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十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十篇

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10

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篇1

摘要:

人的辩证思维在青年时期开始得以确立,具有明显的批判性、创造性、主体性、敏捷性。青年时期,正是人进行创新创造的关键时期,思维力使青年在创造性活动中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思维力对于青年智力技能系统和操作技能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以创造性教育为主渠道,以营造开放的社会、校园、家庭环境为关键点,以坚持对青年进行持久的思维训练为重要方法来培养和提高青年的思维力。

关键词:

思维力;青年;培养路径

“思维着的心灵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每个人都有思维,思维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力就是人类进行思维的能力,即对人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它对人们从事创造活动有重要作用,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它,思想产品就生产不出来,创造性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青年作为创造性活动的主要群体,研究培养青年思维力的路径对于激发青年创造性,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思维力的特点

(一)辩证逻辑思维得以确立

青年期的思维能力较之少年时期的思维能力,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有了一定的发展,青年不仅能用形象思维去认识事物,还能用抽象的、辩证的逻辑思维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青年初期,随着知识的增加青年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特殊到一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使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但在这一时期,青年的这一思维力主要还是以感性经验为支撑来分析和判断事物[1]。到了青年中期,随着青年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增加,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为辩证逻辑思维,使得青年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分析,把握事物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到青年后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成熟,并在青年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青年时期是个体思维力发展的一个质变时期,也是青年思维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辩证逻辑思维的确立对青年心理产生极其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二)明显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青年时期,思维力的批判性有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得到提高。青年人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社会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辩证逻辑思维得以确立。他们能够有意识的调节、支配、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书本上条条框框的内容,敢于大胆的发表个人意见,喜欢质疑、争论和提出一些新的想法。这样的特点为青年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创造性思维的确立和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思维力的创造性,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的,在创造活动中善于找到新关系、提出新观念、找出新答案,产生新事物和新成果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青年时期,人们开始把解决问题的希望转向自己。一方面敢于联想,另一方面则善于反思,勇于打破陈规,进行创造性想象,把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辐集思维与辐散思维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在活动中提出新计划、新思想、新观念。因此,创造性的增强是青年时期思维力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突出的主体性和敏捷性

青年由于主体意识的增强,意识随着青年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发展,青年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自己的见解,不易接受别人暗示的影响,不盲从。这一时期青年思维力的主体性主要凸显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青年的智能的发展,理性思维的自我意识逐步趋于系统化,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能够较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认识社会与人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维力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迅速而灵敏。青年由于生活空间扩大,智力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他们不仅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问题,捕捉机遇,而且思维发散快,呈现出多向性和辐射性的特征[2]。青年能够把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加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作出迅速而明确的解释。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够迅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马上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青年思维力的这一特点,使他们对新事物易于理解,也容易接受。

二、思维力对青年成长成才的作用

(一)在青年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

青年人基于自身思维力的特点,能够对事物进行独特、敏锐的把握,从而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出新的精神产品,这些精神产品通过后期的处理、加工极有可能转化为对社会有益的物质财富。对于青年而言,思维力在其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现问题。少年时期,由于受形象思维的限制,看问题比较浮于表面。思维力使得青年能够发现必须经过思考的问题。事物有其本质,也有其现象,现象纷繁复杂,本质却是藏在现象后面看不见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必须依靠思维的能力,青年在创造性活动中通过已经确立的抽象性、逻辑性的思维力对事物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综合,从而透过现象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第二,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指对事物的结构、发展的规律等进行研究,进行研究就离不开分析、概括、抽象等这些思维方式。不分析,就无法把握事物的联系,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青年时期的思维力,有一定的深刻性,能够帮助青年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深入本质,从结果追溯到原因,从现实推测到未来,有了一定的预见性,从而对分析问题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3]。第三,得出结论。青年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出结论和成果。要对所研究的事物或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就要善于归纳、抽象、判断和推理,凭借这些思维形式,才能将大量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对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思维力帮助青年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出结论与成果,使得自身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思维力在青年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作用体现了思维力对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在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思维力的作用,青年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以更加良性的发展,使得青年在对未知的领域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认识水平上升到新的层次。

(二)对青年智力技能系统和操作技能系统的支配与调节作用

人的能力大致分为两类,即智力技能系统和操作技能系统。智力技能系统包括想象力、思维力与创造力等,操作技能系统包括绘画、制造、驾驶等操作和协调的能力。思维力是诸能力之一,但它对其他能力都有着支配或者调节的作用。因为青年思维力所具有的特性,多以青年思维力在对其他能力的支配和调节的过程中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作用。首先,思维力对青年智力技能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促进了青年智力的迅速发展。作为思维力自身来讲,它以其他智力因素为基础。如依靠记忆力,观察力为它提供思维的原材料,想象力为它勾画蓝图或提供半成品,使它能生产出思想“产品”。同时,它又对其他能力起支配和调节作用。所谓支配作用是指在生产精神产品时,思维能力会支配记忆力、观察力为它提供原材料,会支配想象力为它提供半成品。这种支配作用,会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一个人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有强有弱。通过调节从而会扶助发展的差的智力,使几种基本能力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当然,这种平衡是暂时的,马上又会被新的不平衡打破,正因为如此,人的智力才逐步提高。而青年时期的思维力由于具有主体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的特点,使得这种不平衡打破的周期缩短的很快,平衡的建立也相当迅速,因此在这种快速的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思维力促使青年智力发展的速度相较于其他阶段而言更快。其次,思维力对操作技能的支配和调节,促进了青年个性的发展。思维力虽然是智力能力但它会对人们的操作技能有规定性和调节性。思维力的体现主要是将存在于大脑中的科学知识和理论作用于客观事物,在实践中创造出社会需要的物质或者精神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的思维力发展的方向不同,对每一个人操作性技能的培养与发展就产生了不同的规定性与调节性。正如绘画与舞蹈技能的培养,不同的个体由于受思维力的规定和调节就出现了有的人适合绘画,有的人适合舞蹈,有的人二者都适合。由此,思维力对于操作技能的支配和调节促进了青年个性的发展,使对青年的培养更具有方向性,促进青年人更好的成为不同领域的人才[4]。

三、青年思维力的培养路径

(一)创造性教育是培养青年思维力的主渠道创造性

教育是把从创造性理论与方式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精神,增长创造才干,训练创造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创造性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有三点不同:一是创造性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开拓精神,传统教育则要求受教育者循规蹈矩、老实听话;二是创造性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者主动研究事物和积极创造的才能,传统教育则把受教育者当作知识的仓库,使其处于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地位;三是创造性教育以解决模糊领域的问题为目标,训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育则以解决精确领域的问题为目的训练精确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对青年进行创造性教育,培养青年创造性思维是激发青年创造创新能力,开发青年思维力的主渠道。为此,创造性教育对青年思维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培养青年智力系统中的非思维能力。智力系统包括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思维力等。思维力作为智力因素的能力之一,在智力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与其他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他非思维能力的开发会促进思维力的提高,同时思维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其他非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育时要注重对其他非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以此来促进青年思维力的提高[5]。为此,教育者在运用创造性教育对青年进行教育促使其思维力提高时,要注意拓宽青年的知识面,让青年积累丰富的知识,提高青年的记忆力,想象力等,要在创造性活动实践活动中提高青年的观察力、判断力等。第二,要教育青年敢于发现问题。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只有智商高的人才可能成为创造性人才,创造全凭灵感。其实并非如此,创造力是思维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当思维力达到一定的发展,发散性和辐射性思维能力不断被提高时,人们的创新创造能力便被激发出来,创新创造能力被激发的同时,人们的思维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因此,在创造性教育中要训练青年敢于发现问题,勇于大胆创新创造,由此来提高我们高阶段的思维力。第三,要帮助青年克服思维力培养的心理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惯性思维,即一切按惯例和经验来办事,按固有的程序来行动;消极情绪,喜欢说不可能,安于现状;好奇心枯竭,对一切都感到平淡无奇;从众心理,遇上事情常常用“大家都这么干,我也这样做”来处理;片面观点,分析问题观察问题或只见表面现象就作判断,或见一时一事就作结论。以上的这些障碍都容易把青年的思维引向错误,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育要注意对青年这些心理障碍的疏导和解决。

(二)开放的环境是培养青年思维力的关键

从古时候的百家争鸣到今天世界各国的互通有无都表明了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人们的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才能更好的进行发明创造,从而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为开放的环境不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僵化人们的思维,使思维能够得到发散,产生新的思想,发现新的问题。因此,开放的环境是培养青年思维力的关键,开放的环境则需要通过社会、家庭、校园三个方面的努力来营造[6]。首先是社会环境,社会要尊重青年,爱护青年,给青年提供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使青年的才能不被埋没,同时,要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打造积极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使青年置身于开放、动态的社会环境中。其次,在校园中,要鼓励青年创新创造,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打造开放的校园文化环境。在第一课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青年的意见,及时解决青年发现的问题,培养青年的创造性思维。在第二课堂,学校要积极组织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各类激发青年思维力的创造性活动,以此来提高青年的思维力。最后,在家庭中要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青年时期,青年的思维具有突出的主体性、独立性,喜欢自己解决问题,在家庭中要让青年自己去解决问题,父母则作为协助者和引导者,让青年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此来提高青年的思维力[7]。

(三)持久的思维训练是培养青年思维力的重要方法

思维能力的提高,重在进行持久的思维训练,思维训练能使思维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加强。因此,持久的思维训练是培养青年思维力的一个重要方法。针对青年自身的特点,思维力的训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训练,知识的摄取是训练思维力的途径,因为随着青年知识的增加了解了更多的事物,青年能主动地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例如,在解决一个问题时,由于青年知识的积累,多变多思,于是得到了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在娱乐中进行训练,娱乐活动尽管看似是“不务正业”,但却需要运用智力,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进行运动,它就涉及到思维的各种品质,所以它是很好的思维训练形式;三是在智力解题中进行思维训练,智力训练题目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青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方向的进行训练,使自己的思维力得到迅速强化。

参考文献:

[1]罗洪铁.人才学基础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19.

[2]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98-99.

[3]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青年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78-83.

[4]邱伟光.青年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41-248.

[5]谷婷婷.论思维力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6):31.

[6]陈树发.如何提高青少年思维力[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23(3):89.

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篇2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应用概念进行分析与判断,作出合科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要求按照逻辑规律一步步地进行,在解决问题时是深思熟虑的,准确性高,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重视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为这跟文科没啥关系。这种错误认识使得语文的教学收效微小。“授人以渔”常常难以很好的实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尤其是逻辑思维的训练,而且要把它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要通过一些练习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读写水平。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练习的设计可以达到训练目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利用它们,把它们融进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此外,还要自己设计一些练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强化的训练,来培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

总结起来看,这些练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释词、析词和用词的练习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概念是用词和词组表示的。做解释词义、辨析词义或选用词语造句、填写的练习,必须概念明确,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要求概念明确,这就是逻辑思维训练。例如解释“作家”一词,不少学生起初泛释为“有著作的人便是作家”,这种理解很笼统,概念不明确。因为科学家也有著作,就不能称作“作家”。经过学生自己讨论老师的启发引导,终于明确了“只有从事文学创作有相当成就的人是作家”。再如辨析“蔑视、歧视”两个词的含义;两个都含有“看不起”的意思;这是它们相同之处;还要辨别其区别,两个词的着重点不同,适用对象不同,词意的轻重不同。“蔑视”重在“蔑”,表示“不值得看”的意思,可对人也可对事,词意较重。“歧视”着重在“歧”,表示“不平等的看待”的意思,一般用于对人,词意较轻。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辨别清楚,概念就明确了,使用它们也不易混淆了。又例如:“他每天早晨跑步,把身材锻炼得很强壮。”这句话用词不当,“身材”一般用来表达身体高矮大小,如用来表达身体强壮,就犯了概念不明确的毛病,应把“身材”改为“身体”。通过这样辨析,学生对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遣词造句,或写文章中就能正确地使用它们。

二、在辨析句子的练习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判断,推理是用句子表示的。要学生分析句子时,可以和判断、推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例如:“思想内容健康,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这样一来,表意前后一致,判断正确。

再如,有这么一段话:

学习语文是很重要的,语文学得好,对于学好其他各门学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迅速成长为又红又专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下苦功夫,只要读一些文章,懂得一点写作知识,也就差不多了。

这段话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前面说学好语文有重要作用,后面又说只读一些文章就差不多了。这是前后矛盾。后一句应改为“我们一定要下苦功夫,多读多写,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通过这样分析,使学生明确:记叙事物,论证问题,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不能前后矛盾。另外,调整句子顺序的练习也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因为句与句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如果能准确地判断出来,就能把混乱的句序调整好,逻辑思维能力也就获得了提高。在论述问题时,就会注意到语句的严密。

三、在分析课文布局、谋篇的练习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作为教材的文章在谋篇布局中无不有缜密的构思,不论是现代白话文还是文言文,都是学生学民的典范。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分析某此例文或让学生自行分析,使他们明白文章段落之间如何过渡、衔接,存在什么内在联系,以及作者如何围绕中心剪材、选材、组材等,都是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在说明文、议论文这两种体裁的文章分析中,这种训练尤其要加强,所达效果也较佳。学说明文时,要求学生注意说明顺序,尤其是注意逻辑顺序(对时间、空间顺序学生易发现),它一般是事理的发展规律的体现。分析议论文要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即分段的依据,看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例如《学谦虚》一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谨严:

(理论阐述)(联系实际)

作者一层层;一步步地从如何对待新事物这样一个新的角度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不仅全文如此,每个段落的结构都很严重,紧紧围绕中心论点阐述。学生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就能很快解决文章的分段问题,记叙文中关于选村,剪材的分析也能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

对文章段落,层次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尤其是对议论谚语文段落,层次或句群关系的分析可以引入一些浅显的逻辑知识,例如分析《青年运动的方向》中的一段话:“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苦命的了;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在这段文字里,包含了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和假言判断与选言判断。分析这段话时,可以引中开去讲三段论等逻辑知识,然一再举此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巩固。分析《最后一次讲演》的四、五两个自然段,可附带讲三段论知识。这些逻辑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趋于严密,有助于他们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在写作练习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写文章要讲点逻辑。”在指导写作时,立意构思,选材组材,拟定提纲,写好开头,造好句子等都要注逻辑性。因为“写文章是整理思想,使之条理化的种好方法。”

如:为了让学生写有关老鼠的说明文,老师把有关老鼠的材料罗列出十五项,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进行练习。比如,可要求学生对这十五项材料按种类、分布、用途、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类,然后请学生按教师所出的不同标题灵活多变。如,可出《短命的老鼠》、《人类的天敌》、《令人讨厌的老鼠》、《老鼠的用途》等等,通过练习,学生明白了写文章时取材要围绕中心,不切题与中心无关的要删掉。同时要注意怎样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把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议论文的和是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议论文要讲道理,以理服人,讲道理就要会分析、比较、归纳、演绎,因此学生的议论文中常有论点论据不统一;论证漏洞多;层次混乱;议论不严密等毛病;这是缺乏逻辑知识造成的。故而在指导议论文写作时,更要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老师除了介绍些简单逻辑知识外,还可以具体设计些练习训练,例如可以列举一些材料(特殊性)让学生从中归纳出一个观点(普遍性),也可以说出一个观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举例分析。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总之,长期这样做,既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议论水平。

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篇3

关键词:足球训练;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83-02

足球运动属于世界级的运动项目之一,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很多的足球爱好者,中国也有着相对比较悠久的足球历史。但是,跟其他足球运动开展良好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足球成绩令人堪忧。经过多次的比赛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在现阶段要重视足球训练的理念,找出正确的足球人才培养策略,对于扭转我国足球被动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足球训练的理念

根据一些足球强国对于足球训练的经验可以看出:在进行足球训练的时候绝对不是简单机械的动作练习,要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对足球整个过程进行训练,在对一些年轻的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时候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不能只是强调整个球队的利益。这样才能促进足球运动员的进步,为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做准备

1.让运动员享受足球的乐趣。如果单纯地进行技能的训练,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运动员感觉到枯燥无味,因为训练是非常辛苦的,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因此,要让足球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找出其中的乐趣并且能够分享这份快乐显得至关重要。教练人员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不能把足球训练看作一份非常严肃的事情,要用轻松愉悦的心态去面对,让运动员觉得足球训练就像在玩游戏,可以尽情地在训练中表现出自己的热情,释放自身的能力,不能对他们的临场发挥进行过度的压制,也不需要那么多规矩去束缚他们。只有坚持这样的理念,才能让运动员认识到足球的真正魅力,才能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2.用先进的指导思想来体现足球训练理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足球训练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具体经验可以学习国外那些足球强国对于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找出其中的精华进行吸收,之后运用到我国运动员的训练中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足球项目训练也在朝着竞技领域的方向前进,科学训练将会逐渐替代传统的训练方式,在训练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能够在激烈的较量中显露出威力。要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对于足球训练的积极性,可以先用小场地的训练方式来提高他们的热情。在对青少年足球训练进行指导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游戏足球,让每一个运动员都参与进来,从而获得满足感。

3.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进行足球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运动员的足球水平能够提高一个层次,也可以说是让他们的足球水平更加现代化。因此,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把青少年的足球训练跟成年人足球训练进行区分,在中间设立一个过渡的阶段,不能想着一气呵成。要依据运动员的实际状况来采取相应的训练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安排训练,从而符合其身体素质的非均衡性特征。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活动,比如简单的徒手跳练习等,来激发学生对足球训练的积极性。可以先给不同的运动员设置不同的小目标,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朝着更大的目标前进,总之,要坚持的训练理念就是循序渐进。

4.注重生理与心理变化。在足球训练中,另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注重运动员生理与心理的变化。我们以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为例,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正处在青春期,属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运动员的身体也会开始飞速地成长,身心各个方面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像奔跑的速度、力量以及耐力、柔韧度等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心理上存在叛逆倾向,因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出现身心的变化,不同身心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教练人员要根据不同人员的变化来对这个阶段的运动员进行突进式的训练,要积极关注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变化,在结合了运动员生理、心理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形成训练意识。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科学有效性,让这个阶段训练的成绩更加突出。

二、足球人才培养策略

1.强化足球基础技术和逻辑思维训练。首先,强化足球基础技术的训练。在足球运动方面,不管是运动学校还是足球教练都是比较重视运动员的基本功训练,因为在足球运动中,“技术是比赛的重要基础”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足球训练中打牢基本功已经成为基本的教导理念。但是,纵观一些足球运动训练的时候,多数采用的是分块、分项的训练方式,这种模式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缺少相应的对抗性,但是对抗性是进行足球运动的重要特性之一。对于我国足球运动员来说,虽然基本功比较扎实,但是在比赛中的成绩仍旧不是特别突出。因此,在对运动员进行足球训练的时候,除了练习好基本功之外,还要进行一些对抗性以及战略性的练习,突出实用性以及精简性。

其次,强化足球逻辑思维训练。在足球现代化过程中,进行迅速、团体的激烈对抗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逻辑思维训练就显得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和运动中要具备分析与观察的技能,还要能够在局部的环境中迅速地做出判断。由于人体的器官是受到大脑来进行支配的,所以,在进行足球训练过程中,要加大对智力的引导与开发,减少训练中机械的照搬行为,也不能进行简单的重复。要鼓励运动员敢于想象,还要勇于尝试不同的动作和技能,支持运动员创新思维模式。事实上,足球运动员要在杂乱的环境中迅速地做出判断需要非常优秀的应变技能,因为不管运动员的基本功多么好,一旦缺少应变能力就很难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假如只是在训练中依照传统的固定训练模式来强化运动员随机应变的能力,所取得的效果就不明显,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抗性质的联系,让运动员能够在不同的赛场、不同的防守形势下采用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2.树立足球“多元化”培养策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培养我国足球人才的时候似乎只是体育部门来负责,可以说是体育圈内部的事情,而足球协会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既管且办。纵观足球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要培养足球人才单单只靠体育部门是难以承担这个重任的,因为足球人才的培养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也不只是某一个部门利益的体现,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进行,进行“多元化”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才成长的需求。我们站在人才学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人才发展需要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还要实现培养机制的多元化。首先是培养对象的多元化,要依照我国足球的发展实际以及人才的具体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以及不同层次的人才急性培养,逐渐形成提高人才的“金字塔”式结构。教练在教学的时候要运用科学化的方式,针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与身体状况进行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质量。其次是培养方式的多元化。要积极关注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变化。在结合了运动员生理、心理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形成训练意识。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培养方式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要改变在足球人才培养中的“一次性”培养的观念,转变为“终身培养”的方式,在强化教育力度的时候,加大职业教育记忆专业培养的力度,这样才能让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再次是培养内容的多元化,要培养足球人才,除了重要足球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其思想品德以及相应的文化知识的培养,把足球运动员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3.注重人才成长与内外环境的统一。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但就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来说,一方面要尊重个体的成长规律,明确人才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个阶段性过程,需要个性化以及社会化的统一,注重成才的特征,还要明确成才的内化要求。另一方面,注重足球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内外环境可能对人才培养产生的影响与要求。环境能够影响人,也会塑造人,环境对于人才的影响与作用可以看出,在进行足球人才培养的时候不能离开社会和学校环境,特别是不能过早地就脱离了教育环境。这样就会造成人才成长过程的缺失,个体不一定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限制了其发展的潜力。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足球人才成长的足球环境,这个环境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环境,一个方面是软环境。所谓硬环境也就是足球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物质方面的条件,而软环境也就是制度、管理模式以及文化等认为环境。只有改善了足球环境,才能为足球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减少不良现象对其的影响。

4.注重足球后备人才整体开发。一方面,不同区域以及培养主体要根据人才的成长规律对足球后备人才进行综合开发,包括人才培育、开发以及配置等方面,积极统筹相关资源,在人才开发与培养方面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实现人才效益。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整体开发,在保证足球人才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需要强化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制度建设,从而为人才的交流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减少人才的闲置问题。人才的流动对于球员的个体来说,能够帮助青少年球员获取比较好的发展条件;而对于人才流入的地区来说,引进后备人才能够促进这个地区的发展;对于人才输出区域来说,相对过剩的人才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交流到外地,能够合理使用人才资源,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足球训练理念是指导训练实践的重要依据,也可以说,如果缺少科学、合理的训练理念做保障,训练实践就可能变成一种无效的活动。所以,我国足球人才培养要重视足球训练理念问题,强化足球基础技术和逻辑思维训练,树立足球“多元化”培养策略,注重人才成长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注重足球后备人才整体开发,从而为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庆伟.浅谈我国青少年足球战略性训练理念的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篇4

关键词:素质;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教育

一、关于创造教育及现状

美国学者伊顿指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中国学生缺少什么素质?中国校园缺少什么氛围?”问题早被提出,答案早已被找到。素质教育的呼声、新课程的改革……可过去了这么久,我们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现状依然是教师说,学生听,然后大量的解题和考试,使之成为一种应试训练,使大部分学生成为思维呆板的考试机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是什么使我们改革的步伐走得这么慢,这么艰难?

创造性教育首先需要一个创造性环境:

1.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该包括:人们对人才的界定、社会对学校所赋予的期望,从而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一点我们做的还不够。在笔者实习时,高一年级正在讲第二章函数内容,班里有一部分同学是新课改的,初中新课改里分解因式、关于简单的二次函数知识都减了,而高考对函数的考查都没有变,抽象加上基础薄弱让学生学起来特别吃力,可教师又都还是用旧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觉得学生笨且难教。

2.从小的方面来看:实施数学的创造性教学,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首先是数学观念的变革。实际上,也只有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才能导致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教师必须彻底摒除片面追求升学率,只为学生考高分而采取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向加大思维能力培养力度,加大创新意识的培养。

3.创造型教师的缺乏:在写此文时,笔者常常想:“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老师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可主导者是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型的教师,它应该包括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改革不应该是几个教育者或学校的事,它应该成为一个社会从上而下的、从理念到行动的事情。它应包括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对教育的投入。

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充分认识数学中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辩证关系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教材与教学方法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思维形式上偏重于聚合思维方式的培养,忽视了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很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强调了在创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形式,有些却贬低了逻辑思维的作用,甚至错误地认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是对立的。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成绩看,我们的学生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水平的学生)。知识的多寡与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孤陋寡闻的人绝对没有强的创造力。

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纯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主导成分,直觉思维是数学发现中的关键因素,是逻辑的飞跃和升华。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充分认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辩证关系,应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在培养逻辑思维过程中,重视发散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把握青少年特征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前提

青少年具有最富想象力、冒险精神和求新求异、求变求索的特征,青少年时代是培养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时机。

(1)创造力的发挥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基础。首先学生要有安全感,要感到自己被承认受别人的信任,这样他才能抛弃虚伪而存在。其次必须心理自由,亦即表达、感觉、思维的自由,塑造自我的自由。心理调查表明,目前有众多青少年存有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障碍已成为创造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有健康、稳定、正常的心理,只有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有真正的创造。

(2)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造力较高的孩子多数表现为顽皮、淘气、荒唐,行为时逾常规,处世幽默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表现自我、对“不合常理”的思维要疏导、鼓励,表扬,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导致学生成为“师奴”。

学生个个都有创造潜能,只不过每个学生在创造潜能表现的内容、形式、层次上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创造力并非独指智力,创造型人才也非高智商者,智力正常的学生也可造就成创造型人才。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3.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欢乐的愉快心理状态,正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机。

(1)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会给学习数学带来困难,从而破坏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学习数学时要充分注意数学概念、数学问题与实际的联系,要加强实践活动,把纯粹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有关自然科学和实际问题中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2)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当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获得某一成功,定然产生愉快的情绪,若是不断得获得成功,则学习数学和愉快情绪就会建立稳定的神经联系。所以,教师应把学习的成功感还给学生,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3)走出课堂,充实课外。丰富、新颖、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领悟课内没有触及的深奥道理,获取课内无法取得的奥秘,并能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4.提供机会,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提供和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我们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2)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要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5.开发习题功能,发展创造思维

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制定了创造性解题模式(CpS),它在大量的训练计划中得到应用,被认为是效果最佳的教学模式之一。CpS的5个阶段首先都要进行发散思维,随后进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应抓住数学习题特点,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1)多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变式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训练,通过变形变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复杂变为简单。在进行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不受习惯限制,不受思维定势干扰,打破框框、勇于创新,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解题方法,并能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独创性。

(2)以开放题为出发点

数学开放题的特征包括:

①问题内容的新颖性。传统的数学封闭题条件简单,结论固定,解法呆板,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可套用,通过大量机械重复训练可以套用模式解决,解题者是在复制别人设定的解法,产生许多高分低能现象。而数学开放题,条件复杂,结论不定,解法灵活性,综合性强,无现成模式可套用,需要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极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②问题形成的生动性。数学开放题有的要探求多种答案,有的寻找多种解决方法,有的追溯多种成立条件,有的由变求变,有的以动带动,很能体现现代数学气息。

③问题解决的发散性。解题者需要运用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类比、演绎、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同时探索多个解决方向,创造新思想和新方法,获得多种结果,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布置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作业,并引导督促其完成

如要求学生:①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②挑出教材、学习参考书、习题集等正式出版物中的若干个非印刷性错误,并予以改正。③就学过的内容自拟三个数学小综合题并附解,要求写出设计的用心和得意之处。④制作立体几何的纸模型若干个,如柱锥台、正多面体、烟囱的直角拐脖、由正多边形构成的非正多面体等。⑤撰写小论文,选题有阅读科普文献或参考书的心得与读后感,学习某段教材的体会或专题小结,解题或研究中的小发现,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求解等。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完成这样的作业,再与学生课堂教学的学习相辅相成,将使学习变成充满创造活力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的。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创造教育将会引起更广泛高度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成为创新人才,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更有利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名符.数学教育学学原理[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

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篇5

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青少年时期短短几年,可以在叛逆中虚度光阴,也可以在习惯养成中成就未来。作者肖恩・柯维以亲身经历,通过幽默风趣的文章,与青少年进行交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漫画,帮助青少年突破“一般”的界限,从而出类拔萃。

书中充满聪明的点子、伟大的格言和令人惊异的人生经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书;对于青少年的父母、老师以及足以影响青少年的任何一位成年人来说,本书也是必备读物。

《陈年旧事》趣谈数十位近现代名士轶闻

遥想当年名士,因缘际会,成时代的风流人物。其人其事,令人不由得心向往之。名之曰“陈年旧事”,慨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陈年旧事》以简洁、朴实的笔法,勾勒了4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物形象。作者如数家珍般讲述了诸如胡适、林语堂、蔡元培、徐志摩、马寅初、吴梅、竺可桢等大师的老掌故老段子,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道出一代名士不为人知的真情怀,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好爸爸的懒哲学》看“懒爸”如何成就好孩子

一群懒爸爸、忙爸爸懒于管孩子,或者顾不上管孩子,却把孩子教育得很优秀,秘密在哪里?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和生动的漫画揭示其中的奥秘。爸爸们不需要所谓的36个建议或72个招数,爸爸们只需要3个工具就足够了。本书作者不仅是国内家庭教育领域的资深人士,更是将中国、美国、德国等各国文化精髓归纳为3个工具的践行者。只需要40分钟就能读完的一本书,能够真正让懒爸爸们把孩子培养成不但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更能在将来的国际化环境中游刃有余的人才。

《笨蛋!重要的是逻辑!》让你辩论百战百胜

逻辑学上,谬误是指推理方式不当的论证,通常是因为概念的误解误用或论证思路于理不合。谬误通常是无意中的误用,但也有人利用谬误赢得争论、说服他人。

本书介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75种逻辑谬误类型。对于每一个谬误,作者都从逻辑学的角度准确地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然后结合多种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对话,展现此谬误在实践中的具体发生情境。本书叙述角度独到,语言诙谐机智,展现了思维逻辑与语言魅力之间严肃而奇妙的联系

《妈妈也有想妈妈的时候》父母的沉默与嗦

我以为,妈妈是港湾,是依靠,是最后的壁垒;却发现,她也曾是别人的孩子,也渴求关爱和宠溺。

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篇6

关键词:高中教学直觉思维

引言: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将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这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了认识上的转变。我们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

一、关于数学直觉思维的认识

1.数学直觉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以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通过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测之后对所研究的事物作出一种比较迅速的直接的综合判断,它不受固定的逻辑约束,以潜逻辑的形式进行,具体分为数学直觉和数学灵感两种形式。这两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能以高度省略、简化和浓缩的方式洞察数学关系,能在一瞬间迅速解决有关数学问

2.数学直觉思维具有个体经验性、突发性、偶然性、果断性、迅速性、自由性、直观性、自发性、不可靠性等特点。迪瓦多内说:“任何水平的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无疑是使学生对他要处理的数学对象有一个可靠‘直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把证明过程过分的严格化、程序化,用僵硬的逻辑外壳掩盖住直觉的光环,学生们只能把成功归功于逻辑的功劳,而丧失了“可靠的直觉”,那将zhi3.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e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

数学直觉思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直觉思维具有快速性,迅速肯定或否定某一思路或结论,给人以“发散”、“放射”的感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因此,加强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克服思维的单向性,提高思维品质是有利的。

二、高中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1.直觉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直觉”不是靠“机遇”,决不是无缘无故地凭空臆想。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了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是情感教育下的产物之一,把知情融为一体,使认知和情感彼此促进,和谐发展,互相促进。敏锐的观察力是直觉思维的起步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联想习惯、科学美的鉴赏力是直觉思维的助跑器;强有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直觉思维的载体。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3.创设游戏性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多创设一些游戏性学习环境,把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寓于游戏活动之中,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4.重视解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通过深入的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大有帮助。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当人们解一道数学题时,往往要对结果或解题途径先作大致的估量或猜测,这就是一种数学直觉思维.在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时,要注意利用直觉思维解题,能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本身也是一种直觉思维能力.

5.注重渗透数学审美观念,培养审美直觉思维。数学美区别于其他美在于它具有一种蕴涵美。虽然数学中的美也有一些表现在数学对象的外表,但总体来看数学中的美还是深藏在它的基本结构中,而这种内在理性美学生恰恰难以接受、认知和理解,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教数学太过强调逻辑推演,忽视了数学美感和数学直觉的作用,由此一来,学生便将数学与逻辑等同起来,过分注重数学的逻辑性缺忽视了数学美,学习过程中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兴趣。数学知识的部分与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正体现了数学美的统一性。例如当我们在教学生掌握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和概念之后,再总结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各种曲线的区别和联系,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统一美。

6、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应当注意“保护”学生已有的猜想能力和直觉能力,而且应更加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方法,并使他们的直觉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和趋向精致。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应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

综上所述,直觉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问题的解答都是先从直觉感知中得到某种猜想预感,然后再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进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课堂教学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及解答教学问题的各种能力寓于解题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解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把握住解题教学的契机,在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更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奠宙主编《数学教育研究引导》江苏教育出版社

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篇7

对逻辑学研究对象的争论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相应地逻辑学教学改革的争论也在持续。当我国开始重视逻辑学教学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大学课堂已经普及数理逻辑;当我国传统逻辑(普通逻辑)教学走入困境,国内学者开始寻求把传统逻辑现代化作为逻辑学教学改革之路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批判性思维运动,随之而来的是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传统”与“现代”之争还在继续,但或许此时我们该重新审视此争论并提出新的改革方案。

一、逻辑学教学改革现状

“19世纪中期以来逻辑学经历了四次重要转向,即数学转向、语言转向、认知转向和本文所要讨论的非形式转向。”[1]相应地逻辑学教学改革也在进行。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高校逻辑学教学以传统形式逻辑为主要内容。由于传统形式逻辑以自然语言为主、形式符号为辅的表述形式,使得学生较易接受,无论是普通高校、自考、函授各类高等教育的多数专业都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形式逻辑课程,因而形成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国范围的逻辑学普及浪潮。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形式逻辑现代化的提出,出现了“取代论”和“吸收论”两种不同意见。“取代论者”主张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吸收论者”主张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逻辑的一些内容。[2]这两种意见的共同之处是体现了逻辑的数学转向思想,在逻辑学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形式化内容,这些内容对普通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难度大大增加,离日常思维却越来越远,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很多高校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压缩课时,甚至将其从教学计划中取消。如果说90年代逻辑学教学改革的主流还是“吸收论”,那么进入21世纪,“取代论”则很快发展起来,许多高校将文科非哲学专业的逻辑学开设为现代逻辑,课程内容以数理逻辑为主,附带少量形式逻辑内容。自1978年提出逻辑学教学改革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尝试,逻辑学教学改革的路似乎越走越窄了,正如武宏志教授所言:“有一个现象令人深思与忧虑:西方大学逻辑学教学在20世纪70年代‘非形式逻辑运动’和‘批判性思维运动’之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而我们的逻辑教学经过改革的第一浪潮之后,却渐渐出现了衰落的迹象”[3]。

多年以来,逻辑学教学改革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纠缠不清,这首先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天然联系。传统逻辑是人们日常思维领域中的常用工具,包含了从概念、判断到推理的一整套思维方法,但它是运用自然语言论述的,不可能完全割断与思维内容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不可能进行纯思维形式的研究。现代逻辑用人工语言代替自然语言,构成了符号化的形式系统,这样就完全摆脱了思维内容的羁绊,使之成为纯思维形式的研究。它把演绎推理必然性的研究推进到很高的程度,从而对许多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伴随着现代逻辑的发展,它愈来愈脱离人们论辩的思维实际。可见现代逻辑是在传统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形式逻辑的现代形式。但适合作为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逻辑学就只有这两种形态吗?在美国,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批判性思维运动推动了非形式逻辑的产生,它的出现基本弥补了现代逻辑在日常思维与形式研究方式之间不断加深的鸿沟。以自然语言和日常思维的论证为研究对象和中心内容的非形式逻辑由于能够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并提高人们的实际论证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70年代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80年代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国内,伴随着GRe、Gmat等综合能力测试的传入,从80年代末开始,已有学者关注批判性思维,并出现了专门介绍该方法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等介绍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在此基础上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开设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其中许多高校是把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开设的。如2000年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始把对普通逻辑的课程改革向批判性思维过渡,并于2003年秋与北京大学同步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可见,目前国内逻辑学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关注批判性思维,即在改革中将传统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相结合。

二、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都熟知的方法,将这一方法论运用于逻辑学教学改革中,就是要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所探讨的是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逻辑学的教学改革,对于这部分学生的逻辑学教学内容选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教学目标来看。为了保证改革的效果,首先要明确在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开设逻辑学的目的。一般而言除哲学专业外,高校开设逻辑学并不是为了培养逻辑学专业的专门人才,而是要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推理工具,为将来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为日常思维提供必要的支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使逻辑贴近现实,注重逻辑知识的应用,而不能把逻辑学高度抽象远离现实。实际上在日常思维中现代逻辑的高度形式化、精确性、严密性等优势都是无法体现的,相反传统形式逻辑运用自然语言符合人的思维,贴近现实,便于应用等优势是明显的。当然传统逻辑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如形式逻辑在被用于论证时暴露出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要处理的信息范围越来越广,作为日常推理的形式逻辑在帮助人们具体的论证时力不从心,因为“无论是在科学论文还是在日常论证中,往往并不是纯粹的单一的某种形式推理,这样形式推理所传授的运用演绎有效性的概念分析法就难以运用到论证分析上”[4]。而研究论证的非形式逻辑恰能满足这样的需求,非形式逻辑又是以传统形式为基础的,因而要达到教学目标就应将两者结合。

2.从学生需求来看。目前,随着高校扩招,就业难问题凸显,随之而来的是各类社会考试热。公务员考试、GRe、GCt等都是大学毕业生非常热衷的考试,这些考试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对逻辑的考察。而这里的逻辑更多的是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逻辑思维能力或论证能力,它与数理逻辑无关,与传统逻辑关联不大。而目前高校逻辑学课程内容无论是以现代逻辑为主还是以传统逻辑为主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因此需要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引入批判性思维。应付各种社会考试仅仅是学生需求的直接表现。文科非哲学专业大学生学习逻辑学的目的是使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推理、论证等问题。但与学科性相关的高度抽象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大材小用”了。与日常语言相关的形式逻辑对于处理其中推理的部分是有帮助的,但处理日常思维中的论证问题更有力的工具是批判性思维即非形式逻辑。可见,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对于满足学生需求都是必不可少的。#p#分页标题#e#

3.从学生可接受程度来看。我们说数理逻辑不适合作为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由于其形式化程度太高,不能在日常思维中直接运用,另一方面过于抽象的表述方式是文科学生难以接受的。实际上,许多文科学生是学不懂或惧怕高度抽象的数学等学科才选择文科的,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学生在拿到逻辑学教材时就开始发愁,正是这种心理使得许多学生一开始就对逻辑推理怀有排斥的情绪,也更增加了逻辑学的学习难度。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目的,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的是更接近于日常语言的,通俗的、应用性强的,关键还是学生易于接受的逻辑学知识,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逻辑学知识就是传统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

三、逻辑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目前逻辑学在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从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学生可接受程度来看,逻辑学教学应将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结合,具体而言,应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几方面努力,增加逻辑学课程的吸引力,使学生喜欢并主动地学习逻辑学。

1.课程设置。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逻辑学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日常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应是一门必修课,从课时来看教学计划中一般为54学时,而有些高校近年来将它压缩到36学时,逻辑学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样36学时明显不足。但对实践的强调、公共课的增加、大量的专业课,都使得增加逻辑学的课时困难重重,也就是说我们想把传统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作为两门不同课程来设置,现实是不允许的,这就需要我们把两者都放在逻辑学这一门课程中利用54课时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必要的训练完成,因而要慎重选择课程内容。

2.教学内容的选择。如前所述,高校文科非哲学专业逻辑学课程应将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结合起来。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有三种不同方式,一种是将形式逻辑融入批判性思维之内,从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性入手,将两者融合,这样可以节约课时,使学生较好地将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学习,但却模糊了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界限。另一种是以批判性思维为主,在必要的地方选择性地介绍形式逻辑知识,这种方式详细地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并辅以必要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同时,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的气质,但它更适合于已有一定形式逻辑基础的学生。第三种是将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知识融于社会考试各种题型中,这种方式更倾向于是为了应对社会考试而开设的辅导课程,不适合作为逻辑学课程开设。笔者认为可以在《逻辑学》的课程名称下,前后相继地介绍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毫无疑问,两者都属于逻辑学,只是侧重点不同,我们可以先讲授形式逻辑当中与日常思维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概念(重点是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直言命题及其对当关系(重点是矛盾关系)、复合命题及其推理(重点是假言命题、负命题的推理)、基本模态命题及其对当关系、逻辑基本规律(含充足理由律)、类比、归纳、论证、谬误(与日常思维相关部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的关系,再进一步讲授批判性思维特别是非形式论证理论、谬误理论、语境问题等知识,这样安排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同属逻辑学只是研究重点不同,又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形式逻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好地学习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知识。另外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气质两部分,因而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气质的培养。

3.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重加强案例教学。无论是形式逻辑还是非形式逻辑其教学目的都不仅仅是理论的掌握,而是在掌握理论基础上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种单纯的讲授,既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因而要注重加强案例教学。非形式逻辑或批判性思维涉及日常生活各方面和一切学科领域,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中学生容易感觉枯燥、抽象,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联系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生活实例、社会考试题目等,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逻辑基础理论。与此同时,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并讨论完成一些典型案例分析。这样就可以在完成批判性思维技能学习的同时,达到批判性思维气质培养的目的。

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篇8

1.惰性心理

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学习上产生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事实上,学生学会物理,到自己会用物理差距还非常大。从我多年的调查分析,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已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公式,生搬硬套。少了求知的热情,成功的喜悦,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的,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约束,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满堂灌”教学法和“题海战术”是产生惰性心理的温床。

2.性别障碍

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女生不敢放胆去学习物理,造成心理负担,使学习信心不足。女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明显低于男生,学习的劲头也不如男生,对自己不敢高要求,做题时,也不够男生灵活。在大部分人认为女生学习物理至少在某方面比男生困难的情况下,女生的心理压力实在不小。科学研究表明,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不是表现在水平上而是特色上的不同。男生在抽象、理解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机械思维方面较强,在高中偏向逻辑推理的学习中,女生喜欢记忆的方法已不适用了,从而在成绩上出现退步现象,但特色的差异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是一开始的适应程度的不同,使有的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信心,畏缩不前。

3.畏难心理

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高一物理的运算又迅速地从单纯的算术、代数运算过度到函数、图像、向量、极值等运算。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质量,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高中物理难学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成绩比初中退步了,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而且对学习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在高考各科成绩中,物理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而在学生当中“物理难学”成为抹不去的阴影。不良的竞争,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从而产生学习障碍,结果“台阶”的跨越更显艰难。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兴趣和好的动机能够很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2.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与身俱局来的,要通过训练才会得以提高。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材料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个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的信息,从同一来源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其次要进行集中思维训练。集中思维就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核心,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三要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从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类事物的能力,可以正向联想,也可以进行逆向联想。第四要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尽管物理学中的概念通常很抽象,但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可以找出形象的比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形象的比喻。第五要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要搞“题海战术”“满堂灌”,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其陷入狭隘的框框条条中。

3.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篇9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是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

以上的做法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但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完成数学活动教学的任务。

相关文章

对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把握教材、明确意识;抓住环节,重视练习——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五点一线备一课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重视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会点滴

青少年逻辑思维训练篇10

而目前职校生“说”的能力仍很成问题。例如,随便插话;说话词不达意,缺乏条理;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忸怩作态……因此,职校语文教师必须在“听”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鼓励“说”,训练“说”,灵活“说”,强化“说”,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如何训练提高呢?笔者认为:

一、循循善诱鼓励“说”

(一)建立科学认识论,确立正确人生观

科学的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有些学生故作深沉不屑于说,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把“沉默”当作成熟的标志,课上课下三缄其口,大脑、牙齿层层设防,信奉“沉默是金”,认为课堂上举手发言是稚气的表现。他们的观点是,啃会书本就能成才。殊不知当一人带着只属于自己的那个禁锢的无言体走向成熟的时候,自身价值同时也被禁锢。这种成熟实质是自我封闭的。为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口头表达是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制约的,嘴巴的讲和大脑的想存在着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依存关系。口才的发挥是藏之于内在的无声语言向表之于外的有声语言的转化过程。好的语言表达,不仅能融会贯通书本知识,而且能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促进他们变“不屑说”为“积极说”,活跃课堂。

(二)学习名家伟人,树起远大目标

青少年时期是充满理想抱负的时期,也是上进心最强的时期。但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在公共场合发言看作“出风头”。堂上从不举手,演讲退避三舍。孰不知他们所崇拜的名家伟人在青少年时期都十分重视口才的训练。克林顿在学校被鉴定为“说话太多”,而正是这一天然“声响”优势使他登上总统宝座。、青少年时期也都十分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辩论、演讲,为他们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伟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世界名人华盛顿、罗斯福、丘吉尔无一不是能言善辩的演说家。所以有人把舌头、美元、电脑相提并论,称之为现代世界威力无比的战略武器。过去把公共场合说话视为出风头的学生,学习了伟人风范后深有感触地认识到:一个有志青年就应该从小培养各种能力,包括“说”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三)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表达信心

语文教学中,活跃课堂氛围正是学生训练“说”的良好环境。如果教师能精心策划讲授内容,巧妙引导学生“说”,一些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心的人也会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勇敢地“说”起来。为此,先要设法让学生练嘴皮子(仿效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做法),或根据教材设计一段话,或把某些记叙文或小说改编成课本剧等等,让学生在群体中心想口说,久而久之,口语表达能力就会有提高。中职语文中略读篇目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第二步是练胆子。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提一些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由学生当众独立回答,由于问题难易适中,故学生能在思考后正确答出,从而增强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自信心。第三步是练思维。教师可结合教材设计讨论题,诱导学生各抒己见,意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论、辩能力。

(四)鼓励学生改变怯场心理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春暖。青少年的自尊心极强,为此教师要理解、尊重他们。对于那些胆小的同学多予鼓励。只要他们勇敢地迈出“说”的第一步,即使说得不尽人意,甚至很糟,教师也要鼓励,从内容、形式、思维、态度诸多方面给予肯定。使他们从心理的低谷中走出来,大胆“说”。

二、循序渐进训练“说”

训练首先要从叙述表达入手,建立最好基础的思维模式。因为叙述的表达是对人和事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概括的描述,叙人叙事都是以时间顺序为转移,这是一种基础的思维方式,表达也便于操作。训练应以课堂和课前一分钟演讲为宜。如教材中记叙文篇目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概述、祥叙、改叙、补叙等形式进行训练。叙述的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理解教材的能力。

其次是说明的口头表达训练。当前是商品信息社会,无论是新产品的推销,还是新科技成果的问世都离不开介绍、说明。日常生活中需要口头说明的情况更多。一般的说明顺序是以空间顺序为序,有时也要辅助以逻辑顺序。表达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努力做到思维的条理性、完整性、科学性。训练内容,一般选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一个仪器、一项实验、一个文具和一种产品的制作过程。例如,在教完《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市生产的杨梅、龙眼、杨桃等水果,作150字以内的口头介绍,学生们基本都能达到要求,课堂发言相当热烈。

再次是议论的口头表达训练。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对人或事提出见解,做到观点正确,论述条理,使用证方法恰当。这种训练较前两者难度又再增加。它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拥有大量的事实事理材料;同时还必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正确使用概念,合理进行判断,严密加以推理,从而做到观点正确,论据有力,论证严密。训练以课堂讨论和作文课(口头作文)训练为主。生活中一见一闻,国事中的重大举措都可以作为作文课上的演讲内容。

描述的口语表达训练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训练,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对人物和环境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如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相似联想和因果联想等。一位学生由十五的月亮联想到远在他乡出差的父亲,联想到寄一封书信送去儿子对父亲的问候。还有一位学生由校园秋景的和谐联想到社会也应有和谐美,但往往不遂人意,又由此联想到正是由于社会存在不和谐才让人们去逐步改变它。前者用了相关联想,后者用了相反联想。口语描述练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即兴表述力。

作为职校生,学生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因此,在进行这些训练时,应以第一、二步为主。

三、丰富多彩灵活“说”

(一)利用课堂常规“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时,通过设疑、提问等方式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达到消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设疑、提问的内容可由每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而定,在讨论和释疑中完成教材的学习。

培养“说”的技能,提高语文能力

(二)联系生活即兴“说”

生活是创作最丰富的源泉,是口头作文最广阔的素材。每一节语文课前一分钟即兴命题,即兴说对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极有好处。下雨了,以“雨衣”为题说一件有关雨衣的事或对雨衣进行说明、介绍。刮风了,以“风”为题让学生口头描述一段或联想一段。检查作业,发现有人未完成,以“说作业的重要性”为题让学生发表议论……

(三)配合周会针对“说”

周会是班主任总结班内工作,进行思想教育的特别课。语文教师可兼训练与教育为一体,抓住班级本周出现的问题,拟定有关的演讲题目,如“教室地上的痰迹”“值日小议”“谈迟到”“也谈上网”“我的就业观”等,借以教育那些随地吐痰、逃值日、迟到、经常上网吧的学生,达到寓教于讲的目的。

(四)结合中心比赛“说”

青少年应当养成从小关心国事的良好习惯。对中职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国情、法治和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组织演讲比赛是常见的一种形式。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让学生参与。配合中心,在班内组织小范围的演讲,争取人人都有机会“说”的机会,然后从中挑选佼佼者,参加学校的比赛,而不是图省事主观确定参赛人选。

四、扎扎实实指导“说”

职校语文大纲对“说”的能力和“说”的训练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规定学生在训练中要做到当众说话、语音清晰、音量适当、态度自然。说话语句连贯,意思完整明白。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文明得体。课堂回答,参加讨论,说话比较简洁,有针对性。讲述风闻,内容具体,有条理,用较恰当的语调表达感情。按一定的顺序,用恰当的方法口头介绍事物,说清事物的特征。扣住话题发表意见,观点清楚,有一定说服力。为此,教师要从说话规律的基本原则,口头语言的基本特征及口头语言的表达技巧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指导。

(一)说话规律的基本原则

一是话由旨变的原则,即说话要有主旨。课堂回答问题,参加讨论的主旨是传递自己掌握知识的信息,用语力求简明准确,有针对性。课前一分钟口头作文讲述见闻意在引起大家兴趣,表达内容要具体,说话要有条理,并注意语调和情感。演讲的目的是为了折服听众,表达要扣住话题,做到观点清楚,论据充分,有说服力。和同学、朋友交谈,目的是为了取得对方的了解和信任,用语要诚恳平和。总之主旨不同,表达也要变化。二是因人而异的原则。中职生虽然生活圈狭小,接触社会少,但说话的对象和场合还是有差异的。同性格开朗的人讲话可以快人快语;和性格内向的人说话要委婉谨慎;和同龄人讲话可以随便些,和长辈说话则应有礼貌。三是话随事迁的原则。环境改变,说话的语气、内容也要改变。有些学生在老师、家长面前说话不讲方式,和同学说话也爱占上风,到社会上遇到人与人之间的小摩擦也不懂得礼让三分,结果只能使矛盾激化。反之,如果说几句谦让的话,也许能化干戈为玉帛。

(二)把握口才的语言特征

其一,当众说话要语音清晰,明白易懂。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多用格言、俗语。

其二,说话做到音量适当,态度自然,感情饱满,声情并茂,富有节奏感。对此,教师一定要认真要求,认真指导。

(三)提高口头表达技巧

对学生表达技巧的指导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叙人叙事,条理完整;说明事物,抓住特征,条理表达;阐明问题,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描景状物,生动形象。2.努力丰富表达的语言。叙述、描绘事物时学会运用各种修辞,使叙述描绘的对象生动逼真;说明事物时,学会使用科学术语,采用多种说明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清楚明白;对某人某事发表见解时能运用逻辑推理形式论证,恰当使用论证方法,语言表达简洁畅晓,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3.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资料(历史的、现实的、人文的、自然的),以充实表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