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十篇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十篇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21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篇1

一、初中几何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据调查研究统计,几何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图形结构的认识、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训练等。几何教学严格的逻辑推理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形成缜密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几何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发展和提高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维逻辑、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规律等必要技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几何思维去观察事物、分析真相,由此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发挥个人想象力的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几何知识的内在价值,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初中几何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

思维严密性指的是大脑思考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并且保证思维的准确缜密。初中数学的几何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一是几何概念的讲解准确清晰;二是明确逻辑结构关系;三是对几何概念和解题方法正确分类;四是在布置学生完成任务时,要求学生的几何证明保证有据可依、因果明确,注意解题过程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防止解题过程中出现证明条件不符、定理不准确的现象;五是逐渐向学生渗透公理化思想。

2.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深刻性指的是大脑思维活动中逻辑抽象的程度,思维深刻性表现为学生善于使用几何抽象概念,推理过程缜密,理解透彻深刻,以此解决难度较大的数学几何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深刻,便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掌握问题的规律,通过总结归纳某些特殊现象而得到问题的规律。当完成几何问题的解题后,能够较好地掌握题型规律和解题方法,将自己获得的方法应用于其他问题中。

3.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思维的广阔性指的是大脑思路宽阔,能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探索。如果学生的思维广阔则能够整体把握几何问题,不但能够掌握几何问题的基本特征,还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因素,拓展思路,积极思考。由此,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思维敏捷性指的是大脑思维活动中对事物的反应速度。思维敏捷性表现为学生在思考几何问题时,是否能够立刻做出敏锐反应。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一是积极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加强问题猜想联系;二是对于固定的几何题型要多加练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策略;三是对部分几何问题采用变式训练的方法,促进学生对几何知识点的运用;四是培养学生从几何问题中总结规律、掌握方法。

三、初中几何教学中学生思维深刻性培养的教学案例

例1如图1所示,在坐标系中,点p(a,a)处于第一象限内,过点p作两条直线分别于x轴和y轴相交于a、B两点,记作pa、pB.直线pa和pB分别绕p点进行转动,让时刻保持它们相互垂直。

问题:四边形paoB的面积是否会随着直线的运动发生变化?请给出证明理由。

解:如图1所示,分别作两条辅助线,pe垂直于x轴,pF垂直于y轴,由此可知,四边形paoB的面积与peoF的面积完全相等,因此,四边形paoB的面积等于a2,面积不会随着直线运动发生变化。

如果学生能够对几何例题1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总结出该类几何题型解题思路和规律,便能够很好地将解题方法迁移应用于其他数学问题中(例2),由此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篇2

关键词:法律思维;培植;特征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84-02

英国法官柯克说法官具有的是“技术理性”,而普通人具有的是“自然理性”,这种独特的思维是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养成的。对于法律人而言,思维方式甚至比法律知识更为重要,因为法律知识可以随时学习,法律条文可以随时查找,但思维方式的养成却非朝夕之事,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靠长期的专门训练养成的。作为一名法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积累和实践基础,发现我国法治环境差强人意,法学教育存在欠缺。目前我国法律人的法律思维能力不强,部分法律人的法律思维方法不规范,更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和形成科学的法学思维方式是相当重要的。本文拟在吸收和借鉴有关在校法学生法律思维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增强法学学生思维能力问题给予阐述。

一、法律思维的特征

我国无论是正规的大学法学教育还是司法审判部门,都没有系统科学的法律思维培训机制。我国的教学制度和育人机制,一直都被社会各界强烈批判,但到目前为止,从小学教育到大学的教育,都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现今一些法学院自发地将如何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了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日常考试的内容也大都采用司法考试的题型,这样虽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却忽视了分析与思维的综合法律素养。通过对南昌几所本科院校的法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很多法学院学生并没有真正吸收和深刻领悟法律背后的精神,即使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过只是应试的“得分王”。作为推进中国法制进程的后备军,应当加强法律思维能力的培训,做一名新时代的法学生。那么什么是法律思维?所谓法律思维主要是指根据法律的思维,即用法律原则、规范、概念、理念和方法,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思考事实的法律意义。季卫东在《法律职业的定位》一文中概括了法律人的思维特点有“一切依法办事的卫道精神”、“‘兼听则明’的长处”、“以三段论推理为基础”三个方面。具备此思维特征的人才能称之为法律人。法律人的思维特性可概括为:

1.逻辑性思维,法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逻辑推理形式。如在刑法领域,事实上有罪与法律上有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刑事法律实施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将一个人从事实上有罪转化为法律上有罪,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法律设置了许多障碍,目的是限制国家将公民从事实上有罪转化为法律上有罪,这是一种法制的逻辑。法官永远给人们留下逻辑严谨的深刻印象:其阐述表达应当有根有据;其思考结果必须无懈可击;其言谈决不恣意、激情,在未经深思熟虑之前,宁愿保持缄默。林肯根据案发当时月光特征、证人与被告人之间的距离和各自的方位、被告人的面容变化等因素的逻辑联系原告证人的作证,为被告人作无罪辩护,进一步印证了法律人的逻辑思维是法律人的思维定式,而用逻辑思维把握法律事实与法律适用的关系有利于确保其更加合理科学。

2.平衡思维,在法律事务中,最大程度地运用法律的标准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而是要做到平衡双方价值,任何利益都有一个限定,否则会物极必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而也会影响法治的建设。

3.重程序思维,法谚有云:法律是最低道德的法律。要做到社会的公正,就必须中立自己的立场,重视程序,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诚然,纯粹的客观性只能在理想状态下存在,但要最大限度地克服主观因素对法律思维过程的影响。

4.法律信仰,在法律的制度安排与架构下,我们能获得安定、尊重和利益,作为法学生也要时刻将法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警世钟,就像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共产党人忠诚共产党宣言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完美的法律制度,有效地推进中国法制进程。

二、法律思维的培植

1.重视法理学的学习,法理学是整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其所研究的直接对象是有关一般法律特别是本国法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人们的法律意识、民主观念的水平与其所具备的法律素养息息相关,而法制素养高者将能切实地把法律的理论应用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上。

2.适当改变法学院的培养模式,实行“一化二改”。以南昌某高校法学院的培养目标为例,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业及高校中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人才。但通过访谈,只有少数人具备这一能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些训练法律实务的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例如“模拟法庭”很少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也不利于能力的提升。当前,很多法学本科生毕业之后大多都不是从事法务相关工作,而是去各类公司企业任职、自主经商、进入新闻传媒界,几乎遍及所有的行业。法学院因其有欠缺的教育模式培养更多的不是专业人才而是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因此,改变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职业方向化。虽然律师、法官以及高校教师都处于法学共同体之下,但其中也有些许差别,例如律师是行使辩护权或者一方做诉讼人,而法官是审判者,具有审判权,是国家公职人员,两者的思维方式不同,法官是站在公正的角度思维的,而律师是站在自己当事人的角度思维的,前者作为正义的审判者应当是正义优先、客观内敛的,而律师更需要的是学会权衡价值,因此可以因材施教,培养多元化的法律心态。(2)改变课程设置。据了解,很多学生认为现在的公共课偏多,对一些随着时展而逐渐受重视领域的相关法律却没有及时跟进,比如电子商务法等。思维方法的培养离不开氛围与所接受课程的熏陶,只有长期受法制观念的“浸泡”才能产出较高端的法学人才。(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变重理论轻实务的现状。目前一些法学院为了提高司考通过率,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与司法考试密切相关的课程上,相对忽视法律职业道德和法律信仰的内在培养,也忽视了法律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将一门应用科学沦为“单纯的应试教育”。

3.培养公民文化。著名学者李慎之断言中国与西方最大的的差距体现在公民文化。众所周知,现今西方的法治进程与我国国情相比有较大差别,而这离不开公民文化的形成。所谓公民文化是指:“公民文化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现代文化,它标志着人由自在的自然状态走向自由的自觉状态,它的特点是主张自由选择、自主创造和自我负责,力求以理性取代外在强制。”要做到重权利意识,因为对自我的完善与提高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对自己的利益有不正确的定位从而使法制建设缺乏原动力,没有自觉形成铺设法制道路的“施工匠”与维护者。

作为一名法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积累和实践基础,我深刻体会到我国法治环境差强人意、法学教育存在欠缺。法律人是社会最基本良心的守望者,是社会正义的守护神。目前我国法律人的法律思维能力不强,部分法律人的法律思维方法不规范。但只有具有脚踏实地的实践,通过个案中对于个人威严的体恤和权利的尊重来积攒自己的力量,唯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桩桩的怪事变少了,我们才算是积沙成塔,才终究有能力推倒阻扰中国法治进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参考文献:

[1]陈金钊.法律思维方式与公民文化的塑造[J].社会科学研究,2008,(01).

[2]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王志.试论法律思维的特征及其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25(1).

[4]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6]沈宗灵.法理学(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篇3

关于法律思维,法学界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界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郑成良教授的定义,他认为,法律思维就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其中法律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1】。该定义准确地反映了法律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培养法律思维的重要性

高晋康指出:“在各法律素养中,法律思维方式最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它才使得法律人具有非法律人不具备的独特性。法律知识是法律思维方式运行的硬件系统;解决争议等法律职业技能是法律思维方式的外化和实际运用……。总之,一切其他法律职业素养对一个人是否是法律人都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法律思维方式才是法律人不可或缺的素养。”【2】如此看来,培养和帮助学生养成法律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法学教育应该追求的。

(一)法律思维的缺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钩”现象的出现。

在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实践中,学校和教师都是比较注重法律知识、法学理论的传授和灌输,其主要方式在于对法学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对法学基本理论进行阐述以及对各类法条进行理解,而未将法律思维融入教学中。考试时也是围绕法律知识的记忆、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法律知识的运用而展开,考试只不过是对学生知识记忆程度的检测。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方,他们以记住老师所讲授的法律知识为学习目标,老师课堂教学成为单方面灌输法律知识的过程。可见,法学教育忽略了对学生法律思维的自觉培养。其结果就是大多数学生走出校门后,面对实际法律问题和具体案件却不知道如何着手。比如他们在面对行政案件、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不同类的案件分别有怎样不同的处理程序,何时能查阅卷宗、如何进行调查取证、怎样运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可见,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法学教育会造成学生法律思维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相脱钩的现象。

(二)法律思维的缺失会制约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如今,在法学教育层面虽然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其真实性临场发挥性有待商榷。比如模拟法庭通常是使用虚拟或既存的案件材料作为分析基础,学生很难得到法律思维的充分训练。因为学生以己知的或虚拟的案件材料为基础,撰写模拟法庭脚本,事实或证据均事先确定,甚至在“开庭”时各方每讲的一句话都是事先写好,彩排好的【3】。这样,模拟法庭就不可能遇到真实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会出现的许多未知因素。现有的模拟法庭更多的具有“表演”的性质,这就达不到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目的,无法真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面对真实案例的时候,由于法律思维的缺失,他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时就会无从下手,茫然无措。

三、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

(一)学习法律知识。

相关的法律知识是法律思维得以发生的基础,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对法律知识、法律立法精神、法律基本价值准则一无所知,那么他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两部分内容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法律思维方式的养成很重要。了解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才能知道哪些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哪些是法律允许的;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理解法律为什么禁止某种行为,为什么允许某种行为,才能理解这些行为的意义和法律后果,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二)掌握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指站在维护法治的立场上,根据法律知识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4】。法律方法是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紧密关联。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有很多种,有法律发现的方法、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价值衡量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法律论证的方法等。每一种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我们掌握了法律方法以后,就知道自己在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怎样做,就能了解、把握和遵循各种法定程序。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篇4

关键词:创造思维;情境;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30-02

创造思维是指思维在创造意识的激励下,灵活地应用有关思维方式(如联想、发散、逆向)和思维变换功能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颖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通过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好领会、掌握知识,顺利解决他们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其他知识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关键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探索性,其核心是“自主”,同时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借此引发、诱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最终使学生获得创造思维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创造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一切活动类型都与发展他们的智能,首先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联系在一起,而这一工作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引人入胜的学习。可见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只有当一个人对某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才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这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下,思维活动迅速活跃起来。如在《向心力》教学时,可以采用如下演示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找两个透明塑料瓶,剪去半截,用下半部分作盛水器,再用一条长1.5m的绳子拴住两容器,然后往容器中放些水,让两容器同时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课前老师应先用空容器反复练习,待较熟练后,再往容器中注入水),学生一下子就被实验吸引住了,学习情绪十分高涨,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提出几个问题:(1)当容器到达最高点时,水为什么不泼下来?(2)在最高点时,水所受到的重力起了什么作用?(3)是否在任何情况下,水均不会泼出来?实验的演示、问题的提出给学生创设了极好的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思维活动迅速进入到自主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处。

二、挖掘探索素材,诱导学生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它既不能单凭学生自己去“悟”来获得,也无法靠教师“灌输”,它只有靠老师潜意识加以诱导和学生在自主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感知、体会来获得,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内容,更多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探索法、发现法等等)。

1.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根基,是科学思维的本质特征,而敏锐的洞察力、广泛的联想(创造性的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不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不迷信权威,及时抓住事物所表现出的特异现象,大胆想象,最终发现真理的事例。如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时,可向学生介绍法拉第如何由奥斯特“电生磁”实验,大胆想象“磁也能生电”,并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终于总结出了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又如在《光的波动性》教学时,可向学生介绍惠更斯如何根据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大胆向牛顿挑战,提出光的波动学说,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再如在《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教学时,可向学生介绍汤姆逊是如何由光电效应现象进行丰富联想建立起了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又是如何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摒弃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卢瑟福结构模型等等。通过教师的诱导,解除了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造的意识。

2.再现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学基础表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过程,它总是伴随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模拟、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中,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感知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获得创造思维的本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提出不同见解;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通过设问、反问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促使学生的思维流畅起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思维的变通性。如在《楞次定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亲自参与楞次定律的发现过程,可首先出示如图所示电路,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当电键K闭合和断开的瞬间,a环中是否有感应电流?回答当然是肯定的。(2)若有,你有什么办法来确定a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在a环中接入一只灵敏电流计,但实际操作时,电流计指针几乎不动。经过分析学生又提出将a环改成螺线管,实验证明此方法可行。接着让学生实验探究:通过改变电源极性,观察电键K闭合和断开时,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从中猜测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为了帮助学生明确思维的出发点,防止思维漫无边际,无限发散,教师可出示启发性问题:(1)K闭合后和断开前电源电流在螺线管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2)K闭合和断开的瞬间,螺线管中的磁场如何变?(3)由指针的偏转方向可知,感应电流的方向及感应电流在螺线管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又如何?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用列表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对电源电流方向、磁场方向、磁场变化等因素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作分析、比较、联想,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评判,并从中加以引导,归纳总结出规律,最后教师再次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所得规律是否正确。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把楞次定律的发现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联想丰富,思维活跃。

设置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长期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火花,使学生只习惯于从已有的知识规律中去直接寻求答案。而物理学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已有的知识规律中往往找不到直接答案,需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认识,重新组合后去分析、判断,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建立了由单向型思维向多向型思维转变的“绿色通道”,教学中经常向学生出示一些需要充分发挥想象,需要表示自己创见的题目,借此来训练学生的敛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从而形成一系列独特的思维品质。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篇5

一、自学指导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1.素质教育和知识传输相结合的原则

自学指导教学法的目的是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其自学能力。离开了知识传输,素质教育是空话,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但离开了素质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传输就又回到了传统的注入式的教育中,学生能力难以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及学生的现状,有意识地围绕某一素质或能力的培养目的来展开教学。

2.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任何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都需要在很多人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完成,因此,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地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确和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并向他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循序渐进的原则

任何知识的传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高一学生,指导应多于自学,对于高二学生,自学应多于指导;开始的自学,课文篇幅应少一些,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能力的提高,逐步增加篇幅;开始的指导,应有一个从逐字、逐句、逐段、逐节、逐章的过程,先指导学生看懂课文,再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引导分析研究讨论评议课文,先就事论事,后分析重难点,最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结构上去看待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及各部分知识的特点。

4.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自学指导教学法强调自学和指导相结合,离开了自学,指导越多,学生负担越重;离开了指导,自学将陷入盲目,大部分学生将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有通过自学,教师有步骤地、恰如其分地点到为止,再通过学生间的再学习,讨论来共同提高,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通过设疑,引路,沟通,总结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自学指导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1.概念课的教学

概念是对现象的某一方面的本质描述。概念除了具有专一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和操作的简易性。因此,自学指导教学法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只是为了认识一个新概念,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怎样建立概念,如何提高概念的完整性、专一性和科学性等。因此,在概念课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能否将事物的这一个侧面准确地完整地反映出来,为什么前人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否有别的方法来描述它的这个侧面,等等。这样的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全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讨论将从单一的认识整个概念变成为如何认识某个概念。

2.规律课的教学

物理规律课不仅是要学生了解某一物理规律,更重要的是对学主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任何规律的发现,都是社会的进步,任何规律的发现,都经过一个认识、总结、验证,再认识、再总结的过程,通过对规律的发现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学习前人的科学的思维、精妙的方法,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他们为了人类进步的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同样,规律的表达、规律的应用的教学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的极好机会。因此,规律课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今天的学生顺利成长为明天的科学家而打下坚实基础。

3.习题课的教学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篇6

关键词:法律意识;培养模式;重构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17-02

一、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模式的困境

(一)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模式现状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法律专业的学生除外)而言,法律知识的获得途径非常有限,各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就成为学生了解法律、运用法律的重要途径。我们先来看看“基础”课在民办高校的授课现状。

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其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基础”课教育的效果。然而,在民办高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想,为方便管理、节约成本,思政课往往由年轻的政工人员兼任,授课教师人数不足而且大多数缺乏专业素养,这里面有很多教师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法律知识培训,从而导致教学目的无法得到彻底的贯彻。

与此同时,我们选择的教学模式同样陈旧,大多数民办高校选择了与公立学校同样以教师为中心,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听不听教师不管,学生能不能听懂教师不管,学生会不会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更不会管。

再就是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基础”课的设置上采用了最低投入模式,课时设置基本控制在32学时/学期,每个班级的上课人数基本都超过百人,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在生师比这么高的状况下,做到师生双向及时交流反馈,对教师来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从。最后,“基础”课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性、系统性、统一性,各章节、各知识点详尽,从概念到概念,从思辨到思辨,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做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1.法律意识培养目标呈现抽象化趋向。从“基础”课法律部分内容设置来看,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理论,了解宪法和有关基本法律的精神和规定,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维护自身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这种关于法律意识培养目标过于抽象,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过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想不到更不会运用法律手段去解决。

2.法律意识培养方法过于单一。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育一直被普遍采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法律时,通常是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将法律知识僵硬地传给学生,对于为什么这么规定,这背后的立法背景,立法目的是什么,教师不讲,学生不会知道。不了解这些,学生就不懂法律的真正内涵,也就不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一旦遇到具体问题时,学生根本不会应用法律,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如何运用法律来思考,从而使教学与实际相脱节,学生会对法律产生不信任。

3.法律意识培养过程缺位化现象严重

目前,各民办高校“基础”课教师人数少,在面临学生数多的客观形势下,根本无法保证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在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过程中全员参与的必要性。辅导员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队伍,他们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他们是否具备相当的法律意识,能否起到最有效的榜样作用,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点。还有就是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这部分人往往只关注自己课程内容的传授,对于学生的规矩意识等根本不关心。再有就是我们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队伍,这部分人在工作中是否坚持原则,是否具备高水平的法律意识,也会不断促使学生法律思维习惯的养成。可是我们在这些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缺位。

二、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模式的重构

(一)多角色参与模式

1.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要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氛围。比如,收费透明化,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违纪处分等事项明文化,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坚决化。总之,学校要做到按章办事,依法管理。

2.对于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而言,每个人都应当参与其中。专业的法律教师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教授知识,更应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坚持贯彻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走样,工作程序不断规范,学生也会觉得辅导员办事公平,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对于非法律专业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做到严格要求,对于各种不良行为给予积极制止,同样可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当然,除了学校能做的,社会、家庭在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如能有效地做到“三位一体”,学生必能成为言行规范的有用之才。

(二)实时化培养模式

1.学校应重新梳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从目前来看,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太薄弱,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太过于抽象化。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法律意识的养成是以现代生活与实践为基础的,而法律教育应该培养出具有一定法律知识,能够运用法律思维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备较强法律意识的人。也就是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他们第一位想到的解决手段应当是法律。我们的培养目标只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从而使其在生活的具体实际中得到切实的法律思维训练,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

2.如前所述,法律意识培养目标要贴近学生生活,这就决定了法律意识培养的内容应该是生活本身。法律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否与学生就相关问题产生法律共鸣,而想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去传授知识时要找准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这种讲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并能帮助他们解决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实时化培养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能否做到培养方式、方法的随时更新,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时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取贴近讲授对象实际的法律论题,力争在实践基础之上使学生逐步养成法律思维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将生活化的内容进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之外发生的法律现象。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对法律问题把握的敏感度,这种敏感性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比如大学生结婚、校外租房、突发事件处理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其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当然掌握了相应知识后,学生还应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养成的法律思维习惯不断地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应跳出课本,走进生活,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教学。

(三)学科协调与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式

1.法律与道德。众所周知,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行为规范,这是一种高规格的行为规范。法律作为一种制约引导行为的规范,可以说是维持社会稳定最基本的规范。“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一旦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就必然会触及法律。如果说某人的行为触犯了法律,那这种行为必定是不道德的,如果说某人的行为是道德的,那这种行为一定是合法的。因此,我们的法律教育应该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经常倡导道德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法律意识的养成。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篇7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独创性。

即人的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2、求异性。

即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3、联想性。

即面临某一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4、灵活性。

即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5、综合性。

即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教者应当从以传授灌输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学生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通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讲的"和"书上写的"。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的。"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照所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求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2、注重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大胆设问。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测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情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例如:在直线1同侧有C、D两点,在直线1上要求找一点m,使它对C、D两点的张角最大。

本题的解不能一眼就看出。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假设动点m在直线1上从左向右逐渐移动,并随时观察张角的变化,可以发现:开始时张角极小,随着m点的右移,张角逐渐增大,当接近K点时,张角又逐渐变小(到了K点,张角等于0)。于是初步猜想,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一定存在一点mo,它对C、D两点所张角最大。如果结合圆弧的圆周角的知识,便可以进一步猜想:过C、D两点所作圆与直线1相切,切点mo即为所求。然而,过C、D两点且与直线1相切的圆是否只有一个,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在数学教学中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要特别重视题解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是,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可以巧妙地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提高辨明似是而非的否定似非的是以及否定似非而是的非的能力。

四、注重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篇8

 

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高级专业知识系统,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法学知识体系对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方面谈以下观点。

 

1当前法学学科在高校中的发展

 

我国的学校德育历来为政府和社会各方所重视,被尊为五育之首的德育,尤其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师德育,受发展紧密相连的,是随着学校德育的建设与发展而建设与发展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法律改革已成为法律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家和社会对高质量、大数量的法律人才的需求,使法学教育、法学学习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提升了法学教育和法学学习的地位和重要性。高等院校的法学学生如何认识法学、学好法学,如何理清法学学习的性质、动机、方法无疑是应对挑战,何况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专门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特指以培养法律人才为目的而进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专门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法律教育。随着法律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依法治国已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当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体制下,法学教育已经不只是法学专业学生的专门教育,而是遍及各个专业的普遍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

 

2对于高校学生,法学对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

 

1、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其知识体系

 

法学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重要性及影响力深远而广大。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无处不渗透着法学知识。当前,全国高校都注重法学学科的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在高校的学习中,学生对未知知识领域的好奇是其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举例来说,针对法学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首先,提出问题是关键。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敢问问题(即不积极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是懒学生。

 

法学理论很深奥,法学应用技能很复杂,没有问题或不敢问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法学的。人们常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为什么很多学生没有问题、提不出问题呢?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懒于动脑、思维僵化。

 

法学学习过程也是培养法律思维能力的过程。首先学生不可尽信书本,“尽信书不如无书”;其次要勤于分析法学原理、法律规范的内在逻辑结构;再就是要善于观察、思考周围的法律现象,密切关注法律实践活动。经过这几个方面的努力,问题意识自然而然造就。

 

如此,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说,法学学科本身就是其知识体系的空白,法学学科的学习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克服学生自身的弱点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思维模式

 

法学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推导要求极其严密,语言是逻辑推导得以进行的符号表象凭借,也是人类逻辑思维指导下形成的符号。法律是通过词语订立和公布的,法律行为和法律规定涉及言辞思考和公开的表述与辩论,是依照逻辑思维推理出来的结果。

 

法律语言与概念的运用,法律文本与事实相关的描述与诠释,立法者与司法者基于法律文书的相互沟通,法律语境的判断等,都离不开严谨的语言的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学生在学习法学的过程中,其对法学语言的掌握与驾驭离不开严密的思维模式,既是其法学认知结构形成的关键,也是其提高自己综合认知能力的手段和重要途径。

 

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认识法学、学习法学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就是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重要媒介。严密的逻辑思维模式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也是在实践中、在学习中塑造出来的。法学学科本身的逻辑的严密性对于学习者的影响意义深远。

 

3、激发实践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别于硬式教育的课堂模式,高校为学生设置一定规模的案例研习与案例讨论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以及学习法律的兴趣。在此类课堂中.任课老师更像是主持人、倾听者,选课学生通过p阳、纸质材料对某一热点案例进行分析研讨、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就热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在此过程中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大多数学生很是欣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因为无论是作为一名法科学子或是其他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以及演讲能力甚是重要。在这种课堂中,只要用心,这两种能力都会大幅提升。所以,在法学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旧有知识系统与所遭遇的法学语境不断发生着冲突与碰撞。这种现象在初次接触法学的学习者中表现尤甚。

 

那么,学习者如何走出知识间的冲突与碰撞的困境,完成它们间的转化与融合,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进而以识法为乐、以学法为乐,并在终极意义上学会用法,这在方法论层面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举例来说,在很多影片中,检察官、律师等掌握法律武器的人,是智慧、正义、理想、财富的完美结合,他们在法庭上唇枪舌剑,主持正义,维护着当事人的利益。

 

近些年来,不仅法学专业成为学生选报的热点,法学专业也成为许多高校增设的专业或在校园普遍实施教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可以激发实践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进而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3总结

 

高校学生要多接触社会,多学习各种方面知识,认真对待法学的学习和研究,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容的面对和解决一些困难的事情,久而久之,有了这些经验的积累,对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有益处的。

 

高校生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去充实自己,不至于夜郎自大。总之人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不断完善。当今以及以后的久久,实施法学知识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学科教育,是塑造和提高高校生良好的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院校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方法。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篇9

1利用物理学发展史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超越的新认识,从辩证唯物注意的观点来看,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决定这种超越意识产生,新思维的发展,新技术的产生到新学科的创立,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活动,这正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有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内涵,让学生体验科学家在物理学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结合物理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创造发明,逐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物理学家的创新思维走向与探究方法上,不断启发学生认识物理规律,更重要的是,领略物理学家丰富的研究自然规律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探究路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基础,许多概念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和牢固掌握,更谈不上进入创新思维的境界。中学教师大多数封闭在物理教学的圈子里。在教学中追求以学科为中心,概念教学要完整、界定要严格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制约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激发概念教学的活力,首先教师要拓宽思路,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教学上要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思维方式,教师要把抽象的概念活化,设置一些诱导性的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能较形象的领悟物理概念的内涵,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做一些创新性试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在教学过程中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讲授物理规律时,尽量从探索性角度处理物理规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推理能力,开发学生想象力,已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为任何一条物理规律的建立,其中一定有科学家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知识的核心内容,要使学生能探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应用“控制量变”的科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动手做是实验,然后去分析、讨论、推理、综合、归纳、从而让学生自己的出规律,这样将知识,科学方法、创新能力培养和科学实验态度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定量的揭示了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和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使学生体验如何深入的创新思维,这是科学家的思维走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

4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篇10

1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分析方法

“分析”一词在传统的理解当中有多种意思,一般人们所说的分析,指的是思考或研究的意思,而这里所指的是针对数学学习中的“分析”,是与“综合”相对应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分解”、“分离”或“分割”。分析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一般在西方的传统文化当中,更强调对事物的分析,而在东方文化当中,对综合或整体则强调较多。分析就是针对某一问题,首先在确定研究的目标后,把所研究的问题分割为几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如何分割或分离就是分析方法所要解决的。

例如,要解议程:(x-1)=1首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方程左边可看作是乘方运算,未知数x同时出现在底数与指数上,接着继续引导学生们思考在哪几种情况下,乘方的结果为1的。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可以分成三种情况:①底数为1,指数任意;②底数为-1,指数为偶数时;③指数为0,但底数不为0时。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提醒学生考虑可能的各种情况,把该题目分解为若干个小的子问题,然后针对各个子问题求解,从而得到方程的求解结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分析方法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学生对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命题或数学问题,在解决时如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较为简单的子问题,然后在对各个子问题分别加以解决,这不仅对学生解决数学题目有很大帮助,而且在习惯该方法后也对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有一定益处。

2初中数学学习中的综合方法

就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下面举一个数形集合的题目为例来说明:如图1,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顶点a的坐标是(0,2),一次函数y=x+t的图像l随t的不同取值变化时,位于l右下方由l和正方形的边构成的图形面积为S(阴影部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S关于t的函数图像。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采用的是上面所提到的分析方法,即把所研究的问题分割为几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

①当l与y轴交点在点o及其下方时,阴影部分的形状如何?

②当l与y轴交点在点a与点o之间,阴影部分形状如何?

③当l与y轴交点在点D与点a之间(包含点a)时,阴影部分形状如何?

④当l与y轴交点在点D及其上方时,阴影部分的形状如何?

解决这些问题就可得到S与t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当t≤0时,S=0;当0

当2≤t≤4时,S=-(t-4)2+4;当t≥4时,

S=4。接着,综合以上结果在同一平面直

角坐标系中绘制出函数图象即可,如图2所示。

在整个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将之分解为几个相关的子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这些问题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的?”“最后综合到一起后的结果是否是全面的呢?”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分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归纳方法

归纳法在各种方法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方法,是从一系列具体的事物总结出有规律的方法,是一个从抽象化的过程,是一个至下而上的过程。数学学科本质上就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是从各种自然界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门科学,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掌握归纳的方法不仅是掌握一种解题的方法,更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本质要求的。初中数学学习中,学习思维仍不是很成熟,归纳法的应用一般应强调对一些较为简单的规律的归纳,而不应该上升到理论归纳的高度,应合理引导,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归纳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内容时,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让学生探索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分别是180°×2,180°×3,180°×4。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几个具体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中,通过数学的思维方法归纳出了具有普遍性的公式: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n之间的关系为180°(n-2)。这种归纳法体现出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4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推演方法

推演是与归纳相对应的思维过程。归纳法强调的是从一系列的具体的事务中总结出规律,而推演则强调的是把一些已经得到的有规律性的结论,或前人总结得到的概念、公式、定理,应用到实际具体的问题当中,得出结论,选择出正确的答案,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致上而下的。推演方法实际在从小学甚至到大学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应用最多的思维方法之一。教科书上有较多的概念、公式或定理,常规的解题过程中就是把这些规律性的结论应用到具体的题目当中。

在初中日常教学当中,推演方法的应用不应当仅仅是用课本学到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求解题目,而更应当注意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比如在讲解某个规律性命题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讨论该命题可以用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或者对于一个的题目,有一类求解的方法,老师在讲过后可以引导学习来讨论还有哪些题目适合于该种方法,这些都是对推演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