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十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十篇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40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篇1

关键词:土木与水电工程研究性学习个性化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日益受到重视。根据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强化学生智力因素,优化学生人格,注重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提高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学会解决问题能力一直是人们关住的焦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学习活动,是通过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尝试研究活动而学习研究、学习知识进而促成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1,2]

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在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中已开展了部分研究工作,而个性化教育工作在高校开展较少,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较缺乏。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岩土工程专业,着重在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教育这两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教育对本科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面对当今日益严竣的本科生就业压力,我们必须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强调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重视以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这两方面对本科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1)实施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教育有助于弥补旧有的学习方式的不足。(2)实施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教育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3)实施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品格。(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与人交际、与人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5)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研究的内容

本文针对如何在本科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教育,主要进行了如下3项内容的研究:

1.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原则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原则研究内容包括:

(1)主体性研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制定符合学生心理,智力发展要求的研究性学习计划,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2)实用性研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要结合学校特点,专业特点,学科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既要学生感兴趣又是不明的内容。

(3)实践性研究: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深入研究活动中去主动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可操作性研究:选题难度要适中。教师在研究活动中起到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质疑、探究和创新的作用,加强监控,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2.研究性学习教学环节设计研究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增加背景性、活动性、综合性、创新性、决策性等教学内容。在设计程序应加强以下环节:①相关知识的导入;②背景材料;③知识延伸的闸述;④有关问题提出;⑤学生研究活动的展开;⑥研究结果分析;⑦师生讨论和评价。

3.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

提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各种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训练方法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在推行的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基础上,有效地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好激励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协调者,熟练引导学生主动、灵活地学习,注重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设问技巧,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塑造创新品质,创新人格。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学会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4,5]

三、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教育研究的实施方案

本研究具体实施步骤为:

1.课前查阅文献

在调查阅读文献资料时,围绕研究目的和课题解决三个问题:前人已经做过哪些研究?我们的研究在这个领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作出什么样的新贡献?精读1-2篇文献,重点对该文献从研究方法、基本原理、研究数据、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质疑,并在打印文稿上做笔记。

2.课堂教学的科研专题讲述

科研专题根据项目组成员依托纵横向项目研究成果整理所得,与后期的项目时间过程中内容相互对应,建立了课堂教学和项目实践的联系。

3.课堂教学中的疑问式教学

课堂教学前为学生提供将讲授的专题,每名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应文献的阅读,并对特定1-2篇文献进行精读,并对该文献从研究方法、基本原理、研究数据、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质疑,质疑可以是正面的进一步改善、也可是针对性的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质疑进行回答或深入认识,尽可能转化为深入研究的方向。

4.课程中期或结束后实践期的科学试验

首先,根据相关纵横向课题要求进行实验的构思与设计,这是决定实验成败的首要环节。其次,在实验过程中精心操作,细致观察并准确记录,对试验结果分析整理,确定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最后,对试验结果作出理论解释。

课程考核方式灵活,强调个性化,可以是学生阅读文献形成的疑问汇总、学生根据某一专题讲座内容形成的小论文、学生自行设计的试验方案等均可作为成果提交,创新性是主要衡量指标。

四、教学效果

本研究经过两个学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过较系统的课程学习和锻炼过程,该部分学生在科研文献综述、科研试验设计、科研程序操作、科研仪器操作、科研论文写作等一方面或几方面取得与同级生相比的领先优势,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为个人、学院、学校获得更多荣誉。并且以好的成绩作为示范,树立榜样作用,以点带面,激发更多学生的研究和创新热情。

(2)参与该课题为可能攻读研究生的学生打下良好的科研基础。

(3)由于教学活动以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背景和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项目组成员正在进行的相关部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总之,事实证明,在本科生教育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灵活的、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马一平,龚正行.研究性学习[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梁彩群.论研究性学习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3)

[4]植瑞东.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3)

[5]张庆林,李艾丽莎.创造性培养与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6.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性学习培养目标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37-02

当前社会环境急速变化,面对大学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体系的变革,在校大学生体会到了教育、学习和社会带来的多重压力,他们不仅要迅速掌握日新月异的知识技能,还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而那些能得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外,还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今后高等教育一面新的旗帜。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值得实施的教育实践模式。

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发展、实现自我的人生态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有相通之处,比如“探究性学习”“项目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理念一直广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不同层面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而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和选择的十字路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着力方向,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机制,将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打破传统围墙式教育,加快实现开放式、自由化、尊重个性的高等教育环境。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营造环境,体验学习经历

研究性学习其过程与实践特点就是营造有益的学习经历,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技能和经验,还强化了学生探索、分析、决策以及自主运用综合知识的水平。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经历下感受知识重构和创新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坚持科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经历,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认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可能产生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发现”相互割裂的局面。

与传统课堂学习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其方式、内容、时间、空间和评价指标是具有差异化和可变性的,内容不只是局限于单独的学科理论,而是以某一问题或现象为学习源,运用各种方法、知识、技能去认知、探索、解释,从中实现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探索为基础进行,学生的学习组织方式是呈现多样性的,可以是独立研究也可以是集体研究,可以是网络讨论也可以是现场交流。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经验接受的被动者转变为渴求知识的自我指导者和发现者。

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为学生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从有助于激发学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的理念出发,通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历及学习完成的创造性作品的评价与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养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创新方法,塑造创新人格

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就是大学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形成创新人格的最佳时期。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非常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和开展,打破了以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惯性思维,以模块、知识点为学习启动点,强调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过程,这种非绝对智力因素导向的教育模式对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是追求纯粹的知识传承,强调经验的间接获取和知识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具有多样、开放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自信的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更加注重学习个体的全面发展。(2)促进高校革新大学生学习评价。传统教学把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学习结果量化指标的考核,无法准确描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因此必须要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和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多角度立体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专长,提高学习信心和学习质量,进而更加有效的进行创新学习。(3)推动高校转变大学教育模式。研究性学习强调情景创造和知识重构,注重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促进者,知识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存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去获取,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三)改革模式,强化能力培养

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导传授、自主认知、知识获取、综合评价。每个阶段都是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个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开放的认知情景中,围绕具体的知识点、问题或项目,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将获取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并以实践结果为依据重新认知、整合和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与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这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研究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1)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目标要求,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内容,让研究性学习更具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进行资料搜集、信息整理,主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领悟思想,完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强化。(2)自主研究探索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知识结构的完善不能仅靠拿来主义,学生以专题知识讨论、项目研究、课题设计等为契机,根据研究的目标、程序以及预期效果为蓝图,运用独立思维、协同创造的方式去研究、探索、论证知识存在的唯一性和项目实施的可靠性,实现自主研究探索能力的提升。(3)自主创新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探索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创新,使得学生个体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得到发展,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可以是发明创造、重大发现、决策制订、知识更新,也可以是认知否定、方案完善、知识应用等,创新不在于大小,任何对知识、方法、成果的重新认识、完善或否定都是体现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体现。

二、研究性学习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综合性、探索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一)知识发现、成果形成机制,实现知识创造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了方向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是整个过程的主角,他们需要通过自主自发的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因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思路的不同,最后获得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知识发现机制:他以某一知识点、问题或论点为导向,鼓励、引导学生独立设计研究方法和思路,以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选择知识、建立结论假设,然后再以学习的知识去确认或者否定这一假设,最后发现、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成果、发明创造和技术专利等。这种通过知识拓展获得知识创造的过程可能会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并同时对探究新问题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无限的勇气。

(二)个体激励、集体约束机制,实现主体成长

美国哈佛大学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除了从教师处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通过自身努力从图书馆、网络和其他同学那里获取各种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集体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师生、学生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之间合作学习,通过互动的过程,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加快知识学习的速度,使大学生能及时分享知识发现、经验获得与发明创造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水平。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洞察、价值澄清和自主实践的方式,激励自己发现新问题、接受新知识,而当学生理解现实生活的问题,发现自己知识构建和发明创造的潜能时,研究性学习就能真正实现主体成长。

(三)社会认知、社会认同机制,实现对象融合

社会认知是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估解决结果,打破原有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从而认识社会的过程。而社会认同则是学生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通过知识发现和经验发明实现社会价值,得到社会认同感的过程。社会认知和社会认同机制营造了平等、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学生融入社会的速度,增强了学生面对社会的勇气。其所倡导的平等交流、大胆假设和自由抒发,对培养学生理性怀疑和科学求证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当前时期正处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门化、应用型人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开展恰巧顺应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会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开展过程中必须以强化机制为保障,以为传统教育模式提供有益补充为使命,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

2003(05):71-76.

[2]李建军.研究性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实现机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78-81.

[3]王涛.研究性学习中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6):66-67.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一、职业教育下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急剧发展的时代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来满足外贸人才的应具备的素质。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国际商务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国际商务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职业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三、研究性学习是职业院校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四、国际商务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外经贸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国际商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国际贸易理论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国际商务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国际商务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国际商务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单证、货代、报检、跟单以及报关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国际商务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国际商务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五、结语

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

[4]陆宏.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2.

[5]高宝玲.学习者特征与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评价策略

依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研究性学习课的学习评价,应当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到评价问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影响着学习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关系到学习效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在评价策略上尝试了一些有意义的做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愿与大家商榷。

一、创意与创新为主的核心评价

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旨在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用科学思维和创意设计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借助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最终创新地解决问题。因此,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创新探究,即以创意和创新为主线的核心评价策略。在实施该策略的动态评价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由问题引出研究的小课题,在探究课题活动中实现课堂评价的创新化。只要诱导学生具有了探究事物的创造想象,就能在确立题目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课堂、图书室、实验室以及自然社会等学习资源,查阅资料、搜集资料,分析课题背景,拟出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解决的方案,进而实施创新探究,对结果进行创新的分析、梳理和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最后交流、展示和评价。这样才能使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创意—创新为主线不断合理化、人文化和科学化。如: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开展的“手机屏蔽仪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是否受性别影响的探究”等富有创意的研究性课题,在指导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自主探究、互动探究、创新理解、快乐交流展示等环节进行动态的创新主评价,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积极发挥,探究兴趣多次再激发,使学生多方位体验了知识交汇和情感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多向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偶联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同于传统考试的定量评价,它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中。既要及时收集过程信息,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又要集中分析并整理总结得出结论,作为评价的科学证据。即结题性的总结评价要与过程评价并重,方能体现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如:我校高二(2)、(3)班学生近期开展“孟坝镇乡村养老及保健实况的调查分析活动”课题,对孟坝镇城区60岁以上老人养老及其保健实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该项调查过程中,就组织过小组内的中期评价,既肯定了已做的有效行动,又提出个人与小组需完善的方向和内容;结束的总结评价,由小组到全班进行多次的分析、讨论交流才完成。在评价中先引导学生应用几种数学方法,使多项信息通过数据划归统一,再相互对照评价,从而使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报告摆脱长篇文字叙述的单调程式,呈现图文并茂的优化态势。较好的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究地学习品质和评价意识,这也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共同体现的实践见证。

三、学情与实践相融的跟踪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无论是从目标、内容、方式、过程、结果、体会,还是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上,都要从学情出发,与实践相符合,评价的效果才能真实地体现出来,激励作用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发挥。如:学习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我利用学校正在开展的篮球运动会之机,安排了探究专题:“探究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出现暂时性蛋白尿”活动。并全程跟踪评价,尤其重视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中的亮点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结果学生很好的完成了该研究活动,并在评价作用的激励性下,自主提出了“探究玉米嫩茎中还原性糖的存在和探究花荵种子中脂肪的存在实验”等理想的创新课题十多个。使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勇于实践的自觉性。

四、师生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呈现多元化。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课的评价也应该遵循这种评价方式。即:评价者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也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团队,也可以是邀请来的校外辅导人员,或者是家长,或者是社区工作人员或有关部门的代表等。如果研究成果参与评奖,专家和社会人员也扮演评价的角色。由于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评价成为以学生为主,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且积极交流的互动过程和体验过程。如:我们指导的“乡村杏林带扩展的调查与分析”研究课题,学生收集了近五年来的杏林面积的变化与对应的农民杏产品收入等数据记录,还有调查时选拍的杏林“鸟语花香”照片及录制的片段视频等,使活动资料较丰富。抓住这个关键点,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将数据用数学方法绘成曲线图,将照片及视频制成课件播放。在总结评价时,学生、指导教师、果农代表和邀请来的“新一代”杏产品厂技术员一起参与小组的展示与评价过程。在小组展示交流中自评、互评、他评,使研究成果的汇总、展示、评价与分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不仅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而且也是成功愉悦的情感教育得以升华,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五、知、能、情、思、行联动的复合评价

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从过去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学科综合素质;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件和过程;从考查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的二维度转向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同评价的三维度。评价的内容也极其丰富,通常涉及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研究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分析总结情况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许多具体的细小环节,各个环节有可能涉及学生独立的知识、能力、情感、思维和有关的互动行为等,评价头绪多而复杂,需要的方法多样,具体实施起来比较棘手。教师需要综合考虑,灵活掌握评价标准,必要时需知、能、情、思、行联动,进行复合式的评价。如:在研究性学习课题“我国尿毒症的发病现状及防治对策探究”中,评价既重视信息处理的结果又注重资料查询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合作行为、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调查能力、思考讨论程度、方法技巧、情感体验等的评价。对结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成约800字的小论文,以论坛形式展示报告,进行复合形式的评价。先采用小组内自我评价,再进行小组互评。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互评时,允许其他学生可向展示者提问,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自己的评价意见。而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并指出各组的亮点和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对按时完善并分享研究成果的环节也进行了终评。这种全程的跟踪评价和结果处理时的多元化评价的联动,充分呈现了复合式评价的特征。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勇气,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评价意识,提升了他们的综合学科素养。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篇5

关键词“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6-0022-04

一、课题的背景

(一)基于对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人深省。其实质是“如何掘与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而要培养出杰出人才,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是关键。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操作、尝试、现、创新是将个人带到成功终点的交通工具。”我们需要把幼儿好奇心、探究热情、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培养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最关键的目标。

(二)基于对幼儿园课题深化研究的思考

“十一五”期间,我园依托课题《幼儿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从幼儿科学探究环境、内容、途径的设计与实践以及教师的角色与定位四个方面进行扎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科学启蒙教育特色”。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仍把握不够,理解不透,常常导致幼儿创新意识、探究热情和能力培养的缺失。“十一五”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我们确立“十二五”研究的生长点提供了可能。我们将以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立足园本,研究和构建“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策略,践行幼儿园“爱德、求真”之园训,改变传统科学教育中“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素养”的教育观念,创新科学启蒙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三)基于对师幼科学探究素养内涵式提升的考量

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和善于动脑、不断反思的科学作风。初步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求异的思维力、多维的创新力,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品质,使幼儿的智慧得到生,个性得到张扬,生命价值不断被唤醒、显、弘扬、提升。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去结果”式

“去”即除掉,减掉。“结果”即在某一阶段内事物达到最后的状态。

“去结果”式:指的是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的科学启蒙教育策略和方式。“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过程的科学探究。整个科学活动不在乎幼儿最后做出的结果是什么,而是要看他们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想象、记录、实验、讨论等等;“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品质的科学探究。它注重幼儿求真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而不只是知识性的东西;“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开放的科学探究。它是一种多元的科学探究策略,是一种“去权威、去答案、去规则”的科学启蒙教育实践。“去结果”说明有无限可能性和一切皆有可能。它强调去“有形结果”,留“无形结果”(即“探究过程”),这种“探究过程”就是“结果”,就是“价值”。对于幼儿来说,“去结果”式是一种最为重要、最自然、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科学探究方式。

(二)科学启蒙教育

指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操作、游戏等方法与途径,自主寻求答案或信息,自主建构意义与理解,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激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究和现的乐趣,感受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重在教授大量的科学知识。

三、支撑性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过程,新知识也是在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图式基础上逐步生成的。”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明确指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唯一主体。

(二)布鲁纳的“现学习”理论

“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他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展思维能力。

(三)施瓦布的“探究学习理论”

探究学习就是儿童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该理论倡导在观念上注重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强调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表现生动、多样、有趣;在目标上追求现代的务实、多元。

据此,我们认为:幼儿科学教育应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点和归宿,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

四、研究目标

(一)梳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形成较为系统、理性的认识,构建具有园本化的、前瞻性的科学启蒙教育理论体系、基本框架及应用策略。

(二)提高教师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指导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以求真、解放、游戏、体验为基本指导策略,以实物感知、多通道参与、游戏探究、交流分享等为主要学习方式,激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愿望,点燃幼儿创新的火花。

(三)更新教师观念,以“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理念为指导,有效促进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的形成,养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素养,丰富园本科学特色内涵。

五、研究内容

子课题1:《科学启蒙教育的现状分析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本园教师组织和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持续的、跟踪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响其成效的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子课题2:《“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的研究》

研究和梳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其内涵、特质等进行理性思考,通过查阅资料、实践验证、活动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探索并建构园本化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策略。

子课题3:《“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框架建构的研究》

研究和构建以“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核心理念为支撑,以游戏、生活、教学为主阵地的框架体系,为教师分析、处理和评价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引领。主要包括理念系统、操作系统和评价系统三个层面。

子课题4:《“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

研究求真、解放、游戏、体验等多元指导方式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中的运用策略,提高教师指导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

子课题5:《“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学习方式的研究》

研究实物感知、多通道参与、游戏探究、交流分享等学习方式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中的运用策略,让幼儿在亲历探究全过程中,建构个性化、多元化的经验,养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子课题6:《“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的研究》

研究提升教师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实现我园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式提升。

研究重点:“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涵特征是导向、是核心、是灵魂,框架的构建、指导策略和学习方式的运用等都需要以此为支撑。因此,子课题2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幼儿科学教育文献资料,以理论指导“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

(二)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性研究,改进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

(三)个案研究法

在“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对教师或幼儿个体进行跟踪观察、分析与研究。

(四)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反思、提炼,形成可供借鉴和应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和研究措施

(一)操作要点

本课题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精神为指导,以建构主义、现学习、探究学习理论等为支撑,从科学启蒙教育现状分析研究入手,构建既有理论深度,又在实践上有效可行的“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理论体系和应用策略。

(二)研究措施

1课题组的构建与课题的策划充分挥民主,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民主管理体系,对课题进行整体构思,明确分工职责,明确“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内涵和特质,围绕总课题制定相关子课题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2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在研究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初制定学期计划,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文献学习、研讨交流、观摩培训等活动。

3遵循“十一五”期间形成的“研到‘实’处方是‘真’”的课题管理思路,创新课题管理模式,以名师工作室、市幼教学科中心组、课堂观察协作组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搭建与专家、同行互动交流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

4实施教师专业展分层考评和成果考核奖励机制,课题研究成果与绩效考核挂钩,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及时总结,不断反思,现问题,及时调整,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逐渐从实践上升到理性,探索“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规律。

5依托课题网络管理、环境创设等平台,动态展示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成果,丰富幼儿园特色内涵。

6设置局域网,每班配电脑,订阅幼教专业杂志和相关理论书籍,为课题组教师搜寻、查阅资料提供保障。

7聘请吴江市教科室主任、幼教教研员、苏州市教科院专家担任学术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以弥补课题组成员理论造诣不深之缺陷。

八、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01~2011.06)

1组建课题组,采用文献法,对课题内涵、特质等进行理性思考。

2举办设计论证会,逐级申报。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07~2015.06)

1围绕课题涉及的六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探索性研究。

2定期组织开展文献学习、研讨交流、观摩培训等活动,丰富理性修养和实践经验。

3依托课题网络管理、环境创设等平台,动态展示课题研究过程和阶段成果,丰富幼儿园特色内涵。

4总结提炼,形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修改和调整课题研究方案,逐步形成基于“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性认识,并给予实践印证。

(三)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鉴定阶段(2015.07~2015.12)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篇6

关键词: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实验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赵秀春(1979-),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民族学院机电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徐国凯(1956-),男,辽宁大连人,大连民族学院机电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辽宁大连11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民族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32)、大连民族学院自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C1103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91-02

实验教学是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之后,许多大学纷纷把科研引入教学,形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1]从2007年到2010年,各高校纷纷开始资助大学生开展研究型、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4]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是我国高校推进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所需采取的重要措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既增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又将教学与实验相辅相成,实现了研究与创新的齐头并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并不能一味的通过开设新的实验项目来达到目的,而应将科研引入实验,因为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更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家和各高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绩。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就主要的几种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1.辅助教学,延伸教学

辅助教学,延伸教学,即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采取以服务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题目的选择要注重辅助教学的目的,并要求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辐射性。

理论与实验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实验需要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同时理论也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5]两者在教学体系中是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同步发展、统筹协调的。采取这种模式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做中学”、“探中学”。这种模式的实验项目虽然在成果的体现上并不直接,很难产出高水平且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论文或成果,但其潜在的意义深远。它不仅保证了教学的需要,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在后续实验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规范。在实验过程中既给学生坚定了完成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其学习探索的兴趣,注重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边学习边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项目通常分为两个层次展开:一是基础层——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实践能力入手,加深、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实验室安全和操作规程熟练,了解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自行设计实验和今后工作奠定基础。二是深入层——在基础层的前提下,使项目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创新研究性,从熟悉实验仪器设备及其使用入手,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学习研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研究和创新能力。在熟悉实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从兴趣出发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并进行创新。

2.科研引导,导师管理

以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或部分内容作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项目的设立,让学生参与跨学科研究以及某些领域的科研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

导师制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即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在一个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教学制度,由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6,7]我国许多高校也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大量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中,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8]教师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中主要起到指导和管理作用,在项目的选题、学生的指导当中要做到因材施教,细致严谨,引导学生学会科研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开展新实验的科研能力。

采用这种模式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且要将实验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高年级学生培养成导师的助手,辅助导师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实验,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优秀学生的实验结果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这种实验项目模式既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锻炼培养了学生,也服务了教师科研。

3.兴趣带动,竞赛激励

实验项目从兴趣出发,主要针对参赛作品,学生自由选题,并自行设计完成。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培养、锻炼和展示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深化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愿意通过竞赛去展示和验证自我、肯定自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腐朽为神奇。该实验项目就是要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培养其探索精神,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应注意的问题

要想使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在其执行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注意各方面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项目的设立与开展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即使相同学科的不同实验项目其难度也相差甚大,因此对参与项目的学生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根据实验室或可利用的实验环境与需求设立题目。

选题可根据学生的意愿,兼顾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及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持续性。避免设立的题目过于难和宏观而导致学生在进行的过程中产生距离目标遥遥无期的感觉,最终失去兴趣和信心而半途而废,这样往往会起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失去学习的动力。要做到题目难度适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既要考虑到其实行的难度和安全性,也要考虑到项目对于学生能力的锻炼是否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现项目开展的意义。

2.注重基本功训练,规范其实验安全行为

培养学生的能力固然重要,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学生安全更为重要,很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违规操作和粗心大意造成的。从基本操作开始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基本功,培养学生严谨的、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术习惯和实验操作习惯是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研究的基础保障。

不同的学科其实验形式各异,涉及的操作安全也各不相同,如电工实验涉及到电力和用电安全,化学实验涉及到化学药品安全,财经学院的实验项目和法学院的实验项目则涉及社会安全等。危险不仅来自于实验本身,还来自于物质的毒性、电器使用和操作等方面带来的安全隐患,如化学实验经常会使用一些有毒或强腐蚀性且易燃易爆品很容易引起中毒、烧伤等意外事故,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护措施,才能保证实验的安全顺利进行;电工实验是以电源为载体,不安全因素较多,设备容易损坏,甚至对人体和实验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当然,高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常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麻痹大意与违规操作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为了保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实验项目开展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护措施,同时需要指导教师不仅在项目选题、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过程及项目材料的撰写过程中严格把关、悉心的指导,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教师应及时提醒,教会学生各种防范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师应通过指导与讲解使学生谨慎的同时也要打消学生的顾虑,排除障碍,大胆实验,良好的学术习惯和实验操作习惯是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研究的基础保障。

3.注重成果,更注重过程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注重成果,但更注重过程。通常教师对本科生的能力和毅力持怀疑态度,所以教师科研普遍只是与研究生培养相关联。但本科生对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热情很高,让本科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不仅有助于增强本科生的信心,还能培养其坚毅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真正的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实用人才,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审视,对实验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要重在发掘学生的研究性与创新性而不是苛求实验的结果,给学生过大压力。[9]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通常题目较难,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允许学生失败,使学生在实验的失败中寻找原因,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精神,这才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有意义的成果。

三、结论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为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基本模式,并总结了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推进高校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借鉴与保障,对于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90-91.

[2]卢山,柯茜茜,陈晓光.在实验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时代教育,2012,2(2):2-4.

[3]张琇,倪志婧,等.综合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教学设计与过程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59-161.

[4]彭喜旭,王海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践——以植物石蜡切片及木质素的组织化学显示实验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156-159.

[5]赵秀春,徐国凯,陈晓云.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精品实验项目设计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5):497-450.

[6]涂春花.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39-41.

[7]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2-15.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篇7

【关键词】创新实践平台课题研究转化教学模式

几年来,我校持续加大基础实验室建设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逐步形成从基本技能培养到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人为本,实行自主开放式教学,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实验课网络选课、预约,刷卡上课等人性化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学员自主意识,体现了学员主体地位,使大学基础实验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1教学改革思路的新探索

随着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教学手段出现多样化和特色化。为确实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实施实验课教学,突出教学效果,在各高校蔚然成风。从单一模式实验设置到分级复合模式实验设置、从灌输式教学到自主开放式教学、从完成基本实验到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从实物实验到虚拟仿真实验、从实验课计划性安排到学生自由选择、预约实验项目、从师生仅在课堂交流到实验网络互动学习等等,实验课教学出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扩展,方法更加灵活而有效。

如果说传统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抱着走,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现行教学模式是自主式、引着走,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性,在教师辅导下完成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主动性。从形式上看,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学习方式多样。学习内容从基础实验到综合、设计性实验,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教学体系的优化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新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不论是基础实验还是综合、设计性实验,不论是实物实验还是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始终都是在内容详尽的实验教材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设计性实验虽然“摒弃”了实验步骤,但仍然摆脱不了由于现有实验设备决定了的既定的设计思路和为达到实验目标而早已确定了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活动仍然不能越雷池一步,“照方抓药”式学习的根本机理没有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被禁锢而丧失了发展的空间和启迪、实施的条件,研究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基本实验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这是实验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但绝对不是实验教学最终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为目标。不论是基础实验教学还是专业实验教学,都存在着深入研究与创新应用的空间,只要创造合适的环境与条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就一定能够走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实践与创新相结合、应用与发展相结合的理想轨道。我校物理实验室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创建独立的研究与创新实践环境和条件,有效地推动实验教学工作的特色发展。

2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

构建创新实践平台是我校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思路、新构想和新举措。是实验教学向课题型、研究型、创新型发展的有益尝试。根据学员认知发展规律,在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具备一定实验技能后,学员突破常规思维定势、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强烈地表现出来。创新实践平台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为学员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发挥和挖掘自身智慧和潜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1“硬件”构架

(1)课题型教学是推进实验课从书本模式走向研究模式的关键步骤

针对大学低年级学员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课题设置以简单、具体、难度适中为原则;课题研究方向以紧密联系实验教学实际、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难题为主线;课题的设计思想应朝着“未知领域”和创新、应用方面发展。众所周知,未知蕴藏着神秘,而神秘充满着吸引力。学员在实验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难题,一般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和巧妙的解决办法。就此以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是教与学双赢的教改发展思路。学员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知识比较了解,对课题研究所达到的目标及解决的问题实质十分清楚,研究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由此激发学员高昂的公关、实践、创新的欲望,引导学员无穷的奇思妙想,发散思维得到训练,聪明才智得到尽情的发挥。

(2)有效的辅导推动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每项研究课题都出自具体实验教学中,一般由任课教员提出同时负责该课题的研究辅导工作,由此确保研究工作如期完成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学员与任课教员一对一的沟通、共同钻研,推动课题研究深入发展,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不仅提高了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对教员的科研水平也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实验室的教学与改革、研究与创新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3)开放实验室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

参加实验课题研究的学员,在与辅导教员联系后,可随时进入实验室,针对实验装置,熟悉实验过程,研究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设计最佳方案。实验室为学员提供实验设备、制作工具、耗材等,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课题的构思、制作、改进、组装、调试、修改、完善等研究过程,使问题的研究解决达到最佳效果。

2.2“软件”构架

(1)实验室开展课题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受到教学组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工作由实验室牵头,课题组组织实施,负责研究课题的组织、提出、讨论、下达、辅导教员安排、课题研究中期检查、成果质量把关、筛选、论文初审等一系列工作。

(2)课题研究以自主形式进行,研究过程由学员在课余时间完成。学员在选定研究课题后,在辅导教员的指点和帮助下,自行查询相关资料、规划设计研究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自行研究确定装置结构和材料组织,自主进行实验、改进、完善等实际研究工作,并完成研究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3)在实验课程结束前,课题组将组织学员课题研究成果答辩。由实验室及教研室专家教授组成评审组,并邀请教学主管部门领导一并参加成果答辩评审工作。获得良好以上成绩学员可免试实验课笔试考核,其课程总成绩应在良好以上。获得优秀成绩的研究成果将推荐参加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励剑杯科技周”活动。

3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化

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使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转化为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实验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实质性突破,学员完全摆脱实验教材讲义的束缚而走上自主研究、自主实践、自行完善的新型实验学习轨道。实验教学由实验课堂拓展为“课堂+课外”,学习方法由课堂灌输、教材指导型转变为研究+实践+创新型,实验结果评价由与已知结果对比型转变为对未知领域探索+应用+答辩型。学员的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工作相似,学员的思维发展和实践活动富有开创性与挑战性。实验教学模式向着研究探索型转化,必将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科技人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晔,王斌科,付振堂.pBL使学习发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J].教育经济研究,2008,(11):75-76.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篇8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篇9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网站以及网上课堂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给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的发生变革。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建设上,有重复建设、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低水平开发、偏重素材开发、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应用上,偏重于教材的补充扩展,教学资料的堆砌,较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较少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和信息的反馈。这导致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益降低,基至背离网络教学的初衷。

本文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角度出发,探讨以专题学习网站为技术平台,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途径。要点如下:

1、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网络教育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意义。

2、论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的教育研究实践,探索建设“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原则规范、应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模式,寻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反思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研究的实施过程,整理出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几个关键步骤:选题、前期调查与分析、专题内容设计和系统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开发的技术与工具。

4、反思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研究的实施过程,通过对“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归纳、总结,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探索出以“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课堂内教学、课堂外活动、课堂内外结合的三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第1章 前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丰富人们生活,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网站以及网上课堂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给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的发生变革。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建设上,有重复建设、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低水平开发、偏重素材开发、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应用上,偏重于教材的补充扩展,教学资料的堆砌,较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较少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和信息的反馈。这导致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益降低,基至背离网络教学的初衷。

本文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角度出发,探索以专题学习网站为技术平台,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途径。

1.1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提出

1.1.1专题学习网站提出的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但是我国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情况却令人堪忧,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而美国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工作和创造性的工作。难道我们从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中抽出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辟建了校园网,却只是让学生知道上网就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收发e-mail吗?显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与网络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我国的中小学生网络学习状况之所以这样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网站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怎样的信息与服务。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育呈现以下特点,网络学校只是沿袭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基本模式,网络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义,授课的形式由在同一教室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在不同地方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优良特色,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网络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网络的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学校网站是计算机辅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无边界性,使学校的教学半径能够迅速延伸到几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得以迅速提高;它的易接触性,使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面向大众的终身教育有可能真正实现;它的无时限性,使得教学的组织可以更加灵活,人们的学习方式更加自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教学。这一切对于整个的教育领域,从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到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很多,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极积参与到网络教育模式的研究中。2002年4月,中央电教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2],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项课题。成都十二中接到此课题立项任务之时,也是学校《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成果之时。寻找一条如何将研究更为有效深入地继续下去,如何将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途径,成为课题组亟待解决的问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将研究方式多样化、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好途径。学校申报成立了《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组,选择“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同时还考虑到了网站的可续持发展性、网站的辐射性、综合性。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21],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的。“创新教育”仍是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使得网站具有了可持继发展性。由于创新教育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和教育活动,这又使得网站具有了辐射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作为课题主研人员,本文作者全程参与了组织、策划、管理、研究工作。经过近四年的实践研究,该课题已经结题,本文作者代表学校课题组参加了四川电教馆和中央电教馆的课题评审答辩。本文就是作者在此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的实践、反思、总结,而撰写成的。

1.1.2专题学习网站研究的意义

专题学习网站是围绕与某门课程或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学习专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5]。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专题探索-网站开发”的学与教的实践,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专题学习网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新型形式,它既充分发挥了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也不同于针对某一知识的课件,或某一门课程的网上教材,更不同于一个学科的专业网站。专题学习网站选择某一有意义的学习专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像、视频资料信息,扩充学习资源库,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甚至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形成专题学习网站。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和探究者,学习过程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认知工具,进行发现、探索的过程。

1、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体现各个学校的教学特色。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网站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让本地区内的人们更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你们的学校。

2、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会再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3、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提供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学校专题学习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它可以使各个省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学校同处一室,共同讨论,共同共享。地理上的界限在这里模糊和消失了,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

4、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认知世界有诸多方式。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学校专题学习网站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与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最佳的教育机会,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5、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极佳的教学研究室。学校专题学习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1.2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1、解决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专题学习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网站建设原则的确定、网站专题内容的选取、网站设计规范的确定、网站框架的搭建等方面的问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与其它网站建设的原则既有一些相似之处又有许多的不同,这些原则的确定是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正确规范的保障。专题学习网站主题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该网站的实用性、影响力、可持续发展性,决定了网站的生命力。而网页设计的规范、风格、框架结构决定了网站应用的效率、决定了网站的吸引力。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解决的。

2、探索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模式

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通过研究,寻找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现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寻找师生的创新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全方位互动学习的方法途径。

3、如何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现创新教育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成都十二中在1999年参与了中央教科所的课题《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并成立了课题组,由学校领导和教科室老师带领一批骨干教师在语、数、外几门学科中进行实验性研究,到2001年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课题研究要深入下去,需要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课题组需要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能调动教师积极性、推动所有学科进行创新教育深入研究的崭新的技术环境作支撑。课题研究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成果的应用,有许多课题因为没有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而使得研究失去了意义。《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要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应用,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而成果的应用需要兼容性强的技术平台作支撑,才能及时、准确、高效地将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期望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得以实现。

4、资源共享

在信息资源无限丰富的今天,资源共享是每一个资源使用者的义务。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借助于“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1.3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方法和预期成果

1.3.1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以高初中学生及教师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评价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

1.3.2研究的预期成果

1、建立“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并全面地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2、确立《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建设的基本原则、设计的规范、基本结构。

3、确定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基本途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探索出课堂教学实现了哪些方位的突破,教与学实现了哪些方面的转变。

1.4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

1.4.1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10]。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基于主题(项目)的网络学习模式,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升华和延伸,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指定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活动和与其他学习者或帮助者的协作努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达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它既能体现专题学习网站综合学习课题的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创新精神、信息素养能力。

1.4.2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课题的研究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选题新颖独到;课题研究的内容、学习方式以面向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课题研究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在网站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并注重教学应用效果的研究。

(二)为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专题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和工具,把网站资源作为学习的对象,供学生浏览、查询、下载、评议、分析、交流、讨论之用。

(三)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成果、共享的平台;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研究成果,提供表达的平台;提供给其他教师共享的平台;为家校沟通、交流、学习提供平台。

(四)收集教育类、学科类著名网址,并实现直接超级联接,有序有效开阔学生视野和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

第2章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研究的实施过程

2.1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是中央电馆“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下的子课题。课题研究分为两个大部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研究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研究。在研究中,以建构主义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与元认知理论作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学科知识学习为载体,以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和工具,以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活动,与其他学习者或帮助者的协作努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通过教师自觉的、系统性的、习惯性的应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的创新教学行为,有效的对学生产生创新教育的整体效应。

2.2课题中几个关键词的厘定

专题学习网站在网络环境下,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与专题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工具,围绕某一专题而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学习活动的一个数字化学习系统。[3]

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很宽泛,而在本课题中,主要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实施的教育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基本构成部分,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着“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23]的工作。传统的教学往往压抑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把对创新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创新教育研究的目的,也是“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具体内容。

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是一个网站,具有网站的基本性能,为教育科研方式多样化、研究成果共享化提供一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资源、研究成果共享化的平台;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课题研究成员的交互合作、资源共享、成果推广应用提供一个平台。

2.3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应遵循它特有的一些基本原则。在网站建设之初确定了它的建设原则,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修改,最终形成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1)专题性原则:网站的设计应围绕某一特定专题而展开,专题的创意与设计要进行科学的选题,主题突出、立意明确、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新颖独到、富有创造力,符合教学设计理论,符合信息时代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特点。

(2)交互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表现的知识应该是可操纵的,而不仅仅是文字的电子搬家。

(3)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网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不需要大量的预备技能;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

(4)创新能力培养原则: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专题学习网站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便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信息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5)科学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中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措辞要准确,行文要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6)协作性原则:协作学习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网络为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因此,专题学习网站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

(7)应用性原则:专题开发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学校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并注重教学应用效果研究。

2.4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包括选题、前期调查与分析、专题内容设计和系统设计几个步骤[4]。

2.4.1专题学习网站的选题

选题是网站设计的关键,主题的选择要体现专题的特点,可以涉及与中小学生学习有关的学科知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专题学习网站不同于网络课程,课程在内容上有系统性、完整性、教学性,而专题内容相对具体,更加针对一项具体的知识内容,因此在选题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教育性:专题是为教学服务的,要符合学习对象的特点,选题内容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突出学习中的重点,注意启发,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2)科学性:选题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扩展资源内容健康、合情合理,突出专题特征。

(3)整合性:选题要在专题范围内自成体系,各相关知识点要围绕专题设立,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允许在该专题涉及的范围内含盖相关学科,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的。“创新教育”是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使得网站既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可持继发展性,由于创新教育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和教育活动,这又使得网站具有了辐射面广、整合性强的特点。因此,选择“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符合以上原则。

2.4.2前期调查与分析

在网站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以问卷方式进行了前期调查研究。

1.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调查目的在于确定“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定位与内容版块。

调查对象是: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各学科教研组长、高特级教师,省、市电教馆及省内部分大学的教育技术专家,共120人。

2.调查内容。问卷设计过程中,采用多种策略对变量进行处理。为了排除干扰,在问卷中首先对被调查者的身份、背景进行鉴别,如判断被调查者是否参与“创新教育与中学生能力发展”课题研究或是否了解创新教育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否具有创新教学设计的经验,对创新教学设计的熟悉程度等。接着对被调查者是否进行过或参与过网络教学设计进行鉴别。如果这些项目达不到要求,被视为无效问卷。问卷的主要部分是对网站功能定位和内容版块的调查。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保证问卷中的项目正确无误、无歧义,专门组织了问卷的试测,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有关项目和问题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3.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6份,去除无效问卷4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6.6%。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项目

专题学习性

专题资源性

专题交流协作性

专题成果展示性

在线评价性

其它

学科骨干教师

创新教育研究专家

专业技术人员

在校学生

其它

在校学生

学科教师

教育专家

学生家长

其它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篇10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网站以及网上课堂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给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的发生变革。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建设上,有重复建设、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低水平开发、偏重素材开发、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应用上,偏重于教材的补充扩展,教学资料的堆砌,较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较少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和信息的反馈。这导致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益降低,基至背离网络教学的初衷。

本文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角度出发,探讨以专题学习网站为技术平台,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途径。要点如下:

1、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网络教育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意义。

2、论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的教育研究实践,探索建设“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原则规范、应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模式,寻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反思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研究的实施过程,整理出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几个关键步骤:选题、前期调查与分析、专题内容设计和系统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开发的技术与工具。

4、反思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研究的实施过程,通过对“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归纳、总结,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探索出以“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课堂内教学、课堂外活动、课堂内外结合的三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第1章 前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丰富人们生活,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网站以及网上课堂的不断普及和完善,给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的发生变革。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建设上,有重复建设、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低水平开发、偏重素材开发、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应用上,偏重于教材的补充扩展,教学资料的堆砌,较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较少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和信息的反馈。这导致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益降低,基至背离网络教学的初衷。

本文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角度出发,探索以专题学习网站为技术平台,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途径。

1.1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提出

1.1.1专题学习网站提出的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但是我国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情况却令人堪忧,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而美国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工作和创造性的工作。难道我们从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中抽出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辟建了校园网,却只是让学生知道上网就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收发e-mail吗?显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与网络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我国的中小学生网络学习状况之所以这样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网站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怎样的信息与服务。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育呈现以下特点,网络学校只是沿袭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基本模式,网络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义,授课的形式由在同一教室的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在不同地方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优良特色,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网络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网络的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学校网站是计算机辅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无边界性,使学校的教学半径能够迅速延伸到几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得以迅速提高;它的易接触性,使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面向大众的终身教育有可能真正实现;它的无时限性,使得教学的组织可以更加灵活,人们的学习方式更加自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教学。这一切对于整个的教育领域,从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到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很多,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极积参与到网络教育模式的研究中。2002年4月,中央电教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2],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项课题。成都十二中接到此课题立项任务之时,也是学校《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成果之时。寻找一条如何将研究更为有效深入地继续下去,如何将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途径,成为课题组亟待解决的问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将研究方式多样化、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好途径。学校申报成立了《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组,选择“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同时还考虑到了网站的可续持发展性、网站的辐射性、综合性。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21],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的。“创新教育”仍是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使得网站具有了可持继发展性。由于创新教育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和教育活动,这又使得网站具有了辐射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作为课题主研人员,本文作者全程参与了组织、策划、管理、研究工作。经过近四年的实践研究,该课题已经结题,本文作者代表学校课题组参加了四川电教馆和中央电教馆的课题评审答辩。本文就是作者在此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的实践、反思、总结,而撰写成的。

1.1.2专题学习网站研究的意义

专题学习网站是围绕与某门课程或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学习专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5]。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专题探索-网站开发”的学与教的实践,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专题学习网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新型形式,它既充分发挥了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也不同于针对某一知识的课件,或某一门课程的网上教材,更不同于一个学科的专业网站。专题学习网站选择某一有意义的学习专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像、视频资料信息,扩充学习资源库,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甚至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形成专题学习网站。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和探究者,学习过程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认知工具,进行发现、探索的过程。

1、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体现各个学校的教学特色。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网站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让本地区内的人们更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你们的学校。

2、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会再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3、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提供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学校专题学习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它可以使各个省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学校同处一室,共同讨论,共同共享。地理上的界限在这里模糊和消失了,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

4、学校专题学习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认知世界有诸多方式。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学校专题学习网站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与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最佳的教育机会,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5、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是极佳的教学研究室。学校专题学习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1.2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1、解决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专题学习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网站建设原则的确定、网站专题内容的选取、网站设计规范的确定、网站框架的搭建等方面的问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与其它网站建设的原则既有一些相似之处又有许多的不同,这些原则的确定是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正确规范的保障。专题学习网站主题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该网站的实用性、影响力、可持续发展性,决定了网站的生命力。而网页设计的规范、风格、框架结构决定了网站应用的效率、决定了网站的吸引力。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解决的。

2、探索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模式

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通过研究,寻找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现有效地整合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网络化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寻找师生的创新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全方位互动学习的方法途径。

3、如何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现创新教育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成都十二中在1999年参与了中央教科所的课题《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并成立了课题组,由学校领导和教科室老师带领一批骨干教师在语、数、外几门学科中进行实验性研究,到2001年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课题研究要深入下去,需要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课题组需要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能调动教师积极性、推动所有学科进行创新教育深入研究的崭新的技术环境作支撑。课题研究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成果的应用,有许多课题因为没有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而使得研究失去了意义。《创新教学设计与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要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应用,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而成果的应用需要兼容性强的技术平台作支撑,才能及时、准确、高效地将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期望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得以实现。

4、资源共享

在信息资源无限丰富的今天,资源共享是每一个资源使用者的义务。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借助于“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1.3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的方法和预期成果

1.3.1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以高初中学生及教师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评价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

1.3.2研究的预期成果

1、建立“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并全面地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2、确立《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建设的基本原则、设计的规范、基本结构。

3、确定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基本途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探索出课堂教学实现了哪些方位的突破,教与学实现了哪些方面的转变。

1.4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

1.4.1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10]。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基于主题(项目)的网络学习模式,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升华和延伸,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指定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活动和与其他学习者或帮助者的协作努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达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它既能体现专题学习网站综合学习课题的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创新精神、信息素养能力。

1.4.2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课题的研究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选题新颖独到;课题研究的内容、学习方式以面向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课题研究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在网站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并注重教学应用效果的研究。

(二)为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专题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和工具,把网站资源作为学习的对象,供学生浏览、查询、下载、评议、分析、交流、讨论之用。

(三)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成果、共享的平台;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研究成果,提供表达的平台;提供给其他教师共享的平台;为家校沟通、交流、学习提供平台。

(四)收集教育类、学科类著名网址,并实现直接超级联接,有序有效开阔学生视野和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

第2章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研究的实施过程

2.1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是中央电馆“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下的子课题。课题研究分为两个大部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研究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研究。在研究中,以建构主义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与元认知理论作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学科知识学习为载体,以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和工具,以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活动,与其他学习者或帮助者的协作努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通过教师自觉的、系统性的、习惯性的应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的创新教学行为,有效的对学生产生创新教育的整体效应。

2.2课题中几个关键词的厘定

专题学习网站在网络环境下,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与专题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工具,围绕某一专题而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学习活动的一个数字化学习系统。[3]

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很宽泛,而在本课题中,主要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实施的教育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基本构成部分,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着“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23]的工作。传统的教学往往压抑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把对创新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创新教育研究的目的,也是“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具体内容。

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是一个网站,具有网站的基本性能,为教育科研方式多样化、研究成果共享化提供一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资源、研究成果共享化的平台;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课题研究成员的交互合作、资源共享、成果推广应用提供一个平台。

2.3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应遵循它特有的一些基本原则。在网站建设之初确定了它的建设原则,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修改,最终形成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1)专题性原则:网站的设计应围绕某一特定专题而展开,专题的创意与设计要进行科学的选题,主题突出、立意明确、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新颖独到、富有创造力,符合教学设计理论,符合信息时代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特点。

(2)交互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表现的知识应该是可操纵的,而不仅仅是文字的电子搬家。

(3)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网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不需要大量的预备技能;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

(4)创新能力培养原则: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专题学习网站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便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信息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5)科学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中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措辞要准确,行文要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6)协作性原则:协作学习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网络为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因此,专题学习网站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

(7)应用性原则:专题开发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学校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并注重教学应用效果研究。

2.4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包括选题、前期调查与分析、专题内容设计和系统设计几个步骤[4]。

2.4.1专题学习网站的选题

选题是网站设计的关键,主题的选择要体现专题的特点,可以涉及与中小学生学习有关的学科知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专题学习网站不同于网络课程,课程在内容上有系统性、完整性、教学性,而专题内容相对具体,更加针对一项具体的知识内容,因此在选题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教育性:专题是为教学服务的,要符合学习对象的特点,选题内容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突出学习中的重点,注意启发,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2)科学性:选题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扩展资源内容健康、合情合理,突出专题特征。

(3)整合性:选题要在专题范围内自成体系,各相关知识点要围绕专题设立,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允许在该专题涉及的范围内含盖相关学科,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的。“创新教育”是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使得网站既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可持继发展性,由于创新教育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和教育活动,这又使得网站具有了辐射面广、整合性强的特点。因此,选择“创新教育”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符合以上原则。

2.4.2前期调查与分析

在网站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以问卷方式进行了前期调查研究。

1.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调查目的在于确定“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定位与内容版块。

调查对象是: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各学科教研组长、高特级教师,省、市电教馆及省内部分大学的教育技术专家,共120人。

2.调查内容。问卷设计过程中,采用多种策略对变量进行处理。为了排除干扰,在问卷中首先对被调查者的身份、背景进行鉴别,如判断被调查者是否参与“创新教育与中学生能力发展”课题研究或是否了解创新教育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否具有创新教学设计的经验,对创新教学设计的熟悉程度等。接着对被调查者是否进行过或参与过网络教学设计进行鉴别。如果这些项目达不到要求,被视为无效问卷。问卷的主要部分是对网站功能定位和内容版块的调查。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保证问卷中的项目正确无误、无歧义,专门组织了问卷的试测,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有关项目和问题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3.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6份,去除无效问卷4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6.6%。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支持率

调查项目

支持率

创新教育专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98%

网站的功能定位

专题学习性

88%

专题资源性

97%

专题交流协作性

92%

专题成果展示性

93%

在线评价性

88%

其它

4.6%

网站建设参与人员

学科骨干教师

90%

创新教育研究专家

89%

专业技术人员

100%

在校学生

76%

其它

5.6%

网站使用对象

在校学生

100%

学科教师

92%

教育专家

89%

学生家长

78%

其它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