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专题教育笔记十篇专题教育笔记十篇

专题教育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02

专题教育笔记篇1

集中学习瑞安市2011年暑期师德培训讲座光盘:

①师道何以尊严(陈钱林);②教师专业发展三境界(金晓涛);

③珍视工作点滴,做人生旅途的富翁(项维元)。

鲍七小学第二次8月26日下午

专题教育笔记篇2

【关键词】教学笔记反思青年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89-01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笔记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如果能够养成学习、笔记的习惯,将笔记活动日常化、制度化,在教学工作结束后撰写教学随笔,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或困惑,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头脑中生成新的认识,积累新的经验,并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反馈实践结果,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配合以学校或个人定期组织与其他教师交流分析成败得失,对笔记进行再分析研究,让教师处于积极碰撞、积极竞争中,达到资源共享、教师互动,也能很好地树立榜样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批思考型、研究型教师必将从这种不断的笔记、积累、探索的教学实践中产生。那么“什么是教学笔记?”“怎样进行教学笔记呢?”

所谓教学笔记,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笔记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在近一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笔记需要具备这样的心理:

首先要有“关怀的准备”。这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它既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怀,也表现为对自己的关怀。笔记型教师要主动去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发展;也要时刻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关心自我的完善。

如果说以上是纵向笔记的话那么横向笔记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即要有构建的学习观。笔记型老师一般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社会建构的过程。他们努力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不仅仅停留在静的个人笔记方面,他们还会积极争取他人的帮助,形成一个合作研究的团队,把个人笔记升华为“集体笔记”。“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借助于同事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一人提出问题,众人参与,使得原来为各人所有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

另一方面体现了“创新性教学的教学观”。如果说以上两点还处于运筹帷幄的准备阶段那么这一步则是笔记型教师厚积薄发的展现时期。笔记型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纲》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并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要成为一个研究者,研究自己的教育过程,研究学生的反应,将孩子们的反应看作重要的教学评价信息,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改进、调整教学。并在自我笔记中把这些已解决好的问题鲜活地认真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财富永远保存。

调查中我们总结出了教学笔记需要的以上心理状态。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青年教师若要“有效”的进行教学笔记还需要以下外在的条件:

第一,丰厚的知识储备。这个知识不仅包括坚实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甚至鲜活的生活常识和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有了这两点,笔记才会深刻、丰富,成长才会永不止息。但只有这两方面,青年教师的笔记和成长就会失去方向并且会走很多弯路,事倍功半。所以,科学的理论教育知识是我们必备的笔记指导,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才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高级教师、名师、特级教师的成长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独特的创造性人格。不断更新理念,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在传授知识育人第一的理念下改变自己的认同观,与学生共进步,共成长。教学手段和方式实现多样化,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第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出色的科研能力。善于运用语言、情境、动作、表情等各种手段启发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把课堂带入鲜活的情境里。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尝试要笔记沉淀,敢为人先,做大胆尝试。

做好以上几点,青年教师就会:

第一,认识和改变自己

这种学习方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在如何改变性格这个议题基础上思考的,通过对思想的追本溯源可以达到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的目的,集体笔记学习最终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集体笔记学习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个过程,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第二,培养良好思维模式

集体探讨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的有效方法,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局限性,这是由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会固化从而变得根深蒂固。通过笔记学习可以修正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世界应该是多元的,也允许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包容各种思想和思维。

第三,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

可见,进行教学笔记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笔记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笔记,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教学笔记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笔记这一重要环节。教学笔记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主动性,不断的笔记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等。

参考文献

专题教育笔记篇3

一、课题的提出

考试是教育的有机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是在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适当、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学习方法是否科学的最直接的、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工具。考试的目的、方法、内容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好的考试方法、科学的考试内容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前,职业教育考试方法仍采用应试教育中的传统方法,这种形式单一,重理论轻技能或理论和技能考试相互冲淡的考试方法,很难达到检验学生真实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状况、基本技能水平,而且要考查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接受新知识和转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更新职业教育考试观念,改革职业教育考试制度,采用科学、灵活多样、开放的考试方法,是职业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之必需。为了探索职业教育新的考试方法,笔者结合《生命科学基础》课程的特点,率先在所任班级进行了半开卷考试的尝试。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半开卷考试法的实施

1.划定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要广,要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前1-2周完成)。

考试范围既包括教材中所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包括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还包括本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趋势。

2.发放专用抄题纸

考试前2-3天发给学生一张16K专用抄题纸(签学生姓名,盖章),用于抄写考试范围内的有关内容。考试时学生只准带专用抄题纸进入考场。

3.考试试卷题量较常规考试题量增加30%-50%

原则是:题要小、量要大(含附加题)、面要广,适当增加专业技能题和实际运用题。

4.试题难度较常规考试有所加大

除考查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对学生技能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考查。

5.考试时间较常规考试缩短20-30分钟(多为1小时左右)

6.评价标准较常规考试有所提高

百分制试卷以75-80分为及格。

7.严格考试程序

8.增加附加题

为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

三、半开卷考试法的特点

1.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考查

学生抄写时,必须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抄写。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而且对学生就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归纳总结、概括等能力进行了考查。同时,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对现代科技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等接受和转化知识的能力进了考查。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半开卷考试法克服了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不良学习方法,避免了“上课记笔记、作业抄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写笔记”的陈旧、滞后的考试方法的弊病,大大激发了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思考、敢于实践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3.为基础较差学生尽快提高学习成绩铺就了“垫脚石”

半开卷考试法的实施可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增强信心,找回“自尊”,进而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课、学好专业课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为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抬高了“门槛”

半开卷考试迫使学生克服骄傲情绪,使其通过精心复习、科学总结、对试卷分析及细致答题(含附加题),方可保持成绩,巩固自己在本班(年级、专业)中的优势地位。

通过近几年半开卷考试法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笔者所任班级学生在2001-2012年河北省对口升学专业课考试(含技能)中均取得了好的成绩。

专题教育笔记篇4

关键词:新应用与新平台;新教育资源;创新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31-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11

“互联网+”时代,四大主流it公司“苹果、安卓、谷歌、微软”纷纷推出众多的第三方应用[1](appLiCation)。此类app包含了交流工具、思维工具、学科工具、创作工具、实验工具、社区工具、测试评价工具和管理工具等,极大丰富了新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实践。众多的网络社交平台也瞄准着教育市场,以新浪微博、QQ空间、腾讯微博及手机微信为代表,开发了新颖的教育应用,丰富了师生交流、家校交流的方式和渠道。

基于这些新应用和新平台的教育教学应用,随之“野蛮生长”和“理想丰满”起来。当前,教师要适应和顺应这种潮流,将这些应用和平台“为我所用,有效应用,合理使用”,这对教师的选择力、判断力和专注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挑战。如果教师选择“抵制”,势必将在未来信息整合能力提升中“置底”。因而,科学合理地将这些应用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之与教育结合并孕育出新教育资源,必将对教育产生很大的推力。

一、新应用(app):教与学的好帮手

1.课程类app资源

国内基于安卓或ioS等系统的课程类app资源非常丰富。以化学教育为例,高中化学酷学习等均已开发微信公众号和app应用。这类课程类app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资源丰富,主要基于原有的weB平台资源;二是文字类资源(教材和教学设计等)、题库资源和视频资源三位一体;三是互动性比较好,能够给指定用户或者订阅用户按时发送新鲜的资源和作品。

这类资源虽然众多,缺点也比较明显。一是整合度不够高;二是的资源较为陈旧,视频课程粗制滥造,缺乏精品支撑;三是“粘合力”不强,消费者由于学习时间、学习平台等制约,不能够常态使用。教师可以经过筛选,有选择地推荐给学生使用;也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它布置作业、预习、复习等。

2.题库类app资源

国内覆盖基础教育各学科的题库开发公司较多,以小猿搜题[2](如图1)、作业帮(图2)、学习宝(图3)和“我要当学霸”(图4)为代表的题库类app占据了“半壁江山”,现在这些公司大多处于“烧钱”和“可能被招安”的状态。这些软件最大的好处是均处于免费阶段,应用到教学中也比较方便。

一是应用于例题挑选。教师不必茫茫题海中漫无目的的搜索,体现在它的精准性和便捷性,尤其是可使用手机拍照,即时识别;二是组卷功能,可自由组合试卷;三是检索功能,管理者可以应用此平台,考量教师试卷命制中“原创题”的含金量;四是分享功能,它为教师试题答案提供方便。然而,这类应用的出现,不可避免学生“抄袭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在布置习题时,要加大改编和原创试题的力度。

3.网页类app资源

轻网页制作并类软件,又称轻应用,如互动大师(VXpLo)[3]、云起(初页)[4]、易企秀[5]等。这类应用使观念传播、信息展示变得更便捷。在教育教学中,如果灵活运用此类资源,可以极大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丰富知识传递的渠道、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益。这类软件使用简单,手机或pC端均可以安装,pC端操控更加方便。以快捷、便利的手机端使用成为特色。

以一个ppt课件为例,教师可以直接将ppt另存为图片,或者先另存为pDF文件,再转化为图片文件,然后,只要打开某个应用,将图片上传,再粘贴到这些应用的每一页中,最后完成美化、插入音频、插入视频等工作,然后,就可以分享和,也可以生成二维码进行传播或订制发送。

这种应用在制作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图片精美;二是文字优美;三是配乐震撼或有娓娓道来的配音。在作品时,可以进行数据收集,增强互动性,如:点击量统计、点赞统计、收集使用者信息等。如果将其应用在教学中,可以预习课件、试题讲解、难点突破等。

笔者在今年高考前制作的“高考考前指导”(如图5),主要以题型方法指导为主,点击量在3天内就突破3万;在“我们恨化学”的负面广告出来后,笔者也制作了一个“选择化学,选择担当”(如图6)的轻网页,点击量迅速突破2.3万。这类应用具有传播方便、传播速度快捷、传播范围广的特点,目标人群或者受众均比较专一。同时,后台也方便收集相关数据,便于分析研究。

当然,在制作这些应用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切入的视角需要新颖;二是图片的选择需要切合描述的内容;三是配乐或配音要非常优美或震撼。总之,这类应用既要吸引“眼球”,更要引发思考。

4.笔记类app资源

有道云笔记[6]、印象笔记[7]等笔记类app软件,可以使教师从笔头记录中解放出来,这类电子记录工具的优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随时记录,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就能顺利实现;二是记录对象多元,可记录图片或者视频,可随时记录所参与的听课或交流、研讨中的精彩场景或者精彩片段;三是笔记随时保存或上传到云空间,还能随时共享到各类社交平台;四是笔记检索方便。学校管理中,推荐教师使用这类记录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只要教师提交自己有道云笔记的“分享链接”即可;还可以将优秀听课笔记进行网络巡展;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录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学校可积累数量可观的电子资源,最终形成学校的“师本课程开发的动态资源库”。

以有道云为例,建立一个工作型的有道云笔记平台非常简单,只要大家拥有手机号、QQ号、邮箱号等,均可以建立。在手机上下载安装app,同时在pC端安装有道云的软件后,即可登录查看、使用。手机平台记录的内容随时进行同步,在手机或者pC端可以自由编辑、分享笔记或者具体笔记的链接地址。

二、新社交平台:教学互动的好推手

1.微信:让家长和学生在圈子里

微信是一种交流平台,如何助力教育教学?这里要提醒三点,一是不能将私人朋友圈和专属工作圈混合,因此,必须建立自己专属的工作圈,如:班级圈、学科圈、家长圈等;二是不同圈子内的内容不能“串发”;三是拥有自己的学科教学公众号。

以学科学习圈为例,怎样使用专属圈呢?一是可以利用专属圈作业、难题解答、特别提醒、微课推送等;二是借助微信有短视频功能,可以利用专属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三是可以实现动态跟踪、作业完成情况的提交(照片提交);四是可以进行圈内点评等。

2.QQ群:实现学习辅导的“o2o模式”

建立一个师生-家校群,这是腾讯最新推出的一项教育服务功能。新推出的“家校群”实现了“o2o”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的自由互动,群中设置的“作业”栏目,可以实现在线布置作业、布置个性化作业功能,可以利用群视频在线授课、在线作业布置与提交、及时批改和评价,腾讯还将捆绑一些题库资源,方便教师进行题库作业布置;个性化作业布置也设置了文件布置、图片布置、视频布置等功能;未来,还可捆绑优质的微课资源,方便教师第三方的优质视频课程。

三、新制作:灵动课件的好助手

传统oFFiCe中的powerpoint制作课件工具不够“精细、炫动”,它在处理媒体插入、图片加工、转场效果、页面跳转等方面不太容易“上手”,新型演示文稿软件的出现,使演讲文稿更具交互性。

以Focusky[8]为例,使用者只要下载官网的pC端软件,就可以制作出“酷炫”的演示文稿。其主要优点有三:一是提供的模板比较丰富;二是视频资源、图片资源的插入非常便捷;三是转场功能非常强大,可以“随心所欲”设计转场效果;四是逻辑关系非常清晰,方便演讲者随时调整;五是最终整合为一个自动运行的“eXe文件”,即使在未安装此软件的电脑上也可流畅播放;六是自动保存在云端且能自由分享。

四、几点思考

这类新应用和新平台的主要优点有:一是强大的互动性,使用者可以自主翻页、自主订制等,能够较好实现“线上线下”(o2o模式)互动;二是可以便捷的存储到云空间,实现随时调用;三是便捷的功能和强大的辐射功能;四是一般都支持手机或智能平台,使“BYoD”(bringyourowndevice)成为可能;五是教师从软件的消费者成为二次开发的创造者,利用这些平台或软件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拥有自主版权,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甚至产生经济效益。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认识它的存在,科学评判它的价值,合理使用到教育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度”的问题,这是“互联网+”时代驾驭新载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第三方应用[eB/oL].[2015-11-6].http:///link?url=BtwG9GU5thtuasnpoglkoFJY1sGniXDJhJxiuqvqe10ei71LpLug0sbjihztmVwLkJXUD8laVoupn-

LmpQfeioK

[2]小猿搜题eB/oL].[2015-11-6].http:///

[3]互动大师(vxplo)eB/oL].[2015-11-6].http:///

[4]云起(初页)eB/oL].[2015-11-6].http://.cn/

[5]易企秀eB/oL].[2015-11-6].http:///home

[6]有道云eB/oL].[2015-11-6].http:///

专题教育笔记篇5

关键词:师范专科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师范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服务基层,为基层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初中教师本科化,绝大多数小学跟风,也要求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师范专科学校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历史教育专业的处境更为艰难。面对这样的处境,唯有改革,才能寻找到正确的出路。这几年我们也曾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成效并不明显。因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师专历史教学改革谈点看法,以供参考。

历史教育专业是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也是目前开设较为广泛的专业之一,面对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专科学校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学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1.进一步更新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前提。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正如国务委员刘延东所指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培养造就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1]当前师专历史专业的教学理念仍然受计划时代的影响,存在着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修订教学计划,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增加训练粉笔、毛笔和钢笔字的书法课程和中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语言表达训练等课程,以改变学生书写不规范,板书不工整,语言表能力弱等情况。比如增设《中学班级管理》、《中学历史教材分析》、《课外活动指导》、《中小学心理学》、《中小学教育学》等与中小教育教学相关的课程,以适应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改革对“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行开放式教学,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历史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必须进行改革,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随堂提问、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地方文物古迹和资料,定期到中小学校见习,请中小学教师给学生讲解中小学教学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师专历史教师也应该经常与中小教师探讨和交流教学经验,以改变目前师专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填鸭式”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等教学方法。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行开放式的办学,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填充式教育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求知创新式的教育,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师专历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3.考核多样化,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

“学生学业评价是指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2]。由此可见,学业成绩的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其考核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长期以来,专科学校历史专业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一张试卷、一次闭卷考试,外加几次比较简单的平时作业,就决定了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成绩,过度强调了书面考试的作用。因此,就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怪现象,造成了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和知识面狭窄的情况,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考核的方式上应该反对片面化和简单化,实行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历史学科和师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书面作业、写小论文、历史口试、闭卷与开卷考试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书面作业、写小论文和历史口试中课堂提问等都可以放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而其他的考核方式可以在期末考试考查的时候进行,使考核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

4.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有试讲、见习、参观历史文物古迹、社会调查和教育教学实习等方式。针对目前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专业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重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轻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等问题,应该加强试讲的力度,增加见习和实习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锻炼机会,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推行“顶岗实习”、“实习支教”等形式。

5.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根本。

“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3]。目前专科学校的历史教师普遍存在着敬业精神不够,为上课而上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后没有必要的教学反思,批改作业划个圈了事,更甚者不批改作业,凭印象打个分数交差了事,等等,教师的职业精神被严重削弱。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规范教学行为,严格管理,严格考评,把考评结果与教师聘任和经济收益挂钩。同时,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适应师专人才培养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学工作,用心教书,加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总之,师专历史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该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历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及目前师专历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改革考核方式为突破口,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应用型人才,这既是当前师专历史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又是师范专科学校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专题教育笔记篇6

关键词:专业课;主体教育;考核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02-02

无可否认,目前高校学业考试尤其是专业课考查的形式化弊病日益凸显。这不仅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而且还误导了大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把专业学习简单地等同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无论任课教师多么苦口婆心地引导或劝诫,都难以引起学生对于文献资料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视。显然,教师除了积极地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外,更重要的问题则在于专业课考核内容的改革。事实上,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学和考核的最大弊病莫过于导致学生一旦脱离书本便“无话可说”的状况。这具体表现在学业考试的试卷中,因为学生只能依照书本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回答形式各异的考题。即无论学生如何作答,其思维模式甚至于语言组织及表达方式都难以摆脱书本的束缚。简言之,大学生在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模式的桎梏下,已经表现出一种“无话可说”或“集体失语”的状态。事实上,这也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演变为中小学作文的主要根源之一[1]。而大学生在接受了四年的专业教育的情况下,一旦“无话可说”则势必被培养成一种工具型的人才,其很难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这恰恰是主体教育理念所极力反对的。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专业课的教学与考核又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多年来,笔者在任教专业课程时,积极地引入主体教育理念,大胆地进行教学与考试内容及其方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为理性地回答上述问题奠定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一、对于书本知识了解程度的日常检测(15%)

专业课的考核内容无论如何改革,都不能不关注最为基本的书本内容。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存在着过度考查书本知识的弊病。换言之,无论是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还是名词解释、正误辨析题、简答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考查书本内容。甚至于就连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其答题所需要的思维以及语言组织或表达方式都早已在书本内容的范围之中,这也是学生在考试前早已“心知肚明”的。这种学业考试模式势必误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即在这种奉书本内容为考试圭臬的管理实践中,学生榱饲蟮每际怨关甚至于为了获得奖学金以及入党所需要的分数条件,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书本内容或课堂笔记的识记上。事实上,这也是导致学生在大量的课外时间中居然“无暇顾及”图书馆或没有时间深入社会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主体教育需要最终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但是也需要首先学习书本内容,这是自主建构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主体教育视角下,高校学业考试也应该引导大学生去主动了解学习书本内容。不过和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不同的地方在于:主体教育视角下,书本知识仅仅在高校学业考试中占据一定的比重,而非绝对比重。在相关课程的日常考试中,这部分内容仅仅占15%的比重。换句话说,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日常考试的内容之一,满分为15分。教师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所提问题的回答情况来具体地评定分数,期末综合该生在课堂上所回答问题的整体表现,即为其日常考试成绩。显然,这就需要设置必要的课堂提问环节。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随机提问或追问的方式来测试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随堂检测书本内容相关文献的查阅情况(15%)

当前,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内容几乎不关注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简言之,学生有没有查阅文献的意识以及查阅文献能力的强弱,学业考试无法进行测评与衡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本科教育与高校学业考试中存在着忽视培养与考查学生查阅文献能力的缺陷。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参考文献的数量过少与质量太差。为了不至于出现参考文献数量过少的弊病,一些意识较强的高等院校做出了不少于10个的硬性规定。客观地说,文献查阅、参考、引用的数量与质量是确保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现实情况是学生普遍缺失此项能力,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不清楚如何运用文献,以为鼓励引用别人的文献就是允许抄袭,甚至于就连论文抄袭严重被抓后也连连叫屈。因此,在学生并不具备查阅文献能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所谓参考文献存在着数量过少、标注格式混乱、准确率偏低、随意引用低质量的出版物文献(交出版费或版面费就肆意出版专著或滥发论文的书刊)等诸多问题。为此,笔者曾在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时公开质问学生:为什么不查阅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为什么在十余个文献中竟然没有一本专业著作?

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学业考试中排除了文献查阅能力存在的可能性,再加上教师日常课堂教学中也没有意识到对学生查阅文献能力进行训练的重要性,最后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及其答辩的严重形式化[2]。从专业学习与成长的角度而言,专业文献的查阅能力是本科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在主体教育的视角下,笔者认为本科生的文献查阅能力是高校学业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专业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进行具体落实。笔者在自己执教的《政治社会学》课程的日常考试中,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名著,并且进行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初步梳理出该名著的学术研究现状,并且明确地罗列出文献查阅的情况。这其中需要在专业期刊和学位论文以及专著等方面进行重点查阅。笔者希望以此初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这部分内容作为书本知识的必要补充,能够拓展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通过对于相关文献的查阅,不仅会发现许多学者会在不同视角下来探讨同一问题,而且就连同一视角下的不同论文也可能会提出观点迥异的见解。显然,通过这样的文献查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方式和效果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质的改变。此外,文献查阅还能够激发部分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批判精神。故而,它在高校学业考试中理所当然地占有一席之地。在笔者的考核方式中,此部分的比重为15%。依据学生查阅文献的基本情况给予一定分数。

三、重点考查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感悟或心得体会(30%)

主体教育理念旨在激发受教育者的一种自我教育意识,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学习或训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个性化的知识。笔者认为,在本科的四年专业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莫过于专业学习中的感悟或心得体会――这是真正属于大学生自己的东西,也是自主建构个性化知识的基础。但非常遗憾的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几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于书本内容的识记以及程序化的运用上。换句话说,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试题,它的标准答案或评分标准几乎都离不开书本既定思维的束缚。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个性化知识被极度边缘化的考试弊病。

主体教育的视角下,高校学业考试务必把大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感悟或心得体会纳入重点考查内容之列。在笔者的日常考试中,这部分的成绩比重占到30%。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与鼓励学生重点阐释专业学习感悟或心得体会。即在书本内容学习和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调研后,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感悟或心得体会的梳理与研讨,最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或汇报。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成长,可以要求学生尽可能地阐释该内容对于目前专业学习的借鉴或启示。譬如,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内容时,建议学生课前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最好能够结合本专业(中学教育)学习的实际状况来较为详尽地探讨对于从事未来职业(中学教师)的借鉴之处。

四、期末论文写作形式的综合检测(40%)

上述三个环节的项目考查仅仅是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初步地进行,至于其在经历教师讲解、师生讨论和教师点评后的专业收获,则需要进一步地综合检测。即需要经过期末的论文考试来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文献查阅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实践中的感悟或心得体会的系统梳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在期末绝大多数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考试内容或范围也常常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识记以及程序化的运用方面。即便是有部分高校或少数教师采用论文考试方式,其中的形式化问题也较为严重。譬如,学生在论文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其中书本知识的了解程度如何?参考文献的查阅数量与质量如何?是否运用得当?论文中除了引用别人观点外,自己的见解有多少?事实上,诸如此类的考核内容以及试卷反思,与学生是毫不相关的。教师进行试题和阅卷分析,充其量也是为了应对现行高校学业考试制度的形式化需要。因此,能够把学业考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的几乎微乎其微。

主体教育视角下,高校学业考试可以有多种改革途径,但需要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亟待归还高校教师在学业考试中的自。同时上述三项内容也成为高校学业考试中不可或缺的必考项目。而且还需要在期末通过论文或随堂汇报等形式进行综合性的检验。笔者在此部分采用的是论文考试形式,尤其是对于考查专业课而言,这是一种较好的期末考核方式。即各同学在教材范围内自主选择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期末的学术论文写作。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论文写作时间,笔者在学期之初就对此项测验项目的形式和要求(题目自拟,字数不限)以及注意事项(遵循学术规范和严禁抄袭)进行公布。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充分地准备期末论文写作所需要的资料。这就使得期末的论文考试变得更加具有实质性的专业教育意义和学术价值。

五、椎惴此

从实践改革情况来看,大学生进行文献查阅的意识与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这不仅需要高校学业考核内容的改革,更需要各专业课教师日常教学的鼎力配合,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应有的文献查阅意识和专业感悟能力。

首先,文献资料的查阅问题。文献查阅的数量存在着过少的问题,甚至于其中还没有学位论文的文献。文献查阅的质量也存在着值得注意的问题,即不少学生随意查阅一些质量难以保障的期刊(即只要交付版面费就的所谓学术期刊)。显然,这其中既有学术期刊质量不高的问题[3],又有教师日常教学中对于期刊文献质量问题的相对忽视。事实上,笔者在课上曾就文献的质量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专题讲述,但从实践来看,效果非常有限。此外,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也使得教师的精力难以面面俱到。客观地说,在原本极度缺失查阅参考文献能力的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想在短时间内针对性地弥补这个短板存在相当程度的困难。因此,需要所有的专业课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来适当地进行补救。当然,最为根本的还在于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业考试中书本内容一统天下的弊端,把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查阅文献能力增列于专业能力的必考之列。

其次,专业感悟的总结与发表。就笔者实践的情况来看,这一部分的问题相当严重,即绝大多数学生在谈及感悟或心得时要么是寥寥数语,要么几乎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或见解,缺失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实事求是地说,本科四年的专业教育结果绝不能仅仅或单纯是背诵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充其量这只能说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之一,而真正意味着专业成长的专业感悟或学习心得才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成果。至于学生普遍存在着在此环节无话可说或重复别人观点的问题,其原因很多,最为根本的莫过于对于高校学业考试概念和性质的认识不清以及考试功能异化[4]。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了高校学业考试对于专业感悟或心得体会制度的忽视甚至于人为刻意地排斥。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学业考试中的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尽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又在评分标准上为学生设置了种种几乎难以逾越的思维甚至于话语组织及表达方式的关卡,学生在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考试心态下,只能依靠对于书本相关内容的追忆来按部就班地答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扭转高校学业考试的管理思维弊病,彻底地摒弃所谓的评分标准所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障碍,尤其是人文学科更应如此,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专业感悟或心得体会。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高等教育实践深入地探究了主体教育视角下高校专业课考试内容改革问题。事实上,改革学业考核内容的初衷在于以考促学,把学生的注意力由过分集中于期末转向关注日常的专业学习,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而改革学业考核内容的构建则在于突破传统学业考试管理的既定思维,即高校学业考试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书本内容识记程度的期末检测,而应包括日常或平时考试以及期末考试。对于日常考试而言,也不能局限于学生到课情况的课堂考勤,而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在专业学习内容上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及其效果。因此,应该大胆地增加日常学业考试环节,并且大幅度地减少书本知识的识记程度的考查,转而增加必要的文献查阅能力的检测,当然考试重点还在于有效地考查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感悟或心得体会。这些考试内容包括了静态的教材学习和文献查阅以及动态的专业实践,使得大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新型高校学业考试模式下养成一种自主建构意识和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考查。唯有如此,学业考试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应有的以考促学的功效,这也是主体教育视角下高校学业考试内容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党亭军.地方院校实施学士学位论文制度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9(6):67-69.

[2]党亭军.中国近代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5(1):89-93.

专题教育笔记篇7

一、典型做法

陶赖昭镇党委高度重视先进性教育活动,采取了“四个统一”和“四个专门”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问题,“四个统一”即:统一思想,统一动作,统一标准,统一笔记本。为全镇1298名党员统一印制了学习笔记本,并在扉页上印上了详细的日程安排表,使每位党员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安排和要求一目了然。“四个专门”即:专门召开一个党委会;专门抽调了镇中学的四名教师组建一个精干的先进性教育干部队伍,配合镇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专抓教育活动;专门设立一个办公室,并配备了办公桌椅、微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专门调拨资金2万元,用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经费。通过“四个统一”和“四个专门”,有力地促进了该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蔡家沟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切实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在学习规划上,做到了“三统一”即统一学习时间、统一学习内容、统一学习标准;在学体要求上,抓好“五学”,做到“十有”,“五学”即系统学、反复学、深入学、启发学、督促学,“十有”即领导有力度、实施有细则、管理有制度、时间有保证、活动有经费、参考有资料、自学有笔记、考勤有记载、发言有提纲、讨论有记录;在学习方式上,采取上党课、专题辅导、座谈讨论、个人自学、上门送学、结对帮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区分层次,因人施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岔河镇在座谈讨论会上做到了“三有”、“三不开”。“三有”,即:有组织、有记录、有内容;“三不开”,即:人员组织不齐不开、发言材料准备不充分不开、讨论的专题内容不具体不深入不开。全镇上下各级党组织都能充分准备,党员在大会上踊跃发言,通过讨论,增强了每名党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每名党员的思想觉悟,自觉转变了工作作风,讨论效果明显。三骏乡和永平乡采取了领导包片、干部包党员,领导干部做到了“三带头”即带头参加学习、带头讲好党课、带头抓好联系点。这些好的经验、好做法都值得其他乡镇借鉴和学习。

二、典型事迹

12月22日,陶赖昭镇南江村举办了先进性教育现场交流会,全县共有298个村党支部书记参加了活动,反响很好。三井子镇太安村党支部,组织全村24名党员,到长岭县太平川镇参观学习了獭兔养殖;到吉林省外贸粮建公司参观学习了瘦肉型生猪养殖。目前两个项目进展顺利,预计06年5月份,以党员干部带头、群众投资入股的综合养殖场即可破土动工。新万发镇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举办农业“科技之冬”活动,聘请了县农业局、牧业局的6名专家,到全镇各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讲座,深受当地党员和群众的欢迎。三井子镇党委为了保护杂粮杂豆收购大户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成立了义务治安巡查大队,并在镇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筹资10万元,配备了一辆巡逻车,在当地公安干警的协助下,每天进行24小时巡查。弓棚子镇党委投资20多万元,新购进消防车两辆,确保木材工业园区生产安全。肖家乡针对乡内垃圾过多给交通造成不便的实际,及时组织党员义务清理了两天,把街道清理的干干净净。南江村党支部针对群众提出的雪大路滑、难以行走的问题,组织全体党员,利用三天的时间,清扫了9.3公里的水泥路。

三、典型人物

专题教育笔记篇8

关键词:英语习惯培养教与学

我校两年一次的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会如期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交流中,笔者认真学习并领会着同仁们的教学技巧、教育心得和育人经验。收获最大的莫过于教师口中反复强调的“习惯”二字。诚然,习惯伴随并影响着每一个人,在每个人的生活和人生道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只是授人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当然,培养学习英语的好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教师反复抓,抓反复,不断得到反馈,不断规范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来看,比如,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动手不动口、合作意识淡薄、课后不巩固、单词边记边忘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兴趣问题和习惯问题。那么,为了提高成绩,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教第一年,笔者担任毕业班教学任务,在第一堂课上,有一名女生的表现让笔者很意外。上课昏昏欲睡,叫她一声,她却爱理不理。顿时,笔者手足无措,怕影响上课,没再理她。课后,通过班干部详细了解了班里的学习情况,并就这位女生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她活泼开朗,心直口快,学美术专业,不喜欢英语。了解后,对她还真有几分喜欢,从此开始了和她一步步的交流和认识。交流中少不了给她引导、鼓励、表扬和关心。和她进行了由陌生人,到师生,到朋友之间的聊天和谈心。她最终真正对英语感兴趣了,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成绩取得了明显进步。而我,收获了一份友谊。当然,在此过程中,倾注着笔者的爱心和耐心,渗透着她对英语知识的渴求和执着,体现着她对笔者的理解和信任,让笔者真正感受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真谛。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是很重要的一点。

二、共同培养好习惯

1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能让学生及早发现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求知欲。当然,我校学生成绩普遍较差,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水平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此外,对学生预习的检查也是预习活动中的一部分,只有教师的检查、表扬和鼓励,学生才会有动力,才会诱发预习的兴趣。

2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做笔记的过程是耳、眼、心、口、手紧密结合的过程,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反复不断地记笔记能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重复记忆学过的知识从而达到牢固记忆。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为做好笔记而无法认真听课,找周围同学的来查漏补缺,这是做笔记的一个误区。所以教师要有指导性的让学生做笔记,不能让记笔记和听课发生矛盾,应以听懂为主,笔记可以缓记或补记,思考要以理解的效果为前提,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养成每天背一定量词汇的习惯

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多数人学习英语失败就是因为没过好词汇关。不少学生记得慢却忘得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记忆技巧,那就让学生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如果及时并循环复习输入大脑的信息,那么短时记忆就会成为长时记忆,在大脑中会保持很久。单词记忆最忌“一曝十寒”,要坚持“细水长流”,哪怕每天只读几遍也行。

4养成积累的习惯

在引导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推荐课外英语杂志等,包括外国文化、习俗等,来拓展视野。另外,阅读和作文在试卷中占相当比例,是学生易得分也是易失分的地方。语言素材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对积累的意义表达的淋漓尽致。笔者对每届学生从高一起就这样要求,课前抄写两个名言警句,上课及时检查。长此以往,量变达成质变,自然水到渠成,并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5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专题教育笔记篇9

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外人让你发展,不是来自外部压力下的被动发展,而是来自内心自发的、主动的发展。教师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主动发展自己,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自主发展源于理想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决定了努力的方向。就我个人来说,做学生时就始终担任班级的学生干部,因此常常被老师和同学说“像个小老师”,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我心底一直很向往教师这个职业,希望有一天可以真正站在讲台上成为一名教师,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院校,4年的师范教育让我的理想更丰满、知识更扎实。工作之后,接触到一批又一批学生,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承担了一份又一份重担,有快乐,有烦恼,有彷徨,有犹豫,但当看到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起来,更多的是欣慰和幸福,从没有灰心和退缩,没有埋怨和牢骚,更多的是坚持和坚守、耕耘和付出。我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

自主发展源于整理反思。教师的成长源于大胆的教育教学实践,但这种实践不应是盲目的实践,而应是对实践的不断“整理”。工作之初我就开始“整理”,当时只是简单地对教育教学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这种习惯为以后的反思与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整理读。我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不求数量多,只求有实效。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让自己感动或有共鸣的观点,一定摘录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悟或体会。

《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一书中提到:“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我摘录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悟: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答卷,教会学生得到高分,而在于要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

《走向优质教育》中提到:“每一种道德都有其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效果就会显示;诚实守信是为人之德的核心,负责任是为事之德的核心,爱国是为民之德的核心,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是立生之德的核心。”摘录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感悟:学校德育要抓基础的东西,要尽可能降低德育重心,还原德育的本真。

仅近几年我就摘抄了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我始终认为阅读摘抄的过程,绝不是把哪个理论从书上挪到笔记本上那么简单,它应该是在头脑中反复理解、消化、内化、建构的过程。

2.整理教。经过课前教研,反复备课写好的教案,我课后一定会根据上课情况重新完善,一份教案写上十七八页是常有的事。整理后的教案是我带领学生复习和进行下一轮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完善的内容重在反思课堂预设结果达成度,重在记录课堂上精彩的师生、生生的辩论、对话和交流的内容,重在揣摩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做。尤其是超出备课时的预设,而在课堂上生成的内容,更要及时补充在教案中,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保存下来。课后如果不及时补充完善,这些精彩的内容将会随着你的忙碌、疲惫逐渐消失不见,这将是我们做教师最大的损失和遗憾。

3.整理学。我们的国家发展变化快,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教育改革也日新月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到自己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少。所以我很珍惜每次会议、培训和教研的机会,无论是参加哪个级别的培训会、集体教研会,还是听课等活动,我都会非常认真和专注地听领导、专家或同行的讲话,尽可能多地记录下来。会后,我都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理。从会议主题、参会人员、时间、地点到会议程序直至每一位发言者的讲话内容,甚至会议期间大家讨论的话题等都要详详细细、工工整整地整理到另一个笔记本上。然后,认真阅读和分析,将自己赞同和特别有感触的语句用特殊颜色的笔在笔记本上标记出来,以备下次翻阅时能节省时间,抓住重点。

4.整理谈。谈话是教师的一项日常工作。如学生课下请教的问题,无论是课内知识还是课外内容,只要是原来没有预见到的或没有接触过的,我都一定要整理下来补充到我的教案或笔记上。尤其是做班主任工作时,经常要与学生和家长谈话,而每一次和学生、家长谈话后,都会加深对所谈话的学生和家庭的了解、认识,由此引发我对班主任工作新的思考,对教育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因此,谈话后,我一定会及时将谈话的缘由、过程、效果及下一步培养、交流计划重新进行梳理并整理下来,作为阶段工作记载。我有随身携带小本的习惯,所以很多整理工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有时在办公室、教室、家里,有时在学校走廊、在公共汽车上。

经过整理后的笔记是我最珍贵的工作财富,我无数次地拿出来反复阅读,反复回味和反思,它已经成为我教育教学再实践的重要参考依据。忠诚勤修,谦虚好学,善于积累,自主发展,这些整理工作奠定了我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基础。

专题教育笔记篇10

较早研究反思的有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洛克认为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而斯宾诺莎则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作“反思的知识”。此后,对反思作了较系统论述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J.Dewey)。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Howwethink)一书中,把反思界定为“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在论述反思的同时。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理念,并总结了反思性思维的五个形态:在情境中发现疑难;在疑难中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做出假设;对假设进行判断推理;通过行为检验和修正假设。杜威的思想作为反思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反思性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肖恩(DonaldSchon)。他在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theReflectivepractitioner)中,把反思性教学描述为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并提出了“行动中的反思”和“对行动的反思”两个概念。在同一部著作中。肖恩对反思性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反思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既是从业者,又是研究者,教学与研究融合于一体。第二,反思性教学探究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本人觉得最有趣、最有意义’或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即一切研究活动源于教师自身的需要。第三,反思性教学中的研究有别于专家型的理论研究,各种新思想、新方法的形成主要通过教师的反思产生。第四,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伴随着教师本人大量系统性的观察、艰苦的思索和理性选择。第五,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不仅包含理智因素,也包含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影响到他对自己的实践及其后果的看法。

此后,反思性教学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我国,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国学者熊川武在1999年发表的著作《反思性教学》中,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与教师自我发展

1 反思与教学能力提高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积累实践性知识;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使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它作为教师自我评估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反思与教育模式转变

反思性教学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把教学经验的获得与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意味着应从新的角度思考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方式,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给在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反思机会,使他们能从直接经验中获得有效的个人知识,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3 反思与科研意识成长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下意识判断起关键作用,现有学习理论不能对所有问题作出有效解释,因而采用新的方式思考和研究这些活动,有可能给教学专业化带来突破性进展。在实践中对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然促进教师科研意识的成长和发展,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科研“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最终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教后感:反思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这里提到的实际上就是教师要及时记下自己的教后感。教后感是教师教学重要的思想积累、材料积累、经验积累,它能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分析和评价,以提高认识、改进教学行为。要写好教后感,关键是不要记流水账,要有真切感受,要记录有意义的过程、情境、观点和启示。以下是笔者记教后感的一些体会。

1 反思成功之处

及时记下每节课的“闪光点”。“闪光点”可以是一节课中精彩的开场白。有利于在课一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兴奋状态。俗话说,“wellbegan,half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科研成果表明,好的lead-in(导人)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向学生“输送”知识这一环节上。因为青少年在这一生理阶段上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而“闪光点”也可以是某个精彩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兴趣和共鸣,从而吸引学生去积极参与思考。“闪光点”亦可是教学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怕只是一个细节。比如笔者在一节课上翻译iwonderwhetherhewillcometonight一句时,一改往常的措词:“我想知道他今晚是否将来”,而突然想到更地道的翻译“我心中盘算着他今晚是否会来”。这里把wonder翻译成“盘算、纳闷”更口语化,使人感到亲切。能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wonder之意;另外把will翻译成“会”,能更准确地体现其语言功能“表可能性”。虽然这只是在语言表达上稍作变通,却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从此事中得到的启示就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粗糙的翻译有时会掩盖作者的原意。

2 反思失败之处

人们常说:“nomaniswiseatalltimes,”汉语里也有同义说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一堂课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些不足之处,如重、难点处理不当,教学安排不妥,时间安排过紧或过松等。及时将授课中的这些遗憾记录下来,有助于以后吸取教训、改进教学。如《新目标》英语设置的环节多,旨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综合发展学生。但是如果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便可能造成不能完成教学计划,甚至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讲授九年级第二单元(iusedtobeafraidofthedark)第一节课时,由于对usedto的用法讲得过多过细,并将其与beusedto作了详细的对比讲解,结果占用时间过多,造成教学内容无法按照计划讲完。这样,一方面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使学生对重难点usedto的用法产生了畏惧感。在教后感中,笔者经过反思,认为下面安排更为适宜:首先对本课作整体处理,即把本课中的各板块如Languagegoal,Listening,pairwork,GrammarFocus等在规定时间内按大纲要求按部就班讲授完毕,使学生对本课的任务有个清晰的认识;而对于本课中的重难点usedto以及其与beusedto的比较,可以再另外安排个时间进行系统的讲练。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掌握其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