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十篇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十篇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7:32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1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创新价值;动力模型;途径

财务管理创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但我国对管理创新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体系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宏观层面,很少有人在微观层面上对人进行研究。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主体包括财务工作人员、各级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归根到底都是由人能动地实现,是身处特定环境中的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创新。因此,本文欲从创新价值角度,对财务管理创新过程中人的创新动力进行研究,摸清人的创新动机,并就如何激发财务管理创新的动力提出建议和看法。

一、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本质

创新的概念在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但在本质和内涵上都大同小异。按彼德・德鲁克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使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因此,创新就是去探索和寻找一条新的更好的途径,使同样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或者使较少的资源创造出同样多的财富。医院财务管理创新作为医院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管理者借助于系统的观点,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创立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财力资源整合范式,以促进管理系统综合效益不断提高,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综合效益的具有动态反馈机制的全过程管理。财务管理创新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行动,而目标是构成管理者创新活动经久不衰的动机和动力。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目标一旦设定,就成为管理创新行为的导向,每一项创新行动向创新目标靠近一步,就会给创新主体带来成就感而刺激采取下一步行动,从而维持管理创新行为的进行。经济效益创造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决定了财务管理创新途径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已知的途径,也有未知的途径。在已知的途径中有过时被否定的途径,也有目前存在的途径。医院财务管理创新就是对财务管理现存途径的否定,对未知途径的探索,创新势必要“纠正”、发展或否定现存的途径。而未知的途径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有一条或数条,也可能不存在。假定确实存在更具价值的途径,由于人们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以及创新所需成本的制约,人们可能会发现新的途径,也可能无法发现新的途径。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成本能否得到补偿的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表现为创新的风险,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财务管理创新。因此,医院财务管理创新一方面受新增效益的诱惑和驱动,另一方面又受到创新风险的制约和阻碍,创新正是效益和风险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医院财务管理创新动力的决定因素

(一)创新的动力与创新的预期价值

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最终实践者是具体的个人。虽然财务管理组织也存在创新的动力,但其本身无法完成创新的过程,在创新中的作用也是通过构造适当的财务管理机制、营造适当的财务管理环境,将创新的动力通过这些“触媒剂”转移到财务管理组织成员的身上,才能由组织成员实现组织期望的创新。创新动力与创新者预期的创新价值(非创新的实际价值)有关,预期价值越大,动力就越强。财务管理创新的预期价值特点表现在:

1、主观性。美国学者弗罗姆于1964年提出期望理论,以后经其他学者发展补充,成为学术界广泛接受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的模式是:激励力=目标效价×期望概率,即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激励对象对目标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就越高,激励的力量也越大。目标价值表示某种需要对某一个人来说有多大强度,同样目标对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价值,一个人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而另一个人却可能“乐此不疲”。期望概率是指达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目标价值再大,如果期望概率很小,使人感到失望,也不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按照这种理论,创新动力的大小受到创新者的主观认识影响。首先,创新者所认识到的创新成功给自身带来的收益越大,创新的动力也就越强;当创新者认为创新的结果对自身毫无益处时,不管创新对组织、对他人、对社会有多大的益处,都不会有创新的动力。其次,创新者所认识到的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创新的动力也就越强;当创新者认为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时,不管创新成功的预期收益有多大,都不会有创新的动力。

2、相对性。所谓创新就是寻找一条更具价值的创造财富的途径。有已经存在的和可能的两条途径,都可能给财务管理创新者带来某种利益(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一是维持财务管理现状的既得利益;二是财务管理创新带来的可能利益。个人对获得财务管理创新利益的可能认识是财务管理创新价值的绝对值。财务管理创新动力大小不仅取决于该绝对价值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创新者对维持财务管理现状的价值认识。财务管理创新的预期价值,是新的可能途径的财务管理预期价值与现实途径的财务管理预期价值的差额,创新动力的大小与此差额成正比,差额越大,创新动力就越大。因此,创新者如果对财务管理现状十分满足,他就对财务管理创新不可能表现出任何兴趣。相反,若对目前财务管理现状难以维持,就会涌现出创新的动力。在有关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中,创新的瓶颈诱导论、需求拉动论等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创新动力的特殊表现形式。

(二)影响创新预期价值的因素

创新者在做出创新决策时,通常会对现有途径与未来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权衡利弊得失,影响财务管理创新动力。创新动力的大小又取决于创新预期价值的大小,而创新预期价值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的预期效用。即现实途径的预期效用越小或可能途径的预期效用越大,创新者对现状越不满足,寻求可能途径的吸引力就越大。

二是效用实现可能性的预期。在稳定的环境下,由于财务管理经验的积累,维持现状的可能性客观上要比探索新途径的可能性大,而主观上由于人们的行为普遍存在痛苦规避模式(painavoidancemodel,pam),创新者会把探索财务管理新途径想象得困难得多,而把维持现状想象得容易得多,这都会影响创新者对财务管理创新价值的判断。

三是创新的预期成本。财务管理预期成本不仅指物质方面的,还包括时间、精力等方面。维持现状的财务管理成本越大或探索财务管理新途径的成本越小,财务管理创新价值越大,越有利于创新。

三、激发医院财务管理创新动力主要途径

医院财务管理要促进和实现创新,其根本途径在于通过适当的策略改变管理者对现实途径及新途径的效用、实现可能性及其成本的评价或预期,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创新的认知价值,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源泉。具体而言,医院财务管理创新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环境对创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处在较为紧密人际关系中的管理领域内创新更是如此。由于人的素质水平和权力因素的作用,可能造成气氛压抑的环境,使人的价值表达受到压制,人的自信心泯灭,人的安全和稳定意识、人的被强迫和雇佣的意识将超过创造意识,这将成为创新的巨大障碍。创新氛围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领导者方面的原因,因此,领导者应改进领导方法,增强群众观念和民主意识,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财务管理“软”环境,有利于创新精神的萌生,激发管理者的创新动力。同时,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大力提倡和鼓励创新,形成一股“比、赶、超”的创新竞争势头,为创新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创新者的创新动力。

(二)拓展广阔的创新空间

财务管理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程度不高,主要在于创新空间的狭窄。创新空间越小,创新的灵活性就越小,创新思维难以发挥,创新的预期效用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创新动力将受到压抑,特别是在财务管理组织创新或制度创新的空间大小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为创新主体提供和拓展广阔的创新空间十分必要。目前我军正在深化后勤保障体制改革,在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不仅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工程,而且营造有利于财务管理创新的政策、体制、法律、法规和文化环境,使创新者能够有充分选择余地和创新空间,有效地激发其创新动力,不断创造出最适合军事经济管理的创新成果,为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增强我军军事经济效益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立健全创新奖励制度

完善的奖励制度能满足个人不同程度的需要,有效激发人的潜在的创新动力。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如果对个人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提供某种奖励,就能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产生更大的激励效果。因此,要按照创新者的创新绩效和成果,实施灵活多样的奖励方式,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对创新主体进行奖励,以满足个人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产生较大的创新激励。对创新成果进行合理奖励,还有利于降低财务管理创新成功的预期成本,提高维持现状的成本,增强财务管理创新动力。

(四)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

为财务管理创新者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是提高其创新的预期效用和价值,加大实现预期效用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创新者的创新动力。

1、改善工作“硬”环境。财务管理创新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且需要为之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大利用计算机、电传、网络等高科技技术,降低创新的信息成本、操作成本,使原有制度安排下的成本与收益对比关系发生变化,使潜在的收益变为现实收益,加大财务管理的创新动力。

2、培育良好的竞争环境。充分有效地竞争是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加快与市场接轨的创新体系的培育,营造一种充分、公正、有效的竞争环境,形成“创新-应用-推广-再创新”的良性创新链环。

3、提供完善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即基础性制度,制度环境发生改变,与其相关的制度安排就不得不进行调整或改革,从而与变化了的制度环境相适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创新主体潜在收益的最大化动机难以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制度环境的变化,这种动机由潜在变成现实的可能性增大,从而提高了创新者的创新动力。因此,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医院特色的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为财务管理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得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Drucker,pF.innovationandentrenpreneurship:practiceandprinciples[m].志文出版社,1986.

2、哈罗德・孔茨.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2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育;途径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过程中谁把握了创新教育,谁就是真正的教育家。可见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紧紧依靠兴趣,当然创新教育也不例外。”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讲述名人的创新故事和进行理想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让学生运用象征性手法表明对人生的看法时,先讲述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没有按旧的眼光看问题,而是创造出了新的想法,并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蒸气把壶盖顶起后,摆脱世俗的常规看法,发明了蒸汽机等;邓小平同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了“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一系列英明的决策,使我们国家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同时我还讲解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并使创新意识得到激发。于是学生创造出许多新颖的象征含义:有的学生说花朵可以象征人生,因为花朵用汗水浇灌才能鲜艳芬芳,而人生只有拼搏才能灿烂辉煌;有的学生说人生由两壶茶组成,一壶是苦的,一壶是甜的,讲明了人生拼搏之后必有甘甜的道理。可见,通过培养兴趣的手段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能力的提高必须由内因变化而产生。黑格尔说:“事物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而内因却起着决定作用。”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养成创新的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主观性题的比例增加到80%,可以让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有新的见解,就给予鼓励。如在讨论岳飞在历史上的功绩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岳飞的抗金阻碍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并讲明这是受当时忠君思想所限制,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当时我给予了极大的表扬。通过营造这些宽松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造,经过一个阶段后一定会培养出创新的好习惯。

三、加强训练,丰富学生的创新途径

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方法,这就说明创新也需要有一定的途径。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和质疑问的方法达到丰富学生创新途径的目的。

一次讲《谈自制力》这篇文章,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再想出一些文章之外的能加强自制力的方法,有一个学生马上想到自己和同桌因为竞争而产生了一定的动力,克服了自己的一些坏习惯,因此增强自己的自制力很重要。还有一个学生想到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得出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可以加强自制力等等,产生了一系列带有创新意识的观点。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3

一、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们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数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经过中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考成功的保障。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二、创新精神的培养

1.在定义定理公式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

高中数学教材涉及许多定义、定理、公式,这些定义、定理、公式都是前人经过长期探索发现总结得到的,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学生往往难以感受得到。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定理、公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去论证,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2.在例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的知识都与本节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久如此,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墨守成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

3.在解答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中设置的练习题,习题基本上是与本节的内容相对应的,学生课后完成习题时,往往知识应用、思考方法单一,形成一种定势,即本节作业用本节知识解决,一道习题用一种方法解决。教师若不加以引导,则势必影响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培养。我认为改变习题解决单一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教材编写上对习题设置必须有意识地穿插能综合已学知识的内容;二是教师在布置习题时,必须适当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不就题论题,可通过一题多解增加思维的广阔性,通过多题一解,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4.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创新精神。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深受教师的重视。问题解决的模式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的引申与推广等。问题的解决前提必须有问题,必须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重要的发现、发明可能隐含在问题的提出之中。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解决的办法,数学教学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中提高能力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途径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1.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2.在课后延伸中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受班级环境、时间、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课堂45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通过课后延伸得到进一步培养,通过第二课堂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对课后延伸和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值得探讨。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4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设途径心理氛围课堂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最不能令人满意的是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勇于探索、不断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源泉。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条途径入手:

途径一: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不敢问心理主要有两种:一是紧张心理;二是缺乏自信。因此要让学生敢问问题,关键从以下两处入手:

1、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只有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才能使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才能为学生敢问问题并为创造条件。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1)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态度和蔼,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视学生的问题为刁钻、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斥责和嘲讽;(2)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即可向教师挑战,又可向课本和标准答案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为学生敢问问题提供了条件。否则,这无疑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敢问问题意识,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敢问问题的兴趣是关键。因此,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产生“向师性”,为学生敢问问题提供了平台。在教学中,我常常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敢问,我就及时创设问题情境更好的促进学生萌发问题意识,在板书课题后,我就及时的问学生:“当你看到课题后,想到了哪些问题·”此问一出,立即激起学生强烈兴趣,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有的说:“济南的冬天有何特点·”还有的说:“济南的冬天写了哪些景物·”这样设置问题环节,不仅保护和发展了学生敢问问题意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创造力才有不竭之源。

途径二:创设问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勤问

在平时教学中,有些教师常说学生不勤于问,纠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时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的“儿童六个解放”中就有要求解放学生的时空。因此,教师要摒弃“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尽量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空。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学生,才能为问题而思、而问、而学、而创。如在教学中学语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的《感受自然》这课时,如果单靠在课堂内完成习作是无济于事的,这时教师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提供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投入到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学生的爱美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这不仅解放了学生,而且使学生在快乐中习作,品尝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为学生勤问开了“绿灯”。

途径三: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授人以渔”,达到敢问到善问的质的飞跃。教师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教师可用以问代讲的方式进行教学,让生模仿。如教学中学语文七年级《山中访友》这课时,我设计了问题系列: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等等。通过这样的示范,学生在以后学习时就知道怎样问问题了。提问,一般都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如我班有一位很内向的女生,最初上课不敢提问,后来在我的善诱和鼓励下,慢慢能开口提问了。有一次在学《春》这篇课文时,她提出了一个问题:“《春》写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此问一出,立即引起同学们的讨论,这说明她问到了点子上,是善问的表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勤问,最终实现敢于问到善问的质的飞跃。

途径四:激发问的兴趣,让学生乐问

布鲁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也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让生乐问。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常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秋天》这课时,我上网搜集各种有关材料,制作成各种多媒体课件,一开始就给学生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了一个诗文优美的生动鲜明的情境。这不但调动了学生品味诗文的激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沉浸到诗的意境中,而且使学生质疑问难的火花油然而生。为学生乐问、乐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善待问者,这也是乐问的前提。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专著《学记》中有“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不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则反之,此皆进学之道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待问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适时解答。当然解答要讲究方法,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为目的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引起学生的思考,达到“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的境界。如在平时教学中,当有学生说某词不理解时,我就适时置学生于问题之中,不急于讲解,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去讨论分析,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让学生充分参与自己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乐问的兴趣和意识。

总之,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勤问、善问、乐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资料:

1.《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2期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5

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意人才的缺乏。檀香扇艺术创意的发展需要时间,可能是一代乃至几代的文化创意产品的检验。因此,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和集聚创意人才,是开创檀香扇璀璨明天的重要环节。檀香扇艺术的传统传承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师徒传承。

这是传统手工艺沿袭中的主要形式,依靠“传帮带”来传承,目前的这种方式过程慢且受众面小,不利于檀香扇艺术的普及。二是传承人传承。这是近年来由于政府重视而专门设立的一个传承方式,有专门的文化部门负责具体事务和专项资金的比配。但是传承人本身数量上是非常有限甚至是稀缺,自身担任技艺的创作和传承,所以依靠这样的途径传承是非常有限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的传承,我们势必要走出这一狭小的传承模式,开拓新的途径。集中性传承能帮助檀香扇艺术在新环境下迅速发展和传播开来。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传承教学的有效途径。其缘由有四:一是高职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艺术造型基础,在学校专业课程中就有开设图案设计、广告设计、设计原理等课程,并且对传统手工艺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有兴趣。二是高职校的学生正直青春年华,有激情有想法,容易接受新事物,有创新的动力,这些是创意设计的基础。并且他们比高等学校的学生更加务实,更具有职业能力。三是高职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很好的电脑设计技能和知识,对运用电脑辅助软件设计比较熟练,很是切合现在檀香扇电脑三维激光雕刻工艺。这种电脑技术的运用把檀香扇技艺中的技术问题解决的很好,可节省人力物力,其效果比手工制作更精准,时间大大缩短。电脑软件的运用是檀香扇设计的今后发展趋势。四是高职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团队,有较好的学术学习氛围,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传授工艺美术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完善檀香扇创意设计的高职校本教学体系

“创造力就是生产力”对此越来越多的人深刻的意识到了。以这一认识为基础,重视艺术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开发与产业的关联,艺术教育承担这一任务。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美术素养的创意人才。檀香扇创意设计在高职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依托一个良好的平台。

高职校的单元化教学为檀香扇创意设计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较好的实施切入点。首先在充分了解檀香扇文化艺术的基础上,统观市场流行设计,正确把握当前设计主流和前沿,把檀香扇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实体项目课程嵌入在高职课程中,建立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有关的课程设计环节。通过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努力优化,建立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教学的资源库。在真实项目带领下,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把所学能运用到真实的物件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是信息化的时代,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顺应信息现代化的需要,加强电脑软件设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新媒体艺术,正是在艺术与科学的交汇处出现的最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艺术。这一新的艺术样式导入高职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将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与传统工艺的有机联系,能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出檀香扇的新时代新样式,重新赋予古老的檀香扇新的气象。

此外,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创新教学是构建和完善檀香扇创意教学的一大重点。教师是改革的中心。美国科学促进学会认为:“虽然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改革的设想来自许多方面,但是,只有教师才能提供来自于教室本身的深刻的、有直接经验的洞察力。他们还能为改革提供别人所不能提供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学生、教学技巧和学校文化。”由于以往美术教师培育课程仅注重创作技能的培养,导致许多美术教师缺乏创意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依据“教育、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应帮助高职校的美术教师进行新知识、新的教学技能与原有经验的重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这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有效的落实和得到正面的反馈,更应有创新的教学意识。专业教师在檀香扇厂学到的知识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培养和锻炼教师同样是必要。高职校从“檀香扇艺术设计”美术课程独特价值出发,为激发创意和培养创造能力教学重心,促进自身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结语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必要性;本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40-01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提高教育质量能尽的绵薄之力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大胆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应祖国建设需要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1.创新教育的必要性——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

教育质量的高低,要以培养人才素质的高低为标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决不是当今时代需要的人才。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峻,仅仅依靠对现有可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已经行不通。人类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可见,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同时创新也是社会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改革又无定式,只有自己在探索中开辟道路,因此社会主义事业实质上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跻身于世界前列,只有依赖于创新人才的贡献。

创新是一种趋势,一种必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努力改革传统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扩大学生创新的最新发展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2.创新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超越

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疑问为本的教育,相对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就是提升自己所拥有的创新意识,培养他把创新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创新教育的这种超越性就是他的本质特征。

创新教育应在两方面体现出创新的本质要求: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只有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才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出创新的欲望。因为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主体的自我开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二是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创新教育不是任意改造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主行动,在自主行动中自我完善。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学生有较多的思维空间。

3.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3.1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新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道。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的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不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先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自己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趣,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和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动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用新颖的办法去诱导,提高学生兴趣,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

3.2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身份有效的途径。问是学习者字典中最好的字,是思之始,学之端,学会问才能有所创新。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智慧无疑是问号……"的伟大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首先要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要让学生明白提问在学习中的作用。三是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提问,不要扼杀学生思维提问的火花。学生的提问可能是荒谬的、幼稚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实行鼓励评价,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创造点,要像年轻父母看待新生儿的一举一动那样去充分赞赏学生的提问。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7

关键词:

财务管理;创新动力;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13401

国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指的是把全新的管理因素,诸如全新的管理方法,又或者是要素的组合加入管理系统当中,从而能够最终更加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

财务管理创新是国有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国有中小企业创造出更大化的经济效益,这个目的是唯一推动管理者创新的动力和行动指南。国有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复杂的,它最终的经济效益的循环则是困难的,这些都导致了财务管理创新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由此可见,一方面,国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强烈受到新增效益的推动,另一方面,创新的风险也对其产生很大程度上的阻碍,创新是阻力和推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1国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动力

环境对于一个个体——人的发展来说,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常常能左右人的最大决策性判断以及心情的好坏。当人际关系相对密集的时候,人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则会感到焦虑与烦躁,心理上的负面的情绪会占据人的主观思想。以此类推,对于创新者而言,也是如此。创新是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动力的激发的,也需要与周围环境存在一定的默契,营造灵感的产生。这时候,负面情绪就是对创新者的灵感欲望的最大的障碍。所以,相对轻松、愉悦的周围环境的营造,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创新者的思维灵感的产生。为营造相对轻松、愉悦的国有中小企业大环境,这就要求国有中小企业的各层管理者们决策果断、管理人性,从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当中,能够让所有员工(包括创新人员)从心底深刻体会到平等、友爱的企业大氛围,使得企业氛围能够长久的健康稳定。

对于国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创新动力的大小直接受到国有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空间范围大小制约,如果企业所提供的空间范围过于窄小,则创新动力将受到很大程度上的束缚,会无法完全施展,从而创新的灵感也会受到局限,直接导致创新效果不明显——创新的预期效用大幅度下降,创新动力减弱,最终影响国有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水平。由此可见,在国有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的过程当中,应当要给予相对广阔的空间,优化规范类设计,为创新者拥有发散思维的空间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创造出至高的经济效益。

2国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分析

对于国有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创新动力与价值和期望概率其实是正比的关系,价值和期望的概率越高,则创新的动力也就越大。国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预期的价值越高,则成功的概率越大,创新动力也就会越大,实现创新预期的概率就越大。同样,一个期望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的期望价值也是不一样大的,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期望值的大小。因此,管理者的主观认识——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创新动力的大小。如果管理者意识到创新会取得很大的成功,那么创新动力就会随之得到加强;如果管理者不存在创新会取得成功的意识,又或者是创新成功的意识相对很是薄弱,那么无论创新成功的期望有多美好,管理者产生的创新动力都是稀薄甚至为零的。

所谓财务管理的创新,就是创造更多财富价值。因此,创造财富价值的途径成为关键所在。途径一般会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存在的,另一种则是可能存在的,它们都可以产生这样的经济利益:保持国有中小企业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当中的既得利益;通过财务管理创新可能创造出更大的利益,使得国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得到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双重满足。要想使得管理者得到所有的经济利益,则又取决于财务管理创新价值的绝对值大小。财务管理创新的预期价值,可能是创造财富价值的途径当中预期价值和实际实施过程当中产生的价值的差值,差值和创新动力的大小之间存在着正比的关系,差值越大,创新动力就越大,反之,差值越小,创新动力则就越小。因此,国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现阶段的财务管理状况满意的话,则财务管理创新的动力就会缺乏甚至会不存在;反之,如果管理者对现阶段的财务管理状况不满意,则创新动力存在无限的可能。

在创新过程当中,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创新的预期价值,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力直接导致创新价值的差异。诸如:创新的预期效用——通过对现有途径和可能性途径的分析,分别了解现有途径和可能途径各可以获得的预期效用,如果现状是现有途径的预期效用小而可能途径的预期效用的话,那么则会很大程度上激发创新管理者对可能途径的开发;创新的预期成本——在进行价值分析过程的时候,财务管理创新的预期成本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时候的预期成本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还包括在创新过程当中消耗的人力、物资等等。一般而言,对现有的财务状况进行维持比探寻新的创新途径会消耗掉更多的成本。

由此可见,在我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财务管理的状况和前景预测更加能展现出一个企业的稳定性和长远的未来发展宏图。因此,为了保证企业发展的快速、稳定、持续,健全的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8

关键词:文学;科学;相结合;科普途径

中图分类号:i02;B50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07-02

1科普是科学与人文的交集

2006年2月,中国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行动呈现出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专家学者也越来越重视科普研究和科普创新。科普创新不只是一个理论的界说,它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目标是建构一个有吸引力的科普创新体系。科普工作在保障知识科学性的基础上,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本文的焦点在于科普途径的创新。

科普处于科学和人文的边缘,科普创新是科技原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是一种综合创新。科学技术是面对自然的创新,而科学普及则是面向公众,面向人的创新,因此从知识领域上看,科普创新就是以科技知识(包括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人文创新。科普途径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教育途径和传播途径,也需要包括文学途径。从科普的方式和途径来看,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除了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商业广告、生产实践、广播电视媒体等形式传输给公众以外,出版科普文学图书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普及科学技术应该与社会文化、文学艺术互相融合渗透,形成互动关系,而不应该是君临于其他部分之上的孤家寡人。

科学普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科普创作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科普创作是科普活动的基础。科普创作包括各类科普作品的产出,涉及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子网络、展览等所有与科普相关的领域,同时还包括各类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本文主要聚焦于普及科技知识和科学理念。在科普创作方面,本文聚焦于用文学语言和故事情节来解说、传载某项科技知识或某种科学现象。

2文学在科普方面的作用及优势

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科普工作者比较一致地认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定义,科普应包括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或科学精神)的普及三个方面。就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言,科普工作者从来就不是直接地将科学家的原始论文或成果传达给公众,而是需要特别加工。对科普知识进行文学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加工方式。

科普文学的优势在于普及科学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普及科学理性,因为科学理性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所在。科学为一个社会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技术进步或物质文明,而是社会中的个体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智。通过文学的形式和手段可以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化,把抽象的科学概念形象化,使读者乐于阅读,易于接受,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激发他们关注世界、甚至进一步探究科学的内动力。科普文学就是为了普及科学的文学,它可以有许多种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技巧。科普童话就是其中的一种。科普童话是引导少儿读者走向科研之途的动力之一。

少年儿童代表着社会的未来,是接受科普的重点人群,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增强他们的科学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科普童话寓意深刻、通俗易懂、且语言简单明了、情节引人入胜,这种形式易于被广大少儿读者接受。创作科普童话故事这种途径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所以本文力荐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自然、物质、环境等科学常识,使少儿在轻松愉快的语境中,学会各种科技知识,增强科学理念。

3科普童话的特点以及在科普方面的作用

科普童话将童话故事和科技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长科技知识。它可以使少儿在阅读中感受万物的神奇和奥秘,感受科学知识的力量,可以激发少儿的科学想象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向往。它以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满足好奇心、丰富想象能力为目标。

科普童话故事由诸多元素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还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会成分等。社会成分是背景,文学成分是树枝,文化成分是绿叶,科技成分是花朵。

本文力荐科普童话故事的主题聚焦于环境问题。我国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构成了少年儿童科普教育的必要内容。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变大,这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程度加剧、草原加剧退化、森林资源急速减少、生物物种快速灭绝、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湖泊及湿地面积收缩、水体及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等。以上每一个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是一个对少儿进行紧迫科学教育的内容。抓住环境教育这个主题,同时结合其他科普教育,可以使少儿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精神逐渐加强,从而将保护生存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本文力推科普故事从环境和资源的角度,叙述和解析故事中地球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好的科普故事主题并不是聚焦于讨论科学技术怎样才能消除污染节约能源,而是从更高的层面,诠释环境能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环境能源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只是一个科技问题,而更是一个国际国内政治政策问题和人文素质问题。

4科普童话的主要评价指标及社会效益

第一,科普童话需要包含能引起孩子们的浓厚阅读兴趣的文学创作技巧诸元素。第二,科普童话要有科学依据。科普童话的目的在于普及科技知识和传播科学精神,它是一种使少儿读者变得充实、聪明和富有智慧的文学形式。第三,科普童话需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那么评价科普童话作品的指标就是看其主题和内容是否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是否以传播科学知识、加强科学理念为宗旨。

本文预测此类科普文学会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科普童话故事是一种趣味性强、传播面广、影响时间久的科普教育资源,它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这种既符合科学又体现少儿文学特点的科普童话故事容易在广大少儿读者群内传阅,便于所承载科普知识的传播,在培养和提高广大少年儿童的科学意识方面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总之,此科普文学作品的完成将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具有广泛厚重的推广价值,对开发新的科普途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同时对繁荣科普文化、提升国家及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长久的效益。

5完成科普童话创作和实现其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

5.1完成科普童话创作的主要途径①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广泛采集科普知识。②针对未成年人,研究其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找出科普知识与少儿阅读兴趣的契合点。③广泛研究国内外少儿文学作品,提炼和吸收少儿文学创作技法中最有利于传载科普知识的元素。④广泛研究国内外科普文学作品,吸取其创作手法方面的精华,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作手法方面的创新。

5.2实现科普童话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①趣味科普读物可以承载优秀的科普资源,并易于把科普知识和科学理念传输进广大少儿读者的心智,从而实现科普资源的共享。所以,出版科普童话图书及杂志是开展社会化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②要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在国家、省、市、县科协网站和其他网站开设科普文学专栏或专题,介绍“科普童话”和“科普小说”创作中的一些新作品。这里说的“科普小说”不包括科幻小说,它重视的是对现实科学进行文学反映,目的在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这是一种具有广泛久远影响和典型意义的创新性科普渠道,此渠道值得加大力度建设。建设此类特色网站,可以有效地为科普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展示空间,同时还可以反映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方面的最新进展。③结合区域优势条件,把科普文学的创作与当地的地理和文化资源相结合,进而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展览产业,从而促成科普事业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共繁荣的局面。④结合科普童话的内容,开发动漫产业、影视产业和工艺产业,从而提升国家及地方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曾国屏,古荒.关于科普文化产业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普研究.2010(01).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9

一、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化学实验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实验成功的体验。如何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兴趣,单靠教师完成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充分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开设丰富多彩的能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的课外实验,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研究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所设计的实验,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观察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观察是获得丰富感性知识的基础,是思考的源泉,是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是一种智力活动。观察能力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其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思考,对于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白色沉淀溶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经过点拨,少数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就得出正确的答案:先生成的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铝,而氢氧化铝又溶解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教师在做实验前要给学生讲清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在观察完成后,更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理性思考。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效果。

三、激发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探索的浓厚兴趣。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插入趣味知识,能够有效地达到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目的。如在讲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的酒精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

四、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激发创新意识的途径篇10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基本途径与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这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多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跟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学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就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地假设推理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对于这一关键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急于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