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十篇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十篇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03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

体育是一门指导学生科学、系统的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科。体育课的设立旨在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并教育学生如何科学、正确的完成体育活动。体育课的有效性提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为其以积极的态度、强健的体魄、饱满的精神面对其他学生的学习给予了重要保证。小学生是身体和智力处于重要发育阶段的群体,体育运动对其良好身体素质的培养和体育学习兴趣的形成有着重要意思,教师更应关注体育课程的有效性提高,以帮助学生思想、身体的健康发育。

但体育运动的教学也面临着一定的难题。体育并不是影响学生升学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体育课受关注的程度较少,一些设备和器材得不到学校的大力支持,而学生对此重视性也不足,因此体育教学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体力要求较高,在进行体育运动中学生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着也是学生对体育课程热情不高的重要原因。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应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更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使其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呢?

1.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小学体育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以小学生自由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绕跑道慢跑几圈或带领学生做简单的健康操等等。这样的教学强度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体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能。

体育运动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田径类、球类等都属于体育运动的范畴。体育运动的多样性对体育教学的多样性提出了要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给出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多种选择形式的教学丰富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是单一无趣的学习跑步、跳远等田径类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学生兴趣为主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学校的软硬件措施都提出了要求。教师需要努力的进行自我提升,学习更丰富的体育知识和教学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更科学的教学。教师提高自我的体育知识对体育课堂的分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教师对自我教学知识的提高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在教学课堂中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是否能在课堂教学中吸引住学生的视线,提高学生对该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少不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学校对体育这一课程的支持力度较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到的体育器材较少,丰富教学内容的难度较大。学校应该重视体育这一课程,认识到体育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支持,为体育教学迎来新局面。

2.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丰富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教学并不仅仅是枯燥的跑步、联系,体育教学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教学形式,促进体育教学的多样性,要注重教学中趣味和知识的相结合。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收获一定的知识,也能在教学中怀抱着良好的心态。

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游戏和竞赛是提高体育教学多样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游戏的教学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如老鹰捉小鸡等既能锻炼学生的体能又是一种较为有趣的游戏,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这样的游戏的进行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是或不可缺的。适当的体育竞赛在体育课程中的融入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浓厚兴趣,同时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身体的素质。另外,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极大的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帮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

体育课在小学教学中得不到较为突出的效果,一方面是因为体育课对学生体力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学生是智力高速发展的群体。教学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的形成。帮助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的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学生活动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指导。优化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要采用理论与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知识去指导学生科学有效的进行体育运动。教师在理论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来让学生了解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教师在选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把握好教学中的难度,一些以数据来论证的理论不应该直接搬过来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按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

教学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吸引学生注意的话题,如体育运动能够帮助身体发育,促进身体长高;运动需要消耗热量,可以塑造体形等等。以学生关注的问题出发,用其来论证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将更好的帮助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篇2

【摘要】篮球运动是人们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之一,也是我国体育教学中主要的教学课程,当前篮球运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使得篮球运动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无法形成相契合的状态。鉴于此,本文探讨了篮球运动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相契合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篮球运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契合

高校规模逐渐扩大,对于高校体育教育重视起来,而篮球运用是体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篮球运动的重要性,需将篮球运动与体育教育发展有效的协调起来,积极开展篮球运动,促进体育教育发展。

一、篮球运动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相关概述

当前,高校都开始逐渐重视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在篮球运动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篮球运动的方式逐步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可以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因此需要对篮球运动加以重视,改进篮球运动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标,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提高篮球运动教学的效率。部分高校容易忽视对篮球运动的重视,认为篮球运动只是学生们之间的兴趣,不同具体的对他们进行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在篮球运动方面因缺乏锻炼方法以及合作技巧等,而渐渐的对篮球运动失去了兴趣,因此高校应重视篮球运动,将其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有效的连接起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制定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等等,使得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目标[1]。

二、篮球运动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相契合的策略

(一)增加篮球运动设施

高校体育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篮球运动设施较为齐全,再次基础上应不断的增加篮球运动设施,篮球运动设施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所必备的物质来源,只有增加运动设施,才可使得w生能够充分的使用这些设施,提高自身的篮球运动素质,高校应设置篮球馆,不管在何种天气下学生都可以进行篮球运动,不会因外部环境的干扰而影响学生进行篮球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高素质的教学人才

高校应培养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学生在进行篮球运动的时候,老师为学生提供指导,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高校中的各类体育人才众多,而且热爱篮球运动的大学生群体也非常多,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人才优势,在高校中其教学、实训、健身以及裁判等方面专业性较强,是体育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与开发者,能够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能力,也可以研究出篮球运动的新技术以及运动新方法,再次基础上应不断的培养高素质的教学人才,使其能够不断的完善篮球运动方式,以便能够更好的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做出贡献[2]。

(三)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高校篮球运动中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打篮球的实际情况,改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应完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篮球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篮球教学中,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运动兴趣以及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得学生对于篮球运动有更深的理解,在篮球比赛中能够认识到输赢的正确观念,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面临一些困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篮球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战术的运用以及一些比赛的经验,使得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不断提高,进而也能够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3]。

(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体育教育发展是实现素质教学的有效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才可以使得篮球运动能够成为学生广泛进行的运动方式之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的宣传,树立学生终生体育的理念,贯彻落实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学校可成立体育篮球俱乐部,或者体育篮球社团,使得爱好篮球运动的学生相互聚集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篮球运动锻炼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竭尽所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才可以使得篮球运动可以不断的扩展,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五)改善篮球运动教学模式

高校应不断的改善篮球运动教学模式,以适应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制定符合身心健康的篮球教学计划,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还依旧停留在只注重对学生的技能,而对学生的心理以及运动等却大大忽视,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以满足不同学生之间的需求,使得篮球运动教学更加具有规范性与针对性。提高篮球运动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开展篮球教学运动,对学生在培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的实践技能,高校应重视篮球运动教育,才可更好的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4]。

结语:篮球运动与体育教育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应重视篮球运动,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使二者之间能够很好的融合,增加篮球运动设施,培养高素质的教学人才,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改善篮球运动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提高篮球运动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篮球运动能够更好的符合体育教育,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学.篮球运动对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5,(6):295-296.

[2]顾杰.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3):106-107.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在共同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是体育课程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反映,是保证一定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教学目的的、任务的制约,由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的。结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探讨,可以发现我国体育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形式比较单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因此,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势,才能更好地达成体育课程的目标。同时,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观念、新的目标体系和对体育课程新的认识,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和配套的教学方法,对改革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期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

我主要采用文献法和逻辑推理法。在查阅我国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献和观察体育课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和体育教学的特点,对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作归纳总结。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判断与看法。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我国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各学科教学普遍追求的一种趋向,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同时,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也对培养学生注重参与体育的意识和兴趣,以及体育能力、锻炼习惯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主体性,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由个性。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改革,把教学方法设计的中心由教法转向学法,完成由教授向指导的转变;而在具体实施教学方法时,要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活动变化,善于从体育学习的良性体验入手,激发学生运动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自主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仅要求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问题,而且要将教学方法设计的中心由教法向学法转换,由教授向指导转变。

2.注重体育学习全体性的实现。

“全体性”是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平等性,即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每一个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有赖于“全体性”的落实。“全体性”在体育观念上强调平等而愉快地接受体育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通过体育学习,每一个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性方面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的设计和运用越来越注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在心理上、感情上都获得成功学习和运动乐趣的体验,增强其进行体育学习的信心,在落实体育教学的“全体性”,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

体育教学方法是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总是以特定的教学形式体现,因而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但是万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体育学习的全体性,教师必须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3.注重体育教学的认知性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是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而且终身体育的实现也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掌握体育学习、锻炼和身心养护的方法和原理,从而具有终身体育的能力。并且体育学习是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性认知,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简单停留在运动技能传授式的模仿、进行被动的体能训练,而是应该加强体育教学中的认知性学习。尤其是在球类项目中,这种认知性学习尤为重要,在进行教学时,通常是以学生对球类运动规律的领会和掌握为主线设计教学的,教师不再是用“分解―整合―分解―……―整合”的教学方法,而是从整体出发,采用“整合―分解―……―整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这个项目由一个完整的认识,并理解该项目中运动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4.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良性情感体验。

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是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它对体育学习活动的引发、保持,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兴趣、良性学习循环的养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图重新审视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始动机,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包括体育教学方法在内),从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学习需要出发,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发性动机,并通过参与体育运动的快乐、学习成功的快乐等良性体验进一步强化学习的动机,进而养成持久、稳定的体育学习动机。

5.教会学生合作,培养学生通过公平竞争而进行有益的合作。

由于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较其他学科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素,因此,通过适当的体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助人为乐等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加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

6.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运动本身就充满了创造性和可以创造的因素,在考虑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善于发掘体育教学中的多种创新因素,如动作的创新、运动规则的创新、运动形式的创新、器械的创新、学习方法的创新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现成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而且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体育知识和技术是如何获得的,设计必要的“发现”体育知识的教学环节,留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余地,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允许学生走“有价值的弯路”。

(二)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不同的教学方法总是以某一教学过程为依托的,因此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注重“传技”与“认知”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对一定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体育教学作为学生形成运动技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传授运动技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同时,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这种认知主要体现在身体认知方面,即身体运动性认知。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而且要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将来从事进行体育活动奠定能力方面的基础。

2.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学过程。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在所有学生参与运动时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运动练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避免因身体方面的差异而使练习后成绩的测定掩盖学生努力学习进步的可能性。由于教师对体育课的设计总是在具体的体育课的实施之前的,因此教师应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而且,教师对教学效果的预测总是通过学生的具体练习来检测的,学生的练习又总是在具体的运动场面之中,所以教师对运动场面的设计在教学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3.具有共同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

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当中,尽管每个学生的目标不同,学习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即体育课要完成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解决某项运动的关键技术的技能目标,也可能是某些情感目标或认知目标,所以教师应根据统一的目标,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运动场面。

4.教学目标可达成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当中,每个学生由于身体条件不同,对于某些运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同的,倘若在设计运动场面时,使得目标的难度是所有学生都能达成的话,即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运动有良性的情感体验,能够体验到运动成功的乐趣,这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总之,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应该朝着“三个强调”、“五个有利于”的方向发展。“三个强调”为:强调学习的过程,使教学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强调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强调通过各种活动、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五个有利于”表现在: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耿培新.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8,(6).

[4]贾齐.简论体育学科内容确立的规定[J].中国学校体育,1997,(4).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女大学生;学习态度;体育行为

兴趣是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内驱动力,能够激发人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满足个体的愿景、目标。兴趣是个体需要的实际表现,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引起兴趣的条件是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体育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和从事其他任何活动一样,从事体育活动也必然有许多认识活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肌肉运动中完成的,它与其他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有明显的区别。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更多地依靠运动感觉来感知、理解和记忆,需要更多地依靠形象思维和操作思维快速分析和决策。

女大学生作为体育教学当中培养的重要对象,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参与兴趣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女大学生群体不同于男生群体,在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方面整体来看表现不如男生,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懒惰心理,不爱动,爱干净,情感内向等都导致了她们在体育课堂之上的表现不积极。因此,要想女大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需要我们清楚了解和掌握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以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选了某高校的部分女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十年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相关论文,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学习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教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阅读与本研究有关的图书,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的资料信息。

(2)问卷调查法

根据当前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文件300份,随机抽选某高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97.3%。

(3)访谈法

与所调查的女大学生直接进行交流,询问她们对于体育课的看法与认识。

(4)统计法

对所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调查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持有积极态度的人数有63人,持有一般态度的人数是154,而对参与体育锻炼持有反感态度的人数为75人。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态度相对较为消极,并且在交谈之中我们了解到她们对于体育锻炼有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导致此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其性别、性格特征有直接的关系,多数女生不喜欢运动是因为怕苦、怕累、怕脏等,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2)体育学习态度与兴趣对于体育行为的影响

体育学习兴趣与态度是个体对于体育运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其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体育参与选择与反应,影响到个体的体育行为变化。在此次的调查之中我们发现,除了正常参加体育课程之外,愿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女生仅有26%,其余的女生相对来讲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体育参与兴趣与学习态度呈现弱化发展。

(3)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

对体育运动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是个体从事体育运动的核心动力,只有正确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才能够更为主动地驱动自身参与到其中。而在调查当中,有56%的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完成体育考核,完成体育相关要求,仅有21%的女大学生愿意主动投身于体育运动当中,认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升自身身体健康,同时不会影响到自身日常的工作、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女大学生来说,她们都清楚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但是自身的惰性让她们对于体育运动望而止步。

2.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

(1)周锻炼频率情况

对女大学生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调查中我们发现,每周能够参加1-2次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占据了接近5成比例,其次是每周能够参加3~4次的人数占有31%,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以上的女大学生仅仅占到11%以上。另外,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有一半的女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锻炼时间每次达1~2小时的人数占到了27%,锻炼时间2小时以上的则是仅仅有9%,其他人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整体表现结果不佳,这与全民健身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思想仍有较大的差距。

(2)运动参与项目

在对女大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女大学生倾向于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为瑜伽、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轮滑等,项目类型时尚,对抗性不强。另外,选择跑步、游泳这类项目的女生也相对较多,这类型项目女生多是看重其良好的健身、减肥等效果。女大学生选择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类型丰富多样,喜欢与同伴一起参与到其中的,占46%,另有33%的女大学生喜欢参与一些体育社团活动,仅有10%的女生习惯自己独自锻炼。从参与形式来看,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对女大学生参与行为的引导。

三、女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女生自身条件不如男生,因此有些运动项目让很多女生望而止步。另外,在高校当中诸多运动项目都对抗性较强,并且需要一定运动能力,这也成为了女大学生体育弱势行为的因素之一。

2.心理因素

调查发现,在体育活动当中,女大学生参与到其中的人数较少,多以旁边观察为主。对此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26%的女生因为害怕做不好动作被笑话而选择不参与到其中,另有19%的女生因为怕苦、怕累、怕脏、怕受伤而不愿意参与,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性格内向,意志品质较差,自信心不强而缺乏一定的锻炼欲望不愿意参与到其中。因此,要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认知因素

对女大学生体育认知的调查发现,有16.6%的女生惧怕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自己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另有9.9%的女生怕参与体育锻炼之后一旦停练会出现体重反弹现象,还有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有些不稳重,“疯疯癫癫”。在认知方面,女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对于体育运动的深层认知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引导、端正。

4.客观因素

调查显示,自己想学想练的项目而学校没教的占48.5%,功课太重没时间的占41%,学校不组织、自己又不愿练的占28.8%。由于毕业双向选择时,用人单位只注重毕业生的智力和专业技能,忽视体育能力,又不愿接纳女性,导致女大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占3.1%。此结果反映出现行的高等院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设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女大学生更喜欢一些健身性、娱乐性、节奏性较强,对抗性较差的体育项目,相反,对抗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无论是在课内与课外都不受女大学生喜欢,并且这样的运动让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和距离感。这不利于我国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建议

1.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注重思想引导

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安排要根据参与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同时要体现出针对性。在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其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其选择最为适合的运动项目。另外,从思想认知方面,要引导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本身的认知,使之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实价值,态度更为积极。

2.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1)多途径宣传

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宣传媒介,对体育运动进行宣传,让女大学生融入其中,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激发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提升其参与度。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促进女大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因此,我们应针对女大学生定期开展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社团、协会的带动作用,鼓励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比赛的开展,并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重视体育课堂引导的重要价值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体育运动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在体育课堂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技术、技巧,感受到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与价值。体育课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渠道,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体育课堂的价值作用,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做好女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让她们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4)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团队,引领锻炼潮流

运动队不但可以在比赛当中为学校争夺荣誉,同时学校培养体育运动队还可以起到引领学校体育运动风尚的作用,不但可以对外宣扬自己学校的声誉,同时也能够让校内的师生感受到其内在魅力,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

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运动参与的基本条件,场馆器材匮乏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因此,逐步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增设、扩建一些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对于进一步推进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宋荣,卢考纯.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2000(2).

[2]王宽.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培养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J].中国市场,2008(18).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中学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现状;田径运动会改

1、中学田径运动会开展的必要性

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运动会开展的好坏直影响到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积极性,以及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从而影响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是我们时代的必然要求。学校举行体育运动会,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检验学校体育开展状况的具体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上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今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

2、中学田径运动会的现状

(1)项目设置不合理

由表2-6可以看出:中学田径运动会单纯以跑、跳、投等田径竞技项目为主,竞技性强,难度大。对长跑、跨栏等项目参加人数少,其中3000米基本没有人参加,特别是女生,跨栏由于技术要求高,很多学校没有设置这个项目,,主要原因是学生更多的是缺乏信心,甚至害怕、恐惧。对于标枪,铁饼等长投项目危险性大,另外这些项目缺乏趣味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更遑论学生的积极参与,很多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直接不开展这些项目!

(2)竞赛内容与体育教学相脱节

比较表2和表7可以看出,中学田径运动会的许多竞赛项目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标准中并未作具体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更是很少出现,如标枪、铁饼、三级跳远等。跳高危险性大,跨栏要求太高,学生不感兴趣,体育课大多上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如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田径运动会与中学体育教学相脱节,不能反映体育教学的效果,对体育教学没有起到促进和提高作用。

(3)参与人数少,不利于全民健身。

从表3到表6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中学田径运动会参与者大多是那些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绝大部分同学只能是运动会的看客,甚至变成一些同学的放假日。因此,在赛场上的运动员(除新生外)总是那些老面孔,其他的同学或者在一旁听歌,或者是打扑克,看小说。许多学生反映:现在的学校运动会已成为体育尖子的专利,光荣和荣誉只属于极少数人,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运动会毫无兴趣。重尖子,群体,轻参与,重选拔,轻普及。一句话,抓了少数人,丢了大多数,忽视和剥了广大学生接受体育,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也就是说,学校运动会已渐离了它的初衷,难以达到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共同竞争,共同提高的目的。现行的运动会竞赛制度注重锦标,违背了人人参与的原则,不利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3、中学田径运动会的改革

(1)变革中学田径运动会的指导思想。

中学田径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头戏,传统的中学运动会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必须变革。首先要在举办运动会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上予以转变。以往的指导思想是重竞技、重锦标,现在则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重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把“重能力、多参与、共娱乐、促健康”作为改革主旋律,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使体育课内外形成一体化,建立起一套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中学田径运动会新体制,从而确立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学校运动会应面向全体学生

现行我国学校运动会为了达到选拔运动员,评定学生运动能力高低的目的,绝大多数学生体验不到参加运动会的乐趣,削弱了大多数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因此,运动会的对象应由面向少数具有运动才能、夺“牌”有望的学生,转变为面向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全校师生员工的活动,使大家都有机会和兴趣参加运动会的比赛,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

(3)运动会的内容形式和功能要改变

结合当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大胆摈弃原有项目中不适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易产生伤害事故的项目,不断创造和增加一些结合体育教学要求和对身体素质发展有利的锻炼项目。充分发挥体育所具有的有益于生理、心理、社会的多维功能,由追求胜负、名次转变为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4)合理设计,体现差异性

学生的体能参差不齐,项目设计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二是与地方传统项目相结合;三是与群众性体育活动相结合。这样,既有参与性、群体性、协作性的项目,又有重点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竞技项目。既做到了让学生全员参与,又照顾了学生个性特长,给他们提供了展示特长的机会,激发了他们锻炼的热情,从而实现让学生从“要我锻炼”到“我要锻炼”,从“学会锻炼”到“自我锻炼”的转变。

(5)改革运动竞赛办法

传统的体育竞赛形式要加以改进,内容必须丰富。不妨简单地改变一下:(1)径赛中把单纯追求成绩的“跑”变为“趣味性跑”。如:混合接力比赛、跑动中跳跃低障碍物、弯腰双手按住膝盖跑、后退跑……。(2)田赛中把单纯的追求高度或远度成绩变为以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平衡能力、柔韧素质为主的趣味性练习。如跳绳、升级跳(蛙跳、单或双脚跳等,根据远度或高度逐渐升级)、跳龙门、踩地雷、搬运重物比赛……。(3)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增加一些集体味游戏。如各种球类比赛,健美操或广播操表演,节奏一致的跑、跳,单人单足跳、二人三足等动作一致的集体性项目,使各班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校运会中。(4)适当降低标准,淡化竞技,突出大众化。把项目标准降低,使全体学生不再望而却步。

(6)删除对场地要求严格,有事故隐患的项目

基层中小学田径运动场一般小于400米标准场地,项目设置上,我们取消了与教材联系不密切,对场地要求严格,有事故隐患的项目,如标枪、铁饼、铅球、跨栏、3000米等,而增加了技术要求不高,安全,学生乐于参加的项目,如实心球,2人三足跑,障碍接力跑,负重接力等。这些项目的设置大大激发了学生课余锻炼的积极性。

整理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宣传力度教学模式表彰制度丰富活动

在激烈的科技竞争时代,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青少的年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理念,意在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在青少年中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吸引青少年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引导全体青少年主动参与,增强自我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户外体育锻炼习惯,这不仅有利于青少年体质的增强,更是提高学生心理品质、陶冶学生性情的重要手段。现我结合教学实践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谈谈体会。

一、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参与度。阳光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为此,学校与教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性与自觉性,让学生在阳光下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身体与心灵上的享受。为此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要制订可行性方案,可以通过海报、宣传栏、张贴标语,网络宣传、广播宣传等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营造和谐的阳光体育运动氛围,让学生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理念,这样阳光体育运动才能扎根于学生心中,才能将体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学生有了正确而科学的认知观念,自然就会积极而主动地参与阳光体育活动,向成功的阳光体育运动迈出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二、探索新型模式,激发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阳光体育运动,如果依旧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与阳光体育运动脱轨,就会让学生失去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兴趣,无法正常而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那么阳光体育运动就只能成为一种口号,而对于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理念,树立新观念,勇于探索与创新,摸索全新的教育模式,使之与阳光体育运动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动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运动,才能在活动中真正享受阳光,才能增强学生体质,得到心灵的洗礼、情感的陶冶和品质的提升。这样阳光体育运动才能成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功效,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改造传统活动。对于传统活动要坚持继承与创新,既要认识到其基础性与重要性,坚持其积极的一面,又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要将其与新体育理念结合起来,加以改造,弥补以往的不足。

2.引进新兴活动。体育活动要与社会接轨,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引进一些新兴项目,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创新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丰富活动,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其中

活动单一,时间长了,再精彩的活动也会失去魅力。要知道阳光体育活动不是偶尔一次两次的活动,而是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习学习生涯,贯穿于每天的学习活动之余。为此我们要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活动,这样不断激发与保持学生参与的激情,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这样才能阳光体育活动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充分发挥其学科功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土。

如冬季长跑活动,这样既可以强健体魄,又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学友情。将学生集中起来,完成准备活动后,男女各一队,并肩前进,让班委负责长跑队形与纪律安全。

球类比赛:这些活动具有竞技性与合作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角逐的需求。学生在抛洒汗水的过程中可以达到身体的最大拉伸,消除不良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如男生开展篮球足球比赛,让女生分别为两队助阵,女生开展排球比赛,男生为两队加油。让学生享受户外阳光的美好,运动的乐趣,感受到强烈的友情。

还可以组建体育社团,充分发动学生,这样才能形成学生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开展更丰富的阳光体育运动,这正是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学校、各院系要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组建给予资金、场地等的支持,给予他们更大的活动空间,这必将成为高校阳光体育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建立表彰制度,让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参与动力

评价在整个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要认为大学生就不需要来自他人的鼓励与赞赏。在学生的心中都有一种强烈的意愿,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可,学生也不例外。不管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阳光体育活动的参与,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会影响参与度与积极性,此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外部的鼓励。为此教师要建立完善的表彰制度,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积极表现。既要善于纵向比较,让学生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进步,又要进行横向比较,树立榜样,在学生之间形成一股强烈的互帮互助、互相追赶的良好体育氛围。对于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突出表现或是有进步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荣誉感,更能唤起全体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关注,从而使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产生持久的关注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阳光体育运动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全面重视,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享受户外阳光体育运动的乐趣,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培养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途径;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可以说,学校和教师对体育学科缺乏应有的重视是制约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为深远,因此在许多学校中,认为小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其学习成绩,导致后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小学生成绩的提升来进行的。而小学体育并不是一门考试学科,在后续的升学考试中,体育也并不是重点考察的内容,所以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一直都不高。在此背景下想要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角度来讲,他们所处阶段较为特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还不成熟,而开展体育教学不仅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是提高其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具有的重要作用,并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确保其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提高体育教学方法的丰富性

近年来,现代教育理念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游戏教学法也成为小学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还可以将游戏教学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又可以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具体来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需要开展的体育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游戏教学,避免出现不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导致游戏教学应用适得其反等情况的发生。例如,可以开展足球运动,并根据班内学生的特征将其进行分组,针对本节课讲述的内容,利用小学生竞争心理,开展小组竞赛。通过上述过程,不仅能够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使教师所讲的内容在实际比赛中得到有效地运用,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在集体运动中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逐渐提升其集体荣誉感,对其未来发展也有着积极影响。

三、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及设备早已在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利用率却有待提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认为体育教学属于户外科目的范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甚至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其实不然,体育教学相比其他科目来讲更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才能将其中的动作要领以及标准的连贯动作展示给学生,整个过程更具生动性和直观性,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体育动作要点;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深入感知体育运动现场氛围。以运球上篮为例,此运动属于组合型动作,需要学生掌握运球和投篮等标准动作,如果只依靠教师示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不仅缺乏直观性,而且学生对动作要点把握也不够准确。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首先向学生播放有关运球投篮的视频,让学生对运球上篮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之后,教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运球投篮的分解图向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动作步骤进行模仿,确保其标准性,最后在让学生将动作连贯起来,并进行实践练习。这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具体步骤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对提高其体育动作的标准性和体育教学质量也有重要作用。

四、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也是需要体育教师着重关注的问题。小学生个体不同,所以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也会有所差异,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契合现代教育的需求。所以,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力度,深入了解班内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同时根据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有效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如乒乓球、健美操等都是可以纳入到体育课堂中的体育项目,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特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36-01

当前社会,各个学校都在推行素质教育,其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外,还要注重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其中,对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培养环节。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又是其保障实施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作用。针对体育教学的任务、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激励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掌握该项运动的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计划的教学过程。

1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存在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是,两者都是教与学的互动行为,都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开展学习,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磨练刻苦学习的自身毅力。在这其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差异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加以掌握和巩固,使其熟练各种体育技能,使其身体得到锻炼,增强其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1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体育的技术技能,其最终目的旨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增强体质,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提高相关体育项目的运动成绩。体育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来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保障。而在长期进行的运动训练中,努力克服训练的疲劳感,突破自身的运动极限,是学生培养自身意志品质的唯一途径。在加强身体训练的同时,还要学习相关体育科学的理论知识,对日常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1.2体育教学的特征是以机体活动为主要手段

和其他文化课程教学相比,体育课教学也一样,都需要通过大脑,进行思维活动加以理解消化,但不同的是,学生在理解学习的同时,还要在机体的配合下完成不同运动项目的学习。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全面掌握该运动项目相关技术教学内容的。

1.3体育教学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面对教学对象时,每名同学自身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喜好从事的运动项目也不同。那么,教学的进度、训练的强度都不一致,正所谓众口难调,但最终考核的标准是一致的,从而分出成绩的高低。基于以上元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务必做到统筹兼顾,有统一的进度,也要有区分对待,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1.4体育教学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

体育运动中的那些规则和要求,给学生从事该项目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并且使每位参与者具有平等对抗的权利,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的品质,还给了学生们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以及展现自我、勇于对抗和竞争的机会。参与运动和训练都要克服为了提高专项成绩而带来自身的疲劳感、环境、以及心理负荷。这些身体、心理上带来的考验,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永不放弃、超越自身极限、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所有的体育运动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群体性是他的普遍特征,即便是个人项目也需要有竞争对手才能完成。尤其是那些集体项目,需要场上所有本方队员团结一心、共同协作才能赢得比赛。

2针对大学体育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培养学生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喜闻乐见、甚至是不可缺少的爱好,也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主要形式。因此,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热衷度迅速提升,对相关运动的技术技能的提高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终身体育的观念,不但要求运动的长期性、终身性,它还强调对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和能力技能的教育培养。我国针对目前学校体育的建设和发展,也提出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意识,而且要求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基础和出发点,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做好对学生体育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后对于体育的发展,有着意义深远的作用。

2.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素质教育是引导学生培养自身兴趣、发挥自身爱好特长、提高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行之有效的过程。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为主,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它的组织形式,较体育课还不一样,它的开展形式更加随意化、丰富化、和兴趣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缓解各种精神压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体质。

2.3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

道德品德教育,是教师实施教学课程的前提,在学好相关技术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德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日常训练中,使学生养成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人文习惯;在竞技比赛中树立学生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战斗意识;在组织学习时,培养学生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能力提高。另外,最终成绩的考核不能单一根据一次测试而定,可以采取一些评议、以及综合成绩的体现。

2.4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在从事体育运动的教学中,提高运动技术技能固然重要,但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同等重要的。心理素质是运动技术技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保障,很多优秀的竞技体育选手,运动技能十分出色,但关键时刻因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不强而失去了取胜的机会。这就说明心理素质对运动技能的支持作用,应该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得以开展。它是社会发展以及竞技体育的需求,也是体现学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必然。当代社会,我们不仅需要有健壮的体魄的人才,而且要求其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此,体育运动便成为教育教学的独特形式。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篇9

1.陕西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1外部因素的影响

(1)教育领导部门思想认识不足

虽然近年来,领导部门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但是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升学、就业才是根本,认为文化课学习是重中之重,对体育运动的开展漠不关心,甚至认为体育课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可有可无,将体育课压缩到最少学时,偶尔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表面文章,将体育运动摆在及其次要的位置上,领导部门缺乏重视,就使的教师缺少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身体锻炼,大方面,严重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期开展。

(2)体育师资力量匮乏

随着对体育运动的不断重视,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也在大大增强,这就使得原本就匮乏的体育教师队伍更加捉襟见肘,体育课在不同级别学校中一直在弱势地位上,对体育课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偏执,认为体育课容易教学,一个教师可以带十几个班级,在教师配备上,首先考虑其他学科,体育学科名额极少,甚至几年才招聘一人,体育教师人数得不到有力的补充,造成体育教师短缺,使得体育教师课时较多,又要组织大型活动,维护器材设施,工作压力大。

(3)体育运动氛围不浓

体育氛围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比赛,体育征文等多种体育相关的群体文化活动;高校浓厚的体育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运动,提高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有利于学校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通过调查发现,我省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氛围较差,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在体育教的监督下进行练习,在课余时间,学生很少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1.2内部因素的影响

(1)学生自身缺乏运动意识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最关键阶段,形成终身锻炼习惯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形成了自觉体育锻炼的意识,才能实现和社会体育的衔接,走出学校,终身受益;进入大学校园,没了体育考试的压力,离开了中学教师家长式的管理与监督,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对自由,由于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许多学生的锻炼是被动的,经常性参加运动的学生不多,更不用说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大部分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缺乏体育锻炼必然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堪忧。

(2)学生缺乏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目前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从运动中不仅锻炼身体,还能体验快乐,所以兴趣至关重要,在当今大学校园,体育课时基本维持一周一节课(两个学时),仅仅一节课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常常找各种原因不到课堂上课,许多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是可有可无,无所谓的态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太差;体育课枯燥乏味等,兴趣可以使学生积极而主动的参与喜欢的事情,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学生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不仅可以增进体质健康,缓解压力,愉悦心情,热当今的大学生生活方式及其的不健康,学生从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相对自由,大学的制度相对宽松,进入大学学生开始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抽烟、酗酒、经常熬夜、晚睡晚起,不吃早餐,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严重缺少体育锻炼,长期下来,造成了学生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免疫力下降等,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产生严重影响,不健康的生活作息方式严重阻碍着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陕西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研究

2.1完善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

场地、设施、器材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基本保障,如果,场地设施不足,必然会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长久下去,就会使学生逐步丧失锻炼的兴趣,所以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建设适应学生需要的场地,改善单一的设施项目,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对不同项目的需求,调整项目结构,增加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而不是只考虑传统的篮球,羽毛球等,充分合理的布局学校场地设施,为学生提供运动的场所,进而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充分服务。

2.2资金投入充分到位、合理利用

资金投入是阳光体育运动切实运行的物质保障,除了国家的相关资金政策支持外,作为西部地区的陕西省,要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各高校也应该重发发挥主管能动性,充分申请额外拨款,或者自己筹备资金,并能使资金合理充分的运用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上。

2.3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与范围

从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至今,各个高校开展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影响与多方面的,其中宣传的力度不够是重要的一方面,高校资源丰富,如广播站,橱窗、宣传栏等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舆论氛围差,所以我们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资源,如定期广播有关运动健康知识,举行阳光体育运动橱窗设计比赛、运动摄影等相关的体育文化竞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灌输阳光体育开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学校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教师学生齐参与,全方位的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2.4充足体育教师数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形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体质,而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力量,起到教育、引导、组织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存在着体育教师缺口,所以要加强对体育学科重视程度,树立体育学课的重要性,按合理的比例来配备体育教师的人数,另外要定期的派教师参加培训班,提高学历,科研水平,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3.结论

(1)陕西高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学生不理解阳光体育的内涵,甚至根本没听过阳光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重要性篇10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背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为先导,实现学校体育阶段效应和长远效应的结合和最大化,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受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以及人们对体育运动需求的增强,“终身体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被正式提出。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提出终身教育观,70年代日本在终身教育发展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第二条规定:“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必须有一项全球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和运动实践得以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从而进一步从制度上明确了体育不仅是终生教育的因素,而且还需要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通过从事体育锻炼逐渐形成的一种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并且这种习惯是可以持续一生的。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由此可以看出,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体育的入门期和社会的衔接点,也为成人体育奠定基础。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背离的状况,忽视了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一、学校体育的现状

1.对终身体育观念认识不足。目前,学校体育只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运动队建设、校外运动竞赛成绩,不重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和质量。对终身体育缺乏深刻理解和忽视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导致一大部分学生没有从体育锻炼中形成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甚至出现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现象,忽略了体育锻炼的终身受益性。

2.体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传统的学校体育是只重视技术传授而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仍然是以体育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由于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阻碍了终身体育习惯、兴趣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现实生活。现行的教学模式比较僵硬,教学内容死板和高度重复,只追求近期效益,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锻炼的能力的培养。理论部分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实践部分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难度太大,大多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意义。现代体育正向着娱乐、休闲、健身(健美)和探险、极限的方面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难以适应这种需要。因此,课堂教学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完满、健康生活的构建。

4.体育教学中留给学生的精神空间狭小。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系统性,形式上体现规范性,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形成了固定陈旧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被视为多余,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情感、思维的发展空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更是极为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被激发和调动。实质上,对运动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渴望,是不需要强制的,强制性的手段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感情是不利的,更无益于他们终身从事体育活动。

5.考试评价体系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竞技运动成绩,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课外自觉锻炼习惯得不到反映。缺乏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而是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性评价,即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各异,统一的考试标准不一定科学合理,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害怕,甚至厌恶情绪,并使大多数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在体育课程中教师应发掘新的课程评价方法,从而改变以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动的角色。

二、学校体育改革的措施

1.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转变体育教学观念。积极改变学校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重视技术传授而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培养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明确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及从事终身体育的观念、兴趣、习惯、能力的主要阶段,是通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进而拓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要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把终身体育视为不可缺的一种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个性,变灌输为交流,变被动为主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教案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时,都应当体现出“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体育的教学改革和终身体育的实施,要对自身专业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也要开阔视野,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系统知识。为了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突破以往固定教材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体育教师必须从“专业型”向“全能型”转变,从“技能型”向“智能型”转变。

2.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与项目。现在学生对体育的要求是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确定教学内容和选编教材时应结合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终身效应。应重视和增加体育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提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着重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原则、内容、方法、效果评定以及体育卫生知识、养生保健方法等。教学内容要从面向健康生活、终身受益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把个体的、可控的、简便的、学生乐意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作为“终身项目”。教学方法上确立个性化、多样化、开放化、无形化等原则。比如,开设健身跑、游泳、网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兴趣选项班和休闲体育项目,向学生传授多种体育锻炼方式,使学生从中选择自己爱好的项目进行学习。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活动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运动兴趣的培养、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但已经不知不觉地在接受体育。因此,体育教育要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变革来改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塑造学生鲜明的运动个性,这样才有可能促进他们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3.建立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之外的时间里,采用身体练习的方式,从事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一起,成为增强体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个人体育爱好的重要途径。但是目标上仍局限在以增强体质为主,传授体育“三基”,并为学校发现、培养体育骨干和运动人才。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和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尝试组织各种类型的俱乐部和协会,如健身俱乐部、球类协会等,组织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或者是针对各自的薄弱项目组成各种体育锻炼小组,配备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或者是组成各种运动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总之,应该发挥学生个性倾向对于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真正认定一两项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并掌握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锻炼”并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与此配套的措施是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因为体育场地设施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保障,是增加体育项目和拓宽体育活动领域,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意识的物质基础。

4.学校体育应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改革的重要方面。应该在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中融入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对健康意义的理解,掌握保健的正确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行动,促进身心的同步健康发展,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竞争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的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很多方面缺乏经验、需要完善。虽然基础教育改革一再重申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远远没有落实。一方面,由于各级院校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则因为我国没有相应的面向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因此高等师范大学有可能也有必要开设健康教育专业,提高健康教育老师的质量和数量。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看,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应以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终身体育意识、是否具有良好终身体育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终身体育习惯作为评价标准,进而整体、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方式上教师可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既注重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将技术评价和理论评价有机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的进步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于调节、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发挥教学效能,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保障与基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必须以“终身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立足学校体育的阶段效应和长远效应相结合。将“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依据和大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和社会紧密联系、注重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全民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中要起到有效的衔接作用,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化缺一不可,只有实行体育的社会化,发挥社会各层面的优势才能最终实施终身体育,真正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曾纪荣,肖锋,黎冬梅.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26).

[2]张龙栓,阳红林.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3]许莉.终身体育理念下高师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4]杨旭峰.从高校体育到终身体育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4).

[5]李晓芳.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