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十篇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十篇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7:17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1

[关键词]档案工作;校园文化;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052-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档案工作如何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还未引起学校领导和档案工作部门的重视,这是学校档案管理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依据随机抽样原则,以校址在乌鲁木齐的中专学校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制定并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6份,有效回收率86.7%。

2.个别访谈法:利用工作关系和业余时间,分别对一些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二、研究结果与相关数据分析

(一)学校档案人员

人是管理和服务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专职档案人员的配备和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校档案能否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问卷统计显示,配有专职档案员的学校达到92.3%,普遍的情况是每一所学校有一名专职档案员,绝大多数是女性。专职档案员从事档案工作年限较长,五年以下的占7.7%,十年以上的达到76.9%,总体上学校专职档案员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经验。专职档案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达到84.6%,其他为专科学历。

学校专职档案员84.6%有中级职称,达到国家对中等学校档案人员职称设置的最高级别。针对档案工作人员能力需求的调查显示,网络安全及其维护能力、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得到全体档案人员的认同,与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相一致。而档案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认可度较低,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且各学校档案工作者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工作状态,造成学校档案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对学校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关注度不高,也对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关心,从而影响了学校档案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水平。

(二)学校档案室建设

用计算机进行编目和辅助档案管理,可大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随着现代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据调查统计,各学校档案中照片、光盘等特殊载体的比例低于室藏总量1/4的占69.2%。据统计,目前各学校进行教学档案数字化目录级管理的占61.5%,可在网上查阅全文的占23.1%,没进行学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占15.4%。已建立了档案室与校史博物馆(室)、荣誉陈列室等档案实体管理与展示为一体的管理的学校占15.4%,正在建设的占11.5%,已经安排计划筹建的占23.1%。

学校档案服务和利用水平较低,档案工作管理和服务仅能提供检索工具和类别咨询,缺乏对档案的编研、加工整理和有效利用。

二、利用学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工作观念落后

目前,学校档案工作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和途径,这一思想意识在学校领导层面还比较淡薄,主动积极探索学校档案管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不多。其主要原因是:其一,学校档案管理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属于新的研究视角,理论研究成果少,影响面窄。实践层次浅薄,许多领导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意花精力在学校档案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上,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校园工程建设和其他事情上。其二,学校档案工作者的认识也多局限于收集、整理、查考、凭证几个方面,对档案功能的定位则局限于凭证与查考方面。学校综合档案室长期习惯于被动工作状态,形成了内向型的信息管理模式。

(二)学校档案管理不受重视

学校档案管理不被重视,学校领导只有在上级部门要来检查工作时,才象征性地抓一抓档案管理工作。另外,教育投入缺乏是阻碍学校档案管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因素。由于教育资金匮乏,使得学校档案管理面临许多问题:其一,利用学校档案管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还缺乏基本条件。其二,没有运用现代办公技术。其三,开发经费明显不足。由于资金匮乏,没有开展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只做一些低层次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因为经费的制约,许多对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的档案信息,只能长期尘封在学校综合档案室的库房里。

(三)可供开发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不够丰富

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是满足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利用的前提。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程度。例如档案工作者在学校档案收集时,应具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敏感性,注意收集实物材料,例如奖怀、奖旗、奖品等,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学校档案信息内容不够丰富,特别是一些历史不够悠久的学校,能够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案就更少了。档案部门要主动地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及时地提供室藏相关信息,同时要重视从各类档案材料中挖掘表现学校精神的档案信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三、利用学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1.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档案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档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档案建设和服务应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校领导特别是档案工作的分管领导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把学校档案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中。

2.档案工作者要认识到档案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学校档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记录和保存学校教育经验和成果的,与教职员工为学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先进事迹共同汇集成为一种学校精神,是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建立学校荣誉陈列室,主要陈列学校在各项活动中获得的证书、锦旗、奖杯、奖牌,有本校师生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成果、著作,著名人士的题字、题词以及学校重大事件的图片等档案资料。学校通过开放荣誉陈列室,将最具原始、真实、直观而生动的档案资料和实物呈现在师生面前,使得学生在传统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中得到熏陶,并激励他们传承良好的校风学风,奋发向上,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档案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3.广泛宣传,逐步建立利用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利用者更好地利用档案解决问题。如果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者没有到学校综合档案室利用档案构建文化氛围的意识,学校档案管理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也难以实现。向学校各级管理部门主动提供档案室藏目录,是学校档案管理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必要方法。如校庆时,档案室应主动联系负责领导,提供汇编办学以来所有毕业生的毕业照,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要全面转变思想观念,打破档案信息保密重于利用的陈旧观念,正视学校综合档案室的职能和使命,从解决校园文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角度,扩大各种合理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和服务。

(二)将档案管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1.主动提供服务,争取领导支持

学校档案工作的生存与发展在于是否充分发挥档案的功能和作用。要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又在于围绕学校的各项工作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学校档案室有必要将不同时期的校园建筑照片进行汇编,供来校参观的校友阅览和收藏。编辑、制作校友荣誉簿,广泛宣传毕业生事迹,宣传本校办学理念,提升社会知名度。学校档案的利用和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只有发挥出来,才能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加强档案室建设,提供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平台

学校在制定、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时,将档案管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之中,将学校档案室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范畴,利用学校档案举办校史展览、修史编志、建立荣誉陈列室,按照规定开放档案,更好地发挥学校档案室藏的作用。

3.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学校档案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把应归档的档案都收集起来,优化室藏,使利用者能够方便地利用档案。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利用档案信息,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安排档案人员参加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业务培训,使之能更好地适应利用学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蒲春红.浅谈档案工作创新[J].黑龙江史志,2009,(1).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景观提质

校园景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承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大学校园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分关注景观要素构成,对校园景观应该具有的文化内涵的关注不够,进而使得校园景观在物态上有所成效,但在景观的文化性上有所缺失。许多高校校园在文化建设上有些急功近利,使得景观文化特征不明显,景观文化的表达欠缺。基于此,本文以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为例,试图探究如何将校园文化艺术与校园景观设计紧密融合,构筑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塑造校园文化氛围。

1提出问题: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文化景观建设现状

1.1景观建设趋同,人文相对缺失

淮海工学院1988年建校,环境景观建设以绿化为主,从目前校园景观建设来看,校园景观、规划、建筑的协调性相对较弱,空间构成、建筑风格、文化特色、艺术性等趋同性较强。例如,主楼建筑设计与扬州大学中心校区主楼相类似,缺乏海洋特色的标识性。

1.2地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不足

割裂历史文化的传承,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景观存在的普遍问题。校园建设过程中,往往较注重对校风校训的表现,而忽略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使得师生对于校园基地文化的了解欠缺。例如,连云港以海洋文化、西游文化、镜花缘文化、丝路文化等为特色,校园景观建设对于连云港的地域文化呈现不足,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1.3环境互动性欠佳,景观小品形式单一

环境景观建设对于师生的互动性考虑不足。例如,体育馆南侧景观喷泉、主楼前广场两个重要的活动空间较少有学生停留,师生的参与性较弱。校园景观趋同,对于学院自身文化特色的呈现不够,校园路灯、铺装、垃圾桶等设施创新维护不足。

2分析问题:淮海工学院地域文化及校园文化调研与分析

2.1地域文化

高校校园景观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性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体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折射出当地城市中的民俗习惯、、社会状况等。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坐落在《西游记》文化发源地花果山西麓,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市。

2.2校园文化

每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人文底蕴有所不同,校园文化景观是学校性质、学科特色、教学理念以及校园历史等最直接的呈现方式,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2016年3月,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正式列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学院全力打造海洋品牌,这对学校后续文化景观建设提出更鲜明的要求。

3解决问题: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校园文化景观提质策略

3.1从功能角度上的分析提案

(1)教育功能。高校景观的教育功能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它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科普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方面。在苍梧校区文化景观建设中可通过如下方式增加文化景观的教育性:软质景观方面可在植物树干上悬挂标识牌,牌面标注植物科属等方式;硬质景观方面可通过新材料、新工艺等创新科技手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如生态驳岸的创新设计、海绵城市在校园景观中的实验性设计应用、文化浮雕与有机玻璃的创新应用等。

(2)历史人文功能。高校的人文历史可通过建筑、雕塑、植物等间接反映,景观因附着历史人文价值而有意义,这种价值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校园原有的典型景观需要保护、发展与延续,以保证历史性景观的发展创造性。苍梧校区历史性、纪念性的环境景观较多,如纪念林、大鼎、孔子像等,但应加强其宣传与保护设计,目前已对孔子像周边环境进行了互动性改造设计,今后应逐渐加强对纪念林的保护性设计。

(3)美学功能。高校景观建设之中应在美学文化指导下进行,以彰显景观的形式美、色彩美、意境美。景观的美学文化性不仅对于景观设计者重要,而且对于校园中的全体师生们也具有重要作用,全校师生也应主动参与校园景观美学文化性建设。例如,设计学专业的学生可设计一些能代表校园自身特色的景观并在校园中建设,师生共同栽植纪念性的植物等能够塑造细节情境美的设计改造。

3.2从景观类型上的分类提案

(1)建筑。建筑是有形的画,凝固的音乐。在苍梧校区新建建筑中不仅应考虑与原有建筑融合,还应考虑与学校特色海洋文化的融入,要熟练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组合、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等手法,赋予建筑时代文化特色。

(2)植物。校园景观建设中应有意识塑造能够体现校园历史文化感的树木,尤其是校区主入口轴线两侧的树木是校园历史文化最直接呈现的载体。为突显校园植物的文化性,在校园植物造景中应选择能代表校园特色文化氛围的植物类型以体现其象征意义。

(3)雕塑。高校中的雕塑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校园景观的主题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一部分雕塑的设立就旨在通过雕塑本身的文化性对人们进行教育,其主要表达形式有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目前苍梧校区以纪念性雕塑为主,应增加其他类型雕塑,以激励学生奋进并达到美化校园的功用。

(4)水景。中国传统文化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作为灵性与智慧的象征,水环境的设计扮演者重要角色。当前,苍梧校区水环境需进一步完善,在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同时增加亭台廊榭轩等,使得人与水产生互动,增加趣味性。

(5)其他。除建筑、植物、雕塑、水景等景观外,还有道路铺装、景观石、景观导视系统等都可体现景观文化性。比如在道路铺装的关键位置镶嵌彩绘瓷砖、金属浮雕等,或在铺装图案上来体现该学校的历史文化。

4结语

景观文化建设是校园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它折射出校园文化的气质与景观质量水平。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景观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从美学、教育、历史人文的文化功能性出发,对建筑、植物、雕塑、景观标识等的文化性进行分层讨论,并总结景观文化性的塑造提案。校园文化景观能够提升学校形象、地位,丰富校园景观种类,增进师生与校园空间环境的情感,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晓妍,石铁矛,腾凌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4):158-161.

[2]俞孔坚.城市里的丰产稻田――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设计[J].新视点,2007(9):18-19.

[3]朱捷.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8,24(4):39-42.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3

关键词: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校园一卡通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65-03

本文结合辽宁医学院一卡通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多维体系架构特征的校园一卡通项目管理方案,并通过该方案部署指导了辽宁医学院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及运维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校园一卡通构建方案论证

校园一卡通是一个综合性信息工程,以往院校在建设一卡通项目时一般先构建硬件及基础网络,再逐步完善丰富软件应用,这种以硬件为主、软件为辅的项目建设方案固然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但对于学校后期提出的个性化软件需求往往不能较好被实现,从而导致一卡通信息应用服务水平大打折扣。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有院校提出以软件需求为核心,硬件建设为辅的建设方案。但从实际情况和项目本身来看,校园一卡通项目硬件比重较大,过多的个性化应用需求会在项目分析论证阶段耗费大量人力及时间成本,进而影响一卡通项目的整体建设进度。因此,校园一卡通项目既要满足用户的软硬件应用需求,又要保证其建设周期不受拖延,就必须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系统构建方案与之相适应。构建具有多体系架构的项目管理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案选择。

二、校园一卡通多维体系架构项目模型定义描述

校园一卡通是一个集技术、信息管理、用户、应用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项目,校方在一卡通项目建设时尽管对技术、应用服务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提出若干需求,但这些需求相对模糊、并不明朗。通过构建具有多维体系架构的项目管理模型可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评估校园一卡通系统。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模型的维度可按照其项目构成要素中的管理、技术和应用服务几方面来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

1.校园一卡通系统硬件基础架构维

校园一卡通的硬件基础可大致分为如下三层结构。第一层:一卡通骨干网络,该层主要解决校际间、多校区异地通讯联机问题,一卡通主干网可利用校园网已有通信基础加以改造完成;第二层:应用系统联网,该层将学校各部门内已有信息资源并入校园一卡通系统,利用部门的网络资源部署一卡通应用服务,可共享网络硬件资源、避免重复性建设;第三层:终端设备层,该层终端设备大多属于pC总线设备,如RS485并行总线,RS232串行总线设备等,这一层的设备安装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高温、静电及潮湿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2.校园一卡通系统应用服务架构维

一卡通的应用服务由多个业务信息系统构成,分别为一卡通数据中心子系统、一卡通应用服务子系统和一卡通信息管理子系统。其中一卡通数据中心子系统主要由一卡通金融与一卡通用户身份两个数据中心构成,主要用于存储和管理校园一卡通系统中的数据;一卡通应用服务子系统,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就餐、消费、考勤、图书借阅等相关应用服务,校方新增的一卡通业务应用可通过第三方接口软件与子系统数据交换来实现;一卡通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用于对一卡通系统的软件接口规范、信息平台的数据标准等全局性系统参数进行管理与维护。校园一卡通应用服务架构维设计如图2所示。

3.校园一卡通系统用户管理架构维

校园一卡通用户可划分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个大的类别。其中学生可按照住校及临时走读划分类别;教师可划分为在职及离退两大类别;管理人员可划分为一卡通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校园一卡通用户管理架构维的设计如图3所示。

三、校园一卡通多维体系架构的项目管理特点

全面性:项目体系架构的多维化设计能够将校园一卡通中的硬件网络、应用服务以及信息管理等几个构成要素放在同等重要地位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设计,克服了以往校园一卡通创建过程中“偏硬”或“偏软”的设计局限思路,解决了用户与承建商因对项目关注点不同而产生的意见分歧,同时也为用户及承建商在各个维度空间内并行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方案的运用能够让校园一卡通项目的设计、规划更为科学、全面。

客观性: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方案自身具有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对其元素进行科学定义和表述,能够实现定量分析与测算。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模型下的一卡通系统中每个元素并非以简单图表或一般性文字来表述,而是通过元数据科学、无二义性的定义得出的;同类一卡通项目元素按其属性类型进行单位度量,校园一卡通项目中每个元素都能够纳入统一规范的指标考评体系中,用户借助多维体系架构的项目管理方法可对校园一卡通项目按某一主题或某一元素进行定量分析与计算,保证了校园一卡通项目的每个规划步骤、每个设计过程都做到准确、客观。

易操作性: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能够将校园一卡通整体项目按照技术、管理、应用等几个主题进行分解,且每个主题按多个层级进行定义和描述,多维架构项目管理方法的导入有利于一卡通系统这类综合性信息项目功能模块化的建设开发,项目体系架构的多维度设计解决了一卡通项目中系统、子系统以及功能模块的工作协调关系,实现了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同时,又确保了各个架构维度下子系统内部模块间的相互独立。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方案突破了以往一卡通项目建设过程中时间、空间及软硬环境的限制,校园一卡通项目可在每个主题维度下都能产生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为校方用户及时评估验收这些阶段性成果提供了工作基础。由此可见,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方案在校园一卡通建设及运维管理过程中的操作性更强。

易管理性:学校在建设校园一卡通项目时会产生大量开发设计类文档,这些开发设计类文档仅能解释探究校园一卡通项目中某个具体技术或业务问题,不能从整体上反映校园一卡通项目的建设情况。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方案可将这些开发文档按照不同的研究主题进行采集、归档,并依据用户的实际管理需要制定有关校园一卡通系统的业务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实践证明,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方案的导入对一卡通项目的需求管理、配置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地提升和促进作用。

四、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的应用意义

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方案对于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首先,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方案按信息系统自身的构成要素进行维度建模,并将项目逻辑地展现出来,有利于用户与项目承建商的业务沟通与协作;其次,在管理与维护阶段,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方案能够帮助用户建立规范统一的运维管理指标体系,进而实现用户对信息系统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再次,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方案利于信息系统升级与功能拓展,多维体系架构管理模型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主题维度的子系统,每个主题维度下的子系统经过逐层分解产生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当信息系统在升级时,只需在一个或几个功能模块即可完成,不会影响整个信息项目的正常运行,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抵减了系统技术耦合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增强了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与健壮性。

五、结束语

校园一卡通作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技术最复杂、应用最广泛的信息系统,其项目的软硬件技术升级与业务拓展从未停止过,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学校应用服务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业务系统和先进硬件技术装备不断地并入到校园一卡通系统中。因此,校园一卡通的项目管理不应局限于建设阶段,更须拓展延伸到系统的升级、运行维护与日常管理当中。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多维体系架构项目管理,能够帮助学校全方位、多维度地认识、理解校园一卡通项目,能够帮助学校建立规范统一的一卡通运维指标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校园一卡通的综合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闫学见.基于mDa的多维数据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2.

[2]张亮.基于oLap技术的业务流程多维数据模型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杨林,曾祥发,汤红光.“平台+项目”多维管理模式及其应用[J].项目管理技术,2011(4):94-99.

[4]崔景娜.一卡通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331-333,342.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4

关键词:校园规划;生态共生;空间建构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83-03

1.前言

从上世纪末至今的十余年间,我国高校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面对校园空间的日益紧张,很多高校采取了增建分校区以及整体搬迁另建新校等办法应对扩容需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目前也存在着较多问题,诸如新建筑缺乏特色、新校园环境冷漠、空间丧失活力等等。如何在新校区中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底蕴、空间特点以及自然生态共生的校园空间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的规划设计中,我们遵循“与自然生态共生,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与学校文脉相承,与校园生活互动”的精神,运用“规划——环境——建筑”的设计程序和方法,将自然生态、校园文化作为载体予以着重考虑,力求在当前校园的快速规划建设中探索出富有特色的高品质校园环境的思路与方法。

2.项目背景条件

本项目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路与虎石台南大街交汇处,东临蒲河,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基地总用地面积约15万m2,场地内地势平坦开阔,南侧有一约30m的城市绿化带与蒲河大道相隔,道路南侧为已建成的学校建筑。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基地条件,充分挖掘艺术师范学校特色,创造一个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同时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机校园空间环境,是对本设计提出的挑战,也是构思的切入点(图1)。

3.规划理念及总体构思

3.1核心概念

本方案位于蒲河沿岸以西,独特的地理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设计条件。通过对周边景观的分析,方案提出了“绿街”与“天桥”相互穿插的生态绿化景观轴概念。其做法为建筑与景观穿插布置,将蒲河景观以生态轴的形式引入地块,并且配合步行系统与廊桥垂直交叉设置,使蒲河的景观尽收于地块之中,营造出具有北方特质的灵动概念(图2)。

3.2设计理念

方案的生成由核心概念出发,从最有利的景观——蒲河入手,结合特有的功能分区,加以道路纵向穿插,形成特有的街道广场式横向布局,最终形成方案的规划设计形态(图3-7)。

3.9.1开放性

遵循校园空间形态与功能的开放性理念,中央形成的广场贯穿场地并与蒲河景观相互连接,形成具有开放互动形式的空间结构,使得校园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并与城市空间有效衔接。

3.9.9人文性

方案注重设计的人文性理念,从空间、功能、景观上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尺度上具有亲和力与实用性,营造出具有场所感的人性化校园。

3.2.3有机性

方案在空间层面上借鉴了传统式布局,通过连廊与建筑的穿插形成了互相渗透的有机空间,达到追求自然景观与建筑共生的目的。

3.3规划布局

3.3.1方案沿南北方向由中心生态景观轴分成南北两个条形地块,中心由建筑与廊桥构成主轴,从而形成“三横一纵”的布局。

3.3.2一、二期建筑摒弃传统的条块式分割,形成有机整体性的布局关系,构成一种时间上的完形。

3.3.3方案以相互问功能的联系程度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是核心的教学区、环境优美的生活区、开放活泼的运动区与相对独立的综合区。

3.3.4采用三级道路系统,将校园内车辆沿外环布置,中心为整个步行区域,从而实现人车分流。

3.3.5在核心的绿化景观基础上,植入组团级绿化景观,从而实现点、线、面、体的景观配置。

3.3.6各区域建筑规划的概念分别为:

3.3.6.1校园主入口前区由教学办公楼、音乐楼、连廊组成“八”字形校园广场,连廊向北侧延续,联系图书信息楼,构成校园南北轴线。

3.3.6.2音乐楼与美术楼形态互补,并与综合楼一起构成艺术学校的灵动氛围。

3.3.6.3教学办公楼与培训中心结合,实现功能的整合。

3.3.6.4食堂及服务中心位于宿舍与教学区之间,方便学生与教师使用。

3.3.6.5四幢宿舍楼南、北交错式布置,既满足采光要求,又与环境形成拓扑关系,共同构成“宿舍街”之场景。

3.3.6.6文体中心作为生态景观轴的西向底景,具有场所的收放功能,面向东侧的大台阶成为校区文化的重要场所,是舞台又是看台。同时该建筑亦是运动场的看台,与其共同构成体育运动区。

3.3.7图文信息中心具有典雅之文化氛围,以竹简为意向,构成校园的主体建筑。

3.3.8综合楼以三角形为母题,契合了场地的形态,端部楼梯间的设置,使得形态具有冲击力。体块高低错落满足了功能的多样化需求,在校园内部轴线上与美术楼相互映射,成为艺术幼儿师范学校的特质性显现。

4.建筑单体设计

4.1功能空间

方案单体设计中,现有的外部与内部空间被分化整合,以中心广场、街巷、庭院和空中走廊的形式表现出来,再配合开放的绿化景观,从公共到私密,从展览到活动,从教学到生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空间体系。

4.2形体处理

秉承方案设计概念与传承创新的原则,方案在形态处理上也结合了功能、景观等元素,各单体建筑通过走廊、广场以及建筑的围合,形成了建筑的院落式布局,并且通过场景的介入,构成了具有秩序的建筑群落。

4.3立面风格

建筑以暖灰色为主调,采用深灰、浅灰的面砖饰面,点睛以金黄色,形成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教育建筑特色,又反映了艺术幼儿师范学校的活泼特征。

整个校区建筑既追求完整统一,又在各个单体建筑中寻求微差的变化,以反映功能与空间的差异性(图8-11)。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5

以浙江省为例,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目前绝大部分院校已使用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还完成或开始了文件级的档案录入,变“案卷级管理”为“文件级管理”。有相当一批院校建立使用了“oa”系统。各高校档案馆还加强了档案信息化的制度建设,如浙江大学出台了《浙江大学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办法》《浙江大学档案馆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措施》等。此外,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一批高校档案馆的门户网站也陆续建立开通。以浙江大学为例,浙大数字档案馆门户网站2005年下半年对外开放,到2006年年末,可供查询的档案目录数据就达285000余条,其中“电子文件中心”提供近5000余份校发电子文件。在文档的网络管理方面,不少院校采用了南京大学的“南大之星”网络管理系统,浙江大学档案馆于2006年4月正式在全校范围内启用部门预立卷远程归档系统和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并对学校各立卷部门电子文件的积累、鉴定、著录、归档工作进行监督与指导。

尽管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远滞后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而且高校间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部属院校、省属高校及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院校)之间的档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前二者档案信息化水平较高,而不少职业技术学院则尚未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有的虽然配备了计算机,但未配置档案管理软件,只能实现单机下的档案检索;还有少数院校档案馆(室)甚至连计算机、扫描仪等基础设施都未配置。总体上看,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机关、银行等部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缺乏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费和技术保障还不够有力-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全局性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须纳入高校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与学校信息化同步发展。二是标准化原则,加强各类标准的制定工作,以有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是经济性原则,建设标准要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追求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四是安全性原则,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数字档案可靠和内容的真实。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打牢基础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一整套现代化软硬件设备基础上,此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还需要特定技术环境一一高速的数字通信网络。它主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建设:一是学校档案馆范围内的档案局域网式的自动化集成管理,面向档案馆内的整理、编目、利用等主要业务工作环节,使全馆业务管理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并向来馆的利用者提供检索和查询等项联机服务。二是通过校园网面向学校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部门提供服务,用户可在各自办公室甚至住宅、宿舍内的网络工作站上对馆藏档案进行网上利用等服务。档案馆还要通过校园网支持的各种网络应用系统,如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校园图书情报系统等来实现对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三是通过校园网连接互联网,开展合作业务,实现全球高校档案资源共享。对此,高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校园建设同步进行。

2 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工作体系,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档案信息化建设目前还缺乏统一标准,在原有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已不适应档案信息化需要的情况下,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注意吸收相关行业的管理标准和经验。制定完善的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和制度,以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此外,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等各个工作环节都需要进行重新设置。

首先是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收集手段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来完成。由于高校校园网建设已达成熟阶段,学校各部门均已接通,所以数字化文件归档将是一种很便捷的方式,只需各单位文书处理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形成的电子文件后,通过校园网再转发一份到档案管理部门即可。一般应在完成逻辑归档(即电子文件的原存储位置不变)后,把需要归档的电子文件集中下载到档案管理部门可脱机保存的存储介质上,完成物理归档。

其次是数字化档案的保管。由于数字档案载体的特殊性,档案存放方式由档案柜架变为用数字存储器存储,保管的重点是保证数字档案的可读性和可利用性,同时,防止信息丢失、被非法更改等。

最后是数字化档案的利用。文件制作与档案管理采用同一系统软件,在文件制作的工作平台上,将文件内容已包含的检索字节,如文号、题名、密级、作者,时间等用一定的格式固定下来再加上档案管理的部分编号如档号等,做到文件制作与编制检索工具基本同步。

3 建设功能齐全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是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档案信息数据库是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数字大集合,目前高校要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其信息一方面来源于现有的馆藏档案,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其他形式存储的所有馆藏档案数据信息,通过手工著录、扫描等形式,转化为数字记录方式存储到光盘、磁盘等各类存储器中,完成现有馆藏档案信息向数字化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对电子文件的收集,按照数字化管理体系进行归档、整理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建立相应的数字化档案数据库。

根据高校的特点,所建成的档案信息数据库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要建立数字化馆藏档案基本目录数据库。根据学校各类档案基本情况,通过著录标引,建立以原始档案保存状态为编目单位的各种档案基本目录数据库,即传统手工案卷目录和卷内目录的数字化,且能通过计算机检索与编目。其次要建立各类专题数据库。根据学校现代化管理与发展要求,建立一系列专题数据库,从目录到档案全文内容齐全。最后要建立档案全文原貌的数据库。把学校馆藏珍贵的党政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以及人事档案等类原件或实物,通过扫描或数码相机摄录等方式,把档案原件以图形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为其编制题名,责任者、关键词等索引,建立相应数据库,实现档案全文原貌的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高职学院校园网建设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inteRnet的发展和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的迅速壮大,全国已有四百多所高职院校建成校园网并接入CeRnet。校园网的建设已成为高校实力与发展水平的标志。建设校园网要经过周密的论证、谨慎的决策和紧张的施工。许多教训是当一堆设备变成网络的时候,学校的满腔热情已冷却凝固;网建成了,问题也出现了:设计目标无法实现;应用软件缺乏,阻碍了设想实施;维护费用不堪承受,等等。这就需要在网络建设实施前确定明确的设计目标。

1.设计目标

(1)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校园网,实现学校内部,学校与国内、国际信息的快速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科研、管理事业的发展。

(2)图书资料检索、借阅自动化。通过改造原有图书检索系统,建设电子图书馆,提高校内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充分利用校外图书资料,实现远程计算机图书检索和借阅。

(3)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依托校园网,构建相应的交互式应用软件平台,实现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后勤、档案等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实现统计监测网络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实现网上招生、网上人才招聘、学生网上求职等。

(4)建立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建立基于网络的电子教学Cai课件开发、视频点播(VoD)、网上题库、答疑与作业批改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5)依托校园网、广域网开展远程教学。

(6)创建学院网站,使之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让世界了解我们,提高学院的知名度。

(7)为广大师生提供宽松、开放、易用的网络环境,使网络进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网络的最大效用。

2.设计思想

(1)系统性校园网建设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网络的规划、设计、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网络的使用、扩充等均以系统的眼光来看待。

(2)先进性、实用性校园网的规划、设计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技术,同时也要兼顾技术的成熟性和实用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不考虑技术的先进性,无疑会形成建成不久即面临淘汰的局面。而一味追求先进,不考虑技术的成熟性,将存在巨大的风险。

(3)开放性、发展性系统的规划、设计应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件和开放用户接口,有良好的兼容性,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及与外界的沟通。

(4)安全性系统具有多层次的安全控制手段、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防止受到黑客攻击和破坏。

(5)易用性、可靠性系统要求设计简单,层次清晰,软、硬件设备性能优良,功能完善,运行稳定、可靠,易于维护。

(6)经济性系统设计和资金投向合理,体现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力争少花钱,多办事。

(7)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3.方案解析

一个完整的校园网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内容:技术方案设计、应用信息系统资源建设。技术方案设计主要包括:结构化布线与设备选择、网络技术选型等;应用信息系统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内部信息资源建设、外部信息资源建设等。这里我们介绍网络技术选型。

(1)目前的网络技术选型设计,在局域网建设中,比较流行的技术有快速以太网(100BaSe-t)、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千兆位以太网(1000BaSe-t)和异步传输模式(atm)。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校园网建设一般采用千兆位以太网技术。在实际构筑中采用三层结构。最下层到桌面为100mb/s以太网;第二层为楼内各楼层到二级交换机,由100mb/s的交换式快速以太网构成;各楼到网络中心(即主干)为以光缆为介质的千兆位以太网。一级交换设备具有atm端口,二级交换设备支持atm端口模块,可以方便地向atm网过渡。

(2)内部信息资源建设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校长查询、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思教管理、教工管理、党务管理、工资管理、财产管理、档案管理、文件管理等,各模块的功能在此不作赘述。

(3)外部信息资源建设应包括以下几个功能:inteRnet功能、远程访问功能、电子邮件功能、以多媒体方式介绍学校的功能、讨论和交流功能、信息功能。各项功能均可通过相应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在此亦不做详细描述。学校的网络化建设必然会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提供简单、有效、便捷的理想办公、教学环境。校园网一方面缩短了学校与外界的距离;另一方面,构建了以inteRnet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随着校园网建设的普及应用,学校最终将迎来科学管理和教学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傅秀斌.将e-learning进行到底.中国教育网络,2004,(6).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7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针对高效校园建设规划来说,应当因地制宜,而且要布局合理,并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体现个性的高校校园。本文通过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规划设计实例,在校园规划建设理念基础上,系统地探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具体实施方案,深入剖析方案设计构思,为同类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关键词:高校建设;规划设计;生态校园

1校园规划建设理念

对于校园规划建设来说,其规划设计主题适宜为“师造化”、“师法自然”。师,就是遵从的意思,造化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遵从自然,达到“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该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做到了建筑和配套顺山势、就地势、亲水体而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分布合理,与校区总体规划的主要原则相吻合。淤整体设计。从城市与校园的双重视角,着重对环境生态的研究,将建筑与景观有机结合。于人本校园。注重营造具有活力和人文氛围的校园空间场所,在“自然环境”与“社区性”、“城市性”之间取得平衡。盂师法自然。尊重基地的自然生态与地域传统,追求建筑在基地中的自由表现。

2实例概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建设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南海软件科技园内。区内青山绿水,充满自然气息,成就南中国最优秀的软件蓝谷。南海校区校园占地面积共1282亩,把新校区建成一个规划科学、因地制宜、布局合理、配套完整、高起点的校区,并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体现个性、整体协调、风格独特的园林式、生态式、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具有特色的职业技术类大学校园。南海校区整体规划基地紧邻软件园南北交通主轴,且基地内的山体和水系为软件园整体生态环境系统的一部分。严格的规划控制条件决定了校园公共空间系统和城市景观的密切关联,这决定了校园在空间和景观上的开放性。结合地形地势来规划成山地校园,基地的地脉条件较为复杂,地形地势变化丰富,为设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同时也为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空间提供了机会。结合自然环境来规划成生态校园,自然分布的水系将基地分解成三足鼎立、相对而望的群岛形态,滨水岸线绵长,谷地、山峦连绵起伏,决定了未来校园的山水空间特色,为校园生态景观系统的建构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3结合实例分析

3.1环境生态网络的建构与强化

设计依托规划控制条件所限定的环境生态格局,使建筑群体与城市环境特征以恰当的方式介入。连续、绵长的滨水岸线为未来的校园空间注入了诗意与活力。规划将建筑组群的布局与滨水空间相结合,从而划分了不同的滨水功能与环境特征。在基地中央四条水体的转折连接处,形成校园公共绿化景观的核心,保留的山体绿化与滨水绿化相衔接,既拓展了核心景观的范围与层次,形成立体的富有特色的山水环境;同时也完善了校园主体建筑群间的开放空间体系,以“虚”的连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强化从主入口向基地内伸展的谷地环境的景观特征,构筑校园的景观门户通道。将体育运动区与滨水绿化相结合,形成滨水休闲运动空间,开阔的空间尺度强化了校园对城市的开放性。将与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带并行的水体拓展为生活休闲岸线,并通过大学生活动中心区与校园中心相连。由此完成了从“城市—校园”、从“景观岸线—中心环境—生活运动岸线”的滨水环境的建构,形成连续环境中丰富的尺度变化,促发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3.2基于自然环境的建筑空间与风格

建筑群体呼应自然环境曲折多姿的形态,以一种不规则的形态,依山就水、作为环境的界面以群体的形态出现,在风景的边缘自由展开,一反大多数校园建筑空间规整严肃的面貌,追求轻松自在、富于山水情趣的空间气氛。建筑组群以一系列高低错落、曲折有致的街道、广场来组织,时而开敞,时而封闭,使其与周边的景观取得富于节奏变化的联系,使得建筑群体犹如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一样,彼此充分融为一体。

建筑设计追求空灵、轻盈的风格,通过局部底层架空,开敞的中庭、平台、廊道等,与山地水面交织渗透,与自然密切对话。在形式上通过轻巧的单坡屋面、富有质感变化的墙体、百叶遮阳板、钢结构构件和节点等建筑元素,创造出既与科技园区整体建筑风格相和谐,又独具特色、富于现代感和人文气息的建筑群。

3.3基于自然环境的园林绿化景观总体规划

基于南海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主题,南海校区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以“师法自然、交融情景”为理念。“师法自然”并不是对自然作单纯的模仿,而是包含深刻的内涵与哲理,具体来说就是要使人文环境、绿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即文脉、绿脉、山水脉)相互优化及相互补充:文脉———是环境设计所需体现的精神与内涵,犹如人的思想与灵魂;绿脉———是地表生态与植物的覆盖,犹如人的皮肤;山水脉———是地形和大环境的设计,犹如人的骨架。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历史积淀的校园文化为突出特征的文脉;以水、岸、山等多种环境的植物群落形态为突出特征的绿脉;以湖光山色、岭南水乡风情为突出特征的山水脉,然后通过实施科学的校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与建设,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校不但能教书育人、文化育人,还能环境育人,学生不仅能从书本知识中领悟人生的价值,也能从自然中汲取生命的灵感,真正实现校区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4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规划设计实例,针对高校理念为“师”,因此本高校规划设计理念采取“师造化”、“师法自然”的方案,达到“自然与建筑、建筑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该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做到了建筑和配套顺山势、就地势、亲水体而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可为同类高校建设提供参考实例。

参考文献:

[1]杨鹏.浅谈高校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J].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06):227-229.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8

结束日期:2017-11-25

会展地点: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三元桥馆)

承办单位:北京合众会展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同源有限公司

会展类型:教育/培训/艺术

国家/城市:北京

参展范围

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3D打印笔、3D打印实验室建设、3D打印课程、3D打印教育解决方案、3D打印服务平台、教育机器人、机器人教育课程、aR\VR教育解决方案、Stem教育教育解决方案、各类创客教育内容提供商解决方案等;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教学仪器及成套设备、物联网教学设备及实验室、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及虚拟仿真系统、无线感应技术及设备、智能教具、印刷及复印设备、实训设备;职业学校自制教具、教学方案及成果等

互动教学及智慧教育:三通两平台、家校通、智慧教育相关解决方案、云教室、云桌面、录播系统、翻转课堂、电子白板、液晶白板、电子书包、LeD大屏幕、触摸一体机、高拍仪、视频展台、高清电视、实物提示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讲台、音频收录机、一体化切换台、教育电子产品、音视频解决方案等其他现代化教育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

在线教育应用及服务:在线教育机构及平台、移动教育app、K12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教育录播及直播系统、在线互动平台、在线培训系统、在线考试及智能阅卷系统、在线支付技术服务商、多媒体计算机、视频会议系统、视/音频处理、中控系统、教育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大数据应用及服务、课程软件光盘、计算机会议系统及网络电视、语音识别系统、数据处理终端、各类编程开发及应用软件、内容提供商(课件资源、流媒体、阅读、动漫、游戏、音乐)等;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载体行业特色探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90-02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积淀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校园文化载体,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第一,它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延伸;第二,它必须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正面引导作用和良好的潜移默化的文化陶冶作用;第三,它必须体现学校的发展追求和理念,体现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第四,它必须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共同营造出一个新的、更富有意义的意味空间。

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建设类高职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50多年的办学历史,奠定了广西建设类高技能专门人才主要培养基地的稳固地位。一直以来,该校始终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育才育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该校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与行业紧密联系、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新载体,其精心规划、持续精心打造的“百米建筑历史文化艺术长廊”暨校园雕塑景观群,是学院努力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彰显办学育人特色的积极有益的重要探索成果,荣获教育部“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优秀奖”。

一、彰显行业特色,打造具有感染力、导向力和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新载体

(一)建设目标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精心规划,创意打造,以“百米建筑历史文化艺术长廊”为建设重点,辅以建设校园雕塑景观群,以此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新载体,进一步体现学校作为建设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营造职业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设思路

1.要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及行业特色。超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紧贴行业的办学实践,使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积淀了深厚的建设行业和专业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厚德、励学、敦行”的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整体价值追求,体现了学校精神的内核,展示出该校的独特气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其设计主题,应充分体现学院的两方面“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浓厚的行业特色。

2.从“巧、精、全、新”四个方面进行方案创意设计。第一,巧。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环节方面:一是要符合校园功能区域合理分隔原则。“长廊”以校园里一条林荫道为基本形态,贯穿于校园之中,将校园的教学区域与休闲活动区域巧妙地分隔开来,遵循了校园规划功能布局区分的原则,使校园内教学、生活、活动三大功能区域各得其所。二是利用地势环境,因地制宜。与校园环境地势有机结合,利用了体育场与教学区之间林荫道的一面因地面落差而形成的墙面进行精心规划,不但有效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因地而建的设计使学校相对有限的环境空间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第二,精。“长廊”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长廊”以36幅石材浮雕的表现形式,呈现一部“世界建筑文明史”,这就要求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到展示内容高度凝练,信息传递达到最大化。所以,内容的筛选和确定就变得非常重要。一是要精选能作为不同建筑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的建筑;二是著名建筑师、名人要精选对世界建筑史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第三,全。“长廊”必须浓缩世界建筑文明史的精华,在有限的空间篇幅内,要涵盖和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风貌,确保内容的相对完整性。第四,新。创新是设计的灵魂。“长廊”的外观表现形态应不落俗套。必须紧贴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行业特色,围绕建设高技能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配合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延伸要求,做到内容新,载体新,教育方式新。该校的“长廊”以浮雕墙形式结合学校特色展现建筑文化历史,是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打造了鲜明独特、富有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校园视觉新形象。目前,如此形式、如此大的展示体量,在广西各高校中不仅是首创,而且独一无二。此外,创新还体现在运作和建设方式上。

二、创新校园特色文化载体建设模式

(一)实施的方式方法

1.结合“教学参与设计模式”进行建设。实践教学是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校园特色文化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了学院相关专业的长处和特点,结合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师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操作,让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参与其中。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规划与建筑系设计及装饰专业的师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参与了“长廊”方案的设计及优化。

2.结合“校友参与捐赠模式”进行建设。“长廊”及校园景观雕塑采用以校友个人或校友会的名义捐资建设的“校友参与模式”进行。学友通过向母校捐资建设署名景观雕塑,既表达了校友对母校的拳拳之情,又蕴涵了对年轻学子的殷殷之意,也表达了对母校未来再创辉煌的浓浓期望。

3.以“校企合作共建模式”进行建设。“长廊”及景观雕塑群的建设,包括广西建工集团在内的众多建设行业的企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4.以浅浮雕的手法进行制作。“长廊”的建设空间相对有限,所依托的校园道路不太宽敞,不太适合使用圆雕和透雕的制作手法;而手绘的效果,不如浮雕那么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度;经反复权衡,最终确定使用浅浮雕的制作方法。

(二)建设过程

结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校园环境美化建设,“长廊”及景观雕塑群项目建设历时两年多,分立项、征集创意方案、资金募集和施工建设四个阶段实施。

“长廊”及景观雕塑群的建设,得到了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新老校友的广泛支持,也得到了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各个行业企业的支持。各方积极参与,齐心协力,使“长廊”和景观雕塑群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尤其是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参与了“长廊”和景观雕塑群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创意、方案设计、施工图纸绘制、工程预算、材料采购、施工管理以及竣工验收,同学们热情高涨,在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介入学习,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

三、成效与启示

(一)工作创新与成效

1.开创了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如“教学参与设计模式”,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结合其建筑类职高院校的专业特点,由设计艺术系、规划与建筑系教师带领设计专业的学生全面介入“长廊”等校园文化景观方案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具体项目的操作锻炼提升专业技能,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又如“校友参与捐赠模式”,采用以校友个人或校友会的名义捐资建设的“校友参与模式”进行,所有景观雕塑都署上捐赠校友的个人或集体的名字,这举动本身,就是对在校学生一种无声的教育。再如“校企合作建设模式”,该项工程项目得到了与学校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各个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整个建设过程,在密切校企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开拓了一条校企共建校园文化的新路子。

2.增强了师生对行业和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长廊”已成为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毕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们结合专业对建筑历史、建筑风格、建筑文明成果、建筑名人进一步加深认识的良好载体。以建筑专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之光,照亮学生的学习之路和职业之途。学生从熏陶中开始思考,从思考中得到感悟,从感悟中得到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对行业的理解,增强了对职业的认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形成了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3.促进了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学生勤奋刻苦、立志成才蔚然成风。近年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两旺,在广西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较强的能力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二)启示与经验

1.因势而动——高度重视,制度保证,全面规划。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历来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为契机,紧跟行业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乘势而动。全面规划,健全机制,构建体系。在注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大投入,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努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2.因地制宜——注重效率,协调有致,艺术感强。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不能片面追求大型豪华,要避免奢侈浪费。要做到因地制宜,依据现有校园环境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不能与校园原有环境相冲突,在视觉和功能上都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景观必须要有文化底蕴,传递文化气息。要有强烈的艺术感,这样才能吸引审美的眼光,调动审美的情趣,形成对学生“美”的教育熏陶,成为活色生香而富有意义的生动教材。

3.因校而宜——结合行业,体现特色,展示内涵。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设计文化景观的内容,充分挖掘属于学校自身的办学文化内容与形式,体现学校所在行业特征,以此提炼形成校园文化景观的特色符号。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特色浓郁,行业背景深厚。所以,“长廊”及景观雕塑群等校园文化景观,在达到美化空间、展示文化内容等美学目的的同时,其主题设计力求体现建筑类行业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彰显学校风格个性,弘扬学校独特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德生,韩立越.儋州学院校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6)

[2]仲波.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散论[J].上海高教研究,1989(2)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方案篇10

——新昌县西郊中学创建绍兴市现代化学校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西郊中学指导工作!我校根据《绍兴市现代化学校评估操作标准》,对照各项评估指标开展自查自评自纠,结合今年5月份预评估时专家的建议,针对近三年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校情,要求重点完善、落实2019年学校工作和资料整理。据此指导意见,现从学校概况、预评估后整改情况、特色亮点、指标达成、努力方向五个方面来汇报。

一、学校概况

新昌县西郊中学,位于新昌县大道西路333号,隶属七星街道,始建于1990年。2007年,新昌县孟家塘中学因学校布局调整并入本校。2015年,西郊中学扩建工程纳入县、局“十三五”规划,政府投资八千多万,历时三年,到2018年秋基本完成在原址上的重建、扩建。并于当年与新昌县城关中学结成教育集团,一校两区,实现资源共享。现西郊中学校区占地面积31187平方米,建筑面积25446平方米,有33个教学班,1495名在读学生。在编教职工101人,专任教师96人,市县级教坛新秀9人,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师德先进个人2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

三十年来,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推进教育标准化、均衡化和现代化,全面提升育人氛围和育人质量。先后荣获省农村示范初中、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市文明单位、市绿色学校、市“群体师德创优”先进学校、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浙江省校园足球体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师生们在省、市、县各级各类活动和竞赛中获得荣誉逐年增多。2017年度,获得60个奖项和荣誉,其中一等奖8项。2018年度,获得奖项和荣誉130多人次,其中一等奖10项,县素质比武中一等奖和教坛新秀人数增多,有3项课题在市级立项。2019年,已获91个奖项和荣誉,其中语文、社会两门学科校本作业设计获县一等奖,学校领导干部素养测试获县团体一等奖,教师素养测试获县团体二等奖。2019年已申报市级课题14项,省级课题2项。

2019年1月在行政扩大会议和教职工大会上开展了办学思想大讨论,达成了认识上的一致,确定以“大道至简”为办学理念,以“崇文·尚贤”为校训,以“引领·追寻”为校风,以“专业·合作”为教风,以“闻道·勤行”为学风。

二、预评估后整改情况

25条B级指标中,在预评估时有7条基本达标,2条不达标,之后我们仔细研究,从学校层面重新进行了梳理和整改。

(一)完善顶层设计,提升内涵发展

1.加强理论顶层设计(B1办学理念)

之前,学校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等顶层设计都不完善,未真正理解理念和目标等之间的关系,经过专家的指点,我们对办学思想和校园文化建设作了深入研究,完善和清晰了办学理论体系,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目标的国家意志,依据国情、校情,把办学目标、一训三风溶铸于三级课程体系中,升华于实践活动中,实现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B2学校文化)

以“大道至简”为办学理念,以“塑高品位教师,创高品质学校,育高品格学生”为办学目标,将学校的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把这些理念融于教室、连廊、党建室、功能室、开放式书吧、宣传窗等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通过多方面研讨,确定了校园环境文化设计方案,新建党建活动阵地,增设开放式书吧,重新设计教职工阅览室和家长委员会活动室。校史陈列室规划也于7月启动,按规划方案,郊中校史陈列室由封闭和开放两部分组成,分别设计在综合楼一楼东侧功能室和东侧1至5楼的长廊。拟有立德树人三年行动计划。文化育人有系列持续主题,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在原有足球社、篮球社、书画社、声乐社、健美操队的基础上,本学年新建了青禾文学社。学生社团活动,搭建学生成长的平台,提升校园文化生活质量。

3.严格规范办学行为(B5办学行为)

在开齐开足课程方面,我们制定了《“有责任•能担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方案》,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框架结构与门类,并规划了生活、学科、体艺、社会等四个板块的主题活动。从2019年6月课程规划方案制定以来,已布置系列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本学年的劳动技术课上开设美味佳肴、清洁家园等活动课。

在减负方面,首先,我们由纸质的减负问卷调查方式改为用问卷星进行网络调查,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其次,切实加强校本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2018年,教务处制定的校本分层作业的建设性方案获得县一等奖。2019年,在县教研室组织的比赛中,我校各学科作业分层设计取得好成绩,语文、社会两门学科均获县一等奖。

在招生方面,因本学年开始招智慧班,我们完善了阳光编班的实施方案和智慧班分班方案,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分班的过程中。智慧班招生公开摇号,现场公布,真正做到了公开透明、公平合理。

4.落实三级课程建设(B7课程建设)

今年下半年,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调整了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把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把教务线、政教线和校团委的各类活动有机整合,构建了“两有”(有正确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体系和框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今年新开设的拓展性课程《历史的丰碑》、《校园植物学理论与实践》已申报为县第五届精品课程。

5.完善德育工作(B14德育工作)

我们紧紧围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完善了西郊中学德育工作体系,教务线、政教线、团队线合作商讨,调整了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在原先政教、团委主题德育活动的基础上,各学科备课组长负责统筹编写本学科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计划、教案,让德育工作有效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同时加强德育课题研究,本年度已申报市级德育课题2个,并着手汇编年度学校教师德育论文集。此外,我们还推行家务劳动和自然劳动体验教育,让学生锻炼实践能力,在劳动实践中磨砺心志。

(二)科学配置,提升办学条件

1.改善教学资源(B18教学资源)

重扩建后的西郊中学各类功能教室齐全,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和电脑、录播、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科技创新等专用教室,有专用图书馆、师生阅览室、卫生站、省级标准化心理辅导站,并置有双向闭路电视、智能广播、安全监控系统及以千兆光纤为主干的校园局域网。自预评估后,学校陆续加大投资,用于改善校容校貌、办学条件,如校安工程建设、校史陈列室、数字星空创新实验室、文化连廊、开放式书吧、风雨操场亮光工程等,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聘请专业人士参与设计。

2.提升应用服务(B20应用服务)

在提升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校努力接轨大数据信息时代,着力打造智慧校园。这学期我们由学事通改用功能更完善的翼学云和钉钉办公系统,更有效地增进了家校联系,也用于学校各类办公,同时丰富了学校微信公众号上的栏目和内容。每周在西郊中学党支部微信工作群和钉钉工作群开展党建知识“微推送”。发动教师在之江汇教育广场建设校本资源库,资源库资源涵盖各个学科,建有学校自己的微课和视频课资源,建有校本资源1983条,总资源数2947条,年度活跃空间比率达100%。在县之江汇教育广场教师个人空间评比活动中,我校梁根英老师获得一等奖。本学期,我校七年级开设了两个智慧班,采用平板教学,智慧班任课教师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在教务处的引领下,各年段教师积极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紧密整合。

(三)联谊共建,推进国际交流(B24国际交流)

在参加城关中学教育集团与美国圣费迪南德学校“千校结对”的基础上,上半年,我们又创造条件积极申报省厅发起的与日本静冈县的“千校结好”校际交流项目。这学期,组织了“外教进校园”活动,邀请美籍教师为我校学生上英语外教课,邀请马来西亚教练为师生上体育运动外教课。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师生国际视野,提高师生国际化素养。

(四)发挥优势,辐射引领(B25辐射引领)

虚心学习各地名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加强城关中学教育集团之间的紧密合作,学习城关中学校区优秀的办学经验,定期开展行政线、教研组研学活动;潜下心来练内功,加快自身发展。同时,与儒岙中学、大市聚中学、道南中学、镜岭中学等农村学校结成联谊学校,与沃西中学、镜岭中学结成城乡互动学校,精心组织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发挥我校新建的硬件及学科专业团队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管理互通、师资共建,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均衡与整体发展。与城南乡潜溪村开展文明联创联建活动。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在提高。

三、办学特色和亮点

1.校园文化顶层设计,集思广益。“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既是新郊中人的当务之急,也是学校化压力为动力的契机。我校校园文化设计邀请专家团队合作商讨、出谋划策。我校与绍兴文理学院艺术系师生经过多次座谈、研讨和论证,先后出台校园文化设计一、二轮方案,并向社会公开设计方案,力求集思广益。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郊中人以目标、问题、需要、价值、实践为主要导向,从外显层(包括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和文字书画等物化形态的布局)、核心层(包含核心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一训三风等理念系统、)和实践层(涵盖三级课程体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逐步建构属于西郊中学的文化体系,尽快凝聚郊中“灵魂”。2018年,我校申报了绍兴市规划课题《城郊扩建学校校园文化顶层设计的实践探索》,课题已市级立项。

2.制度管理,规范有序。合理的制度是提高管理效率和实现办学水平最大优化的保证。随硬件建设的升级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我校的一些管理制度也随形势发展需求不断完善。我们经过行政会议、教职工会议和部门会议认真商议,完善了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后的《新昌县西郊中学教职工德绩勤能量化考核方案》、班主任工作考核条例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公平合理”的原则,也融入了诸多人文关怀的元素,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2018年,我们增设了班主任节、二十佳教师表彰等活动,教师幸福指数和职业认可度在提高,涌现出很多敬业的老中青优秀教师。以制度治校,学校才能获得长久发展。以制度治校,规范管理,我校各项工作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3.打造教研团队,科研兴校。我校以“专业·合作”为教风,引领每一位“教师”成为优秀的管理者、懂方法的教育者、有素养的教学者。学校扩建后,年青教师队伍迅速膨胀,因此,学校专门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工作室以“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问题精准化和教学常规科研化”为科研兴校思路,以课堂研究、优课评比、命题比赛、课题论文、读书研讨、外出活动等为实践载体,根据教龄长短组建三个培训与研究团队:“自立”团队通过“青蓝携手师徒结对”,尽快站稳讲台;“自信”团队主要通过优质课、论文、课题、命题及学生竞赛,延伸自己“长板”;“自傲”团队主要除指导年轻教师外,还积极参与课程拓展,朝带系、名系和佳系等名优骨干教师方向努力。三年来,各级课题呈井喷式增长。如2018年,社会概念“适度教学”与利用“课堂观察”促进有效教学两项课题分获市二、三等奖,“校园文化顶层设计”、社会“图示法教学”、“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为市立项课题;2019年我校提交绍兴市市级课题14项,省级课题2项。

4.社团活动,红红火火。学校建有足球社、健美操队和书法社,由我校这方面有专长的教师负责,定期展足球、健美操班级联谊赛和书法比赛,开展校内外交流。足球社建有校外联谊机制,定期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来校指导。2019年,我校被评为浙江省青少年足球体育特色学校。校园运动场上,我校的足球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校的健美操队参加绍兴市校园艺术体操比赛,获团体第四名。王芳芳老师的《健美操——活跃青春》被评为县级精品课程。每日大课间活动,学生们随着优美的旋律跳“活跃青春”健美操。体育组教师对学校健美操课程的开发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下半年,我校已申报新昌县健美操体育特色学校。书法社社员在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这学期,我校赵贝贝同学获全国书法比赛优秀奖,赵力伟、陈佳敏分别获绍兴市“兰亭奖”书法赛一、二等奖。

5.全体教职工,精诚团结。在崭新的校园环境里,在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下,在体现人文关怀的温馨氛围中,我们的郊中人体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全体行政不计较个人得失,团结协作,为学校发展倾尽才情;全体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积极进取;我们的学生不甘落后,敢于拼搏和超越。在县组织的学校领导干部素养测试中,我校行政团队获团体一等奖,教师素养测试获县团体二等奖。全体教职工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全校师生体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指标达成情况

我们对照《绍兴市现代化学校评估操作标准》,认真进行了自查自评,各项指标达标情况如下:25项二级指标中,23项达标,2项基本达标,无不达标指标。其中基本达标2条:B6办学规模九年级班额超出45人;B25辐射引领作用未能明显地体现,25项指标自评得分97分。

五、今后努力方向

1.夯实现代化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顶层设计方案虽已拟定,但属初生阶段,完整、立体和鲜活的校园文化体系待形成;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待全面、协调发展;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待加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长期践行,且行且思,让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建设,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2.培养现代化专业教师。办高质量的学校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期待。扩建后的西郊中学底子薄,需继续潜下心来谋发展,静下心来办实事。我们将继续以教科研为教师成长的支点,发挥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的引领作用,把教科研制度常规化,带领和培养全体教师走向专业化。凝聚校内外力量,合力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锻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3.创设现代化校本课程。我校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起步较迟,不能满足学生的广泛选择,选修课程开发不足,有效的评价机制尚待完善。为此,我们将借力教研室专家团队的帮扶引领,调整结构,优化方法,改进评价,完善已有课程的修订和未有课程的开发,让课程设计体现层次性、合理性和特色化,努力建成一批市级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