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学专业就业情况十篇医学专业就业情况十篇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27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1

预防医学专业男女学生的比例没有差异,藏族学生占71.7%,汉族学生和其它民族学生占28.3%,见表1。就业率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09~2012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连续四届达到100%,男女生就业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2就业单位类型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各地区的地市级、县级医院以及乡卫生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次为自治区行政单位,见表2。就业区域分布159名学生中到自治区以外就业的占3.1%(5人);符合大学推荐免试研究生条件并先后被选派到内地不同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占7.5%;在自治区内不同工作岗位就业的占89.4%。

3讨论与建议

由于自治区地广人稀、卫生服务半径大,区内各地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包括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地方病、高原病的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到2012年底,大学已培养了5年制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159人,学生以本地生源为主,有32.7%的学生在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其中36.5%的毕业生在各地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rediseaseofpre-ventionandcontrol,CDC)从事预防医学专业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紧缺和学历偏低的问题。自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在中国内地爆发后,逐渐暴露出全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应对和处理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硬件落后、知识老化和能力低下等问题。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治区有81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1],873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8.5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5%)[2],文献[3]指出,自治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人员中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人员偏少,在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新发传染病监测、实验室检验以及突发传染病现场处置等工作时,难以达到快速、准确、科学、高效的要求。因此,大学5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够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新鲜血液,同时能够逐步改善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学历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作为最重要的高等学府,大学在为当地培养医疗卫生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4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就业率达到了100%,高于陈敏[4]对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04~2007届本科毕业生分析的就业率,说明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目前的就业形势较好,也说明了自治区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和形势良好。大学毕业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集中在各地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和乡卫生院这三类单位,符合了医疗卫生改革要求基层医疗防治疾病的任务要落到县、乡和村级医务人员的工作目标。这三类医疗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和医疗两大体系的主要环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自治区县、乡卫生机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在5年的大学学习期间,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既学习了预防医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同时也学习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在三级甲等医院、县级医院、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和社会调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基本上达到了大学要培养“留得下、靠得住、用的上、下得去”的高级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目的。从分析结果中发现,2009~2012届4届学生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就业人数从2009年的57.1%减少2012年的5.0%,而在其它单位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徐英等[5]曾对部分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做过就业观的调查,不论是男生或女生,绝大部分都把疾控、监督所、医院(卫生院)放在首选的工作岗位,但这与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就业结果有所差异。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公开招录人员的编制少,学生主要被招录到县级医院、乡卫生院从事临床医疗职业。而从事临床医学专业必须具备临床医师资格,但是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工作后只能参加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证考试而不能考取临床医师资格证,这对从事临床专业和岗位职称晋升等方面带来诸多的问题。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2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病案;办学层次;入职资格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医疗领域的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整个医疗行业快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病案管理的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医学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病案信息管理方向)的发展大大落后于一般临床专业的发展。对此,文章将从目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发展缓慢原因及发展对策三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发展缓慢,以期能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

1.1整体水平偏低

近些年,尽管医学院校的许多专业发展迅速,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却不温不火。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医院学校的学生核心专业就是临床和护理专业,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属于非重点专业,因此学校领导,也不愿意花大力气来建设这个专业,这就从源头上遏制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在许多专科学校,能坚持办这个专业就已经不错了,不可能做为一个重要专业来发展,因此招生的人数有限[1]。本科学校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医学院校该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调剂过来的,而且本科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没有病案这个方向,培养的人才基本上是针对医院信息科、医研所和图书馆,与病案管理相差太远。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受整个社会氛围或观念的影响,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不愿意就读这个专业,认为没有前途[2]。所以最后录取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属于调剂生,专业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理想,与医院的需求之间存在对接缺口。

1.2学生就业专业对口较难

一方面,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医院越来越认识到病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更倾向于招聘专业的人才来从事病案科的工作,同时,因为医院评审的硬性要求,医院的病案科也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病案管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医疗工作的国际化,病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学历要求等也越来越高,需要学校提供较多的高层次的病案管理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学历基本上是专科及以下层次,无法提供医院需要的病案人才。因此,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医院一直在招聘病案人才,却一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医院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医学院培养的卫生信息管理的学生就业却很困难,很难进到大医院的病案科从事专业工作。而这种就业情况一方面继续影响学校领导对该专业的发展投入,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报考该专业,继而形成一个非良性的循环,导致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1.3师资水平较低

由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其病案方向更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加之大部分学校对此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在专科及以下层次,因此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较少,师资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在职教师的构成如下:一部分是公共卫生或预防专业转行过来,一部分是计算机或图书情报专业转行过来,还有一部分是管理专业转行过来,属于拼凑型师资队伍,真正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出身的老师少之又少,更别说是博士毕业的专业老师。师资的不到位对于专业的发展是个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2.1观念上不够重视

从管理决策层到基层单位(包括医院和医学院校)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病案管理工作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从卫生领域的管理层来说,一直强调临床科室而相对忽略病案科室的功能,没有从政策上加以引导,让医院和公众都认识到病案工作在医疗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无形引导下,医学院校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不够重视,也没有加大力度来发展这个新兴的专业,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院的发展需求。而对于医院来说,从表面上看,医院的主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病案工作似乎远离临床第一线,没有对医院做多大贡献,因而病案科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老、弱、病、残的收容科室,其本身对于医疗发展的重要功能几乎被忽略了。

2.2医院门槛设置过高

近些年,随着医疗教育的迅速发展,医院对医疗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在人才招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不同科室不同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几乎是一刀切地以本科作为起点。这对于临床一线的专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些专业现在普遍的是研究生教育,但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因为目前在全国的高校中几乎没有开设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又何来的毕业生呢?而医疗的评审对于每个科室人员的学历要求是有一定比例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医院就招收临床、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学生来做病案工作,而这几个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这无形中又造成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挤压。

2.3学生的学历层次偏低

由于各种原因,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中国刚起步发展时,定位在中专层次。近些年,随着整个医疗领域的迅速发展,不少大专的医学院校也相继开设此专业,但本科医学院校尤其是重点本科院校开设此专业的极少,更不要谈博士研究生教育。因此培养的学生集中于专科及以下的学历层次。但与这种培养情况相反的是,医院招聘的条件却一直在提高。在过去,这不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但今天,学生就业全靠市场调节,这就出现了供与求不符合的情况,供与求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对接,而就业不足又影响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4病案管理人员入职资格过低

医院中的许多部门比如临床、护理等都有自己的入职资格,如医师资格、护士职业资格等,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这些行业的专业性,跨专业的人是不可能来从事临床或护理工作的。而病案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业的入职资格限制,这就造成了医学其它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来报考病案科室,但实际上病案管理不是没有技术含量,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相反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非专业的人员来做病案工作,短期内不能独立工作,且由于没有系统学过病案的知识,无法将病案在现代医疗中的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影响病案工作在社会中的正确评价。

2.5病案管理人员职称发展有局限性

病案管理人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职称系列可晋升的,而医院中员工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称的高低。因而,不能晋升的病案管理人员收入较低,影响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还没入行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了解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未来以后,与其他医学专业相比较,也更加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专业感情不稳定[3]。当然,在经过许多病案人的努力下,现在的病案管理人员已有职称晋升途径——病案管理技师系列。虽然最近几年有副高的级别,但仍然无正高的级别,且不少医院给病案科的高级职称数量少。这也是影响病案职业进而影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6专业教师的职业热情不高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医学院校属于非重点专业,学校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部分学校因为就业率等问题隔年招生,导致该专业的专业教师对该专业的发展信心不足,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部分医学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上明显有许多不利因素,难以出科研成果。教师的收入偏低,职业前景渺茫,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理想。

3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针对病案科室规定入职人员的专业限制,真正做到专业人士做专业工作,而不是让许多找不到工作的其它医学专业来做病案工作,从政策上确保病案工作的专业性;二是教育部专业设置委员会明确设置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不只是作为大专专业,也可在本科中设置此专业,随着病案的进一步发展,可开设病案管理的研究生教育等更高层次的教育,进一步完善该专业的发展层次[4];三是医学院校根据政策的指引,与时俱进地设置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作好专业宣传,搞好招生工作,培养医院所需要的病案管理人才。

3.2设立行业入职资格考试

让学生在毕业前可以考取本专业的专业资格,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提升专业性;又为学生就业增加竞争的能力,排除不相关专业对该专业就业的挤压,让专业的人做病案管理。把病案管理工作做成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提升病案管理的地位。把病案的功能充分发挥、利用起来,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

3.3定期举办病案管理大赛

在全国的大专院校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主要考察该专业学生对病案管理的基本、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各院校可根据大赛来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病案工作的实际需求来教授学生病案管理的相关技能,以做到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这个专业的社会认可度,激励医学院校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办好、办成社会需求认可的专业。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选拔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去国外优秀的大学进修,学习国外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等,也可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国外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5];二是短期内可组织专业教师去国内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办学较好的学校进行交流访问,借鉴成功做法,改变他们对专业的一些传统看法;三是定期召开全国性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术会议,让同一个行业的教师定期进行教学、专业的交流,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同行的合作;四是选拔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实践进修。

作者:代清霞单位: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

参考文献:

[1]阮焕立.高职高专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2):1228-1230.

[2]王继林.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认知程度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5(12):103-104.

[3]陈浩,杨威,王德斌,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现况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7):800-803.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3

1.1调查对象

以山东省某医学院2002年至2010年这个阶段近3600名学生进行调查,将其中医学类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资料完整者有3788人,有效率达到99%以上,调查结果仅供参考。

1.2调查方法

毕业生就业信息从毕业生自身获得,并在这个基础之上有相关单位进行证明,每年医学类毕业生的信息都会收入到校信息系统里面,并进行有效整理,下述表中数据皆为每年的最后一天所收录的信息,

1.3数据整理分析

在进行数据整理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程序,确保信息真实有效性,利用专业性软件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采用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之后也由人工进行抽样检查。

2.大专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

2.1、山东省某医学院

2002年至2010年医学类专业构成及变化情况,详情见图一,从表中也不难看出,医学类里面包含多个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等本、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占据总人数的比例最高,毕业人数近2376人,约占66.5%,位列第二的则是护理专业,毕业人数为611人,约占17.2%。2002年至2010年医学类大专生总人数是3578人,2005年相对于其它年份,其毕业生人数最多。立足整体九年毕业生总的毕业率约为90.5%,其中在2002年、2003年其就业率均为100%。2004年形势相对严峻,失业率高达33%以上,但是从2004年以后也就不难看出,医学类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有相应的回升,至2007以后,就业率高达90%以上。在医学类四个专业中,依据表中情况也就不难看出,2002年至2010年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较,其所占据的比例最高,约占66.4%,位列第二的则是护理专业,约占17.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04年是临床医学专科毕业,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其就业形势严峻,这是导致2004年就业率低的根本原因,再者来说,在2004年至2006年这一个阶段,由于受本科医学毕业生的冲击直接影响专业就业率。从本质内容上来说,之前几年医学类专科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医院所需要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加上学校或者学生等其它因素,因而导致就业率低下。

2.2、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2002年至2010年选择在医疗机构工作的毕业生有2634人,约占毕业总人数的73.7%以上,无形之中也就证明了该学校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其就业主渠道是医疗机构,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继续深造的有250人,也就是说专接本成功而后考研,自2006年以后就业形势越加严峻,更多的毕业生没有选择就业,而是选择努力继续深造,自主创业或者事业单位工作的有258人之多,约占总人数的7.4%,充分考虑到自2007年以后有药学专业的专科生毕业,相应的考研的或到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也在上升,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多,但是变化不太明显。从数据中分析后得知,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毕业的专科生有近80%的学生在医疗机构工作,护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形势相对于其它专业还是占据一定优势,倘若毕业之后选择继续深造,需要掌握诸多方面的知识,再者来说其入学率也较低,中医学就业比较严峻,受西医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所以其就业形势很大把握,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去企业和继续深造的学生相对较多,占总人数比例的39.1%和20.7%。

3.依据调查结果展开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类专科毕业生有近75%的学生会选择在医疗机构工作,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继续深造或者在事业单位工作。2002年至2010年,近10年的发展,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当然也受社会各种因素影响,如:医学本科、研究生的冲击、供需关系变化、医学类人才日渐增多。在另外一方面,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应的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再者,加上社会上还存在着不良现象,一些医疗机构没有充分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对人才的要求放置在研究生、博士等,再有部分单位用名牌大学生来宣传医疗机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渠道招收医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能力。从另外一方面进行考虑,学生学习医学专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往往在就业时会考虑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未来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还有的毕业生没有考虑到自身因素,对从事单位期望值过高,不能够充分自身欲求,而选择另谋出路,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升失业率,这些都是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的根本原因。

3.1、目前,很多大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对“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提出高层次要求,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甘于奉献的人越来越少。

3.2、不同专业就业形势不一。结构性矛盾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还是比较突出,例如: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期就业前景好,但是毕业生相对较少,而临床医学方面,已经呈现出一个相对饱和状态,但是需求不旺盛。从这次调查结果中也就不难发现,该校有近乎75%的专业毕业生在医疗机构工作,无形之中也就透露出该校就业主渠道还是在医疗机构上。

3.3、性别差异。在调查研究时发现,该校女生不管在考研机率还是学习医学专业的总人数来看,女生都几倍多于男生,且女生的“用工成本”远远大于男生,不考虑其它因素,在相同条件下会偏向于男生,而这也是女生没有选择直接就业,而是选择考研的根本原因所在,相应的女生考研率自然高于男生。

4.建议和措施探讨

4.1、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来说,应当从国家战略方面对毕业生就业予以高度重视,要全面考虑,解决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多方面因素,为高等院校学生更好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强化政府职能,提供优质服务,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在不断深化医疗改革的同时,加大对人才储备,使得人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才能,更好的贡献于社会。

4.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对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改正错误的价值观,而就业指导从当从学生开学之初就进行,也就是贯彻整个大学课程,并将其列入到学校发展的范畴之内,使之职业化和专业化,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未来更好就业创造条件。

5.结语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4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校2009—2013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共381人,其中2009届55人,2010届78人,2011届85人,2012届72人,2013届91人;男性143人,女性228人;学生生源为全国各地。

1.2方法

通过我校管理学院“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库”对工商管理专业2009—2013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进行统计,根据信息库所记录的学生基本情况、毕业去向和就业单位名称等信息,经过加工整理,探寻5届毕业生初次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趋势。

2结果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见表1。2.1参与“派遣”的学生比例下降“,二分”比例增加2009—2013年间,参与“派遣”学生的人数从2009年的14.55%下降到2013年的8.79%,参与“二分”学生的比例从2009年的54.55%上升到2013年的60.44%。可以看出,这5年来,参与“派遣”的学生比例在缓慢下降,参与“二分”就业的学生比例在逐渐增加。

2.2升学就读研究生的学生比例大幅增加,出国学生比例增加

2009—2013年间,工商管理专业读研究生学生人数比例从2009年的16.36%上升到2013年的25.28%,出国学生的比例从2009年的3.63%上升到2013年的5.50%。可以看出,这5年来,读研究生学生人数及所占的比例都在增大,出国学生的人数及比例也在增加。

2.3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企业,事业单位比例显著下降

2009—2013年5年间,进入企业的人数累计占学生总人数的59.06%,进入事业单位学生人数累计占到总人数的10.76%,读研究生人数累计占学生总人数的21.26%,读研究生人数与进入企业的累计总和占到当年学生总数的80%左右。从这5年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读研究生和进入企业工作是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出路。

2.4就业以医药类相关行业为主,但比例逐渐下降2009—2013年5年间,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行业分布为以医药行业为主(累计占到总人数的53.3%),但比例从2009年的60%下降到2013年的50.5%。可以看到,我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既可以在医药相关的行业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其他行业工作,并且其他行业所占比例在逐渐增大。

2.5回生源地或其他直辖市就业的学生大幅增加,继续留在北京的比例减少2009—2013年5年间,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回到本省或者其他直辖市就业的比例大幅增加,从2009年的12.72%上升到2013年的51.65%,继续留在北京的学生的比例显著减少。从5年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学生逐渐选择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的本省或者其他直辖市,而不是选择继续留在北京。

3讨论和分析

3.1学生的就业思路正在发生转变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该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二成以上的学生选择就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已经从原来的以北京为主发展转变成以其所在省或其他省会城市为主,这种改变彰显出学生就业思路的拓宽,学生已经不再把北京当成首选了,而选择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的本省或其他省会城市;在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上,选择的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企业,可见该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已经不再一味追求事业单位了,这也和当今的就业大趋势是一致的。

3.2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要与专业学习齐头并进统计结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就业仍以医药类相关专业为主,但比例在逐渐下降,显示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多向性正在逐渐形成。而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殊不知,在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更加看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也会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及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务必注意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3学生的职业规划要从低年级抓起,要建立起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是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的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上,经常有学生抱怨“下手太晚”,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主要是以基础课的学习为主,三年级和四年级才会学习专业课程,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基本情况知之甚晚,荒废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大部分美好时光,毕业的时候经常是后悔晚矣。建议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就开设本专业基本情况介绍的课程,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情况早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早规划。同时,在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建议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高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从而建立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3.4人才培养要突出中医药行业特色

行业特色指原隶属于国务院某部门或行业,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归口于教育部等部门主管的一些院校或专业,但仍应具有鲜明行业办学特色及突出的优势学科。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其“目标”客户通常是医药行业相关的用人单位,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立足于中医药行业特色,培养既懂医药知识,又懂管理知识的高度复合型人才。把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做强、做实、做大,让更多的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受益,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或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5专业方向调整要与时俱进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5

关键词:创业大赛;医学生;创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创业作为践行“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剖析大学生的创业现状,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视角为大学生创业做好环境配套,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激发创业潜力,获得创业成功。我国共有100多所医学高等院校(含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在校医学生(医学专业学生)达200多万人。该群体具有如下特点:学制长,学习任务重;实践性强,实习时间长;行业准入严,就业压力大;职业道德教育尤其重要;人文社科类知识相对薄弱。医学高等院校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反映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医学生创业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也有着不同特点。本文试从广东某医学高等院校医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视角分析医学生创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途径。

一、医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总体情况

广东某医学高等院校具有典型特征,在东莞和湛江分设两个校区,共有学生20307人,所设专业涵盖医、理、管、工、文、法等学科门类。其中医学专业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等25个一级和二级医学专业。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校医学生为17223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4.81%;非医学专业学生3084名,占15.19%。2014年上半年,该校首次举办了全校性的“创青春”创业大赛。创业大赛分为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践大赛、公益创业大赛三大板块。经主办方广泛发动,深入宣传,东莞和湛江两校区共有32支队伍的145名学生参赛。参赛总体情况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医学生的参赛项目、内容、项目指导老师、项目是否与医学相关及参赛人数统计表.

表二:该校各年级医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统计表

二、医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特点分析

(一)医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不高。从表一可知,医学生参赛人数为86人,为全校医学生的0.50%;该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参赛人数为59人,为全校非医学生的1.91%。可见非医学专业学生参赛率是医学生的将近4倍,医学生的创业率比非医学专业学生创业率低。之前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专业学生,创业意向水平不同。其中,文史哲、教育、理学、农学专业的学生的创业意向水平均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医学、军事专业的学生最弱。该校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情况证实了这一研究成果。此外,还可以得出结论: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创业率比非医学高等院校低。该校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总数为145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0.71%。据有关学者对全国21所高校60多个本科专业的4734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占70%左右,有8.4%人已经有过创业的经历。这个数据远远高于某医学高等院校的统计结果。

(二)大二、大三的医学生最具有创业激情。有关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倾向与创业可能性存在显著差异,各年级的创业行为倾向和创业可能性从高到低排名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而据表二显示,某医学高等院校各年级的参赛情况从高到低的排序为: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一,大二、大三医学生的参赛项目均达到了总项目的36.36%,大一排到了最末,这和大四、大五的医学生需要下点实习,而大一新生对突兀而至的繁重的医学课程有一个适应过程,将重心用于学习有关。

(三)医学生的创业项目与专业关联性较强。有关研究表明,当学生被问到如果创业会选择哪个领域时,16.5%的学生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图一显示,该校医学生的创业项目中8个项目和医学相关,占34.78%。证明医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更加倾向于与专业相关的医学类的药物制售、保健护理、以及医药销售等行业创业。因与所学专业结合较高,创业的内生动力比较充足,具有较强的创业优势。

(四)医学生创业项目的规模和层次不高。表一显示,23个创业项目涉及高科技、{附加值、创新性的创业团队几乎没有。几乎均为传统型、低投入、低产出、低附加值的创业项目。具有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市场潜力较低、可行性不高等特点。而且每个项目的创业基资金不多,最高的投资5万元(“风光行”工作室),其余均为数千元不等。创业资金基本来自于家庭的资助,以及自己的压岁钱等。只有两个项目(末日工作室、校友社区)的资金一部分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勤工俭学,一部分来自于向亲朋好友借款。从创业项目的名称可以看出,创业项目比较稚嫩。

(五)创业项目导师作用缺位情况明显。表二显示,23个医学生创业项目中,4个项目无指导老师,11个项目分别有1个指导老师,5个项目分别有2个指导老师,3个项目分别有3个指导老师。据调查,23个项目的指导老师均为该校的政工干部或者医学专业老师担任,无一人有创业经验或者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缺乏创业所需的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指导。有些团队甚至没有指导老师指导;有些团队也只是为了应付参赛临时约请了指导老师;有些团队有指导老师,但是基本上没有指导,少数认真负责的老师,也只是从予以关怀,而涉及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则无法提供,导致指导老师的专业素养、实践经验与学生的创业实践和构想严重脱节。

(六)医学生的创业团队组成不合理。优秀的创业团队必须具备如下特点:有强烈的共同需求和愿景,成员特长互补性很强,具备一定创业经验,享受政策扶持和优惠。据对该校23个医学生创业项目的研究表明,86名创业成员中,除了6人为公共事业管理(1人)、劳动与社会保障(1人)、生物医学工程(4人)外,基本上均为医学生,团队互补性很弱,缺乏经济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员。从23个项目的申报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医学生的创业团队具有成员稳定性较低、角色搭配不当、职权不清、企业意识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弱点。这也与该校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学生和师资欠缺有关。

三、医学生参加创业大赛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医学生参加创业大赛情况来看,在医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该校实际出发,结合其它医学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导致医学生创业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业教育重视不够。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传统教学目标根深蒂固的认为医学院校就是培养“白衣天使”,而不是“创业老板”,医学生重中之重就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创业教育知识应是针对商学类学生开展的。而没有意识到,创业教育具有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促进社会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塑造我国未来的企业家等重大意义。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教育过程中从主观上排斥对医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二)创业教育开展不够。从教学形式来看,该校的创业教育基本上以课堂教育为主,同时也举办了创业讲座、创业座谈会、创业报告会等。该校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没有设立创业指导课。创业的课堂教育夹杂于就业指导课程中,学时为4个学时;从教学内容来看,大多数医学院校只停留在创业形式分析、技巧介绍、政策宣讲等层面,缺乏系统而科学的教育和训练,对于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而专门设计的医疗创业课程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从教学效果来看,课堂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该校的授课教师全部为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只是经过简单的理论培训就上岗,而非有创业经历的创业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这就势必造成授课内容过于偏重理论,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操作的针对性指导,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

(三)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资金缺乏。经调研发现,该医学高等院校没有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没有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事实上,具备独立教学场地、孵化基地、专项资金的医学院校为数很少,大多数医学院校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的资源十分有限。创业活动大多只限于理论层面。而创业教育与其他基础教育或专业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它需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质变。由于硬件设施的限制,大多数医学院校很难做好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衔接工作。存在着在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时只注重形式的问题,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未起到实质作用。

(四)创业教育的师资薄弱。现阶段各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医学类,经济类和管理类等专业较少,相关专业老师更少,甚至没有。导致的结果是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辅导员和负责学生就业指导的管理人员,这些老师基本上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很多只是接受过有限的创业培训,只能给学生讲授一些普适性的创业知识,不具备专门的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和经验。对医学生的创业指导作用微乎其微。学校虽组织一些成功创业企业家或校友担任客座教授,但因其缺乏教学经验,讲授时间有限,教学效果仍有待考量。

(五)医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医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学习负担重,费用高,家庭和个人在选择这个专业时,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一般而言,医学生的从业行业倾向于比较稳定的医疗卫生行业,医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专业性思维、传统性思维较重,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就业观念相对滞后。从该校医学生参赛率明显低于非医学生的情况看,可以认为,稳定的职业仍是医学生的就业倾向。此外,医学生存在知识面过窄的问题。医学生所学课程专业性强,有关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软件操作、财务管理、法律等商业方面的知识严重匮乏,对市场的情况知之甚少,而当今社会要想成功创业,只有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知识结构的不健全常常会导致创业能力不够,再加上残酷的市场竞争,使医学生创业处于劣势。

四、提升医学生创业积极性的方法论

(一)医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医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发挥医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提升自身的创业胜任力,为此,要做好几点:一是转变就业观念。要认识到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不能将自身的医学专业学习与从事稳定的医疗卫生事业完全划等号,要解放思想,调整观念和状态,适时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二是要广泛、主动的参与各种创业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创业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要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创业社团、创业训练营等,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能力和创业特质。

(二)家人要支持医学生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与其家人支持有关,这是以往研究已经提到的结论。家人对医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期望值较高,认为只有从事于医疗卫生行业才是“正道”。家人要转变这种观念,将医学生创业作为提升自身本领的重要手段重新认识,支持和帮助医学生创业。家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支持医学生创业:一是家人为其提供物质支持,比如创业启动资金、场地、设备及及技术专利等;二是家人的精神与心理支持,包括对其创业计划的尊重、认同、对其创业失败的理解与鼓励等;三是对其创业的方向、创业的注意事项等进行创业理论和实践的把关和指导。这三方面因素都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呈正相关,即支持越充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越强,反之则越弱。

(三)学校要重视医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创业的理念,同时让学生觉得自己能够创办自己的企业。高校是否重视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一是学校要站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医学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狠抓;二是要设立医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对医学生创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路径等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创业教育贴近医学生;三是设置创业课程,将其作为基础课程而不是选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四是要聘请社会上的成功创业者、专家学者等纳入创业导师库,邀请他们讲授创业课程的实战环节;四是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其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五是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六是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七是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提倡学生创业。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6

关键词:医学相关专业;创业教育;医学院校

作者简介:张晶晶(1985-),女,河南焦作人,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助教;范博(1985-),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助教。(河南新乡45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编号:JYB201206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05-02

创业教育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出现的新兴的教育理念,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医学院校这类专业性强的院校而言,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尤其是针对处于医学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而言,涉及更少。

一、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中普遍以临床医学为主要专业,学校的工作重心和学术重心偏向于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比医学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要好得多。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作为边缘学科存在于医学院校中,这些学生的就业成为现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因而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这些学生自主创业、开拓就业路径尤为必要。

1.生源的不确定性

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主要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英语(医药科技)等,这些专业主要分布于小院系中,学生人数较少。绝大部分学生报考医学院的本意是医学、护理、药学等医学方面的专业,极少有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于调剂,调剂学生的人数和入学报道率均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2.专业思想不稳固

由于专业学生的来源大多是专业调剂,专业思想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另外,调剂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后有能力的开始着手转专业,其余没有能力转专业的学生会因此而产生更多的不满和失落情绪,影响专业思想的培养。

3.就业难度大

医学生在毕业择业时,面临的选择有进入医院作为临床医生或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学位从而选择更好的医院两种。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地区缺乏一线医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生在毕业时就业难度不大。表面上看来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择业面更广,可以选择考公务员、各类企事业单位等,但是相较于综合性大学相似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的竞争力会显得较为薄弱。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医学院就是培养医学生的院校,培养出来的其他学生都水平不足、能力有限,认为医学院校招收这些专业的学生是为了扩招,而非真正为社会培养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学生在就业时会面临各种尴尬情况,就业的难度也会较大,流动性较强。

4.整体的薄弱性

作为医学院校中的薄弱专业,学生人数少,学校的各种经费分布主要依据各专业现有的学生人数,对于这种专业人数少的院系来说,经费不足也是局限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此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为了拓宽就业思路,扩展学生的就业前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针对这类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二、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创业教育与实践开展的较晚,医学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弱,创业教育对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来说作用甚微。

1.对创业教育认识程度不足

医学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目前虽然有不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但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校中不受重视的医学相关学科而言,学生们普遍缺乏创业理论。而且目前这些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大多是对少数极为优秀的学生进行培养,从而应对国内的各种创业方面的比赛,以期获得好的成绩,而创业教育对真正有需要的学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多数教师普遍认为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中心和辅导员的工作,与他们关系不大,与学校的发展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引起全校性的创业共鸣,很难完整地建设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来指导学生创业。

2.相关师资力量匮乏

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通常为: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各学院主抓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或创业就业指导工作突出的资历较深的辅导员,他们活动在一线岗位,对具体工作比较了解。

这两类教师具有以下共同点:一是他们来自于不同专业,对创业方面的知识掌握量不够,在授课或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容易将比重更加倾向于就业。二是工作量繁重。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中专门负责就业创业的教师人数较少,而副书记和辅导员要负责学生除学习之外的事务,日常工作量已经非常大,难以将工作重心放在创业教育工作中。三是他们都没有具体的创业经历,指导和授课均是理论层面,而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有实际经验来进行指导,仅以理论和简单的技能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的核心理念。

3.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始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医学院校而言,由于专业性更强,针对创业教育此类“无关紧要”的学科并不重视。在课程开展时,学校往往采取选修课的形式,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标准和范围不清,仅仅可以称之为普及创业知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4.校园创业文化淡漠

创业教育没有完全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之中,对学生的要求大多限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证书的考取。虽然学校对创业教育也进行了宣传,但是局限于张贴海报或网络宣传,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理论知识学习与具体实践没有有效结合,学生自发的创业行为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导致整个校园创业文化淡漠。

三、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职能部门的缺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针对这种情况,在各级政府的文件中皆体现出大力推动创业教育发展、支持创业、鼓励创业的精神,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却缺乏对应的政策和措施来维持创业教育的发展,没有发挥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在高校中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对于专业性强的医学院校而言,更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医学相关专业学生难以获得创业教育的指导。

2.学校对实施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创业者创业之后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减轻社会中的就业压力,创业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性。但是目前高校更多的是重视自身发展,急功近利,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了高校对于社会的意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大多是形式主义,多重视就业率,认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关系不大,忽视了创业带动就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忽视了创业教育的关键作用。创业教育没有真正被纳入高校教育的日常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难以形成完整有效地为学生服务的创业氛围。

另外,缺乏专门人员开展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医学院校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医学发展或各相关专业性的研究,没有重视创业与创业教育的研究,创业研究开展的较少甚至没有,且研究的内容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指导。

3.创业氛围对发展创业教育的影响

(1)传统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就业思想认为大学生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从而找到前景好、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认为自主创业是对于社会中的商人而言的。家长期望学生大学毕业后有稳定的工作,而不是风险丛生。当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时,往往得不到家长或同学的认可,尤其是在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的方式下,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观也会受到熏陶。

(2)社会环境的影响。系统的、完善的创业教育环境不但包含了良好的校内文化环境,而且也包括了社会文化环境,并且社会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这一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业教育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创业意识、创业胆识、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校的教育,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在医学院校中创业教育仅仅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并且这些院校往往不具备创业实践的条件,社会中虽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有政策支持,且舆论倾向较强,但是鲜有投资商愿意与大学生合作,因此导致学生在自主创业时存在资金不足、社会认同感不强的难题,制约了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对于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4.师资力量薄弱对创业教育的影响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共同存在的难题之一,专业性强的医学院校中的医学相关专业是新兴专业,起步晚并且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难以吸引具有高理论水平并且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开展的进程。在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大多采取的选修课课堂授课,并且是作为就业课程中的一部分,授课的内容局限于概念和理论知识。另外,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更少,医学院校中的科研项目大多集中于专业性强的科目,对于创业教育这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少之又少。

5.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作为医学院校中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而言,虽然近几年慢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仍会受到医学院校固有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医学生就业往往选择各种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单位等稳定性强的单位或部门,选择其他单位或选择不从医的毕业生很少,在这种固有思维的影响下,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择业时也会局限于此,对创业的兴趣不高,难以将思想转变为自主创业。如上所述,该专业的部分生源来自于原计划投身医学事业但高考失利的调剂生,其专业思想不稳固、学习态度待考究,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部分学生荒废大学生活,缺乏进取心,思想保留在及格即可的层面,更妄谈对这些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另外,由于目前高校大多采取选修课或大课的方式来开展创业教育,在学分制的前提下,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在选择学习课程时选择学分高、易及格的课程,选修课对学生的约束性不强,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的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郁震,高伟,陈颖辉.高校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青年科技,2009,(1).

[3]胡文华,张金凤,刘晓锋,等.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

[4]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7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事业对男性护士的需求不断提高,报考护理专业的男生也在逐年增加。国内单独对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少见报道。为此,笔者对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护理专业男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7年9月对某医学院护理系护理专业全体在校男生57人进行调查研究,年龄17~23岁,平均21.3岁。

1.2调查方法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1]。②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年龄、家庭情况、入学志愿选择、是否喜欢护理专业、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护理专业、影响专业态度的因素共6项。测试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由全体护理专业学生当场填写,以无记名方式独立完成答卷。发放问卷57份,收回有效问卷57份,,其中一年级1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26人,四年级28人。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统计处理。

2结果

2.1一般情况调查结果

自愿报考23人(40.35%),报志愿时了解护理专业18人,不了解护理专业39人;喜欢护理专业14人,不喜欢护理专业43人;毕业后愿意从事护理专业21人,不愿意从事护理专业36人;认为护理专业前景乐观10人,不清楚专业发展前途22人,就业好36人,专业与兴趣爱好不符42人,难以发挥自己才能29人,工作稳定有保障工资待遇高28人,工作太辛苦38人。

2.2护理专业男生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国内医学生及大学生青年组常模的比较

护理专业男生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国内医学生[2]、其他专业大学生[3]和青年组常模[4]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显示,护理专业男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敌意、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中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医学生(p

2.3护理专业男生不同年级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的比较

因为护理本科生一、二年级人数少,无法进行比较,所以只对三、四年级进行比较,统计分析表明四年级学生SCL-90因子评分比三年级学生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结合一、二年级的SCL-90因子评分提示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一、二、三年级。

3讨论

3.1一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的男生一年级仅为1人(占2.17%),二年级为2人(占3.57%),三年级为26人(占45.61%),四年级为28人(占39.44%)。农村学生构成了护理专业男生的主体,部分学生虽然自愿选择护理专业,但并非出于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就业好、工作稳定、工资待遇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3.2与国内医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显示,护理专业男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敌意、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中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医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各因子中得分显著低于国内其他大学生。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国内其他专业大学生,可能与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护理心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护理专业男生在心理学、精神病学这些方面的知识要多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等有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应激的能力。护理专业男生在强迫、敌意、偏执各因子中得分显著高于青年组常模,这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有一些差异[5-7],可能与各自的研究样本小,采用的比较常模不一致有关。男性护士的职业、社会地位目前尚不能被人们理解和认可,社会把护理工作看成女性的职业,甚至嘲笑男性从事护理专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男生的感受,导致了强迫、敌意、偏执因子分较青年组常模偏高。

3.3护理本科生比医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差,而且一、二、三年级学生心理状态比四年级学生差,这可能与护理专业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专业认知的偏差,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部分学生要求转专业,情绪比较低落有关;加之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填报志愿大都不是第一志愿,故入学后较长时间内存在着心理矛盾;此外,与部分护理学生面谈,发现他们还有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情感问题等。护理专业四年级学生心理状态比其余3个年级学生好,原因可能还有四年级护理本科生在处于临床实习期间,比在校就读同学的压力小。

因为护理本科生一、二年级人数少,无法进行比较,所以只对三、四年级进行比较,统计分析表明四年级学生SCL-90因子评分比三年级学生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结合一、二年级的SCL-90因子评分提示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一、二、三年级。

3讨论

3.1一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的男生一年级仅为1人(占2.17%),二年级为2人(占3.57%),三年级为26人(占45.61%),四年级为28人(占39.44%)。农村学生构成了护理专业男生的主体,部分学生虽然自愿选择护理专业,但并非出于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就业好、工作稳定、工资待遇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8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探索提高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探讨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图书馆利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积极心理学在高等专科医学院校教学中的应用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探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民族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探究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民办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提升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应用心理学专业《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探微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医学院校普通心理学教学中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探索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经费状况及对策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4]谢静涛.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去向的反思[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44-45.

[5]郑亚楠,方必基.某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去向调查[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229-230.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9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专业思想不稳;成因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82-02

一、背景

教育部第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按照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尊重学生的志趣把选择专业的权利交给学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个别专业由于学生对专业认知不全、对个人发展定位不清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情况,尤其在专业型大学的非本校传统专业中该问题比较突出。表1为某中医药大学2012―2014年计算机类学生转专业的情况统计,表中结果显示,随着学生规模逐年增大,学生要求转专业(转出)的人数也随之增多,学生提出转专业的申请率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3年达到了48.65%。

本文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为例进行分析,尝试为解决专业型大学非传统专业的专业思想建设提出可以借鉴的办法。

二、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成因

为了分析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原因,对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调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对学生转专业原因进行广泛摸底,统计出了家庭背景、专业兴趣、就业前景、原专业学习难度、中医药专业性学校背景、身边环境等6个方面为转专业的主要原因;第二步将上述6个原因作为备选项,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家庭影响占到受调查人数比例的26%。通过砼该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到,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专业了解甚少,没有理性地思考自己适合什么专业,一般听从家长的建议。然而受学校专业人数受限的原因的影响,学生不一定能被理想的专业录取,而被调剂到其他专业,该情况在专业型大学中尤为突出。以某中医药大学计算机类专业近3年录取情况为例,2012―2014年第一志愿报考计算机类专业的报考率情况分别为42.86%、12.00%、38.60%。

2.就业因素占到了转专业原因的22%。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提出转专业的绝大多数情况是要求转到医药类专业。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及家长对本专业的前景认识不够,认为学医好就业,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好求职,难求到好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着恐惧感。

3.剩下的4种原因中,因专业难学导致转专业的情况占了20%的比例,对专业缺少兴趣的情况占18%,认为中医药院校作为专业型大学应学习本校优势专业的占到12%,还有部分学生是随宿舍同学或关系好的同学转专业自己也提出转专业,最后两种情况相对较少,其中受其他同学影响仅在2%。

问卷调查结果与预期相差很大,如原以为由于报考中医药院校应学医药类专业而提出转专业的原因应占绝大部分,但实际结果仅排在了6个原因的第5位,占12%。针对学生认为专业难学而提出转专业的情况,在对其他专业申请转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其是一个普遍原因,而且在各专业申请转专业的原因中所占比例相近。

三、应对方法

通过对转专业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申请转专业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其一,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不够,感到迷茫,其深层的原因是对本专业理解深度不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了解不够,从而导致对专业学习没有自信,对就业没有信心,盲目受他人影响,没有学习的定力;其二,缺少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以致出现了认为专业难学、畏难情绪严重的情况。学生有转专业的诉求是各个专业都会存在的普遍现象,然而各专业不仅具有专业本身的个性而且还具有所在学校的特性。因此,解决专业思想稳定的问题需将产生原因与本校专业特色相结合,以提出合理的应对办法。

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为解决专业思想稳定问题,具体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多种途径强化专业知识的传授力度。对专业核心课程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讲授,对每门核心课程组建课程建设小组,从年龄、学历、职称、科研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以保证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通过改革促进教学,积极开展学生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由学院博士牵头组建了“第二课堂学习小组”,该小组将课堂知识与计算机当前的前沿知识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感和自信,提高对学习该专业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推进校企合作,拓展实训实习就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实训之后,依据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直接从事实践性活动,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从而提高就业质量。本专业先后与东软集团、oRaCLe、东华软件以及诸多医药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训基地,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

4.加强学生兼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选配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专业课老师担任班级兼职班主任,从新生入校起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即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引导学生设定正确的专业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学业上进行帮扶,参与科技创新组织指导以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5.加强专业思想的教育。在新生入学时,邀请专业合作建设的企业负责人或本行业领域有影响的专家以及本专业毕业的优秀校友来校给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同时还结合诸如老生传帮带、名师导航、就业指导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思想教育,以增进学生对计算机类专业的了解,帮助学生缩短心理跨度,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坚定专业思想,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

6.充分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让家长了解专业发展、就业情况,在专业思想稳定工作上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学生过于自主盲目地转专业。

四、实践效果

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夯专业提兴趣”的专业思想建设方法。一年多以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学生的专业自信明显增强。如通过开展全校性的义务维修活动,来增加专业自信;(2)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尤其是“第二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3)学习氛围明显好转。由于专业自信、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得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学好专业知识,相互探讨学习方法上;(4)通过对学生的初步调查了解到,意向转专业的学生有明显减少趋势,同时出现了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求转入本专业的情况。

五、结语

目前,大学生转专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专业性院校中出现大面积的专业思想不稳的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有些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那么,相应的引导与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思想建设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发展和完善,健全大学生转专业的应对策略,使之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效减少盲目转专业的现象出现,从而为推动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育改革的实施和发展提供基础。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将继续对转出专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专业适应情况,建立反馈机制和跟踪档案,调整相应的转专业教育配套改革措施,为实现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傅永春.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研究――基于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文本分析[J].教育科学,2012,28(5):53-57.

医学专业就业情况篇10

关键词:战略管理,医学院校,就业工作

 

1.战略管理的概念及体系

1976年,安索夫与德克勒克、海斯共同编著的《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战略管理”一词。战略管理是着力于全局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管理;是不断适应和利用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战略调整,使组织得到长期、稳定发展的应变性管理。一般来讲,战略管理由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四个部分构成。

2.高等医学院校就业形势及现状分析

2.1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目前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硕士就业基本持平,相比来说,博士就业情况不太乐观,本科毕业生供过于求,专科毕业生边远地区及基层医院有所需。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预防、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大些,临床等专业毕业生多,数量多,但需求不旺。。总的看来,医学生一次就业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

2.2城市医疗人才需求急剧缩减

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用人编制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同时,乡镇医院由于地势偏远,条件简陋,使得多数毕业生不愿甚至不屑到基层锻炼,造成“有岗位没人去,没岗位挤破头”这一矛盾焦点。

2.3医学专业就业面较窄与医疗单位用人体制改革之间矛盾突出

从徐州医学院调查来看,2009届毕业生首选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医疗单位或药企,这一就业率(不含升学率)占81.52%,其他途径就业的毕业生仅占6.26%。而目前三级卫生系统招聘大部分实行统一招考(类似于公务员招考),程序繁琐,并且每个毕业生只准填报一个单位,让许多毕业生失去了选择其他的机会。基层卫生院基本没有独立的用人权,许多县市医疗单位的用人也需要县人事局或卫生局在学生毕业后统考统分,实现就业,严重影响毕业生6月底前签约,导致毕业生难以及时就业,难以在基层就业。

2.4“一证难求”陷入“就业怪圈”

根据报考条件要求,要取得《医师资格证》必须在医疗相关单位一年以上的试用或实习经验。由于医学人才的培养成本相当高,很多医院都希望接纳经验丰富的成手。刚出校门毕业生越是无法就业越没法报考《医师资格证》,而越是没有《医师资格证》越难就业,导致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逃恶性循环的“就业怪圈”。

3.充分运用战略管理,探索高等医学院校就业工作的新思路

3.1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Swot分析,主要目的在于对组织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把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分析,以寻找制定相关战略。下表是高等医学院校就业工作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