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十篇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十篇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7:18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篇1

【关键词】思考;鼓励;实际;全面性创新性;高度重视;贯彻执行;具体措施为人师表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达到全面性与创新性呢?我认为:

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面性

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需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是适应新课改下教育教学的标准,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各个方面入手,主动、和谐而又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以前的应试教育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获得了知识,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就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是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式、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方法;现在实行全面式的教学实际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每一位一线教师必须做到的,思想上重视了行动上就能实现,即“言必行行必果”。

其次要在标准上能够贯彻执行

新课程改革理论从实施标准是给予明确规定,它是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而做出规定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目标而制定的,其中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都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提出要求,对于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要在方法上制定具体措施

1.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让教学形式尽可能的多样化,例如:可以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声、像、动画等等特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的物体动态化。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达到神形兼备的良好效果,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内心喜悦和享受,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

2.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重要的是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这个时候教师应当恰如其分的运用艺术性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进入思维状态,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加强学困生的及时补救。

针对学困生的不足,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后补救;现在的学生数量比较少,教师是能够补充补救过来的,同时也要以数学教研组为中心,重点开展学困生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困生热爱数学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努力上进、潜移默化、共同感染,使学困生具有一种别人能学好自己一定能够学好的精神和思想。

最后要在感情上做到为人师表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对学生多加关心、多加爱护,当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生感情方面的关爱。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性

第一、教师要思考、树立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很好的利用已有的条件,比如:教材、参考、影视等等,以优化教学为出发点,思考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兴趣、激发创新;要在开讲时引人入胜,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此问题、引导思考、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第二、学生要鼓励、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就会质疑,提出很多新鲜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创新思维的可能;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驰骋思维,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培养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具体做到鼓励与培养呢?

1.开课前提问、自定教学目标:在讲课之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哪些知识点?自己确定目标。学生自己提问,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实现“我要学”的重要信息;引导学生多提问是我的重要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很高,课堂气氛就会显得轻松、活跃而且具有成效,感情与知识融于课堂、民主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2.讲课中质疑、引导创新学习:培养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要按规律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质疑,说出心中的疑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合作解答。

3.讲课后总结、评价创新成果:总结就能获得经验,经验是通过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精华,正确评价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的经验,是指导更多课程的关键,对于学生自己质疑的问题成功解答的效果给予肯定性的评价,教师必须做好课后的经验总结记录,以便日后翻阅参考。

第三、教学要实际、激发创新兴趣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层次,基本做到能够全面了解和理解,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因为有了兴趣而学习而思维而创新。

2.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满足学生的创新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屡遭失败,就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好胜心、虚荣心和兴趣心,主要方式方法从简单到繁琐逐步渗透到各个环节和各个不同的理解能力、理解层面,让学生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融合性和闪光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带来的成功机会和成就感觉,培养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39-02

学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少了童心和灵性,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思想,以学生能力发展和创新实践为重点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有创新潜能的人。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充满创新的活力,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好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主体愉快学习。在此,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新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利于创新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舒畅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其次,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重,引起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最后要改变“只学不问”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学习中,大多数同学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主动性和大胆探索的精神;有的同学还错误地认为向老师提问是一种丢面子的事,因此,课堂学习实际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一个个都成了“听话”的学生。这样被动地学习,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肤浅,不能灵活应用,更谈不上创新与发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这种“只学不问”的教学模式,还学生“自”,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敢想、敢问、会问,从而达到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为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视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要搞创新教育,就要重视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牵着学生走”,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学生由于缺乏机会,创新行为便受到限制。为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根据教材上的提示将圆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至此,教师没有草草收兵,而是让学生再想一想:还能拼成已学的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动脑、操作,又创造性地拼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共得到4种不同的推导方法。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继续探求多种解法,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情境。多想既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2千米,行驶312千米后遇到从乙地开来的一辆汽车,如果乙地开来的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算一算两辆车是不是同时开出的。学生大都从时间的角度考虑:如果两辆车同时开出的,那么两车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应相等。甲地车用的时间是:312÷52=6(时);乙地车用的时间是:(480-312)÷42=4(时)。时间不等说明两车不是同时开出的。这时教师提示:能否再从其他角度来思考。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学生由此又想出了“从路程的角度考虑”“从速度的角度考虑”两种全新的解题思路,使许多同学从中开扩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得到了启发。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充分的空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完成下列计算:1+3=?1+3+5=?1+3+5+7=?1+3+5+7+9=?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把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在教学时,应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善于变异、转化、引申、缩小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如教学第一册“有趣的拼搭”时,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进一步的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卡车、坦克、机器人等事物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可以通过坚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越加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篇3

一、关注生命润物无声

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要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意识到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情感场,我们要以生命的意识来构建课堂教学。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用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导,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行情感交融。如: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不论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要尽可能找出值得肯定的方面加以赞赏,要用期待的和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有着浓厚的感情时,数学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才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才会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胆怯的学生以力量,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关注生命,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把数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国民素质上,立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上,数学教学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使数学教育绿意盎然。

二、关注个性激励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的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此,关注个性、激励创新,教师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地发展。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

如:数学活动课时,我设计这样的题目:“怎样才能使鸡蛋掉下2米而不破碎?”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下放一盆水、铺海绵……其中有位学生说:“我不用做任何准备工作,只要在2米以上的空中让鸡蛋往下掉,鸡蛋就不会破碎,因为它还没有落地。”新颖奇异的解答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解答,比一比谁的解法多,谁的解法最简便。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求佳的独创性,培养了创新精神。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性和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

三、关注成长提升素养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并把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了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时代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离不开老师的创新教学,要想让创新教学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就需要我们老师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认真思考每一节课的创新问题,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勇于质疑提问,敢于创新发明。因此,我们教师需要树立创新观念和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并且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持续的发展。

一、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新课标背景下,不少教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但是花了大量的精力都不见其效,结果还是在使用着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拼命地教,学生在下面死命地学,最后导致教师对教学失去了兴趣,学生由于学业负担而产生了厌学心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原因:1.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程改革必然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育教学策略的革新。由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直接发生联系的是教师,教师是否能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涵实施于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是真正掌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人。由于教师未曾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新课程的学习与研究者、创新与实践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发展。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将新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二、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对策

1.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

2.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年版)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下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分层的、循序渐进的方式。

3.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因学生在自己讲课时插嘴而指责,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4.树立动态的、发展的评价观。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其次,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给予客观的评价指正,而且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地指出来,只有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最后,教师还要能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总之,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这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不断努力和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臧小蕾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例谈[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张业红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1,(02)。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的发展脚步在不断加快,小学教育制度在发展和变化中不断完善成熟,其教育意义和教学目的也在不断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者需要加大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从传统的教学框架中寻求创新,找到适合新时期学生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让小学数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效果逐渐加强,这个过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研究项目。

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开发自身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更好地适应生活,从数学问题中找到突破点,这样的数学教育才是有价值有效果的,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与之不同,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价值,这是急需要改善的内容。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逻辑思维的同时可以找到自身的创新突破空间,不断深化自己的学习内容,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就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性知识理解能力,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实际能力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客观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出现巨大的难题,只有尽可能地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思维创新发展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二、数学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教育理念

学生在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才是最主要的,这个理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有明显的改变,教师不再是学生的领导者,而是为帮助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去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能比拟的,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要想完成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必须先进行师生关系方面的改革,让学生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与教学理念,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小学数学教学,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打造良好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与能力,不能做出片面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课堂中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相对比较广泛,答案与解题思路大多都不局限在唯一的情况中,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必须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

3.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内容与学习知识掌握的最佳途径就是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融入学习中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数学教学活动的次数,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思维的同时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更广阔的发展之路。

4.教学内容的新时期有效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动,修改了传统的教学路线和培养模式,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型,而是重在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需要多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良好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准确的掌握,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会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限制学生的发展。在改进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课堂安排的改善,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让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更好的帮助。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有的能力,以新课程教学改革为教学核心,不断加大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程度,让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凸显,让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不断总结研究的方式让这项研究内容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体差异;兴趣;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性是现在教师们比较关心的话题,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所提高和收获。

一、针对不同的学生探索不同的教学手法

现代的教学理念中,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也是衡量整个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判定标准。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其本身的特点和个性,都有其独一无二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相关的教学标准时,注重考虑这方面的差异。整体来说,要使处在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知识上都有所提高,还要注重其向全面、和谐的方向发展。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进度,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法,针对不同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例如针对有关分数化小数这一章节,教师可以划分成三个教学步骤:第一个主要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分数进行判断,这样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第二个要学会用归纳的方法将分数化为有限小数,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个也是比较重要的一层,引导学生利用比较常见的数学思想,比如猜想、观察分析等数学方法,充分体验这些方法在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将教学内容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划分,学生可以很明确地理解自己在哪个教学层次中的不足,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做个准确的判断。这样就能全面地顾及到学生个体性差异造成的不足,保障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创设问题意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因其逻辑性强、知识严谨性强等特点,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点、疑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让学生陷入无休止的计算当中,当他们产生厌恶情绪时,就会影响整个教学的效率。教师们应始终考虑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他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区别性的对待。同时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及时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想法设法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讨论中来。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活动方式,通过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消化,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感知学习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知识有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重视课堂和课后知识的关联

小学数学前后知识连接比较紧密,学生们如果课后不巩固所学知识,就很难和新的知识进行衔接。课后复习不但能够巩固所学,在知识的提升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它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解决现实生活比较常见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连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及时地对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做好复习,对仍然不清楚的问题要做好标注。教师只有这样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青睐有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单纯地传授数学知识,适当地拉近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会更加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性教学大大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它使过去呆板、沉闷的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悦。通过教师的简单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变得轻松了,教师教得也轻松了,使教学氛围更加民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提高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大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

考[J].新课程研究2009(3).

[2]董琦.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篇7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创新性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标下,教育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创新性发散思维能力作为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更应该得到重视。因为,只有创新性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从大里讲,学生创新性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学生个体茁壮成长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强大竞争力,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就一定得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发散思维能力当做首要的任务来完成和完成好。本文笔者拟围绕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性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这个问题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单位并用等号将他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加上元、角、分可以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学生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以得到5米=510分=500厘米。此时加上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加教师说: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就很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二、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不仅可以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触类旁通的效果,还应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改变题目的不同条件和问题。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多少件?”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①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几分之几?②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发出了几分之几?③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计算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①25×4×8,②25×2×16;③25×30+25×2……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这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析:①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以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②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以求出。列式为:240÷4÷6×(8×12)。③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以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的工作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了,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最后再结合以上三道算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重在说理,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让学生在自己的田地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作,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先锋。

四、在估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创新策略

现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方面面临着更加多元化及开放化的课堂模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全新的课堂模式进行探求,从而使小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及自主性的学习,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1]。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片面化

在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大量辅助教学设备已经产生,例如多媒体技术等。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基本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课堂教学模式却没有实质上的变化,仅仅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替代了粉笔书写,数学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为主,小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最终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课堂教学氛围相对凝重

数学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严肃性及逻辑性,然而小学生因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往往会表现对事物的感知从不精确向着较精确的发展,其思维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思维进行转变[2]。所以,教学氛围的严肃化是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再加上小学的数学概念及数学定理一般比较枯燥,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氛围相对凝重,教学效果差,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欠科学

在中考与高考的压力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压力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尽管国家一直推行新课改,然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成绩作为唯一教学评价标准,从而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表面上追求创新,但是实际上仍然以分数为本,其他素质教育摆在次要位置,最终导致素质教育沦为空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课堂教学引入的创新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工作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课堂导入的创新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学情境的科学创设。课堂导入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改变教学枯燥局面。第二,操作演示的合理应用。教师应综合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操作演示的培训效果,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第三,以旧引新。数学教师应借助旧定理及旧知识引入新概念,从而强化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效果。第四,设疑提问。教师可以借助设疑提问环节,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工作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非常关键的,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立足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清楚了解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存在弊端,然后针对性地对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大胆创新。其次,以教学实效性作为目的。在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创新工作中,教师应重视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效果,衡量对教学实效性的贡献,保证创新工作的开展可以达到预期目标。最后,积极开展相应的数学教学实践,教师应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方法创新的成果实施验证,从而促进全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经验的推广,保证创新成果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三)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素质教育核心在于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体系的创新,还包括教学评价的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革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然后采用激励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积极鼓励。教师应就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进行肯定,尽量多地鼓励及表扬小学生的课堂表现,少批评与否定,教学期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价不可以将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应对评价体系实施大胆创新,学生课堂表现、平时表现与课后作业的最终完成情况等归纳到评价体系中,进而制定出科学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及复杂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涉及范围相对较广,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水平。因此,在实际创新工作中,学校相关领导与教师应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课堂引入、教学模式、方法与教学评价体系等,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篇9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400-01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学创新不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教学需要的重要措施。基于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学创新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从教学目标创新、数学课堂导入创新、教材挖掘创新和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入手,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够在整体性和实效性方面有较大提高。为此,我们不但要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必要性有全新的认识,还要从教学实践角度,重点做好教学创新工作,使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与操作、猜测分析、综合抽象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确定目标时,不仅要明确具体的操作知识技能,而且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整体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创新中,应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入手,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1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规则。为了保证教学目的制定能够得到全面创新,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规则,采用先深入调研,后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保证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1.2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贴近教学实际。考虑到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贴近教学实际,在制定过程中应把握教学目标制定原则,提高教学目标的指导性。

1.3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满足教学需要为主。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其创新应以满足教学需要为主,只有对实际教学形成有力的促进,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够具有实效性。

2.创新和完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导入工作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意义重大,在教学创新过程中,课堂导入是重要的创新环节,为了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取得积极效果,在课堂导入中我们应注重贴切而精炼的导入,这样做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导入对上一节课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要想保证课堂导入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就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数学教学枯燥的局面。

2.2操作演示初步感知。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导入过程中老师的操作演示能够起到积极的培训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3以旧引新。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旧定理和旧知识引入新概念和新知识是比较常见的办法,其效果也比较理想。因此,以旧引新是提高课堂导入效果的重要方法。

2.4设疑提问。适当的设置提问环节,是提高课堂导入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也能够进行积极应用,以此来满足课堂导入教学需要。

3.充分挖掘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该以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选择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选择教材之外,在教材的侧重点上也要有所创新,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小学数学教材应包含思维培养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创新中,教材的选择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数学教材选择中,需要保证教材中包含思维培养的内容,以此满足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教学的目的。

3.2小学数学教材应具有提高计算能力的内容。计算能力对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创新中,应保证教材内容中含有计算能力培养等相关内容。

3.3小学数学教材应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新知识和旧知识要做好相互衔接。为此,在教材选择中,应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统一。

4.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实际开展,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立足教学实际,研究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弊端。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其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已经非常有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十分必要。

4.2以实效性为目的,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中,应重视教学创新的效果,主要应衡量其对教学实效性提高的贡献,确保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达到预期要求。

4.3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效果进行验证。教学创新之后,要想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经验进行推广,就要对其创新成果进行全面验证,确保其创新成果满足实际需求。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做好教学创新工作,就要从教学目标创新、数学课堂导入创新、教材挖掘创新和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创新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造力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154-01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这样的理念是目前小学数学改革的出发点,小学数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起高度的注意,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用有效的训练指导和生活实践等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一小学生创造性才能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将目标放在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上,小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主要是指自我实践过程中的创造力,也就是学生在开发自身潜力时的创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从未有过的体验和实践,具有创造力。创造力包括了创造的方向、思维和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就是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让学生积极融入数学学习和数学实践中去,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探索,获得基础知识和思考方法,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并不断发展创造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注重的是教学和学生生活体验的统一和协调,将生活的体验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源泉,是小学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思路和方法。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融合新的数学方法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按照学生的意愿,给学生提供自由民主和轻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宽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接触到的事物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认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综合素质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创造力是学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拥有较高的创造力,学生的潜力就可以被挖掘出来,最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

1.提高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可以使学生勇于创造。它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开解,让学生摆脱自卑感,在数学学习中大胆探索和质疑,提高创造力。教师要注意在实践教学中要对学生充分尊重,尊重他们的发现、思考和创新思维。具体的实施方法:(1)多表扬学生,减少他们的自卑心理,让学生树立信心;(2)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内心进行自我肯定,彻底摆脱不自信;(3)数学问题要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探索新知。例如,“要生产20个轮胎,由甲乙两人完成,甲做的数目是乙的3倍,提问:甲、乙各做多少个?”对于这个问题,小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教师可以对题目进行修改:“要将20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甲和乙,甲得到的苹果数量是乙的3倍,问苹果要怎样分?”修改之后的题目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生活经验问题了,学生的兴趣更大,解决起来更容易。

2.创造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

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师开展教学时,学生的抵触心理会大大减少,学生身心愉快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创新的生活体验,并在实践中提高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中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学生思考问题不要一成不变,灵活应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课堂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全新的体验中获得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数学问题,打破教学内容的常规思想,思考多样的解决方法,进行数学的拓展和发散性思维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还表现在学生要手、脑并用,打破常规,既要动手实践寻找问题答案,也要积极动脑锻炼不同的解题思维。教师引导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多角度思考,并将大家的意见整合起来,热烈讨论,学生可以获得书本上得不到的全新知识和学习体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四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并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勇于质疑和探索,在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