国现阶段正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主要工具与手段,其应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主动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要在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源环保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为此,就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和要求为出发点,科学理解环境审计与政府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分析政府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工具”职能,以期能有效发挥国家审计在资源环境审计中的积极作用。

二、科学理解环境审计与政府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一)科学理解环境审计的内涵

目前有关环境审计的界定国内外还不尽统一。thomson(1993),Hillary(1998)将环境审计看成环境管理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刘威(1996)从环境监督鉴证角度理解环境审计;张以宽(1997),Lightbody(2000),todea(2011)认为环境审计是一种系统化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高方露、吴俊峰(2000),李雪、杨智慧(2004)基于受托责任观提出环境审计是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一种控制活动;而上海审计学会课题组(2001)总结了学界有关环境审计的认识;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1997),陈思维(1998),陈正兴(2001)认为,环境审计是由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第三方独立审计组成的体系;李永臣(2007)提出广义的环境审计概念应能恰当解释和说明环境管理绩效和环境管理监督问题。尽管以上观点各有偏重,但不容质疑的是,环境审计是在传统审计学的基础上,吸纳了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结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将环境审计理解为“是由审计主体针对被审计单位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客观地收集和评价证据,判断其认定与既定标准间的符合程度,并将评价结果以报告形式传达给利害关系使用者的一种监督行为。”

(二)科学理解政府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资源环境审计是在委托人的驱动下,适应可持续发展及外部经济性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其变化而不断变化。因为资源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而使得资源环境审计的范嗣也极为广泛。当下我国面临十分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对资源环境审计提出了迫切需求。根据以上对环境审计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因为政府审计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体系依然以政府审计为主导。众所周知,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在资源环境审计中履行公共监督评价职能的政府审计部门及其人员义不容辞应担当起主要审计主体的责任。基于此,本研究将政府资源环境审计理解为“是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国家审计机关及其授权机构,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审计准则、会计理论、专业规程、技术标准等,对相关行为主体的与资源环境相关的活动及其效果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环境影响等进行预测、控制、监督、评价的活动。”因为资源环境审计有助于监督、制约、纠正行为主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的不良倾向,有助于直接或间接摸清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家底,有助于防止资源资产及其收益的流失,所以其对促进资源环境科学决策、保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及其收益、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三、政府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理

2012,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认为国家/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内生的一个“免疫系统”,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功能。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作为维护包括资源环境生态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其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庞大工程的新要求,积极发挥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对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存续和长远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反映相关风险,保持生态平衡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但人类不当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引发土地、森林、空气、水等的滥用与污染问题,进而形成环境风险;而每一类环境风险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公众的健康,从而形成健康风险;当人类活动带来的这些环境风险、健康风险与自然资源的滥采乱伐和不当利用混杂在一起时还会导致经济社会文化风险。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基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不断解决人类活动带来的上述问题及相关风险,努力保持生态的动态平衡与安全。近年来资源环境领域不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越来越需要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主要责任,政府审计机构通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能够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能够通过对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情况的有效监控来化解生态风险,并借助审计机关的检查权、调查取证权和结果公布权揭露和查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从而为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发挥保护性作用。

(二)威慑被审对象,弱化违规动机

社会公众以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为依托,有效监督和评价政府部门公共受托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而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其对生态安全的监督是经济社会整体正常发展的基本保障。可见,由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的资源环境审计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有其严肃的权威性和高度的强制性,能够使得被审计的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对这种资源环境审计产生足够的敬畏;同时审计法也授予政府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对象的账户进行查询、对其违规行为进行制止、对其违规资料与违规资产进行封存、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对其不合理的财政收支暂停拨付使用,在必要时还可提请国土、规划、环保、水利、财政、发改委等部门提供行政协助,能够使其对有关资源环保工程项目建设和资源环境管理政策等依法实施监管,从而降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寻租动机,提高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执行力,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片的目的。

(三)预警生态风险,促使提前应对

政府资源环境审计能够为防范系统性生态风险发挥预警性作用,其通过监测具体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项目,及时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对资源不利的因素或生态安全方面的苗头性问题,并把这些预警信息传递给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部门,促使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时切断风险源头,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为了更好地发挥资源环境审计的预警机制,需要不断拓展其审计内容与审计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关注资源环境政策、重大环境治理项目等的跟踪审计,以发挥资源环境审计的过程性、时效性和预防性,切实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其次,要借助审计程序的自动化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持续的动态跟踪,推动资源环境审计过程的连续性与审计信息收集的及时性,以便为预警资源环境问题与生态风险奠定基础;最后,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屡审屡犯问题,如资源环境绩效问题,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深挖问题根源,从而为优化资源环境审计制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四)完善治理机制,抵御违法乱纪

资源环境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问题的纠正与违规违纪问题的防范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需要,为此,政府审计机关应充分利用资源环境审计优势,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与政策制订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措施执行的有效性实施审计监督,着重发现政策不完善及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有针对性的给出审计建议,以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其中资源环境审计建议及其实施是完善资源环境治理机制,抵御资源及生态方面违规违纪行为的关键。因为没有高质量的审计建议及其实施,就找不出资源环境制度与生态治理机制的缺陷,自然也就无治对环境治理机制进行合理地改进与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环境想健身强体,生态系统想抵御病毒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在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中,建议做好“审计建议、审计建议实现机制以及后续审计制度”的合理安排与有效衔接。此外,审计机关可以联合环境保护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利用他们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效率、效果和权威性,这也能强化政府资源环境审计抵御资源环境领域违法乱纪行为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李雪,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J].审计研究,2004(2)

[2]孙成显,徐学军,汪照全.深化资源环境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审计,2013(8)

[3]邢祥娟,陈希晖.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和路径[J].生态经济,2014(9)

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篇9

关键字: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环保问题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和结构都在不断地扩大,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然而,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不仅要做好排水设计,还要注意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现阶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提倡环境保护,除了要完善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环境外,还应该注重新技术的运用,以提高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那么,在给排水设计中,我国政府部门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效地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呢?

一、提高设计者的环保意识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要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首先必须提高设计者的环保意识。全面提高设计者的环保意识,让设计者都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也能用新技术保护资源和环境。我国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设计者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训,强化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明确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一旦被破坏,对人们的生活将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强化环保意识,提高设计者的环保意识,采取有效的方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渗透设计者的环境保护教育。帮助设计者和施工者建立和创造起良好的施工运行环境,以此来推动环境保护施工的发展,做好环境保护的推广,从根本上提高全体设计者和施工者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建立完善环保的法规标准和制度,明确监督主体进行严格执法

要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渗透环境保护,我国政府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给排水设计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和制度,明确监督主体进行严格执法。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法规标准和制度,首先要对进一步量化环境保护和给排水设计的评价指标,完善评价制度,加强责任落实,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我国政府要积极投入到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去,明确规定建筑企业在给排水设计和环境保护中应尽的义务和权利,建立起合理的管理制度,实行建筑和环境保护的规范化管理。同时,还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是强有力的监督,而且比任何评价方式都具有客观性。政府部门可以对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企业给与物质上的奖励,对于不按规定办事的企业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教育。另外,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环境保护与设计者参与的信息服务的电子网络平台。这种电子网络平台是包括包括建立将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和产品的知识与技术、设计者的环保行为等各种信息全部聚集到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同时也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建立环保信息反馈机制,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给排水设计工作中环境保护的有效进行。

三、在给排水设计中要遵循安全经济原则

建筑中的给排水设计工程首先应该遵循的是安全经济原则,经济即是节能,节能又是环保。在环保中,离开安全经济保证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工作人员在规划设计时要严格把关,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结合生态工程原理、水利工程原理、力学原理、水文化原理来设计图纸。在设计过程中,要规范设计过程,选择一种最经济最安全、环保的设计方案,争取在安全性得以保障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投资达到最大的利益,设计完成之后应该再仔细审核。设计人员在设计的同时,要注意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免造成不必要水资源浪费,从安全经济两个方面出发,做好给排水设计工程的整体规划。

四、在排水设计中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和恢复原则

生活中的废水排放,是严重影响环境污染的问题。废水如果处理不达标,排放到河流生态系统中,就会造成水体资源富营养化。因此,在排水设计中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和恢复原则。在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应具有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恢复的功能,正是由于它们能与生态系统保持着协调的关系才得以保存下来。在排水规划和设计时要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和恢复原则,在不破坏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排水处理的设计规划。给排水工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但在排水设计规划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和协调统一以及排水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在设计时从景观尺度与整体性原则、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和恢复原则出发,充分把握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在不破坏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设计规划,使建筑工程的给排水规划能够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资源不被破坏。

五、引进太阳能的利用

要想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要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除了以上提出的几点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比如: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能源,太阳能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清洁环保,使用方便,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建筑给排水设计系统中。利用太阳能的直接加热设备,比如真空管和热管式,不仅集热效率高,而且保温性能好,受环境的影响小,自动运行,维护也比较方便。使用太阳能,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煤炭资源的利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保护了自然环境。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要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必须从提高设计者的环保意识,建立完善环保的法规标准和制度,明确监督主体进行严格执法,在给排水设计中要遵循安全经济原则、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和恢复原则,并积极引进热水供应和太阳能的运用,促进给排水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芦成钢,林峰.浅谈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3)

[2]李世明.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3)

[3]戚贵庆.对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问题论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

环境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

引言: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但是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导致了很多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客观背景下,人们应充分认识生态理念对环境的重要性,寻求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将生态理念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有效减轻环境破坏的状况,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简谈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将环境、艺术与设计三个概念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概念,这三者既是独立的概念,又相互产生联系。因此,要整体把握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需要分别了解环境、艺术与设计三个的概念。首先,环境。环境是我们日常中经常使用到的一个词,它不仅有客观存在的空气、水以及土壤等自然因素,还有一些无形的准则、制度以及理念等非自然的因素,因此,环境是一个范围非常大的范畴和概念,世界万物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但环境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主体和内容。其次,环境艺术。是将环境视作一种自然于艺术的结合,通过对环境的改造让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最后,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考虑各种因素,比如环境中的光、力度等,对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与设计,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等。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是从环境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出发,强调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贯彻生态理念。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的重要意义

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不仅能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更是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状态,更影响着我们的生存质量。自然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虽然有着可再生的特点,但自然循环系统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造成严重后果。随着人们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现如今已经产生生诸如温室效应、雾霾等一系列恶劣后果。生态理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并不破坏自然环境的重要方法。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一定要利用好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使生产生活能够和自然环境和谐并存发展,在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时保护周围的环境。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实现途径

3.1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具体实践的指导原则

首先就是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地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去,以此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其次,在将生态理念贯彻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时,要同时兼顾艺术设计和艺术参与两个方面,使得设计出的环境设计产品既有艺术美感,同时又可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再次,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对已有的环境景观最大化地进行复用,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并且加大资源回收的力度,对资源进行循环使用;最后,就是要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人工干预,尽可能地保持原有自然环境的风貌,为生物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保障。

3.2开发污染系数低的能源

积极开发污染系数较低的能源,以便将其利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具体来讲,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以能源无污染为研发的最终目标,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去开发污染系数较低的能源,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源的无污染性;其二,鼓励能源开发创新,强化创新力度,使得科技材料能够切实的被运用进去,使得能源污染降低到最小;其三,对于在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学者和专家,给予其相应的荣誉和奖励,以便营造良好的能源开发学术氛围。

3.3坚持以人为本

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也就是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多样化的需求,保证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果可以提供给人们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环境不仅要具有观赏价值,充分赋予环境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最重要的还要健康安全,因此,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美感、经济、构造、技术和功能等多个方面。经过设计之后的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还应符合自然、环保的生态理念。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标准要在满足人类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应充分体贴、关注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3.4合理配置自然资源

在生态系统中,绿地、水系等自然资源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它们进行合理的配置有利于形成高价值的生态景观。所以,设计者要保证室外绿地的面积,确保其规模能满足生态系统长远发展的需求。例如,在户外房屋建筑的边角地带可以设计多块可供居民游玩活动的绿地,以使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进而改善区域内的空气质量,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又如,针对湖水河流等区域,设计者可以利用水陆两生植物、沙滩和山石来组成较为完整的水体结构,拉近人们与生态环境的距离,以满足人们享受乡野湖川美丽风光的渴望。

3.5天然材料的应用

合理地应用天然材料是生态理念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当中充分运用的具体体现,这对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只有充分地了解各种天然材料的功能和特性,才能够对其进行更好的加工和制作。例如,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设计师对园林艺术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各种树木的特性,使所种植的树木既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又能够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要能够充分了解树木的习性,了解树木在当地环境中是否能够生存。天然材料的有效应用,有助于资源的节约,能够更好地体现生态理念。

结语

当代社会,环保问题、生态问题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在内的多个领域内也都得到了广泛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更加广泛地运用天然材料,不断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来实现对生态理念的运用和呈现。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使融合了生态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更加契合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涛.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