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程改革培训十篇课程改革培训十篇

课程改革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14

课程改革培训篇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

中图分类号:G65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08-01

从二o一o年开始,本人很荣幸地受聘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担任“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和“安乡县中小学教师第三轮继续教育全员远程培训”的辅导教师,通过三年多来的远程培训辅导工作,使我对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深入地了解。下面,就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和体会。

一、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这是新课改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会有正确而有效的实践。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被应试教育所束缚,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而新课改改变了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让每个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拓宽教学思路,提高自身素质,所以通过培训,要让每个教师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教学过程应该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远程培训学习,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二、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和批判精神应作为新课改下的首要问题来进行探索。老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在课堂上质疑,让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民主气氛。所以通过新课改培训学习,使每个教师不仅仅学习到新的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让每个教师学会怎么样“教”,改变学生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总之,要让每个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三、每个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重新审视教材,研究教材教法

以往的课程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每门课程只有全国统一的一本教材,教师上课只需要一本书而已。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实行的是一标多材,教材的版本多样化,且每种教材的内容也会有些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树立一个观点: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师在备课中,应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内涵,把握新课标的各项具体要求,并且针对新课标的不同要求制定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在每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第一时间去把握新课标,从而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从备课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时时处处将新课标理念贯彻进去,指导教师的教学。

四、每个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学习,保证培训的质量

为了解决每个教师的工、学矛盾,国家拿出大量的资金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教育,这种培训模式较之以前的集中研修,有其突出的特点和绝对的优势。其一是解决了每个教师的工学矛盾,教师随时可以学习,不必影响到教师的工作。其二为每个教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教师免去了集中研修往返的时间,往返的车船费以及住宿费。其三,网上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多样,为每个教师的培训提高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好的平台。但这种培训以网络学习为主,也对每个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二要保证学习时间。三要按考核要求完成听课(包括视频和文本学习),做作业,进行网上互动交流。所以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过程中,每个教师要努力实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看”与“做”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确保培训质量。

五、完善评估激励机制,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针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时应付了事,学习流于形式的实际,要进一步完善评估激励机制。通过远程测试和学习参与痕迹来规范教师的培训行为,防止教师培训行为的形式化。例如,可通过课后作业、测试来评估每个教师的远程学习情况,通过每个教师的在线时间、培训内容的浏览次数、发帖数目来监控学习过程,还可以结合培训课程的教学要求实地测评学习进度、讨论频次、交流深度、作业情况等培训效果。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并落实激励措施,把参加远程培训的情况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内容结合起来,激励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地参加远程培训。

总之,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地探索和努力,更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参与到远程培训中来,为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培训篇2

关键词:在线培训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是高校教师进一步学习的好途径。

1.方便快捷。不用舟车劳顿,不用大段时间,在业余时间,在办公室或家中,可以自主学习,并接受专家指导,还可以和同学交流分享经验体会,达到良好效果。

2.低成本,高质量。培训的《材料研究方法》共有十七节,首先,讲述《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建设思想内容及心得体会,然后分享上课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并展示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能力、人才三位一体的理念,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目标,考核形式等都值得借鉴学习。特别是考核分三步进行:期中、期末、试验及读书综述各占40%、40%、20%,更符合该课程特点,因为其教学内容广泛,实践能力要增强,应充分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重视课外文献的阅读。听课时有相关视频内容,而且提供培训资源、配套课件下载,且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反复观看。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了材料研究常用的分析测试方法,包括光学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分析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材料测试中的综合应用。着重论述分析了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样品制备及应用,讲课内容简明实用,适应范围广,并且展示了最先进的分析测试方法,学习后获益匪浅。同时,还选修了《怎样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转变教师理念,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清华老师的《理念、内容、方法与技术――兼谈课程教学的启发性和研究性》。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才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扩展。学习新知识时,要善于循序渐进,把握要点和重点,老师不断追问、质疑、概括、总结,学生就会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并培养学习能力。

3.选择范围广,针对性强。有各种专业技能课,详细介绍课程定位、课时安排、教材与前沿问题等,还有通识性教学视频,包括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和学术讲座等。可以根据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及相近课程,选择所需要的内容,题材广泛,针对性强。

通过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这个平台,参加相关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完善教学观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建立课程的建设目标及步骤:(1)建立基于网络的教案模块库及配套试题库,实时更新,根据反馈信息逐步完善教案和试题库。(2)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充实多媒体素材库。(3)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加强实验技能培训。(4)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

2.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情况:(1)把握课程教学核心,整合教学内容: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现了以“技术”为教学核心的思想,即明确“材料应用―性能要求―获得所需性能的途径―零件材料与毛坯选择―零件制造与改性工艺”这一教学主线[1]。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加强材料性能的教学;强化改变性能的途径;削弱金相组织与相图的学习;强化各种工程材料及其性能的教学;强化零件材料的选择与毛坯的选择;进行综合实训;加强铸造、锻压和焊接结构工艺性的教学。(2)教师角色的转变: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增加课堂信息量的同时,突出教学重点,通过开通网上教学资源,将教与学的过程延伸至课外,使课堂教学得以扩展与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知识的广度与深度。(3)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偏多,有一定难度,工程问题的分析与实训环节较少。

3.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加强硬度及疲劳强度的讲解,分析不同受力状态及不同工作环境下所涉及的性能指标。减少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及结晶部分内容,强调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增加非金属材料的内容。减少热处理原理部分的讲解,把要求掌握金属热处理的原理改革为从实际出发掌握热处理方法及应用,能够合理安排热处理工序。加强机械制造零件选材的讲解,强调培养学生对多种典型零件的工作条件进行分析的能力,根据失效形式确定主要力学性能指标,根据毛坯形式确定材料,根据选定的材料确定热处理方法,分析加工工序。(2)教学方法改革: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自己思考与体会,成为学习主体,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力求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增加视频资料。该门课程的课程内容较多,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学生可以得到直观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改革考核方式,侧重学生能力的评价,并为他们提供应用专业知识的训练机会,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教师的讲解与交流,学生自己思考与操作,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3)教学评价改革: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及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评价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学习过程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了作业,有无抄袭现象发生,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定期检查,可以采用提问、撰写分析报告等形式;学习效果评价:试题着重进行能力的考核,也可以把考核分为笔试和论文两部分进行,评价方式要逐步过渡到通过综合运用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4.实验技能培训:《工程材料》实验技能培训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建立开放性实验室,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基本要求:(1)明确化学成分与组织变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相图的理解。(2)能正确识别组织的显微特征,明确组织对材料性能的影响。(3)掌握钢的热处理工艺及对组织性能的影响[2]。了解硬度计构造,掌握硬度值的测量,初步建立碳钢含碳量与硬度关系及热处理改变硬度的概念;识别碳钢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计算不同含碳量时各组成相所占百分比,分析成分组织性能间的关系;比较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特征;制定热处理工艺,分析碳的质量分数对淬火后硬度值的影响,奥氏体状态按不同冷却速度对硬度值的影响,回火温度对淬火钢硬度的影响。效果:使学生获得了有关工程结构和机械零件常用的材料和热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初步具备了根据零件工作条件和失效方式合理选择与使用材料,正确制定零件的热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既有验证性实验又有综合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师每一章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训练了职业能力,并结合课程章节展示科研成果,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与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

教学相长,通过在线培训,深化教学改革,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陈培里.工程材料及热加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课程改革培训篇3

然而,前一阶段我们在与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接触和调查了解中,却听到、看到许多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不相吻全、甚至是背道而驰的现象和做法,如许多教师、教育部门的领导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中,没有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仍然只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创造性的教育和培养,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应试教育、英才教育,分数至上的做法和理念仍然统治着许多地区的基础教育;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模式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不少教育工作者至今还在怀疑新课改的正确性,担心新课改的长期性;许多教师知识贮备不足,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面对这种种现象,我们深深的担忧。为此我们对我省黔南地区的贵定、瓮安、福泉、三都、荔波五地40多所中小学展开了大面积的调研,收集到了许多真实而丰富的宝贵资料,获得了重要的反馈信息。

一、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得到有关新课改的高质量培训及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在调研中,广大第一线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普遍反映,要使新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以尽快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经我们统计,有超过1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60%左右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不超过一周,10%左右的教师认为在培训中没有实际收获,近40%的教师认为培训流于形式,超过50%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培训时间不足;仅有20%左右的教师认为在培训中很有收获,认为新课改时间基本上够的教师不到10%。因此我们人为:

1、新课改培训力度、培训标准、培训时间、培训广度等各项培训指标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教育现实的需求,远远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不少的新课程培训无论是培训规格、组织管理,还是培训者的能力水平、态度和认识上,都不够规范,有失水准;新课程培训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3、广大教师对过去的培训极不满意,他们渴望尽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渴望能得到高水平、足够培训时间的新课程培训。

二、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过;不少教师在思想观念、教育理念上还没有彻底从传统教育中走出来,对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认识不足,甚至还持怀疑和反对态度。

在“对新课改基本精神理念及对新课改的思想认识”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

1、由于新课改的师资培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因此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基本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有近半数教师不甚了解,甚至还有极少数教师对此一无所之。

2、超过50%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具体要求知之甚少,甚至个别教师一无所知;

3、有近两层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性缺乏正确认识,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错误地理解为“长官意志”、新的“文化运动”,“瞎折腾”,对新课程改革持怀疑、否定态度,认为新课程改革毫无必要的;

4、近三层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在主观上是被动地去适应,极个别教师甚至还带着对立和抵触的情绪。

三、在教学中教师们对新课标的理解、把握和实施上普遍存在困难,存有疑虑;广大中小学教师急需得到指导、帮助和培训。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80%左右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有较大的困难,其中近20%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实施新课标非常困难;在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上,许多教师存有疑虑,没有从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的高度上认识理解新课程标准,其中有20%左右的教师认为新课标不符合学生实际,要求不合理,而更多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没有完全理解和接受,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的教师仅有20%。由此可见加强对新课标的培训刻不容缓。

四、不少教师认为新教材难与把握和实施,在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普遍没有从传统教材中走出来

课程改革培训篇4

关键词: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与开发

近几十年以来,我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将培训与开发课程列入核心课程,培训与开发课程是一门特色鲜明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仍是按照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高素质人才,所以从基于胜任力进行的课程改革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本专业特点,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目前高职教学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胜任力及胜任力的内涵

关于胜任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于1973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胜任力是个人所具有的对工作绩效有显著贡献的一系列特征。胜任力是与工作、工作绩效或者生活中其它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物质或者动机,同时他也指出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对人的认知能力进行总体测试的方法,转而衡量那些对人在某一特定工作中的绩效表现有直接影响的特征。由此可见,胜任力包括五个层次:知识、技能、自我形象、个体物质和动机,培训人员胜任力模型是依据大卫・麦克利兰对于胜任力概念的阐述,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提出,培训人员胜任力则是基于担任培训专员这一角色所需要的全部胜任特征的总和。

二、培训人员胜任力模型

《培训与开发》课程的特点就是应用型和实践操作性,该课程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为主,以培养职业胜任能力为主要特征。实践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组织毕业生代表、企业一线人力资源部门培训人员、教学专家组建课程改革方案小组,通过调研、专业访谈、头脑风暴等方法,针对毕业生、大中型企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线能手,从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若干问题,广泛收集数据,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三个维度建立培训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具体如下表所示:三、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与开发课程改革建议

1.结合专业特点,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训与开发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及培训目标应严格按照该培养目标,该课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人力资源行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讨总体设计思路上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成为基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而组织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在了解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形成完成相应工作环节或工作任务的能力,并构建起培训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形成职业能力发展的良好基础。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充足、必要及发展性要求,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对培训与开发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基本要求,辅以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级的一些要求来设计教学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2.根据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为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训与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职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结合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教学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

3.增设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积极性

《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应突出与企业实践岗位对接,突出实践性教学,对于相关教学环节,可以增加实务模拟课,采用“2+1”的课堂组织模式,即课堂1/3的时间用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置一些任务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模拟体验。情景模拟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培训需求分析及调研教学环节,教师可设置调研本校青年教师的任务,任务为调研本校青年教师培训意向及对策,任务完成可采用项目导向型教学,学生分组后,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选定访谈对象,然后根据制定的访谈提纲,预约安排访谈即可,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与访谈对象的沟通交流,学生对于培训需求调查工作、培训需求分析的步骤有了直观的了解,此阶段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不再是课堂上理论的灌输,更多的充当教练,给予指导。学生在完成作业中,锻炼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培训与开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教学中,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使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法、多元互动教学、角色扮演、网络信息交流、情景模拟、计划性指导教学、管理游戏、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培训与开发课程的实践教学,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参考文献:

[1]DavidC.mc.Celland.testingforComperenceRater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3.

[2]陈宏涛.刍议民办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15(2).

[3]周鹏飞,陈绍友.“五位一体”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J].科教导刊,2015(2中).

[4]郑美群,孙淑梅.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

[5]隋建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1(1).

课程改革培训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学习情境现代物流

生产物流一般是指:在原材料、燃料、外购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仓库)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某个点内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生产物流的发展历经了人工物流机械化物流自动化物流集成化物流智能化物流五个阶段。进入21世纪,自动化物流在各行各业里的应用逐渐广泛,技术也已逐步成熟,对于新世纪的机电一体化高素质人才,懂得现代生产物流技术知识和相关方面的职业能力,对今后求职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电气技术发展要求,期望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万能”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不现实的。各所院校正在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逐步修订新的教学方案。新的方案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重新设立其专业核心能力及专业核心课程。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作为技师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面临的改革,使得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更为合理。

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涵盖了pLC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步进电动机和交流伺服电动机控制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监控技术以及气动技术,传统的教学注重系统性,先把每门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从头到尾进行讲授,然后进入最后的独立课程设计。这种课程设置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结合。其理论繁杂、课程枯燥,在教学上很难体现出面向工作过程的特点。

虽然每门课程也有相应的教学实践环节,但实践内容系统单调,与社会实践脱轨,往往达不到工厂要求的职业水平。例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同学们热情高涨,对学习有较浓的兴趣,到最后也能把设计做出来,可是一旦到了工厂实习,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往往不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在学校里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将其放到一旁或者由老师帮助解决。长久以往,学生就产生了依赖心态,缺乏了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为考试而学习,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思维和个人能力的发展。

因此,为了培养工学结合的综合性技术人才,避免以往的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面向工作过程的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物流系统是具有机、电、气集于一身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性的特点,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课程与电工专业其他课程甚至非电工课程有密切的联系,相互渗透性很强。在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工程师与维修技术工的区别,有关学科不可讲解过深,以免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中,还应尽量避免涉及专业理论知识,以培训学生维护和检修为目的,教授学生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根据电气维修专业的不同需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二是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我们以学生当时掌握的知识基础作为参考依据,设计任务难易结合,使学生对这个任务产生浓厚兴趣,在做的过程中使他们感到游刃有余,在每一个任务中至少设置一个难点,使他们真正从学中做,做中学,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在学习中一切以学生为主导。要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三、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步骤

1.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电气自动化专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具备维修电工技师水平的相应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生产物流系统的维修与调试等相关知识。

tVt-3000e模块化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是由机械手装卸搬运系统单元、货物自动识别缓冲系统单元、堆垛系统单元、自动化仓库系统单元所组成。其主要完成货物的装配与搬运、货物的自动识别与缓冲传输、货物的堆垛以及货物的自动仓储。各部分结构、作用介绍如下:

一是机械手装卸搬运系统。该单元主要由型材桌体、操作面板、控制单元西门子S7-200型pLC、井式供料机、传送带、转盘输送机、气动机械手装配机、交流伺服四轴联动机械手搬运机等组成。实现货物的自动供给、自动传送,并使货物到达指定的位置,通过交流伺服四轴联动机械手搬运机将货物放入货物自动识别缓冲系统单元的带式传送机的始端。

二是货物自动识别缓冲系统。由直流电动机、电容传感器、颜色传感器、汽缸、型材基体、光电传感器组成,通过传感器等把货物分拣并由汽缸送入相应的斗式分选缓冲库,当缓冲库存放的货物达到10件时,出料汽缸将货物推出缓冲库。

三是堆垛系统。该单元主要由带式传送机、链式传送机、三相交流永磁同步机、变频调速系统、堆垛机、托盘供给器等组成。通过托盘自动供给机构可将托盘通过链条传送机构送入货物码垛区,实现对货物的交叉层叠码放。

四是自动化仓库系统。该单元主要由2组单元货格式仓库组成。单元货格式仓库由高层货架、具有位置控制闭环系统的巷道起重机、接送货物载货台、触摸屏等组成。巷道起重机由运行机构、起升机构、货物托盘机构组成。通过巷道起重机可使货物放入指定的库位,通过触摸屏可实现货物的随时任意存取。

通过以上课程学习,学生熟悉pLC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步进电动机和交流伺服电动机控制技术以及气动技术,更进一步加强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设计

为了把设计工作任务与实际生产尽量紧密联系,设计思路如下:

(1)对物流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从事相关专业的内容,职业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

(2)通过校级间的互相交流,与对方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课改内容进行修订改正。

(3)通过走访校企合作企业,专访企业里的任务专家、学者,概括任务领域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各种职业能力,见图1。

图1企业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调查分析

在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的具体设计过程中,我们依照企业发展和技术革新规律,结合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将整个课程划分为7个具有递进性和连贯性的学习情境,见下表。

表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包括:传感器控制、机械手装卸搬运系统工作过程、货物自动识别缓冲系统工作过程、堆垛系统单元工作过程、自动化仓库系统工作过程、n:n联网、设备维护与保养。这7个学习情境在设计知识点和技能点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遵循从易到难,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3.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往,该课程的讲授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的。老师通过课堂讲授,把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通过作业巩固学到的知识。这样,学生被动地接受,在思想里固化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当遇到新的问题或情况时,不会灵活解决。而新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扮演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用完成任务的形式去实施,将每一学习情境分成几个小任务。在学习过程开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给每个学生布置任务,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再由学生确定解决方案;最后完成实施方案。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该方案是通过任务驱动法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要点及职业操作技能的。

图2教学实施过程

4.考核

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的方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交流。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将完成任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评价既要注意对技能和成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的态度和方法进行评价。而且既要有任务阶段性评价,又要有结论性评价,即整体项目设计与制作结果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要尽量突出以能力为本的考核方式。

四、小结

在毕业生就业后,我们在定期进行的企业回访问卷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可塑性,除此以外,还希望毕业生有责任心、有诚信,能吃苦耐劳,能与同事、上级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培养的人才,既能加强职业技术能力,又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我们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改革,借鉴引用了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经验,充分发挥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性作用,培养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培训篇6

一、通过参与式培训,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

目前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一捉起继续教育,许多教师就会想到“听讲座”“写作业”“考试”等等,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学习方式是单一、被动的。教师在学习中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培训中还一定程度的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情况,很少依靠让教师围绕一个专题主动去查阅数据、集体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培训中很少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并不多。

在课程改革中,要彰显出现代社会学生学习的特点,就必须首先使教师在继续教育学习中学会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中小学教师体验到“参与式培训”的神奇魅力,让教师首先在培训中感受主动学习和体验学习。

(一)让继续教育的课堂成为教师主动学习课堂

以往的教师培训,大多是讲座式培训,听课的人比较多,主讲教师传授的信息量也很大,在单位时间内表面上受训面广,效率较高。但事实上,受训者本身真正的收获并不大。因为,大多数教师是被动地听,是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的。如果没有教师积极的思维活动,没有教师深入细致的结合自己实践和经历的思考,教师只是停留在接受学习的状态,很多有价值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也只是一种信息,不能够成为教师工作中得心应手的智慧。在新一轮的教师培训中,我们主要根据培训内容的性质,以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座谈、辩论、讲座、以及其它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真正参与到其中。培训强化的不仅仅是观念,而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气氛,使人们感受到一个场,在这个场里受到全方位的冲击。

让大课堂变成几个小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感受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使培训的课堂成为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的课堂。

(二)让继续教育课堂成为教师体验学习的课堂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的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有了体验,并且关注受训教师的体验,就会使培训成为血肉丰满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培训。

首先在培训中强调受训者积极参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我们以往的教育都是发生在颈部以上”。把很多概念都灌在脑袋里,而颈部以下却没有调动起来。我们在培训中全力倡导受训者的积极参与,让受训教师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自己的脑子思考,即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教师生命活动,促进教师生命成长的需要。让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不仅从概念上理解,而且在行为上发生变化。

其次要挖掘受训者的直接经验。教师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个人的直接经验是最鲜活的最具有生命力的。因此要把受训者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的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教师的个人文化,尊重教师的专业文化,尊重教师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一个培训的大课堂,有文科教师的才气和激情,有理科教师的逻辑和智慧。当教师的这些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直接经验,以教师积极参与的方式,在培训的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时候,培训就会彰显出特殊的魅力。

(三)让继续教育课堂成为教师解决问题的课堂

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切实转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以弘扬教师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构成一种多维度、多层次和多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教师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

强调问题情境下的高层次学习,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把课程尤其是学科的课程化解为若干个小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让教师从自己的学科领域出发,提出自己经历着。的疑难和困惑,这样的问题通常具有普遍性,教师之间在共同的问题面前,彼此交流、研讨,可以更好的将个人的智慧生成为集体的智慧。

二、通过参与式培训,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让教师在参与中学会研究

因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所谓“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能自返”。反思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澄明和透彻,一个问题在反思中被重新认识,所以只有在反思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进行研究和改进,而且与外来研究者相比,不需要经过熟悉的过程,所以教师本人有最佳的研究条件。

要努力把广大一线教师引导到研究的道路上来,就要在教师的实际的学习中提供一种范式,让教师直接可以感受到研究的学习方式,有研究的氛围。所以在培训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方式:如(1)比较异同。即向教师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学习材料,让教师对其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展开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研究,思维活跃,在研讨、探究、辩驳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2)评价鉴赏。即对已有的结论,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进行评头品足、评价鉴赏,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研究性学习。(3)观点争鸣。即让教师对拿到自己手中的教材存在争议的观点,让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研究性学习。(4)焦点争论。即由教师提出焦点问题,或鼓励自己去在教学中发现有研究、讨论价值的焦点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5)“专家”研讨。即让教师就某方面问题大量查阅资料、充分准备,撰写研究报告,在“专家研讨会”上,进入专家角色,展开研究学习。(6)社会调查。即采用“社会调查”的实践方式,让教师发现问题,就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进行研讨。(7)学科融合。即抓准本学科与其它各学科的融合点,让教师从这些融合点出发,大量涉猎其它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展开专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论文。

通过采用这样一些方式,让教师真正学会研究。进入研究者的角色。

(二)让教师在参与中学会分享

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要教师首先学会分享。培训中,在教师与其它教师的多向沟通中、互相给予、互相分享各自的拥有。培训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和教师之间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成功做法的过程。作为培训者本人,要尽量营造一个让教师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三)让教师在参与中学会合作

首先参与式培训对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之间密切合作,可以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示范合作,促进成长。

课程改革培训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方针,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新课程理念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网络教育为依托的总体策略,整合科研、教研、德育、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资源,优质、高效地利用此资源,不断提升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良的保障。

二、培训目标

1、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树立新课程理念,初步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研方式的转变,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新课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进一步探索,努力成为学习化的优秀教师。

3、努力使自己成为符合课改需要的高素质的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树立新的具有全新理念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发掘、推荐一批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涌现出的骨干教师。

三、培训内容

(一)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及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学科新教材等为主要培训教材。

12

(二)根据我校具体情况,我又加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培训专有教材。

(三)以典型课例和专题课教学教研为媒介进行“研”“训”结合培训。

(四)师德教育培训。

五、培训课时

我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采取学分制管理办法。

六、时间安排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及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学科新教材等和自选《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贯穿本学期始终。

(二)“研”“训”结合培训。

(三)其它内容根据情况随时安排。

七、培训形式

我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力争使培训过程贯穿在教师自培、自学、自练与培训机构的集中训练有机地结合。

我准备通过“专题培训”、“专题总结”的形式,以教师自修——反思——交流为主要模式。也就是在学校统一计划和组织下,在自我进修、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专题交流,通过自我学习、反思和交流,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课程改革培训篇8

关键词新任教师课程改革教学转变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3-0005-02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理论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成为了研究的重心。然而教师群体十分庞大,不同类型的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态度以及在改革中所处的地位都不相同,需要进行区别对待。新任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应该如何面对课程改革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成为了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本文所说的新任教师主要指有师范教育背景,从事教学工作1-3年,又缺乏足够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师职业认同的教师。新任教师从师范毕业进入职业生涯仅仅意味着新教师获得了社会认可的教师资格,但并没有具备合格教师所必须具有的全部素质。进入教师岗位之初,新任教师就面临着入职适应、角色转换等问题,而课程改革的实施又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新任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反之,新任教师对于课程改革而言,既可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时也可能是改革顺利进行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够忽视新任教师这个群体,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新任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发展状态对于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不容忽视:新任教师是课改中的突破口

1.新任教师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之一

课程改革的理想必须经过广大教师的教学实施才能够达到,因此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参与。随着课程改革研究的深入,教师改变在今天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现象原本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课程实施中,仅仅是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材料、教学策略以及学校的组织结构等并不能自行启动和推行有效的改革,它们都必须通过参与并投入其中的人来实现。若处于改革中的教师无动于衷,学校教育系统中其他方面再多的变化最终也会无济于事。因此,教师改变成了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但是目前我国课程改革在推行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课程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声势浩大,但是在实践层面并非那么理想,课程改革遭到了广大教师的冷遇。虽然我国广大一线教师很少公开地“抗拒”实施新课程,然而,不公开的“抗拒”甚至表面上积极地实施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教学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观念就发生了具有实质意义的改变,尤其是产生了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一致的变化。而在教师群体中却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群体――新任教师,他们虽然在教学经验,理论转化为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但是这一群体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新任中小学教师都是来自高等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往往具有专业基础好、工作积极性高、上进心强等特点,他们充满活力,思维活跃,乐于尝试和接受新的理念,这些无疑是给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课程改革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那里受到冷淡,新任教师却可以一展身手,新任教师将有望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强大动力。

新任教师比起老教师来说,思想更加活跃并且乐于接受先进的理念,课程改革的方案和构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群体中传播时很容易就被新任教师所接受。当然光有认同并不能在实质上对课改落实造成多大影响,还需要落实于实践。新任教师还敢于尝试,大胆创新,只要加以鼓励和支持,他们乐于将课改所提倡的理念和精神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为课改在实践领域的实现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参考。

2.新任教师最易成为课程改革坚实的拥护者

我国课程改革推行至今始终伴随着广大教师的质疑与反对,有些虽然表面上积极响应课改,但是在实质上却一直与课改的精神相抵触。可以说课程改革的规划搞得是轰轰烈烈,但却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课程改革缺乏忠实的拥护者,这条改革之路必然异常艰难。我们放眼广大的教师群体,只有新任教师与课程改革的精神没有冲突,更容易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从理念到实践全面接受和支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目前阻碍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于课改的抵触,特别是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认同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改革在实践领域的发展。老教师们常年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在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然而,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与他们多年来总结所得大相径庭,在面对着两种教育理念冲突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选择坚持自己原有的理念。在他们看来通过自身实践检验而总结出来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因此这些教师往往不愿意主动放弃自己以往的传统教育理念,而对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采取一种冷漠的对待方式。然而,这一巨大的看似难以改变的阻碍因素在新任教师群体身上并不存在。由于新任教师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刚刚踏足教师岗位,还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理念,此时的课改理念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需要学习的帮助他们尽快形成自己教育理念的资源。另外新任教师并没有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产生相对稳定或者根深蒂固的概念,对于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就不存在新旧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这一切都为新任教师在理念上支持课程改革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前面论述到课改理念难以受到老教师的认同造成了他们在实践中对课改采取抵制的态度,但是造成课改在实践过程中的迟缓发展还不仅于此。退一步说,就算老教师们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这些年来渐渐接受了课改的理念,但要将课改理念落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切实改革教师的教学现状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有学者提出了“教学习性”的概念,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一问题。教学的变革要受到教师经过长期职业社会化所形成的“教学习性”的内在逻辑的规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会自觉地服从种种历史生成的“内在法则”,无意识地抵制与教学习性不相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老教师们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性较难在短期内实现质的变化,而新任教师进入教师岗位的时间还比较短,尚未形成自己固定的教学习性,在课程改革大环境的影响下较易产生与课改相匹配的教学习性,因此新任教师在实践领域也是最易贯彻课改精神的。

3.新任教师是课程改革持续进行的关键

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不可能成功,因此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课程改革虽好,但对教师的要求高,而目前我国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所以课程改革超前了,不可能有效实施。这一担心其实是片面的。我们确实需要造就一支适应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但这支队伍不可能在改革之前就预先准备好。事实上,改革之前不可能完全形成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恰如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有市场经济人才的支撑,但这种人才只能在改革中而不能在改革前产生一样。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只能在改革中造就。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边改革边造就适应并促进改革的教师。

从目前课程改革的形势来看,适应课程改革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对已有老教师的转变,二是对新任教师的全新培养。两种方式在目前全面推进课改过程中缺一不可。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对这两个途径进行一些考量。从任务的难度来看,对已有老教师的转变相对比较困难,会遇到种种抵触和矛盾冲突,并且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些在前面都已经论述到,而相反的,对新任教师的全新培养却比较容易实现。他们对课程改革充满热情,又没有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可以说课改给了一个培养新型教师的机会。另外从实施的效率来看,对于已有教师的转变不及新任教师的全新培养来的高效。虽然对于已有老教师的改造可以促使他们加入到支持课改的行列,同时也可以发动他们帮助新任教师在课改道路上的发展,但是毕竟他们在教师工作岗位上的时间有限,对于课改的支持也只能停留在一个时间段。对于新任教师的全新培养却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我们从源头入手培养适合课改需要的新型教师,虽然新任教师在一开始还不能对教育的整体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任教师终将成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那时作为教育主力的教师都是适应课改发展需要,支持课改的,那么我们课程改革的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二、全面发展:培养适合课改的新任教师

1.新任教师的职前培养

这里所讲的职前培养是一个比较广的概念,它包括了师范生在正式成为一名教师前所接受的一切师范教育和培训等。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师范生在本科教育阶段所接受的一系列教育和训练,二是新任教师在正式上岗前所接受的一系列入职培训。这两个阶段相互衔接,构成了师范生在成为一名正式教师前必须进行的所有准备工作。因此,我们在培养适应新课改发展的新教师时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考虑。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是学生发展的领路人,新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现实的师范教育所培养的教师显然满足不了这一较高的要求。师范生在学校接受了四年系统的师范教育和训练,但是到了工作岗位却不能胜任,无法成为课程改革的支持力量。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教学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以课改的标准来衡量现行的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能够培养适应课改的新型教师,应该对现有的师范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要在师范生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综合度的培养上下功夫,强调师范性知识、学术性知识,特别是实践性知识的培养;要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增加师范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重视教研方法的传授和学习,树立教师的科研意识,使之成为课改中的研究者。

入职培训作为师范生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接受者向实践者的转变的过渡阶段,对教师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新任教师的入职前培训同样值得重视。除了对他们进行入职引导,帮助他们迅速进入职业角色以外,还应该在培训中强调课程改革的内容。让新任教师在入职之初就对课程改革有一个高度重视的态度,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随时留意、切实贯彻于自己的教育行动。光有思想方面的重视还不够,另外在新任教师入职培训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加入新任教师在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典型范例,以具体形象的事例给新任教师的发展提供参考。

2.新任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培育

本来日常教学工作中新任教师的培育应该被归类为教师的职后培养,而在此单独提出来作为专门的一部分来讲,有一定的理由。许多教育管理者甚至是教师自身都认为在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之后,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手段就是每年寒暑假组织的统一培训,而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专业发展受到忽视,这一部分恰恰是很关键的。因为新任教师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从事日常的教学工作,单独的接受职后培训只占到很少一部分的时间。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将新任教师培养为课改的主力就绝对不能忽视日常教学工作对于新任教师的影响。

通常我们在促进新任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结对的师徒制培养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成长,但是新教师也容易从有经验的老教师那里习得一些传统的教育理念,而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却被无形地忽视。此外,由于整个学校大环境对于课改的实施来说并非十分理想,新任教师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很难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新任教师专业成长互助组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新任教师们可以就一些自身在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有着相同背景和相同理念的年轻教师,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课改的问题,这将给课改带来更多的活力。同时整个研修小组完全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成为了课改具体实施的基层发展形式。

另外,为了促进新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促进课改在整个学校实际影响力的扩大,学校管理者应该给新任教师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敢于启用新任教师,适当地给新任教师施加压力。比如让新任教师承担班主任的工作,到教学重要岗位接受锻炼,鼓励新任教师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参加各种说课评课活动和技能竞赛等,在工作实践中磨练新任教师,促使其快速成长为适应课改的新型教师。

3.新任教师的职后培训

职后培训是教师职后寻求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历来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关于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教师职后培训,在教师了解课改、接受课改、实践课改过程中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取得成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每年教育部门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师职后培训,但是具体对教师产生了多大的作用无法考证,甚至在有些培训过程中还出现了这样的尴尬,教师将日常工作搬到了职后培训的课堂,把培训当成了另一个办公的地方,这样的现象在对新任教师的培训中同样存在。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就目前而言,现行的对于新任教师的课改培训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存在着欠缺,有待得到更好的处理。

首先从课改培训的形式而言,针对新任教师所进行的课改培训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方式。课改专家们在讲台上一讲到底,教师们在下面被动地听讲,专家们在台上悉数灌输式授课方式的种种弊端,而自己恰恰采用的正是满堂灌的方式。我们的课改试图运用建立在传统教育方式上的培训让教师们自觉地采用课改所倡导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这似乎非常困难,这也就难怪教师们对课改培训一直抱有应付的心态了。为了提高课改培训的效率,真正发挥教师职后培训的作用,就必须改革现有的课改培训模式,将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师培训中,让教师们真切地感受新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优越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课改的说服力,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日后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

除了在有关课改的职后培训方式上要有所改革,为了提高课改培训的实效,还应该在课改培训的内容上下功夫。目前对于广大教师所进行的课改培训是将所有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没有群体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的低效。只有弄清楚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才能办出教师需要的培训,否则再多人力物力的投入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其实在课改推行过程中,新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不同的。针对老教师的培训可能着力点应该放在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新的教学方式的塑造。而针对新任教师的培训内容则应该更加重视如何将课改的理念向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化。同时还可以针对新任教师所处的环境,增加对于新任教师在课改中寻求帮助,互助合作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尹弘飚,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J].教育研究,2007,(3):23.

课程改革培训篇9

论文关键词:师资培训;研究性教学;创新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对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的已有研究

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当前的师资培训教学体系提出挑战。目前对师资培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的目标与理念。大家普遍认为师资培训教学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开放创新的理念为先导,树立合作互动理念,主动把服务教师成长需求的理念贯穿于师资培训教学的全过程。有效的师资培训应该在师范生的自我了解和正式培训课程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师范生需要综合个人知识、既得经验以及培训课程,并且将这些内容重新调整利用,从中衍生出个人的体会。

2.师资培训教学的模式。前人的研究总结起来,认为目前的师资培训教学可以遵循多种途径,尝试着采用多种模式,如参与式、交互式、实践式,改变过去的灌输式、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提倡开展听课、说课、讲课、评课等教学活动。对某些课程,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模式也是非常有效的培训教学模式。

3.培训内容的设计与操作。许多文献反映当前师资培训教学内容保守、滞后,提出师资培训的课程设计应是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应关注学员的内在需求,强调按需施训,突出针对性,增强有效性。针对培训内容应该涵盖什么和排除什么,大家普遍认为目前的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教学实践严重脱节,应恰当处理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关系。

4.师资培训的实效性。许多文献都讨论了师资培训教学的效果,分析了师资培训教学流于形式的原因。目前的师资培训不乏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况,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文凭的也大有人在。课程设置的相似性,监督考核不严格、不科学,教师教学的枯燥、古板,教学方式单一,学员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都造成师资培训教学中的“实工虚做”现象。

5.培训教学改革的思路。针对培训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前人研究中也提出了培训教学改革的思路,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法,坚持对任课教师和学员的动态性评价等措施。

二、对已有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对教师的研究没有着眼于深层建构。应对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关于教师的研究,其重心日益聚焦在教师的教学意识、价值观、信念与愿望等深层次的内在思想活动上。与此相对应,师资培训的模式也从“训练”走向“开发”与“发展”。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观照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就必须着眼于深层次的“建构”,因为只重视行为模式而不关注意识结构,这样的培训必然是低效的,课程“理解”指引着课程实践,课程观念主导着课程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提升理念。

在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学工作中,所有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学理念的问题,没有在教学中真正贯彻实施创新教育的理念,所以产生了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老套等一系列问题。而创新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即为开展研究性教学,这是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员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2.教学改革的措施不系统。笔者发现对师资培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的讨论较多,但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建立在微观的层面上,形成一系列离散状态的点,缺乏对彼此之间的联系的探讨。虽然对教育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没有从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分析人手,没有做深层次剖析,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是就事论事,停留于表层,缺乏系统性,缺乏理论依据,更缺乏对改革措施的继续追踪。

3.新课程师资培训目标不明确。已有的研究文献虽然提出了一些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的措施,但没有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分析教师专业知识特性和专业思维方式,没有明确新课程合格教师的标准,没有明确培训目标。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目前的针对研究性教学的大多数理论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展开的,对师范教育尤其是师资培训研究性教学进行讨论的文献较少。

三、高师师资培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

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新要求,如何奠定宽厚的学科素养,如何培养研究型教师,都要通过高师院校深化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积极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去实现。

1.更新培训理念、明确培训目标。研究性教学从本质上讲是对强调学术研究、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的一种回归。推进研究性教学首先要尊重和强调学员在研究性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方为核心的创新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向以培养学员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方向转变。教师应努力把传统教学中知识的灌输过程变为由学员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的过程,引导学员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理论的发展线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让学员从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体验,从理论的推演过程中得到感悟,对科学研究方法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研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具有教学的特性——教育性,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员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将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方法带人自己的教学课堂,在真实的研究性教学环境中成长的基础教育教师比在说教的环境中更容易适应基础教育的研究性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学教育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须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指导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教师,来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的学员同样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其输送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具有教育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等素质,并形成指导他人进行研究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在中小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把研究性教学引人师资培训教学,不但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而且对学员的职业规划大有益处。

2.优化教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与学科的前沿,是高师教学的“通病”。一般来说,教师培训课程包括四个板块:常规或基于内容的知识、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专业知识与方法及实践教学。研究性教学要求+整合优化原有的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结合及知识的延展性,要挖掘综合性、探究性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体例,以问题的设定和解决为基本任务,开发新教材,赋予教材新的内容和创新知识架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使中小学的课程成为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阵地,综合性、研究性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亮点,高师师资培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冲破学科教育的樊篱,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探究性,把学员引向学科教育及教师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前沿。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一系列的变革,也表明今后社会将越来越关注师范生学科知识以外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对师范生的要求已经由单一的专业知识向综合素养方向拓展,由理论知识的掌握向从教能力的建构超越。实践教学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手段,也是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高师应强化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课程化,通过微格教学、见习、实习,对学员的论文选题或设计方案进行跟踪指导等途径,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教研和教育创新能力。

3.更新教学方法、活化教学手段。目前,高师院校教师中存在着教学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守旧,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

研究性教学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复合式运用,每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效用上的互补。讲授法是其他所有教学方法的基础,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非常有效,能逐步建立起学员的知识储备。问题教学法是研究性教学的常见方法,通过设置情景和提供材料,让学员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获取知识,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其他如案例分析法、活动体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中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间断地在教学过程“渗透”研究性思想,将研究性教学贯穿于师资培训教育的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要尽可能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的整合,提高学员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把“加速学生的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发展”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明确下来,因此培养学员的信息素养,要贯穿在培训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引发学员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充分利用校园网为师生提供互动平台,积极构建教学网页、教学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等网络教学环境,不断提升师资培训研究性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4.突出自主能动、创设开放情境。新课程的师资培训的效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善上。学员自我导向和自主能动的学习,能最大限度发挥主体作用,开发自我潜能,也就是说学员是课程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研究性教学要求改变培训中学员的被动接受地位,不单单作为教学专家的聆听者,而要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

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应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开放教学形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员在课堂上激发、累积起来的问题把他们引向课外积极主动的探求与思索中;开放教学地点,学校与社会、工作单位、图书馆、实验室等相结合;开放教学内容,表现在教材与其他知识资源的结合;开阔教学视野,绝不仅限于课堂,而是随时把师生引向外在的社会与自然界的关注之中。操作上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虚拟学校”、“空中教室”和“荧屏课程”,利用“软件包”辅助学习,引导学员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计教学生涯发展计划。注意研究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如学员的论文写作、调查报告、组织讨论、演讲辩论和实例论证等,在参与活动中锻炼学员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5.推动自我审视、促进经验提升。研究性教学中学员的参与过程还包括学员的自我审视。自我审视即反思,是学员运用所学专业、教育等理论,以自身的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再认知的过程。反思的目的在于发展学员的评价能力,促进学员自我成长的能力。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已成为教师培训研究性教学的新思路。在反思过程中,主要引导学员做好下面几件事:撰写教后记、自省日记;进行各种形式的对照分析和学习小结,例如微格教学中回放录音录像,进行分析、评价;记录自己的点滴感悟、体验与思想火花;实践中的“个案”剖析与思考;个人成长的回顾与职业活动的“叙事分析”等。

6.定位教师角色、建设新型队伍。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超越传统的讲授者,不再自认为是知识的所有者和传授者,而真正扮演“学员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摆脱“师道尊严”的束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员,以民主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员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研究性教学中的“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方向转变。

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可根据不同教学任务的需要,将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教师组建成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其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推行研究性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将新的思想、知识和科研成果不断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7.改革评价体系、肯定超越创新。开展研究性教学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掌握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科学设计考核内容,改变对学员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的传统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习题作业、问题讨论、项目训练(论文、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等)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中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查,提倡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答辩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从而增强考核方式、方法的灵活性、有效性、综合性。

课程改革培训篇10

长冲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方案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学习革命。它将影响、触动传统思维方式,它将进一步关注学习主体的发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必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向前发展。我校积极贯彻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积极探索课改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争做全县课程改革的    头雁。二、课改组织机构课改组长:詹宇意副组长:胡建议、肖本初、王万利、舒克章成员:岳佰成、潘 峰、孙教育、刘  兵、杨 李、王富林、余盛国、教研组长三、目标任务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评价机制,建立一套适合长冲中学情的评价体系。四、措施方法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如:语文的课堂教学重视课文的肢解、分析,总离不开“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数学课堂教学从“概念——定理——公式——例题——浩如烟海的习题训练”的固定模式。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校有市教科院立项的“创新教育”研究课题。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五、注意的问题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课程改革需要“孺子牛”、“痴人说梦”,不要传统的时间+汗水式的“懒人”,这其实是不愿动脑,不愿干事。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总之,推进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与时代同步,与课改同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推进基础教育的革命,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       新狮小学推进课程改革方案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学习革命。它将影响、触动传统思维方式,它将进一步关注学习主体的发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必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向前发展。我校积极贯彻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积极探索课改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争做全县课程改革的    头雁。二、课改组织机构课改组长:郑 刚副组长:吴凡成   员:郑思庆、袁亿臣、张召健、董天辉、李玉琼、邓德元、陈得胜、王凤英、伍智锋、段鹏程、陈晓初三、目标任务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评价机制,建立一套适合长冲中学情的评价体系。四、措施方法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如:语文的课堂教学重视课文的肢解、分析,总离不开“字、词、句、段、篇”,数学课堂教学从“概念——公式——例题——浩如烟海的习题训练”的固定模式。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五、注意的问题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课程改革需要“孺子牛”、“痴人说梦”,不要传统的时间+汗水式的“懒人”,这其实是不愿动脑,不愿干事。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总之,推进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与时代同步,与课改同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推进基础教育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