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文精神的培养十篇人文精神的培养十篇

人文精神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55

人文精神的培养篇1

1关于医生的人文精神

我国知名的医学家黄家驷认为,人的疾病与健康,不仅会受到物质条件和物质环境的支配,更会受到人的精神状态、经济条件以及社会制度的影响。所以,医学又是一门与社会科学息息相关的学科。而于光远先生也认为,可否将临床看作是很多自然过程里,特殊的自然过程,虽然临床并非纯天然的自然过程,但是,临床是一个社会自然过程,临床如果离开了社会,便会不复存在。并且,临床与开矿不同,临床属于两重意义的一种自然过程。对于临床来说,疾病具有很强的社会原因。由此可见,医学不仅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性,还兼备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现如今,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模式的转变赋予了医学更加浓烈的人文性,医生在使用技术开展疾病治疗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社会文化因素所具有的作用进行充分考虑。与此同时,医生对于病人以及医生对于自己角色的情感认同,对于病人交流方式、病人诊断、病人手术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医学人文性重要的要求,在医学实践的过程中,将主体人作用充分发挥,能够有效防止技术毫无限制的扩张。在医学实践的过程中,十分尊重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将技术作为辅助。医生的发展和医生价值体现已经成为当今医学必然经过的道路,如果我们忽略了对于患者的激励、支持、关注,医学就无法体现出其真、善、美、德,便会沦为失去人性的医疗活动。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要注重对医生开展人文精神的培养活动,使医生可以更加关心、关怀、帮助患者,营造出良好的就医环境,为实现医疗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精神病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

从我国精神病学内容角度出发,我国的精神病学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即便在短暂又宝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以知识的讲授为主导,内容以重型精神障碍的治疗、观察、诊断作为主导,多数医生在结束学习生涯以后,并不会选择在精神科工作,重型精神疾病在综合医院也很少见,综合医院中常见的精神患者往往存在较轻的身心疾病、情绪障碍,还有些少年和儿童存在轻微的行为障碍等等。因此,我国的精神病学实际内容和实际情况,与我国临床实际脱离,使医生会产生精神病人无法医治等误区,进而使其对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学科产生严重的偏见。在精神病学领域中,其内容缺少精神病医学史、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知识,即便是在医生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会粗略带过,甚至会避而不谈。同时,缺乏精神病学的相关实践,只对精神疾病检查、诊断、症状采集重视,忽略了建立医生和患者关系的技巧,没有对精神疾病发病原因进行探讨,更没有明确其社会因素。这样的传统医生培养方法并不利于对医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生物、心理、社会这样的医学模式相脱离。

3精神病学临床运用中医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

3.1加强训练医患沟通技巧

当前形势下,国内的精神病学临床运用过程中,大多数都仅仅安排医学开展见习活动,而没有安排相应的实习活动。因此,应为医生安排综合医院精神科或精神专科医院的短期实习活动,这是开展实践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开展精神病学临床实践和学习,不仅是为了使医生能够对理论中的重型精神障碍进行了解和掌握,还要训练医生,使其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掌握与精神疾病患者沟通的技巧,对其开展有效的精神检查,采集其病史,对症状进行确定,对医生的这些基本技能进行训练。在医生开展实习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机会与不同患者相接触,与患者面对面地进行访谈技能的训练,使医生可以对精神病学进行全面、有效的认识,同时弥补了精神病学临床运用中内容不全面的缺陷。在业余时间中,鼓励医生以小组作为单位,开展访谈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此外,还要改革医生的考核方式,在医生实习的过程中,对医生面对真实患者的沟通技能进行考核,考核其对精神障碍处理、判断、识别以及发现的能力。

3.2丰富精神病学临床运用的内容

在精神病学的临床运用过程中,往往不会为医学单独开设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咨询相关的实践,而是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训练融入到医生心理学学习或者精神病学学习之中。在临床各科运用的过程中,躯体的疾病往往可以引发心理反应,躯体疾病也可以造成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产生,甚至会与精神疾病共病。这个时候,医生不仅要对躯体病变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帮助患者恢复其社会功能以及心理功能。不管是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还是其心理功能的恢复,均会对躯体疾病恢复产生重要、积极、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掌握基础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技巧,学习基础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理论,能够提升医生人文精神关怀的实践能力。要求必须要根据专业来增加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运用,使医学可以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术,例如:安慰技术、暗示技术、承诺技术、引导技术、倾听技术、架构技术、反映技术、接纳技术以及开场技术等,还包括促进变化的技术和策略。医生还要初步了解专业性心理治疗的技术和理论,特别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技术和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等。这些理论和技术均可以使医生在自身临床工作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得以运用,增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增强了患者的依从性,进而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体现了医生的人文关怀。

3.3增强精神病学史运用

通过对精神病学历史进行运用,医学可以对精神病学的发展进程进行掌握。不管是中世纪之前对于精神病人的隔离和虐待,还是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法国医生开展的精神病革新运动,医生都可以进行了解和学习。对现代精神医学中对遗传、环境、心理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解,对精神疾病患者在历史中所遭遇的痛苦和不公平待遇进行了解。激发医生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同情心理,增强医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在精神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人文关怀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医生对精神病学课程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通过为医生介绍相应的人物,使医生加深对精神病学的理解,提升医生人格整体境界,培养其人文精神。

4结语

人文精神的培养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是新生进入大学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精神教育课。大学语文不仅要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要着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所以国家教委高教司把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围绕人为中心,以人为指向和尺度,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泛指人对自然、人类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所以大学语文在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优秀传统的继承等方面,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存在的严峻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的缺失。市场经济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缺乏信心和奉献精神。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只是以经济尺度为坐标,目光短浅而粗陋。

2、文化传统等民族精神的匮乏。如今更多的外国人在关注着悠久的中国文化,而我们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追捧,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和贡献看不在眼里。

三、大学语文的教育特征

1、定位――人文关照。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更多的专家学者认同大学语文课程应建立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大学生思维能力为基础,以文学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和研讨为渠道,以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内涵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同时,具备较高的语文能力;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的同时,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国家教委高教司已经把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材――侧重经典。大学语文教材近几年的探索多种多样,琳琅满目,但教材总的不脱离课程定位。故基于此,大学语文选文以本国为主,国外为辅,重视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方面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出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想和审美价值。

3、课堂教学设计――综合多样。无论是构建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课内教师指导学习、课外学生“开卷有益”;还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语文、音乐、美术相关学科结合;还是从内容到形式,思想到手段革新,增加课程与生活及其它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等等都是兼顾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知识上、能力还是人文素养上,对学生有强有力的提升。

四、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校长和南京大学校长提出理工科大学生应当读“大学语文”,某种程度上已经看到了大学人文缺失的严重性。经过多年努力,专家学者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大学语文的教育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故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在爱国情怀的培养方面

爱国情怀就是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培育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屈原、李白的故国情怀,辛弃疾、陆游等的诗词歌赋,通过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启发教育学生,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激励他们热爱祖国,立足岗位,勇于奉献的坚定信念。

2、在高尚人格的健全方面

大学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环境,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的精神境界、人生态度、人格操守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要阅读、思考、讨论,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的体验、感受,以此潜移默化的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也会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和影响。所以大学语文亦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进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增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在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心理素质,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铸造宽容、大气的风度,树立多元文化理念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3、在文化素养的提高方面

人文素养需要文化知识的积淀。大学语文课不能单单是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大学语文也不是孤立的课堂教学或学科课程,而是由文学、哲学、科学、历史和艺术等组成,涉及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习俗、民族心理特征等文化要素的复合体,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体现审美情趣的文化、文学课。大学语文的教学通过以史带文,以文述史,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增强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进而通过以赏促读、读赏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位学者曾指出:“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传承的有修养的中国人”。通过这样一种课程,不仅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也为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创造条件。

大学语文,在传承人类精神遗产,在弘扬人的基本人格和操守,在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能够积极面对现实,面对种种挑战,兼顾人文教育和审美需求,一定能走出一条改革新路,培养出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有厚实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杜时忠,《人文素质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人文精神的培养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主要手段。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来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但是,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一些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老师和家长一样,往往不从学生的天赋、能力、兴趣和愿望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出发,一味灌输“功利”思想,用成绩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好坏,迫使学生逐步远离自己的个性而去一味追求学科成绩,这样就负面影响着一大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心灵培养;二是网络世界信息丰富,交流便捷,图文并茂,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让自己精神驰骋的圣地,让情感宣泄的宝地,然而网络中大量的垃圾信息和精神,对中学生无疑充满了诱惑,布满了陷阱。在这样的虚拟世界里中学生极易产生错误的思想,日常行为极易失范,而老师对网络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没有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时下个别教师把“学困生”与不思上进、日常行为规范差联系在一起,教师始终没有把树立学生及家长的自信心放在首位,按部就班地一开始就上课,缺少了入学“第一堂课”教育。

语文教改的走向与提倡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而高中阶段是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黄金时期。作为教师特别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高考应试的“强行剂”下,我们如何摒弃单一枯燥的说教式灌输式等程式化教学方式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研究教材,从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体现在学生个体内心的精神体验、想象以及再创造。语文教材是最好的阅读材料,它是文化的载体,它除了具有语言文字工具性的特征之外,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它是一座人文精神的宝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掘教材的人文价值,领悟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文化内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关注生命个体,强调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有讲述亲情友情、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有着眼于热爱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情怀的……纵观高中语文课本从《诗经》、《楚辞》、《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到中外小说、戏剧、散文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无不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

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愿意、乐意接受多元的优秀的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这对于净化中学生的“听”“读”信息源,丰富中学生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中学生的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渗透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学生们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这种渗透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学会成长,在成长中走向成熟。例如,在学习《楚辞》时,通过会绘声绘色的给学生讲述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的艰难多舛,同时也让学生结合楚地端午节的一些民风民俗,让学生首先从内心唤起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用多媒体教室里展示清华园里迷人的风光,让学生们伴着优美的音乐进行朗读,视觉、听觉完美结合学生们对朱自清“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描写也如临其境,在这种审美的环境中,学生们能更好的领悟朱自清先生用字的传神,进而领会课文主旨和内在的精髓。

三、加强诗词教诵,提升人文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十分悠久的诗歌传统,两千多年来,诗歌的传统绵延不绝,我国历代的有志之士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面对人文精神的日益匮令、人文素质滑坡的现状,教师要充分认识诗歌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传统观念,把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放到沙漠里,让诗歌的教与学回归到人文精神的绿洲中来,在教学中,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让学生在诗歌中更充分地感受、欣赏、濡染到真善美等人文精神。

四、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例如: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从豪放词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从婉约词中,领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从鲁迅笔下的“痛打落水狗”,体会“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峭;从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领悟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从朱自清的清新散文中,感受荷塘月色的清美、“梅雨潭的绿”流淌着的生命……

五、创设学习情况,丰富人文阅历

高中时代是一个容易接受影响的年龄段,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除了课堂,更多是在多样化的交往活动中领会得到的。引导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创设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宋词赏析、演讲、趣味语文等活动课丰富其人文阅历。

六、关注网络文明建设,提高中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网络文明素养,是新时期人文精神的新内涵。当前,网络正在逐步覆盖学校和家庭,但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带来许多芜杂的信息,容易使青少年难以辨别而误入歧途甚至痴迷不能自拔,从而导致孤独、撒谎、冲动、暴戾、淫逸、虚空等心理障碍。

人文精神的培养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人文精神

对于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言,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诗歌,更是包含了极为浓郁的人文情怀。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成为高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实践证明,对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歌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言以蔽之,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对自我关怀的体现。具体来讲,它指的是社会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关注以及对人的尊严、价值等方面的把握与领悟,还包括社会价值体系中对个性追求的总体概括。从它的定义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内涵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的。

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而言,人文精神主要就是缓解因为过于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而带来的社会信仰缺失、民众精神迷茫而引发的社会性矛盾,也就是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民众文化意识的提升。进一步来讲,我们如今的人文精神是我国历史文化精髓与当时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崇尚科学、追求自由、尊重生命、肯定价值”等。

二、现阶段高中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现阶段高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诗歌,就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

1.家国情怀

在我国传承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体系中,家国情怀是读书人一直难以割舍的。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生。另外,小农经济一直在我国占据统治地位,使“安土重迁”成为了国人的安家守则,不到迫不得已,绝不“背井离乡”。加之古代交通落后,回乡更成为一种奢望。因此,对于故乡的思想就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主题。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将这种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2.人伦情怀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人伦情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亲情自古以来就是最无私、最珍贵的感情,它堪称人际情感的核心。表现亲情的著名诗句比比皆是。例如,表现友情的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表现亲情的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现忠贞不渝爱情的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生命意识

对于生命的歌颂和赞叹,同样是古代诗歌中至关重要的主题之一。它蕴含了我国古代文化精英们对于人类生命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表现出对于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与对生命价值的重视。诗歌的功用在于“兴、观、群、怨”,也就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形式。诗人感觉到生命的宝贵,就要力争用有限的生命去实现人生的追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短几句,将这种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培养的建议

科学地利用语文教材中富有人文精神的古代诗歌,可以为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提供极大的助力。

1.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不仅数量浩如烟海,而且所包含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孔子甚至提出“不学诗,无以言”。这足以表现出诗歌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意义。俗语有云:“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在诗歌教学中科学地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自己一定要对我国的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绝对不能“临时抱佛脚”,对于诗歌进行浅尝辄止、浮皮潦草的讲解,并将人文精神以“填鸭般”的形式同诗歌进行生硬地组合,这样做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国古代诗歌是充满感性的,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往往是诗人在灵感来临之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产品”。因此,教师要想使其成为人文精神培养的阵地,就要设法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充分利用现阶段发达的多媒体技术,将背景音乐与视图进行完美的结合,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之中。比如,讲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来渲染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学习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完精神的渗透。

3.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语文诗词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教诗词的内容与体现的思想感情,而是要通过对这些代表性诗作的学习来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使其在遇到同类的诗词后能够产生正确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古代诗歌时要以鉴赏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例如对各种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对仗的技巧,等等。从而使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为其今后人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诗歌既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充分领悟这种精神,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润物无声”的熏陶,让我们的优秀人文精神得到顺利地传承。

参考文献:

人文精神的培养篇5

一、职高语文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近几年,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职高文化课普遍不受重视,职高语文也是如此。许多学生也认为学好语文没什么用,学好专业技能就可以了,结果学生的人文素质严重缺失。职高学生相对于普高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部分语文基础差,文学素养低,对许多同学来说学完三年他们将直接踏上工作岗位。然而这三年正是他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职高语文除了培养学生语文基础应用能力之外,更要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让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有健全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职高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什么是人文精神呢?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与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那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呢?

(一)启发自我意识,让学生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对于自身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的追问。职高生大多在初中的时候就是被老师遗忘的一族,他们往往因为成绩差而遭到家长的责骂、老师的忽视。这种习惯化了的冷漠,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损伤了他们的自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完全扼杀了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他们丧失了理想和目标,更不会去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而学习?”“我将来能做什么?”等问题,上课随随便便,作业马马虎虎。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营造平等、民主、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搞差别待遇,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重新找回自信心,继而确立未来的人生之路,对学习充满热情,对他人充满友善,对未来满怀憧憬。比如讲授《一碗清汤荞麦面》时,从母子三人三次进面馆的不同变化所反映的精神实质(对自我的肯定,为生活的希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认识自己。

(二)激发审美情趣,让学生领悟生活的美妙和精彩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的情感是一种价值取向,它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能动反映,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本身基础就很薄弱,如果教师再拘泥于对章句、技巧、主题的分析讲解,很多学生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所以我们应更多地用文学氛围去感染学生,用文学情趣去陶冶学生,用文学形象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用自由的心去触碰那些丰富的语言文字,感受世间的喜怒哀乐,感悟人生真谛,体验人间真情,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比如讲授《荷塘月色》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月光、荷叶、荷花、荷香、及荷塘四周独立、自由的美,去体会朱自清淡淡的喜悦和无法超脱的那种矛盾苦闷心情。

(三)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体验实践的欣喜和乐趣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要创设一种感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重的人文精神,让情感激发学生的灵感,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触发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文社会,继而引发他们对生命、自然、社会的思考,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从多读、多说、多思、多练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增进感情,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人物的命运,学会感受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生活的丰富和乐趣。比如在讲授《雷雨》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去体会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等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并从中感受参与的乐趣。

(四)展现教师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进行何种教育,观念是先导,而教育者是观念的承载者,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和主导,决定了他们在传递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被学生效仿。而目前职高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无视职高生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存在,从而导致学生的畸形和片面发展。所以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在生活情趣、思想修养、心理素质、胸怀气度、理想抱负、价值判断等方面都符合健康健全和积极向上的标准。然后,知情意一体地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中正确的理论,又体察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比如在课堂上用言语和眼神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关爱,让学生明白自己并没有被老师放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五)利用校园文化,给学生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校园语文环境包括了一所学校所传递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人际关系、校风传统等文化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良好的精神氛围必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实体或活动载体来营造和传播的。因此,营造浓厚精神和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学术活动来创设。比如,在学术方面,可针对职高生普遍关心的焦点话题或当前时事热点,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以此丰富学校的学术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打开视野,开阔胸襟,从而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来。在课外活动方面还可开展诸如书评、影评、辩论赛、演讲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沉浸在健康活泼的精神氛围中,给校园文化注入强大的导向功能和勃勃的生机活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抵制丑恶,远离虚无,培养职高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及奉献精神等。

总之,职高语文教学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职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不断提升,定能找回那份失落的爱!

参考文献:

[1]孟建伟.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位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程红兵,李镇西.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J].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报,2010,(10).

[3]丁永忠.再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人文精神的培养篇6

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而过于单纯强调工具性,在实践中的最大弊端是就应试教育和标准化考试相结合所派生出大量枯燥、繁琐、重复、费时、费力的机械训练。确定语文的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学了要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精神基础。其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该怎样”,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只有经过其矛盾运动,达到和谐统一,最终积淀在人的意识里,才能造就“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对于我们的学生,更应注重有效性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情感体验以及人文精神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格塑造和情感体验等,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稳步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必然依托,作者在文中通过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智慧的发展,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我们今天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借助这种情感因素充实我们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本的语言美就是一种感情表露,语言之美恰恰彰显作者的感激之情。语文教材中的有些语言是经过精雕细琢的,显现了一种天然的本色,呈现出一种朴素之美,特别是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其中,有很多是描写自然风光与景色特征的,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意境美完全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更有许多诚实善良、积极进取的精神、光明磊落的态度和坦荡无私的胸襟都能显示出人的道德美和精神美。所以,我们借助诸如此类情感因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在课文中寻找人文精神

我们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与作者之间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达成真、善、美的普遍共识,为更深广的社会交往提供多元社会价值的整合基础。所以,我们的学生全神贯注地阅读本身就渴望准确地认同与深刻地理解,而这种认同和理解的联系就在作者业已存在的人文意识与学生有待完善的人文意识。实际上体会他人内心的感受本身就是体现人文意识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在常规的听读训练中锐意革新,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名篇名句。而课文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素材与信息,尤其是文中的内容博大精深、意境开阔、古典诗词韵律整齐、结构完美等优点,完全能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良好的载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对健全学生的人格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当然足以说明在课文中寻找人文精神是比较适中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要依赖教材,借助课本资源,这些素材与信息会为我们的学生准确认同与深刻理解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在作文中表现人文精神

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强调学生要学会写我们身边的人,记我们身边的事。写人要写人的心灵之美,记事应记平凡而又动人的美好之事。如果说美好的事物让我们陶醉,心灵的美则更让我们感动。因为它往往会牵动我们心底最敏感的神经,这些心灵之美让每一件平凡之事与让每一位平凡之人因此而诗意动人,情趣诱人。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作文教学中的契机,正确引导学生挖掘一切美的因素,酝酿美的内涵,表达美的情趣,培养美的情操,让人文精神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频频闪现,让那充满人情味的好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其实,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心灵之美,心灵之美也正是人文精神的宝贵之处。

人文精神的培养篇7

一、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关乎天文,以察事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精神方面。

目前对人文精神教育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文精神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简言之,就是旨在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本文所言的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是特指对高等职业人才在思想品格、文化修养、身心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实施的影响。

一、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与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1.当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现状分析

(1)当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表明,当前我国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高职学生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秀传统了解甚少;在能力层面上,大部分高职生口语、文字表达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欠缺,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在修养层面上,不少高职学生语言不美、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浅薄,缺乏抵御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

(2)造成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的原因。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环节薄弱。绝大多数以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对人文精神培养不够重视,这就决定了高职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薄弱状态。现今高等职业教育,在只重专业,不重基础;只重知识传授,不重人格养成等一些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人文学科比重很低,课程范围窄,高水平的“人文知识讲座”少,高职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熏陶和文化名人的言传身教。

其次,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习惯。由于教学的限制,观念和环境的影响,高职学生没有自觉关注人文科学的习惯和动力,没有深入阅读的耐心更没有耳濡目染的环境,而且高职院校的图书馆里人文科学藏书既不系统又不丰富,更缺乏时代特色,从硬件上极大的限制了高职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2.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基于当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凸现到至关重要的地位。具备良好的人文情感、人文精神是高职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职院校的每位学子都希望自己能成为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如果只具备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情感、人文精神,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因此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人文精神培养可帮助高职学生克服心理弱势。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决定必须加强高职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多数高职生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或是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退而进入高职院校的,他们受到的人文素质教育较少,水平相对较低,他们与本科大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从而会产生某些自卑心理。然而,他们同样渴望在高职院校里接受文化艺术的教育熏陶,提高人生的品位,升华精神境界,将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为此,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有更全面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高职生不应仅仅是谋生型的“工具人”“职业人”“技术人”,更应该成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平衡发展,理性物质文化与情感性精神文化平衡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加强人文精神培养可培养高职生创新思维能力。高职学生所从事的专业主要依靠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逻辑思维,而人文科学主要是依靠发散的、多元的和或然的形象思维。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可使高职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高职学生创造思维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文素质,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于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质。

二、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的发展,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的薄弱问题已经凸现出来,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综合教育思想,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坚实基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是我们搞好教育创新的行动先导。因此,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必须确立人文科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精神教育的需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为高职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精神教育奠定基础。

2.传授专业课、渗透人文精神,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手段。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贯穿在每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目前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而且备受学生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生需要这种培养,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有力保障。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转变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对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4.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肥沃土壤。校园文化氛围是高职院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开设人文课程和讲座,帮助和指导高职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又要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艺术节、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科技节和举办学术报告会等;同时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使高职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人文精神的培养篇8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开展的主旋律,在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逐渐推进的过程中,政治科目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与日凸显。为了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政治科目不仅要作为初中阶段德育的重要途径,还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提升教师素养,奠定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坚实基础

政治科目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者,还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为了更好的完成政治科目教学任务,并在政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层次,只有教师做好学生的表率,才能让学生更加信服,更好的完成政治教学任务。想要在枯燥的政治课堂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能力的挑战。为了给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在思想品德上过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能够在教学工作中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在生活中乐于学习,在工作中积极进取,要以创新的精神,探索和实践有益于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只有不断接受新理念,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最后,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改变传统教师“师长为尊”的观点,以学生的角度看到学生的问题,并积极为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

二.深入挖掘教材,搭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

初中政治教材是由大量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编纂的,尤其是人文版的新课标教材,其中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够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深度解读和分析教材内容,从中摘选和挖掘出适合开展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并将其重点讲解。只有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作用,才能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才能应用好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应用教材内容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和思想,通过对教材中优秀教学案例的使用,来构建生本政治教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除此之外,教师在应用其他教学资源时,也要把握好教材的内容和主体结构,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方面的帮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实践中,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升华和提升。

三.营造浓厚氛围,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特征的课堂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政治课堂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浓厚的氛围。政治科目与其他科目相比,其人文性和思想性更强,能够营造符合教学情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政治教学内容的感染,最终转化为人文精神,扎根于学生的思想深处。为了更好的应走啊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方式的穿插使用,创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人文关怀的渗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才能从视觉、听觉、触觉和动作多角度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人文精神,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活动中,教师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并和学生平等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善于表达的综合人文素养。

四.创设良好情景,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中完善自我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人文精神培养中逐步完善自我,在精神和思想上得到升华,教师一定要做好情景教育等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境教育不仅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政治教学课堂的“自由开放、多姿多彩”的特征,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展现能力,不断丰富自我。可见,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能够让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思维,教师才能帮助学生在培养人文精神中完善自我,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综上所述,在政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标对当前政治科目教学的具体要求。为了在政治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灵活的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方法,从而在政治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人文精神的培养篇9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物理教学

一、人文精神概述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追求,是对人类自身生命、尊严等价值的普遍关怀。“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其表现为尊重人的精神,尊重生命个体的人性和理性,倡导人文与科学的和谐统一,实现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等。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有学生抱怨:“物理太难学了”、“物理真没意思”、“不想学”。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关键在于没有找到有效的教学模式,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根据笔者的实践,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同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品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1.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改变以前“重知轻情”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长期以来,在严肃化、规范化的教学中注重的是物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所以,现代高中物理教学必须改变“重知轻情”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为社会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在教学评价体系上,要改变“分数主义”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评价要从多方面考查,提高人文精神、综合素养在评价中所占的比例。

2.提高教师素养,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人才支持。作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是实现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开展人文教育的关键。物理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广泛涉猎人文科学领域,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物理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阅读美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书籍,也可以学习音乐、美术等。

3.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物理学中的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美育也称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品味物理学中所蕴含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就物理学中的简洁美、对称美及和谐美进行简单介绍。

首先,简洁美是物理学中最突出的一种美。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公式F=ma,从外形上看非常简单明了,但其中所揭示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规律却无比深厚。

其次,对称性是物理学中的另一种美,在物理学中有非常多的体现。例如,从形式上来说,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之间的对称美;从公式上来说,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之间的对称美等。

再次,物理学中所蕴含的另一种美是和谐美。例如,物质、能量、动量三大守恒定律所体现的物质世界的统一与和谐;牛顿经典力学所体现的地上力学和天上力学的统一与和谐等。

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物理学中所蕴含的美,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通过物理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物理学史是人类认识、探索物理世界的发展史。物理学史蕴藏了很多教学资源,如历史上人们对某一问题的争论、一些重要理论的演变过程、一些大科学家探索真理的道路、宗教对科学家的迫害和对科学发展的阻挠、物理学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等等。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创造性地应用,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和科学进步的来之不易,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对人类生活进步的作用,又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家对真理的不断追求和伟大人格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人文精神的培养篇10

关键词:高中教学;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G633.5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学科教学在注重教学方法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所谓的人文精神是指:人对自身价值的界定和现实的社会定位,将完整人性作为前提,进而自由发展,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培养。

一、人文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当今社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在其综合素质方面,也要有较高的体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达到自我精神境界的制高点,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国发展,历经岁月的考验,在艰难险阻中,一步步发展成为文化大国,这离不开人们精神素养的提高,进而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在历史教学中,包含中国上下五千年发展史,中华文化精髓,因此,需要教师在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内涵,进而在课堂中,更好的引导学生,将中国文化、民族文化、精神思想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进而感受到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我们每个公民所应履行的义务,共同推动社会发展。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挖掘,进而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中国发展历程,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中,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个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进步,现如今学生的思想意识较为开放、大胆,喜欢追求个性、志向远大,但是,他们又缺少理性、心灵脆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尊重学生的创新思想,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较低,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会发展学生的优点,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意识,矫正心理偏差。

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总而言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为培养人文精神奠定基础条件。

2.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

(1)历史人物评价

在历史教材中,会有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而教师通过对学生人物评价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进行自我定位,找到人生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在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时,教师需要特别强调人在社会的中所应肩负的责任,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些历史事迹而学会对待生活中的常态问题。例如:教材历史人物中,顾炎武,他在社会大动荡时期。有感而发:有亡国,有亡天下,它所说的亡国和亡天下,含有不同的意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应有抱负。

(2)挖掘民族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家的强大,是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竞争实力,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而民族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的人文环境和人们的凝聚力,人文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折射出民族的文化精神、成熟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挖掘民族精神,教师要强调民族精神的影响,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们目标。

(3)引导学生不受利益驱使

在进行经济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学会用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时,保护自然,倡导健康的生活环境意识,举手投足间,都要体现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让学生在学习文章时,感受精神价值的作用。

3.创新教学观念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上,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被动式学习,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在一些知识学习上,由于受思维模式的限制,导致学生缺少创新意识,或是在掌握知识后不能将其应用在生活中,形式化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人文精神意识渗透到学生思想意识中,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主体意识,改变学生将学习看做一种精神压力的思想,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不仅需要教师的付出,更需要学生的努力,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上进,教师付出多大的辛苦也是无用的,教学氛围的创建,更离不开学生的配合,一节富有感染力、生动的历史课,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而所说的配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间的转换,在教学中,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而教师教学,也要通过一定的技巧,这样一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4.教师自人文素质的提升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打破常规,创新教学方法、观念,这对教师而言,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教师怎样提高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主体意识,成为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第一,知识的多样性、综合性。只有教师提升自身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引导学生,渗透人文精神,因此,教师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化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并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适当融入一些幽默,在紧张的教学氛围中,活跃教学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在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同时,也要创新思维模式,进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点,进而感染学生,让学生也能够创新思维模式,而并非是按部就班。社会是多元化的,在自然万物、人生百态上,更是丰富的,试想:若是社会发展、人生态度全部统一,那人文精神的作用会是什么样的,反之,若是教师没有自身的独特思维,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同教师一致,那么人文精神的意义何在。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人格心灵上的启发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培养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思想素质、人文情怀上得到启迪,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丰富的社会认知,为今后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