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锻炼的建议十篇体育锻炼的建议十篇

体育锻炼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43

体育锻炼的建议篇1

1.前言

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除了体育课正规课程以外的时间所参加的各种体育活动。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外自发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活动,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课在学生生活中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

经过调查30.4%的男生和22.5%的女生对课余体育活动很感兴趣,45.2%的男生和32.6%的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说明超过大部分的人还是很喜欢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而且从数据中明显发现男生普遍比女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感兴趣。

2.1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动机。通过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调查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了解。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其次就是娱乐放松。有极少数男生会为了减肥和应付考试来从事课余体育活动,但有小部分男生认识到课余体育锻炼时,是结交朋友的一种良好途径。

而女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除了锻炼身体、娱乐放松外,占最大比例的便是减肥(16.7%),这样可以帮助她们保持一个良好的体型,从而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自信。还有大约14.5%的女生是因为体育考试给她们带来的压力从而导致她们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来。

2.2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项目。根据学校能够提供的课余体育锻炼器材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可以选择的项目中,男生选择最多的是篮球(65.9%),这与篮球场地多有很大的关系。而相对于女生而言,选择篮球的比例则明显少了很多。可见,男生明显喜欢这种活动量大,对抗性强,有身体直接接触的多人运动项目

而女生排名靠前的是跑步(56.6%)、羽毛球(61.6%)乒乓球(35.5%)这几种对抗性不强,而对于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的锻炼能起到很大作用的体育项目。这也充分的反映出男生与女生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影响而在体育项目选择方面的差异。除此之外,女生选择这些项目作为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的最大原因是这些项目的体力输出不是很多,受场地的限制也比较小,操作起来比较灵活。

从总体比例来看,由于男女生比例的互补,喜欢篮球,羽毛球的人数差不多,而对于其他项目的选择则过于分散,反映出学生在课余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方面过于集中,而从众心理比较强。

通过调查笔者也了解到选择其它的运动项目中,占的比例比较多的分别是健美操,自行车,器械锻炼,体育舞蹈等项目,这也充分的体现出现在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多样化。

3.结论与建议

2.1结论。从总体上看,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比较全面,基本上都能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去,但是运动的强度太小,运动的时间不够,尤其是女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总量与强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调查还发现,男生主要集中在篮球等运动量比较大,身体对抗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中,而女生则趋向于羽毛球、跑步等运动强度比较小,对身体的协调性,灵巧性锻炼有良好效果的项目。男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明确,主动参与的意识比女生强。影响学生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缺乏伙伴,缺乏气氛,学习压力,器材设施缺乏等因素。

2.2建议

2.2.1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真正的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自主的走上健康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道路上来,所以学校需要加强课余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网络、海报、展板展窗、体育课等途径,从体育与生活、学习、社交、健康等相关的方面做深入的宣传,逐步激发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运动意识,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去。

2.2.2完善场地器材建设。学校主管部门要做好相应球类等器材的更新换代工作,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运动器材,并尽量控制好场地的男女生比例,男生主要侧重于球类这些运动强度比较大,对抗性比较强的项目,而女生则侧重于跑步,羽毛球等灵巧类运动项目。但是通过调查还了解到,女生对于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等需要场馆的运动项目也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场地,费用等原因影响,不能顺利的参与到这些项目的运动中去。所以建议学校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对相应场馆、器材的投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余体育锻炼环境与场馆。

体育锻炼的建议篇2

(一)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承德医学院女生100人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相关的研究资料10余份,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就每次锻炼持续的时间,课余锻炼的内容、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影响课余锻炼的因素等方面,对承德医学院女生进行了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8份,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有效率98.9%。

3.数理统计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承德医学院女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1.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愿望。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较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具有强烈的体育锻炼参与愿望。

2.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健身、缓解压力、娱乐生活、体验运动快乐、提高运动技能、减肥等成为承德医学院女生主要的锻炼目的。承德医学院女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已从过去的单元化取向发展为多元化取向,而娱乐生活、缓解压力功能得到了承德医学院大部分女生的认同,说明承德医学院女生对体育锻炼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3.课余体育锻炼参与次数与时间。承德医学院女生大部分每次锻炼的时间基本能得到保证,但承德医学院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率不够,大部分学生还未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主要体现在每周的体育锻炼的次数不足。

4.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分布。大部分学生通常选择在下午参加锻炼,而其他的时间分配则比较均匀。这主要是由于邯郸学院下午安排有较长课外活动的时间;另外就是经过一天的学习,学生身心比较疲惫,所以就会利用课外休息时间或没有课的时间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以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5.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及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承德医学院女生看作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集中于形体训练和对抗性与活动强度相对较小的项目。如排球、跑步、羽毛球、舞蹈、有氧操,有约75%的人认为学校能满足自己的锻炼要求,25%的人则认为不能满足要求,主要是不太普及的运动项目,如网球。

6.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形式。承德医学院女生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选择上,表现出较明显的集中性,主要是和同学一起参加体育锻炼。锻炼方式的这种选择趋势,一方面反映了女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一个同学间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一方面说明了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活动独立性和一定的体育实践性。当然这种选择结果与体育运动某些固有特点,如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竞争与协作等有关。

7.课余体育锻炼的运动场所。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选择本校的体育场馆进行锻炼当然既方便又实用。为大学生的主要选择,存在着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10.5%的学生选择了校外健身房,反映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正悄悄地进入大学校园,对此应加以正确引导。

(二)影响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喜欢但有惰性、学生压力大、气候因素、场馆设施不足等因素成为主要因素。

1.沉重的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沉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是影响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使得大学更加趋于“平民化“,一方面使得大学生之间的文化基础差别较大,另一方面就业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面对沉重的学业和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不少大学生在主课以外大量的时间钻研专业知识,或者选择多门选修课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相对而言大学生的余暇时间减少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率。

2.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由于女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造成一种喜欢体育但不参与体育运动的矛盾局面。一方面由于女生的性格文静,又有爱美、爱干净的习惯;另一方面却是与累、脏相关的体育运动,两者必然会产生矛盾。她们更向往一种轻松娱乐的消遣的活动方式。因此,社会上的比较流行的各种娱乐活动方式自然成为他们的最爱。

3.场馆、器材的缺乏和落后。由于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与之相对应的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器材的配置则明显滞后,使学生课余活动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使得许多女生由于场馆的不足而放弃活动。

4.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也是影响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大部分的活动场所是在室外,所以天气炎热、寒冷、风、雨、雪都能影响到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会因不适的气候减少许多课外活动。

(三)促进女大学生参与课余锻炼的因素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是促进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占到被调查因素的48%,可见,女生普遍缺乏相关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运作载体,只有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才有可能对这项体育运动项目产生兴趣。所以,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应引起体育教师的重视,特别是对那些体育技能掌握比较慢的女生更加多注意。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承德医学院女生认识到了体育的多元化功能,但健身娱乐是其主导价值观。

2.承德医学院女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但真正的体育人教较少,大多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趋于1-2次/周。

3.承德医学院女生喜欢以健美操、体育舞蹈、排球、羽毛球为内容的课外体育锻炼,这比较符合女生安静的特点,突出他们爱美、塑造美,渴忘比例匀称;同时运动强度大,对抗性激烈的运动项目涉及较少,怕苦、怕苦、惰性较为严重。

4.承德医学院开展的普及项目如排球、羽毛球、有氧操、乒乓球等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5.影响承德医学院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学生的学业压力大、没有时间、惰性严重,场馆设施不足、气候因素、缺乏锻炼气氛等。

(二)建议

1.建议承德医学院多开展些适合女性特点的课程,如瑜伽、形体训练、太极拳与养生等。

2.针对影响承德医学院女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学校可以利用课业时间举办各种培训班、俱乐部,既解决了场地和课外锻炼的辅导问题,又加强了兴趣爱好的培养。

3.建议不定期地开办各类项目的裁判培训班,培养一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规则及裁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在各系、班组织各种小型比赛,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体育锻炼的建议篇3

关键词:高中生;暑期体育;特征

1前言

暑期是学生可支配时间最多的一个时间段,在此期间,学生可以采用各种身体练习和锻炼方式,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水平、丰富日常生活。同时,暑期体育锻炼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此,详细了解学生在暑期体育情况,认识暑期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对于校内体育教学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标准等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烟台海阳市高中生暑期体育活动特征

2.1在体育观和体育锻炼态度略显消极

在体育锻炼观上,大部分学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能够增进健康、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促进人际关系,这说明福州市高中生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体育锻炼观。但是,也不乏其中个别学生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体育锻炼持否定的看法。在福州市高中生暑期体育锻炼态度选择中,总体上讲还是比较积极的,对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意向也比较强烈。同时,男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要好于女生,来自城市的学生要好于来自农村的。因此,应适当加强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及女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使其形成积极体育情感,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暑期体育活动。

2.2健身内容选择上比较单一

在暑期体育锻炼内容及形式选择上,跑步是大多数高中生会参加暑期体育活动的首选项目。跑步这项运动虽然相对其他项目比较枯燥,但是它可操作性强,对场地要求也不高,易于实行,而且技术动作简单,健身效果极佳。除此之外,就是羽毛球、篮球和乒乓球。在锻炼方式选择上,福州市高中生暑期体育锻炼方式的选择呈现多元化,主要是集中在与同学朋友自发结伴活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参加体育俱乐部这三种形式。

2.3健身强度和频率的选择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

在暑期体育锻炼频率及强度调查上,福州市高中生暑期体育锻炼的频率为每周一次的占最多为66.1%,这与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去锻炼,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其他事情上也不想在体育活动上浪费时间有着极大的关系。这种思想不利于福州市高中生暑期体育锻炼活动的普及和推广,学生们不改变这种消极的体育观念,暑期体育开展的开展。在时间和强度控制中,可以发现福州市高中生每次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以30-60分钟居多,这说明福州市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们对于时间的把握还是比较合理的,这为更好地开展高中暑期体育工作提供了条件。同时,福州市高中生每次参与体育活动的强度大都处于中等强度,这符合体育活动的健身要求,说明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够满足福州市高中生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

2.4初具健康的健身动机理念

在体育锻炼动机选择中,以“强身健体”的动机选择较强。说明当下高中生已经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开始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来增强体质和身体健康,还有一些学生已经超越体育对于人体生理价值层面的局限,认识到了体育在消遣娱乐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作用,这说明福州市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价值观念己经有了一定的进步。

3建议

3.1教师要加强体育锻炼知识的教育

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知识的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使学生明晰体育在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各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领域教材,综合考虑学生身心、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传授适宜中学生运动特点的运动项目。比如在调查中,发现福州市高中生在暑期多以“跑步”为主要的锻炼方式,在具体的课堂中,就要详细介绍相关健身跑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健身观。

3.2注重新兴体育项目的传授

在调查中发现,福州市高中暑期运动项目的选择,多集中在一些传统项目上,比如:跑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等。这些项目的选择固然有其存在的原因所在,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多元健身形式的形成。鉴于此,笔者建议注重一些新兴运动项目的传授,比如在体育课中可以向学生传授街舞、轮滑、健身操等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一来新颖,二来对场地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便于项目的拓展,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

3.3增强体育锻炼相关的理论教学

增强体育锻炼相关的理论教学,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着重介绍与体育人口相关的知识阐述,使学生明晰体育人口界定标准,进而用以衡量自己的锻炼程度和质量。有了标准概念,学生才明白科学健身的道理源泉,为今后的持久锻炼提供借鉴。第二,在运动增强的同时,运动处方、运动恢复和运动损伤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传授也是必不可少,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讲,让他们明白强健的体魄来自于科学的锻炼,避免盲目锻炼尤为重要。

3.4为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笔者建议,社会各层面为了青少年的健康体质着想要做出更多的无私支持。首先,当地政府重视当地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保证大众健身项目活动场所足够的前提下,可适当的增设几处新型运动项目的场地设施的建设,保证体育健身项目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在放假之后,校园就不允许外人进入,即使学生进去借用场地参加体育锻炼也是不允许的。鉴于此,笔者建议学校要放宽开放尺度,在加强校园场地设施管理的前提下,倡导场地有偿使用,制定严格租凭协议,提高校园场地的利用率。最后,就是各健身俱乐部要抓住暑期学生体育消费热的机遇,积极开展群体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为福州市高中生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的建议篇4

【关键词】中小学课余锻炼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17-03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而且随着“素质教育”、“减负”等教育口号的提出及落实,中小学生可支配的课余时间比以前显著增加,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形式等多个问题,以求让学生们能在学校学习之后享受到丰富多彩而又健康的课余生活。但据我市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报告可知,我市中小学生可真正支配的课余时间并不多,学业仍是我市中小学生课外时间的主要内容,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令人担忧。据调查显示: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有较好改善;但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进一步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涉及6~22岁学生38万余人),其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锻炼时间与强度不够),已成为我国学生重要的健康问题。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呼吁,社会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共同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大环境。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至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激励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各级学校体育教育的重点研究内容。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还是“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余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实践中,大多数学生参加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不喜欢也不愿参加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锻炼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但中小学课余体育锻炼大多缺乏科学指导,存在着目的性不强、科学健身观念淡薄、自我保护及监督能力较差、锻炼难以持久等问题。如何让中小学生参与科学、系统、合理的体育锻炼,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在掌握学生个体情况基础上,制订科学指导锻炼方案,发挥课余体育锻炼的最大效用,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小学生科学锻炼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初一学年组学生为实验对象。

第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搜索关于健美操文章60篇,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2)访谈法:访问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教师、校长及相关人员,对研究课题设计的问题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调查。(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定量分析提供依据。(4)逻辑分析法:根据统计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三结果分析

1.分析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

襄州二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可以在表1中清楚可见,28%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加强身体素质与机能的提高。22%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是结识朋友来锻炼自己与人接触的能力以体现自身价值。20.8%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减肥,坚持每天体育锻炼以减少多余的脂肪,呈现健美体魄。16%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是缓解学业与精神上的压力,通过体育运动来释放神经。最后还有13.2%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应付体育课程的考试,其实这部分人是不愿意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正确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意识,有着较强的强身健体意识,同时也表明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总体动机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应该看到,有极少数同学由于自身素质条件等原因认为体育锻炼是应付考试、浪费时间,缺乏对坚持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的正确认识,学校及教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l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其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加,并逐渐养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

2.分析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周次数

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周次数可以在表2中清楚可见,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2%,每周参加3~4次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8%,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36%,另外,从来不参加课余体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4%。由此可以看出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的锻炼意识淡漠,与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相差甚远,这可能与各校的场地设施与各学校的指导教师不够有关系。

3.分析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

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可以在表3中清楚可见,28%的人喜欢古老的健身方法——慢跑,慢跑运动可以不用思考不用学习,自己按自己的身体机能分配体力就行了,这一项目深受同学们的喜爱。22%与20%的同学们选择了健美操运动与体育游戏运动,健美操以其融音乐、舞蹈、体操于一体的特征和充分体现美感的魅力,迎合了中学生的爱美心理,也激发了中学生的参与动机,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而体育游戏是一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属于教育性游戏的一种,它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特殊体育运动。参加此类游戏不仅是为了娱乐消遣,而且还能达到积极性休息的作用,非常受学习压力大的中学生的欢迎。中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趋于成熟,思维的独立性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分析、见解和设想,意识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所以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广泛性有所收敛,择性和稳定性有所增强,喜欢富有美感、韵律性强、显示柔韧协调能力和娱乐身心、放松精神的项目,因此,健美操与体育游戏的选率较高,符合这一阶段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24%的同学选择了球类项目,如羽毛球、篮球与足球等项目均受同学们的喜爱,羽毛球项目不受空间与场地的限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协调能力,篮球与足球等项目能体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协作的一种能力,可以增进师生们的感情。

4.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情况调查及分析

体育社团是指由本校学生自发组织的以体育运动为主要目的或活动内容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有数量较为固定的成员,一般不少于2人,有得到认同的组织管理机构,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运动目标,运动内容相对稳定,有共同制定并履行的章程,具有非营利性。中学生体育社团一般还具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与娱乐功能。

5.分析影响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课余锻炼的环境因素

对所有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而言,体育锻炼与其他健康生活方式一样,都经历着被接纳、采用和坚持的一个连续过程,最后成为一种终身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表5可看出影响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课余锻炼的原因很多,第一,场地少,学生选择项目受到一定的局限性。第二,场馆开放时间短,只限上课时间开放,课余时间根本不开放,现在很多学生选择的健美操项目就只能在田径场地上进行锻炼,表演类的项目是需要审美对比的,但因为学校场馆开放时间受限就只能放弃。第三,教师指导实践较少,学生普遍不会科学系统的锻炼,只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且都是一些简单的训练内容,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就应该把一些简单的健身方法指引给学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健身理念。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第二,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部分学生对课余锻炼的目的处于盲目状态,这样一来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要求。

第三,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多样化。但受缺乏指导、训练时间短、训练内容不科学、场地受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课余训练效果差。

第四,影响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课余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校内部场馆管理不当,其次是缺乏教师对学生课余锻炼的指导工作。

2.建议

第一,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促进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发展,从而建立对体育锻炼浓厚的兴趣和自主锻炼的意识。同时在中小学可以开设一些课余锻炼的指导讲座,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第二,建议体育教师加强体育课内指导工作,为学生较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提供较科学系统的内容与训练时间,使学生科学地认识课余锻炼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第三,建议学校加强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工作,请体育教师每星期为全校学生讲解课余锻炼的方法,让各体育教师进行具体的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制订良好的训练计划。请示学校相关领导对场馆开放时间进行调整,不要只局限于上课的时间开放,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时间进行周期性的开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课余锻炼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中小学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自身对惰性的控制能力较弱,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多催促学生按时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一旦这种自主性养成,便会让学生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易晓红.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科教视野,2007(23):326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丽英、戴燕红.试论影响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选学报(学科版),2009

[4]宋为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2)

[5]梁利民.我国体育生活化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1~112

[7]李群.学生体育锻炼的意义[J].陕西教育,2004(9)

[8]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体育锻炼的建议篇5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自2011年5月江苏省颁布实施《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江苏体育行政部门一直致力于不断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署了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合作协议。

2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主要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2.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变化情况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条件,为全民健身以及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前提,也为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可能。自《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颁布实施以来,江苏省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2012年全省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2.32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9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新四个一工程,70%以上的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为全民健身以及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2国民体质达标率变化情况

国民体质达标率,指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各地级市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发达地区国民体质达标率就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国民体质达标率就低。例如地区GDp排名全省前列的苏南某市,国民体质达标率并不占优;GDp相对靠后的苏北某市,国民体质达标率却排在全省前列。这反映体质健康状况可能与地方生活习惯、地方文化及传统习俗等因素有较紧密的关联。

2.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大众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原先对应的概念是体育人口,2007年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之后用前者取代后者,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比例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可以看出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也存在较大差异。

利用2012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和GDp数据,同样可以做一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与地区GDp相关系数为0.477982789,说明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关联,但关联程度并不强烈。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可能依然与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有关,这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分析。

再来考察一下国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的数据,我们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与地区分布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北欧地区的国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普遍较高,西欧国家相对较低。

2.4体育社团数量变化情况

根据江苏省体育总会提供的资料,截至2013年底,江苏省共有省、市、县三级体育社团2096个,其中市级436个、县级1588个;有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926个。

从江苏省体育社团发展的级别类型来看,十二五期间,江苏省3级体育社团发展势头迅猛,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求、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有些地区体育社团只有机构,但较少开展活动,在公共体育服务中未能发挥应有的组织与引领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十二五以来江苏省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呈现逐渐上升的总体趋势,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2.5平方米基本能够满足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

(2)江苏省不同地区国民体质测试达标率存在地区性差异。近年来各地区国民体质达标率变化并不显著,逐渐趋于稳定。根据江苏省国民体质测试达标率现状及年增长率分析,江苏省国民体质测试达标率有可能稳定在92.5%。

(3)江苏省不同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存在显著差异,该指标与地区GDp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与地方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有关联。

3.2建议

体育锻炼的建议篇6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体育参与发展对策

1.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进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高校教职工面临着不断升级的工作压力和激烈竞争,如高校扩招使工作量不断增大,评职称需要英语、计算机考核,职称晋升需要一定量的科研论文,这些外界不可控因素引起了高校教职工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教职工的闲暇时间减少,精神压力不断加大。近年来相关资料表明,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人均寿命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身体不健康,多疾病,即便有“计算机”的头脑,也无法更好地工作。本研究通过对地方农业高校教职工体育参与特征的调查,旨在了解广大农业院校教职工的体育参与特征,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教职工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研究成果30余篇(著)。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自编体育行为特征调查表,并通过有关专家验证。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为89.3%,其中40岁以上155人,40岁以下113人。

2.2.3数理统计法

所有调查数据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获取相关数据。

2.2.4比较分析法

主要采用统计数据比较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体育参与特征

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基本上以1―2次为主,占总数的52.2%(见表1)。50%的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0-30min之间(见表2)。75%的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体育锻炼负荷以中等强度以下为主(见表3)。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大多数均参加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但离我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要求相差甚远,也低于体育人口的每周3次以上健身频度的要求,可见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不够,难以达到体育健身的目的。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为散步、乒乓球、健身操、羽毛球、篮球、武术等。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在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中,将散步排在第一位,原因在于散步活动量较小,且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健身操能够使女性保持健康的体质和健美的体形,因此选择女性的人数较多。

表1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表2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

3.2影响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体育参与因素

影响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教学科研任务重、无闲暇时间运动技能差等(见表4)。

表4影响地方农业院校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地方农业高校教职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基本以1-2次为主,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0-30min之间,体育锻炼负荷以中等强度以下为主,体育人口数量不足35%。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为散步、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教学科研任务重、无闲暇时间运动技能差、缺乏组织。

4.2建议与对策

4.2.1管理部门应建立高校教师健康保障体系,定期为广大教师做身体检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号召广大教师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运动。

4.2.2定期开展体育锻炼常识及健康知识论坛,提高广大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同时针对教师特点,举办教师喜欢体育项目的专题讲座。

4.2.3建立体育锻炼指导制,部分体育教师或有专项特长的其他教师可担任各院系、机关单位的体育指导教师,加强运动技术的指导工作。

4.2.4建立职工体育锻炼的领导结构,把如何引导广大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加强教职工体育锻炼的管理工作为他们创造必要体育锻炼的条件,使广大教师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

4.2.5增加经费投入,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广大教职工参与趣味性、健身性强的体育活动提供必需的场所并定期进行比赛。

参考文献:

[1]乔培基.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对健康观念的认知程度及健康特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108-112.

[2]冯守东等.我国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活动状况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5)6-9.

[3]苏静等.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3,(5):27-29.

[4]何福根.知识分子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J].体育学刊,2004,(6):36-38.

[5]田振生等.河北农业大学教职工全民健身现状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4):27-29.

体育锻炼的建议篇7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一阶段不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科学文化知识日渐丰富,而且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和技能得到培养,从而为他们一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专家编撰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系统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了在线查询和在线评估服务,向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学生只要输入本人的基本信息和某些运动项目测试的结果,系统就可以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估。同时还会根据测试结果给出相应的运动处方和锻炼建议,使学生能够在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锻炼。由此可见《标准》测试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行为的有益影响,是否能促进和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激励他们主动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重要意义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中的具体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可以使你清楚地了解自己体质与健康的状况,还可帮助你监测自己的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变化程度。这些都有助于你在新的一年里有的放矢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是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机结合。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仅仅满足于身体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追求生理、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因此,时代呼唤的具有全新意义的标准的出台,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体系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由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以健康为主要评价指标,有利于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意识,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参加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过去的要我锻炼到现在的我要锻炼,是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时念。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有利于终身体育锻炼。《标准》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而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的体质测试,更全面、科学、合理的对学生的体质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健康水平。

结果与分析

综合身体素质包含意识、身体、思想等方面,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身体和发展情况。下面就针对大学生在体育意识和健身行为所达到的锻炼做以说明:

《标准》测试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的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多产生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对体育的重视和参与体育的自觉性。通过调查得知,有54.4%的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理解还是正确的,有45.6%对《标准》测试目的还不太明确。通过几年的测试工作我们学生的体质健康也有所提高,提高的占42.7%,增强体质健康认识的占40.5%。那就表明了通过几年的测试工作我们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了,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目的及对健康的理解也加强了。

《标准》测试对高校大学生健身行为的影响。据调查得知: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很高,主动性锻炼意识不是很高。每周锻炼2~3次的占50.5%,3次以上的占45.6%,锻炼时间超过30~60分钟的占30.5%,10~30分钟的占40.7%,可见目前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平时能够坚持体育锻炼,形成锻炼习惯的人数相对较多;少数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只是偶尔会产生锻炼的愿望,并付诸实践;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很少参加锻炼,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意识加强了但健身行为不足的原因分析。从影响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原因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其选择排列顺序是:场地器材的影响、学习忙没时间、无人指导、不重视体育锻炼。目前,由于我国普通高校不断加大扩招力度,高校体育设施严重缺乏现象严重,已经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而部分专业学习任务的压力也使学生难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

《标准》测试的反馈工作与评价工作的调查分析。正确处理评价与反馈的关系,首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标准》测试项目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有利于科学地设定和安排自己的健身目标和锻炼计划、还有利于对学生改变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产生积极的作用,最终实现《标准》所设定的目标。其次,评价既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态度、实现“健康第一”教学目标的积极因素,又是产生心理压力、胆怯、退缩或放弃体育教育的消极因素。科学、积极、有效的反馈是调动评价的积极因素,化解和消除消极因素的重要手段和艺术。如教师不应将反馈仅局限于简单的测试结果上,而应着重于学生的改善与提高,采用积极的鼓励性反馈使学生在思想上感到我能行、在实践中体会我能行、在结果上,证明我能行,将评价所产生的消极因素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增加了反馈功能,可以在线评估的功能完全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发,与学校测试评分方法相同。

结论及建议

几年来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能充分反映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及对健康的认识也得到加强。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高校测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健身行为的相关不足。尚未达到标准的锻炼要求。

建议。为《标准》做好宣传,特别是对新入校的学生加强宣传。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意识。

加强测试的评价与反馈工作。通过调查发现主要的导致原因是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但是锻炼不积极,同反馈与评价工作有重要关系。

体育锻炼的建议篇8

1.1研究对象

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30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有关的书籍、期刊论文,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文研究内容,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00份(男、女各1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为286份,有效率为97%。

1.2.3统计分析法

依据本文研究需要,对定量资料进行常规统计处理;对定性的资料做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从研究结果分析,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均有明确的认识,希望通过参加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能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却不多;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不足和运动方式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和学校体育设施及器材不充足而出现想做而无法实现的现状。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女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时间、强度、频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2.1.1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课余体育锻炼很重要的占47.6%,认为重要的占33.6%,认为一般的占16.1%,还有2.7%的学生认为课余体育锻炼不重要。说明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意义方面的引导。2.1.2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在早上锻炼的占40.1%,下午锻炼的占28.7%,晚上占总人数的16.8%,不确定时间和双休日锻炼的分别占8.7%和5.7%,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集中。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锻炼时间的选择多在30-60分钟,占总人数的54.5%,其次是30分钟以下占43.4%,60分钟以上的只有2.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时间上是符合休闲运动健身的要求。2.1.3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锻炼一次的为49.7%,每周两次的33.6%,还有12.2%的人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有4.5%的人不参与锻炼,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频度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认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2.1.4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喜欢结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51.7%,独自一人锻炼的有37.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的有7.7%,其他的有3.5%,(表5)。说明在这方面应多做工作,使每位同学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以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2.1.5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场地、器材表示满意的占44.1%,不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分别占37.8%和18.1%,说明学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不太高,学生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愿望,但由于场地、设施缺乏而不能参加锻炼人比较多。2.1.6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有跑步、散步、健美操、武术、球类、舞蹈、网球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0%、8.4%、12.2%、6.3%、28.3%、3.5%、7.0%、6.3%。此数据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选择场地和技术要求较低的跑步、球类等运动项目,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体育设施、场地不充足。2.1.7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占总人数的39.2%,学习压力大占22.7%,无人指导占15%,无锻炼场所、器材及无闲暇时间分别占11.2%、7.0%、4.9%。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学校如果能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不但能够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2影响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从表9中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很低,主要用于网络、服装上,体育列最后,体育消费意识淡薄。2.2.2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情况由表10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选择体育作为课余生活的人数最少,大多数学生把时间用于作业、聊天和网络,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引导。2.2.3大学生的健身环境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也是构成大学校园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体育场馆设施勉强能够满足学生上课需要,能够提供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较少。从表11得出:49%的学生对当前的健身环境不满意,30%的学生比较满意,仅有21%的学生能够对健身环境满意。健身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影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能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参加程度比女生高,约有12%的学生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相比较而言,女生的运动量明显不足。3.1.2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于校内田径场、篮球场及空地;锻炼方式更倾向于结伴锻炼;球类运动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其次是跑步、散步及健美操。3.1.3课余体育锻炼是课余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但是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的缺乏以及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

3.2建议

体育锻炼的建议篇9

关键词:残疾学生;体育意识及行为;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我校是一所集盲、聋、肢残、脑瘫残疾人一体的特殊教育中职学校,学生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但他们由于身体受限,所以参加体育活动时间、项目比健康人少得多。这样就会造成身体各部分机能下降,给三年的在校学习生活带来阻碍。为了解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意识及行为等情况,对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的二个年级残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体育的目的认识及参与程度,对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的获取途径等,希望充分了解学生现状,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改善学校体育软、硬环境建设,满足学生的各种体育需求,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及行为提供参考。

2.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整体抽取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11级、12级共33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2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7%,女生11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3%。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采用统一表格对某些问题制成问卷,进行调查。共发出调查表330份,有效收回325份,收回率98.5%

2.2.3数理统计法:数据处理均用软件excel和计算机完成;

2.2.4逻辑分析法:对资料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意识与行为

体育意识是个体对体育运动或与体育有关事物的合成性认识过程及高度个性化的认识方式。体育意识包括三个基本维度,即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

体育行为是指人在内在动因和环境交互作用下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这些行为既包括体育行为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直接体育行为):体育锻炼次数、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体育锻炼时间段、体育锻炼场所、体育锻炼项目;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间接体育行为);[1]

3.1.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从表1来看,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作用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占43%,为了自身的兴趣爱好的占22.05%,为了培养锻炼能力,增进自信心的占14.9%,丰富课余生活的占15.25%,为了考试成绩的占4.9%。调查结果显示,残疾学生锻炼的目的性比较明确,不再限于体育锻炼的强身健体和应付考试,而是从多角度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

3.1.2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从表2看出:68%的学生对上体育课的认识是重要的,70.6%的学生表示喜欢上体育课,不认同目前体育课的内容与形式也高达43%,这表明学生既喜欢上体育课,也认为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数量和场地器材满足不了学生的锻炼需要。原因主要在:1、在中职的三年时间里,我校体育课安排是80个课时,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太少了;2、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新课标,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因为学校场地器材有限,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和针对性。

3.1.3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

从表3看出,23.5%的残疾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没有专人组织锻炼,怕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和行动不便怕别人笑话也有11.15%和9.95%,没有合适的场地、器材有26.05%,没有适合的锻炼项目有20.15%。这说明绝大多数的残疾学生虽然有良好的体育意识,但由于身体残疾,行动不便等原因,缺乏自信心,不能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需要有组织、有伙伴、能提供合适各类残疾学生的场地、器材和锻炼项目来推动体育锻炼。[2]

3.1.4不同等级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内容与项目

从表4、5、6看出,由于残疾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年级,上课时间比较难以统一,同时残疾学生的残疾等级不同,身体情况各有差异,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不同。但球类还是学生最喜欢的项目,特别是篮球、足球在三类残疾的男学生中比较受欢迎;而乒乓球、羽毛球则是女生中比较喜爱的项目。学生最不喜欢的项目是跑步,觉得它枯燥、辛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项目的选择上表现出多样性,反映出学生追求锻炼的长期效益,注重体育的健身、娱乐、消遣和社交功能的价值意识。

3.1.5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

从表7、表8可以看出: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学生比例很少,不超过10%,每周锻炼3~4次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男生占40.2%,女生占25.8%,偶尔锻炼或不锻炼的人数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部分学生由于学校场地、器材所限,使其锻炼的兴趣与愿望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从而影响了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目前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还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缺乏适合自身身体条件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

3.1.6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

从表9可以看出,我校残疾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课和广播电台,分别占了29.35%和21.65%,其次是通过网络获得占18.1%。这表明在我校现有条件下,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还是比较传统、单一,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观看电视、浏览图书、报刊等还存在欠缺与不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在教育公平理念下,残疾学生参与体育的目的依次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培养锻炼能力,增进自信心,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说明残疾学生认识到体育的多功能性,参加体育锻炼也不再只是为了考试成绩。

2、我校大部分残疾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但由于课程的安排的数量较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体育课的内容与形式单一,导致不少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建议学校加强重视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在课程的安排上与健全学生的体育课程数量接轨,甚至可比健全学生的体育课程安排还要多。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与器材的不足,体育教师应加强创新学习,努力提高特殊体育教育的专业和理论水平。

3、我校大部分残疾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意识,但由于行动不便,没有适合的锻炼项目、器材和体育场地;无人组织或很少举行体育体育活动等影响,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不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造成认识与实践相脱节。

4、不同类别的残疾学生对体育活动内容、项目上相对集中,球类是最受喜爱的项目。从残疾学生所学的专业来看,其中针灸按摩专业由于需要有强大的上身力量才能完成实践,所以视障学生则偏重于能增强上身力量的体育健身。残疾学生的性别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有显著影响,女生由于存在身体素质较男生的要差许多,加上自信心也不足,喜欢的项目偏于运动强度和对抗性较小的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

5、、我校残疾学生体育锻炼频度偏低,被动参与型已成为女学生的主体,她们缺乏自我锻炼的主动性,运动的依赖性较强,影响我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缺少运动伙伴、懒惰、学习压力大、场地器材的缺乏、没有技术指导。建议学校鼓励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6、我校残疾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课,说明体育课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养成和行为的促进起到决定性作用。学生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对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为此,建议我校经常开展一些适合残疾学生参与的体育文化活动,为残疾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比如:利用广播、报栏等设施对残疾人体育进行宣传;举办一些残奥会知识讲座;开展一些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趣味性、娱乐性比较强的运动会;校内年级间、班级间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小型体育比赛。

4.2建议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特殊学校的体育教育纳入日常教学督查考查制度,保障特殊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体育教学与校医联合起来,对入校新生进行体检,给残疾体弱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区别对待体弱的学生,为今后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发展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个别计划,使特殊体育更符合残疾学生个体的需要,以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3]

2、大力宣传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作用,鼓励残疾学生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运动场所,保证有足够的体育器材,并研制一些适合各类残疾体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所用的器材。

3、不断健全我校的体育工作组织机构,加强与其它特殊教育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应重视与正常学校间的交流。加强我校的体育教学的研究,编写可行的校本教材,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4、加强营造适合我校残疾学生的良好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董海锋《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意识与行为调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锻炼的建议篇10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对文山市城区教职工的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查找影响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给予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年轻教职工体育锻炼调查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文山市城区教职工:总人数200人,其中男教职工120人,女教职工80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文山市城区45岁以下教职工随机抽样200名,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

2.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190份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年轻年轻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及次数

从表1调查数据显示,年轻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对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在该市观察和访谈中发现了影响年轻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有: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年轻教职工往往花的时间多,而男年轻教职工在体育锻炼方面存在着害羞心理,从而影响到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比。2.受场地器材的制约,部分男女年轻教职工在技术上有所缺陷,导致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因此每周锻炼的时间很少。3.业余时间分配不合理,作为一名合格的年轻教职工应该把业余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从上述几个因素可知,场地器材的缺乏对年轻教职工的影响重大。因此,该市应该尽量完善公共体育场地和器材的配备,提年轻教职工的体育锻炼举措。

(二)年轻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

表2年轻教职工参加业余体育的锻炼项目调查统计表

从表2显示,女年轻教职工对于技术性项目进而远之,而跑项目则成为她们主要的锻炼项目。而技术性项目男年轻教职工比例颇高,这与平时喜欢参加锻炼的次数息息相关。

(三)参加业余体育的组织形式

从集体组织形式的看,男女年轻教职工的积极性都较高,从而说明集体组织的形式有利于带动年轻教职工的体育锻炼。但根据在该校的调查中发现,集体组织只在有节日或者周边学校来学校交流时组织。而集体组织的优势又可以带动学校年轻教职工的体育锻炼又可以加强周边学校的交流同时还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集体组织的优势增强年轻教职工的锻炼意识。

三、建议

(一)政府加强管理,建立教职工体育俱乐部。一支专业的体育年轻教职工是带动学校体育开展的最佳条件,从而带动年轻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带动年轻教职工体育的开展,给学校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二)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场地器材室体育锻炼开展的前提条件,一个好的体育锻炼场地能带年轻教职工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年轻教职工和学生的锻炼意识,使体育锻炼进入人们的生活。

(三)将少数民族健身操融入大众健身体系中。年轻教职工业余体育锻炼的程度影响到一个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因年轻教职工起到模范先锋的作用,而许多年轻教职工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观念应立即转变,提高思想观念,多参加体育锻炼,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从而把锻炼体育得到的益处与学生分享,带动青少年阳光体育的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四)业余时间的分配合理化。女年轻教职工除了授课以外的时间,就分配在家务上,而男年轻教职工选择了以麻将为娱乐方式。这种单一分配使生活中缺少了许多乐趣,体育锻炼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健身性,教育性等等。因此男女年轻教职工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业余时间,每周至少锻炼3-5次,并且每次锻炼不低于1小时,坚持体育锻炼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四、结语

年轻教职工,尤其是教师,从事的是特殊行业。在中小学生锻炼意识急需提高的今天,年轻教职工有必要以身作则,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充分利用这些功能提高教师育人的能力,而且这种无言之教往往能胜过说教,同时,教师的体育开展需要领导的支持及领导的参与。领导的参与和专业性的年轻教职工可以带动学校年轻教职工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从而带动学校体育的开展。因此年轻教职工应当提高锻炼意识,并且付诸行动,使体育锻炼成为年轻教职工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