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量子力学发展史十篇量子力学发展史十篇

量子力学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2:57

量子力学发展史篇1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化学作为新世纪的中心学科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化学教学传递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验技术。无论是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技术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每个技术和方法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如果将化学的历史引入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将化学历史引入化学教学中,主要的积极的作用有:1、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2、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3、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一、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

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化学也同样有其发展历史轨迹。它就像一个地图,每个思想的提出,每个技术的发明,就像地图上标示着每个站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历史的教学,就能够是学生在这个化学的国度中游弋而不会迷失方向,可以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

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经历了五个时期:1、道尔顿实心球模型;2、汤姆生枣糕模型;3、卢瑟福行星模型;4、玻尔量子化轨道;5、现代电子云模型。

第一个阶段是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它系统地总结了模糊原子论和基本微粒说。1803年道尔顿开创性地提出了实心小球原子模型,从而原子理论成为一套系统的,并完整的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汤姆生枣糕模型。汤姆生利用电场和磁场的叠加证明了原子中电子的存在,并测定了电子的核质比。他提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第三个阶段是卢瑟福行星模型。卢瑟福是汤姆生的学生,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第四个阶段是玻尔量子化轨道模型。在氢原子光谱分离谱线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再行星模型修正的玻尔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吸收或释放能量就形成了光谱。量子论的发展过程中,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才是原子的结构模型到了第五个阶段现代电子云模型。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其中的发展的脉络,这是一套整体且全面的知识,而非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二、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语告诉我们方法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方法的传授显的尤为重要。牛顿提出来万有引力,但是由于引力常数无法测定,所以万有引力公式的不到证明和应用。但是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天平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将两个质量相同的铅球分别放在扭秤的两端,扭秤中间用一根韧性很好的钢丝系在支架上,钢丝上装有镜片。用准直的细光束照射镜片,标记下此时细光束反射所在的点。用两个质量相同的铅球同时分别吸引扭秤上的两个铅球,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扭秤微微偏转,细光束的反射点却移动了较大的距离,从而成功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的变化量。

三、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科学无捷径,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获得和知识的获取都需要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居里夫人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受贝克勒尔发现不明射线的启发,居里夫人在一间闭塞、潮湿的贮藏室中开始了化学实验。繁重而又艰巨的普查后,她发现了钍的化合物也能发出射线。对此她提出了放射性物质的概念。

她的调查很快从盐和氧化物扩展到一切矿物。在研究了大量的材料后,居里夫人发现一种可能存在于铀沥青矿中的未知元素。然而她所不知的是,这种新元素在矿石中的含量只不过百万分之一。她和丈夫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分析矿石。经过不懈的努力,1898年7月,他们从矿石中发现了新元素钋。借此让学生坚定他们的意志去努力探索化学知识。

结论:化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化学史的学习则给学生带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杨承印.《化学的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

[3]苏芳.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大学化学,2008,23(3):18.

[4]吴季怀、吴志坚.无机化学教学中若干问题探讨.化学教育,2008,29(6):37.

[5]郭保章、董德伟.《化学史简明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亨利・m・莱斯特著.《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

[7]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量子力学发展史篇2

[摘要]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美学的发展史。它充分展现了物理公式和规律、表达形式、时间和空间、研究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探究过程的简单、对称、和谐、统一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时给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爱学、乐学物理知识,对其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很有意义。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学美价值

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教育,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物理学的发展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物理学史告诉人们,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都是汇集着许多人艰辛的努力,常常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几步。物理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们的非凡的想象力,探索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上;通过物理学史展示物理学家求真、求美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感受他们尊重自然、尊重客观意志的“真”,体会他们推动发展的动机的“善”,不屈不饶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毅力等,达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

一、通过物理学史,感受经典实验的美妙,体会科学方法美

科学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思维和行动方式。物理学史证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必然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在物理学史上有很多精美的物理实验,不但在实验设计上极具创造性,而且实验装置设计上非常具有新颖性和实验技术上具有艺术性,经过艰辛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克服无数困难,才做出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或技术上的伟大发明。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精湛优美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发现和体验物理实验的精彩和美妙。例如:引力常数的测量,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年后,卡文笛许设计出扭秤实验,通过三次巧妙放大,将力的测量变换为力矩的测量;又将力矩的测量转变为石英丝转动角度的测量;再将转动角度的测量转变为光点移动距离的测量。这一精妙设计终于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测出了这一微小的引力常量。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圆球滚动实验”,就给人一种简洁的美,它的美体现在对实物形态实验的超越,使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在思维中以理想化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猜想、设计、推理,由有限个实验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没有考证所有可能的情况。讲述这段物理学史,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伽里略在物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誉为“近代科学之父”,这不仅与他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有关、而且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革命性转变分不开。正是由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引导自然科学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通过物理学史,感受科学家的精神美、人格美、毅力美

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许多中外著名物理学家。他们生平大量动人的事迹,尤其是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爱国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相互协作的精神都是—部绝好的美育教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教学过程中,若能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苦为乐,顽强拼搏的不屈精神;只图贡献,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坚持真理,并为捍卫真理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等。这无疑是最理想、最成功的情感教育。

物理学史表明,物理学大厦并不都是成功者创造的,它是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创造的。焦耳为准确测得各种情况下热功当量值,历经40年,进行了400多次实验。法拉第“磁生电”经过十年的研究;居里夫人为了从沥青铀矿中提炼出纯净的镭,经过近一千三百五十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从8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2克纯氯化镭,开普勒在困境中还是坚持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从大量的观测数据中,花了近十年的时间,计算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等等;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所以爱迪生说:“失败也有我需要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他们坚持不懈地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科学、捍卫真理的感人事迹,光辉的言行和高尚的品格,为人处世和爱国主义的热情,无不显示了物理学家的精神美。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实例,通过讲述这些物理学史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锐意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励学生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楷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三、通过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科学审美情趣和提高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简单、和谐、统一的整体,作为描述和揭示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物理科学也应是简单、和谐和统一的。“多样统一”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整个物理学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物理学大师们为建立统一的物理理论的奋斗史,也是物理学家追求美的历史。牛顿为追求天体运动和地面物体运动的完美统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焦耳为追求热与功的完美统一测出了热功当量;法拉第为追求电和磁的完美统一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爱因斯坦为追求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统一发现了相对论、为追求质量与能量的完美统一发现了质能方程等等。作为支撑经典物理大厦的牛顿运动定律,在宏观低速领域,实实在在地展现其简洁和完美;而作为现代物理大厦支柱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又从更广阔领域描绘了一幅极其简洁的物质组构和运动的生动图像。科学的美,还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上,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人造卫星的升空、原子弹的制造等等,这些无不叫人惊叹科学的伟大。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家追求科学完美的典型事例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美的认识转化为对科学美的追求。

四、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物理学史是一部科学文明的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卓越贡献和我国现代物理学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成就,这既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的热情;介绍物理学的前沿知识,了解当前我国现代物理学相关技术与世界科技发展存在的差距,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领略了知识的巨大力量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还能使学生感受物理学美和人类智慧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勇气肩负祖国赋予的使命,树立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信念。

例如,我们讲述“声波”时,就要讲讲北京天坛绝妙建筑;在学习“原子和原子核”时,就应提到在现代物理前沿领域所作的巨大成就的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科学家;在讲“超导”时,应介绍我国在超导材料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在讲述“天体运动”时,不能不介绍“神五”、“神六”、“神七”“嫦娥一号”的发射,介绍我国航天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介绍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的航天人。学生会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为这样一群年轻人而感到自豪。这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报国之心。

五、通过物理学史,渗透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挖掘美育因素

在物理学史上,每一个科学上的新发现,都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中学物理中一些概念、定律和理论建立的过程凝练、升华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也包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展示这些科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正确的理解和建构,让学生得到前辈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滋养,认识到物理学每前进一小步,都伴随深刻的物理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发现、认识、否认、再认识过程。J·J·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曾提出关于原子的“枣糕式模型”。1910年,卢瑟福建议用a粒子轰击金箔片。实验表明a粒子能穿透很薄的金箔片。这一实验事实使汤姆生枣糕模型遇到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因a粒子是失去两个电子的氦原子,犹如一块掉落两颗枣子的小枣糕,小枣糕打在大枣糕上,氦原子无论速度多么大,也很难想像它能穿透出去。但是1908年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原子时,有大约八千分之一的几率被反射回来。这一事实使卢瑟福惊奇,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不可想像的事,真如用一枚重型炮弹轰击一张卷烟纸,而炮弹竟然被卷烟纸弹回来又打中了我自己一样的不可思议。”。卢瑟福用不同金属箔片进行了多次实验,并经过三个多星期的认真思考,指出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不会使a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卢瑟福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是一个很“空”的,中间是一个很小但质量很大的硬核。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严谨的推理,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转贴于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反映这种高潮迭起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得到启迪,让学生从知识的完善和演变中认识它的条件性和局限性,使凝固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学习仿佛是一次与科学创造者的对话;适当分析科学家的成功和失误,体会科学探索者的困惑、沉思、试探和创新智慧之光,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到物理学知识的相对性,有效地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知识来源的神秘感,消除对已有知识的僵化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李艳平,申先平.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103.

[2]邹纪常.物理学的美学价值[J],广西物理2000.3.

[3]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量子力学发展史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电子白板;教辅工具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35-02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电子白板,是教辅工具的升级。电子白板具有随意书写、记录信息储存、文件编辑等功能,为教师施教带来多项选择,较之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又前进了一步。电子白板引入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渐进适应过程,教师需要熟悉其强大功能,学生要学习交互方法,经过引入、渗透、应用过程,提升电子白板的应用价值。

1电子白板引入教学,激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电子白板具有多重教学辅助功能,其中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是它的主要表现之一。它通过直观形象、趣味生动的视频展示,以及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历史教学的长足发展[1]。电子白板和多媒体大屏幕一样,也可以将丰富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材料快速传递到学生面前,给学生感官带来多元信息刺激,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保存相关信息电子白板有记录、储存信息的功能,教师和学生课堂交互活动中的相关言论、书写等信息,都可以储存到电子白板之中,并随时可以调取回顾、整理、对照,形成诸多学习契合对比点。教师板书内容可以随时擦拭,但电子白板可以将教师先前板书内容重现,为教师前后对比讲解提供便利。学生板演内容也可以储存起来,以备查阅对比。同样,师生对话信息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录音保留,这些都可以形成学习激发点,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果也会显著呈现出来。

学生大多会通过影视剧知道“黄埔军校”这个名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妨从这个点展开切入。在教学“北伐战争”时,教师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黄埔军校的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革命者来。”然后播放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教师给出思考问题: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生快速展开相关思考,并给出共性理解:孙中山认识到革命需要中坚力量,依靠会党、新军和军阀是不行的,只有建立自己的军队,才能赢得革命的胜利,希望革命军能够拯救中国于危难之中。学生被相关信息所震撼,自觉介入文本学习之中。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黄埔军校的对联,不仅给学生带来认知切入角度,也激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黄埔军校赫赫有名,为中国培养众多将才,学生对这所学校充满向往和敬佩之情。教师从这个点展开教学,与学生认知兴趣形成契合,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2电子白板渗透教学,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增加课堂容量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增加教学容量,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2]。电子白板渗透历史课堂教学之中,不仅为教师提供众多信息资源,还能够帮助教师展开文本解读。教师利用电子白板随意调取文本解读信息,学生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开随意性阅读学习,这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历史文本能力帮助很大。

启迪学生思维电子白板展示功能强大,信息储存应用功能齐全,为历史课堂教学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交流,设置悬疑问题、引入生活案例、搜集历史典故、介绍历史名人、播放史料视频等,都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将学生快速带入历史学习中。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电子白板引入历史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重要学习内驱力。

在教学“难忘九一八”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问题,并根据自己理解提出思考问题,展示到电子白板上。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很快就给出一些思考问题:日本侵略者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兴起哪些救亡运动?西安事变发生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什么奉行“绝对不抵抗”政策?教师将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整合,为学生提供思考便利。学生针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课堂学习气氛渐浓。

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提出思考问题展示到电子白板上,这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教法应用。因为要展示到电子白板上,这无形中给学生指出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必须要认真阅读文本、深入探究,才能给出含金量更高的思考问题。教师通过整合学生问题资源,形成课堂统一思考问题,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创造条件。学生学习思维随教学环节推进而活跃起来,对形成历史思考方法有重要帮助。

3电子白板应用教学,帮助学生实现重点突破

丰富教学功能电子白板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操作者”,而应灵活利用电子白板服务于教学,成为电子白板技术应用的“创造者”。电子白板技术功能齐全,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际应用时需要整合、筛选,但要正确利用电子白板功能,实现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体现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价值。如电子白板记忆功能的使用,并不是所有教学信息都需要记录下来,教师需要做好筛选和预设,以体现电子白板使用优势。

提升交互水平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应该是电子白板教学实际应用的重点特点,通过先进的人机交互,它可以配合投影机、电脑等工具,实现无尘书写、随意书写、远程交流等功能[3]。电子白板就是一个交互平台,参与交互的师生,无论是进行书面交流,还是对话交流,都可以在电子白板上留下记忆痕迹,这是以往教学辅助工具所无法相比的。教师要科学应用这个交互平台,与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开课堂演艺活动,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电子白板反复播放学生参与的课堂演艺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情绪,特别是教师参与到课堂演艺活动中,给演艺带来更多看点。

电子白板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新宠,如何实现电子白板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电子白板不仅能够展示多重信息,还有强大交互功能,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与学生展开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情,帮助学生展开文本形象解读,实现重难点突破,对学生认知体系构建有助推作用。若教师积极利用电子白板展开教学,势必会更多地增加教学的成长元素。

参考文献

[1]张建平.让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初中历史教学填色增辉[J].学周刊a版,2014(4):206-207.

量子力学发展史篇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02

引言

唐太宗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有其深刻的道理,目前我国正处于大转型期,对于从事物理教学的工作人员来讲,特别是从事一线教学的物理教师而言,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史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物理教学实践是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可以帮助物理教师更好的处理物理学知识,明晰物理规律的发展变化,深化对物理方法与物理过程的理解,进而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培养新时期的新型学生。新的课程标准不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都旗帜鲜明的把知识以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三维目标,物理教学也将毫不例外的从这三个方面实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教育功能。

1.物理学史在学习物理知识获得相关技能中的作用

1.1物理学史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物理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理知识集中表现为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对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规律之间,规律与规律之间的联系,有时候表现的比较明显,学习者能够比较容易的抓住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时候表现的不明显,要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追根溯源,通过对史学知识的讲解,打通知识之间的关节、理顺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达到掌握。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趋势相对于初中阶段更为明显,并且以抽象思维为主,即使如此对于许多概念还是不容易被学生掌握,特别是抽象的物理概念。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常常是在物理学史上争论了好长时间才被确立的。比如动量与动能这两个物理概念在历史上争论了有300多年。1686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动力不能用“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来衡量,而只能用它所产生的效果来度量;笛卡尔学派却认为应以质量以速度的乘积作为物体的“运动量”的度量。之后有许多的物理学家都参加到这两种量度的争论中去了,在争论中达朗贝尔含含糊糊的谈到了动量的变化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活力的变化与力作用的距离有关,但并没有完全澄清这一争论的混乱状况,直到19世纪恩格斯揭示了两种量度的本质区别。“一句话,mv是以机械运动来度量的机械运动,mv2的一半是以机械运动转化为一定量的其他形式的运动的能力来量度的机械运动。”1这样的史学知识无疑对学生学习概念是很有帮助的。对规律的理解亦如此,比如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通过对第谷、开普勒等人的工作的介绍明晰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三定律之间的关系。总之,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搞清楚知识是建立起来的,从而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

1.2物理学史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讲物理知识的获得依赖于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不但是物理学习的关键,与之相对应的能力也是学生良好素质的体现,是目前教改的要求,是培养新型学生的方向。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理学史的介绍能够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培养。例如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形成过程讲解,首先开始对原子的枣糕模型所不能解释的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设计实验,用α粒子轰击各种原子来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在许多次的实验后卢瑟福的学生马斯顿发现α粒子轰击原子后出现有些α粒子反向了尽管还有很多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方向向前行进,卢瑟福认为这种反向散射是一次碰撞的结果2。经过严密的理论推导他认为所有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原子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非常小的体积内,这就是原子核;原子的电子是在原子核的周围绕核运动。尽管提出这样的模型在当时还有不足之处,这样的史料足以在这个教学时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物理学史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的作用

2.1通过物理学史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的过程

对学生所获得知识从来源上来分,可以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人,他们所接受的知识以间接知识为主,因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都去亲身尝试那样繁琐的过程3。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以及课程的培养目标,很多知识产生的历史顺序在学生那里都已做了合乎知识内在逻辑的调整。这样,学生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就大大的缩减了,即使是学生所做的实验或多或少都经过了改造。

给学生以史的形式再现科学家当年从事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明白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怎样的,它如何开展,从哪里开展。史料中科学探究的事例可以完整的再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能够清楚的说明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些物理事件前因与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物理学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科学探究过程、体悟科学探究经历、间接形成科学之素养。

2.2通过物理学史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获得物理学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物理学方法论是一定物理学思想下的方法论。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学思想和物理学方法既可以显性的进行也可以隐形的进行。

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了物理学家认识物理世界的方式,是物理学家对自己所面临问题的哲学思维方法,是物理学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定生产力水平下的特定时代都具有富有自己时代特色的最典型的方法论。任何科学方法论的形成除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还物理学家的本身因素有很大关系,因为由于每个人总结的角度不一样,对方法的理解和解释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方法可能对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适用性。对物理学史上的方法论做历史的考察,有助于学生理解方法之间的前后关系,对掌握物理学方法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例如,通过对史料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思辨的逻辑方法、实验-归纳-演绎的方法、实验哲学分析综合的方法、以概念为工具的科学概念方法、以整体性为特征的现代科学系统方法、复杂性层次上的非线性科学方法4。所以搞清楚方法前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物理思维方式的培养,为未来的新型人才打好思维基础。

3.物理学史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形成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隐性的,它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对人的成功起着无形支持的作用。它不同于知识对人们在作用方式上的影响,知识可以通过文字显性的表现出来,非智力因素则是隐藏在人们行为背后的无形智力。

3.1通过讲解物理学史料的相关知识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都知道如果将要讲授的内容和物理学上的一些故事联系很紧密,在进行新课教学前适当地讲解这些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首先是要对这门课感兴趣5。通过将所要讲的内容和与之相联系的物理学史料很好地结合起来为课堂教学所用,常常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沉浸在物理学家刻苦钻研的动人事迹中感受物理发展的艰难过程体味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喜悦,以科学家的亲身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此时巧妙地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初中生在讲到大气压强时可以举出历史上马的堡半球实验激情学生学习的情感,让其认识到物理学史有趣的。在讲到液体压强时可以举出帕斯卡裂桶实验,让学生感受液体压强的威力。

3.2通过物理学史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

我国古代有着许许多多的物理学成就,在明代以前我国的物理学研究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声学方面如明王室后裔朱载?对十二平均律的研究,在光学方面如北宋科学家沈括对小孔成像的进一步研究,力学方面如李春在河北设计的赵州桥,在电学方面如对摩擦起电的认识,磁学方面如曾公亮对指南鱼的研究等这些研究都远远早于西方。在涉及近代物理学时简单的说明我国近代物理学衰退的现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并把爱国情怀转化为自己刻苦学习的行动,在历史与现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同时物理学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与斗争,正是由于矛盾与斗争的存在才使得物理学这栋艺术的大厦异彩纷呈,才使得物理学呈现给我们斑斓壮阔的世界,正是由于矛盾与斗争的存在才真正的推动了物理学本身的发展,才从发展的意义上奠基了物理学的基础,才真正的充满了辩证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无疑,这对培养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量子力学发展史篇5

一、物理学史在初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学生品德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利用物理学史还可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现行初中物理课本中也多次提到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这一切可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为做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

二、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对物理学概念、规律的教学标准主要是放在讲清内涵、外延以及相关概念、规律间的联系与区别上。这种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学的状态,着眼的是教学的结果,而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即忽视了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方式。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法,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也是不利的。比如学生对运动的两种量度(动量与动能)的认识,即使在物理力学部分学完之后,也很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但若能将历史关于这两个量的争论(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引入教学,可以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清楚动量是以机械运动形式来量度机械运动;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运动的不灭,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把握,而且要从质量上去理解,必须从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及转化能力的无穷上去理解。这样的教学还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以辩证的思维为指导,运用基于科学事实的科学分析方法,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它的每一个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都蕴涵着科学家的创新活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可以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这一重大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它不是最小的终极粒子。因此人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各种原子模型,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汤姆生的蛋糕模型。这一模型被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所否定,于是出现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虽然解释了一些现象,但在对原子的稳定性进行解释时却发生了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为此,玻尔又创造性地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引入原子结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玻尔原子模型。但由于这一模型是半经典,半量子化的,所以在解释比氢原子稍复杂的原子行为时遇到了很大困难。是索末菲创新性地将经典理论完全抛弃提出了完全量子化的原子结构理论才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可见,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过了不少人的创新活动,才使问题的认识一步步接近真理,离开了任何前人的创新成果都是行不通的。

四、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方法

科学素质的核心是学习能力,而能力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掌握科学方法的过程往往也是培养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能力外显的过程。比起任何特殊的科学理论来,科学的方法论对人类的价值观影响极大。英国物理学家波恩在获诺贝尔奖时曾说:“我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奖与其说是我工作里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那里面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新的思想方法基础的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物理学的方法与理论形式一直是其他学科效仿的榜样。将物理学家的科学方法灵活机动地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勇气,培养科学态度

当前我们的学生参与意识薄弱,勇气不足,总是没有太多的自信,害怕犯错误和失败。这时可以适当地引入物理学史,通过介绍杰出物理学家们的成功以及其背后的艰难历程,甚至包括他们在成功前的无数次失败,来揭开物理学家的神秘面纱,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参与,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同样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不平凡的事。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介绍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献身科学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六、加强物理学史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众所周知,能否发挥教材教育功能的关键在教师。同样,为了有效发挥物理学史教材的教育功能,物理教师本身也必须具有较高的物理学史素养,这样他才能在掌握物理学史知识的基础上,从认识方法论的角度,把握物理科学的发展轨迹与规律,才能挖掘学史的教育功能。不仅如此,提高物理学史素质对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长远的意义。

总之,初中物理的知识基本上都是继承前人的成果,自主创新的内容很少,所以学生知道一些物理学史的内容,对他们了解物理,加深对物理的理解,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甚至提高物理成绩都是有好处的。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有目的的渗透物理学史,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充分意识到物理学史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只要我们站在物理教学对人的培养功能的高度上,充分发挥其功能,就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物理学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充实,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将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来源:39教育网.

[2]石琴.《谈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3]戴诗贵.《充分发挥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功能》.

[4]佚名.《如何将物理学史融入到中学物理教学中》.

量子力学发展史篇6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教学;中学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82-01

1.物理学史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树立学生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因此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物理学史的材料,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高一一开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2.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物理理论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很容易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来源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感到深奥莫测,也很容易形成对这些知识的僵化的绝对化的理解。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且有助于学生按规律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实际上科学不是静止不动的,认识始终是一个生动的历史过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时,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电及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的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斯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左、右手定测、法拉第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又如在讲授“原子和原子结构”一章中,可以介绍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发现电子——汤姆孙模型——α散射实验——卢瑟福有核模型——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玻尔量子化原子模型-索米菲椭圆轨道模型,直到电子力学建立,人们对原子结构和原子内电子的运动有了基本正确的了解,但至今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质的全面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内容,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关键。物理学史描述了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人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黑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有放过这一个细小的现象。通过观察,分析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乐奖,其实在伦琴发现X射线之前,1800年哥乐茨坦曾发现过这种现象;1887年克鲁克斯曾发现过未知射线使他的底片变黑,他却以为是底片质量问题……。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以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从而要逐步培养学生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4.物理学史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量子力学发展史篇7

山东嬴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21年5月份)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集团公司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党员干部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将学习教育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五月份工作开展情况

(一)闻令而动,奏响理论学习“进行曲”

集团公司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市、全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全体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中砥砺初心,在开拓新局中推进集团公司事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暨专题党史教育读书班,带头认真研读重要书籍,带头交流心得体会,带头开展调查研究,从集团公司改革渡困实际出发,谋划、推进转型升级,以党的创新理论对表对标、校准偏差,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增强使命意识、强化责任担当,鼓足奋进促改革的精气神。

(二)深学细悟,奏好初心使命“共鸣曲”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党员干部用好用活“学习强国”平台,借助完善走廊文化提质工程,打造楼梯过道文化,营造学党史浓厚氛围。结合企业性质,制作党史展板,在九楼走廊和电梯间处设置党史文化展板,组建成党史文化墙,使职工沉浸在有温度、有色彩、有情怀的红色力量中,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和实践逻辑,进一步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史学习教育所思、所感、所悟融入工作,将学习成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集团公司注重发挥新媒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公司网站、微信公众号、美篇、《嬴家园》等宣传阵地作用,深入宣传中央、省市区委有关精神和部署,及时反馈集团公司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情况,为党史学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在各级新闻媒体发稿7篇。集团公司党支部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学习,5月份学习侧重点为《中国共产党简史》,旨在通过集体加深的学习方式,深化党员干部对党史学习教育重大意义的理解,引导党员干部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永葆奋斗精神,截止目前,共开展集体学习3次。

(三)学史力行,奏好学践结合“协奏曲”

围绕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实做细为民服务各项工作。集团公司党支部率先启动“党史、新中国史学习答题日”活动,通过“新莱芜”app的“党史在线答题”功能进行手机在线答题。为保障活动不走过场,收到实效,支部将在每周对党员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对于参与率低或得分低于90分的党员,在支部微信群内进行通报批评,活动的完成情况将还纳入党支部年度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5月13日,集团公司党支部携手入园企业菌联肽康(山东)医药有限公司、山东恒威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山东盛凯源药业有限公司到雪野街道红哨子村开展爱心捐赠活动。为红哨子村捐赠膏药、养生茶饮、大米等爱心物资物资,并现场捐赠现金两万余元,支持红哨子村村容建设和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同时,集团公司还组织开展“学党史,办实事,党史学习进工地”系列活动,立足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将党课“搬”进山东智能制造项目建设工地,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生产经营各项环节,着力推进项目党史学习教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为项目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量子力学发展史篇8

一、课后历史作业设计要凸显自主性

“自主性”应当成为历史家庭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历史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提高历史作业的针对性,让学生历史作业量科学合理,使每个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1.自选历史作业量

历史学习能力中的学习态度上的差异,使学生完成历史作业的时间与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能力方面均有所不同。如我把预习每一课的历史作业量分成三个等级:一是整理历史知识结构。二是找出并分析本课的历史考点。三是在以上基础上再用你认为对自己历史学习有帮助的形式预习该课内容,掌握历史线索、理解历史考点、完成历史习题。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历史作业量,满足了他们的不同需求。

2.自选历史作业内容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多梯级的历史作业内容,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复习,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内容:①概括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史实。②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有哪些?③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什么?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⑤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88年在巴黎讨论新世纪的前途时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他们认为孔子的“智慧”是什么?

3.自选历史作业形式

学习方式是为学习目的服务的,只要能达到帮助学习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的目的,可以将同一内容设计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等。

二、课后历史作业设计要突出趣味性

生动活泼、趣味性十足、富有生活气息与挑战意味的课后历史作业,更能培养学生善于联想、敢于创新、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1.查一查

为了实现预定的历史教学目标,要根据历史教学需要,设计出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查一查”作业。如教学《新航路开辟》之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新航路开辟”的线路、开辟者和文字资料。这样,这一课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本领。

2.画一画

“画一画”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每学完一课就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历史内容画下来。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个单元后,可以布置这样的历史课后作业:“归纳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画出示意图把经济发展演变的过程和特点表现出来。”

3.演一演

对于可操性强的内容,可以让同学们在熟读历史知识、理解历史考点的基础上亲自演一演。如学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后,可以布置课后历史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历史课文内容,自愿组织排演历史课本剧,以表现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等,将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

三、课后历史作业设计要关注情感

教师布置课后历史作业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例如学了《改革开放》后,可以让学生和爸爸妈妈去交流一下,了解自己最想知道的答案:妈妈,你是怎样看待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这个事情的?在改革开放这个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我们作为学生怎样面对?……这样,学生把历史家庭作业当做与家长交流情感的渠道,拉近了自己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量子力学发展史篇9

自6月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部署,结合xxxx工作实际,注重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局当前重点工作有机融合,注重调动全局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重点提高党史学习教育质量,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有力有序开展。现将6月以来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专题学习有序开展。6月以来,局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学习带头作用,以“领导领学+读书会”方式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2次,相继开展了关于革命传统的重要论述以及《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重要文章有关精神等3个专题学习,并且通过局务会第一议题重点学习了最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全局党员干部在学习会上围绕学习主题,结合本职工作进行踊跃发言,进一步领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强化宗旨意识,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专题党课扎实完成。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专题党课活动,精心组织,按时按质完成了班子成员讲党课的工作任务。副局长分别于6月3日和17日相继在局党支部大会上讲授专题党课,系统阐述了对党忠诚、严守纪律、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精神长城,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基本内涵,并联系xxxx实际提出传承践行要求。6月24日,局主要领导结合开展革命传统现场教育的契机,在现场参观完阳西边海纪念馆后面向全市xxxx系统干部,以《严守党的纪律做新时代合格的共产党员》为主题进行授课,着重从充分认识党的纪律的极端重要性、科学把握党的纪律的基本特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等方面进行辅导讲解,各党员干部也围绕主题进行踊跃发言,谈认识谈体会。

(三)革命传统教育火热推进。我局将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在4月参观完阳春先农乡党支部的基础上,于6月24日再次组织全市xxxx系统党员干部前往阳西边海红色展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党日活动,聆听了当年边海村党支部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的详细讲解,感受了老一辈党员干部的自力更生、敢为人先的崇高品德,并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入党宣誓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切实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进一步锤炼坚强意志和克难奋进的拼搏精神,增进爱党、爱国情感。并结合市党史教育办的要求,积极发动全局党员干部完成广东红的打卡任务。

(四)“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稳步推进。我局高度重视“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是科学制定实践活动清单。通过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xxxx部门调查研究、座谈交流等方式,广泛收集全市xxxx系统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形成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清单,涵盖加强各县(市、区)中高考试卷xx室规范化建设、使用管理、挂点社区的创文巩卫工作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为确保每个项目落地见效,明确了责任人、时间节点,实施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目前每个项目都在稳步实施。二是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各类技术小组解决基层问题。针对基层xxxx部门技术力量薄弱、一些市直单位xxxx员技术不熟等老大难问题,局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抽调相关业务能手党员干部组成主渠道设备换装小组、电子政务内网维护小组、定密解密指导小组等,主动深入各县(市、区)xxxx部门、市直有关单位协助其做好密码通信渠道的设备换装、电子政务内网终端维护及定密解密业务指导工作,获得了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同。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当前我局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尚未形成工作合力。当前我局的党史教育工作基本上是依靠党务工作者来推动开展,局内其他人员参与较少,局党史教育办发挥的作用不够充分;二是党史主题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形式不够创新;三是个别党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虽然有触动,但转化为工作的干劲、前进的动力还不够明显,有待于学习教育的进步深化、激发。

量子力学发展史篇10

关键词:化学史中学化学教学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史的应用逐渐被重视,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化学史课程。对于中学化学教学中需要应用的化学史实,已有研究都以举例形式呈现,未能系统指出中学化学阶段涉及的化学史实。笔者在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化学史实分四个部分,下面对化学课程内容涉及的化学史实进行论述。

二、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奠基者

1.化学学科的形成

人类从用火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开始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物质,人类用火烧制熟食、制作陶瓷、冶炼金属,逐渐学会酿造、染色等。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我国有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的构成以金、木、水、火、土为基础,古希腊人提出的火、风、土、水四元素说,二者是古代朴素的元素观。公元前两世纪,炼丹术在古代中国盛行,后来传入欧洲,演化为炼金术,成为近代化学的雏形。

2.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化学史学家把1661年作为近代化学的开端,因为这年有本对化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问世,这本书是《怀疑派化学家》,它的作者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627-1691),波义耳最大的贡献是给化学元素下了科学定义,他的科学成就还有对空气性质的研究、燃烧现象本质的研究、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波义耳被誉称“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3.拉瓦锡――近代化学之父

拉瓦锡(1743-1794),法国化学家,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的科学研究方法开创化学发展的新纪元,他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撰写了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

三、原子分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1.道尔顿――原子学说

道尔顿(1766-1844),英国化学家,1808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提出原子论的同时,确定原子量的测定工作,从而成为化学史上测定原子量的第一人,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引起当时欧洲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测定各元素的原子量成为当时热门的课题。

2.阿伏伽德罗――分子学说

阿伏伽德罗(1776-1856),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在之后的50年里分子学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尽管阿伏伽德罗做了再三努力,直到他1856年逝世,分子学说仍然没有为大多数化学家所承认,为了纪念阿伏伽德罗,把一摩尔某种微粒集体所含微粒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3.康尼查罗――原子分子论

康尼查罗(1826-1910),意大利化学家,1860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的国际化学家会议上,他用充分的论据证实了分子学说的正确性,康尼查罗的工作使原子分子论得以确立,当时因为不承认分子的存在,化合物的原子组成难以确定,原子量的测定和数据呈现一片混乱,原子分子论的确立使原子量测定工作走出困境。

4.贝采尼乌斯――元素符号

贝采尼乌斯(1779-1848),瑞典化学家,对化学的突出贡献是测定原子量和制定元素符号,他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孜孜不倦地从事原子量的测定工作,在化学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他首先倡导以元素符号代表各种化学元素,用化学元素的拉丁文名表示元素,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化学元素符号系统,他的元素符号系统公开发表在1813年由汤姆逊主编的《哲学年鉴》上。

5.戴维――发现元素最多者

戴维(1778-1829),英国化学家,19世纪初,戴维用电解法和热还原法制得钾、钠、镁、钙、锶、钡、硼和硅,证明了舍勒发现的黄绿色气体不是所谓的“氧化盐酸”,而是一种化学元素的单质。他将这种元素命名为Chlorine,中文译名为氯,使元素的种类增加了九种,是发现元素种类最多的科学家。

6.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化学家,于1869年发现元素性质随原子量的递增呈周期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当时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此时还有许多元素没有被发现,他在元素周期表里留下空位,对某些未发现元素的性质作了预言,后来他的预言都得到证实。

四、化学重要原理的提出

1.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理论

盖斯(1802-1850),俄国化学家,热化学的奠基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著名的盖斯定律。吉布斯(1839-1903),美国科学家,他奠定了化学热力学的基础,提出了吉布斯自由能。范特霍夫(1852-1911),荷兰化学家,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1901年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范特霍夫。勒夏特列(1850-1936),法国化学家,1888年他提出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哈伯(1868-1934),德国化学家,发明了合成氨的方法,191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2.化学酸碱理论

波义耳提出了最初的酸碱理论: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是酸,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是碱。阿伦尼乌斯(1859-1927),瑞典科学家,电离理论的创立者,1887年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凡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物质是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物质是碱,他还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得出著名的阿伦尼乌斯公式,提出活化分子理论和盐的水解理论等,获得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3.有机化学理论

维勒(1800-1882),德国化学家,1828年他因人工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机化合物的生命力学说而闻名,使有机化学得到了迅猛发展。李比希(1803-1873),德国化学家,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他发明和改进了有机分析的方法,准确地分析了大量有机化合物,提出了化合物基团的概念及多元酸的理论。凯库勒(1829-1896),德国化学家,有机结构理论的奠基人,1857年提出碳原子四价和碳原子间相互成链理论,1890年提出苯分子的结构式,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五、化学微观世界的探究

1.原子结构理论

在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基础上,展开了原子结构的研究。汤姆逊(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1903年他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他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波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于1913年建立起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20世纪20年代建立的量子力学理论,使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更深刻,从而有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理论

范德华(1837-1923),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首先研究了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科塞尔(1888-1956),美国化学家,1916年提出离子键理论。路易斯(1875-1946),美国化学家,提出共价键理论。鲍林(1901-1994),美国化学家,他提出共价半径、离子半径、电负性、杂化轨道等概念和理论,他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

六、结语

上述是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涉及化学史实的系统总结,由于理论水平和篇幅限制,难免有所遗漏并且未能展开论述。化学史实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具有极大价值,有利于中学化学和大学化学教学的衔接,对化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编写有启示意义,从学生角度而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大致历程,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实际化学教学中,要依据课程内容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好化学史实涉及知识理论的深度和难度,合理应用化学史进行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公度.化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邱道骥.化学哲学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