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历史辅导方法十篇高中历史辅导方法十篇

高中历史辅导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9:33

高中历史辅导方法篇1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情实际;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历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宽城县县域小,人口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高中优质生源不足,优生流失严重,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低。许多学生学不了理科无奈才学文科,导致差生纷纷涌入文科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学习习惯差,学习和升学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不同程度地存在厌学和弃学问题。破解这些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应从学情实际出发,以教育教学问题为导向,精准因材施教为原则,学生为主体,以巧用个别辅导为抓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紧紧抓住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难,逐步探索出适合学生、教师和历史学科的因材施教的各种策略,笔者以个别辅导为例探究,巧用个别辅导,妙行因材施教历史教学策略。

一、针对性策略

巧用个别辅导,妙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心里要时时刻刻装着学生。为此,做到“脑勤、心勤、眼勤、嘴勤、腿勤”,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之中,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和性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诉求,学生有什么苦衷,有哪些疑惑,有何种期盼,何时辅导,辅导什么,怎样辅导,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我坚持在学生最困惑、最需要、最愿意接受的时候,把握最佳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学习、心理、生活或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疏导教育,切实做到因人而异,分层指导,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努力贴近学生,满足学生需要,着力解决学生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激励性策略

做好个别辅导,落实因材施教,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善待每一位学生,要把一碗水端平,千万不要溺爱优生,忽视中等生,更不能冷待学困生。任何一个学生都至少曾经有过自己的梦想,追求上进的心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所说的“人生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老师对学生真诚的鼓励和赞扬,给他们的一种成功感,使学生得到一股求知向上的动力,所以老师要期待、激励和欣赏学生成功,在学习、生活和活动各个方面多给学生搭建舞台,多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多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肯定和鼓励学生。当学生刻苦学习取得进步时,我就会诚恳地鼓励,你真努力,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呀!当学生破解难题取得优异成绩时,我就会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是没有比人更高的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呀!纵有千难万难也难不住我聪明好学的学生呀!当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成长时,我就会开心地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呀!有时还让学生合唱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当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包容、感恩和帮助别人时,我就会说你们真懂事,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德行天下,前途无量呀!这样,学生既开心又轻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其学习和成长的内驱力,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助推作用。

三、启发性策略

在教学和辅导时,既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做好引导点播,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着力启发学生思维,揭示学习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自己学习和会学。第一,巧妙创设问题,激疑释疑。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有关武则天,我设计了这道选择题:“武则天之所以受到肯定,主要原因是:a.善于用人B.赏罚分明C.发展经济D.唯一女皇”。学生听后十分活跃,互相争论,积极抢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第二,适当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我坚持有计划地把预习、听课、读书、记忆、整合和阐释历史知识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觉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教给学生“点金术”,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第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教为导,鼓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灵活性策略

教育家孔子“深其深,\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坚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及时进行学后、练后和考后的因材分层辅导,做到辅导时间地点不限,辅导对象自主结伴,辅导内容学生自定自选,辅导方式灵活应变,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随时随地辅导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给学生指点迷津,还通过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交流时间,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既保证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了个体智能差异,较好地解决了优生吃不饱和差生消化不了的问题,化解了学生心理问题,赢得了学生的衷心爱戴。承德市文科状元方某,顽皮地向我提出:“杨老师,您周日早晨能给我辅导吗?”我当即欣然允诺。她在接受《热河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杨老师最爱学生,最会给学生辅导,不肯让一个学生掉队,所以我最爱学习历史,我历史学科的成绩最好。”她历史科成绩高出全国平均分40分,总分取得了583分的优异成绩,高出北京大学最低控制线33分。实践证明,因材施教,灵活辅导,提优补差,就是效率,就出成绩。

五、实效性策略

高中历史辅导方法篇2

1.知识体系不够清晰

学案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方便学生预习、自学,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工具。可是一些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涵盖所有知识点,罗列出大量的内容,混乱庞杂,使学生常常摸不着头脑。这样的历史学案基本与历史教辅无异,根本无法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学案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辅书籍的不足之处,帮助梳理知识网络,尽管学案有类似于教辅书籍的讲解教学目标,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把学案与教辅资料等同起来。学案应当对教辅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无法取代教辅,学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比起教辅没有那么全面,但却有教辅无法实现的针对性。我们不能说学案与教辅材料孰优孰劣,因为它们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我们要充分利用两者的互补性,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查缺补漏,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学习英国资本主义革命,我们就要在学案中补充与之有关的知识,如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等问题。

2.学案结构不够新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学案有其固定的编写模式。基本上大多数学案都是分成了教学目标、重点分析、课前预习、知识点回顾、提出问题等几大部分。教师通过对这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思路,同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样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在学案设计上除了按照以往模式明确学习目标,强调课程重点,强化已有知识框架外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对新知识点进行专项训练,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其次,要注意学案题目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像教辅材料一样以题量和覆盖面取胜,一定要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编制合适的学案,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学案的编写不是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它要有一定的章法,但又不能过于教条、沉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案编写过程中,把握好这个度,精益求精,编写出最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学案。

二、对于这些误区的解决方案

1.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案编写思路要明确

教师编写学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想当然随意发挥,编写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具体地、详细地指出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使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时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

2.教师编写学案时要建立简单明了的知识体系

历史的学习中知识点盘根错节,可谓相当复杂,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知识构架,很难使学生彻底弄通历史知识。所以,教师要把知识体系尽量编写的简单明了,至少要让学生了解一节课学习主要掌握哪几个重要的大框,进而在继续学习时不断向里面增加内容,使知识体系不断扩充。

3.教师要提高创新意识,应注重学案设计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案设计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过于死板、枯燥的学案与教辅材料一样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无法使他们真正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进行学案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继而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

4.教师要做好学案的跟踪、检查工作

尽管教师们都有认真准备学案,但是有很多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却没有取得它应有的效果。因为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与学习。教师应该课前将学案分发给学生,督促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指示进行预习和复习,养成学生先预习再听课的好习惯。

三、结论

高中历史辅导方法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进步,就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历史作为一门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本文就有助于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个有效方法进行探析。

一、通过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为了使学生每一节课都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教师还需要把握好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有效的进行课堂导入,在导入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整个课堂的学生都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想要通过课堂导入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知识点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对导入环节进行巧妙的设计。本人在导入环节往往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对课堂上教师将要讲解的知识点充满好奇心,自然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

通过上文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导入环节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对课堂导入环节引起高度重视。

二、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就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未必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对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

(一)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将多媒体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通过更多的方法使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通过多媒体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会结合教学内容,将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视频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将事件发生的场面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二)通过多媒体更好的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有趣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借助于多媒体能够将更多有趣的元素更加快速、有效的展示给学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通过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起重视。

总之,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对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点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更好的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新时期,学生在历史这门知识点丰富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再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知识点繁多、记忆压力大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果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仅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势必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有些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但是由于在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然难以通过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应用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四、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新时期有效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越来越发现,高中学生想要跟上现代历史学习的步伐,就必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学生是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生,能够以较少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知识点,而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学生,虽然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反复的进行知识点的掌握,却依然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结果历史学习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需要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去,因此,并不是教师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方法与技巧的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把握,必须逐渐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其妙处。

高中历史辅导方法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点

信息技术是对图形、图像、文字、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和表现的技术。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传播者,学生是信息技术的接受者,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一、当前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历史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缺乏正确认识,片面认为历史教学只要学好教材上的知识点,无需多涉猎课外资料,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做课件,收集资料,还不如多做几套练习题和总结若干答题方法来巩固知识点。这种看法依然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不利于学生成长。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技能。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形式主义。历史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很少使用课件教学,认为制作一节课课件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无法独立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所以宁可闲置电脑也不去利用和开拓资源。如果有听课活动,历史教师也只限于上网搜集课件,简单改版,便拿来使用。这种“拿来主义”实质就是形式主义,教师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特点备课,因此教学效果令人不满意。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设计。当前,信息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缺乏个性,找不到亮点和有特色的整合点。一方面,由于历史教师自身缺乏创新精神,知识和文化底蕴不够;另一方面,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阅读面窄,学习能力有限。这就导致师生在课堂合作探究教学中,只有课前预设部分的教学内容能够完成,缺乏新生成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这种只重课前忽视课中的教学行为不适合学生终身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智慧,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与评价。这种教学单方行为,导致历史课堂缺乏活力,缺乏灵动。

二、做好信息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建议

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步骤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整合点,然后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一)设计需要还原知识,改变知识形态的教学步骤。对基础概念类知识,应重点关注抽象知识还原到客观世界的途径。按此标准,找到教材知识的整合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时,此处确定整合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处理方法是,利用信息技术编制表格,插入孙中山、图片,配备文字信息。这种整合尤其是配备人物图像,更加突出学生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的理解。

(二)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步骤。针对方法类知识及相应能力,应重点关注营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恰当找到知识整合点,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效果更佳。例如总结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绩,此处培养学生能力的整合点确定为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交往原则相整合。如何将这一外交理念转化成学生生存交往的能力,可设置这样一道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人沟通与交往。可见,找准教学内容的整合点,再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达到高效课堂。

(三)设计知识系统学习的教学步骤。针对控制型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如何建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思考问题的体系,恰当找到整合点,再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效率。如讲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能力整合点确定为归纳盛世局面的共同点。如何教会学生思考这类问题,首先让学生谈感受,今天中国盛世局面的具体表现,学生从切身感受总结出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和平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逆推回唐朝,总结概括这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点是基本相同的。具体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出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重视人才、重视外交、重视科技等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学生通过给出的资料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四)设计教师学生之间需要分组交流相互评价的教学步骤。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采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何利用这种学习方式找到评价学生的整合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观察、多学习,把握评价标准,明确评价目的,以有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语言,不要定性评价,要用发展性语言评价。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例如在讲解对比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点时,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学习知识点的准确程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学习兴趣点等方面给予鼓励性语言评价,避免定性评价及反面语言。指导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可以从学生个体知识掌握的准确度、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间评价时,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自我思想突破、自我解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使用这些评价手段的目的,最终使学生达到自律。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学习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更简单地说,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辅导方法篇5

关键词历史;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1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现代化要求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机地整合,多媒体已逐渐运用在各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手段在初中历史课上的应用已是必然,是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更是教授知识的必要手段。历史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教学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初中历史学习提供了方便和丰富的素材信息,要创造条件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组织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学科的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历史学科因自身的特点,具有过去性、不可复制性、具体性和系统性等,均是过去的历史事件,无法像物理和化学一样,可以利用实验器材再次经历。初中学生知识面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生动的多媒体更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知学乐学,有效地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2历史科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其应用得好与不好重点在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素材的运用,再则是与教学理论相融合。单就多媒体在初中历中教学中的应用来说,拥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突破限制,直观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象的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再次以声音、文本、图画、动画和影视等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让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体会。

例如:教学“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可以利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图片或影片及文字资料,把古代至近代的历史记录工具、服饰、人文等变化进行对比和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血肉筑长城”时,可以播放一些相关战争的电影片断,并以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形势图给学生介绍战争背景等,这样运用多种素材、多种方法直观展示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历史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因受课时和教学设备的影响,课堂上往往一节课的内容较少,展开也不多,教师更主要的是对课本重点内容的描述和记忆,主要也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如历史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课本内容多,如果利用多媒体把相应几个时代的历史资料、图像图形等资料放在一起,分别展示给学生,就大大地节约了课堂时间,免去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教育,现在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知识的互动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互动功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媒体的互动功能将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大助力。

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建立多媒体教室,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不会再因用粉笔板书而吸入过多的粉笔灰,也可避免因教学板书时间过长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更是减少了教师的劳累,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更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学生更乐学其中。

3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在众多的中小学中应用已是很普遍,很多初中历史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基础,能制作教学课件,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影响教学效果,有的甚至偏离了教学的目的,为运用多媒体而运用多媒体。这些问题都是要注意避免的。

课件制作要精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而部分历史教师因自文科出身及年龄的原因,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在制作历史课教学课件上仍存在较多问题,课件过于粗糙。因不熟悉软件制作课件,大多以幻灯片的形式,对教材的内容不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归纳,只是把纸质版变成电子版,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只是为了做样子,成了摆设,对学生毫无作用。一部分教师的课件投制作水平较高或是追求高科技,利用一些如Flash等软件制作课件,把所有高级的课件制作技术融入其中,设置很多开关和超链接等,使得课件操作难度加大。教师如果因为紧张或不熟悉课件,就很容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点错开关、忘记关声音、按错按钮等,学生很难持续精力来听课,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件的制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课件制作应该根据课堂实际,力求做到精细、贴合实际。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交流教与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节课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过于依赖。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只是把所有的内容通过图版和视频播放,不注意调动学生的能动作用,没有做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把自己置身于课堂边沿而成为一名观赏者,过多的影视和图片资料也容易让学生忽视课堂上的实质内容。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应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学相长,教师做好课堂的引导,课件只是辅助教学。

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整合自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相互整合,部分教师很容易就忽略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教学上的哪个内容,都牵强地运用上多媒体,不从实际出发,一味追求使用多媒体反而容易打乱教学环节。有的重点内容在课件上讲授完之后,一闪而过,很有可能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做笔记。有一些不必要使用的地方,教师可以写在黑板上的,就运用传统的方式就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并不是必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有自身的优点,只有与传统的教学有机整合、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4结语

多媒体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要注意其使用的方法和方式,不能过分地依赖,更不能替代教师授课。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伟.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2]雷礼碧.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7.

[3]王耘.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Cai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3).

高中历史辅导方法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模式

   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此外,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辅导。

   三、参与——活动式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的推行,特别是历史“活动课”课型的确立,以及历史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的实验,为该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

高中历史辅导方法篇7

一自主学习教学法的特点

1、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与教师讲授为辅。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教师可以运用所有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就必须给以讲解点拨。但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2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

3学习信息及时反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和点拨。

4教师教案的导学性、开放性。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为此,我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教案”,用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二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应是: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

以《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昌盛的文化》一课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教学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介绍佛教,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举例说明;2,介绍道教,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举例说明;3,司马迁是怎样写出《史记》的?4,秦始皇为何要在其陵墓旁埋下巨大的军阵?问题的设计统揽全节内容,既有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难易适当,同时,结合地方史,历史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导学提纲是大问题,带有导学导读性质,学生还可以根据大问题来提出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的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激趣乐学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由于传统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滞后,一支粉笔、一张嘴,加上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等特征,其结果是讲者乏味,听者索然,学生的兴趣很难调动起来,也就谈不上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是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结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的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

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印象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得到启迪,产生情趣、理趣,寓理于情、寓情于理、情景交融。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工农红军长征时,运用多媒体选播了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两个阶段的录像片断,配合解说,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长征初期失利疾首蹙额,义愤填膺,对遵义会议后长征节节胜利,机动灵活战术拍手称好,并从中感悟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并认识到了正确决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2引导自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自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问题,投影到教室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从中由浅入深的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科任务的同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点拨会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或提出一些新问题,这往往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借助多媒体处理教材,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高中历史辅导方法篇8

关键词:中学;科技史;科技知识;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72-02

当前,国家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国家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支撑,科技人才来源于教育,诚然,中学科技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中学科技史教育载体不足,教育之“链”弱化,科技史教育者与学生难以教学相长,师生未能共鸣。中学科技史教育载体主要包括教材、教辅和教法。因此,有必要窥探中学科技史教育载体不足表现,找出破解不足之策。

一、不足表现

(一)中学科技史教材内容有些空乏单调

中学历史教师深入解析教材时,觉得科技史内容有些单调,编者没有把科技史内容凸显出来。教师拿到某版本历史书后,从篇幅上看薄此厚彼,中学科技史主要局限于历史教材中,科技史内容在教材中较少,朝代更替占据大量篇幅,多理性深思,颇有“丢了西瓜却保了芝麻”之感。中学历史教材中科技史内容编写语言对科技知识是概括式、粗线条罗列。中学历史教材中科技史语言表述、语气方式都是概括式陈述,没有适时提出科技史中所包含的科技问题,无法引导学生探究。孰不知没有科技问题的科技史知识怎么能引导中学生有效探究呢?因而,学生对科学史知识很难感悟、内化,以致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难渐进培养、提高。

科技史内容编排形式也较单调。形式反映内容,没有好的形式就不能较好地表现内容。科技史课程内容少有脚注,没有旁注,看不到科学家为科学发现、科技成果探索的典型案例及励志故事,缺乏对科技追求的过程性,正如有研究者说,“中学历史课教材中仅有造纸术的发明、圆周率的推研、传统医学成就等让人感到有点过程,其余如同‘飞来峰’般似的让人感到突兀。”[1]在科技史课程后附有朝代大事年表,没有附录科学家故事、小传、史话等,没有呈现科技史课程的有效资源,以致科学家品质没有地方表现,科学精神凸显不出来,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难得到提升。

(二)中学科技史教辅资源弱化

据了解,有关中学教师科技史教辅的统计显示,部分教师有一本参考书,外加一本现成教案。近年来,为了配合课程改革,减轻中学生学习负担,教育主管部门不准增加学生作业负担,减少学生教辅资料,部分中学教师也在顺风得势减轻自己负担,少专研不少教辅参考书。科学史参考资料少人问津,照本宣科也是有的。部分学校不投入科技史教辅资料、科普书籍,学生、教师涉猎的科技史知识都较少。看科普书,学科学,提高群体的科学素养,好比是镜中花,水中月。在新时期,现代化教辅主要有电脑、投影仪、音像、图片等科技资料,这些非纸质硬件教辅对科技史教育用处非常大。然而,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农村中学拥有现代化教育载体少。投入资金倾向于“钢筋混凝土”工程,有关科技史教辅硬件只是科学家头像挂图。有时为了省事、省时,干脆不用现代化教辅载体。这样科技史课程资源极其有限,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科技体验只能停留在嘴上,表达在语言上,科技传播之“链”显得纤弱。

(三)中学科技史授受式教法僵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代先贤给教师的定义,从此可窥其教法,类似于课改前的授受式教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其优势及劣势,授受式有其科学的地方,也有其败笔之处。授受式教法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教学模式,“20世纪上半叶,苏联的凯洛夫在总结外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教学的基础上,强调教学过程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环节教学’即‘组织教学—检查作业及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和讲授新课—巩固新科—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对中国学校教学影响极其深远,直到现在仍然在教育界占据主流。”[2]对于这种占主流的教学方法在科技史课上显然是不太适用的,它束缚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科技史本来是很精彩的,僵化的教法模式抑制了科技的张力。假如用授受式教法对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有关“地心说”、“日心说”、“宇宙中心说”,从“授”到“受”解说,学生会感到空乏,缺少兴味,科学真理一路走来很平淡,对科技知识很难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难逐渐养成。前几年课改,一些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授受式教法,一边倒,转向科学探究式教法,不理解科学探究式内涵理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讨论,无目的互动,课改的教师几乎控制不住课堂,有人戏称“牧羊式”的科学探究式教法,以致一时出现了老教法不让用,新教法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二、探究对策

高中历史辅导方法篇9

【关键词】微博辅助教学;高中艺术生;高中历史教学;尝试与反思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微博辅助高中历史教学平台的构建与运用研究”(课题编号:ZC2015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94-03

一、艺术生时间利用问题的产生

高中艺术生(本文特指美术、音乐类艺术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选择的方向不同,注定了他们是高中校园的特殊存在。近年来,广东省美术、音乐类考生维持在5万人左右,尽管仅占每年高考报名总人数的7%左右,但是这一群体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各高中学校中,尤其是生源组靠后的学校,如笔者任教的高中为广州市第六生源组学校,即最后一组。

我校(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下文同)近年来艺术生维持在40至50人之间,恰好构成一个艺术班。这样的班级在靠后生源组学校普遍存在。对于这类生源学校和学生而言,选择美术、音乐不仅仅是兴趣与专长的问题,同时也是他们上大学尤其是上好大学的一条“捷径”。但是这条“捷径”并非坦途,他们既要参加统一的文化科高考,又要参加统一的术科高考,还要参加各艺术类院校自行组织的校考。面对文化科与术科的双重压力,他们要比别人更努力,面临的困难也更多。对于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如何兼顾文化科学习与术科训练,是一个既关键又难解的问题。术科训练与文化科学习同时进行,使他们在二者衔接与转换之间产生了很多碎片时间。尤其是到了高三上学期,绝大多数术科生都将参加术科高考培训,直到下学期3月初才重新返校,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科高考备考中。在术科培训与术科高考结束前有近半年的时间,要想学习文化课,只能利用一些闲暇的零散时间。时间对于术科生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有时间,他们就有可能更好地兼顾文化科学习与术科训练,取得更好的成绩。术科生只有充分利用零散的碎片时间,才能比别人学得更多。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就成为艺术生和科任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微博辅助教学――解决问题的良器

近年来微博的兴起和流行,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契机。微博即微型博客,它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多样性等特征。利用这一平台可以随时上传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还能进行文字交流。微博的这些属性与特征为艺术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和一种可能性。那么,以微博辅助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行得通呢?

就目前已经具备的条件而言,硬件不是问题。首先,互联网的高度发达,随时随地连接网络已经不成问题。其次,信息呈现与硬件如何配合碎片时间的利用问题,也因智能手机的普及而迎刃而解。最后,学生会不会用手机上网,有没有使用微博?这在信息时代显然不是一个问题。

那么,作为软件的学科学习资源是否适合呈现并为艺术生所接受呢?笔者所任教学科为高中历史,有6年任教艺术班的经验。从学科属性和学生特征来看,笔者对微博辅助艺术生的历史教学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笔者在2015届毕业的艺术班中做了利用微博辅助历史教学的尝试。

三、微博辅助教学在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2014年高二下学期,作为艺术班的班主任,为了便于与艺术生在高三上学期离校培训期间联系和沟通,笔者建立了一个班级的微博平台。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它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互动平台。为了帮助学生利用零散的闲暇时间有效地复习、记忆历史知识,笔者想到了在班级微博平台上历史学科的同步复习资料,可能对他们会有帮助,于是就有了以下尝试:

1.利用微博平台复习用的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有效性,笔者主要了视频、知识结构图和典型例题三类资源。视频主要是针对艺术生普遍反映很多历史概念不理解而作出的选择。因此,笔者收集了许多解析历史概念的视频精简片段(多数在5分钟以内,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君主立宪制等),根据复习的进度到微博中,供艺术生在课间或饭后等零碎时间观看,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单元知识结构的主要是针对艺术生反映的历史史实记忆混乱,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知识结构零散不成体系,没有逻辑链条,造成记了忘,忘了记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状况也使得他们在考试中无法迁移知识。因此,有必要使艺术生先熟悉各单元的知识结构,再熟悉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利用微博中的一个个知识结构,艺术生就能在自己的手机上随时随地的自主复习,利用闲暇的片刻检验和巩固所复习的知识点,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2.通过微博平台即时解决和反馈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艺术生晚上一般要术科训练,因而在上完课后,文化科老师与艺术生之间很难再有时间交流与沟通。这样在常态下艺术生及时解决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难题。但是,微博平台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艺术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提问,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老师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及时看到并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一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师生课后问答中一对一的模式。在微博上一个艺术生问题的解决,可以呈现给所有艺术生,使有相同问题的艺术生都可以解惑。

3.利用微博的互动性使每一个学习个体成为历史学习的中心

师生之间、艺术生之间的互动都可以在微博上轻而易举地实现。例如,一个艺术生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区别”这一问题,并不一定要老师来解答。学得较好的同学完全有可能解答,并且因此获得同伴在微博中的点“赞”。对年轻的高中生而言,获得同伴的点“赞”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4.借助微博平台帮助艺术生积累历史学科的复习资料

艺术生在高三上学期均在外培训或参加术科考试,不可能携带大量的复习备考资料外出培训。在高强度的术科培训下,艺术生剩下的仅仅是一些吃饭、午休、晚睡前的零散时间,不可能拿起厚厚的复习资料进行复习。但是作为注重史实记忆的历史学科来说,充分、有效地利用零散时间同样有助于提升成绩。例如,一个单元知识的结构的回顾,一个概念的复习记忆,亦或一条时间轴的回顾等,都能在几分钟内自行完成。这些学习资源都可以由教师精心准备后到微博平台,供学生随时随地开始复习,使艺术生在紧张的术科训练之余积少成多,以备将来厚积薄发。

微博辅助教学的使用,使艺术生的历史课堂得以延伸,使历史知识的学习成为随时可以开启的“进行时”。这样能够为艺术生争取一分一秒的宝贵复习时间,为他们回校全面投入备考复习打好基础。

四、微博辅助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反思

就本班2015届艺术生的高考成绩而言,全班仅4名学生没有通过艺术类文化科本科线。但以此评判微博辅助历史教学是否有效显然不科学,它的实际效果实难评估:一方面因高考文综成绩没有单科公布,无法比较;另一方面也因没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对比的参照无法客观评估。

可以做出客观评估的是,微博辅助历史教学因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一部分艺术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部分艺术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水平。微博辅助教学使艺术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由被动变主动。无论是观看历史视频,还是自主提问,亦或参与解决问题的互动都是艺术生主动参与的,没有教师的干预。这一点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来看值得肯定。但经过这一尝试,笔者深感这一教学辅助手段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艺术生的基础差,如何让学生自主看微博就能看懂学会的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是否与艺术生的学习能力匹配。如历史视频的选择,如果视频的解说过于抽象就不适合艺术生;又如试题的选择,就艺术生的水平而言,要精选典型试题,紧扣教材,且要避免偏题怪题。否则将大大打击他们阅读和参与微博教学的热情,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复习目的。

二是艺术生的个性强,个体差异较大,导致使用微博的差异明显。其表现就是艺术生在微博教学的参与度上明显分为三类:少数表现欲强的学生非常活跃,是常看常说型;多数表现为相对活跃,是多看少说型;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异常安静,是典型的“资深潜水员”。前面两类通过阅读或参与比较容易融入微博辅助教学,也较容易从中获益。但是第三类可能因为没有上网习惯或兴趣,亦或个性原因,参与度偏低。因为这一差异的存在,使得这一辅助教学模式的成效在个体体现上会有很大差异。这是否会对不习惯(或不喜欢)和没有条件使用手机上网的艺术生造成学习资源分配与共享的不平等值得商榷。

三是艺术生在微博上自主互动的有效性难以保证。由于艺术生的整体水平较差,因而学生在互助解决问题时很有可能产生新的问题甚至错误。例如,一个学生在微博上问:“一国两制是因何而提出的。”马上就有同学回复:“香港问题。”这样简单的史实性错误在艺术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使得他们在自主互动中经常产生各种错误,这些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可能因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而造成更普遍性的错误。因此,教师的及时关注与纠正反馈就成了关键,否则这样的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有害无益。

以上存在的问题,其实主要是由于学生基础差,自主能力与水平较低造成的。换个角度来看,就是绝大多数艺术生无法摆脱教师的指导,甚至是依赖教师精心、细致地辅导。因此,微博平台上呈现的学习资源如何能够让艺术生得到细致地辅导就成了关键。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有赖于将微博平台中的信息依照艺术生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详尽地解析。这样看来,我们随意下载或编辑的历史视频未必适用,但如果是教师自己制作的解析知识点的讲解视频呈现于微博平台,效果就会有质的飞跃。目前,因微课的流行,要在技术上来弥补这一不足已经不成问题。微课使用录屏软件可以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制作成10分钟左右的短片。这一短片的效果无异于课堂教学,通过微博平台又能实现师生、生生互动,那么一个突破时空的“课堂”就真正建立起来了。笔者认为这一方式值得尝试,其效果也值得期待。

总之,21世纪是信息时代,微博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它的演变只会越来越便于我们的沟通。建立在这些信息平台上的教学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历史学科,也不仅仅适用于艺术生,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是毫无疑问的。如何将教学与时代的潮流相结合,使之与时俱进,是我们长期要面对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红艳.浅析微博在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

[2]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

[3]王时进,段渭军.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与设计[J].现代化教育技术,2010,(8).

[4]凌炳忠.历史教师:作为一种重要课程资源的内涵探讨及其开发利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3,(2).

[5]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高中历史辅导方法篇10

本人思想进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热爱学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在广大师生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学科研追求创新。

本人积极关注新课改,刻苦学习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学效率当作首要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学与历史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教学规律,大胆改革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实现授课、实践报告和活动等双向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所任班级的历史成绩优秀,特别是所任初三班级的历史会考合格率都接近X%。

本人还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注重对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成果斐然,所撰写的论文《x》在X年X月获得X市优秀历史教学论文二等奖;论文《x》在X年X月获得X市中学历史教研论文二等奖;论文《x》在X年X月获得X市历史学科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

同时还多次在比赛中获奖:X年获X市历史学科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说课比赛初中组二等奖;X年获X长X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X年获长泾中学“教育论坛”演讲二等奖。

二、教育工作讲究特色。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特长的发挥积极创设条件,同时又把全班凝聚成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班级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因此所带的班级在各项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级成绩也处于年级前列。

三、课外辅导重视实效。

本人具有一定的特长,在课外积极辅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小论文等,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故事演讲和历史短剧的排演等活动,同时还辅导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