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十篇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十篇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44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中学各科要根据各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同时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高中课程改革又提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改革思想。教师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研究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学科德育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初步形成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新大纲突出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建立科学世界观的作用,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为让学生接受和体验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的无限发展、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增强了可操作性。

2.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学技术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新大纲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性课题的形式,调查各种媒体对生物学技术发展的报道,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以及对本社区生态环境的分析,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使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思想的回归。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重视天人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大纲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落点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上。教师应围绕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伦理、环境道德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4.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新大纲通过增进学生对科学家生平工作的了解,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以及社会生活的参与活动,以此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使科学素质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组织好德育与生物知识的结合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生物教学渗透德育,使得在生物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与生物学知识衔接自然。

1.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世界观的教育中,教师要选择有关知识结合点进行具体观点的教育。教师可以结合《生命的物质基础》一章有关知识进行世界物质性的观点教育;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有关知识进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结合《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和进化》章节的有关知识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结合《生物与环境》章节的知识进行普遍联系的观点教育。在选择和组织有关知识点时,教师要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各个观点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用辩证的观点选择和组织有关知识,并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做为生物学科德育的重点去分析、去认识。

2.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植物生长素发现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达尔文进化理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酶的发现”等知识进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与人体健康”等具体知识进行教育。

4.在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合成的人工胰岛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等知识进行教育。

5.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光合作用”,“生物与环境”,说明我国人多地少,解决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课内教学。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协调,有机结合。教师不宜专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应该把其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教育。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德育教育时要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总结、不断归纳,最后形成观点。例如在讲述“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体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讲述新陈代谢的意义知识时,教师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从而逐步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科学家进行科研工作情况内容的阅读,了解科学家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实验中,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对实验成功的作用,树立科学研究锲而不舍、勇于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验证实验让学生树立严肃认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并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对比分析我国与世界资源的分布中,在阅读或观看我国科学家所作的贡献,我国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形成爱国情。

2.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外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艾滋病日”等活动,通过组织演讲会、知识竞赛,办小报、搞社区宣传等,让学生在说、讲活动中接受教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外生物标本的采集,社区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以及生物科技小组实验的亲自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身心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实施自我教育,增强责任感。

四、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对于实施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能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知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能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能创设教育情境,以境育人。教师只有成为做人的楷模,才能影响学生品德的正确形成,所以在学科渗透德育的教育中教师不可忽视师德建设。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篇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

首先,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升华,从统筹协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坚持发展的信念一以贯之。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再次,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它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它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才能把握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篇3

科学价值中立说

关于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观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在较长时期内影响了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观和认识论。一般认为马克斯?韦伯引入了现代的事实—价值两分的观点。他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意义》这一经典论文论述了两方面的观点[1]。第一点他吸取了休谟的思想,认为在规范与描述之间、在断言某物实际上是什么与理想上应当是什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我们加于事物的价值不属于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科学关心的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且解释为什么。自然,科学能够而且必须注意个人和团体在事实上怎样做出评价,但他们却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记录这个或那个事物是内在地有价值的,因而是在范畴上应当被评价的。韦伯的第二个论点是有规定性的。他从不认为价值是无足轻重的,也从不宣称每个人,特别是社会科学家应当总是避免价值判断。与此相反,他坚持提出指认与评价的区别,二者不容混淆。一个人在表达价值判断时,不应当自称这种判断是得到科学地确认的;因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当社会科学家推崇某种行动时,他们应当尽力地说明自己所说内容中哪些是科学的发现,哪些是具有很不同地位的政策建议。这是知识分子的真诚品质与尊重真理的原则所必然要求的。

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一般都竭力提倡科学与价值、描述与规范、实然与应然判断的严格区别,要求社会科学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亨普尔指出,有关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可以说是围绕着两个不同的方面而展开,这就是:(1)科学家的实际研究行为,和(2)批判评价和论证科学断言和程序的方法论标准。在科学家的实际行为层次上,价值评价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诱导因素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准则、审慎的思考和个性等等显然会影响科学家对所研究领域、问题和所采取的方法的选择。社会和政治价值有可能削弱研究某些特殊问题领域的努力,也可能鼓励人们赞同某些并无可靠根据的理论。当然,作为一种规律,科学研究中决定采取或放弃一个特定的假设或理论,将强烈地受到认知价值或准则的影响,这反映在他们坚持某种方法论程序的标准上。[2]

正是在构成研究行为的重要的诱导因素这个问题上,价值评价与科学研究相关联。因此,必须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科学史解释科学研究行为时考虑价值评价的作用。然而,这种科学解释在谈到科学家受价值影响的时候,并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它在解释科学家接受或放弃一个理论时,并不论证这个理论的合理性,或表明这是个不合理的科学程序。而合理性问题要求的是在可以获得的证据和其他系统的根据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批判的评价。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的科学观,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主张科学理论与证据关系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并认为这种标准可用证据与理论之间的肯定或否定的的逻辑关系来表示,由此而为科学的客观性与价值中立说提供了依据。按此观点,恰当的科学研究及其结果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的成见、信念或态度的,因而可以把某些程序看作违反了科学规范,并可以用对科学以外的价值观的过度依赖来解释研究者违背恰当的科学行为的动机。

与上述科学哲学观点相类似,现代知识社会学(或科学社会学)的鼻祖卡尔?曼海姆也把自然的与文化的区别了开来,把数学、自然科学与宗教、道德、实践领域等其他方面明确区分开来。“可以说,形式知识在本质上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其内容并不受个别的主体及其历史社会条件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显然存在着范围广泛的主体事务,它只能由某些主体、或在某些历史时期被接受,而且从个人的社会目的来看,这也是显而易见的。”[3]他认为,自然科学具有可重复性,而宗教道德等文化的领域则具有不可比的特征。所以他断言,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非真理的。一般来说,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对其范围广泛的对象进行高度明确的阐述,对其追随者有权威的明确的命令性。与其他类型的信仰相比,意识形态更加系统化,围绕一个或数个突出的价值观而整合。它往往抵制信念的变革,它的接受或推行还往往伴随着鼓动性的宣传。谁接受它,谁就要完全服从它,谁的行为就必须完全渗透着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产生于特定的文化中,因此它不可能与该文化的重要因素完全分开。意识形态故意掩盖人们的动机与利益,这就迫使利益与对抗着的人们相互欺骗,并用貌似普遍化的方式掩盖狭隘的局部目的和利益。意识形态不会把系统地追求真理当作自己的一项义务,因而采取取教条主义的认识态度,不愿接受新经验和真理。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意识形态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尤其明显。

曼海姆坚持认为,凡政治的或是涉及世界观的一切知识,不可避免地都是有党性的。他因此而暗含的论点是,像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均无法摆脱意识形态和党性的束缚,所以他也承认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思想。这些观点引起了美国实用主义者胡克的争论。胡克在肯定了曼海姆的开创性工作以后指出,困难在于,曼海姆承认,表现阶级立场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导致在科学意义上被认为“真”的那些关于事物性质的理论和发现,因此,问题就转移到这些“真理”是否取决于导致探索和发现这些真理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这一点上。“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既然随着历史时期而改变,曼海姆认为这问题就成为一个知识社会学的问题。……现在假定科学的处理方法和客观性是同一的,使曼海姆感到头痛的问题是:任何一种的科学知识是怎样成为可能的?曼海姆在他的书中,不同的一页就有不同的答案,而使读者对于他真正相信什么完全感到茫然。”[4]实用主义作为一种独特形态的科学主义思想,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胡克实际认为,即使存在阶级或党派观点的相对性,科学(包括社会科学)仍然存在超越主观价值的客观性基础,比如根据经验基础所作的证实或证伪的判定。这是我们过去在认识实用主义时所忽视了一个重要论点。

因此,关于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反映了西方一些思想家在科学发展以后对其根本任务的一种认识论的反思。在科学知识系统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有必要主动排除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的干扰,以相对纯化的方式对待其研究,以便适应客观性的要求。

对绝对价值中立说的批评

韦伯和逻辑实证主义者关于科学价值中立说的观点,在近数十年受到了西方哲学家主要是历史主义者和科学实在论者的批评或挑战。库恩以来的历史主义学派深刻地批判了科学的积累发展观,论证了科学理论的根本转变不简单地只是对关于事实的增长了的知识作出的理性反映。而科学不同学派之间的转换更像是信仰的转变,没有太多的合理性基础可言。劳丹则提出了一种关于科学家理的适中的观点,指出理性的行动者持有各种目的和关于世界的预设信念,为了合理地接受一个信念,他必须能够限定与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有关的推理范围。劳丹试图把科学合理性的一般要求与价值论、方法论和事实层次的共识统一起来。

科学实在论者普特南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看法具有某些独特的意义。他公然声称自己要为一种几乎被了的观点恢复名誉,这种观点认为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无论如何也是模糊不清、无法实现的。因为事实陈述本身,以及人们据以决定什么是事实和什么不是事实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都预设了价值。普特南指出,关于科学价值中立的传统观点是建立在科学的工具的成功和多数人的一致意见基础上的。怀疑价值判断具有认识功能的一个理由是,它们不能用“科学方法证实”,而且在福柯所讨论的伦理学观点中还强调调,在伦理问题上,人们不可能取得普遍一致或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许多人相信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可以作出使大家满意的论证。但在事实上,对于任意选取的一个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人们不可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赞同。许多人对于科学和很多理论都是可悲地无知,至于科学的工具的成功,由于科学的意义决非仅限于它的实际应用性,故不能由此而推出科学的合理性。所以,用工具的成功与多数主义来证明科学真理的合理性和价值真理的非合理性,这是站不住脚的。[5]

普特南强调,至少有些价值必定是客观的。精确科学的理性上的可接受性取决于像“融贯性”和“实用的简单性”之类认识上的优点,因此,至少有些价值词项不仅仅代表使用这些词项的人的情感,而且代表了它们适用的那些事物的属性。如果这些词项不代表理论的性质,而仅仅代表有关人对理论所持有的“态度”,那么像“正当的”、“充分确证的”、“最有效的解释”等等,必定也完全是主观的。因为理性上可接受性不可能比它所依赖的参项更为客观。因此,至少这些价值词项具有某种客观的用法,即某种客观的正当性条件。同样,对于伦理学判断的主观方面也不能强调过分了。如果说,在科学领域坚持科学是一项客观的事业,并不等于认为每一个科学问题都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某些科学问题也许有一些客观的、不确定的答案,那么,在伦理学领域,某些价值见解是确真的,某些是确假的。“总而言之,某些价值见解(以及某些意识形态)肯定是错误的,某些见解肯定不如其他见解,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伦理学探究是客观的,同坚持根本没有任何不确定性的情况这种愚见,是两码事。”[6]

由此可见,普特南在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上,竭力从两方面来阐述二者之间的融合、统一与制约。一方面,他不同意证实主义和旧实在论把事实与价值截然分开的观点,而坚持科学对客观真理的追求与融贯性、正当性、实用简单性和完美性等价值要求的统一,科学的客观性与多元性要求的统一。另一方面,从伦理价值的角度来看,普特南又不同意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而认为至少有些伦理价值是有客观标准或依据的。就认识而言,对于概念构架的任一选择,都是以价值为先决条件的,在选择一个描述日常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实的构架时,在众多的因素中首先会涉及到人们的道德价值。因此,真理理论以合理性理论为先决条件,而合理性理论又以我们关于善的理论为先决条件。

普特南试图把事实与价值、真理与价值有机地、内在地统一起来,既不放弃实在论的客观真理论的基本前提,又不接受事实一价值两分的传统观点。其观点属于一种形式的价值真理论,是对那种离开人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而仅仅在本体论上强调真理是对实在或事实的纯客观描述的传统实在论的批评。它告诉人们,追求直理的科学不是与人的价值无涉的中性活动。

那么,是否可以像相对主义者所断言的那样,由此而彻底否定事实与价值、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呢?显然也不能。正如普特南所断言的,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每个价值又都负载着某个事实。这后一命题说明,没有客观性依据的价值不能算作真正的价值。因此,这里的价值又与传统的事实价值两分观点所说的价值已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后者主要指的是主观价值。可见对价值的不同解释预设了不同的结论。而从根本上说,价值具有主观与客观两重属性,纯粹的主观价值显然无法与客观性或科学性相统一。这里便存在不同层次的价值问题,客观性与价值只能在科学发展的高层次上统一起来。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前面论述了当代西方哲学有关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一些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为我们合理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提供了借鉴。

就本来意义而言,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为对象的系统的知识探究,因此它在实质上与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体系有所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立场、态度和方法上。从基本立场来看,社会科学以追求关于社会的事实知识或确切知识为基本任务,因而一般不预设立场。真正的社会科学是真诚而无畏的,无须迎合某些特定的个人或社会集团的口味,因而所采取的态度是合理的怀疑。研究无,一切似乎已成定论或天经地义的东西或结论,都可能成为社会科学家的怀疑对象。即使有可能在研究的过程中否定自己的先前结论或成见,也在所不惜,真正的社会科学家是“无我的”,不怕否定自己。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方法论上,社会科学多用归纳法、统计法等科学方法,以便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尽管归纳法是不可靠的方法,但为了探究事实,社会科学家仍然频繁地使用,包括统计法等科学的归纳方法。

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的追随者则与此不同。他们固执地追求信仰,从抽象的观念、原则、口号出发,竭力为某些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因而他们采取的是教条主义的顽固态度,对既成的传统和信念不敢怀疑或质疑。其方法大多为演绎法,即从抽象的大前提出发,推演出脱离现实的结论,所以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体系尽管也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其论证方式却十分繁琐,追求华丽的词句或动听的口号,实质则空洞无物,思维也不讲究逻辑,经常出尔反尔。归纳法和统计方法在意识形态那里只具有纯粹工具的意义,事实成了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前者指的是像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与自然科学更为接近的学科,可以采用经验研究和统计学等手段,后者指的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等更具有文化特点和包含更多价值判断的学科,往往与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分不开。然而,当代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日益要求人文学科也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即采用更多的科学方法和论证方式。比如,伦理学曾被认为只是关于规范价值的学问,但是,20世纪的科学主义者提出了伦理学不能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任务,伦理价值前提应从实际生活的伦理中得出。因此,人文学科如仍停留在传统的相对价值的水平,永远自说自话,无法像科学那样可作广泛而重复的比较和讨论,那显然是一种落伍的表现。

将人文和社会科学只当作特定社会集团的学问,是其利益的集中表现,甚至提出所谓民族特色的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这实际上是将这些学科降至不具普遍意义的私学的水平,与占星术、风水术没有多少区别了。一门学科只有在成为可跨文化共同研究、讨论和验证的学问时,才能成为公认的科学。社会科学也许因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特色而加入了某些价值因素的考虑,从而有可能影响研究者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看法,但每门科学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公理、原则、范畴或概念,以及公认的研究和验证方法,包括共同的逻辑工具。比如政治学中的国家、政体、民主制、权利等概念及相关学说,用于民意调查的统计方法和一般数学及逻辑方法,便属于这种共同基础性的东西。

当然,如前所述,纯粹的绝对的价值中立在科学研究中也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类似于乌托邦,而且正如普特南所说,从更高的境界来看,脱离客观性的价值只是主观价值,并不具有真正的价值意义。然而,这仍然不能说明科学研究丝毫不需要警惕主观价值的束缚或影响,妨碍认识客观性的实现。而且,人的认识与科学发展的高低阶段之分,在时间上也有侧重点先后的区别。可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上解决了事实与价值相对区分的问题之后,才能实现较高层次上统一的任务。

由此来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较低层次的主客不分、科学与意识形态混淆的状况。举例来说,伦理学几乎还没有脱离规范伦理的阶段,对于当前人们实际上如何处理或对待人伦关系,较少作实事求是的描述性研究,一般仍停留在从抽象规范向下推演的水平。诚然,规范伦理是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作为科学的伦理学还要从事认定事实的工作,这就需要进行某种程度上价值中立的研究,避免把伦理的“应当”误作“是”。在传统伦理的研究上更存在事实与规范不分的情况,例如有人把写在经典中的规范伦理与中国社会实际处理人伦关系的事实混为一谈,几乎不指出两者间的区别;更有人将战后日本等东亚社会的成功归结为孔孟之道,对于这些国家在长期传统中形成的带有自身特点的伦理道德作如此轻率的概括,更显出概括者社会科学研究常识的欠缺。

至于像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也程度不等地存在着事实与价值混淆、应然判断与实然判断不分的情况。一些人不懂政策宣传与事实认定之间的区别,硬是把“应当”当作“是”,不懂得意识形态与科学并不是一回事。立场相对中立的问调查和事实报告,特别是在涉及政治、性等敏感问题上,做得还相当不够。有时候则以感情代替法律判断。例如,某个新兴小城市近年在吸引外资和城市建设及环境卫生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但其干部在工作作风上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长期要求机关干部普遍加班加点,休息时间极少,在维护城市卫生时采取了一些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的严厉惩罚措施等。这些都是涉嫌违反现有法律、侵犯公民权利的问题。但有研究者写文章把这些归结为“善良违法”,试图以其行为结果的某些成绩来论证其违法行为的合理性。请注意这里的“善良违法”这一提法,这是用伦理价值判断来限定事实判断。如果有点现代科学的常识,便不会这样来认识问题。因为事实首先是,这些规定违反了我国现行法律的基本精神,至于行动者的动机是否善意,则完全是另外的问题。以对动机的价值判断来为违法的行为作辩护,显然是难以服人的。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社会在“百家争呜”时期多种学派并存竞争,源于民间的学问可以被某些统治者所利用,但尚未出现官方垄断学术的局面。只是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一切学问才被打上了官方的烙印。其结果是历史、文学、哲学都摆脱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成为广义的统治术的一部分,更不用说法学和政治学了。这种情况甚至蔓延到自然科学,如天文学为皇帝订立历法服务。当西学经过外国传教士之手传到中国时,官方思想已严重僵化和落后,采取了抗拒的态度。直到20世纪初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才最终冲破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束缚,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才得以在在中国生根。然而,近百年史仍然是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争取相对独立的奋斗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得到贯彻,经历了百般曲折,至今仍然是项艰巨的任务。一些人习惯于唯上、唯书,偏偏不唯实,连面对现实的勇气都没有,制造了许多指鹿为马、改事实、严重脱离实际的“研究成果”,以“遵命为术”为己任。因此,解放思想是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克服传统的体制弊端,使研究者真正摆脱各种束缚,取得真知。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篇4

一、要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构建和谐平安学院、促进学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的现实需要。理论一经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产生巨大的威力。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当前,对于我们学院来说,如何实现学院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机结合,如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如何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治校理教能力、构建和谐平安学院,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课题。各党支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做好试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省农业厅党委和学院党委的具体要求上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既是对学院党委班子、学院领导、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的一次大检验、大考试,更是对学院党委班子和党员干部治校理教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大促进、大提高。要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这一难得机会,更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思路,努力推动我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推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全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的目标要求

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这一主题,抓住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切实在“五个着力”上下功夫,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内部改革,领导科学发展,促进学院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具体来说,要准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准确把握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这次试点工作的目标要求就是要着力在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发展能力、破解发展难题、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探索积累经验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

统一认识。就是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实现学院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提高能力。就是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各部门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学院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理念举措,构建和谐平安的实际能力,提高学院党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开拓创新能力、解决工作中冲突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和用于促学的能力。

解决问题。就是要坚持准确运用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解决困扰和阻碍学院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问题。

创新机制。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业绩观,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的决策指挥、操作执行和监督管理机制,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和选拨任用机制,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推动发展。就是要把开展试点活动作为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作为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做到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教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成绩,在促进校园和谐上看到新成效,在加强党建工作上取得新进展。

积累经验。就是要坚持高标准做好规定动作和创造性设计自选动作相结合,扎实有效做好试点工作。要认真研究解决中央提出的如何在活动中突出实践特色,引导广大党员把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如何在活动中突出抓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如何在活动中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务求实效;如何从实际出发,确定活动的阶段和具体步骤;如何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搞好分类指导;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吸收群众参与,组织好群众评议;如何评价活动取得的成效;如何巩固、发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等八个方面问题积极探索,认真总结既有实效又出亮点。

(二)要准确把握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我院这次试点工作范围主要是学院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和全体党员。重点是学院领导班子和副科以上党员干部。试点工作中,要坚持四条原则。一是正面教育为主。着眼于保护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重在自我提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对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吸取经验教训,不纠缠个人责任。二是突出实践特色。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与推动学院各部门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确保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三是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吸收师生员工参与,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真诚接受师生员工的评议和监督,把师生员工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四是解决突出问题。要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在解决影响和制约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以实际工作取信于民。

(三)要准确把握试点工作的方法步骤。这次学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从现在开始,到七月份基本结束,历时约三个半月。采取统一部署、领导带头、压茬推进的方式进行。具体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等四个阶段。

学习调研阶段(2008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学院党委安排专题研究和召开动员大会,对试点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全体党员、干部通过自学、专题辅导、集中交流等形式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同志的重要论述,学习中央、省、厅有关文件及学习材料,党委中心组成员要认真研读《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试用本)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结合本职、本部门工作科学发展的课题,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专题调研报告,进行交流研讨,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探索。

分析评议阶段)2008年5月中旬至5月下旬)。学院领导班子要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重点围绕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重点分析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统一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同时形成的分析总结材料要进行通报和组织群众进行评议。

解决问题阶段(2008年6月上旬至6月下旬)。学院领导班子就分析总结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措施,规定时限和责任,制定整改方案。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对关系学院的重大问题,学院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协调,集中力量重点研究解决。对一些矛盾突出、错综复杂的难题,成立专门小组,综合治理。对应当解决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作出说明,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对解决问题效果不好,多数师生员工不满意的,要重新整改。

完善制度阶段(2008年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完善有利于学院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力争在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后勤、党建等工作方面取得制度新成效。

试点工作基本结束时,将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主要对解决问题的满意度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及时进行“补课”。

三、要突出工作重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搞好试点工作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要按照省委和省农业厅党委的部署安排加强学习调研,积极探索实践,取得扎实效果。要突出抓好四个“结合”。

(一)坚持深化学习与深入实践相结合,以思想认识的提高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这次试点工作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并贯穿于试点工作的全过程。要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习,使开展试点工作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解放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过程;成为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推进学院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过程。

通过学习,要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学院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思想方法,工作指针和行为规范。要强化学用结合,要把学习的收获、认识的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政治觉悟,转化为谋划学院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和谐的工作措施,转化为领导治校理教的实际能力。

(二)坚持高标准做好规定动作和创造性设计自选动作相结合,扎实有效推进试点工作。我们既要按省委和省农业厅党委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严格遵循试点工作的方法步骤,高标准启动,严要求推进,高质量落实,确保不走过场,不出偏差,又要把省委和厅党委的精神与我院实际结合起来,选准和创新自选动作,确保试点工作有声有色,既见成效,又出亮点。在活动内容与方式方法,加强领导与具体指导等方面,注重灵活性,尊重差异性,体现特色性,增强针对性。要重视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和全过程进行总结,尤其要重视对一些新观点、新思想、新措施进行总结。

(三)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既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又着力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能否解决影响和制约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能否让师生员工满意,是衡量我院试点工作质量高低、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志。我们要紧紧抓住学院存在的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薄弱环节,对照要求,查找差距,剖析原因,解决问题。重点在解决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问题,解决利益驱动问题,解决服务效能问题三个方面要有明显起色,使学院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精神状态更加振奋,表率作用更加突出,服务意识更加强化。

(四)注重发扬党内民主和坚持群众路线相结合,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又要开门搞教育,凝聚和调动各方面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全体党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体,要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引导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学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发挥好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要带头学习理论,带头转变观念,带头查找问题,带头研究和落实整改措施,推动我院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学院活动试点工作的主要步骤,重大活动和关键环节都将请师生员工参与,让群众评价,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听取民意找问题,顺应民意抓改进,依据民意看效果。特别是在解决问题阶段,会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方案和整改结果,让师生员工知道改什么,如何改,什么时候改,达到什么目的。

四、要切实加强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搞好试点工作是我们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并切实增强做好试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我院活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学院活动试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根据厅党委的要求,学院党委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工作,院党委书记、院长马保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曹端荣、党委委员、副院长廖冬如、张辉,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简学义、党委委员副院长章小朋、工会主席刘金梅为副组长,党委办公室、组织人事处、院长办公室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协调学院试点工作。

(二)学院领导带头示范。学院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抓好试点工作。建立学院领导联系支部制度。每个院领导都要联系一个党支部。

(三)实行分类指导。试点工作政策性强,因此必须精心调度,分类指导,强化督导。对学院领导、中层干部和其他党员应分别提出要求,考虑部门岗位等情况使试点工作切合实际,确有成效。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篇5

我是第六党支部的一名普通党员,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从我做起”。

党的*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也许,有人认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的事,与我们普通党员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一名党员,必须要用党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取得进步。而作为一名烟草机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理论水平,重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结合行业特点,做到“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事情,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在眼前,就在身边。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我做起。践行科学发展观,首先应全面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内涵极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只有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切实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树立创新的观念和思维。有了创新的观念和思维,才能有创新的思路和举措。解放思想大讨论就是让我们进步解放思想,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组织转型”主题,加强理论学习,重视调查研究,结合科学发展观大讨论,与时俱进,认清发展趋势,明确工作任务,深刻把握和有效解决新课题和新矛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努力开创思想解放新境界,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以思想解放践行改革实践全过程。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就必须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场经济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点滴小事做起,凭借自身的努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贡献。对此,有人说,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博大精深,找不到落脚点,科学发展太遥远,怎样才能算是科学了、发展了。其实,只要我们用心留意,生活中许多触手可及的小事无不体现着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比方说,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能源和资源,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吨水,节省每一张纸,都是在为社会作贡献,都是在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一个事例,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志可能都知道,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的一名小学生,为响应政府和学校节约用水的号召,而想出了一个巧办法,她将一个装满了清水的矿泉水瓶子,放进家里抽水马桶的水箱里,这样一来,每次冲马桶时就少放掉一瓶子水。如果每天冲十次马桶,就少放掉十瓶子水,一年下来最少可以少放掉3650瓶水。我想,一个孩子都能够如此用心地为节约水资源而想办法,那么我们每个人不是都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事情上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作出贡献吗?而对于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烟草机关的普通工作人员,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日常工作的开展,踏踏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纪检监察主要履行好反腐倡廉建设的职责,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事,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反腐倡廉建设,就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用改革的办法不断创新反腐倡廉建设的体制、机制、制度,创新监督制度执行到位的方法和手段;创新体系构建工作,坚持点上筑牢,面上拓展,线上延伸,构建完善的惩防体系。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监督检查,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努力使安徽烟草商业走上全面规范。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篇6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试想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做行吗?不行,那只能是教条主义。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请记住我站域名0年,我们党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作为一名联通公司员工,如何在本职岗位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呢?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篇7

关键词:科技场馆;人工制品;意义建构;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0040-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6

一科技场馆中的人工制品及其内涵与类型

1科技场馆中的人工制品

近代以前,博物馆的职能是收集和保存各种文化产品与工具,利用它们来开展研究。近代以来,伴随着公共博物馆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些文化产品与工具被公开展示用来教育社会公众,场馆学习也由此发端。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展现出来的巨大力量,出现了越来越多以科技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博物馆,它们被称为科学博物馆。20世纪下半叶,在“公众理解科学”这一科学传播新口号的感召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教育改革运动的推动下,科学博物馆逐渐开始向科学中心转型,其焦点从与科学技术相关之静态实物的展示转向强调展品的动态交互,基于科技场馆的学习也逐渐成为场馆学习的主流。与其他类型注重实物(objects)的收藏价值的博物馆不同一一通常把实物叫做藏品(Collections),科学博物馆特别是科学中心并不特别注重实物的收藏价值,而是注重其是否能够有效地向社会公众传播相应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并且近年来还越发注重在其中渗透的人文价值。这些实物大多经过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传播与教育目的,因此通常被称为展品(exhibit)。这些展品实际上都属于人工制品(artifact),通俗意义上的理解即它们都是“人造物”,而且大多属于不具有历史价值的人造物。在基于科技场馆的学习中,这些人工制品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然而,在科技场馆这一境脉中,这些人工制品事实上都是人们从其自然情境中剥离出来的,因此有可能会导致参观者难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它们。在这种情况下,要揭示科技场馆境脉中人工制品对人的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人工制品的性质及其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显然非常必要。

2科技场馆中人工制品的内涵解读

在对人工制品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出于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立场,存在着很多种各不相同的认识。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专家HerbertSimon指出:“人工制品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存在于‘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结合点一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交互界面,――内部环境是指人工制品自身的材质及组织,外部环境则是指其运转所处之周遭事物。”他强调的是人工制品的功能,即为交互提供“中介”(mediation);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器物”色彩.即人工制品是作为物质实体存在的。认知科学家Donaldnorma采取了一种更加鲜明的认知取向,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它是由人为了提升思想或行动的目的而发明出来的,就可以算作人工制品,不管它是一个实体存在,还是一个心理存在。”他的这一观点不仅明确揭示了以认知与行动为核心的人工制品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表明人工制品既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不是物质实体。而文化心理学家michaelCole则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出发,认为自杜威开始,甚至早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时代,“物质世界就被纳入了以目标为导向的人类行动之中,通过这一历史进程,物质世界的某一方面也已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被熔铸于人工制品的创造及使用过程中,因此人工制品既具有观念性,又具有物质性。”这段话揭示人工制品的双重本质,即物质性和观念性。从上述一系列观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有关于人工制品的几点关键认识:第一,人工制品是人制造出来的,它既具有观念性,又具有物质性;第二,人工制品和使用人工制品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人工制品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使用者又在思想与行动中推动着人工制品的持续进步与发展;第三,人工制品是人与物质世界进行交互的“中介”,而且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交互关系实际上是被整合于人工制品之中的。这三点认识应该成为理解科技场馆学习中的人工制品及其中介价值的基本立足点。

3科技场馆中人工制品的三个等级水平

要把握人工制品对科技场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从分类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也非常重要。marxwartofsky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出发,把人工制品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一级人工制品是诸如针、锤子、斧头之类的物质工具,另外还包括通常能够促使主体(agent)以特定方式采取行动的各种技术设备或其他物件;二级人工制品是对一级人工制品的表征以及人在使用一级人工制品时行动的模式;三级人工制品是意像世界(imaginaryworlds),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法则与规范,这些法则与规范并不直接表现出实用性。笔者认为,一级人工制品即michaelCole所谓的“作为实物的人工制品”(artifactasobject)是人的躯体的延伸,可以增强人采取行动的能力,在科技场馆境脉中,它主要表现为各种有形的实物展品;二级人工制品的目的在于统御人的行动,而且和一级人工制品相比还具有反思的性质,在科技场馆境脉中,它主要是指各种文字、标识与符号等;三级人工制品则是二级人工制品及其实践的扩展类型,它涉及诸如对世界进行整理、理解和分析之类的议题,在科技场馆这一境脉中,它主要表现为各种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概念与理论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与行为规范等。还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三种等级的人工制品都是人类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当一个人工制品被建构出来时,构成人工制品的材料(物质的或观念的)便把人类知识与经验整合到客体对象之中,从一种状态转换成了另一种状态。正是基于这一意义,我们才认为人工制品内在地体现了人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种意向性集中体现为人工制品被视为人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交互的中介工具,这也是人工制品最为本质的特征。

二对待场馆学习的两种立场及科技场馆学习中基于人工制品的意义建构

1场馆学习中的嬉戏文化及两种不同立场

emanuelamarchetti认为,与正规学校教育不同,在博物馆境脉下发生的学习最显著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具有非常鲜明的“在玩中学”的色彩,因此博物馆境脉中的学习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嬉戏的学习文化”(playfulLearningCulture)。“在玩中学”的这种“嬉戏的学习文化”显然离不开以展品为主要代表的各种人工制品,因为没有作为展品的人工制品,玩就失去了对象,而没有玩,也就没有了学,“玩中学”就无从谈起了。但是,这些人工制品在以“玩中学”为主要特征的场馆学习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认识。如果我们进行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人们对场馆学习中这种嬉戏的学习文化以及人工制品在场馆学习中扮演何种角色实际上持有不同的立场。

按照palmyrepierroux的观点,场馆学习的文化实际上是被两种相互对立的立场或“叙事”方式统治着,一种是现代主义的立场,另外一种是后现代主义的立场。现代主义的立场关心的是科学技术的学科境脉以及如何对学习进行评估,以此来避免误解的发生及虚假知识的涌现,它实际上坚持的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与知识观,在学习的基本观念上坚持的是一种处方性的标准,聚焦于解说员在知识传递中的作用,其背后潜藏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在实践中表现为一定要把真的知识传递给参观者,讲解员的机械说教遮蔽了作为科技展品的各种人工制品本应发挥的中介功能,“在玩中学”的学习文化渐行渐远,科技场馆学习本来具有的寓教于乐被逐渐消蚀,日益蜕变为正规学校教育可有可无的附庸。

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则强调“诠释”,不再坚持极端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与知识观,强调以视觉思维的教学方法为基础,通过为参观者提供各种不仅“上手”(Hands-on)而且“上心”(minds-on)的科技展品,克服现代主义统御下科技场馆学习面临的“言语主义”危机,认为应该充分发挥科技场馆相对于正规学校情境的优势,通过作为展品的各种人工制品来帮助参观者通过直觉思维来发展自己的感知及推理技能,主张把主要精力投入在与参观者以各种人工制品为中介的对话上。它把科技场馆里的各种人工制品作为有边界的实物对象,认为它们被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场域,引导员和参观者可以在这个场域中发起建设性的对话,进行双向协商,分享自己的认识,建立双向理解。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上,科技场馆境脉中参观者的参观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对话性质的意义建构实践,并且这种实践主要是由物质或器物层面上的各种人工制品提供中介支持的。

2科技场馆境脉下的意义建构及人工制品的作用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两种相互对立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场馆学习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范式。近年来,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场馆学习进行探索逐渐成为最基本的理论取向,推动着场馆学习在这两种范式的竞争中逐渐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换,使场馆学习越来越关注深层意义的建构。在这种情况下,参观者基于参观经验的意义建构便成为场馆学习关注的焦点]。JreneRahm曾通过在微观层次上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揭示出在科技场馆学习中参观者的意义建构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模式,其中既有杜威意义上的“做中学”(LearningbyDoing),也有布鲁纳意义上的“发现学习”(LearningbyDiscovery),还有Seymourpapert意义上的“在建造中学习”(Learningbymaking)。但无论何种模式的意义建构,都是基于作为科技展品的各种人工制品进行的。从这一角度看,在科技场馆这一境脉下发生的意义建构,实质上离不开作为科技展品的人工制品。

ShawnRowe认为,在博物馆场景下发生的意义建构具有社会性分布的特征,要认识作为展品的人工制品在为参观者的博物馆体验提供中介支持的过程中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那么选择的研究视角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参观者在博物馆境脉中主动进行的具有社会性分布特征的意义建构,而像这样的研究视角主要表现为社会文化取向。对于科技场馆境脉中发生的学习来说,要认识作为科技展品的人工制品在参观者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有两点非常关键:第一,包括意义建构在内的所有活动都具有社会属性,它分布在以群体形式存在的人之中,即存存干“学习者共同体”或者是“实践共同体”之中,它是以各种社会性中介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的,而这些社会性中介主要是由作为科技展品的人工制品提供的;第二,意义建构过程是参观者主动做出的行为,这意味着参观者要使用各种文化工具主动参与意义建构,而这些文化工具都属于人工制品,在科技场馆境脉中主要表现为各种科技展品。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参观者在参观科技场馆的过程中的确会发生各种意义建构,但仅仅为他们提供可供上手操作的实物,对引领他们的意义建构来说却并不充分。如果通过人工制品呈现的科学技术没有为参观者提供把新知识进行整合所必须的境脉与资源,那么参观者不但学不到新知识,而且还可能会损害其己形成的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因此科技场馆必须改变过去一贯坚持的仅仅把焦点放在科学技术知识上的做法,即从提供仅仅聚焦于非常狭隘的科学概念的无境脉展品转向能够让科学技术植根生活、境脉丰富、主题宽泛的展品。从这一意义上说,科技馆中作为展品的人工制品必须要嵌入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同时置于一个相对广阔的境脉中,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这些人工制品把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参观者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在“上手”的基础上实现“上心”,即完成深层的意义建构。

事实上,正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诸如围绕这些人工制品展开的个体与群体层面上的会话、操作与行动等,通过各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为科技场馆境脉下的学习特别是深层的意义建构提供着中介支持。如此一来,这种中介支持便具有了社会文化的属性,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社会文化中介。这种社会文化中介构成了科技场馆学习中意义建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直接决定了科技场馆学习的绩效。一般情况下,科技场馆促进参观者意义建构的社会文化中介主要表现为各种实物与非实物展品,二者均属于人工制品。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展品的人工制品便是科技场馆学习中的社会文化中介,对科技场馆境脉下发生的学习与意义建构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就是人工制品在科技场馆学习中、尤其是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三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实物与非实物科技展品之于意义建构的中介功能

1作为展品的人工制品是科技场馆境脉中意义建构的中介手段

按照Reijomiettinen的观点,人工制品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中介价值,这种对人与人工制品之间关系的认识主要源于杜威和维果斯基,特别是维果斯基开创的心理学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及活动理论做出了最为关键的贡献。在维果斯基开创的社会历史文化理论中,“中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所谓中介,是指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所借助的手段。这些工具被称为中介工具,包括物质工具(实物)与知性工具(非实物),它们均属于人工制品。社会文化视角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假设,那就是作为中介工具的人工制品影响着人的思维与行动,各种物质工具和知性工具在具体而实际的情境中为人们中介着现实,并构成了社会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果斯基及其追随者认为,思维和高阶心智功能的创造与发展依赖于人在与外部环境交互时使用的或能够获得的工具与符号,而这些工具与符号无一例外都属于人工制品。工具是作为实物的人工制品,属于marxwartofsky所谓的一级人工制品,而符号则被人类学家Jameswertsch界定为一种心理工具,它视为思维的手段,与作为技术手段的其它各种人工制品一道,为我们思维的内容与方式提供着中介支持,并影响着我们思维的内容与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说,如果不把人及其与人工制品之间的交互包括在内,就无法认识个体的发展,如果不关注入究竟是如何在这些交互中使用中介手段的,就无法理解学习与意义建构,因为这样的研究具有过于严重的还原主义色彩。

2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实物与非实物科技展品的中介功能

Jameswertsch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中介,一种是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mediationthroughartifact),一种是人类中介(Humanmediation)。他认为人的心理与工具及人工制品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具有根本性和不可简约性,以至于对人及其行动的任何描述都应该从“个体一一行动/借助于中介手段”这一操作角度来展开。这意味着这一理论的实质是把焦点集中于学习者是如何与可以获得的人工制品进行交互以及这些人工制品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动与思维这一点之上的。在科技场馆的境脉中,这意味着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参观者与科技展品以及在参观过程中遇到的其他参观者及工作人员之间的交互上。从社会文化或文化一一历史的理论框架出发,这些情形可以被称为“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科技场馆境脉下参观者意义建构过程中实物展品形式的人工制品之中介功能的发挥进行了探索。在这些研究中,有的把焦点集中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上,比如触摸屏与语音导引等,以及这些技术应用究竟是以何种方式促进了作为实物展品的人工制品发挥其中介作用,从而对参观者的意义建构产生影响。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技术设备,可以有效影响与强化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及参观结束后发生的意义建构。另外一些研究则试图为参观者基于实物展品形式之人工制品的学习、交互与意义建构寻求理论解释,比如JohnFalk等人使用学习的境脉化模型来理解参观者究竟是如何在参观科学中心之展览的过程中完成意义建构,并揭示了影响其意义建构的诸种因素,以作为实物展品的人工制品为基础的各种社会性中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维果斯基学派看来,以语言为代表的非实物展品形式的人工制品是一种在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有形的实物人工制品更加重要的中介手段,特别是在强调交互的社会属性时更是如此。如果说以上这些研究揭示了作为实物的有形之人工制品的中介价值,那么另外一些研究则主要关注的是科技场馆中那些非实物人工制品一一比如展陈中的各种不同标识与符号等一一具有的中介功能。有研究发现那些包含“开放性问题”的标识不但有助于加强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交互,而且还可以有效促进参观者相互之间的对话以及基于对话而发生的深层意义建构。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如果把非实物的人工制品――比如各种符号、标识、文字等――与作为实物人工制品的展品结合起来使用,可以更加有效地为参观者的意义建构提供中介支持,例如分层文字可以非常有效地为实物展品提供恰当的教育境脉,是展览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中介手段。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依法行政;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依法行政是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具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辩证发展的哲学特点。

一、科学发展观和依法行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和依法行政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度文明,富强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理念就在于以人为本,贯彻人文主义精神,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重点就是规范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求坚持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本质都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价值取向完全是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与依法行政具有一致的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要求既强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体现出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要求。实现科学发展,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离不开客观、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制度保障。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改革和开放大局,事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依法行政必须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增强全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每一项具体工作放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中去研究、去把握,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去谋划、去安排,从而切实提高政府依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复杂问题的能力。科学发展观不但是要“学习”,而且要“实践”,其实践的要求与依法行政的要求是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与依法行政都是统筹兼顾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发展问题的方法论,解决的是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局部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中央和地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反映、充分尊重和统筹兼顾各方面、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法行政是针对治国理政的方法论,处理的是政府与社会、人与制度、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依法行政要求合理行政,也就是在立法、执法、规范行政行为等重要方面要协调兼顾各方利益,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个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法律的数量与质量、法律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法律的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用制度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具有平衡性、稳定性和前瞻性安排,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所以两者在方法论上是相通的。

科学发展观与依法行政既相互依存,又共同促进。科学发展观重点解决的是我们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依法行政重点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和程序来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党执政的目标,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则是党在执政方式上的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保障和实现途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科学发展观也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的指导方针;同时,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又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支持和法治保障。

二、依法行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安排和部署,通过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得到确立,人民民主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依法治国成为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成为执政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公务员和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法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更加明显,逐步成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的主要稳定器和调节器。

依法行政必须不断开拓创新。适应科学发展观对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新要求,全面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依法行政的要求,从战略上思考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的重大问题,把握方向、抓住大事、谋划全局,不断研究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一是围绕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对外开放等开展机制和制度创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高效地履行政府职能,推进科学发展;二是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改善民生、节约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工作,科学制定立法计划,完善立法听证制度、审查制度,探索建立立法成本分析制度、意见采纳说明制度、立法后评估制度等,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三是继续抓好依法行政已有的创新工作的深化、落实和完善工作;四是着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相对集中行政复议审理权的“三个相对集中”改革创新;五是开展社区管理体制、行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工作;六是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结合实际出发,探索行政程序制度建设,试行行政指导等非权力方式,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依法行政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进依法行政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治建设的作用与成效有一个从大到小,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进过程中必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工作也必然会遇到一些阻力。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不会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不可能把握依法行政的正确政治方向。因此,在新的起点上大力推进依法行政,需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群众的观念、实践的观点来推动工作,看待、分析和评价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着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具体把握。一是重心下沉,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对区县、镇乡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从区县、乡镇做起,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在落实行政决策机制法制化、政务信息公开、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符合《纲要》要求切合实际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及其考核评价办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改变相对滞后的被动局面。二是求真务实,不急功近利。始终围绕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目标,始终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沉心静气、系统思考,全面谋划,扎实推进,不做表面文章,不图轰动效应,不浅尝辄止。三是勇于开拓,攻坚克难。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需要在坚持解放思想,积极进取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科学的态度,努力避免依法行政工作重立法、轻执法,重形式、轻效果,重治民、轻治权,重处罚、轻服务的不足。既要敢于坚持原则,履行职责,不怕碰硬,努力强化薄弱环节,解决难点问题;又要服从全局,把握节奏,统筹兼顾,善于协调,参谋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依法推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综合体现,是指导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遵循的原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法律至上的观念,更加注重决策程序、执行程序的合法性,将高效决策、快速动员、执行有力的制度优越性与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更好地结合起来,将人民福利与政府责任更好地结合起来,将目的与效果更好地结合起来,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篇9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重在组织落实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年10月针灸研究所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启动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按照“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发挥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发挥组织指导优势。针灸研究所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和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专题研究,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统一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部署上来。

二是发挥宣传教育的优势。宣传教育是我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一大优势,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制定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向广大党员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三是发挥协调服务的优势。2005年针灸研究所实施科技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强化职能部门职能,这是改革以来在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积累的新优势,围绕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科、医、教等部门的工作特点,积极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不断提升组织管理工作水平。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重在提升践行效能

针灸研究所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来,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研究所领导班子学习贯彻落实党的方针和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稳妥推动各项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总结分析了当前针灸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在针灸学科的建设发展,系统研究针灸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的关键问题方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方面,突出针灸研究的特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基础理论的发展和针灸学的现代化。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注重用学习的成果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识。主要三点体现:

一是在深化理论武装上下功夫。抓好自身学习,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真正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使学习实践活动过程成为党员干部解放思想,转变理念、凝聚共识、提升素质的过程,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突出理论学习的思想性和实践性,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注重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研究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重找差距、理思路、定措施、办实事。我的体会是群众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在工作中多一点沟通就多一分理解,多一点关心就多一分亲近,多一点交流就少一点隔阂,努力解决好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三是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注重学习与完善工作制度相结合。为切实保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研究所的改革发展,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励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改革创新的紧迫感,积极探索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符合研究所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重在取得实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最根本、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运用创新的理论解决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从而达到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团结奋进的目的。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使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四点体会:

一是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用科学的发展思路、科学的发展举措和科学的发展方法推进研究所科、医、教及党的工作建设和发展。

二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特别注重学习把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精神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提高驾驭全局、谋大事、干大事的能力。按照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始终坚持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严格按程序进行决策,加大决策监督力度。

四是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深刻理解在发展的实践中发展创新的理论,以发展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统一论的真谛,也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则。

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把握全局整体推进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篇10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核心是执政为民。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试想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做,那只能是教条主义。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是冒进,违反了客观规律;是“左进”,想通过所谓的革命求发展,其结果是倒退了;粉碎后,曾提出过在20__年实现现代化,其结果是盲进,脱离了中国国情。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党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三、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时代要求

与时俱进是在十六大报告的指引下提出的,尽管与时俱进,不管它提出的时间是否在科学的发展观(20__年的3月10日)之后。而与时俱进是在20__年11月24日的十六大报告上。但我认为总书记及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正在和已经形成。我们回想一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所有人们所接受,不是有人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早在、邓小平时代就有过论述,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党学习的深入,才真正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论十大关系》谈的也是发展

生产力,但还不是先进的生产力,也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这是完全对的,也必须坚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提出,就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这科学发展的观点不仅是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执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还要代表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要说或者有人准要问谁能代表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唯我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都提出过“为人民服务”和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文化利益、政治利益,它含概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最根本的各种利益的要求,这种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是我们党为之奋斗和必须让他们满足的。而要尊重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利益,即使我们现在的生活提高了,民主化进程加快了,但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继续发展,继续提高。建国初期人民的利益主要是当家作主和吃饱肚子,六、七十年代人们渴望有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可现在和今后人民的利益是要享受小康社会给人们带来的高质量的生活、更加优美的生存、生活、工作条件和环境,如果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人民的这些根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特别从现阶段,从我们从事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不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与时俱进,必然不能满足人民对我们党的期望和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我们党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四、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认为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坚持发展。在此基础上要着重把握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第五,要树立“四个观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

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必须与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政水平紧密结合起来。良好的作风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因此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作为一名建设战线的工作者,作为建委系统一个部门的负责同志,我认为我们更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就象委党组书记、主任程震南同志所讲: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实际也是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重要表现。因此作为个人方面我认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要树立起“群众所需无小事”、“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坚持“说了就办,定了就干”,坚决克服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的陋习,立足本职,认真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德莫过于爱民,行莫过于利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社会要进步,科技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部门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委党组的领导下,在同志们支持和配合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自分管工作。作为全市勘察设计行业的管理部门,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勘察设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建设的前提,是工程管理的龙头,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在建筑市场和工程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没有好的设计,就不可能有高品质的建设成果。勘察设计工作对工程质量、功能、造价有着重大影响。实现工程建设新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应当是数量、质量、技术、管理的同步跨越,强调要加强整体性、功能性和协调性,实现质量型、效益型、功能型和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如果没有勘察设计水平的提高作保障,工程建设新的跨越式发展是很难实现的。

时展和社会进步,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过去仅注重工程本身的“坚固、耐用”,已发展为人类创造文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体现人文景观成果的新的质量观。提升设计理念,提高设计水平,已成为整个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因此千方百计的提高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水平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1、转变思维、创新管理,提高勘察设计整体实力

一是提高外地入我市勘察设计企业标准,改变外地勘察设计企业的备案方法。变逐项备案为外地企业年度备案,并建立信誉等级考核制度,对该单位承担的项目进行跟踪问效。对于严重扰乱我市勘察设计市场的外地、市乙级以下中、小勘察、设计企业,或勘察设计市场信誉等级达不到a级标准的,不得进入我市勘察设计市场承揽勘察设计任务,确保全市工程勘察设计质量与服务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推行优质优价,保证设计收费,从优化方案设计入手,丰富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平台建设,为引入市外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优秀勘察设计院、所的管理理念及先进技术提供便利条件,丰富设计创作,杜绝设计作品跟风重复、近亲繁殖。

三是开展创优秀设计活动,根据省建设厅有关规定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创优设计的实施办法以保证优秀设计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四是实行县区联管机制。发挥各县区建设局监管职能,上下协调,齐抓共管。合理分工、统筹协调,使我市勘察设计管理工作在管理层次上相配套,工作上更深入、细致、全面,更具实施性。尤其是部分县区独自开展施工图审查工作后,给施工图审查的监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我们充分调动各县、区建设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增加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施工图审查的备案权利,同时实行备案季报制度,加强对各县区备案管理工作的监督。

2、示范引导、优势互补,抓好勘察设计企业资质整合。

我市勘察设计企业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