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十篇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十篇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08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篇1

[关键词]优化设计;题组教学;思维能力

美国数学家克莱茵说过:“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教学主体的习题教学,应重视数学练习设计的研究,不断改进、优化练习的设计与实施.优化题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所谓题组教学,是指围绕某一教学目标或知识点,精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系统性的习题,将知识、方法、技能融于其中,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感知题组的内在规律,探究、发现题组内蕴涵的知识和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优化设计梯度型题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题目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化难为易的办法,用题组训练的方式把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例如: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多少?

(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有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多少?

(3)已知一个三角形,有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能确定吗?能否求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上述题组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第(2)题用到了分类讨论思想,第(3)题则用到了不等式的思想,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既复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又掌握勾股定理,而且在逐渐深入的问题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既掌握了知识,也深刻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优化设计“拆卸型”题组,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拆卸型”题组是对于一个较复杂的题目或知识点,将它支解成若干部分来解决题目的一种题组.这种题组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设计的,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特别是基础一般的学生效果更突出.

例如,求方程x-1+x-2=5的解.

绝对值是数学中活性较高的一个概念,而本题属于含有多重绝对值符号的复杂绝对值方程,学生要解决此类问题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给学生道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我将此题支解成下面的题组:

(1)若x

(2)若x≥2,x-1=____,x-2=____,方程x-1+x-2=5的解为____.

(3)若1≤x

(4)求方程x-1+x-2=5的解.

通过上述“拆卸型”题组的设计,不仅将x的取值范围分解成几部分,而且将含有多重绝对值符号的复杂运算分解为含有单一绝对值符号的简单运算,对各部分逐个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变中求进,进中求通,进一步探索问题的本质属性,能有效地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优化设计对比型题组,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许多结构形式与叙述方式相近的习题,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适当选用一组对比型题组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比较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章时,由于各种四边形的概念多,学生难以区别,可选用下列习题:

①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错误,是菱形)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错误,不一定是特殊四边形)

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正确)

④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正确)

⑤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正确)

⑥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正确)

以上题目基于四边形这一章易于混淆的概念,貌合神离,答案不尽相同.很多章节在学生平时的练习中屡有混淆,错误率高,因此,要引导学生三思而后行,像这样易错之处用题组的形式出现,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细小问题的注意,有利于错误的避免与纠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优化设计归类型题组,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归类型题组是一类问题的典型代表,解剖它即解剖了一类题,掌握它即掌握了解一类题的钥匙.

例如,a为何值时,方程x2+x+a=0没有实数根?

这是一道十分典型的例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为了让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探讨:

(1)a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x2+x+a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

(2)a为何值时,抛物线y=x2+x+a位于x轴的上方?

(3)a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x2+x+a的值恒为正?

(4)a为何值时,不等式x2+x+a≤0无解?

(5)a为何值时,不等式x2+x+a>0是全体实数?

(6)a为何值时,二次三项式x2+x+a的值恒为正?

上述习题,本质上都可以通过解不等式1-4a

优化设计互逆型题组,培养学生思维的双向性

为进一步打破学生禁锢于单一方向的思维定式,促进互逆思维习惯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可互逆式习题,逐步启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将题中的题设与结论互换互逆,发挥“原材料”的功能性,以提高学生互逆思维转换能力,培养学生双向思维的良好习惯.

这三道习题都考查了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的运用,综合性较强.互换了题设和结论,其结构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解题思路、方法却很类似,只要将解题的顺序灵活调整即可.这样的“借题发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双向思维能力.

优化设计拓展型题组,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拓展练习是在基本题的基础上,逐步变换条件与问题,加大题目难度,要求学生一一解答.这种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出数学题变化的来龙去脉,弄清解题思路的脉络,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训练解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好处.

例如,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点e和点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求证:eF=Be+FD.

由本题的解法,可编拟如下拓展题:

(1)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点e和点F分别是BC,CD延长线上的点,且∠eaF=45°,求证eF=Be-FD.

(2)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90°,点e和点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是∠BaD的一半,求证:eF=Be+FD.

(3)如图5,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C=90°,点e和点F分别是BC和CD延长线上的点,且∠eaF是∠BaD的一半,求证:eF=Be-FD.

(4)如图6,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点e和点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是∠BaD的一半,求证:eF=Be+FD

(5)如图7,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点e和点F分别是BC,CD延长线上的点,且∠eaF是∠BaD的一半,求证:eF=Be-FD.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篇2

关键词:数学建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注入式大学数学教学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建立全新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已成为大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对现行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倡开放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已经成为现行教育的必然趋势。数学建模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1]。

1、数学建模与创新思维

数学建模,就是对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抽象以及量化,然后利用数学公式进行模拟和验证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建模的过程中也包括应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这也是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运行机理中所运用的有效方法,同时是数学应用于科学和社会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创造性,即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以及研究新问题的精神。同时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是开创新局面的推动机,也是未来人才应必备的重要品质。大学生的数学素质主要通过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来体现。数学的三项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空间学习想象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数学科学所特有的功能。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严谨地进行数学逻辑思维,而且也能够更深刻地激发学生直觉思维,使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领悟更加细致和敏锐,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建模的创新能力就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及计算机等当代高科技手段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数学建模的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建模的对象的各种信息,从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使大学生的建模意识和数学创新思维意识成为学生的好习惯[2]。

2、构建数学建模意识的基本途径

2.1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数学教师应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2.2数学建模教学还应与现行教材结合起来研究。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讲立体几何时可引入正方体模型或长方体模型把相关问题放入到这些模型中来解决;又如在解几中讲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后,可引入两点间的距离模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则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2.3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由于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的工具而且其它学科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

3、数学建模教学中如何构建数学建模意识

3.1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教师应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鲜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首先弄清楚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北京大学附中张思明老师对此提供了非常典型的事例:他在大街上看到一则广告:“本店承接a1型号影印。”什么是a1型号?在弄清了各种型号的比例关系后,他便把这一材料引入到初中“相似形”部分的教学中。这是一般人所忽略的事,却是数学教师运用数学建模进行教学的良好机会。

3.2数学建模教学还应该与现行教材结合起来研究。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讲立体几何时可引入正方体模型或长方体模型把相关问题放入到这些模型中来解决;又如在解析几何中在讲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后,可引入两点间的距离模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则可结合在数列、函数在教学中的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进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数学不是枯燥无用的一门学科,而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门相当有用的学科。

3.3要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由于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的工具而且其它学科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

4、结论

总之,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光凭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脱离学生搞一些不切实际的建模教学,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数学建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篇3

作者简介:王书文(1959-),男,苏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理论图学、计算机图形学研究,(e-mail)。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论述了创造性思维模式下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阐述了运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激励学生思维活动的方法。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程图学;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B23;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8104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一般包含4个方面:一是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将工程制图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知识内容有机结合,既保持其连续性,又避免重复性;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师主导的直叙式、提问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形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三是改革教学手段,即利用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于一体,加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欣赏性;四是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与编排不同。教学方式,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即语言叙述艺术、引导艺术、启发艺术,等等。教学手段,体现教师呈现知识手段的艺术性,如板书设计艺术、实物教具演示艺术、多媒体呈现艺术等。选择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工程制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工程制图应用能力。

工程制图课程作为一门启蒙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如何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是课程的主要目标[1]。基于这一目标,合理整合和运用上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重视教学法的研究。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准[2]。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组织是关键,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和课堂传授方法,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着重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上,论述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模式,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概念

人类的思维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3种基本形式。抽象思维(亦称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贯穿于工程制图课的始终。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来展开的思维过程。灵感思维是在不知不觉中突然迅速发生的特殊思维形式,是综合思维的升华。创造性思维是前所未有的思维新结果,是达到新的认识水平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新,即具备新颖性、非重复性和超越性等本质属性。创造性思维没有特定的思维形式,思维的3种基本形式都能产生出创造性思维成果[3]。创造性思维的模式一般有模仿创造思维、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工程制图的空间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交替运用,当这两种思维应用自如时,才能产生灵感思维。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应灵活运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模式,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构型创造力。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王书文工程图学创造性思维模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二、创造性思维模式教学方法

创造性思维需要经历一定的训练才能够获得,需要正确理解研究对象,并具备勇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的精神,更需要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4]。将创造性思维模式教育方法应用到工程制图教学中,不仅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前提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不能墨守成规、遵循固有模式,而是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1)强调思维方法。在介绍新的概念、定理或例题时,如有可能,应阐明其创新价值或在学科发展史上的意义,总结有关的思维过程或思维方法。比如,讲解例题时,教师尽可能提供2种或以上的解题方法,并让学生思考更多的解题路径。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提醒学生,解决同一问题有许多不同思维方法。鼓励学生用各种思维方法分析前人总结过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试着探索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

(2)激励思维活动。在讲授某些知识时,不采取平铺直叙式,而应多设问题、多提问题。教师提问题时,要将面向全体提问和面向个体提问相结合,迫使学生思考问题,激励思维活动,从中诱发其创造性思维。

(3)引导思维体验。教师把部分相关知识留给学生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比如,求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无论是用“直角三角形法”,还是用“投影变换法”,都可以只讲相对一个投影面的解决方法。而相对另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问题,可以留给学生自学。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发现”知识或参与“创造”知识。

(4)促进思维交流。鼓励学生表达对有关问题的想法或解题思路,经常让学生走上讲台与大家共同交流,以便促进思维扩散。通过交流,使一名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更多人共享,甚至诱发出新的思维成果。

三、创造性思维模式教学应用

(一)模仿创造思维模式教学应用

从创造学的角度讲,可运用创新的方法很多,如逆向思考法、列举法、类比法、模仿创造法等。模仿创造法又分为机械式模仿、启发式模仿和突破式模仿[4]。工程制图是专业基础性课程,可以采用机械式模仿创造法实施教学,鼓励学生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方法并加以利用。

例如:投影面平行线分为正平线、水平线和侧平线,讲到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征时,没有必要将3种投影面平行线逐一讲授,可以运用模仿创造法进行组织教学,开发学生的模仿创造性思维。教师结合图示讲完“正平线的投影图和投影特性”时,把“水平线和侧平线的投影图和投影特性”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正平线的投影图及特性描述,自行给出水平线和侧平线的定义,并画出其投影图,进而描述其投影特性。让学生画原图并分析描述,要比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或画好板书原图后再让学生模仿描述特征,更有力于模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里强调一下,笔者课上不让学生带教材,以免学生照教材抄绘有关的图和文字描述。学生上课只带习题集,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课,独立思考完成课堂练习,教材只作为学生预习或复习的辅助教学用书之一。同样,“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求直线的实长和倾角”以及“求平面的实形和倾角”等,均可采用模仿创造思维模式进行组织教学。“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及投影”时,让学生自行绘出“点”、“直线”的投影图,然后给出解题方法。学生绘图的情况有3种:点与投影面垂直线求距离,点与投影面平行线求距离,点与一般位置线求距离。学生画出“点”和“直线”投影时,也就进一步巩固了“点”和“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征,同时,促使学生分析“点”到“各种位置直线”的距离求解方法,从而形成系统的思维过程。

(二)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模式教学应用

扩散思维亦称发散思维,它是从一点出发,向各个不同方向辐射,产生大量不同设想的思维方式[3]。在画法几何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多数是教师画好原图,再进行空间分析并给出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但是,若以发散思维教学则可以空间一“点”和一“直线”为基本元素,请学生自行设计文字和图示题目,并给出解题思路和作图过程[5]。实践证明,每名学生都可以很快给出3个以上的题目。比如:已知点的一个投影且点在直线上求点的另一个投影,过点作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相交,过点作直线的垂面,求点到直线的距离,过点作直线的平行线,过点作直线与已知直线相交且成60°角,以已知直线为直角边并过已知点作一等腰直角三角形等。从扩散思维角度讲,以一“点”和一“直线”为基本元素,在设计不同的题目过程中,首先要给出文字题目描述,同时给出与文字题目描述相一致的投影图,以此激励学生思维,并向扩散思维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扩散思维,将“过点作直线的垂线”扩展为“过点作投影面垂直线的垂线”“过点作投影面平行线的垂线”“过点作一般位置线的垂线”等。同样,以一“点”和一“平面”为基本元素或以一“直线”和一“平面”为基本元素等,均可自设题目并解之。通过学生自拟题目,分析、总结几何元素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的投影特点,寻找投影规律和解题方法,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体验。

集中思维亦称收敛思维,是从各个不同方向出发,向一点集中,即在不同事物中寻求共同的属性或特征,是在分析、综合、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演绎的思维过程[3]。比如:过点作直线的垂面,过点作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相交,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等3个题目,通过对“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综合分析,得知其作图包含了前2个题目的作图过程,再加一个“求直线的实长”即可。这就提醒学生,复杂问题是简单问题的组合,只有在掌握各种简单问题解题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寻求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工程制图教学中,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不是孤立的,可以使其结合。例如:在训练构型设计时,往往给出型体的一个视图,如图1(a)为两个同心圆,构造不同的型体使其俯视图符合给定的视图[5]。在构造型体时,以给定的某个视图为基础,想象出各种型体,这是一个扩散思维过程。反过来,对照所想象的型体,观察是否符合给定视图,这是集中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不可能将所有可能的构造型体一一列出,教师也不可能提供所有的答案。图1中仅给出14个型体视图,是从全班学生的构型练习中提取的,其实还有更多。教师在讲课中,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尽可能列出较多的型体。学生所想象出的型体,无论对与错,教师都应当鼓励,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构型结果。有的学生想象出沿圆柱轴线穿透的空心圆柱和不穿透的空心圆柱作为2个型体也是合理的。若发现构型与视图不符,应建议学生自行检查,无需教师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因为检查的过程也是学习和锻炼思维的过程。

图1由1个视图构型设计

(三)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模式结合教学应用

在工程制图中,将由实物或想象出的空间形体画三视图,定为正向思维。反过来,由三视图想象出空间形体,定为逆向思维。以图形组合的例子探讨如何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结合应用。利用基本图形,如圆、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进行构型设计(图2),要求在视图中,可以重复利用任何一个图形,也可以改变其大小,但不能添加其他图形。

图2基本平面图形

当看到某一个图形,如圆形,想到的空间型体是圆柱体、圆锥体、圆台体、球体等;当看到三角形时,一般想到的是三棱柱、三棱锥等,然后分别补画其另一个投影,此为正向思维方法。正向思维法要求想象出各种型体,并使其投影图符合给定的图形,这就有可能出现所想象型体的某个投影图不符合给定图形的要求。反过来,如果先将图形自身或任意两个图形组合为一个型体的两个视图,然后再通过读图判断其空间形状结构,为逆向思维方法。如图3(a)—(g),可以先将两个图形组合为型体的主视图和俯视图,然后判断其空间结构和形状。图3(h)—(k)为三角形和梯形的重复利用组合。

图3由基本平面图形组合构型设计

因为型体的两个视图有时不能确定其空间结构和形状,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结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来读图,如图4,主视图和俯视图均为“回”字形,试想象其空间结构和形状,并补画其左视图。

图4由2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

大多数学生看到主视图和俯视图都是矩形时,首先想到的是两个长方体(或立方体)之间的关系,因此,想在大长方体上叠加小长方体或在长方体上穿长方形的孔,结果想象的型体无法对照所给视图。解决此类问题需将问题简单化,即首先想象什么物体其两面投影是矩形,两面投影矩形时,该型可能是长方体、三棱柱体、圆柱体。如此,在长方体被排除时,应当及时考虑三棱柱,在大三棱柱上叠加一个小三棱柱,如图4(a)。由于圆柱体有两个投影也是矩形,因此,可以将小三棱柱用部分圆柱体代替叠加,如图4(b)。在大三棱柱上叠加一个型体,也可以挖切同样的型体,如图4(c)、(d),这就是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结合。

图5将大三棱柱改为带柱形面棱柱,并允许改变“回”字形中的内矩形大小和位置,在其上叠加和挖切,则出现相似的构型结果。

图5由2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

图6是在图4的基础上,将“回”字形的内矩形改为不可见线(虚线)后,求对应的左视图。图6(a)—(d)4个左视图是图4中型体旋转180°后的结果,图6(e)是表示空心长方体。

图6由2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

四、结语

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有计划地实施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在创造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丰富有关创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教授工程制图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实施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教育,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体系,其成果表现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开发,因此,学生是创造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把握好教师和学生在创造教育中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才能对培养创新性人才起到积极作用。在工程制图的各个章节,有计划地实施创造性思维模式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画图、读图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构型设计能力,为形成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秀英,白海英,张秀芝.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图学中和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9,30(5):148-152.

[2]余明浪.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9,30(5):157-162.

[3]李嘉曾.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训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古益灵.绝对创造力[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5]王书文.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Researchandpracticeofcreativethinkingteachinginengineeringgraphics

wanGShuwen

(Collegeofmechanicalengineering,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uzhou215009,p.R.China)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篇4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议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谈中学数学教学的思维创新与培养浅谈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中学数学建模与教学设想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中学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中学数学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在培养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中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途径新探关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浅谈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浅谈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高中数学教学是一种“目标教学”。一方面,我们一直想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但学生高中毕业后如不攻读数学专业,就觉得数学除了高考拿分外别无它用;另一方面,我们的“类型十方法”的教学方式的确是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学生一旦碰到陌生的题型或者联系实际的问题却又不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它。大部分同学学了十二年的数学,却没有起码的数学思维,更不用说用创造性的思维或者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由此看来,中学数学教与学的矛盾显得特别尖锐。

加强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正是在这种教学现状下提出来的。“无论从教育、科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社会和文化的观点来看,数学应用、模型和建模都已被广泛地认为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我国普通高中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猜测、证明、运算、检验问题得到解决。”这些要求不仅符合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造就一代具有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一、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意识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是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各种数学公式、定理、理论体系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次函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很多数学问题甚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而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模型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说到底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前人给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由此,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必须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这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二、构建数学建模意识的基本途径1、教师自身要有建模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应首先需要提自己的建模意识。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中学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北京大学附中张思明老师对此提供了非常典型的事例:他在大街上看到一则广告:“本店承接a1型号影印。”什么是a1型号?在弄清了各种型号的比例关系后,他便把这一材料引入到初中“相似形”部分的教学中。这是一般人所忽略的事,却是数学教师运用数学建模进行教学的良好机会。

2、数学建模教学还应与现行教材结合起研究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讲立体几何时可引入正方体模型或长方体模型,把相关问题放入到这些模型中来解决。而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则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3、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由于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的工具而且其它学科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例如教了正弦型函数后,可引导学生用模型函数y=asin(ωx+φ)写出物理中振动图象或交流电图象的数学表达式。

4、在教学中还要结合专题讨论与建模法研究。如“代数法建模”、“图解法建模”、“直(曲)线拟合法建模”等,通过讨论、分析和研究,熟悉并理解数学建模的一些重要思想,掌握建模的基本方法。甚至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自己选择实际问题进行建模练习,从而让学生尝到建模成功的“甜”和难于解决的“苦”,借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这正所谓“学问之道,问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

三、把构建数学模型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过程统一起来。

在诸多的思维活动中,创新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故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三点基本要求:

第一,对周围的事物要有积极的态度;

第二,要敢于提出问题;

第三,要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直觉、猜测、转换、构造等思维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1、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笛卡尔坐标系、歌德巴赫猜想、欧拉定理等,应该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例:证明sin5o+sin77o+sin149o+sin221o+sin293o=0

分析:此题若作为“三角”问题来处理,当然也可以证出来,但从题中数量特征来看,发现这些角相差72o,联想到正五边形的内角关系,由此构造一个正五边形,发现这个正五边形各边的向量和为零向量。从而它们的各个向量在y轴上的分量之和亦为零向量,故知原式成立。

这里,正五边形作为建模的对象恰到好处地体现了题中角度的数量特征,反映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建模训练,是很难“创造”出如此简洁、优美的证明的。

2、构建建模意识,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恩格斯曾说过:“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数学的杠杆,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走很远。”由于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转化,用好这根有力的杠杆,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创造性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解题速度是十分有益的。3、以“构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好的数学家与一个蹩脚的数学家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有许多具体的例子,而后者则只有抽象的理论。”

我们前面讲到,“建模”就是构造模型,但模型的构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需要有足够强的构造能力,而学生构造能力的提高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其实,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教师仔细地观察,精心的设计,就可以把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透过现象除去非本质的因素,从中构造出最基本的数学模型,使问题回到已知的数学知识领域,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思维品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44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初中学生一般正处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阶段,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思维的训练,促使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必要,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是数学思维启发点

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教师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多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其一,设计一些具有多个解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质疑可能解,探究可能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二,教师还可以故意引入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惯性的犯错,在最后教师将正确答案指明出来,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从而在往后的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将更具逻辑性,更紧密,不断得到发展。其三,教师还可设计一些研究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究型问题具有提醒广泛,形式灵活的特点,十分适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二、发散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一)利用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类题开放型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二)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一题多变,发展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造思维品质的发展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各处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因此可提供一些一题多变的题目,使学生在寻求各种结果中,表现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思维的本质是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题目由浅入深,并多采用一题多变,由只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以上的开放型的变式训练。还通过题型的转换,力求通过填空、选择、判断、解答论证等形式的练习,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各种解题的方法。促进思维向着横向、纵向、逆向及发散等方面深入发展,从面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实践能力训练是思维的巩固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篇6

现代型优秀教师专业能力反思能力

振兴国家的希望在于人才,振兴人才的希望在于教师。要想成为世界性的现代化国家,无疑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型人才,要培养现代型人才,首先必须要有一大批现代型优秀教师。学校之间的竞争必然是现代型优秀教师之间竞争。打造高水平的一支现代型优秀师队伍是每一个学校当前培养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利用校本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意识和基本的素养。

一、做现代型教师势在必行

1.在当前的教育中,传授知识性的教育方式已在悄悄地退出舞台,随着新教材改革的全面推开,合作性探究式的教育方式正在全面推开,取而代之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水平。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调查表明,人的10%~20%之间的知识来自于读书,70%左右的知识来自于合作流。无论是成功的科学家、学者,还是高级管理者和著名的企业家,他们成功的根源主要不是来自于高端的知识,而是来自于他们超人的思维水平,他们经常会从不同角度或者说从常人想不到的地方出发,让自己脱颖而出。

2.做现代型教师是新教材改革的需要。新教材的理念必须是以学定教,生本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景,或者以声音、图像更直观、生动的提供学生的学习环境,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用常规方法解决不了的教学环节。例如,应用几何画板让学生自行探究几何规律,比起学生只凭想象或者只凭老师说教,无论从体验效果或者从兴趣出发都是无法取代的。科研的重点应该是每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要始终围绕如何培养知识后面的思维能力的研究,从而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较强的资料收集和整合能力也是成长为现代型教师的必要因素。

3.从教学效果来说,高考考查能力的题逐渐增多,而且逐渐从多角度考察能力,有些能力单纯的以考代练或者讲授式教学是难以实现的。

二、现代型优秀教师的构成要素

现代型优秀教师的构成要素,是较高专业水平+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欲望+一定的科研能力+较强资料收集和整合能力+较高的反思能力。

1.较高的专业水平是做现代型优秀教师的前提。没有较高的专业能力首先不可能是一般意义上的优秀教师,因为现代型优秀教师是较高层次的优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成功开展教学的关键,没有较高水平的知识能力不可能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就好比教练只能在浅水中游泳,他还能敢引领学生到深水里游吗?

2.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欲望,是现代性优秀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为什么需要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能力呢?如果单纯有较高信息技术能力,但是没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欲望,常常不会根据内容恰当地进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其实,只要有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欲望,很容易学会需要的信息技术水平。一般情况下,只需要能进行word文档的输入和编辑,学会做ppt幻灯片,会进行超级链接,会连接图片、视屏等,还要学会与学科联系紧密的软件。比如,理科必须熟悉几何画板,有能力可以学会fiash,会插入剪贴画和音乐,会编辑动画效果即可。而且现在许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高,也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做课件,也是让学生学习提高能力的过程。

3.为什么要有一定的科研能能力呢?没有科研能力,又怎么会想到学生的问题所在,又怎会设计引领学生探究问题的途径呢?又怎会发现问题呢?又怎会思考解决的办法呢?当然,科研能力也不是科学家、学者的那种科研,他们更侧重理论的大的科研,我们中学教师立足于实践中的科研。因为我们天天接触学生,天天都要教学,我们更要注重学生存在的小问题,或者出现的小困惑,甚至一个教学环节,都可进行研究或者对比试验,我们科研的重点应该是每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要始终围绕如何培养知识后面的思维能力的研究,从而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情景或者路径,学生至少能得到愉快的学习情景。

4.较强的资料收集和整合能力也是成长为现代型教师的必要因素。我们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捕捉信息,善于通过图片或者视屏保存下来,我们才能为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提高支撑和提供必要的素材。还有我们不可能全部都自己找资料、做课件,网上有很多有用的素材和课件,我们只要善于收集,善于改变,采取“拿来主义”,也是可以的。

5.较强的反思能力,是成长为现代型优秀教师最为重要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做了任何事,都不会反思,那他永远不会改正错误,也永远不会提高。只有每天写教学反思,反思成功的,或者不成功的,或者需要改进的。因为做任何事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有时候我们弄巧成拙,有时候我们会无心插花柳成荫,有时会突生灵感,这些都有必须记下来。长年累月就会成为心得,成为学术资料,加上理论支撑甚至会成为著作。

三、培养现代型优秀教师的途径

1.利用校本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意识和基本的素养。兴趣决定努力程度,需要决定动力。如果老师没有这样意识,仍然会抱着现实不放,因为部分教师总会认为轻车熟路,机械式重复性教学已经把这类教师定固定在模板式认知水平和教学水平上,要改变它必须改变观念。牢记大炮极强的时代早已淘汰刀枪的时代,让他们明白,这是必须的。机械化操作必将取代刀耕火种的时代,打火机不因有少数人继续使用火柴而限制打火机的发展。还要培训一些专业知识,要培训常见的教学模式,要观摩研究一些教学案例。

2.通过观摩课和优质课,促进现代型教师成长。通过定期的教研组、备课组上典型的交流课,让教师去观摩,去分析比较,促进交流学习。通过定期的优质课模式,提高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有效教学水平,也能促使骨干教师加速成长。

3.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可以建立全体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的要求,要求部分优秀教师尽快成长为现代型优秀教师。建立现代型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定期评出一批现代型优秀教师,让他们引领同行前进。

4.建立奖励机制。对于成长为现代型优秀教师的要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在评优晋级上优先。

总之,以后的学校竞争必然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必然着眼于现代型优秀教师的培养,现代型优秀教师更是现代的专家型教师,做现代型优秀教师必然是名师的结果,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每一位教师,必须提高认识,加快自我发展,走现代型优秀教师之路是明智的选择。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篇7

一、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意识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论体系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如二次函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很多数学问题甚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而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模型方法。因此,数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方法的操作程序大致为: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类比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熟悉的数学模型,从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二、构建数学建模意识的基本途径

1.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

这意味着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需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2.数学建模教学应与现行教材结合起来研究。

教师应研究在各个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立体几何可引入正方体模型或长方体模型,把相关问题放入到这些模型中来解决;在解析几何中可引入两点间的距离模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则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引入。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3.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数学是学习其它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如学了正弦型函数后,可引导学生用模型函数y=asin(wx+Φ)写出物理中振动图像或交流图像的数学表达式。这样的模型意识不仅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会对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以及用数学建模知识探讨各种边缘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

4.在教学中要结合专题讨论与建模研究。

可以选择适当的建模专题,如“代数法建模”、“图解法建模”、“直(曲)线拟合法建模”,通过讨论、分析和研究,熟悉并理解数学建模的一些重要思想,掌握建模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主动选择实际问题进行建模练习,使其在尝试数学建模成功的“甜”与难于解决的“苦”之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

三、把构建数学建模意识与培养创新思维统一起来

在诸多的思维活动中,创新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三点基本要求:一是对周围的事物要有积极的态度;二是要敢于提出问题;三是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构建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新思维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数学史上,笛卡尔坐标系、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定理等,都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发现的。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可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如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2.构建建模意识,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数学的杠杆,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走很远。”由于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转化,用好这根有力的杠杆,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创造性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解题速度是十分有益的。

3.以“构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模”就是构造模型,但模型的构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有足够强的构造能力。学生构造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只要仔细观察,精心设计,就可以把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通过现象除去非本质的因素,从中构建出最基本的数学模型,使问题回到已知的数学知识领域,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篇8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ontheCultivationofStudents’abilityinthe

teachingofGeneraltechnology

wanGShuiyun

(HaotoumiddleSchoolofZhongshanCityGuangdongprovince,Zhongshan,Guangdong528436)

abstracttheGeneraltechnologycurriculumfocuson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thepracticalabilityofthestudentstodesignandapplicationoftechnologyasthefoundation,andstrivetocultivatestudents'innovativespirit,pioneeringconsciousnessandacertaincapacityplanning.thepapertalksaboutmethodsonthecultivationofstudents'abilityfromfouraspects,combiningwithteachingexperience.

KeywordsGeneraltechnology;teaching;cultivation;ability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通用技术课程着力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外,还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人生规划等能力,不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它尤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笔者经常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笔者会指着我们四楼教室的窗户,问同学们如何更方便、安全地清洁外面的窗户这样一些问题,以便让学生发现现存窗户的问题和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同学结合实际,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了各种解决的办法,其中有个同学说,把窗户改做成可旋转式的,那就更容易清洁外面的窗户了。正如这位同学所想象的一样,在2009年的广交会上就出现了这种创新型的窗户。又例如,当今社会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如何充分利用现实环境中存在的能源,从而达到既节约能源又实现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呢?同学们经过激烈地讨论和分析,提出了在屋顶上放置太阳能热水器解决水加热问题,利用太阳灶做饭,利用太阳能电池(光伏)提供家用电器的电能,利用生活垃圾产出沼气解决部分燃料问题,利用风能、水能、地热能等,这些都很有推广利用价值。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老师指导学生着手去设计各种方案解决生活中常遇到的这些问题,使同学们充分体会到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

2师生、生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及交流能力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所以,在教学中,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由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老师进行指导,然后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一节中的“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如何解决中学生中午吃饭拥挤的问题?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组内讨论,然后再由各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相互比较和补充。结果发现,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敏捷,他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并且相互之间还有很多争议,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外的技术试验或作品的模型制作等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来制定方案、收集资料,分析处理、模型制作、技术试验检测和评价等,同时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或图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构思,与老师和全体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体验到相互合作取得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积累,并在其中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这些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合作及交流能力的提高。

(下转第125页)(上接第123页)

3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于实践并注重创造的综合性课程,它着力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因此,要加强课堂内外的综合实践训练,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

例如,学完技术与设计2的第一章第二节:结构的设计,笔者布置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组合,每五人一组,由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特长进行分工,每个组员都要积极参与本组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实行组长负责制,在两周后上交桥梁设计方案和桥梁模型作品。两周之后,从学生上交的作品情况来看,有的桥梁模型作品创意新颖,令人刮目相看。此外,笔者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桥梁模型的技术试验和相互评价,这既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其中共有四组学生制作的桥梁作品非常成功,不但能承载很重的物体,而且桥梁的稳定性、强度很好,桥梁跨度,桥墩等都设计得非常合理。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快速提高。

4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用技术的教学要以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因此,我们应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创新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随时随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诸如“如何解决春运拥挤”等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释疑,培养勇于批判的精神。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能完全迷信老师,而应善于质疑、释疑,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再次,我们要鼓励学生启发想像、联想,不断拓展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鸟巢、国家大剧院等著名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拓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技术素养、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目标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要求教师应当从学生的不同需要出发,充分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宁.浅谈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11:23-24.

[2]武明冬.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0.10:75.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篇9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关键问题;培养路径;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45-05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1世纪,无论是科技还是教育,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应对这种挑战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实施创新教育。近年来,笔者在教育创新、教学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并以“卓越软件高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总结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路径与尝试方法。

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两个问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教育中重知识、重书本、重应试、重结果、重标准等思想与观念的影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形成了标准化的思维模式。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最大的两块绊脚石,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两个实际问题。

第一,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方向、思维方法都变成规范化、公式化、标准化了。在我国,这种标准化思维的形成可能有历史、民族、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原因,并已经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功能固着,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见解没有独创性,相信答案唯一性;二是太过迷信权威,学生完全没有批判意识,绝对相信书本知识,迷信盲从权威的言论;三是形成惰性思维,在学生中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考试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学生不愿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更不善于对所学内容作深层次思考。

第二,毫无活力的知识结构,就是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僵化、封闭、落后的,基本上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被“填鸭式”地填进去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检验、重新组合更是无从谈起。学生所学并不能致用,而是严重的学用脱离。

毫无活力的、僵化封闭落后的、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知识对创新思维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不能学以致用而导致思维的惰性。知识的活力在于实际运用,运用越多的知识才是最有活力的知识。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大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积极、有效、全面地运用学过的知识,以大幅度增加自己活化知识的比例,大幅度减少非活化知识比例,从而彻底改变个人的知识活化结构(见图1)。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分析

对于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最紧迫的任务是更快地突破他们固有的标准化思维模式,更有效地让他们无活力的知识结构变成有活力的知识结构,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笔者主要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智慧三个方向展开论述与分析(见图2)。

(一)创新思维培养的突破路径

创新思维是一种不受常规思维束缚、寻求全新独特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高素质人才最为重要的一种基本素质,现在最缺乏的就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思维最根本、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是新的创意、新的点子、新的思路、新的考量方式。其突破路径关键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想象思维与联想思维、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等的培养与突破。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求同思维的方向是由四面八方指向问题中心,主要目的是要搜集各种想法与方案的精华,通过对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考察,对众多的想法与方案进行梳理、筛选、综合、统一,从而找到一种最好的解决办法或者最佳的解决方案。求异思维的方向是由问题中心指向四面八方,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放开,在没有规则、没有限制、没有定向的基础上,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沿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搜索,把各种不同的可能、不同的答案都尽量设想到。总之,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交互发展,构成了一个人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

想象思维与联想思维想象思维和联想思维可以说都是创新思维的一对孪生兄弟,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联想思维主要在人们大脑已储存的记忆系统的表象之间进行,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封闭、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不能产生新的表象,并且联想思维必然是在一定诱因的刺激下才能进行。想象思维则可以超出人们大脑已储存的系统表象范围,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开放、无限的时空范围内创造全新的表象。更为特别的是,想象思维还可以不要任何诱因的刺激也可以进行。一个人的联想思维与想象思维越广阔、越丰富,那么他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又叫直观思维,是人们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方式。灵感思维是在一种积极的爆发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思维的过程,是人们对某个问题进行艰苦思考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突如其来地使问题得到解决――一下子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的顿悟过程。灵感和直觉都具有不受任何逻辑思维规则羁绊与约束而直接洞察、领悟、甚至抓住事物本质的特点。

(二)创新人格培养的突破路径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则将创新型人才的非智力人格特征概括为十个方面: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研究表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创新能力开发的过程,而且是创新特质培养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创新特质,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必胜的自信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坚忍不拔的毅力、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都是从事创造活动的强大驱动力,不但可以让人们获得非常广泛的知识、具备非凡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还可以充分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形成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深刻睿智的思维力。一个人只要拥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自觉主动地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外界的种种干扰,专心致志地钻研,不知疲倦地工作。这一切积极因素都是创新的推动器,更是成功的催化剂。

必胜的自信心自信心不但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一种心理状态,而且是自己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强大力量。满怀自信的人,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能取得骄人的成绩。自信心不但是一切潜能的激活器,而且是各种能力的催化剂,人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可以一直保持“最佳状态”,甚至出现“超水平”发挥。所以,自信心不但是创新行为的内在动力,而且是创新思维的不竭源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学生自信与充分挖掘、激活学生潜能的过程。

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不但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创新型人才捕捉机遇、获取成功的重要条件和素质。创新不但需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更需要大胆猜测与小心验证。只有拥有了这种能力,才能拥有更多的创新机会,才能对生活中一些平凡、细琐的事进行深入持久的思索,从而更好地发现蕴含其中的创新机遇。

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就是人们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在大脑中创造出一个新画面、新形象、新念头或新思想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不但是创新的重要素质,而且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人类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创造发明,更不会有新思想、新发明的出现,当然更不可能有任何的进步与发展。想象力是创新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智慧和特质。

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特质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之外,还应包括坚忍不拔的毅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审美情趣和幽默感等。

(三)创新智慧培养的提升路径

在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两个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智慧的高与低将决定创新的成与败,创新智慧培养将成为当今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谓智慧,就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就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就是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就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不但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更是创造创新的最高境界。这里所提到的创新智慧,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大道至简、天人合一、有无相生、人和取胜、大智若愚、恪守中庸、兼容并包、灵活变通、双赢全胜等方面的重要智慧。

大道至简的智慧这是第一个至为重要的创新智慧。因为无数成功的创新案例证明,所有的创新往往都是那些最简单、最朴实、最不起眼的点子。创新的点子是非常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凡是臻于完美的东西往往都是最简单的。大道至简的智慧告诉人们,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具有真理性的。

天人合一的智慧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智慧。在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主导下,人们在创新时就会考虑如何做到主客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天人整体认知水平,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天人整体认知视域,把人文、自然、生态融入创新。这不但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在创新活动中的要求,而且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中庸智慧观的要求。

有无相生的智慧所有事物的生成与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有无相生的智慧不但包含着“有中生无”和“无中生有”的生成思想,而且包含着“有转化成无”和“无转化成有”的转化智慧。只要把握好“有无相生”的智慧,把握好“有无相生”的变化性、发展性、动态性与创生性等特点,那么所有的创新活动就可以做到效法天道,适应自然,遵循规律,进退自如。

人和取胜的智慧所有创新的成功最终都一定依靠人和取胜,“人和”是创新成功非常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再好的创新理念、再好的创新产品往往都将陷入“孤芳自赏”的困局。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沟通。”创新的过程不但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而且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

另外,在创新中还应该懂得以下的一些重要智慧,如大智若愚的智慧可以让你在创新中看到问题的本质;恪守中庸的智慧可以让创新的行为不至于太过极端;兼容并包的智慧可以让人们领悟海纳百川的大气;灵活变通的智慧可以让你明白灵活性与原则性有机统一;双赢全胜的智慧可以让你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扩大效益;实用主义的智慧可以让你掌握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统一,等等。

(四)创新能力三维结构与关系

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智慧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平等并列的结构与关系,而是层次渐进的“金字塔”形的结构与关系,如图4所示。创新思维这个因素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层,创新人格这个因素位于“金字塔”的中间层,创新智慧这个因素则位于“金字塔”的最顶层。

西方的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比思维因素更重要的还有人格以及其他因素。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智慧。可以说,没有创新智慧的指引,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失去了正确的航向;没有创新智慧的引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缺少了理论的依托。这智慧的因素是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都容易忽略的重要因素。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笔者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下文简称“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卓越软件高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下文简称“卓越方案”)为例讨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卓越方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该方案在激励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更注重的是要求教师到企业去拿项目、拿课题,同时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与技术研发,并在这些真实项目的基础上完成项目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让学生最深刻地感受到企业前沿的岗位与职业要求,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激励学生有计划地自主学习

没有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没有学生的独立自主;没有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就没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德国著名哲学家、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己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所以,在高职信息类专业学生中推行自我管理的理念,激励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就成了“卓越软件高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如果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那就意味着学生的自主性强、积极性高、拥有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形成的重要素质。

(二)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和技术研发

“卓越方案”的实施主要是以学院电子信息研究所为依托,教师不但拿到了项目与课题,而且拿到了资助的经费,更重要的是可以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让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在项目开发与技术研发过程中迅速成长。

到目前为止,电子信息研究所已完成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和企业项目,如深圳掌上宝wap社区平台项目开发,广州市总工会帮扶中心特困职工医疗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广州一呼百应公司的基于Http双向同步传输协议的跨平台即时通讯课题攻关项目并取得技术突破,深圳市东恒塑胶模具有限公司网站建设,迪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站建设,荣盛无纺布有限公司eRp项目开发,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专业委员会基金项目“基于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的微机实验室应用研究”,广州市科普项目“北部山区电子商务知识普及”移动图书子课题建设,佛山市禅城区产学研专项建设项目“一呼百应B2B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一呼百应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升级改造”,广州市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项目“基于云库存的北部山区农产品网络分销平台建设与应用”;从化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电子商务营销应用技术培训”等。目前,电子信息研究所已获相应的经费资助40多万元。

后续的课题拓展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目前正在开展与广州航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云呼叫中心”项目,广州市一呼百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二期项目,佛山一呼百应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的二期项目,从化市电子商务协会的前期项目,以及广州市科协、广州市科信局、从化市科信局、从化市科协的项目,并与当地两大工业园区(太平开发区、明珠工业园区)建立产学研基地。这些,都为“卓越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项目基础,也为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和技术研发提供了最充分的实践条件。

(三)基于真实项目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在教师完成项目与课题的基础上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由教师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与职业要求,设计基于真实项目任务的行动过程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这种“项目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按真实项目任务的行动过程即工作逻辑来组织课程,其最大优势不但可以保证学生接触到市场的最前沿信息,学生掌握最具实际意义的应用技术,而且还可以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与职业要求,把课程进行多学科、多元化的整合或重组。

为了教学实施更加方便,教师可以把每个真实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不同且连贯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的内容基本上包括了工作任务、核心知识、交叉知识、岗位要求、职业素养实施过程、实施要点、全真练习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在教师把各子项目的核心知识详细讲述后,接着就要把子项目的衔接关系以及所要用到的交叉学科知识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讲解。每个真实项目(包含子项目)在结构上都是以工作任务为起点,在内容选择上以核心知识为重点,以实践能力为焦点,以交叉知识为辅助,以拓展知识为延伸。这样,就非常好地解决了项目课程中理论和实践整合的问题。

总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而创造能力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潜能。对于这个问题,陶行知早就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份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压制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所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任务。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和耶鲁大学前校长施密德特都曾经强调:这两所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世人所景仰的知识宝库,是因为每年新生的入学给学校带来了自己的学识和不同的经验,而毕业生除了一颗富于创新的心,却什么也没有带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审视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3(3):13-16.

[2]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王伟民,段安平.创造思维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64-71.

[4]周延波,王正洪.高校创新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7-67.

成长型思维如何培养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思维训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结合体育活动来思考问题,强化学生的灵敏度,如进行上下台阶的训练,学生不仅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体育项目,而且还要准确计算台阶数目。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较薄弱,但是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因此,教师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小学教育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体育教学,甚至缩减课程时间或者加重体育运动量来结束体育课,如单一的跑步、蛙跳等运动,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1.固定的教学模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观念落后,每周的体育活动项目类同,如集合、点名(机械动作)、长跑、短跑、仰卧起坐(重复动作)等一些增加身体负荷的项目,不仅影响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而且无法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降低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

2.时间规划不合理

体育教学没有受到重视,尤其在接近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其他文化课占用体育课时间以强化学生文化课的复习,导致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体育课程减少,学生对体育思想与体育精神没有任何概念。这种不合理的体育课程规划,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任何意义。

另外,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体育项目无法开展,如刮风、下雨,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会取消,教师就会缩短上课时间,剩余时间让学生自习,体育时间不能充分利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增设体育设施,增加体育项目的多元化

引进先进、新型的体育设施,如构造奇特的转转车、滑板、跷跷板等体育设施,这些体育设备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对体育课产生好奇心理,学生通过使用这些体育设备,会对体育课有新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教师利用体育设备组织多种活动,一种体育设施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跷跷板游戏,首先指定游戏规则:学生进行脑筋急转弯、猜谜语、词语对接等活动相互提问,在规定时间内,回答正确五个以上问题,奖励铅笔、橡皮等学习工具,否则给大家表演节目;同组提问人员问题数量没有达到十个以上的,做出相应惩罚;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同一组中选取两个体重相当的学生进行游戏,这两位同学边游戏边答题,同组其他成员提问。这种活动会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反应程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的意义。

2.开放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方式,也要利用开放自由的教学模式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学生自由结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建有趣的体育造型,营造愉悦的体育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有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体育精神的前提下,也带动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快速完成教学目标。

3.合理规划体育教程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合理规划体育课程,使体育教学更加完善。第一,制订体育教学目标:规定每个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体育任务,对于有难度的项目,学生积极与教师沟通解决,促进全体学生体育成绩达标。第二,保证充足的体育课程时间,促进师生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三,给学生一定的体育学习空间,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独立性。

加强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发展现代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体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尚永强.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J].求知导刊,2015(24):112.

[2]周静.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2(3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