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设计美学的作用十篇设计美学的作用十篇

设计美学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14

设计美学的作用篇1

关键词:数字美学;别墅;建筑设计;空间布局;软装饰

以建筑室内设计为例,其设计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保证人与物质形态的最佳和谐并存,所以室内的一切创造性设计理念都是源于严谨的数学规律的,例如抽象的空间比例、秩序、逻辑以及排列限定方式等等。这种以数字作为限定规律的设计方法就是基于数字美学的室内设计。

一、数字美学与别墅空间布局

数字美学融入到别墅的空间布局设计过程中,它一定要首先遵循人性化原则,所以它要满足居住者的基本精神需求和心理诉求,体现主人的地位身份和兴趣爱好。另外,它也要突出项目的营销诉求,体现项目目标客户群体所希望的生活方式,展现别墅建筑空间不同于普通住宅的巨大优势,弥补和掩饰建筑本身可能存在的不足。

(一)比例与尺寸

比例与尺寸是数字美学的根本,最早人们用比例与尺寸来限定人类的身材,例如对女性讲求"黄金分割点"的完美比例,证明其身材的标准。同理,这种黄金分割比例也可以运用在建筑的空间设计上,即1:0.618也是最完美的室内空间比例,也是当代别墅设计的基本标准。因此,设计师可以根据这一完美比例尺寸来设计别墅的花园院落、墙体以及窗框,在一定规模上提高别墅内外的空间感。对别墅的设计比例要避免单一,因为单一的比例与尺寸设计会使得整个别墅空间相对刻板,体现不出空间的布局美感,长时间会令居住者感到枯燥和反感。

(二)对称与均衡

中国传统文化是讲求中庸之道的,那么对称与均衡就是东方人所追求的美学内涵。但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常常会有设计师打破传统,用一种不对称的设计来使局部产生对比效果,进而形成全新的审美观。这种脱离对称的设计理念也增加了室内空间在设计上的灵活度,产生了新的对比之美。例如在别墅室内的落地观景窗设计上,可以考虑将其设计为不对称的方格比例,并且在每一个方格中都体现个性变化与不同风景,这也被当代设计视为是一种新的对称变化思维,它追求在形状与颜色变化中产生视觉平衡,观景窗周围所点缀的烛台与插画都能体现这种富于变化的对称之美,它从潜意识上满足了人的视觉稳定感与心理均衡感,同时通过不断变化的数字美感来呼唤人们对于别墅空间局部设计的新鲜感[1]。

二、数字美学在别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一)空间设计中的软装饰

以别墅室内的软布艺陈设为例,对它的使用应该具有灵活性与协调性,当然也要起到一定的分割作用,进而增加空间设计的功能性。在这里,可以考虑用对称数量的屏风或帐帘来划分室内空间,让居住者在视觉与心理上增加对室内环境的界限感,同时它也能够起到引导室内空间环境方向的作用,在独立艺术观赏性上也会表现不俗。可以说,数量协调的室内软布艺陈设不但可以作为软空间面积的最大装饰品出现,也能够起到调节室内光线、调温和遮阳的作用,确保空间的私密性,是柔化空间的最好设计搭配,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是别墅室内空间的"软雕塑"。对于人而言,软布艺也有点缀和装饰居住者所设计家具的作用,它能够调节室内事物与居住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不断拉近。

除软布艺以外,室内其它饰品之间的陈设比例也非常有讲究,它们的高矮、疏密、色彩对比等等都能体现出别墅室内空间设计的节奏韵律感。一般来说,室内的饰品陈设应该分为两种类型:实用性与装饰性。饰品陈设讲求实用性是在不谈其艺术欣赏价值以外,它所具备的实用功能,例如灯饰、沙发靠垫、瓷器、烛台甚至壁炉等等;而装饰性陈设则以装饰观赏功能为主,它代表了别墅居住者的品味和身份。不同尺寸、比例的装饰品、雕刻品可以按照几何图形、对称思维等等陈列在书架上来体现它们的层次感和均衡比例特性[2]。

(二)空间设计中的材料运用

现代别墅内的空间设计讲求风格简约,比例匀称,它摒弃了过多的修饰,真正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即和谐美,这也是数字美学所强调的统一协调感,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各种变化的协调。室内空间设计的数字美学设计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内部设计要素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种动态平衡发展也是相对立的,它们有互补但也会存在矛盾,总而言之它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设计目的也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居住者的精神及物质需求。

别墅室内设计中对材料的运用一定要准确反映出产品的功能,它与设计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包括材质与装饰之间的和谐程度等等,目的就在于给予居住者一定的艺术美感,让他们拥有更加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

如果将人的生存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设计,那么对材料的运用把握就必须在遵循数字美学的基础之上,也融合和反映一些区域性的风俗及自然特征,例如以某地区的一层别墅空间设计为例,它在地板的设计上采用了基于功能分区的分类调整,在主卧室采用了多层织物地毯,而在客厅则采用了木地板。前者体现了私人的强致密属性,同时地毯上符合对称规律的图案也让它给人一种舒适感,自然清新、色彩温暖更利于居住者休息。客厅则采用了木地板,木地板的自然纹路没有经过处理,虽然不规则但给人一种客厅空间被延伸扩大的错觉,让整个客厅设计更加宽敞。

再者,别墅的室内空间设计一定要做到门当户对,确保人文自然景观能够和谐有序,因为别墅设计与平层设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别墅拥有自由的空间延伸特性,它可以将空间设计中的数字美感延伸到室外的花园、庭院中,所以客观来讲别墅是没有固定的环境空间的。从设计美学的观点来看,别墅所延伸的室外空间也应该与室外景观形成对称比例,例如绿色植被中花坛的摆放设计,泳池与池边桌椅、绿化带的比例搭配等等,这些都能体现出数字美学所倡导的一种天人合一境界,使别墅的室外园林能够与别墅本身自然结合,满足居住者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这也是现代个人别墅设计的顶级概念。如果不能将别墅室外延伸空间与别墅室内设计做到协调统一,不能体现数字美学理念,就无法诠释出别墅住宅的稀缺性和独特性[3]。

总结:随着人们对室内空间中精神属性需求的日益提高,合理的美学设计也在逐渐体现着其独有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本文所谈到的将数字美学充分合理融入到别墅空间设计中,就是希望通过它的个性化与对美的追求来满足居住者的多元化需求,诠释那种基于客观却又高于客观的主观创造意识。从局部细节看整体,让美感的产生建立于人们的感性基础之上,更让美学元素根植于人们所生长的环境之中。明白美学既是设计本身,也是设计文化价值体现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胡晋纯.建筑设计中美学的作用及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3,(22):96-96.

设计美学的作用篇2

[关键词]美学动画题材画面造型色彩

[中图分类号]J21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91-01

影视视听文化正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作品和其他影视作品形式一样,在它的各个领域中存在着美学的应用。动画片由于其画面优美,情节奇幻有趣又有意义,所以受众阶层广度非常大,人数也非常多,几乎遍及全世界。当我们看文字著作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是想象,使得文字的传达有一种间接性。而影像媒介具有画面、声音等使得文字传播更具有直观性,更有视觉冲击力,带给人们更直观、更震撼的体验。在传播方面,无疑是动画媒介更具有优势。动画片主要依靠的是色彩、线条等要素组成的画面,它实际上还是一种绘画作品,但这并不是影视动画的劣势。美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渠道来传播的,只有多元的媒介才能保证美的发展,动画片媒介的这种绘画的特性是一种特别的传达美的方式,正是它这种本身不具有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失误形象的特别之处,为美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它是一种新颖的形式,以一种新的方式带给人们更多的美的享受。

美学运用于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题材、画面、人物造型、色彩等,这些东西的设计前提其实就是如何给人美的感受。

一、题材中的美学

动画片的题材是丰富多彩且趣味横生的,因此一些超现实的动画片题材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影视动画的题材往往也是带有想象的梦幻色彩的,人们在观赏这一类的动画作品中往往满足了自身对梦幻的审美需求。以日本动画片《龙猫》为例,这部作品中描写的就是一个充满原创性的幻想空间,有一对可爱的小女生和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正义单纯,正是这份纯真的情感感动着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里、被现实磨砺的内心冰冷的人的心。正是在这个超现实的魔幻世界里,观众通过一幅幅生动的魔幻场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梦幻性审美感受。题材上的美学应用其实是方方面面的,题材本身的神秘性和魔幻性就是一种美的表达,它的吸引力之处正是美学应用的所在之处。

二、画面中的美学

画面是影视动画中传达视觉内容的媒介,所以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影视动画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画面,一部动画作品的品质主要取决于画面的制作水平。宫崎骏的动画片以画面优良而闻名于世,他的影片《哈尔的移动城堡》的总作画张数就多达148786张,可谓精致之至。动画仅仅依靠画面是不行的,还需要各种拍摄技法的合理运用。影视动画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实现空间感的,在题材选定好的时候,就首先应该考虑到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和镜头的剪辑。蒙太奇是一种剪辑手段,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拍摄下来的镜头,通过蒙太奇手法连接在一起便实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空间转换。动画片《千与千寻》中利用平行蒙太奇进一步突出了千寻为解救父母而不断冒险的过程,利用景深镜头的视觉化表现人物战胜恐惧的方法,强化了主题。这种镜头上的转换,造成的空间上的奇幻性,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

三、造型中的美学

动画中的造型其实间接地反映了设计者的审美倾向,影视动画占领市场的关键不只是技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创造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形象,因为形象关系到人物性格魅力的塑造,通过活灵活现的人物演绎出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好的艺术形象不仅仅是创造良好的商业收益,它还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角色的形象设计一定要准确定位,深入挖掘角色的个性特征。动画角色的结构比例、五官设计以及服饰的设计都离不开美学的指导。《千与千寻》中的主角千寻的设计可谓就是准确到位、深入人心。这个角色的设计非常接近于现实生活,纯真善良,可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千寻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孩子,她简单、纯朴、自然,用她善良的本性感染着身边的人。这个形象的设计可谓是非常成功的。

四、色彩中的美学

人类对色彩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渗透很多人类的主观因素。黑色稳重、白色纯真、紫色暧昧、红色喜庆等等,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影视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色彩的运用也是相当主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主宰美的一个重要方面。画面美、人物美都离不开色彩的合理利用。人们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色彩应用的关键所在。色彩运用得自然与否,也是对整个动画作品的画面美感起到重要作用的,动画作品中色彩的设计也要和它所处的环境相一致,在色彩鲜明的基础之上也要增加必要的时尚流行元素,这也是色彩对美最好的表达。

综上所述,美学可以说是渗透在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动画作品就是将文字媒介转移到了影像媒介之上,把自己的思考和想要传达的内容贯穿进去,让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高度探索它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得到了新的娱乐体验和美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年5月.

设计美学的作用篇3

一.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山水美学理念

山水美学理念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引进要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西方,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升,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破坏严重,人与环境的矛盾的日渐突出,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如何实现城市环境的整治与维护成为时代大背景,因此“山水田园美学”理念第一次被提出,随着理念的完善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实践的深入,“山水田园美学”理念在我国逐渐发展成熟,并指导着我国的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其旨在追求一种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为先导或基础,实现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与自然山水意境相融合,具有我国传统山水美学理念的新型城市环境设计理念,最终实现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的山水融合与人文彰显。

二.山水美学对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模式的形成作用

1.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山水美学在我国古代就具备了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意蕴,在汉代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并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中国城市园林的建设。山水美学对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指导,奠定了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思想基础。我国山水美学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这与古代文人思想中的“君子比德”“士气为尚”有着深刻的渊源联系,是我国古代文人性格特点的体现与审美情趣的流露,这种思想体现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就是追求对自然的保护与尊重,实现天人合一。从山水美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的山水便自成一道风景,是人工山水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山水美学理念在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融合时便倡导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要尊重自然意味着充分发挥自然山水对城市环境的优化作用,山水美学中强调无论山水大小都具有自身特有的完整形态,展示着自身独特的美学内涵,如果城市环境建设中一味追求科技与创新,对城市原有的自然形态肆意破坏,城市的基本生态美学遭到破坏,也使得原有城市的生态环境失衡,影响人居。在城市环境设计之初对山水的布局与形态进行分析与研讨,不论山水的形态如何,大小如何,均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有所体现,并原汁原味呈现其自然特征,在环境设计时更注重自然山水形态组合对于城市环境所带来的生态价值,立足整体,实现山水自然形态与城市环境设计的融合。

2.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改造自然的思路

山水美学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这从我国古代成熟的园林设计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尊重自然并不是一味地承袭自然,而是有所改造有所创新,纵观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尤以苏州园林为胜,其在设计上既注重对自然的保护与利用,也体现着“天人合一”,人对自然环境利用并改造的痕迹,亭台楼阁,蜿蜒设计,长廊荷花,绕水盛开,这种城市设计美景都得得益于山水美学。对于自然山水进行有目的的有选择的提炼与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与整合,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完美融合,一方面既展现了静观美景,另一方面在人工参与下具有了动的展示,置身其中,宛如画中,是自然美景的浓缩也是人工创造的奇迹。这些空间的组合与人工的设计为我们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设计灵感与思路,亭台楼榭与建筑设计等完全融入城市原有的山水形态中,两者的结合十分巧妙自然,无丝毫的堆砌加工痕迹,使得城市环境充满着自然的生机与韵味,城市环境设计不仅仅是景色的集合,更是人们放松心灵,宜居乐居的场所。

3.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意象延展的指导

我国山水美学强调“物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一道独特手法,山水美学中将虚实、灵动等贯穿其中,营造出流畅变化及丰富自由的设计作品,这在我国山水画中体现最为深刻,我国古代画家借助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对有限的物体进行空间的无限意象延伸,通过层岩叠嶂与曲苑画廊等实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效果,景中景,园中园,形成一种视觉与意象上的延伸与扩展,在自然美的烘托映衬下完成了自然曲折意境的构建。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通过对虚实的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与人工建筑的相互映衬,用水来延伸视觉空间,用山来提升视野范围,巧妙的人工搭配、刻意的雕花长廊等将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意蕴特色来,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设计体验感,这对于有限的空间内的城市环境设计具有突出的意义。

4.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带来文化底蕴熏陶

山水美学在注重景观别致的同时更注重文化底蕴的打造,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文化底蕴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城市的名片与展示窗口,这就要求环境设计者首先要构思城市环境设计的蓝图,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注重意味与意境的体现,通过分析原有山水、建筑的位置,进行适当地调整与加工,借助文人的题字、文化典故的由来、历史故事的传说、名人诗句的映衬等达到文化底蕴的构建。文化底蕴的熏陶与构建并不是随意而为之,需要遵循当地的文化客观实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利用,空穴来风的文化装饰只是会让城市环境设计更肤浅,更庸俗。山水美学所强调的文化底蕴要结合城市实际,借助当地的文化名人进行文化底蕴与文化元素的深入发掘,形成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文化迁移与复制,使得城市原有的文化底蕴也丧失殆尽。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只有自然风景与人文底蕴的交相辉映才是成功的城市环境设计体现。

5.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意境的灵感

山水美学强调意境,强调“天人合一”,而这些则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理念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所倡导的绿色人居环境不谋而合,这种对自然的返璞归真就是城市环境设计的灵感体现。在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时充分利用当地的水源与山体特色,引入入城装点城市,美化环境。借助山体特色,在城市中进行修整开发,提供人们融情山水的空间。意境的营造更可以借助植被来完成,通过城市绿地的营建,城市绿色观光园的设置等为城市人居提供绿色长廊,在自然的引进中实现意境的构建。

设计美学的作用篇4

关键词:设计美学;服装设计;古典与时尚

一、对设计美学的探讨

1.1对设计美学的初步认识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的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和研究艺术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设计是一门以艺术和技术为基础,并在运用中将二者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作为其中一个独特的分支与传统的美学研究区别很大。因此,它不仅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在应用中也有独特的要求。

在这里我们通常讲的设计美学一般指的是设计艺术美学,即与技术美学相通的。设计美学包括俩个部分,即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艺术美感,俩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设计美学的研究以审美和艺术理论为基础。设计美学不但是现代社会人类对设计需求的产物,而且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计美学已经学科化了,它应用范围广泛。设计美学理所应当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的意义就在于,把已经大众化,生活化的艺术美更进一步的融入到审美教育和实际操作中。更好的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

1.2对设计美学的探讨与分析

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明确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设计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设计发展是同步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影响了设计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其基本理论的形成;再者,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在审美和艺术理论上。在工业革命之后,经过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生产发式的变化,进而导致了现代人对审美的需要,这些尖锐的实际问题迫使现代设计家把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投射到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设计介入技术的过程里了。所以从根本上说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重点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的设计美学应运而生。

二、设计美学与服装设计美学的关系

2.1简述二者关系

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领域的表现形式是服装带给人的艺术之美即“服装美”。设计美学所包括的俩个部分,产品的“设计”和产品所蕴含的“艺术美”的创作,俩者和设计与美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随处可见。19世纪伟大的设计家布瓦列特,不仅是个厉害的服装设计师,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设计家,他的“抛却紧身胸衣还妇女自由着装”的主张受到妇女的欢迎,他从服装设计入手,将品牌理念融入其中,发展了自己的香水产业,取得了较大成功,从中可见设计美与服装美密切相关。

2.2设计美在服装美中的具体应用

服装是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装美的造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按照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提炼出来的对美的认识,因此也属于艺术美的范畴。服装的现实生活美是美的第一性,艺术美是美的第二性。艺术美的基础是现实美,同时艺术美也是生活美内容的创造性反映形态之一。服装审美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由于人们的审美过程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审美判断以及长期以来的观察和总结,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趣味性,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美的认识,愿望以及追求,形成了服装审美的特性。服装是人的第二肌肤,因此它的存在价值和美都是作为人体美的一种附庸而体现的。服装只有具体于人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服装美。

服装设计原理:美学的比例,平衡,韵律,加强和协调统一的形式法则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包括,服装的整体和部分的分割比较;服装的整体和部分在量感和动感作用下产生的稳定形式;韵律节奏等重复出现的线条色彩等;突出重点的美学法则;服装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的和谐统一;在协调的基础上集中化,体现美感。

服装设计美学主要是研究服装的个性美(服装与着装者的性格以及爱好产生的美);流行美(服装与着装者迎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产生的美);内在美(服装与人的心灵,气质融合产生的美);外在美(直接表露在外的美)。此外,还包括从上述阐述的美中产生的美,例如姿态美;构成美;艺术美;装饰美;化妆美以及实用美。

三、设计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3.1服装中的功能美,科学美和技术美

随着设计艺术的广泛应用,设计艺术已经学科化了。服装中的设计美学涉及功能美科学美和技术美。功能美:服装的观赏功能和实用功能互相依存也互相对立。服装只有穿在人身上才有他的观赏价值。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实用功能是满足人体的遮体御寒和保护身体的需要。狭义的使用功能表现为服装的各种机能性,即保暖性透气性散热性安全性和便于活动性。观赏美体现在满足人们社交活动的需要上,体现在服装与人体的结合上。当然观赏美也体现在穿着者的形象上,包括他的风度气质和品格。

服装设计中的科学美:服装设计是一种艺术,而艺术与科学往往是自觉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结合使得设计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和艺术文化等方方面面。这种科学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依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科学全面的把握消费群体的需求,设计符合该群体的时装;(二)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现有的成果,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人体工程学实在例如技术科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生理特点,以实现人―服装―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们有效地,安全地,健康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三)选择并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使设计的效果达到最佳。设计师只有充分掌握新材料的性能,熟练工艺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服装。

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通过工艺形式和对材料的处理工艺表现出来。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艺术,在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中,作品绝大多数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反映在工艺形式上主要是指裁剪工艺,制作工艺与装饰工艺的运用相得益彰。同时这种技术美也反映在对服装材料的再造处理上,通过对构成材料独具匠心的创意,并辅以相应的工艺技术与结构处理,是比较容易突现全新视觉效果和全新设计立意的。这三种形式缺一不可。

3.2设计美学对中式服装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大,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各国服装设计师的喜爱。中国元素被应用在很多设计上,被作为一种时尚的追求。

追溯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式服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其言简意赅的形容。在装饰上多表现为二维设计,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秀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魅力无限。

传统服饰可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元素很多,例如纹样,色彩。自然界的众多事物本身并无意识,人们根据当时自己的意识观念赋予纹样以某种象征意义。因此代表着吉祥平安,富贵美好的纹样便诞生了。

中式服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韵味而远远流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我们必须寻找到古典因素可以运用在现代服装上的那一方面,是古代的二维设计与现代的三维设计相结合,并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对色彩的分割,不同材料和面料的混合搭配,以及点线面的立体结合,把自己的风格融入进去,并结合当代世界流行元素,演绎现代版的中式服装。从而使设计美学能够在服装设计中更好地应用,为现代服装设计造福。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它为现代时装设计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概论,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江宁,古代服饰造型在设计中的应用,广州:2003。

[3]刘晓刚,服装设计大师作品,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

[4]李当岐,服装美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李鹤,服装美学的研究内涵,北京: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2010。

[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设计美学的作用篇5

[关键词]设计美学;设计美;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16)02-0190-03

设计美学是随着欧洲工业革命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美学学科,它超越了传统哲学美学的范围,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现代工业造型设计、当代艺术在各种领域的设计现象等都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设计美学是将“美学原理运用到设计领域之中,探索设计美的来源、本质、规律和审美形态、体验、标准、活动、形式以及设计中的一些具体技艺美等问题”[1]7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当今时代激烈的产品竞争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美学由此成为各高等学校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

通常认为,设计美学是由美学、设计学与艺术学交叉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各种设计美学著作或教材虽然谈到了这种交差性,但皆略而言之。笔者认为,设计美学与三者的关系应详加辨明,这有利于使设计美学具有更加清晰的学科定位。从设计美学与美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的学科属性首先是一门美学学科,设计美学是现代美学的发展与延伸,“是当今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2]6,但又不同于传统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的《美学》(aesthetic)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传统美学属于哲学的范围,它以人类的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尤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有深入探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美学》可谓是哲学美学的经典著作。哲学美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设计美学将哲学美学的原理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强调美学原理在现代设计中的指导意义,是美学渗透到技术的结果,可以称之为一种应用美学,因此设计美学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美学理论,而是对设计文化中的美的研究。从设计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实现了艺术与科学、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艺术学是“综合研究人类艺术活动的学科”[3]2,它的研究对象是“探索艺术内在的基本价值规律,就是透过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来探寻艺术价值的本质”[4]4。艺术学研究的是艺术的一般性,其核心是探讨艺术的价值本质。设计美学则是寻找设计中的美的规律,将美学理论自觉地运用于设计,从而实现人类设计创造的审美价值,这样的设计同时具备了艺术性与实用性,比一般实用物品具有更高的价值。设计美学的实质可看作是艺术将其范围扩展到工业领域,“艺术家深入到生产中去的结果”[5]34。从设计美学与设计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是设计学的基础理论。设计美学不是单纯的设计学,它兼有美学和设计学的双重特征。设计是人类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人类创造任何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活动都需要预先的计划与设计,设计是将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任何创造性的活动计划皆可谓设计。因此,通常的设计以追求功能性为直接目的,而设计的最高目标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这就将美学的理论运用于设计之中。其实,设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美术学中分离出来的”[6]8,表明设计学与美学之间存在紧密关系。设计美学研究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以审美规律在设计中的运用为目的,旨在为设计活动提供美学理论支撑。设计美就是按审美规律进行设计,赋予产品审美价值。总之,设计美学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艺术学又有一定的交叉性,对它的研究有利于实现设计的艺术化。由于设计美学的审美性、应用性与时代性的特点,它不仅可以解释设计艺术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问题,而且可以通过设计现象的总结而提炼审美价值,从而丰富美学理论,深化美学理论研究。

二、设计美学的理论内容

由于设计美学的边界尚未完全确定[7],其研究对象与内容仍在不断延伸之中,因此各种设计美学著作或教材的理论框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理论体系的内容进行剪裁与综合,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笔者认为,设计美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应包括两方面:第一,设计美学的基本理论。设计美学就是研究设计中的美的来源与设计美的本质,寻找设计美的规律,因此设计美学研究的首要内容是设计美。然而“美学界的人士多从哲学角度研究设计中的美学问题,理论性较强,而对实际的设计美缺乏相应的分析”[1]9,而“设计界人士的研究又大多囿于具体技法或细节的范围,讨论的主要是‘形式美’、‘技术美’”[1]9等内容。有的学者将功能美作为设计美的一个独立类型,有的则将功能美作为技术美的核心内容而未作为设计美的独立类型,也有学者将艺术美作为设计美的一种类型。这表明设计美的研究内容在学术界仍有一争议,根本原因在于设计美学的边界尚未完全确定。设计美通过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的结合而实现,可谓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设计制作艺术品,因此设计美不同于自然美的不加修饰,也不同于艺术美的纯粹美感,而是实现了技术、工艺与审美的有机结合。通常认为,设计美的构成要素包括“形式美、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8]68等。形式美即设计产品的视觉审美,任何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感性形式,都是由色彩、线条、形体等形式的组合,设计美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寻找设计中的形式美原则,如尺度与比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等原则。功能美是“设计美学的核心”[8]77,它涉及产品设计的“价值取向和合目的性”[8]77。功能美是设计美学将审美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的重要体现,强调工艺产品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方向。技术美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对象,是科学的视觉化、艺术化的体现,呈现了材料、工艺、功能、形式、科技的综合之美,是一种潜藏着物质功能的美。材料美即构成产品设计的物质材料的美,如色彩、材质和肌理等可视可感的要素都可以产生材料美。以上四要素共同构成了设计美的主要内容,是设计美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内容。设计美学正是以设计美为主要内容,研究设计美的本质,分析设计美产生的规律,进行设计美的鉴赏与批评,最终走向自觉运用设计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虽然设计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随着现代设计分工的细化,设计美学迅速产生了很多分支:如按设计门类分为建筑设计美学、广告设计美学、包装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网络设计美学等;按设计效果分为三维设计美学和平面设计美学等;按设计目的分为产品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图形设计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美学等。[8]10可见,设计美学是一个内容广泛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现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一门课程中无法全面讲解以上所有内容,只能针对不同专业采取相应的案例进行个性化教学。第二,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演变。对中西设计美学的发展演变的梳理不仅可以揭示出中西方各自的设计美学历史,更能从中西对比中揭示出中西方设计美学理念的不同特质。从西方设计美学看,人类最初的设计与艺术是浑然一体的,最初的设计实用而古朴。直到工业化时代来临,技术与艺术开始分离,机器化生产下的产品有明显的非艺术化倾向,在提品的实用功能时缺少了审美功能,因此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设计艺术转向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享受和生活要求。现代西方设计美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事件:一是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旨在解决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机械与手工之间的矛盾。二是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源于法国,波及欧洲及美国的一场设计运动,它不反对工业化,而主张“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提倡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9]9。三是现代设计运动。现代设计运动包括德意志制造联盟、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等,他们强调理性与功能。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是现代设计美学的起点,它继承了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设计美学思想,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和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传统,它重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设计美学思想。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影响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设计师。二战后的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苏联在借鉴包豪斯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发展了本国的设计美学理论。从中国设计美学看,中国古代的设计审美思想散见于典章、古籍之中,《考工记》、《天工开物》为较集中的设计著作,但仍难以由之了解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全貌。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论受宗法礼仪影响很大,各种器具都必须按照礼的规范来设计,都具有礼的象征意义,突出中和之美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论以天人合一为主要思维模式。正如《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而不时,不得地气也。”[10]117这里强调天时、地气、材料和工艺四个条件的结合,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器物,尤其突出强调即使材料上佳,工艺精巧,然而没有顺应天时和适应地气,也不能制作出精良的器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和技术美学协会,九十年代开始探索建立设计美学,至今有二十多本与设计美学相关的专著问世,设计美学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学科。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最大差别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维与西方科技理性思维的不同。中国设计美学的天人合一思维注重工艺品的精神气质和形象特征,无论是陶器、石器、青铜器、玉器还是家具设计,不但追求合乎材料的特点,还力求合乎天时、地气、工巧等多重和谐。西方设计美学重视科学理性,讲究科学实证,追求设计的形式与功能,技术与审美的分与合在西方设计美学理论的演变中交织,由此不断衍生了新的设计美学流派。中国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将是在吸收中西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创新。

三、设计美学的实践应用

设计美学最鲜明特征就是实践品格,力图将美学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让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审美情趣。本课程作为艺术专业的理论课程,必然要重视理论的应用,这种应用既表现为对设计艺术的鉴赏与批评,更表现在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活动之中。第一,注重设计艺术鉴赏与批评。对设计艺术的审美鉴赏不同于对纯粹艺术品的欣赏,设计艺术必须被接受和消费,因此对设计艺术的审美欣赏无法做到无目的性和无功利性。古典主义的审美原则强调浪费主义精神和手工艺的价值,“审美批评原则不是一种客观的评比标准,而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判断”[2]148,与现代机器生产下的标准化工业产品有一定距离。工业时代的设计艺术鉴赏与批评着眼于产品功能基础上的艺术评价,以工业发展的时代性为背景,艺术评价的标准也呈现出时代性变迁。例如,二十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工业体系的确立,现代主义的机器美学标准逐渐大行其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后现代的审美标准对机器美学和现代主义审美原则进行了批判。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设计艺术的鉴赏原则也在发生变化。第二,重视分析中西文化影响下的设计差异性及其典型表现。中西设计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的,因此,最高的设计应是文化的设计。从中西文化差异性的角度探寻中西设计的差异,会发现中西方生命精神的差异、时空观的差异、审美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设计门类中,而呈现出类似的差异化走向。我们也可以从具体的设计方向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装饰图案设计、服饰设计、器物设计等方面比较中西设计艺术的差异性,揭示其背后不同的审美文化属性。以建筑为例:(1)从材料看,传统的西方建筑多以石头为材料,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传统中国建筑则多以木头为构架,采用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造型上讲究曲线美,气韵生动。(2)从气势看,中国建筑重视飞动之美,宗白华指出:“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11]62,例如,中国建筑有飞檐,中国建筑上的雕刻用龙虎鸟蛇等生动的动物形象,不同于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采用植物叶子为花纹。西方建筑重视静态的庄严之美,如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的柱廊整齐匀称、静穆庄严。(3)从空间布局看,中国传统建筑重视群体组合,由多个单位建筑组合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注重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中国的城市布局多为矩形和方形。西方传统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重视突兀高耸,讲究立面效果。西方的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4)从色彩看,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需要油漆、涂料保护,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台基多为汉白玉,鲜艳夺目,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西方传统石材建筑的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但内部装饰鲜色彩丽,追求一种光怪陆离、迷乱、朦胧的宗教感应氛围。中西设计艺术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设计艺术的精神特质,既可以增加他们设计的历史感,又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理解现代设计艺术的走向。第三,重视设计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模块化设计。通常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就是“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学形式,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从而形成全新课程的集合。”[12]设计美学课程可以与其他设计实践课程打通教学,形成教学模块,把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具体的设计实践过程之中,这是设计美学理想的教学模式。设计美学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或模块,一是设计美的内容模块;二是东西方设计美学历史发展模块;三是与专业相联系的设计案例分析模块。第一、二个模块是设计美学的基本理论内容和设计美学的发展史,这两块内容对于所有专业都相同的通用模块,只是在举例说明相关理论时,要尽量做到与专业相结合。第三个模块则是直接与艺术设计的各个具体专业方向相联系的实践应用模块,选用不同的第三模块与第一、二模块相组合,就可以组成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设计美学课程。针对艺术设计的不同专业,可以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设计美学教学与研究,如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多结合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相关的案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服饰设计的案例,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视觉传达的案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工业产品的设计案例,动画设计专业多结合影视动画设计的案例,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展馆展示设计的案例。总之,通过中西审美文化影响下的典型设计案例,阐释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中国传统设计理论的现代转型。这既深化了学生对设计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又能够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自觉地遵循和运用美的规律,为他们的设计实践提供典范。

[参考文献]

[1]杨明刚.现代设计美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柴永柏,曹顺庆.艺术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邱正伦,冯洁.艺术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6]余强编.设计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7]黄柏青.设计美学:学科性质、演进状况、存在问题与可行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8]刘燕,宋方昊.设计美学[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9]李龙生.设计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0]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设计美学的作用篇6

【关键词】审美意识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教师

一、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的引导性

教师的审美意识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内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现状、国外的审美意识在教育中的体现、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国内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现状

国内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现状包括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具体问题。

1.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方针中,审美意识同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发挥着各自的教学功能,共同促进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教育正进入实质性的研究与实施阶段。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在整体教育链中承前启后,有着非常重要的继承与发展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培养,以及审美形态的认识与美感的表现,都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和影响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国内的设计艺术教师正努力地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优化自身的审美教育结构与水平,以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来提高和探索新的设计艺术教学的实施途径与发展方向。现行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模式,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各个设计艺术教育学科的设立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都体现了学科的独特性与规律性的设计艺术教育方式。然而,设计艺术教育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诉求,教师的审美意识就要加强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传播功能与更新,现已经进入了阶段性和急切性的研究,教师的审美意识是当今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首要研究问题。

2.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具体问题

是进入21世纪,设计艺术人才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各个学科领域中。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作用成为教育与教学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然而,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背景下,在繁华的社会景象背后,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视觉传达信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审美意识培养与养成,是当今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审美意识问题。

(二)国外的审美意识在教育中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专家和学者就曾对审美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做过深远的理论阐述。柏拉图是最早对审美意识做过理论性探究的学者,他清晰地描述过审美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所谈及的净化说就是强调艺术的审美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审美教育要适当地满足人的视觉与愉悦感,而人的本能、情感是人性中所固有的部分。审美教育满足了人们的视觉诉求,审美意识则是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与完善。1795年,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审美意识在教育中作用的著作。著作第一次正式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教育观念,并将审美意识与教育直接关联在一起,共同担负着培养职责和教育目的。

(三)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重在研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审美意识以及教师与审美意识的关系。

1.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设计艺术教育的全部过程中,教师的审美意识与学生的审美诉求问题是设计艺术教学中的重要的课题。经过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比照,认识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艺术教学的方向。教师是设计艺术教学活动中的先导;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审美意识改变审美观念的思想源泉。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互动过程,则是提升设计艺术教学水平的快速路径,更是教学效果的先行条件。这取决于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引导性作用,也是当今设计艺术教育质量的保证。所以把握和调节好学生的审美思维与审美观念的提升过程,使学生的设计创意表达处于最佳状态,是每位设计艺术教师都应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和艺术水平。

2.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多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表现形态,例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二是狭义的“美感”,意指审美感受,即是人们在欣赏活动或创意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审美感受是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因此,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们互为促进又互为补充地存在着和发展着。

3.教师与审美意识的关系

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教师是传播社会意识中的一员。教师具有双重性的角色,即是审美意识的传播者,又是审美意识的接受者。那么,教师将审美意识传播给学生,学生又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教师传授的内容和知识取决于被传播学生去探求,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取决于教师审美意识的传播与引导。因此,审美意识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讲授时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与表达能力,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思维创意中和审美表达里;所以,教师的审美意识不只是孤立存在的审美意识,而是与社会意识的发展诉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学的意义

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要注重建立健全设计艺术教学的理论体系,加强实践中对设计艺术审美意识的引导性与应用性,为新时代的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努力开创新思维、拓展新途径。这是对教师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次从感性到理性的自我超越过程,它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时代诉求。

(一)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学的价值

通过对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研究,目的在于推动和建构设计艺术教学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为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个性化制定出可提供理论的支撑,并为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的发展途径

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快速发展途径,包括主要内容与模式、基本思路与方法、重点与核心、主要观点与行为实践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主要内容与模式

从内容方面分析,教师审美意识的引导性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对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的感受,教师应将正确性、指导性、完善性的教学理念都要融合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从而实现最佳的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效果,培养出高水平和审美意识健康的设计艺术人才。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研究是以教师为主,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一研究的目的将以解决审美观念和审美造型表达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教师的审美意识参与学生审美直觉的实践探索活动,注重教师审美观念对学生的引导性和融合性关系研究。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活动,对教与学的实践行为进行反思与创新。然而,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也常有二者交融渗透的教学形式,从而出现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互动模式。

2.基本思路与方法

结合目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与教学改革,对设计艺术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审美体系进行全面的研究;整理旧有的艺术教育与教学体系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论,结合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在重新审视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体系的同时找出设计艺术教育对教师审美意识的更高要求和当下任务。此外,还要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如何通过完善教师的审美意识水平来提升设计艺术教学的质量;结合国内外教育与教学情况,对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发展情况、态势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分析;结合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背景,提出解决审美问题的关键;如何通过对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提高来满足当今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审美造型与审美能力的诉求,在新时代环境下,提高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整体水平,为培养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打下坚实地审美造型能力与表达力的基础。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的研究,采取研究比对法、实践研究法等手段。

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师审美意识的提高,进而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培养与提升,找出影响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审美意识和观念的修养,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设计创意水平。以实践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多年来从事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积累,探索出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师的审美理念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提供的新思路,重点集中讨论如何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及指导性的方案,从而研究和分析完成审美问题的理论依据和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3.重点与核心

研究教师的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作用,其中心在于通过教师的审美意识的传播与引导,使学生在审美理论学习和审美造型表达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其自身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造型表达的种种差距。并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学生审美形态的观察与造型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审美形态的表达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创新思考,从而得到对审美形态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与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盲目转向主动地学习。当今教师的审美意识的认识视野较有局限性,因此,通过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提升,可以起到完善和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

4.主要观点与行为实践

审美意识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活动中,作用于学生的创意思维里,并参与在设计艺术思维中并融合于创意表达的行为中,是当今设计创意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设计艺术教育和教学是教师审美意识的实践过程,它重点体现了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和引导性作用。因为,教师的审美意识作用的关键是要有明确的设计审美观念、抽象审美趣味以及审美的造型能力和表达力。教师通过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所得出的大量研究论据和理论观点,通过周密的推理和论证,在反复完善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指导性体系下,去验证每一个研究结论的方向性正确性,并发挥着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性的意义。

结语

在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审美意识既能指导参与设计艺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即学生,又能为设计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填补不足,还能提升设计艺术效果的高质量的审美标准。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港湾,也是人一生的审美教育与学习的航船起锚的美好基地。教师的审美意识是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质量提升的至关重要途径。教师是审美意识与观念培养的主导者,设计艺术人才在教师的审美意识的传播中将审美意识带入到广阔的社会活动与视觉空间中,社会意识环境又反过来推动教师的审美意识的快速发展与提升,因此,教师的审美意识的提升,才是解决设计艺术教育与教学中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教师审美能力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导作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a002)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郁士宽.现代应用美学基础[m].济南:山东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3]许自强.美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设计美学的作用篇7

关键词:初中美术;“设计・应用”;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141-01

一、初中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教学的作用

“设计・应用”教学方式不断运用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作用包括一些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在美术课堂中“设计・应用”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产品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设计・应用”过程中,能够学会使用工具和掌握一定的技术,让学生在亲身制作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即成就感。2、实现美术意识价值。培养中学生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是美术课堂中“设计・应用”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学生在“设计・应用”课堂中,通过不断的设计尝试,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感经验,并获得较高的美感创造力。3、体现美术设计的科学价值。设计是一个包含很多科学知识的交叉学科,学生在“设计・应用”课堂中能够使学生感悟到体现在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价值。④体现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应用”教学课题中能够培养学生提高资源利用率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

二、初中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教学现状

1、对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教学不够重视

现目前,虽然很多学校都设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小学的劳动技术课,初中的技术课等等课程,然而忽视了美术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学习。

此外,现目前我国很多中学仍然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使得美术课程量的安排不断减少,有的学校直接取消了美术课程或者美术课被其他课程占用,使得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较仓促,无法详细的进行知识传授,只能做到点到即止。

2、“设计・应用”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传统的中学美术教学方式大多都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美术课堂上采用语言讲解、黑板板书或者利用其他多媒体教学技术来进行美术知识传授。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其具有教学效率高、成本低廉以及通用性较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得美术课堂组织和课堂气氛较为单调,导致师生间沟通不足,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发挥。

3、缺乏美术“设计・应用”教学条件

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教学条件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美术教师专业素质不够高。现目前很多美术教师的学历未能达到美术教学的要求,缺乏完整的美术知识结构和“设计・应用”教学理论,有些中学的美术课还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带教。(2)缺乏美术教学设备。很多中学不重视美术教学,导致投入到美术教学的经费少之又少,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学教学教室以及教学设备。

三、初中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教学应对策略

1、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美术“设计・应用”课堂上可以采用个性化教育和互动教学两种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方式主要要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不断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可以在原有开展的劳技课、技术课上,将原来有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互动教学则是新课标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教学重心由“教”向“学”方面逐渐转移。

2、加大美术课程资源投入

在现目前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教学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把初中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的美术课程资源,未能使美化设计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为了使初中美术课程“设计・应用”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美术“设计・应用”课程设计时应当融入更多实际生活中的美术设计,让学生学到的美术设计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学生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程中视觉传达设计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校园标志设计、城市标志建筑物设计等实际生活中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3、完善师资结构和教学设备

为了更好地完善师资结构,提高初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校可以对初中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职能培训,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此外,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初中美术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在一些具有培训资格的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建立培训基地,为初中美术教师培训提供基础物质保障。学校应当加大美术课程的经费投入,完善美术教学设备。

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教学,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美术设计的应用功能,并合理选择“设计・应用”教学内容,将设计内容紧贴学生实际生活,降低“设计・应用”难度,提高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琛炜.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4):12-14.

[2]李丁丁.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现状探析[J].美术大观,2011(6):177-177.

设计美学的作用篇8

1.1美学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表现

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的空间设计主要就是指针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构造进行恰当的设计来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以往人们对于空间的设计往往大多集中在实用性上,而随着建筑美学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髙,在空间设计中体现出美学的身影也越来越迫切,具体来说,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进行美学设计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建筑空间的大小规划和位置设计,当然空间的转换也是一个重要的建筑美学表现形式。

1.2美学在建筑比例设计中的表现

建筑物的比例设计是最容易体现出美学概念的一个设计环节,因为建筑比例设计主要就是指针对建筑物所涉及到的各部分的比例的设计和规划,而对于美学来说,比例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指标,是影响人们视觉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美学在建筑比例设计中的表现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最为有效的,具体的表现内容有大小比例设计、虚实比例设计、凹凸比例设计和长宽比例设计等多种不同的类型。

1.3美孪在建筑均衡设计中的表现

对于均衡这一要点来说,其既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均衡也就成为了美学在建筑设计中主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和体现,很多人也把这种均衡理解为一种比例的设计,虽然两者存在较大的类似,但是均衡更倾向于对于对称性的设计和研宄,尤其是对于中轴线的运用最为广泛,通过对称的建筑设计来表现出建筑物的一种美感。

1.4美学在建筑形体设计中的表现

建筑物作为一种作品来看,其形体也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对于具体的设计而言,形体设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比如对于墙体的设计和屋顶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到形体的要求,也就是外形的要求,而这种外形的设计正好也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于建筑物外部线条的设计更是可以体现出美学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外部形体的设计中,色彩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很多建筑物而言,都已经摆脱了单色调的外形设计,而是加强了对于色彩的运用,而这也正是美学的相关内容。

2如何提高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这也体现出了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了,所发挥的价值也越来越大了,因此,这也进一步的促使我们要加强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运用美学,切实提髙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2.1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要想能够在建筑设计中充分的体现出美学的影响,那么必须首先提高设计的水平,因为建筑设计是建筑美学的重要载体,所以说建筑设计的发展是建筑美学提高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如果建筑设计自身都没有获得发展和进步的话,也就无从谈起建筑美学的发展了,更不会出现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深化了。

2.2加强对于建筑美学的研究

切实提髙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还必须加强对于建筑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尤其是要加强切合于当前实际状况的建筑美学的研究,以目前最广大人们的根本需求为着眼点和根本诉求来切实加强相关方面的理论研宄,并且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使用,提高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模拟技术来避免对于施工应用造成的损失,通过模拟来发现建筑美学的研究是否具备实践应用价值是当前建筑美学应用研宄的一个主要方式,也是为了建筑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

2.3加强对于生态可持续性的应用

就当前的建筑发展趋势来看,生态型和可持续性的建筑物是最为受到欢迎的一种形式,也是为了最为主要的一个建筑设计发展方向,基于这一点来说,在今后的建筑美学和建筑设计的发展中,必须加强对于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的研宄,并且还可以以这种生态型和可持续性的建筑物为着眼点加强对于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深化,其实这一点在当前的表现中也有所体现,正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建筑和谐设计的一个重要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3结束语

设计美学的作用篇9

关键词:技术美;现代展示设计;科技;功能美;形式美

1.技术美的属性概述

这里讲的技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技术,而是指自然科学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应用而生的技术。技术美源于技术水平的不断革新和美学理念的动态演进,它是指通过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和产品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主要指科学工业技术产生的一种技术产品综合性的“美”。“技术美就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美。”[1]功能美和形式美又构成了技术美的内容。技术美是科学技术和美学艺术相结合的新的美学形态,是物质生产领域的直接产物,它反映的是食物由功能形态向审美形态转化的基本内容和规律。正如徐恒醇认为“在创造性生产劳动中所产生的那种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相统一的产品所具有的美就是技术美。”[2]

随着自然科学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表现,事物自身价值即实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或实用性)的外在表现呈现出技术美,它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功能中,而这种有用性的外化则表现为艺术形式。苏珊・朗格说“所为艺术表现,就是对情感概念的显现或呈现。所谓艺术品,说到底,也就是情感的表现……”[3]纵观历史,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从来没有间断过。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审美不仅仅于装饰,而且把技术作为基础,于是人们将技术和审美进行了创造性的有机结合。人们在生理及心理上能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引起共鸣的效果是商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功能来实现,同时商品通过自身的色彩、造型和质感等视觉设计元素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1.1功能美

商品的美要在使用中才能得到体现。功能美不仅是技术美的内容之一,也是技术美的主要特征。当技术满足功能的时候,技术美才能实现。而功能包括物质功能和人的精神功能。功能美与技术美有着紧密联系,对于技术美的探索是在功能的不断完善下进行的,当现有的功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便会有新的技术来解决和完善它,这时技术美外在表现和功能效用的改善相融合从而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这充分说明技术美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体,即功能决定了技术的表现之美,仅仅注重技术本身而忽略功能美,技术会仅仅成为一个代名词。

1.2形式美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美也是这样,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美的外形式的发展、完善及其概括,成为脱离了具体的特定的美的内容的对立的审美客体,便是形式美。美最直接的外化表现是形式美。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形式美与产品的功能相结合是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人是产品的审美主体,审美对象是产品的功能和形式。产品的外观应考虑其形式美感,从而使功能和审美完美结合。只有功能和形式的融合才能发挥产品的积极作用。

现代展示设计作为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造物活动,其属性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美观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形式美在现代展示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形式美与技术美有着密切的联系,技术美和形式美都需要视觉传达。功能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功能,形式与功能应相互依存。设计的外在表现是形式,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可以追求形式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在当今时代,展示设计日益向功能性发展,而技术表现成为体现设计品质的最有力途径。

2.技术美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现代展示设计逐渐地脱离了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独立地成为一门综合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在既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展览展示所要宣传的主题,使受众参与其中,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称为展示。而展示设计是指对所要展示的内容、空间进行合理的更有效的安排与体现。其不仅是信息、社会、商业领域交流合作的纽带,而且是文化及科学技术展现的窗口。它在商业、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不仅仅是一种设计的形式。其作用是一种媒介,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建立展品与人的关系,使人对展览所表达的信息理解并愉悦的同时产生深刻的印象。它目的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等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逻辑性地将展示内容展现给受,以便受众更好的接受信息。

2.1对设计理念的创新有深刻认识

现代展示设计对于美的表现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实物、静物图像展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展览展示的多样化需求。现代展示设计正向着集功能、形式、技术、心理、感应等一体的艺术美发展,作为一种新的需求,这就需要多元化发展,需要对人的精神、文化影响作为关注重点,通过新的设计理念展示技术的先进性,从而摒弃传统设计的束缚达到技术美给人内心强烈的感受。“技术美学比文艺美学、哲学美学重要,因为它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问题。技术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和基础。”[4]

2.2对新工艺与新材料的应用

每种材料都有自身的属性,技术美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材料的运用和加工实现的。对材料本身的运用之外还有人的参与,这使不同材料处于不同的环境,材料便有了物质性和情感性,当材料的属性与人的审美相结合时,材料美也就出现了。在运用新材料时不仅需要了解材料本身,还需要合理的使用工艺技术来塑造展示空间整体艺术形象。因此材料美还需和恰当的工艺技术相结合。“现代展示设计中的材料与工艺不仅是一种设计形式要素和视觉传达媒介,还成为体现设计精髓和情感的核心。”[5]对于设计师应大胆地尝试新材料和新工艺从而运用在现代展示设计中使受众产生更丰富的感染力。

2.3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展示设计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空间、信息、文化,它们相互组合通过设计能赋予受众心理上和生理上新的体验。目的是观众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产生互动和达到一定共识,从而有效地接受信息。技术美在现代展示设计中无处不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让人们沉浸在整个展示环境所营造的氛围之中,这是一个静态到动态,由单向到多向的互动形式。例如,当下的数字博物馆、实体博物馆、科技展览馆的展示设计。由于数字、图像很难说明事物或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于是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倍受青睐。从展示静态展品实物、图像到全方位三维立体动态的展馆设施,当进入数字图书馆空间时,利用计算机模拟三维环境,同时结合听觉、视觉、触觉等新媒体展示方式,是受众仿佛进入历史悠久现在已不复存在的遗址,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实体博物馆中新媒体技术中的“即时”交互功能,它使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变换视觉内容和想要获取的信息,使受众由被动变成主动。

在这个新媒体技术营造的虚拟世界中一切和现实一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极强的感官冲击,符合受众的真是感受。在现代展示设计中这种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使展示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展示的空间更加丰富和广阔。同时,也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和研究。

3.从现代展示设计中看技术美的发展现状

“展示活动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高密度的信息汇集、沟通、发散的活动。展示设计,是一种文化现象。”[6]从历史的角度看,技术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随着设计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以信息、经济、科技为主导的时代,展示设计正在由传统展示向以西安科技新媒体为主导的展示方式转变,展示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表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大众文化生活需求。”[7]在现代展示活动中,由于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声、电、光的普及与应用,还应用了一些高科技,这进一步促进展示设计的迅猛发展。它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生活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给人带来的全新审美体验。虚拟展示设计在展示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发展中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也带动展示设计数字化理念的革新,从而把展示设计带到全新的数字化虚拟空间。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在对当今的文化发展进行渗透,这非常明显的影响着现代展示设计。在现代展示设计中技术美将其发挥得淋漓精致,技术美使展示设计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3.1技术美对现代展示设计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技术美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和途径被应用,它在展示设计中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并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一个积极的一面,一个消极的一面。技术美对现代展示设计的影响也如此。从二维的平面设计到四维的动态展示设计,技术美为现代展示设计开辟了新的传达媒介和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技术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美成为具有普遍性和更具活力的美,然而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技术美对现代展示设计的影响力,忽视技术美的副作用。

(1)当技术美的优势更多的影响现代展示设计同时,技术也逐渐成为创新设计的障碍。展示设计师在设计时会过多的关注技术表现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问题等。有些设计成为技术的堆砌,美早已不复存在,即技术美对创新性思维的局限。

(2)现代展示设计被赋予过多的理性缺乏感性。技术美作为理性美,艺术美作为感性美,在设计中应把技术美和艺术美相互融合,辩证统一的应用。总之,技术美是现代设计美学特征的时代产物,其对现代展示设计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4.结语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普及的当今社会,现代展示设计是时代与艺术和科技的集合,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并以先进的科技结合创新型设计来体现文化理念和时代精神。交互式数字技术在展示设计中日益盛行,未来的展示设计将随着新型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自我创新,自我更新,形成更适合发展的展示思想,从而为技术美在展示设计中的发挥开辟新的路径。(作者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编著,《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徐恒醇编著,《技术美学原理》[m],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3]苏珊・朗格编著,《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吴爱莉编著,《展示设计》[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和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合编,《科学与艺术・交叉与融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3-88

设计美学的作用篇10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学;艺术设计;重要性

1美术基础课程简介

美术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广告、会展、环境、工业、服装等实用美术的特点,从造型、色彩以及构图等方面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一些诸如美术视觉表达的基础训练,以便能够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对视觉审美的判断和鉴赏能力,掌握并且理解一些基本的美术表现技巧。美术基础课程内容包括绘画基础练习、绘画艺术资源借鉴及题画稿创意表现三个方面。其中,素描与设计素描是我们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训练,学生往往会觉得有些单调,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它用单一颜色来描绘对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通过形体、结构、比例、线条和明暗等造型因素的综合运用,将内容形式和手段揉和在一起来表现对象的方法。素描属于心灵,色彩则属于感官。色彩与设计色彩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色彩关系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在课程中将传统写实色彩、装饰色彩和创意色彩有机结合。既不完全否定传统的写实色彩,也要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视觉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我校在视觉语言课程的设置上分为视觉语言一和视觉语言二,囊括了三大构成的基本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由于视觉语言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和规律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设计法则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运用探讨式、启发式、发散式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图片展示并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2艺术设计专业简介

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在全国的艺术设计院校或者开设艺术设计的综合大学中来看,很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艺术设计的核心是对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对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中都要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创作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艺术设计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及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现状并达到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当然,艺术设计专业想要培养出的人才还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否则,就算是会再多的理论知识,也都是纸上谈兵而已。可以说,所谓的艺术设计,重点还是在设计上,而不是所谓的将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的“书呆子”,相信企业也不需要这样的员工。因此,尽管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不被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重视,但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方面,仍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美术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美术基础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视,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美术基础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多年从事美术基础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教学师生观念、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从师生观念上来说,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教学内容的准备、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反应并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增强师生互动。同时,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美术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应把美术基础训练当作跨入大学的敲门砖,而是将其作为美术工作者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增强艺术语言感染力的重要积淀过程。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前苏联的美术教学体系对我国美术基础教学的影响深远,具象、再现以及完整呈现似乎成了一层不变的标准。但在今天看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虽然不外乎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内容,但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如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偏重造型能力、速写线描表现能力的教学;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进行空间界面和空间中各种物体之间的视觉关系表达能力的教学,综合应用平面、色彩、立体三方面的知识进行创作。

4美术基础教学对艺术设计学生作用及影响

4.1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可以说,美术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方面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会让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一个新的台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让学生长期在美术基础方面进行学习,那么就会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的艺术创作,不但如此,还会使得学生们变得更加喜爱美术这一类艺术门类,同时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美术基础,对于自身的美术基础加以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当然我们也足够相信,学生们能够凭借他们自己的努力,去赶超一些在他们前面的人,使得他们自身得以提升,让自己的水平越来越高。可以说,美术基础并不仅仅是基础课程,而且还是我们从事美术道路上的垫脚石,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可以说,是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所必不可少的。

4.2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很多人都不理解美术基础为什么能够提高设计水平,其实很好理解,如果一个人具有坚实的美术基础,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具有了稳定的画功和很高超的欣赏能力,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够忽略掉美术基础教育,只有把好美术基础教育,才能够更好的设计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可以说,只有从事艺术设计的人拥有了坚实的美术基础,才能够更好的设计出作品来,相信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也希望自己的设计水平能够有所提高,所以说我们就要更加重视美术基础教育,这是每一个从事美术教育的人都不能够忽视的。

总之,美术基础教学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教学的过程或许略显枯燥与乏味,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让艺术设计的学生们真正的喜欢上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艺术设计专业更好的驰骋。

参考文献:

[1]杜纪海.浅议美术基础在电脑设计中的作用[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周建,严明.美术基础在电脑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席跃良.色彩与设计色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