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直接融资的功能十篇直接融资的功能十篇

直接融资的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11

直接融资的功能篇1

金融结构是如何影响金融功能的

自戈德·史密斯(1969)将金融结构定义为各种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并提出金融发展即金融结构变化的观点后,国内外学者对不同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中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但相关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看法。直到1995年美国著名学者默顿与博迪提出金融功能的观点后,相关争论才逐渐平息。

默顿与博迪认为,金融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金融体系的功能;金融结构是变化的,而金融体系的功能相对稳定;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是在不确定环境中,在时间与空间上便利经济资源的配置与拓展;同时为实现基本功能,金融体系具有支付清算、资金融通与股权细化、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风险管理、信息提供以及解决激励问题等六大核心功能。莱文(1997)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金融功能进行了重新解释,认为金融体系的作用在于减少由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所带来的市场摩擦,进而实现风险改善、信息获取与资源配置、监控管理与加强企业控制、动员储蓄、促进交易等功能。

上述表述虽然各不相同,但实质内容却基本一致。从宏观层面看,金融体系的功能在于通过动员储蓄、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而从微观层面看,金融体系的功能在于支付结算、提供投融资服务、传递信息、风险管理与分散以及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解决激励约束问题。关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争论,实际是对宏观层面金融功能总体优劣问题的讨论,由于实证分析的局限,至今难以形成一致结论。但从微观层面看,银行体系与金融市场体系在具体金融功能上寸长尺短,各有所长。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或经济社会不同领域对金融功能需求的重心不同,在制定金融发展政策时可根据金融功能需求的重点变化或者金融功能发挥的薄弱环节,制定适宜的金融发展政策,改善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功能的发挥。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具体金融功能上的差异

从微观层面看,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支付结算功能,主要由银行等金融中介承担,金融市场体系在这方面的功能较弱,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快速发展,但其支付结算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银行体系。

其次,对于投融资功能,在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中,银行充当信用中介,属于间接融资,具有规模经济、节约成本的优点,但银行体系“续短为长”的特点以及天生的谨慎性决定了其存在期限错配劣势以及对创新创业等高风险企业的金融支持不足。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中,企业或政府的融资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实现,企业或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筹集资金,属于直接融资,其优点是可通过金融市场获得与其资金需求相匹配的长期资金,可以实现不同风险水平与风险偏好的投融资需求,缺点是融资的固定成本高,必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只有在融资规模较大时其规模优势才能体现。

再次,在信息传递方面,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中,融资方承担了定期信息披露义务,市场透明度高,金融市场竞争性价格机制可以防止价格信息的失真;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中,融资方的偿付能力属于银行的私人信息,银行体系的相对垄断地位可能会扭曲价格信息,所以信息传递功能较弱,外界难以确切掌握金融体系的风险。

还有,在风险管理与分散方面,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中,实体经济的投融资行为主要通过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实现,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承担了主要的金融与经济波动风险,家庭企业远离按市场定价的资产价值的波动;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中,金融与经济波动风险由家庭与企业承担,同时金融市场可为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提供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

最后,对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解决激励问题,传统理论认为,银行等金融中介在信息搜集和风险处理方面具有优势,可以通过信贷配给及对企业的事后监督控制风险,而金融市场在事前信息搜集、事后监督方面的激励机制较弱,难以有效地克服金融交易中的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以及委托问题,在某些情况下银行在项目筛选以及事后监督方面会打折扣,而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某种程度上会对融资对象形成较强的外部约束,特别是在其融资需求较大程度依靠金融市场的情况下。

我国金融体系结构与功能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无论增量还是存量上,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占了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从宏观层面无法证实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孰优孰劣,从各国金融发展实践看,也没有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最优金融结构作为衡量的标准。但从近年来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中反映出的问题看,金融体系各项具体的金融功能未能有效发挥,金融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从投融资功能看,一方面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超过100万亿,居民与企业存款余额超过70万亿,分别约为GDp的2倍和1.5倍,无论从历史纵向比较,还是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这个比例都是比较高的;但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普遍感到资金紧缺,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是银行在特定时间节点也会出现“钱荒”。这两个方面说明,现有的金融体系投融资功能未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一方面大量资金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经济的一些领域缺乏资金。

其次从信息传递功能看,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不透明问题一直是境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从影子银行目前的资金使用以及杆杆率水平看,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而信托资产主要投资于贷款,在项目筛选与审查上执行了与贷款同样严格的审查程序,本质上属于规避金融监管与利率管制的创新,而且总体杠杆率水平不高,并不具备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市场对影子银行体系过度悲观评价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透明度不够,金融体系信息传递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如果相关融资行为通过金融市场体系的直接融资实现,通过定期的信息披露以及相关金融工具竞争性的交易价格可以有效传递相关信息。

再次从风险管理功能看,一方面我国银行体系吸收与承担了绝大部分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银行信贷资产接近85万亿、债券规模接近10万亿,而保险、信托及证券基金业管理资产规模不足20万亿;另一方面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并不发达,利率衍生品市场尚未起步,银行缺少有效管理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的工具,难以向银行体系外转移或分散风险,致使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缺乏弹性。

最后从不对称信息下解决激励约束问题的功能看,目前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问题是境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地方政府承担了城镇化战略推进过程中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职责,在现有财税政策及金融体系下,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直接或间接获得融资支持。如果城镇化融资通过金融市场实现,比如债券市场或资产证券化的方式,一方面地方政府可获得与资金需求相匹配的长期资金,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交易价格能够反映投资者对项目的评价,反过来会约束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与项目选择。

改善金融结构与功能的政策建议

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情况看,由于直接融资比例偏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滞后,导致金融结构失衡,金融体系的各项具体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在当前的环境下,需要通过发展直接融资体系、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以及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等措施,改善金融结构,促进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

一是放松管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放松管制,弱化行政审批,强化信息披露,建立事后问责和民事赔偿制度,夯实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促进发行人、中介机构和投资主体归位尽责,逐步实现股票发行制度的完全市场化;加快发展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通过建立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放松挂牌上市企业标准,强化市场参与主体归位尽责的自律体系,建立和完善各层次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快全国统一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扩容与发展;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促进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探索建立跨市场执法机制,逐步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

直接融资的功能篇2

[关键词]资本市场结构 功能效率

一、资本市场及其功能

资本市场通常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所组成的市场。由于中长期信贷在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大,研究资本市场不能忽视这一点。因此,资本市场主要是指形成一年期以上长期资本的各种融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以及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准确完善的功能定位是资本市场高效的基础和前提。资本市场主要发挥着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储蓄转化为投资;优化资源配置;改进企业经营机制;分散风险等。按照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本市场上述功能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本市场外部功能,包括投融资功能、资本定价和资源配置功能以及风险分担与管理功能;另一类则侧重于资本市场运行方面的内部功能,主要指公司治理功能。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资本形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资本市场结构的总体是否均衡以及构成资本市场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市场自身结构是否均衡,不仅是制约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在融资和资金配置方面的效率水平。

二、资本市场结构与效率

资本市场结构是指资本市场交易主体、交易工具、市场组织和管理机构等要素的性质、分布、相对规模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组合。一方面,资本市场结构决定资本市场的功能,资本市场结构各要素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渗透以及适应社会经济规模、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资本市场功能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功能又反作用于资本市场结构,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程度的加深和范围的扩大,又要求各结构要素不断发展。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为不同层次的投资者提供高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流通市场,通过资本市场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的作用,高效率地实现资金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资本市场效率,是指资本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程度。具体说来,其包括两方面:一是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二是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资本市场结构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资本市场的功能和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市场结构的失衡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第二,市场结构失衡不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第三,市场结构失衡弱化了其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企业之间进行的收购或重组,大都要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如果资本市场规模过于狭小,结构过于单一,就会使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整合缺少一个足够大的平台。第四,市场结构失衡约束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如果缺乏一个结构合理的资本市场,储蓄转化投资的渠道就会变得单一狭窄,从而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结构缺陷与效率缺失

一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形式是由该国市场经济和金融技术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我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和金融技术水平尚不够发达的国家,资本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在:融资结构比例失衡,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资本市场的适度规模尚未形成,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相对于决速增长的实体经济依然增长缓慢;市场层次结构尚未充分展开。股票市场规模与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不协调,债券市场内部层次结构发展不均衡,资本市场与其它资金市场的互动关系尚未形成;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单一。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仍以传统存款为主,存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重超过70%以上,金融创新类商品匾乏。

我国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于“为国企筹资”。有的地方甚至把股票上市当成为国企解困的一大措施。如果片面强调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不顾投资回报,那么资本市场就无法实现其核心功能一资源配置功能。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问题。

(1)筹融资效率。单就绝对数来看,资本市场筹融资功能实施得还比较好,但资本市场内在的结构性缺陷将会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筹融资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2)价值发现效率。从整个市场来看,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逐渐下降,收益与风险不相匹配,市场缺乏价值发现功能。浓厚的投机氛围扭曲了我国股市的价格信号,形成了对资本市场配置功能最大的扭曲。

(3)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学者对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处于无效市场(俞乔,1994;吴世农,1996)或者向弱式有效市场过渡的阶段(高鸿祯,1996;杨朝军等,1997)。其含义是,我国股票市场目前只能基本反映股价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还不能充分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非流通股份占多数这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不仅导致资本市场缺乏必要的流动性,而且资本的自由进出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这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实施。此外,募集资金在上市公司内部使用效率低下。

2、资本市场低效率的原因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缺陷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并根植于传统计划经济金融体制向市场经济金融体制过渡中。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是市场发展内在规律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之间的内生性缺陷,使市场本来的运行机制不能有效发挥,减弱了市场资源的内在配置能力。可见,功能错位所引致的一系列制度缺陷是我国资本市场低效率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有:第一,是市场准入机制的缺陷。这一缺陷导源于当初政府对股市的目标定位。第二,是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一些上市公司的决策与监督机制不规范,董事长“一只手否定一片手”,股东大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第三,是市场退出机制的缺陷。它使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无法保证,是掣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是市场监管方面的缺陷。证券管理层的监管理念落后,监管缺乏主动性、预见性,基本上是公司出现问题才采取措施的“救火式”事后监管,监管政策电没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不高。

四、政策建议

1、优化我国资本市场结构

比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产品研发和创新机制。

2、坚持资本市场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转变政府职能

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公平博弈,完善资本市场各项功能,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可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现如今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仍然较小。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平衡,如证券投资基金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投资资本市场的其他机构投资者发展迟缓,尤其是缺少战略型机构投资者,导致机构投资者之间投资行为趋同。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合大型资金投资的优质蓝筹企业股票、固定收益类产品和风险管理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及有利于机构投资者避险的交易制度。另外,鼓励机构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的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应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继续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促进机构投资者协调发展,推动制定有利于机构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市场产品及交易制度,以进一步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提升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市场稳定运行。

3、改革监管制度,完善法律环境

侧重于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加大违法违规成本,并从制度上落实对监管机构的监督机制,促进其加强自身建设。一直以来,由于法制环境不配套,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受到较大的束缚。一是一些关键问题,如实施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破产、惩治大股东及内部控制人恶意掏空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侵占客户资产等,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二是虽有法律依据,但对特别严重的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确定的刑罚上限过轻,致使一些犯罪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应有的惩处,从而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打击证券犯罪的威慑力。三是上市公司因欺诈发行上市、虚假信息披露等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投资者难以通过司法渠道得到应有的赔偿,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

4、完善公司治理,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发展

为促进上市公司进~步规范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围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一目标,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彻底清理对上市公司资金的违规占用,落实上市公司辖区监管责任制,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在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鼓励大型、绩优企业上市,改善上市公司整体结构,支持已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夯实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

5、推进金融机构综合治理

直接融资的功能篇3

大证券业,对于经济社会的最明显贡献,就是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中国早在1996年就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转制不久,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不良资产率处于较高水平,即使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剥离出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4家国有银行2002年的不良贷款余额仍高达1.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6.62%。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则可以起到分散和转移风险的作用。

如今,中国股票总市值已名列全球前茅,债券发行规模也保持了高速增长,2012年广义的直接融资占比达到40%,2013年也基本维持这一占比,但证券市场却不景气,创新业务所带来的收入非常有限,股票ipo一度长时间暂停。如果在这40%占比中扣除影子银行业务融资额,直接(股债)融资只占到了18.8%。

影子银行规模的超速发展,实际上是加大了金融风险,因为这些所谓的新增直接融资,很多都具有隐形担保或刚性兑付的承诺。目前,银行产品、信托产品和保险产品差不多要占到整个理财市场的80%,而明确让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券商资产管理产品和公募基金产品,却只占到10%左右,可见,在证券业不断做小的同时,金融风险却在扩大,金融稳定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直接融资规模却难以做大。

因此,在当今社会债务水平快速上升、经济增速回落和金融机构风险不断加大的今天,提高直接融资规模、提升证券业的市场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资本市场发展的精神相一致。

那么,如何来做大证券业呢?多年来证券业牛短熊长,有关的发展建议数不胜数,但均没有改变证券业发展迟缓的局面。这里仅提一些以往各类建议报告中涉及较少的意见。

首先,要改善上市公司结构,调整上市标准,财务审核核心指标从利润改为收入。

对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而言,最大的上市障碍在于a股的上市审批流程和上市要求,目前中国ipo的要求中对公司财务要求的核心在于利润指标,需要上市公司至少2年以上盈利,且利润指标最低不少于人民币500万元,具体数额根据板块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参考美国naSDaQ上市标准,则主要对资产规模或者营业收入有要求,对利润方面无统一要求,相比a股更为宽松。

此外,a股市值中强周期类占比47%,金融类股票占26%,消费类股票才占16%,科技类只有11%,而美国这四类分别为30%、14%、31%、25%。这种市值结构下,a股净利润中强周期+金融占比高达90%,决定了盈利的脆弱性。只有让更多有成长性的企业上市融资,才能带来股市的繁荣,同时也可降低金融风险。

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节奏。

目前中国a股市场市盈率明显低于国际市场,有利外资流入。但2003年至今,中国QFii持有a股总市值占比仅1.4%,而韩国1992年推出QFii制度,引入后进展迅速,3年外资持有证券市值占比就达到13%,10年后超过30%。从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QFii进入市场的经验可以发现,QFii进入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市场波动,刺激市场向上,且进入节奏决定对股市刺激力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境)内估值长期向国际靠拢。

再次,要完善证券公司的基本功能,才能做强做大证券业。

完善基础功能,回归金融中介本质。支付、交易和托管结算功能是当前国内证券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深度、广度和谋求盈利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其中,支付功能受限是扼制券商财富管理创新和改善客户体验的关键所在,海外投行盛行的各类综合账户(诸如现金管理账户、包管账户等)能够吸引客户的一个基本前提就在于其具备便利的支付功能,这也是国内证券公司应对混业竞争的基本要求。与此类似,交易和托管结算功能的完善对证券行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也是扭转券商“大行业、小公司”局面的根本要求。

增强券商负债功能。资产负债率是表明债权人投资占公司总投资额的比率。这一数据往往可以显示公司经营扩展的能力,并揭示股东权益的应用程度,一般比率越高,公司经营扩展能力越大,股东权益越能得到充分利用,越有机会获得收益。2001年至2010年美国上市投行平均资产负债率为96.3%,而2013年中国证券业资产负债率仅为63.8%。

鼓励券商发展非标准化产品,扩大私募产品发行范围。非交易所市场的快速发展为证券公司拓展了新的业务空间和竞争平台。新三板市场和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是中小微企业获取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证券公司的承销、交易、并购、资产管理、pe以及托管结算等业务均能从中寻找到大量的机会。

最后,要加大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力度。

直接融资的功能篇4

关键词:硅谷银行中小科技企业直接创业投资基金融智型服务

一、对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新性金融融资服务的意义

2009年1月10日,

三、当前国内银行的探索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快速成长的国内股权投资市场成为金融机构新的盈利增长点,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探索这方面的业务。目前,金融机构开展的相关业务主要有两种类型:直接创业投资基金模式和融智型综合金融专业化服务。

(一)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创立直接创业投资基金模式

硅谷银行成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不断创新,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对于具体的金融机构而言,在现行金融制度不变的环境下,金融创新也就是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创新。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扩大客户群的重要途径,也是金融机构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金融机构创新,既要在管理上创新,更要在金融制度、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创新,通过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吸引客户,进而为自己创造价值。获得良好的发展。通过不断创新来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获得良好的发展。

直接融资的功能篇5

目前,我国国内只有成熟企业的资本市场,没有风险企业的资本市场。显然,这样一种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是不利于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我国应该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二板市场。

一、二板市场及发展概况

所谓第二板市场(SecondBoard)是指在主市场之外开辟的市场。主要是为那些有发展潜质,但是又暂时未能达到在主市场上市要求(诸如规模、盈利时间等)的公司提供一个筹资的场所,协助其发展及扩展业务,其特有功能是创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相对主市场(mainBoard)而言,投资于二板市场的风险更大,但是盈利机会也更多。国际上通行做法是:二板市场更侧重于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一般而言,国际上成熟的证券市场绝大部分都设有第二板市场。例如,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既有一个主板市场,也有一个第二板市场,此外还有一个新加坡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SeSDaQ)。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第二板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交易非常活跃。日本独立的第二板市场“场外交易所”(otCexchange)也颇具规模。法国巴黎1996年诞生的“新市场”(nouveaumarch),如同英国伦敦设立的“另类投资市场”(alternativeinvestmentmarket)那样,自启动以来表现也相当不错。而美国的第二板市场nasdaq创立于1971年,经过29年的迅速成长,已发展成为超过东京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场。美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的85%在那里挂牌,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在那里脱颖而出。它们中间包括标准普尔股票价格500家成份股指数中近四年总体业绩位列前四名的微软公司(microsoft)、戴尔电脑公司(DellComputer)、西斯科系统公司(Ciscosysterms)和英特尔公司(intel)等。nasdaq为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全赖于美国有发达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面支持。

二、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二板市场的动因分析

1高科技产业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器

高科技产业(Hightechnologyindustry)使现代世界经济发生着革命性变革,随着高科技产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所处的地位日益显著,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以知识密集型技术为基础的知识产业或高科技产业,成为全部产业的核心,成为一个国家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以美国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70年到1990年美国的不同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资本28%,劳动力19%,人力资本10%,技术43%。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已不再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是被称为“无形资源”的技术投入。正是由于在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成功地导入了技术进步机制,因此,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在高科技产业的推动下一直呈持续增长的态势。高科技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高科技产业占美国GDp的62%,成为仅稍稍落后于私人健康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部门,它使多年来被人们视为经济增长重要推进器的汽车业、建筑业和化学工业等相形见绌。

(2)高科技产业是美国制造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单个产业部门。高科技产业不仅比其他单个制造业部门提供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而且与其他制造业部门相比,高科技产业中每一个新增加的工作岗位,可创造出更多的额外工作岗位,具有乘数效应。并且高科技产业工作岗位的工资收入很高,它使人口就业结构和社会收入分配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方面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3)高科技产业是美国出口最多的产业部门。相比之下,韩国和东南亚“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高,而是依靠动员和投入更多的资金,包括大量的国际短期资金,形成巨大的经济泡沫,导致了1997年底的波及全球的亚洲金融风暴。

总之,知识经济的出现正冲击着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世界贸易格局、人口就业结构和社会收入分配等社会经济形态。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国高科技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一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将决定一国的就业结构和收入水平。技术进步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

2高科技产业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提供服务

由于高科技产业在总体上是一个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国际经验表明,同间接融资相比,资本市场与股权直接融资能更好地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直接融资的功能篇6

如周友苏(2012)认为现行的场外交易是指独立于证券交易系统并带有明显区域特色的股票交易市场,可分为三板市场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两大板块。场外交易市场要获得大的发展,需要来自顶层设计的突破和推进。李有星、罗栩(2013)认为场外交易市场的功能定位直接影响制度设计,全国性的交易市场应当定位在投资者交易功能上,地方性场外交易市场应定位为融资功能,实现企业发行融资与进场交易的分离。陈颖健(2013)认为,区域股权市场采用宽松的准入制度以及较低的信息披露要求,这就决定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高风险性。为了防止该高风险传递给公众投资者,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需要对投资者人数、资格作出限定,在交易机制和监管制度上作出相应的设计。

目前,区域股权市场呈现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共有约10家区域股权市场正式营业,另有部分股权交易市场正在筹备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法规和监管,区域股权市场出现“跑马圈地”、只注重挂牌企业数量而忽视市场功能的盲目竞争局面,区域股权市场的融资功能没有正常发挥。鉴于此,笔者拟在阐述区域股权市场融资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区域股权市场融资现状,进而提出可行性的完善路径。

一、区域股权市场融资实践

(一)天津股权交易所的融资实践

天津股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天交所”)是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司制交易所,2008年9月在天津滨海新区注册营业。天交所的融资模式包括挂牌前股权私募融资、挂牌后定向增发,同时通过股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及由直接融资带动的与天交所战略合作银行融资方式的银行授信额度增加等间接融资方式,并开始探索中小企业私募债融资等形式。在上述融资模式中,股权私募融资模式是天交所的特色。天交所结合中小微企业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了“小额、多次、快速、低成本”的特色股权融资模式。“小额”即每次融资数额一般不超过5000万元;“多次”即挂牌企业一年可通过天交所多次实行股权融资;“快速”即每次融资时间在3个月左右;“低成本”即挂牌企业的融资成本远远低于上市成本。与此同时,天交所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业务规则,如《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天津股权交易所股权挂牌交易规则》等。根据天交所网站显示,截至2013年6月28日,天交所累计挂牌企业301家,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总市值超过252亿元,累计融资总额126、66亿元,其中直接融资52、27亿元,直接融资带动间接融资74、39亿元;股权直接融资374次,股权质押融资超过90次,带动银行直接授信贷款超过345次。

(二)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的融资实践

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主要采用非公开定向增资方式融资,同时采用债券融资、股权质押贷款等融资形式。根据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网站显示,截至2013年6月24日,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托管企业达496家,挂牌企业100家,累计实现交易额63、31亿元,实现股权质押贷款89、82亿元、定向增发6、86亿元,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入库企业达567家,中介会员超过300家。

(三)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融资实践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立于2010年7月,主要融资模式为定向增资。该中心有关融资制度的业务规则包括《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交易规则》《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公司定向增资业务规则》《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与挂牌公司定向增资审核规则》等。根据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网站显示,截至2013年5月,上海股交中心挂牌公司共59家,实现股权融资共8、52亿元,获得银行授信额度30亿元,落地银行贷款(债权融资)总额达2、56亿元。

(四)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的融资实践

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成立于2012年8月9日,其融资模式有定向增资(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私募债融资等。其中知识产权质押交易板块于2013年6月21日正式上线,系全国首家推出的融资品种。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的融资规则主要有:《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增资业务暂行规则》《广州股权交易中心股权质押融资业务暂行规则》《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企业挂牌与定向增资审核暂行规则》等。根据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网站显示,截至2013年6月21日,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累计挂牌企业已超过350家,累计实现融资及流转交易额10、17亿元。

(五)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的融资实践

浙江股权交易中心于2012年9月3日注册成立,其融资模式包括定向增资、私募债、股权质押贷款等。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制定的有关融资制度的业务规则包括《浙江股权交易中心融资挂牌业务规则(试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定向增资业务规则(试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私募债券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

此外,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等其他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也进行了融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区域股权市场融资现状分析

直接融资的功能篇7

论文摘要: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功能是增强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将中介融资同直接融资有机融合贯通,形成了最优金融结构体制;资产证券化使得融资由依据整体资信变为依据部分优质资产,从而革新了融资评审通过机制。这两条具有革命性意义。即便目前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我们也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按揭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mBS)余额现已超过美国国债成为第一大市场。资产证券化在欧洲和日韩、澳大利亚等国也有较大的发展。它是二十世纪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而在我国则是方兴未艾,首单规范化的实践已是在2005年末的建行和开发行的建元一期和开元一期项目。

资产证券化到底有什么功能使得它一经诞生就获得了如此迅猛的发展?而在我国为什么发展不快?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如何?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其最基本的功能后,着重分析其最有革命性的功能;进而探讨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为论述方便,本文主要以mBS为例进行讨论,省略mBS之外的其它资产支持证券。

一、资产证券化最基本的功能

贷款一级市场尤其是长期贷款市场的内在必然要求是有二级市场。对于银行来说,“存短贷长”是其经营的一个根本性的制度缺陷,由于这种限制,使得银行不得不经常放弃一些盈利性好的长期贷款项目,否则就易出现流动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之一,也是早期的对策,就是将其贷款出售给其他银行。但这样受让银行将贷款再出售也将是困难的。银行就一般而言都有“存短贷长”的流动性问题,这样转让解决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问题。

第二种对策,就是表内模式的资产证券化。银行通过自己发行其按揭资产支撑的债券,将贷款债权及时收回。同时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随时可将购买的债券转让出去,因此投资者也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第三种对策就是SpV(SpecialpurposeVehicle,特殊目的载体)模式即表外模式的资产证券化,在这种模式下也是银行通过证券化而及时收回贷款债权,mBS的投资者也同样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可见这两种模式的资产证券化在保证银行的流动性方面以及保证投资者的流动性方面具有相同的功能。这两种证券化模式在安全性方面的功能却有非常大的区别的,这就意味着安全性方面的功能不是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因为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一定应当是各种模式的证券化都共同具备的功能。这意味着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增强流动性(银行的,和投资者的)。再考虑到历史上资产证券化起源时的本来动机就是解决“存短贷长”的矛盾,所以应当认为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和意义就是解决流动性问题。

我国资产证券化之所以长期开展不起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国按揭贷款开始时间尚不长和规模有限。根据国际经验,住房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达到30%左右时,可能给银行带来流动性威胁,商业银行就会提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要求。而根据去年央行研究报告,2005年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1.9万亿元,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0%。预计到2007年余额将达到5万亿元,到2012年将会达到40万亿元。①目前上述流动性问题尚不严重。因此自然不太需要基本功能就是增强流动性的资产证券化。等到按揭充分发展起来后,就需要资产证券化来发挥它的这种基本功能了。

等到按揭充分发展起来后,就需要资产证券化来发挥此最基本的功能了。

二、资产证券化的革命之一

既然资产证券化时银行要借助于证券市场,那么为什么原始借款人不直接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证券融资,而要向银行借款?然后再由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在证券市场融资呢?(进一步说,银行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银行是否会像有人认为的那样迟早成为被淘汰的恐龙?)

银行的必要性之一在于其资信审查功能。原始借款人不可能全部都通过证券市场筹资。没有银行的话投资者就得在数以万计的证券中一一进行资信调查,其投资的信息成本就太大了。个人筹资自不必说,而企业若全都自己发行证券,那么大多数企业由于其资信有限,就很难在证券市场上获得投资者青睐。因此银行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银行作为中介了投资者对于筹资者进行资信调查,从而解决了融资时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但是银行中介同时也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即作为中介必然有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协调问题,其主要的矛盾是上面所说的“存短贷长”。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相当彻底地解决银行“存短贷长”的矛盾,同时又能继续发挥银行的资信中介功能。银行和证券市场各司其职,前后合理分工,这样,资产证券化正好将银行中介功能同直接信用“出资者流动性高”“融资期限长”等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中介信用同证券市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优良的金融结构。笔者认为这种金融结构是现在所能设想的最优的金融结构。而传统的以银行为主的日德式的金融体制和以证券市场为主的美国式金融体制都是不够完善的。

这就是资产证券化的革命性意义之一。

我国一直以银行信用为主,直接融资发展不足,这是我们的金融体制的一个主要缺陷,过分依赖银行系统也是造成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持续增加的原因之一。一般认为现在我们应当加紧发展直接融资。而资产证券化正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在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同时,自然就促进了证券市场。“一步到位”地形成将银行中介信用与证券信用有机融合的最佳的金融结构。所以,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比起金融体制相对健全的国家,更具有意义。资产证券化还有利于打破金融资源的分割格局。我国银行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割地为据的情况,银行之间的横向资金流动也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非存款金融机构发展,正逐步出现商行与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分割金融资源局面。而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融资和直接融资融为一体,这样原本分割的银行融资的资金便通过证券化而进入了全国统一的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金融市场,从而促进了资金在社会上的流动。

因此,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虽然微观主体(银行等)由于流动性问题尚不严重因而资产证券化动力不很足,但只要条件许可,政府就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

三、资产证券化的革命之二

资金供给者在选择资金投放对象时一般将眼光投在资信等级较高的公司和证券上,而资本需求者或许拥有某些高质量的资产,但可能因整体资信不佳而无法筹集到所需的资本。而资产证券化则是凭借资产发起人的一部分资产池的未来收益能力来融资的,资产池的偿付能力与发起人的资信能力以“破产隔离”的方式比较彻底地分割开来。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购买mBS时,主要关注资产池本身质量状况、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交易结构的严谨性和有效性,而将资产发起人自身的资信能力置于一个相对次要位置。

这意味着融资机制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它变整体风险为风险“结构化”。银行的风险原本就是由一项一项的资产的风险构成的,资产证券化的精巧技术使得发起银行获得融资的凭借是其局部优质资产,而不是鱼龙混杂的整体资产,这样使得社会整体融资效益大大增强。这对于解决我国中小银行、中小企业和资信有限但有局部优质资产的组织的融资困难这个老大难问题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途径。

目前还没有其他方式能像资产证券化那样实现融资的这种结构。笔者认为这一点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新功能和意义。我们对此应有深刻的认识。仅考虑这两条革命性意义,我们也应当在目前(银行流动性尚充足等)资产证券化条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尽力创造条件,积极发展资产证券化;更何况我国按揭贷款正在迅速发展,随之资产证券化的条件正趋于成熟,大规模的资产证券化时代即将到来,因此现在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弗兰克.J.法博齐(美).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何小锋等.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颜斌.资产证券化是化解金融风险的良策[J].商业经济.2005.1.

[4]吴霏雨.谈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及运作程序[J].金融经济.2006.18.

直接融资的功能篇8

论文摘要摘要: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功能是增强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将中介融资同直接融资有机融合贯通,形成了最优金融结构体制;资产证券化使得融资由依据整体资信变为依据部分优质资产,从而革新了融资评审通过机制。这两条具有革命性意义。即便目前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我们也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按揭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mBS)余额现已超过美国国债成为第一大市场。资产证券化在欧洲和日韩、澳大利亚等国也有较大的发展。它是二十世纪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而在我国则是方兴未艾,首单规范化的实践已是在2005年末的建行和开发行的建元一期和开元一期项目。

资产证券化到底有什么功能使得它一经诞生就获得了如此迅猛的发展?而在我国为什么发展不快?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如何?这是需要深入探索的新问题。本文在分析其最基本的功能后,着重分析其最有革命性的功能;进而探索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为论述方便,本文主要以mBS为例进行讨论,省略mBS之外的其它资产支持证券。

一、资产证券化最基本的功能

贷款一级市场尤其是长期贷款市场的内在必然要求是有二级市场。对于银行来说,“存短贷长”是其经营的一个根本性的制度缺陷,由于这种限制,使得银行不得不经常放弃一些盈利性好的长期贷款项目,否则就易出现流动性新问题。

解决这个新问题的策略之一,也是早期的策略,就是将其贷款出售给其他银行。但这样受让银行将贷款再出售也将是困难的。银行就一般而言都有“存短贷长”的流动性新问题,这样转让解决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新问题。

第二种策略,就是表内模式的资产证券化。银行通过自己发行其按揭资产支撑的债券,将贷款债权及时收回。同时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随时可将购买的债券转让出去,因此投资者也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第三种策略就是SpV(SpecialpurposeVehicle,非凡目的载体)模式即表外模式的资产证券化,在这种模式下也是银行通过证券化而及时收回贷款债权,mBS的投资者也同样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可见这两种模式的资产证券化在保证银行的流动性方面以及保证投资者的流动性方面具有相同的功能。这两种证券化模式在平安性方面的功能却有非常大的区别的,这就意味着平安性方面的功能不是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因为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一定应当是各种模式的证券化都共同具备的功能。这意味着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增强流动性(银行的,和投资者的)。再考虑到历史上资产证券化起源时的本来动机就是解决“存短贷长”的矛盾,所以应当认为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和意义就是解决流动性新问题。

我国资产证券化之所以长期开展不起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国按揭贷款开始时间尚不长和规模有限。根据国际经验,住房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达到30%左右时,可能给银行带来流动性威胁,商业银行就会提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要求。而根据去年央行探究报告,2005年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1.9万亿元,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0%。预计到2007年余额将达到5万亿元,到2012年将会达到40万亿元。①目前上述流动性新问题尚不严重。因此自然不太需要基本功能就是增强流动性的资产证券化。等到按揭充分发展起来后,就需要资产证券化来发挥它的这种基本功能了。

等到按揭充分发展起来后,就需要资产证券化来发挥此最基本的功能了。

二、资产证券化的革命之一

既然资产证券化时银行要借助于证券市场,那么为什么原始借款人不直接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证券融资,而要向银行借款?然后再由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在证券市场融资呢?(进一步说,银行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银行是否会像有人认为的那样迟早成为被淘汰的恐龙?)

银行的必要性之一在于其资信审查功能。原始借款人不可能全部都通过证券市场筹资。没有银行的话投资者就得在数以万计的证券中一一进行资信调查,其投资的信息成本就太大了。个人筹资自不必说,而企业若全都自己发行证券,那么大多数企业由于其资信有限,就很难在证券市场上获得投资者青睐。因此银行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摘要:银行作为中介了投资者对于筹资者进行资信调查,从而解决了融资时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不对称新问题。

但是银行中介同时也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即作为中介必然有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协调新问题,其主要的矛盾是上面所说的“存短贷长”。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相当彻底地解决银行“存短贷长”的矛盾,同时又能继续发挥银行的资信中介功能。银行和证券市场各司其职,前后合理分工,这样,资产证券化正好将银行中介功能同直接信用“出资者流动性高”“融资期限长”等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中介信用同证券市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优良的金融结构。笔者认为这种金融结构是现在所能设想的最优的金融结构。而传统的以银行为主的日德式的金融体制和以证券市场为主的美国式金融体制都是不够完善的。

这就是资产证券化的革命性意义之一。

我国一直以银行信用为主,直接融资发展不足,这是我们的金融体制的一个主要缺陷,过分依靠银行系统也是造成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持续增加的原因之一。一般认为现在我们应当加紧发展直接融资。而资产证券化正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在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同时,自然就促进了证券市场。“一步到位”地形成将银行中介信用和证券信用有机融合的最佳的金融结构。所以,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比起金融体制相对健全的国家,更具有意义。

资产证券化还有利于打破金融资源的分割格局。我国银行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割地为据的情况,银行之间的横向资金流动也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非存款金融机构发展,正逐步出现商行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分割金融资源局面。而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融资和直接融资融为一体,这样原本分割的银行融资的资金便通过证券化而进入了全国统一的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参和的金融市场,从而促进了资金在社会上的流动。

因此,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虽然微观主体(银行等)由于流动性新问题尚不严重因而资产证券化动力不很足,但只要条件许可,政府就应当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

三、资产证券化的革命之二

资金供给者在选择资金投放对象时一般将眼光投在资信等级较高的公司和证券上,而资本需求者或许拥有某些高质量的资产,但可能因整体资信不佳而无法筹集到所需的资本。而资产证券化则是凭借资产发起人的一部分资产池的未来收益能力来融资的,资产池的偿付能力和发起人的资信能力以“破产隔离”的方式比较彻底地分割开来。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购买mBS时,主要关注资产池本身质量状况、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交易结构的严谨性和有效性,而将资产发起人自身的资信能力置于一个相对次要位置。

这意味着融资机制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它变整体风险为风险“结构化”。银行的风险原本就是由一项一项的资产的风险构成的,资产证券化的精巧技术使得发起银行获得融资的凭借是其局部优质资产,而不是鱼龙混杂的整体资产,这样使得社会整体融资效益大大增强。这对于解决我国中小银行、中小企业和资信有限但有局部优质资产的组织的融资困难这个老大难新问题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途径。

直接融资的功能篇9

首先是离岸市场与我国内地市场的人民币回流通路问题,即海外投资者手中的人民币是否可以投回国内的资本市场,其回报率如何。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政策对于资本市场的管制,能提供的回投渠道比较狭窄,金融产品的种类不够丰富,影响了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欲求。其次是资本的输出瓶颈,目前,通过经常项目项下即跨境贸易的实体经济输出人民币的增长已经很难再有较大突破,其潜力已无释放空间。但我国高达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都需要资本能够“走出去”。

二、加快自贸区建设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依靠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独特地理位置优势,以及作为我国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在自贸区内实行了包括金融服务等的多个领域的开放。自贸区总面积28.89平方公里,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并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总体方案。我国自贸区建设进入了多试点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自贸区,特别是上海自贸区,开展更大程度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业务。政策取向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转变境外资本的流动管理方式,在推进便利化的同时,从正面清单转向负面清单;二是推动资本的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的可兑换程度,取消资格和额度审批。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投资便利扩大到境内外所有合法机构,严格建立QDii;三是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条件下的外债和流动管理体系,提高可兑换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水平。以上海自贸区一年半来的发展经验来看,自贸区试点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有助于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的蓄水池

自贸区成立后,相关政策对于资金输出和流入的限制逐步减少。2015年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简称实施细则),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取消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用风险转换因子等新的管理方式优化境外融资结构。《实施细则》将本外币融资纳入统一的政策框架,扩大了境外融资的规模和渠道,改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为自贸区内企业通过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从境外融资提供更多便利,给予更多自主选择权,有效降低融资及管理成本,率先建立了资本账户可兑换的路径和风险管理方式。随着此类政策的出台,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会被吸引入驻区内,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金融机构,加上区内便利的人民币直接结算方式的提出,会吸纳数量庞大的资金,资金的聚集会在区内形成人民币的蓄水池。在这个蓄水池内,允许全球国际市场的金融业与我国的金融业一起进行资本运作,这必然会刺激政府放松对直接投资的管制,促进人民币对外投资,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

(二)自贸区将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岸市场将人民币直接与国际联通,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在全球的流动性,离岸市场众多的产品运作可以使人民币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自贸区设立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对于区内的金融服务功能要进行增强。比如,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到金融服务业中。同时,人民银行下发的意见中也提出,允许境外企业参与期货交易,进一步鼓励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允许在区内建立外资和中外合资银行等规定。随着众多金融机构的入驻,自贸区内会有更多的创新人民币金融产品,打通并拓宽人民币的回流渠道,从而推动资本项目的开放,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三)便利境外直接投资,促进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

资本的输出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另一个问题,即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需要使一定规模的该国货币留在海外。自贸区设立后,《方案》和《意见》(即《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提出,简化企业和个人投融资手续,使境外直接投资更加便利。随着资本管制的逐步放开,企业与金融机构在发展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同时,还将积极走出去参与海外的直接投资,从而提高人民币在跨境直接投融资中的使用规模,进而达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标准。

(四)提升人民币计价结算份额

货币国际化的职能之一就是承担计价功能。目前,我国的跨境贸易中,绝大部分产品是采用美元计价,企业要承担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增加了其在对外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在金融领域方面,境外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种类少、规模小,这些影响了人民币计价功能的发展。自贸区设立后,通过政策引导,会带动长期的跨境贸易需求,提高在跨境贸易中人民币大宗商品计价和结算中的使用比例,以期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促进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功能的发挥。同时,自贸区内各金融机构预期会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研发品种丰富的人民币计价产品,从而使人民币逐渐在国际金融市场发挥计价功能。随着计价结算份额以及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的稳定提升,人民币资本项下的逐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相关建议

直接融资的功能篇10

关键词:银行经营转型;经济;均衡发展

我国经济一直在不均衡状态下实现快速发展,突出表现为储蓄、投资与消费不均衡,出口与进口不均衡。在这种不均衡状态下,高储蓄向高投资的转化主要通过银行体系间接融资来实现,金融运行呈现“三多三少”,即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资金多、资本少,银行体系存贷业务多、其他业务少。对银行体系而言,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在于经营转型,通过经营转型,优化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提高转化效率的同时,增强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性,促进消费增长,缓解储蓄与消费的失衡状况。

一、针对经济失衡发展推进银行经营转型

1.银行经营转型的方向。优化“储蓄一投资”转化路径,把储蓄资金从间接融资中分流出来,更多地从直接融资转化为投资。这需要银行体系实现综合经营,完善多样化的业务功能,更多地承担起直接融资的角色,促进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融资交易。这种直接融资交易不管通过何种方式进行,但最终都表现为资金融出方直接承担融资风险,从而有效分散社会融资风险,降低银行体系系统’i生风险,增强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性。对居民而言,银行体系通过综合经营,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居民储蓄可以通过这些投资工具变成直接融资,增加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这将有利于产生几个方面的积极效应:

(1)提高整个社会的直接融资比重,增加长期资金来源。

(2)提升居民的平均投资收益水平,增强居民收入保障和消费信心。

(3)提高居民资产变现能力,而增强其投资和消费能力。

2.银行经营的业务转型。社会经济结构和金融服务需求的深刻变化、金融业激烈竞争、资本充足率监管将促进银行业务和盈利渠道的多元化,并最终导致银行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金融服务中介的转变,从社会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的转变,由此推动我国银行业的深刻变革和战略转型。银行经营转型,最重要的是转变原先的业务发展思路,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原先以批发业务为主的存贷款业务逐渐向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业务转型,塑造自身的经营特色和竞争优势,这是银行经营转型的核心。银行谋求业务转型,当前主要应根据国际国内银行业发展趋势和战略转型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立足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本质,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逐步淡化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对资本的依赖,塑造业务特色和业务品牌,努力走出国内银行业务同质化的经营格局,实现各项业务的全面、

二、银行经营转型的主要策略

1.综合经营策略。目前,在我国金融业仍然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银行体系开展广泛的综合经营、实现功能多样化,将受到法律法规、金融监管、市场环境以及内部管理能力、人才储备等许多方面的制约,因此,银行体系在实现综合经营上应实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策略。首先,在现有法律法规和金融监框架内,通过业务创新,进入新兴业务市场领域包括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资产证券化市场、资产托管市场、代客理财市场等,延伸业务范围和服务内涵,形成全面的银行业务,把银行已有的功能发挥充分。同时,深化与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包括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的合作,加大复合型、交叉型产品创新力度。银行体系可利用自身机构网点众多、客户联系面广的优势,为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提供代销,增加交叉销售。银行体系还可利用自身实力雄厚、运作规范、信用等级高的优势,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进行信用增级。比如银行可以对特定信托产品或企业债券提供一定程度的担保,增进其信用等级,以降低其发行成本,提高其发行效率。又如,银行可为信托基金、私募基金等提供托管服务,提升其规范化运作水平,增强其公信力。其次,随着法律法规和金融监管的逐步突破,银行体系可寻求局部的突破,先进入某一个或某几个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再次,一旦客观环境成熟,银行体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兼并、收购、新设等方式,全面介入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非银行业务领域,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综合经营。应该注意的是,全面的综合经营是针对整个银行体系而言的,就具体的单个银行而言,除极少数外,大多数银行都不可能涉足所有的金融业务领域,在所涉足的业务领域内也不可能每一项业务都做得很强,关键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致力寻找本身的核心业务,然后集中做好这个核心业务,办出特色,走出我国银行业同质化经营格局。要努力避免因为盲目涉猎过多的业务,结果出现问题,造成营运素质下降。

2.消费金融业务策略。对我国银行体系而言,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促进储蓄向消费转化,关键是要响应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把握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各个阶段的消费热点,推进消费金融产品创新,针对不同层次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逐步实现从以生产经营性金融业务为主向生产经营性金融业务与消费性金融业务并重转变。重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结合社会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从目前我国消费市场发展特点上看,住房、交通和通讯、旅游、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已经成为社会居民消费的热点。相比饮食和衣着这些新的消费热点需要一次性支付比较大的金额,恰恰是最需要银行消费信贷支持的领域。银行体系应该紧紧围绕这些领域,通过业务创新特别是灵活的还本付息安排,推出更多的、符合不同人群消费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提升居民未来收入的变现能力,帮助居民更加合理地安排消费需求,提高生活水平。

(2)结合市场发展变化,稳步推出各种复合型、延伸性金融消费业务,比如贷款结合保险业务、信用卡结合投资理财服务、房贷结合家具公司服务等,真正为客户的各种消费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