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十篇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48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篇1

一、创新环境发展必不可少的是组织环境的建设

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组织机构,而是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机构,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除了学校各职能部门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外,团委、学生会要密切联系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兴趣小组、创新小组,展开丰富的活动。

二、课堂创新教学是创新环境建设的基础平台,创新教学离不开教材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引导学生讨高教论坛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媒体。教育主管部门、教材出版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教学大环境的发展不断创新教材。这些教材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电子教材到网络教材应有尽有。同时,各学校还依据自身特点开发新的创新教材。高校编写出大量的结合自己特色的创新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甚至可以自报选修课程、自主进行课题探索、研究。中小学也开始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创新教材。多以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体验为主,充分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

三、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

(一)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在网上设立创新主页。在网络时代,充分发挥网络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是创新环境建设的首要条件。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参与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武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这些能力在网络时代是学生创新的基础能力,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成立兴趣小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是创造力的源泉。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很多成功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由对所从事专业的兴趣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达尔文对生物学的兴趣,写出了《物种起源》;爱迪生痴迷发明,而获得了二千多项专利;丁肇中对物理学有兴趣,而获得诺贝尔奖。——培养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兴趣小组无疑是一种好形式。同时,适时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竞赛、创新展览会、科技小制作、创新电视大奖赛、电脑建模、设计大赛、联网创造、网络远程创新大赛等等,是使创新活动充满活力的强大杠杆;

(三)根据个人能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可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科研创新活动,并受到教师更多的直接指导。同时,设立必要的“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验基地”。参与教学实习与社会实线活动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四、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innovationeducationisintheimportancewithinteachingofthejuniorhighschoollanguage

JiangHong

【abstract】innovationtheteachingbethistopic,alsocannotgetawayfromlanguageteachingthistohugelycarryabody,onlyinnovationeducationskillfullyintegratelanguageteaching,andfromacertaindegreetoptheinstructionlanguageteaching,thencanpushforwardthelanguageteachingbewholereform,exaltation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level.onlynicelyinspiredthestudent'sinterest,improvementclassroomteachingmethod,attentionstudentstudymethodofinstruction,valuedevelopmentstudent'screationofpersonality,makethemcometoatothinkthatbegbeunderstandandthinkstudythatkindofeagertohaveatrysituation,studentofinnovationabilitythencanfurtherexaltation.therefore,ininnormaltimesofthelanguageteaching,iveryattentioninnovationeducationseepthroughteachingin.

【Keywords】Juniorhighschoollanguage;innovationteaching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黄梅教研室推出的初中语文新课堂,定向、自学、答疑、检测、自信“五环”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予以了灵活的运用,收获颇丰,科学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需要教育的创新,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谈一下这几个问题。

1.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创新教学理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分析概括讲答案,学生很少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应及时对该生积极勇于答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客观上就存在不同的答案。如我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在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用你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他疾恶如仇;有的说他粗中有细;有的说他慷慨大方;有的说他有勇有谋;有的说他脾气暴躁……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十几种答案,而且很多学生还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印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语文教学课堂上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合作、探讨、解疑。又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肯定了作者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以及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做法,然而学生以发散思维,提出“教师态度不是太严厉吗?”、“现在社会不必要抄书了,生活没有这么困难了?”、“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不是懦弱?”等不同观点。通过这种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解决各种疑难,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学生在分析任何事物时,也就都能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以激起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2.变“注入式”为“训练式”,更新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最终教学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语文学科内容比较繁杂,有不少老师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由五大块组成: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都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注入创新因素,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一时为图口舌之快,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学生往往却不知所云。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则显得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寻求好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结合训练”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首先“结合本课训练重点”授课,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体会文章语言的多样性。先指导学生了解课文说明事物的结构特点。教师首先点明说明文的几种结构方式,让学生判断,明确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并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再从课文中找出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的原文句子,最后研讨课文内容。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其次“结合课后练习”授课,我在教学中,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如《苏州园林》的练习一,这一题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练的问题,则是揣摩说明文语言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词语的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还激发学习的兴趣。

3.变“传统”为“电化”,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师授课手段一般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进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电化教学取代了传统教学,传统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彩的画面、迷人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动画、清晰的教学流程、新奇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与创新,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如我教《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聆听《苗岭的早晨》乐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课件投影课文的生字生词,让学生朗读;而后一边听读课文一边展示美丽的图画,投影合作探究问题以及拓展延伸,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与创新。总之,一堂课在快乐有趣中结束了。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篇3

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和阶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如果不好好加以引导,会成为影响并制约其发展、创新的“绊脚石”。从里一个角度看,正因为儿童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和阶段性的发展特点,使儿童不受因过多的制约,表现出比成人更多的创造力。因此,在这一时期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知识的启蒙与起步期,对知识、生活及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兴趣、渴望,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对新事物的创造能力也是比较强的。这一阶段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如何去绘制就决定了他会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正确的、适度的引导是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这就要求教育者把握好度的问题,一方面,过多的干预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接受的状态中,学生学得很苦、很累,最终只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对学生放任自流,让学生自我创新并不现实,因为,学生对于外界环境还处于一个认识不清的状态中,他们需要引导。比如:阶段性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集中注意力做事、扮演演戏较色、自制礼物等等,若在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话,学生在以后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用充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来看待以后的生活和实践。

2.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

成为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为什么每一届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很少有中国人的身影?中国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为什么那么少?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缺少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种类型人才的缺少,正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虽然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时间过程中并没有把创新能力当作对学生基本评价标准之一,谈及基础教育更多的对于应试教育的误读,这种误读把对于下一代的培养建立在对其创造力的牺牲之上。[3]首先,静态的应试指标缺乏创新,规范化、标准化的考评标准成了学生和老师们的枷锁。其次,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破坏创新,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从属整个教学流程,缺少启发式的、创造式的思考方式。再次,强制消化、记忆所学的知识抹杀创新,这种学习方式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创新最终只能是水中镜月。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当作主要任务,并贯穿至教学的始终。不能为了考试而学习,也不能把升学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既无法迎合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也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用探究和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这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创新是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担任学习的主要角色,这样他们能从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提问、鼓励基础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基础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源头活水。

3.结论

综上所述,一方面,基础教育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再次,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同样对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方面也有着是重要的作用。因此,继续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虽然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的探索,但是我认为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4.建议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篇4

一、素质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倡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家,他所著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启迪意义。古希腊思想家也很重视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人的综合素质集中表现为人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广泛的内容,不仅仅是智力的高低,其深层含义在于人自身对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坚定掌握和创造性运用。其底蕴是一种卓越的人格力量。

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

素质教育的特征在于:它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是只有利于少数人而去破坏或损害多数人的尊严和前途;它着眼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而不是片面素质;它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素质教育最直接的意义在于纠正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片面性,而倡导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诸特征都是其本质特征的表现或展开。它特别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主动发展,而不是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中的奴隶;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不是培养因循守旧的“书呆子”。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阶段培养。

三、创新性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1.进行创新性教育的背景

早在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萌发了创造教育的思想。他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同时,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世界创造发明家的创造理论。现在通过创造使社会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已是我们时代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21世纪竞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小学我们需要进行创造性素质教育课堂模式实验,以求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规律,构建创造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有个性特长的创造人才打基础。

2.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意义

(1)进行创造性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时代要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造性劳动正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2)开展创造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多年来,传统教育在教育中虽然也自发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当传统教育从“八股教育”模式转入应试教育模式,“升学率”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时,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就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直接或间接地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由此可见,进行创造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正如陶行知所言:“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3)小学时期是接受创造性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与同龄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表现在能摆脱陈规经验和现成答案的影响,或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以自己或同龄人“前所未有”的方式解决问题。小学阶段个体可塑性大,记忆力强,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思维的不良定式较少,所以,是接受创造性教育的最佳时期。

四、要充分发挥学科主渠道作用进行创新性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中应结合“双基”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具体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更新教学任务观

(1)正确对待基础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关系。既不能认为基础教育可以代替创造教育,也不能认为创造教育高不可攀,“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2)坚持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变单纯传授知识的片面教学观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包括创造精神)的整体教学任务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利,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施展才能、开展实践活动的条件,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民主的讨论,民主的行动,接受民主的创造教育。

2.结合语文、数学学科特点进行创造兴趣训练是创造教育的基础

没有创造兴趣就不可能发挥创造的才能。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力求向生活靠拢,在研究教学方法的时候,力求从“做”字上着眼,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运用有效手段使学生由“迷”到“悟”到“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鉴赏评价能力等方面。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运用“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课堂结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注重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创新性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随时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情境,采取延迟评价等手段,促进学生大胆猜想,赏识勇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甚至鼓励学生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质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发现、创新的“主人”,让学生在民主、信任、开放、赏识的开放式教学的氛围中逐步形成体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创新素质艺术教育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创新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艺术素质教育成为大众教育项目之一,一方面是国家富强、文化繁荣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艺术教育特殊要求的忽视。僵化的招生模式催生了应试性培训机构的繁荣,对基础文化素质要求过低使学习美术、考入美术院校成为了各地高中追求升学率的“避风港”,生源火爆的背后是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进而使高校美术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逐渐趋向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无法保证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

传统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我国当今倡导的创新教育格格不入。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总之,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素质教育。

从传统教育转向创新教育,必须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绝对不是可以独立单列的专项教育,培育创新素质的任务要靠整个教育体系以积极自觉的努力来承担。从根本上说,以弘扬“创新”的主旨,实现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才是实施创新教育最可靠的途径。教育急需振奋培育创新的正面力量,谋求“创新”功能的最大发挥,针对根深蒂固的“五式”现象,必须大张旗鼓地倡导并坚定不移地追求教育的“民主”、“开放”与“创新”,以期改变“双重力量”对比的现有格局。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技能;创新教育就是现有教育之外附加一些新措施;创新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因此,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就要注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既要努力发展全体学生的创新性素质,又要注意培养有特长的少数尖子学生。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努力使其成为创造型人才。

三、创新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创新艺术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指出,艺术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思维是产生于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本护照”中的“事业心与开拓精神”或彼德圣吉“五项修炼”中的“自我超越”境界。

创新艺术素质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艺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可以说,创新性艺术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创新艺术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有必要对现有的艺术学科设置进行改良,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要明确具体地适应专业方向的特点而有所侧重。除此之外,应将下列内容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当中,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始终贯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1.把教授艺术规律、审美理想、审美要求以及课堂里本来要先传授的所谓技巧、技法等教学内容放在发现、挖掘和培养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之中进行。

2.在最初的基础教学的开始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尊重自己心灵的感受,逐步学会用真诚的语言表达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自觉自愿地投入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法的学习和探索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提倡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把创作贯穿在整个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课程当中,注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以创作带动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一个具有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娟.教育与高校美术教学[J].开封大学学报,2oo3,(9):48-51.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的发展脚步在不断加快,小学教育制度在发展和变化中不断完善成熟,其教育意义和教学目的也在不断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者需要加大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从传统的教学框架中寻求创新,找到适合新时期学生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让小学数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效果逐渐加强,这个过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研究项目。

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开发自身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更好地适应生活,从数学问题中找到突破点,这样的数学教育才是有价值有效果的,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与之不同,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价值,这是急需要改善的内容。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逻辑思维的同时可以找到自身的创新突破空间,不断深化自己的学习内容,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就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性知识理解能力,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实际能力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客观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出现巨大的难题,只有尽可能地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思维创新发展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二、数学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教育理念

学生在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才是最主要的,这个理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有明显的改变,教师不再是学生的领导者,而是为帮助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去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能比拟的,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要想完成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必须先进行师生关系方面的改革,让学生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与教学理念,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打造良好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与能力,不能做出片面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课堂中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相对比较广泛,答案与解题思路大多都不局限在唯一的情况中,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必须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

3.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内容与学习知识掌握的最佳途径就是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融入学习中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数学教学活动的次数,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思维的同时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更广阔的发展之路。

4.教学内容的新时期有效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动,修改了传统的教学路线和培养模式,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型,而是重在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需要多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良好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准确的掌握,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会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限制学生的发展。在改进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课堂安排的改善,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让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更好的帮助。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有的能力,以新课程教学改革为教学核心,不断加大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程度,让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凸显,让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不断总结研究的方式让这项研究内容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新时期目标基本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养成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际,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冲突、相互交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带来了严峻的冲击。旧的道德体系已遭批判,已被打破。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道德领域面临失范,社会矛盾凸现,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甚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智商犯罪增多,从而给新时期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初中则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最关键的时期。这是人所共识的。新的任务、对象、环境、条件,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深入探讨和研究初中道德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在道德教育中提出新思路、运用新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初中生基本道德品质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社会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思想品质的总称。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新理念是在伦理关系平等基础上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权利义务新理念,笔者已作另文阐述,本文着重对新时期初中生基本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

1.道德教育的长远目标。道德教育的长远目标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本国政治目标,即合格的政治人。古今中外,任何道德教育目标都带有政治性,因此必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廉洁奉公的崇高品质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自觉抵制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健康成长。当然,这种成人化的内容,理想化的道德范型,往往与学生的兴趣、需要、思想、情感,显得不那么“合拍”,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他们的“当下生活”存在着较大距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外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日常生活事实,从小中见大,就近取材,使道德回归生活,把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统一起来。

2.道德教育的近期目标。道德教育的近期目标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的“合格公民”,即社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动态性的伦理体系中不可能从自身的先天智能中来获得其德性与义务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执政。同时,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要依法维权,拿起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从而培养起他们的法律情感,唤起他们的神圣的公民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从而为“社会人”向“政治人”转轨作好铺垫。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以及当前实际情况,初中德育基本内容除行为规范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校纪国法教育以外,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创新意识教育。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有关组织新近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实际上是创造力开发的差距,要从开发创造力入手来缩小差距。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同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创造力即创新能力,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那么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呢?笔者以为:应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养成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自我需要感”,从而产生对求知的持久内驱力;要鼓励学生联想,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也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要多鼓励,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富有自信和独立创新的精神。过多地责怪,培养出来的自然是只求无过,但愿按部就班行事的唯唯诺诺的人。

2.市场意识教育。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竞争,源动力是需要,边界是法律规则,今天的学生,明天将参加市场竞争的大潮,如果不预先进行市场意识的教育,必然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要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种社会观念,使他们尽早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实、守信、公平、风险、高效、法制等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增强实力,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3.竞争与协作意识教育。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落后的社会,缺乏竞争意识的人也是无所作为的人,大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冒尖,敢为人先,永不自满,从而发展个性,增强实力。当然,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利于获得最佳效益。因此,在提倡竞争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共处、交际,努力创造和谐的氛围,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团队精神。事实上,竞争是手段,合作是目的。只有合作与共,人类才能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4.公民法制意识。公民法制意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权利义务观念,反对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损人利己的剥削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要依法维权、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加强对自己承担行为责任的能力和勇气,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5.热爱大自然教育。净化地球、绿化环境、美化自然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要教育学生保护周围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珍爱生命、健康心理教育。生命是宝贵的,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要教育学生掌握多方面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能力,不吸烟,不,不看有害身心健康的影视书刊,远离,反对,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教育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不嫉妒他人进步,胜不骄、败不馁,重友谊、讲信用,注重调节心理平衡。

7.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教育。在信息网络日益国际化、日常化的今天,加强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合理、有序、健康地上网,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侵蚀,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一个极为重要和迫切的课题。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养成教育做起,这是初中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我们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课本理论说教而轻行为习惯培养的弊病,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的习惯养成。帮助学生养成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要求的良好道德行为和习惯,是初中道德教育的底线。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包括以下方法和途径:

1.拓宽德育渠道,变灌输型为渗透型。如今单调空洞的灌输说教在德育教育领域已失去了往日的效应,必须寻找多种渠道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如何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要引导教师不论教哪门课都要把爱国激情、做人准则、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又如,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学校通过文化艺术节、办讲座、听报告、纪念日庆典、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又如在家校联系中渗透德育,在学校和家庭之间铺设一条沟通信息的高速路,及时互通学生思想动态是使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2.发挥学生德育主体性,变被动灌输为自主增长。初中生的想象思维很少受现实世界的约束,想象力非常丰富。因此,教师可经常举办“异想天开”一类的主题班会、团队会,“每周一创”信息交流会,“脑筋急转弯”、“奇思妙想群英会”等,让学生的思维张开想象的翅膀去翱翔,让学生的思维跳出常识的框框,不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使思想的空间放大,思维才能活跃,从而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又如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使学生认识创新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工厂没有创新精神,产品落后,管理滞后,就有可能破产;商店经营观念落后,就要在竞争中失利,甚至亏本;政府观念不变,职能不改变,国家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落伍挨打;学校办学思想不改变,就培养不出新型人才等。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研究

体育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过程,它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因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创新教育理念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创新教育之下,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上都有本质性的创新发展。因此,有效的创新教育途径,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教育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同时,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难以有效开展。

1.体育教学的角色定位不当

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殊性,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尤其是实践性为主的体育课堂,还是“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态。而且,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种教学角色的演变,是我国体育教学中的一大通病。而且,从一定角度反映出我国体育教学的“瓶颈”。

2.体育教学的理念落后

体育教学是一种多变的互动教学过程,因而其在教学中需要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理念。然而,实际的体育教学缺乏成熟的教学理念。教师在体育课堂的组织上,以课本理论为中心,缺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诸多教师的体育教学不是一种互动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形式化了的教学。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的相对滞后,造成了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这也是我国体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3.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创新

体育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因而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出主观能动性。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以传统形式为主,注重学生体能的训练。这种传统式的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其把教学内容进行了笼统化,这对于体育教学而言,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下,学生的学习空间被缩减化,尤其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机制缺乏,使得体育教学效果堪忧。因此,教学内容的传统性,使得其教学目标与课改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体育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然而,实际的体育教学,缺乏较系统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混乱,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开展不规范。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以教师教为主,因而学生主观能动空间较少。

5.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然而,学生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缺乏兴趣,尤其是枯燥的体育形式,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指导,进而造成学生体育课堂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因此,我国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堪忧,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应付型”的课程,缺乏其有效的教学价值。

6.体育考核制度的缺乏

体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然而,当前的体育教学缺乏较完善的考核制度。在体育教学的考核中,以专门的几项体能考核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也不适应当前的课改需求。体育考核内容也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状况的考核。因而,实际的体育教学与当前的课改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综述

创新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性的教育模式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创新教育的“创新”主要就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两方面而言。尤其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了传统的教学环境。

1.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

当前的学科教学,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学的需求。同时,当前的课程内容,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实践性、探究性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的教育机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方面。

2.教学目标的创新

课改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目标。创新教育的开展,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并且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创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诸多的传统教学理念。

三、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特点

当前的体育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教学理念的落后,对体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创新教育理念是优化体育教学的重要举措。体育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创新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的创新,正适合体育教学现状的解决。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规范体育教学。因此,创新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具有如下的特点:

1.教学的自主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因而,在创新教育下的体育教学,更加凸显了该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基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体育教学。

2.教学的互动性

体育教学是一种互动教学的过程,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之下,体育教学的能动性增强,尤其是基于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师生的互动教学更加明显。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改变,基于教学的互动性,可以明确教学的角色定位。同时,在互动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得到巩固。师生在互动教学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在合作的教学形式下,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这两点对于教学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而且,互动教学的有效开展,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

3.教学的多元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注重教学的多元化。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提高了教育与市场的契合度,进而增强了体育专业生的“社会生存力”。而且,多元化的创新性教学,巩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改革需求,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4.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基于多变的市场需求,体育教学的创新性具有多样性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的需求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并且基于该核心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进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教学目标,这是体育教学创新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5.教学的创新性

基于创新教育,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创新性发展。体育教学是一种动态式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学创新为其创造了动态发展的平台。创新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平台构建,无疑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

四、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原则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在创新教育之下,体育教学要认真贯彻“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而且,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制订上,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教育下的体育教学,在教学模式的开展上,需要认真贯彻该原则。而且,在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背景下,该原则不好把握。因而,在创新教育的开展中,需要基于学生的情况,合理地设置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在创新性教育背景下,需要合理地控制指导力度,尽量做到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自由发挥。

2.实用性原则

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其教学的实用性需要基于市场需求。因此,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实用性原则。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社会生存力”方面。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体育教育需要注重其实用性,这样,才能打好学生的基础。

当今的高职体育专业,需要遵循教育的实用性原则。也就是说,创新体育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诸多的高职院校在体育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下,疏于贯彻实用性原则,进而造成体育教学缺乏实际的市场价值。

3.契合性原则

基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其在创新教育中,需要遵循契合性原则。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与其特点相融合,实现两者的有效契合。体育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教学过程,因而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教育过程的和谐性,尽量避免创新教育与体育实质之间的冲突

发生。

契合性原则还体现在体育教育与市场上,也就是说,体育教育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提高体育创新教育的价值。以市场为导向的体育创新教育,就很好地体现了契合性原则,而且该方面也是当今体育创新教育的重点、难点。

4.多元性原则

体育创新教育的开展,在于其多元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因而,在创新教学的开展中,需要遵循多元性原则,进而更好地体现其创新教育的价值。在创新教育的进程中,学生培养模式也要遵循多元性原则,尤其是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基于多元性的原则。

多元性原则还体现在体育教育理念的多元化上,多元性原则是体育创新教育的基础。基于多元性的教育理念,可以从本质上对体育教育进行创新性发展。因此,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体育创新教育开展的基础。

5.有效性原则

体育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遵循有效性原则。也就是说,基于创新教育,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创新教育的开展中,其有效性最为重要,该原则对创新教育起着一定的优化作用。基于有效性原则,创新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教学效果的体现,而非教学过程“华丽“的体现。

创新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达成上。新课改背景之下,体育创新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基于有效性原则,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有效性原则的体现。

五、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创新是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今课改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因此,基于创新教育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创新途径,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

1.定位好教学角色

体育创新教育在组织开展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因此,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要定位好教学角色。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想学什么、要学什么,教师教什么,这种主体明确的教学形式,便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处于主动的状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这点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教学角色的定位,不仅基于师生之上,而且还基于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的课程比重上。体育教学注重互动教学形态,因而在创新教育中,要遵循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定位,这样便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需求。

2.教学理念创新

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而在实施创新教育中,需要创新教学理论。在创新教育中,要把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学活动。动态式的教学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性,尤其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创新教学活动的基础。

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对教师的技能进行创新。教师是创新教育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因而教师技能的创新程度关系着其理念的创新。同时,教学理念的创新,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体育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基于体育教学的动态性,在创新教育中,需要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开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基于系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合理开展,

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还需要进行灵活的使用教学模式,尤其是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教学形态,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和价值,这点对于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非常重要。

4.完善考试制度

完善的考试制度是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创新体育的教学形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完善的考试制度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而且,考试制度要基于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行全面的考核。学生的体育考核,不再以单一的体能训练为主,而更多的是基于多角度的考核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体育创新教育的实施基础。

教育创新是当今体育教学的主旋律。基于体育教学的现状,对其进行创新教育的改革,是解决体育教学困境、优化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同时,基于创新教育,加速了体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涛.高校体育创新教学方案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02).

[2]李春月.论现代体育课堂创新教育[J].科技视界,2011(06).

[3]范顺忠.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教育研究与评价,2011(12).

[4]袁春杰.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02).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篇9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是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就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概括了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了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途径。希望能为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创新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创新能力大学生重要性途径

21世纪将是高等教育发生划时代变革的世纪,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其教学必须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进行同步改革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便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体育创新能力。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适应新的形势,运用新的方法,开拓和研究新成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寻找一条适应我国高校的体育创新教育之路,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一、创新与体育创新的意涵

创新(innovation),其来源于拉丁语,英译为:(bringforthnewideas)。此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德(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成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进入经济系统的过程便是创新。定义包含了“新”、“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三种不同层次的要素,明确指出“独创”,“变通”和“精进”都是创新。

我国朱永新教授在其主编的《创新教育论》中,将体育创新界定为:“是指创新主体在特定的体育运动领域中,对创新客体在现有体育运动理论与技术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发明或改造且实现一定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活动[1]。”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时代在呼唤着创新,我国体育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主要类型侧重于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然而目前体制下,我国体育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因知识面窄、专业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强而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原因是创新能力匮乏,进一步究其深层原因是与创新教育相脱节有关。

(二)是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体育与健康大纲》中的题中之义

高校从2002年9月1日起全面实行的,由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高校《纲要》要落实以人为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增强体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开展高校体育创新教育,设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纲要》的题中之义。

(三)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策略选择

高校开展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为核心,以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在体育教学开展的体育创新教育,也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扬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因此,体育创新教育也是当前普通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选择之一。

(四)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基本要求之一。高校大学生对新事物也颇感兴趣,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个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创新教育,体育教师要设法调动起大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思维,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求。为此,开展体育创新教育也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2]。

(五)是大学生就业的需求

由于受大学扩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甚至出现了一个就业岗位就出现上百名大学生竞争的局面。在现在的人才招聘会上,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在引进人才时,从可持续发展和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视域出发,很少再关注大学生在大学时代的考试成绩和管理经验,而是已悄然转轨到是否是“创新性人才”的维度。所以,高等体育教育要善于抓住机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体育人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首先要加强体育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教师,才会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从科学的角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体育教师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教会大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着重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教育创新能力。要求如下:1.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全面、正确的师道观和责任感,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求异性和发散性思维,去探求未知,开拓未来。2.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将科研看成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推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在日常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坚信每一位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个性特征,因材施教。4.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大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3]。

(二)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大学生创新意识

高校体育教师要以情导教,充满活力,着装整洁得体,场地器材布置井然有序,给大学生以美的享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运用生动、形象、精炼的讲解,正确、优美的示范,和蔼可亲的教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绪得到感染,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欲望,运用于教材有关的异闻趣事,讲解教学的基本知识点,通过不同形式,拓展教学的想象空间。如使用夸张的体态动作等不同方法,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在充满趣味娱乐中,启发大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活动和交流中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知识与技术迁移习惯,改变大学生的思维定势[4]。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课堂是实施创新性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仅有一种教学模式来教学会造成单一化、简单化,而客观上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象、环境不同而对教学模式整合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识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等弊端,因此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格局的束缚,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体育课堂教学格局。第一,体育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主讲为主导。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课中举足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表现在教学中的组织,启发和鼓励三个方面。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第二,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加教学的知识信息量,给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习思路、练习方法、运动参照,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创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地组合和正确运用,适时运用引导式、指导式、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避免强调那种整齐的对立,让学生从被迫状态下解脱出来,进入到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让大学生多一些参与,多一些满足,少一些禁锢,教师要授之以渔,从而奠定大学生形成体育创新意识、发展体育创新能力的基础[5]。

(四)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只要发展了人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气质,就以为达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的;只要激起了人的兴趣,引发了人的多种需要、爱好,铸就了人的坚强意志,抑制不良情绪,就以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诚然,人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其次,创设环境,培养个性。当大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大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反对强求划一的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大学生的创新个性得到积极的培养。最后,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大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大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大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大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五)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

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教育评价制度,从而体现教育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体育教学评价必须重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意客观反映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创设开放的考试环境。改变以往那种以体能和技能来反映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制定出能够准确体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学内容上,应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创造力的考核,要把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能力的重要评价因素。在评价教学方式上,要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可提倡大学生间互评、大学生自评和结合教师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要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在整个评分中所占的比重,以利于确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的。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具有体育创新教育的能力,然后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等方法来共同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与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

[2]林金茹.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与对策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3]高燕华.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2.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当今,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形成,这就是知识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创新教育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流。所谓“创新教育”是将创造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着重开发被教育者的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作用,启发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使教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在引导受教育者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鼓励他们去寻找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勇于除旧布新,开拓进取。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人教育亦应把创新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成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具体实施方法应该因校而宜,因教育对象具体情况而家宜。比如,可以采取新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精选教材内容,提倡阅读课外资料,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其它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的需要。这里,我们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成人院校要从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并以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坚定创造方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技法和方法,从而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服务,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培养一批创造型的教师。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性。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有了自己的创造能力,才能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通过挖掘出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因素,来对学生施加创造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现有成人教师队伍的现状,还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约占20%,此外,还有一些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思想不端正,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和有针对性的对策及措施,构建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教师素质目标体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三是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与进行创造力开发训练。当代心理学理论和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人普遍具有创新的潜能,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在适当的教育下,创新性可以在每一个人身上发展和显现。因此,在成人教育中,应重视在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比如,语文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来发展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数学课程教学可以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能力,表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善于做出猜测和假设,知识应用,能提出新问题等;科学技术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直接的联系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创新教育,主要应做到“有意、有心、有法”。除此之外,还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开发训练。通过适当的开发训练,有意识地启发和唤醒学生在学习过程“标新立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应该是一种激发潜能的有效形式。四是为创新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行政,要注意编写适合开展创新教育的教材,开设以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为主的教育课程,并从经费上保证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和学生开展有关活动,使创新教育顺利开展。教育行政部门推行创新`土匪教育,要进行适度,得当的行政调控,实施创新教育的评价及奖惩制度等,创设有利于推进创新教育的规范秩序,以利于创新教育的全面推广和取得实效。创新教育对教育环境的要求也多样化了,需要

精心设计,全面构造,错落有致,周密安排。它既有课堂环境,也有课外环境;既有学校环境,也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和老师要科学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活动,善于传递创造性教育新“观念”,制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各种“机会”,对学生施加各种创造性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广泛性思维,创造性个性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