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十篇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十篇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58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篇1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Soa;信息孤岛;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02-0000-01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发展,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各高校都普遍采用的校园管理模式。如何在原有的软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不改变原有应用程序,又避免由于异构平台引起“信息孤岛”。本文将提出一种采用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统一应用支撑平台,从根本上解决跨平台的数据交换问题。

一、Soa架构的内涵及实现方法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它是一种架构的模式,也是一种程序设计的方法。这种架构的应用程序将单元功能都称为服务,然后能过松耦合的接口将这些服务集成起来,完成信息交换。

采用基于Soa架构的应用程序,可以在不改变系统原有软硬件基础上,对信息进行集成,最大可能的实现代码的重用。这种架构还能对未来程序的业务改变,迅速而正确地的做出反应,以适应程序未来的发展需要。

由于Soa架构的实质就是一种程序设计的方法,而其工作原理与目前的webServices技术极其相似,使得目前webServices是实现Soa这种架构模式的最好方法。

二、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系统的需求分析

高校数字化校园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信息系统,通过对校园日常工作的需求分析,要真正实现校园的数字化,资源的跨平台共享,构建一个新型的合理的架构模式对于数字化校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综合分析数字化校园的需求,认为数字化校园的构建主要需要完成以下几个功能的整合。

(一)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用户登陆接口

统一的信息化门户是是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数字化校园中各种应用系统的无缝接入,提供一个信息访问的集成化环境。它位于各类应用之上,是数字化校园的窗口。

(二)整合校园中分散的数据库,形成统一的数据库

将校园内的数据库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库可以避免信息孤岛的存在和信息维护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做好整体信息数据平台与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和数据对接工作,使全校型的数据能够往来与各个业务子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交换。

(三)建立统一的注册和统一的身份验证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各种应用系统的用户访问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的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问题愈见突出,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统一、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集中用户统一身份认证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目标。

三、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系统设计

高校数字化校园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信息系统,本文采用基于Soa的架构,可以将数为数字化校园中涉及的各个应用程序提供一种统一的运行环境,从而来提解决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进而以最小的代价和成本来实现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共享。

在Soa架构的体系结构中,只需将高校原有的应用程序按照数字化校园的需求分析,以Soa架构的角色分配集成,即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设计。(1)将高校的原有的各个应用系统的后台数据库整合形成一个统一中央数据库。(2)将各应用系统以web形式封装。(3)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平台,从中央数据库中访问资源。

因此,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的系统框架设计可以表示为下图。

四、结束语

采用Soa架构的体系结构,将高校原有的应用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平台,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实现高校信息管理的数字化。从而实现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互通、互操作与数据共享的基础环境。采用基于Soa架构的体系结构以松散耦合和weB封装的方式实现多种信息资源的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它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无限活力的技术,与校园网络应用的结合,必然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艳群.基于Soa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构建[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郭晋伟.Soa架构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沈阳: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

[3]蒋杰,刘友华,曹天瑜.基于Soa的网络教学资源系统集成[J].北京: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08.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体系;意义和必要性

从目前高校建设来讲,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就要在高校内构建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宣传先进文化,给学生带来文化氛围和文化熏陶。在高校中构建校园文化体系不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虽然在理解方式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但是其表现形式是共同的。经过了解法发现,高校校园文化共有三种表现形式。

1.以物质形式体现的校园物质文化

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在高校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物质基础,主要有校园的综合环境、校园的图书场馆、校园的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的文化基础设施,这些属于校园文化的外在变现形式,也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2.以制度形式体现的校园制度文化

高校的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高校制定的各种制度,例如组织机构、领导制度、文化制度、学生守则等。这些制度有效连接了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的精神文化,使二者能够和谐统一。

3.以精神形式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高校在精神层面的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建校思想、工作思路、文化建设方针、校园的文化体育活动。从校园文化的整体来看,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关键,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在目前的高校建设中,各个高校均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的校园文化普遍层次比较高

由于高校的师生整体水平较高,并且在高等教育的环境下,所接触的文化和知识系统的层次都比较高,所以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层次比民间的环境要高。。

2.高校的校园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由于高校具有多个学院和多个专业,因此每个学院和专业所侧重的文化也不一样。在高校中,会根据学院和专业诞生不同种类的文化。并且高校中年轻人居多,在接受新文化方面比较快,这也造就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方式。

3.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超前意识

高校校园文化除了学校作为推动主体之外,广大师生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由于高校师生接受新事物较快,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超前意识,经常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有许多创新之举。

4.高校的校园文化具备一定的感染力

由于高校的校园文化面对的是广大师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难抓住并吸引广大师生。所以,高校在构建校园文化的时候,为了满足感染力的需要,往往在校园文化中加入了多元化的因素,使得整个校园文化能够做到兼收并蓄,深深的吸引广大师生。所以,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应遵守的原则

通过对高校现有的校园文化体系分析可以发现,要想取得要去效果,我们就要遵守如下原则:

1.高校校园文化应把握文化体系的构建方向

在高校中,要想成功的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就要对高校文化进行准确定位,要把握文化体系的构建方向,用先进的、优秀的、有影响力的文化来构建高校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应以育人为原则

高校构建校园文化的时候,不要单纯的以构建文化为目的,而是要将校园文化的构建与育人结合在一起,把握校园文化对育人的重要影响,使校园文化取得积极的效果。

3.高校校园文化应以弘扬主旋律为原则

高校校园文化在构建的时候,应该以弘扬正气为主要导向。应多选择正面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题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宣传对象,把握弘扬主旋律的原则。

4.高校校园文化应以广大师生为主要目标

对于高校来讲,构建校园文化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应把握以广大师生为主要目标的原则。

四、高校构建校园文化体系的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的多数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构建校园文化体系的必要性,都采取了多种措施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了解后发现,要想有效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高校领导应对构建校园文化引起足够的重视

基于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性,高校领导应该对构建校园文化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在高校中形成自上而下的重视校园文化的氛围,保证校园文化构建的可靠进行。

2.高校构建校园文化应该从树立良好的校风开始

在高校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树立校风是重要的构建措施。只有高校树立了良好的校风,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进而有效构建校园文化体系。

3.高校构建校园文化应以制度建设为出发点

在高校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制度建设是重要保证,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现有制度,并新建文化保障制度,才能使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取得积极效果,并达到预期目标。

4.高校构建校园文化应增加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环境建设的投入

高校构建校园文化除了高度重视和制度建设之外,还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高校应不断增加文化基础和文化环境的投入,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许国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高教探索;2006年03期

[2].辛丽君;辛天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年03期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篇3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网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各信息系统的相互独立及多种异构数据源的使用对在校园网范围内进行统一的信息检索设置了障碍,系统着重解决由非结构化文本数据和结构化数据库数据形成的多数据源的集成与整合问题,在nutch搜索引擎基础上利用lucene接口对多种源数据建立索引,构建多数据源全文信息检索平台,从而有效地实现全网信息检索并提高检索速度和精度。

一、引 言

随着校园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校园网上信息资源的数量迅速膨胀,各种相互独立的信息系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为校园网范围内统一的信息检索设置了障碍,校园网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两类数据:一类是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以网页文件、文本文件、电子邮件等形式存储在多个信息系统当中:另一类是结构化数据,以数据记录的形式存储在不同的异构数据库之中。由于各独立信息系统间没有相互连接的渠道,快速检索校园网内部信息存在着较大困难。如何设计一个稳定而高效的架构,能够对多种信息数据源进行集成与整合,实现全网范围内全文信息检索成为校园信息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校园网信息检索技术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数据库查询方式的结构化数据检索,应用于信息系统内部的检索功能,通常是通过匹配标题、作者和摘要等字段来实现信息检索。由于受到数据库性能、检索效率等因素影响,不能实现基于匹配正文内容的全文检索,因此该阶段检索方式从检索范围到检索性能及效果都并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用户的需要:第二阶段是将基于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技术应用于校园网,构建校园网信息检索平台。主要采用开源lueene提供的全文检索功能和基于lucene索引管理、存储和检索技术之上的nutch搜索引擎技术。这两种方式能够实现对非结构化文本数据和结构化数据库数据的检索,应用在网站站内索引、企业内部文档管理及知识管理系统等多方面,对应用系统内部全文信息检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要实现校园网全网范围内多系统综合信息检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当前校园网信息检索技术已经发展到多系统多数据源信息检索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将各种数据源统一建立索引进行检索,对于非结构化文本的web页面信息采用网络爬虫方式获取数据,对于结构化文档数据源可通过lucene接口和nutch插件机制与第三方类库相结合来进行文档分析处理,对于数据库资源通过lucene数据库访问接口来获取数据记录并建立索引。目前校园网信息检索平台大多是以检索功能为核心通过上述方式与多数据源集成的辐射状架构,该种架构虽可实现全网多数据源检索,但检索平台与各应用系统耦合度高,系统整体稳定性和可扩展性较差,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较低。

针对上述问题,本系统将数据采集和数据集成作为平台整体架构的基础,将oracle数据集成工具odi用于对多数据源结构化数据的抽取、转换和处理,从而提供一个统一的全局共享数据源,对非结构化文本数据提供对word、pdf、ppt及xml等多种格式化文档解析的支持、以上述工作为基础,系统将分散分布、非结构化、异构的信息资源统一整合,提供给校园网用户统一的全文信息检索平台。

二、系统体系结构

多数据源校园网信息检索系统分为数据采集层和信息检索层两层体系架构,数据采集层以oracle全局数据库为核心向下通过odi集成各异构数据库数据,并通过网络爬虫和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解析来实现多数据源数据采集,向上通过数据库接口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信息检索层采用以lueene为基础的nutch搜索引擎实现信息索引和检索。系统共包括异构数据库集成、异构文档解析、信息分类模块、信息索引模块、信息检索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六部分,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校园网信息检索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将开源搜索引擎技术应用于校园网,而是针对校园网内部数据特点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异构数据库集成模块从系统底层做好结构化数据库数据的高效获取和有效组织。校园网内信息以web网站为主要方式,对其进行信息检索一是采用网络爬虫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二是通过lucene数据库接口与各异构数据库相连采集数据,第一种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在数据采集质量和深度上都有所不足,并没有充分利用校园网信息数据存储的特点:第二种方式虽然在数据来源上有所改进,但在系统的稳定性、耦合程度和可扩展性上都存在不足,从各异构数据库中获取的数据无法进一步加工处理,从而导致对上层应用的支持有限。校园网内数据虽然表现为web网页等非结构化文本形式,但其数据来源大都存储在结构化数据库中。通过获取对各业务异构数据库的查询管理权限,系统将oracle数据集成工具odi代替网络爬虫和数据库访问接口,从底层实现对多个异构数据库的统一管理,使系统具有更加稳定和高效的数据来源。异构文档解析模块实现对pdf、office等文档的解析功能,通过插件机制提取各种格式化文档的文本信息进行处理。信息分类模块按照信息来源的部门、时间等提供分类信息检索,实现信息的高级检索功能。信息索引模块对多种数据源数据建立索引,并进行索引优化以减少索引文件的数量,并且能在搜索时减少读取索引文件的时间。信息检索模块为校园网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检索的平台,可以快速定位用户所需资源,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系统管理模块针对不同资源,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按照用户权限决定可以访问的资源。

三、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1.oracle数据集成工具(odi)

odi(oracledataintegrator)是oracle公司采用elt理念进行数据抽取、加载、转换的数据集成中间件工具,其最大特点是提出了知识模块的概念。odi将一些场景(如文件加载到数据库,从mysql数据库抓取数据到oracle数据库等)的详细实现步骤使用jvthon脚本语言结合数据库sql语句录制成详细的步骤记录下来,形成知识模块,odi中共有超过100种主流数据库引擎和应用系统的知识模块,基本上包含了普通应用所涉及的所有场景,因此odi可以实现对校园网内多种异构数据库的支持。在一个数据集成任务中,odi通过声明设计运用接口和关系图等概念声明数据集成规则,使集成的逻辑和技术层面分离,底层的技术方面由知识模块描述和定义,系统只需要把重点放在集成任务规则的制定上面,再将制定好的集成规则封装为一个服务模型。和订阅该模型便可实现类似于数据增量定时更新的功能,异构数据库集成模块示意如图2所示。

系统以全局数据库为核心通过odi工具对校园网内异构数据库数据进行抽取、转换、清洗和加载,集成后的数据质量得到了提高,对异构数据源的处理也得到了加强。在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提取了信息的标题、作者、正文、时间、url地址等字段,可定时对各异构数据库数据进行增量更新操作,从而替代利用网络爬虫获取信息数据。oracle全局数据库可以集成校园网内大部分信息系统的数据并提供给信息索引和检索模块。

2.lucene与nutch

lucelle不是一个完整的搜索引擎,而是一个用于实现全文检索的软件库,采用java语言开发,提供了检索内核,其设计原理是索引检索,任何信息资源只要被转换成文本格式都可以被检索。nutch是lucene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后出现的搜索引擎系统,内部使用了lucene的索引检索技术,并进一步封装了网络爬虫和分布式处理等模块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本系统以nutch为基础,既应用了nuteh系统的完整性,减少了不必要的开发,又可灵活使用lucene接口,丰富系统功能。

对于非结构化文本信息,系统对office文档采用了poi插件方式,用pdfbox插件来实现对pdf文档的读取,并将上述插件集成到nutch当中。信息检索的基础是文本分析,而文本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词模块对语言的处理。nutch自带的cjk分词模块对中文分词的效率和准确度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此。在对比了je分词、paoding分词和ictclas分词等多款中文分词模块后,paoding分词由于其开源性和良好的分词效果被本系统采用,并通过nuteh的插件机制集成到系统当中。

3.信息索引与检索

为满足用户全网检索和分类分部门检索信息的需要,并提高检索效率,信息索引模块首先对每个数据源建立索引文件提供给分类检索用户,然后通过优化索引提供给全网检索用户。优化索引就是将多个索引文件合并成单个文件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减少索引文件的数量,并且能在搜索时减少读取索引文件的时间。nutch中的indexwrite类提供了optimize方法实现该优化操作。利用nutch中的multisearcher类可实现对优化后索引的全网检索功能,检索结果会以一种指定的顺序合并起来。

针对校园网用户信息检索的特点。综合考虑信息相关度、时效性和访问量等因素后,系统采用了自定义的排序机制,文档文本相关度作为信息检索的主要排序依据,信息时间和访问次数作为重要的排序因子,系统通过lucene的激励因子boost值来改变文档得分,从而调整文档的出现顺序。系统为校园网用户提供了通用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通用检索在用户输入检索信息的关键字后可检索出所需信息:高级检索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检索条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更加精细的检索。系统管理功能除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外还对信息检索结果进行屏蔽和进一步处理。

四、系统运行环境

考虑到开发调试和维护的方便性,系统在测试运行期间采用了windows平台。上层在开源nutch搜索引擎的基础上进行开发,采用myeclipse作为开发平台,用java语言实现,因此具有跨平台特性。但由于运行nutch自带的脚本命令需要linux环境,所以必须首先安装cygwin来模拟这种环境。为了确保nutch1.0版本能够正确运行,java虚拟机需采用jdk1.6以上的版本,运用websphere6.0作为检索平台的容器。系统底层采用oracle10g作为全局数据库。数据集成工具odi版本为10.1.3,与数据库安装在同一台服务器上。

五、结束语

校园网多数据源信息检索系统将oracle数据集成工具odi引入到数据采集模块,实现了对校园网内各信息系统后台异构数据库的有效整合与集成,改变了以往主要通过网络爬虫获取数据的方式,提高了数据来源的精度与质量,又通过nutch插件机制实现了对非结构化文本的解析。从而为信息索引与检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信息检索模块基于nutch搜索引擎技术并充分利用lucene接口实现了灵活高效的全网信息检索系统

该系统为校园网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平台,整合了校园网信息资源,实现了信息共享,对校园信息化建设起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经过对系统测试运行期间性能的测试,信息检索时间和精度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信息检索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很大提高,满足了校园网用户的需要、今后的工作是在信息检索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校园网舆情监测技术,完善系统功能,在提高校园信息化程度的同时为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松lucene+nutch搜索引擎[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邱哲,符滔滔,王雪松,开发自己的搜索引擎lucellc+heritrix,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oracle,oracledataintegrator技术白皮书,北京:oracle公司2008

[4]王洋oracledataintegrator使用手册,北京:神州数码有限公司,2008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校园;文化支撑;文化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86-02

一、校企合作实施的文化支撑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其形成机制和运作机理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羁绊,充分尊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在规律。相对于已有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高效的、贴切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和要求的新模式,其实施和运作必须依附新的路径依赖,即从原有的路径跳跃到新的路径上,也就是说,校企合作需要一定的路径转轨。这种路径转轨不仅需要高职教育理念、认知的转变,也需要高职教育方法、机制的转化,更需要高职校园文化的整合与重构。如果校企合作仍然禁锢于高职院校原有的校园文化之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校企合作具有多样化的类型和模式,各种类型和模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任何类型和模式的选择运作都要充分考虑其他类型、模式的文化特点,忽视或忽略其他类型和模式运作的校园文化背景和条件,就会影响到整个校企合作绩效水平的发挥提高。校企合作的发展过程是校企合作模式不断从松散到紧密、无序到有序的动态过程,也是高职校园文化不断从单一到多样、简单到复杂的转变过程。

作为高职院校外延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本身就需要一定制度和规则的约束。按照mikew.peng的理解,这些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规则制度,包括规章、规则和措施;非正式制度包括规范、文化和伦理[1]。前者主要保证校企合作过程的有效开展;后者主要是影响校企合作主体的思想、意识、行为、道德和习惯等文化氛围。目前,在以校企合作为内核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校园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可见,校园文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引起重视。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高职校园文化,校企合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就会受到影响。从校企合作的构成主体上看,企业和高职院校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两个主体的思想交流和行为选择就内含着彼此文化因素的交流和判断。校企合作的递进过程就是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动态过程,融合渗透以后的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彼此都内涵对方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成分。从整体上推进校企合作,需要将高职校园文化置于校企合作战略的高度加以建设,并通过校企合作的互动平台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容体系。

校企合作本质上具有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整合的意蕴,可以将高职校园文化分为“重构整合以前的校园文化”和“重构整合以后的校园文化”,前者形成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与高职院校发展相伴随;后者形成于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与校企合作过程相伴随。特定的高职校园文化培养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行为,造就校企合作主体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而保证校企合作过程的顺利开展和绩效取得。反过来,校企合作过程形成的文化因子又会作用于高职校园文化,进而巩固高职校园文化的传统特色,增强高职校园文化的竞争优势。不论是高职校园文化传统,还是校企合作催生出的新的校园文化层面,都会对校企合作产生重要影响。由于重构整合以后的高职校园文化既有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也有属于高职校园文化的范畴,因此有助于校企合作主体的相互融合和校企合作过程的顺利开展。近年来,一些新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视为一项战略工程来加以管理,将构建适应校企合作模式要求和特点的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高职校园文化是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决定条件。

二、目前校企合作中文化支撑的缺陷和不足

作为伴随高职院校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形态,高职校园文化是以高职院校环境和教育教学设施为基础,以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核心,以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和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2]。高职校园文化包括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有形形态是高职院校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长期稳定的校园文化,这种形态的文化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化活动、现实的文化载体和客观的校园建筑物表现出来;无形形态主要是基于高职院校的校纪校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以及高职院校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形成的理性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更深入有效地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

现实中,高职校园文化总是与高职院校精神相融合,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底蕴性存在和深层次表征。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培育过程,也是高职院校精神效能的释放过程。可以说,正是高职院校精神激发了高职院校师生的拼搏意识和进取心理,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演化。审视发展速度和绩效明显的高职院校可以发现:具有积极向上的高职院校精神是这些高职院校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精神能够带动高职院校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高度协调和统一。高职院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有机协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大学文化的不断成长和社会文化的日渐丰富也在高职校园文化形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是高职院校内部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高职院校功能机制逐渐优化的过程,更是高职院校精神凝聚化、理性化的文化转变过程,通常表现为在一定高职校园文化精神指引和导控下,由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决定的各构成主体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与现代化演变相类似,高职院校的发展演化也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其本质就是高职院校精神指导下依靠高职院校师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实现结构完善、功能优化、优势增强和绩效突出的过程。理性化的过程是高职院校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合理化,并且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和高职院校内部系统各构成层面的动态过程。

由于高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大学文化和职业院校文化相互结合、融合形成的特殊文化,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就存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但高职校园文化又有别于这些文化,与这些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差异性。其中,大学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大学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方面有助于高职校园文化从大学文化中汲取合理成分和营养因子,实现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得高职校园文化难以摆脱大学文化结构、模式和建构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缺乏对高职文化本质的系统性认识,缺乏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求的深层次透视。在以“大学人”为主体的大学文化体系中,对知识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始终是其最基本功能,旨在实现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完善发展。然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指归,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就应该服务和服从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而不应该脱离高职教育的价值目标和取向。然而,现实中高职校园文化并没有很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功能价值,长期游离于高职教育核心价值的边缘,没有形成与高职教育实际相适应、相匹配的文化特色。继承文化传统固然重要,但是忽视高职教育的实际要求,不注重高职教育与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分析,就会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失去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深受大学文化的制约影响,与大学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大,特色不明显、个性不鲜明。多数高职院校认为只有保持与大学文化相一致、相统一是实现高职校园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高职校园文化转化为现实作用力的核心条件,而高职教育实际和要求则往往被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都置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框架内加以进行。加之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文化的一些特点和建设要求又非常适合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实际,更使得多数人将高职校园文化直接等同于大学文化,不论在理念、认识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难以突破大学文化的制约,这种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尽管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其辐射力和影响力缺乏持久性,难以有效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变化的要求,集中表现为当高职院校发展规模和实力得到迅速提升时,学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却得不到快速转变,迫使高职院校不得不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以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为此付出了较高的成本投入,这种方式非但收不到很好的教育绩效,反而会无益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培育发展。

在此背景下,有学者就指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在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文化进行合理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性和继承性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形态的文化之间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重视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有机统一,只注重文化传统而忽视文化背景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某种情况下有利于节约成本投入,但不利于形成与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的高职校园文化结构和功能,不利于实现高职校园文化的长期发展和演化。可见,高职校园文化是基于大学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等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态,不论在内容、层次、特征和性质上,还是在形成机理和运作机制上都具有特殊性。所以,在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时,既需要充分汲取大学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合理成分,也需要对已有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基因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对于基因结构中的缺陷和不足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造和补充,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篇5

关键词:以人为本;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和谐校园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它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长期的历史任务。它的提出,为今后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更具号召力的奋斗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做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祖国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是为国家培养、锻造人才的启航者,也是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提出,对于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从发展而言,一所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没有和谐就无从谈发展,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为祖国和社会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所以,和谐既是调整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推进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高度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基本理论观点同样适用于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我们应当密切结合高等学校的实际,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方法、途径,引入到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实际工作中来,以发展凝聚人心,以人心凝聚促进和谐,以和谐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学校要发展,和谐是前提。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在于以人为本,这是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前提,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前提。作为一所高等院校来说,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阵地,一直以人才做为第一资源,同时也是我们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含,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学校园中的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培养人才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要做到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校园人文理念,营造和谐气氛,从而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和谐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综观当前高校发展形势,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源地,必将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校园的和谐自然也就成为了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高校是传播知识、汇聚人才的主要场所,更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自觉克服在知识环境下“文人相轻”的弊病,我们除了要做学问,还要讲究个人修养,修身养德,厚德载物。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崇尚和气、和睦、团结友善的文化精神,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人原则。修己立人,推己及人,以此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学校内,无论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管理工作、还是服务工作,都要自觉树立和谐意识。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及整个学校的和谐发展做出努力。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才能以创造健康和谐的人与人、人与集体及环境之间的良好发展,来促进学校的和谐校园建设。这有利于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事业的进步,也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关心人、尊重人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来营造学校师生身心愉悦的、亲和的良好氛围。由此可见,构筑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奏响和谐音符,是学校发展的必然,也是构建校园和谐的前提。

二营造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社会和谐必然要包括文化和谐。如果说和谐校园是一个蕴涵特定价值诉求的大的空间的话,那么校园文化就是其中孕育生命的水、空气和土壤。人是文化的动物,社会是人的文化栖居,学校则是传播文化的摇篮。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是一所大学营造校园文化孕育文化底蕴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圣地。”而大学精神则是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内在品质,是一所大学的大学文化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体现,它同时也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群体意识的体现。

高等学校是知识形成和传播的主要社会场所,也是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机构,对未来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营造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为引领现时段的主流价值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和形塑的作用。它能够表现为社会的主导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也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等方面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以文化养人、用文化造人。文化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类在历史过程中通过教育得出的结论:人类的文明史,是知识创造、传播的历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在近现代史上更为直接地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到今天,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会更有助于人们成就个人价值,从而实现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文化需求。在高校中营造文化和谐,可以联系文化关系、促进文化和谐、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善于培养和挖掘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要素,通过总结、积淀,形成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所以,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构建,最终是要体现出它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包括学术自由的氛围;师生平等的氛围;包容个性的氛围;团结协作的氛围;人际宽容的氛围等。这种种氛围的形成需要悉心培育和长期积累,进而形成一种巨大的无形力量,必将对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推进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俗话说: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素质是人才的根本。人的实践需要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现代化建设需要人的求实精神、开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人的这种主体性、这种精神、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高知识、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来说,推进素质教育无疑是今后高校发展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素质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已经贯穿于大学校园的诸多方面。大学中的素质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师德的培养,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就如同学生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将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如果一名教师“德不能正其身,才不能称其职,言不能鸣其意,笔不能成其文”,无论如何也成为不了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这

就要求学校在师德培养上多下功夫,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规范教师的师德教育,使之真正成为遵循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热爱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品格,包括行为品格、情态品格、心理品格、意志品格。在形成学生良好品格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加强人文教育、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社团活动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上去了,必然会提高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识也就有了明确的认识,使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氛围不断加深,使矛盾一一化解,真正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稳定局势,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努力构建和谐校园、谱写和谐乐章,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奠基和谐、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公平增强和谐、以稳定保持和谐,把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校园文化建设早安天狮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78-0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始终建立在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任何与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不相符、脱离现实而凭空臆造的文化建设都将是无源之水。高校辅导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辅导员通过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和具体事务的指导,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对促进辅导员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基于辅导员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实绩,通过总结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可行措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参照。

一、“早安天狮”文化现象及其意义

“早安天狮”系天津天狮学院早操文化现象,以集体舞蹈学习、身体锻炼、队列队形练习、传统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等为主要内容。“早安天狮”是在天津天狮学院早操活动的基础上加以校园文化构建的社会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将随着早操活动的深入开展而得到不断发展。早操活动通过文化构建,将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伴随着学校的转型发展,“早安天狮”的文化形态与内涵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在某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天津天狮学院系天津市唯一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推进,“早安天狮”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开展的早操活动,尤其是在学校“迎评促建”相关工作的激励下,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基于校情与学情的综合考量,辅导员结合自身学科背景,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在贫瘠的土壤里盛开的花朵。“早安天狮”作为校园文化大家庭的一份子,将为构建更加丰富和成熟的校园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早安天狮”文化构成及其启示意义

诸如所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早安天狮”必须要回答其文化构建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鉴于其特殊的背景,以及尚未被认知的文化内涵,本文只能就当前的文化构建要素及其发展状态做简要说明。

1.“早安天狮”文化构成要素

“早安天狮”文化构建要素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制度与行为、物质文化是象征与实物。

“早安天狮”文化构成要素如下:

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养成教育、建立“健康第一”思想、倡导公平的合理竞争。制度文化具体体现:《天津天狮学院早操管理办法》、《天津天狮学院“早安天狮”文化设计大赛》、《天津天狮学院“早安天狮”优秀集体及个人评比办法》、“早安天狮”管理小组。物质文化具体体现:“早安天狮”活动展示、“早安天狮”形象大使、“早安天狮”庆典、“早安天狮”口号、标语及活动场馆等设施。

2.“早安天狮”功能意义及价值导向

2.1功能意义

包括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社会适应。“早安天狮”以集体舞蹈学习、身体锻炼、队形队列练习、传统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等为主要内容,每一项内容的掌握都是学习的过程、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早安天狮”活动内容当中,每一项都以身体的练习为基础,而适当的运动是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相互交流学习、愉悦身心,有助于大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2价值导向

教与学的结合。“早安天狮”的活动内容,有自发学习的活动、有民俗民间的体育活动、有体育课程内容,当然每一项内容的选择,都是在教师或学生之间传授的内容。不仅有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还有学生自己作为“教师”,实现自我学习的模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早安天狮”的文化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塑造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人才培养。就学校而言,需要培养一定资质的教师来指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应当是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从认识早操的文化内涵到实施具体的文化构建过程,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一直贯穿其中,拓展了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途径。

三、“早安天狮”文化构建的收获

1.立足校情学情实际,积极探索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任何偏离学校发展的事物都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早安天狮”文化构建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环节,也是教育内容的拓展,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早安天狮”的文化形态因其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学情信息反馈将会直接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即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综合校情实际和学生活动的有效实践,才能有利于校园文件建设的塑造。

2.选择正确途径,合理规划建设路径

在确定校园文化构建的同时,必须对构建的技术路线做尽可能详尽的设计,任何文化构成要素的缺失都将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重要影响,尤其是其精神文化要素,失去了精神的引导,就如没有灵魂的躯干,不具有任何生命力。

3.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超越情感与认知障碍

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各自的学科背景与不同的成长经历,学生亦如此。基于此,对每一事物的理解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在未制定详尽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很难想见会有相互的协作和积极作为。强制性约束将会致使情绪受挫,不利于校园文化构建的具体实施。当然,其本质是人的不作为所致。强调共同认知将会最大限度的解决这一阻碍。突破自我认知阻碍和集体认识障碍,需要做宏观性的引导。深刻理解事物的文化内涵是实现目标的内在要求。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篇7

关键词:新形势;和谐校园;文化

推行和谐的校园文化一直是大学创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在当下,已有的校园文化内涵已远远达不到新形势下对校园建设的需求。如何丰富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让其更加充实,让其可以继续在学校与学生之中发挥其独特功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把和谐校园文化视为一项可持续发展长久的工程,立足于传统的校园文化,融入新形势下的和谐校园需求,突出精神文化的精髓,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放眼于学校未来的建设,坚持走民主、文明的和谐校园文化路线,全面建设新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

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

和谐校园的内涵是指,校园中学生、老师、教学、生活、管理各个方面都处于一种稳定协调的发展状态。对我们熟悉的校园文化内涵大致可分为三方面:第一类是物质文化,大体包括学校各种硬件设施,教学设备和学校建筑、科研设备等客观存在的物体;第二方面是制度文化,即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一些基础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以及人与人交往中普遍认同的方式等;第三方面是精神文化,着重强调营造出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正确的三观,营造浓厚的学习和交流的氛围,审美情趣,竞争精神、创新思维以及个体同个体间,个体与校园整体间,个体同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进行新形势下和谐校园的建设不仅要求我们对校园文化全方位思考,更要立足于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从各方面实际出发,全面建设和谐校园;顺应时展,充分利用新形势,为祖国未来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更多受到和谐校园文化影响的人才。

(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和谐校园文化作为保证新形势发展过程中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文化要素,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都产生着非常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和谐校园文化本身具有促进大学生学习、生活等积极重要的内容,通过影响大学生日常的点点滴滴,从整体上提升当代大学生整体素养,对新形势下的校园建设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并且文化是否可以更加繁荣稳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它对促进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中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传承和创新文化,并且可以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新生力量去建设更加繁荣的社会主义。而且,随着近几年对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健康、多元的和谐校园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整体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新形势下,大学要继续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教书育人功能,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容,加快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进程,并给予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大力支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促进大学生教育工作的进步是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当前社会对高素质社会精英的需求,如何培养有素质、有内涵、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成为各大高校需要引以重视的重点内容。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考察,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各高校对于如何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理解,同时对于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整体方向也有了一定把握。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大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提升自身对于思想道德文化的理解,营造一种良好、积极的学习氛围。这不仅有助于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同时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新形势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一)制度建设过于生硬刻板

目前高校相关的学生规定,学生准则等过于严厉。在学生准则上,充斥着过多的“不准”、“不得”、“严禁”等一些严格,苛刻的词语,学生管理模式过于冷、冷淡,缺乏人文关怀,过于注重了管理人员的权利,而忽视了学生的权利,甚至将学校权利置于学生权利之上。与国家公布的法律法规相比,有些高校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更高,管理更加严格,处分更加苛刻,甚至有些规定与法律法规相违背。例如,学校校规中提出的警告、开除学籍、退学等处分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而且程序非常不完善,改正措施,甚至是空白。

(二)校园文化发展缺乏计划

校园文化活动过于偏重于学生的业余活动,而没有将校园文化与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大学校园文化仅仅注重学生的课余活动,缺少一个长远的规划与发展,不仅削弱了和谐校园文化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产生的作用。而且使和谐校园文化成为了昙花一现的景致。

(三)新形势和谐校园文化机制不够健全,认识不够全面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管理模式不够健全,而且意识形态上存在偏差,认识不够全面。高校管理人员仅仅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过于注重校园文化的文化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和改善生活、学习的功能;而没有发现校园文化对高校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没有认识到校园教育的内涵已远远超出高等教育。使校园文化仅仅停留在思想层次和管理层次。同时,高等学校由政府包办的传统思想观根深蒂固,过于依赖政府的观念没有改变。新形势下,政府已经慢慢向职能部门转化,而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落实,改革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四)校园基础建设不够完善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措施不够完善,缺乏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例如,大多数学校在扩招与合并后,学生的数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为了满足教学和学生宿舍的需求,修建了大量的教学楼和宿舍,但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并没跟上,应用需求产生了矛盾,产生了严重不足。并且过于仓促的大兴土木,破坏了校园原有的规划与景致。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方法

(一)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开拓丰富的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工作与学习环境不仅可以保证老师与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热情,并且为最基础的教学任务提供了保证。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规划,根据校园的基本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例如,合理规划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达到使用的最大化,使各种景致达到和谐统一,打造优美的校园景致,激发同学与老师的热情,陶冶情操。还可以在校园中树立一些宣传和谐校园文化的海报、画板。让同学们可以从身边了解,学习,传承这些和谐校园理念。同时,保证校园环境,教学楼,课堂的清洁,整齐。一个干净的学习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二)保证大学生就业

青年是目前就业和创业市场的主力军,找到一份优厚的工作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就业、创业问题更加重要。购进新形势下的和谐校园文化是保证就业、创业的基础。也是我们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的自身和谐发展、充分就业和正确创业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就业、创业工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影响着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是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因此,一定要积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为他们的充分就业提供尽可能提供的方便,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是突出人的作用。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构建新形势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学校可以利用如“五四”运动、党的重大会议的召开、党的生日、党的重要政策等重大事件纪念日为契机,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例如举办演讲比赛,优秀学生作报告,组织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举行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课堂所学的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并学以致用。

(四)为贫困生排忧解难

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之间得经济发展规模有着巨大的差距,同时也对新形势下的校园建设有着巨大的冲击。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使每所大学都存在大量的贫困生,贫困生一直是大学,社会长久以来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贫困生,内心充满自卑,不愿意与人沟通,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没有归属感,学习上渴求成功,心理压力巨大,易自暴自弃。所以,做好贫困生的工作是构建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关系着高校发展,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构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大学校园中,每个环节都要以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利益,保证学生的根本权益,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考虑到每个同学的思想。要把学生作为新形势下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主体。不仅符合了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充分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第二,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作为田野中辛勤播种的园丁,为学生的生活,学习,事业和健康成长默默的奉献,所以我们也要把老师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

(六)充分发挥学生会的力量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非常大的阻力。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沟通与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的桥梁作用。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作用,也在学生、学校和老师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加强沟通。使高校的管理更加民主、透明。有助于构建新形势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如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就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之间的关怀和接触,减轻乃至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因此,应该利用大学生群团组织的力量,使它们作为重要的载体,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做贡献。

(七)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推动新形势下的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秩序是建设的基本要求。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保证校园周围环境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高校校园与社会环境之间要和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构建新形势下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在学校周围进行社会实践,例如,照顾孤寡老人,走进贫困小学,与周围社区一同组织宣讲活动,法律宣传,环境保护等活动。不仅可以使青年大学生走出了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也可以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同时又将优秀的校园文化传播都学校周围社区中。同时在和谐校园文化中大力宣传社会实践工作,使学生可以时时刻刻的感觉到身边的正能量。这样保证了校园周围的社会稳定,同时又对发展和谐校园文化提供了基础。

作者:王慧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小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3):174-175.

[2]李于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6.3.

[3]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8.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篇8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重构

一、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特性

文化体系是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状态的各类实物载体和符号载体的内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指在学校办学活动中,为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以及公私财物安全、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素质而由校内外各类对象共同塑造、践行并对师生员工产生濡染的各类活动状态、实物载体和符号载体的内容总和。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校园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更是社会安全文化体系在校园的延伸和拓展。

在研究和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要深入认识和了解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就必须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相关要素进行归类划分,这样就产生了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创生主体在长期创生校园安全文化的体验的基础上对校园安全文化的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对校园安全文化属性所作的主观概括,是在主客观互动基础上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相关要素所作的归类。

日常生活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范畴,范畴的构建具有动态性。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界定,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1]。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和核电工业的崛起,人类开始形成了以预知预控观为核心的超前预知的安全文化。这一过程反映到哲学层面上就是人们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2]。校园安全文化作为社会安全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范畴并非静态存在,而是要不断与时俱进,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文化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二、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解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安全的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人类安全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社会大众的安全认识迅速提升,不断推动着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发展。目前,人们对于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已经扩展到以下三个体系: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从形态体系来看,安全文化的范畴包含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从对象体系来看,文化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来衡量的,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从场域体系来看,安全文化建设总是针对一定的空间来讲的,不同空间场域的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差异性和典型性[3]。然而,通过对近年来关于校园安全文化范畴的研究文献的分析能够发现,目前学界对于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这种狭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体系范畴。目前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研究文献都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是一个由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对象体系有机构成的复合体系,仅把校园安全文化看成一个由不同层次有机构成的单维体系——形态体系,几乎未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现有研究文献基本都是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空间范围局限于校园的内部场域。这种认识局限导致了长期以来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一直实行封闭式安全文化创生模式,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空间范围还应涉及家庭、社区等场域,以及大众传媒等因素,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未能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等场域间的深度合作。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现有研究文献基本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对象局限于学校内部场域的成员。在谈及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时,都是基于学校内部场域的人员群体,纯粹把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看成校园决策者、管理者、安全工作者、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校内人员的事情,完全忽略了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

上述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当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在实施中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误区在于仅仅从校园场域内部着手,依靠校园内部的对象主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策略都是基于校园内部场域,一定程度上把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孤立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之外,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安全文化在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前提作用和指导支持作用。盲区在于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完整性,在对象上的开放性,在形态上与外部的关联性,没有充分发挥校园外部场域各类对象体系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三、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重构

构建适合我国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能为我国校园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奠定范畴基础,能为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实施和管理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随着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不断发展,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内涵亦需与时俱进,进行重构。基于安全文化的理论视角,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体系内涵,需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核心层,体现着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思想灵魂。制度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中间层,是校园安全文化思想灵魂的文字表征,体现着校园安全文化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物质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表现层,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物质载体和实践折射。

校园安全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指校园安全观念文化,主要包含两大系统: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5]。信念系统主要指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对象,包括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所具有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准则等。价值系统主要指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对象所具有的安全道德、安全审美、安全传统、安全风俗、安全习惯等。校园的安全观念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升校园安全行为文化、制度管理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校园安全文化的制度层面主要指校园的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校园安全行为文化主要指在校园安全观念文化的指导和影响下,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校园安全行为文化是校园安全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表现着校园安全观念文化。校园安全管理文化,是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对校园组织和校园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的影响和作用,集中体现了校园观念文化和物态文化对学校各类人员的要求。校园安全管理文化主要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管理手段等方面,其中安全管理手段文化主要包括思想管理、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等。

校园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指校园的安全物态文化。校园安全物态文化是形成校园安全观念文化和管理文化的条件和基础,体现了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安全认识和安全态度,反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校园安全行为文化的塑造成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为教育教学的设计、方式和手段的本质安全性;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技术工具、设施设备、仪器装置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性,教育教学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条件的安全性等。

2.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主要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所涵盖的空间范围。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场域体系区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分为外部场域的安全文化和内部场域的安全文化。校园外部场域的安全文化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通过法律、政策、舆论等对校园安全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教育行政、学生家庭、所属社区、校园周边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机构等对校园安全工作的具体支持。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文化,主要指校园内部承载不同功能的教学区、实验区、活动区、生活区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学校层次来看,可以分为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所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区域环境来看,可以分为城区学校、郊区学校、农村学校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行业类别来看,可以分为职业院校、普通院校、成人院校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不同场域体系的学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近年来,我国校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外部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分配体制的渐进改革,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当前正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时期,这些因素形成的冲击波是对校园外部场域安全文化构建的巨大挑战,使校园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和易变。内部环境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校与外部的联系更为密切,使学校内部场域的对象体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更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维护和改善校园的安全,仅从校园内部场域的诸因素着手,已经无法有效保证校园的安全。

从系统论分析,校园属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安全运转有赖于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紧密配合与相互支持。校园内部场域和外部场域的要素总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其中学校内部场域的诸要素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仅仅依靠学校场域诸要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家庭、社区等外部场域要素的共同承担和协同配合,使三者在安全教育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互补协调,发挥校园安全内外部环境的整体育人效应。

3.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是指校园安全文化总是针对具体的人员群体而言的,是对某一特定群体的衡量。从空间场域来看,这些人员群体涵盖校内场域和校外场域。依据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象所属的空间场域,可以将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分为内部对象体系和外部对象体系。内部对象体系主要指校内场域的人员群体,具体包括校园法人代表或决策者、各级管理人员、安全专职人员、教师、学生、职工及其他人员。外部对象体系主要指校外场域的人员群体,主要包括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群等。

校园安全文化对象体系所处的场域不同,所要求的安全文化的内涵、层次、水平也就不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内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既是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外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是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辅助途径和辅助手段,旨在通过外部对象体系安全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内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即外部对象体系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内部对象体系的,是加强内部体系安全素质的一种途径或手段。在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调动内部对象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外部对象体系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麦成.论范畴构建的不确定性.河南社会科学,2012(10).

[2]朱翔天.安全文化的哲学解读.安全生产与监督,2008(3).

[3]罗云.现代安全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篇9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 和谐文化

和谐是国家大政,也是校园大政。繁荣而稳定的和谐校园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没有和谐校园,就没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正像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矛盾一样,大学校园也充满着矛盾。这些矛盾主要集中在管理层、教师、学生三大群体之中。教师在讲台上言者谆谆,学生在讲台下听者藐藐,这是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住房紧张,办公条件简陋,教学设备落后,科研经费不足,领导却要求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创建名牌院校,培养优质人才,这是领导与教师的矛盾;职称指标少、参评教师多,这是教师之间的矛盾;领导岗位少、竞聘人员多,这是管理层之间的矛盾,等等。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解决诸如此类矛盾时,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教与学发生矛盾时,首先解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切方便。在这里,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当领导和教师发生矛盾时,首先解决教师的需求,为教师提供一切方便。在这里,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只有从学生和教师的利益出发,关注他们的前途,激活他们的潜能,凝聚他们的力量,才能把学校建成培养人才的沃土。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

和谐校园的关键是人,校园的和谐取决于人的和谐。因此,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团结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

要了解人。人们之间的交往从了解开始。了解是人与人的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了解人更加重要。了解下属和教师,掌握每个人的特点、专长,可以做到知人善任,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可以说,了解人是对领导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领导者驾驭事业的前提条件。只有先了解人,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了解人,也可以融洽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增进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要信任人。信任人、尊重人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互不信任,必然导致互相防范、貌合神离、关系紧张。要做到信任,首先是自己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其次要信任别人。对领导干部而言,要求就更高。领导者主要是宏观管理,掌握、控制大的局势,充分调动下层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造就团结、紧张、信任、活泼的工作局面。只有领导给予充分的信任与支持,下层的工作潜能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才能空前高涨,一个学校才能做到整体和谐。

要关心人。关心是感情的表达,也是和谐的体现。关心人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不仅指教职工,也包括他们的家属;不仅有工作方面,也有生活方面等等。要根据学校财力状况,尽可能地为大家创造舒心的办公环境和工作气氛;关心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等等,把关心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团结人。对于和谐校园来说,每个系(院)、每个处(室)都是和谐校园的一个要素。对于和谐系(院)、和谐处(室)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要素。人的和谐是系(院)和谐、校园和谐的最基本要素。团结出效率、团结出人才、团结出领导。人与人以诚相见、和睦相处、宽容忍让、虚怀若谷,用最合理的方式处理矛盾和问题,靠团结把大家凝聚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把每一个人的能量和作用都发挥出来。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文化

文化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智力支持,更要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担负教育和培养的任务,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而不竭的动力。因此,对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来说,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

和谐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优化发展环境的作用。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师生员工的精神世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使之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引导师生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建设和谐校园,一方面要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还要促进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校园和谐的基本条件。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校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自身的“自我和谐”,指个人从生活到工作和学习,从身体到心理,从个人到家庭与社会,都是和谐的。二是人与人的和谐。团结、友爱、信任、协作是人与人和谐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团结,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友爱,才能平等相处、共同提高;只有信任,才能产生友谊,使同志之情得到升华;只有协作,才能形成合力,创造辉煌。

分配制度的和谐。分配制度的和谐,就是指能够公平、合理、科学地分配利益。公平、合理、科学的分配制度应该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理念,能够倡导和鼓励合法竞争,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分配不合理,就会使一部分人由于无法享受到学校发展的成果,或者一部分人的所得与其付出的劳动严重不对等,而产生被剥夺感,导致离心离德。当然,做到绝对的合理也是不可能的。但逐步缩小各种收入差距,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矛盾,使分配制度逐步合理化,应是每个领导的义务和责任。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篇10

关键词: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科学发展;校园文化;和谐稳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承担着推动社会和谐的重大使命。那么,何为和谐校园呢?简言之就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学校事业和谐是基础,校园文化和谐是动力,环境和谐和校园稳定是保证。

一、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关键

首先,构建和谐校园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人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要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高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中,学校领导班子的和谐尤为重要。因为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的主心骨,是学校的作战指挥部,是全体师生员工的表率,如果学校领导成员之间真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就能把学校搞好,即使有个别的歪风邪气也成不了气候。还有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教师是科学知识的开拓者,是知识和智慧的引渡者,是学生成才的领路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对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体作用。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因此,可以说建立和发展平等、友爱、高尚、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彼此关心、增进了解、共同成长的氛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目前在各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际关系不融洽等现象,阻碍了高校的发展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在构建和谐高校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构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为此,高校应努力营造管理者关心体贴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拥护支持管理者、教师尽责尽力、管理人员热忱服务、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团结祥和的和谐氛围。因为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高校的前提和条件,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广大师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当今社会既有激烈的竞争,又具有很强的协作性,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培养与人相处的爱心和宽容,加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广大师生培养积极豁达、大度友善的良好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在我们高校形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加快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就能构建起真正的和谐高校。

二、科学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

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和谐的事业是校园和谐的核心所在,一个校园是不是和谐,是否有自己的核心事业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我们应该看到,和谐高校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的。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前提。所以说,学校事业发展兴旺,师生心气足,正气蔚然成风,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学校事业的和谐反映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学校基本功能的和谐发展上。和谐的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和谐的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和谐的社会服务是学校发展之基。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发展依赖于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高校真正的和谐。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发展呢?首先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数量必须服从质量,硬件必须服务软件,形态必须体现功能。在建设目标上,坚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优先;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在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优先;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质量优先;在发展规模上,坚持突出重点,协调优先。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决取于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其次,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没有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发展,但不改革不发展,学校就没有活力,事业就没有前途,也就没有真正的稳定。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控等方面着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转贴于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们要发扬学校在过去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以教师的师德建设、干部的作风建设和学生的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构建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具有高尚的文明风气和浓郁的学习风气的校园文化格局,不断完善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治学理念以及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等诸因素在内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要倡导科学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形成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既反映高校共性又体现各学校特色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广大师生理想的精神家园。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优化校园环境。因为环境和谐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载体。它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自然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目前,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尽管都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校园文化的普及性不够、品位不高,高雅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还很少;校园自然人文环境建设投入不足;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不浓,等等。因此,在构建和谐高校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构筑和谐高校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使人的道德达到完美与和谐的境地,那就要创造环境与言语和谐的关系。”环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既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二是创新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内含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中,要加强各级管理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共同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制度的系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统一,规范办事程序。三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充分体现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校园内外和谐是保障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